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台灣50富豪 專訪施崇棠:華碩爆發衝雲端
1 :
GS(14)@2011-02-04 18:14:07[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2076[/realblog]
金融雲端:喬布斯如果生於中國……
1 :
GS(14)@2011-10-08 16:04:36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681862
喬布斯不敢照鏡
「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Steve Jobs
蔡東豪之前引述過,一個調查指,民營企業家過半工作時間用在應付政府官員,包括開會、飲食娛樂、出差遊埠等。
民企老闆每天都要跟官員打交道,大官、小官一大群,你不去應酬和疏通,沒有後台的民企豈能立足。
如果喬布斯生於中國,除非他放棄創業,否則每天起床,就要避免照鏡叩問自己:我喜歡當天的工作嗎?他不可能喜歡的。
或變溫州民企老闆
喬布斯創辦的幾家公司,均先後出現財政緊絀的情況,令他本人的財政也一度有困難,差點要賣掉心愛的德國跑車及大宅。尤其是蘋果的經營模式,一向是軟件及硬件都要自行開發,這亦令到開發成本特別高昂。
1997年時,蘋果已經出現兩年虧損共 20億美元的情況,股價也創歷史新低,若非喬布斯及時重返蘋果,斬掉流血不止的產品,以新的 Mac機型號重振公司聲威,蘋果能否翻生也成疑問。
喬布斯若在內地創業,其民企之路肯定更不好走,融資環境不利,私募基金仍相對匱乏,喬布斯或要像現時溫州民企老闆般,借高利貸為企業續命,甚至因為無法還高息而要出逃!
創意難敵山寨
喬布斯以自己的名義為蘋果註冊了 317項專利,若果他在內地註冊這些知識產權,能否得到妥善的保障實成疑問,不但訴訟費時失事,而且以內地山寨文化之猖獗,可以想像, iPhone推出前幾天,深圳華強北路已在發售幾可亂真的 Hiphone,甚至有雙卡雙號等額外功能。蘋果的高昂科研費用,隨時為他人作嫁衣裳,被山寨對手以低價打個落花流水。
iPhone一個重要的生意模式,是令用家樂於在網上購買音樂及應用程式的 iTunes,不過,在內地免費文化盛行的地方,要用戶付費買音樂或遊戲絕非易事,大量用戶將透過越獄( Jailbreak)解鎖以使用翻版程式,喬布斯的算盤便難以打得響,其超高毛利亦不會實現。
對手化身球證
蘋果新產品的出現,往往顛覆了現有市場的生態,改寫了遊戲規則,好像 iPod的推出,令唱片業的購買模式,由整隻碟買變成逐首歌購買。 iPhone則令智能手機天翻地覆,把一直苦無方法刺激用量的 3G電訊商起死回生,但 App Store的出現,也令手機商變成頻寬供應商,在內容供應上變成閒角,軟件的收入都讓蘋果拿掉。 iPad一機風行,也令電腦生產商疲於奔命, Netbooks即時打入冷宮,而電腦的銷售亦明顯放緩。
這種顛覆行業的氣燄,勢必傷害到原有的業界利益,可以想像,業界將會群起攻之。若喬布斯在內地,競爭對手可不是一般的對手,隨時是球員兼球證的央企,可以更改遊戲規則消滅敵手,正如部門利益分配談不攏,可以令內地三網融合無疾而終,喬布斯想憑產品創新打開新局面,在內地面對的,可能不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世界少了一個經典廣告
有一個蘋果廣告,喬布斯不可能在中國播放。 1984年,蘋果推出重新定義個人電腦規格的 Macintosh(圖像界面、視窗加滑鼠,從此是 PC標準配置),請來《異形》導演列尼史葛( Ridley Scott)執導,成為商業廣告史上最經典的其中一個創作。
廣告內容向 George Orwell的反極權小說《 1984》借橋,在 Big Brother統一思想、千人一面的 1984世界,代表蘋果精神的女英雄奮力把大鐵鎚擊向轉播 Big Brother演講的大屏幕,解放人類思想。"You'll see why 1984 won't be like 1984",廣告營造那份開天闢地、挑戰強權的氣魄,讓人對 Macintosh有無限期待。
蘋果董事會其實並不喜歡這個廣告,但喬布斯和另一公司創辦人 Steve Wozniak力排眾議,讓廣告得以面世。
有人說 Big Brother是暗諷當時的電腦業大哥 IBM,但中國政府官員肯定會自己對號入座,唔郁你就奇,這個世界會少了一個經典廣告。
******
如果喬布斯生於中國,面對官僚貪腐,法治不彰,制度高壓,沒有言論自由,沒有創作自由,他縱使有曠世才華,都無用武之地。
生於中國的喬布斯,便不是喬布斯;中國不改革制度,就出不了自己的喬布斯。這也可能說明,為何喬布斯自己,從來不到中國來。
丘亦生
2 :
八旗子弟(15368)@2011-10-08 16:17:08美國仍然是夢想家,冒險家,科學家實現理想地方,近年有言論指中國將取代美國,真係天荒夜談
3 :
GS(14)@2011-10-08 16:18:11根本就是識抄,益了班海歸
4 :
wilyty(1376)@2011-10-08 18:07:34bill gates 的 windows 又咪係抄 apple,
成功後就冇所謂.....
5 :
idsdown(1658)@2011-10-08 18:21:07唉, 好的種子都要係好的土壤上才能生長結果
試問攞炸彈物理奬的華人有冇一個係大陸做研究?
6 :
GS(14)@2011-10-09 10:25:37中國人就是唔畀錯先大問題
7 :
亞力士(1473)@2011-10-09 18:48:086樓提及
中國人就是唔畀錯先大問題
認同 人地係唔死得情況下 比個仔盡試 相反中國就乜都話老子後生試過 唔使再試
8 :
GS(14)@2011-10-09 21:21:11同埋人地真是有晒集群做的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7409
太長啦,唔貼
金融雲端:何柱國立不敗之地
1 :
GS(14)@2011-12-12 22:13:43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883488
星島集團( 1105)主席何柱國召開記者招待會,反駁行政長官參選人梁振英指《星島》報道失實的指控,成為城中熱話,不少人對我說,這記招是特首選舉期間最高水平的一件事。很多年之後,梁振英緋聞、唐英年瞓棺材等事情,會變成褪色的回憶,但香港人不會忘記何柱國記招的表現。
何梁之爭,重點是兩個字:公道。何柱國不滿梁振英批評《星島》報道失實,用的字眼是:「佢嘅指控對《星島》唔公道」,而梁振英指《星島》報道失實,結語一句是「公道自在人心」。公道是一個主觀,甚至虛無的詞語,分析起來有難度,我選擇以一把客觀的尺來分析何梁之爭,這把尺叫企業管治。
以企業管治來分析何梁之爭,合適不過,因為梁振英是星島的非執行董事,即是何柱國和梁振英不是普通朋友,兩人之間有一段正式的關係。首先要更正一件事,何柱國指梁振英出任星島非執董 9年,根據紀錄應該是 11年,梁振英自 2000年加入星島董事局。可能關係太久,何柱國記錯了,不過 9年或 11年分別不大,事實是何柱國和梁振英關係密切了一段長時間。
大股東揀董事講求安全
上市公司每年最少要開 4次會,除了正式會議,董事通常會被邀請出席公司的大型活動,例如周年晚宴,每年星島舉行傑出領袖選舉,梁振英被安排坐主家席,有份上台祝酒。單是星島的關係,何梁每年見面起碼 5至 6次。另外,何梁同是現屆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只有 16名常委,正式和非正式聚會,每年應該有 2至 3次。據我估計,何梁每年見面平均 8次,即隔個多月見一次。何柱國指他跟梁振英關係好過唐英年,可信程度甚高,各位自問,閣下最要好的朋友,一年見到幾多次?
許多人批評,上市公司董事局是大股東操控的私人俱樂部,執行董事是管理層,由大股東委任正常不過,但非執董其實也是大股東邀請加入董事局,而被邀請的條件通常有兩個: 1)「信得過」; 2)「好相與」。大股東邀請一些獨立思考、敢做敢言的人加入董事局,以監察公司運作為目的,個案不是沒有,但少之又少,大部份大股東挑選上市公司董事局成員講求安全。
安全為上甚有理由,近年香港企業管治水平不斷提升,董事局擁有越來越多的權責,它的構成可以是一個俱樂部,但董事局的運作必須有規有矩、有板有眼。上市公司時時刻刻受證監會和港交所( 388)監視,監管水平越來越嚴,董事局不可能嘻嘻哈哈,有很多實質兼牽涉法律和其他規例的事情要做得妥當。可肯定的是,大股東不會隨便搵個中學同學加入董事局,董事一定要「信得過」,不會搞搞震,不提出不必要的難題,為管理層添煩添亂,並且要「好相與」,有時管理層要做一些見仁見智的事情,要得到董事局認同,董事可能要隻眼開,隻眼閉,總之過到法律這一關便不多問。
大義滅親處於道德高地
有些人出任十幾間上市公司董事,表示這些人才智過人?當然不是,只表示這些人擁有人所共見「信得過」和「好相與」的聲譽,安全系數高。何柱國被問及與梁振英是否仍是朋友,他的答案是:「佢叫我食飯,我梗會去嘅。」我肯定在梁振英計劃參與特首選舉之前,何柱國形容梁振英為好朋友,我的理據簡單:梁振英任星島董事 11年之久。
梁振英是超級有頭有面人士,不少這類人士不願出任上市公司董事,原因是不想招惹證監會和港交所,帶來的不必要麻煩。 90年代梁振英曾出任多間上市公司董事,在回歸之前辭去職務。根據手頭上紀錄,過去 10年,梁振英只出任兩間上市公司董事,一間是瑞安房地產( 272),其大股東羅康瑞是梁振英的主要支持者,另一間就是星島。從以上的客觀資料見到,何柱國和梁振英有密切關係,而且有了一段長時間。何柱國說他跟梁振英關係好過唐英年,我信。
撇開何柱國在記招表現出的口才和腦筋轉數,更重要是他處於道德高地,因為從何梁的關係看何梁之爭,我聯想到的四字詞是「大義滅親」。何梁這麼熟,但何柱國「竟然」在特首選舉期間高調抨擊梁振英,打擊梁振英的競選聲勢,間接支持唐英年,何柱國一定擁有外人不容易理解的堅定信念。把何梁之爭解釋給不理港事、頭腦清醒的外國人,外國人的結論是,何柱國這樣對好朋友,一定有理由,因此何柱國立不敗之地。
特首選舉重要轉捩點
普通人面對好朋友的不公道指摘,處理方式不會是召開記招。即使被好朋友冒犯,何柱國身為傳媒集團主席和社會知名人士,應該知道自己的公開言論是有份量的,何柱國可選擇私底下跟梁振英講數,或者萬事留待特首選舉之後再算,免得影響好朋支梁振英的選舉機會。何柱國雖然處道德高地,但不代表他一定要去得這麼盡,他為何要這麼高調?梁振英和唐英年之間,何柱國可能較支持唐英年出任特首,但較支持不代表要高調奚落梁振英。
有人說,何柱國為人率直,召開記招不稀奇,但梁振英身為何柱國好朋友,為何明知道他的個性,還要公開批評星島,觸怒何柱國?表層上問題太多,表層下一定多暗流。
無論如何,從客觀的企業管治角度看,何梁之爭,何柱國贏晒,這是特首選舉的重要轉捩點。
丘亦生
金融中心 fan page:
2 :
GS(14)@2011-12-12 22:16:03http://webb-site.com/dbpub/positions.asp?p=1680&s=res&hide=N
18 * Lippo China Resources Limited INED 20-Dec-1994 12-Mar-1997
19 * Lippo Limited INED 20-Dec-1994 12-Mar-1997
20 * Power Assets Holdings Limited INED 1-Jun-1996 12-Mar-1997
21 Elec & Eltek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INED 1993 31-Mar-1997
22 * Far East Hotels and Entertainment Limited INED 23-Sep-1993 31-Mar-1997
23 * Glorious Sun Enterprises Limited INED 27-Aug-1996 31-Mar-1997
24 * HKC (Holdings) Limited INED 22-May-1996 31-Mar-1997
25 * Minmetals Land Limited INED 1-May-1993 31-Mar-1997
26 * Shanghai Industrial Holdings Limited NED 15-Mar-1996 31-Mar-1997
27 * SmarTone Telecommunications Holdings Limited NED Oct-1996 31-Mar-1997
28 * Soundwill Holdings Limited INED 31-Mar-1997
29 * China Aerospac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NED 10-Jan-1997 1-Apr-1997
30 HKSAR Legislative Council Member 1-Jul-1997 24-May-1998
31 HKSAR Executive Council Unoff Member 1-Jul-1997 1-Jul-1999
Convener 1-Jul-1999 1-Jul-2002
32 HKSAR Commission on Strategic Development Member 20-Aug-1999 31-Jan-2003
33 HKSAR Executive Council Unoff Member 1-Jul-2002 1-Nov-2005
34 * Shui On Land Limited INED 29-May-2006 12-Jan-2007
金融雲端:好使好用的太古地產
1 :
GS(14)@2012-01-19 22:47:11
港股昨日又多一隻千億新股!捲土重來的太古地產( 1972),昨以介紹形式掛牌,收報 17.26元,市值達 1010億元,趨近母公司太古( 019)的 1138億元市值。我認為,太古如願以償,細胞分裂,繁衍成功,為的是要打造一部好使好用的集資機器。
太古原本打算於 2010年夏天分拆太古地產(下稱太地)集資,不過後來礙於市況,令計劃胎死腹中,今次捲土重來,採用「上咗先算」的零集資介紹形式,向現有股東分派 18%太古地產股份,總算不用再顧慮市況就不就、需求夠不夠。
上市後,太地的街貨只有 10%股本,即近 101億元,另有 8%由太古大股東施懷雅家族持有。由於只有太古股東獲分股份,故此昨日的 9億元成交,主要由股東沽出,反映已轉手的街貨並不算多。
太古今次寧棄集資也要上市,如果有留意公司近年部署的話,便不應感到意外。事實上,公司去年 8月出售又一城商場,已套現 189億元,扣除派發的 45億元特別股息後,仍然有 144億元落袋。若果將介紹上市與賣又一城,放在一起看,客觀效果其實跟不賣商場整體上市集資相差無幾,只不過由一步變作兩步走。
我認為,太地成功上市,對太古實在太重要。過去太古甚少批股集資活動,一來因為本身的股權結構包含 AB股,操作上較為繁複,而且新股會帶來攤薄效應,以現時施懷雅家族僅持有 34.5%太古股權計,其控股權不算穩陣。
太古持 82% 控制權穩固
相反,太古派出 18%太地股權予股東後,目前仍牢牢持有太地 82%股權,有大把空間發新股集資,也不用擔心會失去太地的控制權。尤其是對於施懷雅家族來說,減持直接持有的 8%太地股權,已可套現逾 80億元,而且絲毫不會削弱其對太古及太地的控制。
分拆是否沒有副作用呢?又不是,太古把地產業務分拆之後, 8成資產均由太地及國泰( 293)營運,太古越來越像中信泰富( 267)及分拆了香港電訊信託( 6823)的電訊盈科( 008),淪為無甚主營業務的控股公司。
不少分析員認為,分拆會導致雙重折讓,即太地本身作為地產業務,其股價已要較資產值有折讓,而持有太地的太古本身,又要有控股公司折讓,所以分拆會令太古股價的整體折讓擴大。再者,部份太古股東可能希望直接持有太古的地產業務,而換馬至太地,將令太古與太地的需求此消彼長,令太古的控股折讓更趨明顯。不過,現時太地街貨還不多,換馬容易炒貴太地,故暫時難成氣候。
過了鎖定期 套現機會大
太地這部集資機器,給予太古系上上下下更大的集資彈性,其好處抵得上太古被調低的估值有餘。在這個高呼信貸緊縮去槓桿化的年代,股本集資隨時比債務融資成本低。所以我斷言, 180日鎖定期後,太古及施懷雅家族,都大有機會減持太地套現。
2 :
GS(14)@2012-01-19 22:47:43太古今次寧棄集資也要上市,如果有留意公司近年部署的話,便不應感到意外。事實上,公司去年 8月出售又一城商場,已套現 189億元,扣除派發的 45億元特別股息後,仍然有 144億元落袋。若果將介紹上市與賣又一城,放在一起看,客觀效果其實跟不賣商場整體上市集資相差無幾,只不過由一步變作兩步走。
有些不同,少個商場收租嘛
3 :
GS(14)@2012-01-19 22:55:38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1221015_C.pdf
點解唔用招股書的,要用報告呢,點解咁懶?
4 :
GS(14)@2012-01-19 22:56:45以現時施懷雅家族僅持有 34.5%太古股權計,其控股權不算穩陣。
上面又講42.54%? 其實有超過50%投票權就夠啦,點解話唔夠穩陣,他已經有足夠能力控制表決啊
5 :
GS(14)@2012-01-19 22:58:06一來因為本身的股權結構包含 AB股,操作上較為繁複,而且新股會帶來攤薄效應
你有無睇過會德豐地產(前新亞置業)點解決個問題? 他最後把大股拆細股併軌,解決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00727043_C.HTM
金融雲端:冇得中立
1 :
GS(14)@2012-01-19 23:00:56冇得中立
中國燃氣( 384)被中央級國企中石化( 386)睇中,想收歸旗下,兩大原有股東出手鞏固股權,顯然不願意將肥肉拱手相讓。此時有消息指董事會要求一眾董事保持中立/獨立,令我大惑不解。
根據本報日前一篇題為「中燃命董事保持中立」的報道,中燃董事會近日開會,要求董事確認在收購事情上保持獨立性,原因可能是原本一致反對中石化收購建議的董事,有人想轉軚。
照顧股東利益 董事有責
中燃一名高層,昨日向我否認董事會曾要求個別董事保持中立或者獨立,但拒絕透露董事會內有沒有分歧。
我認為面對敵意收購,公司董事毋須中立,也不用怕轉軚。因時制宜,為股東爭取最大利益,推薦最佳方案,是公司董事的主要責任。問題是如果轉軚只是照顧個別股東的利益,並非考慮整體股東利益,就有違董事的 Fiduciary Duty。
中燃董事會目前有 12人,梁永昌、龐英學、朱偉偉及馬金龍 4名執行董事,全是打工的專業管理人員,持股不多。非執行董事文德圭、 P K JAIN、 Mulham AL-JARF及山縣丞,分別來自中燃 4個主要外資股東,包括韓國 SK、印度 GAIL、 Oman Oil和亞洲開發銀行;另有獨立非執行董事 3人,包括擔任中燃主席的招商局國際副總經理黃倩如。
這個 12人董事會,去年在中石化聯同新奧能源( 2688)提出敵意收購中燃的建議後,發表公告指摘建議是機會主義性質,未能反映公司之基本價值。現在如果有人轉軚,我猜最大可能是個別外資股東與中石化達成共識,願意接受中石化的 Offer,其董事代表因而改變立場。
我之前寫過,中石化作為中央級國企,有財有勢有政府部門作後台,中燃的外資股東未必敢得失。個別外資股東今次給中石化行個方便,助其達成併購心願,換取其他生意機會,大有可能。然而這些外資股東的董事代表,仍然須負起為全體股東謀取最大利益的責任;公司董事不論背景,不管當初被委任的原因,都要向全體股東而非個別主要股東負責。
兩大股東增持 抗衡敵購
中燃其他外資股東心意難測,但兩大主要股東—韓國 SK集團及劉明輝,各自出招,前者拋出 8億元預算,增持中燃股份;後者找商人邱達昌幫手出資增持,鞏固持股權。
兩主要股東都不惜以高於中石化的收購價,在二手市場掃貨。既然兩大股東都對中燃價值有無比信心,中燃董事更加沒有理由改變主意,向股東推薦接納中石化的收購建議。
金融雲端:一張反對票
1 :
GS(14)@2012-01-30 23:53:01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024760
一張未能改寫結果的獨立董事反對票,在內地引來一片喝彩聲,反映出有獨立主張、能夠自覺履行責任的獨董,在中國證券市場是何其稀有。
中石油( 857) 1月初公佈與母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合資成立自保公司,上市公司和母公司分別佔 49%和 51%股權,注冊資本 50億元人民幣,中石油出資 24.5億元人民幣。自保公司日後會經營中石油及集團公司的財產、責任、信用、短期健康和意外傷害等保險,以至再保險業務。
中石油獨董 反對搞自保
自資成立保險公司自己保自己,中石油的解釋是,石油行業有高風險和專業性的特點,普通商業保險不能覆蓋它的所有業務領域,自保公司能提供更全面的保險服務,為其開展專業和海外業務給予支持,也可以節約保費開支,節省營運成本。
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副董事長周吉平等 8名執行和非執行董事,由於跟母公司有關連,在董事會審議批准設立合資自保公司時,迴避投票,參與表決的只有 5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其中 4人同意設自保公司,惟獨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陳志武一人反對。中石油沒有詳細交代陳志武的反對理由, A股公告僅表示陳希望中石油進一步研究其他保險方式。
英、美不少大型企業都有專屬自保公司,石油公司尤其普遍,利弊並存。企業設自保公司,如果沒有再保險安排,猶如儲錢成立一個風險儲備基金,資金左袋交右袋,風險沒有通過第三方商業保險轉移,仍然保留在集團之內,直接影響資產負債表。
陳志武促研其他方法
但自保公司在歐美盛行了數十年,一直穩步增長,保險業估計截至 2010年底,全球有 5617家自保公司,比 15年前增加約一倍。自保的最大好處,就是便宜。自保公司以協助母公司管理風險為唯一目標,不用追求盈利最大化;先通過自保公司作風險評估,以及承保部份風險,也有利於與商業保險公司談判,爭取較低廉的保費。員工數目以萬人計的大型企業,自行經營員工的健康和意外險,更有肥水不流別人田的好處,美、英都有完善法規,監管這種自保方式。
石油業特別是離岸開採業務,由於風險高,規模大,有力作風險評估和承保的公司不多,保費高昂而且異常波動,兩年前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就觸發了保費暴升,所以自保更為普遍。中海油( 883) 2000年在香港成立了自保公司,英國石油更是基本上完全依賴自保的企業。
儘管石油業普遍有自保做法,但陳志武仍然一力反對中石油這家全國最大國企仿效同業,我猜想是他信不過國企。陳是享有盛名的金融學者,近年不斷撰文評論內地金融業改革,強調中國需要發展現代金融業,對國有企業主導金融產業的局面一向不以為然,曾指國有金融企業「帶來太多的道德風險與利益扭曲」。如今中石油打算涉足保險領域,而且是自己保自己,失控和出錯的機會實在太大。
媒體借勢批評制度失效
陳志武其實沒有公開詳盡交代反對理由,內地輿論也不是因為陳反對有理而喝彩。中國上市公司的獨董以花瓶見稱,幾近永遠沉默,未有發揮提升公司企業治理質素、保障小股東利益的作用,與香港情況相像。
內地媒體大篇幅報道和讚揚一張表面平常、發揮不了作用的反對票,形容為「引起了業界的感嘆與嘩然」,是想借故批評獨董制度長期失效,從來不聞異議聲音。
明顯是借題發揮,確又用心良苦。
差別對待
內地媒體注意到中石油獨立董事陳志武這張罕見的反對票,卻不見香港媒體有相同報道。原來中石油關於成立自保公司的公告,港中有別,陳志武投反對票一事,只見於上海 A股通告,香港 H股公告隻字不提。
H股通告未提董事反對
中石油 1月 4日在港、滬兩地交易所發出的公告, H股的中英文版本,僅提出「大部份獨立非執行董事認為,出資協議是正常商業條款,屬公平和合理條款,符合本公司及其股東的整體利益」,沒有披露原來有董事反對。至於 A股公告,除了有跟 H股公告一字不差的內容,同時附有《臨時董事會會議決議公告》,交代了「有表決權的非關聯董事(獨立非執行董事)進行了表決,同意票為 4票,反對票為 1票(獨立非執行董事陳志武先生投反對票)」,而且披露了陳志武反對的理由,是「希望公司進一步研究其他的保險方式」。
中石油對兩地股東發佈資訊存差別對待,要不得;香港監管機構視而不見,製造兩地投資者資訊不對稱,真不該。
丘亦生
金融中心 fan page:
2 :
GS(14)@2012-01-30 23:55:22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N201201041172_C.pdf
自保企業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N201201041197_C.pdf
就本项议案,公司董事长蒋洁敏先生、副董事长周吉平先生、董事李新华先生、廖永远先生、王国樑先生、汪东进先生、喻宝才先生和冉新权先生作为关联董事回避了表决;其余有表决权的非关联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进行了表决,同意票为4 票,反对票为1 票(独立非执行董事陈志武先生投反对票)。
独立非执行董事陈志武先生希望公司进一步研究其它的保险方式。
金融雲端:行運當秘笈
1 :
GS(14)@2012-02-01 23:18:19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031764
2 :
GS(14)@2012-02-05 12:33:19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 ... eabc1dc182fae1006e4
由 johnson1 » 週日 2月 5日, 2012年 10:48 am
打大鱷內情十年後曝光
2008年08月11日
港股熊市壓頂,一片愁雲慘霧, 10年前的今日指跌穿 7000點,創 5年新低。當時國際炒家在港元、股市及期指三個市場同時出擊,如「」自動提款機般,在港予取予攜。一場官鱷大戰, 3日後正式爆發。
昔日大鱷已銷聲匿,曾經狠批港府入市的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亦風光引退。千帆過盡,驀然回首,留低的是港府不敗之謎──運氣抑或策略致勝?
本報訪問了 98年代表特區政府披甲上陣殺鱷的前金管局「女掌櫃」(助理總裁)葉約德、前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兼重量級銀行家李國寶,以及御用經紀之一中銀證券副董事長馮志堅,披露當年打大鱷過程。 記者:劉美儀 羅嘉銘
歷史上最偉大的統帥拿破崙,相信運氣亦誇耀運氣,不少人認為當年港府入市打大鱷,最終能本利歸還,與對基金「後欄失火」不無關係。由於捍衞聯及擊退炒家有功, 2000年獲頒授銅紫荊勳章的葉約德,以「天時地利人和」總結這場官鱷大戰。
她說,不會排除「 luck」(運氣)的元素,更引用拿破崙打仗時,揀將領亦要「睇呢個將軍有無運氣」作比擬,說明「運氣係幾緊要」。不過,她認為信念及決心亦很關鍵,「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failure is not an option)」是她踏上戰場的座右銘。
持續兩周的行動,到 8月 28日是當局入市最後一天,當時指已反彈逾千點至 7900點,她說當時最大顧慮,是對手「再沽低個市會點?」政府若不繼續接盤,便「前功盡廢」,尤幸對基金接連在東歐出事,彈盡糧絕,港股遂一路拾級回升。
「連炒家貨源都掃晒」
放大圖片
對於當年第一口價「掃幾多」、入市期間「幾個鐘」等細節,她笑說「都唔記得!」唯一印象最深是獲上司金管局總裁任志剛知會準備行動時,回應的第一句話:「我好多年無落過飛(直接落盤)。」
現任星展銀行(香港)行政總裁的葉約德指,當時港府兵分三路迎擊炒家,在股票現貨、期指及借貨三管齊下,其中借貨時機之佳如獲天助。
「我要挾佢空倉( short squeeze),就要三路齊發,令佢無貨沽空。」她記得政府剛開始借貨時,適逢指重磅股豐控股( 005)除息,不少借出控股票的貨主,要取回股票收息,然後再借出街。
於是政府覷準時機,「連炒家借貨貨源都掃晒」,令借貨成本從當局開始入市時,年息約半至一厘,至長期資本管理( LTCM)倒閉時飆至 36厘。
政府入市,行動絕密,她本人亦是早一兩天才獲任總通知。作為管理逾萬億元外儲的舵手,葉約德即時展開部署,包括「拉線(電話線)、整 screens(螢幕屏)、預 positions(交易位)、揀經紀」等,因外匯基金一直「無做開港股」,故她亦要確保後勤人員「識得交收港股」。
入市小隊由數人增至十人
官鱷大戰,是否像電視劇《大時代》中,丁蟹與方展博在市場廝殺,其他人退避三舍呢?為防洩密,她率領的入市小隊(起初數人,後增至約 10人),只好「匿藏」在她的辦公室內,與外面的交易室隔絕,房外人乍見人出人入,「唔知面搞乜鬼!」
入市干預是本港金融史的轉捩點,亦是葉約德職業生涯的高。十年過去,她認為港股從市值規模、資金流向、衍生工具複雜度,均不可同日而語。若再有大鱷重臨狙擊本港,昔日的三管齊下措施,今天「唔一定」夠力迫退炒家。「資金洪流,唔再係一個人或者一個交易陣營輕易阻擋得住」,又或者,如她所說隨年紀漸長,自己已無復當年「咁勇」。
3 :
GS(14)@2012-02-05 12:33:28由 johnson1 » 週日 2月 5日, 2012年 10:59 am
港幣自1983年實行聯繫匯率制以來,聯繫匯率制有自動調節機制,不易攻破。
但港幣利率容易急升,利率急升將影響股市大幅下跌,這樣的話,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後再大量向銀行借貸港幣,使港幣利率急升,促使恆生指數暴跌,便可像在其他國家一樣獲得投機暴利。
自1997年10月以來,國際炒家4次在香港股、匯、期三市上下手,前三次均獲暴利。
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國際炒家再次通過對沖基金,接連不斷地狙擊港幣,以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顯,他們對港幣進行的只是表面的進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標,聲東擊西是索羅斯投機活動的一貫手段,並多次成功。
炒家們在證券市場上大手筆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壓恆生指數和期指指數,使恆生指數從1萬點大幅度跌至8000點,並直指6000點。在山雨欲來的時候,證券市場利空消息滿天飛,炒家們趁機大肆造謠,揚言「人民幣頂不住了,馬上就要貶值,且要貶10%以上」。「港幣即將與美元脫鉤,貶值40%」,「恆指將跌至4000點」云云。其目的無非是擾亂人心,製造「羊群心態」,然後趁機渾水摸魚。
8月13日,恆生指數一度下跌300點,跌穿6600點關口,收市時跌幅收窄,但仍跌去199點,報收6660點。其勢與滬深股市2001年下半年的情況非常相似,天天響地雷,周周都下跌,「推倒」趨勢震撼人心。
在壓低恆生指數的同時,國際炒家在恆指期貨市場積累大量淡倉。恆生指數每跌1點,每張淡倉合約即可賺50港幣,而在8月14日的前19個交易日,恆生指數就急跌2000多點,每張合約可賺10多萬港幣,可見收益之高!
第一回合 8月13日恆指被打壓到了6660底點後,港府調動港資、華資及英資入市,與對手展開針對8月股指期貨合約的爭奪戰。投機資本是空軍要打壓指數,港府是紅軍則要守住指數,迫使投機家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約無法於8月底之前在低位套現。
港府入市後大量買入投機資本拋空的8月股指期貨合約,將價格由入市前的6610點推高到24日的7820點,漲幅超過8%,高於投資資本7500點的平均建倉價位,取得初步勝利,收市後,港府宣佈,已動用外匯基金干預股市與期市。
但金融狙擊手們仍不甘心,按原計劃,於8月16日迫使俄羅斯宣佈放棄保衛盧布的行動,造成8月17日美歐股市全面大跌。然而,使他們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恆生指數有驚無險,在收市時只微跌13點。
第二回合 雙方在8月25日至28日展開轉倉戰,迫使投機資本付出高額代價。27日和28日,投機資本在股票現貨市場傾巢出動,企圖將指數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時,經過8天驚心動魄的大戰,在期貨市場上將8月合約價格推高到7990點,結算價為7851點,比入市前高1200點。8月27日、28日,港府將所有賣單照單全收,結果27日交易金額達200億港幣,28日交易金額達790億港幣,創下香港最高交易記錄。
27日,8月份期貨結算前夕,特區政府擺出決戰姿態。雖然當天全球金融消息極壞,美國道瓊斯股指下挫217點,歐洲、拉美股市下跌3%-8%,香港股市面臨嚴峻考驗。據市場人士說,港府一天注入約200億港元,將恆生指數穩托上升88點。為最後決戰打下基礎。
同日,國際炒家量子基金宣稱:港府必敗。投機香港市場的國際大炒家索羅斯量子基金首席投資策略師德魯肯米勒在接受CNBC電視台的訪談中,他首先承認量子基金一直在沽空港元和恆生期指。並說,由於香港經濟衰退,所以港府在匯市與股市對國際投資人發起的「戰爭」中,將以失敗告終。索羅斯雖然每次的動作都是大手筆,但從來不公開承認自己在攻擊某個貨幣,這種以某個公司或部分人的名義公開與一個政府下戰書,揚言要擊敗某個政府的事件聞所未聞、史無前例。
28日是期貨結算期限,炒家們手裡有大批期貨單子到期必須出手。若當天股市、匯市能穩定在高位或繼續突破,炒家們將損失數億甚至十多億美元的老本,
反之港府前些日子投入的數百億港元就扔進大海。當天雙方交戰場面之激烈遠比前一天驚心動魄。全天成交額達到創歷史紀錄的790億元港幣。
港府全力頂住了國際投機者空前的拋售壓力,最後閉市時恆生指數為7829點,比金管局入市前的8月13日上揚了1169點,增幅達17.55%。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立即宣佈:在打擊國際炒家、保衛香港股市和貨幣的戰鬥中,香港政府已經獲勝。香港市場人士估計,港府在這兩星期托市行動中,
投入資金超過1000億港元,集中收購了香港幾大藍籌股公司的股票,預計港府目前持有相當於香港股市2100億美元總市值的4%股票,成為多家香港藍籌股公司的大股東。
香港期貨交易所於29日推出三項新措施 (加強規管)。即是:由8月31日開市起,對於持有一萬張以上恆指期貨合約的客戶,徵收150%的特別按金,
即每張恆指期貨合約按金由8萬港元調整為12萬港元;將大量持倉呈報要求由500張合約降至250張合約必須呈報;呈報時亦須向期交所呈報大量倉位持有人的身份。
31日,在政府終止扶盤行動後股市猛跌7.1%,但其跌幅比市場人士預期的少。恆生指數下滑554.70點,閉市報7257.04點,全場成交總值僅66億港元,不到上星期五的歷史新高記錄790億港元的十分之一。而有些投資者原本預測該指數可能大瀉15%。
但投機資本並不甘休,他們認為港府投入了約1000億港幣,不可能長期支撐下去,因而決定將賣空的股指期貨合約由8月轉倉至9月,與港府打持久戰。從8月25日開始,投機資本在8月合約平倉的同時,大量賣空9月合約。與此同時,港府在8月合約平倉獲利的基礎上趁勝追擊,使9月合約的價格比8月合約的結算價高出650點。這樣,投機資本每轉倉一張合約要付出3萬多港幣的代價。投資資本在8月合約的爭奪中完全失敗。
第三回合 港府在9月份繼續推高股指期貨價格,迫使投機資本虧損離場。9月7日,港府金融管理部門頒布了外匯、證券交易和結算的新規定,使炒家的投機受限制,當日恆升指數飆升588點,以8076點報收。同時,日元升值、東南亞金融市場的穩定,使投機資本的資金和換匯成本上升,投機資本不得不敗退離場。9月8日,9月合約價格升到8220點,8月底轉倉的投機資本要平倉退場,每張合約又要虧損4萬港幣。
9月1日,在對8月28日股票現貨市場成交結果進行交割時,港府發現由於結算制度的漏洞,有146億港元已成交股票未能交割,炒家得以逃脫。
(走數146億折合18.7億美元)
在此次連續10個交易日的干預行動中,港府在股市、期市、匯市同時介入,力圖構成一個立體的防衛網絡,令國際炒家無法施展其擅長的「聲東擊西」或「敲山震虎」的手段。具體而言,港府方面針對大部分炒家持有8000點以下期指沽盤的現狀,
冀望把恆生股指推高至接近8000點的水平,同時做高8月期指結算價,而放9月期指回落,拉開兩者之間空檔。即便一些炒家想把倉單從8月轉至9月,
也要為此付出幾百點的入場費,使成本大幅增高。在具體操作上,香港政府與國際炒家將主要戰場放在大藍籌股上,主要包括匯豐、香港電訊、長實等股票。這些股票股本大、市值高,對恆生指數漲落舉足輕重。以匯豐為例,該股占恆生股指的權重達到30%,故成為多空必爭之股。至1999年8月底,當時購入的股票經計算。帳面盈利約717億港元,增幅60.8%,恆生指數又回升至13500點。
(那些當年政府買入藍籌就是今天的盈富基金2800.HK)
國際炒家損失慘重,港府入市大獲成功。據稱,僅索羅斯就賠了8億美元。據說中國政府在背後利用手上的外匯儲備大力支持港府。不過政府自己開的市場,自己也進去玩,有點自娛自樂的味道(被格林斯潘痛批)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