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抗洪賑災 隆平高科捐贈1000萬元農作物種子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16/1022617.html

7月9日淩晨,首批18萬公斤“隆平206”從安徽阜陽加工中心裝運至巢湖捐贈指定地點,隨後陸續發往受災地區;10-11日,第二批共計可播種3000畝的辣椒種子“湘研802”和黃瓜種子“博美4號”、“博美41號”,分別從長沙和天津發運;14日起,共計18萬公斤的第三批賑災種子“中嘉早17”水稻種子也陸續發車送往災區。

Qq__20160716181126.thumb_head

長江中下遊地區持續的暴雨襲擊,已造成大量農田被淹,部分地區農作物甚至面臨絕收困境。為盡量減少損失,幫助農戶災後複產,種業龍頭企業隆平高科緊急啟動賑災行動,面向安徽、湖北和湖南等長江中下遊受災嚴重的地區,捐贈水稻、玉米和蔬菜種子超過36萬公斤,價值近1000萬元,預計可播種面積約16萬畝。

賑災行動啟動後,隆平高科成立了由公司總裁牽頭指揮的賑災工作小組,緊密與各省種子管理機構保持聯系,在統計各區縣受災情況基礎上,捐贈種子分水稻、玉米和蔬菜三線並舉,分批發送。

隆平高科總裁廖翠猛表示:“為爭分奪秒抗災,確保救災物資充分發揮效用,我們采取了三大措施,包括種子籌集、精準發放和栽種技術指導。”

7月9日淩晨,首批18萬公斤“隆平206”從安徽阜陽加工中心裝運至巢湖捐贈指定地點,隨後陸續發往受災地區;10-11日,第二批共計可播種3000畝的辣椒種子“湘研802”和黃瓜種子“博美4號”、“博美41號”,分別從長沙和天津發運;14日起,共計18萬公斤的第三批賑災種子“中嘉早17”水稻種子也陸續發車送往災區。

為確保賑災種子能“專種專地專用”,隆平高科提前與各省種子管理部門提前做好了銜接,確保種子精準發放。為更好地指導農戶精確播種,公司準備了栽培種植手冊隨種子一起發放,同時還聯合農業管理部門緊急制作了《農業科技抗災救災技術生產指導手冊》,供災區農民參考使用。

目前,隆平高科捐贈的種子已陸續發放到農戶手中,複產搶種時間緊迫,一批蔬菜種子在發放當天就已開始育苗。在湖北麻城市宋埠鎮,接到辣椒種子的村民說:“我們已經整好了育苗床,鋪好了育苗土,就等種子播種,這批種子來得非常及時。”

廖翠猛表示:“作為農業企業,隆平高科對受災農民的沈重心情感同身受,捐助只是一種手段,最終讓農民渡過難關有個好收成才是我們的目的。”

  • 李語涵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34

【專題籽】撫慰311地震災民傷口 港夫婦岩手開cafe兼賑災7年

1 : GS(14)@2018-03-12 01:57:14

港人譚浩洋和太太周燕芬沒有後悔來日本岩手縣賑災的決定,更希望可以一直留在這裏。

【專題籽:胚芽故事】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東北發生8.9級地震。這場史上最猛烈的世紀天災,引發超過10米高的海嘯,令整個日本陷入一片混亂,傷亡數字更是無法估計。岩手縣沿海城市「大船渡」是其中一個重災區,海嘯最高達16.7米,死亡人數達340人。儘管天災無情,來自香港的一對夫婦卻信人間有情,甘願放棄努力10年得來的長俸,放棄香港的一切,遠赴岩手與災民共患難。7年過後,依然無悔。


「我們來日本岩手縣剛好第7年,起初我們是來做災後支援工作,慢慢變成想留在這兒,想想可以如何貢獻給這個社區。」39歲的香港人譚浩洋和38歲太太周燕芬,原本有份穩定工作,一個是警察,一個是大學的文員,收入理應不算差。但7年前一場世紀災難,卻改變了他們一生。「我本身對日本有一份情,多年前跟隨基督教機構來日本傳福音。我2002年入職做警察,原來當差10年可以拿長俸,即部份公積金,於是便想,會否在2012年辭職,提早退休,拿這筆錢來日本呢?這是原本的計劃。」東北大地震,兩夫婦相當驚訝,但沒有震碎他們赴日的心,反而考慮應否立即起行。「心中就很逼切,想快點來與災民共渡難關。災難發生兩星期後,我是先頭部隊來幫忙。但考慮數月後,便決定放低工作,放棄那筆約30萬的公積金,來日本賑災。」阿洋距離提早退休的日子,其實只剩一年左右,要毅然放棄工作,他有徵詢家人意見,「真的沒想過會在第九年考慮這問題,其實家人有反對,但反對是因為擔心。」阿芬也補充,「我的父母也問,你們是否儍了,要幫人在香港也可以幫,為何要放棄公務員如此穩定的工作?後來才知道我們不是一時衝動,不是自己來,而是一個團隊,才令他們放下心頭大石。」

首隊伍抵岩手 有心理準備搬屍體

阿洋是第一隊來到岩手縣賑災的隊伍,當時救災隊有4人,有記者、警察及其他專業人士,而他是自動請纓參與,「起初發生海嘯時,我們連岩手縣在哪兒也不知道。我有心理準備要搬屍體,亦有人說當地很危險,要駕十多小時車來,可能隨時會有甚麼意外,所以警告我們要想清楚。」然而,311地震亦引致福島核電廠爆炸,人心惶惶但沒有動搖他的決定。「當時會擔心輻射是否有危險,但後來知道岩手縣與福島有段距離,而且這兒主要是海嘯災區,便少了些擔憂。」到埗後,眼前盡是一片頹垣敗瓦,滿佈瓦礫和垃圾,卻從沒看到屍體,他說因為當地災民非常齊心,很快手便合作清理好地方。

聚腳聊天 冀改變年輕人消極想法

災難發生大半年後,即2011年的11月,他決定辭去警察一職及放棄長俸,正式申請簽證,長期留居日本,而這次太太阿芬亦有同行。他們兩人的生活費,全由教會及捐款者資助,只是剛好能應付每月開支,「這兒的生活水平普遍比香港低,最大生活開支是住屋及開車,其實能應付開支,我們便滿足了。」以他們為例,租一間兩房約700呎房屋,需要5,000港元,而駕車開支約3,000元。7年來,他們逗留過3個地方,包括宮古、山田町,以及現在身處的大船渡。「岩手縣災情最嚴重的其實並非大船渡,而是宮古市及陸前高田。」還記得當年311在電視上看到的畫面嗎?臨海沿岸突然一股黑色巨浪衝來,將低窪地方淹沒,大小船、汽車、房屋……通通被衝上岸。這一幕,至今仍深深烙在大家的腦海中,包括我在內。「起初探訪時,災民非常感動,因為這麼大的災難,義工卻很少。一見面,他們立即哭起來,事隔大半年,終於有人來敲門及關心你,我們也覺得很感動。」除賑災外,2014年他們與兩對同樣來自香港的夫婦,開設了一間cafe,希望聯繫和認識這兒的年輕人,為他們建立一個可以放鬆及聊天的地方。「一般認識日本的香港人,都會認為日本是個很繁榮的國家。其實我們在這兒住了5、6年,發覺日本都有貧窮一面,甚至有這些鄉下地方。我們便想,如果在這兒生活,可以帶給這個社區甚麼貢獻呢?」他們其中的使命,就是要傳遞一個訊息給年輕人︰將來無論是在哪讀書或學到甚麼,有心的話也能貢獻社區,也能成為有用的人。「其實我們作為外國人,住在這個地方是頗受注目的,所以有一定影響力。」阿芬回想起曾經接觸過年輕人,很多家庭也是支離破碎,有的父母因地震身亡、離婚,或是被酗酒的媽媽虐待,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年輕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他們希望能透過cafe及定期舉辦的活動,改變他們消極的想法,「年輕人就是未來,很想他們感受到愛,在一個像家的群體中成長。雖然我們並非真正的家人,但想他們經歷到愛及支持。」311發生至今相隔7年,除阿洋及阿芬外,也不斷有香港義工參與災後支援工作,希望透過這綿力,為日本加油。


阿洋和兩對港人夫婦合作開設的cafe,是由幾個貨櫃組成。

他們會到老人院探訪公公婆婆,教他們做些小手作。

阿芬亦跟隨丈夫到岩手縣,並到緊急避難中心探訪災民。


阿洋(右一)之前來到災情較嚴重的地區,和其他義工幫忙救災。



【大船渡市當年災情】

海嘯最高︰16.7米2011年人口︰40,737人死亡︰340人;失蹤︰81人房屋損毀︰3,629棟


記者:黃依情攝影:潘志恆(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11/203271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593

【文化籽】改歌詞玩消音搞裝置 楊嘉輝玩轉賑災歌

1 : GS(14)@2018-03-19 04:55:51

【文化籽:周末藝遊】賑災歌曲不是一門音樂類別,但由80年代聲援非洲饑民的《We Are The World》,到90年代為華東水災籌款的《滔滔千里心》,仍有人琅琅上口。西九文化區M+展亭正舉行「楊嘉輝的賑災專輯世界巡迴演」,將去年威尼斯雙年展的香港館展覽移師西九,重新演繹紅極一時的賑災歌曲,讓人探討賑災活動的方式。


39歲的本地藝術家楊嘉輝說話不多,節奏溫吞,最近沉迷Switch遊戲《Zelda》,他的俏皮都在音樂作品中呈現,但他的音樂不是一般人說得出的歌曲類別,而是乾脆地把經典賑災歌改歌詞、玩消音,讓人們反思賑災音樂的意義。

搜集資料分析 連媽媽本CI都唔放過

例如香港人耳熟能詳的《滔滔千里心》,有點年紀的都記得那是香港人於1991年為華東水災籌款的歌曲。楊嘉輝決定租一條漁船,第一次艇家因怕季候風要打道回府,第二次他被載到茫茫大海,在風急浪高之間即興為舊曲賦上新詞,而且是一堆毫無關聯的數目字。他說:「以前東華三院籌款,整晚重複一個捐款電話號碼,電視螢幕寫着某某捐款多少,賑災歌令人想起數字,粵語有九聲,要拼到歌曲裏很容易,就像林子祥的《數字人生》。」又例如80年代一眾美國紅星合唱《We Are The World》旨在聲援非洲饑民,他卻找來合唱團用消音的方法重唱,就如在一個鴉雀無聲的自修室壓低聲音唱出歌詞一樣。他還做了一個自動演奏鋼琴藝術裝置,把媽媽以前的身份證明書(CI)放在鋼琴上,讓拉得繃緊的琴弦一下一下敲上去。他為籌備這個展覽,不單上YouTube重溫歷來世界各地的賑災歌,還要搜集資料分析這些流行曲的社會意義。

師承電子音樂先驅 電腦電話奏交響樂

楊嘉輝說幼時絕非天生的音樂天才,從福建來港的父親愛在家裏聽收音機,愛帶他去新光戲院看戲。直至他往澳洲讀中學才發現自己的音樂細胞,學會鋼琴和低音大提琴,從此一直在音樂學術界打滾,在美國攻讀音樂博士時更師承20世紀電子音樂先驅Paul Lansky。他本來除音樂外就最愛打機,渴望寫出不止在音樂廳中演奏的音樂,他曾為管弦樂團和Game Boy寫了一首實驗作品,又跟朋友組成「電器公司」樂隊,將電腦和電話化成交響樂素材。他在觀眾眼中的俏皮音樂,背後都有他嘔心瀝血的資料搜集,例如他曾在五大洲十一國錄下世界各地的鐘聲,探討鐘鼎與宗教和戰爭的關係,讓人思考世界和平的重要。對他而言,賑災歌曲總是千篇一律,不如搞搞新意思賦予新的生命。


自動演奏鋼琴作為裝置藝術。

琴上物件有書本到包裝紙,甚至媽媽以前用的身份證明書(CI)。

他在飄搖的海上以數字唱《滔滔千里心》之曲,觀眾戴上耳機感受。


3D打印雕塑《Palazzo Gundane》,將虛構音樂家Boomtown Gundane的頭像和前美國總統列根的頭像結合。

展覽以歷史事件闡述娛樂巨星錄製慈善單曲的現象。

楊嘉輝與客席策展人郭瑛將展覽從威尼斯雙年展帶回香港。


展覽包括由工聯會群聲合唱團以消音方式翻唱《We Are The World》。


楊嘉輝的賑災專輯世界巡迴演

日期:即日至5月6日(逢星期三至日及公眾假期休息)時間:11am-6pm地點:西九文化區M+展亭門票:免費入場

延伸活動

講座從歷史眼光看慈善單曲:公式、教訓、挑戰講者:薩塞克斯大學協作史教授Lucy Robinson日期:3月24日時間:2pm-3:30pm地點: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1310室表演香港工聯會群聲合唱團時間:3月28日(5pm-5:20pm)、3月31日(12pm-12:20pm)地點:會展中心演講廳2查詢: http://www.westkowloon.hk/


一周好事

「方寸之間——梅潔樓藏手卷冊頁」展覽展品包括丁衍庸、溥儒、張大千等國畫大師的作品時間:3月24日至4月5日(11am-8pm)地點:PMQ元創方智方(中環鴨巴甸街35號)查詢:http://www.pmq.org.hk/



西遊東渡四位藝術家整合戈壁沙漠之旅的創作,探索文化交流時間:即日至3月30日(12pm-8pm)地點:牛棚藝術村12號(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查詢:[email protected]



「無何有之香」文學×視藝展覽以氣味、香港、女性的角度展覽文學作品時間:即日至4月1日(12pm-7pm、除周一外)地點:富德樓8/F(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查詢:http://www.hkliteraturehouse.org/


採訪:呂珠玲攝影:劉永發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17/203339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0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