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入增長,但別為它付錢 土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1dzp0.htmlBuy the growth, but never pay for it,
這是早期巴菲特的做法,夠流氓的吧:)
今天偶然看到老股民對平安財務的質疑,
和我2年前小文不謀而合(附文),
看來皇帝的新衣快被剝光了。
平安只是個穿了黃馬甲的龜龜,
它的價格沒有價值,
以它的投資能力看我也想不出它會如何增長,
11年都嗷嗷叫著超值的巴菲特們賺到錢了木有?
那不叫低估,
去年年底銀行股叫低估,
價值幾個月就被市場抹平了。
在接觸股市之前,我就是一農民,汗水換糧食,
兩年港股的經歷使我回報遠大於付出,
這顛覆我農民的價值觀,
我明白芒格為啥要懺悔了,
格雷厄姆老師說一般人的智商加上做生意的決心就能成,
我琢磨投資那不就鍋都餘出來了?
現在看不是那回事兒。
投資平安的困惑
(2011-04-0411:54:12)
2007年中國平安淨利潤:150億元
2008年中國平安淨利潤:14億元 (富通投資減值)
2009年中國平安淨利潤:73億元
2010年淨利潤:179億元
4年淨利潤總計:416億元
盈利能力:保險公司本質上類似投資公司,評估其盈利能力
不太客觀,同時也不是最重要的指標,但盈利歷史告訴我們平安的投資能力低下。
2007年淨資產:1092億
2010年淨資產: 1168億
3年淨資產增加:76億元
3年分紅總計:160億元
由於淨利潤增長和淨資產增長不匹配,差額有180億元之多,故推測平安很多費用都直接借記淨資產,造成上市以來虛增盈利。
2007年至2010年間,淨資產每年增長率:2.3%
2007年-2009年市淨率波動範圍:2.5倍– 8 倍
現在值得3.5倍淨資產價格買入麼?在這裡,我們沒有基於內涵價值估算其價值,一是因為計算內涵價值牽扯太多估計變量,各種變量組合在一起不客觀,它的會計處理方法怎麼看都像是對付外人的,應該是公司精算出來賣給客戶賺取利潤,而非業主用這個虛頭巴腦的玩意兒來評估自己的身家性命。二,即使內涵價值的會計處理方法是正確的,他的質量和真實性也應該由其盈利能力來決定和體現,我們看到平安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未來一定會改善?
那麼,未來淨資產以年增20%計算,6年後平安的淨資產會達到50元左右。
以30%增長計算,需要4年多到位。
50%年增長?3年時間!
拋開平安淨資產年增長3%的現實,您能用自己的血汗錢來賭平安未來淨資產可以複利增長50%麼?即使是年增長20%,您晚上睡覺踏實麼?
應該按照清算價值估算的企業,穿上行業壁壘的黃馬甲,馬上具有了所謂的護城河。用超過3倍淨資產的價格買入不能估算正常盈利能力的企業,還被眾多所謂「價值投資者」高呼超值!
困惑了!
老股民的質疑
(2013年5月27日)
中國平安初探之三,淨資產歷史數據(續)
上文中,經球友提醒,因港幣與人民幣之間存在匯率差異,導致數據不嚴謹,雖然說這是毛估估,但還是儘可能的不要差異太多吧,儘可能的以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為準。經重新查閱年度報告,將勘誤數據重列。
附表一:中國平安歷史淨資產差異統計表(勘誤重列)
查看原圖
經與昨天數據比對,2003年以來的累計募集資金由854.22億元,勘誤為860.92億元,增加6.70億元人民幣;加2003年以前中國平安歷年募集資金毛估估累計86.86億元,平安始成立以來毛估估募集資金累計947.78億元人民幣,佔2012年末1596.17億元股東權益的59.38%。
如此,意味著中國平安成立25年以來,其股東權益的60%屬於募集資金,40%屬於企業經營所得,這個比例之高,讓我想不到的,估計全世界的公司很少有那樣的吧。怪不得有人說,平安只要把這些募集資金去存銀行的大額存款,不需要經營什麼,差不多也可以得到這些回報。實事求是的說,這也誇張了點,存銀行的大額存款沒那麼多回報的,何況也提供了那麼多人就業,創造了那麼多管理層富豪。
同時,也找到了股東權益(前面說的是公司淨資產,這並不嚴謹,現在改稱為股東權益)與歷年實現利潤的差異之處,找到了源頭。平安在08年通過會計政策變更,增加公積金4.93億元,減少未分配利潤153.82億元,合計減少股東權益148.89億元。09年會計政策變更,增加公積金4.11億元,減少未分配利潤146.26億元,合計減少股東權益142.15億元。兩者合計減少了股東權益291.04億元。如此,就差不多了。
奶奶的!看到這裡,就想罵人,你想把以前年度多計的利潤抹去就抹去吧,但為什麼直接減少未分配利潤而不是降低當期利潤呢?要知道,未分配利潤可是在繳納了所得稅以後的稅後利潤啊,如此,讓股東白白的多繳了所得稅,為公務員喝塑化劑提供資金支持。
哦,我好像明白了,減少當期利潤會減少管理層獎金,我就默默地減少未分配利潤,反正你們這些傻瓜股東也不知道的。君不見還有保險業的專業分析師說,這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嘛,避免實現利潤的大起大落導致股價下跌。唉,這叫著什麼話呢?
嗯,反正大家都認為中國平安是個優秀的上市公司,那麼我也深信不疑,這就是個優秀的上市公司,所以在找機會買進呢。
好了,這個問題解決了。
巴菲特關於買入價格的標準變遷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4665262隨著伯克希爾規模的增長,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關於買入股票的標準也在逐漸變化。
巴菲特關於買入公司股票列舉了四個標準,前三個沒有變化過,分別為:
(1)我們能夠理解。
(2)有持久競爭優勢。
(3)由誠實和能力兼備的人經營。
第4個條件是關於買入價格,在逐漸變化。
最開始時,第4個條件是「Available at a very atractive price」,即以非常有吸引力的價格買入。
後來在90年代,第4個條件變為「Available at an atractive price」,即以有吸引力的價格買入,修改的原因他自己解釋是因為規模大,難以找到非常低估的投資對象。
到2007年,第4個條件變為「 a sensible price」,即以合理價格買入。
我們能夠得到什麼啟示?
為什麼我買入SolarCity,而不是光伏設備生產商?! GT周
http://xueqiu.com/2465455092/24769066毫無疑問,太陽能的未來是極其光明的。廣義上來講,地球上所有的能量都是由太陽能轉化過來的,所有的生命也依賴著太陽的能量。一小時內的太陽能比全世界在一年內使用的能量還要多。太陽的能量到達這個地球表面的數量是如此巨大,以至於在一年中的太陽能是自從人類取得和開採的所有在地球上不可再生資源的煤、石油、天然氣、和鈾等相結合的總能源的兩倍。So,人類只需要取其那麼一點點,就能足以支撐未來社會對能源的需求,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對於這一點沒有信心的同學,就不用再看下去了。
既然如此看好太陽能,為什麼我不打算買光伏設備生產商呢?
拿IT行業來做類比的話,光伏設備生產商好比硬件公司。而SolarCity這類的就屬於軟件公司。一個是底層系統,一個是應用系統。毫無疑問,應用層面的附加值更高一些,空間也更廣闊一些。回顧IT行業的歷史,不管是PC時代還是互聯網時代,甚至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市值規模最大的還是應用類的公司。比如、微軟、Oracle、Google、Facebook等等,國內也如此,例子太多,不一一舉例了。而硬件類的CPU、內存、硬盤、顯示器等公司的市值遠遠不能和應用類的相提並論。蘋果公司比較特殊,雖然iPhone,iPad是硬件,但已經是各類硬件堆砌之後的應用型產品了(特斯拉也是)。而且做應用的話,可以通過不斷地調整應用的業務模式,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付降低經營風險,產生更高的收益,非常的靈活。而單純的硬件公司,調整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很容易死掉。譬如、最近幾年光伏生產商的業務都陷入了低谷,尚德破產重組。而SolarCity活得極其滋潤,業務規模不斷提升。所以,我更看好SolarCity,而不是第一太陽能,英利綠色能源等。
SolarCity為了提升太陽能應用的附加值,還開發了家庭用的太陽能管理軟件,可以實時監控家庭用電情況,還能給出能源使用建議、規劃使用等等。這類軟件並不附贈,需要額外購買。這又是在應用層面上提升了附加值的一個案例。隨著SolarCity用戶規模的增長,有了用戶(相當於流量)後,能夠變現的方式肯定還會有很多。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屆時,除了每月能收取用戶的租賃費,也能源源不斷地收取其他創新出來的新品種的服務費,如軟件使用費,X費、XX費,XXX費等,總費用一定低過電廠的電費。
Elon Musk說過他大學時代想出的三個能夠對人類未來發展影響最深的領域。互聯網,空間探索、清潔能源。毫無疑問,SolarCity的視野比特斯拉還要廣闊。SolarCity可以服務於特斯拉,也可以服務於一切用電的交通工具,服務於人們的各種生活與生產活動。當未來特斯拉遇到銷售瓶頸的時候,或許SolarCity已經積累了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用戶,變成了「美國國家電網」,真是可怕的憧憬啊。。。
最後,簡評一下2季度財報。
第二季度的營收不理想主要是一次性賣太陽能設備的銷售額下來了,導致同比營收下降。但是仔細看的話,這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一次性賣的業務,成本很高,不賺錢的,賺大錢的是租賃業務這一塊。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營收下降,而毛利大幅上升的情況。租賃業務的翻倍增長,造成了毛利同比去年大幅提升。這一塊的業務絕對是個廣闊的藍海市場,想像力無限。只要用戶的數量在不斷增長,球友們自不必擔心,激進的球友甚至可以每月定投SolarCity這家公司。
投資SolarCity,就是幫助人類能保護好我們的母親——地球。不讓她受傷,不讓她流淚。登機前匆匆行文,不通暢處敬請諒解。
2013年8月10日 於 麗江機場
低估值下買入是萬王之王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4825550每次看到有人說買入某個股票幾年不漲,甚至下跌,就想起原先寫的文章。要知道,
股市裡最大的變化是估值的變化,而非經濟的變化,更非盈利能力的變化。所以,買股票,一是低估值,二是不用太在乎經濟。
因此,
大多人永遠小心在高估值時候買入高成長的股票。招行連續增長百分40近10年,而12年股價跌到06年的水平。納斯達克有多少是世界成長的引擎,但目前的指數點位和10幾年前的5000點還是沒得比。
同時,大多人永遠要小心在高估值的時候買入好公司。美國歷史上最好的公司組合,漂亮50,曾經有兩次套牢人們十年,第一次是七十年代,第二次是這個世紀的頭十年。好公司成為行尸走肉,持有者估計堅持得心神俱疲,不知道為什麼業績增長價格還在下跌。
好公司或者高成長公司,很多時候,就是用來殺豬的,
合適的理由,才會有足夠的人心安理得的高價買入。
低估值下買入是萬王之王(一) 低估值和高增長,前者往往具有確定性,而後者沒有確定性。
當低估值因為總體經濟不振,陷入低增長,是極好的買入時機。因為經濟的規律總是高低相間,週而復始。一旦經濟轉好,低估值回到合理估值,就會有極佳的回報。
當低估值遇到流動性的問題,比如利率提高股市缺乏吸引力,比如股市過度擴容,但基於流動性總是會回到合理的水平,因此,一旦恢復,估值就會得到修復。
當然,最佳的狀態是低估值加上高成長,那麼,當低估值回到合理區域,就會獲取公司快速增長帶來的利潤以及估值上升帶來的利潤。
簡而言之,因為非公司長期轉壞產生的低估值,就產生了很好的買點;同樣,當大盤總體處於低估值的狀態,因為經濟總是增長的,所以,未來的收益就具有了極高的確定性。
低估值買入是王道的原因,就在於一些暫時性的問題總是會過去的,在於人們情緒轉換後,價格又回到價值的身上。
(二)
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低估值的時候喊危險,高估值的時候喊安全。
很多人成日關注自己沒有能力關注的宏觀經濟,憂心忡忡。(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分辨哪個是真的經濟學家,哪個是假的;他們也不知道經濟學家是有很多派別的,看多看空本來就有兩派,如果有第三派,那麼就是中立的。他們認同的經濟學家,往往是外行經濟學家,因為往往越外行的人,說出來的東西越淺白;也只有外行的假冒的經濟學家,敢說自己什麼都懂。)當然,還有一些人精力過剩,喜歡看世界經濟的,可惜的是他們談起歐美經濟貌似頭頭似道,實則狗屁不通。
如果他們現實點,回頭好好想想一個簡單的可以輕易論證的事實,那就是:即使是金融危機,也不比一個股票pe被腰斬更嚴重。美國次貸危機,美國的經濟損失了百分之50嗎?歐債危機,歐洲的經濟損失百分之50了嗎?我們看到的,最多也就是讓經濟增長停滯罷了。而股票的pe被腰斬,就可以讓一個股票從20元跌到10元。
因此,股民談經濟有問題,不如多關心他買的股票是否估值太高了。因為即便公司一兩年不盈利,也不過損失百分之十幾二十的利潤罷了;而買太高估值的股票,一旦回歸,就是玉石俱焚。
高估值是萬惡之源;低估值帶來未來的財富;故事週而復始。讓我們看看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
1988年,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時,可口可口市盈率近15倍。1988年到1998年十年間,可口可樂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為14.7%(略低於15%),1998底年股價達到66元,市盈率46.47倍!淨利潤的增長加上估值的提升,讓巴菲特十年的投資淨值增長12.64倍,年投資回報率達28%,這是一個標準的戴維斯雙擊。1998年到2011年,可口可樂的淨利潤年復合增速仍然有10%,但十三年間股價沒有變化,只是市盈率從46.47倍下降至12.7倍,失落的十三年。
(三)
大多人對市場的預期,是中短期預期,不是長期的預期。就像一畝田,你可以預期它明年收成不好或者大好,但一畝田的產量其實是有個定數的。一畝田的長期平均產量是1000斤,當它有一年的產量是1300斤或者700斤的時候,這畝田的價值其實變化不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是根據這畝田長期穩定的產量進行定價的。但在股市中,因為市場先生的存在,因此當它是700斤的時候,就給500斤的價格;當它是1300斤的時候,就給1500斤的價格。
此外,大多好的公司長期的收益是相對確定的。拉長時間,這些優秀的公司收益率,除了極少數公司,大多相差不大。因此,如果兩個同樣的好公司,他們的估值相差巨大,正常情況下,就讓人擔心是否有透支的問題,或者,會欣喜地發現某些公司因為市場的亂流而產生了嚴重的低估。
投資是從大概率出發的,是從常識出發的。低估值,除了和自身對比之外,還和這個群體裡的其他公司對比。高估的必然回落,低估的必然前行。輝煌的(透支)將蒙上塵埃;而遺棄的最終會被發現。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這個本源,就是價值,就是不通過博弈的價格而純粹來源於公司的回報。而當我們假設其他變量相同,只從估值這個角度入手,低估值當然就是萬王之王。低估百分之50,就可以輕取一個好公司5~7年的辛苦經營;高估百分百,則意味這個好公司5~7年的利潤事先被人領走了。
(四)
不要去考慮宏觀經濟永遠變壞的一天,因為宏觀經濟總是會從陰天、雨天走向春暖花開,買在寒風蕭瑟時,賣在陽光雨露後。因為人們總是如此容易被外界影響,同時又不知道這只是季節輪轉,只是晨昏交替,只是潮漲潮落。
范仲淹如此描述到: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而季節輪轉後: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低估值買入,是看清了輪轉、交替、漲落,知道太陽會升起,知道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是通過歷史的經驗確定二十四節氣來推算的春耕夏種秋收冬藏。
確信買入 RaymondJook祝振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402970101ghjb.html
iMoney原文,05-09-2013
在投行硏究報告裡面,經常看到一詞組 ConvictionBuy(確信買入),基金經理每天隨時收到一百多個不同的買入建議報告,花多眼亂,有些硏究部為了吸引基金留意,再由眾分析師的建議中篩選出所謂確信買入名單。
對於賣方分析員,定出確信買入並非難事,因為看錯了,找個藉口更改建議便成,反正客人不一定記得。但對於買方的基金經理便完全不一樣,確信買入是真金白銀的投入,這行動通常表示:1)買入後期望股價於短期內會有表演;2)就算股價有波幅,也不會輕易止蝕,甚至愈跌愈加碼;3)買入的份量一定具規模,否則就算勁升對組合回報都沒有太大幫助。
一般對沖基金只持有20只至40只股票,如果確信買入只佔組合的1%至2%,那怕找到倍升股,基金的回報也突出不了。對沖基金因為自由度較大,能稱為確信的起碼佔組合比重的5%至10%以上,而這種決定一定經過深入硏究,準備作中長線投資。假若基金經理的確信買入經常缺乏表現或虧蝕,就算沒有立刻被炒掉,投資者也會早晩回贖離去。對於基金來說,確信買入有如生命賭注,要有絕對信心才會押注。出色的基金經理,因他們敢於押重注碼,並大部份時間勝出。
市場上成王敗寇最近新聞多多的美國維權對沖基金Pershing Square Management創辦人及基金經理WilliamAckman就承認投資錯誤,重注押錯了JC Penney(JCP),最後把持有多年的17.74%JCP股份一次過經投行按12.9美元盡數配售沽出,虧損一半。賣出前JCP仍佔其107億美元組合的4.7%,以其出售價計,Ackman的JCP股份今年下跌達34.6%,拖累其基金今年首8個月的浄回報只有0.3%。
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Ackman沽出JCP不久,有另外兩家對沖基金申報增持JCP,分別是LarryRobbins的Glenview CapitalManagement(管理96.9億美元)增持至9.1%成為最新的第一大股東,及Kyle Bass的Hayman CapitalManagement(15億美元)增持至5.2%。消息一出,JCP立刻單日上升6.1%。加上之前申報的Soros FundManagement(280億美元), Perry Capital(86.9億美元) 及Tiger ConsumerManagement(37億美元),JCP的股東名冊可謂粒粒皆星,更關鍵的是市場之前憂慮JCP流動資金有問題,但隨著多家對沖基金出手而逐漸消失。
高回報必帶風險大比例持股是基金經理確信買入的表現,按這種注碼目標回報肯定不會少於一倍,基金在背後一定作出大量硏究及盡職審查。但硏究歸硏究,股價低賤必定是公司前景不明朗。通常基金經過深入財務分析後,認為有足夠復甦機會,可提供值博率才會下注。要贏取豐厚利潤,必定要承擔可計算的風險,在不明朗時,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才會偏低,股價才有機會以倍數計上升。
筆者記得去年底康寶萊(Herbalife,HLF)受Ackman拋空狙擊大跌,CNBC一眾股評人議論紛紛,但沒有一個敢建議低位買入,主流意見都是迴避不碰為妙(當然因為這些人根本沒有作過深入硏究)。但一些做足功課的基金在低位時大量購入,結果HLF連續兩季業績高於市場期望,股價由年初至今大升94.9%。
權益披露:筆者旗下基金持有JCP股份,且隨時會於市場買入及沽出
以什麼樣的價格買入股票? 行者云峰
http://xueqiu.com/1358957669/25246273——2013年9月投資筆記
熊市是什麼,哀鴻遍野,市場一片悲觀;熊市是什麼,割肉就是止損,每一次反彈都是逃身良機;熊市是什麼,底部還有看不見的底,絕望得看不到明天……
這一輪的熊市或許將要過去,歷時5到6年,對於我來說,非常痛苦,教訓深刻。但教育意義同樣巨大,經驗的積累相信對以後的投資有所益處。——珍惜市場機會,珍惜牛市,同樣要珍惜熊市,熊市底部區域是低價買入的良好時機,是積累優質股權,為在未來的牛市中財富膨脹打下基礎的良好時期。
市場很難預測,但聰明的投資者,在買入時,就已經確定了盈利的可能性,確定了勝勢。其中的關鍵點在於,買入時機和價格。如何利用市場機會,在底部區域以「坑人的價格」買到心儀的目標,並積攢股權到一定份量?這是我一直在努力思考並探索的。
這五六年來,一直在堅持投入,勒緊褲帶買入,買入,再買入,提起來真是一把把的辛酸淚。這個過程中,無知、愚蠢、貪婪、膽怯等等負面情緒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有了將民生銀行按11:1的比例換成了中國平安靜待大牛市等等「經典」案例……遺憾的地方太多了,雖然現在很僥倖地在比較滿意的價位建立了一個比較滿意的股票組合,但確實是交了不菲學費,並且投入的時間、精力成本難以計算,而且後面也很難保證不會再交學費,但總要努力記住些教訓。譬如這幾天自己試圖總結,什麼樣的時機或機會出現時,以什麼樣的價位買入股票。
有意思的是,每一輪熊市中,虧損行業、企業不用提,週期性行業也不說,哪怕是仍然盈利,並且看上去很美的盈利行業,也會有至少1個以上行業遭遇整體性拋棄。所謂的結構性市場,每一輪總有所謂抗跌的版塊,也會有遭遇整體性偏見的版塊。因此,在熊市中,理性投資者總能找到自己的機會,也所以,別擔心買不到低估的好股票,或者合適的股票。
我梳理了自己對買入時機和價格的七點認識。必須說明,這些條件也不是機械的,有可能是單一條件,有可能不是。當然,也沒有絕對的精確性。就算單一條件,也不是說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介入,譬如銀行股,2009年10PE時我認為比較合理了,但後來又打了三五折;航運股ST遠洋股價低迷時相對高點1折,夠低了吧,結果又打了個3折(這還幸好是因為有中國特色,死不了,也總有接盤的,也總有配合炒作的)。因此,市場變化莫測,在這個市場生存,總還要有一套相應的資金管理、建倉策略和組合配置策略。
對買入價格的認識:
A 、業績持續增長的優質企業,1PB以下,或1P/EV以下;
(案例:這輪熊市中的股份制銀行;中國平安36.11元以下買也會取得較好回報)
B 、業績穩定的持續盈利企業,淨資產收益率/PB=0.15以上,即實際15%回報率;
(例,中國神華,中國石化、中國建築等現價對應年復合15%以上收益)
C 、持續盈利的確定性較好企業,壟斷性或具有市場獨特地位為佳,PE10倍以下。
(例:等待貴州茅台的機會,次選五糧和瀘窖)
D 、股息*20以內,即派息率5%以上。
(例:農業銀行、大秦鐵路、長江電力等低點時派息率6到7個點)
E、 強週期股,死不了的企業,有正收益,即不虧損資產,0.5PB以內。
(案例:寶鋼股份、晨鳴紙業)
F 、長週期,不會輕易死的虧損企業,國企為佳,股價1折以內,風險投資。
(案例:如ST運洋2.38元相對68.4元高點3.48%。)
G 、滬市平均市盈率12倍以下時,指數基金也是佳選。
(牛熊週期反覆,牛來了,大盤指數也會有3倍收益)
滿倉加融資買入創業板股能賺嗎? 林子白
http://xueqiu.com/6624941293/25681624看到有人炫耀自己借錢買創業板股票,幾個月賺了3倍。還有的人滿倉加融資買入創業板股票,期望借此實現財務自由。可以肯定的說,這些人基本都毀了,泡沫破滅之後,虧光本金還要欠一屁股債。
股市裡比的不是誰賺得多,而是誰活得久。幾個月賺3倍,在中國股市歷史上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業績,1992年上海炒作認購證,30元的認購證半年時間炒到1萬元,半年300倍。有一批膽子大的人由此發達,成為千萬大戶。兩三年後,這批股市上第一批主力的結局是有的打回原形,有的進了精神病院,有的被判刑,唯一碩果僅存的楊百萬成了靠賣書開講座忽悠股民賺錢的人。
94年的三大政策行情,95年的5.18行情,96-97年的特大牛市,98年重組股行情,99年5.19行情,03年五朵金花行情,05-07年的特大牛市,中國股市歷史上的這些行情,龍頭股票少則漲3、4倍,96-97年大牛市,蘇物貿(現在叫創元科技)漲了45倍,05-07年大牛市,中國船舶(原滬東重機)漲了75倍。和它們相比,今年的創業板行情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所有的股民都曾經在股市中賺到錢,賺過幾倍、十幾倍的也大有人在,但是能夠把賺到的錢留住的人寥寥無幾。我本人97年初入股市,上半年賺了7倍,下半年賠了60%,好在那時我還有基本的理智,沒有透支。那時營業部給大戶透支比例是一比二甚至一比三,一比二透支,股票下跌三分之一,就打穿了,一比三,股票下跌四分之一就打穿。很多大戶被請出大戶室,身上還背著營業部的一大筆債。經過開始幾年的大起大落,從03年起,我就不再追求賺快錢了,初入市時我的目標是每年賺2-3倍,至少也要每年翻番,03年起我的目標是每筆最大虧損不超過總資產的3%,在此基礎上爭取每年資產增值20%。05年底開始的大牛市,頭大半年我只做股改行情,在股票股改停牌之前買入,得到十送三的對價,股改方案通過復牌後,幾乎所有的股票都是上漲,至少和停牌前價格相當,參與一次股改,至少賺30%,記得我參與的第一次股改是法爾勝,最後一次是蘭州黃河,每隔一個多月買入股票然後股改停牌一個多月,復牌後馬上拋出,10個月時間參與了6次股改,最少一次賺30%,最多一次賺50%,6次股改賺了6倍。06年底,全國老百姓開始瘋狂入市,12月7日,蘭州黃河復牌,正是這一天,嘉實策略增長基金發行,一天之內申購資金400億,震驚股市,我知道股市最瘋狂的時刻到來了。根據以前的經驗,新股民最愛低價股,我在2.50-2.60之間全倉買入吉林化纖,一直持有到5.30之前,在11元以上拋出。07年4、5月之間,全國人民都瘋了,每週新開戶近百萬,營業部裡人山人海,大街小巷談的都是股市,那首著名的《死了都不賣》就是這時傳唱起來的,股市熱得讓我受不了,所以清倉離場,躲過了5.30。5.30之後,也沒有再回來,而是把資金轉移到了H股,買入江西銅業H股,理由也很簡單,江西銅業H股價格只有12港元,A股價格25元以上。一直持有到30港元。不過即使我如此小心,08年還是載到了鞍鋼股份身上,08年1月鞍鋼H股從39港元跌到了13港元,而當時A股還在20元以上,H股的價格只有10PE,我在14港元買入,最後鞍鋼H股跌到了4港元,3PE。從那以後,我再也不重倉股票了,主要資金放在貨幣基金、國債回購和A份額上。只有兩種情況才以部分倉位買股票,一是股市出現比較確定的中期行情,二是股市暴跌,入場接帶血的籌碼,做短線。看不懂的行情不做,風險高的股票不買,做好風控,及時止損,嚴防資金回撤過大。目標是總資金每年增長20%,只靠低風險套利加階段性持股,我每年都能超額完成任務。
拉拉雜雜寫一堆,就是想給藝高人膽大的新股民提個醒。不要看不起20-30%的盈利,你能做到每年複利30%,堅持40年,你就是巴菲特。想靠在一隻股票上賭運氣,滿倉加透支,一舉脫貧致富,大多數人的結果是快速致貧。同時也給價值投資者提個醒,即使你對上市公司研究的再透徹,總有黑天鵝出現,過於執著的相信自己的研究,有可能像董寶珍一樣裸奔。
低估是買入的理由嗎? 深圳價值投資者
http://xueqiu.com/1389365398/25680606上週末與一老友飯局,此人投資業績驚人,2007年至今有10倍收益,2007年以前不止10倍,簡單計算在其不到20年的投資生涯之中實現了至少200倍的投資收益,當然,我們都是農民出身,白手起家,儘管200倍的投資收益的絕對值還是比不上高富帥,但已經財務自由。
他對我非常瞭解,我近年一直滿倉銀行,業績不佳,對此,此友幾年來一直向我強調一個觀點:低估值不是買入的理由。
我買入股票的理由非常簡單:股票低估,如近幾年一直在低位徘徊的銀行。我BUY AND HOLD。老友反對的理由也非常簡單,低估不是買入的理由,股票低估是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在不確定性因素沒有消除之前,可能一直低估,如銀行低估,並且這些年一直低估,我們投資者要迴避不確定性。可以在不確定性消除之後,公司前景明朗之後介入。我答日::「不確定性消除之後可能沒有這麼便宜的股價了」。老友回答:「在不確定性消除之後,股價可能更貴,但是通常不會貴到無法買入,付出多一點的價錢,迴避不確定性和可能的時間成本,還是值得的。」
我回答::「對於銀行的未來,我不認為有什麼大的不確定性因素,相反,我認為銀行的未來依舊美好是一件比較確定的事情。」老友回答:「你的觀點無法左右市場。市場價格已經明確指出銀行未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我對日:「價值投資就是尋找市場錯價,從市場無效的地方賺錢,市場的價格不是投資的指導,相反,我視之為機會」。
老友回答::「迴避不確定性和時間成本的機會不是更好,為什麼要呆在銀行、航運這些低估但可能繼續低估的股票裡面呢?」
順便舉例說說此友近年來的成功之作吧:1塊多買入03337安東油田,2塊多買入00750興業太陽能。二隻股票都是賺到幾倍的收益了。
買入前的確認檢查清單--專治「腦發熱」和「手犯賤」的壞習慣 耐力投資
http://xueqiu.com/7096399426/26478417這是我給自己列出的10條買入檢查清單,也是投資操作紀律的一部分(初稿--待優化和再思考),請給建議,謝謝!
# 以下量化條款有利於保證對投資標基本面的徹底瞭解,並防止和避免依靠簡單的直覺、情緒化、衝動性和投機性買入的錯誤 – 專治「腦發熱」和「手犯賤」,有利於養成良好的投資操作習慣:
– 必須全文閱讀過上市公司至少2年的年報、季報、電話會議紀要、以及重要的臨時公告文件(打鉤確認: );
– 必須全文閱讀過2家以上競爭對手或者同行業公司2年的年報(打鉤確認: );
– 必須仔細閱讀過5份以上「看多」分析報告或者文章(如能找到)(打鉤確認: );
– 必須仔細閱讀過5份以上「看空」分析報告或者文章(如能找到)(打鉤確認: );
– 必須寫出1份書面的公司可投資分析報告(行業分析、競爭力分析、商業模式分析、財務分析、管理層分析、估值分析 – 報告內容可以很簡要,哪怕是每一項內容只有一句話,整體內容只有半頁紙,但必須有)(打鉤確認: );
– 買入時必須以「持有至少1年以上」為投資計劃(打鉤確認: );
– 嚴格實行分批分時買入計劃,第一次買入金額不得高於總體買入計劃的1/3; 第二次買入時間距離第一次買入時間不得少於1周 (打鉤確認: );
– 單只股票的持倉金額不得高於投資總額的20%(打鉤確認: );
– 永遠保留一定的現金(或者可隨時調動的現金等價物),現金比例永遠不低於5% (打鉤確認: );
– 下單操作前,離開電腦,重新思考1分鐘以上,並對以上各項條款做重新確認(打鉤確認: );
# 以上條款作為買入任何一隻股票時的最低要求和必要條件,而非最高要求和充分條件。
買入天大石油管材(00839) 江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tq2d.html13年年尾已開始買,買入價在1.26-1.29
先說不利的,嚴重產能過程的行業,該公司及同行業績最近幾年都不好,現金不多。
好的是這公司把債都還了(這是我喜歡的類型),還在不斷回購。鄧普頓兩個基金合共持有20%H股。偶爾的頁岩氣炒作及石油石化行業管道設備增設,更新等。與VALLOUREC的合作值得憧憬,VALLOUREC是間很牛的公司。2010年以每股3.96元認購其發行的1.96億股新股,佔公司股本19.45%
中性:折舊高,比同行都高很多,我問公司秘書原因說是她們的設備從德國引進(就是比同行貴?)我看她這幾年折舊都偏高,對以前股東不利,對現在進入的也許是個好事,所以中性吧。
2014年潛伏一年多的南粵交通(03399)終於爆發,這支股票是個人最近幾年能理解的最超值,性價比最高,也是典型的富二代,坐地生財,背靠財大氣粗的乾爹。即使升了很多,性價比依舊超值,剛開始而已。
投資有風險。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