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自港進口飈1.4倍 大增384億 內地否認走資 稱從港大量購金
1 :
GS(14)@2016-07-14 07:27:33【明報專訊】內地今年上半年自香港進口貨值按年增長1.4倍,按金額計大增384億元(人民幣‧下同)。雖然市場一直質疑內地由香港進口急速增長,是通過「虛假進口」實現資金出逃,但昨日海關總署首次回應稱,增長主要是內地將黃金進口的來源地由其他地區轉移到香港。本地業界人士亦稱,上半年香港黃金出口確實翻兩倍。不過,仍有分析師希望當局能提供更多細節以釋疑慮。
海關總署:港進口黃金增5.5倍
中國內地從香港進口的貨值由今年1月開始持續增長超過或接近一倍,年初已有不少大行猜測,當中涉及報大進口金額,即所謂「假進口」,以便把內地的資金匯到香港,達到走資的目的。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昨天回答記者提問時特別解釋,內地自香港進口在上半年突增主因是黃金進口增長,「從原來傳統的進口地,轉移到香港」。
今年上半年,內地進口黃金按年下跌15%至1730億元;其中自瑞士、南非和澳洲進口分別減少30%、23%和31%,自香港進口增長5.5倍,至458億元,佔進口黃金總量26.5%,去年同期僅佔2.8%。
他進一步表示,由於瑞士等主要黃金出口國在香港設立了黃金精煉廠,香港地區黃金庫存量增加,價格也相對廉宜,使得內地進口黃金的渠道發生了轉移。
張德熙:黃金冶煉廠遷港趨增
金銀業貿易場永遠名譽會長張德熙昨日接受本報查詢時亦稱,香港黃金的出口量,由去年上半年約200噸增加到今年的600噸左右。過去黃金市場淡靜時,很多黃金冶煉廠從香港撤離,如今又重新返回香港。由於中國和印度成為全球黃金的最大買家,為節省成本,瑞士、南非等傳統出口國都開始將冶煉廠東移,未來一兩年香港的精煉廠有增加趨勢,目前內地七成的金飾便是由深圳生產的。本報查閱資料,2014年本港有兩間黃金冶煉廠,分別是賀利氏(Heraeus)和美泰樂(Metalor Technologies)。
彭博經濟學家陳世淵則認為,內地首次澄清,代表政府開始重視與市場溝通,希望打消市場對於進口虛假增長的疑慮,不過,市場對於數字的細節和背後成因仍然有疑問。他認為黃金需求上升,本身就表明了不確定性增加。
興銀:不排除有真實需求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不能排除進口黃金有真實的需求,但其中也有套利和轉移資金的需求,「在內地黃金進口需要許可證,有一些人就開一個首飾公司,將資金送出去」。他認為無論是哪種情况,都證明了資金在外流,體現了市場對於人民幣貶值的預期。
明報記者 顧冷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901&issue=20160714
暴力貶值一周年 人幣累挫7%專家料內地走資緩和 滙價仍趨跌
1 :
GS(14)@2016-08-09 06:56:35【人幣貶值】再過3天就是「8.11」人民幣暴力貶值一周年,人幣累貶近7%。回望當日滙改,專家認為確有必要,只可惜當日處理手法粗糙兼欠透明度,令改革被市場解讀為「失守貶值」,引發資金逃亡潮。專家相信人幣國際化並無退路,日後人幣仍會趨貶,惟不會大瀉。記者:劉美儀 周家誠 陳洛嘉 方楚茵 江靖然
人幣在岸及離岸價由去年8.11至今分別貶值6.6%及6.7%。市場認為當日滙改,將一直「發水」的中間價降回貼近市價水平,惟當日處理手法欠透明度,在美元強勢下,令「併軌」改革被市場解讀為終於「頂唔住」的失守貶值,惹市場恐慌。重手滙改,源於人幣去年11月要「入籃」。滙改「四外資專家」之一的法巴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表示,人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名單,是中央去年主要任務之一,而一次性滙改是要滿足入籃條件,把人幣滙率長期「存在的官價與市場價之間的差距給closed(消除),這件事本身沒有錯,是應該做的。」
8.11滙改被指欠透明度
惟當局事前沒有足夠研究,對此舉惹來的軒然大波顯然措手不及。陳興動認為滙改後,當局應馬上開發佈會解釋政策,但卻待市場引爆強大恐慌後3天,人行才與媒體溝通:「但當時還不是一次發佈會。」渣打(香港)高級利率策略師劉潔認同,倘人行立即跟市場解釋政策目的,或預先佈防稍為入市護盤,「成件事完全可以處理得好啲」。她認為滙改方向正確,改革中間價的意義今日越來越清晰。不過,政策欠透明度,夾雜美元走強的客觀環境,區內貨幣又爭相貶值,令市場當時產生中國「頂不住」的看法。內地人蜂擁走資,當局一度要動用外滙儲備入市「力撐」,又以行政手段收緊外滙兌換,走資潮才略見紓緩。
港人幣資金池料收縮
人幣自2005年開始滙改,一直到2013年單邊累升近4成,翌年開始逆轉貶值2.43%,8.11後則跌足1年。未來人幣是否繼續走貶?資金流有無扭轉徵兆?有「Yuan Bear」之稱的大和資本首席經濟師賴志文表示,8.11是一個「game changer」,改變了市場對人幣穩定升值預期。他認為現時中國資本管制效用不大,內地資金仍有多種渠道疏導至海外,加上不少人幣買盤源自美國量寬後流入資金,故在美國加息預期下,未來資金或會拆倉重返美國,本港人幣資金池續會縮小。星展集團財資及市場部總監伍維洪表示,因應人幣貶值,有資金由中國流至香港以及新加坡,不過未來6個月認為人幣或會稍微升值,原因是美聯儲最多加一次息,美元或開始轉弱。他透露有內地企業開始重新借取美元貸款,反映市場對人幣滙價開始樂觀,料會在6.5至6.8浮動。
陳興動則指,倘美國9月加息,人幣貶值壓力會上升一些,但當局不會再容許一次性大貶,滙率會保持穩定。人幣走勢受進出口預期、資本出入、個人資產海外配置等多項因素影響,從美元貿易加權指數已升近10年高位看,再升空間有限。劉潔亦表示,脫歐後全球利率低迷,投資者對仍有孳息率的資產趨之若鶩,人幣雖貶值,但國債利率相對整個SDR籃子內資產回報仍吸引,6月份海外流入內地銀行間債市資金創新高,相信資金流出情況緩和,料第3、4季人幣會靠穩每美元兌6.7及6.67人幣水平。
【內地客及港人意見】
內地遊客柯小姐:「最近不常待在國內,人民幣貶值沒有太大感覺,也不影響消費意欲,不過在港物價挺高的。」內地遊客文先生:「人民幣貶值肯定有影響消費意欲,會減少來港,不過在港購物還可以,這次都預了一萬多元。」鍾先生:「幾年前都有同太太一齊做人民幣定存,但現在冇做,貶值都係唔再做定存嘅其中一個因素。」李小姐:「屋企人97年之前已經買人幣做定存,計落都係賺,雖然現時貶值,但諗住長揸一排再睇情況如何。」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08/19727321
中央連環出招全方位堵截走資
1 :
GS(14)@2016-08-09 06:56:37【本報訊】人民幣貶值令資金爭相逃出境外,逼得內地監管當局自「8.11」以來連番出招。外管局先聯同5部門打擊地下錢莊,及後又禁止以「螞蟻搬家」形式使用多人幣額度換滙,內地人來港以銀聯投保又設交易上限,勢要全方位堵截走資潮。去年自人民幣貶值後,資金外流的壓力持續增加,逼得外管局與人行、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及公安部等5部門聯合打擊地下錢莊,單計廣東及浙江省被冚的地下錢莊涉案金額已超過萬億元。此外,外管局又要求銀行加強審查客戶換滙資金的實際用途,謝絕借用親友換滙額度,以「螞蟻搬家」形式將資金分拆出境,又傳銀行須向監管部門每周上報首10位資金外流客戶名單。至於本港保險業亦受牽連,以往不少內地客來港「碌銀聯卡」買美元、港元保單,藉此繞過外滙管制中每年最多只可兌換5萬美元的上限,今年2月最終迫使銀聯出招,設每次交易上限為5,000美元。內地客為趕搭尾班車來港投保,推高本港首季保單銷情。今年首季來自內地客的新造保單保費錄132億元創新高,按年升近一倍。中國去年外滙儲備下降逾13%,其中12月單月更錄下跌逾千億美元歷史紀錄。不過,隨着全方位堵截走資潮,6月外滙儲備數據較5月增加134億美元(約1,045.2億港元)至32,051億美元,為今年來最大月度升幅,資金外逃稍有緩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08/19727207
透過內地網站銷售 送機票提供回佣 走資熱選 港保險界涉違規搶客
1 :
GS(14)@2016-08-10 04:45:32【明報專訊】人民幣新匯改1周年,來港購買保險為「北水」走資首選渠道之一。本報查訪內地及香港多名保險從業員,發現他們出盡辦法,勢要網羅這批「北水」,包括提供專車從深圳接客來港簽保單、設「投保旅行團」、更有內地網上平台列明投保(海外)首年保費滿10萬元(人民幣,下同)將送往返香港機票和酒店;內地網站「e代理」提供回佣。業界表示,以上種種均可能觸犯內地法律,導致中介人受到保監處紀律處分。
明報記者 顧冷冰、廖毅然
對於各式各樣的推銷本港保險方法,本港保監處回應本報表示,在內地宣傳或推銷香港保險產品,觸犯內地法規,透過微信等社交平台發放相關資訊也不例外。本地保險中介人直接或透過第三方以任何形式回佣或贈送禮物,誘使客戶投保,均為違規行為,中介人亦會被紀律處分。
保監處:內地推銷港保險產品 觸犯內地法規
去年「811」匯率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7.3%,最多曾跌8%,國家外匯儲備減少4000億美元至3.2萬億美元。雖然近幾個月外儲平穩,但摩根大通私人銀行董事總經理施俊斌稱,「資金出逃停一停」,又將捲土重來。大和資本亞洲首席經濟師賴志文更直言,內地資本外流仍在加速中,內地人赴香港買保險大量增加便是資本外流的最重要途徑之一;友邦(1299)早前亦已公布,上半年內地訪客佔香港新增保單金額過半,都是走資加速的佐證。
深圳前海某中學一名老師透露,她去年底在親戚介紹下首次來港買保險,目前她和新婚丈夫的人壽保、危疾保、醫療保已經買齊,兩人首年總保費大約4萬元,付款期限10年。她表示,「香港保險賠償金額較好,加上擔心人民幣下跌,我表姐比較熟悉,我閉着眼睛跟她買」,她也把經紀介紹給同事。她又表示每次赴港,都由經紀提供的專車接送。記者隨後在香港聯絡到在友邦任職的該名經紀,他表示只要客人來香港買保險,不問金額,都可以到深圳接送;如果從外地飛到深圳,可以安排到深圳機場接機,「我有朋友駕駛跨境車,我與他合作提供一些增值服務」。另有經紀提供「保費融資」服務,抵押保單貸款額度為保單金額七至九成,年利率2.5厘以下(見另稿)。
安排專車往返深圳 經紀:增值服務
內地中介連偏遠的城市也加緊覆蓋,有瀋陽一名廣告公司老闆向本報記者提供一份保險中介建議的10人9日豪華香港旅行團介紹,行程包括遊覽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等,全程住宿為迪士尼度假酒店、洲際酒店同級,行程第二日安排到友邦大廈。只要購買一定份額的保險,便可以免費參加旅行團。
此外,網絡推銷大行其道,微信公眾號「財經早餐」推出香港保險專場,首年保費超過2萬元送京東購物卡,超過10萬元送往返香港機票和酒店優惠。保險銷售平台「e代理」去年初上線,招攬內地人推銷海外保險,由於沒有資質要求,普通人也可在線上為自己買香港保單,再收取香港保險從業員提供的回佣。
(匯改一周年系列之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183&issue=20160810
紅二代企業掀走資潮 中央叫停
1 :
GS(14)@2016-08-10 07:41:59■安邦保險於04年成立,董事會猛人雲集。
【財金大勢】習近平上台後內地政壇風雲變幻,權貴資本亦要鋪定後路。由毛澤東外孫女婿和鄧小平外孫女婿分別創辦的泰康人壽、安邦保險近年狂買海外資產,惹起關注,但最近安邦保險逾200億美元海外收購計劃受阻,顯示中央不甘任由這些前朝紅二代,向海外大肆轉移資產。美國證監會文件披露,毛澤東外孫女婿、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近月斥資2.3億美元,買入蘇富比拍賣行13.5%股份,成為這家西方老牌拍賣行的最大股東。
泰康 安邦 頻買海外資產
陳東升96年與毛澤東的外孫女孔東梅創辦泰康人壽,至今已是內地第四大壽險公司。內地傳媒指,兩人曾苦戀15年,陳東升終在2011年與髮妻離婚,與孔東梅結婚。去年開始,泰康人壽開始向海外轉移資產,以1.98億英鎊買入倫敦金融城的商廈。至於紅二代雲集的安邦保險海外轉移資產更激進,由2014年起陸續收購美國多家酒店和歐洲保險公司,共涉約40億美元。去年起安邦又公佈收購美國信保人壽、策略酒店集團,以及喜達屋集團,共涉逾212億美元,為之前收購海外資產規模的5倍以上。安邦保險瘋狂向海外轉移資產,終引來中央干預。消息指中保監以境外投資佔總資產比例過高理由,否決安邦海外收購項目。今年4月起,安邦宣佈放棄收購喜達屋,其後在6月又撤回收購信保人壽,而策略酒店收購至今尚未獲批。安邦保險04年成立,董事會猛人雲集,現任董事長吳小暉為鄧小平外孫女婿;其他董事包括陳小魯,是中共開國元帥陳毅之子,亦是十大將帥之一粟裕的女婿。安邦保險由開設時僅持5億元人幣註冊資本,至去年底資產規模暴增至9,616億元人幣。過往10多年,在經營上、收購項目都無往不利,在今年的海外收購失利,是集團多年來首次受挫,顯示內地政壇暗湧莫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0/19730171
「最大淡友」賴志文:下半年加速走資 不利人幣
1 :
GS(14)@2016-08-11 05:54:12【明報專訊】全行看人民幣匯率最淡的大和首席經濟師賴志文接受本報專訪稱,人民幣兌美元今年見7.5的目標不會調整,雖然最近跌幅比他預測慢,但仍有5個月時間,人民幣有可能再跌12%到價。他又稱,雖然今年1月以來外匯儲備相當穩定,但資金流走壓力已經重新出現,走資加速,令人民幣再有下調壓力。
今年仍可能再跌12%見7.5
去年「811」人民幣意外貶值後,4個月內國家外匯儲備急跌逾7000億美元,不過今年1月至今一直穩定維持在3.2萬億美元,不少市場人士均為內地企業借外債已經還得差不多,因而後續走資的壓力將減小。
但賴志文相信外儲流失將在下半年再度加速。首先內地企業界的外債是一個狹窄的定義,這已把香港企業和香港人在內地的套息交易,以及內地企業由離岸中心借的外債,都排除在外。應該參考香港銀行借給中國的美元及港元債才對,截至今年3月底,這個數字只從去年年中峰值5850億美元下調了4%,下跌才剛開始。香港97年金融危機之後,香港銀行債務6年內由頂峰減少53%,中國不可能一年內就完成去泡沫過程。他表示,香港人民幣存款已經由去年高峰時期的1萬億,跌至7000億元,6月開始,跌幅加快。
「點解友邦簽保單會簽到手軟?」賴志文推算,由2005年至2015年,伴隨人民幣升值,有3萬億美元進入中國,這個推算與國際結算銀行(BIS)統計的中國國外產權10年增加了4萬億元相符。10年內流進來的錢必然要流走,這還沒有包括老百姓想將錢匯出去。
有序貶值 央行負債表持續收縮
至於人行是否可以同樣用10年的時間緩慢貶值,賴志文表示,全世界都沒有政府成功做到有序貶值。緩慢升值本身已經有問題:這種做法谷大收支平衡表,形成了泡沫,積累了壓力,現在就是必須釋放壓力的時候,但資金不會用同樣的時間流走。「市場不明白人民幣慢貶有很大代價,並非人行可以主宰。這當中有深層次問題,當你堅持人民幣相對穩定,央行負債表會持續收縮,信貸會持續收緊,演變成債務通縮,中國將步入日本後塵走入迷失的10年,股票毫無升幅,很多人破產……」
不喜「新末日博士」稱號
被稱為新末日博士,賴志文直指不喜歡這稱號,他認為自己的言論客觀、獨立。他透露,「有客人講某一間行報告上預測人民幣目標價6.9,但私底下告訴客戶,真實預測是7.3或7.4」。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995&issue=20160811
胡孟青﹕走資突顯港離岸中心優勢
1 :
GS(14)@2016-08-15 05:26:18【明報專訊】「811」匯改一周年,人民幣兌美元累積跌了超過7%,兌一籃子貨幣跌幅更大。老實說,環球貨幣競爭貶值趨勢已成,貨幣比貨幣,人民幣年內跌幅其實相對較細。一年過去,外界部分人士較着重人民幣未來走勢,以至離岸市場發展走向,但更加重要的是,貶值7%暫時幅度溫和,但觸發的內地資金外逃壓力,所牽涉的放大效應之大,其實可能已超出當局的盤算。
早於匯改之前,內地已經出現明顯資金外流,由前年至去年上半年,估計走資涉及逾萬億美元。貶值預期確立後,出現大有大走、細又細跑,這到底是錯在人行連續10年為人民幣建立長升不跌預期所累、管理市場預期有誤差?抑或是基於市場持份者對貨幣走勢判斷的不成熟、太敏感所致,這是值得思考的。
匯改無錯 錯在善後處理亂
比起去年股災,因為匯改而觸發的人民幣沽壓,對當局形象有着更深遠影響。某程度上,強化中間價形成機制、一籃子貨幣作為參考基準、匯價更反映經濟、資金流及市場預期,人民幣匯改早就應該實施,不單止不應批評,反而更應予以鼓勵。相比之下,內地在處理匯改後市場震盪的連串行動,才是構成負面形象主因。從一開始,似乎當局就定性外資狙擊,結果出現的事實是,大部分是內地資金外逃及套息盤平倉所致。其間,離岸市場一些重大臨時政策改動透明度極低,繼而連串措施防止走資,混亂之餘,予人自己人管不住自己人的感覺。
人幣相對高息 有國際基本需求
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人民幣安全程度其實理應比任何一段時間都要來得要高。但過去一年,單單在港人民幣資金池由逾萬億,降至7000億左右,人民幣產品由紅極一時,變成無人問津。更大的問題是,內地人對資金調出去的意欲史無前例之強;買香港保險、經港股通調錢,成為了原本不為所動、現在形同了資金外逃的合法或半合法走資渠道。本港金融業或受人民幣貶值所累,但不論物業、股票、保險,反過來令香港頓然又成了內地投資生態新環境下的資金勝地,甚至是另類走資基地。人人向離岸人民幣業務潑冷水,但匯改一年過後,人民幣要衰的已經衰了,想沽的早就沽了,環顧其他主要貨幣,人民幣某程度上已成為了高息貨幣,一潭死水之說也許過分誇張。基於國際基本需求、貨幣雙向走勢其實是帶動更多對冲需求,香港離岸市場重要依然。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386&issue=20160815
內地防走資 有QDII額度被凍 外管局匯款黑名單 追溯至去年中
1 :
GS(14)@2016-08-16 06:18:16【明報專訊】市場期望深港通宣布通車,南下額度預計維持不變,而內地走資限制過去一年亦沒有放鬆迹象。合資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去年4月至今未有發放新額度,本報更得知,已有的QDII額度也部分遭凍結。年初定下的匯款「黑名單」制度,外管局更追溯至去年中。
明報記者 顧冷冰、廖毅然、陳子凌
新匯改後一年光景,人民幣累計貶值7%,國家外匯儲備一度按月流失逾千億美元,不過1月以來外管局出招後,便一路穩定在3.2萬億美元。機構投資海外證券市場的QDII,去年4月至今,一直未發放新額度。
有本港大型律師事務所的上市律師向本報透露,即使仍尚存的額度的使用已經大大受限,形同凍結。「這個情况不是一家、兩家企業,而是非常普遍」。他舉例說,有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籌備大型收購,原本已經安排好由一家內地的財富管理公司通過QDII額度來投資,一部分做直接融資,另一部分做股權融資,但是最後關頭,外管局不放行:直接融資的部分不獲批,股權融資的部分被大大減少額度,以致這家香港公司要重新策劃在本地市場融資。
其他部門批准 外管局拒放行
投資海外非證券類項目的海外直接投資(ODI)也遭遇外管局嚴管,繼1月初本報報道5000萬美元以上交易須與外管局「約談」後,有負責相關項目的人士最近透露「我們手裏一個紅籌項目,內資購買WFOE資產(外資獨資企業),外資部門批了,外匯一直拿不到,拖了1個多月」。另外有知情人士透露,一間國資委做大股東的本港上市公司,申請海外投資,商務部門已經批准,最後關頭外管局不放行,並且「沒有給出任何原因」。
內地櫃枱換外匯有緊沒鬆
1月份出現人民幣第二輪大幅度貶值,內地一度掀起換匯潮,多家銀行受額度限制,一度無外匯可換,時隔半年多,本報記者再赴內地調查,發現櫃枱服務比半年前有緊無鬆。提取外匯每天只限1萬美元,而存外匯每天只限5000美元,本報到訪的中行(3988)、工行(1398)、建行(0939)、民生銀行(1988)等多家銀行均需要提前1至3天預約取匯。如果要做境內帳戶之間的外匯轉帳,則需要公安局提供的直系親屬證明。
抽查匯款至港帳戶
年初定下的外匯「黑名單」制度,亦已坐言起行,甚至追溯至去年年中。根據移民律師事務所負責人透露,有北京客戶張某去年6月份用了5名親友的額度,合共換取了約25萬美元,這些親友分別將外匯轉到香港匯豐銀行張某名下。上個月東窗事發,外管局通知張某及其親友,所有人都被列入關注名單,每個人今明兩年的10萬美元額度都被取消。但該人士透露,外管局只是抽查,她也有客戶今年年初動用了10名親友往香港帳戶匯款,至今尚未被外管局聯繫。
分析:下半年走資料增加
摩根大通私人銀行董事總經理施俊斌和大和首席經濟師賴志文均表示,目前資金離境非常困難,海外直接投資也受到嚴格限制,但認為資金外流需求仍存在,下半年資金外流將會增加。
匯改一周年系列之三(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372&issue=20160816
年半後才出籠 分析﹕中央放心現市况 周雯玲:內地多一個「合法走資」渠道
1 :
GS(14)@2016-08-17 07:29:47【明報專訊】國家總理李克強早於去年初便提出要推行「深港通」,惟時隔一年半後才落地,與去年A股爆發股災不無關係。有分析認為,中央現時推出深港通,反映對現階段市况較為放心,加上需爭取A股加入MSCI,惟因走資隱憂尚存,短期內資本管制仍將持續。
互聯互通利爭入MSCI
李克強去年1月在深圳考察時表示「滬港通後應該有深港通」,令市場預期大增,此後內地股市更經歷「大時代」,惟泡沫爆破後A股一蹶不振,到近期市况才有所平復。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表示,相信中央對於現階段市况較放心,才選擇在此刻公布。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譚新強說,內地繼續開放資本市場的大方向沒有改變,此前人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已邁出一小步,相信為爭取MSCI亦需開放深港通。
瑞士寶盛私人銀行中國及香港高級證券分析師周雯玲認為,深港通開通,意味內地又多一個「合法走資」渠道,但人幣加入SDR後,各國央行需購買人民幣及其債券,相信能夠對冲內地走資潮及潛在貨幣貶值壓力。不過,黃國英表示,內地仍擔心「走資潮」進一步惡化,故雖然互聯互通取消總額度上限,每日資金流動仍存限制。譚新強亦稱相信內地仍將延續對資本帳的控制。
深港通消息傳出後,滬股通昨天再現大量資金北上,惟周雯玲認為,深港通開通對於海外投資者無影響,需要佈局深圳股票的投資者也已採用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渠道進入。黃國英亦認為市場對於A股仍不看好,「內地有內幕消息嘅投資者走貨都走唔切,佢哋(睇得)仲淡過我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275&issue=20160817
摩通:港保險資金大增 反映走資
1 :
GS(14)@2016-09-01 05:51:24【明報專訊】年初至今,中國外匯儲備始終企穩在3.2萬億(美元‧下同),7月份按月僅流失40.6億。摩根大通私人銀行亞洲固定收益、貨幣及大宗商品部主管施俊斌表示,資金外流仍會加速,購買香港保險是重要走資渠道。
他說,在人民幣升值年代,不少公司從海外將資金回流中國;現在操作是將資金弄出去。施俊斌認為「內地走資會停一停,然後再加速。但即使加速,也不會回到去年頂峰時期月流失1000億美元的速度」。至於資金外流的渠道,他稱,購買香港保險大量增加就是重要渠道;其次是對外直接投資(ODI);第三是個人換匯可能會增加,尤其當人民幣一邊貶值,一邊減息的情况出現時。但他認為,今年中國政府可以將貶值幅度控制在3%內,「大家都能夠接受3%的貶幅,因為目前中國的利率比美國仍高1.5至2厘」。
匯豐:維持人幣年底跌至6.9預測
匯豐環球研究高級外匯分析師王菊稱,中國外匯儲備仍有小幅外流迹象,每月流出額度約100億至200億美元,對比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仍屬可控水平。他續稱,美元匯價於7月至8月明顯回調,如聯儲局維持偏鷹派態度,不排除美元會再度走強,該行維持對人民幣於年底跌至6.9水平的預測;預計今明兩年人民幣將維持疲弱,兌一籃子貨幣每年貶值幅度達3%至5%。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436&issue=2016090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