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估中了原因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22.html上星期止凡在這裡寫了一篇有關免費電視牌的文章,主要發表一下「偉論」及發洩一下,認為政府故意挑戰公眾期望,在管治上是不智的。文章中沒有嘗試去猜想政府決定的背後原因,因為我根本想不通,最能想通的是中央的意旨,是一個政治考慮。 雖然有 blog友留言認為政府決定合情合理,但我始終不認同,尤其一點我想不通的,既然合情合理合法,政府又何必處處隱瞞呢?按推斷應該真正原因是一個不能公開的秘密,正如王維基生向員工說過:「只有一個不能說的原因。」
昨天跟朋友傾電話,他說了一個政府不發牌予香港電視的合理原因(好像在電台聽過的),就是無線、亞視的牌照到 2016年,由於香港電視準備得太好、太快了,只要一有牌在手,很快就能開台,所以會被無線、亞視司法覆核。而另外兩個台正式要發牌都要幾個月後,再慢慢準備,都要2015年才開台,介時無線、亞視應不會再考慮司法覆核了。聽畢,我表示對這個論點有印象,但是太合理了,所以不會是真正原因,當時我話:「如果要一個合理原因,其實我早想到一個,到今天還未有人提出過的。」就是政府研究發牌時,只考慮公司投標時的狀態和計劃書,即 2009年時三家投標公司的狀態。記得在 2009年時,香港電視好像還未成立,還是城市電訊,王生還未「賣仔」(賣掉城市電訊套現),所以未有 50多億公司現金,亦未有大手聘請行內有經驗人士過檔,當時計劃書內容亦不知是否如近期進取。遊戲規則是公平的,投標一刻計,之後就算突然想加碼,或找到很多投資者注資,政府還是應該按投標時的計劃書考慮。如果政府只考慮當時三家公司的比較,極大可能香港電視會輸。朋友聽完立即說:「同意,這個理由非常合理!為何你不出文發表呀?」,我當時的回應仍是:「太合理了,我自己也不認為是真正原因,要不然政府早可以說出來了。」直到今天放工再看特首及王生的發言,我開始感覺自己可能估中了。原因是這樣的,本來連王生都以為不發牌予香港電視是中央的決定,作為一個生意大約幾十億(不是太高級數)的生意人,王生這個極之識時務的人本身都不會得罪中央的,所以這幾天他都保持低調,如果被中央認定為搞遊行及包圍政總的「風眼」份子,往後的生意路不會好走。然而看了這幾天各界言論,加上可能王生自己亦會用方法求證,今天他直言相信不是中央的意思,這就開始令我有分析的趣味了。加上王生加多了一點資料,原來政府在今年五、六月左右發信到三家公司表示會循序漸進,不會發足三個牌,但又不許投標者修改內容,這點令王生覺得不公平。這個資料,令我的分析增加了不少命中率。故事可能是這樣的,起初政府是「來者不拒」,所以投標人只需要入標及付合最低要求即可,於是以這個條件,王生當時不覺得是需要把其餘兩家公司「打低」才能獲得發牌。例如獲發牌公司最少要3年內投資10億,入標時就會填寫「3年內投資10億」這個最低要求,但如果是有限額的競標,就要計算過自己及對手能力,進取一點填寫,可能計算過後填寫「3年內投資50億」也說不定。王生今天指出了問題,是政府改變遊戲規則,但又不容許投標者修改標書計劃內容,最終出局者是香港電視,這個結果反映不到三家入標公司的真正誠意及實力因素。如果真的是這個原因,那麼政府真的太家長式管治了,好像新加坡一樣,市場的容量及生態都想控制著,終於今天搞個大頭佛出來了。不過以上的都只是猜測,還有不少疑問,為何要發兩個牌呢?中央真的沒有插手嗎?政府真的自把自為及如此低政治敏感度?政府要拿些有說服力的理由出來真的這麼難嗎(如果是上面的理由,我還可以接受,只是為何要改遊戲規則而不讓人家改標)?如今政府又觸怒了市民,王生又要司法覆核,看來事件還有一段時間繼續,難道像施永青先生今天在專欄說「政府發電視牌已發展為管治危機」?
國內中小超市「倒閉潮」背後的原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692.html為什麼企業抗風險能力弱?
讓我們一起來探尋倒閉背後真正的原因
一、「小超市倒閉」是競爭所致,符合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法則。
小超市頻頻倒閉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行業進入門檻太低。國家有關部門規定,註冊一個零售企業,最多花30多萬元。行業進入門檻很低。一些資金實力不強的小超市常常感到壓力大,生存難。一些小超市老闆一旦進入經營角色,就會抑制不住擴張慾望,錯誤地認為規模擴大了就能賺錢,因而盲目地發展。小超市的利潤很低,資金少,顯然進不了好貨。沒有好貨,就不能吸引消費者,銷售額就會下降,資金就不能正常周轉,與供貨商的款項就不能按時結算,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二、沒有目標,盲目擴張
中小超市要確立一個明確的發展目標,處理好效益與速度的關係,要做到量力而行。現在超市規模不宜過大,規模產生是一個過程,不要操之過急;小超市也可以加盟到一個大企業中,享受給他們的規模效益,也可以自己成立一個聯合體,降低風險。應該專注主業經營,供貨商不能把貸款挪作他用。對供應商來說,要吸取教訓,認真考察,選擇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在合作中,要及時瞭解超市運營情況。
三、融資能力弱,資金鏈脫節
所謂的資金鏈就是用於商場周轉的流動資金,個別老闆把商場周轉資金轉移做其他用途,比如買車、買房或做其他項目投資,這樣就會產生資金鏈脫節,供貨商的貨款一但拖欠,馬上會引發供貨商聚眾清貨的局面。
大超市融資比較容易,「洋超市」底子厚,因而在競爭中生存。小超市往往處在不利或被動的局面。小超市初期投入很大,各種硬件要跟上,如消防系統、收銀系統、防盜系統、燈光照明系統的投入要花費不少。一些小超市由於缺乏實力,往往選址在地下室,其消防系統簡陋,燈光昏暗,購物環境差,檔次上不去。
四、管理與理念跟不上
小超市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沒有跟上,企業處於無序發展狀態。要通過改善商品管理、加速庫存周轉,防止資金沉澱。連鎖店要做的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規範。一個樣板店做好了,再發展其它的。二是標準。要有明確標準,主要標準要體現簡單化,簡單化才能做到標準化。三是專業各個崗位、各項流程要專業化。
五、沒有特色,商品結構不合理。
內部商場定位和商品結構不合理,導致營業額上不去,不但沒能逐步遞增反而走下滑,這也是商場倒閉所潛在的危機之一。
倒閉的中小超市競爭實力、經營觀念上不去,貨源空檔,沒有主打產品。營銷能力主要是採取差別戰略、成本領先戰略、目標集中戰略以及中國特色的營銷文化,提升企業的凝聚力。要有中國特色。「同仁堂」、「全聚德」不怕競爭,因為它有中國文化的底蘊。我國零售業要造就學習型的企業。現在講商業秘密多,講學習少。外國企業已經走到我們面前,我們要學習他們經驗、揚長避短。國內企業也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中國零售業正在資源整合,做強做大的過程中,中小超市要抓住機遇,穩步發展,搶佔市場的一席之地。
【智庫】創業公司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2/56521.htmlSean Dalton高原資本一般合夥人,投資的公司有S t a r e n tN e t w o r k s 、A l t i g aNet work s、Tel ica和PA我的經驗,創業公司失敗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董事會向一樁沒有希望的生意不斷追加資金,即使有明確的證據表明不應這樣做。這完全符合精神失常的定義——重複做同樣的事情,卻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在公司失敗前,通常都會有非常明顯的跡象,但創業者和董事會都不見棺材不掉淚。創業公司失敗的另一種方式比較少見,但更體面。風險投資人與CEO或管理團隊坐下來討論:「我們從事過某某業務,不可行,接著嘗試開展了其他業務,也行不通,所以咱們還是實事求是,制訂一個體面退出的方案吧,以後如果有機會再合作。」如果投資人正確地應用了投資模式,這種失敗方式更可取。我希望這兩種失敗方式的比例為20︰80,但不幸的是,實際情況完全相反。
Tim Draper德豐傑投資公司創始人兼執行董事,投資的公司有百度、S k y p e、Hot m a i l、分眾傳媒AdMob等Harry Weller恩頤投資合夥人,投資的公司包括Groupon和OpowerDavid Cowan柏尚投資合夥人,投資的公司包括LinkedIn、Smule和Zoosk
創業公司失敗的原因很多。首要原因是錢花光了,人也筋疲力盡了。優秀的創業者能夠在山窮水盡時苦苦支撐,讓公司活下來。創業公司能否成功取決於起飛跑道有多長。要想讓人逐漸注意到,公司就必須存活足夠長的時間。因此公司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跑道過短或突然中斷。導致跑道突然中斷的原因有:銀行提前收回貸款;創業者心灰意冷,決心放棄;創業團隊關係不融洽,不再彼此信任等,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團隊不融洽時,會出現很多危險信號。如果團隊成員只是彼此不喜歡對方,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如果事後彼此指責,不再信任對方的決策能力,問題就嚴重了。我認為另一個危險信號是創業者動機不純。創業者應該持這樣的態度:「我要從根本上改變這個主要市場。」如果創業者只想追逐名利,就不會有正確的動機。創業者必須致力於在目標行業中打造出一家成功的公司,在這個行業中,他們認為自己的做法正確,其他人的做法都是錯誤的。還有就是運氣不好。創業公司可能失去一位大客戶,公司內部也可能出現導致失敗的問題。但通常這些都是人為因素,是人禍導致公司走向失敗。
Harry Weller恩頤投資合夥人,投資的公司包括Groupon和Opower
風險投資人投資的公司失敗,在一定程度上可歸咎於很多外部因素,如競爭和市場變化。但就我的經驗而言,幾乎都有一條相同的脈絡可尋,那就是創業者不能將洞察力轉換為執行,而最大的利益攸關方(創業者和投資人)不能通力合作。創業者天生愛幻想,在他們看來,一切皆有可能。而風險投資人總是考慮可能性,即便那些曾經創業的風險投資人也不例外,他們根據專業知識、經驗和直覺評估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創業者與投資人考慮的角度存在微妙的差異,而公司最終的成敗與這種差異密切相關。如果溝通渠道不暢,創業者
與投資人之間的關係就可能越來越糟。一旦一方試圖控制另一方(董事會想獲得控制權,而CEO或創始人也想佔上風),平衡就會被打破,公司將陷入危險境地。在打造傑出公司的過程中,有很多調整方向的機會,也有很多實現願景的途徑,但前提條件是重要的各方能夠通力合作。
David Cowan柏尚投資合夥人,投資的公司包括LinkedIn、Smule和Zoosk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風險投資的大多數資金都投向了面向企業市場的商業化科技公司。在此期間,存在一種普遍的錯誤,準確地說是一個導致創業公司失敗的普遍原因,那就是錯誤地認為針對兩三家Beta客戶設計的解決方案可推廣到整個市場。通常,針對每家Beta客戶為解決方案進行了高度定製,這樣的產品肯定不能滿足所有客戶的需求。這種企業實際上是提供專業服務的。當前的情形顯然並非如此。當前,大
多數資金都投向了面向消費者的技術,即為大量用戶提供服務的B2B技術。因此,當前創業公司失敗的原因不再那麼單一。創業者不會像下國際象棋那樣往前看兩三步,這是我經常擔心的問題,也是很多風險投資人擔心的。他們只演示服務的吸引力,卻不考慮競爭對手和新進入者將採取什麼措施實現跨越式發展或搶佔市場份額。如果有人想出了一個有趣的點子,讓青少年能夠彼此交流、分享音樂和評論等,這可能成為曇花一現的時尚。每天的時間就那麼多,眾所周知,利用網絡娛樂的人總是朝三暮四。當然,有時也會出現能長期得到用戶青睞的服務,如YouTube和Facebook。
Scott Sandell恩頤投資一般合夥人,投資的公司包括S a l e s f or ce、We bE x和Bloom Energy
我認為創業公司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創業者總以為事情的發展會遂心如意,業務將按計劃的速度發展,並據此揮霍資金。結果是預計的營業收入未能實現,資金倒是按計劃消耗掉了。創業者未能調整支出,因為要縮減開支總是很難。另一方面,大多數成功創業者都對何時能有收入以及產品或服務何時能得到客戶青睞持謹慎態度。無論最初向風險投資人展示的計劃如何,他們都像守財奴一樣珍惜每個子兒,從不會讓自己陷入要依靠沒有說服力的計劃和成果去融資的窘境。在業務發展的道路上走得越遠,融資能力就越取決於成果而不是希望和潛力。如果企業按計劃花錢,倘若事情的進展並不像預期的那樣順利,那麼融資條款將日益苛刻,甚至根本融不到資;而如果企業花錢的速度比最初的計劃慢得多,那麼企業將有更長的時間搞明白自己從事的業務。這樣的企業也可能會失敗,但他們有更長的時間來尋找出路。利用這段時間,他們通常可以在急需資金之前就早早地完成了再次融資。
Gus TaiTrinity Ventures一般合夥人,投資的公司包括Blue Nile、Photobucket、Modulus、Zulily和TrionWorlds
我認為首要原因是,管理團隊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確切地瞭解客戶,我稱之為「珍愛客戶」。創業公司需要聚精會神地
傾聽並瞭解客戶的需求和想法,還需要充滿同情心。專家談到傾聽客戶的心聲時,指的並
不僅僅是傾聽客戶的心聲,甚至不僅僅是瞭解客戶,他實際上指的是珍愛客戶。我個人認為,應該像珍愛嬰兒一樣珍愛客戶:不是命令嬰兒將需求告訴你,而是全盤接受他,並想方設法去搞清楚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更舒適,如何做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客戶不是嬰兒,但創業公必須珍愛客戶,這與珍愛嬰兒一樣重要。我認為很多創業公司之所以失敗,都源於他們試圖去限制客戶的需求。這些創業公司沒有根據對客戶環境及其根本需求的認識來提供產品。創業公司需要瞭解客戶的需求—不管是潛在需求還是已知需求,並以令人愉快的方式滿足這種需求。有些公司非常善於發現、描述並滿足客戶的潛在需求。在我看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史蒂夫·喬布斯和蘋果公司。
人人網退回校園,原因及風險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30/56725.html一句話點評:人人網作為社交網站淨營收下滑,而新浪微博一直處在收入增長期,加上傳統社交巨頭騰訊的存在,人人網被邊緣化的風險非常大。
社交平台混戰,人人網退回校園
由於新浪微博的出現,最近三四年的時間,人人網賴以生存的強社交關係附屬人群大規模地出現遷移,年輕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大範圍地活躍於新浪微博,減少了人人網的登陸駐留時間。與此同時,人人網並沒有做出搶眼的創新來拉動用戶回流和提高活躍度,雖然模仿了Facebook的時光軸,但時光軸的重要應用-相冊功能最普遍被使用的依舊是QQ空間。人人網無法在pc端、移動端創造足夠吸引力的產品和體驗,在持續對抗QQ空間的過程中,運營遠大於了產品創新和平台創新,沒有抓住微博用戶規模過億前的平台化寶貴時間窗。
人人網雖然比較早的推出了sso類開放接口,但是,人人網沒有抓住自己的先發優勢,在運營和營銷方面沒有足夠的張力,人人登陸的價值也隨之降低。在open graph方面,騰訊後來居上,百度則利用流量槓桿實現了百度分享等微觀數據聚合,人人網沒有在平台級別培育出讓人拍手稱快的第三方公司,沒有重視和培養基於人人網的社交開放生態產業鏈。即使在遊戲平台方面,人人網依舊沒有足夠地平台化,現在人人網的遊戲收入規模與未上市的chinaz姚劍軍投資的遊戲公司差不多,不及當年開心農場被騰訊收購後的第一年收入水平。
不能再拿人人網跟Facebook相比了
平台公司重在格局的構建,一個社交平台級公司基本上需要開放的sso、收入分成、個人或組織品牌傳播、計算能力、關係圖譜。
人人網由於成立時間長,已經度過初期的各種品牌建設紅利期,推薦的小站是和豆瓣小站類似產品(更接近tumblr),而在各種品牌公共機構和電視台綜藝娛樂節目營銷中,人人網或人人小站基本都沒有被列為前三、甚至前五的選項,這意味著人人網的產品品牌和平台的價值需要重新來進行推動或創新。
由於中國互聯網有騰訊QQ的存在,很多同學關係的集結地在QQ群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群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人人網的招牌校友同學關係事實上不像美國的Facebook那樣凝聚,即使Facebook也早已不再以這種關係作為自己的品牌宣講了。不能再拿人人網跟Facebook相比了。
筆者認為,人人網錯失成為主流平台公司的原因在於沒有開放式地經營好平台與大小品牌、第三方遊戲的認知鴻溝,生態鏈的中部一直虛弱,沒有形成健康的生態鏈自成長體系。
人人需要有牛逼的小弟負責創新
新浪微博、QQ空間的持續強勁走勢,讓人人網被淡化,人人網甚至這兩年都沒有像樣的刷存在感的宣傳,人人網苦心經營的白領人群被新浪微博瞬間拉走了,而人人似乎沒有什麼好的應對,也沒有通過收購來補足自己的產品線。一旦新浪微博在第四季度實現盈利,那麼,新浪微博獨立上市就會很快提上日程,人人網的表現不是中國的Facebook,而新浪微博的表現卻要好於Twitter。
移動互聯方面,微信、微博已成為強勢平台,陌陌等新秀表現不俗,網易新聞、搜狐新聞等客戶端佔據閱讀時間,如果人人在產品方面沒有大的創新,很難在移動端有一流的表現。現在人人推行重回校園的理念,能否抓住90後年輕校園主流網民還得先打個問號。
人人網這樣一個老牌社交網站,如果內部無法有好的創新,如果陳一舟無法激活內部創新,又無法引入外部創新,僅靠運營想突圍是不太現實的事情。儘管最近一年新浪微博的產品經理出現集體腦缺氧現象,但微博卡位基本完畢,有相對足夠時間讓他們接上氧氣瓶。也許陳一舟需要好好發現屬於自己的一個張小龍,舟哥負責炒股,有牛逼的小弟負責創新。
微信公眾號:socialpr 名稱:社交革命
成功縮減QE難言勝利的四大原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73 上週美聯儲公佈縮減QE規模以後,市場的表現非常平靜,美股甚至創下了歷史新高。不考慮部分新興市場貨幣匯率的下跌,很多人已經急於宣告美聯儲的勝利。但PIMCO聯合創始人El-Erian卻認為,這只能算是首戰告捷,漫長的戰爭還在後面,以下四大因素應該令我們保持謹慎:

第一,美聯儲政策的影響仍然過分地依賴使用人為推高的資產價格來影響家庭和企業的經濟行為。其它政策傳導機制,包括信貸渠道和實體經濟投資中的現金配置都仍然不見起色。因此,對金融體系穩定性的擔憂將一直持續,直到美聯儲目睹改善的經濟基本面配得上人為拉高的資產價格。
第二,因為政策工具軸心的變化——也就是更少地依賴直接措施(每月購債)並更多地依賴間接措施(通過未來政策指引來影響市場行為),美聯儲正在進入一個更具不確定性的政策階段。與有效程度和控制力相關的問題將很快出現。只要觀察最近5年期和其它中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的大幅上漲就能知道。
第三,美聯儲內部緊密跟蹤市場情況的官員將可能認識到,股票市場掌控了非常有利的技術面;而從歷史的角度判斷,這些技術面可以導致價格過度上漲,並在逆轉的市場造成更大的破壞性。
最後,美聯儲並非唯一一家一直主動支持經濟和金融穩定,並為了這個目標持續支持資產價格的央行;而且,美聯儲也不是唯一一家一直被迫依賴不完美的政策工具完成這項任務的機構。
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都處於類似的情況。所以它們也將面對類似的政策難題,是否成功最終將取決於它們的經濟是否能克服總需求不足,供給反應緩慢和殘留的債務負擔這三大困境。
在連續失敗的開始以後,美聯儲官員已經贏得了逐步有序退出QE的首場重大戰役的勝利,而QE這個高度實驗性措施所帶來的長期後果還沒完全搞清楚。美聯儲還沒有贏得這場戰爭。
天氣原因到底多大程度影響非農就業數據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835 美國12月新增非農就業7.4萬人,遠低於市場預期的「增加19.7萬人」。天氣極度寒冷是導致新增非農就業人數增幅小、勞動力參與率低的重要原因。由於天氣原因,有27.3萬美國人沒有參加工作,為1977年12月以來最高。過去10年裡,12月因天氣原因不參加工作的人數均值為17.9萬人。這些人中,有些處於僱用狀態,而有些不處於,因此降低了非農就業人數。由於天氣原因,有170萬人選擇兼職而非全職工作。

12月天氣不僅寒冷,也非常乾燥。經濟學家們試圖分析,天氣原因是否是新增非農就業人數遠低於預期的主要原因。
本週三公佈的ADP就業數據顯示,建築業勞動力市場異常強勁,就業職位增加了4.8萬個。然而今日的非農就業數據顯示,建築業砍掉了1.6萬個職位。12月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只能等待未來修正數據。此外,12月建築業就業職位為半年來首次淨減少,之前建築業就業職位連續六個月淨增加,這表明12月新房屋開工數也可能下降。
彭博社Shobhan Chandra表示:
由於天氣原因,有27.3萬美國人沒有參加工作,為1977年12月以來最高。僱主希望等待經濟進一步復甦的信號,因此也沒有積極僱傭。天氣極度寒冷是新增非農就業人數低於市場預期的原因之一。
Mesirow Financial經濟學家Diane Swonk表示:
事實上,因為經濟原因導致的兼職而非全職工作的人數維持在780萬人。經濟原因包括:工作時間被迫減少了,求職人員找不到全職工作。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表示:
即使考慮到天氣因素,週五的非農就業報告依然令人非常失望。Hatzius指出,勞動力參與率下降了,導致失業率下降,這表明失業率並不是一個很好可以反映勞動力市場的指標。
利率上漲的幾種原因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ool3.html去年六月起,市場利率明顯上漲,雖然官方利率不變。
有人說,影子銀行在作怪。這種說法相當於把自己搞不懂的自然現象都歸結於"鬼"。
有人說,可能是中央銀行在緊縮。不會吧?!僅僅2006年初到2013年11月底,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就漲了.... 272%!換言之,去年11月底的數字就是2006年初的3.72倍 (...世界冠軍)。而且,2013年各月的增幅都很高:14%左右的同期增長率!你還要多麼寬鬆的貨幣政策?你還要什麼 QE5,或者QE6?
那究竟什麼原因在推高利率呢?我在猜想,也許有兩個原因:
(1)長期信貸膨脹帶來的通脹率可能比官方的數字高。名義利率 =真實利率 +通脹率。即使咱們每個人都傻,市場不會傻。
(2)也許地方政府和國企對利率不十分敏感,推高了資金需求,從而推高了利率。這也就是典型的"政府部門的擠出效應",把私有部門擠出信貸市場,和投資市場。
當然,對於股市和債市,這都是有害的。
El-Erian辭職原因:早上4點多開始工作,與格羅斯有摩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697
據知情人士稱,工作時間過長和與格羅斯之間的摩擦,是El-Erian辭去PIMCO CEO的主要原因。El-Erian經常就戰略性問題與格羅斯發生爭吵。El-Erian並非因某次具體爭吵而觸發辭職。
周二,El-Erian宣布辭職,讓PIMCO內部和外部的許多人頗為震驚,僅PIMCO少數高層清楚此事。幾個月前,El-Erian就做出了要辭職的決定。
格羅斯接受了華爾街日報的采訪,他表示,最初知道El-Erian的決定時,他表示希望El-Erian不要離開。但既然El-Erian選擇離開,格羅斯稱對未來做好了準備。
PIMCO位於加州Newport Beach,由於與美東有三小時時差,El-Erian每天早上4:15分就要開始工作。El-Erian告訴同事們,他想寫書,並希望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El-Erian辭職與PIMCO去年糟糕的表現沒有關系。2013年,PIMCO全面回報基金錄得接近2%的負回報率,這是該基金14年以來首次年度業績虧損,也是該基金自1994年以來的最差表現,當年該基金錄得-3.6%的回報率。
El-Erian頻繁出現在媒體視線中。一位業內人士推測,這也可能是他與格羅斯關系緊張的一個原因。不過,知情人士稱,格羅斯批準了這種做法,認為這會讓更多潛在的客戶了解PIMCO理念。
盡管格羅斯稱,他會在PIMCO繼續大幹40年,但由於El-Erian辭職,人們也在猜測格羅斯的接班人會是誰。知情人士稱,PIMCO考慮從公司外面聘請高管,但另一些人認為,格羅斯的接班人可能會來自公司內部。
Douglas Hodge將接替El-Erian的職務,成為首席執行官。PIMCO的常務董事Andrew Balls和Daniel Ivascyn將被任命為副首席投資官,負責投資組合管理業務。
阿里全資收購高德,背後原因是企鵝?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0/58501.html
2月10日晚間,阿里巴巴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阿里集團擬以每股美國存托股票21美元的價格,對高德公司股票進行現金收購。交易完成後,高德將成為阿里巴巴全資子公司,並融合進阿里生態體系基礎上發展。據i黑馬了解,之前阿里巴巴持有高德公司28%股份,交易完成後,高德將成為阿里巴巴100%子公司。有消息稱此次交易將涉及總現金額約11億美元。高德方面表示,公司董事會已經收到該要約,並計劃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對該提議進行評估。幾年前地圖還是巨頭不甚重視的創業藍海。BAT三家除了百度搶先進入外,阿里和騰訊並不算特別重視,這個行業活躍的幾乎都是傳統導航企業和新晉的地圖品牌。回顧2013年的地圖行業江湖,雖然參與角色眾多,其主線依然可以看作是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的兩強相爭,其背後的巨頭阿里巴巴、百度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在位置服務領域的布局。但百度在地圖方面和阿里直接競爭較少,不過在蛇馬交替之際,騰訊忽然在地圖領域發力,並且開始觸摸阿里的核心利益――電商。年初微博突然瘋傳騰訊入手一家具有甲級測繪資質的地圖企業。隨後騰訊方面確認了此消息,被收購公司名為科菱航睿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註冊資本6000萬,公開資料顯示,企業法人信息變更時間為2014年1月2日。在早些時候騰訊更是宣布地圖業務正式加入騰訊開放平臺,重點將騰訊地圖的LBS六大能力向開發者和中小企業開放。這一套組合拳讓阿里下定決心,全額收購高德地圖。阿里巴巴官方微博進擊的騰訊在移動地圖領域,百度和高德已經穩穩坐鎮第一梯隊,騰訊地圖相對邊緣。但騰訊正試圖從街景服務入手實現彎道超車,而擁有甲級導航測繪資質的科菱航睿將是其街景業務進展中的重要助推力。在收購科菱航睿前,騰訊僅擁有乙級地圖測繪牌照,在采集街景時每到一個地級市就要重新備案一次,擁有甲級牌照後,備案將以省為單位,一次可多地備案,街景更新的速度將明顯加快。收購此公司後,騰訊地圖的基礎地理數據將擺脫高德以及有百度背景的四維圖新的控制,部分數據將采用自采。在收購後,騰訊地圖的技術與產品能力,已經與百度、高德不相上下,並且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具有海外定位能力的互聯網地圖。在和微信、易迅等業務合作後,騰訊地圖將在騰訊的體系內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在去年收購搜狗後,騰訊SOSO團隊也進行了調整,此前由SOSO團隊負責的SOSO地圖並入到MIG(移動互聯事業群)下,並更名為騰訊地圖,同時在去年年底發布了免費導航產品騰訊路寶,在發布會上騰訊向媒體展示了室內實景地圖,並表示將通過實景地圖展開O2O服務。據了解,騰訊地圖還將針對酒店、房產、餐飲、媒體、旅遊、汽車等10大LBS垂直行業,發布帶有行業特性的地圖組件,方便中小企業用戶和開發者接入。地圖三國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地圖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數據顯示,移動互聯網的生活服務類應用中,有67%的應用與導航地圖有關。目前來看,BAT三家在地圖領域均有發力。除了剛剛完成收購的騰訊和阿里以外,去年百度也全資收購了長地萬方,該公司同樣具有甲級測繪資質,同時這家公司也是一家和導航有關的企業,百度收購的目標也是瞄準了在導航領域與高德的競爭。百度是三巨頭中最先鎖定在線地圖行業的,其強大的流量和搜索的核心優勢,也讓用戶更容易接受。百度地圖的優勢直接反映在數量和質量上,其累計用戶超過2.46億,市場份額超過50%;另一方面,百度地圖也在電商領域做了多種嘗試。騰訊地圖則正在利用微信來進行彎道超車,騰訊地圖能夠為微信第三方公眾賬號提供一套基於地理位置的綜合解決方案,包括錄入網點位置、向用戶發送位置、幫助用戶計算到達路線、查看街景等。同時利用易迅和微信的結合,騰訊地圖更容易在O2O領域尋找到位置。但騰訊地圖的弱點在於,將全部未來寄望於微信,未來在資源和利益的分配方面可能會有重要問題。目前阿里全額收購的高德依然在地圖領域領先其他兩家一個身位,除互聯網地圖業務外,其還同時涉足車載及政府地圖數據市場,是三家中地圖資質、測繪經驗都比較高的公司。更重要的是,阿里對本地生活服務的野心一樣不小。從2011年開始,淘寶就通過聚劃算開始了線下本地生活的探索,隨後又投資了美團網及本地生活服務公司丁丁網,推出了本地生活平臺等動作也說明了阿里認同地圖的戰略級入口地位。未來的高德高德在地圖行業深耕多年,在與百度抗衡的時間里,高德幾乎是唯一沒有掉隊的傳統地圖廠商。2013年,因接受阿里巴巴2.94億美元的投資,高德備受各方關註。擁有了更多資源之後,高德變得更酷:無處不在的廣告、強勢免費、更多新產品……這些都讓高德地圖持續占據著手機地圖市場的最大份額。目前高德地圖在構建跨界LBS生態系統方面著力不少,在業界頻頻“和親”,大有海納百川之勢。作為天然的數據平臺商,高德除了自己生產精準地圖導航數據外,還通過融合、眾包、托管、收集等方式聚合了大量的LBS生活服務相關數據。所有接入高德地圖API的第三方應用都可以獲取這些豐富的數據資源。和阿里的初步合作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4年1月9日,高德地圖、淘點點宣布在產品應用和商戶數據方面進行打通,首期推出的地圖點菜功能上線,這是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高德以來,旗下產品首次與高德地圖進行整合。在2個月前高德地圖上線的“天貓1111專區”,則是首次將線上用戶通過地圖導流至線下商戶,截止到10月18日,已有約42萬用戶使用了高德地圖天貓1111專區。通過高德和淘點點合作的模式可以看到阿里在O2O的操作模式為利用高德地圖進行地圖服務、淘點點進行地圖增值服務、支付寶作為支付工具,整條產業鏈基本上構成閉環。在全額收購高德後,或許阿里的O2O戰略將有更多想象空間。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孫宏超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孔明明
樓市短打(25):中價樓(400-600萬)買賣兩閒的原因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15798最近筆者朋友有一個煩惱,佢計過數可以買間五百萬左右的樓,只係選擇不多,於是就心多多係度想,到底買間細一點好,定係再買間大少少的好。
對於呢類有選擇恐懼症的朋友,最好就係計一些死數俾佢,等佢有數目字支援下思路都會清晰一點,現時400至600萬樓仲可以做按揭保險做七成以上的按揭,當中只有400萬樓可以做足9成按揭,450-600萬樓就只可以做最高8成按揭。
450萬以下的樓按揭金額最高係360萬,即係樓價愈高,首期越多,例如400萬樓只需要出40萬首期就可以做業主,不過450萬樓就要俾90萬首期。足足多出一倍有多。
至於450萬以上至600萬樓價,就可以做最多8成按揭,600萬樓就要俾120萬首期,相比起450萬樓,首期支出只係多三分一,即係30萬。
買樓另一筆較大開支就係印花稅,如果係香港永久居民又無物業,就仲可以按舊印花稅率去徵收,400萬樓印花稅為9萬元,450萬樓就13.5萬,600萬樓就18萬,就咁睇都發覺400萬至450萬樓的印花稅上升了50%,而450萬樓至600萬樓印花稅支出只多了三分一。
計左咁多數想說明些甚麼?
1. 400萬樓首期加印花稅只需49萬,但450萬樓兩樣加埋就要103.5萬
2. 600萬樓首期加印花稅共要138萬,是400萬樓開支差不多3倍,但對450萬樓開支相比,只係多了3成左右。
即係,五百萬呢個budget其實都幾尷尬,開支唔細但係買唔倒甚麼好野,所以買樓一係就買間平平地接近400萬樓減少首期開支,一係就加大預算買間600萬樓(當然要物有所值的)寧願辛苦少少都要住好D。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