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179
巴黎:
上回談過思捷的三個隱憂,現我會逐點提出:
思 捷的經營概念是無論是外人的批發戶或自家零售,都得付一筆3-6%的版權費用給中央部門,然後中央部門,會睇(送)食飯,賣電視廣告又好、找設計師明星 又好,把自已的品牌做好。總之就希望這些收費能負擔到中央費用,然而,如果收得高,零售部門、批發部門就成本上升,尤其批發部門,他們或會放棄思捷,轉投 對手,例如H&M的Franchise。這有點像之前的麥當勞的4-5%Franchise Fee一樣道理,收得低也不切現實已支的費用!
圖一是上手會計的入數法,我曾經一頭霧水,後在報告中找到思捷的經營概念,詳細推想,便明白了:
圖一:
思 捷把所有的費用都攤分在批發、零售的兩個部門,並由它們自已負責,但是一些涉及大體的中央方向、品牌建立的費用,就由總部管理,以專營權收入對銷它,中央 不能大使,要量入(Franchise Fee)為出,但又要兼顧長期的競爭力的建立,以2009年那個內部對沖$901M+ 真正賣出街$228m (= total Sales 的3.3%)中的$901Franchise權,扣減中央部門成本後只有負27M,這方面在2009年看來是還可以的。
可是在2010新的會計來臨後,年報的方式便改變成以下:
從這年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多了一個叫企業服務的部門,姑勿論以什麼名字,原理也是一樣,但是我們看到,這個部門攤分支出嚴重不足,有十億元($1021m)之譜*,同時再看不見內部的Franchise Fee對沖!!
這反映二個可能:
1. 思捷放棄以住以專營費收入作為控制中央費用的指標;又或
2. 3-6%的專營權不足以厘補中央費用,或中央使大了*,按上面有關商譽的說法,它要大幅為Goodwill減值。
*其實是思捷把原來入批發部門的10億費用轉至企業服務的部門
不論是那個,從比較二年profit Margin分別,
profit margin 2009 2010
批發 21.6% 25.4%
零售 10.6% 3.8%
都證明分攤得很混亂,非常不合理和誤導,,即2010的批發 、零售的profit margin既不能和2009年比較,也不能和同業比較。無論管理層說未來要加強批發又好、加強零售又好,你都會懷疑結果,因為它用的數據毫無說服力,那10億費用真正應歸誰。
以這點看,我認為新的會計方法並不如舊,會引致嚴重決策錯誤,這是我的憂慮,你認為我有道理嗎?!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934
之前說過第一條公式將被修改:
天知公式:回報 = 股息率(過去) + 權益變化(經股本調整)
要修改的地方是權益變化的分母應是買入價而非年初權益值。
舉個例子:一年前我以$100買入一間公司,當時公司權益是$50,一年後我取得$5股息,公司權益是$55。
|
|
補充 |
股息率(過去) |
5% |
5/100 |
權益變化 |
5% |
(55-50)/100 |
回報 |
10% |
|
這樣的話,回報會更取決於你的買入價!
現在要再談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投資關鍵,如果你有十個一倍回報的機會,你肯定不會把資金分配到回報只有70%的投資上。
舉個例:
在20X1年,公司市值為100,當時權益也是100,你預計年末權益會上升至120,而公司亦會派發10股息,回報有30%,這時你應買入。到了20X2年,權益如你所料上升至120,但這時公司市值已上升至200,你預計年末權益會上升至140,而公司亦會派發10股息,以當時市值計回報有15%,這時你應持有。到了20X3年,權益如你所料上升至140,但這時公司市值已上升至300,你預計年末權益會上升至160,而公司亦會派發10股息,以當時市值計回報有10%,這時你應持有找尋回報更高的項目了。(我的指標是15%。)
20X1年 |
|
|
市值 |
100 |
|
權益 |
100 |
|
預期年末權益 |
120 |
|
股息 |
10 |
|
回報 |
30% |
= [(120-100)/100 + 10/100] |
|
|
|
20X2年 |
|
|
市值 |
200 |
|
權益 |
120 |
|
預期年末權益 |
140 |
|
股息 |
10 |
|
回報 |
15% |
|
|
|
|
20X3年 |
|
|
市值 |
300 |
|
權益 |
140 |
|
預期年末權益 |
160 |
|
股息 |
10 |
|
回報 |
10% |
|
對於什麼價位買入,你亦可以以這公式協助你。
權益 |
100 |
預期年末權益 |
105 |
股息 |
5 |
要求回報 |
15% |
買入價 |
67 |
有了這條公式,我們就不用經常對著股價升跌或盈利增長等一般人最著緊的事,而專注於每一間公司的增值情況,做一個專業的價值投資者。
|
||||||
從亞洲第一位主攻企業政策的博士到台灣企管大師,司徒達賢三十年來在政大企管系誨人無數,許多上市公司大老闆都曾上過他像魔鬼訓練營一般的課。不論經驗如 何豐富,學生總是被他問倒,他是如何掌握浩瀚的知識?如何能夠不斷成長? 口述‧司徒達賢 整理‧陳兆芬編按:人一生忙碌究竟要追求什麼?有人希望賺大錢、有人追求名望、有人為了權力,然而「台灣企管大師」司徒達賢很年輕時就相信:人一生應該追 求的是「知能的持續成長」。他說,為什麼人在年輕的時候較容易獲得滿足?因為每天都生活在一個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例如小時候本來不會走路,後來 學會走路;本來不敢自己乘坐公車,後來會了,這些都帶來成長的感覺。為什麼年紀大了,反而所有能力都退步?司徒達賢十一月八日在政大的一場演講中,分享他 的人生如何不斷成長的祕密。以下是演講紀要:年輕時可以快速成長,但到了我這年紀,所有能力都在退步,如果我們能夠「持續維持知能上的成長」,就可以經常 保持心情上的愉快。學習的動機主要基於好奇心,要對很多事保持高度好奇,就會每天有發現、每天有進步、每天可以自我檢討。熟識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很有好奇心 的,我與他們在一起時,常會詢問:「你最近做什麼研究?你的產業有什麼特性?」聽到這些問題,請不要覺得我是在質疑或在蒐集資料寫報告,我就是好奇!對我 來說,我喜歡知道這些事情。 母子問答造就強烈好奇心 好奇心哪裡來?這要追溯至「學齡前的母子問答」。我出生以後,母親就把工作辭掉在家帶小孩,什麼叫做帶小孩?我認為簡單來說就是Q&A。小孩天生有好奇 心,什麼都愛問,然而大部分的家長極可能回答「問這幹什麼?你將來長大後就會知道」、「學校裡面會教,現在不要問我」,或是給小孩一些不合道理的答案。小 孩很單純,聽了之後會信以為真,都記在腦子裡面,之後到學校發現上課講的都不一樣,會造成腦筋的混亂。 我的媽媽很好,對於每個問題她都有問必答,自我有記憶開始,她的「工作」就是回答問題,我可以隨便問,但她從不隨便答,答案可能簡化,但都是正確的方向, 所以在我上學以後,對很多事都已有正確的印象,對學習效果十分有幫助。 我相信,有很多小孩的好奇心是在「為什麼問這麼多?長大你就會知道了」的回答中快速折損。好奇心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學習時會有挫折,在請教別 人問題時,會透露你的無知,甚至產生挫折感,但如果很好奇又很好學,就不在乎這些挫折。因為將不懂的事搞懂,是一種成長,將事情逐漸弄清楚的過程,是一種 愉快的經驗。這說明了,何以好奇心是學習動機的一項關鍵因素。 反覆閱讀養成圖像思考能力從小學二年級起,我就開始閱讀章回小說。有些小說我看了一次又一次,到小學三、四年級已經看了六、七遍,幾乎可以倒背如流。 若內容看不懂,就不斷地閱讀直到懂了為止,在反覆閱讀中逐漸培養出圖像思考能力。換言之,當我在看小說時,會在腦中描繪出場景與人物,並試著將整個故事的 來龍去脈,在腦中拍出一部「電影」,看了幾次以後,電影拍得越來越清楚,逐漸就培養出圖像思考能力。 我現在訪問一家公司或討論個案時,心裡就開始建構圖像,同時腦海中開始拍起電影,開始描繪公司的故事,所以我們能藉此快速想像一家公司如何運作、物流系統 如何運轉、如何處理人事糾紛。 另外,圖像思考也與記憶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現在開小、中學同學會時,當大家聊到過去的種種回憶,我常能把腦中的錄影帶調出來,說出當時某人坐在哪裡、做 過什麼事情等等。 土法煉鋼 笨人自有笨法子在大學時修習了「人事管理個案研討」,每周都有不同的個案主題,對於沒有實務經驗的大學生來說,真是毫無頭緒,不知從何著手。但「笨人自有 笨法子」,我每周在熟記個案內容以後,就讀一遍三百頁的︽人群關係︾(姜占魁教授著),並在與個案相關的學理上做下記號,進而據之整理分析。這種方法雖然 較為費時費力,但此一學習方式,可以有效結合理論與實務,使所學更為扎實。 讀博士時,我為了在上課時掌控發言權,常將指定書籍的內容繪製成詳細的因果關係流程圖,讓同學可以照我的架構去討論。同時我也旁聽多位老師的個案教學,學 習個案教學的技巧。 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還去報名學習速讀。原本以為速讀是在練眼力,後來才發現速讀必須從精讀開始,亦即在仔細看完一篇文章之後,把各段落重點、因果關係、 起承轉合做成書面摘要,進而在十秒之內,快速理解與連結文中之意涵,反覆幾次以後,文字跟圖像在腦海中轉換成觀念與觀念的連結,進而出現融會貫通的效果, 並可以對文章內容產生更高層次的理解與引申。 「速讀」讓學習更有效率 我也藉由此方法落實在教學上。後來我依上述「精讀╱速讀」的方法,把上百篇文章逐篇摘要整理,發現的確可以體會出超越文章內容的想法或觀念。這在教學以及 對學生提問或彼此問答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更有所啟發,也讓我在學理觀念上得到極佳的學習與成長效果。 學習的心態應以「好奇」為基礎,承認自己的無知與不足,不懂的就問,想法即使不成熟也講出來,而且誠心歡迎別人的評論與指正,進而藉此獲得自己知能的成 長。在學習方法上也應不斷進行研究發展,這就是我對學習的基本態度。 司徒達賢 出生:1948年 現職: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學歷:美國西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經歷:政大副校長、政大企研所所長、政大企管系系主任作品:著有《管理學的新世界》、《策略管 理新論》、《打造未來領導人》等書,《今周刊》闢有專欄。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mz4m.html
投资僧
“高估”是否卖出,重点应该在什么是高估这个概念上。我认为的高估是一种相对的高估,而不是用各种指标量化的高估。六十倍七十倍是否高估与其本身无关而与 他的同样具有投资功能的投资标的物的内在价值比较有关。如果这样他也是最好的那么他仍然是低估。在这里我把现金也当成投资标的物。
我明白这里讨论的高估是什么。如果抽掉价值这个概念,就剩下了牛市和熊市的价格差是否要去赚的问题。虽然这里不包括平时的小波动,依我看这还是个投资者能 否去赚取价格差价的问题。从以了解到的中外投资历史看没有人能够成功的完成这个工作,即使只是牛熊市的差价。巴菲特很少去实践这个,一生中有几次成功的动 作但是都没有总结。包括结束合伙企业和中石油。而我倾向于这是随机的事件,并不是特意而为。。。。。。
投资风格不同而已。
费雪是大师,彼得林奇是大师,巴菲特是大师,芒格是大师,巴菲特的同学是大师,许多基金的掌门人是大师,但是他们的投资风格迥然不同,有的甚至截然不同 (有的是分散投资,有的是集中投资;有的只买估值便宜的,有的只卖成长性好的)。但这没关系,就像索罗斯看巴菲特和巴菲特看索罗斯一样,对于不同的投资风 格,只要是被验证过是成功的,就应该持有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就连费雪的儿子,都说老爸是成长投资,他自己是价值投资)
依我看,“万变不离其宗”,这些投资风格背后都有一些基本原则(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利用市场短期失效等等)。另外,许多人都认为格雷厄姆很保守,理论过 时,我看是有偏见。在他职业生涯后期所写的一些书中,对于长期投资和长期通胀已经有相当成熟的考虑,这可以看成是现金流折现的启蒙吧,只有用心读他的书的 人才能感觉到这些细微和渐进的变化——巴菲特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将《证券分析》读上至少十遍。
巴菲特曾经对DYP先生说,格雷厄姆是栽树的,他们是乘凉的。
企业能够长期以G》ROE的状态运营,是源于ROE本身的成长。但ROE的成长并非永远是好事情。
在对于长期的G高于ROE的企业进行分析时,我尝试把G分解成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于较高的ROA以及其提升率,这部分如果在财报中反映出来,我会考虑接 受以高于ROE的PE买入。另外一部分来源于较高资产负债率以及其提升率,如果这部分在财报中获得证实,我就会放弃以高于ROE的PE买入。
高成长股估值较高时我是不会买入的,未来往往是不确定的,我们常常会下意识的加入个人的一些主观愿望,要知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道理,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同。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未来而放宽标准不是我的风格,此时才需要拥有真正的耐心(好象博主上篇刚谈到过耐心吧)。
不要被机会坐失再没机会的言论蛊惑,相信我,在股市上任何可能都会出现,只要有耐心机会就会出现,机会是给有耐心的人准备的。
耐心是肯定需要的,但首先要比较正确地估值,然后才有等待的目标价格。估值不可能很精确,那就需要遵从保守原则,如果按照保守的指标也能有安全边际,就是值得等待的价格。
白药的估值我是根据PEG、历史的PE区间大致确定安全区域,然后用保守指标进行DCF计算加以验证得出的结果。而不是仅凭表面的PE或其他想当然的想法就简单下高估或低估的结论。
一般不到极端高估,这类股票就没必要卖出,至于何时达到极端高估,分析到具体的股票上真难界定。
那就看市场整体PE吧,整体PE如果达到60倍,即便自己持有的股票好像(仅仅是好像)没有贵的离谱,那干脆还是全部清仓去旅游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次大牛,
个股不要太费脑筋了,即便费了脑筋也未必是正确的。
梁老师,我记得有一句话:优质的股票,高估以后还会高估,优质股票是可以不断创新高的,关键就是高估与否的判断,我觉得很难,也无法用简单的指标加以衡 量,所以,我想知道,您觉得李剑老师的永久不卖,高估也不卖是否正确,我想您也来实践这个观点,是阶段性高估卖出赚的多还是不卖经过几轮经济周期赚得多 (前提还是公司优秀,后者以复利为主要赚钱方式)
这个应该没有答案,不同时期不同人不同企业结果可能不同。你对高估的判断、卖出后什么时候买入、企业基本面的优秀程度等很多因素对结果都构成影响。如果你 对过度高估留有足够的余量同时重新买入策略正确,我倾向于卖出高于不卖的概率更大一些。不过我也认为这两种策略都只是“术”,只要“道”正确了,都能有很 好的收益。
垄断、品牌消费等理念深入内心,对上市的绝大多数公司都没有了兴趣(不理解的、垃圾的太多),另外,由于工作忙、孩子小,对企业的跟踪、对新股的关注都不够,担心自己变懒了,不如以前勤奋了。
自己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刚刚开始优化,未来很长远,谦虚谨慎是必须的。
根据低估买入的丽珠B,还不知道如何处理;对于买入的黄山B,也曾动摇是否要换股?但都没有动作,我不能确定这样的操作是否对。
旅游景点公司是我踏入价值投资的起点,垄断、不死、容易估算收益等。
对于过度高估,我曾说“如果使用率到了60倍,管它是什么好公司,统统卖了”,看来也不能这样的绝对。我国股市的波动幅度,似乎给了高估时卖出的理由(包括皇冠上的明珠?)。
茅台的总市值到达1000亿以后,是否有可能进入缓慢增长期呢。小公司都有一个从小公司发展到大公司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进入平稳发展期。也许2005年时投资茅台的好机会,但现在呢?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永远成长,但不能用市值去简单下判断。二三十年前美国市值上千亿美元几乎是天文数字,现在则稀松平常,期间包含了通货膨胀、企业规模等因 素的影响。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能否持续、市场空间、成长速率、确定性才是判断的标准。具体到茅台则要看你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判断了。
若胜
投资僧兄,看看87年股东信你就明白了,不要过于陷入争论。价值投资也分为好多种,巴老也有很多种投资方法。多次看完致股东信后,感觉巴老也在不断进化。 现在的境界,已经达到了意动即可摘叶的地步。但巴老说了,选择超级明星,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唯一机会。看看巴老所取的瞩目成就,也就是几个超级明星所致。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钦,能超长线持有超级明星已经很满足,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使用其它方法。
投资僧
我只不过是看到,但斌,翟敬勇……等大家在经历过07年的高估后见到了08年的低估,事后感觉到了这里的价格巨大差异收益没有得到,也因此泛起一种高估卖出的价格思维而感到极不认同。这只是极端现象得出的经验主义,不能成为投资的正确思想。
我基本认可你所说的。我们的能力只在价值这个范围之内。我是在要求自己不做能力范围外的事情。
有人話我個站無股票推,無野睇,有人話寫野教精了我,但是他寫的東西好虛無,完全看不明白,最後不看我的forum云云,多看對手的網站,努力研究股票的價值。
但大家不明白,我就是這樣怪的人,教人吃魚也要教人去如果釣魚,寫股票不只是只有賺錢,還有很多東西是好好玩的,給號碼給原因完全學不到東西,要教別人背後的理論,醒悟後,就會明白如何運作。
其實,沒有太多人講過用一個非常簡單的角度去為一隻股票簡略估值,現在就詳細地說說看報表的方法,讓大家明白一家公司的業績應該如何看。
在業績方面,偉哥常常說一分鐘看完業績,其實經過多年訓練後,是可行的,現在教大家如何看。
其實除銀行、保險及地產股外,其他報表只要有充份加減乘除的知識應該明白,自2009年起,公司報表的盈利,都用一種全面收益表來列示的,這報表和以往的損益表的分別,其實是更能反映公司權益的變動。簡單的來說,可以分開經營所得及其他關於導致資產負債表權益變動的資料。而香港則採用了一表法,在損益表下面加附一個其他調整收益,但其實,在分析業績及對一隻股票估值來說,其實不太重要。
現在就貼上一個報表,我貼上號碼有甚麼值得看和撇除的,大家可以試試回覆下應該有甚麼要留意呢。到了50個留言才開估。
果然有得賺錢的不同,兩日就已經超額完成了50個留言的目標,唯有簡單的寫一下,沿用一下原來的報表:
1. 其實營業額方面,首先要留意其金額,增加減少不太是問題,最重要是相對大環境來說的表現,如果景氣良好,營業額下跌就要留意毛利金額變化,如果毛利上升可能是因為減少低利潤的單量而致,反之就要留意管理層如何說,如果在公司仍然表達得不明白,就不要理會這公司可以了。
如果你想深入看看的話,如果經營單一工業來說,只需要略看地域分佈有甚麼分別,如果該公司城區偏向某一地區但是該區經濟不佳的,其實都需要預期其業務會受到一定打擊的。
如果是兼營零售的話,其實適宜看看利潤貢獻的金額,如果兩者均有盈利的話然後分開估值,例如工業部分按盈利乘上4-8倍,零售要視乎是香港還是內地的,給予相對較高,把盈利乘上10-30倍,然後把兩者加上則可。
味皇兄有次對bossini的估值較為特別,因為港澳大賺錢,但其他地區則有虧損,所以他把其他地區視作1元,並單純地港澳地區乘上零售股的估值,大家可以略作參考。
2. 其實圍繞在這個的方面,最重要只有兩個字「異動」,按比例增減或小減則不理,金額過少或過多、或大增卻要留意,以下的是網友提供的例子。
(a) 一般及管理、分銷及銷售費用: 正如網友59.149.45.222、219.77.15.46及noether所說,要留意是否有特別原因,如折舊、攤銷、人工、租金及其他費用等,如果管理層沒特別解釋,則要留神一下公司是否有問題。有一次我留意2009年的建福集團(464)的業務例退原因時,發覺倒退的原因竟然和老闆人工大增有關,當即留神。
(b) 聯營公司利潤: 其實大致正如網友noether及所稱,某部分地產股及一些公司等,會把一些公司及地皮置於聯營公司,所以有特別異動的原因,要留意公司是否受非經營的原因影響,如果是非經營性的,必需要把水份撇除,如果是營運的原因的話,可以加入作估值之用的。
(c) 稅項:正如網友noether稱,因為會計交的稅和現金實是不同的,有時地皮重估的話,那些重估利潤,雖然在現金上未交,但卻是記作開支的。
如果是一般工業股,要留意當中金額和盈利是否相稱,如果交稅的金額不在除稅前10-30%的範圍的話,建議先看看附註的加加減減,看看是否其他原因。太少就怕它用了其他方法避稅,未來有問題,太多的話,可能另有玄機,正如謝瑞麟近幾年的表現,可以參考這一篇。
3. 盈利其實是看「本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利潤」,是8,658那一項,並扣除其他收入或虧損及一次性相關損益項,正如這報表的1,352,以得出經營的利潤即7,306。
其他收入其實好抽象的,如果超市股的上架收入等,雖被列入其他收入,但是這是行業習慣,但未來也未必會取消的,所以亦可列作經常收入。但一般來說,其實只要是其他收入、支出或一次過收入,一概全部不計就可以呢。
4. 然後大家利用這個方法,就可粗略給一個估值,前面已經談過,工業股是盈利乘大約4-8倍,零售盈利乘大約10-30倍,其他則盈利乘大約10-20倍,大家也可試試。
如果看上半年的業績來估算全年盈利,則需視乎公司前幾年的業績分佈估算,並忽略2007-2009年間金融海嘯的計算,如2009年當時上半年極差,下半年則極佳,完全看不出正常時候上下半年的分佈,會導致不準確的計算。
5. 最後,是計每股盈利,通常,我不會看公司所給報表的數字,會利用月報表去找出股本數字,並加上完全攤薄的影響,例如可換股債券、購股權等,以得出最差情況下的估值,否則,可能會被公司誤導,得出一個不太準確的看法。
以下就是如何小弟看全面收益表的方法,希望大家指導一下,下一次會講講如何看資產負債表,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因為星期一至星期三時間較沒空,故此不再出這系列,今天至星期日時間較空閒,故繼續寫下去。
剛剛說過全面收益表在一分鐘可看完的方法,其實資產負債表,也可以快速留意幾個數字看完,如果你有一定的基礎,連現金流量表也不用看。
因為香港的現金流量表是不直接地反映出經營現金流的,即是利用資產負債表的變化來編出的,不是直接反映經營現金流的方法,即是透過實際發生的現金收入或支出來編列的。
所以,如果留意資產負債表的變動,即可以知道現金流往哪兒去,資產的增加體現的現金的減少,負債的增加即體現為現金的增加,只不過在分類上把它區分為經營、投資及融資現金流,使閱讀報表者能夠可以看出這些現金大致的流向,就可以知道這公司是哪一個類型。
近兩天,偶然看到巴菲特教你看財報這一本書,但是我還沒全部看完,如果可以,我也會補些資料上去。
現在就貼上一個報表,我貼上號碼有甚麼值得看和撇除的,大家可以試試回覆下應該有甚麼要留意呢。今次目標增加了,要到了60個留言才開估。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355
巴黎: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是如何決定買美國保險公司而不選擇買中國之三保。
首先要說,我從來沒有研究三保,所以我沒有資 格批評三保,我不研究它純粹是因為我的直覺,而這個直覺是因為,他們是放在類似高價品的貨架之上,而AIG,PRU...等等的昨日的高價品卻放在一個大 紙皮箱內大賤賣,我就很自然走到那紙箱中,找找有什麼便宜又實用的貨品,我可不是說在高價品上的貨物不實用。
如果你沒有印象如何賤,看看這兩幅圖:
我 們可以從Google Finance看到,以P/E及P/B計,美資保險股票都大幅便宜於中資保險股,而中人壽和平保的過去平均股本回報都很了不起,分別為17%,及 18.6%。可是你也可以在美資股中AFG,CB、ACE、PRU找到,它們的幾年平均ROE,在海嘯期間,成績一樣令人敬畏,而最重要的是,ROE 除以 P/B 就等於你的股票回報,明顯地,以 3.8倍、6.6倍 及4.9倍P/B的中人壽、平保、財險引致的股票回報的減弱,就很難引起我研究它們的興趣。要先聽清楚,我是說呢刻我還未有興趣研究它,如果它大跌,我可 能會反其道而行買入它,我可不是站在投機Blog主那一面,專打落水狗。
有人說,21世紀是中國的,這些說話即使是對,不見得你能輕易在 中國的股票市場賺到錢,一如回顧以往的歷史,我們總聽到一些豪情壯言,例如美國年代、鐵路年代、科技年代、網絡年代.....那些年代,只要那支股票掛上 一個類次名稱的公司名,例如不是公用股的"公用股",不是科技股的"科技股",不是鐵路股的"鐵路股",人們便爭相買入,人們在當時總找不到要拒絕的理 由,情況一如今天的中國年代。鐵路總會發展、科技總會發展、網絡總會發展、中國總會發展,但蠢材卻總要付出代價。
要明白保險公司的估值,首先要明白Economic Value ,EV就是:
除去會計入賬的因素的利潤,減去賺取這利潤的"資本"成本。
這 個Economic Value是近代的名詞,其實它的原理,早在30年代,Graham就已經在Security Analysis書內提出,他發現會計原理、守則的彈性,足夠被有心人變動報表中的盈利到和實際情況很大的出入田地,所以他提出很多實例,和如何調整報表 上的盈利,令企業的賺蝕數字更反映真實。但是他並沒有說要注入Cost of Capital,他認為,以借貸的利息,然後折扣法(Discounting)計算的價值,會受利息上下變化而大幅波動。
事實證明他是非 常對,同一筆未來保險金收入,扣除成本後,保險公司一般都以美國政府30年長債息折扣法計算價值,這個價值就是他們說的內涵值,但是投資界的 Economic Value卻不是以30年長債息折扣,而是以企股本身的借貸息計算,因此,兩間保險公司,相同的保險金收入,相同的成本,相同的內涵值,但乙公司的借貸息 高於甲公司,乙的Economic Value便會低於甲,這就解釋為何美資保險公司在美國的資本主場失效,借息大幅上升,或根本借不到錢時,其經濟價值Economic Value大幅低於水源充足的中資保險公司。
客觀地分析數字,這不是因為中國前景的透麗,因為好前景的背後是代表能賺大錢。而一些能賺大錢,相同的錢的美資保險公司的價格卻受著Cost of Capital影響而走低。
|
||||||
地圖日記不只賣商品,更是賣廣告,讓一間間亟欲打響知名度的店家,一夜之間就成為人氣店家,助人成功之餘,也讓兩位創辦人郭書齊、郭家齊成為人人稱羨的「億元男」。 撰文‧黃智銘 就在網路巨人Google有意以六十億美元天價收購全球最大團購網站Groupon同時,台灣知名的團購網站「地圖日記」也被Groupon購併。業界估 計,收購金額應該在新台幣一億元以上,地圖日記創辦人郭書齊、郭家齊不到四個月就拚出億元身價,他們靠什麼快速獲利?並讓外國金主願意買單? 每晚午夜十二點是一般人上床睡覺的時刻,但是全國卻有一群人仍守在電腦前,他們不是在聊天、玩線上遊戲,而是在等待地圖日記網站上的「百萬網友團購網」公開最新的團購項目。從漢堡、烤鴨全餐到鬼屋門票,只要一公開,瞬間就被搶購一空,這就是團購網的魅力。 地圖日記網站執行長郭書齊得意地細數「輝煌戰果」說,「我們最高紀錄一個晚上賣出五千多個漢堡,也有一晚上賣出二千多張遊樂場鬼屋門票。」「這些其實都是 衝動消費,半夜十二點,有多少人會想吃漢堡或去鬼屋?但是在半價的誘惑與適當的文字、圖片宣傳之下,網友們就是會買。」對於自己煽動網友衝動購買的創造議 題能力,郭書齊相當得意。 地圖日記並非一創立就一帆風順。郭書齊與郭家齊兩兄弟頂著美國雷鳥大學企管碩士與史丹佛大學資工碩士的高學歷,三年前兩人各出二十五萬元創業,在沒有創投 奧援之下,靠著親朋好友的借貸,苦熬過來。為了找到新出路,今年八月推出「百萬網友團購網」,以每日特惠商品半價作為號召,一舉打響名號。 至於這個模式為何能夠在四個月內成功,甚至創造出超過一千萬元的業績?原來,郭家兄弟成功營造出網站、網友及廠商三贏的共榮圈。網站靠向廠商抽成獲利、網友占了便宜,但是為何廠商願意承受損失,以一半的價格賤賣商品? 「團購其實不是銷售,而是一種廣告,店家願意配合我們推出超低價產品的原因在於,團購保證消費者一定會到店裡消費,比起海報、電視廣告絕對更有效又便宜。」郭書齊一語道破團購網站的本質,原來店家賠錢賣的用意在於打響知名度。 西門町的大衛起司漢堡今年十月也和地圖日記合作,一分鐘之內賣出九十三個漢堡,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老闆詹大衛說,「地圖日記半價銷售之後,很多客人都上 門來消費,口碑也陸續打開,業績成長超過二成,更重要的是透過網路行銷,還可以讓原本不來西門町的顧客也來店裡消費。」擁有一五○萬會員的地圖日記,四個 月內就成為全台最熱門的團購網站,靠的就是它的網路行銷威力,將折扣當做廣告費,讓新進入市場的創業家也可以迅速打開知名度,這就是地圖日記身價暴漲的祕 密! |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5447.html
为何上市后的当当网股价大起大落,发生了什么问题?
故事要从12月8日当当网在纽交所上市讲起。
上市之后,北大中文系毕业生、性情中人、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在新浪微博上讲述自己的恋爱故事,一件事是和京东商城和卓越亚马逊打价格战和口水战。
李国庆开始回忆恋爱故事的时候,其招股说明书还同时透露募资将用于百货类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直接就动了中国第一大B2C电子商务网站京东商城的奶酪。
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随即宣布将对图书降价20%,针对当当发起价格战。这个时候,李国庆还在微博上专心描述自己约请初恋女友到纽约观摩上市仪式一事。
在微博上,李国庆对自己的描述标签是:“我口无遮拦,多有得罪,请海涵。”
上市之后,李国庆数次发表微博臧否天下,在回忆过往的恋爱史的同时,对一位女网友的粗口同样以粗口回击,同时对于当当聘请的公关公司的行为表示不 满,对于一家投资当当的PE上市后的奢侈行为和投资其竞争对手的对冲行为也同样充满怨言,并将自己描述为“成功人士”站在纽约街头。
前新浪网CEO王志东转发了一条微博来开李国庆的玩笑:“I have a dream…等我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了,一定要在纽约开一个盛大的Party,把我的小学女同学、中学女同学、大学女同学都请过来,然后大声说:谁让你们当年不搭理我,哼!”
李国庆则话中有话地回应说:“哈哈,你这是挤对我。你也相信我作为‘成功人士’想表达的是对失恋的延期补偿?我真是想说:中国一代人也能有今天!和美国大佬平起平坐!我想起拉美作家博尔赫斯说的:人和人之间本质上是不能沟通的。”
对于李国庆上市后略显激动的言行,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表示,可能上市后李国庆的心态上有了一些变化,李国庆本身就不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但做事还算比较保守,如果以后想要快速增长,就需要大胆尝试。
专业财经网站i美股创始人方三文对于当当和李国庆的行为并未评价,而是转发了前创业家杂志执行主编申音的一条微博:战略决定战术,性格决定命运。不过方三文认为,当初当当网在美国上市被描述为中国的亚马逊,与事实还是有差距。
由于京东商城咄咄逼人的进攻,李国庆在微博上停止了谈“恋爱”,开始宣布当当图书降价,以应对卓越亚马逊和京东商城的图书促销行为。
“当当股价下跌与李国庆谈自己的初恋应该没有太大关系,投资者不会太关注他的个人感情。”互联网分析师许单单告诉记者。
不过许单单认为,当当网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占据当当网销售额85%的大本营——图书业务,受到了京东商城和卓越亚马逊价格战的影响,“当当的净利润只有1%,而净利润其中还有来自于利息收入等方面的因素,所以遭遇价格战,会让投资者担心当当的低利润率进一步降低。”
洪波则认为,当当并不是一家被过度包装的公司,而只是一家早期被高估的公司。作为一家有十年历史的老公司,其间其经营模式并没有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其股价下跌主要是投资者预期太高,投资者看到价格战的影响,以及其相对比较稳健的增长,肯定会降低对当当网的预期。
但李国庆也不是易与之辈。
在遭遇首次价格战和口水战之后不久,当当网主动针对京东商城发起价格战,并宣布斥资4000万元对电子商品及百货类商品降价,随后京东商城宣布 8000万元跟进降价,卓越亚马逊则再次宣布将以1亿元跟进此次百货降价,淘宝商城也发起了年终大促销。对于当前当当未来要发展的百货业务,许单单认为, 尽管当当的百货所占比例一直在上升,但是由于面对更强大的京东商城以及淘宝商城的竞争,“估计投资者将会有所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