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湯同仁手記系列: 英發國際(0439)之空手套白狼財技: 解讀篇

上一篇,仁者已經解讀了本次交易的細節,現在仁者和大家談談這單交易中,在光啟角度如何空手套白狼,以及其他新舊大股東的角度。

(1)光啟

    在此次認購中,光啟只是用了一個尚未完成的技術基本上一毛不付的情況下已取得控制權,解釋如下:

    1. 在第1批認購之款項合計為97,965,334元方面,完全可以以Rosier Investments

       Limited提供的貸款支付。

    2. 第2批在2014年底認購合計的款項為69,337,333元,可以從Rosier Investments

       Limited提供的貸款24,337,333元,剩餘的資金4,500萬元,可從臨近空間民

       用飛行器3個里程碑中的其中達成2個取得的4,500萬支付。

    3. 第3批在2015年中認購合計的款項為69,337,333元,可以從Rosier Investments

       Limited提供的貸款59,337,333元,剩餘的資金1,000萬元,可從臨近空間民

       用飛行器最後1個里程碑取得的1,000萬支付。

    在一毛不付的情況下,1年在所有交易完成以後,如股價維持在2014年6月17日的74仙,以其持有的股份數29.58億股,即佔股本約51.01%,已經價值21.89億元,雖然礙於禁售期尚未屆滿無法減持,但可以透過注入一些科技專利,增加手上的股權,然後配售股份籌集資金,加上上市公司現已籌得的資金作進一步的研發,相信或許能使公司有持續不斷的題材作炒作之用。

 (2) 高振順等一堆認購新股股東

    除了高振順及其旗下的瑞東環球外,其他認購者全為女性,並以普通話拼音的中國人出現在公告,相信也和其男性親屬的地位不簡單有關。

    至於他們的動作主要是認購新股及提供借款予光啟,分別共111,360,000元及181,640,000元,其中借款可能會獲豁免,為何他們願意這麼吃虧,提供以上的優惠予光啟,相信是能提供良好的題材有關。

    至於他們的資金來源,可能第一筆資金約140,632,000元需真金白銀地付出,但後續的資金,因為禁售期只是3個月,但其後認購可以來自出售手上的股權來套得,約以2014年6月17日的收市價74仙計算,已經價值246,666,667.16元,已經基本上能夠全額填補之前的付出有餘,亦有足夠資金來借予光啟作進一步認購之用,剩餘的認購動作也是不重複以上行為,所以他們只是拿市場的錢來為自己取得利潤外,亦可以協助光啟有資金投入科研。

 (3) 原大股東王顯碩

            根據公告,他是財技人出身,而最初的認購價是10仙,但現時的認購價只是8仙,為甚麼他願意這樣蝕底?

        可能以他多年的經驗,因為這個題材非常罕有,所以願意接受比較吃虧的價格,以換取一個良好的題材炒作股價,以現時他持有的股數638,981,013股及現時股價74仙計算,帳面利潤達4.09億元,可見其已獲得重大回報,且其已退出最大股東地位,未來只需部分減持手上股分,即可獲得重大利潤。

      在這個整體角度來看,可能是光啟需要資金進行研發,並希望在資本市場取得利潤以作進一步發展,幾位投資者眼見公司獲中央加持,且科技題材不少,故借出資金,並協助其於市場上取得殼股資源,結果和一家搞財技的上市公司一拍即合,作為回報,投資者需要取得部分股權,以獲利退出取回投入之款項,而光啟則取得殼資源作未來籌資平台之用,所以造成此宗空手套白狼的買賣,構成一段美好的炒作。但在小股東而言,雖然這股前途可能似錦,因為原股東認購成本較低,加上未來研發商業化還有一段道路,所以未來不確定性很大,只好依賴未來或許有不斷的科研題材的注入拉升股價,但這個夢似乎真是太遠了,況且各現有前有股東手上股票的套現壓力不輕,仁者在最後在此寄語,投入此股真的需謹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39

看!財技就是這樣練成的 老狐狸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7/22/%E7%9C%8B%EF%BC%81%E8%B2%A1%E6%8A%80%E5%B0%B1%E6%98%AF%E9%80%99%E6%A8%A3%E7%B7%B4%E6%88%90%E7%9A%84/

老狐貍之前曾說過每次牛市都會有新的股神和新的財經雜誌,這次牛市當然出左唔少股神啦,然而在七月初的股災後,有傳個別股神條泳褲已被他人拾獲並棄置在堆田區,這是每個大浪必經的階段,當每位泳手可以係個海入面玩左幾個大浪都仲著條褲,方為大師傅。

至於財經報紙和財經雜誌則仍然不多,老狐貍留意到的是《六合投資王》和《港股策略王》。呢兩份報章雜誌的班底大致都係一樣,只係出版的日子和定位有所不同,《港股策略王》以周刊方式每逢周五出版,由於呢本雜誌的部分作家小弟也認識,故每週都會買一本以表支持。

老實說,老狐貍認同呢本雜誌辦得不錯,從最初出書時的紙封面,到最近一期的過膠封面,由最初係中環區一本難求,到現時接近大部份書報攤有售,每本內容亦可以邀請到不同的名人作封面,當中包括娜姐(周秀娜)和最近期的詹仔,廣告亦開始多了,反映出本書的搞手的確有人面和有腦筋。

今日從交易所資料得知,惠陶(8238.HK) 以500萬元入股港股策略王20%。惠陶主要從事中文雜誌的出版,當中包括《名車誌》、《搵車快報/購物王》等6本本地雜誌,是次購入股權的動作似乎亦屬合理的投資。

回想一下,記得某大師級財經作家講過投資一本雜誌的資金只是數百萬元,在成功出了約30期後以$500萬元出售了20%股權,反映《港股策略王》呢本雜誌已由升值至$2,500萬元。當然大家可能未必認同呢本書的價值,正如買賣樓宇一樣,原業主覺得值1,000萬,買家必定覺得不值,在討價還價的同時,只要市場的同類單位有一個賣了1,100萬元,則市場便會覺得此類單位必定不止值1,000萬了,現在有投資者「真金白銀」買了20%的「購入價」,就反映出本書已「升值」至2,500萬了,老狐貍對此非常佩服,但明白其旗手及多名作者均為股場打滾多年的財技派高手,則不覺得出奇了。

記得自惠陶上市以來,多篇文章均對此股作出多篇「多頭」的建議(國內寫法),近期更身體力行在此雜誌上下廣告,只要《港股策略王》能在出版初期取得「利潤」,估值可以估得更高,其實下廣告所需資金不大,加上這本雜誌的運作成本亦不會太高,取得利潤實在不難,這正是一家便宜兩家著的好方法。

這亦是為什麼公司希望上市的原因,一為公司變為公眾公司(“Public company”),大股東可以免除很多責任,另外公司股份流動性增加,令價值上升,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原本100蚊的盈利,以10倍P.E計,就變成了1,000蚊的估值,如果係創業板就更爽了。

明白了嗎?

老狐貍

如大家有興趣,歡迎大家加老狐貍的FANPAGE交流下啦

https://www.facebook.com/oldfoxfanclub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608

【麻煩大了】殺豬的玩地產財技終歸是浮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941

盡管在過去的180多天里預計要虧去7億港幣,但對雨潤,這仍然算不上什麽新聞。

只要看看中國CPI就能得到上述結論。至2015年7月,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已連續10個月處於“1時代”,其中前半年的累計升幅同比僅有1.3%,而政府部門全年調控目標是3%。請註意,6月份的CPI環比漲了0.2個百分點,還是托豬肉價格反彈所賜。鑒於豬肉價格之於一籃子采集樣本的權重,不少經濟學家曾將CPI戲稱為“消費者豬肉指數”。

所以,當有著每年5565萬頭生豬屠宰產能且連續經年穩居全球頭把交椅的雨潤食品,在7月14日發出九位數的半年財報預警時,確實沒有什麽值得驚訝的地方。

好吧,就算過去三十多年里中國人均年度豬肉消費量已猛增7倍至39公斤,但事實卻是,以三年一個峰谷周期定律,2015年就像之前的2003、2006、2009和2012年一般,是一個消費小年,從上遊的養殖戶到中間無論規模大小的屠宰企業,都是一個緊日子。

其實2014年便已不安生了。全國3786家規模以上屠宰及肉類加工企業中有351家出現虧損,占比接近十分之一,特別是牲畜屠宰企業的虧損面更同比增長了12.3%。按中國肉類協會的官方說法,全行業利潤同比下挫4.5%的狀況是“多年以來少有的”。而轉過年來,即便有春節這個財神爺襄助也依舊無濟於事。名聲和贏利能力一直居雨潤之上的雙匯發展,一季度凈利還同比大幅縮水了14.55%。由此可見,香港上市整十年的雨潤食品在公告中稱“虧損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經濟結構轉型,高端餐飲及肉類消費市場疲弱”,等等等等,倒也不是一味推托。

有人算過一筆賬,以每頭豬屠宰利潤而言,當下還能多賺出近40元,但架不住屠宰總量上滑坡——來自農業部的數據,無論是生豬存欄、能繁母豬存欄、育肥豬存欄,均呈單邊下滑態勢,並直接導致全國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量已至8年來的最低值。當然,由於豬肉零售市場價格近幾個月走強,一斤肋排的價格已達28元,精瘦肉也要18元起,農民飼養欲望有望得到扭轉。

都怪月亮惹的禍?人家雙匯今年第二財季明明就有了明顯反彈不是。上周包括天邦股份、牧原股份在內的A股“豬板塊”也表現得十分活躍。而雨潤的問題這家公司自己就很清楚,只不過個中沒有一條能稱之為新聞,特別是今年3月23日隨著掌門人祝義才被以“協助調查”的名義遭警方監視居住之後,或許連口吐蓮花的底氣都沒有了。

想數年前,光大證券某分析師僅僅因為沒有調高其評級,便在電話中受到該公司董秘呵斥,稱“走著瞧”。這一瞧,果然了得,從2011年至2014年,雨潤食品營業額就從323.15億港元探到了191.58億港元,不見了足足41%。2014年的雨潤食品相較之前兩年確屬贏利,只那紙面上的5694.1萬港元凈利潤卻是在將遼寧、湖南兩家子公司出售換得3.5億港元凈收益上取得的,再加上一以貫之的政府各類補貼,不必拿國際奧數冠軍,兩廂一算任誰都心知肚明了。

一個財務手段而已。對於祝氏,對於雨潤,上述做法並不複雜,作為一個曾經將“負商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企業,這種表面文章甚至無須浪費太多腦細胞。

說破天,這原本就是屠宰食品公司偏懷揣一顆地產雄心,盡管一度以財技將泡沫吹至最大,最終卻因外部生態環境及遊戲規則的改變而走向沒落的老套故事。

關於雨潤動輒許以百億投資廉價獲得土地和政府相關貼補的消息已是不勝枚舉,而這些投資除了大批以“在建工程”方式存在之外,唯一的好處就是替祝老板積攢了足夠的銀行質押籌碼。問題是,當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價格開始逼近其真實價值時,七個杯子兩個蓋的把戲也自然玩到了盡頭。

雨潤好不容易在2014年9月高調殺入杭州住宅市場,以4.18億拿下塊地,結果9個月後還是以4.4億轉讓他人了事。至於宣稱180億投資城市綜合體,先看看選址:徐州、淮安、宿遷,盡在蘇北人均消費力不強地區。

當雨潤終於下定決心不再做囤地的主兒時,偌大的攤子此時早已化身吞金獸,需要不間斷的現金流才能保證心臟不會驟停。即便今年6月祝氏家族果斷出售旗下南京中央商場部分股權換回8個億,那也只是杯水車薪了。

自2012年公司歷史上首現經營現金流赤字,雨潤的財務狀況一直在惡化,公司股價也從每股20港元跌到抹去後面的一個零。現在,連提供審計服務的畢馬威,都以“不作出意見”作為自己的審計結論。確實,如果上市公司自身已明白無誤開始提示無法持續經營的風險,就不必再勞煩外人多說什麽了吧。

事實上,早在情況還沒有徹底變壞之時,已有投資者明言:對於一個毀滅價值的機器,談估值太奢侈了。

2015年上半年,預虧7億港幣。對於雨潤,這並不是新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208

財技的左右互搏之術 股領袖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10/08/%E8%B2%A1%E6%8A%80%E7%9A%84%E5%B7%A6%E5%8F%B3%E4%BA%92%E6%90%8F%E4%B9%8B%E8%A1%93/

筆者於中學求學階段,是金庸小說的忠實讀者,每天都追看得通宵達旦才肯罷休。話說金庸小說眾多人物中,有一個是老頑童周伯通,曉得左右互搏。除了閒來可以玩「二人打架」外,在臨陣對敵之時,還可一人以左右手同時分演兩角,威力頓時倍增。在財技世界中,其實也有一些公司的財技佈局,與左右互搏原理大致相同的情況。

在本年四月下旬,藍鼎國際(582)宣佈先進行十合一,然後每一股合併股份跟十股,集資額高達六十多億元。面對這些先合後供的財技,筆者曾多次撰文分析其背後用意,在這不再重覆。雖然最後供股股份未獲足額認購,但因金利豐已按照其包銷協議悉數認購餘下之股份,因此藍鼎國際無需承購。本來筆者以為這次純屬供錢行動,誰知原來只是整個佈局的第一步。

藍鼎隨後在八月份發出通告,指公司已在公開市場買入247,000,000股毅信控股(1246)股份,相當於毅信當時已發行股本約4.96%,總代價約為兩億元。筆者翻查過藍鼎供股的供股用途,當中約四億元打算用作集團一般營運及未來投資之用,而在增持毅信股份這事上,公司已使用了這部分款項的一半限額,比重非輕。恰巧的是,毅信控股當時剛宣佈一送四紅股,並於八月底除權。認識財技的讀者想必知道,送紅股本身已經是偏向負面的財技,加上毅信當時已累積極大升幅,極有可能處於準備散貨的階段,藍鼎在這個時候認購毅信控股,無疑等於將集回來的資金拋入茫茫大海之中。

結果不出筆者所料,毅信控股的股價在除權後江河日下,最低曾跌至$0.014,而藍鼎手上持有的股份,帳面已錄得嚴重虧損了。可是,巧合再一次發生了。在九月底,毅信控股宣佈一項非常重大收購事項,就是向藍鼎國際收購Double Earn Holdings Limited,而代價則為十億港元,毅信將發行承付票據予藍鼎來支付相關代價。據票據的條款,毅信需於一年內償還票據額以及累計利息,利息則為15%,比一般承付票據的息率為高。

從藍鼎供股、認購毅信控股、到毅信收購藍鼎旗下目標公司,似乎都是將小股東的錢從左袋交到右袋。藍鼎在供股完成後順利集資,雖然在認購股份一役卻炒輸股票,但對毅信來說,無疑成功散到了一批股票出去。其後毅信又掉過頭來收購藍鼎附屬公司,大有為藍鼎「包底」的意味,又或者這是否算是藍鼎願意接貨的「報酬」?姑勿論結果如何,這兩間公司關係如此密切,即使不是由一個莊家操作,也應該是「同一夥人」,藍鼎與毅信之間,仿彿是周伯通的左右手。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又會否親身領教一下其左右互搏之術呢?哈哈!

歡迎到我的專頁作進一步討論及交流:

「股領袖」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leader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勸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51

寶能系巨資橫掃A股 兇猛舉牌背後現杠桿財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424.html

寶能系巨資橫掃A股 兇猛舉牌背後現杠桿財技

一財網 楊佼 2015-12-09 22:57:00

兇猛舉牌背後,是巨量資金的支撐。除了前海人壽的險資,金融機構等“金主”的大量資金支持,也是寶能系四處舉牌底氣所在。而借助股權質押、收益互換、結構化資管產品、兩融等手段,寶能系將四兩撥千斤的杠桿工具,利用得淋漓盡致。

攜百億資金卷土重來,再次強勢舉牌並搶回萬科第一大股東寶座,風格彪悍的“寶能系 ”,在沈寂了兩個月後,重新回到市場焦點的中心。萬科12月7日披露,寶能系成員深圳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鉅盛華”)再度舉牌,一周共計買入5.49億股,動用資金達94億元左右,並導致萬科A股史無前例出現連續兩個漲停。

兇猛舉牌背後,是巨量資金的支撐。除了前海人壽的險資,金融機構等“金主”的大量資金支持,也是寶能系四處舉牌底氣所在。而借助股權質押、收益互換、結構化資管產品、兩融等手段,寶能系將四兩撥千斤的杠桿工具,利用得淋漓盡致。

550億“橫掃”A股

根據萬科12月4日披露,11月27日~12月4日,寶能系成員鉅盛華前後7次、共計買入萬科5.49億股,當時萬科股價平均為17.1元左右。這意味著,此次鉅盛華至少已經耗資94億元之巨。

如果將時間拉回至今年6月,不難發現,鉅盛華及其一致行動人前海人壽陸續買入萬科,前後動用資金已達到驚人的300億元以上。公開資料顯示,在炬盛華之前,前海人壽陸續買入萬科共計約7.35億股,買入價在12.7元~15.6元之間。

《第一財經日報》測算,從今年年初開始,鉅盛華、前海人壽,已經累計動用資金多達330億元以上。加上對其他上市公司舉牌,以及尚在推進的參與定增,前海人壽、鉅盛華所動用的資金,已經達到驚人的550億元之巨。

對萬科連續舉牌雖耗資巨大,但也不過是寶能系系列動作的一部分。2014年以來,通過鉅盛華、前海人壽兩大核心平臺,寶能系在資本市場四處舉牌出擊。迄今為止,包括萬科在內,僅A股市場,炬盛華、前海人壽已經舉牌或計劃入股的上市公司,就已達到8家,其中包括華僑城、中炬高新、韶能股份、明星電力、南寧百貨、合肥百貨、南玻A等。

兇猛舉牌背後,是巨量資金支撐。根據公開資料測算,僅在二級市場舉牌上市公司,前海人壽、鉅盛華等寶能系成員,目前實際動用的資金,至少已達到430億元之巨。

除了萬科,寶能系舉牌耗資最多的是南玻A。公開信息顯示,自去年12月開始,前海人壽、炬盛華等通過二級市場及定增,到今年11月初,累計買入南玻A 5.29億股,B股3554萬股股,持股比例達到25.05%,成為控股股東。保守估計,前海人壽、炬盛華買入南玻A,累計動用資金已達50億元以上。

同樣,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的方式,前海人壽還連續三次舉牌,買入韶能股份1.62億股,前後耗資約達14億元。此外,從今年4月到9月底,前海人壽還累計買入中炬高新1.6億股,持股比例20.11%,粗略估算,動用資金亦達23億元左右。

在舉牌明星電力、南寧百貨、合肥百貨時,耗資不菲。公開信息顯示,前海人壽分別持有上述公司1625萬股、5244萬股,5451萬股。據買入價格區間大致計算,前海人壽增持上述公司,合計動用資金約10億元。

在A股歷史上,如此兇猛出擊尚不多見。如果前海人壽參與的定增全部實現,加上上述舉牌時已經動用的430億資金,寶能系一年內用於舉牌、參與定增的資金,至少達到550億元,從而成為至少4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

誰是背後“金主”?

從南玻A開始,寶能系的舉牌行動,一直由前海人壽打頭陣,但在爭奪萬科第一大股東的過程中,鉅盛華卻充當了主力。

《第一財經日報》查閱公告發現,目前前海人壽、鉅盛華所持萬科22.1億股中,前海人壽陸續買入萬科共計約7.35億股之後,便一直按兵不動,增持主要是通過鉅炬盛華進行。根據公開數據測算,動用資金在220億元以上。

根據2014年年報,截至去年底,炬盛華總資產為283.13億元,凈資產186億元,賬面貨幣資金僅有3.23億元,年度凈利潤則更是只有2.62億元。僅憑這樣的規模,想要奪取萬科第一大股東寶座,似乎還有不小距離。

為了提升資金籌集能力,今年8月至11月,炬盛華先後5次增加註冊資本。工商資料顯示,今年8月26日,炬盛華將註冊資本從101億元,增加至104億元。進入11月份後,更是連續3次增資,將註冊資本增加到163億元。

但這似乎並不能滿足鉅盛華的全部資金需求。除了增持萬科,鉅盛華還參與了舉牌南玻A、認購華僑城、韶能股份定增等一系列行動。多方信息顯示,今年密集舉牌以來,鉅盛華開始多方籌措資金,除了前海人壽的險資,還包括股權質押、兩融、收益互換、資管計劃等5種籌資方式,為其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至少達到7家。

根據萬科12月7日披露,增持前的11月24~26日,鉅盛華連續與南方資本、泰信基金、西部利得基金簽訂協議,三天內成立了7個資管計劃。在7個資管計劃中,通過南方資本成立的共計4個,西部利得基金兩個,泰信基金1個。

11月27~12月4日,鉅盛華買入的5.49億股,資金全部來自資管計劃。按照增持價計算,南方資本提供的資金約為73億元,西部利得基、泰信基金分別約為15.5億元、5.5億元。

根據萬科此前公告,炬盛華買入的萬科股票,主要是通過收益互換、兩融等方式進行。其中,兩融部分占萬科總股本的0.34%;收益互換部分占萬科總股本的8.04%,資金來源於華泰、中信、國信、銀行四家券商,目前鉅盛華已經全部回購。

依靠上述資金,似乎尚不能全部滿足需求。根據萬科11月11日公告,鉅盛華已將所持有的7.28億股萬科股票,質押給了鵬華資產,該部分股份共計占萬科總股本的6.59%。

四兩撥千斤的財技

由於缺乏詳細披露,在舉牌萬科及其他上市公司過程中,鉅盛華使用了多少自有資金,以及資金的杠桿比例,目前尚不得而知。但通過舉牌萬科,鉅盛華以及其背後的寶能系,閃轉騰挪的資本運作財技,已經盡顯無余,而加杠桿則是其中核心。

萬科公告,鉅盛華從銀行、華泰等四家券商手中回購上述股份,先後進行了兩次,第一次是在10月14日至10月20日,回購數量為3.32億股。第二次則是在10月27日至11月17日,鉅盛華再次回購以收益互換享有收益權的萬科5.6億股。

而其質押萬科股份的時間,與回購時間高度接近。公告顯示,鉅盛華質押萬科上述7.28億股,時間是在10月15日至11月9日,質押起始時間與回購時間,前後僅相隔1天。

此次舉牌,鉅盛華放棄收益互換途徑,也可能與政策環境的變化有關。11月27日,券商收益互換被叫停的消息,得到證監會確認。“收益互換政策收得很緊,現在大家都不敢做了,停止新增之後,即便利用存量客戶還錢騰出的額度,為其他有需求的已有客戶提供資金都已經做不了。”華南某券商人士稱。

而收益互換被叫停的時間,正與鉅盛華舉牌時間相近。即便如此,鉅盛華此次舉牌萬科的資管計劃,同樣通過結構化設計,實現資金加杠桿。公告顯示,其此次舉牌萬科的資金來源中,使用的是鉅盛華自有資金和金融機構配資。

“根據我們了解,這樣的資管計劃,一般都會撬動銀行資金進來。”某基金資管人士告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此類產品杠桿比例一般在1:1~1:3之間。而據公開信息,此前上市針對公司大股東、員工持股的收益互換,杠桿比例也與基金資管計劃接近。

這意味著,若按1:3計算,此次增持鉅盛華利用的杠桿資金規模為72億元,其通過收益互換舉牌萬科的9.26億股,動用的資金可能也只有數十億元。若按1:1計算,鉅盛華所持萬科股份,初始資金共計在120億元左右。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47

許家印施展資本騰挪財技 恒大地產王國版圖瘋狂擴張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2500.html

許家印施展資本騰挪財技 恒大地產王國版圖瘋狂擴張

一財網 張歆晨 2015-12-29 22:57:00

若幹交叉的買賣,使得看淡內地樓市或陷入經營困境的港資富豪得以從直接的地產運營業務中輕松抽身,通過持有恒大債券獲得固定回報;而恒大則借機跑馬圈地擴大旗下地產版圖,大有向行業老大逼宮之勢。

臨近歲末,恒大地產(03333.HK)董事局主席許家印今年以來“一手圈錢、一手圈地”的戰略思路已演繹到極致。

該集團29日接連發布的3條公告顯示,恒大從香港富豪鄭裕彤旗下的新世界發展和周大福兩家公司旗下子公司分別簽訂多筆轉讓協議,以總計高達204億元人民幣的代價,接盤位於北京、上海、青島、成都、貴陽的多個地產項目。

這是恒大今年第N次從香港富豪手中接盤內地資產,涉及在港上市公司包括信和置業(00083.HK)、華人置業(00127.HK)及中渝置地(01224.HK等,所動用資金粗略統計約高達600億元人民幣。

幾乎在同一時間,以鄭裕彤為代表的幾大富豪,又反過來認購恒大地產發行的15億美元永續債券。

若幹交叉的買賣,使得看淡內地樓市或陷入經營困境的港資富豪得以從直接的地產運營業務中輕松抽身,通過持有恒大債券獲得固定回報;而恒大則借機跑馬圈地擴大旗下地產版圖,大有向行業老大逼宮之勢。

千億並購跑馬圈地

恒大最近的一次並購,是從鄭裕彤旗下的新世界和周大福手中獲得。該集團29日接連發布兩則公告稱,恒大以總計高達204億元人民幣的代價,接盤位於北京、上海、青島、成都、貴陽的多個地產項目。

這是許家印近期第二度從鄭裕彤手中接手地產項目,前一次是以135億元收購新世界位於海南海口、湖北武漢、廣東惠州三大城市的4個超大型項目。

根據恒大地產披露的公告,此番向新世界發展收購了兩個子公司股權,兩個公司分別持有位於成都河畔項目60%股權,以及貴陽市金陽區金西北路以東,龍潭路以南、金陽北路以西及金朱路以北的房地產開發項目100%權益。目前兩個項目都處於在建狀態。

另一份公告則顯示,恒大從周大福旗下接盤了五個關聯公司股權,從而獲得了青島市黃島區羅浮山路的開發項目100%權益、上海青浦F、G兩個項目,以及北京麗來花園項目。

恒大今次收購的多個項目中,當數北京麗來花園代價最高,為76億。資料顯示,北京麗來花園項目位於北京市順義中央別墅區,南臨溫榆河。現時住宅、商業總計劃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其中已竣工約20萬平方米;在建約8萬平方米;待開發約12萬平方米,未售約24萬平方米。

梳理恒大地產今年以來的多宗並購交易可發現,其收購多數項目來源於香港上市公司在內地的房地產資產,有土地儲備,有在建工程,也有經營成熟的項目。涉及的主要標的包括以70億港元代價向信和置業、華人置業及中渝置地收購重慶禦龍田峰,以65億港元從華人置業手中接盤成都三個項目,以及斥資125億港元收購華人置業位於香港的地標建築美國萬通大廈。

僅僅幾筆有公告信息可查的大宗收購,恒大動用的資金就高達約600億元。

除此之外,恒大所參與的小宗土地收購同樣讓人咋舌。有媒體披露,今年第二季度開始,許家印曾下令要求所有地產公司總裁專職買地,並開出了高昂的獎懲條款,使得一時之間,恒大各地區公司的負責人奔波於轄區城市四處找地。消息顯示,恒大在2015年用於土地收購的總資金已高達1000億元。

多渠道大肆舉債

恒大地產在土地市場上能夠有恃無恐地並購,與其今年的多筆融資不無關系。在2014年全年未曾發債融資之後,進入2015年,該集團在國內和境外資本市場上幾乎用盡絕大多數可供其使用的融資手段。

今年2月,恒大率先發行了10億美元票面利率為12%的5年期海外優先票據,用於償還原有債務。

之後的5月下旬,該集團動用股權融資,以每股5.67港元的價格配售8.2億股,籌集資金約46億港元(約合36.8億元人民幣)。鑒於恒大配股時機不甚理想,香港資本市場波動較大,使得恒大此番配股並未達到該集團預期,以大幅折讓17.95%的代價得以完成配售。

上述兩筆境外融資,相較於恒大過往多年的正常資本運營而言,看不出特殊之處。真正讓資本市場側目的運作還在後頭。

2015年6月,恒大宣布完成發行50億境內人民幣債券,發行票面利率為5.38%;一個月之後,該集團再度宣布完成150億境內債券發行,票面利率同樣是5.38%。

這還僅僅是上半場。10月15日,恒大再度發布公告稱,公司以兩種利率發行了合計200億元人民幣的私募債券,分別為3+2年期合計175億利率為7.38%的債券,以及5年期合計25億利率為7.88%的固定利率債券。3+2年期的債券約定,前三年利率為7.38%,三年後債權人有權提出調整利率水平或者提前贖回債券。

這還不是全部,12月23日,恒大公告顯示,公司計劃發行規模為15億美元可轉股債券,債券利率為7%,換股價為8.06港元,較發行前一日收盤價溢價27%。

根據當時的市場消息,許家印的老朋友鄭裕彤,以及素有“重慶李嘉誠之稱”的中渝置地老板張松橋、新加坡商人黃鴻年參與了是次認購。

不過12月29日,恒大再度發行公告稱,已調整了一周前披露的15億美元可轉債發行相應條款,改為發行同等規模永續債券,債券票面利率也由原先的7%調整為9%。消息稱,新世界發展及子公司買入恒大地產發行的6億美元永久證券。

2015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並非火熱一團,相反,局部城市的喧囂難以掩飾全盤的蕭條,未來的樓市也難言樂觀。在此背景下,恒大地產2015年的種種運營,也許只是再一次證明行事作風大開大合的許家印逆勢而為的膽識,但同時也流露出他急於擴張的野心。

數據顯示,恒大地產截至11月底的合同簽約額已達到1724億元。日前,該集團旗下巨無霸項目海花島開盤銷售122億元,使得恒大全年銷售突破2000億幾無太大懸念。市場預期,萬科今年的全年銷售約在2500億元,這意味著,恒大與行業老大的相對差距已進一步縮小。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13

淺談私有化財技 股領袖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01/13/%E6%B7%BA%E8%AB%87%E7%A7%81%E6%9C%89%E5%8C%96%E8%B2%A1%E6%8A%80/

恆盛地產(845)於上週指出其控股股東美年國際仍在考慮提出私有化,惟現階段仍未向公司提呈正式要約。由於在私有化的過程中,要約人乃是大股東本人,因此所需動用資金也較多,一般也會尋求金融機構安排融資協議,以完成私有化。回顧公司過往的財技層面,筆者發現公司於過往兩年均提出過私有化,惟兩次均無功而回。按照相關條文規定,若然私有化要約失敗,在一年內不得重提私有化。如今公司距離上次私有化失敗已接近一年,所以在時間上,大股東有機會「舊事重提」。

一般而言,私有化可分為兩種方式進行,第一種方式是由大股東提出全面收購要約;第二種方式則是以協議安排方式進行。

就第一種方式而言,其實與全購的原理相近,由大股東向其他股東提出全購要約。然而,如果要以這種方式進行私有化,一般都有附帶條件,就是要獲得超過90%的獨立股東投贊成票通過,私有化才算成功有效通過。如果最終獲超過90%的多數股東接納要約,大股東亦有權強制收購其他拒絕要約股東的股票,原理就好像收購舊樓中的「強拍」制度。因此,雖然大致上與全購原理相近,但是亦有些微不同之處,就是在全購中,即使要約截止後,小股東仍然可以繼續持有股票;而在私有化的全購要約中,若然私有化獲得通過,小股東則需要以要約價將股票全數售予大股東,不得保留手上持股。

至於第二種方式,則相對較為複雜。按照程序,協議安排需要在股東大會上通過,再提呈法院進行審批。而在投票規定上,香港及大多數普通法國家的公司法,私有化要順利通過的話,需要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1. 出席投票的股東中,以價值計算,75%贊成通過;
  2. 出席投票的股東中,以人頭計算,過半數贊成通過。

另外,根據《收購合併守則》,亦有以下的規定:

  1. 以價值計算,不得超過所有獨立股東的10%投票反對。

與全購方式無異,上述三個條件所計算的只是獨立股東,並不包括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士的股份。當上述三個條件均順利達成,兼且獲得公司成立所在地的法院批準協議安排後,該協議安排便算正式對所有股東生效,股東們便要以私有化價格把其持股出讓予大股東。

從以上條文可見,在投票規定的角度看,協議安排方式比全購方式更易獲得通過(75% vs 90%),因此在以前的私有化案例中,絕大部分公司也會採用協議安排方式進行私有化。

歡迎到我的專頁作進一步討論及交流:

「股領袖」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leader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勸誘。)

股領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295

山水文化1486筆核銷轉增收入作罷 保殼“財技”末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1003.html

山水文化1486筆核銷轉增收入作罷 保殼“財技”末路?

一財網 陳楚翹 2016-01-19 13:59:00

歲末年初,*ST公司為保殼各有高招。而山水文化的1486筆負債核銷轉增收入受到交易所三度質詢,最終只能作罷,下一步又該怎麽保殼?

2015年最後一天, *ST公司各自為保殼奔波。或是出售資產,申請破產重整,或是獲得財務補助,得到債務減免。然而類似於山水文化 (600234 SH)這般,通過核銷1486筆應付賬款,轉增營業外收入 1301.74萬元,並以此避免ST的公司,確實不多見。

不過,交易所對於該筆核銷負債並不“買賬”,上證所對此已經進行了三次監管問詢。 1月19 日,公司宣布暫緩核銷程序。公司問詢回函中表示,需進一步確認債務 “確實無法支付”的原因,出現時點,及核銷時點。並與律師,會計師溝通一致後,再重新履行核銷審核等相關程序。

本次應付賬款核銷未果,導致公司 2015年度業績預計虧損1091萬元。公司由於 “三連虧” ,進行了 ST風險的提示。前後相反的審計師專項意見,也再添質疑聲。一位上市公司財務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即使是出於獲利目的,一般我們不主動核銷應付賬款。原因之一是在公司運營中,允許有長期應付賬款存在的空間;二是專業機構把控嚴格,不允許公司主動核銷。 ”

被核銷的1486筆負債

2015年 12月31 日,山水文化在房地產業務轉型未 “定音” 的情況下,做出了核銷長期應付賬款的決定。 1301.74萬元的應付賬款均來源於山水文化前身太元天龍集團,並且多數來源於2007年之前的多筆債務。1486筆債務涉及應付賬款金額從180元-10 萬元不等,債權人有上1486人之多。

公司因為本次核銷負債的財務操作,轉增的營業外收入達到 1301.74萬元。再加上公司自有房屋租賃業務年底結轉的租金收入,山水文化業績在 2015年度扭虧幾乎是沒有疑問的。

上證所卻對該筆債務核銷多次問詢,山水文化在上證所問詢回複中亦多次提及核銷應付賬款的原因。回函表示,該筆債務在移交至公司後,債權人一直未對公司進行追討,公司也未曾主動支付。目前債務賬齡均超過5年以上,法律訴訟時效已過,債權人已發不受法律保護。也有專項法律意見書認為,山水文化在法律上承擔上述債務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一方面,山水文化認為其應付賬款“確認無法支付”的原因是部分債權人工商資料無法索引。公司成立資產清算、債務核查小組對資產進行全面清查。調查結果顯示,債權人公司(個人)1486家中工商狀態顯示1202家為吊銷、吊銷未註銷、註銷、破產、停業或者已無信息;284家顯示存續。

然而有律師卻認為在山水文化有上千名債權人的情況下,律師事務所出具低風險專項意見並非萬全做法。

一位律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談到: “如果具備法院對於負債的判決文書,公司主動地核銷負債的行為會更加穩妥。在賬款未償清的情況下,公司作為債務人的角色很被動。只有被動地等待債權人起訴,並通過法律判決債務無效。而目前的情況是,山水文化核銷債務涉及的債權人有上千名,我不認為這種穩妥的做法能夠實現。”

“另外,在大多數債權人工商狀態無法索引的情況下,公司就確認債務無法支付,這種做法本身缺乏嚴謹性。”上訴律師表示,即使債權人工商信息註銷,或是破產,其公司股東,破產清算小組等利益相關者也有追償權利。不能簡單地因此主觀上確認應付賬款無法支付。

“財技”末路?“意見相左”的專項意見

上證所三度問詢之後,公司決定不在2015年度進行應付賬款核銷。由於核銷債務進程暫緩,公司預計2015年度凈利-1091 萬元,並且公司進行了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告的提示。

值得註意的是,審計師並非 “一票否決” 本次債務核銷方案。

去年 12月31 日,在審計師曾首度出具的專項意見中,審計師認為公司核銷債務的財務操作合規。首份專項意見《關於山西廣和山水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核銷應付款項的專項意見》顯示, “我們( 審計師)認為,山水文化經過經過恰當的內部審批程序,核銷長期掛賬的應付賬款。山水文化將無法支付的款項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的會計處理,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

正是審計師出示的該專項意見,成為了公司回複問詢函的“擋箭牌”。公司在回複上證所受封問詢中,曾引用專項意見表示:“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的規定,確認無法支付的應付賬款,應按其賬面余額,計入營業外收入。”

然而,在上證所“不舍”地三次問詢後,1月19日,審計師再次出具了“不同”的專項意見。

1月19日,審計機構發布的《關於山西廣和山水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有關核銷長期應付款事項的問詢函(三)》的專項意見顯示,對本次核銷的 1486筆應付賬款,上市公司沒有進行過全面的資產、債務的核實工作以及核銷程序。山水文化 2007年、2010 年沒有核銷 1486比應付款項的行為,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謹慎性與公司會計制度。

對於前後意見不一致的專項意見,有業內人士表示,在交易所對核銷情況進一步追問的情況下,審計機構沒有做好進一步信披的準備。該人士表示,“在各方證據齊全的情況下,公司核銷長期掛賬的應付賬款是合理的。上市公司實際操作中,也有這樣的案例。但是山水文化應付賬款大額,且涉及企業眾多,賬務核銷需要從長計議,且需要逐一核實是否符合註銷條件。"

山水文化在沒有進行全面核銷程序,債務核實的情況下,提前宣布對應付賬款核銷,並且審計機構曾出具了合規的專項意見。上訴人士對此談到,"目前國內審計機構風險控制水平參差不齊,交易所的問詢或許是對上市公司財務制度的再次把關。”

值得註意的是,山水文化在2015年第三季度曾進行過類似的財務操作。據公開資料顯示,公司在 2015年第三季度已經核銷的應付賬款達 594.42萬元。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34

真•謝霆鋒財技 林智遠

2016-02-04  NM

最近語法流行把「真•」加在名詞前,加強效果,如「真•香港人」。記憶所及,首次接觸同樣的語法,是2000年的日本電子遊戲《真•三國無雙》。遊戲名字中的「真」,日文是「ん」,意指真正外,亦代表是另一電子遊戲《三國無雙》的改編續作。那麼,今天的《真•謝霆鋒財技》又怎解釋?

日文「ん」的英文是「shin」,除解作真外,亦有新的意思,香港人熟悉的新宿,就是「Shinjuku」(んゅ)。故此,《三國無雙》的續作或是《新•三國無雙》,亦即是《真•三國無雙》。一直以來,《壹計就明》分享的個案都甚少重複,就是重複,也會與其他個案組成新的故事。今天,再次分析漢傳媒(491),最大單一股東是藝人謝霆鋒,持有15.81%的股份,漢傳媒的續作故事亦是謝霆鋒的續作故事。

漢傳媒由天國回到地上

2014年10月,漢傳媒公布將以1.23億港元的新股,收購謝霆鋒持有的Lucrative Skill集團(「LS集團」)60%權益。收購公布後,漢傳媒股價即日上升接近一倍。收購在2015年1月完成,因漢傳媒股價上升,收購價最終修訂為1.68億港元。收購實際是「反向收購」,LS集團透過漢傳媒,借殼上市。兩週前的1月22日,漢傳媒公布將以9,500萬港元的現金及票據,向數字王國(547)出售持有的所有LS集團權益。數字王國同時公布,將以4,000萬港元的新股,收購謝霆鋒持有的LS集團25%權益,謝霆鋒將繼續持有餘下LS集團15%權益。在漢傳媒收購LS集團時,LS集團的收入持續大升及虧損大幅收縮,市場憧憬LS集團及謝霆鋒效應,漢傳媒股價大升;漢傳媒亦藉2015年大時代浪潮,配股集資接近3億港元。收購LS集團後,在財務報表上,憧憬及效應彷彿要由天國回到地上,LS集團收入沒有大升,虧損卻大升1.6倍,由2014年的900萬港元,升至2015年的2,400萬港元。

謝霆鋒與小股東的落差

從漢傳媒角度,一買一賣LS集團,將錄得超過7,900萬港元的虧損;但收購時,漢傳媒是以新股支付,故勉強可說是以當日的新股,換取今天的9,500萬港元,僅部分要待出售完成後三個月及一年才收取現金。可是,漢傳媒還剩下什麼,僅現金及製作中的電影?從謝霆鋒角度,繼續持有漢傳媒股份,上週五市值約1.13億元,並將取得價值4,000萬港元的數字王國新股,不計繼續持有LS集團15%股權,價值仍超過1.5億元。或者,放售漢傳媒餘下的資產項目後,漢傳媒或也可成「真•殼股」,或有另一翻炒作也說不定!從小股東角度,您是在漢傳媒公布收購LS集團前,漢傳媒股價在0.38港元購入;或是大部分在公布收購後,漢傳媒股價在0.75港元時購入?上週五,漢傳媒收市股價僅0.325港元了,您還繼續持有嗎?上週,數字王國公布收購LS集團後,股價曾短暫升了最多12%,但一週下來微跌1%,恒指一週卻升了3%。有時,續作故事也不一定有同樣續作效果!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95

著作財技騙局

剛看完一本好書《著作財技騙局》,英文書名為"Financial Shenanigans"。整體來說,驚喜不算很大,書中所介紹的財技騙局手法主要是玩弄盈利,例如把盈利調前調後、把不應入帳的入帳、在現金流處調來調去等,這些手法不時都有聽聞,而且更曾經中招。



這本書舉出不少美股例子,應該做了大量的資料研究才能寫出來,可惜的是這些公司看起來不算「貼身」,即使一些被提到的公司名字常常聽聞,包括Walmart、AOL、IBM、AIG,但對節錄出來的盈利表,看起來始終感覺不大,可能他日寫著作時也要留意一下,把很精準的數據呈現於著作中,又要提高可閱性,這絕不容易。

談到財技,這實在無處不在,好像香港政府的財政也不時看到很多財技足跡,早前有高鐵超支透過港鐵派發特別股息,政府作為大股東就能湊足資金。其實,政府不時會成立什麼委員會,獨立團體,也是有這個玩弄財技的味道,如項目超過一定數目(無記錯是800萬),這就連行政長官都不能動用,需要通過立法會。

舉例一個扶貧委員會,一開始拿100億撥款,不足夠時再要求注資150億,立法會審批就是這個大金額,但委員會拿這些金錢花在每一個小項目的動作都不用再通過立法會。試想想如果不成立這樣的一個獨立運作委員會,而是每一個超過800萬的操作都需要審批,這就更大問題了。

把錢調來調去,方便自己,交出靚業績,又或者隱藏今天盈利待他日做出增長之類,這都是財技的操作。如果去到一個欺騙、違法違規,甚至有違常識的程度,這就很嚴重了。在這裡的分享又是不想寫得太像讀書報告,所以只把一些自覺有趣與印象深刻的點子分享一下。

第一個有趣的點子是更改入帳日期,這不是簡單地把入帳日期移前移後,原來曾經有公司把一個月的日數拉長至35天,用來回溯生效日期以及偽造營業合約。由於日數多了,這方法亦可以把入帳的盈利增加,尤其把季末那個月的日數拉長,入帳的數字就更能幫助業績。這操作完全是有違常識的,能看得出來的話,投資者應該都會知道這些公司的管理層很有問題吧。

正常公司的盈利當然是靠做生意賺回來,但有一些公司可以借助保險公司來製造盈利。曾經有公司就向AIG買入一些保障公司盈利的保單,利用AIG的保險服務保障盈利,AIG承保該公司盈利的落差,例如公司預期的年度盈利為3億,如果盈利最後只得2.5億,AIG就需要對這家公司賠付5千萬,即盈利不足就賠到夠,該公司因此確保能滿足華爾街的期望。其實,羊毛出自羊身上,這樣的投保,保險公司又怎會蝕給這家買入保險的公司呢?AIG只是計算有機會需要賠付的金額去收取保費,而該公司又有何好處呢?這操作可讓它有一個「左袋放右袋」的機會,好讓盈利入帳增加,支出的則在購入保險成本,可能被放到融資部份入帳,整盤數看起來就能造出強勁營運業績的假象。

有一招一些銷售公司經常會用的,就是向一些關連公司作出銷售,然而,那些關連公司並未有付款,所有的銷售都只是作應收帳目入帳,這樣就能增加盈利。可惜的是,若干日後,這些關連公司就會安排退貨,介時銷售公司就要替這筆資金撥備注銷,令退貨的那一年出現盈利倒退。其實,交易根本從未有發生過,但銷售公司的管理層則能製造了假盈利,令公司股價可以炒作一番。

為提高盈利,有些公司可能向銀行賣出產品,這看起來很奇怪,為何銀行會成為企業的客戶替它買入產品呢?原來這只是一筆抵押貸款,公司向銀行借入短債,再以存貨當作抵押品,所得到的資金就當成是銷售收入來入帳。他日,要還款時,可能當成是銀行「退貨」吧,其實只是還款及拿回抵押品而已,這個是借貸還是銷售,真的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嗎?

要提高盈利還有很多古怪方法,好像多付供應商一些款項,再要求退款,之後就拿供應商的退款當成是該年的盈利入帳。例如本來需要買入900萬的辦公室設備,但卻向供應商付出1000萬,之後要求供應商退還多出來的100萬,公司管理層立即拿這100萬入帳為辦公室設備減值,增大盈利,吸引投資者的目光。供應商的好處是日後也能與這家公司做生意,反正沒有損失,幫這家公司左袋錢轉去右袋,只是順水人情。當我們看到某公司的帳目出現一些由供應商流入的現金,要加倍小心。

看到這裡,財技主要運用於盈利之上,不少人認為看現金流更穩陣,公司在收入及盈利上做手腳容易,方法亦多,但在現金流處做手腳就較難。不過,書中也舉了不少現金流做手腳的把戲,下面這幾個又是頗特別的方法。

跟上面拿銀行借貸的方法大同小異,公司可以把貨品於結帳日前賣予銀行,得到現金,在現金流反映,但其實早早已經與銀行有所協議,結帳日之後,公司將會用更高價回購當日的貨品,這不只製造出盈利,更連現金都被製造出來了。另一個與銀行打交道的現金流製造方法,就是把應收帳目賣予銀行取得現金,日後沒有實現那些應收帳目時則需要買回,這有如上面的例子一樣,只不過今次不是抵押借貸,也不是賣出貨品,而是賣出應收帳目。

三大現金流量表,營運現金流、投資現金流、融資現金流,投資者多較著眼於營運現金流,因為這更能反映公司的生意營運情況,於是企業管理人就利用這個想法去設計財技。

有一個很有趣地增加營運現金流的財技,就是不同公司作「交义交易」。當年科網股熾熱時,有一些網絡公司與電訊公司就作出過「交义交易」。例如某家網絡公司把它的產品銷售予某家電訊公司,而同時,那家網絡公司又向該電訊公司購入同等金額的產品,對網絡公司來說,賣掉產品能增大營運現金流入,而向電訊公司購入產品的現金流損失,則以投資現金流出入帳,用意是可以增大營運現金流入。同一筆現金流入流出,但給投資者一個錯覺,營運現金流入大了很多。

原來,有些公司會透過瘋狂收購以製造大量現金流的假象,因為收購合併這些動作,實在產生很多在會計上做手腳的機會。例如,在收購某公司之前,收購一方的公司管理層可能會叫被收購公司盡量把帳單清掉,盡量不要叫客人付帳,亦不要把已收到的支票兌現,用意是在公司被正式收購之前,製造出一個很缺現金的情況。到該公司正式被收購之後,公司一下子就把未收回來的現金兌現,把所以未清還的帳單延後還款,盡可能保留現金。這樣的操作,能產生一種現金流突然增加的假象,於是公司的管理層對外表示這些現金流的增加,是兩家公司的協同效應,是他們收購的眼光,借意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力。

最後,在著作的第二冊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形容,美國證交會前任會計長Robert Sack曾經建議訓練會計師應該好像訓練醫學生從屍體來了解其健康史一樣,醫學解剖的目標,是要知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並判斷下次可以有哪些不同的作為,醫學專業人士試著從失敗中學習,以拓展更多解決方法。雖然我不是會計學的專業,但這樣的精神也值得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