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IIF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新興市場經濟沒那麽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297.html

專訪IIF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新興市場經濟沒那麽糟

一財網 周艾琳 2015-10-27 22:38:00

ejoy Das Gupta認為,即使是此前被嚴重唱衰的馬來西亞,其經濟結構多元,大宗商品價格和油價暴跌對其影響有限,服務、制造和建築領域目前貢獻全國三分之二的經濟,發達的電子行業更被認為是創新支柱。

似乎每逢美聯儲加息,不論真假,新興市場都是“被危機”的對象。盡管歷次加息的確引發過地區性金融危機,但這次真的會像想象的那麽悲觀嘛?

自8月11日人民幣貶值以來,新興市場“貶值潮”叠起,先有馬來西亞股、債、匯市全線崩潰而或掀起“完美風暴”,後有巴西貨幣雷亞爾在9月21日大跌3.9851,創1994年巴西使用貨幣雷亞爾以來的收盤最低點,其他國家的“體檢報告”也似乎不容樂觀。當被《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問及“1997年式金融危機真的會卷土重來嗎?” 國際金融業協會(IIF)印度籍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Bejoy Das Gupta不假思索地回應稱,“外界把新興市場想得太糟糕了!”

Bejoy Das Gupta認為,即使是此前被嚴重唱衰的馬來西亞,其經濟結構多元,大宗商品價格和油價暴跌對其影響有限,服務、制造和建築領域目前貢獻全國三分之二的經濟,發達的電子行業更被認為是創新支柱。“在亞洲新興市場中,如泰國、印度等原油進口國則更是商品熊市的最大受益者,這改善了其財政收支情況,並為其提供了結構性改革的時間。”

新興市場ETF獲5月末以來最長持續資金流入

數據證明一切。近期各界對新興市場的恐慌情緒已經緩和。

據彭博數據顯示,截至10月23日當周,美國的新興市場股票和債券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資金流入翻了一番,中國內地和香港ETF領跑。

彭博匯編數據顯示,投資於發展中國家以及針對特定國家的新興市場ETF的資金流入總額達11億美元,之前一周資金流入為4.994億美元。股票型ETF資金流入11億美元,債券型ETF資金流出820萬美元。

在過去三周,共有25.8億美元資金流入發展中國家ETF,創5月末以來最長資金流入持續期。上周變化最大的是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ETF,共流入資金2.535億美元,之前一周為資金贖回1500萬美元。投資者總共向股票基金投資2.536億美元,債券基金基本維持不變。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研究分析師近期表示:“我們認為近期新興市場的轉變來源於兩大因素,一是美聯儲推遲加息,二是中國采取了穩定增長趨勢的財政措施。”美國9月份的非農數據讓人失望,使新興市場資本加速複蘇,在第三季度遭受大規模拋售之後,上周資本大量流入,讓新興市場匯市和股市得以重振旗鼓。

Bejoy Das Gupta告訴記者:“當前中國發生的一切都對全球尤其是新興市場很重要,因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會產生嚴重‘溢出效應’,因此中國需要註意與全球市場的溝通,這從8月11日引發的波動中就不難看出。”

馬來西亞“完美風暴”?改革已在推進

其實,要問新興市場會否出現危機,只要挑選倒數幾位“差等生”即可。馬來西亞、巴西或是各界擔憂的焦點。

8月12日,林吉特自1998年來首次跌破了1美元兌4林吉特大關,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創下的4.8850目前仍為林吉特的歷史最低位。更大的打擊在於,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全球原油價格的下跌。馬來西亞作為重要的天然氣凈出口國,而且石油、天然氣相關產業占很大比重,因此這無異雪上加霜。這一切似乎都讓“完美風暴”一說顯得合情合理。

不過,Bejoy Das Gupta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馬來西亞不會發生全面金融危機(full-blown crisis)。“當前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不同點在於,當年新興市場貨幣多與美元掛鉤,因此在資本瘋狂外流時為了保持掛鉤狀態耗盡了其外匯儲備。當前各國已經實行了靈活的匯率政策,且外匯儲備池更充裕,財政、銀行業狀況更健康,公共債務規模也有所收窄,盡管私營部門可能外債過高,但仍然處於可控狀態。”

近期,馬來西亞國行總裁丹斯里潔蒂也力挺本國經濟,她認為外界誇大了油價走跌對大馬經濟的影響,且忽略大馬多元化經濟可抵禦這外來沖擊,並預計今年經濟仍可增長4.5%至5.5%。這與Bejoy Das Gupta的觀點不謀而合。

同時,潔蒂也指出,內需也在推動馬來西亞經濟增長,特別將由強穩的私人領域活動及年增15%的私人投資所主導。

最值得註意的是,“新興市場正在推進結構性改革,” Bejoy Das Gupta告訴記者,馬來西亞近期的經濟重整和金融領域改革,已成功改善國家宏觀經濟基本面。“此外,如印尼、印度、泰國等原油進口國則正在利用油價下跌減少能源補貼,並用於基建和開發性項目的開支,這是對它們結構性改革的第一步。”

不能忘記的是,巴西這一南美新興市場國家的處境似比馬來西亞更為艱難——主要出口品原油、大宗商品暴跌,總理迪爾瑪•羅塞夫政局不穩,巴西雷亞爾一年來兌美元貶值近30%,興業銀行更是預計,如果政局危機加劇,雷亞爾對美元可能進一步跌至5的水平。

被記者問及“巴西是否會爆發危機”之時,Bejoy Das Gupta表示,與其說危機,巴西更可能面臨的是長期蕭條,但巴西也在積極采取政策行動,如連續加息以應對國內通脹。

美聯儲應盡快加息 消除市場不安

盡管Bejoy Das Gupta頗為樂觀,但如瑞信等機構也頻頻發聲,認為新興市場反彈即將告終,而這“最後一根”稻草可能就是年內即將發生的美聯儲加息。

頗為有趣的是,新興市場似乎對加息一事的態度並非恐慌,“真希望美聯儲盡快加息,” Bejoy Das Gupta告訴記者,靴子盡早落地,就能減少讓新興市場因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波動和恐慌。

招商證券全球宏觀分析師宋林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其實美聯儲可能錯過了最好的加息時機。“6月時美國經濟數據良好,新興市場較為平穩,但美聯儲由於擔憂經濟複蘇不充分而不敢草率加息。”

10月29日(周四)北京時間淩晨 02:00,美聯儲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將宣布利率決議並發表政策聲明。

有“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Hilsenrath10月27日撰文指出,“本周FOMC會議加息概率不大,不過耶倫也許會試著給出清晰準確地信號。12月是否加息仍是未知之數,市場和美聯儲內部都有分歧。如今美聯儲內部分為三個陣營,最終是否加息仍將取決於經濟數據。”可見,新興市場的躁動仍要持續那麽一陣子。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66

首席經濟學家把脈2016:美國加息節奏現分歧 人民幣或溫和貶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610.html

首席經濟學家把脈2016:美國加息節奏現分歧 人民幣或溫和貶值

一財網 宋易康 2015-12-16 20:01:00

即將步入年末之際,全球經濟的敏感神經又被美聯儲加息不斷挑動。此外,剛剛加入SDR的人民幣近日不斷貶值,引發人們對2016年人民幣走勢猜想

2015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尚未解除;即將步入年末之際,全球經濟的敏感神經又被美聯儲加息不斷挑動。此外,剛剛加入SDR的人民幣近日不斷貶值,引發人們對2016年人民幣走勢猜想。

近日,第一財經金融峰會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峰、法巴銀行亞洲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美銀美林大中華首席經濟學家喬虹、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野村證券中國區經濟學家趙揚、Observatory Group中國首席分析師李新新、長江養老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等業界、學界著名首席經濟學家齊聚第一財經金融峰會圓桌,圍繞上述問題作出展望。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主持圓桌論壇。

2016中國經濟增速能否回升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明年對中國經濟而言是重要的轉折點。今年中國前3季度的經濟增長是6.9%,其中工業與建築業之和只有6.0%,金融行業卻有17%。

他指出,今年上半年GDP保7%幾乎都靠金融增長拉動完成。股市波動後,金融不可能再維持高增長,如果樂觀預測2016年金融產業減速7個百分點,不需要假設經濟繼續減速的前提下, 2020年小康社會目標在第一年就會跌破。徐高認為,2016年中國會有更多穩增長政策發力,未來5年中國經濟增長才不會跌破6.5的增長底線。

長江養老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也預測了2016年6.5%的經濟增速,他認為,2016年伊始,國際已經打消了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高預期。未來2、3年,中國經濟仍處於經濟結構調整中,可能進入經濟增速下滑的最低點。"我對未來一兩年經濟回升沒有信心,我認為大概會在底部運行,這個L型不會是平行的,可能是上下不斷波動。如果今年年底官方GDP是6.8%、6.9%,明年可能是6.5%。"俞平康說。

俞平康給出的藥方是,中國經濟將特別關註結構改革,去產能化和去杠桿。這些問題太過沈重,已經不能再往後拖。明年中國就要解決“僵屍”企業,高層會下決心解決經濟中存在的問題,這一過程反倒給好企業創造了增長空間,有利於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峰警示金融改革不應過快。"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金融改革明顯快過實體經濟改革。因為金融改革相對於其他包括土地、要素價格、國有企業改革而言相對比較容易。後者都需要勇於試錯的精神,然而目前大家都處於不敢試錯的狀況。"殷劍峰說。他認為,在實體經濟領域的改革沒有實質性改變的情況下,盲目推動金融改革存在巨大風險。

美聯儲明年加息節奏如何

在2015年尾聲,美聯儲的加息節奏牽動全球經濟敏感神經,也帶給市場更多的不確定風險。首席經濟學家一致認為美聯儲年底加息幾乎已成定局。然而針對明年美聯儲的加息節奏卻產生較大分歧。

Observatory Group中國首席分析師李新新指出,明年美聯儲加息3次比較折中。2016年可能會出現全球貨幣政策的分化與背離。2015年年底,美聯儲可能會走向第一次加息,但是其他的主要央行,比如日本央行、歐洲央行與中國人民銀行仍然會處於比較長期的寬松周期。

李新新稱,美國的貨幣政策來看還是有規可循的。今年9月美聯儲公布了加息預測,加息路徑顯示,到明年年底美聯儲會加息5次,也就是說今年一次,明年四次。但是市場的大部分投資者對此將信將疑。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美聯儲除今年年底有一次加息外,到明年年底再加息兩次。

"我們覺得2次到4次之間有一個很大的鴻溝。從美聯儲的情況來看,它也是在和市場反複的博弈、反複溝通的過程。我們認為,最終美聯儲可能采取折衷的結果,在今年加息一次的基礎上,明年是加息3次。"李新新說。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則卻給出了不同視角。他認為美聯儲提息1、2次後,或可停止。丁爽稱,從2011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年初經濟學家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測都在3%左右。因為大家普遍認為美國潛在增長率是3%,但是五年來每一年美國經濟增長都不到3%。所以大家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估可能出現了誤差。明年美國經濟增長也不容樂觀。

他指出,美國經濟的擴張期在過去幾十年平均是60多個月,現在已經超過70個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美國經濟擴張期頂部已過。接下來會出現下行。另外從勞動市場看,雖然公布的勞動力數據很好,但很多不能就業的勞動力參加率一直不能提高,這說明從勞動力要素方面要提振美國高經濟增長的條件不存在。

此外,丁爽認為美國經濟還有其他不盡如人意之處。美國經濟中汽車銷售是經濟消費增長的重要源泉。但汽車銷售很大程度上依賴貸款,金融條件收縮使得汽車行業較難維持。此外,頁巖油、頁巖氣在美國前兩年發展很快,投資的也很多,但由於石油價格大幅下跌,很多石油的鉆臺都停產了。最重要的是,隨著美元走強也會影響美國經濟增長。

人民幣匯率明年或溫和貶值

就在12月14日,央行官網發文《人民幣匯率具備對一籃子貨幣保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人民幣從以美元為錨到以一籃子貨幣為錨,這使得2016年人民幣的匯率走勢更加難以預測。此外,隨著美聯儲加息對人民幣匯率有何影響?

法巴銀行亞洲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認為,人民幣從以美元為錨到以一籃子貨幣為錨,加大了人民幣的波動率。如此也就加大了人民幣預期的不確定性。但是從央行最優的貨幣政策角度看,確實要將人民幣一步貶到位,讓大家覺得央行此次是永久性的貶值,這樣對整個經濟波動影響最小。他表示,人民幣貶值到6.7、6.8都有可能。

對此,美銀美林大中華首席經濟學家喬虹也給出十分接近的預測,美銀美林官方預測2016年人民幣將溫和貶值到6.9。喬虹指出,近日央行提出新型貨幣籃子指數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央行此舉是在提醒大家,人民幣的匯率並不只盯住美元,實際上是參考一攬子貨幣,未來央行會用一籃子貨幣指數來衡量人民幣。

如果對照CFETS指數,人民幣是升值而不是貶值了。既然人民幣到現在為止是升值了,一旦未來美聯儲加息的速度比市場預期快,引發國際市場或外匯市場大幅波動,央行就給未來人民幣貶值預留了一條後路。到時候如果人民幣要貶值,可以相對貶一點。但2016年人民幣不會大幅貶值。目前中、美利差已經明顯小於3、4個點,大幅貶值會出問題。

編輯:蘇蔓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85

任澤平將出走東吳得到確認 或任首席經濟學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5735.html

任澤平將出走東吳得到確認 或任首席經濟學家

一財網 王娟娟 張婧熠 2015-12-15 12:46:00

該人士證實,任澤平確實將出走東吳證券,或任該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據該人士透露,就任澤平加盟東吳證券一事,目前雙方正在商談。對於此事,本報記者致電任澤平本人求證,但截至發稿其並未有所回應。

12月14日,某社交平臺開始流傳出一段國泰君安兩大首席任澤平和林采宜的聊天記錄,該對話被外界作為兩人此前紛爭的後續。在對話中,林采宜透露出任澤平將離開國泰君安,前往東吳證券。

對於任澤平去向一事,《第一財經日報》則在15日早間從知情人士處得到確認。該人士證實,任澤平確實將出走東吳證券,或任該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據該人士透露,就任澤平加盟東吳證券一事,目前雙方正在商談。對於此事,本報記者致電任澤平本人求證,但截至發稿其並未有所回應。

國泰君安方面則表示,並不清楚任澤平是否會離職,但對於昨晚網絡上開始流傳的對話,稍後公司將進行相關公告,請外界關註。

值得一提的是,任澤平與林采宜的紛爭發生在11月下旬,因某網絡評選拉票一事,任澤平在其微信發聲稱,以後請不要把任澤平和林采宜兩個團隊並列。其更直接向林采宜發問,“過去一年貴團隊是否為公司創造過傭金收入?是否得到過機構投資者的認可?是否在市場各大評選中為公司贏得過榮譽?”

對此,林采宜則以“君子不出惡言”回應。她表示與任澤平之間工作上交集甚少,也從未有過任何過節,“直到目前為止,我對任澤平沒有過任何批評,今後也不會攻擊他的。”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40

讓窗戶消失的英國富人稅 臥底經濟學家

2015-12-21 TCW

英國曾課徵了155年「窗稅」,基本原則是:如果房子窗戶越多,要繳的稅也就越多。稅制乍看很聰明,窮人不受影響,但最根本的錯誤,是假定建築物不因稅制誘因而改變。然而誇張的稅級設計,卻有助於經濟學家分析了解,稅制如何影響民眾行為。

哈福特擅用新穎的經濟學理論,針對讀者五花八門的疑問和牢騷提供輕鬆詼諧解讀,因而被譽為「堪稱全球最受歡迎的經濟學作者」,他的專欄是《金融時報》有史以來關注度最高的專欄之一。

一八五○年,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發出怒吼,抨擊國會立法令「像空氣一樣免費」這句老話失效。

富人房子大窗多,繳得多?錯!傭人住大房子,稅得照繳

狄更斯說,「政府開徵窗稅(The Window Tax)之後,日光和空氣都不再免費。我們被迫支付金錢才能享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而沒有能力負擔窗稅的窮人,只好犧牲這兩種生活中最迫切需要的必需品。」

狄更斯勝利了!在他發言一年之後,一六九六年開始於英國開微的窗稅就走入歷史,但最近由經濟學家奧茲(Wallace Oates)與施瓦布(Robert Schwab)在《經濟觀點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Pcrspecctives)所探討的離奇窗稅故事,仍有寶貴教訓值得我們吸取。

課徵了一百五十五年的窗稅,執行細節不時改變,但基本原則始終一致:如果房子窗戶越多,要繳的稅也越多。

乍看之下,這項稅制看起來很聰明,簡直棒透了!富人房子大、窗戶多,稅就繳得多。而且不須進入建物,從外面就可以計算窗戶數目,所以稅負很容易評估。窮人因為沒有大房子,因此不受影響。而且房子的窗戶敷不會改變,稅負因此避無可避。

但真的是這樣嗎?錯了!

窗稅的稅級其實不如表面看起來那麼累進。許多窮人其實住在大房子裡,例如當傭人,或是住在小套房裡,而這些人就會受到窗稅影響。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國富論》中,就點出了「只有富人須繳窗稅」這個迷思的一個問題:一座在鄉間、租金只須十英鎊的房子,窗戶數可能比租金五百英鎊的倫敦大宅還多。

房子一定都有窗戶?錯!靠改變設計、控制數量反制

窗稅更根本的錯誤,在於假定建築物不會因稅制誘因而改變。一七九七年,當時的英圃首相威廉?彼特(Wiliam pitt)調高窗稅至原本的三倍,英國成千上萬扇窗戶一夕之間全被磚砌或木條封死。倫敦木匠公會王席還向英固國會坦承,在坎普敦街上,幾乎所有屋主都要求他幫忙縮減窗戶數量。一問在愛丁堡靳建的公寓,甚至還將二樓的所有臥室,設計成一扇窗戶都沒有。

狄更斯抱怨窮人連日光與空氣都被剝奪,可不只是打比喻而已。表面上,窮人確實不須從口袋裡掏錢繳稅,但他們的房東必須付窗稅,許多窮人因此被迫生活在窗戶被封、聞熱又暗無天日的環境中。

一七四七年之接,窗稅的課黴方式變得更奇怪了。房子窗戶數若少於十扇,不須繳稅,窗戶數若為十至十四扇,則每年每扇窗戶須付六便士稅金。

因此,擁有第十扁窗戶的代價就是屋主必須為其他九扇窗戶繳稅。稅務專家把這種稅負「斷開」之處稱為稅級(notch),而窗稅在十五扇窗、二十扇窗時,各有不同的課稅稅級。

這些稅級看似荒謬。但現代政府卻似乎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英格蘭與威爾斯的房地產交易印花稅,直到去年都還是分級徵收的;英圖所得稅制,最近甚至還多了一種新稅級:只要夫妻雙方任一人適用較高稅率,他們原本享有的兩百英鎊可轉移免稅頡額度就立刻消失,諸如此類奇怪的稅制設計,都會扭曲民眾行為。

不過。這些誇張的稅級設計,卻有助經濟學家了解稅制如何影響民眾行為。

奧茲與施瓦布爬梳十八世紀中葉的窗稅紀錄,發現近半數房子都將窗戶數控制在有助節稅的九扇、十四扇或十九扇:這是對蠢稅的聰明反應。

儘管民眾因避稅而將窗戶數降到九扇,會造成一些不便,但這樣的反制的確讓政府無法從民眾身上課到一毛錢。諷刺的是,多數稅項都會造成這種資源浪費,但窗稅顯然特別嚴重。

如果說租稅設計能改變建築物樣貌聽起來很奇怪,那麼想想新奧爾良那種「駝背」的房子就知道(建成正面一層、背後兩層),為了節稅,房子的確會演變出一般人難以想像的樣式。

澳洲七一新生兒特別多?為領津貼,連出生時間都可延遲

另外,再思考一下經濟學家甘斯(Joshua Gans)與雷(Andrew Leigh)的研究發現:二○○四年七月一日,登記在案的澳洲出生嬰兒數,競是前一天的兩倍。為什麼?原來七月出生的嬰兒可領取澳幣三千元的「嬰兒津貼」,但六月出生的嬰兒卻沒有這項福利。

甘斯與雷還發現,一九七九年,不少澳洲人甚至延遲死亡時間——或是說延遲死亡登記時間,以規避七月正式廢止的遺產稅。如果出生與死亡時間都能因稅制改變而改變,那麼幾扇窗戶因為避稅而被封死,也就沒什麼好訝異的了。

總之,我們可以從窗稅學習到寶貴的一課:人們對租稅誘因確實會有反應,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家常呼籲課徵碳排放稅了(但他們也知道實現的機會不大)。人們會為了避稅而改變他們的行為,而這正是我們想要的。

不過,更實際的教訓可能是:一個壞稅制,完全有可能持續一百五十五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44

首席經濟學家展望2016年人民幣:穩匯率 管預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6808.html

首席經濟學家展望2016年人民幣:穩匯率 管預期

一財網 周艾琳 2016-01-10 15:18:00

針對人民幣匯率這一話題,首席經濟學家們的基本共識是——人民幣在2016年不宜大幅貶值,尤其是應在新的SDR(特別提款權)籃子生效前(2016年10月1日)調整到位,且央行應給予市場更為明確的預期引導。

進入2016年以來,人民幣持續走貶,中間價更是連續大幅下調近百點(除1月8日)。鑒於央行此前較為模糊的態度,中國和全球市場對2016年的走勢不乏擔憂。那麽,在各大首席經濟學家看來,2016年人民幣匯率究竟會走麽走? 央行究竟應該幹預還是放任?

2016年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於1月9日在滬舉行。16位首席經濟學家以“2016中國經濟:做什麽?怎麽做?”為主題進行討論。針對人民幣匯率這一話題,他們的基本共識是——人民幣在2016年不宜大幅貶值,尤其是應在新的SDR(特別提款權)籃子生效前(2016年10月1日)調整到位,且央行應給予市場更為明確的預期引導。

沈建光:央行預期引導是關鍵

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當前人民幣不應大幅貶值,且預期引導是重中之重。

在他看來,放任人民幣貶值的成本高於適度幹預。所謂“成本”即去年12月外匯儲備大幅減少1079億美元,創歷史單月新高。究其原因,當月人民幣大幅貶值,加劇市場恐慌情緒,進而導致企業、個人競相換匯,資本流出是主要原因。

值得註意的是,沈建光近期曾撰文指出,去年12月外匯儲備意外大幅減少,與8、9月誘因截然不同,與同期人民幣大幅貶值加劇資本流出有關。“今年8月11月中間價改革之後,人民幣有貶值壓力,當時央行出手幹預,同期外匯儲備分別減少939.29億美元與432.61億美元。而正是由於市場相信央行穩定匯率的決心,其後人民幣穩定且小幅升值,幹預成本已然減少,甚至出現資本流入,10月外匯儲備增加113.87億美元。”

相反,去年12月以來,央行態度令市場有點捉摸不透,雖然表面上仍然表態人民幣沒有貶值基礎,但發布人民幣匯率新指數與權重,強調人民幣應該更加註重參考一籃子貨幣,考慮到12月之前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已然升值較多,上述表態被市場猜測為央行為放任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背書。

“果不其然,去年12月人民幣大貶,從11月末的6.3962貶到如今的6.5882,貶值幅度高達3%,期間央行並未出手幹預,市場預期不明之下,企業與居民預期反轉,大幅換匯與資本流出,外匯儲備下降1079億美元,反而再創新高,”沈建光認為,考慮到同期超過5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以及美元同期對歐元、日元走弱,資本流出情況更甚。

在他看來,人民幣的貶值成本較高,如去年8、9月出手幹預之後10月人民幣升值之下外儲反而增加。相反,放任貶值,在危機時刻容易加速貶值預期,資本流出加劇,外匯儲備反而蒸發更快,其後要扭轉貶值預期,幹預成本恐怕更高。

因此,沈建光建議,央行可以明確表態——人民幣匯率新指數將保持穩定,亦或表明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幅度在2016年將控制在5%以內。這都有助於緩解因不確定性而產生的市場恐慌。

朱海斌:引入新“錨”給予市場預期

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人民幣貶值壓力將主要聚集在2016年上半年,且人民幣匯率應盡快引入和實施新“錨”給予市場預期。

“人民幣應該在2016年仍呈貶值趨勢,貶值幅度約在5%左右,”他表示,貶值更多會在上半年體現,下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能會會穩住。

朱海斌表示,作出上述判斷的理由有兩個:其一,美元的強勢可能會在上半年突出體現;此外,從人民幣國際化角度而言,2016年10月1日是人民幣作為SDR新的貨幣被正式推出,如果匯率政策要調整的話,所有調整最好是在上半年就調整到位,三季度則會有一個比較平緩的過渡。

同時他也建議,當前央行應該清晰解釋人民幣的“錨”,混亂市場預期可能並非理想做法。

具體而言,當前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每周公布一次人民幣匯率指數,朱海斌則建議應當每天公布,並更新在更顯眼的位置,以給予市場更清晰的預期。

此外,他也建議更快地引入或加速執行新的“錨”,即一籃子貨幣,明確向市場釋放信號——未來的目標是更多地維持這個籃子匯率的穩定。

此前華僑銀行指出,2015年人民幣匯率指數收於100.94,意味著人民幣對13種貨幣組成的貨幣籃子上漲0.94%。而1月8日,央行大幅上調中間價,一改此前連續下調百點的舉動。華僑銀行模型顯示,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日內跌破了100,報99.96,這也可能是央行日內上調人民幣中間價的主因之一。

連平:應維穩人民幣 謹慎開放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當前央行不會也不應該推行人民幣大幅貶值的政策,並應適當動用外匯儲備平抑市場波動,將人民幣維持在特定區間波動,同時在推進資本賬戶開放時也應該謹慎穩健。

自2005年7月起,央行推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連平指出,當時為了避免人民幣過度升值,央行也進行了諸多幹預,通過大量購買外匯而控制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平抑了失衡。與此同時,不乏聲音指責中國抑制人民幣升值是為了獲得出口優勢。直至2015年8月11日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小幅升值,累計升值35%,年均升值3.7%。

然而,當前的情況截然不同。目前央行需要要控制的是人民幣過度貶值,“這似乎並不會招致國際社會的質疑,反而穩住市場,是對於全球的貢獻,”連平認為,當前應該消耗部分外匯儲備,適度幹預,以使得人民幣匯率保持在一個位置。

連平預計,央行有能力在今年底前將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幅度控制在5%以內,但短期貶值幅度可能會走高。

邵宇:制造匯率雙向波動

在人民幣貶值的格局下,邵宇認為其主要面臨三股力量——大媽(即換匯的散戶),境外做空人民幣的力量,以及離岸和在岸匯率的大幅價差所造成的套利空間。

如何從戰術上化解這股力量? 邵宇認為,當前最好的辦法是讓對手摸不清方向,制造雙向彈性波動。“中國的外匯儲備可以被視為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和主權基金,最高的時候是4萬億美元,現在是3.4萬億美元,有能力做到有效對沖。”

那麽這一戰術的目的是什麽?邵宇解釋稱,現在的匯率有兩種效應,一是部分經濟學家主張的實體經濟的效應,即人民幣貶值15%~20%,有利於出口。“但我認為這只是幻想,它還會使得我們的資產負債表問題全面爆發。貶15%,意味著所有的中國投資打八五折。在目前這個金融市場如此發達、金融的效益遠遠大於進出口效應的時代,大幅貶值不得不防。”

此外,匯率更多是國家博弈的效應。“我們要入SDR(特別提款權),更想要中歐、中美之間的貨幣互換,如果達成我們利益交換,人民幣可以少貶值一點。如果美聯儲不斷加息,人民幣不斷貶值,這就接近於經濟危機模式。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寄希望於2016年9月由中國主辦的G20峰會,這是一次真正修複全球經濟的盛會。”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42

科普 | 什麽是引力波?它為什麽會讓物理學家痛哭流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011.html

科普 | 什麽是引力波?它為什麽會讓物理學家痛哭流涕?

一財網 霍光 2016-02-12 23:17:00

作為一個普通大眾,我們在被各種社交媒體刷屏的”引力波“洗腦的同時,卻很少有人知道,引力波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探測到它需要百年努力?它又能給世界帶來什麽?

“破五”是中國傳統迎財神的日子。但2016年的這一天,不僅中國,全世界的物理學界都沸騰了,仿佛迎來了它們的“財神”——被預言已經百年的引力波,終於被探測到了。

據媒體報道,一位物理學家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堂堂男子漢很少哭,當時心中忽然暖流湧動,但還是強忍住沒哭。那是一種強烈的感動,感動到想哭的感覺。整個新聞發布會上,我一直強忍著。“

作為一個普通大眾,我們在被各種社交媒體刷屏的”引力波“洗腦的同時,卻很少有人知道,引力波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探測到它需要百年努力?它又能給世界帶來什麽?

宇宙大蹦床

很多人都聽說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並不知道它講了什麽。事實上,廣義相對論的很多推論是人們的直覺無法理解的。比如這一項——引力的定義。

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被歸咎與時空的彎曲。

”時空彎曲是什麽鬼?“相信大多數人聽說之後都是這個反應。它的意思是,我們平時看到的空間貌似是平直的,但真實的情況中,卻是像哈哈鏡里一樣扭曲的。這種扭曲是物質造成的,質量越大,扭曲就越大。

我們可以把宇宙想象成一個蹦床,如果沒有任何擾動,它是平坦的。但有質量的物體出現時,比如一個雞蛋,來遊樂場的小孩子,或者是地球這樣的龐然大物,它就會變得彎曲。

大質量物體周圍空間會像蹦床一樣開始彎曲

可憐的是,這種彎曲,對於生活在蹦床上的微小生物——我說的就是人類這種生物——來說,一是由於我們跟著蹦床一起彎曲了,二是由於這種彎曲太微小,我們完全感覺不到這種彎曲。

如果只是彎曲還好。但如果這個大質量物體發生變化——雞蛋被吃了,小孩子蹦走了,或者地球爆炸了——蹦床就會開始震動,這種震動就是引力波。當然,跟著一起震動的我們也感覺不到它在震動。

如果地球消失了,周圍的空間就會開始震動,像漣漪一樣傳播開去

用圓規丈量宇宙

對於不喜歡睡眠被地震打擾的我來說,感受不到宇宙的震動是多麽幸福。但物理學家可不這麽想,他們急需感覺到震動,來證明自己確實讀懂了宇宙。他們還希望通過對震動的研究,來把宇宙讀得更懂。於是,他們發明了世界上最大和最貴的......圓規?或許很像,但他們把它叫做邁克耳遜幹涉儀,或是LIGO。

引力波探測器很像一個圓規,不過更為巨大

LIGO的“兩條腿”都有4000米長,最近的一次升級就花去了幾十億美元。

在大年初五帶來引力波消息的LIGO並不像財神,相反,這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的項目前前後後已經花去了數十億美元。

LIGO的原理是什麽?假設我們有兩個短跑運動員,他們在任何情況下跑步速度都一樣,那麽,如果跑道因為引力波擾動,長度發生了變化——就像蹦床表面會因受力,在一個方向上拉伸一樣,他們從LIGO的兩條腿上跑回來的時間就會發生些微的差異。我們就知道,空間確實在震動。

然而,這並不是那麽簡單的。最簡單的兩個原因——第一,震動太小了,也許4000米只會發生0.000000000000000001米(我幫你數好了,這里應該有17個0)的變化。雖然圓規腿已經這麽長了,這也這只是勉強能讓我們感覺到兩側運動員,也就是激光回來的差異。第二,我們不能讓諸如跺腳、打噴嚏或是地震影響我們的觀測,所以要用各種設備讓兩條腿穩定。同時,我們還要在很遠的地方再建一個,如果兩個都震了,我們就知道這不是科研人員絕望情況下掀桌子引起的。

物理學家在地球上建了一大堆探測器。其中,這次成功的LIGO在美洲東西海岸各有一個探測基地。

1991年,麻省理工學院與加州理工學院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資助下,開始聯合建設“激光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不過,LIGO建成後一開始並沒有什麽作為,經過數次耗資不菲改造,LIGO總算帶來了好消息。

引力波能帶來什麽?

對於大眾來說,或許會懷疑花費這麽多美元——教育家會計算能建多少學校,貧困國家會計算能買多少糧食,諸如此類——去探索引力波有何意義。但對瘋狂的物理學家來說,他們會覺得,這不但值回票價,而且就像免費的一樣便宜。

愛因斯坦當然會高興聽到這個消息,因為這證明了他不像普通人類的腦袋瓜又對了,他想像出的東西,人們花了大把鈔票辛苦了數十年,總算看到了。不過,其他物理學家呢?

對物理學家來說,這輕輕的一震,比《美人魚》、《星球大戰》乃至人類史上所有的電影加起來都好看,因為它蘊含的劇情,是宇宙誕生的畫面。

我們從小都被告知一個最著名的猜想——宇宙是在一場爆炸中誕生的。這意味著,在時空的開始時,這個大蹦床有一次最劇烈的震動。引力波就能讓我們還原這個震動——它是否存在,有多大規模,諸如此類。

除此之外,引力波還能讓我們知道,我們看不到的宇宙空間在發生什麽。據科學家說,這次的引力波就是我們看不到的超級遠的距離上,我們看不到的超級大的黑洞的變化引起的。如果你是《三體》迷,你就可以理解,如果在很遠的星系一個文明被高階文明炸掉了,我們能夠第一時間通過引力波知道這個事情是多麽重要。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92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著名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決策高度集中化與經濟轉型或矛盾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901.html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著名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決策高度集中化與經濟轉型或矛盾

一財網 徐燕燕 2016-03-19 09:58:00

中國在過去30年經濟發展的非常好,但最根本的中國的挑戰是在轉型比較困難,要轉型為一個更加多元化、更加依賴服務業和消費的這樣的經濟是比較困難的。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新五年規劃時期的中國經濟峰會”3月19日在北京正式舉行。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肯尼斯•羅格夫在論壇上談到中國問題時表示,長期來看,中國需要采取更加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他同時表示,中國的挑戰在於轉型比較困難。

他稱,中國的債務問題都是一些潛在的風險,如果是把債轉股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想法,但是中國的股市表現不是太好,所以很難把人們的財富投入到股市,主要因為信息不太通暢,而且市場也比較低效。

另外,羅格夫表示他也比較擔心中國的固定匯率制度。“當然現在中國已經轉向盯住一籃子貨幣了。但是在長期來看,中國需要采取一個更加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我的學生也經常在辯論,如果中國采取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的話,在短期會有一些風險,但是我認為,如果是用固定匯率的體制,從長期來看,風險更大。”

最後,羅格夫認為,中國在過去30年經濟發展的非常好,但最根本的中國的挑戰是在轉型比較困難。“要轉型為一個更加多元化、更加依賴服務業和消費的這樣的經濟是比較困難的。”他說。

“與此同時,中國的決策是高度集中化的,我覺得這個高度的集中化和經濟的轉型可能是矛盾的。”羅格夫認為。

編輯:蘇蔓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80

安聯首席經濟學家:預計中國今年GDP增速6.5%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624.html

(安聯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邁克爾·海瑟)

處於艱難的結構性調整中的中國經濟,在2015年GDP增長放緩至6.9%。而海外經濟學家是如何看待今年中國經濟走向的?在全球範圍內,諸如可能的英國退歐、美聯儲加息又將對中國經濟產生多大影響?針對這些問題,《第一財經日報》近日專訪了安聯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邁克爾·海瑟。

他表示,鑒於中國政府和央行能使用的經濟政策工具,預計中國政府能夠穩定經濟發展,但中國經濟發展勢頭進一步放緩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預計今年的實際GDP增長將從去年的6.9%放緩至6.5%。

預計中國今年GDP增速6.5%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5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6.9%。而今年一季度,GDP初步核算結果為比上年同期增長6.7%,增速進一步放緩。

“我個人觀點認為,中國現在的經濟狀況並沒有像很多人講的那麽糟糕,因為中國現在處在轉型期,之前是依賴於投資驅動增長,現在轉向消費驅動增長。因為全球的需求都在下行,目前中國凈出口對中國的增長沒有太大的貢獻,所以會看到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在放緩,但是總體來說並沒有那麽嚴重。”邁克爾·海瑟表示。

而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的經濟轉型並非一蹴而就。邁克爾·海瑟認為,目前中國還面臨一些宏觀經濟失衡,這些失衡主要源自中國之前的增長模式。這些失衡的負面影響可能在轉型期損害到中國的經濟發展。

“目前中國制造業數據確實比較消極,比如說有產能過剩等問題。一些產能過剩的傳統行業和制造業可能吸引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導致一些新興行業和小企業都很難融資,不僅僅是實體資源也包括金融資源,可能過去都是向老的傳統行業傾斜,這是需要改變的。”邁克爾·海瑟稱。

盡管如此,鑒於中國政府和央行能使用的經濟政策工具,安聯經濟研究團隊預計中國政府能夠穩定經濟發展,防止增長出現大幅減速。此外,中國私人消費的趨勢讓邁克爾·海瑟對中國的短期前景充滿信心。同時,中國的服務行業目前占整體經濟的近57%(2001年僅為41%),且市場情緒仍然正面。

“現在私人消費在中國來說占GDP的比重雖然還較小,但是也在增長。另外工資水平也在增長,價格卻增幅很小,這就意味著購買力的增加,這對於服務業是有好處的,我覺得這種趨勢會延續幾年,與此同時,整體的經濟增長會放緩,但是我覺得這樣的組合並不是一個壞的、消極的東西。”邁克爾·海瑟稱。

根據安聯經濟研究團隊預計,今年中國的實際GDP增長將從去年的6.9%放緩至6.5%,明年則可能下降至6%。

相對於貨幣政策或者是財政政策,邁克爾·海瑟認為人民幣貶值的“副作用”會更小,因為貨幣政策會帶來信貸過度擴張,財政政策可能會導致之前出現過的產能過剩。“如果人民幣貶值是比較緩和、有序的,則對於中國經濟是一件好事,中國人民銀行也應該允許人民幣繼續有序地貶值。”他說。

而在保險市場方面,2015年由於壽險市場強勁複蘇,壽險保費增長21.5%,非壽險保費增長11.4%,中國保險市場總規模按總承保保費(剔除健康險)計算,繼續領先英國,排在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由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邁克爾·海瑟預計未來十年的市場發展將略慢於過去的十年。經濟發展對非壽險的影響大於壽險,中國壽險業還將受益於老齡化人口不斷增長的私人養老需求。但由於人均保險支出明顯低於馬來西亞和泰國,中國仍有積壓的保險需求,因此,邁克爾·海瑟預計中國壽險和非壽險業在未來十年都將實現兩位數的增長,保險市場平均增速將達到12.0%。在此背景下,預計中國將在五年內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

英國如退歐則是“雙輸”結果

隨著6月23日這一英國就是否留在歐盟舉行全民公投的日子臨近,英國的“脫歐”派和“留歐”派的唇槍舌劍愈演愈烈。

而邁克爾·海瑟顯然是站在“留歐”一邊的。

“其實我認為如果英國最後‘退歐’,那短期內一些政策不會有什麽大的改變。英國的勞工政策和移民政策短時間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移民近幾年為英國經濟做了很大貢獻,即使‘退歐’也不會立即就將邊境線關閉。而一旦‘退歐’,由於和歐盟等其他國家要重新進行貿易談判,對貿易也很難有何好處。所以我個人認為投票結果‘留歐’的可能性更大。”

不過,邁克爾·海瑟強調,盡管預測“退歐”可能性不大,但一旦出現“退歐”的情況則是“雙輸”的結果。“首先英國自己的經濟會受到影響,因為剛才提到要進行很多所謂的協議重新談判,有這麽多的不確定性投資人對英國會持觀望的態度,從而導致英鎊走弱、英國經濟走弱,而這對於歐盟、歐元區也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短期來說對於金融市場是負面的影響。”

但他認為,英國“退歐”與否主要的影響更多在於歐洲,對於中國的影響主要是可能的英鎊貶值、歐元走弱帶來的人民幣升值,以及英國經濟、歐洲經濟的變化對中國經濟造成的連鎖反應,但總體影響不大。

而針對美聯儲的加息預期,邁克爾·海瑟預計美聯儲今年很可能會非常謹慎地繼續加息。但包括美國的勞工數據表現欠佳等因素可能導致加息拖延到7月份。

總體來看,安聯經濟研究所預測,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將約為2.6%,高於2015年的2.5%。工業化國家的GDP增長預期為1.8%,而新興市場的GDP增長可能上升至3.6%。後者2015年僅為3.3%,創下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和2015年一樣,今年的金融市場將主要由貨幣政策和主要工業化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推動。安聯經濟研究所認為,和美聯儲的大概率加息相比,歐洲央行預計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將關鍵利率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安聯經濟研究所同時預計,歐洲央行在今年年底前不會縮減其非傳統刺激措施。

在這樣一個全球利率走低的情況下,邁克爾·海瑟表示,固定收益類的投資目前壓力較大,而權益類資產相對而言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但要區別對待不同地區的不同風險溢價。邁克爾·海瑟透露,安聯集團正在大幅加強對歐洲和美國房地產方面的投資,並考慮進入新興市場的房地產項目。同時,也參與了一些可再生能源和綠色環保產業、德國風能、南歐太陽能產業、倫敦下水道重建工程等基建項目,這些投資在安聯投資總額中占比雖小,但是增長迅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12

史迪格里茲解讀英國脫歐、川普現象 專訪諾貝爾經濟學家》他,點燃全球「不公平怒吼」

20156-06-13  TWM

九九%與一%的貧富差距比較,史迪格里茲就是用這樣的犀利比喻,撩起世人對不公平的怒火。在新書《大鴻溝》中文版出版之際,他接受《今周刊》專訪,談的,還是不公平。

在在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眼中,有一股力量,正在全世界各地覺醒。從美國的川普現象、英國脫歐公投,到美國極力推動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背後都是這股覺醒勢力在作祟。

反不公平

美式資本主義末日已到

而這股覺醒力量攻擊的對象,就是傳統資本主義與全球化所造成的不公平,史迪格里茲自己就是點燃這把火的經濟學家。

出生於美國密西根的貧窮工業城,研究不公平現象超過四十年的史迪格里茲,一一年寫了〈一%所有、一%所治、一%所享〉(Of the 1%, by the 1%, for the 1%)這篇文章,結果變成了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口號:「我們是九九%」,他也變成這場運動的精神代表。

不過,點起對一%革命之火的史迪格里茲,在紐約接受《今周刊》的越洋電話採訪時,反而擔心人民對不公平的覺醒及憤怒在全球興起,卻似乎被引導到了光譜的另一個極端。

「問題就出在,現在全世界都在質疑失控的資本主義,而我們還沒有找到辦法修正它。」史迪格里茲說:「三十五年以前,美國開始鬆綁法規、減稅、推行自由貿易,一%的富豪階級透過各種方式,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會受益,但事實正好相反。」相對於多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算是比較活躍的,一直以來,他不吝於對經濟前景提出判斷,也有不少經典預言;他是少數提早警告○八年金融海嘯即將來襲的學者,也曾評論「安倍三枝箭」對日本經濟的提振恐怕有限。而在金融市場正把「川普當選」、「英國脫歐」視為兩大黑天鵝的此刻,史迪格里茲在多年前說的那句話,似乎又是一句快要兌現的預言:「貧富不均的問題,終將回頭傷害富人。」一層一層,史迪格里茲開始說明貧富不均殺傷力的傳遞過程:「資本主義的確讓收入頂層一%、一○%的人得利,但是美國全國九○%的人,收入還停滯在半世紀以前,現在美國是全世界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國家。種種證據都指向一件事:美式經濟大有問題。」

對不公平的憤怒

反而催生川普極端主義

更糟的是,經濟的不公平,現在也擴大成政治的不公平。「這些一%掌控了政治、媒體,他們的音量很大聲,讓現代民主主義從『一人一票』變成『一元一票』(One Dollar One Vote),造成政治也嚴重地向富豪階級傾斜。」史迪格里茲說,當各國把美式資本主義照單全收,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就開始成為一種全球病毒。

如今,這些病毒開始一一發作了。「在美國、歐洲,越來越多人質疑資本主義下的政治與經濟模式。」他舉例:「金融海嘯讓數百萬人失業,造成問題的大金融機構老闆卻能全身而退,就是血淋淋的例子。」「現在,人民不但覺得系統不公平,還失去了對系統的信任,開始覺得憤怒。這樣的結合很危險,在激情盛怒之下,像川普這種極端的角色就會崛起。」史迪格里茲警告。

「川普很巧妙地把美國人對政治的不信任,轉化一種成『徹底換方式做事』就會改善現況的幻覺。」所以,川普越破壞既有規則,就有越多人愛他,「因為很多人相信,就是過去的規則讓我們這麼慘。」史迪格里茲也擔憂後果:「川普並沒有提出一套可行的政策,美國人也絕望地相信選了他才會真正有所改變,幾乎就像宗教信仰一樣。」在全球不公平擴大下,史迪格里茲也認為,這將會是一種全球現象。

「雖然條件有許多不同,但現在英國脫歐的支持者,同樣也是利用一樣的幻覺跟憤怒。」他指出:「幻覺,是來自於英國則是對大英帝國過去的榮光;憤怒,則同樣是來自於英國經濟與政治的不公平。」史迪格里茲說。

「英國社會現在也有很嚴重的不公平存在。雖然沒有美國那麼嚴重,但在整個西方世界,可說是僅次於美國。」他接著說:「雖然我認為英國留在歐盟,對他們比較好。但是如果歐盟跟美國簽了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那我可能要重新思考了。」TTIP是類似於TPP的貿易協定,可說是美歐版的TPP。他在今年三月英國演講時就直言,TTIP是「美式資本主義」的擴張,「任何民主國家都不應該接受這樣的協議」。

而史迪格里茲對TPP也是一樣的看法:「首先, TPP不是自由貿易協定。雖然這是美國自己寫的規則,但它對美國人民沒有一點好處。兩個不同的美國機構對TPP對國內影響做了評估,其中一個說二十年後零成長、另一個說有○.?○一五%的成長。所以TPP的重點,不是貿易。」

有弊無利

TPP應不是台灣的選項

史迪格里茲並不反對自由貿易,但他認為錯誤的自由貿易,將加深全球化造成的不公平。他曾提出自由貿易協定的三大原則:協議內容完全對等、國家利益優於商業利益、談判過程透明化。而在他眼中,TPP並不符合這三項原則。

「TPP是美國大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寫的遊戲規則,例如把大公司智財權保護網延伸到小公司和其他國家。加拿大黑莓機的創辦人巴斯利(Jim Balsillie)就強烈反對TPP,原因就是他擔心智財權規範會搞垮加拿大新創公司。」「TPP另一個重點,就是降低非關稅障礙,讓法規鬆綁。降低像環境保護、國家安全、勞動法規等法令障礙。」他在英國就曾舉例,TPP規範下,企業如果商業利益因為該國法規而受損,就有權對政府提告。最後的下場,該國政府不是撤消法令、就是付大筆的賠償金給企業。

儘管不少聲音批評,史迪格里茲的「自由貿易三原則」太過理想化,近似於缺乏實務考量;但無論如何,以目前的TPP規畫內容,他還是建議台灣應該拒絕加入。

史迪格里茲坦言,自己並不了解TPP對台灣的細節,「但對大部分國家來說,絕對是弊大於利。如果我們在談的是像世界貿易協定(WTO)這樣的協定,那就是完全另一回事了。問題是,TPP的影響不單純是關稅。」而且史迪格里茲指出, TPP最後是否會成立也有變數。「你要知道,TPP在美國國會通過的機率非常低。不論希拉蕊或是桑德斯(佛蒙特州參議員),在競選初期都很反對TPP。現在,總統歐巴馬想在年底的國會讓它闖關,我覺得他會失敗。」他說。

「每個人都知道歐巴馬準備闖關,所以反對者已經在準備大型的反對活動。我認為,TPP最後可能會重新再寫一次條文,因為它對美國的經濟影響有害無益。」他說:「所以,我希望台灣永遠都不用問『應不應該加入TPP』這個問題!」重點並非反對自由貿易,他所期待的是,一個完全公平、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的自由貿易新秩序。

約瑟夫.史迪格里茲

(Joseph Stiglitz)

小檔案

出生:1943年

現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教授經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作:《失控的未來》、《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史迪格里茲認為,英國留在歐洲對他們比較有利。

但如果歐盟和美國簽了TTIP,那他會重新思考英國脫歐的立場,足以顯示他對TTIP及TPP的憂慮。圖左為英國現任首相卡麥隆。《不公平的代價》史迪格里茲以資訊不對稱理論,在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不斷對他最關心的不公平現象發聲。

史迪格里茲認為,英國留在歐洲對他們比較有利。但如果歐盟和美國簽了TTIP,那他會重新思考英國脫歐的立場,足以顯示他對TTIP及TPP的憂慮。圖左為英國現任首相卡麥隆。

《大鴻溝》

從貿易協定到伊波拉病毒,撕裂的階級擴大衝擊全球社會公平作者:史迪格里茲 譯者:許瑞宋

出版:天下雜誌

撰文 / 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61

最強經濟學家陣容激辯負利率:經濟的蜜糖or銀行的砒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056.html

危機後時代,史無前例的量化寬松政策(QE)在全球大行其道,“流動性幻覺”制造出繁榮的美妙假象;在QE邊際效應漸失後,負利率政策更是火速接棒。然而,全球經濟增速相較於危機前並沒有顯著提升,日元更是在寬松加碼後不跌反升。全球央行的信用危機正在凸顯。越來越多聲音開始質疑,負利率究竟是救兵還是毒藥?若是後者,我們究竟還剩什麽招?

在由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和第一財經研究院(CBNRI)聯合主辦的“負利率、非常規貨幣政策和國際金融體系研討會”上,來自中國和韓國的頂級經濟學家熱議負利率的利與弊。出席學者包括:韓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韓國G20前Sherpa李一衡(Il Houng Lee),SAIF執行院長張春,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CF40高級研究員管濤,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本場研討會由《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CBNRI院長楊燕青主持。

“我認為全球經濟體不應該過度依靠貨幣政策,不少國家的財政刺激空間甚至也已經耗盡,此時我們需要嚴肅地看待並執行結構性改革。” 李一衡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圖說:危機後,全球三大主要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極速擴容)

李一衡:過度QE導致實際負利率

在李一衡看來,低利率或負利率將使投資者加速追逐風險資產,最終導致風險定價失衡、資本錯配。“一旦利率正常化,整個體系可能就會出現大問題。”

他表示,日本最大的銀行對日本央行負利率政策表示了不滿,因為其造成了貨幣升值、股價下跌。“在負利率過程當中你必須想辦法推動信貸需求,但是銀行發現,事實上,在負利率情況下並沒有給人們帶來貸款需求,所以金融機構還是要承擔損失。”

此外,投資者對債券價格的上漲表示擔憂,“低利率外加QE讓投資者更願意去追逐長期、風險更高的資產,這會導致錯配,也就是說誰都能夠借得到錢,而金融體系沒有這種能力來區別投資者的風險。一旦出現利率正常化,整個體系可能會出大問題。”

李一衡指出,美國此前長期維持利率接近零,希望借此能夠解決債務問題,但是我們看到隨著經濟回暖,低利率或資產錯配的方式必須得到糾正。這也是美國開始啟動加息的原因。

當然,李一衡的觀察並不僅僅停留在當前央行的負利率政策,其更為關註的是,實際負利率(名義利率-通脹)的出現究竟對經濟意味著什麽?又是否應該出現?

歷史數據顯示,G10國家平均10期政府債(剔除通脹)的未加權平均值為1.5-2%,在19世紀80年代以及20世紀20年代,如果除去兩段戰爭時期(實際利率跌為負值),該值為2.5-3%。長期實際利率在戰爭期間變為負值,的確腐蝕了投資回報。

“因此,除非經濟體處於非常規壓力之下,例如戰爭或自然災害,小幅的正利率可能是一個常規(norm)。”李一衡指出,以美國為例,平均戰後的十年期國債利率(剔除通脹)為2.5%,與G10國家相近。10年期政府債利率在1947-1975年、1979-1980年以及2011-2012年短時間內跌破0,這些階段性的偏離長期均值可能是高通脹沖擊所致。實際利率在20世紀90年代高於平均值,而在2000年後開始低於長期平均值。

當前,實際利率究竟應該是正、零甚至是負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基於歷史基準,當前顯然處於低位。發達國家的期限溢價波動不斷,但趨勢是不斷下降。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究竟是當前經濟環境中的什麽特點導致長期利率在這些經濟體里低於歷史均值,且甚至跌入負區間。

李一衡表示,當前與過去不同點還在於,低利率或負利率反映的是實際利率的下降,但並不是因為高通脹(事實上全球面臨通縮風險),可能是因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對資產價格的傳導效果出現了時滯。

巴曙松:大量債務積壓滋生負利率

在巴曙松看來,負利率或低利率出現的大背景實際上是債務的大量積壓,所以只要有發達國家債務負擔大量積壓,低利率和負利率的環境可能就很難改變。

“確實有嚴格的文獻證明,低利率和負利率有利於緩解債務積壓(debt overhang),而且低利率和負利率確實增強了財政政策效果。所以,在目前歐美這些發達經濟體債務比例非常高的背景下,與此相關聯的一個選擇可能就是低利率和負利率。”巴曙松稱。

然而,負利率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並不那麽美好。

“實際上在金融機構的商業、經營模式中,到目前為止是沒有負利率這一個假設條件的,所以負利率的出現會形成對商業銀行現有商業模式的破壞效應。其風險收益的定價等在此之前是沒有這樣一個假設變量的,”巴曙松認為,如果負利率持續比較長的時間,很可能會對商業銀行現有的經營方式形成巨大沖擊,“這就會倒逼銀行放貸,把錢貸給原本不夠格的客戶,追求更高風險的業務品種。”

更值得註意的是,他從商業銀行層面也觀察到,在負利率環境下,商業銀行也在嘗試做一些適應性的調整,這也被稱為“逃避行為”。“特別是有全球性布局的銀行,其會把超額儲備金從征收負利率的央行轉到其他不收負利率的央行,或者大量持有隔夜拆借等一些無風險的現金替代資產,使得負利率在商業銀行層面的傳導不及預期,所以負利率其實正在對商業銀行形成一個破壞效應,商業銀行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嘗試逃避。”

“如果負利率到了全面實施的時候,這對整個銀行商業模式會形成巨大的沖擊。”巴曙松表示。

張春:日本負利率可能已經失敗

談及負利率,日本央行可能是最為尷尬的一家央行,其也是繼幾大歐洲央行後首個啟用負利率的亞洲國家。然而,負利率首次登臺便導致日元不降反升、日股暴跌,與日本央行的初衷背道而馳。

“可以說日本的負利率政策可能已經失敗了。而美國經濟學界的研究皆認為,負利率在美國的實際操作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張春指出。

在日本,負利率仍僅僅適用於部分超額存款準備金,銀行存款本身還未到負利率,而歐洲的確由銀行實行了存款負利率。 “我個人覺得在實際操作上面,經濟學家都認為是負利率是不可能的,負利率在英文里面意思就是‘你不可能負下去’,否則儲戶就不把錢放在銀行里,直接持有現金即可,現金即等於零利率,不可能是負的。”張春稱。

“當然,現在很多東西還是要靠銀行來支付,所以儲戶可能有時還需要把一些錢存放在銀行以求方便,勉強承受一定程度的負利率。但我仍然覺得,負利率在實際操作上仍不可能實現。

邵宇:經濟全面過剩導致名義負利率

在邵宇看來,若負利率是指實際負利率(名義利率-通脹),中國其實並不陌生。過去30年里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實際利率有一半以上時間是負的,這是因為中國通脹比較高,“現在的問題就是名義利率也開始變負,這就因為通脹變成了通縮,所以一個核心問題是——為什麽通脹會變得越來越低?”

“盡管大家可能會不同意,只是覺得生活的成本還是很高,但只要看一個數據便可知曉。在過去三十年里,中國年化M2(廣義貨幣)供應每年增速是21%,持續了30年,這期間中國的年化通脹率大約是5%,而我們經濟增長約為10%。5%是通脹,貨幣供應是21%,可見跟整個貨幣流動性投放速度相比,這點通脹其實不算什麽,在全球也是如此。”邵宇稱。

與過去相反,現在我們在低通脹下產生一個負的名義利率,這就發生了根本變化。“究其原因,中國或全球以前可能是短缺型經濟,現在可能變成了全面過剩的經濟體,”他表示,之所以利率為負,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負債或者是資產來對匹配儲蓄資金,即投資標的不能夠產生足夠、可持續的利潤來回報投資人,所以才會進入到一個沒有實際信貸需求的負利率的環境。

管濤:中國當前不會收緊貨幣政策

當然,例如日本的負利率政策在中國推行的可能性幾乎為0。相反,隨著美國貨幣政策大方向趨緊,且有觀點對於此前中國信貸放量或將導致通脹風險上行表示擔憂,那麽就中國央行而言,貨幣政策會否因此收緊?

管濤指出,“要緊縮貨幣政策的話,應該是出現了通脹的壓力,最近這些數據都不太支持通脹走升。”

根據最新發布的CPI數據,5月CPI 同比增幅從4月份的2.3%降至2.0%(高盛預測為2.2%);環比折年增幅為-0.1%(4月份:0.7%)。其中,食品價格同比漲幅從4月份的7.4%降至5.9%。 非食品價格同比漲幅持平於4月份1.1%。

此外,“貨幣政策收緊會增加企業的償債負擔,也不利於去杠桿,”管濤表示,如果沒有明顯的通脹壓力以及資產泡沫風險的情況下, “我認為央行現在面臨更大的挑戰在於——是不是不是進一步寬松? 這是央行比較糾結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