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58年首次易主 日經靠什麽拿下英國《金融時報》?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25/933236.html

筆者想借此機會,回頭看看這幾年英國《金融時報》、日經和Springer都發生了什麽。也許,我們會從中找到導致今天這樣一個結果的蛛絲馬跡。

又一家西方老牌大報要被賣出去了。日本經濟新聞社(下文簡稱日經新聞社)將從英國出版公司培生集團(Pearson)(下文簡稱Pearson)手中以8.44億英鎊(約合1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其旗下老牌財經報紙《金融時報》等資產。

7月23日晚間早些時候,世界各大媒體紛紛報道,《金融時報》被德國施普林格(Axel Springer)(下文簡稱Springer)收購似乎塵埃落定。然而,結局就在這幾個小時間出現驚天逆轉。媒體紛紛更新報道,就連日本國內除了震驚也還是震驚。兩位知情人士表示,直到與這家現金充裕的日本集團達成協議的消息公布前15分鐘,Springer才知道自己的交易落空了。

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麽?目前尚無從而知,網友自然有眾多政治經濟因素的原因猜測,但也不排除只是收購過程中的一種商業操作手段。

筆者想借此機會,回頭看看這幾年英國《金融時報》、日經和Springer都發生了什麽。也許,我們會從中找到導致今天這樣一個結果的蛛絲馬跡。

英《金融時報》:數字化轉型領先全球 無奈與母體發展不合

英國《金融時報》1888年創辦,有著127年的歷史,是一個以經濟、金融報道為主的英文日報。該報除了以較大篇幅刊登國內外新聞和其他方面的內容以外,每年還會出版專題特刊。此外,它的30種股票價格指數是判斷英國金融、經濟情況的重要晴雨表。

1957年,已經收購了從地方報紙到Lazard商業銀行等多項資產的英國建築公司S. Pearson Industries,收購了英國《金融時報》的控股股份,稱其為“一筆穩健、保守的投資”。從此,英《金融時報》就再也沒有更換過東家。

就像Pearson早已改頭換面一樣,英國《金融時報》在日益數字化的全球新聞市場也開始自我再造。當年Pearson買下英國《金融時報》時,還是一份每日銷量不到10萬份的英國報紙,如今該報已成為一款全球產品,擁有逾72萬付費讀者,其中2/3以上是數字訂戶。

雖然之前執掌培生集團16年、當過記者的瑪喬麗-斯卡爾迪諾(Marjorie Scardino)曾經發誓:“只要我活著就不會同意出售英國《金融時報》。”但是,時代的飛速發展足以沖淡一切商業誓言。

Pearson早已出售了其在Lazard銀行所持股份和其它多項資產,包括蠟像館、葡萄園和電視制作公司,以及旗下眾多媒體資產,如法國媒體集團《回聲報》(Les Echos),以便專註於全球教育市場,如今它對自己的定位是“世界領先的學習公司”。

CEO約翰·雷丁(John Ridding)說:“培生集團如今正專註於成為全球領先的教育集團。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目標和一個值得為之奮鬥的任務。FT是全球新聞業的領袖。在一個專業化的時代,想要同時騎著兩匹馬並都能獲勝實在太難了。”

此前也有分析人士稱,擁有171年歷史的Pearson正在進行戰略調整,並把業務重點逐漸轉向教育領域,而出售《金融時報》也是遲早的事。

日經與英《金融時報》:金錢、戰略與靈魂的多重契合

此次收購是日本媒體企業對海外企業收購的最大規模。

英《金融時報》去年的收入雖然達到3.34億英鎊,但是利潤不過2400萬英鎊,約合45億日元,收購協議價格為8.44億英鎊,約合1600億日元,是英《金融時報》去年利潤的30多倍。同時,截至去年12月底,日經資產負債表上有1030億日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利潤只有102.6億日元。

如果如上文知情人士所說,Springer最後15分鐘才知道自己出局,那麽收購價格也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此次收購日經絕對是大手筆。

顯然,日經有自己的算盤,收購《金融時報》有助於實現其戰略發展目標。日經在海外打造品牌的努力一直舉步維艱。2013年,日經推出英文版的《Nikkei Asian Review》,以求提高海外知名度,但這份刊物一直難以構建讀者群。擁有《金融時報》之後,日經的日子顯然將大有不同。《金融時報》雖然只有70多萬訂閱用戶,但其2/3的用戶來自英國以外。

根據日經中文網的報道,日經和金融時報的結合,將在世界財經媒體中顯示出巨大存在感。電子版的付費讀者人數(合計93萬)將超過美國《紐約時報》(91萬),躍居世界第一,同時報紙發行量將達到《華爾街日報》(146萬份)的2倍以上。

就在達成這筆8.44億英鎊交易的四個月前,日經任命岡田直敏(Naotoshi Okada)出任社長。岡田延續了前任喜多恒雄(Tsuneo Kita)制定的戰略,尋求加強日經的數字內容。早在2009年,日經就已制訂了“複合媒體時代傳媒轉型”的計劃,準備構築“紙質媒體+電子媒體的雙頭體制”。而《金融時報》無疑是目前媒體數字化轉型最為成功的案例,其電子版付費讀者已占整體讀者的約70%。

另外,同樣作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財經類媒體,兩大媒體在經營理念上也有共通之處。日經董事長和集團首席執行官喜多恒雄(Tsuneo Kita)表示,“我們的信條是提供高質量財經報道和其他新聞報道,同時保持公平和公正,這與英國《金融時報》的信條非常接近。”

而對於出售對象選擇日經新聞社的理由,培生集團CEO範嶽涵(John Fallon)說:“在高品質新聞需求不斷提高的亞洲地區擴大業務之際,日經作為合作夥伴,有望與金融時報一起成長”,“日經擁有與我們相同的文化,同時強調能保證留用員工和編輯權的獨立。”

德國施普林格(Axel Springer)緣何與英《金融時報》擦肩而過

根據媒體最初的報道,知情人士稱英國《金融時報》出售價值可能高達10億英鎊(約合16億美元)。然而,最終協議價格為8.44億英鎊(約合13億美元)。如果消息屬實,此次出售培生集團並未實現預期售價。

恰恰Springer並不是一個大方的公司。早在2014年初,Axel Springer在競購福布斯雜誌(Forbes magazine)時,該公司的首席執行長德普夫納(Mathias Dopfner)就在價格問題上猶豫不決。

德普夫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Springer需要通過收購繼續擴大電子業務,但是很少會出較高的價格。他把Springer的收購方式描述為用舊經濟價格收購新經濟資產。德普夫納表示,在價格問題上我們比較慎重。他對收購目標定下3個標準:價格合理,我們可以成為市場領頭羊,收購的業務符合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小氣的Springer遇到急切且大方的日經,勝負或許早已決定。

除了價格問題,受到德國國內讀者閱讀習慣等的影響,Springer的數字化步子走的並不快。

德國一家專業調查機構——阿倫斯巴赫調查機構(Allensbach-Justitut)對2012年德國讀者閱讀付費行為作了一個專門調查,其數據為:9個調查項目中,願意為網上新聞報道付費的排列墊底,連天氣預報信息都高出一個百分點。

相比日經2010年便開始嘗試對部分電子版新聞收費,2013年AxelSpringer集團才宣布將旗下《柏林早報》(BerlinerMorgenpost)、《漢堡晚報》(HamburgerAbendblatt),與一本女性雜誌、一本電視雜誌一起,出售給對手馮克媒體集團(FunkeMediengruppe),其目的在於集中財力鞏固其業界第一的數字媒體地位。

近日,彭博社報道稱,據知情人士透露,Axel Springer日前正在與德國廣播公司ProSiebenSat.1 Media,就如何進一步向數字媒體領域發力進行商討。這輪合作可能會將Axel Springer旗下的《德國圖畫報》(Bild-Zeitung)、《世界報》(Die Welt)與ProSieben和Sat.1的商業電視臺合並。

然而,Springer對於數字媒體未來的看法,與英國《金融時報》目前的訂閱付費模式也有出入。前文所講那位在價格上很“吝嗇”的首席執行長德普夫納(Mathias Dopfner)曾於2015年6月表示,未來的新聞閱讀方式是電子紙,而不是平板電腦。電子紙也稱“數碼紙”,可理解為“像紙一樣薄、柔軟、可擦寫的顯示器”。

這是德普夫納對媒體介質的看法和判斷。如果Springer按照這一判斷發展下去,未來Springer媒體領域的盈利模式就不會像英國《金融時報》一樣賣文章,而是賣“電子紙”了。這或許也是德普夫納不肯對紙媒花大價錢購買的原因之一吧。

錯失英國《金融時報》對Axel Springer未必會有重大影響,但這代表了德國媒體行業的領軍者對未來媒體的判斷和決策。

目前德國只有《明鏡周刊》(DerSpiegel)和《圖片報》(DieBild)等極少數報刊的網站自身營運有盈利,但盈利的規模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未來德國媒體如何面對新媒體的沖擊,看與英國《金融時報》擦肩而過的德國媒體如何發展吧。

  • 經濟觀察網
  • 李怡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