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創業失敗?那就千萬別做這16件事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744.html編譯:Jensen
要如何避免犯了走向失敗的錯誤呢?Mashable 作者Lauren Drell 蒐集了來自於創業公司創始人、 CEO 和投資者的意見,整理出了16 點新興新創公司最容易犯的錯誤。創業者們要時時檢視自己是否犯了這些錯誤,從前人的錯誤中學習,就是避免失敗的關鍵。一起來看看這16 項要點:
1. 別把事情搞得太複雜
開發產品就是像是在打包行李一樣,把你覺得需要的都放進皮箱裡,然後把再其中的一半拿走。
— Jonathan Wegener,Timehop 和ExitStrategy創始人
2. 等到天荒地老才決定要發佈產品
別小看「最小化可用性設計(Minimum Viable Design)」的重要性。產品的初步面貌可能會有點醜醜的,但那沒關係,只要讓產品能夠盡快地進入市場,才能瞭解客戶對你產品的看法。
但也不要急著推出產品,而忽略了要達到讓產品看起來還不錯的基本門檻。我第一間公司開發的產品,在當時獲得使用者的喜歡,但因為設計和視覺表現太差了,使用者們都不願意將我們的產品分享出去。當我們發佈The Muse 的時候,經過之前的教訓,這次有25% 的使用者,通過過社交媒體分享The Muse 給他們的朋友。
— Kathryn Minshew, The Muse創始人兼CEO
3. 不願意招聘人才
有些新創公司會認為請一個有會計、金融或其他專業的人材是件花錢的事,但請不要害怕在公司早期時投入行政資源的投資。
如果沒有人來處理這些事情,那就會是「你」來處理,最終你都把時間花費在不是公司發展最重要的事務上。
— Matt Salzberg,Blue Apron 創始人兼CEO
4. 死腦筋,不靈活
很多創業公司都在早期就設定了一個明確的最終目標和如何達成的步驟,這不是不好,但這不是創業公司早期該做的事;反而應該是保持開放的心態,靈活的隨機應變。
— Jeff Jackel,BuzzMob CEO
5. 產品概念是個秘密
有許多新創團隊都將他們的產品概念保護的死死的,都認為這個想法只有自己有,是個寶藏,如果被別人知道,就會被搶走。
其實第一,你的想法一定有人想過了。第二,有個想法不表示能夠成為產品,把它變成產品,去執行才是真正的開始。最後,你會非常需要那些有經驗的人的幫助和指導,所以請開心地將你的想法分享出去吧!
— Jeff Jackel,BuzzMob CEO
6. 不夠專注
我想許多的新創團隊都很難達到專注這一個要求,因為在同時間有太多事情在進行了,你們有數不完的決策要決定,還得要保持快速的發展。
要從第一天開始就專注於你的產品、目標客戶和策略是非常難的;但你必須要學著去適應,並記得你的初衷。
— Alexa von Tobel,LearnVest 創始人兼CEO
7. 以為產品能輕易地被發現、分享
很多的創辦人都覺得只要我開發了一個產品,使用者自己就會靠過來用了。但我要和你說,如果你不去營銷產品,使用者是不會來的。
要讓服務、產品能夠像病毒傳播般散佈出去,從早期的產品設計就得開始著手計劃了;花點時間好好思考為什麼人們會想瞭解和分享你的產品,然後照著那樣去做。
— Jeremy Fisher,Days and Wander CEO
8. 過份把注意力放在找資金上
很多年輕的創業家都把找到資金作為是否成功的標準,這不是件好事;應該專注在建立一個可行性高,有發展性和獲利能力的企業才對。
— Brian Garrett,StyleSaint 及Venture Capitalist 聯合創始人
9. 接洽投資者的方式錯誤
創業公司普遍會犯的錯誤就是無策略地追著VC 跑,這絕對不是個好方法!
你應該透過那些已經獲得投資的創辦人們,去認識投資人;而不是不斷地寄Email 或是LinkedIn VC。那些受投資的新創公司的認同和推薦,對投資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Sam Teller Launchpad LA 總經理
10. 過度完美主義
許多新創公司的創始人都力求每個決策必須完美,但這會讓公司前進的步伐變得緩慢。
我和我的共同創始人也犯過這個錯誤,有時候只需要打個電話,下決定,然後讓事情快點有新的進展。
— Matt Salzberg,Blue Apron 創始人兼CEO
11. 被其他人的意見、回應搞得無法專注
將會有一大群人不斷地和你分享他們對你公司、產品的看法,接著你會很想快點就那些回饋來調整公司或產品。
但請記住,那些回應、意見都是根據那些人的知識和經驗,而你的工作是要接收這些訊息,再加入你自己的看法,才能做為調整公司的建議。
— Allison Beal,StyleSaint 聯合創始人兼CEO
12. 找到錯的聯合創始人
在早期,你很能找到對的聯合創始人、投資者和工作同仁;理想的合作夥伴是能夠和你互補或是擁有你沒有的專業,但最重要的應該是你們是否能夠分享一致的價值觀。像是願意共同承擔多少的風險、能夠同意對方的道德判斷嗎?
— Kathryn Minshew,The Muse 創始人兼CEO
13. 想討每個人的歡心
我早期犯過最大的錯誤,就是想要把每一個非用戶都變成我們的死忠粉絲,試圖說服每一個不認同我們Greatist 的人。但我很快就學到了,去尋找那些已經肯定你產品的投資人,並思考怎麼讓他們變成我們最大的擁護者,才是有意義的。
— Derek Flanzraich,Greatist 創始人兼CEO
14. 不聽使用者的聲音
新創公司在早期都會很沉溺於他們的產品想法,難去接受市場的反面聲音。如果你的產品無法得到市場的接受,你將無法真正擁有一間公司,或是擁有一間讓你無時無刻都處於掙扎狀態的公司。
— Nicole Glaros,Techstars 總經理
15. 草率做決定
在你還沒面試完應徵同一職位的十個人前,不要決定你要錄取誰;保持客觀,不要沉溺於某事。
在你決定把有潛力成為聯合創始人的人帶進團隊前,一直要好好地瞭解他。我看過太多因為和聯合創始人有問題而搞得公司分崩離析的例子了。
— Jay Levy,Zelkova Ventures 和Uproot Wines 聯合創始人
16. 不維護關係
要時時地和那些能夠給你指導或是對公司發展有益的人士保持互動關係,把你的行事曆設定好,並執行它;不管是短至每週或是長到每季都安排固定的會面。
每次當你出現想要取消這些會面的念頭時,請想想取消的結果就是寄出一封在信首寫下「自從上次和你見面,已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這種讓你頭痛不己的Email,還有之後重新建立關係的過程吧!
— Ally Downey,WeeSpring 聯合創始人
2013-6-16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lgtk.html 今天主要的時間在寫論文。simulation的效果不錯。 因為主要的時間都在寫論文,今天沒繼續八數據。
不過隨手翻了翻自己已經做好的財務數據,寫一點小感想。
1、OEM是不利的嗎?
OEM的毛利率無疑要低於自己銷售,幫別人做打工仔,這個毛利率無疑要低一點了。這個從出口的毛利率上可以窺見一斑了。比國內銷售的毛利率要低10%。
但是這個一定是不利的嗎?
未必然。
我們先來看蘇泊爾的毛利率:
毛利率穩定在30%左右已經許多年了。不過這些毛利率都被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吃掉了,尤其是銷售費用,吃掉了太多毛利。 蘇泊爾的財務費用不高,主要是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吃掉了20%的銷售收入。 導致了其淨利潤率一直不算太高,只有8%左右。

如果蘇泊爾做OEM,那麼並不會大大增加其銷售費用,代工這種東西,只是把產能釋放出來就ok了。倒是不需要做廣告。
我們以蘇泊爾出口的毛利率作為其OEM毛利率的替代。出口的毛利率如下圖所示:
我們以15%的最低毛利率作為蘇泊爾未來OEM毛利率的預測值,假設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率以及所得稅稅率保持現狀不變(OEM無銷售費用),那麼蘇泊爾的淨利潤率=(15%-3.6%)*(1-15%)=10%,歷史最高的所得稅稅率為0.35,如果以此計算,則其淨利潤率為7%。 以此觀之,即便SEB將蘇泊爾作為產能的基地,蘇泊爾的毛利率當然會大幅度下滑,但是其淨利潤率未必會大幅度下滑,因為其銷售費用率會逐步下降。
2、蘇泊爾的周轉問題
蘇泊爾的總資產周轉率如下圖所示:
2012年有幾個項目投產了,但是銷售收入一時半會還沒上去,所以資產周轉率有所下滑,另外,蘇泊爾的質量門事件對其影響也較大。 但是如果蘇泊爾的資產周轉率持續提升呢?
做OEM有助於蘇泊爾的資產周轉率提升。如前所述,OEM雖然會拉低毛利率,但是未必會拉低淨利潤率。
鑑於SEB已經成為蘇泊爾的大股東,我們可以考慮極限假設,蘇泊爾的外銷佔比越來越高,越來越傾向於成為SEB的產能基地。
但是這一定對蘇泊爾的ROE的影響是負面的麼?
未必然吧。
公司尚未做完,這也是自己瞎想的東西,以後再慢慢修正吧。
【每日一黑馬】bShare:日覆蓋16億PV 三個台灣人如何玩轉大陸互聯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254.html來源:i黑馬 作者:韋龑
【導讀】創立四年,員工達到40多人,分享按鈕涵蓋23萬家網站,日均覆蓋PV高達16億……這是王浩威等三個台灣人在大陸所創立的社會化分享bShare所取得的驚豔的成績。然而如何盈利?又如何面對巨頭們的夾擊?請看今日黑馬bShare
社會化分享的力量:日覆蓋PV16億
bShare的三位創始人都來自於台灣,卻在上海創業四年。2009年,看中web2.0時代社會化分享的力量,王浩威決定創業,他說:「2009年,中國的社交媒體突然崛起,開心網、人人網一瞬間攻佔了學生及白領的電腦,那時社交媒體是互聯網上最重要的風向球,對人不談社交媒體,你就out了」。
而在王浩威看來,社會化分享將會創造一個巨大的商機。於是他找到了兩位在商學院認識的同學創辦了bShare,推出社交分享按鈕的組件,它是一款web2.0的社會化分享按鈕工具,用戶瀏覽網站內容的同時可以把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通過人人網、QQ空間和新浪微博等一系列社會化關係網絡分享並推薦給自己的好友。bShare也是在這股風潮中崛起,憑著對社交媒體產業的關注,bShare經過四年的運營,目前已經獲得了投資,團隊擴張到40多人。

「其實就是複製國外的Addthis跟Sharethis,進行微創新,我們希望在數據方面做的更深,例如挖掘社交意見領袖、傳播效果分析等等。」王浩威介紹。 bShare基礎的產品是免費的,而且安裝簡單,網站只需要在頁面中添加一段簡單的代碼即可。經過四年的運營,目前bShare分享按鈕涵蓋23萬家網站,日均覆蓋PV高達16億。
除了大家知悉的基本分享功能,bshare也提供用戶分享行為數據的數據統計(類似於CSDN),採用Bshare網站可以知道多少人通過分享被吸引到你的網站,社交網絡能夠為你創造多少價值。回流量統計是bShare的一項創新,透過後台系統,採用bShare的網站可以看到每一篇帖子每天從各平台實際帶回來的點擊流量。目前,從bShare全網絡的表現上看來,平均每個分享可以帶來12倍的回流量。換句話說,每一次的分享,可以從社交網站上換來12個新的訪問,採用bShare不啻為是一個快速衝刺網站流量的方式。

巨頭進擊
在中國TMT領域,總是有著「巨頭抄襲」的陰影籠罩著創業者們。一個優秀的創業公司,估計早期被問的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如果BAT這樣的巨頭也做了你們的業務怎麼辦?」社會化分享起家的bShare就曾遭遇了百度這樣巨頭的抄襲競爭。2009年,bShare一推出就受到許多小型網站歡迎,但好光影卻只維持了兩年,2011年10月,百度宣佈推出了自己的社會化分享服務,立即造成草根站群的爭相追捧。而這種局面也造成了社會化分享按鈕的大洗牌,原有的兩大社會化分享服務提供商,Jiathis及bShare都受到了衝擊。
「百度宣佈推出分享服務時,我們著實驚嚇了,在互聯網的第一課,大家都會問你,如果BAT做怎麼辦。我們沒想到百度會想要吃這塊站長插件市場,這是一個免費插件,商業模式不清晰,我認為與巨頭的合作空間大於競爭的可能。但是事實擺在眼前,百度進來了,而且還是相當認真的在做這件事,至少前幾次我們參加百度聯盟的會,都聽到百度的朋友在宣講這個插件。」談及往事,王浩威仍心有餘悸。
不過bShare還是存活下來了,他們逃過百度的進擊有一個偶然因素:他們當時在業內還不是第一,面對的競爭壓力較小,正所謂槍打出頭鳥。
「在2011年以前,網站使用分享按鈕的選擇就是這2家,一般業界會說Jiathis市佔率大一些,知名度高一點。百度分享從一開始就緊咬著Jiathis,而bShare一直屬於默默耕耘的,沒有大聲量的市場公關,也沒有大型資源及靠山,也從來不大聲宣揚自己有哪些客戶,這樣反而讓bShare逃掉了巨頭的進擊,沒有被強勢的競爭壓迫。」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至關重要:bShare積極延伸業務,發展能盈利的現金流業務,而這也是他們存活下來的主要原因。
避開巨頭
為了躲避百度強勢的競爭壓力,bShare訂定了一系列策略:避開百度強大的長尾市場號召力,追求合作客戶質量,開發新戰場。「面對殘酷的競爭,我們會不停思考分享按鈕有什麼前景,數據的商業模式究竟在哪裡?」
「現在連巨頭都要搶你的飯碗,那表示這碗飯一定是有意義的。」在那段歲月裡,王浩威喜歡用這樣的話來激勵大家。然而意義到底在哪兒?光靠分享是不能為公司帶來盈利的,隨著百度的競爭,bShare開始在資金上吃緊,這讓他們決心做出一個能為公司創造盈利的現金流業務。最後他們的定位是「數據挖掘下的個性化推薦引擎」。
「我一直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叫做《少數派報告》,湯姆·克魯斯飾演的角色闖過其中一個GAP商場,GAP不斷提醒湯姆上次買的褲子是否合身?還有科幻小說三體中,香煙盒視屏不斷地出現個性化的廣告。給每個人看到他應該關注的商品及文章,縮短搜索及閱讀路徑,這就是未來,都是新公司的機會。」
從百度推出分享按鈕插件的開始,bShare默默轉身著手設計通過收集社會化分享數據的大數據系統,目的就是推出個性化內容推薦引擎。「這件事內部一直想做,但那時因為忙於分享按鈕的優化,反而進度上有一搭沒一搭,這次因為百度的事件,反而加速了我們拉出新產品的決心,也加快了我們的腳步,競爭促使我們創新轉型。」王浩威回顧道。
經過300天的研發,個性化內容推薦插件「樂知」上線。一個網站可以使用在任何版位,提供「猜你喜歡」、「相關文章推薦」的功能覆蓋。推出的首月就獲得許多大媒體,例如中國日報、光明網、Yoka、瑞麗、Pchome、蜂鳥網等的採用。
不過個性化推薦引擎並不是bShare的概念,無覓及友薦都是業界本來就有的產品,樂知反而是後進者,但bShare過去做分享按鈕的經驗幫助了這一次樂知的產品設計。媒體使用 bShare分享按鈕的目的是為了準確的數據分析及流量,bShare分享提供了全套完整的分享回流統計,還有意見領袖分析,幫助網站找到重要的社交意見領袖,為的就是能夠增加社交媒體流量。個性化推薦閱讀也是一樣,網站要的是增加點擊及完整的數據分析,這才是樂知產品設計的核心。
個性化推薦有許多的技術關鍵,包含語義分析、分詞技術、新詞發現、機器學習、協同過濾、群眾心理學等等,要做出推薦準確率很高的產品現階段是不太實際的。在推薦引擎中,能夠增加1%的用戶認可都是莫大的進步,可能要花上一整個技術團隊一個月的算法優化。bShare一向是一個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團隊,在個性化推薦引擎的開發上,bShare更重視的是如何有效提升讀者的閱讀點擊比率。
王浩威說:「網站使用個性化推薦說穿了就是為了增加站內點擊,如何提升點擊才是這個產品的關鍵。」bShare抓住的秘訣就是圖片優化處理及彈性化樣式。樂知在圖片抓取及處理上下了很多功夫,而且圖文推薦模式也比一般文字鏈推薦點擊比率至少提升2~3個百分點,使用圖文推薦可以很明顯的達到提升站內流量的效果。
如何賺取現金?
王浩威介紹,bShare目前看重的是精準廣告投放,樂知從開發的第一天開始就設計了廣告置入的功能,透過廣告收入與網站分成。
「樂知是一款挖掘讀者興趣圖譜的引擎,本身就是為了要找出讀者的興趣而投放他可能感興趣的廣告。現在樂知已經有超過每天一億左右的展示量,每天為網站帶來高達300萬次的站內點擊,並持續成長中,這些未來都可以開放出版位投放廣告,目前也已經與多家廣告公司展開合作,進行測試。我們還是要比較小心翼翼的處理廣告的投放,必須在用戶體驗及收入上取得平衡。」
「從分享按鈕到猜你喜歡,我們這個團隊一路走來已經四年了,很辛苦也很有意思,中間有很多風風雨雨。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很榮幸能跟巨頭競爭,希望我們能堅持住。」王最後意味深長的說道。
i黑馬點評:
廣告聯盟由亞馬遜首創,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這種廣告分成的模式已經逐漸沒落,已經不能夠為網站主們帶來多少收入(百度聯盟平均每個站點年收入只有800元),而bShare其實只是舊瓶裝新酒的廣告聯盟模式。而這也導致bShare在營收上還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它的本質與百度廣告聯盟相同,只是引入了個性化推薦而已。
bShare的樂知個性化推薦數據來自於bShare分享,而這種數據難以和百度、騰訊、360等平台級公司收集的數據不可同日而語,能否達到最好的個性化推薦仍然有待觀察。
上周更新 (16 Jun - 22 Jun) PARTIPRAL - 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3/06/16-jun-22-jun.html組合單位值: 89.70
組合週回報: -1.18%
上週組合買回時代集團(1023), 加入中海外(688), 恆隆地產(101); 沽出銀娛6月$39 PUT OPTION, 減持港燃(1083), 創科(669), 網龍(777), 稻香(573). 目前現金水平約2% (前週3.8%).
恆指上星期繼續乏力反彈, 進一步下試20,000點. 觀察個股表現, 一份無甚特別既報告竟然將舜宇(2382)打殘; 申洲(2313)趁高抽水, 最終亦失守配股價; 強中強銀娛(27)星期五亦出現大幅度下跌. 強股愈收愈窄, 剩下既被逐隻擊破, 並非好事. 指數星期五低位出現反彈, 但2,3線股票明顯跟唔上, 整體氣氛其實並無改善. 指數一日未能重上21,400, 應該要減低持倉水平, 降低心理負擔.
自己周初已經著手減持股票, 最佳做法都係隻隻沽少少; 最唔想沽都係稻香, 但因為此股盤路太疏, 趁有高位點都要酌量減少少. 雖然已經放棄睇好, 但臨近月尾, 其實可以考慮下搏出現技術性反彈. 當然如果搏反彈就一定用藍籌大股, 跌得最急果隻值得優先考慮. 富時指數調整比重, 中國海外(688)有明顯沽壓; 搭多隻恆隆地產(101), 拎星期五低位做止蝕, 投機性買入.
有幾個SECTOR其實應該仲未死得住, 如手機零件, 科網及燃氣. 瑞聲股價開始轉弱, 且看今星期有否機會趁低吸納; 至於之前提及過既信利(732), 相對上技術優勢不高, 自己預估今年估值起碼都13倍, 唔算特別便宜, 決定放棄.
雖然開始降低長線持倉比重, 但餐飲界別自己仍然有一定信念去堅持. 稻香業績啟示本地餐飲業人工增長放緩, 若然加上食材價格受控, 毛利率改善的話, 整個行業利潤都有機會提升. 今個星期比較關鍵, 且看翠華, 大家樂, 大快活業績如何, 再為組合持倉定去留.
政經八卦:6月16日:IAD和TAO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eu5.html
大家知道,美國國家安全局的英文,叫做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簡稱是NSA。這個部門是坐落在維吉尼亞比較接近巴爾的摩那裡。因為這個部門太機密了,當地人也稱NSA為No Such Agency,呵呵。但是在NSA裡面,還有更高機密的,連NSA的人都不知道的。就是說,NSA的大樓裡面,有一個辦公室,和其他地方是分開的。很多NSA的僱員都不知道這個是啥。
你知道,要進NSA的大樓,你要通過很多安檢的。那麼就算你進了NSA的大樓,到了這個辦公室之前,你發現原來它前面還有武裝到牙齒的守衛;你知道,能夠進NSA大樓的人,必須有很高的安全合格的背景,是吧?但是你必須有更高的安全背景,才可以進這裡。而且這個辦公室門口是一個大鋼門,你要打6個密碼,才可以進去,當然光打密碼是沒用的!你密碼打對了,然後就要掃瞄你的瞳孔,要這個合格,才行。
這個部門是啥?這麼神秘?
這個部門全名叫做Office of Tailored Access Operation,簡稱TAO。這裡就是美國NSA主要攻擊中國網絡系統的所在地。不知道看了這個消息,那個閭啥啥啥的,會不會去採訪哈?呵呵。
這個部門,主要任務就是hacking進你的電腦和通訊設備,破解你的密碼,在你的安全系統裡面留下通道。當然還有偷你的情報啥的,搞你硬盤上的信息和你的電子郵件啥的。據稱美國的網軍針對中國的網絡攻擊已經持續了15年,在某些地方還搞得挺深,也搞了不少準確的情報。
另外就是一旦美國總統下命令,在美國的網絡戰區(Cybercom)的指揮下,這個部門,就會摧毀你的電腦和通訊系統。
其實現在大家可以理解,為啥美國要阻止華為在美國的發展。因為美國知道如何去搞別人,當然會擔心別人也這樣搞自己,哪怕別人沒有心思的話。
現在,另外一個部門,就是保護美國政府自己的電腦和通訊系統,叫做Information Assurance Directorate,就是IAD。那麼IAD和TAO,就是美國NSA的盾和矛。這兩個部門已經是美國NSA最大的部門,共有1000多個工作人員在網絡上對其他國家搞攻防戰。其中的ROC,叫做Remote Operation Center,大概有600個黑客,24小時每天,7天每週,不間斷地攻擊其他國家的系統。
但是光靠網絡戰還不夠。
另外一個部門,叫做Access Technologies Operations, ATO。這個部門,說白了,就是聯邦調查局和中情局的人員配置的。就是需要你直接混到目標地,在目標電腦上裝竊聽設備啥的。然後讓網絡軍隊,可以用。
其實對中國的行為,現在主要是監視和埋伏的狀態。但是上次對伊朗,就是攻擊狀態了。其實是靠間諜混進伊朗的核基地,把木馬程序裝進去的。不過我知道,俄羅斯也幹過一次,就是把病毒通過finger搞到了美國中央戰區的網絡裡面了,結果就是搞死了美國軍隊裡面的不少重要電腦,導致了很大的損失。
那麼美國TAO這個組織,當然也立過大功。其中主要是伊拉克的2007年的surge,據說他們成功地搞清楚了100個伊拉克和基地組織的游擊小組在巴格達附近的位置。而且還因為搞到了伊朗是否要造核武器的重要情報而獲獎。
那麼現在可以說,TAO是美國情報系統的寵兒,變得即使是情報系統內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就是NSA這個高度機密的部門,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當然有些不知好歹的記者,聽到內部的風聲,想瞭解一下,就很快受到警告。畢竟記者雖然愛新聞,更愛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哈。所以知道內幕的同學,就明白你要是想爬上去,就趕緊要求轉到這個不知名的部門工作哈。而因為這個部門的成功,就被政府給了更多的工作。然後就有更多的人手。比如現在,就不光在馬里蘭總部這裡,連夏威夷的島上,喬治亞的高登堡,德州的聖安東尼奧,科羅拉多的丹佛,都有了分部。
斯諾登同學,就是在夏威夷幹活的。
這麼一來,你組織太大了,想潛水都難哈。再加上,有時候監聽和對付的是美國國內目標,這個是FBI的地盤。但是有時搞外國人,在網絡上弄,你可能避免不了要通過美國的一些電腦和通訊系統去搞。因此和FBI可能就產生了一下地盤之爭。
也不排除NSA現在坐大,其他的情報部門,比如說中情局、軍情局等等,都會有不滿情緒出現。
其實就是美國自911之後,各類情報部門大規模擴軍,已經導致為了爭奪預算,就主動地四面出擊搞情報。允許搞的,不允許搞的,都亂來了。而且也不管是你的地盤還是別人的地盤,能插一把就插一把。因為你不搞出成績,或者不搞出你的重要性,遲早要麼預算給砍掉,要麼部門給撤掉。飯碗問題哈。所以這次斯諾登的出手,好多情報部門的同學,尤其是中情局的同學們,還是蠻高興的。
當然了,這些所有行為,都是在反恐的馬甲下干的。雖然大部分行為已經比非常過分的愛國者法案規定的還要過分。不過要是你總統或者國會議員不買帳,那麼下次發生啥恐怖襲擊的時候,你就好看了。老子就到國會作證,說我們當初是想這樣做,就可以防止恐怖襲擊發生了。但是x總統,x議員不許俺們這麼做,所以美國人民就悲劇了,就啥啥了。這樣的話,又是群情激憤了。誰不怕哈?所以情報部門,你想幹啥,就干啥哈。
總統和國會,都不敢惹你哈。
現在反應比較大的,是德國人。德國官員要求德國人,不要用任何美國的工具,谷歌啥的。因為德國人記得蓋世太保。但是蓋世太保其實是比較小的組織,依靠的是熱心的志願者做線人。其實讓德國人更反感的,是東德的安全局,那比蘇聯克格勃還要猛,建立了歷史最強大的監控系統。但是德國人認為,美國的NSA比東德安全局還要猛哈。鴨梨太大。
結果當奧巴馬訪問德國的時候,就受到德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哈。

奧巴馬在2008年競選的口號,是「Yes, WeCan!」,就是「俺們行!」的意思。

那麼現在的德國人舉的歡迎牌上,奧巴馬的耳朵上多了兩個耳機(竊聽哈),口號變成了「Yes,WeScan!」,就是「俺們竊聽!」的意思。
另外STASI就是東德安全局的簡稱,2.0就是加強更新版哈。
說史130710傑弗遜傳(16) 海盜風波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10/%E8%AA%AA%E5%8F%B2130710%E5%82%91%E5%BC%97%E9%81%9C%E5%82%B316-%E6%B5%B7%E7%9B%9C%E9%A2%A8%E6%B3%A2/說史130710
傑弗遜傳(16) 海盜風波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八)—–「的黎波里之戰」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上回講到傑弗遜經多幾番周折,終於就任合眾國的第三任總統。他在「就職演說」中,表達了希望與聯邦黨人融洽相處,攜手合作的意願。不過籌組內閣時,傑弗遜還是理所當然地,起用了共和黨親信。
傑弗遜、國務卿 麥迪遜及財政部長 加勒廷都認同,聯邦黨執政期間,基於「大政府政策」所開徵的種種生產稅和銷售稅,對人民造成極大困擾。 新政府的當務之急,應是予民休息,裁撤威士忌和煙草等產品的國內稅。 不過當時美國還有二百萬元的債務,又該如何處理? 金融專家加勒廷堅持,為了美國的長遠利益,保住國家信用非常重要,國債必須如期如數償還。
(備註:這裏不得不讚一下 漢密爾頓的過人才能,當年他的「國債方案」推出後,僅用了三年時間,就讓「美國國債」獲得歐洲信用機構的「最高評級」,「邪惡的」法國外交部長 塔列朗,甚至公開盛讚「美國國債」的「可靠性」和「投資價值」,1797年美國債券的風險溢價,甚至一度低於其前宗主英國。)
這個見解得到總統和國務卿的認同,於是傑弗遜決定以關稅和出售政府土地,作為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另一方面則盡量緊縮開支,以償還債務。 為了削減政府開支,傑弗遜大幅裁減政府職位,減少了美國駐外使節的數目,並遣散了所有的稅務檢查官。 除了行政部門外,他更希望讓「司法體系」也一起參與「瘦身」,大量刪減法院及法官的數目。 阿當斯在最後一刻「濫派」的「太平紳士」,自然也在裁撤之列。
當然,傑弗遜的這一切政策,都必需先得到國會通過,才能付諸實行。 聯邦黨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漢密爾頓坐在紐約的律師樓內,透過他自己辦的《紐約晚報New York Evening Post》,向傑弗遜發動攻勢,而他的黨友則在議會內裏應外合,大肆抨擊傑弗遜的「新政」過度依賴關稅收入,不但令走私活動更為猖狂,更會讓美國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中,處於被動的位置;取消所有的國內稅,將令聯邦政府失去穩定的收入來源,隨時入不敷支;大幅裁撤(聯邦黨人的)政府職位,將會令政府陷於癱瘓;削減法院及法官的數目,則是對司法的干預,違反「司法獨立」的原則……
面對這些質疑,傑弗遜回應指,「走私」對國家構成的危險,與足以激起民變的「苛損雜稅」相比,無疑只是癬疥之疾 。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近乎剝削的人頭稅」來維繫,而應該讓人民各得其所,安居樂業。 至於法院和法官,既然本來就是由國會透過立法設立,那麼當然也可以由國會以立法來撤除。 因為國家是屬於人民的,而只有國會才是真正由人民所選出,才能真實地代表民意! (請記住傑弗遜認為即使「總統」也不能真正代表「人民」!)
大家各有各的道理,不過,議案的通過其實跟誰的論述精闢,誰的sense高妙,本來就沒有什麼大關係。 誰的票數多,才是關鍵! 事實上,傑弗遜的新政得到廣泛的支持,撤銷國內稅,南方農民盼望已久,增加關稅也保護了北方工業家的利益。 是以,不少聯邦黨人雖然在辯論時雄辯滔滔,但投票也不得不對自己「背後的民意」有所顧忌。 結果參眾兩院一致通過傑弗遜內閣提出的減稅方案。而削減司法人員的提案,經過一番擾攘,也順利過關。
不過,傑弗遜想要推行緊縮的 “小政府國策”,最大的阻力其實並非來自國內,而是來自外部。 因為他一上任,就面對來自北非海盜的挑釁。而且對方的要求已是「踩到上心口」,傑弗遜與美國除了一戰,似乎已沒有其他的選擇了。垂拱而治,清淨無為,並不是傑弗遜可以一廂情願地說了算的。
這又要先講一下歷史背景了。 七世紀時穆斯林東征西討,一度將勢力推向南歐。西班牙的「復地運動Reconquista」雖然把他們逐出歐州,但北非仍是穆斯林的天下。 大約在此同時,被歐洲人稱為「柏柏人Berber/Barbar」的西北非穆斯林海盜肆虐於地中海一帶。
(註:柏柏人又譯「柏柏爾人」,據說源於拉丁語的「野蠻人Barbarian」一詞。 他們並非阿拉伯人,而是北非的土著,大約在倭馬亞王朝之時皈依伊斯蘭教。)
這些柏柏軍事集團之間互相兼併,後來分別在北非海岸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的黎波里Tripoli(今利比亞首都)等地建立據點,割地稱雄。 他們在各地自稱「節度使Paşa」(又譯「總督」或音譯為「帕夏」),名義上向鄂圖曼土耳其稱臣,實際上都是不受蘇丹羈縻的「獨立王國」。(其中摩洛哥是「獨立國家」。)
這些「海盜王國」以擄人勒索和向來往商船徵收「保護費」為業。付款給海盜作為贖金或通行費,從來都是歐洲商船的一筆主要開支。 英法等歐洲大國,與海盜們都已有一定的默契,甚至正式簽訂「通關條約」。 這些貪婪的海盜雖然時和時叛,但大體上因為與歐洲列強隔海為鄰,行事也不敢太過分。 另一方面,歐洲列強也沒有太大的動因,去把這些強盜一舉敉平。不過,「遠在天邊」的新生美國,在柏柏海盜眼中就真是一頭大肥羊了!
獨立前北美十三州作為英國屬土,船隻掛的都是大英國旗,當然沒有多大問題。即使是獨立戰爭爆發後,法美簽訂攻守同盟,美國商船也一直受到法國的保護。只是到了1783年英美簽訂了《巴黎條約》,令美法關係惡化,問題終於浮現出來了。
1784年10月,美國商船第一次受到襲擊,雙桅帆船「碧茜號Betsey」被摩洛哥海盜俘虜。(摩洛哥正是當年全世界第一個承認美國獨立的國家!)在西班牙的斡旋下,大陸議會派人到摩洛哥交涉贖還人質,結果雙方就贖金和往後的「買路錢」達成協議,並簽訂條約。
其他北非國家就沒有摩洛哥那麼「好說話」了。 1785年3月,大陸會議派精通外交事務的 阿當斯和傑弗遜,到倫敦與的黎波里代表會面。 傑弗遜當面質疑對方及其穆斯林伙伴的劫掠行為,直指這是野蠻和無理的勾當。 對方慷慨激昂地回應,按照《可蘭經》的教誨,所有非穆斯林都是罪人。 掠奪、征服、奴役這些「罪人」是穆斯林的權利,更是他們的義務。 執行這個神聖天職過程中死去的穆斯林,都將能往生天堂。 況且,當他們登上商船甲板時,對方每一個船員手上都拿著一把尖刀。 他們所得到和要求得到的一切,都是冒著生命危險換回來的!
這是「能以血換,恥以汗取」的柏柏人版本。 套用 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說法,這是「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之間的文明衝突」。 大家既然屬於不同的「範式」,自然不存在對話的基礎,傑弗遜與阿當斯見話不投機,不旋踵即回去向大陸會議匯報。
阿當斯與傑弗遜都同意,支付贖金和保護費無疑是對海盜劫掠的鼓勵,然而,面對當前局面應當如何處理,二人則各有看法。 阿當斯認為,不妨暫且以歲幣拖延之,以換取時間發展「讓美國可以說不」的海軍。 秉持「重農主義」的傑弗遜則相信,美國的前景在西部而不在東方,海上貿易的威脅將會無止境地耗盡國家的精力。 由於兩種意見來源於「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深層次矛盾」,所以一直相持不下。 加上「大陸議會」議事效率極為低下,關於這個議題的討論並沒有多大的進展。
1785年7月阿爾及利亞捕獲了美國商船「瑪利亞號Maria」和「多芬號Dauphin」,並開價要求超過六十萬贖金,然而美國使者只能拿出四萬元。 由於美國本土對贖金問題爭論不斷,兩艘船上的船員結果一直被羈押了十年。 期間當然還不斷有其他美國人,加入他們「階下囚」的行列。 (被俘人質的處境也許並沒有想像中惡劣,甚至有人以「奴隸」身份,在阿爾及利亞宮廷身居要職。)
1794年,「美國海軍」總算是成立了,但其實只是把幾艘小艇組成的「緝私隊」換了個名稱而已。 故此美國翌年還是與阿爾及利亞達成協議,以當年國家預算15%的一百萬美元,贖回被扣押的全體115名人質。 以後每年再付一百萬作為「買路錢」。 1798年阿當斯成立海軍部以擴充海軍,除了因應當時與法國的準戰爭外,也與美國商船在地中海的安全問題不無關係。 正如聯邦黨報在「XYZ事件」時所說的一樣,「寧耗百萬以防,不付一分作賂!」更何況現在要「付百萬作賂」? 況且,北非的海盜國家又何止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美國還有多少個一百萬? 雖然聯邦黨用盡一切方法增加國家收入,但1800年付給北非海盜的「買路錢」,仍超過國家總預算支出的20%!
2013-7-16 工作記錄 Aline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mm4c.html今天翻譯了半周新聞。
整理了招商局國際2002年的公告和2003年年報。
港口業務在2003年新增了8個泊位,並發生了戰略上的突破,簽署了寧波大榭招商碼頭項目,簽約了青島前灣現代國際物流園區項目,簽署了天津東突堤集裝箱碼頭(五洲國際集裝箱)的合資協議。標誌著公司由珠三角發展到了長三角和環渤海。
收費公路業務方面,寧鎮駱公路改為由本集團直接經營管理。另外看網上當時的新聞,說羅梅公路很爛很爛...
集裝箱製造及相關業務,中集集團集裝箱銷量首次突破100萬TEU,銷售額首次突破100億港幣;2003年全球市場份額為53%,連續8年蟬聯全球第一。海虹老人牌塗料首次銷售額突破10億元港幣;集裝箱漆和船舶漆分別佔全國市場份額的36%和30%,連續三年居全國之首。這個挺牛。
另外公司的可轉換債券在2003年全部行權。
2013-7-16 工作記錄 Romney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3rj.html felix前天提了提一個新的想法,通過觀察稅收、財務費用和企業淨利潤的變化,來觀察韓國企業的利潤分配。從本質上說,財務費用、稅收和企業淨利潤分配的都是企業賺得的利潤。我做了一下,結果大致與之前的結論相符合,2002年後,銀行從企業部門吸的血大大下降,這是韓國企業2002年後ROE大幅度上升,韓國股市大漲的重要原因。


如上圖所示,2002年後,韓國企業的淨利潤開始遠超於淨利潤和income tax,韓國企業開始在利潤分配中佔據大頭。
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韓國企業融資成本的下降,另一個就是韓國企業的負債率的下降。韓國企業負債率的下降,這個已經說過了,不再贅述。韓國企業的融資成本下降見下:

今天還做了一家小公司,依米康。
依米康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ROE | 23% | 25% | 30% | 8% | 6% |
扣非ROE | 23% | 25% | 25% | 7% | 5% |
毛利率 | 49% | 48% | 42% | 42% | 38% |
淨利率 | 20% | 18% | 20% | 17% | 10% |
員工人數 | 0.02 | 0.02 | 0.02 | 0.04 | 0.05 |
銷售收入 | 0.7 | 1.2 | 1.8 | 2.2 | 2.8 |
淨利潤 | 0.1 | 0.2 | 0.4 | 0.4 | 0.3 |
總資產 | 1.1 | 1.7 | 2.2 | 5.5 | 5.8 |
淨資產 | 0.6 | 0.9 | 1.2 | 4.6 | 4.8 |
公司概要 | 2011年8月IPO,募集資金淨額3億。孫屹崢、張菀夫婦為實際控制人。公司主要產品和服務為精密空調設備製造和環境工程承包兩大類,二者毛利率分別為42%和23%,銷售收入佔比分為48%和38%。高毛利的精密空調銷售收入下降。單套精密空調價格6-8萬。其主要競爭對手為美國Emerson,德國Stulz,施耐德,外資品牌佔了精密空調設備製造市場的70%。技術研發投入逐年上升,目前佔銷售收入的5.7%。核心部件外部採購,核心競爭力在於提供個性化服務和本土化成本(是外資品牌的替代品)。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為23%,財務費用為負。本科以上學歷佔比32%,技術人員佔比38%。貨幣資金佔32%,重資產佔比6.15%,存貨佔比7.24%,應收賬款佔總資產的38%,應收賬款的主要客戶為中國移動各地子公司、大型數據中心等機構。2012年應收賬款淨額共計2.2億,計提的壞賬準備為0.22億。人均工資上升很快,從2008年的3.7萬猛增到7.6萬。同期的人均淨利潤從8.9萬,下降到了5.3萬。同期的人均銷售收入從45萬上升到52萬。上市以來累積分紅1568萬。 |
這公司本質上更像是一家裝空調的公司,而不是賣空調的,零部件都是外購而來,他自己只負責組裝,但是設備的安裝調試,才是這個公司發揮作用的地方。技術研發投入2012年翻倍。銷售收入的5.7%用的技術研發上,這個倒是在中國的公司中不多見,這個倒是沒辦法,他實際上產品只能說是不弱於國外的品牌,只能靠著價格和人家拼。做的都是移動通信,數據中心這種地方的生意,應收賬款很高。
資產也不重,應收賬款高,怎麼看怎麼像一家做安裝服務的公司了。其實雖然他的主要收入來自於賣精密空調,但是他的業務模式,更像是裝空調的了。所以研發和人工成本高,也是情理之中了。
就是市場主要是外國人佔著,他怎麼虎口拔牙,把這個生意搶下來。有待觀察。
匯豐面臨16億美元不良MBS罰款,罰款額超此前預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180 匯豐銀行週一表示可能需要向美國監管機構支付16億美元罰款,這意味著一些全球最大的銀行可能需要支付更多罰金了結向兩房出售不良MBS的訴訟。
匯豐在季度財報中披露的文件,該行在與美國聯邦住房金融機構(FHFA)協調處置行動「進展順利」,FHFA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聯邦監管機構。
2011年FHFA對全球18家大銀行提出訴訟,指控他們出售按揭貸款支持證券(MBS)時違反美國證券法,因為這些MBS中支撐貸款不符合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擔保合同。 2008年為防止兩房陷入破產,美國政府全盤接管了兩房。
FHFA在起訴書中支出房地美和房利美總共買入的2000億美元MBS,在房屋所有者出現違約時遭受了巨大損失。
美國監管機構對匯豐的索賠高於預期。匯豐在財報中報告稱:「賠償額可能將高達16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導,此前瑞銀已經與FHFA達成和解協議,同意就出售不良MBS賠償8.85億美元。
FT援引分析師觀點稱按照造成損失的比率看,16億美元罰金意味著匯豐遭到損失賠償比率要高於瑞銀。
如果按照這個較高的比例,那麼像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和RBS這些被告將各自支付70億美元的賠償。
而即便採用較低的賠償比率,那麼這三家銀行仍然需要各自支付超過40億美元賠償。即便是採用這個較低賠償率也超過了此前預期和同類案件的賠償。
自從FHFA提出訴訟以來MBS市場步入復甦期,這有所遏制了兩房的損失。不過美國政府已經贏得了法庭訴訟辯論,充分限制了被告銀行提出的所謂兩房是得到最完整信息提示的投資者,並且在購買MBS時完全意識到風險的觀點。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