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天津市政府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格落實天津市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毫不動搖地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毫不動搖地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目標,毫不動搖地維護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要求加強購房人購房資格審查,對不符合調控政策規定的,不予辦理相關購房手續,堅決遏制投機炒房。對擅自放松購房條件的,將嚴格進行追責問責。要切實提高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應比例,積極增加租賃住房用地供應。要嚴格按照“三價聯控”原則,根據出讓地塊周邊新建商品住房區片指導價格,確定土地出讓最高限價,確保地價處於合理水平。
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7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7月份新房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有65個,比上月多4個,環比上漲城市數量也有所增加。在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要求下,各地正在不斷出臺針對性調控措施。
一二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漲幅回落
從環比來看,7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上漲的比例超9成。數據顯示,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數量達到65個,較上月增加2個;下跌城市數量則為3個,比上個月少1個。漲幅最高為三亞的3.7%;上海、南京和泉州同以環比降幅0.1%領跌。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稱,7月份,各地繼續堅持因城施策,調控措施陸續加碼,努力促進供求平衡。從環比看,4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上漲0.2%,漲幅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31個二線城市上漲1.1%,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三線城市則略有擴大。
上海鏈家市場分析師趙葆根認為,房價漲幅居前的城市多出臺了人才引進政策。例如,房價環比漲幅居前的山東煙臺在7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雙招雙引”工作的意見》,這使其新房價格環比漲幅從6月份的0.9%迅速擴大到7月份的2.9%。近期,呼和浩特、南昌、西安、鄭州、溫州等地先後出臺吸引人才政策,一些省市還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補貼力度。從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看,以上城市的新房價格環比漲幅均超過1%。
“人才引進政策使部分二三線城市短期購房人數增加,樓市供應出現階段性不足,推升了房價上漲預期。”趙葆根說。
二三線城市房價同比漲幅擴大
從同比漲幅來看,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有65個,比上個月多4個;4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低於去年同期,比上個月少5個。其中,海南海口以19%的同比漲幅領漲全國,江蘇南京以1.9%的降幅領跌。
數據顯示,二三線城市房價同比漲幅擴大。31個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分別上漲7.3%和5.5%,漲幅比上月分別擴大1.0和0.9個百分點。35個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分別上漲6.7%和5.1%,漲幅比上月分別擴大0.7和0.8個百分點。
一線城市新建商品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亦雙雙上漲。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上漲0.2%,上月為持平;二手住宅銷售價格上漲0.5%,漲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北京新房價格結束了連續9個月的下跌,廣州連續3個月上漲,深圳和上海則分別延續了11個月和7個月的連跌。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近期房價拉升的動力主要源於二三線城市。
嚴格落實“房住不炒”,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7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住建部日前召開部分城市房地產工作座談會強調,把地方政府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主體責任落到實處,確保市場穩定。對工作不力、市場波動大、未能實現調控目標的地方堅決問責。
在地方層面,深圳、合肥、南京、貴陽等地相繼出臺新一輪調控政策。據中原地產統計,7月份,全國共有超過60城發布了70多次各類型房地產調控政策,包括限制企事業單位購房、升級限售措施等。
事實上,隨著房地產調控密集加碼,部分城市房價已開始出現合理回歸跡象。記者近期在廈門調查發現,在調控措施陸續加碼的政策環境下,這座在2016年至2017年房價領漲全國的城市,自2018年以來二手房價格已有近20%的回調,新房市場供求關系也逐漸趨於平衡。
專家認為,在加大供應的同時,下一步各地還應重點加強對房地產銷售行為和交易秩序的管控,防止少數企業和投資投機需求“鉆空子”炒房。同時,加快建立樓市調控長效機制。
防風險、治亂象、補短板,保險業嚴監管正推向縱深,行業保費增速整體放緩。8月30日,新華保險發布2018年中報,至此,上市四大險企均已披露2018年半年報。
從凈利潤來看,2018上半年,中國平安凈利潤647.70億元,同比增長31.9%;中國人壽凈利潤為164.23億元,同比增長34.2%;新華保險凈利潤57.99億元,同比增長79.1%;太保集團凈利潤82.54億元,同比增長26.8%。從凈利潤增速來看,新華保險增速最高,其次分別為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太保集團。
新華保險凈利同比增79.1%
新華保險2018年中報顯示,上半年,新華保險共實現保費收入678.70億元,同比增長10.8%。報告期內,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7.99億元,同比增長79.1%;內含價值1656.0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9%;剩余邊際1841.6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1%,各項指標展現出公司穩定、健康的發展勢頭。
新華保險轉型所建立的“續期拉動增長模式”正逐步顯示出其內在價值。上半年,新華保險共實現續期保費537.48億元,同比增長27.6%,為實現總保費增長奠定了基礎。
在長期期交方面,上半年新華保險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占首年期交保費的63.1%。
新華保險表示,二季度以來,公司加速保障型業務發展,持續優化結構,提升業務品質。隨著健康險為核心的保障型業務深入發展,新華保險個人壽險業務13個月和25個月繼續率達到90.7%和84.7%,較去年同期分別提升1.5和2.4個百分點,整體業務品質得到改善。
報告同時顯示,2018年上半年新華保險實現凈投資收益170.75億元,同比增長7.5%;總投資收益165.28億元,同比增長3.2%;年化凈投資和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5.0%和4.8%,繼續維持較高水平。
結構轉型,壽險回歸本源
根據銀保監會近日發布的半年度保費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保險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2369.40億元,同比下降3.33%。值得註意的是,上半年壽險業務下滑明顯。
2018年上半年,壽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3361.43億元,同比下降12.15%。
“主要是監管導向改變的背景下公司結構轉型的結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認為,在行業結構調整的環境下,很多市場主體的期交保費雖增加,但躉交保費減少下降的幅度更大,從而造成增速下滑。另外,各市場主體的初始條件不太一樣,對於有些市場主體,監管對於壽險業務的影響可能還將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
朱俊生同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保費增速雖然下降,但壽險業務結構更趨合理,將給轉型完成後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保險學系教授朱銘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看壽險主要看業務增長速度、保費規模。“但這個指標,從一開始衡量就有些問題,因為保費有些水分,目前壽險增速下降,是回歸正常,強調保障型產品的趨勢。”
朱俊生認為,從全年來看整體增長下降可能是個大趨勢,但是幅度會進一步收窄。“保險市場正釋放些積極信號。例如,越來越多公司從躉交改為期交,結構正發生改變。”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