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榮衰論:日本經濟史1945——2004 寒江釣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7a5690100l2x3.html
摘編前言:一直想閱讀幾本日本近現代經濟史的書,瞭解日本經濟近現代發展的脈絡,但沒有找到適合我閱讀的,偶然發現河北大學孫執中教授的《榮衰論:日本經濟史1945——2004》是個不錯的選擇,把內容章節摘要了下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困難日本都經歷過,政府的對策和措施也大同小異,所以要理解和預見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和途徑,日本的經濟史就是一個好藍本。

 

《榮衰論》作者:孫執中

 荣衰论:日本经济史1945鈥斺2004

                    (一) 廢墟上重建日本經濟(1945-1952)

 

1.統治經濟的恢復(1946-1949)

 

  物資統治;資金統治;外貿統治;價格統治

 

 金融緊急措施以米價、煤價、工資為支柱的新物價體系復興金融金庫的成立對煤炭行業執行「傾斜生產」的豐功偉績  石橋湛山「積極財政論」  解散財閥禁止壟斷

 

2.從統治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1949-1952)

 

  取消物資統治 取消價格補貼廢除公定價格 放寬金融統治 企業合理化推進

 荣衰论:日本经济史1945鈥斺2004

                    (二) 高速成長前的奠基階段(1952-1960)

 

   如前篇所述,圍繞在日本政府周圍的以東京大學教授為主的一批經濟學精英,為其制定的極富魄力而大膽的維穩與改革措施,使日本經濟迅速走出廢墟,僅僅六年之後的1951年日本經濟已經恢復到戰前水平,1952年已進入戰後發展新階段:為準備進入新的高速增長階段,日本政府採取了縝密而有雄心勃勃的措施:

 

1、大力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迎頭趕上歐美,稱之為「產業合理化計劃」。在戰後三十多年,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方面,日本始終佔據世界第一位。他們優先吸收關鍵性技術,重點起初放在重、化學工業上,後來轉到電子工業、飛機和「知識密集產業」。

 

2、徹底改造工業企業技術:《振興機械工業臨時措施法》

 

縱觀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史,可以這樣說,不懈的用心技術改造企業設備,是經濟得以保持順利發展,並戰勝一個有一個衝擊的關鍵。《振興機械工業臨時措施法》,用行政干預和財政金融手段,強制性的加速19個機械工業行業的企業的設備更新。

 

3、原有大型企業的合併

 

1961年開始,大型企業合併的速度顯著加快,64年三菱重工實行了合併,同年,日本郵船與三菱海運合併成立新日本郵船而大阪商船與三井船舶合併;66年日產汽車與王子汽車合併;70年八幡制鐵與富士制鐵合併成立新日本製鐵產量佔到資本主義世界第一位。

 

             (三) 日本經濟理性高速增長時期(1961-1970)

 

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不僅表現在量的較長時期的持續高速增長,還表現在質的突破。

 

1、《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輝煌成就

 

5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學界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思想爭論:1955-1960日本處於「投資引起投資」的高潮期,私人投資每年遞增22.6%,同時,又處於「消費革命」時期,正值舊三大件開始普及(黑白電視、電冰箱、洗衣機)。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形勢卻出現了嚴重干擾。1957-1958年間,發生了戰後第一次同期性世界經濟危機。下村治認為,日本正處於歷史勃興期,設備投資欲旺盛;共給能力的增長將導致生產的迅速增長;擴大出口的前景極為光明:只要採取擴大有效需求的政策,各種矛盾將得到暫時的解決,經過精密計算,國民收入將在10年後增加一倍.

 

最終,池田內閣採取了該方案:

 

確立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社會分工體制;

 

農業生產發展的趨勢與農業現代化的次序為題(減少農民人口;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蛋白質食物增多);重視科學技術的引進,提高國民教育水平。

 

2、政府提高農民、工人購買力

 

提高以大米為主的農產品收購價格,這一措施導致整個農產品的價格都上漲;

 

將全部勞動力劃分為若干集團,每個集團確定統一最低工資;

 

擴大消費信貸政策。

 

種種措施伴隨而來的效果是1955-1975年的兩次消費革命,其又反過來強力拉抬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一般消費品在其價格相當於2-3個月平均工資時會得到普及;高級消費品(小汽車)則是5-6個月。

 

3、建立精良的重工業體系

 

著重發展重化學工業:

 

以機械工業為中心;

 

與消費品市場息息相關;

 

重視出口服務

 

期間:1965年,經濟危機——結構性危機 三一證券倒閉

 

4、「伊奘諾景氣」

 

從1965年10月到1970年6月,日本經濟持續出現了57個月的繁榮,平均增長率達11.0%,創戰後迄今最長紀錄。1955-1957神武景氣31個月;1958-1961岩戶景氣42個月;1986-1991泡沫經濟也僅50個月。原因:

 

   (1)65年蕭條期間政府發行大量公債,擴大公共事業投資

 

   (2) 65年2月美侵越戰爭,導致特需

 

   (3) 65年後進入新三大件普及期

 

   (4)設備投資迅速增長

 

   日本在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世界大二經濟大國!宣告「日本經濟黃金時代來臨」。

 

       (四) 不穩定增長時期(一) (1971-1977)

 

 這一時期,日本經濟經歷了戰後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但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日本卻是唯一的成功避免的資本主義國家。

 

   第一次石油危機使日本經濟遭遇到了暴風雨般的襲擊。由於日本國內不產石油,出現了較長時期的蕭條,此後採取了「減量經營」的對策,實施整個國民經濟節能化的戰略,尋找各種省能源的途徑,取得了輝煌成就,接著對財政、金融政策實現了重大調整,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藏。20世紀後半期,日本變成了世界金融最大債權國;而在20世紀90年代的「平成景氣」之後,又出現了泡沫經濟崩潰厄運。從此,日本出現了連續十多年的蕭條。

 

一、 日本列島改造的失敗與地產泡沫的出現(1971-1973)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超額完成之後,市場生氣勃勃,投資亢奮。一方面新三大件(汽車、彩電、空調)正處消費高漲期;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田中角榮首相提出的《列島改造論》(形成全國性的交通網絡;大規模推行國土開發;建設新的地方城市)的興起。然而田中內閣的這一新的國民經濟發展的奮鬥目標,卻由於銀行放貸失控,地價高漲,而導致經濟過熱。這一時期金融政策的失誤在於:1、央行連續降低公定利率2、財政嚴重赤字。

 

二、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1973-1975)

 

   1973年12月開始,日本陷入第六次危機。

 

危機背景:1、在嚴重的通貨膨脹基礎上產生(1973年已達11.3%)2、石油危機起了觸發和加劇作用3、在世界貨幣體系危機的基礎上發生(佈雷頓森林制度崩潰,日元大幅升值)

 

危機徵象:

 

商品滯銷:據報導已出現把牛奶倒進水溝,毀掉蜜橘,砸碎電視等現象;

 

生產縮減:工礦業,纖維、電視、造船、建築業、汽車業大幅下降;

 

企業倒閉:74年達到空前的11681家;

 

失業人數增加:完全失業率達5%-6%;

 

私人投資減少:開工率不足,設備閒置;

 

股票價格下跌:74年10月已降29.7%

 

三、「石油衝擊」後日本經濟的調整(1975-1977)

 

1975年2月,日本經濟陷入谷底,從3月開始走出危機,工業產值有所上升,但勢頭一直很弱,可謂五步一徘徊,一直到1977年,工業生產始終沒有達到戰前最高點,形成「U」字型的經濟週期。日企業為改善處境,大多採取「減量經營」的措施;政府則實施了《特安法》:設立蕭條產業信用基金;允許組織蕭條卡特爾;確定設備報廢量和報廢日期。

 

        (四) 不穩定增長時期(二)(1978-1985)

  

成功渡過第二次「石油危機」(1978-1982)

 

   由於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後,採取了減量經營,嚴格節約能源消耗等措施,取得顯著效果。從1973-1982年的兩次石油危機中,日本能源消耗減少了0.4%,石油供給量減少了21.5%;而同期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33.5%,工業生產增長17.9%。

 

    能源消耗減少,導致出口價格低廉,擴大出口是從危機走向服輸的牽引力;為了克服石油衝擊的嚴重蕭條景象,日本政府還採取了大量增加財政開支的手段,從此也走向了赤字財政時期。經濟在79-82年的增長率為7.3%;4.7%;0.95%;0.35%。

 

石油衝擊後日本經濟發展戰略(1983-1985)

 

1、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節能化。途徑:

 

   從產業結構上減少能源的消費:把原料、能源多消費的產業轉向消費少的產業,重點擴大加工組裝型、知識密集產業,如家用電器、數控機床部門的生產;相對減少鋼鐵、水泥、石化等部門的生產。

 

   開發新能源:石油危機後不久,74年6月,通產省制定「陽光計劃」,投資1萬億日元以上,開發諸如太陽能、地熱能、合成天然氣及氫能。

 

   在國民經濟部門中增加節省能源的投資,

 

   採取節約民用能源的措施,此舉將導致了今後的日貨席捲全球。

 

2、產業結構的變化

 

  產業發展重點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電子計算機、新合成化學、海洋開發、數控機床、諮詢業務

 

  發展電子工業與機械工業相結合的組裝工業:電器機械、家用電器、機密機械、汽車

 

   物質部門日趨減縮

 

  戰後日本的產業結構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其主力產業從纖維(輕工業)等的勞動密集型轉向金屬、化學(基礎素材型的重工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接著又完成了向運輸機械、電器及機械(加工組裝型重工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化,進而又實現了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的過渡。

 

日本的新技術革命

 

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新材料革命:精密陶瓷的研製

 

通訊革命:電子技術與光通訊技術的結合

 

生命科學:重組遺傳基因

 

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日本財政金融政策的重大調整

 

(一)從平衡預算到赤字財政

 

   73-75危機後,日本發行大量國債,從此背上沉重包袱

 

(二)稅制改革

 

(三)金融自由化

 

   從77年開始日本開始金融自由化的進程。1984年,大藏省公佈《金融自由化與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承認利息限制與銀行業務限制有撤銷之必要,史稱「日本金融自由化元年」。內容有:

1、利率自由化

2、取消銀行經營業務範圍的限制 

3、國內外資金交流自由化

4、金融業務自由化

 

日本對外經濟摩擦的加劇

 

               (四)不穩定增長時期

 

(三) 日本作為世界頭號債權國的崛起 (1985)

 

   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債權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

 

其原因如下:

 

(1) 貿易黑字的積累

 

   戰後日本從債務國變為債權國,與對外貿易從赤字變為黑字,幾乎是同步的。可見外貿黑字的積累,是其實現轉變的原因。從1946-1963,18年間,日本國際貿易基本上是赤字的,僅4年略有盈餘。從1964年起,以後便一直是貿易黑字,1981年起,日本貿易黑字有了巨額增長,1982年起,對外投資也隨之大幅增長。

 

(2) 國內大規模設備投資需求的減少

 

   一是由於石油衝擊後,日本實現了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型;二是由新技術革命的特點形成的。由於設備投資的需求減少,日本國內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過剩資本,表現為金融資產的積累速度超過了實物資產的積累速度。

 

(3) 低利息率促使資本外流

 

(4) 日元升值加速資本輸出

 

    86、87日本海外純資產每年以40%速度增長。憑藉財力優勢,在海外挾起了購買熱。其資本輸出以證券投資為主。

 

                            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   

 

一、 日元大幅升值——不穩定的資本膨脹效用

 

   自美元兌日元實行浮動匯率制以來,在86、87這兩年,日圓升至近一倍。為照顧因日元升值而經營困難的企業,在經濟高漲的階段,日本政府被迫採取寬鬆的財政政策。五降官定利率,貨幣供應量大量增加,M2+CD在1987-1990年均增長10%,大大超過GNP增幅,史稱「大規模金融緩和」。

 

二、 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

 

1、 日本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的經濟高漲

 

83年起,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開始復甦,到89年7月間是少有的高漲階段。對於日本有其特殊性:1、日元升值所產生的資產浮腫 2、日本金融自由化過程以及過鬆的貨幣政策  3、大量貨幣流動過剩

 

2、企業設備投資的過度增加

 

3、股票價格的暴漲與暴跌

 

日經平均股價從1970-1980增加了213%,而從1980-1989增加395%,其中最快的1985-1989增加2.7倍,年增28%,是GDP的4.3倍,是戰後股價暴漲時期。而在1987年10月之後,則出現了3次暴跌。

 荣衰论:日本经济史1945鈥斺2004

 

4、城市房地產價格高居不下

 荣衰论:日本经济史1945鈥斺2004

 

 

         (五)  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及其影響(1992——2004)

 

   引言:泡沫經濟崩潰的契機

   日本經濟崩潰的契機,是從1989年5月開始的5次大幅度提高公定利率,即從3.25%提高到1989年8月的6%。並且,從1990年4月到1991年末日本銀行實行嚴格的窗口管制。而在政策上對泡沫經濟的有力一記是1991年制定1992年開始施行的「地價稅」即規定不管地價漲跌,凡土地持有者必須向國庫繳納土地持有稅,從而徹底打擊了對土地的投機,導致土地價格持續下跌,至2004年已連續下跌13年。

 

   這些財政與金融政策,揭開了日本金融危機和90年代以來長期蕭條的帷幕。其影響表現在:一是引發金融危機和大批銀行倒閉,二是引發日本90年代的長期蕭條。

 

一、資產價格縮水、金融危機與銀行倒閉

 

1、 資產價格縮水

 

   股票價格從1990年起,開始下跌,到1992年8月,已從38915的峰值跌至15000以下,跌幅超過62%。98年跌破13000,1999在130萬億日元的財政金融刺激下,才有所回升,但也未能達到前期峰值的一半。

 

2、房地產價格下降,長期衰退的主要原因

 

從1992年開始,到2004年,經歷了連續14年的下降,這是明治維新以來的空前紀錄。

 

二、 長期蕭條的特點與原因

 

特點:

 

1、銀行貸出顯著減少  2、企業倒閉、利潤減少 3、勞動力過剩,失業率猛增4、私人設備投資減少

 

原因:

 

1、 週期性的經濟因素:前期巨額高漲期過渡的繁榮,也就形成隨後蕭條期的長期低落,這種週期性的影響,是這次蕭條的背景。

 

2、長期的城市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

 

日本地價在其鼎盛時期,以美國國土面積的1/25,總地價卻相當於其5倍,地產泡沫可見一斑。以此加劇了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影響了新企業的開設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3、日元升值與產業化空洞

 

73年2月後,日圓兌美元改為浮動利率制,總的日元匯率趨勢是上升的,1990-1995日元大幅升值50%後,導致日本國內生產成本增加,企業紛紛到國外設廠,導致產業空洞化。其中85年9月-87年12月日圓升至近一倍。(完) 

 

 

中國目前經濟和日本70年代的經濟特徵有著驚人的相似

 如何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國民收入也能同步增長,是當前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透過日本池田內閣1960年12月制定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1961~1970年度),日本高速發展時期的一些經驗教訓也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1.理論根據以下村治為代表「高速增長論」

  

  作為「代表並體現了戰後日本高速度發展期的經濟政策構想」的「國民倍增計劃」,誕生於激烈的爭論之中。

  如何解決過剩的生產能力與市場銷路之間的矛盾?當時的理論界有兩派觀點:一是「穩定成長論」,以後藤譽之助為代表,認為日本經濟已經結束戰爭後的恢復時期,不可能再有新的高速發展,今後只能「穩定」增長。一是「高速增長論」,下村治為代表,認為日本正處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基礎都處於技術改造時期,只要採取擴大有效需求的政策,就可以繼續高漲,並精密計算出國民收入在今後10年可增加一倍。

  池田勇人組閣後,內閣會議制定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權衡下村11%與經濟企畫廳7.2%兩個對立的方案,池田內閣以頭三年9%的增長率落定。這一計劃更主要的意義,是作為計劃背景的對高速增長的自信,為政府和經濟界提供了日本經濟看好的前景。

  

 2.「經濟增長」為手段,「國民增收」是目的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目標是10年,計劃以「高速增長、提高生活水平、完全就業」為目標,最大限度地實現增長;計劃國民生產年增長率平均7.2%;到1970年度國民生產總值增加1倍以上,最終達到26兆日元目標。為此,計劃雄心勃勃地提出了5個中心議題:充實社會資本;引導產業結構高級化;促進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興科學技術;緩和雙重結構和確保社會穩定。計劃的正文分為四部:總論、政府公共部門的計劃、民間部分的預測與誘導政策、國民生活的將來。

  在計劃目的的闡述中,明確指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目的必須是,迅速地把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一倍,從而謀求通過增加僱用實現完全僱用,大幅度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致力於糾正農業與非農業之間、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地區相互之間以及收入階層之間的生活上的收入上的差距,以期國民經濟和國民生活得到均衡發展".在這一指導思想下,日本政府制定的第一項政策,就是採取積極措施,提高工人、農民的購買力。對於工人,明確規定了進一步推行「最低工資制度」,以在「國民收入的第一階段,就使收入差別不致擴大」。1961-1970年日本工人的工資指數增長了近1.7倍。(見表1)對於農民,政府規定了「生產者米價」,它遠高於國際市場,是美國的2.7倍。米價帶動整個農產品價格上漲,結果1960-1969年,農產品價格上漲為95%左右,而農村購入的工業品價格指數僅上漲30%左右。(見表2)「剪刀差」的縮小,一方面使農民積極購買生產資料,農業的全面機械化基本上是在這個時期實現;另一方面,買得起、用得起的生活資料,使一般耐用消費品得以在農村普及。這些都為工業品生產創造出了廣泛的市場需求。

  收入的全面提高,使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高齡者與年輕人之間的收入差距縮小。由於消費內容趨於均衡和一致,國民具有的「中流階層意識」就形成於這個時期,後來近一億人口的中產階層成為日本社會政治經濟的穩定的重要因素。

  3.「消費革命」刺激經濟飛速發展

  隨著工資的提高,人們的食品消費比例下降,「嗯格爾係數」穩定變化:1955年46.9%,1960年41.6%,1965年38.1%,1970年34.1%(到1988年僅為25.5%)。日本在第一次消費革命(1956-1970)中,開始由「生活合理化」向「更加舒適化」、追求「實現物質需求慾望」發展,進而引發了戰後日本第二次(1971-1980,)和第三次(1981-)的消費革命。娛樂和交際費用或從無到有,或從少到多,比重也不斷增加,保齡球、高爾夫球、旅行等休閒產業成為時尚。日本進入了「大眾消費社會」。可以說,日本消費革命的不斷升級,得益於「倍增計劃」實施期間創造的「消費時代」所打下的物質基礎。

  更重要的是,國民生產總值實際年增長11.6%(計劃目標7.8%),而國民收入年增長率也達到11.5%(計劃目標7.8%),二者實現了同步增長。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造就了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20世紀60年代,它堪稱日本的「黃金時代」。

 

    戰後日本的消費革命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55-1964年,黑白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三大件是熱門貨,獲得迅速普及,這是所謂的「舊三大件」,這些商品當時的價格平均在5萬日元左右(按現在匯率約3000左右人民幣),約相當於日本職工2-3個月的工資。第二個階段是1965-1974年,「3C」時代終於到來了、所謂「3C」,指的就是汽車(car)、彩電(colorTV)和空調(cooler),這就是「新三大件」。彩電、空調當時的平均價格為20萬-25萬日元,約為當時職工2-3個月的工資(按製造業平均月工資計算,上世紀60年代後半期為6萬日元左右,70年代前半期為13萬日元左右。

  這10年間平均計算約為每月10萬日元左右),小汽車的普及則是在70年代後半期,此時製造業工人工資在20-25萬日元,當時每輛售價平均約為100萬日元。

 

從日本經濟史看我國的股市泡沫問題

 

   廣場協議簽署的背景、歷史進程及其影響

 

  1.日元存在較大的升值壓力。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為了鞏固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為冷戰戰略服務,積極扶持作為戰敗國日本的經濟發展。同時,為了盡快從廢墟中爬起來,日本政府推行了「產業優先、發展優先、富國富民」的方針,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本國經濟實力。從1953年到1979年,日本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10.9%,同期聯邦德國為5.6%、法國為4.2%、美國為4%、英國為2.4%。日本國民生產總值佔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從1950年的1.5%,猛增到1980年的13.3%,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7位躍升到第2位,僅次於美國。至1985年,日本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對外淨資產達1298億美元。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元也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在各國外匯儲備總額中日元所佔比重達到8%。與此同時,美國卻面臨著經濟蕭條,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的雙重壓力。面對雙赤字,里根政府採取維持高利率的宏觀經濟政策,以吸引外部資金投向美國來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但是高利率進一步加劇了美元的強勢,使美國的出口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上始終處於劣勢。美國自1982年經常項目連續出現赤字,到1984年對外貿易赤字達到1224億美元,其中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約佔40%多。為此,美國許多製造業大企業、國會議員等相關利益集團強烈要求政府干預外匯市場,促使日元升值,以挽救日益蕭條的美國經濟。日本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外貿易的大量順差,日元資產需求的不斷上升,以及美國經濟的困境,都必然帶來巨大的日元升值壓力,廣場協議不過是順應必然趨勢的一種實現模式。

 

  2.廣場協議的具體內容。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即G5國家)財長以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並達成一攬子協議,史稱「廣場』協議」(PlazaAccord)。內容包括抑制通貨膨脹、擴大內需、減少貿易干預、「協作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序地下調。廣場協議自開始實施,日元匯率一路上揚,到1986年5月,美元對日元匯率突破160日元大關,不到一年的時間,美元貶值近40%,到1987年達120日元,美元貶值約50%。為了防止美元過多過快地貶值,1987年2月22日,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召開了七國財長會議,決定保持美元匯率在當時水平上基本穩定,史稱「盧浮宮協議」。但是,日元升值卻一直持續到1988年末,進入1989年才開始有所回落。

 

  3.廣場協議對日本股票市場的影響。本幣的升值必將導致以本幣計價的資產的升值,特別是虛擬資產,其升值幅度將遠遠超過本幣升值的幅度。其主要原理是本幣升值將增強對本國經濟的信心,大量熱錢將因追逐高額利潤而流人本國,而投入到股票市場是熱錢得到最快回籠、獲得最高回報的主要手段,從而造成股市的上漲。廣場協議簽訂三個月後,1986年1月,日經225指數拉開了四年大牛市的序幕,起點為13000點,到年末升至16400點,相比1983年的平均水平升幅近一倍之多,到1987年底股價指數突破2萬點。1988年東京股市總成交額為286萬億日元,總市值為477萬億日元,分別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1.6倍和1.5倍。到1989年底日經指數達到38957.44點的歷史高點,日本股票總市值為GDP的1.6倍,佔全球股市市價總額的42%,而在1980年這一比例僅為15%,股價平均市盈率也達到了250倍的驚人水平。時任日本財長曾經放言,四年的時間,日本全國股民步入發達世界中產階級行列。可以說日元升值初期對股市的利好刺激作用極大,對指數的推動力度極為顯著。

 

  4.股市泡沫破滅。1989年至1990年,面對房地產泡沫與愈演愈烈的投機之風,日本政府收縮銀根,採取一系列緊縮性宏觀政策,控制經濟膨脹,最終卻導致經濟泡沫的破滅與崩潰。泡沫經濟的崩潰,使日本多年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問題和矛盾被集中釋放出來,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衝擊。

 

  日經指數在1989年底高達近39000點,到了1992年,一路下滑到14000點,幾乎跌掉了三分之二。2001年3月13日,東京股市暴跌,日經平均股價最終以11819.70日元結束了當天的交易,跌破12000日元心理大關,創下1985年2月以來的新低。據經濟學家估計,日本泡沫經濟帶來的直接損失超過6萬億美元,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實際增長平均水平僅為1.3%,到2001年竟出現-1.4%,2002-2005年雖有一定的恢復,但是總體上仍處於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中,日本為泡沫經濟付出了慘重代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57

完成新一輪融資 滴滴快的估值1945億

1 : GS(14)@2016-05-08 01:19:43

【明報專訊】彭博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最大召車服務營運商滴滴快的,將於數周內完成新一輪約20億美元的融資,令公司估值增至250億美元(約1945億港元)。研究機構CB Insights稱,新估值將令滴滴快的成為繼Uber、小米及Airbnb之後,全球價值第四高的初創企業。



面對Uber大灑金錢進軍中國市場,由阿里巴巴及騰訊支持的滴滴快的正加強融資,以鞏固在內地市場的龍頭地位。無論Uber和滴滴快的都急需資本,招聘司機並補貼乘客的車資。Uber去年在中國斥資10多億美元,預計今年支出相若。

大灑金錢 抗衡Uber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稱,滴滴快的2月向投資者融資約10億美元,公司估值超過200億美元。到4月又將融資額提高至15億美元,最新的融資額再增至20億美元,主要由於需求強勁。為抗衡Uber業務在全球迅速擴張,滴滴快的上月宣布與Uber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對手Lyft合作,中國用戶赴美可使用滴滴快的軟件,使用Lyft的召車服務。滴滴快的上月表示,很快可實現盈利,但沒有透露具體時間表。

(彭博社)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507/news/ec_ecz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