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欄】滬港通延遲 上海股市面臨調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89

本文作者洪灝為交銀國際董首席策略師、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

“沒有期望,就永遠不會失望。” –Alexander Pope
         
滬港通延遲;境外A股交易所買賣基金的資金流入量大跌;上海股市面臨調整:如果投資者在兩周前由於全球的拋售潮而清倉,那麽他們上周又便會錯過全球股市近兩年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周。如是,一年的勞碌也將付之一炬。基本面無法解釋這種劇烈的市場波動。流動性驟然下降和市場情緒劇轉是主要原因(請參閱我們2014年10月13日的報告《聚焦美元強勢》和2014年10月20日的報告《貨幣政策的拐點》)。正當許多市場參與者以為市場波動已成往事,VIX指數過去一周史無前例地連續三日每日急跌10%以上,說明市場的波動仍然未朽。本周,美聯儲將於本周結束QE3,歐洲仍然在討論是否擴大其量化寬松計劃,而日本對其銷售稅和量化寬松政策的問題仍未有定案。海外市場仍將修複,但難免脆弱。

過去幾天,新聞報導滬港通被延遲,而且沒有啟動的時間表。由於上周數據顯示中國外匯儲備減少的幅度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之一,決策層可能擔心美聯儲本周將結束的QE3對資金流向波動的影響有關而暫緩了滬港通計劃。滬港通滯後的消息令上海股市失望,而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此前市場認為上海股市大漲是由滬港通和貨幣寬松所推動。然而,盡管我們的研究沒有發現證據顯示滬港通相關的個股表現大幅領先,而且有關個股占總交易額的占比甚至下降了,但過去兩個月以來上海股市上漲勢頭依舊不減。由於此前市場對滬港通的信心是如此之強,一旦有關滬港通的預期逆轉,市場將會開倒車。

我們的資金流向模型追蹤在海外市場上市的中國股市指數ETF,而我們統計的這些ETF占全球中國ETF管理總產的90%以上。我們的模型顯示,每當境內市場ETF資金流量凈增加30億美元,境外市場ETF資金流量凈境加40億美元(正如9月初的情況),資金流便會停止,而市場也會開始回調(《滬港通和資金流向的真相 》,2014年8月22日)。這些資金流的上限有可能與各個市場的外匯配額與成交量有關(焦點圖表1-2)。由於滬港通給予上海的配額高於香港,而且上海股市估值較低,我們之前認為隨著滬港通啟動時間臨近,上海股市應跑贏港股。而9月初以來上海股市的一直領先如今,滬港通計劃被延遲,市場的預期將發生逆轉,而資金流向不再支持上海股市的持續修複,而短期內將會出現回調。
         
房價的調整將進入尾聲;貨幣政策將到達拐點﹕最新數據顯示,70大中國城市中,69個城市的房價2013年以來首次均出現跌幅。我們一直認為,房地產今年將顯著拖累中國的經濟增長,並是一個需要重點監測的市場風險。中國現已開始行動,除一線城市外,大部分城市已廢除房地產限購令。中國政府更在9月30日宣布自2008年以來應對房地產放緩的最積極舉措,即下調房貸利率,同時房貸采取“認貸不認房”的政策。從價格周期來看,基於積極的政策反應,我們認為房價的調整將進入尾聲 - 除非經濟再次陷入2008年的谷底。此外,貨幣供應量增速已跌至以往會導致政策幹預的水平(焦點圖表3)。同時,考慮到CPI和房地產價格通漲,中國的實際利率已飆升至歷史高點。這種情況以往一般導致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降息的出現。

然而,許多人將逆周期寬松政策視為等同強勁的刺激政策,因而反對常規的廣譜貨幣政策放松的舉措。許多專家認為,由於就業率持續攀升,因此不需要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或降息。然而我們的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尤其是在美國的就業增長的帶動下,全球就業率自2013年初以來一直飆升。盡管如此,最近這些市場均突然面臨通縮風險,並正考慮推出進一步的量化寬松政策。換言之,就業率上升並不能成為拒絕放松貨幣政策的理由,而全球其他國家的經驗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此外,逆周期寬松政策並不能等同於大規模的刺激政策。盡管定向寬松政策暫時保住了經濟的尾部風險,然而由於SLF等一些創新的貨幣措施的期限相對較短,這些定向寬松政策並沒有轉化成新的貸款或經濟增長,新增的資金可能已自行找到流入金融市場的方式,這有可能是實體經濟和股市之間在最近出現重大分歧的原因之一。因此,市場投機活動的風險已被放大。舉例說,融資融券的總量已飆升至歷史最高水平。當市場預期變更時,這些杠桿式投資的平倉活動將會來的十分粗暴。雖然A股的長期展望有所好轉,但其短期風險實是不容忽視。


1
2
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03

[黑問專欄]三個案例教你如何玩轉跨界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7/147214.html

i黑馬:行業間的跨界交流與整合越來越熱,那麽,商家線上資源的跨界與整合要如何實現呢?商家在跨界的過程中要註意哪些問題呢?三個案例,教你如何玩轉跨界~

\本文是我最近在《創業家》市場總監聯盟微信群里的分享,感謝《創業家》的組織,感謝i黑馬小編的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i黑馬)哦。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口袋通,口袋通是什麽?官方一點的說法是,口袋通是一家移動電商服務商,主要為商家提供移動解決方案。有四個內容是商家可以利用口袋通的功能去做的:
 
1, 定標:通過數據分析等工具選定標簽人群,針對性營銷;
 
2, 策略:聯合有明確定位和一定品牌認知的公司一起玩,並挑逗人群的心理,引起聯動效應;
 
3, 銷售方式和渠道:朋友圈代付、眾籌(多人代付)、送禮、搶禮(隨即送禮);
 
4,亮點:跨界,迎合各方口味,使產品的層次更豐富,加速人類購買欲望。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介紹一下前段時間在口袋通平臺玩的比較出名的幾個跨界營銷的案例。大家可以從中看到,移動互聯網商業中的市場部是如何一起玩跨界的。
 
一、 阿芙精油推“姨媽三寶”:利用撒嬌心理
 
首先是阿芙精油的“姨媽三寶”,阿芙利用之前在微信和線下實體店做主題活動,在羅輯思維的月餅案結束以後,阿芙精油就用代付搞了“姨媽三寶”的活動。
 
首先,鎖定打標簽的痛經人群,選了阿芙玫瑰悅舒按摩精油、大姨嗎小助手、福海堂玫瑰花茶,包裝成一個主題包,向後臺帶有痛經標簽的人群群發了微信消息,眾所周知,口袋通不做訂制開發,所有的功能和產品,都是可以供所有商家用的。我們後臺的數據統計,女性用戶比男性用戶在曬消費品方面更具優勢。
 
大家知道痛經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女孩子一般都會用比較矯情的文字,什麽不給我買就不愛我之類的,那所以他們的玩法就設定,女孩子向他們的男朋友討禮物,標簽和帶參數二維碼是個比較好的客戶分類方法,可以精準投放。女生是消費的主題,通過粉絲和粉絲發朋友圈參與,一來,客戶本來就是阿芙的粉絲,對他家產品比較信任;第二可以乘此機會跟男朋友老公撒嬌;第三,撒嬌成功朋友圈曬出來有面子。有了這樣的刺激,這次活動的轉化率非常高,抓住了心理就抓住了人民幣,我們來看一下阿芙產品的頁面,當時“姨媽三寶”的頁面是粉紅色的:
 
loading...
 
這是阿芙精油的微信店鋪目前的主頁面圖。切入點很好,當時限量版是600套,短時間內就賣完了,也是蠻拼的,“姨媽三寶”走的是溫馨路線,自然用粉紅色。
 
關鍵還是要看商戶自己的想象力和資源, 阿芙精油他們沒做什麽準備工作,就是聯合了另外兩個跟姨媽有關的東西,其實大家都知道阿芙精油是賣精油的,前期的培養鋪墊期也由為重要,不戳痛點,就是吹暖風,朋友圈代付的玩法,對品牌傳播,有很大好處。
 
大家都知道,玩多人代付最有意思的是,付2.5可以留言,商戶的腦子是很厲害的,這個思路很巧,一方面有撒嬌的成份,一方面也是在試探男朋友,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炫耀,明知道他肯定會給自己買,這就緊緊的抓住了用戶心理~其實這就是痛點,討巧式的要禮物,直接找男友要沒意思。口袋通開發的代付和眾籌(多人代付)功能,只是個基礎,這也是因為‘口袋通’開發了這麽好的一個功能,很大的作用,玩到後來就跟玩秘密(某匿名社交APP)一樣了。
 
其實在創業家市場總監群這個大家庭里,資源和產品基本都是現成的。
 
異曲同工,親子的人,為什麽不為媽媽重新變美考慮一下?你可以連大人小孩的東西,一起打包,只要做一個好的產品策劃出來,所以空間更大。特別是親子類的產品,因為都是小孩加上大人,例如,可以做這麽一個家庭產品包,里面包含中影票務的電影票,調果師的keepfit飲料,亞洲聯創的音樂劇票,和我們給孩子做的小話劇培訓。以及其他的相關產品,組成一個大禮包,讓一家人都在一天之內有很好玩的事情做,有好東西吃好玩的拿。
 
二、 綻放:甜品跟衣服打包賣
 
綻放是淘寶第一旅行女裝,綻放在七夕的時候,做了一場主題活動,就是新款服裝跟餅幹一起賣,賣餅幹的甜品店是茉莉的一個閨蜜的店,是線下的實體店,這個閨蜜也是很好命的一個閨蜜——老公為老婆能夠吃飯不用排隊,特地開了一個餐廳,又因為老婆喜歡吃甜品,在飯後馬上能有甜品吃,所以在餐廳的隔壁開了個甜品店,所以這里的甜品,在女人心中,代表一個好老公一段幸福的婚姻。
 
那麽可能有人會問,甜品品牌家原本的粉絲量高嗎?事實是,甜品店是線下店,他們重點不在微信。微信的粉絲是綻放的,活動設定分享到朋友圈,代付,誰搶到算誰的,但不是拼網速,而是隨機送禮——這是玩法的一種。如果放在其他店里賣,可能不會有多大共鳴,但是,放在綻放家賣就不一樣,本來綻放家的粉絲,就是一群文藝、有情調、有點愛情小夢想的女人,了解綻放家的人都知道,他們家的女性粉絲,很活躍的,但是把這個故事放到商品里面描述,本身也是蠻拼的, 在七夕下單購買,可以連甜品一起買了,把線上的流量引導到線下實體店。所以,這就涉及到我們說的O2O,綻放的推送方法是,定向推送給當地的女性用戶,一上線也立刻賣完了,成功實現了推送給自己的用戶實現客戶資源的重合。
 
女人喜歡什麽,這里要說的一點是,重點請放在女人身上。
 
關鍵還是,通過跨界,也使綻放家的產品的層次更豐富了,餅幹打包跟綻放的上新一起賣,由此引出了餅幹背後甜品店的故事,而甜品店的美好寓意,為七夕節的新款衣服,增加了甜蜜的色彩。
 
三、 “玩股票的”和“賣茶葉的”也能玩跨界?
 
如果說前兩個案例,都是針對女性用戶的,那麽這個案例,肯定是偏男性或者中性一些。至少女性特征不明顯。
 
雪球網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媒體。雪球的群眾,玩金融玩股票的居多,而鄉土鄉親的用戶,是對生活品味有講求的。一拍即合有沒有啊!根據活動當天的運營日報,500件雪球T, 1天就賣完了,所以,雪球的市場總監江濤今天跟我說,以後可以和更多的賣家合作賣更多的紀念品,我響應的很積極。
 
接下去,在我想象中,這樣的跨界可以有很多,比如,時尚類媒體和美妝產品,奢侈品媒體拿個什麽限量版的東西和某個擁有高端女性粉絲的商戶勾搭一下,賽事周邊產品和體育類用戶商戶結合,等等等等,腦子不夠用。
 
這里的關鍵點在於,bigger and bigger。這兩個同樣給人professional、elite概念的品牌混搭在一起,互換資源和目標客戶,可以說是雙贏的一筆。
 
希望接下去,能跟雪球玩出更多bigger and bigger和產品組合。

點擊鏈接,上黑問專欄和黑問用戶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77
 
 

[黑問專欄]宏圖三胞並購拉手只是得到空殼一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7/147199.html

i黑馬註:最近宏圖三胞並購了拉手,宏圖三胞作為一個主營業務和互聯網基本不沾邊的傳統企業,來並購拉手,這似乎有點“不務正業”的味道。宏圖三胞並購拉手真能達到其商業預期麽?

\這互聯網領域似乎不缺奇葩的交易,最近宏圖三胞並購了拉手,這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如果是一個互聯網巨頭並購拉手似乎還可以理解,但一個主營業務和互聯網基本不沾邊的傳統企業來並購拉手,這似乎有點“不務正業”的味道。
 
據介紹,宏圖三胞是三胞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宏圖高科的全資子公司,主營3C消費類電子產品與服務,主要基於傳統實體店來開展業務。在電商越來越發達的今天,這意味著宏圖三胞這種模式遭遇的挑戰也越來越大。為此,宏圖三胞在2014年也積極通過對外收購轉型互聯網,比如之前的麥考林、樂語通訊等等,當然,目前看來,只有麥考林和電商有關。也許正是因為電商行業缺乏足夠理想的收購對象,宏圖三胞才把目光放寬到了團購領域。
 
那麽宏圖三胞並購拉手真能達到其商業預期麽?在筆者看來,宏圖三胞並購拉手恐怕只是得到了空殼一個,這是為何?
 
拉手網大勢已去
 
今天的拉手網早已是“大勢已去”,公開資料顯示,拉手網前前後後有過總計1.66億美元的融資。在2011年4月,宣布獲得第三輪融資的半年後,拉手網啟動赴美IPO,然而一個月後因會計問題暫停IPO,這成為了拉手命運的轉折點。
 
2012年6月,拉手網決定撤銷上市申請,並決定出售公司股份。2012年8月,拉手網創始人吳波出走,拉手網被以金沙江為主的投資人所接管,此時的拉手網已無IPO的可能,對投資者而言,除了尋求並購之外,已無其他退出方案。
 
也就是說,其實拉手當時錯過了一個比較好的機會,而後來團購行業進入洗禮階段,由於其他團購網站紛紛選擇投靠互聯網巨頭,這導致孤立無援的拉手越發陷入困境。根據團購行業最新數據,百度糯米、美團、大眾點評三巨頭掌握了團購市場約90%的份額,拉手的市場份額已不足5%。所以,今天的拉手早已是氣數已盡,在這種情況下,宏圖三胞並購的拉手也不過是空殼一個而已,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宏圖三胞和拉手網“各懷鬼胎”
 
第二個原因是,宏圖三胞和拉手網雖然名義上叫並購,但實際上卻是“各懷鬼胎”,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是,目前雙方未透露收購價格,也許這個價格會一直保密下去,這樣也好,可以避免雙方中任何一方被外界稱為“冤大頭”。
 
但可以肯定的是,宏圖三胞和拉手網之間的整合不會那麽順利。當年百度收購糯米網之後,也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整合,包括業務整合和品牌整合,目前看來進展很順利,新推出的百度糯米品牌也為業界所接受。不過你不可能拿宏圖三胞和百度來相提並論,畢竟百度對互聯網的理解,以及在互聯網方面的資源儲備不是宏圖三胞能比的。
 
既然長遠的整合很難預計,那麽眼下雙方就只好“各取所需”------宏圖三胞並購拉手解了拉手投資者的燃眉之急,不管價格高低,至少是個退出機會;對宏圖三胞而言,把自己的業務嫁接到拉手上,在網上拓展渠道成為其當務之急,按照官方的說法,宏圖三胞將基於拉手網打造全新的O2O業務模式。
 
不過考慮到拉手網在團購領域市場份額不足5%,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小,筆者並不看好宏圖三胞的這一商業計劃。O2O是個非常複雜的體系,需要大量的互聯網產品予以支撐,比如地圖、支付等等,宏圖三胞在互聯網領域是個門外漢,如何像BAT那樣用強有力的資源和技術去拓展O2O呢?
 
和蘇寧收購PPTV一樣奇葩
 
坦白說,宏圖三胞並購拉手和蘇寧收購PPTV一樣奇葩。看看蘇寧雲商現在的股價跌到什麽樣子,你就可以想象,當初收購PPTV完全是昏招。如今的PPTV在愛奇藝PPS、樂視、優酷土豆面前幾乎已經被用戶遺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蘇寧在電商領域根本沒有什麽影響力,無法通過自己的品牌拉動PPTV的品牌增長。
 
所以,PPTV似乎也放棄了和其他高上大的視頻網站競爭,反而成為了蘇寧的一個工具和平臺------上次蘇寧易購5周年的促銷活動上,蘇寧易購采用視頻直播高端訪談形式,消費者、供應商和媒體均可通過觀看PPTV視頻直播的形式了解促銷攻略。
 
宏圖三胞並購拉手估計也會如此,既然拉手網在團購和O2O領域無法和其他對手競爭,那麽宏圖三胞就只能將其打造為自己的一個互聯網工具,但這必然會對拉手發展形成巨大的束縛,而且拉手要想重新上市也根本不可能。
 
道理很簡單,如果宏圖三胞利用拉手這個平臺來拓展網絡渠道,那麽相應的價格對比其他的平臺就必須要有優勢,也就是說宏圖三胞的利潤率必須下調。但宏圖三胞有那麽多店面,需要巨大的成本予以維持,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好說宏圖三胞能賺多少錢,更別說能分多少給拉手了。
 
所以在筆者看來,宏圖三胞並購拉手只是得到了空殼一個。

(文/王易見 QQ:543415188)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上黑問專欄和黑問用戶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74
 
 

【黑問專欄】錘子降價是正確的選擇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8/147254.html

i黑馬註:錘子手機降價,降價這一行為,本身是為錘子科技,以及老羅之前所犯的錯誤進行的買單。降價其實是Smartisan最後的殺手鐧,而且以如此大的幅度進行降價,也表明了錘子科技正面迎擊市場變化的決心。

\來源:黑問社區 
作者:於斌   (江蘇網絡電視臺財經評論員)
 
錘子科技今日對外宣布將對Smartisan T1手機進行價格調整,3G版16G容量的降為1980元,3G版32G容量的降為2080元,4G版32G容量的降為2480元。此前,錘子T1的16GB 3G版本售價為3000元,而32GB版本要3150元,4G的32GB版本售價為3500元。
 
老羅曾經說過:“我特別反感有的手機廠商在新品上市時定一個高價,之後很快又會降價的做法。我們的這個價格會一直堅持整個產品周期,除非下一代產品上市了,前一代需要清理庫存了,才有可能降價銷售。”
 
而此刻錘子手機降價30%,這基本宣告老羅舉雙手向市場向消費者投降。
 
一、錘子手機降價
 
(1)對於這些……
 
對於“錘黑”:我們“錘黑”打了半年的臉,都比不上老羅自己來的這一下狠。讓錘黑開心的事,真的笑,笑出聲。
 
對於“錘粉”:再鐵桿的錘粉,也得承認,錘子賣不動了;但凡還能撐也不會選擇這方法——突然降價1000多是非常非常傷害老用戶感情的事兒,特別是老羅親口說過:錘子手機不可能降價到2500以下。在一片罵聲和嘲諷中還能買錘子的人,一定是錘子的腦殘粉,也是最該被伺候好的人,最後換來這樣的結局,明年t2還指望這群人支持?
 
對於“老羅”:毫無疑問,老羅的信譽叕破產了;你看老羅英語學校、拍電影、網站全都是一個套路,剛出來高調的不行,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但是每次都有腦殘粉買單,情懷真是終極武器啊。
 
“腦殘粉的錢這塊陣地,我們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占領”——《偽·老羅語錄》
 
對於“錘子手機”:早該定位到1980,如果早早定到1980,錘子還是很值的。無他,一家新興公司不可能第一次做就做出一款「全球第二號用/東半球最好的手機」,不信你去看,國產手機牛逼如小米(小米1只能說還不錯,小米2才是真的經典機型)魅族(m8),也是經歷多少代才有資格去爭最好的國產手機。話說回來,連最好的國產手機都做不到,有什麽資格賣3000+?就憑老羅的情懷?
 
(2)降價是正確的
 
1、從近一段時間老羅的言論可以看出他為了錘子選擇了妥協,變得乖了、順從市場;
 
2、因為不是內部的人,只能猜測很有可能是錘子內部有人主導並推動了這次市場調價行為(說直接一點,不排除因為T1銷量不佳,投資人施壓導致);
 
3、老羅在當初發布T1時高估了品牌溢價,不符合市場價值需求,購買率遲遲不見頂,對企業乃至手機的流行度和銷量(數據面子)都有很負面的影響。
 
總結:一直以理想主義情懷主導的羅錘,終於向市場妥協了。這對錘子科技是利好的,對老羅本人也是一個經驗與啟示,一個企業究竟該由一個人來主導,還是由所有人主導,其結果是不同的。
 
(3)降價後的影響
 
1、我個人心里倒沒太大的感覺,但是換任何一個人來說,在短期剛剛購買T1後就面臨如此大的降價幅度,從心理上是無法接受的。錘子科技采用了近期購買退差價現金的方式,早期購買的用戶退抵用券的方式彌補用戶。這方法倒也說的過去,但這降價幅度確實太大,對已購買用戶是有一定程度的傷害;
 
2、銷量或許會比之前好,之前的T1品牌溢價被高估了,本身國內就是打價格戰的,再者用戶們成天說什麽UI好、屏幕好,但歸根結底價格是最最直接的主導因素。價格決定了大多數用戶的第一購買意向,因為你的定價決定了用戶內心消費的期望值,如果用戶覺得不值這麽多,即便他再怎麽喜歡老羅,再怎麽喜歡T1和SmOS,價格也會是普通消費者猶豫不決的主要因素;
 
3、錘子科技的降價,是對自身情懷的一次鞠躬低頭,也是自老羅對質王自如之後以降價的形式向市場低頭。此次降價會更大程度上為同價位的手機用戶提供更多選擇,為潛在購買T1的用戶提供了更低的購買門檻。畢竟錘子和蘋果不是一個級別,硬生生的往蘋果陣營靠是不理性的。而現在國內手機陣營里的華為中興小米魅族都緊隨其後,手機銷量飽和也會讓蛋糕越來越小。
 
總結:歸根結底是一次市場行為,對錘子科技和老羅是利好的也是正確的策略。否則現金流問題不說,你這數據上也掛不住。如果當初老羅能將T1的價格定在哪怕2K,嘴巴再收斂一些,恐怕也不至於被擠兌的那麽慘。
 
老羅學乖了,雖然嘴皮子上依然不服,可在市場面前,該收斂的也必須收斂。畢竟錘子不是蘋果,情懷可以有,但傲嬌和高溢價是需要極強的實力和極強的資本,在這一點上僅靠理想就是空想。
 
企業是要發展的,老羅變軌依然印證了他還沒有到一種極度偏執頑固的地步。穩定發展,放權收斂,做自己能做的、適合做的,而不是專註死磕拌嘴二十年。
 
二、錘子科技的錯誤
 
商業本身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或者情懷,而是一個縝密的系統工程。在一個企業當中,研發(設計),供應鏈,生產,市場營銷,銷售,以及售後是一個嚴絲合縫的整體。在商學院當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這六個環節必須要協調發展,根據自身企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商業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自身。
 
而錘子科技所犯下的錯誤,則可能會成為一個典型的商學院案例,一個沒有評估自身整體實力,沒有量力而為的企業,單純的在設計和營銷上發力,忽視其他的價值鏈環節,最終會得到怎樣的下場。
 
三、沒能”量力而行“的設計導向
 
錘子科技犯下的一次錯誤,其實不在營銷上,而是盲目的效仿蘋果,堅持以設計(研發)為導向來定義產品,而忽略了自身的體量以及行業規模與經驗積累。
 
熟悉蘋果公司的人都知道,蘋果是行業內少有的以設計來驅動整個產品的公司。蘋果黑科技的來源,許多都來源於設計師的奇思妙想,而整個公司都能夠將自身的資源圍繞著這一奇思妙想進行調動。 而在Tim Cook進入蘋果,將蘋果的供應鏈問題理順之後,從研發設計到生產這一環節的障礙被陸續的打通。而且在蘋果手機形成規模效應之後,蘋果對於供應鏈和市場的掌控,能夠進退自如。([2011年五月報道,蘋果自購切割儀為iPhone 5造弧形玻璃屏) 從產品構思到最終產品發布能夠有三年的空間,並且有充足的資源來為嘗試失敗作為緩沖。
 
因此,蘋果的黑科技能夠順利的從紙面,變成一個個模具與零件,最後組裝成為一部部手機,並且借此統治電子消費品界,不僅僅歸功於蘋果的設計。而是由於蘋果的設計,供應鏈,生產商,市場營銷,零售,售後,每一個環節都已經成為行業翹楚,所有的環節都足夠強大,可以支持一個設計驅動的產品,最終以一個完美的形態傳遞到客戶手中。
 
老羅也想學習蘋果,然而他沒有第二個Tim Cook,他沒有蘋果對於供應鏈的掌控, 老羅為了設計心目中安卓系統的iPhone,請到了蘋果前設計總監Robert Bunner,而且在設計上做出了很多大膽的嘗試。然而這種設計獨大造成了一系列問題:
 
設計上和供應生產商難以對接, 外包的Robert Banner造成了設計師沒有從設計轉化為實物的經驗,另一方面後續生產時無法緊密的和原有設計師進行協同工作,試錯空間非常小。
 
錘子科技是第一次將圖紙上的內容做成電子消費品,對於中間可能遇到的風險,沒有明確的預期,對於遇到的問題,也很少有先例可以參照。老羅在創業前很有可能沒有意識到,一百多家供應商,每一個部件質量都必須有嚴格的控制,最終才能夠達成設計理念,而這是需要嚴格的經驗與積累的。
 
Smartisan的體量本身不足以對於供應鏈形成掌控能力。當遇到問題的時候無法優先給予解決。
 
市場留給錘子科技的時間只有一年。錘子科技沒有時間去細細的打磨自身的產品,因此最終將一個半成品推向了市場,流到了消費者當中,最終造成了負面的口碑評價
這四點原因,最終匯成了一股洪流,最終統一反映在了老羅在銷售“黃金前四月”時,卻因為供應鏈問題出現了銷售的斷檔,最終難以為繼。
 
當然,如果老羅本身不采取錯誤的營銷方式,Smartisan本身還有輾轉騰挪的余地,不會造成今天背水一戰的境地。
 
四、老羅的過度營銷
 
老羅在宣傳時,以自身理想中的設計為基準,發動扭曲現實立場,進行市場營銷。然而卻忽略了整個團隊的執行力。以及自身實際的設計執行水準。
 
如果說錘子手機的執行可以打 40-50分,設計藍圖本身可以打70-80分,那麽老羅一直試圖想要讓觀眾相信,考慮到這是一家小企業,這部手機應該打200分,能夠與之相比的只有iPhone。
 
在這里我不多做描述,僅僅羅列兩點:
 
老羅在自身宣傳當中,自稱:”我感覺再次被時代選中了“,而錘子科技在手機宣傳當中,也繼承了這一風格,稱T1 為“東半球最好用的手機“。
 
這兩句話,足以說明問題。
 
更為惡劣的是,老羅本身壟斷了Smartisan 的對外宣傳工作。去年在MiuiV5發布時,與小米的論戰,讓老羅發出命令,禁止團隊當中其他人代表錘子科技進行發聲。造成了老羅的營銷壟斷了受眾對於Smartisan形象的來源。即使團隊當中有不同的意見,由於老羅對於營銷的壟斷,團隊也無法對這些錯誤的營銷方式進行制衡,受眾也無法從多個角度對於Smartisan 以及錘子科技產生全面的感知,只能被動的將老羅與Smartisan的形象重合起來。
 
之後,老羅始終都在按照自身的夢想當中的Smartisan來進行營銷動作,在發動扭曲現實立場的路上走的越來越遠。同時,將夢想當中Smartisan與其他產品的不足之處相對比,不留情面的攻擊友商來獲得流量。一個外行人,如果單獨看老羅的微博,T1應該是現在國貨當中無論是銷量還是質量上都屬於鶴立雞群的一款手機。
 
然而與現實對比,忽略自身執行力,以及經驗和功底的欠缺,讓Smartisan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在銷量上都處在岌岌可危的邊緣。
 
前期的產能和品控的問題不說,品控問題在四個月之後,4G 和白色版本遲遲沒有推出,銷量難以為繼,錘子商店最火熱應用的下載量只有 9w, 比起Flyme 上動輒千萬,Miui商店過億的下載量,這個數字實在是顯得有些羞澀。
 
更為可怕的是,老羅手機的基本盤與發酵種子,相信情懷與誠信的那一批死忠用戶,也由於這種與現實反差太大的營銷,加之對於友商的刻薄攻擊,產生了一定的動搖。前一段時間的情懷乘以三,雖然是天貓所為,但是整個輿論鋪天蓋地質疑錘子科技,這本身就是老羅長期壟斷營銷渠道,過度營銷,透支信譽的苦果。當這些用戶從熱情的支持轉到冷靜的旁觀時,嘗試新品的前5%的用戶,無法吸引並且拉動更多的人時,Smartisan 的推廣路徑也就徹底的封閉了。
 
如果說設計主導,經驗缺乏,所造成的錯誤決策讓Smartisan本身傷痕累累,錯過了最佳的銷售時段。這種與自身管理水平不匹配的過度營銷,本身就是在為品牌美譽度掘墓。之前的的傷口在過度營銷的影響下不斷發酵與潰爛,刺激著自身的受眾。基本盤不斷的流失,最終體現在了4G版本的銷量上。
 
五、結語
 
降價這一行為本身,本身是為錘子科技,以及老羅之前所犯的錯誤進行的買單。降價其實是Smartisan最後的殺手鐧,而且以如此大的幅度進行降價,也表明了錘子科技正面迎擊市場變化的決心。
 
然而更加值得註意與研究學習的,其實是錘子科技在這次挫折之後的轉型。
 
老羅最近一系列檢討自身的微博,表示錘子科技的營銷方面將與過去的方式進行告別,自身將不再肆無忌憚的吹捧自身產品,以及貶低其他家產品。
 
而在這一次失敗之後,相信錘子科技也會吸取其中供應鏈與產能的教訓,更好的協調設計與生產之間的關系。
 
沒有企業是不會犯錯誤的,在犯錯誤之後,如何調整自身的方向,以及相對應的市場反應。無論最終失敗,還是成功,都值得後人進行思考與學習。
 
然而,對於錘子科技來說,消費者市場和資本市場是不等人的。
 
魅族科技推出了1799 4G版本的MX4,MX Pro也即將於11月上線,小米4 4G產能問題即將解決,MIUI的生態鏈即將形成閉環。中華酷聯也紛紛推出了自身的互聯網品牌,在2000這個價位激烈廝殺。
 
老羅在采訪當中也曾經透露,供應商以及投資者對於其相關指標有著硬性要求,一旦無法完成這些硬性要求,錘子科技之後的成長性,將不會被看好。
 
比起5月20日,錘子科技通向蘋果的大門,已經關上了不少,不知道今天錘子手機這一降價與轉型,能否扼住命運的咽喉。
 
最後,我不是黑老羅,我就是認真。
===============================================
央廣國際連線嘉賓,江蘇電視臺財經評論嘉賓,反錘聯盟發起人,微博號@互聯網分析師於斌,微信個人號117821818,公眾號jrxwzx、qiaozhong1206,歡迎交流互動。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上黑問專欄和作者交流~詳情請戳:
http://ask.iheima.com/?/article/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818

【黑問專欄】APP發展到今日,中小開發者究竟該何去何從?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8/147244.html

i黑馬註:移動互聯時代,APP以其獨有的產品形態和生態環節,成為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勝者。APP發展到今日,究竟該何去何從?作為中小開發者,出路又在哪里? 
 
\來源:黑問社區 
作者:徐磊  (黑馬營學員、
布丁移動/微車創始人、 原創新工場戰略發展部GM) 

如果把2010年看作是移動互聯網的元年,那麽APP這個新生產物已經發展了四年有余了。這四年中,APP經歷了和WAP的鬥爭,和HTML5的鬥爭,和公眾賬號的鬥爭,和輕應用的鬥爭,結果顯而易見,APP以其獨有的產品形態和生態環節,成為了目前的勝者。

APP之所以能贏得這場,原因無外乎兩點:

一是產品體現更加適合新的操作環境。從蘋果開創多點觸摸操作之後,各類基於觸屏和傳感器的操作方式在各類APP上得到了充分施展,無論是滑、搖、碰,APP的用戶體驗最為完整一致。

二是生態圈更加開放。iOS和安卓兩大生態圈已經建立起來了開放和標準的開發環境,在這兩個生態圈里實現創新,無疑要比在幾十種瀏覽器或一些封閉生態里開發來得更加的踏實。事實上近期IPO的不少移動互聯網企業也多大依存的是這兩個生態圈。

但就在APP如此一騎絕塵發展之際,在產品經理圈里反而開始彌漫一股悲觀情緒。

兩座大山橫亙在開發者的面前。

首先今天的APP開發者面臨不是其他產品形態的競爭,而是產品創意的競爭。過去由於移動互聯網剛剛起步,幾乎在各個產品領域中都有可以創新的點,無論是行業、類型、設計風格、操作模式等等,新APP層出不窮。而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之後,一個好創意幾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了。從secret到魔漫,從2048到別踩白塊兒,整整一年,真正在APP上有創新的產品寥寥無幾,背後層出不窮的是無數多的克隆產品。而沒有一個極致的創意,又如何能讓自己的APP從百萬APP里脫穎而出,沖破巨頭們在TOP榜上設下的層層封鎖呢?
 
可能自信的開發者會覺得,創意總在靈光一閃之間,萬一讓我中了呢?

那麽第二座大山的出現,就更讓人喘不過氣來了。

一個現實是手機桌面的天王山之戰已經打完了!微信、地圖、新聞、銀行類產品,他們已經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從全市場來看,客觀現實是: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幾乎已經接近尾聲,用戶手機上的APP安裝數量越來越少,一個APP在屏幕上留存的時間在越來越短,可以擠進手機首屏、次屏的難度在指數級上升。

APP究竟還能不能有新生力量出現,作為中小開發者究竟出路在哪里? 
 
移動互聯網經過4年的發展,過百萬的APP已經完成了各類互聯網產品的移動化轉型。各類產品的卡位也基本完成。

通訊、位置、新聞、信息等核心產品的競爭和歸屬也基本告一段落。手機首屏的位置之爭已經完成了至少80%。遊戲、視頻類產品成了其中僅有的不確定因子。

如果要回顧總結這段APP1.0的發展模式,就會不難發現,所有這個時代的APP雖然形態各異,但都遵循一條鐵律:讓用戶在特定場景下想起這個APP,即所謂的場景記憶(條件反射)。例如聊天會想起微信、找路用導航、吃飯用點評,等等。一系列的生活場景成為開發者在策劃、設計APP是最為核心的出發點。【場景化設計】造就了第一代APP突圍的共性特征。


APP 2.0時代:基於場景發現的新技術新產品

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幾乎所有的場景都已經被開發殆盡,巨頭、品牌壓迫之下,突圍之路異常艱難。如何在新的環境下贏得用戶成為了所有APP開發者的共同課題。而技術的不斷推陳出現為這樣的突圍提供了新的機會。 

在移動互聯網發展早起,基於GPS定位的服務(LBS)成為了今天很多主流APP的必備功能。而之後智能手機上的各種傳感器更為搖一搖能好玩功能提供了平臺。今天智能手機的硬件加上機器學習的模式識別算法創造出了新的技術領域——運動模式識別。這樣的發展趨勢更在2013年的iPhone 5s發布會上得到了提醒,Apple在發布5s的同時,首次發布了智能手機專用的運動協處理器。

這個聽上去還有點Geek的技術,為新一代的APP開拓的一個新天地。在隨後的幾個月里,以Moves(已被Facebook臉譜收購)和微車等APP為代表的運動模式識別產品成為了一批新的探路者。
 
這些產品通過基於智能手機的軟硬協同算法,可以準確的識別到手機的機主當前所處的運動狀態,進而識別機主所處的場景,例如跑步、駕車等等,再基於這樣的場景提供相應的服務,例如路況、限速等等。

APP自動識別場景進而提供服務,創造了一種新的用戶服務模式。這種模式下,用戶是否能在特定場景想起這個APP已經不重要了,用戶是否在首屏或者次屏安裝了這個APP也不重要了。轉而代之的是APP會在自主的在特定環境下通過推送來為用戶服務。APP所需要做好的是如何準確的識別場景,如何讓用戶感受到服務的價值,而不是騷擾。

如果說運動模式識別還比較受限於運動或行車類產品,那麽利用iBeancons以及與其他智能硬件相結合的APP將有機會進一步拓展場景發現的應用空間,無論是室內定位,還是智能家居,都有機會為場景發現式的APP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場景記憶的發展已經到極致了,基於場景發現的新技術新產品將迎來APP 2.0的燦爛時代。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作者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66


【黑問專欄】對話開新創始人林哲:O2O到底該如何落地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9/147314.html

i黑馬註: 如今無論是做互聯網的還是做實體的,都在強調O2O,其實概念無論怎麽被宣傳都不為過,關鍵是什麽樣落地,如何真正讓商家看到概念帶來的變化?

\來源:黑問
作者:小刀馬(IT獨立觀察家)
=============================================
 
如今無論是做互聯網的還是做實體的,都在強調一個概念是O2O。尤其是BAT特別在意這個概念的落地。其實概念無論怎麽被宣傳都不為過,關鍵是什麽樣的落地才是真正地讓商家看到了概念帶來的變化,比如給自己帶來的商機和轉換率是不是足夠好,是不是可以借助這種模式獲得發展的機會?
 
在現實中,筆者看到的一些類O2O例子也是不勝枚舉。為何說類O2O,說實話,他們的出現或許要早在O2O概念之前,而且也是借助互聯網實現線上和線下的交織,包括咬合,並達到效能和產出。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筆者接觸到一個二手車的例子,就可以很明確地說明O2O落地的真正落腳點應該在哪里?下面是筆者和開新二手車幫賣網創始人林哲的一個訪談,通過這個訪談,也能讓我們看到一些O2O落地的觸發點在哪里?
 
刀馬:為什麽想做一個二手車幫賣?
 
林哲:在創業的時候,發現很多有車的朋友在準備出手自己的車輛時,總有很困惑,去哪里賣車?二手車交易市場?不知道自己的車估價到底多少合適?黃牛太多,如果被忽悠了怎麽辦?怎麽才能保證交易的安全?於是想著能否搭建一個平臺,我們做一個撮合者,直接把賣家和買家勾連起來?於是就想到做一個幫賣網。
 
刀馬:開新二手車幫賣網主要針對賣家客戶麽?
 
林哲:可以這麽說。雖然我們叫做幫賣網,但我們的模式是C2B的,如何理解呢?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客戶到我們這里賣車,我們負責對車輛進行鑒定,審核,然後我們把車輛的情況廣播到我們所有的商戶(具體的買家),讓他們通過無線競價模式開始競價,誰出的價格最高,我們就撮合給賣家。其實就這麽簡單。或者,你也可以認為我們就相當於一個交易所。
 
刀馬:相當於股票交易所?
 
林哲:是的。我們做得就是交易所的職責,比如我們負責車輛的鑒定,審核,並完成買賣雙方的簽訂協議(合同),完成價格確定,並最終完成交易。如果在交易之後,車輛出現問題,我們對買家全面負責。
 
刀馬:那麽開新的買家是如何競價的?
 
林哲:我們給我們所有的合作商戶都提供一個免費的交易工具(相當於一個PDA產品),在這個工具上,買家可以第一時間看到關於車輛的所有信息,並且可以通過出價,詢問,了解情況,最終完成買賣程序。比如,賣家有一輛車輛需要出售,找到我們這里,我們經過專業的車輛鑒定之後,會把相關的信息都發給我們的合作商戶(買家),他們通過交易工具發出自己的報價。隨後誰的價格更高,就撮合成功。我們負責雙方簽訂合同,並直接支付給賣家車款。這樣賣家也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因為他已經獲得了車款。
 
刀馬:其實開新也就相對於一個撮合平臺,類似於現在的P2P網貸模式。
 
林哲:很相似。目前我們已經有了數百個二手車合作商家。我們就是把賣家的車以一個合適的價格提供給買家,最好買家競價,價高者得之。
 
刀馬:開新在創業的過程中,遭遇到最大的困惑是什麽?
 
林哲:最大的困惑就是市場有不理解的,有的人認為我們就是一個黃牛。
 
刀馬:那麽開新是黃牛嗎?
 
林哲:當然不是。為什麽這麽說?因為我們不做交易,開新主要是幫助消費者讓二手車賣得值。我們做的是,集合二手車資源,為二手車交易市場提供車源。我們就是讓消費者的車比在4S店進行二手車置換值。而且我們並不向賣家收受任何費用。我們是單方面向購買二手車的主體收取傭金。
 
刀馬:開新如今做到了多大的規模?
 
林哲:目前我們在上海有11家門店,深圳3家門店。我們在上海去年做到了10億,今年預計是15億。
 
刀馬:目前國內的二手車市場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什麽?
 
林哲:目前國內二手車市場主要存在的問題在於二手車供應不足。新車資源奇缺,這為開新找到了發展空間。我們其實也是間接幫助二手車市場獲得車源。當然,更主要的是我們幫賣家把車賣一個好價錢。
 
刀馬:如今,除了已有的傳統收車渠道,隨著淘車網、二手車之家等玩家的加入,市場的競爭也在加劇。開新和一些網絡二手車平臺的區別是什麽?
 

林哲:無論什麽平臺,最重要的是為車主和社會創造價值。網絡信息平臺盡管能促成交易達成,但不能解決交易信用問題。市場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圍繞解決消費者的問題。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某些平臺采用的C2C模式並不成立,符合二手車市場的模式一定是C2B2C。大多數消費者都希望購買一輛獲得質量保證、服務承諾的二手車,只能由“B”端的經銷商來提供售後服務,而這也是其核心競爭力。
 
在訪談結束,筆者也在思考。O2O模式對於創業者來說更倚重的是什麽?其實模式無論怎麽改變,都離不開一個信任在其中。阿里巴巴之所以可以做大做紮實,離不開開辟了支付寶這種第三方支付誠信體系。對於開新來說,其實也是在構築一個二手車交易中的誠信體系平臺搭建。
 
按照林哲所言,開新做得就是三件事。1、定標準;2、定價格;3、做交易保障。這三件事對應著用戶賣車的3個環節:1、二手車檢測;2、二手車競拍;3、信用保障體系。檢測毋庸置疑需要來自專業的技術人員,這一點任何做交易的都不會忽略。競拍的引入就是幫助賣家賣一個“好價錢”的根本,只有引入競爭者,才能獲得最合理的價格。這也是賣家能夠信任的基礎。而信用保障體系的建立是促成交易完成的最有力保障。類似於第三方支付的誠信體系建設。模式的落地需要找到雙方的平衡點,開新做的就是幫助賣家找到一個最合適的買家,使自己的權益得到更好地保障。而對於買家來說,借助開新的規模優勢,獲得更多的資源,在競爭中找到合適的買點,溝通雙方的需求,其實也就是O2O落地的根本所在。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作者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105
 

【黑問專欄】三個爸爸戴賽鷹:我是如何利用“三觀”沖擊千萬眾籌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9/147308.html

i黑馬註:三個爸爸創始人詳解沖擊千萬級眾籌背後的故事,用戶觀、產品觀、參與觀,做產品、做品牌,如何調動“三觀”? 眾籌成功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來源:黑問
作者:戴賽鷹
===============================================
本文是我昨天在《創業家》市場總監聯盟群里的分享,感謝《創業家》的組織,感謝i黑馬小編的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i黑馬)哦。
在你們的支持下,我們三個爸爸在京東做到了一千一百二十二萬的眾籌,這個成績絕不是我自己的成績,絕對是大家共同的成績!
 
以前我從品牌傳播的角度做過分享,這次的分享要思考得更深刻。經過這一個多月運作下來,我自己的觀念也有很大的變化,我感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做產品做品牌,其實有很多觀念的跟原來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主要講三個“觀”,第一個是用戶觀。
 
用戶觀:要找到用戶的情感共鳴和精神共鳴
 
其實傳統企業是有很多消費者的,但是消費者不等於是用戶。傳統企業沒有用戶,因為用戶的定義,不是買你產品或者用你產品的人,而是有賬戶有激活能夠互動的人。
 
產品的消費者和一個有賬戶有激活能夠和我互動的人有什麽區別呢?區別是非常大的。那些買我產品但是我不知道他是誰我也無法跟他溝通的人,其實只是我報表上一個冷冰冰的數字,但如果說他是能夠跟我來溝通能夠激活友好互動,那這個是用戶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那你跟數字打交道和跟人打交道的方式是不是不一樣的?
 
為什麽我在這個時代講情懷就能獲得這麽多人的參與和幫助呢?就是因為我們的消費者變了,消費者已經變成用戶了。當它是數字的時候你跟他的溝通是非常簡單的,然後因為非常簡單,你傳遞的信息必須要簡單直接。但當它是活生生的人他能夠跟你互動的時候,你就能傳達複雜的東西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我覺得現在的用戶不僅僅是為產品的功能買單,而是要為了產品的精神買單,為證明他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買單。
 
所以三個爸爸之所以能夠做到一千一百二十萬的眾籌,首先我們雖然不是有意識的,但是我們是把用戶當成故事人來看待,跟他溝通我們的情懷、情感,再把我們創業之初一群爸爸為孩子做凈化器這個事情講出來,而且放大。使“情懷”始終貫穿我們品牌宣傳和傳播之中。
 
走到今天,我越來越感覺我們的情懷真的是打動每一個用戶的關鍵,因為市場競品有很多,每個產品都會說自己的產品比別人好,但作為一個帶有情感的品牌,你的品牌實際上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是大多數用戶註意我們的原因。
 
那麽當我們的投資人、公司內部的員工以及用戶都被這個情懷感動的時候,產品就已經具備了成功的一個基礎。那比如說咱們群里的兄弟姐妹都這麽支持我,這麽執著是因為我的產品好嗎?我覺得不是,因為你們沒看到我的產品;是你覺得我這個人特別有江湖地位嗎?我覺得完全不是。其實你們之所以願意參與三個爸爸的事情其實就是因為你們內心都有對孩子的這種愛。
 
所以說創業要想成功,最核心是人的聚集,你怎麽能夠把人聚集在你的周圍,把人聚集在你的周圍靠產品的物理功能是不夠的,要有精神層面的東西,你要找到客戶的情感共鳴和精神共鳴。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你才能夠把用戶聚集在你的周圍,只要用戶聚集在你周圍,願意幫你做事,你就已經有成功的核心技術了。
 
產品觀:找到一個要讓用戶驚訝尖叫的點
 
產品要給用戶足夠的購買理由,也就是用戶的痛點;就產品觀而言,如果做市場的只會給產品找賣點,那什麽樣的產品才能夠給用戶足夠的購買理由呢?不是產品的技術,而是產品的一個特點,找到一個要讓用戶驚訝尖叫的點。實際上在做傳統營銷的時候也會找用戶的痛點,設計產品怎麽去超越別人,那麽在這個時代到底有什麽不同的觀點呢?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你找產品的痛點,照顧好用戶的痛點,最核心的是從用戶中來。我們現在有一定的成績,是因為我們一開始特別註重跟用戶的溝通。我們從開始聚集七百多個父母,通過母嬰社區、qq群、微信群跟用戶溝通,雖然最後只剩下了一百多個人和我們持續的溝通,但我們在這種調查中找到了很多痛點,選擇了其中十二個痛點來解決。
 
因為痛點來自於用戶,所以當我通過產品解決了問題再反饋給用戶的時候,實際上在用戶的心目中對這個企業就有了不一樣的感情。以前傳統行業是,我們坐在家里拍腦袋自己想痛點;而現在一定要在產品起步之初,去調查你的用戶。其實你未必能從用戶身上得到特別有用的信息,但是你的這個過程跟他就是一次非常好的溝通和互動。
 
當調查了用戶之後你發現,當然不是每個需求你都能夠解決,也不是說你一定要在技術上有特別大的超越。我覺得大家看到的是我們這個產品有兩個非常大的亮點,第一個是除甲醛,這個我們確實在技術上是有超越,技術的實現也不是我研發的而是我是找遍了國內外找到的。
 
第二個亮點是出風口平方米為零,數據可以證明這個凈化器的效率比較高,但對於用戶來講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指標。那為什麽要把這個指標放大?就是要讓用戶看到我和其他凈化器的區別在哪里。
 
把出風口平方米為零強化之後,能讓消費者看到的是我極致的凈化效果,而且市場上能做到這一點的競品都很貴。自從我們用了這個表現方法後,很多小品牌馬上開始學。
 
這里想說的是要把痛點真正轉化成讓用戶尖叫的東西。那個尖叫的東西不一定是提高了產品的功能指示,提高了產品的表現力,所以從用戶中挖掘痛點,如果能技術超越的就用技術去解決;如果你技術超越不了的你可以用表現方法去解決。
 
參與觀:讓品牌變成用戶和公司的一種共謀
 
因為大家可能都看過《參與感》這本書,這個時代傳播品牌、賣好產品、把公司做的偉大,前提是必須要有粉絲。你必須要讓你的品牌變成用戶和公司的一種共謀。
 
這三個觀點的變化對於我們的營銷的主要啟示是什麽呢?之前我強調,我們是一直在用“情懷”作為我們主要的區別點,為我們的創業註入故事。
 
參與觀,就是讓你的用戶一直在談論你,能夠參與到你的整個傳播行動中來。這個是決定你這個品牌能不能快速成功最核心的要素,比如說怎麽去把這個參與感提升了,我覺得其實我們的品牌名字就是創造參與感的一個武器。
 
運作了一個多月下來,我覺得從這個名字上我們是得到了很多好處的,因為三個爸爸這個名字,聽起來不但印象深刻而且也有點無節操。
 
一個多月時間後,我們發現這個名字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一波人就是會認為真的挺好的,一聽到就會記得住,感覺的確是有情感在里面;另外一波人覺得,這個名字簡直是腦殘,眾籌的時候,有人評論說誰起的這個名字,腦袋肯定秀逗了。還有一個人在微博下評論說,哪個女的要買了這個產品回家,那絕對是有病,一個女的給自己孩子買了三個爸爸你說這個有多傻呢?
 
其實我們不怕這種爭議,我們倒希望有爭議,有爭議就會有談論,也會提升我的知名度,中間發生一件事,大家也應該知道,就是王菲和謝霆鋒的複合,很多人也說竇靖童是有三個爸爸。這個時候我強化了所有的樓宇廣告,本來我準備說產品,後來我就調整思路,借著竇靖童這個事兒宣傳,那一周我所有廣告都是“媽媽我要三個爸爸”,為什麽這麽做呢?就是把品牌的爭議性放大,有人來參與不管你說好還是說壞,你說了就對我就好處。
 
“三個爸爸”是我們的品牌名,我們在傳播過程中不斷的在講故事,包括我們怎麽憑一個“情懷”拿到千萬美元投資的故事,包括我們以PM2.5為臨界點如何放大的故事,而且我們也特別註重和社會熱點去結合。央視曝光除甲醛無效的十個品牌,我們馬上把機器送到同一個機構,檢測出除甲醛效果特別好,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跟熱點相關的故事,傳播起來殺傷力就特別強。
 
而且我們在傳播中的實際內容,想辦法碰熱點,比如前幾天跑北馬的時候,很多人帶著口罩、帶著防毒面具上街去跑步,我們就讓我的合夥人背著“三個爸爸”凈化器上街跑了兩步,假裝是跑北馬,但實際肯定是來做宣傳,我們把圖片和防毒面具口罩一起發到網上,事實證明傳播效果也是很不錯的。
 
我們也征集那些夢想天使大號,由於人手原因,夢想天使群沒有特別好的啟動,但我們已經準備了我們天使用戶尊享版的產品,準備用水晶臺作為夢想天使的證書,並且我們已經聯系了幾個果園,準備找一個果園做夢想天使的項目,以後每年我的夢想天使都能收到我們專為夢想天使提供的水果。
 
這就是我們構建粉絲團的過程~
 
“三個爸爸”眾籌背後的故事
 
一個多月的時間,很多人見證了三個爸爸的軌跡,其實大家看得到,我們是分割為兩個點來設計的,第一個點就是9月22號~我們從9月15號左右啟動了一輪攻勢,目標是9月22號眾籌金額達到兩百萬,15號先是由創業家官微發布了一篇文章,中國沒有千萬級的眾籌項目。其實這個是我們跟創業家合作的,因為創業要成功,人脈排第一位,在黑馬會、黑馬營里面,我們得到了牛社和黑馬會的強大支持,我們與創業家“代言”項目合作,這是三個爸爸成功的必要條件。
 
創業家給我們下了一個話題,然後我們積極應戰。我們跳出來應戰說三個爸爸雖然稚嫩,但是要沖擊中國第一個千萬級眾籌,我們請牛舍和創業家官微都回應了這個事情,強調黑馬的特質就是敢於沖擊夢想,就是有夢想,雖然三個爸爸的夢想很不靠譜,但是不靠譜變成靠譜就是創業家的精神。然後請楊守斌幫忙,指導我們的眾籌~過程設計:設計一套任務,第一步讓京東集團眾籌總監下任務,我們還借此寫了一篇比較走心的文章,感謝黑馬兄弟的支持,借此機會,邀請大家點贊;第二輪集贊效果比較好,第三輪讓江南春江給我們發布了任務,要一千個贊,我們發動更多的朋友參與轉發。通過這三輪,我們成功在北京創業圈刷屏~
 
我從中發現一個現象,由於做任務,朋友幫忙轉發相對來說更容易,但我們又在里面添加了很多產品的因素,比如有人跟我說,他在朋友圈分享了三輪之後,他的親戚朋友就會問這個產品怎麽樣啊,那他既然分享了那麽多次,肯定會說產品不錯。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就積累了不錯的用戶口碑。
 
這就達成了第一輪兩百萬的銷售額。
 
第二輪攻勢達成了四百萬的銷售額,第二輪攻勢主要有兩個關註點,第一個是我們在優酷的全屏話題,我們說有一個辯論節目叫關註點,那就是沖擊千萬眾籌的收尾和圓夢。話題的起源得益於老羅和王自如的辯論,後面雕爺也有做,因此我們就想以凈化器做一次辯論。後來我們一直守在微博上面,找有影響力的人,也比較幸運,找到了那個對凈化器感興趣的人,同時也意識到,事件要炒大一定要眾人拾柴。
 
因為是一個辯論節目,所以有很多人關註,看完節目很多人直接去頁面下單購買了凈化器。
 
節目結束後,我們感謝了黑馬會、楊守斌的支持,同時順帶強調眾籌馬上結束,凈化器馬上要漲價這一事實,最後的一天半時間,沖了300多萬,只要你把大家的參與感調動起來,把事件本身變成大家的盛典,只要把人聚集在一起,力量是無窮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作者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112

【黑問專欄】人人網走下坡路都怪陳一舟想法多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9/147290.html

i黑馬註:人人網最火的那幾年,在SNS中,排的上國內最成功網站之一。而近幾年,人人網的市值一度下滑,CEO陳一舟也表示,計劃出售其非核心業務以提升盈利能力,人人網走下坡路,到底是什麽原因?

\來源:黑問社區
作者:於斌
(江蘇網絡電視臺財經評論員)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人人公司CEO陳一舟近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該公司計劃出售其非核心業務,旨在提升盈利能力,同時這家公司也在考慮在美國和中國香港市場尋找潛在投資機會。

曾幾何時,人人網最火的那幾年,在SNS中,人人網還排的上國內最成功之一,但是現在我身邊的朋友幾乎不會再上人人網。

陳一舟是半手接過人人網的,說白了他就是看到SNS這個行業好像還挺有前景,“投機”進了這個領域。而他模仿的FB的老大紮克是作為一個創業者一番熱血、一行一行代碼打出FB的帝國的。但是陳一舟作為一個商人,一個一心想著賺錢不顧用戶體驗的公司,怎麽能發展好呢?

人人網失敗的兩個重要原因

人人網一旦出售非核心業務,也就意味著,陳一舟在對外宣布人人網的失敗,而這些涉及到的原因太多了,但是最重要的就兩點,人不行,做錯了事。

1、人不行不是說陳一舟的能力不行,相反,陳先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投資家,如果其不想那麽多,躲在背後做一個風投,今天的成就不一定在劉芹,張穎之下。問題就出在,他想的太多太多,很多不該他幹的事情,他都去幹了,但是他又是個偏偏不懂互聯網的人。

唐初有一道規定,叫做“不歷州縣不擬臺省”,今天的各行各業的互聯網從業者,不管是富的流油的程序員,還是高大上的產品經理,還是像我這種苦逼兮兮的運營屌絲,又甚至是售後,客服,你們都有可能當上CEO的,這話不是吹,是真的實話。理由很簡單,你們都知道整個行業運行的大體機制,因為這些崗位的工作決定了,其會和上下遊打交道,摸清整個或者部分產業鏈的上下部分。

但是陳一舟不是,他不是一個互聯網從業人員,他是一個優秀的投資人,在別人看不上人人這個破東西的時候,他一眼瞄準了其價值,但是卻做不好。不是不努力,真的做不好。

同時奉勸一句,如果要創業,在戰略方向多聽聽你的投資人,但是對於產品細節和運營手段上,千萬別聽資本人士的意見。今天我依舊覺得互聯網是個屌絲的行業,並不是因為錢少,而是這個行業對於接地的要求遠遠大於對於戰略的把握,你如果選錯了方向,後果是你做不大,但是你做爛了產品,那麽只有死路一條。

2、第二個,就是運營的方向一直在作死。能永遠活下去的社交產品都是把自己定位成工具來做,所謂工具,大致有兩條要求,其一是滿足用戶的交流需求,這個簡單。其二是不對用戶施以任何影響性的行為,這里包括對用戶正面或者負面,以及任何試圖說服以及改變用戶原本觀點和價值觀的行為。說得簡單一點,沒有價值觀的,沒有政治正確的社交產品才是好產品。

但是人人顯然把這一項做糟了,生活化內容越來越受打壓,而新聞性的內容卻越來越受吹捧,一個門戶網站才喜歡做的事情,卻被一家社交網站如獲至寶,我不知道原因是什麽,但是結果卻顯而易見。正常的社交屬性被摧毀的體無完膚。

帶來的後果是,原本平平無奇的社交網絡,很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全民大聯歡,在用戶內的傳播效果大大增強,然後各種代購,段子手,廣告狗紛沓而來,至此,內容是全毀了。

總結一句話,好的運營達到三個要點。1、靜悄悄的氛圍,平緩而不死;2、莫談國事;3、別貪心新聞屬性的傳播。

不是人人太封閉,而是做了太多原本一個社交不應該做的事。

產品對人人網也有大影響

先來問這麽個問題:大家為什麽會在一個社交網站上加一個人?

豆瓣可能是我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微博可能是因為他是個名人;微信可能是親朋好友都在玩,諸如此類。那人人呢,最常見的理由是“他(她)是我同學”。當你們不再是同學,那這個社交的需求就淡了。

所以,一個直觀的現象是,好多人基本畢業之後就很少用人人了,很多人的感覺都是,畢業之後再上人人,都沒什麽東西可看了,所以不用了。

為什麽畢業之後就不用人人了,是個挺有意思的現象。我個人覺得大約是這麽幾個原因:

第一:人人的關系是學校為主,曾經有個人人狀態,叫“有種人際關系叫我有他人人”,雖然人人也是個強社交產品,但其實比之微信要弱一些:我可能不會隨便因為一個人跟我同校,就在不了解的時候給他我的手機號、微信號(因為它相對偏私人,我個人會傾向於給已經熟悉、有一定了解的人),但我卻可能因為他跟我同校就加了他人人。

所以其實有個問題,微信來說,他是真的把人分成好友/非好友;但人人不是,好友、非好友之間,還存在一種“我有他人人但不認識”的關系。

這樣就會帶來兩個問題:

1、你人人timeline上一大半的人,其實是你不關心的、同時也懶得看的,這部分人的存在,會影響你看到不想看的內容,比如各種腦殘的“不轉不是中國人”、“莫言最美的十個句子:我很傻,你別對我好,我會當真”等等(是,我知道有屏蔽以及特別關註功能,但是普通用戶會不會用是另一回事);

2、好友組成複雜,會讓人無法暢所欲言,再加上人人的傳播效果相對於朋友圈更強,面對一群不認識的人,當你不知道你的某個行為會冒犯到某些人;試想某姑娘發現自己曬了個自拍都被人分享然後諷刺了一番,那她下次曬圖的時候是不是會多斟酌一下?如果幹什麽事都要斟酌一下,那很多人可能就直接不幹了——還不如發到更「友善」的朋友圈去(朋友圈里很少有人會當面諷刺)。

第二:基於第一點(人人的關系是學校為主),又產生了一個現象,人人上用戶真正最關心的內容,往往是學校的動態——比如吐槽學校的文章啊、學校最近有什麽變化啊、哪個學院有了個漂亮的學妹啊等等;但是一旦離開學校,你的關註點就從學校變成了社會——這點上,人人又明顯不如微博,你看那里有社會動態、有熱門事件的討論、有名人和紅人,這都是人人很難提供的。

結合以上兩點,想發東西的時候不如發在朋友圈、想看的東西都在微博,兩面夾擊,人人不衰落才怪。

上面是產品的主要問題:當然產品還有太多問題我都懶得吐槽了,人人動不動改版(比如時間軸版本,推了一下就不推了)、發通知(您有幾個好友在玩XXX)、傻逼人人小秘書經常發私信「快來用嗶嗶吧」挺煩人的,但是吐槽歸吐槽,對於人人這種量級的產品,這些小細節沒有能夠達到影響一個產品興衰的程度——90%的用戶沒你想象的那麽在乎這些事,他們大多數並沒有想過好的產品、好的用戶體驗應該如何。

人人網的運營困局

曾經有個著名的校內八大俗:生活常識化妝技,十二星座小秘密。不看後悔成功錄,論文大全雅思題。戀愛金句傳送門,男默女淚蛋疼文。讀到哪句心疼了?不頂不是中國人。

好多人把這樣內容太多歸結為人人衰落的原因,這個觀點其實是有失偏頗的。這樣的內容低端歸低端,但是能增進活躍度啊,我相信這應該是人人運營kpi考核的一部分。要真按照這答案里某些人說的把這樣內容封殺了,人人活躍度立刻減到活不下去你信不信?

但是我也不是給這種內容說好話,這樣的內容撐得了一時、撐不了一世。一個社交網站,你社交做不好,那你就該多花點心思做內容,放任低端內容不管我可以理解,那你倒是多鼓勵原創啊——人人對於抄襲完全是不管不問,前陣子更是聽說某個抄襲抄襲成性的蘇姓紅人進了人人並受到陳老總的親切接待(這蘇姓紅人有句名言:我比其他抄襲號好多了,我都是從站外往人人抄,都不抄人人網其他人的),有這樣的人存在,能怪人人網的段子永遠落後微博麽——你的段子都是抄的、過時的,我幹嘛不去微博直接看呢。

另一個問題又是產品上的,人人這種強社交做內容,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看一個人文章很好,想點進去細看,結果一看,誒,不對非好友開放看不了;點好友申請,誒,對方好友已滿——這種事我經歷過太多次了。一方面希望優質內容傳播、一方面又有權限限制、好友數限制讓你沒法舒服的看。(記得人人希望通過「關註」功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最後倒是連公共主頁這個不錯的產品都給弄砸了)

說完內容運營,再說用戶。

我一直覺得,社交網站的產品,其實應該是用戶。而人人的用戶運營……

早期08年有一批“人人網紅人”,他們紅主要是因為他們抄襲的比較勤,並不是因為原創。一度記得看某紅人爆料,她可以接廣告,但是要人人網運營的許可,同時還要給人人網分成、如果自己私下接廣告會怎麽樣呢?直接被刪了幾千好友(想象一個微博大號被刪了80%粉絲)。這種限制具體到了只能發某一家視頻網站的地步。

現在人人網倒是寬松多了,至少人人紅人接廣告不用分成了,他自己也生生捧起來了一批大號,我印象深刻的比如胡XX、陶X,涉及個人評價的先不說。沒錯,是能帶來不少流量,但是就一句,哪個網站是靠培養少數幾個草根大號維持活躍的,我是想不出來;至少社交網站更應該註重形式上的公平,這種捧,只會讓其他比較紅的人心理有落差,跑到別的網站去。

1996年,中國第一個互聯網門戶網站瀛海威在萬眾矚目中誕生。

僅僅4年後,瀛海威創始人兼總裁張海樹被迫離開。當時的控股人中國興發集團認為責任全在張海樹的戰略失敗之上。遠在海外,瀛海威的模仿對象“美國在線”已被yahoo遠遠甩在身後。

她回憶到:“瀛海威限於困境時一晚,我和丈夫開車走在北京的路上,那個時候天黑了,霧很大,我們跟著車流,看不見方向,車流往前走一點,我們就走一點,我突然發現,那時的瀛海威不也是這樣嗎?”

對陳一舟而言,大概也是如此。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能做到被我們這一代熟悉,已經是天大的本事了。

===============================================

央廣國際連線嘉賓,江蘇電視臺財經評論嘉賓,反錘聯盟發起人,微博號@互聯網分析師於斌,微信個人號117821818,公眾號jrxwzx、qiaozhong1206,歡迎交流互動。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作者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104


【專欄】QE死了,誰會陪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48

inflation-balloon

本文作者為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管清友博士。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昨晚美聯儲正式宣布結束QE,FOMC聲明同時釋放鷹派信號。美國股債齊跌,美元指數走強,黃金下跌,油價受庫存影響略有反彈。

1、QE的退出進程符合預期,未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常態化仍將采取漸進方式,不會操之過急。從2013年5月開始,關於QE提前退出的聲音就不絕於耳,但美聯儲在政策退出上依然非常謹慎,未來加息也是如此。盡管本次會議聲明偏鷹派、就業市場也在穩步複蘇,但美聯儲不會過早加息,最可能的時間還是最初耶倫提到的明年二季度。

2、不會過早加息的原因:一是美元加速升值並不是美國人希望看到的,目前美國很依賴貿易再平衡式複蘇。二是目前通脹低位,預期穩定,美聯儲並沒有壓力。三是美國資本市場過去幾年的反彈和貨幣寬松有直接關系,貨幣收緊操之過急可能會造成金融風險。

3、QE退出以及貨幣政策常態化的影響:

①美元走強,不是短期,而是中長期。原因: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收縮,美國內部去杠桿、外部再平衡,新興市場危機加劇,地緣政治風險加劇。

②黃金進入熊市:去年的大跌可以視作黃金中長期熊市的起點,目前還未結束。美聯儲收縮,美元走強是最主要的原因。

③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低迷。雖然在地緣政治的沖擊之下,大宗商品會間歇性反彈,但在全球需求弱複蘇、美元走強的大背景下,價格難有趨勢性上行。

4、對中國的影響:

①加劇外匯占款的趨勢性下行,推動央行貨幣投放渠道轉變。美元走強的背後是美國經濟複蘇和美國利率水平(美債)的上升,而國內則面臨房地產市場趨勢性走弱、貨幣持續寬松的情況,這將縮小國際資本在中國的套利空間,導致外匯占款繼續走低,這將迫使央行通過其他方式補充基礎貨幣,預計明年再貸款、PSL、SLF等貨幣投放將繼續頻繁使用,如果外匯占款下行幅度較大,或有降準出現。

②加劇中國出口複蘇的壓力,促使國內采取更多的內生性微刺激措施,同時倒逼國內改革。美國此輪複蘇伴隨著貿易再平衡,並不會直接帶動中國的出口,相反,由於人民幣盯住美元,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將隨著美元指數一起加速攀升,這將對出口造成更大的壓力。外生性複蘇難,只能靠內生性力量。預計未來微刺激措施仍會不斷發力,內部自貿區的探索以及外部貿易規則的談判也將隨之加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黑問專欄】2014—2015:從O2O元年到移動電商元年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3/147440.html

i黑馬註:在移動電商里,微商是最值得關註的一部分群體,微信電商的成功與否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微商。從微信電商到微電商再到微商,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會化移動生態的轉變。那麽,2015年微商生態又會出現哪些特點呢?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微盟孫濤勇

=======================================================================
在過去的四年里微信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橫掃千軍,穩坐移動社交的頭把交椅。根據微信官方最新披露的信息,目前該平臺已發展800多萬公眾賬號,並以每天1.5萬的規模增長。與此同時,在C端,微信月活躍用戶規模,也已達到了4.5億。如果說2014年是O2O元年的話,那麽2015年就是微商元年。

之所以說2015年會成為微商元年,主要是因為:首先,手機網民已超越PC端。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到5.27億,手機使用率達83.4%,首次超越傳統PC整體80.9%的使用率;其次,人們的購物習慣和購物模式正在發生悄然的變化。過去,消費者是被動的被展示,如今,人們可以通過各種社交購物平臺挑選自己喜歡的商品,擁有更多的選擇主動權;最後,移動電商已成為大勢所趨。無論是當當網、凡客的轉型,口袋購物的巨額融資還是微信電商的崛起,移動電商是勢在必行。

而在移動電商里,微商是最值得關註的一部分群體,微信電商的成功與否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微商。從微信電商到微電商再到微商,它帶來的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會化移動生態的轉變。我認為2015年微商生態將會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品牌人格化。品牌人格化就是將品牌打造成具有獨特魅力和情感影響力的人性化品牌符號,讓消費者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品牌黏性,產生由然而生的情感磁場效應,觸動心靈共識,促進價值認可。通俗的說法就是品牌由消費品時代進入粉絲時代。消費者的購物決策不僅僅追求性價比之類,更多的是基於人與人的信任,可能因為“偶像”的推薦或因為好友的信任關系就選擇了購買。品牌和人的互惠互利,選擇為品牌付費也是為人格買單。這方面小米手機和自媒體邏輯思維已經開了先河。 

第二、品類非標化。移動電商將會打破固有的商品類目形態,以京東的3C為例,所有品類商品的價格、類型等幾乎千篇一律,呈現出“流水線”式的發展態勢,沒有可供消費者選擇的對比性和差異性。相比如非大眾化的品類,像食品、珠寶、首飾、美妝、母嬰以及跨境類商品等將會在微商平臺上大賣。

第三、產品平臺化。所謂平臺化,在移動互聯網里更多的理解是指在一條產業鏈里,實現上中下遊的打通和聯系的這樣一個平臺。大量微商的湧入必然會帶動產品向更深的方向發展,這時候就需要用平臺化思維建立一個完整的商業生態,從用戶購買、商家發貨、物流查詢、收貨評價、商家交易系統的對接等一個完整流暢的閉環。在這方面微信只是開了一扇窗,實現上中下遊的互通還需開發者來做,第三方就是要打造一個統一的平臺來重新構建B端和C端的連接和關系。

第四、渠道多維化。雖然微信坐擁移動社交流量第一入口,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檢測,從最終的轉化率來看並不理想。對於微商們來說流量入口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多維化渠道就是將各種社交入口的流量匯聚到一個平臺上,qq空間、陌陌、易信、來往、微博、博客等都是比較好的通道,將分散的流量整合到一起輸送給商家,雖然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但是對微商們來說意義非凡。

第五、營銷人人化。隨著移動電商的去“中心化”,全民電商和營銷人人化的時代到來。在信息大爆炸的新聞資訊,社交網絡里,每個人都被動或主動成為信息的傳播者。看到一款好玩的遊戲,一篇優美的文章,一段感人的視頻,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即使在沒有利益驅使的情況下也會情不自禁去轉發,分享。這種現象在朋友圈里極為常見,因為低門檻、零成本許多微商們躍躍欲試,未來當所有的社交分享都實現互通時,這種營銷將會更加普遍。

B2C或成微商的未來

騰訊利用微信在電商上的布局已初見雛形,不管是為京東提供的一級購物入口,大眾點評,嘀嘀打車還是重啟的拍拍網。目前微信電商主要有三種形式: O2O;C2C;B2C,我認為微商發展的未來可能還是B2C。

從整個電商生態來說,O2O是玩資本和平臺的,雖然大家都在吆喝,但市場還不是很成熟,整合資源,培養市場需要耗費巨大時間和財物成本,從目前第三方發展來看,大家都只是在試水,還未形成規模效應;C2C看起來不錯,但是C2C存在很多缺陷,因為C2C上都是小賣家,這意味著產品的品質無法保證;維權艱難;沒有統一的入口;貨源不穩定。從這些弊端可以看出個人小賣家不會成為一個很成熟的電商模式。

另一方面從從淘寶的生態發展也可以看出微信最終的生態一定是從C2C到B2C,最終要取得用戶口碑,滿足用戶的體驗,一定是走B2C的模式。微盟的定位就是做B2C,幫助品牌商廠商構建一個移動社交的電商生態,構建去中心化的移動電商生態,會聚合所有有移動社交屬性的流量。

2015,移動電商的勢不可擋,800萬淘寶賣家的遷移必將會給移動市場註入新的活力,數以千萬的微商們也將迎來“井噴式”發展。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作者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1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