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讓窗戶消失的英國富人稅 臥底經濟學家

2015-12-21 TCW

英國曾課徵了155年「窗稅」,基本原則是:如果房子窗戶越多,要繳的稅也就越多。稅制乍看很聰明,窮人不受影響,但最根本的錯誤,是假定建築物不因稅制誘因而改變。然而誇張的稅級設計,卻有助於經濟學家分析了解,稅制如何影響民眾行為。

哈福特擅用新穎的經濟學理論,針對讀者五花八門的疑問和牢騷提供輕鬆詼諧解讀,因而被譽為「堪稱全球最受歡迎的經濟學作者」,他的專欄是《金融時報》有史以來關注度最高的專欄之一。

一八五○年,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發出怒吼,抨擊國會立法令「像空氣一樣免費」這句老話失效。

富人房子大窗多,繳得多?錯!傭人住大房子,稅得照繳

狄更斯說,「政府開徵窗稅(The Window Tax)之後,日光和空氣都不再免費。我們被迫支付金錢才能享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而沒有能力負擔窗稅的窮人,只好犧牲這兩種生活中最迫切需要的必需品。」

狄更斯勝利了!在他發言一年之後,一六九六年開始於英國開微的窗稅就走入歷史,但最近由經濟學家奧茲(Wallace Oates)與施瓦布(Robert Schwab)在《經濟觀點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Pcrspecctives)所探討的離奇窗稅故事,仍有寶貴教訓值得我們吸取。

課徵了一百五十五年的窗稅,執行細節不時改變,但基本原則始終一致:如果房子窗戶越多,要繳的稅也越多。

乍看之下,這項稅制看起來很聰明,簡直棒透了!富人房子大、窗戶多,稅就繳得多。而且不須進入建物,從外面就可以計算窗戶數目,所以稅負很容易評估。窮人因為沒有大房子,因此不受影響。而且房子的窗戶敷不會改變,稅負因此避無可避。

但真的是這樣嗎?錯了!

窗稅的稅級其實不如表面看起來那麼累進。許多窮人其實住在大房子裡,例如當傭人,或是住在小套房裡,而這些人就會受到窗稅影響。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國富論》中,就點出了「只有富人須繳窗稅」這個迷思的一個問題:一座在鄉間、租金只須十英鎊的房子,窗戶數可能比租金五百英鎊的倫敦大宅還多。

房子一定都有窗戶?錯!靠改變設計、控制數量反制

窗稅更根本的錯誤,在於假定建築物不會因稅制誘因而改變。一七九七年,當時的英圃首相威廉?彼特(Wiliam pitt)調高窗稅至原本的三倍,英國成千上萬扇窗戶一夕之間全被磚砌或木條封死。倫敦木匠公會王席還向英固國會坦承,在坎普敦街上,幾乎所有屋主都要求他幫忙縮減窗戶數量。一問在愛丁堡靳建的公寓,甚至還將二樓的所有臥室,設計成一扇窗戶都沒有。

狄更斯抱怨窮人連日光與空氣都被剝奪,可不只是打比喻而已。表面上,窮人確實不須從口袋裡掏錢繳稅,但他們的房東必須付窗稅,許多窮人因此被迫生活在窗戶被封、聞熱又暗無天日的環境中。

一七四七年之接,窗稅的課黴方式變得更奇怪了。房子窗戶數若少於十扇,不須繳稅,窗戶數若為十至十四扇,則每年每扇窗戶須付六便士稅金。

因此,擁有第十扁窗戶的代價就是屋主必須為其他九扇窗戶繳稅。稅務專家把這種稅負「斷開」之處稱為稅級(notch),而窗稅在十五扇窗、二十扇窗時,各有不同的課稅稅級。

這些稅級看似荒謬。但現代政府卻似乎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英格蘭與威爾斯的房地產交易印花稅,直到去年都還是分級徵收的;英圖所得稅制,最近甚至還多了一種新稅級:只要夫妻雙方任一人適用較高稅率,他們原本享有的兩百英鎊可轉移免稅頡額度就立刻消失,諸如此類奇怪的稅制設計,都會扭曲民眾行為。

不過。這些誇張的稅級設計,卻有助經濟學家了解稅制如何影響民眾行為。

奧茲與施瓦布爬梳十八世紀中葉的窗稅紀錄,發現近半數房子都將窗戶數控制在有助節稅的九扇、十四扇或十九扇:這是對蠢稅的聰明反應。

儘管民眾因避稅而將窗戶數降到九扇,會造成一些不便,但這樣的反制的確讓政府無法從民眾身上課到一毛錢。諷刺的是,多數稅項都會造成這種資源浪費,但窗稅顯然特別嚴重。

如果說租稅設計能改變建築物樣貌聽起來很奇怪,那麼想想新奧爾良那種「駝背」的房子就知道(建成正面一層、背後兩層),為了節稅,房子的確會演變出一般人難以想像的樣式。

澳洲七一新生兒特別多?為領津貼,連出生時間都可延遲

另外,再思考一下經濟學家甘斯(Joshua Gans)與雷(Andrew Leigh)的研究發現:二○○四年七月一日,登記在案的澳洲出生嬰兒數,競是前一天的兩倍。為什麼?原來七月出生的嬰兒可領取澳幣三千元的「嬰兒津貼」,但六月出生的嬰兒卻沒有這項福利。

甘斯與雷還發現,一九七九年,不少澳洲人甚至延遲死亡時間——或是說延遲死亡登記時間,以規避七月正式廢止的遺產稅。如果出生與死亡時間都能因稅制改變而改變,那麼幾扇窗戶因為避稅而被封死,也就沒什麼好訝異的了。

總之,我們可以從窗稅學習到寶貴的一課:人們對租稅誘因確實會有反應,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家常呼籲課徵碳排放稅了(但他們也知道實現的機會不大)。人們會為了避稅而改變他們的行為,而這正是我們想要的。

不過,更實際的教訓可能是:一個壞稅制,完全有可能持續一百五十五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