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就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在25日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經濟平穩運行、新動能快速發展對穩定和擴大就業提供了堅實基礎,我國完全有能力、有條件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確保就業形勢穩定,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國家發改委就業司副司長常鐵威在回應第一財經記者關於收入分配舉措的提問時表示,下一步,將在建設高質量收入分配體系方面有重點部署。
建設高質量收入分配體系
發布會上,第一財經記者問:就業人員的收入狀況是衡量就業質量的重要方面,國家在加大促進就業力度的同時,在收入分配政策方面還將有什麽舉措?
常鐵威回應稱,收入狀況是衡量就業質量的重要方面,收入分配體系既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促進消費、擴大內需,也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發展改革委將主要在增收、提低、擴中、縮差這些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建設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的高質量收入分配體系。
就下一步工作重點來說主要有三大方面:一促、二激、三保。
一促就是穩增長、惠民生、促就業,推動城鄉居民持續增收。目前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要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促進企業和個人增收減支。在企業端要著力推進降成本,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營商環境,加大金融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在居民端,著力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標準化,減輕人民群眾生活負擔,合理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夯實工資性收入的主體地位,鼓勵勤勞守法致富,加大對勞有所得的保障力度,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提高技術工人待遇。
二激就是激發重點群體活力,不斷帶動居民增收。政策層面的重點群體主要是指技能人才、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他們既是就業人員的主體,也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中堅力量。所以要通過完善針對這些群體的激勵政策,帶動整個城鄉居民增收。
下一步要繼續實施好城鄉居民增收試點,總結推廣目前已經在全國20個地方和單位開展的重點群體激勵計劃。例如,建立技能人才的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比照認定制度,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物、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的決定權,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股權激勵辦法,加快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等。
三保就是保基本、兜底線,對低收入群體、困難地區和行業要加大政策的保障扶持力度。包括強化兜底網絡,健全幫扶機制,提升扶危濟困的精準化程度,完善勞動力市場政策,加大對困難行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創業支持。加強政策銜接,完善制度體系,進一步消除包括戶籍等體制性的障礙,搭建社會縱向流動的階梯,讓低收入者有機會跨入中等收入群體。
就業形勢穩中向好,穩妥應對危機
今年上半年我國就業形勢穩中向好。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結構不斷優化,重點群體就業基本穩定,失業率保持低位,工資水平持續保持增長。
值得關註的是,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4.8%,為2016年開始開展該項統計調查以來最低值。二季度末,全國登記失業率為3.83%,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降至多年來的低位。
就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大亮點,國家發改委就業司巡視員哈增友認為原因在於,經濟運行比較平穩,拉動就業能力進一步提高;新動能加速成長,帶動就業的效應也進一步擴大,上半年,日均新設企業1.8萬戶,創業帶動就業效應不斷顯現。
此外,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優化也是就業形勢穩中向好的重要原因。
就業人員的收入狀況是衡量就業質量的重要方面,上半年,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平均工資同比增長10.1%。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合同簽訂率同比基本持平,私營企業合同簽訂率同比提高約1個百分點。
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吸納就業的能力?哈增友認為,一方面要發展壯大新動能,深入推進創新創業,催生更多的高質量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加快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勞動者轉崗提質就業。
與此同時,哈增友強調,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有條件妥善應對危機,保障就業穩定。就業方面應對風險有三個有利條件,分別是我國內需潛力大,應對就業沖擊有空間;勞動力需求旺,轉崗就業有機會;資金儲備足,應對沖擊有能力。
2012~2017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累計減少2300多萬人,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這幾年保持在1以上。同時第三產業年均新增就業人員基本維持在1500萬人左右,家政、養老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發展快,就業容量較大,企業職工轉崗就業的機會多。截至今年5月底,失業保險基金累計結余超過5600億元,對解決因貿易摩擦可能受影響職工的就業和生活有一定保障。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