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交易(更新版)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3-18/110123494.html


中国商务部以“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正式否决了可口可乐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的申请。
认定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有消息称,由于市场突变,可口可乐公司内部对收购的态度趋于保留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杨彬彬 王姗姗】中国商务部午间发布公告,以“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正式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1886,下称汇源)的申请。 
3月18日,商务部就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反垄断审查做出了正式裁决,认定交易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绑销 售果汁饮料,或者设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条件,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同时,由于既有品牌对市场进入的限 制作用,潜在竞争难以消除该等限制竞争效果;集中还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 
公告显 示,在正式否决此项交易前,商务部曾与可口可乐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商谈,可口可乐方面也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和修改方案。但是商务部评估后认为,修 改方案仍不能有效减少交易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商务部做出禁止此项集中的决定。
这也是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个未获商务部审查通过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案例。
目前,汇源和可口可乐公司尚未对交易被否决作出正式表态。不过,3月6日,即将于4月卸任的可口可乐董事会主席伊斯戴尔(Neville Isdell)在其最后一次大型演讲中曾警告,金融危机之下,市场规则和经济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持续了半个世纪的自由市场秩序正在被改写。他提醒,应该警 惕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这将会减缓经济复苏及长期经济增长。 
虽然此项交易最终遭到了中国监管部门的否决,不过据一位接近可口可乐的人士透露,由于市场形势突变,可口可乐对于收购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热衷。 
2月28日,汇源董事会主席朱新礼在出席一个论坛时,也曾表示,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可口可乐董事会反对收购的声音越来越多,自己要给可口可乐全球总裁“打打气”。 
不过,两天后,汇源随即发布澄清公告,称汇源并不了解可口可乐任何董事对收购的任何意见,公司也没收到关于更改收购计划的任何意见。 
JP摩根分析师谢琳认为,虽然中国的非酒精、非碳酸饮料市场刚刚开始发展,但现在不垄断不能代表将来没有机会。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可口可乐已经在碳酸饮 料方面获得了垄断地位,目前在果汁和茶饮料方面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如果再获得纯果汁市场的大幅份额,未来的垄断地位是可以想见的。 
她同时认为,全球经济环境恶化,消费品在内需市场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这种情况下,政府不会放弃这一块市场的发展机会。 
3月18日,汇源股价开盘大跌19.42%,至8.30港元。公司随即宣布,于10时13分起临时停牌,以待发布有关股价敏感资料。 
截至昨天收盘,可口可乐(纽约交易所代码:KO)股价小幅上涨0.44%,为41.45美元。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通过旗下全资附属公司Atlantic Industries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全部已发行股本,折合每股约12.20港元。以汇源于9月1日停牌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4.14港元计,这一要约收购价有1.9倍的溢价。
如交易获批,这将是外资在华最大一起并购案,也是可口可乐历史上金额第二大的收购交易。
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2007年,汇源在国内100%果汁市场及中浓度果汁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2.6%和39.6%,处于明显领先地位。而据研究机构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07年可口可乐在中国果蔬汁市场的占有率为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19

黄光裕案又带出泥 商务部巡视员郭京毅被控受贿110万助其上市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207/20100207123945226.html

核心提示:与此前沸沸扬扬的传言相印证,郭京毅被指在国美上市过程中予以了帮助,按照需求设计制度,共受贿110万。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该笔行贿的主体是单位行为,是否与国美创始人黄光裕个人有关,目前尚未得到证实。

 


宋溪制图

  记者昨日获悉,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巡视员郭京毅因涉嫌受贿600余万元,接受房产贿赂获利165万元,已被北京市检二分院提起公诉。据悉,首创、国美等知名企业均在行贿之列。

  曝出商务部窝案

  今年44岁的郭京毅曾担任条法司副司长,2007年3月升为正司级巡视员。

  2008年8月,郭京毅被“双规”。此后1个月内,北京思峰律师事务所原主任张玉栋、商务部外资司原副司长邓湛先后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同年10月底,商务部条法司行政法律处处长杜宝忠被控制。随后,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副局长刘伟被刑拘。
  首创5折售别墅


  据悉,检方认定的行贿者有10余家单位和个人。

  首创设立外资公司以后,为感谢郭京毅和刘伟的帮助,给两人以5折价格,从首创公司下属北京首创阳光房地产公司的房地产项目———北京西三旗的雪梨澳乡小区,各售出1套别墅。两人比邻而居。

  郭京毅还与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原司长许满刚徇私舞弊助某公司逃避外汇检查,受贿共计387万余元人民币。此外,与郭京毅关系密切的北大同 学,时任思峰律师事务所主任的张玉栋,多年来接手郭京毅介绍的审批企业业务,并给郭京毅高额提成。据检方查实,郭受贿金额78万余元。被指收受国美贿赂

  另外,与此前沸沸扬扬的传言相印证,郭京毅被指在国美上市过程中予以了帮助,按照需求设计制度,共受贿110万。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该笔行贿的主体是单位行为,是否与国美创始人黄光裕个人有关,目前尚未得到证实。

  昨日,记者与思峰律所原主任张玉栋的代理人高子程取得联系,高律师表示已退出该案,细节不便透露。

  指控:跨部合作把持外资审批

  据了解,外商投资审批所涉及的部门包括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外汇管理局。郭京毅、刘伟、许满刚三人多年来在这几个单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多次合作国际经济仲裁案,私交颇深。

  郭京毅多年把持对外商投资审批出具法律意见工作,刘伟负责外资企业的登记注册和审核工作,许满刚司职外汇管理审查。2002年间,郭京毅已升任 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条法司副司长,当时首创公司欲设立外资公司,找到郭京毅帮忙。郭找到时任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注册指导处处长的刘伟,两人 合力提供帮助。检方认定,这笔交易中,郭京毅获利123万余元,刘伟获利124万余元。

  指控中,郭京毅最大一笔受贿是与许满刚联手做的。许满刚任职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负责对各种违反国家外汇管理法规行为的检查、调查和处罚。

  2005年,某公司因违规使用外汇,遭国家外汇管理局调查。郭京毅受托后,找到许满刚,后者在检查中徇私舞弊。事后,两人收受该公司巨额贿赂,其中包括人民币160万、美元25万、港币22万,共计人民币387万余元。

 10年合作介绍业务提成

  北京思峰律师事务所原主任张玉栋是郭京毅北大法律系1982级国际法专业同班同学。思峰律所专职外资法律事务,世界500强中多家企业都曾是这家律所的客户。张玉栋曾向郭京毅,邓湛承诺,如果郭、邓成功介绍代理项目,可以按照律师费的5%到15%提成。

  邓湛和郭京毅给前来办理审批事务的公司一些指点,介绍成为思峰律所的客户,而思峰律所办理的项目,郭京毅等人关照有加,审批时间相对很短。据指 控,3人合作近10年之久。据检方查证,张玉栋多年来以出钱给郭京毅买房、买车为名,分3次行贿郭京毅78万余元。59岁的邓在行将卸任时,向张玉栋开 口,“借”了165万余元房款。邓在退休之后被牵连入案。

  助力国美修改法规受贿

  2004年,国美电器欲借壳海外上市,将65%股权转让给一家外资公司,但该比例超过了法规规定的外资占股上限。不久后,商务部的这一限制被新的法规取代,外资占股限制被放开。知情人称,郭京毅在背后的运作。

  据悉,国美董事会主席黄光裕与张玉栋关系非同一般,黄通过张与郭京毅熟识后,以重金令郭京毅出手相助,为其资本腾挪扫清了障碍。这是郭京毅式立法腐败———利用手中修改、解释商务法律法规的权力,手法极为隐蔽。

  2006年11月1日,国美宣布收购另一家电器公司。此前4天,商务部就这起电器收购案举行听证会,这是商务部对零售业的并购活动进行的首次反垄断调查听证会。参会家电业巨头均投了反对票,会后在商务部未作出最后表态的情况下,这家电器公司突然宣布成功合并。

  商务部反垄断调查办公室成立于2004年,该办公室副主任由郭京毅兼任。

  检方认定,2004年至2007年间,郭京毅为某公司在股权变更、反垄断审查等事项上提供帮助,收受某公司分两次给予的人民币110万元。

  人物简介:郭京毅

  1982年至1986年,他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毕业后即到外经贸部条法司工作,曾在投资法律处工作多年,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司 长。2003年外经贸部并入商务部之后,郭京毅仍然担任条法司副司长,并于2007年3月升为正司级巡视员。2008年8月,郭京毅被中纪委“双规”。他 也因此成为商务部2003年设立以来,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

  案件进展

  今年1月底,媒体曝出,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原司长许满刚因涉嫌受贿罪被市检察院批准逮捕,目前已移送审查起诉。许满刚是郭京毅案件牵出的第5名官员,他曾受郭京毅委托,查办一家企业时手下留情并收受贿赂。

  此外,商务部原处长杜宝忠已招认了贪污受贿的事实,并未牵涉进入郭京毅案。目前法院判决杜宝忠有期徒刑1年8个月,判决已生效。 (来源:新华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30

建议商务部牵头进行“国美”调研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2802.html

们在昨天的社论中,针对国美电器的管控权问题,提出了既要尊重以陈晓为首的国美电器管理层的工作,也应尊重国美电器大股东的法律地位和法定权利,同时希望在管理层和大股东之间,建立富有建设性和参与性的沟通机制。

这样的愿望,如果放在一个理性、开放、负责的对话气氛中,原本不难找到实现办法。例如,大股东尊重以陈晓为首的管理层的工作和成绩,由陈晓继续担任 国美董事会主席,并维护管理团队的稳定;陈晓做出努力,正视大股东调整其在董事会代理人的意愿,对董事会进行恰当和适度的调整,至少是要建立一种制度化的 参与方式,使得大股东对于管理层的决策有更多知情权、反馈权;由政府有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出面牵头,在此特定时期,组成一个独立的工作小组,听取两方意 见,帮助形成沟通机制。

以上做法的好处是,国美管理层稳定,大股东心安,而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的第三方力量的介入,能够发现双方的真实利益诉求,形成一种外部制约性力量, 无论对管理层还是对大股东都构成“有效压力”。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真金不怕火炼,与其双方隔空出拳,媒体东抓西挠,何如让外部力量独立介入,扮演一个 天平角色呢。

但是,在目前日趋紧张的舆论氛围中,上述愿望可能只是奢望。纯粹从吸引眼球的角度,人们或许希望陈晓一方和黄光裕家族打得越狠越好、越久越好,爆料 越多越好。但是,从对社会、行业、相关企业,包括当事人自身负责的角度,“由第三方介入,帮助双方构建沟通机制”,仍不失为一个良策。

为什么要第三方介入?在我们看来,在目前的僵局下,在双方都为自身利益拼力抗争之时,关于国美电器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这一最高股东利益,可能 会被双方所忽视。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此时,不偏向于某一方利益、和任何一方都没有关联关系的外部独立董事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公司治理环 境下,外部独董力量薄弱,还不能真正发挥其纠偏作用。那么,对国美电器这样社会影响巨大、具有明显外部性的企业,该怎么办呢?

我们认为,必须创造出一种“类独董”的制度安排,保证有一种真正独立的、对公司长远利益负责的力量,发出恰当的、公正的声音。从现实可能性来说,由 商务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成立一个“国美电器管控权调研组”,就是“类独董”制度的一个较好选择。该小组立足全局,在人格、经济利益、产生程 序、行权等方面有高度的独立性,不受大股东和管理层的限制,最有可能给出客观判断和建设性意见。

我们并不是政府全能主义者,但是,正如各国、各地区政府面对那些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问题,尤其是当当事人无法理性解决问题、且当事人的问题有 可能演化为社会性问题时,往往会进行干预一样,我们认为,政府方面应该出面,介入“国美管控权”问题的调研、梳理之中。这种出面不是要以政府之力强行导向 某一结果,而是要帮助双方回到公司治理的正确轨道上,以理性负责的态度,寻求解决之道。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政府扮演“类独董”的角色。

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独立董事制度,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大背景下,旨在防范代理风险,控制代理成本,监督制衡经营者不会背离所有者的目标, 促进代理与委托双方利益一致的一种制度安排。以1940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为例,该法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该有不少于40%的独立人 士。而麦肯锡公司当年的一份针对 200家大型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意向调查(Investor Opinion Survey)也表明,75%以上的投资者认为,他们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别是董事会的结构和绩效,和财务绩效一样重要。而独立董事的独立 性特征,对于构建一个权力平衡的董事会,显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曾经担任过世界银行行长的沃尔芬森指出:“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重要。”经合组织(OECD)1999年发布的 《OECD公司治理原则》中的五项要求(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应公平对待所有股东;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应确保及时准确披露与公司实 质性事项有关的信息;董事会应确保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负责),已经普遍体现在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制度 中。就东亚地区而言,“家族控制型”和“内部控制型”是其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因此更需要加强外部监督和独立董事的作用。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建议商务部尽快牵头进行“国美”调研,发挥“类独董”的公正、客观和具有超越性的作用。同时,我们依然希望陈晓为首的国美管理层和黄光裕家族能够良性沟通和握手。谁先迈出释放善意和信任的第一步,是艰难的,但也是正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6

兩岸三地:外管局與商務部 Uncle Ray

2010-10-19  AD

最近泰國及馬來西亞央行計劃購入中國國債為外儲備,金管局亦部署投資人民幣國債,據報道,投資金額將不少於100億元人民幣。似乎,人民幣有取代美元成為結算貨幣的機會??

上周陳德霖在北京出席「財資市場高會議」時,大潑冷水,認為人民幣在「短期內」不可能取代美元。其實,自二戰以後,國際的石油交易以美元為本位,所以美元才能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貨幣。

中國是否有足夠的軍事、政治及經濟影響力,說服石油出口國用人民幣結算才是關鍵。

按自身利益角度審批

在會議上,有提到中國央行正研究人民幣FDI(外商直接投資)及ODI(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簡化方向。現在外資投資入國內,已是可全資附屬公司(即WOFF),但必須「立項」,外管局審批,外幣才可轉成人民幣,進入國內的公司,如果外資直接投資國內公司,則必須通過外管局及商務部審批。

這兩個局大大小小的官員,在審批過程中,少不免上下其手。從他們的利益角度,必須維持這些行政手段,亦是這群利益團體,千方百計,用盡藉口,阻止人民幣自由兌換。

去年傳得熱熱鬧鬧在上海人民幣外資權,到現在,茫無頭緒。還記得豐的紀勤,移師香港,都是為到上海國際板上市。

紀勤退了,但上海的國際板,還是無期。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26

商務部反壟斷審查延期百勝尚未「吃下」小肥羊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1027/2416370.shtml

  內蒙古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肥羊)昨日(26日)發公告稱,公司私有化收購方百勝餐飲集團已接到商務部反壟斷局的通知,將相關收購的反壟斷申報審查期延長60天。這意味著百勝以每股6.5港元的價格私有化小肥羊的前提條件尚未達成。
對於審查延期的具體原因,小肥羊新聞發言人李麗嬋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具體的原因不好說。一切以公告為準。」
前東方艾格行業分析師陳靜告訴記者,「外資併購反壟斷審查時,被延期的情況很少。」她同時表示,2008年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的案例遇到過反壟斷審查延期 的情況,「因為匯源在國內飲料業中影響巨大,商務部是考慮到這項併購對於整個行業的負面影響,在延期審查後否了這項併購。」陳靜也表示,目前百勝收購小肥 羊的審查延期的原因難以預測。
「延期審查可能是政府一種謹慎的態度。」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馮恩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因為這兩家企業在中國市場上都有較大影響力,但是他們的營業總額還形不成『壟斷』的概念。」
馮恩援表示,目前小肥羊在民族品牌中經營水平較高,百勝對小肥羊的併購可以讓一些民族企業不斷地接受先進的管理理念、方式,有利於這些民族企業的長效發展。
百勝餐飲集團2009年收購了小肥羊20%的股份,去年又增持其股份至27.2%。今年4月份,百勝餐飲集團首次公佈對小肥羊的收購計劃,將以超過 8.60億美元把小肥羊私有化。5月份,百勝餐飲集團正式提出收購小肥羊的具體建議稱,百勝餐飲集團將通過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向小肥羊股東提出每股6.5港 元的現金收購。此價格較小肥羊4月21日的收市價溢價約30%。
截至2010年底,小肥羊在中國共有458家直營店或加盟店,在海外則有22家。百勝餐飲集團是全球餐廳網絡最大的餐飲集團,在中國有近4000家肯德基、必勝客等連鎖分店,是跨國企業在中國經營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96

商務部入局醫藥分開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06/100376711_all.html

  商務部有意闖入啟動已久的新一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3月中,該部向國務院呈交了一份調研報告,指向「以藥養醫」的醫療制度痼疾,請纓參與改革,並闡述了其參與醫改的計劃與實施路徑。

  報告調研了北京、上海等地零售藥店情況,建議以北京、上海等地作為試點,關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房,允許患者憑處方到社會連鎖藥店自行購藥。

  事實上,早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已明確提出,醫改方向要實現四個分開,即「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其 中醫藥分開被看作切斷以藥養醫的重要切入點。然而,新一輪醫改啟動至今已有三年,醫藥分開的推進始終阻力重重。

  一些城市嘗試在醫療機構內部將行醫和賣藥分開。如南京通過藥房「託管」的形式實現醫藥分家,試圖以此遏制醫生為收取藥品回扣開大處方的行為;蕪 湖作為首批醫藥分開的試點,一度將市屬八家公立醫院的藥劑科劃歸新成立的「藥品管理中心」,將醫與藥分別核算管理。

  業界專家指出,上述模式並不治本。要杜絕「以藥養醫」,須將醫院藥房徹底剝離,實施「醫藥分業」,即推動二者徹底分化為兩個不同的行業,讓醫生 無法通過開方獲取藥商的回扣。

  零售藥店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市場。2010年起接管藥品流通行業管理工作的商務部,也由此成為力主推動醫藥分業的主力軍。

  北京醫保全新大藥房總經理李慶福告訴財新記者:「藥店是目前醫療體系中非常邊緣的一個環節。商務部作為藥店流通行業的主管部門,一直都在尋找機 會,讓醫藥商業終端做大做強。」

商務部出招

  此次遞交報告並非商務部首次動議醫藥分業。

  據一位曾參與起草商務部《藥品流通行業「十二五」規劃》的醫藥行業協會人士透露,早在2011年上述規劃的徵求意見稿中,商務部已提出醫藥分 業,表示要在公立醫院改革和鼓勵社會力量辦醫療機構的新形勢下,借鑑國際經驗,探索醫藥分業。具體措施是推動醫療機構門診藥房社會化,而新建基層醫療機構 則不再設置藥房。

  徵求意見稿提出,醫療機構要「允許患者憑處方到藥店購藥」,醫保主管部門要加快賦予符合條件的零售藥店醫保定點資格。所有符合GSP(藥品經營 企業質量管理規範的縮寫——編者注)標準的藥店自動獲得處方藥銷售資格和醫保定點資格。

  然而,在相關部委對規劃進行討論會簽時,上述內容未能在部委間達成共識,最終被刪除。前述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主要的阻力來自衛生部門。

  衛生部部長陳竺曾數次在公開場合提及,所謂醫藥分開,是指醫藥購銷的利益和醫院的醫務人員的行為分開,而非「把藥房搬到醫院外面去」。

  商務部最終於2011年5月5日發佈的《藥品流通行業「十二五」規劃》含蓄寫道,在已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取消以藥補醫的基層醫療機構,特別是周 邊藥品零售配套設施較完善的城市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可率先探索醫生負責門診診斷,患者憑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藥模式。

  但推動藥房社會化並非沒有機會。一位接近商務部的人士透露,大約在今年1月中旬,國務院有關領導研究2012年醫改方案時,曾問詢商務部副部長 姜增偉:「取消以藥補醫、實行藥品零差率的基層改革即將在全國300個試點縣推行,這是否將有損藥品流通行業發展?」商務部隨即召集專家研討。

  中國藥學會醫藥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宋瑞霖是最初參與研討的專家之一。「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基層醫療機構沒有必要設置藥房。藥品已經是 零差率銷售,不能為醫療機構帶來利潤,反而成了醫療機構的包袱,不如直接讓社會藥店銷售,還可以節約資源。」宋瑞霖說:「另一方面,藥品零差率僅僅切斷了 醫院和藥廠之間的聯繫,並沒有切斷醫生和藥商之間的關係,醫生個人的『回扣收入』仍然存在。我們建議讓醫藥徹底地分開,也就是分業。」

  基於上述判斷,商務部有關人士春節前向國務院方面遞交了一份建議,明確提出應推動醫藥分業。國務院有關領導很快便批示對醫藥分業進行研究分析, 並統籌安排。這一指示同時下發給了國務院醫改辦、商務部以及衛生部等相關部委。各部委此後相繼展開相關調研。

  2月7日下午,國務院醫改辦再次召開會議,由醫改辦副主任劉振秋主持,討論醫藥分業調研步驟。參會者除了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王錦霞等藥品流 通領域專家外,國大藥房、老百姓大藥房等藥品流通企業高層也參與了會議。

  一位與會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有了國務院相關領導的批示,醫藥分業可能真的要撕開改革的口子了。」

如何重切蛋糕

  北京與上海是醫藥分業的調研重點地區。在調研展開前,商務部調研組專家通過探討確定了三個原則。

  首先,醫藥分業伊始不能在全國範圍推廣。儘管全國藥店的數量已遠遠多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各地藥店的藥品質量、監督體制以及藥事服務能力,水 平不一,所以優先考察人才素質較高、管理較完善的地區。

  其次,最初僅剝離基層醫療機構的門診藥房。三甲醫院的藥事服務能力很強,目前藥店很難比肩。以協和醫院為例,每天處方量逾2萬張,沒有藥店能夠 承接。因此,調研以探討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醫藥分業為主,同時也調研探討二級醫院剝離門診藥房的可行性。

  最後,單體藥店很難具備承接醫療機構藥房的能力,考察對象將以大型零售連鎖藥店為主。

  根據上述原則,金象大藥房、國大藥房、醫保全新大藥房等京滬兩地大型藥店被確定為主要考察對象。「從調研結果看,這些藥店的藥品供應能力、藥事 服務能力,承接社區醫療機構藥房都沒有問題。」參與調研的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恆鵬說。

  據朱恆鵬介紹,上述藥店的網點遠多於社區醫療機構數量,藥價多數低於醫院售價,服務態度明顯優於醫院,其長達24小時的經營時間也比社區醫療機 構8小時工作制更見優勢。一些大型連鎖藥店甚至還具備足夠的疫苗冷鏈全程管理能力。

  有人一度擔心關閉社區醫療機構藥房後,社會藥店能否提供社區醫療機構的常用藥。調研結果顯示,這一問題並不存在。所有大型連鎖藥店的母公司都是 為醫療機構包括社區服務中心配送藥品的大型藥品批發配送公司,比如醫保全新大藥房,其母公司是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京醫股),北京70%的社區醫 療機構用藥由其配送。若成為醫藥分業試點藥店,北京醫股同時配送自己的醫保全新大藥房社區用藥,在藥品配送供給上並無任何問題。

  在藥師配備方面,這些大型連鎖藥店也有優勢。據上海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曹偉榮介紹,上海已有執業藥師3000餘位,普通藥師9000餘位,保證 試點連鎖藥店全天有合格藥師為患者提供藥事服務,可以說「綽綽有餘」。北京醫保全新大藥房總經理李慶福也表示,醫保全新的執業藥師、從業藥師以及普通藥師 已佔到全部員工的70%以上。

  但藥師力量不足恰是社區醫療機構的軟肋。在上海,部分社區醫療機構還儘可能配備藥師,但北京社區醫療機構幾乎全無藥師。藥師隊伍建設也因此被藥 品流通行業視為藥房社會化突破口。

  一位接近衛生部的人士私下表示,這一調研結果將令衛生部門尷尬。衛生部門一直不同意醫藥分業的一個理由是,藥店的專業能力不如醫院。但調研結果 讓衛生部門再難採用前述理由。

  「如此一來,在藥品零差率、醫療機構理應賣藥就虧損的情況下,衛生部很難堅持阻攔醫藥分業,否則很容易令人懷疑零差率下利潤依舊,甚至懷疑衛生 部門在藥品購銷中有利可圖,不願放棄。」前述人士說。

孤掌難鳴

  據業內人士預估,如果北京的社區醫療機構順利實施醫藥分業,大概將分出至少60億元的藥品銷售市場。不過,截至財新記者發稿時,商務部的報告尚 未得到國務院反饋意見。

  多位專傢俬下表示,在公立醫院改革緩滯、醫院壟斷地位尚未動搖的環境下,醫藥分業未必能破除以藥養醫,更遑論倒逼公立醫院改革。

  一旦基層藥房社會化政策付諸實施,基層醫療機構必然處境艱難。北京一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坦言,按照北京市衛生局現行政策,社區中心已經實行 藥品零差率及「收支兩條線」,目前社區衛生人員年收入多在67000元至72000元之間,醫生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回扣增收。如果醫藥實行分業,將直接影 響社區醫生的個人收入。

  「跟大醫院相比,我們的回扣收入是非常少的。本身社區用的藥就比醫院招標的藥品便宜很多,利潤空間很小,回扣收入的比例只有藥品價格的10%左 右。」該主任說,而社區本身醫療服務能力不強,主要針對常見病和慢性病,醫療項目也較少,如果再把藥房剝離,政府對零差率藥品的補貼以及隱性收入一併消 失,社區醫生的工作積極性將大受打擊。

  醫療機構的抵制已在預料之中。藥店高層同樣心存疑慮。

  在調研過程中,連鎖藥店的代表們向調研官員及專家反映了醫藥分業的諸多必備條件,首要的一點即藥店的醫保定點資格。醫保定點資格在社區醫療機構 及藥店之間的「分配不公」被認為是近年來影響藥店藥品銷售的主要因素。在北京5000多家藥店中,醫保定點藥店只有100餘家,而此100餘家也被認為只 是「名義上」的——按照北京市社保部門規定,消費者通過醫保在社會藥店購藥,必須持有紙質醫院處方,而多數醫院採用電子處方形式,即便要求醫院打印紙質處 方,醫保目錄內藥品還需加蓋醫院的外購章,才可在藥店購買。程序的繁瑣大大限制了藥店接到處方的機會。此外,在藥店購藥的醫保報銷比例也與醫療機構有較大 差距。北京社區醫療機構報銷比例高達90%,二三級醫院報銷比例也有70%,而社會藥店的報銷比例只有60%,且不能即時刷卡支付,需要消費者自行墊付, 再持發票去往醫保中心申請報銷。

  種種約束使得社會藥店無法與公立醫療機構的藥房競爭。要吸引患者憑處方購藥,需衛生部、人保部等部門出面,實現藥店和醫療機構網絡對接,實現電 子處方外流,醫保刷卡即時結算。這顯然非商務部一個部委能夠推動。

  與此同時,公立醫院的強勢也令藥店行業深感顧忌。對於大型醫藥批發配送公司,藥品零售業務並不是其主營業務,他們更多的收入來自對醫院藥品的配 送。儘管政策明文規定,醫療機構對藥品批發公司的回款時間不得超過60天,但實際上,多數醫療機構的回款時間在6個-12個月。「如果醫藥真的分業,不能 排除醫療機構通過扣押門診外用藥回款來威脅我們的可能性,到時就不得不跟他們合作。」一藥品配送企業人士分析。

  不少藥店高層人士對財新記者坦言,已經做好與醫院合作的準備,甚至需要與同行競爭以獲得合作的機會。所謂「合作」,指醫院與社會藥店以類似藥房 託管的形式簽訂協議,或藥店直接開在醫院內,向醫院支付房屋租金以及藥品銷售返利;或藥店開在醫院門口,由醫生指定患者到該藥店購藥,從中給醫院提成。

  某藥企高層私下表示擔心,如果屆時醫療機構對返利的「胃口」太大,不知如何招架。這顯然與醫藥分業的初衷大相逕庭。

  「公立醫院改革與醫藥分業間實際上是『不破不立』的關係。」一位相關部委研究室的醫改專家說,「關鍵還是要開放醫療服務市場,打破公立醫院對醫 療資源的壟斷,公立醫院才無法再要挾藥店。」

  對於醫藥分業到底有沒有必要,宋瑞霖的看法是,這牽涉到到底要不要把醫院的大門打開來改革的問題。醫藥分業不是簡單地為了把藥房搬出來,還要通 過不同的機制、崗位,形成醫藥間相互的制約,通過臨床醫師和執業藥師之間相互監督和平衡,來推進合理用藥。「這才是醫藥分家的政策目標」。

  一位參與調研的專家對財新記者表示,此次商務部提出醫藥分業是「要讓醫生和醫藥代表不知道患者拿著處方去哪裡買藥,才能切斷醫生和藥品間的經濟 聯繫」。不過他認為,在目前管辦尚未分開、公立醫院改革停滯的大環境下,通過行政手段強制醫藥分業,「恐怕未必能獲得理想的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65

商務部炮轟醫院拖欠賬款 藥企敢怒不敢言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8/1ONDIwXzQ2Mjg1OQ.html
現在很多城市的大醫院硬件都可以與星級賓館媲美,給人第一感覺是「不差錢」,然而商務部近日的一份統計報告,卻直指醫院拖欠藥企賬款久久不還,使得這一問題浮出水面。

商 務部21日發佈的《2011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2011年,藥品批發直報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74 .1%,而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對25個省市44家藥品批發企業2011年應收賬款情況開展典型調查的數據顯示:藥品批發企業對公立醫療機構的平均應收賬款周 轉天數為131天,應收賬款總額434 .7億元,佔對公立醫療機構營業收入的36.3%。

商務部據此稱,醫療機構嚴重佔壓批發企業資金,不僅導致依靠銀行貸款採購藥品的批發企業承擔著沉重的財務費用負擔,而且嚴重影響了整個藥品流通行業現金流狀況,制約了流通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拖欠貨款實是變相返利

社科院研究員朱恆鵬對此有更加直觀的分析,他認為,拖欠貨款事實上是變相返利,400億元拖欠半年意味著醫院可得10億-20億元的利息收益。

另 有北方某藥企負責人對南都記者稱,有一些醫院是今年還去年的款,但同時今年又繼續進貨,這相當於醫院始終佔用著企業的一筆數額不小的資金,給企業的資金周 轉帶來壓力。而作為企業來講,資金周轉關乎到企業生存,「還好銀行肯貸款給我們,碰上這種事情(指醫院拖欠賬款),實在不行還能找銀行貸款周轉一下,雖然 要付點利息,但總比周轉不靈好。但是對一些小一點的企業,可能醫院拖著拖著就把企業給拖沒了。」該負責人坦言。

商務部的這份統計報告,並 沒有把醫療器械納入其中,然而有不願具名的醫療器械供應商對南都記者表示,相對於器械,藥品的回款情況「已經是相當樂觀了」。他透露,某三甲醫院兩年前欠 的兩台設備的錢,到現在還有50%沒有結清,而據瞭解,這種情況並不鮮見。值得注意的是,也就是在這兩年裡,該醫院建了新的大樓,「看到新樓,想到裡面有 一部分是我們被拖欠的設備款,真是一種有苦說不出的感覺。」該供應商苦笑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該醫院落成新的大樓之後,又再度向該供應商提出設備購買。該供應商坦言,現在已經是騎虎難下了,「不賣吧,怕關係搞砸了,以後回款就更加困難了;賣吧,又怕跟之前一樣欠兩年,等於說我又得把一筆錢押在醫院裡面出不來」。

據 瞭解,醫藥和醫療器械企業面對的這種「欠新賬,還舊賬」的問題並不鮮見,甚至在有些地方還成了「潛規則」。有經濟學家指出,這種行為實際上有點類似於非法 集資的「旁氏計劃」,然而與後者不同的是,醫院佔用企業的資金幾乎是沒有成本的,相反地,有時候企業為了加速資金回籠速度,反而得付出額外的成本。(

醫 院拖欠企業賬款,除了給企業經營帶來嚴重問題之外,還會帶來其他一些問題。有醫藥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有些地方的基藥製度在實施過程中,遭遇到部分藥企停 貨,這使得各地招辦承擔了各方面的壓力,只能以取消中標資格的措施強行使藥企供貨。出現這種情況,除了有個別藥企低價中標不供貨之外,也與基藥壓款有很大 關係。據悉,雖然基藥的價格低,而且資金數目總額也不高,但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拖欠情況並不亞於大醫院。

醫院回款監管無力

某藥企政策研究人士對南都記者分析,通常來說,民營醫院的欠款情況要比公立醫院好很多,然而,不管是民營還是公立醫院,碰上欠款問題,他們一般還是會採取「私下溝通」的形式,甚少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廣 東法院系統的相關人士也對記者證實了這種說法,他認為,大醫院,尤其公立醫院,大部分都有足夠的償還能力,之所以產生拖欠賬款的問題,是在於相關利益方, 比如院長和科室主任等,能從其中獲得好處;而且對公立醫院的相關負責人來說,主要考慮的是購買藥品或器械前的程序合法,因為這涉及到國有資產的問題,但貨 到後錢最終付了沒有,拖欠多久,這個對於公立醫院以及大部分公立醫院的主管單位衛生部來說,根本沒人管,也沒人有動力去管。

其次,很多企 業跟醫院已經形成了長期的業務關係,而且,醫院通常在其中是處於強勢方,因為很多企業的很多產品,包括藥品和器械,同質化非常嚴重,因此,找誰買,對醫院 來說問題不大,但對企業來說,除了北上廣深的這種大城市,一般來講,一個城市的大醫院就那麼幾家,不可能為了幾筆欠款而冒著斷絕長期業務關係的風險去告醫 院。而且醫療機構其實是一個不大的圈子,假如某企業告了某地一家醫院,可能當地甚至其他城市的醫院,以後都斷絕與該企業的業務往來,這無疑相當於切斷了企 業的生命線。

制度層面暫無解決方案

然而,對於目前的困局,似乎解決的方法不多。某藥企法務 專員對南都記者坦承,制度通常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但目前似乎沒多大可能形成有效的制度,真正管事的部門在衛生部,然而讓它去負責制定解決醫院欠款的規定 顯然不太現實,而真正與企業相關,有動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的商務部,又與醫院屬於兩個系統,插不上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04

出手吧,商務部 蔡東豪

2009-10-22 NM  
 

 

告訴我,這是一個笑話。三個月前,美國通用汽車宣布與內地企業四川騰中重工機械達成初步協意,出售悍馬(Hummer)汽車業務。當時我以為這是一場公關炒作,誰不知上星期通用汽車和騰中宣布達成最終協議,騰中以一億五千萬美元收購悍馬品牌和生產技術使用權,現等待中國和美國商務部審批。我相信奧巴馬收到這個消息後以不多於一秒的時間說回覆︰「批!我即批!」然後他會高呼一聲︰「Yes!」

香港人對悍馬可能不太熟悉,讓我先作介紹。悍馬在九二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中聲名大噪,波斯灣戰爭是一場美國人從電視看到的戰爭,美國人看着美軍大破伊拉克軍,熱血沸騰。美國人對美軍軍用車悍馬(軍方叫 Hum-Vee)特別感興趣,生產這種軍用車的工廠乘勢推出民用版本。九八年通用汽車收購悍馬。悍馬屬於九十年代的產品,它的粗獷、不可一世,代表威風凜凜的美國人,最著名的悍馬車主是「大隻佬」阿諾舒華辛力加。至於悍馬的缺點,包括耗油、車身過大、售價昂貴(悍馬在內地的售價約八十至一百五十萬元人民幣)等;在凡事要贏愛威的九十年代,是細節而已。

踏入講求環保的二十一世紀,悍馬成為通用汽車的包袱。金融海嘯警惕世人要謙卑,悍馬的外形變成貪婪的象徵。悍馬於○九年九月全球出售數量不足五百輛,比去年同期下跌逾六成。悍馬是一件欠缺市場存在價值及前景的產品,它的前路是死路一條。

通用汽車早在○八年已宣布悍馬不屬於核心資產,將會出售或結束。兜兜轉轉找買家,一年也找不到半個,汽車業早已傳出通用汽車打算自行結束悍馬業務。不出一年半載時間,出售悍馬車廠變成出售爛銅爛鐵,騰中這時候出現對通用汽車來說太美妙了。

我們對騰中的認識不深,只知道它是位於四川的非上市企業,從事生產重型機械設備,無生產汽車和經營海外業務的經驗,○八年營業額是十多億元人民幣,盈利不詳。騰中為何要收購悍馬?它看中悍馬什麼優點?它對悍馬有什麼長遠打算?到現時為止,是個謎。

這幾年我對內地企業「走出去」這課題寫了不少文章(相信超過三十篇),從TCL到上汽到平安保險,結論是一致不看好,而事實也證明內地企業在管理文化的差異和跨國架構能力欠奉,「走出去」的全部鎩羽而歸。從這幾年經驗看,「走出去」最大問題,是內地企業解答不到「為什麼要走出去」這重要問題。管理層做一件事之前思路不清,策略本末倒置,加上要做一件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失敗是可以肯定。

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最大動力,是不甘心。不甘心是一種心病,在企管上無法醫治。內地企管人不甘心人家掌握貌似不大重要的技術、品牌、銷售渠道等,便能賺取大部分利潤,心病自然產生。

不甘心這問題在內地汽車工業特別嚴重。中國自八十年代初期發展汽車工業,一直依賴外國汽車企業提供技術,內地汽車企業跟海外汽車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希望隨着時間,外資把生產汽車的核心技術逐步轉移到內地企業,長遠可建立一個屬於中國的汽車工業。二十多年過去,從德國到美國到日本的汽車企業,它們空前團結,一律拒絕轉移技術,外資汽車企業緊緊的操控着中國汽車工業,內地合資方至今仍掌握不到生產汽車的技術。

內地汽車企業不甘心的程度,以及「走出去」的衝動,可想而知。近年最受人注視的汽車業「走出去」個案,是五年前上汽收購韓國雙龍汽車控股權,收購後上汽遇上勞資糾紛,我曾在韓國電視看過韓國警方出動突擊隊攻入工廠的場面。最新情況是雙龍進入破產重組程序,上汽為雙龍的投資撇賬逾四十億元人民幣。

騰中收購悍馬我不想多說,因為這似是笑話。我對中國商務部具體運作全無認識,不過我相信中國政府有很多做實事的官員,他們自會做對事情。還有一點,我留意到今期《財富》雜誌,封面是一個印上中國國旗的紙袋,載着一個地球,標題是「China Buys The World」。內地企管人看到這封面必定令民族情緒沸騰,堅信中國強大是無人可擋的大勢。外國人當然會推波助瀾,把中國抬得更高,中國企業「走出去」浪潮肯定會走向另一高峰。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637

商務部初裁美韓太陽能多晶硅反傾銷 或為歐盟光伏「雙反」談判加籌碼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600

商務部官方網站消息,7月18日,商務部發佈年度第48號公告,公佈了對來自美國和韓國12家公司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的初裁決定。

應國內多晶硅產業申請,商務部於2012年7月20日發佈對原產於美國和韓國太陽能級多晶硅的反傾銷調查立案公告,2013年7月18日則對該案做出初裁決定。

初裁認定,原產於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存在傾銷,中國多晶硅產業受到實質損害,而且傾銷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根據《反傾銷條例》第二十八條和二十九條的規定,商務部決定,自2013年7月24日起,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採取徵收保證金臨時反傾銷措施。進口經營者在進口上述來源的被調查產品時,應依據初裁決定所確定的傾銷幅度向中國海關提交相應的保證金。

據公告,美韓各有六家公司的傾銷幅度從2.4%到57%不等。

據瞭解,太陽能級多晶硅是製造晶體硅光伏電池的基本原料,與此前受到歐盟「雙反」裁決的光伏產業更是緊密相關。因此,商務部此次初裁備受各界關注。

南方週末網此前綜合報導,6月4日,歐盟宣佈,將從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徵收臨時反傾銷稅,前兩個月的稅率為11.8%,期間如果雙方未能達成解決方案,8月6日起將升至47.6%。

18天後,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初裁結果即將落地,談判時間已然屈指可數。

此前,2012年7月20日,中國商務部宣佈在多晶硅領域對美國、韓國進行「雙反」(反傾銷、反補貼)立案。同年11月1日,商務部又對歐盟產的多晶硅追加「雙反」立案,並與美、韓兩國的多晶硅合併調查。由此形成了涉及美國、韓國、歐盟的「多晶硅雙反案」。

《國際金融報》,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對美韓多晶硅的制裁意義已經不在於對美國的影響,而是重在對歐盟的影響。

《經濟參考報》,有知情人士稱「對歐盟多晶硅的反傾銷調查仍在調查期內,還有一些後期程序未完成。」

業內人士分析,「光伏案牽涉利益巨大,雙方的談判必定是一場全面的考量和博弈。如果說,在歐委會發佈初裁結果之前,對歐多晶硅雙反裁決是作為反制措施,那麼現在就變成了談判的籌碼。」

據瞭解,目前雙方仍在價格這一核心問題上僵持,中歐之間價格的分歧已經從早先的每瓦0.15歐元縮小到0.05歐元。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只有0.05歐元,但這就是中國光伏企業能否保本的生死線」。

該人士表示,如果不出意外,價格承諾方案會在8月6日前達成。

新華網報導,光伏產業內普遍認為,這次初裁雖並未涉及來自歐盟的產品,但這顯然是一場「及時雨」,有助於緩解全行業面臨的生存危機。

此外,國務院也於7月15日出台《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光伏產業擴大內需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但目前,無論是「雙反」裁決還是新政出台,其效果都尚未顯現。

據前述《經濟參考報》報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對美韓多晶硅的反傾銷裁決並不足以緩解光伏行業的嚴重危機。

「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多晶硅徵收保證金後,進口量肯定會減少,國內多晶硅現貨價格在短期內會有一定幅度的回升。 國內個別龍頭企業狀況會有所改善,但要實現盈利難度比較大,國內大面積地恢復生產這種預期也不太現實,部分小型企業將逐漸退出市場」,該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84

商務部稱媒體曝光三星星巴克非針對外企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656

10月31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若干經貿熱點問題接受媒體聯合採訪,會上,沈丹陽否認媒體近日批評三星、蘋果、星巴克等企業是有意針對外商投資企業。

近期,三星、蘋果、星巴克等外企分別因服務質量以及在華定價偏高等原因,遭到中國媒體的曝光和批評,有國外媒體認為,這是中方故意針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舉措。

商務部稱,這類報導和批評是媒體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這類報導和批評並非僅僅針對外商投資企業。

對於媒體報導和批評的這些問題,沈丹陽說,要實事求是、客觀理性的來看待。相關企業是不是涉嫌違反中國的法律法規,相信相關執法部門會依法做出認定。

沈丹陽說,商務部從自身職責出發,將積極會同和配合有關部門依法開展工作,既要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會切實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今年10月,央視先後「點名」三星和星巴克。央視報導稱,三星手機售後服務因地而異,中國消費者面臨高昂的維修費用。對於星巴克,央視報導稱,同樣一款星巴克飲品,中國市場價格足足比美國的貴了1/3。央視採訪並對比了北京、倫敦、紐約、孟買的星巴克同款拿鐵咖啡的價格,北京最貴27元,孟買最便宜,只有人民幣14元多。

此前,在今年的3•15晚會中,央視也曾曝光蘋果在華涉嫌售後服務實行國內國外雙重標準。央視稱,高度一體化的蘋果手機除了少數部件外,不做維修,只整機交換。可是針對中國消費者,蘋果交換的卻並不是整機--新手機仍沿用舊後蓋。小小後蓋大有文章,國內外待遇有別,而這也是霸道的蘋果拒不執行三包規定的藉口。

對央視的報導,星巴克近日曾發聲明稱:在中國市場,星巴克的運營成本和市場動因完全不同。另外,財務報表顯示不同地區利潤率的巨大差異,主要是中國及亞太地區加盟店佔比比北美地區多很多的原因,因為加盟店都是直接將利潤體現在報表中,而直營店的財務報告是要體現各項成本以及最終的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