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間藥廠,比整個鐘表業年產值高 瑞士奇蹟 800萬人擁全球第一製藥業

2016-02-01  TCW

全球處方藥銷售十大藥廠中,瑞士藥廠分占了第一、第三強,同為小國的台灣,要靠生技製藥打國際牌,瑞士經驗值得借鏡。

向來是瑞士「工匠精神」象徵的鐘表業,剛度過自金融海嘯以來,最嚴酷的一場寒冬。

根據瑞士鐘表聯合公會(Federation of the Swiss Watch Industry)統計,瑞士鐘表二○一五年前十一月的出口總額較前年同期共減少三.三%,是二○○九年以 來第一次衰退。

鐘表衰退,製藥成長差別在「是否不可取代」

瑞士的前五大出口產業,按金額依序為金屬與珠寶、製藥、機械、鐘表、化學。五大產業其中的四大產業,去年多受瑞士法郎與歐元脫鉤,幣值一度相對強勢而影響,出口額衰退或停滯,其中鐘表業又受中國景氣拖累,出口雪上加霜。

唯獨製藥業,能夠力抗瑞士法郎升值,持續迎來春燕。

以二〇一五年第三季為例,全瑞士的出口總額僅提升〇.五%,唯一成長的類別,便是化學製藥。去年不僅出口額增長,十月與十一月更是出口增長率第一名,成為帶動出口的火車頭。

「一百多年來,製藥業在瑞士經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瑞士股票指數(Swiss MarketIndex)中,製藥公司占有四〇%以上的市值,遠超過例如銀行等一眾產業。」代理眾多藥品、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瑞士企業大昌華嘉(DKSH)總裁郁和利(Jorg wolle)對《商業周刊》表示。

製藥業在瑞士,甚至上演了「一間公司,勝過一個產業」的故事。

光是排名瑞士第二大藥廠羅氏,其年產值便高過全瑞士鐘表業年產值約一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四百億元)。瑞士鐘表、製藥的一消一長,背後的關鍵,在於主力產品是否具不可替代性。

先從鐘表業的消退看起。

二〇一五年,瑞士鐘表業金字招牌黯淡的主因,是全球景氣波動,特別是中國經濟成長放緩。

去年十月與十一月,瑞士鐘表出口至香港的總額,與前年同期相比,分別減少了三九%與二八%,出口至美國、德國的總額也紛紛衰退,「中國遊客減少到香港消費,也是瑞士鐘表出口衰退的主因之一。」富達瑞士基金經理人奇安德堤(Alberto Chiandetti)表示。

鐘表遭遇智慧手表僅能報時,同價位產品滯銷包括LVMH集團旗下的頂級瑞士品牌豪雅(TAGHeuer),歷峰集團旗下的IWC(萬國),到旗下高中低階品牌都有、瑞士最大的鐘表集團Swatch,去年銷售都遜於前年。

景氣波動與中國購買力減弱,只是短期原因,真正讓它籠罩長期隱憂的,是智慧穿戴裝置的崛起。

以去年十月與十一月為例,定價五百瑞士法郎、相當於新台幣約一萬五千元以下的鐘表,出口的單位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滑了二〇%與一一%。這個價格區間,正是Apple watch與多數智慧手表、手環的價格帶。

智慧財產律師、科技評論媒體「有物報告」創辦人周欽華認為:「自從有智慧型手機以後,手表的銷售量就降下來了……。隨著物聯網這件事越來越重要,智慧裝置未來會更衝擊只能報時的手表。」

「被取代」,正是瑞士鐘表所面臨的困境。

過去,「報時」是手表難以被取代的功能。但從功能性手機、智慧型手機到穿戴裝置,近二十年來,人們取得「準確時間」的管道已多元而便利。

報時,早已不是手表的專利。人的手腕只有一個,當中產階級與年輕世代開始擁抱智慧裝置,自然會排擠手表的使用與購買。這點從瑞士鐘表定價低於新台幣一萬五千元以下品項出口衰退最嚴重可以看見。

同時,定價在三千瑞士法郎(約合新台幣九萬九個六百元)以上的高價表,同樣也面臨衰退。除了景氣,也因為戰後嬰兒潮和Y世代的消費習慣已改變。以瑞士表購買大國——中國為例,購買精品,已漸漸被旅行、追求差異化的生活風格給取代。

相較下,「不可替代」卻是瑞士製藥業目前最顯著的優勢。全球醫藥產業現在都站在浪頭上,因為人口老化、醫療保健意識抬頭,最有消費力的戰後嬰兒潮,步入熟齡退休潮等因素,讓製藥業整體受惠。不過,大環境因素無法解釋,為什麼瑞士製藥出口第一名的諾華、第二名的羅氏藥廠,成長的比歐美其他國家大藥廠來得快,排名持續躍升,成為全球處方藥銷售額一、三名?

藥廠攻最難的處方藥研發貴又費時,難被取代處方藥,代表須醫師開立處方籤,才可領取服用的藥物。

相對非處方藥,如一般的成藥、維他命等,前者須在研發上投注更多資源。

而諾華與羅氏主攻的,都是處方藥中,進入門檻更高、不可替代性更強的癌症藥物。

一九九〇年代至二〇〇〇年初期,當美國藥廠走基礎醫療藥物路線,透過對大眾的行銷與宣傳,創造出壯陽藥「威而鋼」、減肥藥「諾美婷」等「明星藥品」時,羅氏與諾華,則專注開發較難於短時間內獲得巨大收益的癌症藥物,使其營收與股價,在當時不如美國藥廠風光。

挑既難又遠的路走,持續專注研發癌症新藥,並購併相關藥廠,讓羅氏與諾華自二〇〇〇年中期以後,在癌症藥物的銷售上取得領先,分別位居全球第一、二名,也使其營收與股價後來居上。

「在瑞士生產製造從不便宜,這是為什麼這個國家不得不在一開始,就找出自己的競爭優勢,以和國外競爭者形成差異。」郁和利觀察。

瑞士因地小人少、資源匱乏,形成專攻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製造業風格。在製藥上,同樣走高附加價值路線,一顆癌症標靶藥物,至少新台幣千元起跳,是平均一般藥物的數倍、甚至上百倍。

諾華在處方藥的營收,近年已超越美國的輝瑞,成為全球第一,且根據醫藥研調公司EvaluatcPharma預測,到二〇二〇年時,諾華仍將穩坐全球第一的寶座。

瑞士製藥業現今的成功,除了產品定位正確,更得歸因於堅實的基礎研究。

在基礎研究上,以人口比率來看,八百萬人口的瑞士是獲得最多諾貝爾獎的國家。自一九〇一年,有七位瑞士學者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光羅氏藥廠設於全球各地的研究中心就出過三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除此之外,羅氏與諾華,也是全球處方藥前十大藥廠中,研發經費占營收比重最高的兩間。二〇一三年,羅氏甚至是前十大中,唯一行銷費用占營收比重低於研發經費的企業。

而要有好的研究,自然要高薪吸引人才。

例如羅氏,雖然不是瑞士稅後淨利最高的公司,但其執行長施萬(Severin Schwan)卻是

全瑞士薪資最高的執行長,年薪一千三百四十萬法郎(約合新台幣四億四千萬元),勝過全瑞士淨利最高的企業雀巢、全球機電巨擘ABB等。

諾華與羅氏挑進入門檻高的癌症藥物為主力,大環境又碰上戰後嬰兒潮進入癌症好發年齡(以台灣為例,平均定六十二歲)。這群人又是經濟實力最佳的世代,癌症新藥正好迎合他們的需求。

當瑞士鐘表業逐漸失去消費者「非要不可的理由」,專攻癌症用藥的瑞士兩大藥廠,卻讓人們非要不可。

台灣生技借鏡人才和資本得與國際接軌

台灣與瑞士同樣內需市場小,要發展生技製藥,必須靠出口打國際盃才行,該國的經驗,能給台灣哪些學習呢?近年在台灣大力推動生技產業發展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認為,修改法規以爭取國際人才,且與國際藥廠和資本接軌,是重要關鍵。

首先是開放國際教授的合聘制度。

生技製藥是一個相當借重學術研究的產業,若想開發高附加價值的新藥,研發所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但台灣現行的教授聘用制度,卻不接受與他國合聘,減少了引入國際人才的機會。

「我們對國際人才都要求要百分之百占有。假設你在美國某個大學任教,我如果希望你掛四0%在台灣,美國可以,但台灣不行......。如果你要人才都要百分之百擁有,那他不一定要來你這單位嘛!」翁啟惠表示。

其次,則是透過國際藥廠和咨一本的力量,進入世界盃戰場。以諾華和羅氏為例,除了自主研發外,也都曾透過購併,取得關鍵的專利和產品,才有今日的成績。

藉由購併達到規模化,同時也能提高研發、生產、行銷的銀彈。例如羅氏,二0一四年光是研發支出.便投注八十九億瑞士法郎(約合新台幣二千九百四十三億元),相當於全台生技業產值的近一五%,是高度資本密集的行業。

而一顆藥丸,要能打入全球近兩百個國家,每問醫療院所,甚至讓個別醫師願意採用,更是一筆可觀的行銷預算。以全球前十大藥廠為例,分別投入了占營收約四%到一八%不等的費用。

翁啟惠認為,台灣現在的新藥公司,多半尚未與國際市場接軌。但未來等產品推出後,如果想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免不了得參與購併、或接受入股,應做好準備,「假如(台灣藥廠)有相當具國際一性的產品出來,國際大藥廠一定會注意,到時候就會促成很多(投資)。」

瑞士鐘表業未能跟著趨勢的浪潮轉向,眼睜睜看著原有市場逐漸縮小,被新技術與新應用取代,正如同台灣多數科技業,目前面對網路、行動裝置和物聯網的典範轉移困境。

而台灣是否能學習瑞士,將製藥業推向國際舞台,或許就看我們能否學習他們,抓住廣大消費者「非我不可的需求」,讓自己在全球市場,無可替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61

鐘表業一片慘淡 卡地亞卻逆勢發布了83款新品

2015年,瑞士鐘表業可謂一片愁雲慘淡。據根據瑞士鐘表協會(Federation of the Swiss Watch Industry)的數據,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間,對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出口分別下滑28%和11%,總銷售額下滑7.21億瑞士法郎(合7.27億美元)。

除了部分市場的銷售下滑讓該行業遭遇了大規模的市場動蕩,智能手機的異軍突起也被認為是對傳統瑞士表業造成沖擊的“罪魁禍首”之一。為了應對新的消費趨勢,不少公司不得不順應市場。巨頭斯沃琪此前推出了首款名叫Bellamy智能手表。根據彭博社的消息稱,斯沃琪目前已經開始儲備大量關於智能手表的專利來為將來的智能手表產品奠定基礎,具體地說斯沃琪的新專利集中在手表的電路板和硬件上,配備了多種傳感器和新的電池技術。這個瑞士手表巨頭已經積累了超過173項專利。

而其它的同行則選擇削減了自家的產品線。在這些公司看來,在全球表業下行的時代,將主要精力和資源用在其銷量最好的經典產品上才是上上之策。比如真力時(Zenith)就是首批這麽做的品牌之一,距今它已砍掉了數百款產品。而另一家腕表公司愛彼(Audemars Piguet)則在近期也采取了同樣的舉措,同時還大刀闊斧地砍掉了部分的零售網絡。

然而,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認同這種縮減策略。

卡地亞(Cartier)就反其道而行之。按手表和珠寶總銷售額計,卡地亞是世界最大的奢侈手表和珠寶品牌,是在中國認知度最高的外國手表和珠寶品牌之一。卡地亞於1992年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並在上海設立了首家專櫃,如今已有超過35家精品店。

截止到目前,卡地亞今年已發布了83款新品。這家公司已經習慣於每年推出新款產品和新的成套產品。“我們有以大量新的創意產品進入市場的傳統——我們有我們自己的節奏和文化。”公司形象、風格及傳承總監皮埃爾•賴內羅(Pierre Rainero)向《金融時報》表示:“我們進入的市場比其他任何品牌都多,我們擁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客戶。(縮減產品線)或將損害我們的形象。”

卡地亞公司相信,每年推出新款式,對習慣於買入不止一塊豪華手表的市場起到了刺激作用。賴內羅說:“某人一輩子只買一塊手表的情況非常罕見。”

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這些瑞士表商寄希望於在2016年在市場尋求突變吸引到更多的顧客來購買產品。但當下的情況則是,瑞士腕表銷量高速增長的繁榮時代已終結,整個行業正處於深度調整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225

鐘表店提早退場 彌敦中心現散貨場

1 : GS(14)@2016-05-07 23:42:43

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 ... 0506/paa01/lab1.txt
鐘表店提早退場 彌敦中心現散貨場   文章日期:2016年5月6日


【明報專訊】高檔消費零售轉弱,市場驚現珠寶鐘表店提早退場。由資深投資者、兆安李太持有,位於旺角彌敦道彌敦中心地面,一個面積約1200方呎舖位,原租客為一家連鎖鐘表店,惟近日舖位已由零食、手機配件散貨場合資短租,意味原租客提早1年半撤出上述舖位。據市場消息稱 ,上址現時於市場以約100萬元招長租,叫租較舊租略減5%。

市場消息稱,旺角彌敦中心地下G1、G2及G13部分舖位,面積約1200方呎,於2014年由喜運佳鐘錶以105萬元承租,租期本來至2017年10月底,惟近日上址已經轉變為散貨場。記者現場觀察,該散貨場由兩家分別銷售零食及手機配件的短租客合租,市場消息指月租約40萬元,租期由上月底起計3個月。店舖負責人之一黃先生不評論短租租金,只稱估計未來兩年舖位租值會持續下跌,但由於短租舖的租金成本較低,故認為是拓展業務時機。

月租約40萬 短租戶望拓商機

事實上,除彌敦中心舖位外,位於西洋菜南街昌記大廈、鞋履散貨場旁邊的B舖,上址舊租客為藥房,於近月遷出後,舖位亦由另一家零食散貨場短租,據悉月租約15萬元。

此外,美聯旺舖營業董事張殷焌表示,灣仔太原街13至15號地下連一樓,地舖面積1376方呎,一樓面積約1373方呎,原由化妝品店以約18萬至20萬元租用,但2014年4月交吉後,一直無人問津,由於市况不景氣,近日終減租至15.5萬元租予生活超市,租金減幅約18%。

市場消息稱,中環皇后大道中9號低層全層,面積約13,721方呎,剛以約3.7億元易手,折合呎價約26,966元。資料顯示,上述物業由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及富商霍英東的兒子霍文遜及相關人士,於2009年以約1.62億元購入,持貨約7年後,帳面獲利約2.08億元,賺幅近1.3倍。另市場消息指,社交界名人鄺美雲旗下的珠寶店,以約7.5萬元租金中環砵典乍街10號中層一個約1964方呎的單位,呎價38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38

太子鄧:樓市「真虛火 假陽春」 珠寶鐘表續淪陷 擬棄租核心巨舖

1 : GS(14)@2016-09-02 05:20:29

【明報專訊】差餉物業估價署住宅售價指數雖連升4個月創今年新高,但上月零售數據續跌,尤其是珠寶首飾及鐘表類銷售更按年累跌逾26%。太子珠寶鐘錶主席鄧鉅明(太子鄧)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未來3至5年經濟仍較負面,認為現時樓市略為轉勢僅屬「真虛火,假陽春」,在零售持續疲弱下,目前租用的兩個銅鑼灣巨舖,擬棄租其中一個,目標月慳300萬元。

明報記者 劉詠怡

太子珠寶鐘錶早在2014年起開始縮減核心區舖,先後結束尖沙嘴漢口中心分店、銅鑼灣羅素街60號B舖及黃金廣場分店,轉投旺角及元朗開設新店。鄧鉅明稱,雖然英國公投脫歐,部分人士心態轉向正面,但整體經濟仍未見明顯轉勢,認為經濟欠佳下樓市難升,「話樓市會升,係假陽春」。

在內地打貪及本港政治環境下,珠寶鐘表業長遠「仍未睇通」;公司計劃未來2年內,削減逾三成分店,把數目維持在10家水平。他續稱,現時銅鑼灣兩個巨舖,租約均於明年8月到期,並擬棄租其中一舖,目標月慳約300萬元租金。

羅素街啟超道舖二選一棄租

有機會被棄租的羅素街舖,鄰近時代廣場,共約7300方呎,月租約290萬元。而另一個位於銅鑼灣啟超道複式舖,鄰近希慎廣場,太子珠寶鐘錶承租地下至2樓舖位,面積約3400方呎,月租約300萬元。

鄧鉅明表示,兩舖位置理想,同時花上不少心思打造,奈何兩舖距離太近,兩店分薄客源下,銅鑼灣兩間巨舖過去一年亦「賺唔到錢」,唯有選擇結束一間。對於近年該品牌增加在新界區開店,同時減少核心區舖,鄧指現時生意額回到2010年,惟核心區租金卻比當年貴;面對租金高昂及客量不足,位於成熟區域的分店難免重整部署。

事實上,近期市場漸錄舖市蝕讓成交,其中大角嘴埃華街1號A地舖,原業主2012年以約2228萬元購入,終以1700萬元易手,面積約380方呎。舖位目前租戶為恒生銀行櫃員機,月租約5萬元,租約期至2017年中,現沽出帳面蝕528萬元或24%。

睇好一帶一路 中區商廈看俏

物業投資方面,鄧鉅明近年已少有購入住宅及一線舖,改為購入老人院舖,被問及投資部署,鄧氏以「女仔揀男朋友」作比喻,笑稱自己後生時「揀靚貨」,今日買貨就「睇回報」。未來一帶一路下,他看好中區寫字樓物業。

至於旗下北京道太子集團中心(前為模漢大廈),雖然於淡市時推出,不過至今樓上舖已租出約六成,呎租由50至75元不等,地下至3樓多層巨舖在「企硬」叫租550萬元下,有一外地品牌有意租用,意味該舖大有機會短期內落實租出。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432&issue=201609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099

港零售今年累計首增長 8月升2.7% 珠寶鐘表表現最佳

1 : GS(14)@2017-10-08 21:57:59

【明報專訊】受天氣不穩影響,8月本港零售銷售按年升2.7%至348.43億元,遜於市場預期的3.5%。本港零售商普遍認為,雖然風暴來襲短暫影響生意,但8月整體消費氣氛不俗,今年前8個月累計首錄升幅,加上9月下旬中秋消費氣氛不俗,預料9月本港零售銷售數據會比8月理想。

明報記者 邱曉欣

美國運動鞋品牌Skechers香港及東南亞地區業務總裁梁成永表示,由於8月正值暑假檔期,港澳銷售額均遠超公司預期,不過,礙於8月下旬受風暴影響,位於澳門的5間分店銷售額錄50%至70%的損失,個別街舖受水浸困擾無法做生意,抵消了8月部分收入增長。本港鞋類、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8月銷貨額按年下跌5.2%,梁成永表示,9月本港旺區分店人流較8月減半,預期9月鞋業生意較8月淡靜。

SOGO:9月下旬消費氣氛再高漲

不過,百貨業龍頭崇光百貨SOGO卻看好9月銷情。SOGO母企利福國際(1212)財務總監潘福全稱:「9月下旬消費氣氛再次高漲,不單只內地客,港人消費意欲亦有改善,加上銅鑼灣SOGO超市部分自4月尾重新開業,帶動SOGO人流,當然與中秋相關的貨品銷情會較為受惠」,今年首8個月本港零售銷貨值自2014年來首次錄得正增長,市道已逐漸平穩,今年至今SOGO平均單價亦有輕微上升。

低基數效應 鐘表連升兩月

貢獻本港零售銷貨值最多的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類別銷貨值連續兩個月錄得可觀升幅,8月按年上升7.3%,7月則升13.3%。華僑永亨銀行經濟師李若凡表示,8月整體訪港旅客下跌1.2%至3729.5萬人次,當中內地旅客減少2%,該類別銷售上升僅源於去年同期月份基數過低。事實上,2016年7月及8月,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銷貨值按年急跌26.2%及26.5%。

雖然下半年為零售業旺季,但部分經濟師對港零售前景較為保守。李若凡認為,港人外遊及於海外網購平台消費的趨勢會持續,港零售業較難受惠,預期隨着基數效應逐漸消散,今年全年本港零售銷售值未會有太大上升動力。

分析:港人愛外遊 零售僅為見底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亦認為,由於過去3年本港零售蕭條,即使今年全年銷貨值錄正增長亦源於低基數效應,「但目前沒有什麼利好因素支持數據上升,港股帶來的財富效應,已反映在港人到日本外遊購物上」,因全年本港零售錄正增長亦只反映零售見底,而非全面好轉。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66&issue=201710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726

羅素街舖王劈租五成 鐘表店70萬承租

1 : GS(14)@2017-12-07 09:19:30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577&issue=20171207
【明報專訊】零售市道乍暖還寒,銅鑼灣羅素街一個商舖錄得劈租成交,該商舖位於58號地下A舖,自鐘表品牌Zenith於今年中約滿後,商舖一直乏人問津,近日終獲另一鐘表公司以每月70萬元承租,以商舖面積約600方呎計,折合呎租1167元,較2011年的租金140萬元大劈五成。

資料顯示,該舖曾於2011年以月租140萬元出租,一度貴絕羅素街,成為當時舖王。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高華置業於1964年以30萬元購入該幢物業,其公司董事包括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譚惠珠及有關人士。

仲量聯行:中環商廈呎租210元

仲量聯行最新發表研究報告指,中環商廈呎租連續兩年貴絕全球,折合每月平均每方呎約210元。其次依次序為紐約中城區、倫敦西區(West End)、北京金融街及加州矽谷。全球十大最昂貴寫字樓的城市中,有7個位於亞太區,其中內地城市更佔5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9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