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時間,關於李嘉誠「脫華入歐」之輿論甚囂塵上。實際上,早在2001年,李嘉誠麾下的長和系就實現了重心向歐洲的轉移。截至目前,佔據整個長和系資產最大比例的電信3G資產,以及佔據營業額最大比例的屈臣氏零售業務,重心已然配置在了歐洲,這顯然顛覆了外界關於「李嘉誠的零售業務主要在中國香港及內地」的認知。而來自中國香港和內地的地產業務收入,幾乎連續多年在和記黃埔各大業務中處於墊底位置,這與「大地產商李嘉誠」的標籤也大相逕庭。
如今的長和系,投資橫跨全球五大洲52個國家與地區,麾下15家上市公司遍佈香港、上海、新加坡、倫敦、多倫多、澳大利亞等證券交易所,其資產總額及市值總額雙雙跨過萬億港元大關。李嘉誠究竟有著怎樣的財技,使得這艘萬億規模的商業巨輪平穩前進?分析長和系核心旗艦和記黃埔長達13年的財務數據可見,其資產配置既存在行業間的互補性,又存在地區間的互補性,這種交叉互補使得長和系始終能夠保持穩定的現金流,從而實現整體收益的平穩上升。
此外,我們連續追溯13年的財報數據,還發現出一個奇特的現象:和記黃埔在不同地區的回報水平不盡相同,其在歐洲的資產回報率最低(約為5%),在中國內地的資產回報率最高(約為15%),但李嘉誠卻在歐洲配置了最大比例的資產(約佔40%),而在中國內地配置了最小比例的資產(約佔10%),這一資產配置背後或許潛藏著一個邏輯:當資本到達一定規模後,安全增長而非逐利才是最重要的。
本刊主筆 蘇龍飛/文
2013年11月5日,長園集團(600525)公告稱,控股股東—李嘉誠家族持有的長和投資有限公司於當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減持其5%股權,持股比例降至20.76%。這已經是長園集團2013年以來第三度發佈控股股東減持的公告,在2012年年報中,其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還高達35.76%。
根據減持記錄計算,李嘉誠家族總計減持了長園集團15%的股權,套現金額超過9.5億元。雖然這個數額對華人首富李嘉誠來說不值一提,但在2013年下半年以來其備受「撤資」質疑的背景下,這樣的套現舉動還是頗為引人注目。
此前,已經陸續有長和系26億元拋售廣州商廈、300億港元擬脫手百佳超市(後宣佈放棄出售)、60億元擬出讓上海在建商廈等新聞爆出。而可資對比的是,長和系2010年以來在歐洲的累計投資高達1500億港元。於是,李嘉誠不可避免陷入了「撤離香港」、「脫華入歐」的輿論漩渦。
而更早前的2013年2、3月間,李嘉誠麾下的長江實業(00001.HK)及和記黃埔(00013.HK),先後遭遇香港證監會的調查以及碼頭工人的罷工事件,這些事件似乎成了李嘉誠撤離行動的「強化腳註」。
李嘉誠是否意圖「脫華入歐」?其資產移動的軌跡是怎樣的?其資產配置及業務佈局又揭示了怎樣的秘密?
為此,我們追溯了長和系核心公司和記黃埔連續13年的財務數據,試圖尋找其中的答案。
脫華入歐已是「過去時」
如今的長和系,業務遍及港口、地產、酒店、能源、基建、電力、電信、零售、金融投資,投資橫跨全球五大洲52個國家與地區,麾下15家上市公司遍佈香港、上海、新加坡、倫敦、多倫多、澳大利亞等證券交易所(圖1),其資產總額及市值總額雙雙跨過萬億港元大關。
在長和系的架構中,長江實業位於最上層,其持有的和記黃埔股權比例接近50%。而多元化經營的和記黃埔,總資產逾8000億港元,直接控股長和系的眾多上市公司,是長和系當之無愧的旗艦。
資產配置格局:重心已然在歐洲
當前關於李嘉誠是否「意圖脫華入歐」眾說紛紜,實際上其早已經完成脫華入歐之遷移。雖然長和系的總部依然設立在香港,但《新財富》對和記黃埔的追溯統計顯示,其早在2001年(甚至更早)就已經將資產重心配置在了歐洲(圖2)。
2001年,和記黃埔總資產4312億港元,其中配置在歐洲的資產總額為1634億港元,佔比為38%;配置在香港特區的資產總額為1115億港元,佔26%;配置在中國內地的資產總額為372億港元,佔9%。香港與內地合計的資產佔比(35%)也不及歐洲之高。
從圖2來看,雖然和記黃埔的總資產一路攀高,及至2012年達到8039億港元之巨,但其在各個地區的資產配置格局並未發生重大改變。歐洲資產規模3434億港元,佔比從2001年的38%小幅提升至43%;中國內地資產規模762億港元,佔9%,與2001年之比例持平;香港資產規模1044億港元,佔比從2001年26%下滑至13%,變化最為顯著。這意味著李嘉誠不斷將增量的資本從香港抽離,轉而加重在歐洲的資產配置,以至於如今歐洲的資產幾乎佔據了和記黃埔的半壁江山。
和記黃埔在歐洲的資產佈局,基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其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在歐洲固有的港口資產,包括英國的菲利斯杜港、荷蘭的鹿特丹港、德國的杜伊斯堡港等。
第二個階段,是其上世紀90年代在歐洲投資運營通信2G業務Orange。2000年初,李嘉誠將Orange公司的全部股權以1400億港元出售,淨賺折合1100餘億港元,這筆交易史稱「超人賣橙」,這筆利得依然留在了歐洲大陸,作為和黃日後在歐洲3G業務的啟動資金。
第三個階段,是和記黃埔在2002年開始啟動的歐洲3G投資,此項投資累計超過2200億港元。
幾乎在同階段內,和記黃埔旗下的零售品牌屈臣氏也開始在歐洲大規模擴張,比如:2002年收購在歐洲保健及美容零售業佔有領導地位的 Kruidvat集團,2005年收購德國保健與美容產品連鎖店Dirk Rossmann GmbH四成股權,2005年收購歐洲蔓麗安奈(Marionnaud Parfumeries SA)躍身成為全球最大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品牌,2006年收購烏克蘭擁有最多店舖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店DC的65%股權。
第四個階段,是和記黃埔基建業務在歐洲的擴張,包括2005年長江基建(01038.HK)與香港電燈(00006.HK,2011年更名為「電能實業」)在英國完成收購北部氣體網絡,2009年斥資約7580萬英鎊增持英國北部氣體網絡的股權,2010年以58億英鎊完成收購英國電網業務,2011年48億英鎊收購英國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2012年6.45億英鎊收購英國八個主要配氣網絡之一的Wales & West Utilities。
收入來源格局:歐洲一騎絕塵
和記黃埔不斷加重在歐洲的資產配置的策略,使得其收入結構呈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各區域的收入增長中,歐洲呈現出一騎絕塵的姿態,其他各區則緩慢增長(圖3)。
2001年,和記黃埔890億港元的總收入中,歐洲僅錄得66.71億港元,是所有區域中最低的一個,遠不及貢獻收入最高415億港元的香港。當時歐洲的收入貢獻所以如此之低,主要是歐洲當時創收的僅限於港口業務,當時3G業務還未啟動,而2G業務已經出售。
自2002年起,隨著歐洲3G業務的啟動,以及屈臣氏在歐洲的大規模收購,和記黃埔在歐洲的收入迅速增加,並在2004年超越香港,成為最大的收入貢獻區域,此後一路飆升。
2010年之後,和記黃埔在歐洲的收入再一次加速上揚,則是拜其2009年以來在基建業務領域超過百億英鎊的大規模收購所賜。
及至2012年,和記黃埔3984億港元總收入中,歐洲以貢獻1689億港元獨佔鰲頭,香港僅有640億港元,中國內地則以427億港元墊底。
從和記黃埔全球各地的收入佔比來看,港歐「倒掛」的趨勢更加明顯(圖4)。2001年,香港的收入佔比高達47%,而歐洲則是墊底的7%;2004年,歐洲以34%的收入貢獻超越香港的26%;2013年上半年,歐洲的收入佔比更是高達43%,香港的收入佔比進一步跌落至15%。中國內地對和記黃埔的收入佔比,從2001年至今始終保持在10%上下浮動。
利潤貢獻格局:歐洲強勢V型逆轉
從和記黃埔的稅前利潤結構來看,各區域互有漲跌,香港和美洲的稅前利潤數額趨於下跌,中國內地和亞洲、澳大利亞的稅前利潤額處於上漲中,而歐洲部分則呈現出先跌後漲的強勢V型逆轉格局(圖5)。
由於2002年歐洲3G業務啟動,前期的巨額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將和黃整個歐洲板塊拉入巨虧泥潭,2004年達到虧損274億港元的峰值,但之後隨著3G業務收入的增加,歐洲板塊虧損額逐年縮減,及至2010年已整體扭虧,到2012年利潤額達到195億港元,成為各地區最高者。
2001年利潤貢獻最高的香港,到2012年已經跌落至第三位,絕對金額從99億港元下跌至91億港元。資產配置比例一直處於末尾的中國內地,對和記黃埔的利潤貢獻卻是一路上漲,其2012年貢獻了110億港元,僅次於歐洲部分。
從以上三個指標來看,無論是資產配置比例、收入貢獻比例還是利潤貢獻比例,歐洲業務皆已當仁不讓成為李家資產的核心部分。外界所爭議的李嘉誠「脫華入歐」,不是「將來時」或者「進行時」,而是「過去時」。
多元化經營的對沖策略
按行業對和記黃埔的業務進行分析,可以提供另一個重要的視角。業務多元化的和記黃埔,可以說是無所不涉,按其官方統計口徑主要可分為八個類別:港口、地產及酒店、零售、基建、能源、亞洲及澳洲電信、歐洲3G業務、財務及投資與其他。
多元經營,零售獨大
《新財富》的統計顯示,零售業務自2001年以來一直穩居和記黃埔收入來源的頭把交椅,2012年更是貢獻了近1500億港元的收入;歐洲的電信3G業務自2003年開始錄得收入之後,也迅速成長為和黃第二大收入來源,2012年貢獻了近600億港元;而其地產業務收入則幾乎連續多年處於墊底的位置,這與大家慣以為的「大地產商李嘉誠」這一身份顯然大相逕庭(圖6)。
2012年和記黃埔的地產業務收入僅有200億港元,相較於其全年3984億港元的總收入而言,已然無足輕重。不過,如果加上以地產為核心主業的長江實業311億港元的收入,長和系的地產業務收入總額則跨過500億港元大關。
從不同業務收入的佔比來看,和黃零售業務佔比基本穩定在35%-40%的區間內(圖7),並保持著和集團總收入等比例增長的態勢。
截至2012年底,和記黃埔旗下的零售品牌屈臣氏,在全球的零售店總數達到10865間,其中歐洲獨佔67%,而中國內地與香港僅佔18%。這顯然顛覆了外界關於「李嘉誠的零售業務主要在香港及中國內地」的認知。
和記黃埔在歐洲的零售規模,主要得益於旗下屈臣氏在歐洲的大肆收購,其先後將歐洲知名的Kruidvat集團、Dirk Rossmann GmbH、Marionnaud Parfumeries SA、DC等保健及美容連鎖品牌收入囊中。
3G巨虧,其他行業補貼
從稅前利潤額來看,和記黃埔的各分項業務基本處於同步增長中,這就使得其利潤總額逐年大幅上揚(圖8)。2011年,和記黃埔的稅前利潤總額暴增至995億港元,主要系因其將旗下所有在廣東省、香港以及澳門的港口業務,分拆後設立和記港口信託(NS8U.SG)並於新加坡上市。和記黃埔借此出售套現該信託72.4%的權益,一舉淨賺556.44億港元,超過其他所有業務的年度盈利之和。
企業經營,難免不受經濟週期、市場回報期拉長等因素影響,和記黃埔亦不例外。其利潤逐年遞增的進程,也曾遭遇驚險之處。2002年和記黃埔在歐洲啟動的3G業務,因固定資產投資數額龐大迅速陷入巨虧境地,2004年達到峰值虧損375億港元,此後雖然虧損額有所縮小,但依然達百億級別。
如何不讓3G業務的巨虧,拖垮和記黃埔的整體性盈利?李嘉誠的選擇是,持續變賣資產,如歐洲瓶裝水業務、廣州寶潔公司20%股權、和記港口集團股權、印度移動通信業務等,創造非經常性溢利,以彌補虧損的缺口(詳見後文《長和系豪賭3G財務闖關》)。正因為「出售投資所得」創造的盈利,很大程度上對沖了3G業務的虧損,才使得和記黃埔整體盈利處於穩步增長中(2008-2010年和黃整體盈利下滑,主要受金融海嘯影響)。
行業互補,有效平滑利潤率波幅
從和記黃埔的稅前利潤率來看,各個子業務的波動相當不規則,既有大幅下跌的業務板塊,也有大幅上升的板塊,2005-2013年,其各業務稅前利潤率波動區間從-80%到100%不等(圖9)。下跌板塊令人心悸,比如財務與投資業務,從最高點101.8%跌落至最低點9.2%,香港及亞洲電信部分,從最高點的15.88%跌落至-12.92%;上升板塊也叫人稱奇,比如歐洲3G業務,從-71.68上升至6.16%。
雖然不同業務波幅巨大,但是和記黃埔的整體利潤率卻始終穩定在15%-25%區間,多元化的業務之間實現了有效的對沖。利用不同行業的週期,實現風險的對沖,以獲得平滑穩定的現金流,這個樸素的道理多數企業經營者都能明白,但是李嘉誠運籌之水準,確讓眾人難以望其項背。
和記黃埔的風險互補對沖,不僅體現在行業之間,還體現在區域之間。圖9顯示,其在香港及亞洲其他區域的電信業務2005-2010年的利潤率處於下滑狀態,而同期歐洲3G業務卻處於上升趨勢,相同業務的不同區域實現了有效對沖。
在和記黃埔的所有業務中,除了處於培育期的歐洲3G業務,零售業可以說是利潤率最低的,多數年份稅前利潤率低於5%。如此薄利之下,緣何和記黃埔還在不停擴張屈臣氏?其實李嘉誠看中的是零售業的現金流「蓄水池」功能,零售業雖然不能帶來高利潤,但其高周轉率能帶來充沛的現金流,使其能夠從容應付突來的現金周轉危機。
2013年8月,和記黃埔計劃整體出售屈臣氏旗下的百佳超市,媒體報導稱價格不低於300億港元。百佳超市旗下店面主要分佈在中國香港及內地,其中香港270餘家,內地50餘家。在香港,百佳超市是第二大百貨零售商,市場份額約佔35%。
雖說百佳超市在香港具有舉足輕重地位,但出售百佳超市並不能撼動和記黃埔在零售領域的根基。從連鎖店數量來看,百佳超市店面總數327間,僅佔屈臣氏集團總數10800家的3%;從營業額來看,根據和記黃埔2012年年報,百佳超市與豐澤電器以及屈臣氏酒窖合計的銷售額為369億港元,佔和黃零售業務1486億港元銷售額的25%,如果去除豐澤電器及屈臣氏酒窖,百佳超市銷售額的佔比約為20%。
2013年10月,和記黃埔宣佈放棄出售百佳超市,其實即便出售百佳,也並不會影響到零售業作為和記黃埔「資金蓄水池」的功能,且有利於將其資產從低利潤業務轉移到高利潤業務,整體拉高利潤率。
資本流動背後的邏輯
目前,李嘉誠在歐洲日益進入全方位投資的狀態(表1),而在中國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地產、零售、港口領域(表2)。而我們在追溯和記黃埔連續13年的財報數據時,則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投資回報率與資產配置的倒掛。
2001-2012年,和記黃埔在全球各地的投資回報水平不盡相同(圖10)。整體而言,其在中國內地的資產回報率是最高的,而且處於上行趨勢,目前達到15%左右;在歐洲的資產回報率則是最低的,儘管歐洲3G業務已經扭虧為盈,歐洲的整體回報率在上升,但也僅在5%左右。相較而言,中國內地的資產回報率是歐洲的近3倍。
按照資本的逐利原則,李嘉誠應該把大比例的資產配置在中國內地,小比例的資產配置在歐洲,但實際情況卻是相反—他在歐洲配置了最大比例的資產(約40%),而在中國內地配置了最小比例的資產(約10%)。
此外,在和記黃埔的某一具體業務中,同樣存在回報率與資產配置倒掛的現象。以零售業為例,屈臣氏在中國內地的稅前利潤率約為17.5%,歐洲約為6%,中國內地是歐洲的3倍。相反,屈臣氏的零售店在內地只有1400餘家,而在歐洲卻高達5600家,歐洲的零售店是中國內地的4倍(圖11、12)。
和黃在區域投資中資產配置與回報率背道而馳的現象,究竟應當作何解釋?在長和系完成收購英國主要配氣公司Wales & West Utilities時,長江實業董事總經理甘慶林(李嘉誠之連襟,迎娶了莊月明之妹莊月華)的話或可作為一個註腳:「英國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財務及受規管業務制度,集團視英國為最理想的投資地點之一。」而李嘉誠本人在2013年11月22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直陳:「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在政策不公平、營商環境不佳、政府選擇性行使權力之下,投資意欲一定相對下降。」
李嘉誠營商逾70年時間,其所掌控的資本性格越來越像歐洲發展資本主義400年來所積攢下來的「老錢」。對於資本上規模的「老錢」而言,一個重要的投資邏輯是:逐利性並不是第一位的,安全增長才更重要。或許正因如此,日趨謹慎對風險敏感的李嘉誠,主要資本逐漸流向了安全穩定的歐洲。在資本的全球流動日益便捷的今天,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如何為各類「老錢」、「新錢」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值得反思。
有時候睇下某些公司業績,明明經營溢利係無錢賺,但最後可以宣佈有盈餘,還可以派息; 相反有些公司就經營狀況良好,稅前稅後都錄得盈利,可是卻宣佈蝕錢,真係讓人摸不著頭腦,誰偷走了公司的盈利呢?
一般人眼中的賺蝕是這樣計算的,一買一賣的差額,扣除成本,就是盈利或虧損,相當簡單直接,童叟無欺。
不過在會計角度就沒有這樣簡單,公司可以變做錢的東西,或潛在的利潤或虧損,都可以包括入經營溢利內,最典型的例子有兩個。
1. 物業入賬:這個較常出現在地產相關公司,因為從會計角度,公司持有的物業可以是投資的一部份,物業賬面上升值或減值會被視作為公司盈利或虧損的一部份,所以公司持有的物業會每年作一次重新估值,公司可以選擇把重新估值的差額成為盈利的一部份,就以一隻收租股做例子,假如所有物業都簽兩年死約,那麼公司便會有連續兩年經營溢利沒有增長(因為不能中途加租),不過物業價格上升的話,公司可藉每年的物業價值重估,把重估後的溢價放進經營溢利內,於是一年後公司會獲得盈利增長,製造利好消息吸引投資者。
2.壞賬撥備:這個較常出現在金融類股份,例如銀行股,因為銀行的主要業務是提供融資,人上人就話有借有還,但一般機構或個人賴債甚至走佬是絕對有可能,尤其碰上了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當銀行預期經濟有下行風險,或金融市場發生了重大事故令到市場的流動性下降的時候,例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銀行自然要做好壓力測試,預計有部份貸款會違約,或部份未到期的投資將會賠本,與此同時,在財務報表上就會預先計定數,把未來發生的壞賬或投資虧損預先反映出來,令到違約事件真的發生或贖回投資時對財務報表的衝擊減至最少。
無論物業入賬或壞賬撥備,都是先用未來錢,或先蝕未來錢,前者可解讀為「最好的時候已提早發生」,即是現時股價已反映了未來的事實,投資者可以考慮沽出股票獲利,再候更好投資機會。相反,後者則意味著「最差的時候提早來臨」,即是未來就算再差,都不及現在的,投資者更可以乘勢趁低吸納,慢慢等待獲利時刻。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容我細細拆解。
此股過去幾年來大玩財技,拆股、送股、合股又供股,樣樣玩齊,最新的財技就是先來一個五股合一,然後一股送十股,令人眼花撩亂,一般的股民根本就無法計算其股份的市價應該值多少。
這一回是於九月二日合股,九月三日除淨,紅股則於九月二十三日開始買賣。
其股價於九月一日的收市價是0.187元,九月二日合股後的收市價是0.89元,九月三日除淨後的理論價是0.081元,可是,其股價居然於除淨後的九月五日最高升至0.39元,升幅3.8倍,假如於九月二日以0.89元買入一萬股,本錢是8.900元,連同紅股就變成了十一萬股,那就變成了42,900元,賬面賺了34,000元,真是「和味」。
可惜,就在九月二十三日其紅股即將開始買賣之前,其股價於今天的九月十九日已經暴跌至0.081元,完全打回了原形,下周二紅股開始買賣之時如果股價進一步下跌,那麼當日眼見的賬面利潤可能又要變成了虧損,這又是一個「鏡中花,水中月」的故事。
大戶真絕,早不發消息,晚不發消息,偏偏就在除淨前後有所搞作,先是宣布借周秀娜之名搞手機遊戲及夥拍張智霖拍電影,後再宣布擬收購全球著名的電影及音樂連鎖店,其股價遂得以於除淨之後炒上0.39元。
股民是貪婪的,眼見其股價從0.39元大幅回落,於是入場撈便宜貨,忘了九月二十三日有大量的紅股出籠,結果是一網成擒。
為什麼股價會跌得那麼慘?
當日除淨之後其股價曾經炒上0.39元,雖然當時要賣的話只能賣掉手上的一萬股,剩下的十萬股要到九月二十三日才能賣。假設當時以除淨後第一天的收市價0.242元賣掉的話,可收回2,420元,即是十萬股紅股的成本是6,480元,每股為0.065元左右,這可能正是其股價大跌的主要原因,股價跌至目前的水平,仍然有多少賬面利潤。最絕的是前天跌至0.102元之後來一個似模似樣的反彈,彈上了0.139元,遂令另一批以為已經見底回升的股民中伏。
可能有很多股民不知就裡,一見跌幅那麼大就貪便宜入市撈貨,要是該公司再來一招供股那就慘矣!大戶將得以用低價回補已經派出去的貨,股民只能眼睜睜地期盼漫長的「望鄉」歲月!
但願該公司不會那麼絕,突然宣布供股!
有比較環球股市表現的讀者或者會有留意,港股在2015年被全球股市離棄了,恆生指數以2015年3月17日的收市價計,只上升了1.3%,不僅跑輸給創出七年新高的中國A股,更跑輸了各個經濟差的環球經濟體,包括歐、美、日等,就算在成交上,以3月17日計,上海股市成交逾6,000億人民幣,深圳股市逾5,100億元,而自稱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股市只係得個幾百億港幣,是否已被邊緣化不言而喻,言而部份年青人仍然不知前境堪虞,只知大大聲罵這罵那,對自己和番港的未來沒什麼得著。
(按:老狐貍只相信金錢,寧願收聲默默搵錢,有錢就有選擇)
雖然大市表現不好,但港股中的毫子、仙股炒得夠癲,大上大落,美其名就係炒財技,部份散戶見「賣殼」的例子轉多,大戶亦趁勢上下其手,炒殼的炒殼,抽水的抽水,而近期港股中多了一批股齡不深的年青人 (市場稱之為魚),見到機會在,「其意以為天下事固易易也」,也投入炒殼行列,「及驟嘗焉阻力猝來,頽然喪矣」,一個浪打來,就在退潮時沒著泳褲了。
(按:括號中為青末思想家梁啓超論毅力一文的部份句子,請細讀)
近期有港股中有一宗賣殼個案可供研究,就是市場上第一夜店股MAGNUM 2080.HK的閃電賣殼脫身,記得此股份在2014年1月份招股,招股價$1.50,配合著電影愛夜蒲和一眾美女在中環街頭派公司宣傳專集等技倆,Marketing is King,超額認購3,500倍,第一天收市價輸招股價上升86%,為當年新股王之一。
隨後的兩個月內,股價回落至$0.8以下,到了今年3月12 日,大股東以每股$1.87向兩位仁兄鄭堅江和何意菊出售已發行股本的69.01%,即殼價4億元。
數間在老蘭的夜場成就一間上市公司,上市一年後成功賣殼兼收錢,仲破埋最快賣殼紀錄,未計上市收水,一年後再收4億,呢一招空手入白刃非常高明,亦引証左何生話齋做莊至會贏的定理,其他中途買入的股東,你們好彩就搵到餐餸,唔好彩就變左人地餐餸了。
故事講完,那新主又是什麼人呢?
原來新主鄭堅江是國內家電公司奧克斯集團的董事長,並為國內A股上市三星電氣 (601567.SH)的控股股東。
按百度的資料,奧克斯集團為中國500強企業、中國大企業集團競爭力排名前25強,員工人數22,000多人,而單單旗下的上市部份三星電氣總市值達117億元人民幣,市場仍未知大股東會把那一部份註入這個殼內,而由於新主業務與此殼原業務不同,故需要一段時間才可正式註資,但有一點可以見到的是現時的金主一個比一個實力雄厚,令追逐賣殼夢,希望一朝發達的年青人愈來愈多,很多一點功課也沒做,打開報紙或者網絡上有人講就去撲,老狐貍始終建議自己多做功課,才不入急門,否則遇上阻力就頽,把資金輸掉就不好了。
老狐貍近期發覺多左人跟進小弟的買賣,有人會問你明明話某隻股得架,點解會叫人落車既?第一,錢袋落袋永遠無錯,第二,人人的風險程度不同,老狐貍寫一篇文就咁多人跟,好難會同時滿足到各位的,你地想賭就賭,咁有D人只係想搵下錢加餸的,短短幾日有30%以上回報很好了。
其實老狐貍有時會炒D好高風險的股份,如隻海天水電 (8261.HK),老狐貍吼左好耐,咁巖見到港股策略王又唱,唯有合埋眼買了一點,但唔想向有D專在我文章挑骨頭,又話我抄文的人仕解釋,加上呢隻風險大,老狐貍最終沒有公開是次買入。
老狐貍希望大家跟我買時都要自己做下功課,贏了固然開心,可以請至愛食餐好,或者去個旅行,但人總有失手時,如果到時輸了,大家也不要唾罵就好了,邊個叫你跟者,對嗎?
如大家有興趣,歡迎大家加老狐貍的FANPAGE交流下啦
https://www.facebook.com/oldfoxfanclub
老狐貍
「真的?別讓我白開心喔!」朋友有點不相信。
「只須位元堂真的高見0.35元之時賣掉妳手上150萬股其中的60萬股,收回21萬元的本錢,再想辦法把這21萬元本錢一變二,或者是一變四,慢慢的一直變下去就可以了。」我說。
「可能嗎?」朋友有點疑惑。
「先來回顧4月份的事實,8日那天我不是叫妳於0.045元買入200萬股俊文寶石(8351)嗎?要是當日買了,上周四只需以0.069元賣掉130萬股就已經可以收回本錢,淨賺70萬股;9日那天我說0.067元可以買入長盈(689)了,但沒有幫妳買,假設當日買入100萬股,上周四以0.1元賣掉67萬股已經可以收回本錢,淨賺33萬股;無縫綠色(8150)宣布供股之後的兩天反彈至0.245元之時我說可以買,妳叫買我卻沒有幫妳買,假設當時買了20萬股,幾天後居然升至0.42元讓我另一位朋友賣掉,如果真的幫妳買了,只需賣掉12萬股就可以收回本錢,淨賺8萬股了;22日宏峰太平洋(8265)除權之後竟然跌至0.76元,當時於0.8元有400萬股賣出,當時我已經說可惜我們的資金全投入了位元堂,沒有能力再買,假如當時買了20萬股,上周四於1.12元隨便賣掉15萬股又已經收回了本錢,淨賺5萬股,瞧!就是如此,妳豈非可以於4月份內免本錢擁有了四隻股份?我正是想於未來用此方法幫妳發達!我只是隨便算一算,4月份已經可以免本錢賺了四隻股份,還沒有把曾經幫妳賺了錢於0.072元賣掉的坪山茶業(364)、於0.07元賣掉的永保林業(723),於0.205元賣掉的錦興(275)計算在內哩!妳自己瞧瞧上周四這三隻股份是什麼價錢?分別是0.099元、0.14元及0.246元,暈了吧?」我如數家珍的數給朋友聽。
「再看遠一點,去年我虧了兩百多元於0.012元賣掉的東南國際(726)供股權如果讓妳拿去供股,成本是0.112元,妳看上周四是什麼價錢?0.71元,升幅是5.3倍;去年好像是10月28日中午吧,我曾經叫朋友於0.145元追的新確科技(1063)妳道上周四是什麼價錢?1.38元,升幅是8.5倍;妳道1月30日我以1.6元賣掉的金威資源(109)上周四是什麼價錢?5.54元,升幅2.46倍;妳道上周二上午我想於0.37元追又不敢追的中國醫療(8225)上周四是什麼價錢?0.79元,兩天的升幅是1.13倍。妳知道我想說什麼嗎?我想說的是我隨便舉幾個例子,我曾經追蹤的股份都是那麼『可怕』,看妳還敢不敢小覷我,這就是我準備幫妳把日後位元堂套回來的資金一變二、或者是一變四,慢慢變下去的原因了。」我又數了一堆例子出來。
「你說的都是過去的事情,你敢肯定將來還會有這樣的股份嗎?」朋友質疑說。
「在我來說,我肯定機會有如天上繁星,數之不盡,只怕妳沒有資金而已。深港通還未拍板,公募基金還沒有南下,保險資金還沒下來買創業板股份,單是這三大因素未正式落實,妳道大市會不會玩完?」我信心十足肯定地說。「何況還有大量的公司將趁著大市暢旺而排著隊伸手--供股、配股集資,單是這一項,已經是我們的大財路了。還沒計算上市公司爭相賣殼,創業板股份轉主板的概念呢!妳怕沒有機會?其實,我心目中早有一份名單啦!妳目前持有的位元堂及剛剛買入的首創環境(3989)正是我的名單之內的股份。」
「妳還記得當年『烏魚』(一位當年我們認識的朋友)的故事嗎?1987年初他拿了市值6萬元的『垃圾股』上一家證券公司問能否按倉買股票?結果就是憑那6萬元市值的股份以孖展的形式買了6萬元的貨,然後運用一點點財技,居然讓他於半年多的時間內把6萬元變成了百多萬元,當年他曾經把當中的技巧告訴我,可惜我一直沒有辦法運用,今天機會可能來了,且看我能否運用他的技巧,加上我炒作供股的心得,未來能否在妳身上複製他的輝煌史了?」我滿懷信心地對朋友說。
(完)
「你又睡不著嗎?」朋友笑問。
「廢話,那還用說?」我說。「金寶寶昨晚突然宣布一股拆為十股,拆細之後再每一股送四股,妳猜今天會怎樣?記得去年九月十九日,中國中盛(2623)宣布一股拆為二十股(後來改為一拆五),次日開市之後由4.33元跳升至4.48元,我不以為然,哪料到三天之後其股價曾經高見9.37元,升幅1.16倍;再看看去年八月七日三龍(329)宣布一股送四股,次日開市之時跳升至7.1元,我又是不以為然,哪料到三天之後其股價又跳升至16.5元,升幅1.64倍;這一回妳猜金寶寶會升多少?」
「一拆十等於十股,再一送四豈非等於十四股?」朋友自作聰明地計算。
「妳真是『叻唔切』,一拆十,拆細之後再一送四就等於四十股,加起來就是五十股,以其昨天收市價的9.32元計算,除淨價是0.186元,假設炒上除淨價0.25元的確則市價可達12.5元。」豈料最後其股價今天最高曾見17.3元,較之昨天收市價的9.32元高出了85.6%,完全出乎我的預料之外。可惜因為今天開市之前其買賣價有頗大的距離,令我裹足不前,結果失去了買入的機會,眼睜睜看著其股價暴漲。
影響我的決定的原因還在於這兩天的上海棟華(1103)及博華太平洋(1076),前者宣布十送五紅股之後我以為根據去年中國中盛及三龍的經驗必定暴漲,豈料前者於宣布之後前天開市只能高見0.85元即回落,害得我被困;而昨天宣布一送十五紅股的博華太平洋亦只是以2.19元開出,平平無奇,最終只能以2.18元收市,遠低於我的預期,豈料今天居然曾經高見3.01元,升幅高達52.8%。
由此可見,這樣變相把股份拆細的股份隨時有機會暴漲,結果我是真的猜中了,可惜卻買不中。
下回再遇上相同的情況我再也不讓機會跑掉了!
仁者在上兩篇已經談了公司的歷史故事及新大股東的背景,在這一篇,筆者會再談及本次交易的細節問題,讓大家了解一下大股東如何在沒有錢的情況下取得控股地位。
這次交易可分為2部分,(1)認購新股份,(2)提供予大股東的借款。
(1)認購股份
可分為(1)股東背景、(2) 認購股份方式及數目、(3)認購價的支付、(4)股份禁售期。
1. 股東背景:
各位股東的背景如下:
1. New Horizon Wireless Technology Limited:根據港交所股權申報,由劉若鵬方為首的深圳光啟創新技術有限公司及深圳光啟創新技術有限公司分別持有51%及49%。前者主要由光啟的合夥人、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及創業投資基金為首,後者主要由5位主要創辦人劉若鵬、季春霖、趙治亞、欒琳及張洋洋持有。
2. Starbliss Holdings Limited:由高振順全資持有。
3. Grand Consulting Management S.A.:由劉淑玲女士持有。
4. Lucky Time Global Limited:由郭善苓女士拎有。
5. Cutting Edge Global Limited:由余楠女士持有。
6. 瑞東環球有限公司:由高振順任大股東的瑞東集團(376,前萬勝証券、萬勝集團、亞洲電信媒體)全資持有。
2. 認購股份方式及數目
至於他們認購的股票按認購批次分為普通股、A類優先股及B類優先股,優先股在2年間可兌換為普通股,條款大致與普通股相同,而認購價均為每份8仙,主要考慮普通股現行市價、普通股交投量及普通股於2013年9月30日之每股未經審核資產淨值公平磋商得出。
至於各股東認購之股份數及支付代價如下,最終新認購方可取得公司75%擴大後股本的股權:
3. 認購價的支付
在認購價支付方面,亦有特別的設置。
(i) 在合約訂立時先支付普通股認購的款項,即133,333,333.44元,加上A組優先股及B組優先股的合共認購價的5%,即10,733,333.33元,合計144,066,666.77元。
(ii) 合約訂立後6個月,支付A組優先股認購代價95%,即101,966,666.62元。
(iii) 合約訂立後1年,支付B組優先股合共認購價95%,即101,966,666.62元。
4. 禁售期
New Horizon Wireless Technology Limited股份禁售期為2年,至於Starbliss Holdings Limited、Grand Consulting Management S.A.、Lucky Time Global Limited、Cutting Edge Global Limited及瑞東環球有限公司為3個月。
5. 其他
(1) 里程碑付款
在認購股份後,上市公司將成立外商獨資企業,分3個里程碑,分別於2014年9月15日、10月30日及12月31日分批提供2,000萬、2,500萬及1,000萬,合計提供5,500萬研發費用予光啟,委託光啟人研發臨近空間民用飛行器,完成後將取得相關知識產權,此技術將應用於生產臨近空間飛行器,而臨近空間飛行器擬用作有關海陸空商業通訊解決方案之承載裝置。
據稱,該等技術較少受電離層之電磁干擾且不受天氣影響,因此為運作通訊裝置提供較穩定環境。與衛星相比,臨近空間飛行器物料成本、保養成本及起飛成本較低,與水平線距離較近而訊號失聯較少,且運載量較高,故預期有更高成本效益,故具商業化之前景。
(2) 提供予大股東之借款
在認購股份之同時,Rosier Investments Limited將提供為數181,640,000元的資金予New Horizon Wireless Technology Limited,年息6.5%,以供其認購股份之用,而其擔保品就是所認購之股份,至於撥資的時間如下:
(i) 在合約訂立時,可提取97,965,334元
(ii) 合約訂立後6個月,可提取24,337,333元
(iii) 合約訂立後1年,可提取59,337,333元
Rosier Investments Limited由Starbliss Holdings Limited、Grand Consulting Management S.A.、Lucky Time Global Limited及Cutting Edge Global Limited按除New Horizon Wireless Technology Limited及瑞東環球有限公司認購股份之比例,分別持有41.67%、約14.58%、約14.58%及約29.17%股權。
而該筆貸款具有豁免還款的機制,如果在2015年2月1日成功完成臨近空間飛行器飛行測試,可豁免50%貸款,而如果在2015年12月31日已實現商業應用、商業產品開發計劃、訂立任何合作協議及開發有關商業產品,全部貸款是不需歸還的,由此可見以上股東的寬容。
由於解讀交易細節篇幅已太長,下一篇再為大家解讀交易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