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知乎:借鑑Quora而誕生 盈利模式未知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16/225826.html

知乎的首頁簡潔的不能再簡潔了,但登錄後卻呈現出一個精彩的網絡世界。正是如此,讓知乎的「邀請碼」一碼難求。

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Quora,一個問答網站。要想加入它,必須填寫申請,等待確認,收到邀請碼,實名註冊,告知職業、公司、所用郵箱、關注話題等。雖然步驟冗雜,卻引來超過40萬的網民註冊,甚至淘寶上也出現了售賣它「邀請碼」的商家,119元的價格也不能阻擋趨之若鶩的人群。

它的名字叫「知乎」。這個問答網站為何受到眾人追捧?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時代,它又憑藉什麼佔有一席之地?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註冊了一個知乎賬號,一探究竟……

從心靈受傷到李開復的時間安排

為了採寫金種子企業,記者先後經歷了填寫個人資料,發送加入申請,獲取邀請鏈接,點擊註冊,輸入關注話題等一番「折騰」,最終順利進入知乎,一探真容。

「小時候,因為我堂哥的一壺開水,讓我失去了生育能力,落下終身殘疾,我堂哥多年來一直在彌補,供我上大學,但我心裡還是很恨他,我該原諒他嗎?」記者在網頁上看到,這個問題是知乎羅列出數十條問題中的一個,以下是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

「因為小時候的一壺開水,今後的生活中,你可以在你任何失意的時刻,狠狠地想:都怪當年的那一壺水。你可以在你今後的生活中,都對罪魁禍首耿耿於懷,不原諒他。

要是我,我也不原諒。

這裡,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資格教育你要寬容,要諒解,要放過他,沒有人是你,沒有人會瞭解你的感受。

可是,我想大家又會存有一些遺憾,因為你一直停留在原地,困住了自己。

雖然你沒有辦法選擇過去經歷的噩夢不可以發生,但是你可以嘗試改變你看這段經歷的態度,不為別人,只為自己過得好一點。

我也恨過一些人,也有無法釋懷的從心底升騰出的想冷笑著看著對方痛苦掙扎的惡毒的願望。這種恨,是超出我智力和能力範圍的事情,我就先把這件事擱置起來,壓箱子底兒。當我慢慢強大和生活慢慢地變好,這些壓箱底兒的事,已經對我不重要了。

有的人,有些事,二三十年無法釋懷,你忍著,也許30年後的第一天,你就忽然豁然開朗了。

希望你好啊,兄弟。」

這道問題共有30多位網友回答,其中,「胡主席的小背心」的答案最受歡迎,這個問題的答案獲得185位網友的「贊」——一種認同投票。

這是知乎帶給記者的最初印象。

記者不惜濃墨重彩地描述這一段,或許是因為很久以來,我們很難在一個問答網站中見到如此溫暖、親切、理性與智慧的答案了。崇尚短小精悍、速食文化的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與這裡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這裡,你可以向李開復這樣的「大人物」提問,「你每天4點起床是怎麼辦到的?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隨後便是李開復長達7條,2000餘字的回覆。

同樣,你也可以提問非常專業的問題,比如「Siri通過語音識別提供智能助手服務,這樣一個產品的技術挑戰在哪裡」?甚至諸如「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人生到底有沒有目的」——這種只有在大學宿舍兩個單身男學生,在夏日傍晚喝著啤酒仰望星空時才會聊到的問題,也會收到由律師、漫畫家、世界500強企業HRD、大氣學本科生等各行各業優秀人士的悉心回答。

發現更大的世界

「發現更大的世界」這是知乎官網首頁上的註腳。

互聯網的出現,已經使人類認識、改變,甚至重塑了世界,當我們生活在「有問題就谷歌,再不行就百度」的時代中時,知乎又能帶給我們什麼?

在掛著一面海盜旗的屋內,記者採訪到了知乎CEO周源。

「海盜旗的含義是,大家都有一顆真實的好奇心,願意去接受挑戰,努力去改變現狀。海盜旗和我們公司的氛圍比較貼合。」他說。

或許是因為記者出身,周源對於信息的渴求和理解,更是有著不同於常人的體會。「我們每個人都掌握著其他人不知道的知識,我們又依賴於別人提供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來進行決策。這就需要一個很好的方式,將信息、知識、見解、經驗分享出來,這樣的一件事是很有價值的。

周源希望,知乎可以成為這樣一個平台,可以讓人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可以彼此溝通,把有價值的信息鏈接起來,從個體知識變成群體知識。

這裡就像是一個大千世界。這裡的人們不同於傳統的互聯網,他們都要實名註冊,雖然陌生,但是他們卻比現實中更多了一份沉澱與善意。

「每一道問題都有人解答,少了平日裡的起鬨、浮躁、敷衍;這裡的人,細心聆聽問題、儘量解釋周全,並且專業水準較高。」這是一位網友對知乎的評價。

當然,知乎上也確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知乎上有很多的牛人,他們每天都很忙,為什麼要去回答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知乎上有非常多的人給出了各式各樣的回答,周源最喜歡的一個是,「我不是專家,但是我記得約翰·杜爾(風險投資基金KPCB創始人)年輕時候說的一段話,『我在我很年輕的時候,我擁有的知識都是我的導師教給我的,此生我無以回報,我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所學教授給其他人』」。

仿冒、跟從、出路之爭

實名註冊,必須獲得邀請碼,融合社區交互式與問答,從任何角度看,知乎都像極了美國Quora網站。對外,知乎要與「宗師級」Quora一較高下,對內,知乎又面臨著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等多種問答網站的競爭。最重要的是,知乎是否已經找到盈利模式?先確保自己存活下去?

對此,周源並不迴避Quora,他說也正是因為Quora的誕生,讓他驚詫、隨後萌生做中國Quora的願景。2010年11月,第一個知乎版本誕生,知乎開始了內測。兩個月後,知乎正式上線,為了吸引知識豐富的人來知乎創造價值,知乎借鑑了Quora的運營策略,通過嚴格准入的邀請制和利用李開復等名人的傳播造勢。

這批早期用戶包括了薛蠻子、徐小平、雷軍等業內知名人士及互聯網評論人、公司高管,還有小部分廣告、法律、媒體、文化圈人士。

當然,知乎只是模仿Quora的國內諸多網站之一,其他類似的模仿者還有百度新知、米飯、煩題網等。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至少在今天,作為一個高質量的問答社區,Quora也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背後的邏輯、技術、運營門檻也頗為複雜。

不過,相較於國內傳統問答網站對手,比如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周源認為知乎更有優勢。「中國的互聯網上有大量的垃圾信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和見解,都在每個人的腦子裡沒有被分享和挖掘出來。知乎培育的是能讓知識不斷地生產,經驗能不斷地被沉澱的一個社區。簡單的問題可以在網上搜索,如果很專業的問題,互聯網上不一定有。同時,在網上搜索永遠面臨一個問題,你不知道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周源說。

盈利模式這一道檻還未邁過,緊接著第二道檻又接踵而至。知乎選擇了「更累」的管理模式。

當Quora正式發佈一年後,註冊用戶已達到近40萬,靠20多名員工維持開發和運營,其中內容運營人員不過一兩名。同樣是40萬用戶,知乎卻需要額外付出5名內容運營者,對由40萬用戶製造的內容進行編輯和監管。在Quora上,用戶可以同時對別人的提問和回答進行編輯修改或總結,但知乎只保留了對提問的共同編輯功能,用戶只能對自己的回答做出修改。

知乎的內容運營團隊,要負責內容監管、推送、整理和社區氛圍維護,他們需要借助系統的幫助,將每個領域子話題的精華內容挑選出來,將熱點問題通過「知乎每週精選」發到每位用戶的郵箱裡。此外還要懲罰發佈垃圾信息、四處灌水的用戶,幫助回答一下新成員的「冷清」問題等。為了提高效率,知乎成立了一個數十人的志願者團隊,他們是各個領域的專長。

其實,這些東西或許並不重要。周源最為關注的,還是改進算法、優化內容、個性推送並提高用戶活躍度。比如說,儘量與新用戶打招呼,讓知乎頁面變成一個動態簡歷,呈現個人的職業行業、擅長的話題、感興趣的話題、話題排名等。

至於盈利,他確實沒有想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88

中國互聯網進入大航海時代,知乎要出國懟Quora?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20/161976.shtml

中國互聯網進入大航海時代,知乎要出國懟Quora?
羅超羅超

中國互聯網進入大航海時代,知乎要出國懟Quora?

知乎去SXSW很可能是為了提升海外影響力和知名度,為即將進行的全球化布局做鋪墊。

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世界級舞臺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至少從CES、MWC這些國際展會來看,中國互聯網企業的身影正越來越多。今年SXSW(西南偏南)也首次迎來了中國面孔,知乎、摩拜單車、出門問問等中國公司出現在這個活動上,知乎CEO周源還在這里進行了他的第一次英語演講。

中國互聯網進入大航海時代,知乎也要出國懟Quora了?

知乎周源CEO周源在SXSW演講

相對於強調科技的CES、MWC而言,從純音樂節發展而來的SXSW更像是一個“混合爬梯”。30年來,音樂、娛樂、科技在這里混搭,這幾年科技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SXSW迎來了奧巴馬、Lady Gaga、奧尼爾等大咖,是Airbnb、Meerkat(移動直播)、Twitter等創新公司所重視的舞臺。今年中國互聯網企業紛紛赴美亮相SXSW,表明中國互聯網公司走出去的意願正日益強烈,與全世界創業創新者交流,這種現象與王興等人提出的“中國互聯網下半場的機會之一在於全球化”形成呼應。

中國互聯網公司參加SXSW不會只是為了“交流”,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們飛躍重洋自然還有其他目的。至少從知乎CEO周源的演講內容來看,他去SXSW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演講的最後,周源表示“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彼此之間也可以消除語言的障礙,提一問題,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來回答。這是一件值得追求,很酷的事情。”由此可見,知乎去SXSW很可能是為了提升海外影響力和知名度,為即將進行的全球化布局做鋪墊。

為什麽知乎出海是必然?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推翻一個自己幾年前的論斷,那就是“內容文化型應用很難出海”。

國際化、全球化在互聯網行業已不是什麽新鮮話題。過去中國全球化最成功的互聯網業務,要麽是BAT用錢鋪路的國際化業務,要麽是獵豹、美圖、UC以及手機公司這樣的工具型業務。並且就算是BAT的業務,也是地圖、支付、IM和安全這樣的工具型應用率先實現了國際化。由於語言的障礙和文化的隔閡,知乎這樣的知識型產品走全球化之路存在天然壁壘。

幾年前,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獵豹移動CEO傅盛曾分享,獵豹清理大師能夠在國際化上取得成績,很重要原因是,它是工具型應用而不是文化型應用。中國制造風靡全球因為工具屬性強而文化屬性弱,因為功能性產品,不同地區的需求差異更小,而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差異卻很巨大,並且文化內容型應用需要深度運營。因此,文化內容型應用成功國際化的很少。反過來看,美國有幾個文化內容型應用在中國做得很好呢?做得很好的都是Windows、Office、Android、Chrome這類工具。一到門戶、視頻、社區這樣的內容型業務上,都是中國土著占優。這是幾年前,我認為內容文化型應用很難出海的邏輯。

然而世界是變化的,移動互聯網今非昔比,當初認為工具更容易出海的傅盛,正帶著獵豹在美國力推LIVE.ME直播平臺。以知乎出海這件事情來看,我認為至少有這些證據表明它將出海:

1、知乎擁有一定的海外用戶基礎。

我瀏覽知乎時發現,知乎已有不少海外用戶,以華人群體居多,很多討論,往往可以看到uber、airbnb、Facebook、Google等海外公司的員工來回答,還有留學生玩知乎。

在知乎上“知乎的海外黨到底有多強?”這個問題中,提問者這樣描述這群海外用戶:

“看到有人說知乎頭號實力集團—— 海外黨對於知乎,如同猶太院外集團之於美國。 知乎的海外黨的確人數和實力上占據一定地位,但是真的就像這位朋友說的這樣嗎?”

這個問題有100多個答案,不少來自於“海外黨”,排在最前面的答案點贊數近1000,點贊最多的有5000多個,由此可以窺見知乎上的海外用戶確實已成規模,這些用戶就是知乎國際化的種子用戶——如同知乎2010年上線之初的200多位用戶一樣。

2、知乎在內容上已在“全球化”。

知識是無國界的,Wikipedia有85%的內容是非英語內容,書店的外文編譯或原版書籍占據相當比例。

知乎也在積極引入海外內容,比如知乎LIVE甚至在近期請來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E.Stiglitz,包括之前的《血戰鋼鋸嶺》導演梅爾吉布森、Google X創始人Sebastian Thrun等大咖,效果超出預期,JosephE.Stiglitz的《特朗普上臺,中國該往何處去》LIVE參與者達到13683人。既然知乎面向海外內容生產者的強運營已經開始,那麽走出去也是順水推舟。這些國際大咖的知識可以分享給海外用戶,這些國際大咖的群體可以擴大,而全球化的內容布局也有利於中國用戶獲取更多知識。

中國互聯網進入大航海時代,知乎也要出國懟Quora了?

歪果仁在知乎開LIVE

3、背靠中國內容出海大環境。

2016年,中國內容產業迎來複興,BAT都在布局、內容創業如火如荼,中國出現了許多創新玩法,比如微信公眾賬號、分答、知乎LIVE、移動直播、個性化資訊等等。馬化騰在兩會提到,中國在數字文化產業方面已處於世界前列,接下來要全球化,知識經濟算數字文化產業的細分。獵豹移動在美國力推LIVE.ME移動直播取得一定成效,其直言要將中國內容市場的成功經驗複制到海外;UC近日則在印度公布了自媒體戰略,將這個中國概念帶到了印度市場。

此前,在全球化上最為激進的內容平臺非今日頭條莫屬。這個新銳小巨頭,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國際化布局,投資印度版今日頭條Dailyhunt,今年春節收購美國移動短視頻平臺Flipagram,張一鳴去年底更是明確,全球化是今日頭條2017年核心戰略之一。

因此,既然直播、自媒體資訊平臺可以出海,同屬於內容平臺的知乎,為什麽不可以呢?

4、互聯網下半場大家都得出海。

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已是業界共識,王興等人都認為,全球化將是下半場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共同選擇。大家的理由都是相似的:一是中國本土市場人口紅利消失,要想得到增長,必須去海外謀求發展。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國際化更容易,AppStore和GooglePlay構建的分發機制、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消除語言認知障礙、用張一鳴的話說是“信息流、物流、人流、資金流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的頻率和顆粒度越來越低,配置的成本也越來越低。”所以,BAT的業務、投資和人才都在全球化布局,ofo、滴滴等新銳公司還在創業就想到海外去,知乎們還有什麽理由不去海外尋找機會呢?

知乎出海面臨的挑戰是什麽?

內容平臺都在出海,但還沒有一家取得有說服力的成績,大家都在嘗試。對於知乎來說,出海的挑戰可能比許多平臺都要大一些。至少我認為會有這些挑戰:

1、與昔日老師Quora的正面交手

美國版知乎Quora上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為什麽Quora上全是關於中國和中國人的問題啊?”,現在,中國版Quora知乎也要進入美國市場了。

周源在多次采訪中坦陳,Quora是知乎的老師,知乎學習並參考了Quora的信息邏輯。Quora成立時間更早、全球化程度更高。 2016年,Quora每月已有1億訪問量,其中一半來自美國,還有15%來自印度。不過,這不是Quora會贏得問答之戰的理由,畢竟之前知乎和它在平行世界,並未正面交手。

中國互聯網進入大航海時代,知乎也要出國懟Quora了?

Quora創始人安吉洛

知乎的產品形態已經跟Quora越來越不同。 知乎在功能層面已經進行許多本土創新,它有電子書、知乎Live、知乎日報、知乎專欄等產品,日報和專欄Quora有對應產品,但做得更晚。融資層面知乎比Quora步伐更快,今年1月知乎完成1億美元D輪融資估值10億美元,而Quora 最近一輪融資在2014年,8000萬美元融資估值9億美元。如果不考慮這兩年的增量,知乎體量已超過了Quora。

而從基礎指標來看,Quora一年前宣布,它的MAU突破1億,但是知乎MAU已經超過2億(DAU 1600萬)。背靠著中國的互聯網人口紅利以及本土內容市場的崛起,知乎已經實現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類似的故事不斷上演,今年,微博憑借著本土創新和中國市場紅利,市值超越了Twitter。

知乎體現出本土創新的優勢,但與Quora在全球舞臺交手能否占優還有待觀望。並且,美國問答市場並不只一個玩家,Quora之前,有Yahoo Answer、Ask.com等平臺,垂直領域還有類似於程序員問答社區StackOverflow。Quora 2013年年宣稱在問答領域沒有對手,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知乎如果進入海外市場,同樣需要面臨上述平臺的競爭。還有當知乎出海之時,大本營競爭正日益激烈,不論是百度知道的反擊,還是微博和頭條推出的問答服務,知乎都不能視而不見。

2、社區模式出海的老大難問題

今日頭條、獵豹內容出海,相對社區而言更容易,畢竟它們更多是內容分發,而不是社區。涉及到社區,規則、氛圍、文化,諸多因素會讓運營變得更複雜一些。正是因為此,我們很少見到成功國際化的社區,但卻能見到許多本地化的論壇,甚至不同城市的論壇都能取得成功。

知乎已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問答社區。在年初融資成功的內部信上,周源說,知乎在2016年從問答社區成功轉向知識平臺。而在SXSW,周源演講則表示知乎要構建一個 Marketplace for knowledge,有點像一個知識的 AppStore,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進來,讓知乎成為一個更大更有價值的平臺。如果說知乎是知識的AppStore,做一個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平臺,國際化的挑戰就會小很多。如果知識在中國可以成為市場,那麽,在海外同樣可以。正如天貓、Amazon等電商業務可以全球化一樣,市場全球化比社區容易,因為前者比拼的是效率,而後者比拼的則是運營,國際化前者更容易解決。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知乎出海,必然會首先將知識付費產品如Live服務出海,而不是將知乎最原生的社區模式複制出去,這樣也可以避免跟海外Quora、Ask.com、Answer直接交鋒。

中國互聯網進入大航海時代,知乎也要出國懟Quora了?

知乎LIVE,中國式創新

3、完全不同的市場遊戲規則

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知識產權問題。中國的知識產權環境正在變得更好,但距離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還有差距,比如在AppStore,如果LOGO涉嫌侵權,就有可能被下架,用戶對於這類行為也很反感。知乎在中國很重視版權,但是知乎上的內容生產者本身也可能會存在圖片、文字等內容的侵權,這種知識產權問題在海外的解決會更棘手,至少有很多不同點。除此之外可能還有類似於名譽侵權、隱私泄露等類型的糾紛。當然,市場規則不同,也是所有中國公司出海將會遭遇的坑,不少中國企業在國外被巨額罰款、陷入專利糾紛甚至被用戶巨額索賠,都體現出國內外的規則差異。

4、不得不考慮的投入產出比

一個是投入,國際化意味著要進行多語言的內容運營,產品、技術和運營諸多維度都要有相應準備,而這意味著前期規模性的投入;一個是產出,知乎在中國變現有許多探索,周源也曾強調過,2017年知乎的三大目標之一是實現規模化的廣告營收能力,到了海外,中國的LIVE等模式是否還能生效?

因此,知乎出海可能會選擇知識付費產品,卻不會直接將LIVE搬出去,而是會根據海外用戶的付費習慣量身定制產品。知乎還可能會通過AI技術來提高多語音運營的效率,對於知乎而言,如何盡可能少的投入同時在海外探索出知識變現模式,或者說將中國的成功經驗複制到海外,是一個挑戰。

對於知乎來說,全球化會讓其用戶進一步增長、內容進一步充實,讓中國領先的知識經濟惠及全世界更多人。對於中國知識生產者來說,他們有機會獲得全球範圍內的讀者,中國的知識消費者則會獲取全球範圍內的知識。對於互聯網行業尤其是內容平臺來說,知乎的出海會讓“中國互聯網出海隊伍”又添一員。因此,我很期待知乎邁出這勇敢的一步,與Quora一較高下。

知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12

问答网站Quora改变了什么?

1 : GS(14)@2010-11-13 15:27:06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11/165157.html

    让机器懂得“当我们谈某某时我们在谈什么”正成为通向完美搜索──业内称之为“语义网”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也就是智能网络的关键问题之一。不过,现在Quora已经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取得了至少是值得世人重视的进步。
               
           你心中的完美搜索是什么样子?可能你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日常生活中困扰你的问题,它们应该不仅仅是想知道今天的天气和汇率如何那么简单。你也许更想知道,“未来3个月最热门的3部电影是什么,除了我已经知道的《让子弹飞》”;或者更复杂的,比如你想知道:老板让我组织这次上千人的公司年会,我该如何准备?”
  但是你在搜索引擎上根本找不到回答这种问题的满意答案,而在百度知道、雅虎问答这些网站上,并不能告诉你符合行业特点的知识。当然,也许费一番功夫,你可以在某个电影小组或者某个专业论坛里找到答案,但可能不是搜索引擎直接带你找到的。显然这不是你心目中的完美搜索。
  用户心目中的完美搜索应该像那本曾经流行的小说的名字一样,它能懂得“当我们谈某某时我们在谈什么”。比如当我们在谈李开复的时候,它首先要懂得我们在谈创业、天使投资、创新工场,也许还有《世界因你而不同》,甚至更多。再然后,才是现有搜索引擎能够做的靠关键词匹配和链接模式分析来帮你找到结果。
  实际上,上述的第一步——让机器懂得“当我们谈某某时我们在谈什么”正成为通向完美搜索──业内称之为“语义网”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也就是智能网络的关键问题之一。不过,现在Quora已经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取得了至少是值得世人重视的进步。
  互联网的话题层
  Quora在硅谷风头正健。它由Facebook前CTO亚当·德安杰洛以及Facebook工程技术经理查理·切沃创建。2010年初开始内部测试的Quora在3月获得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 Capital 1400万美元投资。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估值为8750万美元。6月Quora开放注册,许多人开始使用并在极客圈中引起热议。
  Quora不像Twitter、Foursquare或者GroupOn已经具有一些盈利模式,似乎也因为这个原因,它并未在国内出现像团购热那样的众多跟风者。另一点原因是,如果完全模仿Quora,起步门槛其实并不低。Quora是一个功能比较复杂,对技术和运营能力要求相应也比较高的产品,即使模仿起来也有一定难度。还有一层原因可能是,除了网络达人和极客们的热议,尚没有更广泛的人群意识到Quora具备成为大型消费者网络的潜力和基础。
  许多人对Quora的第一个疑问可能就是如何保证如此多的人使用,还能没有垃圾信息,也就是保证问答的质量不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变差。应该承认的是,这是一个难点,创始团队势必会在这方面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至少有一个关键点是可以在用户变多和问答质量好坏之间建立防御城墙的,即通过众包方式建立“话题层”。
  什么是话题层?我们都知道优质的答案其实来自于正确的提问。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在通过互联网找到意见性的答案,或者带有思考过程的软性答案,而非基本事实、真相求解的答案时。那么这些带有思考特征的结果,获取上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一开篇提到的,要有一个谈话的语境,让机器理解这种语境,才能知道你想要什么,从而去做搜索和匹配。也就是说,我们找这种思考性问题的答案时,需要让机器的逻辑计算应用在一个话题内部,或者说限定在一个标签和标签的关系构成的“域”的范围内。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谈论“大夫”的时候,机器需要辨别我们是在说医院里的大夫,还是说中国古代的官员——如果上下文恰好有与治病、医院有关的信息,那就是前者;如果恰好有某位历史人物,那便是后者。当然,这仍然是概率问题。机器只是做简单的逻辑推理,但是某位历史人物为什么就和当作“古代官员”解释的“大夫”联系到一起,机器是无法搞懂的,必须由人告诉它。
  这时就需要“加标签”。Quora的机制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户给信息加上各种标签。这其实是用Web2.0的方式去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而机器是可以去学习这种连接,从而改善查询结果的。知识总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正确,通过赋予用户权力去为知识增加条件和联系,其实最终是可以做到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亿万用户化身为一位“孔子”去整理好每一个问题,确保最优质的问题留下来等待合适的人去回答。
      就像古老的教育家孔子对弟子提问的每一次回答,也都是综合了“因时、因地、因材”等许多要素而产生的,只不过年代久远,人们忘记和忽视了那些条件或者当时的语境上下文。而现在的互联网新型社交问答,也必须有话题层的支撑,才有可能复制孔子的问答模式,让问与答站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之上,而不是各说各话,还可以承载所有的话题和大量的使用者。
  运营话题层的机制
  过去的搜索是“爬虫”去抓取一个文本,可能是一个网页,然后分析关键词和链接,从而掌握这个文本和其他文本的关系,再依据逻辑推测出该文本的“话题”(Topic)。文本创建者如果注意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也会留有一些关键性的标签以提示搜索引擎文本的主题,但很难达到人性化的理解。整个过程概括起来,就是从文本到关键词,再到话题。
  谷歌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威介绍说,“社交问答并不是传统搜索的顺序。它是用户提交给你话题,然后你去分析关键词和链接,最后排出一个最相关的文本,告诉你这就是你提交的话题内最合适的结果。”整个过程概括起来,是从话题到关键词,再到文本。
  实际上,Quora的一个创新点是用众包的方法或者说群体智慧,给所有话题都进行一次整理加工,从而提高机器学习的质量。在“话题层”下一番功夫并应用正确的处理方法,才是Quora改善问答质量的关键一环。接下来的重要问题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运营这个网站的难度也不小,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给予专家以激励。因为问题的整理和优质答案的提供,实际依靠在人群中百分比不高的专家。那么,在既没有报酬,又没有名望的情况下,人们为什么要来参与这件事?也许维基百科的经验可以借鉴。
  Quora的创始人想设计出一种工具,让人们为“话题层”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知识。因此,Quora的计划是少考虑网站功能,多考虑如何让新用户也贡献个人知识,并激励活跃用户积极地分享更多内容。这里面其实存在一些矛盾。Quora团队在考虑引入用户等级制度来组织信息其实一直犹豫不决,他们想保持老用户的热情,又不想让新参与者看到自己等级太低而泄气。因此,Quora实际上在尽可能多地向用户提供工具来辨别高质量的知识,并创建话题等级。
  Quora赋予所有用户给答案投票的权力,这点和Reddit、Digg类似;而和国内的百度知道这类网站,只有提问者能确定答案是否满意不同。值得一提的还有,Quora采用了邀请制,封闭测试很长时间后才开放。而一开放,就直接选择基于拥有Facebook和Twitter账号的用户,可见创始人心态之开放和对自己产品的信心。另外,Quora提供关注人、话题、问题的功能,并让这一功能非常明显而突出,导致了Quora上信息的分类非常细化和丰富,具备非常强的知识性。
  同时,这也是Follow功能的一个更广泛应用。不同于Twitter和Follow的人,Quora更像国内的豆瓣——通过建立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找人,再通过人去跟踪其他感兴趣的话题。从这层意义上说,Quora也是一个社交网络。Quora的粉丝对丰富的分类、标签和订阅非常专业的问题着迷,这些功能无疑对Quora上问答质量的提升有巨大功劳。有的人甚至认为,Quora就是一个人们通过提问,并对相同问题感兴趣而结交的一种社交网站,它吸引那些思考者和喜欢接受专业意见的用户。
  这与常见的用户驱动的SNS网站──比如Facebook明显不同。Facebook的目的是最大化地促进用户的参与,而全然不顾用户在做些什么。Quora非常在乎用户分享了什么。切沃表示:“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那些用户认为靠谱的知识。能为他人提供可信赖的信息,会让用户感觉良好。”
  “话题层”的未来
  其实我们讨论Quora不是在讨论问答网站,而是讨论“话题层”将给互联网带来哪些改变,将给搜索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变化。擅长关键词匹配和链接分析的传统搜索引擎,注意到Web2.0、社交网络的兴起,开始把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关系作为重要的链接计算到搜索结果中去。但Quora这时候告诉我们,完美的搜索并非只有一种,即把社交“参数”纳入到那个庞大的算法函数中的思路,也许还有另一条更经济、能走得更久远的路。
 Ontology,哲学上称为“本体论”或“存在论”,在人工智能领域被赋予“概念共享”的含义。简单说,就是人和人之间、人和机器之间、甚至机器和机器之间达成理解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大家对所沟通的概念有一致的解读,而没有歧义。如果一个词很难做到,那么至少是一句话,具备上下文的语境,有时候具备时间、位置、人、事件等背景要素,解义将变得更加准确。
  我们可以将语义网过去的发展简单划分为几个阶段:最早由钱伯斯·李博士提出,那时候的Web只具有基本的代码、数据和结构,Web智能还处在婴儿期,它所能理解的信息还非常简单和机械。恰好在李博士提出《语义网指南》的1998年,Google诞生了。它通过关键词匹配和链接分析,将Web之间建立了联系,它将Web的智能推向接近人类高中生的水平。当然,Web达到高中生智力的功劳也不都是Google的,Web2.0运动其实将人和Web建立了更深度的连接,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等为代表的网络服务在人、时间、位置等诸多真实世界的基本维度上为Web搭建了新的结构层。Quora类网站的出现,标志着Web进入思考者的领域,它同时也是Web在具备上述结构层之后的另一个结构性成长机遇。Web通过学习用户添加的标签,形成自己的概念层,因为来自于用户,所以这一概念层是和用户们所集体认同的概念相一致的,于是Web便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在谈论什么,能理解意见性的软性信息,而不仅仅是真相和事实等硬性信息。
  Google由于大大推动了语义网的前进,提高了Web智能,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商业搜索市场,其实就是搜索广告市场,而理解能力更强的Web未来理应用于更复杂的电子商务用途。所以,每一代创造Web新结构层的企业,都更有可能找到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一点至少在美国是屡次被验证的。
  甚至早在2002年,就有人撰文《2009年8月:Google如何在语义网时代打败亚马逊和eBay》。这篇文章的预言虽然没有完全应验(Google市值超过这两家公司,却并未打败他们),但它提供的方法大体可以借鉴。语义网的发展,能够让那些对语义网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超越前人,摘得电子商务的王冠,而且这个胜利的时间很可能是和语义网技术的发展同步。
  但预言有一点没有考虑到,那就是上市也给Google带来了上市公司都有的“收入诅咒”。当今搜索的改进,势必要考虑社交层的兴起及对整个网络的影响。而Google只是将社交纳入庞大算式的方法,相比Quora重新建立“话题层”的方法变得不再经济。张智威副院长说,用户每Google一下消耗的能源,大概相当于消费一听啤酒消耗能源的1/44,也就是44次搜索等于一听啤酒。其实,对于每日搜索请求超过2亿次的Google,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能耗。Google如果是一家私人公司,它应该会改变现有的方法,以知识工程的方式加入到重新搭建网络的工作中,而这会冲击掉其原有的收入模式。Goolge很难选择。
  如果Google在某种程度上被替代,就像它替代雅虎等模式一样,那么替代它的一定是更经济而高效地为用户提供答案的公司。正是沿着Google的车辙,我们现在同样看好Quora的商业前景。只要它能把建构语义网上“话题层”这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和方法继续发扬光大,它也许就是下一代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的入口。有一天,它的市值会超过亚马逊和eBay。
2 : greatsoup38(830)@2011-08-07 13:08:20

http://news.imeigu.com/a/1312516864424.html
【TechWeb報導】8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熱門問答網站Quora的情況似乎不太好,comScore發佈的數據顯示,過去7個月,該網站獨立訪問人數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但最近一個月略有下降。

與此同時,Quora在谷歌趨勢(Google Trends)中也呈下降態勢。也許炒作真的過期了,Quora需要好好想想如何做一個真正的產品。

就在不久前,有分析文章稱,Quora正處於麻煩中,理由是:雖然Quora在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一款偉大的產品,但是隨著Google+的出現,這一局面將打破。因為該服務的早期使用者並非忠實用戶,他們似乎已經去往更時髦、更具科技性的Google+。

所以,當人們討論Google+將威脅Facebook的時候,其實這些小型網站的處境更危險。在人們拋棄Facebook前,更有可能先遺棄Quora。

最新消息稱,Quora當前估值已經達到8600萬美元,該公司想成為一家價值10億美元的公司。Quora已經以8600萬美元估值從Benchmark Capital和個人投資者處融資1100萬美元。

歸根結底,Quora需要好好設計自己的產品,不要讓用戶對其失去興趣。(張藍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5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