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教皇:一代歐洲年輕人都身處險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715

教皇弗朗西斯一世本週首次接受家鄉阿根廷媒體採訪,他警告年輕人失業問題,稱今天的「一次性文化」已經使一代歐洲年輕人被遺棄。

弗朗西斯一世在TN TV頻道的採訪中指出,歐洲的年輕人失業問題與失去賺錢能力的老年人被忽視是共生的問題: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公正的國際體系中,它的核心就是「金錢國王」。

這是一種遺棄年輕人和老年人的一次性文化。

不具名舉例,比如在一些歐洲國家,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40%以上。

整整一代年輕人都失去了工作帶來的尊嚴。

與前任本篤十六世一樣,弗朗西斯一世也質疑自由市場,擔憂金融界缺少道德規範。

但路透評論認為,這位1300年來首位非歐洲裔教皇講話沒有拿腔拿調,不打官腔,所以顯得格外擲地有聲:

既不關心年輕人又不關懷老年人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年輕人帶領這個社會邁向未來,年長的一代給社會留下他們的回憶和智慧。

目前歐盟25歲以下的年輕失業者人數將近600萬人,西班牙與希臘的年輕人失業率已接近或超過60%。

歐洲領導人本月初承諾會將解決年輕人失業問題作為當務之急,可他們還沒拿出什麼新的方法。

以下可見根據截至今年10月歐洲統計局數據製作的歐洲年輕人失業形勢圖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92

為應對「獎金帽」 歐洲銀行業將集體加工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601

為了平息金融危機後民眾對銀行高薪的憤怒,歐洲監管當局設定了「獎金帽」規定銀行業的獎金不准超過工資。為應對新規定,各大銀行紛紛準備以「津貼」的名義提高工資。

為平民忿 設置獎金帽

在1990年代,倫敦的投行用金條、美酒和來自東方的精美地毯來獎勵優秀員工,以避免高額的工資稅。

如今,隨著公眾對銀行獎金越來越憤怒,銀行開始尋找更加低調的酬勞發放方法。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以來公眾對銀行業的責難,歐洲監管當局規定銀行業的獎金不能超過當年的工資,即便在股東允許的情況下也不能超過雙倍工資。該規定將於明年一月生效。

麥肯錫本月數據顯示,儘管許多大銀行接受了國家的救助,但銀行業的薪水並沒有下降。

年薪50萬以上員工將受到影響

歐洲銀行管理局表示,那些年薪在50萬歐元以上的人可能將受到較大影響。據路透,倫敦有10000名銀行業人士每年的薪水超過50萬歐元(67.87萬美元),該數字是歐洲各國平均薪水的10倍。

其中獎金佔到總收入的絕大部分,包括德意志、巴克萊摩根大通等在內的大銀行都是如此。

銀行也普遍表示,該政策可能影響到他們與紐約、香港、新加坡等其他金融中心的薪酬競爭力。而且使得那些「承擔更多風險」的員工無法得到相對應的回報。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為了應對新規定,銀行們可能會提高固定工資在薪水中的比重。

普華永道合夥人Jon Terry表示:「毫無疑問,固定收入將會增加,但對外的標準口徑肯定不會是漲工資,迄今為止大多數說法都是增加『津貼』。」

Terry稱,他們上個月調查了40家公司的數據顯示,80%的銀行都將採取津貼的方式應對「獎金帽」。

據路透,歐洲四分之三的銀行從業人員都集中在倫敦,正是這些人帶動了倫敦的資產價格,繁榮了倫敦的高檔餐廳和奢侈品商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97

詳解歐洲央行的武器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487

鑑於歐元區陸續公佈的三季度經濟數據不如預期——通脹走低、GDP增速放緩、M3和信貸數據持續低於目標,歐洲央行行動的壓力已經不斷加大。

雖然本月歐洲央行已經下調了主要再融資利率25個基點,但該措施更多只有象徵性意義,而且因為之前兩輪LTRO向系統注入的流動性已經逐步回籠,歐元區的貨幣環境可能存在一種自然收緊的趨勢,更不要說歐元匯率的持續走高。與三季度相比,進入四季度預期歐洲央行將會行動的市場人士已經大幅增加,然而對於歐洲央行將會如何行動卻難以取得共識,畢竟歐洲缺乏使用非常規貨幣政策的經驗,而且給17個國情不一的成員國制定一套貨幣政策從來都是一件難以權衡的事情。以下是來自德銀的分析:

在我們看來,目前歐洲央行傾向鴿派的主要動因最終將是,其不要願意「拿經濟復甦冒險」。我們發現美聯儲實施貨幣政策的一個中心原則是,貨幣政策失誤的不對等,也就是維持「過高」利率而導致經濟無法避免進入通縮的惡性循環中,還不如維持「過低」利率並引起消費者物價水平的加速上升。實際上,與第二種情況相比,經濟處於第一種情況下央行要把讓通脹回到目標水平是更為複雜的,其中的原因不僅是利率零下限的約束…

兩週前,因為歐洲央行管委會下調了主要再融資利率25個基點以後,一致決定維持前瞻指引的用語,所以出現他們對負央行存款利率的討論不是禁忌(其中包括鷹派人士)的言論,也是理所當然的。管委會實際上可能找到了一個妥協的方案:保持再融資利率不變,並只把央行存款利率下調至輕度的負區間,進一步壓低EONIA利率(歐元區銀行間拆借基準利率之一)。

問題是,該措施的效用還不清楚。丹麥的先例已經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影響,也就是實際上拉高了貸款利率。在盈利方面,下調央行存款利率將對現金富裕的銀行造成更大的打擊——通常是法國的銀行。不清楚下調多少央行存款利率才有助於經濟復甦。這甚至可能降低銀行體系中整體的流動性規模,因此我們認為,對貨幣市場的影響也是模棱兩可的。對於現金有限的邊緣國家銀行,負央行存款利率不大可能改變其放貸的意願,因為它們本來就不再持有過多的現金。

只有當負央行存款利率作為一種歐洲央行決心與美聯儲背著幹的信號,對匯率市場形成巨大的壓力,鼓勵貨幣基金轉向其它貨幣,該措施才能帶來增加貨幣寬鬆的效果。然而,如果未來幾個月美聯儲放緩QE的行動導致匯率市場的再平衡,那麼該措施又可能是「過當的」。

負央行存款利率的矛盾是,雖然對鷹派來說這措施是更容易接受的(仍然屬於常規政策之內,只是有點極端),但鑑於缺乏直截了當的效果,對鴿派來說又可能缺乏吸引力。

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Peter Praet已經公開提及了歐洲央行啟動資產購買的可能性。如果未來的經濟數據繼續顯示新增信貸萎靡——儘管最新的銀行調查顯示信貸條件寬鬆了,那麼購買私營部門資產(企業債券和證券化資產)可能會變得更加吸引。我們認為,歐洲央行的大部分官員理智上是相信這是方向正確的一步措施,但技術上會存在困難。在很多成員國中,資產抵押證券(ABS)市場是未發展起來的。然而,我們將會把該措施看作是刺激這些市場發展的舉措。換句話說,歐洲央行公佈立即購買,相對於購買操作的本身,更能刺激「市場創造的過程」。

風險評估也是個問題(缺乏第三方評級機構)。這可能可以通過給歐洲央行提供擔保解決:直接來自政府的擔保(美國模式)可能會把引起債券市場的傳染性風險,或通過ESM救助機制或通過歐洲投資銀行(EIB)提供擔保。這可能是EIB增資以後的好用處,但EIB是歐盟27國的機構,而不是歐元區的俱樂部,所以將需要更加複雜的討論。

簡單地說,購買私營部門資產可能是非常吸引的,但也有很大的技術複雜性。

購買公共部門資產比購買私營資產更有體制性的困難。因為歐洲央行已經在德國憲法法庭前詳述了OMT購債項目下嚴格的條件,所以沒有任何指引地創造另一個購買政府債券工具將會製造尷尬的情況。

複製可能有輕微區別的LTRO將是另一種鴿派信號,但只有在歐元區內部息差再次開始走寬的時候(因為LTRO能進一步鼓勵成員國國內銀行購買處於困境國家的政府債券),和(或)在貨幣市場明顯處於緊張情況下,其有效性才能達到最大化。現在毫無出現這兩種情況的跡象。

由於歐元區的流動性過剩已經褪去,修改版LTRO要成功,必須比前兩輪LTRO更為吸引。這可以通過設定固定利率,或設定利率上限,替代原來在期限內支付平均再融資政策利率的利息,那麼借款者的成本就可能限制在當前的水平。

當然,這還能進一步增加前瞻指引的公信力,保持收益曲線前端受到控制。同時,這措施可能存在過分的承諾而難以說服鷹派人士。一個妥協的方式是,把歐洲央行進一步推向英美模式,披露其政策反應機制,同時還將引入一個退出條件——實際或預期通脹不能超過一定水平。

速度可能是一個決定性因素。鑑於一般政策的傳導會落後於任何政策工具的使用,現階段歐洲央行的問題可能不是現在央行能做什麼逆轉週期,而是傳達央行有能力避免未來通縮(或至少是長期低於目標的通脹)情況的信號。如果未來的經濟數據快速惡化,同時私營部門資產購買的條件又不能以對稱的速度得到滿足,那麼負央行存款利率或流動性措施將是自然而然的首個港口。在現階段,我們不認為歐洲央行已經下定了決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00

歐洲銀監局發布比特幣風險警告,虛擬貨幣再遇當頭冷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970

歐洲金融監管機構警告比特幣存在“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繼中國監管禁止官方買賣之後,虛擬貨幣熱潮再度遭到監管者當頭冷水。 周五歐洲銀行監管局(EBA)將發表一份聲明,警告“電子貨幣存在劇烈波動”的風險,比特幣的“電子錢包”存在被黑客劫持的可能,比特幣用戶的權益也缺乏相關法律保護。 歐洲方面此舉,正值全球監管方密切關註比特幣這種迅速擴張,且不受監管的虛擬貨幣價值迅速膨脹之際。 在過去一周,比特幣價值在340-1240美元之內大幅波動。 12月初,中國央行等5部委聯合發文宣布比特幣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要求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以比特幣為產品或服務定價。 相比而言,其他國家央行的看法較為正面。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上月表示,如果能夠防範洗錢,可以使用比特幣交易。 在EBA發布消費者風險預警的同時,該歐盟監管機構還在考慮是否應該發布監管比特幣的新規則。 監管方認為,存儲比特幣“電子錢包”的計算機或者智能手機可能會被黑客破解,比特幣交易平臺也可能突然停止業務,或者被黑客劫持。而監管方也可能會因為交易平臺幫助洗錢,強制關閉交易導致其他交易者受到損失。 歐洲監管機構還警告,與普通的銀行賬戶不同,虛擬貨幣存款不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這意味著損失“比特幣存款”的人無法獲得賠償。用比特幣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者,無法按照歐盟消費法享受退款權,“電子錢包”錯誤消費記錄也無法逆轉。 EBA的還警告,一旦比特幣遭市場冷落或者有其他貨幣取代了它的地位,消費者將面臨損失所有貨幣價值的威脅。從另一方面,EBA還建議對炒作比特幣的利潤征收資本利得稅。 EBA稱:“如果你買入虛擬貨幣的話,應該完全明白它的基本屬性。你應該像對待實物錢包一樣重視你的電子錢包。你不應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電子錢包中保存太多的虛擬貨幣,並保證其安全和保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26

歐洲女王接班人初露鋒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298

本周日,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終於公布了與社會民主黨(SPD)組建聯合政府的內閣名單。在名單中,關鍵的除了71歲的朔伊布勒留任財政部長繼續主導歐盟和歐元區政策,以及54歲的SPD領導人Sigmar Gabriel擔任副總理和經濟部長,負債監管頗具爭議的高成本綠色能源變革以外,最大的亮點莫過於默克爾提名55歲Ursula von der Leyen擔任首位女性國防部長,這個意外的選擇可能預示著Ursula von der Leyen將會接過默克爾“歐洲女王的皇冠”。 在今年9月大選如期大勝以後,默克爾就已經鎖定了第三個總理任期,但早在大選前就有報道稱,默克爾已經開始計劃更長遠的未來——計劃自己將在第三個任期內卸任,並扶植接班人。雖然默克爾方面早就否認了相關的報道,但政治事件總在傳聞與現實中糾纏。在德國具有極高威望的明鏡周刊甚至直言不諱的表示:“她(von der Leyen)最終將占據女王的地位”。 von der Leyen在2005-09年擔任家庭部長的時候,支持增加兒童保育設施和男性產假——與其保守派的立場相沖突,並幫助默克爾把政黨轉移到政治中心。但接下來擔任勞動部長期間,她又成功推進了艱難的勞動力市場改革。然而,她要在短時間內建立威信仍然是個艱難的任務。FT寫道: 她接受國防部長的職位承擔了很大風險,因為國防部是個已建立政治聲譽的墓地。德國國防部有25.5萬個雇員和330億歐元預算,存在大量出錯的可能性——尤其在阿富汗,德國有一支分遣隊。...報道稱,von der Leyen承諾“在不同的領域做點不同的東西”。 其前任Thomas de Maizière在今年早些時候擔任國防部長的時候被批評無法控制現在已經廢棄的6.6億歐元無人機項目而轉到了內政部。 而再前任國防部長,在CDU不斷上升的政治新星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也因為博士論文抄襲指控而辭職收場。 如果von der Leyen頂住壓力,德國的最高職位可能只離其2年時間。... 有趣的是,在9月大選前,von der Leyen就和默克爾在爭取女性權利問題上發生了沖突,並迫使默克爾向反對黨作出了讓步,放棄限制公司董事會女性董事的人數下限。這一度被視為是保守派內部的背叛行為,因為這令默克爾尷尬萬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32

年末因素加劇歐洲“錢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235

幾天前ZH已經註意到,歐洲年末的流動性情況十分惡劣,並在不斷惡化。在12月17日,歐洲央行無法沖銷其SMP購債計劃累積的1840億歐元流動性,缺口高達320億歐元,這是本月第二次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沖銷失敗。從那時開始,歐洲的情況在不斷惡化,因為銀行已經在爭奪年末的流動性,希望能在12月31日更好地用現金裝飾它們脆弱的資產負債表,而不是用沖銷用的歐洲央行“債券”,這已經導致了額外2次沖銷失敗,第一次在一周前,當時103家競標者只標了1400億歐元的SMP債券,留下了390億歐元的缺口,而今早的沖銷失敗,更只有89家競標者標了1048億歐元的SMP債券,留下了創紀錄的740億歐元缺口。 有趣的是,雖然年末出現流動性不足的現象,但今年至今歐洲銀行業一直在穩步償還通過3年期LTRO的借款。同時,歐元兌美元匯率也不斷走高,28日和30日更是在缺乏實質性利好消息的情況下出現了兩波行情。看起來,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已經走進了一個困境——流動性的自然收縮不斷推高歐元利率和匯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55

步美國後塵,歐洲將禁止大銀行從事自營交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02

德國《南德意誌報》(Sueddeutsche Zeitung)上周六報道稱,據該報看到的一份歐洲銀行安全法規草案,歐盟委員會準備禁止大銀行從事自營交易,可能迫使銀行遏制所有可能危害金融穩定的交易活動。此前美國監管機構投票通過沃克爾規則,禁止銀行從事自營交易。 將有29家大銀行受此影響。報道稱,該規定將在歐洲議會和各成員國批準後於2020年3月實施。草案暗示,歐盟未來的銀行業監管機構有權視具體情況判定一家銀行的交易是否具有較高風險,是否應予以分離。 草案顯示,未來歐盟的小型金融機構可以繼續從事自營交易,不必進行機構上的調整。 歐洲力圖改革其銀行體系以避免重演2008年金融危機,但也竭力在人們遏制銀行的呼聲與緊縮信貸傷害經濟增長間尋求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69

歐洲的阿喀琉斯之踵——持續信貸萎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23

金融博客Sober Look作者Walter Kurtz撰文稱,儘管歐元區多項經濟指標向好,但信貸增長依然是該地區的阿喀琉斯之踵。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歐洲央行向私營部門提供的貸款增長年率下滑1.8%。下圖是歐元區家庭和企業借貸年增長率。

而廣義貨幣供應增長同樣放緩,目前遠低於長期歷史平均水平。

與信貸增長疲軟相關的,是歐元區通脹放緩的壓力似乎並沒有減輕,最近公佈的CPI低於1%。以西班牙為例,過去兩年該國消費者價格基本持平。

信貸萎縮依然是歐元區經濟增長脆弱,及通脹低於1%的關鍵風險之一,許多經濟學家呼籲歐洲央行採取進一步措施。

ISI Research認為,歐元區經濟增長依然非常緩慢,通脹低迷,因此名義GDP增長極緩慢。歐洲央行可以,也應該採取更多行動。

但鑑於歐洲央行向來缺乏緊迫感(特別是德國央行一貫反對),所以其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來「調整」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89

2014年將是歐洲足球球員最貴的一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16

2013年9月,熱刺將當家球星Gareth Bale以1.3億美元的天價轉會至皇家馬德里 又到了一月,歐洲各大足球聯賽也迎來了賽季中期的冬季轉會窗口。隨著歐洲經濟呈現複蘇跡象,各大俱樂部手頭的資金更加充裕,今年的轉會費可能創下歷史新高。 各大聯賽的冬窗轉會都將在一月底結束。由於各大俱樂部都迫切渴望為剩余的賽季沖刺積累更好的球員,冬窗的轉會費往往比夏季要高。 今年是英超自1992年開辦以來最激烈的年度之一。目前阿森納、曼城和切爾西分別以1分之差位列前三。 長期以來,盡管歐洲大陸和英國的經濟前景黯淡,各俱樂部在球員轉會上的開支絲毫未受影響。如今,隨著各國經濟形勢日漸好轉,轉會費用只可能越來越高。 這意味著英超等聯賽的轉會費可能創下歷史新高。僅去年夏季,英超聯賽的轉會費凈投入就高達4.33億英鎊(6.9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所謂轉會費凈投入,是指轉會支出減掉賣出球員所得之後的數值。 2013年9月,熱刺將當家球星Gareth Bale轉會至皇家馬德里,轉會費高達1.3億美元,為史上最高轉會費。 在歐洲聯賽體系中,高額的轉會費大部分進入俱樂部腰包,而不是給到球員。而且和美國的聯賽不同,俱樂部無需在轉會時“交易”其他的球員,也無需轉讓選秀權。俱樂部用現金買賣球員,買賣雙方只需要就價格達成一致即可。但與此同時,買方俱樂部還需要滿足球員的薪資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93

陸企出國圈錢 歐洲股神也踩雷

2014-01-06  TWM
 
 

 

過去五年,陸企瘋狂進行海外掛牌上市,總共有四百三十四家企業海外募資,現在,這股紅潮終於要大舉進軍台灣。

最早,陸企以香港、美國等交易所為大宗,但是近兩年來,美國監管政策趨嚴、維護費用高昂,赴美IPO(首次公開募股)的代價逐年上升,陸企也開始尋找新的出路,轉戰第三地,包括德國法蘭克福交易所、英國創業板AIM,以及南半球的澳洲交易所等,台灣更首度成為陸企掛牌的焦點。

長期耕耘陸企來台上市業務、永豐金證券承銷業務部資深專案經理吳卓威指出,中國具有上市資格的公司,至少還有三千家,相當於台灣現有上市櫃公司的兩倍。這三千家企業,無法由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全數吸收,因此,陸企進軍全球各地交易所仍然是未來的趨勢。

陷阱一》做假帳,美加星爆財務造假

這些大陸公司「出國圈錢」後,後續卻爆發一連串的亂象,不少風光上市,最後狼狽下市。最常見的是假帳風暴,三年前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地上市的陸企,財報造假連環爆,曾經被稱為避險基金之王的鮑爾森(John Paulson),也曾因投資中國嘉漢林業跌跤,損失高達四億六千萬美元。

在加拿大上市、被喻為史上最大騙局的嘉漢林業,曾吹噓公司市值超過六十億美元,二○一一年七月遭國際知名市場研究機構渾水(Muddy Waters)公司揭穿詐欺和誇大市值後,股價一瀉千里。經過超過七個月、耗資五千萬美元的內部調查之後,嘉漢林業最終面臨詐欺指控,並聲請破產。

有「歐洲股神」稱號、富達國際投資總裁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也曾經因為投資陸企,踩到財報造假地雷,結果大栽跟頭。

「在中國,要分辨人言對錯,是極大的挑戰。」波頓為了探知陸企虛實,曾雇用五家研究機構對他所投資的公司進行更深入調查,結果卻令人震撼。他發現,自己投資的一家公司擁有的店數其實不到聲稱的一半,而另一家公司宣稱的四大客戶,有三家是子虛烏有。

陸企一連串的財報造假,讓原本看好中國股市、二○一○年四月在香港成立富達中國特別時機基金的波頓,最後因為面臨投資失利,而於二○一三年六月黯然宣布隔年退休。

陷阱二》缺誠信,掏空虛報屢見不鮮

陸企赴海外掛牌的第二個亂象,就是經營者的誠信危機。過去兩年,接連爆發了大陸公司高階主管挪用資金、遭到詐欺指控的醜聞,讓國際投資人對中國海外上市企業的誠信大打問號。

同樣在美國上市,來自中國山西的普大煤業,兩位主管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控告涉嫌掏空與侵吞公司資產;中國能源技術公司也因主管侵吞數千萬美元公款、虛報資產價值等罪名而遭控告。

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資龍籌股凱欣達數碼娛樂則因申報不實,在二○一一年被新加坡證交所抓包。這家來自深圳的面板公司,即便已結束所有業務,僅維持現金流,卻未及時公告,而且,帳面現金及銀行餘額申報為人民幣十一億元,事實上僅有人民幣九千三百萬元。此外,凱欣達在二○○七年遭飛利浦控告侵權、美國法院判賠逾兩億美元,也未按規定揭露。

種種中國企業經營者的誠信及管理問題,加上部分公司申報標準太鬆散,讓投資市場越來越失去信心,進而造成這些陸企股價大跌,套牢一缸子投資人。

陷阱三》靠包裝,風光上市狼狽下市

陸企海外上市的第三個亂象就是,有些陸企為求風光上市,不惜精心包裝財報,包括誇大市占率、過度美化帳面等,上市後卻業績縮水,甚至繳不出財報,即使上市時曾經一度繁華,讓投資人獲得豐厚回報,最後卻陷入谷底,落得「風光上市、狼狽下市」。

例如,第一家在美股上市、頂著「中國B2C電商第一股」的麥考林,在二○一○年風光上市後,短短不到三年,二○一三年六月即面臨下市危機。麥考林在上市前,為美化帳面而擴張,加上IPO資料「過度包裝」,曾遭投資人提告,以致股價重挫,目前已瀕臨下市,讓投資人損失慘重、欲哭無淚。

「陸企來台上市的需求很大,但風險也相當高。」康和證券承銷部副總經理呂素玲指出,有些中國馳名企業,台灣可能連聽都沒聽過,但他們單做一、兩個省的生意,營業額和獲利就很驚人。面對這些企業,台資券商要花更多時間才能深入了解,更別說資訊不足的投資人。

其實海外掛牌的陸企,當中也不乏好公司,例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搜尋引擎龍頭百度、入口網站新浪等,不過陸企屢次爆發弊端,已經讓許多投資人在心中投下不信任票。

未來一年,仍在排隊上市的陸企將大舉來台上市籌資,如何看清楚財報陷阱、公司治理和誠信等問題,是投資人面對陸企身分的F股股價大漲效應下,應該注意的風險。

【延伸閱讀】中國企業國外掛牌,以港、美為大本營——2013年陸企海外IPO家數

交易所:香港陸企IPO家數:63產業特色:地產、金融等大型國企為主

交易所:美國陸企IPO家數:8產業特色:網路、科技為主

交易所:台灣陸企IPO家數:4產業特色:科技、服飾

交易所:英國陸企IPO家數:3產業特色:紡織、光電、石化

交易所:澳洲陸企IPO家數:3產業特色:紡織、電信、網路

交易所:德國陸企IPO家數:2產業特色:服飾、肉類零售

註:統計數據自2013/1/1至2013/12/31資料來源:China Venture 整理: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