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首頁簡潔的不能再簡潔了,但登錄後卻呈現出一個精彩的網絡世界。正是如此,讓知乎的「邀請碼」一碼難求。
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Quora,一個問答網站。要想加入它,必須填寫申請,等待確認,收到邀請碼,實名註冊,告知職業、公司、所用郵箱、關注話題等。雖然步驟冗雜,卻引來超過40萬的網民註冊,甚至淘寶上也出現了售賣它「邀請碼」的商家,119元的價格也不能阻擋趨之若鶩的人群。
它的名字叫「知乎」。這個問答網站為何受到眾人追捧?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時代,它又憑藉什麼佔有一席之地?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註冊了一個知乎賬號,一探究竟……
從心靈受傷到李開復的時間安排
為了採寫金種子企業,記者先後經歷了填寫個人資料,發送加入申請,獲取邀請鏈接,點擊註冊,輸入關注話題等一番「折騰」,最終順利進入知乎,一探真容。
「小時候,因為我堂哥的一壺開水,讓我失去了生育能力,落下終身殘疾,我堂哥多年來一直在彌補,供我上大學,但我心裡還是很恨他,我該原諒他嗎?」記者在網頁上看到,這個問題是知乎羅列出數十條問題中的一個,以下是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
「因為小時候的一壺開水,今後的生活中,你可以在你任何失意的時刻,狠狠地想:都怪當年的那一壺水。你可以在你今後的生活中,都對罪魁禍首耿耿於懷,不原諒他。
要是我,我也不原諒。
這裡,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資格教育你要寬容,要諒解,要放過他,沒有人是你,沒有人會瞭解你的感受。
可是,我想大家又會存有一些遺憾,因為你一直停留在原地,困住了自己。
雖然你沒有辦法選擇過去經歷的噩夢不可以發生,但是你可以嘗試改變你看這段經歷的態度,不為別人,只為自己過得好一點。
我也恨過一些人,也有無法釋懷的從心底升騰出的想冷笑著看著對方痛苦掙扎的惡毒的願望。這種恨,是超出我智力和能力範圍的事情,我就先把這件事擱置起來,壓箱子底兒。當我慢慢強大和生活慢慢地變好,這些壓箱底兒的事,已經對我不重要了。
有的人,有些事,二三十年無法釋懷,你忍著,也許30年後的第一天,你就忽然豁然開朗了。
希望你好啊,兄弟。」
這道問題共有30多位網友回答,其中,「胡主席的小背心」的答案最受歡迎,這個問題的答案獲得185位網友的「贊」——一種認同投票。
這是知乎帶給記者的最初印象。
記者不惜濃墨重彩地描述這一段,或許是因為很久以來,我們很難在一個問答網站中見到如此溫暖、親切、理性與智慧的答案了。崇尚短小精悍、速食文化的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與這裡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這裡,你可以向李開復這樣的「大人物」提問,「你每天4點起床是怎麼辦到的?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隨後便是李開復長達7條,2000餘字的回覆。
同樣,你也可以提問非常專業的問題,比如「Siri通過語音識別提供智能助手服務,這樣一個產品的技術挑戰在哪裡」?甚至諸如「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人生到底有沒有目的」——這種只有在大學宿舍兩個單身男學生,在夏日傍晚喝著啤酒仰望星空時才會聊到的問題,也會收到由律師、漫畫家、世界500強企業HRD、大氣學本科生等各行各業優秀人士的悉心回答。
發現更大的世界
「發現更大的世界」這是知乎官網首頁上的註腳。
互聯網的出現,已經使人類認識、改變,甚至重塑了世界,當我們生活在「有問題就谷歌,再不行就百度」的時代中時,知乎又能帶給我們什麼?
在掛著一面海盜旗的屋內,記者採訪到了知乎CEO周源。
「海盜旗的含義是,大家都有一顆真實的好奇心,願意去接受挑戰,努力去改變現狀。海盜旗和我們公司的氛圍比較貼合。」他說。
或許是因為記者出身,周源對於信息的渴求和理解,更是有著不同於常人的體會。「我們每個人都掌握著其他人不知道的知識,我們又依賴於別人提供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來進行決策。這就需要一個很好的方式,將信息、知識、見解、經驗分享出來,這樣的一件事是很有價值的。
周源希望,知乎可以成為這樣一個平台,可以讓人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可以彼此溝通,把有價值的信息鏈接起來,從個體知識變成群體知識。
這裡就像是一個大千世界。這裡的人們不同於傳統的互聯網,他們都要實名註冊,雖然陌生,但是他們卻比現實中更多了一份沉澱與善意。
「每一道問題都有人解答,少了平日裡的起鬨、浮躁、敷衍;這裡的人,細心聆聽問題、儘量解釋周全,並且專業水準較高。」這是一位網友對知乎的評價。
當然,知乎上也確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知乎上有很多的牛人,他們每天都很忙,為什麼要去回答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知乎上有非常多的人給出了各式各樣的回答,周源最喜歡的一個是,「我不是專家,但是我記得約翰·杜爾(風險投資基金KPCB創始人)年輕時候說的一段話,『我在我很年輕的時候,我擁有的知識都是我的導師教給我的,此生我無以回報,我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所學教授給其他人』」。
仿冒、跟從、出路之爭
實名註冊,必須獲得邀請碼,融合社區交互式與問答,從任何角度看,知乎都像極了美國Quora網站。對外,知乎要與「宗師級」Quora一較高下,對內,知乎又面臨著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等多種問答網站的競爭。最重要的是,知乎是否已經找到盈利模式?先確保自己存活下去?
對此,周源並不迴避Quora,他說也正是因為Quora的誕生,讓他驚詫、隨後萌生做中國Quora的願景。2010年11月,第一個知乎版本誕生,知乎開始了內測。兩個月後,知乎正式上線,為了吸引知識豐富的人來知乎創造價值,知乎借鑑了Quora的運營策略,通過嚴格准入的邀請制和利用李開復等名人的傳播造勢。
這批早期用戶包括了薛蠻子、徐小平、雷軍等業內知名人士及互聯網評論人、公司高管,還有小部分廣告、法律、媒體、文化圈人士。
當然,知乎只是模仿Quora的國內諸多網站之一,其他類似的模仿者還有百度新知、米飯、煩題網等。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至少在今天,作為一個高質量的問答社區,Quora也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背後的邏輯、技術、運營門檻也頗為複雜。
不過,相較於國內傳統問答網站對手,比如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周源認為知乎更有優勢。「中國的互聯網上有大量的垃圾信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和見解,都在每個人的腦子裡沒有被分享和挖掘出來。知乎培育的是能讓知識不斷地生產,經驗能不斷地被沉澱的一個社區。簡單的問題可以在網上搜索,如果很專業的問題,互聯網上不一定有。同時,在網上搜索永遠面臨一個問題,你不知道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周源說。
盈利模式這一道檻還未邁過,緊接著第二道檻又接踵而至。知乎選擇了「更累」的管理模式。
當Quora正式發佈一年後,註冊用戶已達到近40萬,靠20多名員工維持開發和運營,其中內容運營人員不過一兩名。同樣是40萬用戶,知乎卻需要額外付出5名內容運營者,對由40萬用戶製造的內容進行編輯和監管。在Quora上,用戶可以同時對別人的提問和回答進行編輯修改或總結,但知乎只保留了對提問的共同編輯功能,用戶只能對自己的回答做出修改。
知乎的內容運營團隊,要負責內容監管、推送、整理和社區氛圍維護,他們需要借助系統的幫助,將每個領域子話題的精華內容挑選出來,將熱點問題通過「知乎每週精選」發到每位用戶的郵箱裡。此外還要懲罰發佈垃圾信息、四處灌水的用戶,幫助回答一下新成員的「冷清」問題等。為了提高效率,知乎成立了一個數十人的志願者團隊,他們是各個領域的專長。
其實,這些東西或許並不重要。周源最為關注的,還是改進算法、優化內容、個性推送並提高用戶活躍度。比如說,儘量與新用戶打招呼,讓知乎頁面變成一個動態簡歷,呈現個人的職業行業、擅長的話題、感興趣的話題、話題排名等。
至於盈利,他確實沒有想清楚。
知乎去SXSW很可能是為了提升海外影響力和知名度,為即將進行的全球化布局做鋪墊。
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世界級舞臺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至少從CES、MWC這些國際展會來看,中國互聯網企業的身影正越來越多。今年SXSW(西南偏南)也首次迎來了中國面孔,知乎、摩拜單車、出門問問等中國公司出現在這個活動上,知乎CEO周源還在這里進行了他的第一次英語演講。
知乎周源CEO周源在SXSW演講
相對於強調科技的CES、MWC而言,從純音樂節發展而來的SXSW更像是一個“混合爬梯”。30年來,音樂、娛樂、科技在這里混搭,這幾年科技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SXSW迎來了奧巴馬、Lady Gaga、奧尼爾等大咖,是Airbnb、Meerkat(移動直播)、Twitter等創新公司所重視的舞臺。今年中國互聯網企業紛紛赴美亮相SXSW,表明中國互聯網公司走出去的意願正日益強烈,與全世界創業創新者交流,這種現象與王興等人提出的“中國互聯網下半場的機會之一在於全球化”形成呼應。
中國互聯網公司參加SXSW不會只是為了“交流”,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們飛躍重洋自然還有其他目的。至少從知乎CEO周源的演講內容來看,他去SXSW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演講的最後,周源表示“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彼此之間也可以消除語言的障礙,提一問題,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來回答。這是一件值得追求,很酷的事情。”由此可見,知乎去SXSW很可能是為了提升海外影響力和知名度,為即將進行的全球化布局做鋪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推翻一個自己幾年前的論斷,那就是“內容文化型應用很難出海”。
國際化、全球化在互聯網行業已不是什麽新鮮話題。過去中國全球化最成功的互聯網業務,要麽是BAT用錢鋪路的國際化業務,要麽是獵豹、美圖、UC以及手機公司這樣的工具型業務。並且就算是BAT的業務,也是地圖、支付、IM和安全這樣的工具型應用率先實現了國際化。由於語言的障礙和文化的隔閡,知乎這樣的知識型產品走全球化之路存在天然壁壘。
幾年前,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獵豹移動CEO傅盛曾分享,獵豹清理大師能夠在國際化上取得成績,很重要原因是,它是工具型應用而不是文化型應用。中國制造風靡全球因為工具屬性強而文化屬性弱,因為功能性產品,不同地區的需求差異更小,而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差異卻很巨大,並且文化內容型應用需要深度運營。因此,文化內容型應用成功國際化的很少。反過來看,美國有幾個文化內容型應用在中國做得很好呢?做得很好的都是Windows、Office、Android、Chrome這類工具。一到門戶、視頻、社區這樣的內容型業務上,都是中國土著占優。這是幾年前,我認為內容文化型應用很難出海的邏輯。
然而世界是變化的,移動互聯網今非昔比,當初認為工具更容易出海的傅盛,正帶著獵豹在美國力推LIVE.ME直播平臺。以知乎出海這件事情來看,我認為至少有這些證據表明它將出海:
1、知乎擁有一定的海外用戶基礎。
我瀏覽知乎時發現,知乎已有不少海外用戶,以華人群體居多,很多討論,往往可以看到uber、airbnb、Facebook、Google等海外公司的員工來回答,還有留學生玩知乎。
在知乎上“知乎的海外黨到底有多強?”這個問題中,提問者這樣描述這群海外用戶:
“看到有人說知乎頭號實力集團—— 海外黨對於知乎,如同猶太院外集團之於美國。 知乎的海外黨的確人數和實力上占據一定地位,但是真的就像這位朋友說的這樣嗎?”
這個問題有100多個答案,不少來自於“海外黨”,排在最前面的答案點贊數近1000,點贊最多的有5000多個,由此可以窺見知乎上的海外用戶確實已成規模,這些用戶就是知乎國際化的種子用戶——如同知乎2010年上線之初的200多位用戶一樣。
2、知乎在內容上已在“全球化”。
知識是無國界的,Wikipedia有85%的內容是非英語內容,書店的外文編譯或原版書籍占據相當比例。
知乎也在積極引入海外內容,比如知乎LIVE甚至在近期請來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E.Stiglitz,包括之前的《血戰鋼鋸嶺》導演梅爾吉布森、Google X創始人Sebastian Thrun等大咖,效果超出預期,JosephE.Stiglitz的《特朗普上臺,中國該往何處去》LIVE參與者達到13683人。既然知乎面向海外內容生產者的強運營已經開始,那麽走出去也是順水推舟。這些國際大咖的知識可以分享給海外用戶,這些國際大咖的群體可以擴大,而全球化的內容布局也有利於中國用戶獲取更多知識。
歪果仁在知乎開LIVE
3、背靠中國內容出海大環境。
2016年,中國內容產業迎來複興,BAT都在布局、內容創業如火如荼,中國出現了許多創新玩法,比如微信公眾賬號、分答、知乎LIVE、移動直播、個性化資訊等等。馬化騰在兩會提到,中國在數字文化產業方面已處於世界前列,接下來要全球化,知識經濟算數字文化產業的細分。獵豹移動在美國力推LIVE.ME移動直播取得一定成效,其直言要將中國內容市場的成功經驗複制到海外;UC近日則在印度公布了自媒體戰略,將這個中國概念帶到了印度市場。
此前,在全球化上最為激進的內容平臺非今日頭條莫屬。這個新銳小巨頭,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國際化布局,投資印度版今日頭條Dailyhunt,今年春節收購美國移動短視頻平臺Flipagram,張一鳴去年底更是明確,全球化是今日頭條2017年核心戰略之一。
因此,既然直播、自媒體資訊平臺可以出海,同屬於內容平臺的知乎,為什麽不可以呢?
4、互聯網下半場大家都得出海。
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已是業界共識,王興等人都認為,全球化將是下半場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共同選擇。大家的理由都是相似的:一是中國本土市場人口紅利消失,要想得到增長,必須去海外謀求發展。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國際化更容易,AppStore和GooglePlay構建的分發機制、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消除語言認知障礙、用張一鳴的話說是“信息流、物流、人流、資金流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的頻率和顆粒度越來越低,配置的成本也越來越低。”所以,BAT的業務、投資和人才都在全球化布局,ofo、滴滴等新銳公司還在創業就想到海外去,知乎們還有什麽理由不去海外尋找機會呢?
內容平臺都在出海,但還沒有一家取得有說服力的成績,大家都在嘗試。對於知乎來說,出海的挑戰可能比許多平臺都要大一些。至少我認為會有這些挑戰:
1、與昔日老師Quora的正面交手
美國版知乎Quora上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為什麽Quora上全是關於中國和中國人的問題啊?”,現在,中國版Quora知乎也要進入美國市場了。
周源在多次采訪中坦陳,Quora是知乎的老師,知乎學習並參考了Quora的信息邏輯。Quora成立時間更早、全球化程度更高。 2016年,Quora每月已有1億訪問量,其中一半來自美國,還有15%來自印度。不過,這不是Quora會贏得問答之戰的理由,畢竟之前知乎和它在平行世界,並未正面交手。
Quora創始人安吉洛
知乎的產品形態已經跟Quora越來越不同。 知乎在功能層面已經進行許多本土創新,它有電子書、知乎Live、知乎日報、知乎專欄等產品,日報和專欄Quora有對應產品,但做得更晚。融資層面知乎比Quora步伐更快,今年1月知乎完成1億美元D輪融資估值10億美元,而Quora 最近一輪融資在2014年,8000萬美元融資估值9億美元。如果不考慮這兩年的增量,知乎體量已超過了Quora。
而從基礎指標來看,Quora一年前宣布,它的MAU突破1億,但是知乎MAU已經超過2億(DAU 1600萬)。背靠著中國的互聯網人口紅利以及本土內容市場的崛起,知乎已經實現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類似的故事不斷上演,今年,微博憑借著本土創新和中國市場紅利,市值超越了Twitter。
知乎體現出本土創新的優勢,但與Quora在全球舞臺交手能否占優還有待觀望。並且,美國問答市場並不只一個玩家,Quora之前,有Yahoo Answer、Ask.com等平臺,垂直領域還有類似於程序員問答社區StackOverflow。Quora 2013年年宣稱在問答領域沒有對手,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知乎如果進入海外市場,同樣需要面臨上述平臺的競爭。還有當知乎出海之時,大本營競爭正日益激烈,不論是百度知道的反擊,還是微博和頭條推出的問答服務,知乎都不能視而不見。
2、社區模式出海的老大難問題
今日頭條、獵豹內容出海,相對社區而言更容易,畢竟它們更多是內容分發,而不是社區。涉及到社區,規則、氛圍、文化,諸多因素會讓運營變得更複雜一些。正是因為此,我們很少見到成功國際化的社區,但卻能見到許多本地化的論壇,甚至不同城市的論壇都能取得成功。
知乎已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問答社區。在年初融資成功的內部信上,周源說,知乎在2016年從問答社區成功轉向知識平臺。而在SXSW,周源演講則表示知乎要構建一個 Marketplace for knowledge,有點像一個知識的 AppStore,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進來,讓知乎成為一個更大更有價值的平臺。如果說知乎是知識的AppStore,做一個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平臺,國際化的挑戰就會小很多。如果知識在中國可以成為市場,那麽,在海外同樣可以。正如天貓、Amazon等電商業務可以全球化一樣,市場全球化比社區容易,因為前者比拼的是效率,而後者比拼的則是運營,國際化前者更容易解決。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知乎出海,必然會首先將知識付費產品如Live服務出海,而不是將知乎最原生的社區模式複制出去,這樣也可以避免跟海外Quora、Ask.com、Answer直接交鋒。
知乎LIVE,中國式創新
3、完全不同的市場遊戲規則
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知識產權問題。中國的知識產權環境正在變得更好,但距離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還有差距,比如在AppStore,如果LOGO涉嫌侵權,就有可能被下架,用戶對於這類行為也很反感。知乎在中國很重視版權,但是知乎上的內容生產者本身也可能會存在圖片、文字等內容的侵權,這種知識產權問題在海外的解決會更棘手,至少有很多不同點。除此之外可能還有類似於名譽侵權、隱私泄露等類型的糾紛。當然,市場規則不同,也是所有中國公司出海將會遭遇的坑,不少中國企業在國外被巨額罰款、陷入專利糾紛甚至被用戶巨額索賠,都體現出國內外的規則差異。
4、不得不考慮的投入產出比
一個是投入,國際化意味著要進行多語言的內容運營,產品、技術和運營諸多維度都要有相應準備,而這意味著前期規模性的投入;一個是產出,知乎在中國變現有許多探索,周源也曾強調過,2017年知乎的三大目標之一是實現規模化的廣告營收能力,到了海外,中國的LIVE等模式是否還能生效?
因此,知乎出海可能會選擇知識付費產品,卻不會直接將LIVE搬出去,而是會根據海外用戶的付費習慣量身定制產品。知乎還可能會通過AI技術來提高多語音運營的效率,對於知乎而言,如何盡可能少的投入同時在海外探索出知識變現模式,或者說將中國的成功經驗複制到海外,是一個挑戰。
對於知乎來說,全球化會讓其用戶進一步增長、內容進一步充實,讓中國領先的知識經濟惠及全世界更多人。對於中國知識生產者來說,他們有機會獲得全球範圍內的讀者,中國的知識消費者則會獲取全球範圍內的知識。對於互聯網行業尤其是內容平臺來說,知乎的出海會讓“中國互聯網出海隊伍”又添一員。因此,我很期待知乎邁出這勇敢的一步,與Quora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