📖 ZKIZ Archives


外媒看A股“瘋牛”:貪婪戰勝理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67

牛市不足以描述過去兩周中國股市的瘋狂,所以國內媒體開始把這輪市場上漲稱為“瘋牛”。上證綜指過去兩周飆漲21%,這相當於之前四個月的累計漲幅,也從連續三年全球表現最差的股指之一,一躍成為2014年漲幅領先全球主要股指的“贏家”。這輪升勢同樣推動中國股市的市值達到4.48萬億美元,超越日本股市,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股市。

媒體對這輪A股“瘋牛”行情有著許多貌似可信,實際失之偏頗的解釋。

國內媒體認為,中國央行轉向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今年至少向經濟註入萬億元人民幣,並在11月降息。而盡管存在一些限制,但“滬港通”的搭建也向海外投資者打開了中國資本市場證券交易。房地產投資下滑倒逼政策寬松。資金從房地產和影子銀行流入股市。此外,在經歷了長期熊市後,中國股市看起來相對“便宜”。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認為,個人投資者的“狂熱”導致了過去兩周A股“瘋牛”。

“……不過我們認為更重要的一點因素是個人投資者對於股市的趨之若鶩。在今年夏季的時候,媒體就不斷吹風股市已經處於低估值狀態,而央行降息之後,市場對於這種說法就更為認同。數據顯示,過去一周A股開戶量增長1.5倍;股市的杠桿利用率也處於異常高位。”

凱投宏觀指出,利用傳統意義上的估值體系來判斷A股前景沒有太大的意義,股市繁榮而經濟疲軟的歷史並不罕見。和2007年相比,目前的估值也並未明顯高估。

推動股市“瘋牛”的無疑是散戶。股市交易額80%左右是散戶投資者貢獻的。此輪行情令中國“大媽”們對股市重燃激情。中登公司數據顯示,上周滬深兩市新增股票賬戶數為37.01萬戶,環比激增56%,創2011年4月來新高。

2

經濟學人稱,市場情緒是A股單日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而非基本面因素。本周五,上證綜指開盤後大漲近3%,早盤收盤前卻突然大跌3%。當日滬深兩市成交量破歷史紀錄的1.04萬億元,較100日均值高出逾3倍。

1

其認為,中國股市已經出現一些令人擔憂的跡象——杠桿大增。本周三趁大盤成交創逾9000億之勢,兩市融資買入達1500億元,較近期平均水平飆漲50%,刷新歷史天量。股市上漲是基於利率還將繼續下降的預期,但本周債券收益率還在上漲,一些對沖基金認為,股市上漲可能令中國央行推遲進一步寬松。但對大部分投資者而言,當下的貪婪戰勝了恐懼。國內一家著名財經網站首頁大標題就寫著券商國泰君安的報告觀點:炒金融股就是炒中國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77

別人貪婪我理性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4/blog-post_14.html

巴黎:

筆者組合昨天大升7%,其中招中基更單日上升23%,年初至今組合己升20%+,退休組合H股尚差幾萬就到9百萬,由上年中介紹至今未夠一年己大升4百萬,終於領先只有860萬A股的退休組合,證明路遙知馬力、疾風知草勁。

想起3月31日時,自己組合還是2%回報,只是兩個星期就如此,世事真的幻變無常。

因此筆者非常感恩,也有幸見証、並且在狂潮之初,和眾Blog友入市參予A股和H股的牛市,並且得到很多Blog友善意的提醒、交流,才能食盡了兩個波潮,獲得豐厚的利潤。

下一歩又如何呢?
以史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如果某甲每個月可以使費十萬,某乙每月只能使3萬,一直至死,那麼無論某乙持有的資產較甲高多少倍,乙都是窮過甲。

同樣道理,如果組合內的公司每年盈利共200萬,分派60萬紅利,我們不應因為組合市值只得8百萬而覺得窮過筆者上面說的退休9百萬組合,因為後者每年只能賺180萬和分派45萬紅利。

若以為組合升過千萬,就能退休,我們就犯了那些手執1%回報物業,並向牛市下毒咒的人犯相同的錯。

的確,牛市的價格上升不會讓人提早退休,只有能利用價格轉去高賺錢和高派息的企業股票才能。因為在這政府大印銀紙的歲月,如果今天套現成現金,只需幾年就會被消秏購買力,以後日子會好難受。

固此找尋價值高但價格較仍然低,並且生成較多股息的股票就是面對當前牛市最好的策略,不要介懷派高息兼賺大錢的企業股的升幅不夠大,也不要幻想牛市之後所轉的高息股不會跌。

有升就一定會跌,這是恆久不變道理,
賺到的錢是沒有意義,能夠使用的才是財富。

別人恐懼我貪婪,今天筆者就買入仍然有5.54%股息、並且有很多專家恐懼的匯控,一於擴大現金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57

SENSE隨筆150624「理性化」的公共政策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6/24/sense%e9%9a%a8%e7%ad%86150624%e3%80%8c%e7%90%86%e6%80%a7%e5%8c%96%e3%80%8d%e7%9a%84%e5%85%ac%e5%85%b1%e6%94%bf%e7%ad%96/

SENSE隨筆150624

「理性化」的公共政策

執筆人:蟬

 

〈平權行動〉

70年代末,美國黑人人權運動戲劇化地影響大學院校的收生政策,由過往完全排斥黑人,倒轉為大力向少數族群自我推銷。 有些學校甚至將黑人學生列為優先錄取的考慮因素,並為黑人保留若幹入學名額。 這波向黑人傾斜的行動稱為「平權行動」

 

1977年,白人學生Bakke申請加州大學醫學院遭拒後,向法院申訴該校的 “平權計劃”,指在該計劃下,共有16個名額保留給黑人學生,黑人和白人申請者則被放置於不同的收生程序中分隔考量。 Bakke指縱使他的入學試分數比某些被取錄的黑人要高,卻未被取錄,而這是一種「反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

1978年 聯邦最高法院作出有史以來針對高等教育平權行動的首次判決,裁定公立大學不準保留固定名額給予特定族群, 但可將種族列為錄取學生的核心考慮因素。

 

固然,平權運動的正反雙方皆認為自己的立場是 “公正的”。 反對平權行動者認為公私部門的決策應該「色盲」,正如大法官John Harlan的名言「我們的憲法是色盲的」。然而,支持者卻認為平權行動是補償黑人過去受到的虧待。***

 

平權運動作為一種國家政策為何惹來如此激烈的反應? 撇除社會不同利益團體間的對抗,究竟各種政策是如何產生的?又為何會引起諸多爭端?

〈公共政策的理性化計劃〉

現代法治國家如美國,政策制定的走向一般體現在訂立法律上面。 美國立國以來一直試圖以設計憲法去阻止政府成為專制多數的利己工具。1870年哈佛法學院院長Langdell著手改革法律,試圖將政治因素從中抽離。

 

19與20世紀之交,所謂的「進步黨改革派progressive reformers」力主將政策制定權從民選機構之手,轉交專門的管理委員會和專業管理人,目的是使其更合乎科學和更少政治成份,追求「非政治化管理科學apolitical science of government」。

各大學、基金會和政府本身都努力培植 “政策科學家policy scientist”,並切實推行學者Stone所稱的「理性化計畫」

 

理性化計劃中,分析範疇淩駕政治之上甚至超出政治之外,意在提供一個正確的制高點,讓人們能夠判斷真實世界的善惡。

「公共政策理性化計劃」有三根支柱:1) 推論模型model of reasoning;2) 社會模型;3) 政策制定模型model of policy making。

 

「推論模型」指的是理性決策,在模型當中,決策遵循著一系列定義完善的步驟。那些步驟一般包括:

a釐清目標;

b辨別達成目標的各種可能行動路線;

c預測和評量每一條行動路線的可能後果;

d選擇其中最能達成目標的路線。

 

這種決策模型大行其道,但每當應用到政策制定上面,卻常會陷入困境。 政治制定者可能同時追求互相矛盾的目標(e.g. 既要減低社會福利開支,又要加強對傷健人士的援助。);也可能因為無法訂立具體有效的政策,而轉為訂立策略性目標;也有政客將狀況描繪成已達到目標的樣子來瞞混過關(e.g. 輸掉了街頭抗爭,卻贏得了巿民的覺醒。)。

 

由於政治推論本質上是種策略性描述, 旨在說服他人以達到自身的政策目的,故而根本不存在完全客觀、理性和撇除政治立場的推論模型。***

 

社會模型把社會視為一群獨立自主、理性的決策者的集合:巿場。***

在模型中人們沒有共同生命,之所以進行互動完全出於想透過交易盡量擴大個人福祉。 每個人有各自的偏好和目標,並各自權衡達到目標的不同途徑,以獲致最大滿足。正因為巿場,理性模型才得以成立。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偏好由於心理和物質上的依賴、感情聯繫、傳統和社會價值等複雜因素交義作用,而變得浮動不定。 偏好很大程度取決於呈現給他們的方式和渠道。 這種將人視為理性動物的假設,在政策制定中必然會引起矛盾。

 

「政策制定模型」則是一個生產模型,政策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產生的,幾乎就像在工廠裝配線上做出來一樣。 許多政治學者用「組裝元件」一詞談論政策制定。

這模型將政策制定視為理性的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然而很多政策往往是先有解決方案再尋找問題(e.g. 高鐵項目)。而且這種模式忽略了政策辯論當中大部分是理念之爭,而非簡單的解決問題。

 

 

參考

《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1988) Deborah Ston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83

朋友圈社交回歸理性,內容戰勝營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31/151759.shtml

“三無產品”出局

10月1日起,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將全面實施。其中規定網絡食品生產經營者必須持照經營(農產品除外),同時平臺負有審核經營者證照的責任。

微信作為網售食品的一大陣地,就必須按照新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嚴格執行。這就意味著,微信公眾號和個人賬號將面臨監管,尤其是公眾號必須向平臺提供企業的全稱、工商照註冊號碼等信息,方能進行食品銷售。

可以肯定,國慶節過後,朋友圈中純手工制作的烘焙食品,五花八門的食品代購,自制的快餐外賣將會消失一大批。

盡管一部新的《食品安全法》遠遠不夠監管微商,但是“三無產品”的最先出局已經傳達出一個重要的信號:以後不是誰都可以做微商,微商的門檻將會逐步提高,微商只會越來越正規。

騰訊自清門戶

今年2月份,微信官方發布了一份關於整頓非法分銷模式行為的公告,對帶有傳銷性質的微商明確表態:對於用戶在公眾賬號開展利用微信關系鏈發展下線分銷行為,微信官方視其為具有欺詐等非法性質。一經發現便永久封號。

隨後的3月份,93個公眾號以及233個個人賬號遭到封號。7月初,又一大批個人賬號被封,“有些客戶還沒打款賬號就被封了”,自清門戶的節奏在微信朋友圈中持續蔓延。

微信在移動時代幾乎承載著騰訊對商業化的全部構想,早期容忍微商一定程度上也是微信商業化的試水。商業化的試水沒錯,遺憾地是微信社交屬性生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現如今,微信自清門戶的舉動,目的就是讓商業的歸商業,讓社交的歸社交。唯有商業和社交劃清界限,微信商業化的戰略布局才不會落空。

大牌進軍微商

目前,微商進入品牌化階段,許多大牌開始陸續進軍微商。不僅有寶潔、韓束、珀萊雅、百雀羚、韓後、嘉媚樂、雅倩、歐詩漫、丹姿等品牌,還有美的、海爾等傳統家電制造商,就連對電商一直持謹慎態度的“直銷鼻祖”安利也宣布入駐朋友圈。

顯而易見,巨頭的進入正在改寫微商生態。大品牌殺入電商領域後,憑借強大的供應鏈、完善的服務體系,小企業、小品牌被淘汰出局,眾多小散戶更會因此銷聲匿跡。

最重要的是,大牌微商的誕生則讓微商擺脫了粗暴的賺錢目的,開始搭建起一種理性的社交新模式----品牌與用戶的社交。

此外,品牌微商達成的“戒違規、戒偽劣、戒傳銷、不亂市、不囤貨、不暴利、不刷屏、不殺熟”的商業倫理和共識,則會更好的促使朋友圈社交回歸理性。

“自媒體化”成主流

未來,微信商業生態的主要特點,即嚴把產品質量關,謹戒暴力刷屏,註重口碑傳播和精準營銷。

誰來支撐這樣的商業新生態,答案就是“自媒體化”。毋庸置疑的是,“自媒體化”已經成為微商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也是證明“內容勝過營銷”的最好證據。

目前,說故事、用圖片“說話”、經驗知識分享、病毒標題等自媒體化的內容營銷遠比暴力刷屏技術含量多得多,也更容易獲得朋友圈的待見和認可。

無論是品牌商,還是個人商戶,通過寫產品、談觀點、說經驗,一篇篇精心自制的文章發出去,以優質的內容獲得人格魅力,這樣的朋友圈才是大眾想要的。

當下,經歷微商作亂後,騰訊對微信的定位更加清晰。起初,騰訊就將微信定位於一種生活方式。如今看來,騰訊對微信的初衷依舊未變。

不管是國家的出手,還是自身的清理,或是微商的自覺,都能說明朋友圈社交正在回歸理性。即便是微商依舊存在,那也是一種新的商業生態,因為今後只會存在“合法、合規、自律、自創”的微商。

當然,這種新商業生態或是商業行為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不過它的精髓在於內容,而不是營銷。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於斌,微信公眾號『互聯網分析師於斌 ityubin』。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469

投機之神關門弟子 教你用最理性的腦袋冒險

2015-09-14  TWM

關鍵訪談〉為《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寫序 他貼身跟隨科斯托蘭尼13年他是投機之神科斯托蘭尼晚年最親密的合作夥伴,也是德國最著名的「現役」投資人。 在民風保守的德國,他不斷鼓勵投資人多承擔一些風險,賺取更多合理報酬。 當然,他也自有一套「安穩嘗試投機冒險」的獨特邏輯。

一九八六年,一位十八歲青年參加了德國知名投資大師科斯托蘭尼的簽書會,他提早到場,搶了個好位置,興致勃勃的記下大師所說的每句話。

即 使早早拿到親筆簽名,但他還是留在現場直到最後一刻,甚至找機會和科斯托蘭尼身邊的隨從主動攀談,毫無一般高中學生的害羞與稚氣。他的積極主動讓大師注意 到他,「科斯托蘭尼忽然起身,繞過一大群媒體走來,然後開口與我說話……。」「要不要和我一起去機場,等待登機時,我們可以一起喝杯咖啡。」科斯托蘭尼親 切地說。

站在少年眼前的,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股票投機交易者,他有一籮筐極盡誇張但也極為貼切的封號,「二十世紀的股票市場見證人」、「金融 史上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德國證券教父」、「歐洲股市的奇蹟」……。如果說,巴菲特是價值型投資的神,那麼,在投資光譜的另一端──投機交易,科斯托 蘭尼的神人地位當之無愧。

直至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四日因病去世前,科斯托蘭尼寫了十三本投資書,《這就是證券市場》被拍成電影;《證券心理 學》成為德國大學經濟系的必讀教材;而生前最後著作《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全球銷量估計達三百萬冊,成為投資者的必讀聖經,書中用來解釋股市週期的「科斯 托蘭尼雞蛋」,至今仍被廣泛運用,被視為決定買賣時點的圭臬。

他,是天生冒險家高中畢業放棄念大學 直接投入證券市場至於當時那位十八歲的少年,名叫里斯(Stefan Rise)。那天,他不僅喝到了大師請的咖啡,還得到了科斯托蘭尼的電話號碼。自此,開啟了一段與眾不同的生命之旅。

與眾不同,是對比於整個德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害怕風險、保守謹慎心態。對於投資理財,不少年齡稍長的德國人,至今仍把投機交易視為一種賭博行為。至於里斯,不僅在那一刻決定走上投機交易的路,甚至大膽放棄就讀大學的機會,直接走進證券市場。

如 今,里斯已成為德國「現役」最著名的股市投資人,成名原因並非他是少數能夠長期貼近科斯托蘭尼、獲得大師親授心法的交易者,「雖然我以好友的身分在《一個 投機者的告白》書中寫序,但德國人對此興趣不高,沒想到你們台灣媒體反而有興趣。」接受專訪時,里斯打趣地說。而他的名聲崛起,還是在於扎實的投資績效與 獨到見解。

據統計,里斯在金融海嘯後的二○○九年至一二年間,整體投資報酬率高達二五五四.三%。「最近三年表現普普,但是,投機者總是在等待一個最好的時機不是嗎?」事實上,里斯今年以來的投資報酬率超過五成,數字揭露後,一時之間他又成為德國財經界熱門的採訪對象。

而在過去幾年間,他其實已不斷透過專欄寫作或受訪機會,向德國民眾傳達「多承擔一些風險」的投資理念,德國理財族對報酬率逐漸重視,多少與里斯的呼籲有關。

他, 盡得大師真傳兩人合寫三本書 從師徒變互相激盪思想的夥伴當然,他也知道要改變「保守理財心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德國傳統家庭裡,很少會聊到股票、投資。」生長在德國北部不萊梅州 的里斯,父親是工程師,就像德國一般家庭,從小,他幾乎沒有接觸投資資訊的機會。直到高中時期因緣際會參與銀行主辦的股市模擬遊戲,才讓他在相對保守的德 國城鎮中,發現一個刺激但充滿挑戰的新選擇。

爾後,他輾轉從朋友手上拿到了一本《科斯托蘭尼奇幻的貨幣和證券世界:了解證券市場》。「在翻 開這本書之前,我從沒聽過科斯托蘭尼的大名,」然而在把整本書翻完之後,他彷彿看到了新的世界,「所以,當我聽說科斯托蘭尼要到不萊梅簽書時,沒有任何猶 豫就去了。」簽書會後沒多久,里斯從高中畢業,已經拿到大學入學許可的他,卻開始猶豫了。「科斯托蘭尼說過,如果你要進入股市,你不可以念經濟,如果你念 了,你要完全忘光光,因為理論與真正的市場差很多。」於是,他選擇直接當證券營業員接觸實務,同時閱讀自學,而後自己開業,提供投資美國股票及衍生性金融 商品的投資管道。

這個選擇讓科斯托蘭尼相當讚賞,甚至找了里斯開立證券帳戶,成為他的客戶。有趣的是,在里斯結束這份工作之後,科斯托蘭尼 也隨即關閉了這個帳戶。隨後,科斯托蘭尼提出寫書的計畫,里斯欣然答應幫忙,一合作就寫了三本。他們兩人從情同師徒,變成互相激盪思想的夥伴,到科斯托蘭 尼的晚年,里斯甚至還親自接送科斯托蘭尼去公開場合演講。

和大師十三年亦師亦友的關係,怎麼滋養里斯的投資之路?他又會給台灣投資人什麼建議?以下是專訪摘要:

給定存族的建議:

嘗試長期投資在地企業 從中體會股市波動《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對目前仍然只以定存或保險理財的人,會給他們什麼建議?如何跨出承擔更多風險的第一步?

里斯答(以下簡稱「答」):當然,你可以用固定的收入生活,但不能忽略,投資股票絕對有機會讓你過得更好。

現在歐洲利率很低,投資無風險的十年政府公債,只能每年拿到○.七%的利率;不可否認,投機,是一個「逃脫低利困境」的方法。

如果要做這件事情,應該從「小額部位創造投資經驗」開始做起,德國或台灣投資人可以找一檔穩定的在地企業股票,長期持有,一方面獲得穩定股息,更重要的是長期觀察,從中體會股市波動。過程中,要多看投資交易的書,理解「投資者心理學」。

問:短線的投機交易、長線的資產配置,這兩者對於一個人的財富而言,各自具有什麼意義?是彼此衝突的嗎?或者可以同時存在?

答: 我覺得兩者要劃分清楚,一個是為了退休準備,必須很嚴肅地分散風險,重點在於資產累積。另一個部分是投機,如果夠幸運,你可以因此變得富有;但要注意的 是,投機的風險較高,所以部位必須謹慎拿捏,每個人所能承受的投機部位比率不同,但基本上,要有「就算這部分的錢全部輸光也沒關係」的準備。

長 線資產配置與短線投機交易,兩者可以互相配合,例如從投機部位賺到的錢,可以轉入長期資產配置進行再投資。事實上,我把一個人的投資目標分成三種:長期累 積資產、獲取高於平均的利潤、短期賺價差。前兩者需要基本面分析,但若要短線賺價差,基本面的用途有限,關鍵是「市場情緒」。

問:你是一位成功的交易者,成功關鍵就是在於「掌握市場情緒」嗎?

答:應該說,我很投入、也盡可能地建立專業,我過去讀了很多書,而且我用我自己的錢來學習,我有時候也輸錢,尤其是剛開始,我輸的比賺的多。

關鍵轉折,在於我學到了這件事:「當指數處在極端高檔或低檔時,市場多數人的看法都是錯的。」也就是,我發現情緒是很重要的指標,可以讓你試著知道現在是「超賣」或者「超買」。

科斯托蘭尼曾說,他非常喜歡觀察營業廳裡的傻瓜投資人,原因是要採取與他們完全不同的作法。

給配息族的建議:

不要投入太多資金 否則將失去賺複利的機會問:許多台灣投資人喜歡把大部分的資金放在月配息商品,你認為這是適當的嗎?

答:看個人的情況,我自己的資產配置中,有一○%放在黃金,七○%購買股票,雖然我是個高風險的投機交易者,但我的另外二○%也是低風險商品,債券、ETF,甚至是固定收益商品。

配息商品是給你一個「每月都能拿到固定配息的感覺」,但它其實也是「用你投資的錢付給你自己」。這樣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它會讓你用來投資的錢停止增加,甚至愈來愈少,於是你失去了「再投資」的效果,也就是,失去賺取複利的機會。

問:科斯托蘭尼對你說過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什麼?你從他身上學到最寶貴的一課又是什麼?

答:「永遠要和市場絕大多數的聲音反向操作!(Always doing the opposite of that what big majority is recommending)」這是他的成功之道,我現在也是這麼做,到目前為止,這句話對我而言的確奏效。

除此之外,雖然投機交易要謹慎盯盤,但我自己並不是工作狂,我的一天,並非朝九晚五的準時上下班,因為科斯托蘭尼曾經對我說過,如果錯過孩子的成長,將會是一生中最遺憾的事啊!

里斯(Stefan Rise)

出生:1968年

現 職:漢莎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經理、《焦點貨幣》雜誌專欄作者經歷:英國外匯報價商CMC Markets的管理總監、n-tv Der Nachrichtensender主播學歷:Schulzentrum an der Bordestrase(高中)著作:《跑贏通脹:經濟懸崖智慧拆局》他,靠這4招 短線操作勝率超高作為德國目前最著名的股市投資者,里斯經常接受德國當地財經媒體專訪,而若歸納訪談內容,以下4點,應是他最常對投資人提醒的成功關鍵。

短線投資者的心理素質:

不要怕犯錯,重點是要檢討、判斷錯誤發生的原因,並且謹記教訓。

短線投資者的進出準則:

長線投資時,你可以設定預期目標;但若進行短線交易,你要忘記獲利目標,買進或賣出的依據,是市場情緒過冷或過熱。

短線投資者的最佳機會:

當指數價位出現極端值的時候,市場多數人的看法都是錯的,此時進行反向操作,致勝率極高。

短線投資者的頭號大敵:

「這一次,要把上次輸掉的錢全部賺回來!」這個念頭,是所有投資行為的大忌。

(楊紹華)

撰文 / 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35

中車的理性股價

2015-09-17  NM


從甘肅省蘭州市經西寧市,到「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乘坐內地的「動車」,走過絲綢之路中國境內西 面的一段,用了4個小時完成了約800公里的路程。再經高速公路由嘉峪關走到敦煌,不足400公里,卻花了5個多小時。在動車飛馳中,想到科技像把人與人 之間的空間距離拉近,但一張三歲小童伏屍沙灘的照片,一段記者故意腳踢難民的錄影,似乎諷刺人類在追求科技改變生活的同時,人與人的隔膜與鴻溝並未拉近, 人的本性像千年未變。人的本性主宰人的行為,包括投資行為!中車中期業績

一間年度收入超過一千億元人民幣的公司,近年收入每年上升幅度不 定,由7%至21%不等,利潤率約6%,與一間業務和規模相近的公司合併。大家是否知道此公司股價,合併公布前後可升多少?答案是由2014年合併公布 前,股價不足7港元,升至2015年合併公布後,4月中的20.65港元,最高大升了接近兩倍。此答案的公司,就是上週股價收9.71港元的中國中車 (1766)。原名中國南車的中國中車,是在2015年6月,吸收合併了中國北車(除牌前:6199)後改名而成的。中國中車吸收合併了中國北車後一個月 的中期業績,在8月底公布,中期報告剛好在上週日發表,收入對比去年同期上升約6%,毛利率稍為由19%升至21%,但利潤率卻只稍微由5.8%升至 6.2%。中國中車的中期業績算是理想,也應合乎預期。始終從理性角度分析,鐵路基建的數量和進度不難估計,收入不可能缺乏透明度下大升的同時,成本結構 也不是輕易或隨意增減,因此利潤或不能飛升。

股價急升急跌理性嗎?

然而,投資中有人的因素,每每就多了主觀判斷,或在大市氣 氛影響下,不能做冷靜判斷。兩車合併方案在2014年底公布前多月,中國中車的股價都在7港元上落,直至10月中才急升至約7.9港元後停牌。在今年初, 即合併公布後數天,中國中車的股價曾突破12港元,但很快就回到10港元左右,直至4月前也是在9至10港元浮沉。到上週收市,中港股市經歷幾番晚來風 急,中國中車股價仍在9.71港元。那麼4月中至6月的一輪急升至20.65港元,急跌至8.2港元,是理性嗎?還是人為卿狂?無可否認,「一帶一路」的 國策,必然帶動兩車合併後的中國中車及其他行業公司的業務,從而受惠及增加收益,但當中仍需艱苦經營,面對不同的國際競爭及風險。冷靜分析及思考後,可知 收成期或很長。問問大家,知不知道動車與高鐵的分別?為何印尼停止高鐵招標,改為興建動車?或者,大家會說看財演、聽大師、炒政策就可以了!但大家知道應 該聽哪一個?知道應該幾時炒完下車?下了動車,上了嘉峪關城樓,遙望西邊,想到雖有不良記者腳踢難民,但為數不少的德國人仍會鼓掌歡迎難民,送上鮮花、糧 水及住宿。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國人對難民尚可如此,我們上一代人也曾善待船民,那今天應怎待他人呢?無論投資或任何行為,最可靠的,相信仍 然是您自己,一個冷靜、理性的您自己!

林智遠 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133

王功權:資本是理性的,我卻不是理性的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2/153054.shtml

導讀 : “一般來講,比較火爆的概念往往三五年之後就一定會出問題的。”

i黑馬訊 12月2日報道,今日,原鼎暉創投合夥人王功權在新浪C+峰會上發表演講,分析了資本與人性的關系。他認為資本是理性,而這種理性與投資的視角和資金來源相關,“做投資的,他是看未來,他要看未來,他要看的是三年、五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不過他卻不認為自己是理性的人。

以下為王功權演講內容,經編輯刪減:

今天來到這里非常高興,活動安排的方面溝通討論的問題是資本是理性的。說到這件事情我蠻感慨的,因為今天可能大家註意到,在介紹我的title上還是知名投資人,但是實質上我現在已經基本上不做投資工作了,我在投資界從業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後來因為資本特別地理性,而我不是一個理性的人,所以我在2011年退出了基金管理行業。

我現在和朋友們共同創辦了新的公司叫青普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我們一種文化藝術度假中心,在南方主要是雲南、海南、江南一帶建立這種文化藝術度假中心。我們希望倡導一種文化度假和度假文化。我這次創業受到了業界的高度關註,很多朋友說:“王總,你原來就混在資本的圈子里,現在你創業,你的公司肯定是不缺錢的。”他們認為我們跟資本市場會有非常好的連接。但是我是從投資領域過來的,所以我在創辦自己企業的過程中,在自己企業尋求跟資本結合的過程中,我是不停地站在投資人的角度來考慮我自己企業的資本戰略。開始的時候有的朋友說,說王總:“現在人家隨便一個概念就作價幾十億,十幾億,向您這樣的資源,引領朋友一起創業,你上來上十個億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我回頭掂量掂量自己不能這麽做,如果在投資界的角度,如果在原來的二十一世紀基金也好,我會不理性的投資,因為資本是理性的。

資本的理性和幾個方面有關,第一,錢實質上是來之不易的。不管你管的是別人的錢,還是你自己的錢,錢是來之不易的,錢是人類勞動,體力勞動、智慧勞動高度凝結的產物,它在社會運行的各種元素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珍貴的一種東西,實質上我們應該珍惜的。不管是管錢的人,還是自己有錢的人。你如果自己有錢,你說我有錢就任性,你如果管別人的錢,你有管理別人錢的權利,你說我有錢就任性,但是實質上所有有錢就任性的,包括有權都任性的,在歷史上的記錄中都是被定入到恥辱柱上的。

資本是人類勞動的結晶,所以決定了人們要對它格外關心。自然管理錢的投資人應該是非常理性的,這是基本的職業精神也是資本本身的價值驅動。

另外一個方面,做投資的,他是看未來,他要看未來。他要看的是三年、五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所以它如果不理性,今天這個風口上沖到這里,明天在那幾風口上,他就沖到那里,這樣的投資是不會成功的。一般來講,比較火爆的概念往往三五年之後就一定會出問題的。這是這麽多年來在這種經濟領域中,我從創業也好還是做投資也好,自己深刻體會到這一點。今天非常火爆的概念,一般來說三五年之後會發現問題。大家回想一下,互聯網從崛起到現在,真正爆炸性成長的很少。騰訊是爆炸性成長嗎?阿里巴巴是爆炸性成長嗎?百度是爆炸性成長嗎?都沒有。都是慢慢發展起來的,並且在互聯網技術發展大潮中快速成長時期,這些企業跟這樣的大勢一同成長應運而生,這樣好的天時地利才有這樣大規模有價值企業的誕生。在這里面有很多資本理性的努力,也有很多像這些優秀的創業者,這些企業家艱苦地奮鬥,才成就了這樣的事情。沒有多少特別爆炸性成長的。

有人會說有的就是爆炸性成長,時間不長,對不對?就大規模的燒錢。那麽現在出現了這樣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就是我通過大規模的市場營銷,甚至是補貼,然後去搶用戶。但是前提是我有一個很好的產品。這樣的話形成一種用戶上的壟斷,然後通過資本的認可更進一步地大規模的燒錢,使這個資本的投放本身大規模的投放構成門檻,讓競爭者望而卻步。然後自己實現市場上的壟斷,進而回過頭來在資本市場上獲得價值認可,融了資本進一步投放到自己的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中。這樣一種模式確實是最近幾年出現的,但是這樣的模式實際上不多的。大家回頭想一想,我們掐著手指頭算一算,真正這樣成本的並不太多。資本是非常理性的,它看三五年後的。

我在過去的投資過程中,基本上我投資的項目一般在四年到五年通過IPO或者賣給上市公司,然後掏錢退出,基本上是這樣的時間。當然有快的,比如說我投資的快點傳媒,一年回報,比如說我投資的學大教育,三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了,也是投資回報率非常高。但是既然這樣,整體下來基本上都是四五年左右退出。最近有人說我投新三板馬上就能上市,你的做市商也可以做的價值很高,但是實際上資本是理性的。你的企業到底好不好?到底企業是不是真正有價值?真正有很強的盈利能力,它未來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是不是有很好的發展,這些東西總是資本要考量的。短期投資的確實有,我們國家在進行經濟調整,在經濟調整過程中很多產業不能運行,大量資本從各種產業當中遊離出來,東一頭,西一頭鋪在各種暴利行業,原來房地產領域比較多,現在房地產領域國家進行了調整,然後又進入股市,股市有了不正確的波動以後,後來發現新三板很火,大家又鋪到新三板上來了,這些情況是不是正常?不正常。真正經濟成熟的國家,真正成熟的市場,在市場上成熟的股民或者資本的擁有者應該是非常理性的。這種情況是國家在進行經濟調整的過程中,企業在進行轉型的過程中,資本在瘋狂的尋找自己的出路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一些不理性的狀況,它不會成為一個常態。

根據我過去的經驗,我認為資本是非常地考慮未來會怎麽樣的。如果假如說今天按照一個什麽樣很好的價格,你認為很高的價格投進來了,那地內損失地外補,它一定在以後的過程當中想辦法把自己高價購買的情況補回來。我們在創業的過程當中,在企業成長的過程當中,在跟資本對接的過程當中要時時刻刻意識到資本是非常理性的。假如說你遇到了不理性的資本,你就是用自己的假數據或者自己用各種方式對於這樣的元素,那樣的概念最後把資本騙進來,即使這樣騙進來的資本一般都是不理性的資本。

不理性的資本帶來的結果就是在未來跟你合作的過程當中,配合的過程當中它本身就不理性,這樣給企業帶來非常大的危險。因為它成為你的股東,在很多情況下它表現出不理性,急於退出,或者對行業並沒有真正看好,或者對行業本身並不看好,他帶著非常急躁的心情,一旦企業遇到一點問題就必然會形成股東之間的矛盾。所以這樣的不理性的資本大家是非常警覺的。正因為如此,我現在創辦的公司,我在跟資本對接的時候,我自己就特別謹慎。總是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別人,考慮一下我這樣的作價或者投資結構別人願不願意接受。目前我們創辦的企業應該說是考慮到未來的。我們做的是一種度假產品,不是簡單的東跑西顛的去旅遊,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住下來,真正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住下來,清靜一段時間,接觸一些文化、藝術、知識,和文化導師們在一起互動,了解當地的民俗,民族的特點,體會和欣賞品位當地的這種風土人情。是這樣的一種產品。那我們在全國各地建這樣的度假中心進行連鎖,這樣的東西今天走起來貌似有點早。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度假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會是未來我們國家很多人的習慣,所以我們先行一步。在這樣的情況下考慮了3.5年,甚至更長時間市場的需求。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希望有理性的資本跟我們對接,共同實現我們的夢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887

分期樂肖文傑:理性創業!多一點時間思考少犯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9/153171.shtml

導讀 : 當你在一家高速成長的公司里面,你如何保證自己不犯錯誤,是每天讓我很焦慮的事情。

i黑馬訊(楊博丞) 12月9日消息,由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創業社群大會今日繼續在京舉辦。分期樂CEO肖文傑獲獎“年度十大創業家”,並發表了主題演講。

肖文傑的獲獎理由:他不經意間開創了一個消費金融王國。2013年10月,他辭去騰訊財付通產品總監的職務,創辦了一家專註於大學生分期購物的公司。2014年底,他的公司獲得來自全球頂級互聯網投資機構DST的1億美元投資。如今,其用戶數已超過400萬,日訂單數量高達20萬單,交易額月均增長100%,公司估值達10億美金。

以下為肖文傑演講節選(經i黑馬編輯):

非常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能來到創業社群大會,並且獲得此獎。其實分期樂只有兩年的時間,能夠獲得高速的發展,本質上來說,我們是那只豬,撞到了很好的風口,我們看到2013年以來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爆發的元年,在這幾年已經長出了非常多的公司。

互聯網金融為什麽有這麽大的爆發和增長速度,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下面我給大家講一個東西,相信大家會有所理解。

全球最賺錢的公司是哪個?一定不是蘋果,而是中國的一家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一個季度能夠賺到的收入是1000多億,我們知道BAT加起來一年賺的錢還沒有它多,它的市值差不多和T、A一個量級的。中國整個的金融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們堅信在這個領域里未來一定可以創造出多個,甚至是說達到BAT這樣量級的公司,未來在互聯網定語里一定有這樣的機會。

創業的過程是一條非常艱辛的路,大家看分期樂長得很快,其實背後也有很多讓只有覺得不甚的事情,我給大家說一下。

分期樂這個模式在全球範圍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掌握消費場景在做金融服務公司,自從分期樂融了A輪以後,市場上很多競爭對手就出來了,其中一些對手是我的好友,當我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當時的感受是非常不好的。

創業最重要的,一定要牢記一點,就是一定要為用戶創造價值,無論各行各業,做什麽樣的事情,如果你不能給你的用戶創造價值,就不能交換出等量的商業的價值。我覺得從騰訊出來,一直對用戶體驗的追求,如何服務你的用戶,為你的用戶創造什麽樣的價值,這一直是分期樂追求的點,只有給你的用戶創造出足夠多,足夠大價值的時候,一定可以交換出想要的商業價值回來。我覺得每個創業團隊,每個創始人都應該努力去追尋的點,而不是奔著其它的目的。

最後一點在兩年以來,我最難的事情是,當你在一家高速成長的公司里面,你如何保證自己不犯錯誤,是每天讓我很焦慮的事情,在我看來,創業不是沖動創業,一定是理性創業,並且尤其是公司的CEO,每天都要時刻的警醒,保證自己不犯錯誤,如果你犯錯誤,公司很多人跟你走向反的方向,這個給公司帶來非常大的損害和致命的傷害。

所有創業人在互聯網精神里面,一定要試錯、快跑,當然這是另外一條路,但是我所遵循的一定是理性創業,要多一點時間思考,少犯錯誤,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你在市場里能夠持續不斷的前進,獲得最終的勝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054

就是他 用一款App「針灸」汙染中國 馬軍用理性、科學揪出違規證據 讓蘋果也低頭

2015-10-05  TCW

他,設計量化機制,成功讓蘋果、優衣庫、NIKE等跨國企業低頭,要求供應鏈改善汙染問題。他,透過不斷溝通,將企業、地方政府拉入環保工作。他是中國知名的「環保鬥士」馬軍,要讓環保成為「撬(帶)動中國產業升級的支點」。

想像一下:在高雄後勁溪、桃園南崁溪發生汙染當下,民眾一看到工廠違規排放,馬上拿起手機拍照、標定汙染地點之後,上傳至一款順手好用的App。一瞬間, 全台灣有志守護河川的使用者,都收到了這個訊息,同聲譴責汙染廠商,環保單位在輿論壓力下,立即著手追查、嚴格開罰!

很可惜,上述的場景,在台灣仍只是一場夢,但早已在中國實現。二○一三年,一款名為「汙染地圖」的App上線,民眾可以即時得知全中國三百八十個城市的空 氣品質、河流汙染訊息,監控九千多家企業的汙染排放情形,同時開放民眾同步上傳汙染狀況,迄今已超過三百萬人次下載。連央視前主播柴靜的一天,都是從「刷 一下汙染地圖」開始。

「世界上再強大的政府,也沒有辦法獨力治理好汙染,它需要依靠的是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在紀錄片《穹頂之下》中,柴靜秀出自己的手機空氣汙染監測畫面,她所秀出的「汙染地圖」App,在今年正式更名為「蔚藍地圖」,誓言找回中國藍天。

震驚!

汙染嚴重 馬軍決心公布數據

這款汙染監測軟體的幕後英雄,是一支戰鬥力高昂、名為「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的團隊,當中的靈魂人物,正是組織的創辦人馬軍。

提起馬軍,許多人或許覺得陌生,但在中國、歐美環保與新聞圈裡,他早已赫赫有名。這位思慮清晰、溫文儒雅,說起話來不疾不徐的環保鬥士,曾獲得有「綠色諾 貝爾獎」之稱的哥德曼環保獎,甚至進入美國《時代》雜誌「年度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位世界人物」、英國《衛報》「可以拯救地球的五十人」之列。

台灣環保健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認為,馬軍將企業、地方政府也納入環保工作的一分子,而非環境保護的對立面,是IPE的工作模式最值得環保組織借鏡的部分。

過去十年,隨著中國經濟高度發展,工業汙染、相關信息與數據不公開的問題益發嚴重。曾經擔任香港《南華早報》記者的馬軍,被黃河遭受嚴重汙染的畫面所震驚。

「有一次,我站在黃河支流汾河邊上。那段河道乾枯已久,但在我們採訪前下了一場大雨,我就看著那五顏六色的汙水,從工廠區裡一條、一條地流出來,流過青綠 色的麥田,最後全匯集到河道裡。」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馬軍回憶,當時他心中浮現的,是杜甫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如今的長江、黃 河,哪裡還有詩中的景致?

除了汙染畫面震撼,受公害所苦的村民向他傾訴時,臉上無助、哀傷神情,更在馬軍心裡打了死結,寫成報導出刊後,問題依然無從化解。類似的畫面不斷累積,馬軍終於決定將胸中的苦悶化為行動。

二○○○年之後,馬軍自《南華早報》離職,進入一家協助外商適應中國環境標準的諮詢公司,在企業運作實務中,他看準中國進入「信息時代」、人人都有行動裝置的優勢,決定以蒐集、公開企業汙染數據為工作方法,對各大企業品牌進行「name and shame」的戰術,○六年創立IPE。

「西方習慣以司法來處理大型汙染公害事件,中國在司法上有所不足,我們引入公眾參與來彌補這一切,而公眾參與的核心,正是信息公開。」馬軍說。但可別因此 認定,馬軍是位擅長煽動群眾情緒、製造政治壓力的運動家,恰巧相反,「與企業及地方政府溝通時,我們是專業地、practical〈實際地〉進行工作,講 求的是事實。」挖掘!

縝密蒐證 成功讓蘋果低頭耐心做苦工蒐集數據、實事求是地反覆檢核,最後精準歸納出企業與汙染之間的關聯。這套工作方法,已經成功讓優衣庫、沃爾瑪、NIKE等大型 企業,因為下游供應商被列入「汙染企業排名」而改變採購策略。當中,IPE與全球龍頭品牌蘋果交手的戰役,更讓IPE一戰成名。

一○年四月,經過長時間的蒐集,IPE彙整蘋果供應商違規排放汙染物質、毒害工人的證據,首度去信蘋果公司要求改善,並公布完整的供應鏈名單,「第一次聯繫時,蘋果拒絕了,他們主張供應商名單屬於業務機密,也否認自家供應商發生環保問題。」但馬軍與團隊並不放棄,他們針對各項疑點再度深入調查,土法煉鋼地比對汙染數據、各公司股價,追蹤每一則財經新聞,挖掘出蘋果的完整供應鏈,「台灣的財經雜誌也給我們很大的幫助,為了投資,大家都盡力把蘋果供應鏈給挖出來。」馬軍笑著說。

經過一年半的漫長奮鬥,忍受「果粉」對他們排山倒海的批評,IPE公開兩份深度報告、與蘋果面對面交手七次,終於讓蘋果心服口服,放棄創辦人賈伯斯最引以 為傲的「供應商保密」原則,公開在中國的一五六家供應商名單,並承諾開放部分供應商接受環境檢測,一旦發現汙染問題,立即要求供應商改善。

「我記得很清楚,一一年八月,蘋果告訴我,或許你們是對的。」受訪中始終保持冷靜的馬軍,終於露出了寬慰的表情。

蘋果之役後,不少在中國的外資企業,都開始對自家的環保標準提高警覺。現在各大品牌只要在IPE的網站,輸入任何一家供應商的關鍵字,就能得知這家企業是否因環境汙染而被舉報、開罰。

「日本企業若(在中國)顯露出怠慢環保的態度,都有可能進入IPE的射程。」日媒《日經技術在線》曾如此報導。

成功讓蘋果低頭而一戰成名,馬軍卻再三強調,IPE不是企業的敵人,「如果企業願意投入汙染改善措施,我們甚至願意協助申請低利貸款。」IPE的核心價值 之一,在於讓環保成為「撬〈帶〉動中國產業升級的支點」,「要環保、還是要發展」的古老辯論,在IPE的工作方法之下,幾乎可說是假議題。

量化!

公開評比 讓官方成環保夥伴不過,在中國複雜的政經環境中,作為知名NGO的領導者,馬軍無疑是、也必須是擅長追求雙贏的。

IPE近年來搭配中央政府日益重視環保、要求監測資料公開的「政策主旋律」,成功地讓許多地方政府成為環保夥伴。「我們設計一套量化的機制,將各地方政府 資訊公開的情況做一個評比,就可以看出誰做得多、誰做得少。」另一名中國NGO資深工作者指出,在中國揭發空氣、土壤汙染,是敏感議題,主事者仍可能有被 調查、「失蹤」,甚至被收買的風險,「IPE的發言講求證據,又願意與官方維持一定的互動與合作,等於幫了環保部門一個大忙。」「就譬如針灸吧!我們力量 或許是小的,但只要下針的穴位是對的,就能發揮作用,改變現狀。」在九月上旬首次來台的公開演講中,馬軍如此譬喻。

無論是面對不願合作的地方政府,或強勢的跨國企業,馬軍都採取科學方法應戰,將汙染巨量數據由鐵杵磨成銀針。「未來,我們也想針對小米手機供應鏈進行監 督、要求改善。」當年那位曾被「五色河流」震撼的年輕記者,如今冷靜而精確地深入穴位,一步步療癒飽受工業汙染之苦的中國。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IPE為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簡稱,成立於2006年。其建立的「中國水汙染地圖」,是目前唯一全面收集中國水質、排汙與環 境違法企業資訊的公益資料庫。IPE擅長將大量分散、未成系統的環境訊息集中,以App、電子地圖等形式展示給公眾,引導公眾利用這些資訊,以公民身分參 與環境決策和管理,或者以消費者身分運用購買權力影響企業的環境表現,促使企業擔負起應有的環境責任。

馬軍小檔案

出生:1968年

現職: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經歷: 《南華早報》記者、曾獲哥德曼環保獎、美國《時代》雜誌「年度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位世界人物」學歷:北京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新聞系

撰文 / 何欣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69

敢問彭博士,九月一日晚的港大畢業生議會EGM只有噓聲,沒有理性討論?

敢問彭博士,九月一日晚的港大畢業生議會EGM只有噓聲,沒有理性討論?

只有噓聲,沒有理性討論?那位彭博士果真含血噴人!我前晚就在會場,被人誣蔑,非說兩句不可!
 
前晚每位被抽中上台發言的,都有兩分鐘發言時間。支持彭某的發言者也完有數人。台上發言時,台下真偶有噓聲。但一,發噓聲者只是少數,而其聲浪絕無蓋過台上之發言。二, 噓聲大都在發言中後段才出現,確是沒風度,但大體上已沒有影嚮講者了。港大學生開大會互片一路如此,師承英帝議會,有人瞧不起此等英式虛偽,但起碼是場內有序。
 
彭某在電視上七情上面,繪形繪聲,真言過其實,別有用心,讓一眾歹人再借題發揮攻擊港人,果真土共維伯技俩也!
 
其實前晚獲贈最多最大噓聲的,是張家敏。按大會規定,發言兩分鐘後,米高峰電源就會被截斷,即要發言者知趣走下講台,管你是李柱銘還是彭博士,一視同仁也!但張前會長被關咪後不肯,還揮手投訴,此時噓聲就越來越大,被人叫下台!上面總總,大會皆有錄影下來的!
 
老老實實,每人才只發言兩分鐘(三位動議人,包括彭某,可開場發言,就有五分鐘),沒有提問環節,皆因會展10:30要收場,時間有限也。整個安排根本就只是各自表述然後投票,哪來討論機會呢?彭某貴為博士,難道你不明,你不懂嗎?

後記,信壇壇友提醒:

英國下議院慣例,
- 執政黨議員可以喝彩, 但不可鼓掌
- 反對黨議員可以喝倒彩
- 議員不允許謾罵,


小弟再翻英帝議院之按議事規則,凡行為不當,影響辯論進行者,可罰5天/20天 離場,不能參與辯論及投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