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蔡東豪:「女人較有耐性,了解對方需求。」

1 : GS(14)@2012-07-26 15:56:15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9%E9%9C%80%E6%B1%82
「女人較有耐性,了解對方需求。」
摩根大通亞洲區投資銀行副主席梁嘉彰
投資銀行家(i-banker)形象是貪得無厭,為賺錢不惜指鹿為馬,個人生活方面大都是失敗,不能兼顧工作與家庭。
梁嘉彰接受傳媒訪問,令人眼前一亮,她不但證明了女性在投行界也可以脫穎而出,而且不一定犧牲幸福家庭生活。
她指女性有Human Touch,較能看通人性,善於溝通,是理想的i-banker。i-banker其實是一個項目經理,在不同合作單位之中周旋,而不同單位有不同目的和能力,i-banker工作是確保不同單位即使各懷鬼胎,以不同步伐前進,最終可以一同到達終點。
耐性是i-banker一項重要但被忽略的質素,開會時最大聲通常是男人,而把工作做妥的通常是女人。勞氣的男人開完會要做減壓活動,女人不勞氣,家庭融洽,個樣都靚一點。
蔡東豪
2 : GS(14)@2012-07-26 15:58:49

2012-6-25 HJ
梁嘉彰:做i-banker 不能賺快錢   

投資銀行界一向被視為是男性、西人主導的競技場,但「港女」摩根大通亞洲區投資銀行(JP Morgan)副主席梁嘉彰卻脫穎而出,而且一做就18年。

外界一向對投行的形象是要賺到盡,投資銀行家(i-banker)更是貪得無厭,是不能兼顧家庭、興趣的賺錢機器。

2008 年金融海嘯後,外界對i-banker 的成見愈來愈深,梁嘉彰卻以自身的經歷作出截然不同的演繹。

她認為,做投行首先要戒貪婪,不能以敏感的資料謀私利,做deal時細水長流比賺到盡更可取。

熱愛唱歌劇、一早結婚生子的她形容,女i-banker不一定是犧牲家庭幸褔的工作狂。

關注每日波動不安的市場,應付不同大客的要求,不停飛到世界各地拉客。經過幾年洗禮後,許多i-banker 早已burnout(精疲力盡)了,賺錢成了留在行內的唯一目的。然而,在業內打滾了18 年的梁嘉彰卻沒有絲毫疲態,對於投行的歲月依然津津樂道。

「正如唱歌劇一樣,每一個曲目都有考起人的地方。每單deal 都截然不同,要永遠懷着一個學習的心態。蒙古焦煤(MMC)來香港上市,作為保薦人之一,我要到蒙古國,深入礦場,了解他們獨特的歷史、文化。我要有親身的經歷才能sell 這個故事啊!」源源不斷的新鮮感吸引了梁嘉彰留在投行。

「Complacency(自滿)是投行大忌,當你以為一定贏,不做功課時,卻往往功虧一簣。投行競爭激烈,所以不論單deal 的大小,只能永遠懷着戰戰兢兢的心情。」

視野長遠凡事留有餘地

加入投行並非梁嘉彰精心部署。梁嘉彰曾到美國「浸鹹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修讀會計及金融,畢業加入奧緯諮詢任職顧問,做了4年諮詢工作後加入摩根大通。

被問到這一段轉工的原委,梁嘉彰笑稱: 「其實當時對投行做什麼也不太清楚。只是想做一些實質的事情,做consultant得個講字,別人頂多說你給了些意見而已。現時我做了單deal,幫你集資,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急功近利彷佛是i- banker的標籤,梁嘉彰多年來卻反其道而行。「如果無deal 做,就叫人不要找我,這是很短線的做法。我很享受與客戶的對話,而非一打來就問你要什麼價。如果是這樣,我會感到好無奈。」梁嘉彰承認,很多時給客戶建議後,由於種種理由,對方最終會另覓他人,但她指出,一旦建立朋友關係,將來有需要時一定會想到自己。

「我希望與客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而非單單算盡,如果這樣,客人也會每單同你計。凡事看遠些,留有餘地,長遠來說反而得益最多。」凡事留餘地是她的成功之道,不過梁嘉彰也自嘲,在芸芸投行中,這種做法可能太傳統了,甚至會被人取笑。

訪問中記者見識了這位女i-banker的直率。「我是急性子的人,我總是不斷提點自己要謙虛一點,總是要求自己不要令同事受氣,雖然有時也難免。」很多人都覺得i-banker高高在上,作為香港投行一姐的梁嘉璋卻告誡自己要虛心。「不要以為做了i-banker就升上神枱,在一個交易中,我們只是一分子,缺少會計師、律師都不能成事。」「女人較有耐性,容易有human touch,了解對方的需求。」她形容i-banker是穿針引線的中間人,憑着敏銳的市場觸覺、女性善於溝通的專長,往往能以柔克剛、出奇制勝。

同業貪婪更應以身作則

從個人的處理作風,談到整體的投行文化。「貪婪是對的。貪婪是有用的。貪婪可以闡明一切……」1987 年,美國電影《華爾街》的男主角、金融巨鱷Gordon Gekko 有這一段。在《華爾街2》中,Gekko 說: 「我過去總是說貪婪是好的,但現在它是合法的。」戲如人生,做投行每日都要接觸很多內幕消息,梁嘉彰強調個人操守很重要,她承認做投行引誘很大,因為每日接觸的都是一些敏感資料,除了要保密外,還要抗拒利用這些資料去做內幕交易謀私利的誘惑。

「人性是貪的。美國的按揭市場,CDS(信貸違約掉期)的風險程度與真實有這麼大的距離,是否應該設計這樣的產品?是否應該賣給人呢?」梁嘉彰承認,其中有貪婪的成分。

她承認投行中不乏害群之馬,但絕不認同i-banker都是唯利是圖的貪婪者,不應一竹篙打倒一船人。

梁嘉彰早年已熟讀美國作家John Steinbeck 的小說《珍珠》(ThePearl)〔見另文〕,對貪焚如何扭曲人性深有感觸。在投行這個名利場打滾十多年,這位女投行家對於貪婪對人性荼毒有更切身的體會。

「所以我請人的時候,很注重一個人的品德,相對來說學歷反而較次要。入來時,員工都要遵守一套守則。」摩通注重內部員工的品德培養,「老餅」的員工需要對新同事進行身教及言教。「除了以身作則外,我們會利用食飯的時間,以過來人的身份加強與新同事的溝通。」然而還是防不勝防,一向以穩健著稱的摩根大通,最近也受負面消息困擾,上月爆出一名綽號「倫敦鯨」的交易員,因「押錯賭注」而導致錄得20億美元以上的巨額虧損。

被問到香港的投行是否受影響時,她說: 「我們這邊做不了什麼,只能緊守自己的崗位,更專注自己的業務。」梁嘉彰以正常運作來形容。

談到摩通在亞洲區的發展,梁嘉彰認為要放眼神州。「摩根大通投行部的全球主管長駐香港,這在所有投行中是絕無僅有的。對於中國這樣高速成長的市場,長期投資才能有回報,不能說二三年不見成效就撤出。」投行似乎也正在改變賺快錢的心態。

撰文:鄧傳鏘、周佩施

把握融資窗口不易要抓緊機會   

金融市場瞬息萬變,i-banker要擁有精確把握市場脈搏的本領,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機會。「市場當下的情緒波動極大,如何把握是關鍵因素。我們團隊會設法為客戶尋找窗口。這不是統計學,而是靠人的判斷。」被問到目前對需要融資的企業有何建議時,梁嘉彰的回答是: 「市場很飄忽,有機會就趕快抓住!」摩通團隊善於「走位」,從去年6月至今年5 月,總共進行35 宗重大交易,為這些大藍籌及來港上市的公司「抽水」總共高達220億美元,其中涉及併購重組(M&A)更達到50 億美元。

等待矚目新股振人心

和黃(013)本月初在歐羅債市募得20 億歐羅就是一個好例子,摩通是聯合賬簿管理行之一。「和黃很厲害,在壞消息淹至前,捕捉到那個時間窗口,我們在短短數小時內已完成集資。做完後都難以再找到類似的窗口了。」「銀行要預留資金應付巴塞爾三及動盪的市場,無論中資、歐資銀行都資金緊絀。」缺水下,許多公司不能單單倚賴銀行的貸款融資了。

「在十年前,香港公司可能會講,向銀行借錢便宜這麼多,我為何要發債、借長錢呢?」梁嘉彰解釋,透過發債券融資(bond) 及透過借貸融資(loan)的成本差別很大,現已縮窄了,許多公司都不介意用bond集資了。

談到目前融資市場的動態,梁嘉彰形容,IPO(新股上市)處於艱難時期。「這段時間,很多上市的新股都跌破招股價,導致買方卻步,市場正等待有一隻具標誌性的觸目新股振奮人心,以扭轉悲觀的情緒。」雖然承認當前整個大環境是困難的,但經歷過這麼多大風大浪後,與08 年比較,梁嘉彰現在樂觀很多。「08 年大家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大家對於雷曼倒閉感到很震驚,當時大家驚惶失措,整個市場處於一個靜止的狀態。現在有很多人仍希望有所作為,只是受市場環境掣肘而已。」相對於1994 年入行時,梁嘉彰以「多姿多采」來形容現時的市況。她憶述當年正值H 股來港上市的熱潮,但整個資本市場的規模與今日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當時發債、批股、IPO 絕無僅有,那時如果有一間投行能做到一隻H 股的IP O 已經很威風了。」「十多年前,你跟公司談發債融資,多數客戶會馬上沒興趣。

現在哪一間公司不想發債呢?十多年前沒有M&A 的文化,現時它卻是主要活動之一。」梁嘉彰舉例說,你難以想像在目前這樣不穩定的市況下,私募基金CVC 仍快速成功收購城市電訊(1137)的資產,摩根大通是牽頭行之一。

市場飄忽做deal要快準不同公司有不同處境,面對的融資壓力也不同,梁嘉彰給出的建議也迥異。「To do or not to do」是一個永恒的問題, 「現時很多公司都問這一問題,它們都面臨一個兩難困境,究竟是未雨綢繆,以較高的成本進行融資應付未來的需要,還是等待一個更理想的時機呢?」答案不一定相同,梁嘉彰卻有一個傾向「市場很飄忽,有機會就趕快抓住!你要用錢買保險,希望晚上可以睡得着。」面對變幻不定的市況,快、準是投行做deal的不二法門。「第一季是bond的世界,從1、2月開始,和黃、南豐、恒地(012)、利褔(1212)……,香港公司發債融資的步伐前所未有。你從來不知道何時會突然靜了下來。當一個窗口變動時,你就要立即同客人講,重新再部署。」市況波動是挑戰也是機遇。「這是我們不能控制的,但市況的波動也考驗真功夫。你捕捉不到一個窗口,就很容易漏了。」


助周大福上市扶碧桂園趕尾車   

梁嘉彰入行十多年,經她手處理過的deal 多不勝數,被問到最深刻或令她最引以為傲的交易是什麽,她想了一會後回答:「我想是周大福上市吧!」周大福(1929)2011 年上市,期間可謂幾經波折。鑑於當時市場形勢不樂觀,加上接近年尾,大部分基金經理反應都比較冷淡。

「當時許多基金都已經休假,對我們來說難度很大,惟最終都成功把它上市,且拿到一個不錯的集資額度,在當時市況有這樣的成績,令我感到很驕傲。」梁嘉彰說,每一單交易自己都會「落手落腳」參與,過程雖然辛苦,但仍然值得。

此外,她也提到今年2 月底為內房碧桂園(2007)配股,也可算是代表作之一,因為她成功把握了市場形勢,為企業進行交易。

事實上,當時市場已盛傳多家內房股正部署在業績公布後進行股本融資;然而,在碧桂園配股消息公布後,其他房企再想進行配股集資已經不容易了。

近年外圍經濟動盪,投資銀行的生意更是首當其衝。作為投行主管,梁嘉彰認為,在金融市場裏最重要是catch time(把握時機), 「每一單deal 都會令我提心吊膽,一定要抓緊最佳時間,可以做的話要馬上去做。」


投行如戰場家庭似堡壘   

在投行多年,梁嘉彰慨嘆許多行家幾年間已經burnout,興趣及家庭的支持是她保持心境平衡的秘訣。

「在很多人眼中,i-banker要不斷覆手機、不斷刨文件,日夜顛倒,犧牲家庭及興趣。如果真是這樣,可能我維持不了18 年了。」「賺錢雖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目的,所以我在工餘盡量培養自己的興趣,令自己放鬆,取得一個平衡。」自小熱愛音樂,鋼琴有八級造詣,梁嘉彰在香港及美國求學期間已加入學校及教會的合唱團,近年更跟隨徐慧及江樺兩位名師學習,在今年香港歌劇院第二屆名人籌款音樂會上更粉墨登場。

「投行是戰場,家庭是堡壘」。梁嘉彰被外界視為女強人,談到家庭時卻露出會心的微笑。「無論你做事如何能幹,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沒有一個伴侶,將有所欠缺。我很早就渴求一個能理解我理想的人。」「現時很多職業女性都不結婚,我28歲時已結婚了,32 歲已經有小孩子,你說我事業心是否很重呢?家庭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當然,家庭與事業也有不能兼顧的時候。「老實講,有時的確不是兼顧得這麼好。一單deal 一旦走了,就很難搶回來。

如果因此去不了小朋友的家長會,也只能要求子女諒解。作為職業女性很難做到滿分,只要老公、小朋友不覺得很差就是了。」



一粒珍珠 盡顯人性貪婪   

梁嘉彰形容小說《珍珠》(The Pearl)道出了貪婪如何荼毒人心。故事描述一對印第安夫妻的孩子被蠍子咬了,但是他們也沒錢看醫生。有一天,丈夫打撈了一顆非常珍貴的珍珠,消息傳開後,鎮上的人都覬覦這顆珍珠。

經歷多次珍珠被搶劫未遂後,男主角帶着全家逃亡。其間,妻子認為珍珠招來邪惡,意圖把珍珠扔進大海,被丈夫制止。

但在一次被搶劫的過程中,孩子不幸中彈身亡。男主角最終醒悟珍珠帶來的並不是幸福而是災難,於是將珍珠扔進大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06

恒生楊榮燊﹕煲劇了解滬民風

1 : GS(14)@2012-08-08 12:21:1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808/News/ec_ech1.htm

2001年7月2日,也就是香港回歸紀念日的第二天,楊榮燊來到上海,「那個時期被公司派駐內地,不被認為是件好差事。我原本只帶覑要做貢獻的願望來上海,但是這麼多年下來,我覺得非常慶幸,因為在內地工作的收穫遠遠超過預期」。
要學語言 學做事情方式
如今能用流利普通話接受採訪的楊榮燊,剛來上海時其實備受語言差異的困擾。「雖然來之前在香港就找老師惡補了3個月,普通話仍然不能聽全,只學會了拼音。」楊榮燊也借此機會提醒香港人,普通話仍有改善空間。除了語言外,還有法規、做事情的方式以及內地的歷史文化,需要自己學習、調整。
其中,「主動接觸本土文化、保持開放的心態」尤為關鍵。楊榮燊的秘訣就是煲電視劇,他曾經試過通頂煲劇。「我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在家裏看一些好的電視劇,有時一個周末不睡覺,就是為了煲劇。電視劇是最快讓你知道社會情的一個途徑。」楊榮燊看《蝸居》,感受到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環境、心理狀態;看《長征》、《走向共和》,學習從未讀過的內地歷史,竟然也收穫頗豐,令楊榮燊和內地朋友交流起來更自然、更深入,「因為你和他說的是同一種『語言』,人家才不會只將你當作生意人」。
楊榮燊前後換過4任秘書,全部都是上海姑娘。「我從她們身上學到很多,感覺很強烈。上海秘書好識管好我的平日安排,好夠膽同我說No。」他舉例說,自己有時分身乏術,就會想推掉一些應酬,每每此時她的秘書都會直言「這個不太好」,提醒他過去已經推辭過對方。
2 : GS(14)@2012-08-08 12:21:2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808/News/ec_ech2.htm
不適合客戶產品 寧願不賣

楊榮燊表示,恒生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路線是,對於不適合客戶的理財產品就寧願不賣。「我們不想客戶辛苦賺到的錢虧掉。」恒生目前推出的大部分產品都為100%保本產品,這樣做主要因為理財產品,不同於股票或一般投資工具,結構更為複雜也更注重長線回報。

近年來中資銀行理財業務出現爆發式成長,對此楊榮燊直言:「雖然我們網點佈局沒有它們豐富,但恒生的優勢就是在產品的結構性方面做得更好,讓客戶滿意也願意續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90

深入了解公司 由閱讀財務報表開始 黃國英

1 : GS(14)@2013-04-23 23:45:08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5901

最近的商業周刊,有一個頗有趣的「百事通」特輯(The How To Issue),由變魔術到冥想,一應俱全。比較正經的,有講述財務報表分析入門。周刊請來甲骨文(ORCL)聯席主席、惠普(HPQ)前行政總裁Mark Hurd,用企業角度,提供一個閱讀框架:

財務報表中,先看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兩項,兩者乃是一唱一和。閱讀兩者,足以對公司的體格,有初步概念。損益表中,全程跟進收入、支出,反映出公司的盈利能力。正常的盈利,最終必然變成現金流,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中。

財務資料愈長愈好

閱讀財務報表,年期愈長愈好,因為漸漸可以看出流程。例如比較項目的按年升降,是研究公司的其中一種方法。另一個方向,是觀察流入公司的收入,都到哪裏去了。收入一蚊,淨賺兩毫,從其餘八毫去向,可以得悉公司的營運方式。比方有多少是作為銷售費用、研發開支等。而計算這些開支佔收入的比例,便可以透視出公司的選擇,哪一方面才是公司投放資源的重心。

當然,要小心以上程度的分析,只能提供最初步的面貌,未有足夠的能見度,去作出過度的闡釋。例如人們見到銷售支出上升,便立即想像「sell士」隊伍大舉增兵,又或是廣告增加,實際上是未必。因為在一個大項下,可能有些小項塞了進去,例如公司總開支的分攤,又或是I.T.升級的費用,這些增加未必能提振公司的銷售能力。研發開支亦類同,如果出現過收購合併,而兩者的設備、人員能力重叠,這樣即使費用上升,也只能說是重複建設,不能為推出新品,帶來額外幫助。

很多人對於數字,未必有太大興趣,不願花時間細看。但就大部分公司而言,數字主動誤導人,情況已算最少。(當然,Mark Hurd是美國企業家,這個理解是否世界通行,還是有待商榷。但數字不及直接聽故事般誤導,應無異議。)只要審視夠仔細,會吐出很多有用資訊。

文中以Smith & Wesson(SWHC)公司為例,銷貨成本(貨品製作費)很大嚿,明顯是製造商,而不會是服務業。行政費大過銷售開支,公司很大機會不搞零售,只將產品放進銷售通路。研發開支相對低,只佔收入1%,即是公司生產一般商品,不會有太高的技術含量。但這並不一定是壞事,或許營運這類公司,並不需要高瞻遠矚的創新。(眼見蘋果電腦(AAPL)近月慘況,不由得另有一番體會。)不過是幾個數字,已經可以開始勾畫出一家企業的輪廓。

年報愈刨愈明

當然,單靠兩紙財報,是難以弄清公司全貌,就算公司內部人員,一時三刻也很難執齊所有細節,去理解公司的「健康狀況」。有趣之處,是當逐漸建立起對公司的了解,特別是其策略,財務報表便能將公司的情況,如照X光般盡現眼前。換言之,閱讀財務報表,應是愈刨愈明,愈明愈易刨,得着更多的良性循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05

同翻版千語閃婚?崔建邦:了解中

1 : GS(14)@2015-03-14 11:30:33





傳與二十二歲廣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452

獨裁者了解獨裁者李屢預言 京不容港有民主

1 : GS(14)@2015-03-24 08:26:00





■李光耀2000年獲中大頒授榮譽博士時表示,除非港人可令北京相信他們願按《基本法》辦事,政制才有機會向前邁進。


【李光耀逝世】【本報訊】李光耀與香港來往密切,二十多年來對香港的前途亦作出多個預測,曾指香港將須倚靠中國的經濟生存,從不跟隨西方民主價值的他又斷言北京將不容香港有真正民主,只能有具篩選的選舉。預言陸續應驗,有學者指李光耀本身就是威權統治者,了解中共極權思維,因此對香港局勢有充份掌握。記者:林偉聰 朱雋穎



早於一九九二年,前港督彭定康提出政改之際,一直提倡「亞洲價值」的李光耀已稱「香港無必要在政治上挑戰中國」,又指雖然香港值得有民主,「但在現實中,我們不是經常都得到應得的東西」。李光耀在訪問中又指出中共擔心香港一旦民主化會對中國造成衝擊,「如果民主和自由市場合而為一,打造出繁榮的香港,這樣就是在挑戰他們(中共)的制度」。李光耀對香港的政治從不樂觀,李每次來港都會與其見面的前兩局議員李鵬飛就指,李光耀多年前已指即使有機會都不願任香港特首,因特首真正老闆在北京。今天政改的爭議圍繞《基本法》,二○○○年李光耀到中大接受榮譽博士學位時亦已明言,除非港人可令北京相信他們願意按中國憲法及《基本法》辦事,政制才有機會向前邁進;否則特首和港人只會不斷與中央磨擦消耗。


■1997年9月,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上任兩個月即到訪新加坡,與李光耀會面。

指回歸失英語優勢

至二○一三年,辭任內閣資政的李光耀推出《李光耀觀天下》,當中有分析回歸後的香港局勢。書中指香港曾因英語水平而在經濟上受益,但是回歸後漸失這優勢,每日有成千上萬人在中港間來往,更有不少人在內地置業,所以香港人已完全被重新吸納為中國人,更因距離和身份認同使香港別無選擇下靠中國經濟生存。書中無直接提及香港的政制問題,但李認為中國部份低層次立法機構已實現直接選舉,不排除逐步擴大直選範圍的可能,但共產黨奉行黨內民主,即使允許選舉亦必須是在他們同意的候選人中選擇,絕不容許有自由選舉。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指出,新加坡重視中國研究,相信掌握了包括反高鐵、反國教在內的近年香港社會運動,再加上李光耀奉行威權統治,了解中共極權管治思維,或令他早在香港九七回歸不久就提出,香港不會有民主。


■前特首曾蔭權2006年出訪星洲,觀摩新加坡如何吸納人才。

不能照抄新加坡模式

李光耀洞悉香港形勢,不過不等於照抄新加坡模式就是香港的出路。前高官王永平認為兩地最大分別在於施政出發點,新加坡作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政策以人民為依歸,每幾年一次的大選,亦可確保政府順應民意,「人哋願意每五年接受一次投票考驗,冇先篩後選、冇提委會,你要參考一個地方嘅成功模式,唔可以瞎子摸象,成套嘢嚟㗎喎」。曾在新加坡生活三十多年的法律學者何耀明指李的中央集權令新加坡失去真正的多黨民主政治、缺乏新聞和媒體自由等,他認為香港可向新加坡學習,但不建議香港跟隨任何一個模式,「我希望香港可得到李光耀政府為新加坡帶來的好處,但毋須像新加坡般在人權和尊嚴上付出不菲代價」。



「是的,香港值得有民主,但最終在現實中,我們不是經常都得到應得的東西。」──李光耀一九九二年訪港,被問到香港是否值得有民主時的回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4/190877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841

獨裁者了解獨裁者李屢預言 京不容港有民主

1 : GS(14)@2015-03-26 00:33:21





■李光耀2000年獲中大頒授榮譽博士時表示,除非港人可令北京相信他們願按《基本法》辦事,政制才有機會向前邁進。


【李光耀逝世】【本報訊】李光耀與香港來往密切,二十多年來對香港的前途亦作出多個預測,曾指香港將須倚靠中國的經濟生存,從不跟隨西方民主價值的他又斷言北京將不容香港有真正民主,只能有具篩選的選舉。預言陸續應驗,有學者指李光耀本身就是威權統治者,了解中共極權思維,因此對香港局勢有充份掌握。記者:林偉聰 朱雋穎



早於一九九二年,前港督彭定康提出政改之際,一直提倡「亞洲價值」的李光耀已稱「香港無必要在政治上挑戰中國」,又指雖然香港值得有民主,「但在現實中,我們不是經常都得到應得的東西」。李光耀在訪問中又指出中共擔心香港一旦民主化會對中國造成衝擊,「如果民主和自由市場合而為一,打造出繁榮的香港,這樣就是在挑戰他們(中共)的制度」。李光耀對香港的政治從不樂觀,李每次來港都會與其見面的前兩局議員李鵬飛就指,李光耀多年前已指即使有機會都不願任香港特首,因特首真正老闆在北京。今天政改的爭議圍繞《基本法》,二○○○年李光耀到中大接受榮譽博士學位時亦已明言,除非港人可令北京相信他們願意按中國憲法及《基本法》辦事,政制才有機會向前邁進;否則特首和港人只會不斷與中央磨擦消耗。


■1997年9月,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上任兩個月即到訪新加坡,與李光耀會面。

指回歸失英語優勢

至二○一三年,辭任內閣資政的李光耀推出《李光耀觀天下》,當中有分析回歸後的香港局勢。書中指香港曾因英語水平而在經濟上受益,但是回歸後漸失這優勢,每日有成千上萬人在中港間來往,更有不少人在內地置業,所以香港人已完全被重新吸納為中國人,更因距離和身份認同使香港別無選擇下靠中國經濟生存。書中無直接提及香港的政制問題,但李認為中國部份低層次立法機構已實現直接選舉,不排除逐步擴大直選範圍的可能,但共產黨奉行黨內民主,即使允許選舉亦必須是在他們同意的候選人中選擇,絕不容許有自由選舉。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指出,新加坡重視中國研究,相信掌握了包括反高鐵、反國教在內的近年香港社會運動,再加上李光耀奉行威權統治,了解中共極權管治思維,或令他早在香港九七回歸不久就提出,香港不會有民主。


■前特首曾蔭權2006年出訪星洲,觀摩新加坡如何吸納人才。

不能照抄新加坡模式

李光耀洞悉香港形勢,不過不等於照抄新加坡模式就是香港的出路。前高官王永平認為兩地最大分別在於施政出發點,新加坡作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政策以人民為依歸,每幾年一次的大選,亦可確保政府順應民意,「人哋願意每五年接受一次投票考驗,冇先篩後選、冇提委會,你要參考一個地方嘅成功模式,唔可以瞎子摸象,成套嘢嚟㗎喎」。曾在新加坡生活三十多年的法律學者何耀明指李的中央集權令新加坡失去真正的多黨民主政治、缺乏新聞和媒體自由等,他認為香港可向新加坡學習,但不建議香港跟隨任何一個模式,「我希望香港可得到李光耀政府為新加坡帶來的好處,但毋須像新加坡般在人權和尊嚴上付出不菲代價」。



「是的,香港值得有民主,但最終在現實中,我們不是經常都得到應得的東西。」──李光耀一九九二年訪港,被問到香港是否值得有民主時的回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4/190877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873

了解真實個性 再定投資策略 黃國英

1 : GS(14)@2015-05-14 11:00:40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2623
上回談到,評估操作方法與個性有否相沖,可從三個角度思考:交易員的社交習慣、認知模式、情緒模式。社交習慣前文已述,今次集中講其餘兩者。

要了解自己的認知模式,準備完整的交易紀錄,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很多交易員認為,知道大體贏輸數目便可,這就會錯失一個能提供進步空間的寶庫。除買賣價錢等硬資料,為何交易、出手前看甚麼;臨時起意還是依計行事,及交易持續的長度,紀錄愈詳細愈好。之後便可統計每類交易的表現。

交易員各有不同個性:有些擅長短線、即市反應,看着大利市機跳跳吓,便找到操作感覺,反而愈多量化的資訊,研究愈久,表現不進反退;部分則相反,沒這種獵人本能,每次靠感覺短線操作,都是瓜多過菜,只有放棄即食,想清楚中長線方向,出手才有把握。從往績中,可分辨自己是哪類交易員。知道以後,就可調節操作的環境,來配合自己。



投資者是「快思」或「慢想」型,都應該有不同的投資策略。

「慢想型」交易員最大的隱憂,是被價格波動、短期盈虧牽動,放棄原有很可能是正確的行動。昨日還在研究央行政策、地緣政治,一動數百點就拋諸腦後,回歸即場反應,自然容易失利。相反,「快思型」交易員的優勢不在分析,只在捉中市場反應。本來並不精於仔細分析,最忌忽然迷上某一故事,大注投入盲坐。不能分辨真偽,根本全無勝算。入市決定以外,投入的對象、風險管理方法、注碼大小也要與認知模式匹配。「快思型」交易員靠快,投入對象宜流通。「慢想型」交易員靠坐穩,單項注碼不可太大,止蝕應該配合分析,而不受隨機波動影響。

第三個角度是情緒模式。交易員的情緒波動幅度,與操作手法一樣,人人不同。有些維持在中道,重視風險管理、組合結構,多於全壘打式大賺。他們視交易為智力拼圖,多於生死決戰。富個人色彩,視交易為與別人競勝者,操作上多集中火力,於最具信心的項目上,不講究甚麼均衡組合。

兩者同樣可取得成功,分別只在回報模式。前者回報緩緩拾級而上,數字不大但穩定。後者則上落較大,但成功時回報較高。一般的風險管理,所有人都需要,強如索羅斯、鄧肯米勒,也不能不處理虧損倉位。但如不理自己的性格特點,生搬硬套風險管理的理論,會嚴重影響表現。

例如常處中道、取態保守的交易員,他們的回報對波動性比例,數字當然好看,但盲舂舂依此大加槓桿,上落金額一大,反而自亂陣腳,回報比之前更差。又或手法波幅較大者,強行套用一些細微細眼的組合管理技巧,當適合的場地出現,阻礙了應得的大勝,便抵償不了平時的損失。

總括而言,了解自己的真實個性,對自己的優、缺點有自知之明,然後就如投資名宿Steve Clark所講:Do more of what works, and less of what doesn'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321

助了解遺傳病成因英允改人類胚胎基因

1 : GS(14)@2016-02-02 15:57:21

英國人類受精及胚胎(圖)管理局昨日宣佈,批准一宗極富爭議的科研申請,容許科學家透過修改人類胚胎的基因編碼,以了解一些遺傳病的成因,但批評者認為,基因編輯技術會打開「設計嬰兒」的道德禁區,將來容許父母為下一代選擇高矮肥瘦、膚色、甚至智力等。不過管理局強調,獲准研究的所有胚胎,都不准移植入女性身作為醫療用途,而且14日內必須銷毀。領導今次研究的尼亞簡博士計劃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胚胎後,觀察他們在一周內的成長變化,希望找到胚胎受精幾天中催生胎盤細胞的基因。尼亞簡認為,研究可望協助提高試管嬰兒的成功率,甚至有朝一日找到治療愛滋病等絕症的方法。去年4月,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科學家發表研究,聲稱成功更改了人類胚胎的染色體。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02/194756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63

貞子之父自稱了解女人

1 : GS(14)@2016-06-06 03:17:54

日本恐怖片王中田秀夫,今年與中港台三地導演合拍了電影《美好合一》,他拍攝的短篇是愛情故事,中田早前來港受訪時笑稱:「我會拍文藝片,但若不接拍鬼片又怕沒工開。」





他的電影都以女性為主,中田笑說:「我很了解女人,在片場只會留意女性。」中田的名作《午夜凶鈴》中的貞子近年常搞笑,他並不介意:「很多外國人都當鬼片是笑片般看。採訪、攝影:阮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605/196413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084

余淑穎﹕籌備置業 了解家庭財務風險

1 : GS(14)@2016-07-15 04:44:37

【明報專訊】本人根據Alan和Amy的家庭狀况(表1)分別為Alan的理財目標作出了以下財務分析(表2),希望給與Alan一個可行的理財方案,當然在籌備明年置業和退休前購入第二個物業過程中,有需要涉及長期的財務和借貸風險,希望Alan二人可好好商討家庭可願意承受的風險程度和日後的財務需要。

現時本港樓市成交偏低,預期明年持續相當供應量和政策不變的市况下,可望樓市還有下調空間,我建議Alan可選擇樓價上限為600萬元和樓齡在10年或以下的私營物業自住,如果選擇新樓的話相信可節省基本裝修及經紀佣金開支。

首選新樓 免按揭維修支出重疊

Alan可以運用手持的250萬元現金作物業首期(204萬元)支出和餘下的46萬元作裝修及添至家俱之用。而現時手持的大陸股票若沽出將面對頗大的虧蝕,我建議Alan可待適當時機或需要龐大開支才考慮沽出大陸股票。

將現時按揭息率+3%作為壓力測試的可承受壓力之供款,若可承受壓力之供款只佔申請貸款人的總收入50%或以下的話,壓力測試便能通過。巳現時Alan的財務及收入狀况是可行的。但若果準備考慮購入第二套物業作將來租金收入時,我建議選擇新樓或較新的物業作首選,否則當Alan還未供滿按揭之時,已需要面對沉重的樓宇老化維修負擔,並且因涉及到現時政策條款的規範,Alan必須預算第二套物業五成至六成為首期及雙倍印花稅的費用支出。同時面對兩套物業的按揭壓力測試更謹慎考慮和可在未簽任何臨時買賣合約(S&P)時先諮詢銀行按揭部或相關金融機構作預算。

假設明年購入600萬元自住物業後,按揭供款(約18,865元)、差餉管理費(約2500元)將代替屋租,再預算加薪後財務狀况預期當時的每月可儲蓄餘額將降至約4000元左右。

總括來說,以上理財方案可讓Alan更清楚了解置業時的資產配置,但將來家庭財務上需要面對通脹和醫療開支往往直接影響日常生活開支,必須定期檢討和調節理財方案。

余淑穎

美聯金融集團高級副總裁

■理財信箱 歡迎來信

讀者如有理財問題,歡迎來信詢問。

來函:寄香港柴灣嘉業街18號明報工業中心A座15樓 經濟版編輯收

傳真:2558 3964

電郵:[email protected]

◆來信請列明家庭或個人收入、開支、資產、欠債、理財目標及可承受風險。

[余淑穎 理財信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59&issue=201607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7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