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
|
||||||
當媒人做好事,還可以賺大錢。愛情公寓去年每股稅後純益高達三十八.八元,並計畫在六月上興櫃,最快年底或明年初就可以正式掛牌。 撰文‧林宏文 「我們要結婚了!希望在公寓裡的大家,都能和我們一樣幸運,找到人生中的另一半。要一起幸福唷!」登上「愛情公寓」網站首頁,經常有類似這樣的幸福宣言。 這對互稱「小雨」和「北鼻」的新婚夫妻,開心秀著兩人擁抱的甜蜜婚紗照。他們是在愛情公寓裡相識、相愛,並決定攜手共度人生的見證。 根據統計,國內總共有七百萬單身人口,其中會用網路交友的人有三五○萬人,而目前在愛情公寓註冊的網友就高達三四○萬人,每個月至少登錄一次以上的活躍用戶也有五十萬人,是國內最大網路交友平台。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愛情公寓把生活中一個最基本的需求,變成一門賺錢的好生意,其實也下了番工夫。 獲Yahoo!奇摩肯定 導入幾十萬名會員愛情公寓成立於二○○二年,四位創辦人張家銘、林志銘、林東慶、舒雨凡,都是一九七九年出生、畢業於師大附中的同學。早期創業時曾遇到許 多困難,例如網站剛架好,就碰上Yahoo!奇摩交友網站也開站,錢燒了一年多就面臨發不出薪水的窘境。 由於初期目標是瞄準十八至二十八歲的女性族群,為了吸引這些女生,四個大男生每天都在想辦法增加愛情公寓的黏著度。他們跑到辦公大樓附近做問卷,設計出女 生喜好的網站顏色、版型及各種活動,再運用「澆花」、「房間布置」、「造形配件」等元素,成功營造出網站浪漫與溫馨的情調,終於在交友社群網站中一炮而 紅。 如今,四位年輕人都已經三十三歲,也有三位陸續結婚,其中去年五月結婚的舒雨凡,嬌妻吳承穎就是透過自家網站牽線認識,成了愛情公寓的活廣告。 也因為成績斐然,國內最大的入口網站Yahoo!奇摩,兩年前決定把雅虎交友的會員併入愛情公寓,至今已導入幾十萬名會員,讓愛情公寓站穩國內交友網站第 一名。有趣的是,愛情公寓會員原以小女生為主,而雅虎交友導引進來的大部分是男生,不僅讓網站男女比例更平衡,拉高網友平均消費力,也讓「撮合度」大大增 加。 不過,網路世界充斥許多陷阱與謊言,為了不讓網站成為色情及詐騙的溫床,愛情公寓執行長張家銘說,公司目前五十多名員工,很多都把時間投入在「清理門戶」 上,只要網友寫任何有關色情、援交等奇怪字眼,或是很明顯在介紹保險或直銷時,就會立刻要求拿掉。同時,也接受網友的檢舉,只要一發現有詐騙行為,會立即 強制封掉帳號。 張家銘說,去年暑假,愛情公寓使用流量大幅增加,曾出現一些詐騙行為,他們馬上進行更嚴格的審查及檢舉過濾,結果第四季的業績馬上掉了兩成,即使到今年第 一季都還受影響。不過,張家銘覺得這是應該做的,「大家都喜歡乾淨健康的網路環境,如此做對網站長期發展才是好的。」為了增加交友的機率,愛情公寓還設計 許多好玩的遊戲,例如模仿年輕人抽機車鎖匙的方式,讓互不知對方是誰的男女,在網路上一起環島旅遊,測試雙方默契。這不僅吸引網友熱烈參與,也創造了多對 佳偶。 此外,針對日益普及的手機行動上網趨勢,今年愛情公寓主打定位功能,只要下載愛情公寓的「i-Part交友」App軟體,就可以看到目前在你附近的異性網 友,有些甚至可能就在同一棟大樓的不同樓層。這讓許多網友心跳加速,感受「機會就在你身邊、幸福已唾手可得」,使用量短時間內暴增,第二季比第一季的單日 下載量大幅增加六成。 愛情無國界 海外市場目標族群四千萬人近來,愛情公寓開始搶攻北美、新加坡、香港、東南亞等市場,總計目標族群四千萬人。由於愛情公寓擁有很多女性網友,成為海外男生回台找女朋友的重要管道。 至於更廣大的大陸市場,愛情公寓早年也曾進軍大陸,但因競爭激烈,一直無法轉虧為盈,四位創辦人最後決定切割上市,讓獲利穩定成長的台灣公司先掛牌。 去年首度主導工研院投資網路公司的工研院創新公司總經理林和源分析,愛情公寓目前兩岸會員高達二八○○萬人,顯示隨著「宅經濟」發燒,網友的交友需求只增不減,只要把分眾市場做深,就會是大贏家。 愛情公寓結算去年營收達二.九九億元,淨利達九六六八萬元,以去年加權股本二四九一萬元計算,每股稅後純益高達三十八.八元,若以目前股本一.二億元計算,EPS約八元,日前剛在興櫃掛牌,第一天收盤價在二二○元,市值也已達二十六億元,堪稱是生活產業的大贏家。 張家銘 出生:1979年 現職:愛情公寓執行長 經歷:曾創業過一次 學歷:政大經濟系 愛情公寓 成立:2002年 負責人:張家銘 資本額:1.2億元 市值:約26億元 成績: 2011年營收2.99億元,稅後淨利9668萬元,EPS達38.81元 |
|
||||||
三位年青才俊(左起:Clement、Jessica、Mike)投資方法各異,各有心得,三十歲左右已擁數百萬身家,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嚴寶權攝) FCI投資策略研究總監、實德財富管理聯席總監梁帥聰(Clement)年齡:36歲感情狀況:已婚資產:約$500萬分布:30%股票40%買入樓宇收 租10%企業債券10%現金創盛理財董事陳寶琪(Jessica)年齡:35歲感情狀況:交往中資產:約$600萬分布:30%基金70%現金宏高證券經 紀及分析員梁杰文(Mike)年齡:28歲感情狀況:交往中資產:約$200萬分布:30%買入十多隻細價股70%現金 第一次見面 地點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平台餐廳記者:記Clement:CJessica:JMike:M 記﹕目前市況咁亂,你們有何睇法?C﹕我較悲觀,覺得世界好似一部撞緊去個山度嘅火車,但所有人仲不斷喺度加燃料,例如美國印銀紙、歐債一拖再拖,根本無 解決核心嘅問題。J:我認同,但我覺得喺撞山前,會搵到另一條新嘅軌道,但每次經歷轉變(轉軌)前都係痛苦嘅。M:我覺得架火車去到最危急嘅時候,上面嘅 人點都會整停佢,唔通由得成架火車啲人死晒咩?依家我只係將三成資金放喺股票度,唔止因為個市差,而係覺得香港金融市場嘅監管不足,投資者好無保障,我未 來仲想增持現金。記﹕監管機構信唔過,所以你出書教人分析上市公司財技?M:無錯﹗喺香港,好多時有錢就會打得贏官司,唔同美國可以申請集體訴訟,輸咗先 要俾錢。以我觀察,香港無律師夠膽幫人打官司告地產商,因為怕日後人哋唔請番佢﹗C﹕講得好啱呀﹗你(記者)一定要出呢句﹗記﹕香港人喜歡揸磚頭,但你哋 當中有兩個手上都無物業,為什麼?J:我鍾意租樓住,住悶咗可以換。之前買樓都係當投資,最近已經出晒貨。C﹕我未拍拖已買咗樓,我向來覺得股市比樓市波 動,買樓可保值,風險亦較小。M:人哋成日話買咗樓先結婚,我覺得同屋企人住都無問題,中國傳統社會不嬲都係咁o架啦,最重要係有阿媽照顧嘛,哈哈。J: 你女朋友唔介意咩?通常女仔都唔鍾意喎。M:應該唔介意嘅……記﹕Clement打算生小朋友嗎?拍緊拖既Jessica同Mike打算幾時結婚?C﹕暫 時未有,我講咗我份人比較悲觀,唔想小朋友來呢個世界受苦,不過可能以後會有改變,呵呵。J:成家立室當然好啦,但我唔急喎,睇時機。M:我打算今年求婚 呀,你(記者)寫出來之後我就會求婚啦﹗C﹕搞錯呀,無晒驚喜﹗(眾人大笑) 嬌嬌女變炒樓殺手 在美國修讀金融的陳寶琪(Jessica),父親做生意,家境富裕,自小便向她灌輸理財觀念。自小在外生活的Jessica,個性獨立,沒有「公主病」, 讀書時亦走去打工,並將賺得的「外快」投資美股。「我好鍾意數學,加上讀金融,成日諗有咩可以投資。試過買生物股,竟然爆升五倍,開始對自己嘅投資眼光有 信心。」抱着「無嘢輸」的心態,Jessica大膽出擊,雖亦有失手,但到畢業時已累積三十萬資產。畢業後在美國的銀行打工,二千年回港任投資顧問,開始 接觸基金。「那時我同大家一樣,個個都走去買科技股基金,科網爆破後,試過蝕三成。」Jessica表示,但之後轉投中國及印尼基金,便贏了漂亮一仗, 「印尼基金試過大升六成。」Jessica笑說。 中港炒樓勁賺千萬 投資股票及基金主要是出於工作,Jessica做得最出色的其實是炒樓。○四年,媽媽在上海長住的朋友講起內地房地產有潛力,值得投資,之後更帶 Jessica到上海浦東睇樓。之後,Jessica便以數十萬作首期,買入浦東一個一百八十多萬(人民幣)的單位。○五年,她再與兩個朋友合資,每人出 資八十萬,以二百四十萬買入北京三環一層住宅單位,○八年以六百萬賣出,每人淨賺一百二十萬。○九年,上海浦東單位亦以六百多萬賣出,連匯率升值,一鋪勁 賺逾五百萬。除了內地,Jessica亦活躍於投資本地住宅。○五至○七年間,她先後以一百萬及二百四十萬買入兩個跑馬地的單位,再以三百零五萬及三百零 八萬分別於大坑、太古城買入兩個單位,一直放租。直至去年,Jessica有感樓價高企,並已缺乏上升動力,全數賣出,扣除買入價後,淨袋四百三十萬。礙 於市況波動,Jessica現將三成資金放於基金,其餘全為現金。「估計今年樓價會回落約一成,明年會考慮用一半身家再入市買樓。」Jessica指除了 住宅,還想嘗試投資商廈。另外,她認為金融海嘯後一直沉底的美國樓市已逐步見底,值博率或較內地樓市更高,「但要好小心留意區份,有啲區份唔好,點都升唔 起。」 跌低起身站得更高 二千年的科網爆破是不少香港人一個慘痛的集體回憶,亦是梁帥聰(Clement)在投資路上的轉捩點。當時Clement於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後, 在一間鐘錶廠市場部打工兩年,月入不到一萬元,卻在科網熱潮中,將積蓄約六萬元全數買入中國聯通(762),其後眼巴巴看着股價由買入時的十六元高位,急 插至三元。坐貨坐足七年,才返「家鄉」。 自修苦讀吃正升市 經此一役,Clement痛定思痛,開始鑽研炒股技巧,報讀投資課程,又埋頭苦讀財經書籍,試過放工後回家花六小時一口氣看完一本財經書。「初時非常着重 技術分析,後來發現投資股票最要緊要識得捉摸市場心理。」○一年,Clement轉職至外資資訊科技公司當業務顧問,月薪跳至四萬,手頭現金大增,努力儲 錢。○三年,Clement開始以數十萬入市,專門挑選受惠於周期性的「主題股票」作短炒,最明確是中國主題,如曾經大熱航運股中國遠洋(1919)﹑消 費股兼有可口可樂收購概念的匯源果汁(1886)等。「股票都有潮流,講話題性,但只適合短炒,例如一個月至三個月。」Clement表示,這次入市,吃 正數年股市上升期,至○七、○八市況高峰時,他的資產已經翻了三番。識買更要識賣,○八年,Clement覺得市場太瘋狂,於是逐步退市,只保留十分一的 資金短炒,因此金融海嘯時,他幾乎全身而退。一○年,重新入市後,Clement延用「主題」揀股法,「好似去年四月,金價幾乎以直線上升,我就睇好本地 珠寶零售商,買入六福同周生生,之後曾經大升七成。但通常呢啲主題股只會大升一季,之後就要再估下一個被熱炒的主題。」股市波動大,並非每次都能全身而 退,於是Clement○二年開始買樓,分散投資。先買入位於堅道的自住單位,近年再與朋友合資買樓收租。「我哋專買近市區嘅舊樓,如佐敦同油麻地,整靚 後放租,依家有四層。」Clement說,現時手上大部分投資都有穩定收入,喜愛挑戰的他,正研究投資做生意,「未諗到,趁後生,好多嘢都想試。」 炒股滿足好勝心 自小精於數理、智商高達一百四十的Mike,中學期間已對投資股票市場甚有興趣,「股市係規模最大嘅比賽,喺股市賺到錢,代表你贏咗嗰啲蝕錢嘅人。」 Mike的父親經營零件貿易生意,母親是老師,家庭優厚。於是,○三年甫入大學修讀港大工商管理及法律雙學士,Mike便以獎學金及積蓄,用十萬元作彈藥 入市。一開始,Mike只是抱着人買我買的心態,「那時買股票的方式,同一般師奶無異。報紙話邊隻會升我就買邊隻,嗰幾年個市好,基本上買邊隻都升。」當 時他曾買入中國人壽(2628)、大成生化(809)等「大熱股」,短短四年,十萬元本金已升值近十倍至近一百萬。 出書踢財技 畢業後,同學「爭崩頭」入外資大行,Mike卻選擇了本地證券行宏高。「呢度自由啲,我可以做自己嘅研究,而且接觸咗好多唔同層面嘅客人,更加明白市場上 投資者嘅心態。」Mike入行後,避免利益衝突,大幅減持手上股票,並專注於研究金融相關的法律及上市規則,發現香港的金融監管制度,對於投資者的保障極 度不足,如近期民企頻頻出事,證監會卻從未出手調查。「我遇過啲阿公阿婆,竟然連農行(1288)有喺A股上市都唔知。」於是,梁杰文近年不時到社區開講 座,向公公婆婆講解股市陷阱。 去年,Mike主動接觸知名的財經專欄作家周顯,在他提點下,Mike運用本身對法律及金融的知識,撰寫《香港股票財技密碼》,列舉真實例子,拆解上市公司如何運用上市規則及法律掠水,今年四月出版。 至於個人投資方法,亦與過往截然不同,Mike現專挑一些股東持股最少七成,本身業務簡單的不知名二、三線股,博其「賣殼」爆升,如卓亞資本 (8295)、嘉匯投資(8172)等十多隻交投疏落、甚至已經停牌的細價股,並長期持有。「一般人就咁睇我個portfolio會覺得好驚嚇,但我投資 係睇好長線,唔會理會周期影響。另外,我將所有股票提晒倉,持有實物,會出席股東大會,做site visit(實地考察),搵公司管理層了解公司運作同前景。」Mike一輪嘴道,現他將三成資產約七十萬元投放於股票,其餘全部為流動現金,「香港市場監 管太差,就好似你去茶餐廳叫碟揚州炒飯,食到一半見到有隻曱甴,但茶餐廳就話你應該一早檢查清楚晒碟飯之後先食,所以唔負責任,香港就係咁荒謬。」所以 Mike未來甚至想進一步增持現金,「大陸監管仲好過香港,如果可以買大陸股,我會第一時間去。」 |
||||||
|
||||||
一位月薪五萬多元,又沒有富爸爸支持的上班族,從三十萬元滾出五百萬元資產,因忽略風險控管幾乎賠光,後再勇敢投入二百萬元,終於累積出千萬身價。 曾經在台股重跌過兩次的他,以過來人經驗,分享十二年來的投資故事與心得。 撰文‧林心怡 初次見到李正(化名),穿著樸實、帶著一把長傘的他,看上去就像一位公務員;很難想像,他是在股海中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 雖然每月僅領五萬多元的固定薪水,也沒有家裡資金的奧援,他依舊能靠股市投資累積逾千萬元的身價,「投資台股」儼然成為李正最重要的「業外收益」。 「沒辦法!像我這種窮苦人家出身的,當然得靠台股投資多拚一點現金呀!」原來,李正每月的固定薪水,幾乎全都要拿來養活一家人,包括年長的媽媽、叔叔,以及最近才找到工作的弟弟。 「我還記得,去年過年包紅包給母親時,她還囑咐我這兩年年終獎金這麼少,不用包這麼多。」李正卻打趣地回答:「阿母!我如果只靠薪水過活的話,我早就餓死了!」原來,除了正職的薪資所得外,李正絕大部分的財富累積全來自於股票收入。 李正的父親早在他一歲多時就過世了,家裡環境欠佳的他,為了先存下自己的第一桶金,政大經濟系畢業後,就簽了三年半的志願役,其間還兼職當網路工程師,省吃儉用才勉強存了一二○萬元。 薪水不夠養家 初入股海卻遇網路泡沫「當時,我就計畫好用這桶金來作我投資的本,每月工作所得,就拿來作家用。」年紀輕輕身為長子的李正,肩負了養家的重任。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在台股初試啼聲的李正,遇到了二○○○年網路泡沫的空頭洗禮,才一年多的時間,他投入在股市的一二○萬元,賠到只剩下三十幾萬元。 「當時很心痛呀!辛辛苦苦當兵三年存的錢,就這麼沒了!但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沮喪,因為當時滿腦子都想著要怎麼把錢賺回來!」李正認真思索當時股票慘賠的 原因。 「很多人股票套牢就會自我安慰說,不賣就沒賠錢!其實買錯股票就要當機立斷砍掉重練,有時候死抱不放,反而更容易擴大虧損!」李正語重心長地說。 原來,一開始資金有限的李正,透過融資拉大槓桿投資,卻未設好停損,一個不注意,就幾乎賠光了積蓄。歷經慘痛教訓後,讓李正日後的投資更為謹慎,雖然後來 東山再起的初期,仍會透過融資拉大槓桿投資,但對於風險的控管他開始趨於謹慎,也成為他日後在台股投資路上,得以持盈保泰的基石。 痛定思痛後,○三年下半年至○四年的「三一九槍擊案」前,是李正投資台股的首次豐收期,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李正就將原本的三十萬元,滾出了五百萬元的資 產,「當時認為自己很厲害!覺得錢賺得很容易,幾乎是花錢如流水!」那段時間,不是主管職的李正曾經一年出國十七趟,「光是單月的花費就超過二十萬元。」 這段荒唐的歲月,又再度讓李正忘記了風險控管。 得意忘形忽略風險控管 二度賠光資產那時的李正除了股票融資外,期貨、權證樣樣押到滿,沒想到,○四年的「三一九槍擊案」後沒多久,不到一年,李正的五百萬元資產,再度蒸發僅剩 下五十萬元。「在投資的路上,最忌諱的就是得意忘形,卻忽略了後頭隱藏的風險。」經過二次幾乎賠光資產的李正,這回真正覺悟到風險控管的重要。 當時三十一歲、資產再度幾近歸零的李正,幸好有同業主管好友的擔保,得以向銀行借貸一百五十萬元,總共籌措了二百萬元再度投資股市;到了○七年底,扣掉之前一百五十萬元的負債,記取教訓後,這次他不但累積了千萬元的財富,甚至順利地躲過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 原來在○八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當市場一片樂觀之際,李正反而全數出脫手上持股,「除了技術指標出現過熱的情況外,當時市場一片看好,也是市場過熱的一大警訊。」這次獲利出場的李正,還懂得將部分獲利轉投外幣定存與保險等防禦性的投資,讓他得以保有獲利戰果。 「其實適度融資、分批布局有題材、有產業前景的低價股,並且積極地波段操作,才能加速資金累積。」回顧過去成功的獲利經驗,李正指出,他一開始集中投資 「價值被低估」的低價股也是受限資金,「因為當我投資本錢剩下三、五十萬時,我就是用這樣積極的投資模式,再度東山再起的。」即使現在投資基金規模變大 了,李正仍鍾情低價股的操作。 綜觀李正近期在台股獲利的代表作,莫過於去年讓他獲利逾五成的正達、穩懋,以及今年初投資三個多月出脫的低價股彩晶、達能與台星科,而光是這三檔股票,讓 他短短三個月就獲利逾五成,淨賺超過三百萬元,幾乎是他年薪的五倍,而他過去累積財富的獲利模式,大多依循這樣的投資邏輯。 這些讓李正得以不斷「錢滾錢」的成功獲利模式,通常有幾項特色,第一種是價值被低估且股價在三十元以下,甚至股價低於十元的低價股,也就是他口中「抄底」的投資概念。 「例如去年底台股指數在七千點附近時,發現當時有很多中小型的電子股,已經跌破海嘯時的價位,成交量也屢創新低,我就開始公司市值與淨變現價值(以企業在 正常營業下,在市場出售相似或相同獲利能力之資產所能獲得的價值)的比值小於或接近一,且股價低,並且還有題材性的個股。」逢低布局超跌股 倍數成長機會高李正分析,通常這樣的股票,代表公司股價已經超跌,若再搭配月KD小於二十,成交量出現窒息量時,通常都是股價的相對低檔,下跌空間有限, 因此只要行情反轉向上,股價都有漲五成的行情可以期待,基本面大幅轉佳者,股價還有倍數成長的機會。 李正指出,通常布局這類股票時,他都會分批進場,並且持股重押,所以當股價反轉向上時,獲利也會扶搖直上,像是他今年初布局的彩晶、達能得以獲利逾五成的戰果,都是符合這樣的投資邏輯。 第二種則是產業趨勢向上、獲利佳、股價低於兩位數的成長股。例如去年投資獲利的正達、穩懋,均先後在六十與三十幾元進場,賺五成出脫,就是屬於此類標的。 至於停損與停利點,他則會看技術線形操作,一旦股價脫離成本區獲利逾三成,只要股價破線,他就會賣出持股、落袋為安;反之,當股價破底、量能放大,就應該當機砍股、絕不戀棧。 在投資的路上,李正的布局看似積極,但金錢觀其實相當保守,雖然年輕時積極在台股上拉大槓桿投資,但當他資產累積逾千萬元後,操作開始轉趨保守,不再做融資操作,並把五成的資產拿來做定存、保險等防禦性的理財。 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道,即使無法像投信法人在第一時間拜訪公司、掌握第一手消息,但投資人從公開資訊觀測站與簡單的技術分析指標,一樣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賺錢標的。 現在的李正總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在創造財富之餘,還要記取過往賠錢的慘痛教訓,才是在茫茫股海中順利航行的王道。 李正(化名) 出生:1973年 現職:金融業 學歷:政大經濟系 投資資歷:12年 近期操作績效:去年投資穩懋、正達獲利5成,今年初投資彩晶、達能獲利逾五成;目前為零持股,仍在觀望中。 李正的小額買股3心法 1.挑選基本面佳或股價超跌的低價股,例如公司「市值」與「淨變現價值」小於或接近1,表示股價有被嚴重低估的可能性。 2.價值低估、股價兩位數以下、甚至低於十元的個股,可入場「抄底」。 3.從月KD低於20,且成交量縮,出現窒息量時,找買點;當股價上攻、脫離成本區後,獲利三成後破線轉空後,就先落袋為安;當股價破前波新低時,就要當機立斷,停損出場。 給小額投資人的建議 1.持股最好同時不要超過3到5檔,火力較集中。 2.資金有限時,適時的融資可擴大獲利報酬。 3.不宜過度自大,忽略了風險控管,切記守好停損與停利機制。 |
|
||||||
四年一度的奧運盛會,今年來自全 球的逾萬名選手,在倫敦奧運公園(London Olympic Park)場館內,競逐總數三百零二面的金牌。而與此同時,在場館外,也正上演著另一場輸不得的比賽,參賽者則是可口可樂、麥當勞、宏?痋B三星……等, 十一家分別花費近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億元),名列奧運頂級贊助商計畫(TOP)的跨國品牌。其「金牌」數更是稀缺,比場內的比賽還要更激烈。 這支由跨國品牌組成的隊伍,是面臨預算暴增、景氣惡化雙重挑戰的倫敦奧運籌委會,最「有利」的救火隊。 賺品牌露出可蓋專館強力展示新品 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預算金額達九十三億英鎊的倫敦奧運,其中,十四億英鎊來自品牌贊助商金援,籌委會分別向四十四家英國企業,以及十一家頂級贊助 商,各募得七億元英鎊。換算下來,品牌商得花費近億美元,方能取得奧運「品牌金牌賽」入場資格,遠高於四年前北京奧運,取得頂級贊助商約六千五百萬美元 (約合新台幣十九億五千萬元)的行情。 代價如此昂貴,對品牌商來說,自然不能錯過任何產品露臉的行銷機會。 早在奧運開幕之前,一連串的聖火傳遞過程,跑在選手前面的,即是貼滿三星標誌的隊伍和寶馬(BMW)車隊。賽事進行期間,奧運公園更有如一個大型的品牌發 表會場,寶馬不但大手筆提供三千輛旗下全新產品,做為大會代步用車,更在游泳館旁打造兩層樓高的實車展示館,主打明年發表的小型電動車。 松下(Panasonic)則是蓋起了一座可容納百人的視聽劇院,強打3D立體電視,讓買票進場觀賞賽事的民眾,排隊體驗動感影音。也難怪,就連英國當地媒體,都批評自家的這屆奧運,是有史以來商業味最重的一屆。 賺獨家銷售場內刷卡消費只能用Visa 頂級贊助商不但可以在園區內大秀產品,更有排他的權利。取得信用卡獨家品牌贊助權的Visa集團,包下場內所有紀念品與餐飲服務的刷卡機,並僅收受Visa金融卡。至於,唯一餐飲頂級贊助品牌麥當勞,也祭出「薯條壟斷」條款,園區內只有麥當勞可單獨銷售薯條。 沒在園區設主題館的三星,則從場內戰打到場外,除提供奧運工作人員智慧型手機,也在奧運公園入口場外設旗艦店,展售新一代智慧電視,連泰晤士河畔的「倫敦眼」摩天輪,觀光客都可接觸到安裝在座艙的三星平板電腦。 不過,並不是每個頂級贊助商,都玩得起這樣的行銷戰。據估計,要讓品牌在奧運期間被注意,品牌商至少還須準備比贊助金額多一倍至三倍花費。 也因此,儘管來自台灣的宏?痋A和麥當勞、三星同為頂級贊助商,但由於去年首度財務虧損,僅在奧運公園內設置全系列產品體驗館,除此之外,在場館內外相對其他品牌的曝光度顯得保守,「我們有節制、適當力度進行行銷。」宏?硍偎庰o言人汪島雄表示。 賺內部激勵麥當勞選金牌員工駐店 如同奧運奪金,選手不僅要體力過人,更得靠智取,對奧運品牌贊助商來說,誰能深植人心,誰才能真正贏得品牌行銷的金牌。因此,除搶產品露臉機會,吸引消費者眼球,奧運會場也是各品牌商對供應商、經銷商和員工等,企業內部對象進行行銷的重要場合。 以宏?眲馬牷A雖未見高調宣傳,但仍邀請五百位上游供應商和各國經銷商,至倫敦奧運參加開閉幕與觀看游泳等賽事。麥當勞則把員工當主角,讓來自全球四十二個國家、總數兩千名的「金牌員工」,成為倫敦奧運賽事期間,園區與選手村四家麥當勞餐廳的工作夥伴。 麥當勞台灣行銷副總裁李意雯表示,麥當勞是奧運的長期贊助商,但近幾年贊助形態,越來越重視內部激勵與企業形象建立,以本屆奧運為例,台灣就從一萬六千名 員工當中,甄選出四名「金牌員工」遠赴倫敦,讓員工可以在跨國營運的交流過程中,認識各國員工,發展新的生涯思考。 麥當勞英國首席執行長吉歐‧麥當勞(Jill McDonalds)指出,回應倫敦奧運強調的永續發展綠色主張,園區內的麥當勞餐廳,在奧運結束後拆除,七成五的建材將回收再利用;且基於擁有人員培訓 的豐富經驗,英國麥當勞漢堡大學也替倫敦奧運籌委會,招募並訓練七萬名大會志工,扮演另一種奧運贊助者的角色。 在轉播收視人口以數十億計的奧運盛會上,花大錢進行宣傳,威力自然有如品牌行銷的原子彈,把奧運當作品牌行銷最核心要務的可口可樂,八十餘年來的奧運贊助史,就讓它成為家喻戶曉的著名品牌,是運動行銷最具成功的個案。 不過,原子彈並非萬靈丹。曾贊助長達二十八屆奧運的柯達(Eastman Kodak),如今,竟落得公司遭破產保護下場,也顯示出企業經營如同競賽場上無情輸贏的一面。 【延伸閱讀】台灣首家,宏?痐策~砸錢贊助敦奧——奧運品牌贊助大事紀 1896希臘各界捐助92萬銀元贊助雅典奧運,柯達為品牌贊助商之一1928可口可樂提供2萬4,000瓶可樂,贊助阿姆斯特丹奧運1968美國奧運選手 思念家鄉美味,麥當勞首次空運漢堡贊助賽事1984洛杉磯奧委會首度實施贊助商分層計畫,65家企業獲授權,讓主辦奧運轉虧為盈1998三星品牌首度取得 奧運頂級贊助商資格,並持續迄今2008聯想成為首家取得奧運頂級贊助商的中國品牌2012宏?皉足鬼漁a取得奧運頂級贊助商的台灣品牌 資料來源:奧運官網、維基百科整理:尤子彥 |
|
||||||
六年級後段班、自行創業的王傑民,與太太羅婷玉剛結婚時,都想搶當「家庭財務長」,經協調後,他們決定用共同帳戶的方式經營,再依各自的個性和專長來負責「開源」和「節流」兩個面向,讓家庭資產年年穩健成長。 撰文‧何珮郁 「Jimmy,你這星期的消費紀錄快彙整給我吧!」「還有,這兩周和朋友聚餐的費用已經快超支了,下半月social(應酬)的場合可能要少去一點了!」 這是每逢周日晚上,王傑民(Jimmy)和羅婷玉夫妻二人結婚四年多來,每周固定的「晚餐會報」。夫妻倆總是時間一到,就很有默契地坐在餐桌前、打開電 腦,討論家庭收支狀況,並在每一季檢討投資績效內容。 「算算每年的儲蓄,以及每年投資報酬率都有二成左右的績效計算,我們每年的結餘,至少都能存到一百萬元。」王傑民笑著說。其實結婚後,他的理財計畫想得更長遠了,因為存下來的這筆錢,他們將拿來作為未來退休與孩子的教育經費。 和大多數夫妻一樣,剛結婚時,王傑民與羅婷玉一直認為,家裡的錢「理所當然」應該由老婆管,「但我發覺老婆的理財方式太保守了,我們還年輕,可以多冒點風 險、創造更高的收益。」六十七年次的王傑民指出,雖然太太擅長收支控管,卻不善於投資,幾乎所有的儲蓄都放在定存,不僅很難為家庭資產淨值創造更高的成長 率,定存所得的微薄利息,還很容易被通貨膨脹吃掉。 各退一步 開共同帳戶、訂遊戲規則「後來,我們決定各退一步,乾脆開一個共同帳戶,建立『雙財務長』的制度。」王傑民笑著說,為了給太太多一點安全感,他用太太的名 字開了一個家庭共同帳戶,並且約定每月各自匯入五萬元,作為家庭開銷和投資的基金,其餘則各自保有用錢的空間,像購買名牌精品或送禮給對方,就屬於私人開 銷範圍。 除此之外,兩人還協議分工合作的方式,王傑民自認個性較大而化之,無法勝任記帳這類的細節,於是就由擅長投資的他負責「開源」的任務;而婚前就有用Excel軟體記帳習慣的羅婷玉,則負責「節流」的監控任務,以「雙財務長」的形式,各自負責自己擅長的領域。 「要讓規則持之以恆運作下去的動力關鍵,一定要先設定好財務目標和共識。」羅婷玉認為。制定好「遊戲規則」後,兩人就開始確實執行,只是,考量到目前王傑 民仍在創業初期階段,現金流較不穩定,他們先訂下「十年內先存到一千萬元」的短期目標,換句話說,每年至少要存下一百萬元;而長期目標則是在退休時,能夠 擁有三千萬元的資金。 有了具體目標後,羅婷玉在年初都會先製作預算表,將共同帳戶中每月十萬元的資金按比率分為三類,有四成是家庭生活固定開銷,三成的資金用來投資,另外三成 則為儲蓄,作為出國旅遊計畫和緊急準備金。此外,兩人在國外投資的房地產租金收入,每月約三萬五千元也會進入共同帳戶。 每周查帳 隨身記錄消費明細並檢討為了能精確地掌握每月收支狀況,羅婷玉不管再忙,都一定堅持每周日晚上記帳的習慣,彙整一周以來所有的消費帳單和發票,輸入到電腦 的Excel表中,自動算出各項比率。她認為,婚後兩個人的消費狀況比單身時複雜許多,如果沒有每周及時記錄,難免會有漏網之魚,甚至連婚前沒有記帳習慣 的王傑民,也開始用手機的App程式記帳,隨身記錄消費明細。 「剛開始,我們連買一瓶牛奶都會記下來。」王傑民對於如此細節的記帳方式曾經大感吃不消,但力行記帳一段時間後,開始較能掌握每個月大概會花多少錢,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消費項目中,較容易「失控」超支的部分在哪裡。 同時,羅婷玉也會固定在月中和月底各檢視一次「消費進度」,確認花費是否已超過當月預算,「像水電瓦斯費這種金額都很固定,如果不小心超支,大都是花在 social場合的錢。」羅婷玉說,如果在月中就發現和朋友聚餐的花費已經瀕臨上限,她會立即和先生商量,有默契地推掉一些邀約,三餐也盡量在家裡開伙, 才能確保每月不超支。 謹慎節流 當月透支下個月嚴格省回來「萬一真的不小心超支或是有意外支出,下個月當然就要更嚴格地『省』回來!」羅婷玉不忘補充道。他們同時也以自己的心得建議,若 要使用家庭共同帳戶,除了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記帳明細要清楚,讓兩人都對錢的去向了然於心;另一方面,對於哪些項目由共同帳戶支出,哪些 項目屬於個人支出,也可以趁輕鬆的氣氛下討論釐清,以免心生芥蒂,「情願先講好,好過後來吵。」羅婷玉心有戚戚地說。 王傑民舉例,例如太太近視,有戴隱形眼鏡的習慣,到大賣場採購家庭日常用品時,通常也會一併購買結帳。不過王傑民認為,隱形眼鏡並非共同必需品,在與太太討論之後,兩人都認同這筆金額應由太太個人支出,才不失公平原則。 不只在日常生活消費習慣上進行討論,兩人在非必要性的奢侈品消費也有調整。原本在婚前,兩人各自擁有一輛車,婚後,為了節省油錢、稅金和停車位費用,他們 也決定只留一輛車,每年因此省下數萬元的費用,「我精算過,如果只是應付偶爾交通需要,搭計程車還是比養一輛車來得省錢。」羅婷玉肯定地說。 顯然,在雙財務長的制度下,羅婷玉負責將上游的水龍頭拴緊,王傑民則負責積極提升家庭帳戶淨值的成長。婚後兩年,兩人便決定先減少負債比,用過去累積的儲蓄一起將房貸還清,降低應付的貸款利息,讓每月現金流規畫更單純。 投資開源 趁年輕積極創造高投報在投資帳戶中,王傑民強調,自己和太太都還年輕,所以大部分的投資標的屬性都偏向積極,其中有四成投資於美國股票,四成配置在加幣和人民幣等外幣投資,其餘則是配置在收益穩健的私募基金和現金部位。 而美國股票的投資風險較高,他也相當注重資產配置和避險的重要性;持股的內容約五成五在中長線投資的標的上,短線波段操作的標的只占三成,另外一成五的資金則是用來避險。 會有這樣的風險意識,王傑民坦言,是從大學時代的「慘痛」投資經驗而來。在二○○○年網路科技股正盛時,他用自己的儲蓄加上向父母借來的錢共四十萬元開始投資,獲利一路上升,累積最高金額一度達五六○萬元。 「我那時候真的覺得投資太簡單了,以為只要把錢丟進去,看著錢滾錢就好了。」王傑民苦笑,因為太得意忘形,完全忽視風險,在網路泡沫化之後,他的資金只剩二十萬元,反而慘賠本金的五成。 有了這樣的慘痛經驗後,王傑民意識到財務規畫的重要性,所以不論自己的投資性格多麼「積極」,都會配置部分的資金在避險標的上。即使在○八年美國次貸風暴剛爆發時,王傑民的投資虧損也能降到最低;景氣反轉向上時,不但能損益兩平,甚至創造更高的報酬率。 首先,美國次貸風暴後,王傑民除了多單部位,也同時放空房地產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和金融股ETF,為資產組合進行避險,也正因這層避險保護,讓他在○八年股市重挫超過三成時降低虧損,到年底結算時,整體資產報酬率為負一○%。 歐債爆發後,股市震盪難測,他也選用與VIX指數(恐慌指數)相關的標的進行大方向的避險操作。整體來看,從○九年至一一年期間,王傑民每年的投資報酬率分別是一六%、三○%及二三%,符合他每年投資成長率至少一五%的目標。 循序漸進 逐步運作順利再加碼在建立家庭財務模式的過程中,王傑民認為過程並非一步到位,而是在溝通和嘗試中逐漸建立共識,像兩人約定要提撥到共同帳戶的金額,一開始是以實驗精神,先放入二萬元,後來運作順利後才逐漸增加。 他也分享,雖然是採分工的方式,也別忘了約定每月或每季一起檢視、討論,才能有共同參與感。「我們除了看投資獲利狀況,偶爾也會一起討論持股的財報和市場。」「不過,也不要過度頻繁地檢視,以免讓投資市場的短期波動影響彼此心情!」王傑民笑著補充。 現在,羅婷玉完全放心將投資全權交給另一半,也是因為王傑民已做好分散風險的配置,即使有小幅虧損,也不至於影響感情。兩人都覺得,透過分工合作的方式,擁有共同努力的目標,感情也更緊密了! 王傑民 出生:1978年 現職:iGen愛居人創辦人 經歷:台積電資深工程師 學歷: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資管碩士、台大化工系 家庭:已婚 羅婷玉 出生:1978年 現職:諾華公司人力資源顧問經歷:帝亞吉歐大中華區人力資源經理學歷:英國德蒙特福大學企管碩士 家庭:已婚 王傑民、羅婷玉的 家庭財務計畫書 步驟1 家庭財務目標: 60歲退休時,擁有3000萬元資金。 步驟2 階段財務目標: 每年家庭帳戶結餘至少100萬元。 步驟3 可行性收支目標: 夫妻每月各提撥5萬元至共同帳戶,再將資金分成家用40%、儲蓄30%、投資30%(投資帳戶績效設定15%)。 步驟4 定期檢視程序: 預先規畫家庭年度預算,每周詳實記帳;每月檢視收支表,檢討超支原因,下個月嚴格將超支部分省回來。 王傑民、羅婷玉的 財務整理3心法 設定共同帳戶:初期可試行提撥少數金額,運作順利後再逐步擴大。 分工合作:由細心的一方負責收支控管,擅長投資的一方主導投資理財,並約好一起定期檢視,雙方都有參與感。 記帳明確:一方面確實掌握消費狀況不超支,另一方面讓雙方都了解錢的流向,避免模糊地帶而產生爭執。 王傑民的私房投資要訣 1. 重視資產配置,將資金分為三部分,四成投資美股,四成投資外幣,其餘則配置在私募基金和現金部位上。 2. 美股以中長線投資為主,並根據市場變化,固定配置避險部位。 3. 投資與工作領域相關或較熟悉的產業股票,深入了解產業趨勢和基本面,作為買賣判斷依據。 |
|
||||||
靠著訓練有素的記帳術,及嚴謹的理財態度,上班族林妙津將家中財務處理得井然有序,把「家庭利益極大化」當作理財目標。現在,她靠著每年八%的穩健投資收益及八位數存款,替家人建築一個安全的堡壘。 撰文‧歐陽善玲 某天清晨,我從好夢中醒來。看了身邊的小女兒Amanda一眼,頓時被她純潔的臉龐吸引住。透著微亮日光,有種難以形容的柔和、朦朧美,好像天使一般!我 忍不住拿起相機,把這畫面拍了下來,放在網路上與親友分享。此時,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三十五歲的上班族林妙津一臉幸福地說。八年前,她初嘗為人母 的喜悅,如今已有兩個漂亮、開朗的小孩。 過去幾年,她是位稱職的家庭主婦,現在則是一家外商資產管理公司的祕書。如果要她想像一下,人生中最幸福美麗的景色是什麼?答案肯定是給孩子一個沒有煩 惱、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但話說回來,想要達到這個境界,確保金錢無虞,家庭資金防護網牢不可破,絕對是最重要的前提。 「結婚前,我是有錢就花的享樂主義者。不要說從不記帳、對金錢沒有概念,喜歡的東西也是看中意就買,從不節制。」她說,「當時一人飽全家飽,只要對自己負 責就好。而且我有賺錢能力,錢花光了再賺就有,或是省吃儉用、餓幾頓也沒什麼大不了。」不過,林妙津有了小孩後,這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有了一百 八十度轉變,「不論婚前或婚後,我和先生從未針對『家裡的錢該誰管』這件事進行討論;但很自然地,他將所有的錢都交給我管;而我也因為他的信任,以及對小 孩、家庭的責任感,徹底轉性。」管錢第一步 釐清家中現金流手握家中財務大權,林妙津對金錢的態度跟著認真起來。「我是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有了小孩後,對『安全感』的要求變得更高;要讓我感到舒 適安穩,最基本條件就是沒有經濟壓力,過著資金不虞匱乏的生活。若要我訂出一個『安全量表』,我認為可流動資產部分,數字至少要五千萬元。」事實上,林妙 津的家庭經濟條件比一般上班族優渥,不過為求內心踏實,充分了解家中現金流向是她免於不安的第一步。而這當中最笨、卻最好用的方法,就是不偷懶,好好記 帳。 她說,「二○○一年,我擔任一家英商台北分公司的經理,當時總公司都會把帳務做好,不需要我額外花心思記帳、管帳。但我仍會好奇自己對公司的獲利貢獻如 何,加上年輕,有自行創業、開公司的想法,所以就試著將公司的開支項目逐一記錄下來,做成預算計畫。」林妙津記帳之後,發現很多有用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 是,自己對現金流向變得很有概念,能權衡各項支出的輕重及必要性,有效開源節流,而這也是家庭理財的首要任務。 後來因緣際會,林妙津到了美國,由於工作關係常需要跟會計師接觸,這段期間,她學會看懂公司帳目,更加肯定事先做好預算的重要。 防漏財 節約、補救雙管齊下尤其第一個小孩出生後,家庭收支跟先前截然不同,必須藉由記帳方式,掌握家中財務輪廓及生活面貌,避免不必要的開銷。「從會計項目與金 額可看出,沒有小孩時娛樂相關支出項目較多,金額也較大;有了小孩後,生活基本開銷就會比較多。」舉例來說,有小孩之前,林妙津家中外食居多,且選擇的餐 廳都相對高檔;服裝穿著上,也因為沒有照料小孩的顧慮,不需遷就行動方便、舒適或耐髒的衣服,而是極盡所能打扮,衣服平均單價也較高。 又像是住家方面,有了小孩後,安全舒服的居家條件,一定凌駕在品味、風格之上。諸如此類的生活改變,都可透過家庭帳一目了然。「詳細記帳,讓數字說話,就 能輕易找出財務破洞,防止漏財及不當花費。」她說,剛開始記帳時,要將花費分門別類、妥善編製各會計項目確實不容易,但可利用「食、衣、住、行、育、樂」 六大分類,初步設想日常開銷種類,執行起來就容易許多。 比方說「住」的部分,會計科目包括:房租、管理費、家事服務、家具家飾、水費、電費、公用電費、瓦斯費、室內電話費、網路費、爸爸手機費用及媽媽手機費用;「衣」的部分,則依照家庭成員編列,分別是爸爸治裝費、媽媽治裝費、姊姊治裝費、妹妹治裝費及洗衣費。 她分享,「衣」的部分因為是各自獨立記帳,所以「責任區分」明確。例如,兩個小孩的衣服費用不斷增加,原因可能是外套穿到學校,或出去玩的時候弄丟了,才會一直買衣服。找出問題後就對症下藥,像出門前多叮嚀幾次,或建立賞罰制度,小孩也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編列預算 每年國內外旅遊盡興玩另外,很多人抱怨明明沒花什麼錢,但錢就是留不住,存錢實在很困難。如果做好記帳工作,便可掌握錢的流向。「像車子的相關費用其實非 常高,基本支出就包括稅金、保險、保養、油資、停車費,如果一個不小心,還會有交通罰金及事故賠償等,更不要說偶爾去洗個車、美容一下。」林妙津補充,要 是不記帳,這些沒有直接「用在自己身上」的錢,就完全感覺不出來。 家庭帳除了有預警效果,還能幫助自己提早規畫家庭活動,像生日、節慶及度假旅遊等。尤其以家庭開銷比例來看,「樂」是年度重大支出,占總開銷約三成左右。這部分細項包括:禮物禮金、書籍費、美容美髮美甲、娛樂及度假費用。 這筆款項,向來是家庭財務支出重點,且牽涉到特定日子,如親友的婚禮、長輩生日或重要節慶,都必須事前規畫、排定行程,因此須連同預算一併考量。「像去 年,全家出國度假費用較高,但今年小孩有其他課程安排,暑假不會再到國外旅遊,費用就能省下來。」她強調,「儘管沒有國外度假計畫,每逢星期假日,小孩的 戶外活動也不少。後來發現,國內好吃、好玩的地方很多,女兒們玩得也很盡興,不一定要花大把鈔票去國外度假才叫享受。」現在,只要某項花費超過平均水準, 林妙津就會「警鈴大作」,找出漏財根源。如果是必要開銷,她就會在其他項目節省一些;如果是不必要的花費,她也會適時提醒家人,進行節制消費的動作。 除了生活所需六大項目,她的帳目還有「醫療保險」及「其他」共八類。醫療保險部分,扣除醫藥費、勞保、健保外,剩下便是家人的保險。「我的保險規畫很簡 單,首先家庭經濟主要來源、也就是先生的保額一定最高,因為平時家裡就有其他財務規畫,所以大人的保險我只買意外險。至於小孩,平時看病有健保就夠了,保 險部分我也只幫他們買儲蓄險。」保險重點在意外 投資重點在穩健林妙津解釋,家中收入扣掉日常生活八類支出後,剩下來的資金約八成進行投資活動,手邊現金只留兩成。正因為自己是有計畫的理財,所以就算突 然有手術等較大額的醫療開銷,或臨時要用大筆資金,都不至於手頭緊迫,拿不出錢來。 換句話說,保險的目的在「以防萬一」,如果發生意外,家中經濟支柱垮掉,才需要一筆較大資金去支應固定開銷。 「很多人急著幫小孩買保險,認為愈早買保費愈便宜;但其實小孩沒有賺錢能力,壽險保額對父母或家庭來說意義不大,不如幫他們把錢存下來,長大以後使用。」林妙津幫兩個小孩各自買了儲蓄險,一年保費約三萬多元。以去年醫療保險類支出來看,約占年度總開銷一五%。 記帳,是管控現金流的好辦法;而善用理財工具,則是將資產變大的不二法門。「家庭收入扣掉必要支出後,有八成資金投入股市及美國房地產。」林妙津說,過去 先生在美國工作,所以有機會在當地置產。以目前美國租屋行情計算,扣掉房貸、保險、稅金及管理費後,一年租金報酬率約七%。 投資熟悉產業 靠每年配息讓資產長大另外,由於先生在電子業上班,對於公司的上下游廠商、產品結構,以及整個產業生態都很熟悉,股票投資自然也以相關行業為主。林妙津算 了一下,股票部位每年報酬率約五到八%,「這些都是我們很有把握的公司,經營穩健,老闆樸實可靠,雖然不是讓你一夕致富的飆股,但每年穩健配息,股息殖利 率比銀行定存好很多,資產能穩健長大就很理想。」林妙津除了是家中財務大臣,為了讓先生在工作上全力以赴,她還身兼「康樂股長」,安排家中大小活動,且時 時機會教育,培養小孩正確的金錢觀。她分享,「像我常常跟女兒說,花錢買東西時,要先想一下有什麼方式,可以不花錢卻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例如,想看的故事 書,可以先跟圖書館借;想玩的玩具,可以跟朋友交換。教小孩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長大後自然就懂得勤儉節約,不會過度消費。」林妙津靠著 訓練有素的記帳術,以及嚴謹的理財態度,將家中財務管理得井然有序,「這是我老公的智慧。他將家中財務全權交給我處理,其實感受到的壓力更大,自己就會把 『家庭利益極大化』當作理財目標。」而眼前林妙津最大的理財目標,就是在台北市買一間適合家人居住的房子。她說,現在租的房子其實很理想,有公園綠地、學 區又好,最重要是社區鄰居結構相仿,都是有小孩,且年紀相當的小家庭。 「不過周遭鄰居之前買一坪四十萬元,現在卻要買到一坪一百萬元,雖然有能力負擔,卻也很難說服自己下手。」林妙津不改精打細算本性,除非有中意的物件,且價格也相對合理才會出手,否則她仍將持續為家庭財務把關,盯緊每一塊錢的流向。 林妙津 出生:1977年 現職:資產管理公司祕書 經歷:電子公司業務經理 學歷:台大外文系 家庭:已婚,育有二女 林妙津的 家庭財務計畫書 步驟1 家庭財務目標: 1. 短期:在台北市購屋(坪數約60坪,有公園綠地、學區良好的優質社區),目前居住地參考價約7000萬元。 2. 長期:流動資產(現金、股票)至少5000萬元。 步驟2 階段性財務目標:每年存款至少達到500萬元。 步驟3 可行性收支目標:1. 生活開銷占總收入30%以內。 2. 總收入的56%進行股票投資,挑選現金殖利率5%以上、經營穩健的公司。 3. 剩下14%當作緊急預備金。 步驟4 定期檢視程序: 1. 平日蒐集所有發票,分類歸檔,月底將所有明細登錄家庭帳,並檢討改善。 2. 每年檢視股票投資收益,追求穩定配息。 林妙津記帳表圖解 衣的記帳方式 類別 項目 1月 2月 3月 11月 12月 合計衣 爸爸治裝費 0 0 0 67,911 0 74,246 媽媽治裝費 0 0 9,595 10,448 9,232 63,977 姐姐治裝費 0 0 0 3,593 1,725 10,555 妹妹治裝費 0 0 0 1,639 1,715 7,271 洗衣費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2,000 眉角1 依家庭成員分類 有效管控每個人的消費頻率及預算。 眉角2 與上月比較 媽媽11月治裝費過高,下個月要少買一件衣服。 住的記帳方式 類別 項目 1月 2月 3月 11月 12月 合計住 房租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600,000 管理費 4,800 4,800 4,800 4,800 4,800 57,600 家事服務 4,000 8,000 4,000 4,000 4,000 52,000 家具家飾 0 0 55,000 7,480 0 66,530 水費 535 0 535 577 0 3,167 電費 1,516 0 1,204 989 0 11,412 公用電費 1,348 0 1,228 1,102 0 9,403 瓦斯費 829 0 1,041 270 0 4,461 室內電話費 292 362 216 271 292 3,816 網路費 85 506 990 899 899 8,539 爸爸手機 0 575 165 334 277 4,234 媽媽手機 1,152 334 246 1,170 626 10,354 眉角3 詳細列出子科目 這部分金額占總費用最高,分類也最雜,所以連社區「公用電費」也要記錄,可觀察是否有不當用電情況。 林妙津的私房管帳要訣 1. 將家庭開銷初步分成「食衣住行育樂」六項。 2. 每一大項之下,再依家庭成員細分子科目。 3. 每月累計加總後,再與上個月或去年同期比較。 4. 找出異常數字,並檢討原因。 5. 改善問題或節制消費,下個月再追蹤。 林妙津財務整理4心法 財務工具:善用記帳控管家庭現金流。 嚴控費用:大人只保意外險,小孩只買儲蓄險。 業外收入:股票只買穩定配息且自己熟悉的公司。 家庭教育:灌輸小孩「不花錢」也能解決事情的想法。 |
|
||||||
從月薪二萬五的銀行職員,到年薪百萬元的銀行小主管,林青壕花了十多年的時間,買了兩戶房子、累積淨資產達千萬元,憑藉的不是人人稱羨的高薪收入,反而是扮演好「個人財務長」的角色。如今手握數張金融證照,持續做好財務控管的他,是不折不扣的理財達人。 撰文‧林心怡 「年輕時,我年收入最高一度達二百萬元,卻存不到多少錢;反而是進了銀行當行員,從月薪二萬五做起的這十年,才累積了一點財富。」四十歲不到、目前單身的林青壕,進入職場十四年,如今,名下已有二戶位於桃園市的房子,淨資產達千萬元。 長相斯文的林青壕,除了懂得在專業上投資自己,增加本業的薪資收入,以及投資業外報酬外,做好財務控管,更是他累積財富的重要關鍵。 原來,出社會後,才半工半讀拿到輔大國際金融研究所文憑的林青壕,雖然專科念的是會計,但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卻是在旅行社擔任導遊兼業務。這份工作他一 做就是三年,林青壕笑說,「那時旅遊業的景氣還不錯,業務獎金加小費,一年領個一百五十萬至二百萬元都不成問題。」比起同儕,當時的收入確實好很多。 「不過,從事旅遊業期間賺得多,花費也大,整個算下來,當時其實沒存多少錢。」因為工作關係,林青壕常當空中飛人在國內外穿梭,一出國,「買個名牌包」、 「刷幾項喜歡的服飾行頭」等,往往不自覺就花掉幾萬元;再加上沒有記帳的習慣,扣掉交際與娛樂費用,雖然不致成為「月光族」,但三年下來的存款也才不過六 十萬元。「算算與一些省吃儉用、只領固定薪的同儕沒差多少,甚至還更少。」林青壕有些難為情地說。 強迫儲蓄 累積第一桶金扎穩根基後來為求收入穩定,林青壕決定轉換跑道至金融業。「還記得那時我當業務助理月薪才二萬五,就算後來表現好,加薪也不過三萬五千元。」 但也因為賺得少,林青壕開始每月嚴格管控開支,強迫儲蓄近五成,讓他花了二年半的時間就存到了四十萬元,其中還不包括投資所含的收益。 比起他先前年收入一百五十萬元,二年半結餘六十萬元,後來依舊能維持原先高收入時的三分之二存款水準;顯然,在林青壕做好財務規畫、管控預算後,即使沒有高薪也能增加存款速度。 只是,當時身上已有一百萬元存款的林青壕深深覺得,光靠「呆儲蓄」是不夠的,就好比一家年輕、資本額小的公司,必須要不斷創造獲利,甚至經由取得許多客戶 的「產品認證」,才能增加公司淨值一般。因此,二○○○年時,三十歲的他才開始認真思考「財務問題」,他認為要累積身家,除了落實「財務收支控管」與「增 加保留盈餘」外,更要積極創造獲利收入。 投資自己 考證照、提高學歷加持身價在林青壕財務規畫藍圖裡的第一步,就是創造本業薪資收入。在○三年轉任台新銀財富管理部門前,林青壕陸續考了五張理財證照投資自 己,也因為過去的銀行經驗與證照加持,讓林青壕後來轉職有了加薪的機會,月收入增加至六萬元,年薪平均有九十萬元的水準。○八年,他又利用工作之餘拿到輔 大國際金融研究所的文憑,並晉升小主管職位,年收入達到一百萬至一百一十萬元的水準。 再來,林青壕開始設定中長期財務目標,並依此計算出應該達到的儲蓄率與報酬率。 在○三年買第一戶房子以前,林青壕先評估現有的存款,再設定存夠自備款購屋為短期財務目標,在能力範圍下買屋保值,作為日後結婚及退休的長期目標依據。因此,他先提高自己的年度儲蓄率達近五成,設定每年基金、股票等投報率至少一五%以上。 存房置產 降低消費支出提高儲蓄率「我當時的計畫是,買一戶透天厝把父母接過來一起同住,不但能就近照顧,還可省下房租與伙食費,想辦法提高我的儲蓄率,讓我可以有 更多的資金拿來投資。」○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期間,林青壕趁房價修正之際,把從儲蓄與基金投資賺來的錢,提出一百五十萬元的頭期款,買 下總價七百萬元的透天厝;至今,這戶位於桃園的房子已增值逾一成,房貸也已還清。 在「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下,一一年,林青壕再度在桃園購屋,每月固定支出二萬多元的房貸,把薪資的三分之一「存在」房子上,來降低不必要的消費欲望與支出。目前,這戶總價六百多萬元的房子,如今已增值到七百萬元以上。 在資產配置上,林青壕將五成的資金「存在」房地產,三成的資金放在積極型的股票型基金、台股或操作選擇權,並保留二成的現金(包含外幣存款)。所以,即使發生○八年金融海嘯,投資不如預期,林青壕的資產減損也有限。 除了嚴格設立一五%停損點外,也正因他向來會保留二成的現金部位,因此在度過景氣低迷後,股市觸底反彈時,讓他還有資金可以逢低布局加碼,在○九年,又把 虧損的資金賺回來,甚至創造更高的報酬率。綜觀○八年至一一年期間,林青壕每年平均投報率都有達到一成五以上的目標水準。 「其實,每個人生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財務規畫與目標,重點是你在設定目標後,要持續追蹤進度。」林青壕笑著說,有效率的財務規畫力與執行力,就是他完 成人生每個階段性目標的關鍵。例如,在清償完第一戶房子貸款後,他再度擬定近三年的理財目標,依序為「再買一戶房子」、「二年後結婚」,以及「三年後想換 一輛車」等等。 擬定三年的理財目標後,林青壕再依此評估,調整每年的儲蓄率和投資報酬率。比方說,目前有房貸的他,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就會設定每年儲蓄率約四成,多存六 十萬元,每月提撥一萬元、投資年報酬率一五%,分別為結婚與退休金做準備。另外,由於房貸金額仍有四百萬元,因此他計畫將原本年繳四萬元的壽險保費金額提 高,將保額增加到四百萬元來避險。 「我也曾想過不顧一切就買輛新車來開呀!但這樣一算發現,想換一輛新車,勢必要延緩其他理財目標達成的時間,一想到這裡,我就不會衝動消費。」林青壕笑 說,其實在「一人飽全家飽」的情況下,單身的人很容易不小心把錢花掉,這時候有目標的財務規畫,就能夠為自己的財富把關。 林青壕 出生:1974年 現職:新光銀行財富管理經理經歷:旅行社業務員、銀行理財業務學歷:輔大國際金融研究所家庭:單身(計畫二年後結婚) 林青壕的 家庭財務計畫書 步驟1 家庭財務目標: 1. 退休金規畫:希望在65歲退休,每月有4.5萬元生活費,退休金2000萬元。 2. 近三年財務規畫:結婚基金(50萬元)、購車(70萬元)、二年一次國外旅遊(8萬元)。 步驟2 階段財務目標: 1. 年度結餘54萬元。 2. 計畫3年靠業外投資理財多存75萬元,每年至少多存25萬元。 步驟3 可行性收支目標: 保守估計年度工作收入約為122萬元,年度支出(不含旅遊等目標支出)約為68萬元,年度結餘約為54萬元,儲蓄率約為36%;另提高投報率每年至少15%以上,以股票型基金投資為主。 步驟4 定期檢視程序: 1. 每月分析現金支出與流向,依目標調整年度支出比重。 2. 每年檢視資產負債表,即投資績效與投資比重配置,估計要花多少錢,才能達成階段目標。 林青壕財務整理3心法 財務整理3心法 加強本業競爭力:投資自己,考取RFP國際理財策畫師等8張證照,並在職進修EMBA。 增加資本財:5成資金投資房地產,強化長期財富的穩定性。 穩固業外收益:用3成資金投資,中長線以定期定額股票型基金為主,高現金殖利率股票為輔。 林青壕的私房買基金要訣 1. 獲利15%的三「10」法則,挑選規模超過10億美元、成立超過10年、過去10年績效前10名的基金。 2. 定期定額搭配單筆投資,報酬率30%就留意出場點,15%就停損,逢重挫15%就定期定額增加看好基金的投資單位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