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民生銀行調整利潤分配方案:每10股派現金0.9元

近期,民生銀行提高了利潤分配方案,每10股派發現金0.9元,送股改為資本公積轉股。

4月12日,民生銀行發布公告顯示,4月11日,民生銀行召開第七屆董事會第八次臨時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調整公司2017年下半年利潤分配預案的決議》”和《關於公司2017年度資本公積轉增股本預案的決議》。

民生銀行表示,同意將2017年下半年利潤分配預案調整為: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人民幣0.90元(含稅);擬以股本溢價形成的資本公積向股東轉增股本,每10股轉增2股。

民生銀行指出,以本公司截至2017年12月31日已發行股份364.85億股計算,現金股利總額共計人民幣32.84億元。此外,以民生銀行截至 2017 年末已發行股份 364.85 億股計算,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總數共計約 72.97 億股。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此前,3月29日,民生銀行第七屆董事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公司2017 年下半年利潤分配預案的決議》。之後,民生銀行不斷收集投資者意見,充分傾聽投資者聲音。經過全面考慮、慎重研究,民生銀行董事會決定調整該利潤分配預案。

民生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一家A+H上市公司,該行致力於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和投資者利益最大化,在確保長遠健康發展的基礎上,盡量滿足廣大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理訴求。

民生銀行公布的2017年年報顯示,民生銀行該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98.13億元,同比增長19.70億元,增幅為4.12%。

去年民生銀行資產質量整體穩定,不良率雖然保持較低水平,但同比有小幅度上升。截至2017年末,民生銀行集團不良貸款率1.71%,比上年末上升0.0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與撥貸比指標小幅提升,去年的撥備覆蓋率155.61%,貸款撥備率為2.66%,分別比上年末上升0.20、0.04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26

廣濟藥業十年不分紅劇情反轉,分配現金紅利2768萬元安撫市場

手握超過3.68 億元未分配利潤依舊不分紅,廣濟藥業(000952.SZ)此舉不僅引起公司中小股東的不滿,還驚動了深交所。

針對廣濟藥業連續十年不分紅的現象,深交所發出近期首份專門針對上市公司未進行現金分紅的關註函。

為尊重股東意願、安撫市場情緒,廣濟藥業修改了利潤分配的議案。新議案提出,擬以公司的2.5億股總股本為基準,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1元(含稅),共計分配現金紅利27,687,606.43元,剩余未分配利潤結轉以後年度分配。本次不送紅股也不進行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

4月20日,第一財經記者在廣濟藥業年度股東大會現場了解到,參與現場和網上投票的股東代表共持有廣濟藥業股票5403萬股,約占公司總股本的21.47%,其中4171萬股對新的利潤分配議案投了贊成票。盡管新議案獲得了股東大會決議通過,但參與網上投票的3名股東仍投了反對票,以示對公司常年不分紅的不滿。

廣濟藥業是國內最大的維生素B2生產企業,公司維生素B2產能約4800噸,占全球總產能接近50%。去年以維生素B2為核心的原料藥收入占公司收入的比重達到85%。

自1999年上市以來,廣濟藥業僅於1999年、2001年以及2007年進行了利潤分配,累計分紅現金4229萬元。

2014年10月湖北長投集團入主廣濟藥業後,最近三年,廣濟藥業的利潤一直保持在較好水平,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營業總收入分別為5.6億元、7.15億元、8.0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092.15萬元、1.42億元、1.05億元。

在經過3年的連續盈利後,廣濟藥業合並資產負債表中2017年期末未分配利潤超過3.68億元,母公司資產負債表中2017年期末未分配利潤超過4.21億元。

股東大會現場,代表中小股東利益的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一連向公司管理層拋出6個問題,質詢公司為何業績增長良好卻常年不分紅。

對此,廣濟藥業董事長安靖大倒苦水,稱公司“看似富裕,其實日子過得緊巴巴,每天都在操心籌款”。

安靖稱,廣濟藥業的資金壓力較大,公司目前債務重,資產負債率較高。每年要環保配套設施投入4000-5000萬元,政策性要求的研發投入也較多,前期大金產業園的建設投入資金來源基本為舉債資金,目前公司仍有金融性債務近6億元,其中:銀行流動資金借款0.8億元,融資租賃債務1.1億元,大股東湖北長投集團通過銀行委托貸款4億元(2018年到期)。

有關註廣濟藥業的投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大股東湖北長投集團入主4年來,廣濟藥業並無實質性的資本運作,而公司長期以來的經營產品較為單一,隨著醫改政策的推行以及更嚴環保政策的影響,廣濟藥業面臨的轉型壓力將有增無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77

格力電器資產負債表上未分配利潤高達613億元!

格力電器合並資產負債表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公司未分配利潤為613億元,上一報告期為557億元。

4月26日,格力電器收到深交所關註函,要求說明2017年度未進行現金分紅的具體原因及合理性,說明是否符合公司章程規定的利潤分配政策,說明是否切實保護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4月25日晚,格力電器披露年報,公司2017年度營收1482.86億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224.02億元,同比增長45%,創出歷史新高。

但是向來分紅大方的格力電器今年卻不分紅、不轉股,也是自2007年以來首次未分紅。

要知道,2016年格力電器的分紅數額創可是出史上新高。年報顯示,格力電器在2015年、2016年均拿出了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超70%凈利潤進行分紅,分別為90億元、108億元。

對11年來首次不分紅,格力電器表示,根據 2018 年經營計劃和遠期產業規劃,公司預計未來在產能擴充及多元化拓展方面的資本性支出較大,為謀求公司長遠發展及股東長期利益,公司需做好相應的資金儲備。公司留存資金將用於生產基地建設、智慧工廠升級,以及智能裝備、智能家電、集成電路等新產業的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

上周傳出消息,格力電器將參與洛陽軸承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排除格力電器留存數百億利潤與現金,與此事有關。不過,格力電器至今沒正式公布相關事宜。而格力電器在2018年的重點工作中明確,把智能裝備逐步打造成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105

發改委回應第一財經:建設高質量收入分配體系方面將有重點部署

上半年,就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在25日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經濟平穩運行、新動能快速發展對穩定和擴大就業提供了堅實基礎,我國完全有能力、有條件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確保就業形勢穩定,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國家發改委就業司副司長常鐵威在回應第一財經記者關於收入分配舉措的提問時表示,下一步,將在建設高質量收入分配體系方面有重點部署。

建設高質量收入分配體系

發布會上,第一財經記者問:就業人員的收入狀況是衡量就業質量的重要方面,國家在加大促進就業力度的同時,在收入分配政策方面還將有什麽舉措?

常鐵威回應稱,收入狀況是衡量就業質量的重要方面,收入分配體系既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促進消費、擴大內需,也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發展改革委將主要在增收、提低、擴中、縮差這些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建設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的高質量收入分配體系。

就下一步工作重點來說主要有三大方面:一促、二激、三保。

一促就是穩增長、惠民生、促就業,推動城鄉居民持續增收。目前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要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促進企業和個人增收減支。在企業端要著力推進降成本,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營商環境,加大金融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在居民端,著力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標準化,減輕人民群眾生活負擔,合理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夯實工資性收入的主體地位,鼓勵勤勞守法致富,加大對勞有所得的保障力度,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提高技術工人待遇。

二激就是激發重點群體活力,不斷帶動居民增收。政策層面的重點群體主要是指技能人才、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他們既是就業人員的主體,也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中堅力量。所以要通過完善針對這些群體的激勵政策,帶動整個城鄉居民增收。

下一步要繼續實施好城鄉居民增收試點,總結推廣目前已經在全國20個地方和單位開展的重點群體激勵計劃。例如,建立技能人才的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比照認定制度,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物、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的決定權,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股權激勵辦法,加快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等。

三保就是保基本、兜底線,對低收入群體、困難地區和行業要加大政策的保障扶持力度。包括強化兜底網絡,健全幫扶機制,提升扶危濟困的精準化程度,完善勞動力市場政策,加大對困難行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創業支持。加強政策銜接,完善制度體系,進一步消除包括戶籍等體制性的障礙,搭建社會縱向流動的階梯,讓低收入者有機會跨入中等收入群體。

就業形勢穩中向好,穩妥應對危機

今年上半年我國就業形勢穩中向好。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結構不斷優化,重點群體就業基本穩定,失業率保持低位,工資水平持續保持增長。

值得關註的是,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4.8%,為2016年開始開展該項統計調查以來最低值。二季度末,全國登記失業率為3.83%,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降至多年來的低位。

就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大亮點,國家發改委就業司巡視員哈增友認為原因在於,經濟運行比較平穩,拉動就業能力進一步提高;新動能加速成長,帶動就業的效應也進一步擴大,上半年,日均新設企業1.8萬戶,創業帶動就業效應不斷顯現。

此外,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優化也是就業形勢穩中向好的重要原因。

就業人員的收入狀況是衡量就業質量的重要方面,上半年,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平均工資同比增長10.1%。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合同簽訂率同比基本持平,私營企業合同簽訂率同比提高約1個百分點。

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吸納就業的能力?哈增友認為,一方面要發展壯大新動能,深入推進創新創業,催生更多的高質量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加快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勞動者轉崗提質就業。

與此同時,哈增友強調,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有條件妥善應對危機,保障就業穩定。就業方面應對風險有三個有利條件,分別是我國內需潛力大,應對就業沖擊有空間;勞動力需求旺,轉崗就業有機會;資金儲備足,應對沖擊有能力。

2012~2017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累計減少2300多萬人,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這幾年保持在1以上。同時第三產業年均新增就業人員基本維持在1500萬人左右,家政、養老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發展快,就業容量較大,企業職工轉崗就業的機會多。截至今年5月底,失業保險基金累計結余超過5600億元,對解決因貿易摩擦可能受影響職工的就業和生活有一定保障。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計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34

澳門博彩系列(0880):Lanceford 於 2010年12月30日的股份分配申報表

1 : GS(14)@2011-01-29 18:04:47

http://webb-site.com/codocs/LancefordSC1_101230.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792

濯足者周記 - 方春 財富怎分配才合公義

1 : GS(14)@2011-09-21 08:14:08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73649

雷鼎鳴教授日前在信報發表了一篇名為「『公義』與財富配置」的文章,引起社會上不少討論。
雷文認為財富配置方式的公平比財富分配結果的公平更為合乎公義。他舉了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他說他在讀大學的時候,曾遇過一個不信分數制度的教授,同學只要報讀他的課程,保證人人可以拿A。他問學生,這樣是否公平?發覺大部分學生都不認同這種做法,因為同學們大都認為「能者多得」、「勤者多得」才更合乎公義。既然學生的分數不能人人一樣,社會在分配財富的結果亦不可能人人一樣。
雷先生的這種意見,當然刺痛了一些政客的神經。因為他們現在所做的種種努力,就是要為社會爭取分配結果的公平,而不是分配方式的公平。他們最常用的反駁方式,是指那些接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現象的人,根本沒有良心。
人是群體生活的社會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會有同情心,都不會接受自己的同胞會變成「凍死骨」,尤其是在有部分人還可以「酒肉臭」的時候。相信主張要研究分配方式是否公平的人也不會認同這種現象。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有能力的人,扶助一下能力較差的人,讓他們也有機會過好一點的生活,應是天經地義的事,大部分有能力的人都不會反對,有些還會主動自覺地去做。
問題是這種「補不足」應該讓「有餘」的人自己選擇怎樣去做,還是要由「不足」的人來決定怎樣去做?
我看到的情況,是「有餘」的人會主動去做,但有人做得多,有人做得少,整體來說還做得不很夠。於是便出現了一些想替天行道的好心人。他們想逼那些做得少的人做多一點,那就只好透過政治手段去達至這個目的。
在民主社會,主張要富人拿多一些錢出來分的人,可透過民意代表,在立法會內制定法律,向富人徵收更多的稅款,以改善社會的福利制度,讓能力不足者獲得更好的照顧。至於更好的照顧是好到甚麼程度,就不是由富人決定,而是由投票決定,即由多數人的意見所決定。
這個世界,有錢人少,窮人多,由民意去決定,一定傾向分多一點。因此,伴隨民主政制而來的,一定是福利主義的抬頭,政客紛紛爭派免費午餐以換取選票。這是事實,我們不能因為這種說法會損害民主的價值,而不承認這種事實。
現實是社會的政治氣氛,不斷從右變左,由左變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希望在中間找到平衡位置。
二次大戰後,英國工黨執政,為了不斷增發免費午餐,把愈來愈多的社會資源集中在政府手裡進行的重新分配。結果令到資源的提供者失去動力,而依靠政府的人則愈來愈多,經濟因而停滯不前,可供政府重新分配的資源也愈來愈少,社會的整體生活水平反而每下愈況。
在左派政策全面失利的情況下,右派的戴卓爾夫人才有機會取而代之。她上台後,把由政府管理效益不高的企業都私有化,限制工會活動,減少為基層爭取權益者的集體發聲機會,用市場機制去分配資源,政府盡量不去干預。
英國的成功,令歐洲各國紛紛效法,連一向社會主義傾向濃的北歐國家,也逐步由右派政黨執政。蘇聯倒台後,自由經濟的理論就更加為世人所接受。
然而,自由放任、利潤掛帥的結果,卻導致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於是左派理論又再度回朝。日前丹麥國會選舉,左派政黨又重奪多數議席,顯示世界潮流又有機會逆轉。
香港一向行市場經濟,基本法亦規定香港要行資本主義制度。早年的香港人,大部分都是大陸逃過來的難民。他們吃盡社會主義苦頭,理所當然支持自由經濟。他們但求有一個容許他們作自我奮鬥的環境,並不期求政府的照顧。他們相信天道酬勤,發達者是因為肯捱與懂得食腦。生活不如人,就只能怪自己沒有人家本事。窮人只能「頂硬上」,不會說社會對他們不公義。
在麥理浩來港任港督之前,香港根本沒有福利制度。社會沒有安全網,人人只能自食其力。所以社會上只有貢獻者(contributor) ,沒有依賴者(dependant) ,政府不用抽太多的稅去重新分配財富,香港成了做生意人的天堂。
1967年的暴動,動搖了港英政府的統治,政府為了安撫基層,避免他們成為社會動亂的根源,不得不開展九年免費教育、十年建屋計劃,令社會上能力較差的一群,也可以有好一點的生活。麥理浩能夠在香港連任三屆港督,就是因為他能夠擔當這項重任。
社會要推行福利政策,實質上就是要把個人憑自己的努力所獲得的財富重新分配。提倡這樣做的人可以有兩種理由:一種是想為原先分配的方式不合理、不公平,所以要由政府出面作出修正。另一種是簡單地比較差異,認為有人這麼多,有人這麼少,貧富太懸殊,本身就不合理,因此應該劫富濟貧。
本來,指出原先分配的方式不妥,然後在源頭上加以修正,該是最好的辦法。但這樣做工程太大,需要有理想、有氣魄的政治家才敢去嘗試。所以大部分政客都不會要求修訂分配的方式;而只會要求修改分配的結果。
然而,如何修改結果才好呢?有學者把分配的公義概括為「把最低收入人士的收入最大化」,這豈不是說要最終人人平分,大家一致才最合理。如果說,並不一定要這樣極端,那界線又應該怎樣去劃呢?這樣缺乏客觀標準的劃法會不會太主觀?
這樣情況令到政客紛紛向基層許諾,他們會努力把這條界線向對基層有利的一面移動,令基層誤以為透過政客為他們爭取權益,可能比自我奮鬥更容易有成績。此之所以,近年社會上的社會主義傾向重了,大家期望以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去解決個人問題。人人都在埋怨社會不公義,以至自己生活得不夠好。而不是像以前的香港人那樣,只會先想辦法解決個人問題,而不去理會社會問題。
我絕不是提議大家不去關心社會問題,而是要大家明白,解決社會問題遠比解決個人問題困難。我們不能等社會解決失業問題之後,自己才去找工作做。人應該先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不致成為社會的負擔,才有條件去幫助社會解決問題。一面拿綜援,一面投身改造社會活動的人,不一定是偉大,在某種程度上可謂是不負責任。如果我們的社會上愈來愈多這類人,社會不見得會被改造得更好。現時香港為公義的問題爭論得太多了,爭論的焦點又這麼不着邊際,已令人感到有點煩擾。
2 : Wilbur(1931)@2011-09-21 09:00:22

非常施永青... smiley
3 : 龍生(798)@2011-09-21 15:32:32

真的很有施永青味道, 但我卻同意文中所義, 難道不對嗎?
4 : Wilbur(1931)@2011-09-21 18:16:58

我同意,但係宜家係連個分配方式都唔公平

宜家係如周顯所講資產主義
5 : 龍生(798)@2011-09-21 19:37:47

無言, 唉, 你說對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012

C觀點 - 施永青 偏重第二次分配的弊病 (2012年03月12日)

1 : GS(14)@2012-03-12 22:42:03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957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259

利世民:施永青的兩次分配

1 : GS(14)@2012-03-19 22:42:40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15307/20120319/68358
上星期有線Money Cafe,同施老闆討論分配嘅問題。
簡單講,一次分配,就係做生意,創造價值之後,將成果分配。二次分配,就係有人認為一次分配唔公道,有人唔夠食用,所以就要「再」分配。分配都係政治哲學公共政策老生常談,施老闆攞呢個話題出來講,皆因今時今日越來越多人要政府出手,即係要做二次分配。
施老闆覺得,二次分配唔會創造價值,但就會衍生出一班靠二次分配生存嘅官僚,所以會造成浪費,反而令社會資源得唔到最佳應用。一次分配就唔同。創造價值過程當中,勞力者得到應有回報,會更落力,結果對大家都好。所以施老闆就主張企業老闆,一次分配時要公平地分畀前線出過力嘅員工。
可以肯定,我同施老闆,都唔認為透過政府進行二次分配有效。不過,我就認為二次分配未必行唔通,重點係唔應該要靠政府「幫」。自從60年代, 殖民地政府將社福機構修編,整個慈善事業,統統變成政府附庸。至今,香港真正獨立又有創造力嘅民間慈善活動,一隻手數晒,而且幾乎都係服務香港以外嘅地方。殖民地管治,陰柔地將反叛同創造嘅基因從香港人身上移除,認真厲害。
鼓勵創業 打破框框

講返一次分配。施老闆嘅主張好動聽,不過老闆又點知道邊個員工出咗幾多力?同埋,究竟點樣分先算公道?節目入面,我都有問施老闆:「如果一個員工真係有能力、有貢獻,公司待薄佢,大不了東家唔打打西家,係唔係?」將「破壞性創造」呢個概念發揚光大嘅經濟學家熊比德(Joseph Schumpeter)提出,當資本主義一路發展,就會出現一班管理人,將事情機械式制度化。好處係,可撇除人為武斷,凡事有程序有規矩。另一角度睇,呢種機械式制度下,任何人都係可以替換嘅零件,試問呢個框架下,又點可能發生施老闆理想中嘅一次分配模式呢?其實,越係大公司,文化環境就越似社會主義極權國家。想打破一次分配嘅不公,唯有主張資本主義嘅起義:鼓勵創業。如果唔係,根本無可能打破個框框。

利世民
專欄電郵:SharpHK.Simon@gmail.com
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04

委員會主席分配 建制拒讓步

1 : GS(14)@2016-10-14 06:44:37

【本報訊】建制派與民主派早前就立法會各委員會正、副主席人選協調失敗,民主派預告將加入所有事務委員會,與建制派爭奪所有事務委員會正、副主席。建制派昨開會商討協調最新形勢,召集人廖長江會後明言他們會積極參與全部委員會,又表明議會一向是由佔大多數的人話事,意味將重演上屆建制派包攬各委員會主席局面。民主派會議召集人涂謹申稱,民主派議員不能接受「嗟來之食」,只能選擇全面開戰。立法會將於下周二選出各事務委員會的正、副主席。涂謹申對於建制派要盡搶主席席位感遺憾,他留意到建制派稱,將首年7個事務委員會主席職位由民主派擔任,已是釋出善意。


廖長江:一向都係人多話事

涂認為對方說法只是不斷誤導公眾,指建制派建議中,重要的常設委員會和事務委員會主席職位,包括內委會、財委會、工務小組、帳委會、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議事規則委員會、以及政制、交通、保安、民政、發展及房屋等事務委員會主席,全部壟斷四年,根本是一席不讓。涂續指,若按4年任期的主席數目計算,建制取72個只予28個民主派,遠低於建制派和民主派議席比例,即57:43。他認為建制派並無誠意協調,民主派決定全面開戰。民主派議員將會全面加入所有委員會「爭位」,不過建制派佔多數的情況下,很大機會重演上屆被建制派包攬委員會主席的局面。建制派「班長」廖長江則指他們會積極參與全部委員會,說建制派一向都不以議席比例分配正副主席予民主派,「不如你話我知,世界上邊個議會係以議席比例去分配正、副主席?」廖更說:「議會一向都係Majority Rule(大多數人話事)。我而家又唔係同佢哋(非建制派)組個聯盟。」民建聯陳克勤又指,建制派願意將18個中其中7個事務委員會主席交由民主派出任,已高過泛民要求的比例,奇怪民主派仍不接受。■記者陳雪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14/198005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932

林苑莉:培養思考能力勝富養 教孩子分配利市錢學理財

1 : GS(14)@2017-01-26 07:48:38

【明報專訊】新年將至,為人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小朋友,善用拜年時收到的利市錢呢?香港金融理財知識和能力策略大使、本身亦育有兩子的林苑莉認為,理財需要教育及實踐,如何處理利市錢就是學習機會之一,「家長只能夠做協助角色,而不是幫他們全權管理。可以教他們分開儲蓄、花費、分享三部分,最重要的是在理財過程當中,培養思考做決定的能力」。

林苑莉現時開設主打數學的補習社,從中六開始補習賺錢,更專門向難度挑戰,矢志教導那些提不起興趣學習的「富二代」。這些經歷讓她感受到,對兒童的成長而言,資源並不是愈多愈好,反而需要讓他們懂得管理自己的資源,「就好像開車,你一定要揸最不好的車,重要的是技術要好。如果你懂得理財,即使錢不多,但懂得運用都可以再滾大,反而如果有一大筆錢但不懂運用,對小朋友不是好事」。

理財如開車 最重要技術好

讓兒童學習理財,主要目標就是讓他們培養延遲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與推演事情發展的能力。她認為學習理財與「棉花糖實驗(Mashmallow test)」相似,例子當中實驗人員將一顆棉花糖放在小朋友面前,然後告訴小朋友你可以立刻吃掉,但只要等候若干時間,就能夠獲得多一顆棉花糖。研究追蹤這些接受實驗的小朋友發現,能夠等候時間以獲取第二顆棉花糖的小朋友,長大後平均有較大的成就。她表示:「就好似如果你儲多一陣,就可以買到一對波鞋,這種能力對小朋友來說很重要。」

3透明玻璃瓶規定用途

她表示,兒童的理財觀念,從懂得數數字開始已經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她為兩個一歲半和六歲的兒子分別預備3個透明玻璃瓶,分別寫上「saving(儲蓄)」、「spending(花費)」和「sharing(分享)」,並規定在某個界線以下的儲蓄不能使用。你可能會懷疑,一歲半的小孩子也懂得理財?但林苑莉表示:「每晚臨睡前他們都鍾意自己去樽附近巡視一圈,歲半細仔比較蠱惑,會將哥哥樽入面的錢擺入自己個樽。」她表示,理財在香港的學校課程中暫時沒有太大的篇幅提及,家長的以身作則就成為了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途徑。林苑莉現在亦會在家以身作則,「例如每晚我畀一蚊我細仔儲,然後我又會在隔籬樽儲10元,等他看到媽媽都同他一樣有儲蓄」。

讓小孩有管理金錢機會

她表示,教育孩子理財並不等於要他們成為守財奴,反而在預算中有「分享」的一項,可以用於和朋友社交或捐助有需要的機構,「如果小朋友想捐錢去慈善機構,我會問他為何這樣做,可以幫到什麼人,到小五、小六的學生甚至可以叫他們看一些相關報道,知道某些機構原來未必真的將善款全數捐助有需要人士,他們就會學懂分辨」。她認為,要讓小孩在生活上有管理金錢的機會,所以即使小兒子只有一歲半,仍然會每天給他1元作零用錢,讓他從小建立理財習慣,有需要時不會只懂伸手向父母拿錢。

明報記者 蘇樂恩

[蘇樂恩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735&issue=201701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0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