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企業成敗 看策略或看時機?


2011-10-03  TCW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暨 EMBA執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黃):「策略重要?執行力重要?」學理上的爭論,主張前者重要的理由在於,策略一旦做錯,執行力好,反而會加重損失;然 而,主張後者則認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 企業策略能力不會有太大差異,執行力才是企業競爭力差異所在。過去本專欄也有企業家談過這個主題,兩種主張都有。你怎麼看?

華固建設董事長鍾榮昌(以下簡稱鍾): 策略是絕對重要的。這個行業,土地決定成敗至少一半以上關鍵,一個決定做錯了,後半段再怎麼努力都不會賺錢;景氣時機變動更是,買的時候看好,只要時機不 對,賣的時候怎麼都賣不掉。相對的,執行力則是只要CEO(執行長)夠認真,找的人夠專業,都可以到一個程度,沒有爛的。

以前有個上櫃公司,我的學長是老闆,每年(EPS)賺兩、三元,很績優的,在竹科買了一塊一萬坪的土地要開發,什麼都好了,結果就在開發前夕,新竹都發局 找他談變更,要做高鐵與捷運共同開發。我學長考慮半天,就答應了。你知道在建築業,變更至少是兩到三年的事,可是它因為是上櫃公司,本來預計後年可以用這 個案子入帳,現在沒有了怎麼辦?結果為了業績,就來台北買了兩、三塊土地,負債率達到八二%,最後卻因房市、股市在一片榮景中反轉,就out(出局)了。

當景氣多空轉換,經營策略該如何調整?

黃:你的意思是,執行力在這個行業,無論如何不會攸關成敗;但建築業現在是不是已經到達大家進退有據的階段?就是說,有策略能力嗎?

鍾:(對我來說)年輕時,剛入行沒有策略,就是努力去做;但是到現在,華固的企業經營策略,市場有市場的策略、 開發有開發的策略、財務有財務的策略。 內外資源是形成經營策略最重要的原因,包括政府政策……。

房地產的黃金守則在任何國家都一樣。國民所得水準在三千美元到一美元階段,經濟連續兩年以上兩位數成長,房價都是這時候會飆漲,像是民國七十六年到七十八 年台灣房價飆漲四倍,還有現在中國房價……,這真很難得,因為經濟成長有極限。已開發國家絕不可能有這機會。

那時因為快速都市化,需要的房子是住宅最基本的。所以,台灣民國七十年造鎮可以,可是到現在,(國民)所得水準已經兩萬美元,這是台灣平均,台北市可能所 得水準到四萬美元,是講住宅品質的時代,現在你去造鎮會失敗。所以現在我們經營講「精品策略」。

景氣循環,我的策略很簡單:前兩、三年,我們負債淨值比到一.二倍最高,現在不到一。景氣循環由最壞開始復甦時,基本上預售(編按:預售從客戶預收的錢在 建築業者的財報上屬於負債項目)很安全,那你真的是可以衝啦。

現在各種跡象顯示,房地產有利的因素越來越少,不利的因素越來越多,那市場就會反轉了。因為政府在打房,中央銀行限制建築融資、實施豪宅稅,我們新蓋的一 批,在吉林路,本來契稅啊,大概十七、十八萬,市政府評定為豪宅(後),馬上變七、八十萬,漲了好幾倍。短期投資客,兩到三成,全部消失。

第二、我講高效率經營,快速回收。一般同業從買地、取得建築執照到完成銷售,要三到四年,華固只要一年半到兩年,比對手快一到兩年時間。

在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前,華固淨值大概只十二、三億,最慘股票跌到五元,市值才五、六億……,我們經驗就是快速回收,快速累積資本。

當不利因素增多,光有財務控管難賺錢?

黃:掌握景氣時機,並用高效經營、快速回收,來鎖住景氣變化的風險!所以法人投資人,尤其是外資,對你們的信心,外界稱你為股王,另外你不會過度運用財務 槓桿……,但是你看準的東西,也必須執行到位。尤其是財務紀律。

鍾:我們自己從來不用「股王」這兩個字。 財務是紀律,但財務控管非常好,假如經營能力不強,不會賺錢,很保守,也賺不了一個股本。

我們常常思考這個問題,比如說同業為什麼景氣那麼好,房價漲那麼多,它沒有辦法去賺平均五元以上?為什麼每年EPS就二、三元,股票現在還是十幾、二十幾 元?

這其實跟經營策略有關。像我們十五年來就是在台北市蓋房子,這就是開發策略。景氣循環最高點時哪裡先跌?一定郊區先跌,台北市中心區因供給很少,它只會跌 一成而已。你去看敦化南路那裡,下禮拜三要標華票大樓,一坪土地(預期)會超過一千萬(元)……,這就是稀有性。

第二個講基地條件,你看我們基地都是大面積,有一千坪以上,我的精品策略,一、兩百坪的,即使在敦化南路我也不要,因為你蓋一棟獨棟的,兩百坪土地,車子 沒辦法進到地下室,要用升降機,但是有錢人買一坪一百萬(元)以上,為什麼要用升降機?

但現在相對有錢買不到地,所以我們開發策略會調整。去年就跑到新竹破天荒蓋豪宅。

第三個,(民國)一百零二年我們要IFRS(國際會計準則)與世界接軌,這會改變我們的經營策略,現在都是完工比例法,比如說這棟全部賣掉我可以賺十億, 那我就照工程進度,完成五○%就可以認列五○%,所以我們營收每月很穩定,IFRS不行,要蓋三年半,完工賣出才認列。

黃:所以IFRS出來對建築業衝擊非常非常大,產品管理顯然要更為精密。

鍾:所以我們會調整,舉例來講,本來我是邊蓋邊賣、零庫存,蓋完很快就清掉,以後我可能明年興建完成前設目標賣五○%,開工時可能再賣二○(%)……限 量,賣完我就不賣了。基本上是要完工後才能賣,但我承擔風險,因為以後的房價我不知道……。我們現在所有產品規畫(時程)都調整。

黃:聽起來在房產業要做到華固的獲利能力,老子講的順勢而為很重要,策略要扣緊時勢,看得準不準老闆很重要!

鍾:我覺得自己不是老闆而是專業經理人,我們決策相對民主,華固外資持股最高(曾)有五○%,股東不滿意可把我換掉的(笑)。

管理精華

房地產就策略而言,最關鍵就是相對地點,廣開言路,觀察同業的所為,聽取異業對大局勢的看法,抓住對的時間點,推出對的產品。之所以不是所有業者都能跨越 景氣循環考驗,關鍵在於,策略雖然決定成敗,更需要與管理能力相扣,華固的管理實務,關鍵在於專案完成講求速度,財務講求策略紀律,操作靈活,利潤與團隊 慷慨分享則提升了執行力。老闆以專業經理人的心態善用管理工具,更是踏實之道。

【延伸閱讀】營建獲利王華固的賺錢學

說明:華固近2年來與業界推案量最大的遠雄建設等績優股,曾幾次爭過營建股王及獲利王寶座,不過華固鎖定高價豪宅市場,策略恰好鎖住近年資本市場擴張時 機,奢侈稅實施後則以銷案快避掉部分風險,獲利外也以穩定配股配息吸引法人的目光。

現金配息5-6元 華固連續4年('07年至'10年)各賺1個股本,EPS自2007年來都超過10元,每股現金配息維持5至6元水準,這是它自金融海嘯後,獲得投資法人 青睞的主因。

85%員工持有自家股票除了新進員工,85%以上的華固員工持有自家企業股票,除高層外,員工持股占投資人全部持股總數3%,大方給員工紅利激勵,是華固 董事長鍾榮昌說,執行力沒問題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80

受壓資產策略 對沖基金如何化災難為收益?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109/t3830936.htm

日本福島2011年3月遭受9級地震,受到重擊的東京電力旗下核電站發生洩漏,引  發全球對核輻射影響的一片擔憂。然而,迅速縮水90%的股價,讓東京電力成為一些國際對沖基金的饕餮盛宴。

  其實,在國際投資市場,突遇災難的成熟公用事業企業,是一種最為典型的受壓資產策略標的物。像東京電力這類公用事業企業,由於其經營關係到國計 民生,政府往往都會在事故發生後適時採取注資、減債等多種扶持措施。經過縮減成本、多方籌集資金等手段,企業最終能度過破產清算難關、並重新盈利的可能性 非常大。也因此,那些在低潮時進場的投資者,能夠在公司度過難關後獲得驚人的回報。

  在中國,儘管投資市場尚未形成系統性的「受壓資產」策略,但安全問題頻發的食品企業、環境侵權或災難多發的礦業企業等,已然呈現出受壓資產投資 標的的特徵。而因這類突發事件影響帶上「ST」帽子的上市公司,也是一類較典型的中國式「受壓資產」,從其被「ST」到去「ST」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總 結出中國式「受壓資產」投資路線的大致脈絡,以期為正致力於尋求投資策略差異化的中國機構投資者,提供可借鑑的思路。
2011年8月30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力安全保安院發佈的最新研究結果稱,在之前被認為不會再發生地震的核電站周邊地質斷層中,發現可能存在14處活斷層,可能會引發新的地震。這再度引起了人們的恐慌。
放眼各類媒體的最新報導,全球各種災難頻發,而在中國,最受人們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也頻頻爆出,味千中國的「骨湯門」是最新的一例。
拋開天災人禍的巨大負面影響不談,僅就投資的角度而言,上述事件發生之時,也恰好是一些對沖基金大展拳腳之際。在美國,已形成了專門針對這類受災難衝擊 的公司的成熟投資策略—受壓資產策略(distressed strategy)。儘管從公開資料很難全面瞭解對沖基金的佈局,但從東京電力等典型的受壓資產的特徵分析中,我們仍然可以管中窺豹,把握對沖基金的投資 邏輯和賺錢脈絡。

  典型性受壓資產
  表面上看,導致東京電力股價巨幅下挫的原因是地震造成的機組損毀,但實際上,卻是其公司債營運和擴張模式因評級連降5級而難以為繼。換句話說,一旦資金問題得以解決,東京電力恢復盈利能力的可能性非常高。

  日本福島地震後,東京電力(9501.TYO)所轄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被永久關閉,5-6號 機組和福島第二核電站的4個機組均處於閒置期,是否重新啟用視安全檢查情況而定。從震後第二天即3月11日至6月10日的短短三個月間,東京電力股價從 2121日元/股一瀉千里至190日元/股,跌幅91.04%(圖1)。


在此期間的5月31日,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稱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和貝萊德(BlackRock)等主要外國資產管理公司大幅增持東京電力股票。而投資東京電力,能否成為「受壓資產投資策略」的 又一次完美演繹,還有待時間驗證。不過從目前看,東京電力的確具有「受壓資產」的主要特徵。

  資產勾銷
未在根本上損害裝機容量
  被毀損的裝機容量僅佔6.44%,且被勾銷的4個是已經或者即將至退役期限的反應堆,也就是說,就算沒有地震,這幾個反應堆也要相繼進入退役期。
如果安全檢查合格,東京電力在震後被強制閒置的6個機組將恢復運營,那麼其可發電的反應堆包括13座。考慮到被閒置的6個機組的服役期限最早於2018 年到期,距離退役之日尚有7年,所以恢復正常運行的可能性非常高,不過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新建7-8號機組的計劃就此擱淺。
按照2005年對東 京電力調研的裝機容量數據計算,其核電總裝機為17308MW,柏崎·刈羽核電站的1-5號機組均為1100MW,6-7號機組為1356WM,福島第二 核電站的4個機組均為1100WM,福島第一核電站以780WM計算,恢復正常後的裝機容量可以達到13392WM,佔比77%(表1)。換句話說,東京 電力在此次核危機中所損失的裝機容量佔其核電裝機容量的比例為23%,但佔其電力總裝機容量(包括火電)的比例僅6.44%。由此可見,勾銷的4個已經或 者即將退役的反應堆及其所報廢的產能對於東京電力並非致命性。就算沒有地震,這幾個反應堆也相繼進入了退役期。

  破壞根基的
公司債擴張模式休止
  東京電力真正毀損的不是震中被破壞的有限資產,而是構建在生生不息的公司債擴張基礎上的穩定盈利環路。實際上,在核危機之前,由於東京電力在東京地區居於資源壟斷地位,經營穩定,每年產生的營業收入穩定在5萬億日元左右(圖2)。


與此相對照的有兩組數據:一是穩定的營業收入與逐年下降的電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統計,1994-2004年,日本國內的平均電價以1.8%的年平均速度降低,10年共降低16.9%。二是與營業收入一樣穩定的公司債水平。
1995年,日本電力自由化改革開始之後,國內電價持續下降,對此,東京電力著力削減成本。1997年,東京電力折舊費用為10226億日元,至 2009年時縮減至7098億日元;設備投資額從1994年的15672億日元減少至2009年的5921億日元;運營維護費用從1995年的6326億 日元減至2009年的3739億日元。
然而,電力行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長期資本的支持。基於成本控制能力之上的良好經營狀態,保證了東京電力公司債擁有近乎國債的高信用評級。2010年,四大評級公司均給予其AA或AAA的評級(表2)。


由此,東京電力形成了以公司債為核心的融資體系,這可從其債務結構的變化看出。1996年至今,東京電力銀行負債趨於減少,而與營業收入一樣穩定的是公司債水平,一直接近6萬億日元(圖3)。


依靠公司債市場的低成本資金供給,東京電力維持了高穩定盈利狀態。1998年至今,東京電力 15-20年期限公司債的票面利率基本在2%以下(圖4),源源不斷的公司債融資為東京電力提供了良性的資金回路。日本I-N信息中心(東京)的數據顯 示,截至2011年3月底,日本國內公司債的發行餘額約為6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8萬億元),10家電力公司的公司債餘額約為13萬億日元,佔兩 成,其中僅東京電力一家就佔據了絕對支配性的8%。


2011年5月30日,標準普爾將東京電力的長期信用評級從「BBB」連降5級至「B+」, 該級別在全部21個級別中居第14位,屬於「垃圾級」。2011年6月20日,東電債券也被穆迪公司評為垃圾級。被降級之後,東京電力喪失其賴以維持的發 債籌資能力。據日本共同社報導,包括東京電力在內的日本10家電力公司於2011年4月沒有發行公司債,是4年多以來首次停發。

  債多不壓身,政府援手度過破產關
  最高可達12.75萬億日元的巨額賠償以及廢堆處理費用,將是未來5-10年內懸在東京電力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不過,對於東京電力這類關係國計民生的公用企業,政府出手相助是必然的,也因此其破產的可能性大為降低。這也是對沖基金敢於低位進場的核心邏輯之一。

  當災害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利空釋放殆盡,東京電力的股價也跌至歷史低位。在這一期間,眾多共同基金及對沖基金均看好東京電力的潛在盈利能 力,蜂擁而至。據日本經濟新聞2011年5月31日報導,富達投資和貝萊德等主要外國資產管理公司已大幅增持東京電力股票。其中,富達投資對東京電力的持 股從2010年12月底的13萬股激增至183萬股,貝萊德的美國和英國分公司也合共增持東京電力19%股份至1374萬股,美國先鋒集團 (Vanguard Group)的持股也增加5%至893萬股。
投資東京電力,到底是資本盛宴還是飛蛾撲火?關鍵還看其能否度過資金難關,重構公司債發展模式。

  巨額支出:賠償額+處理廢堆成本+新增火力成本
  對受 損資產勾銷帶來的損失較容易估算,最大的難點在於估計賠償金額和廢堆處理費用。因此,在賠償方案出台之前,關於東京電力將會破產、被出售或被國有化等傳言 甚囂塵上,其股價因而也一直未能企穩,曾於6月10日創下190日元/股的歷史低位。當日本政府2011年6月13日正式決定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賠償方案 時,其股價從190日元/股反彈至329日元/股,3個交易日內大幅反彈73%。
根據日本政府的內部估算,需要支出的費用包括:第一,僅福島 第一核電站1-4號廢堆費用就需1.5萬億日元;第二,為彌補供電缺口新增火力發電的燃料費每年大約1萬億日元,修復受損火力發電站需 2500億日元,共計1.25萬億日元;第三,對核事故受害者的賠償金額3-10萬億日元。日本政府測算,以東京電力每年向賠償支援機構繳納2000億日 元、其他電力公司每年合計負擔2000億日元計算,賠償年限將持續7.5-25年。這三項支付需要即時生效執行,共計5.75-12.75萬億日元。
東京電力還需為延續數十年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拆除埋單,據稱,這一成本將達到20萬億日元。另外,東京電力現有有息債務近9.5萬億日元,包括5萬億日元公司債,未來3年需要償還的債務分別為7690、9728和8969億日元,總計超過2.6萬億日元(圖5)。

  公司對策:削減成本,籌集資金
  面對巨額債務和各類費用,東京電力最初的應對方案是削減成本和籌 集資金。2011年3月23日,東京電力宣佈,取消2011年下半財年30日元/股的分紅。同時,5-10年內將可能停止派發股利,以便將更多的盈利用於 賠償。同時,公司將勞動力成本削減500億日元到3750億日元。2011年4月底,三菱日聯金融集團、三井住友金融集團以及瑞穗金融集團向其提供了2萬 億日元緊急貸款。
2011年5月20日,東京電力公佈重組計劃,將出售5000億日元(61.9億美元)的資產以籌集賠償款,這些資產包括其 持有的KDDI股份(東京電力持有36萬股、約合8%的KDDI股份,市值約1800億日元,約合21.7億美元)、不動產、以及集團公司中與主營業務不 相關的海外資產。但這些即將出售的資產不包括:1)位於日本東北部的Oze國家公園的大部分土地,這座372平方公里的公園橫跨東京北部的4個縣,包括福 島,東京電力持有這片土地的40%,如果這片土地被出售,環保主義者認為將會導致很多重要的棲息動物的消亡;2)位於菲律賓的能源投資。

  政府援手:以優先股方式注資
  東京電力憑藉削減成本和出售資產所籌集的資金,在天文數字的賠償額和處理廢堆費用面前只是杯水車薪,政府必須做出救援。
東京電力手上握齊了與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首先,日本電力公司為區域壟斷,這源於1951年二戰盟軍最高司令部下達的一紙命令:將日本列島(不包括沖繩 地區)分為九大區域,並指定一家企業承擔一個區域內的發電、輸電、配電和售電業務(9家公司為:北海道電力公司、東北電力公司、東京電力公司、北陸電力公 司、中部電力公司、關西電力公司、中國電力公司、四國電力公司、九州電力公司,1972年沖繩電力公司成為日本第十傢俬營電力公司)。東京電力也因此形成 對首都圈「1都7縣」(東京都、群馬縣、櫪木縣、茨城縣、琦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山梨縣)以及靜岡縣的富士河以東地區的電力壟斷地位,壟斷了東日本電 力供應的半壁江山。一旦東京電力經營陷入混亂,勢必影響首都圈在內的東日本地區供電安全和經濟活動,因此,政府必須想方設法保障各區域電力供應企業的正常 運行。
其次,東京電力最大的兩塊債務是銀行貸款和公司債,而其公司債的主要買家仍是金融機構。而且,東京電力在公司債市場影響巨大,事故後致使日本公司債收益率迅速上升,並導致了另外9家日本電力公司放棄本年度發債計劃。
最後,當企業進入破產並清算後,受償順序依次為:員工工資、社保和稅收;抵押債權;普通債權;最後是優先股和普通股。對受害人的賠償屬於普通債權,東京電力需支付完員工工資、社保、稅收和抵押債權之後,才能支付賠款。
臨時國有化也曾是計劃中的一部分,這或許會打破延續了60年之久的電力運營區域壟斷格局。不過,首相菅直人支持政府將電力生產和電力傳輸分拆為兩個部門的動議,只獲得一小部分政治家的支持。目前看,最終賠償方案的出台否定了國有化的方案。
根據日本政府的事故賠償方案,政府將通過一個新設的賠償支援機構向東京電力注資。這一機構將根據東京電力的實際賠償能力,通過認購其優先股等方式向東京 電力提供資金支援。2011年6月14日提交到日本國會的法案,希望幫助東京電力向事故受害者支付賠償。它會建立一個機制,使日本政府能夠將大量的資金轉 到東京電力手中,再由東京電力將資金補償給核事故的犧牲者。而這筆資金將由東京電力來逐步償還,其他的核電運營商也會幫助這一目標實現。新設的公用事業公 司可能會購買東京電力公司的資產。一個內部人士認為這會導致部分國有化。另外,有人估計新實體會買東京電力新發行的債權,滿足東京電力公司的責任。8月3 日,日本議會通過東京電力公司對核事故受害者的賠償方案。
日本政府最終選擇以購買優先股形式向東京電力注資的方案,顯然還有著來自銀行債權方的博弈壓力。有了政府注資,使得東京電力即使在面臨破產時,銀行債務還有政府資金來墊底。
事實上,政府注資將東京電力拉離破產邊緣。不到萬不得已,日本政府不會允許東京電力走向破產的道路。
據報導,日本政府內部討論過一個方案,可能先由政府接手監管東京電力,繼而著手重組和拆分。依照該方案,一旦東京電力賠償金數目確定、福島核電站輻射洩 漏處理成本估算完成,就可以進入破產程序。政府制定出特別措施法,將東京電力置於政府監管之下,為破產重組鋪平道路。同時,東京電力將重組為一家控股公司 和數家子公司,分別經營發電和輸電業務。在發電部門中,火電和水電部分將逐步被出售。最終,東京電力將變身為一家輸電企業,規模遠遠小於現在。有日本政府 人士說,拆分可能在制定特別措施法兩年或三年後開始。最終,這份方案沒有獲得批准。另有日本官員表示,「關於東京電力破產重組的方案僅在總理官邸和國家戰 略室內部討論。」

  不確定性:遠比表面的複雜
  政府出手是拯救東京電力的關鍵一步,而其走出核危機陰霾,恢復盈利能 力、股價回升的時候,股東們的春天也就不遠了。不過,實情況遠比表面複雜。如果賠付年限延續8年,也就是到2019年,東京電力的賠付義務才能基本完成。 然而,研究顯示,福島第一核電站的5-6號機組也恰好分別於2018和2019年到期,屆時東京電力又將面臨資產勾銷帶來的衝擊。
對於已購進東京電力股票、等待獲取其恢復盈利後股價回升暴利的對沖基金來說,何時才會兌現在東京電力上投資收益,我們將持續進行跟蹤。
不過,過去的很多案例表明,受壓資產投資策略「玩的就是心跳」,投資者能否如預期般獲得巨額回報,天時、地利、人和種種因素,一個也不能少。這從結果完全相反的德爾福和通用汽車的案例中可以明確看出。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股利回報率的誘惑

  對於一類長期投資人,在受壓資產跌到低位時及時介入,也可能將獲得長期的股利回報。
東京電力的裝機容量受損有限,一旦5-10年後其盈利能力恢復,則投資人可獲得持續的股利回報。

  東京電力成立於1951年,集發電、輸電、配電和售電為一體,屬於成熟的公用事業行業。日本自然資源 匱乏,一次能源需求約80%依賴進口,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使得日本轉向追求清潔能源,重點發展核電。截至當年3月底的1999財年,東電電力公司的 電力供應覆蓋地區的面積達39491平方公里,佔日本國土面積的11%;該區域的人口達4200萬,佔日本總人口的34%;客戶總數為2500萬戶。日本 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2006年5月30日制定了以推廣核能利用、確保能源供給為目標的中長期「核能立國計劃」大綱。目前,在核能佔全部電力供應份額超過 1/3的日本,東京電力的核電廠供應了全日本一半的核能發電量,下轄的17個機組佔全國55個機組總量的31%。
在現金股利派發上,東京電 力歷來極為慷慨。除了2007年的新瀉地震導致公司取消了2008、2009財年的分紅,以及東北地區地震導致2011財年下半年分紅取消外,東京電力各 財年的現金股利派發率最低是2006財年的26.1%,其餘財年的分紅率最高時達129.8%,最低時也超過了31.7%。與此相對應,東京電力的股利回 報率亦相當誘人。1999-2010年,東京電力的股利回報率約為2%(圖1)。而自1992年以後,日本進入零利率時代,直至2000年8月,日本銀行 才相繼小幅提高存款利率,但截至2011年,日本各大銀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仍然遠遠低於2%。所以東京電力每年2%的股利回報率(暫不考慮股利稅), 對於日本的投資者(在震前有75萬人持有其股票,大部分為年長者)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當東京電力股價跌至190日元/股時,如果考慮其恢復股利分配的可能性,則該股價立即顯示巨 大的吸引力。只要東京電力度過目前的資金緊張期,盈利能力得以恢復,則其完全可能延續之前的股利分配政策。因此,在股利回報率降至2%左右的期間,也就是 說,如果股利恢復至20日元/股,股價回升至1000日元/股的整個過程,其股利回報率仍是有吸引力的(表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1

我的投資策略 一只牛的投資日記

http://feigan.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html

總結起來﹐自從今年八月開始﹐我的策略是﹕

  1. 了解自己的能力
  2. 了解能力以內的企業的基本數據
  3. 挑選具備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
  4. 以好價錢買入
  5. 組合分成定息和成長


定息組合
以 銀行定息和REIT組合而成。目標是定息收入能夠穩定成長﹐以至能夠供給家庭的開銷。定息成長的方法是﹕1) 銀行和REIT的派息增加﹔2) 投資額增加。派息再投資﹐或是來自成長組合的資金﹐都能增加定息組合的投資額。其實定息組合在2009年已經開始操作﹐但是在2011年才有明確的策略。 我希望定息的收入能夠超過家庭的開銷﹐那麼就能把剩下的再投資﹐以至定息收入能夠穩定成長。

總而言之﹐經過詳細研究之後﹐以合理價格買入﹐能產生大量現金流的優質的REIT﹐然後是長期持有。我喜歡擁有獨特位置專利或品牌專利的REIT。

成長組合
我 只買入閃亮亮的便宜貨。我只專著在能力以內﹐以便宜的價格買入優秀公司的股票﹐而且是行業中10強以內的公司。我稱它們為對的企業﹕業績持續優秀﹐市場強 大﹐並且由一批能力非凡﹑能夠為股東利益著想的管理層經營的大公司。我認為﹐只要優秀公司的價值在不斷增長﹐就會使其股價不斷上漲。



************
把組合分成定息和成長﹐是希望目標清晰﹐同時撇除不必要的錯誤。我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先選擇有把握的事﹐然後一點一點順著做就是了。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侍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我 只專著在能力以內﹐以便宜的價格買入優秀公司的REIT和股票﹐而且是行業中10強以內的公司。我稱它們為對的企業﹕業績持續優秀﹐市場強大﹐並且由一批 能力非凡﹑能夠為股東利益著想的管理層經營的大公司。我認為﹐只要優秀公司的價值在不斷增長﹐就會使其股價不斷上漲。即是說﹐不管在悲觀或樂觀的環境都能 掌握著勝利的大條件。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 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 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 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對勝利的預見不能超過一般人所知道的,並非高明之最﹔通過艱苦的作戰而取得勝利,即便是被天下人稱道,也難以稱得上是優中之優。這好比是能舉起一根毫毛算 不上是力氣大,能看見太陽和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聽得驚雷的轟鳴算不上耳朵聰靈一樣。古人所說的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取勝於容易戰勝的敵人,即能夠運 用計謀,抓住敵人的弱點,發起攻勢,就容易取勝,既不用反覆部署,也用不著大砍大殺,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勝。故此,善於作戰取勝者,既沒有奇異的勝利,顯不出智謀之名,也看不出勇武之戰功。他取得的勝利沒有差錯都是建立在必然的、確有把握的基礎之上。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所採取的作戰措施是勝在必然,他所戰勝 的是實際上已處於必然要失敗地位的敵人。


Graham的經典仍然是我投資信念的基石。不過﹐我只買入閃亮亮的﹐王子是王子的便宜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60

用雙策略搶全球電腦龍頭 聯想獵殺惠普兩大計畫曝光

2011-10-31  TWM




一個北京聯想總部的現場直擊,剛坐上全球第二大電腦品牌位置的他們,慶賀時間只有幾個小時,緊接著又開始擬定作戰策略,他們這次的目標是要成為全球電腦品 牌龍頭,獵殺惠普的計畫,正要展開!

撰文‧賴筱凡

十月十三日,全球兩大市調機構IDC與Gartner同時發布統計報告,PC產業排名再度洗牌,聯想首次超越戴爾,成為全球第二大電腦品牌。

走進聯想北京總部,慶賀紅布條映入眼簾,他們怎麼也沒想到,第二季才剛擠下宏碁,坐上全球第三大電腦品牌位置,「Beat Dell(打敗戴爾)」的計畫才施行三個月,聯想便以近二個百分點的勝出,搶下第二大品牌頭銜,時間遠比聯想董事長柳傳志預估的還要早。

距離全球第一大,只剩一步之遙,聯想上下都很清楚,要當全球龍頭,他們必須獵殺惠普。

於是,聯想高層擬定獵殺計畫,第一招就是攻守兼備。各家品牌廠覬覦中國市場已久,不論是去年購併方正的宏碁,抑或積極攻入中國二、三線城市的華碩,都已經 殺到聯想門口,「中國市場,是聯想的根,必須鞏固。」聯想新興市場集團副總裁周慶彤一刀就畫出聯想的攻防要點。

獵殺計畫一:

拿下新興市場就搶得進攻權一方面不讓對手進逼得逞,另一方面,聯想主動出擊新興市場。攤開全球地圖,周慶彤一一點出聯想的重點新興市場地區,「巴西、印 度、俄羅斯…?,這些都是我們要經營的地方。」他們深知歐美經濟衰弱,重兵鎖定購買力道仍強的市場,但聯想要怎麼做?

「通路,是不二法門。」從IBM個人電腦部門跟著併入聯想,掌管新興市場副總裁的黃建恒,把市場畫分得更細,他用市占率一○%作為分水嶺。超過一○%以上 的市場,已具有經濟規模,鞏固大型通路為優先;市占率不到一○%的市場,例如俄羅斯,聯想就深耕通路商的合作關係。

以中國市場為例,三級城市通路商每賣一台商務型筆電,能拿到的利潤約三%到五%不等,可是同樣的筆電,在四到六級城市,由於資訊較不發達、店面相對少,通 路商分得的利潤卻是五%至八%。

聯想不僅在利潤分享上,訂出層級差異,也強打「大聯想(Great Lenovo)」概念,希望拉近與通路商之間的關係。

像是每年四月,就是中國電子產品通路搶店大作戰的關鍵時刻,「聯想會替所有通路商與各大商城統一議價,去承租店面,再交由通路商經營。」舉例來說,今年聯 想要在百腦匯開多少店(指店數)、有哪些點(指店面),都由聯想與百腦匯統一談,去壓低租金。

另外,聯想針對不同市場,運用彈性策略,掌握制勝先機。號稱電腦產業下一個代工廠的巴西,過去因關稅問題,在台灣賣不到兩萬元的平板電腦,到巴西價格翻漲 一倍,消費性電子產品幾成奢侈品。所以當巴西政府決定鼓勵科技廠投資設廠,只要當地生產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就能享關稅優惠。

巴西因此成為各品牌廠、代工廠揮軍的新戰場,「當別人還在蓋廠,我們在巴西,已經有工廠。」黃建恒說。

光有通路管理與市場經營策略是不夠的,柳傳志還有另外一支利箭,那就是今年二月甫成軍的MIDH(Mobile Internet and Digital Home,行動網路暨數位家庭)事業群,當紅的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甚至聯想開發中的智慧型電視,都歸MIDH管,由資深副總裁兼中國首席運營官劉軍帶 領。

獵殺計畫二:

最好的人、做最好的產品

過去,劉軍手握供應鏈大權,幾乎所有台灣代工廠大老都與他稱兄道弟,二○○九年劉軍結婚,正好遇上郭台銘女兒郭曉如出生,郭台銘搭私人飛機,手裡提著紅 蛋,出席劉軍婚禮,顯見劉軍與台廠大老的交情。

在劉軍掌旗下,聯想七月一口氣發表三款平板電腦,其中有一款業界僅有的商務型平板電腦,「多數人認為平板電腦是娛樂產品,但很多公司都打算引進平板電腦,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特地用ThinkPad這個品牌,推出商務型平板電腦。」新興市場行銷副總裁劉浩新解釋。

聯想也鎖定智慧型電視發展,「智慧型電視是趨勢,雖然現在市場不大,可是我們研發必須走在前頭,因為一旦落後了,你就會永遠落後。」聯想研發中心顧問胡軍 說。

而搶在同業前面,聯想靠的是技術。○六年,聯想成功併購IBM個人電腦部門,帶進的技術團隊,成為聯想最扎實的根本;○九年,在金融海嘯衝擊下,柳傳志重 新站上火線掌舵,「柳總回來後,只論兩件事,戰略訂清楚,再來就是執行力。」柳傳志花了六年時間,證明東方品牌購併西方品牌,一樣能做出好成績,用兩季時 間打敗戴爾,坐上全球第二大電腦品牌,就是最好的證明。不過,他並不甘於此,現在聯想最大的目標是要獵殺惠普,成為全球最大電腦品牌!

聯想

成立:1984年

負責人:董事長柳傳志、執行長楊元慶

市值:530.5億港元

主要業務:電腦品牌營銷與製造

過去三年營收:

2008會計年度 149億美元2009會計年度 166億美元2010會計年度 216億美元註:聯想會計年度自當年度4月至隔年3月止劇變!全球電腦品牌大洗牌

品牌 今年第3季

出貨量

(萬台) 今年第3季

市占率(%) 去年同期

市占率(%) 成長率

(%)

惠普 1665 18.1 17.8 5.3 聯想 1258 13.7 10.4 36.1 戴爾 1101 12.0 12.6 -1.6 宏碁 921 10.0 13.1 -20.6 華碩 600 6.5 5.2 30.2

資料來源:ID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28

三星新策略:挑起智能機升級AMOLED大戰讓其它廠商被迫跟進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15101834542/

最 近三星(Samsung)一再升級智慧型手機的尺寸,它的一款擁有五點三英吋螢幕,搭載Android系統的Galaxy Note手機,螢幕比三點五英吋的iPhone 4S大了近兩英吋。為了因應大螢幕的耗電,三星也對這款手機的電池容量也進行升級,現在達到了2500mAh。而在手機螢幕的類型上,三星也花樣百出,從 TFT-LCD到AM-OLED,Super AM-OLED、Super AM-OLED Plus,再到最新的HD Super AM-OLED,升級速度之快讓人眼花撩亂。三星之所以熱衷一再加大手機的螢幕尺寸,與其目前的AM-OLED產能有密切關係。而背後則是三星在產業佈局 上高度垂直整合的縮影。因為三星目前在全球中小尺寸AM-OLED面板市場上的佔有率高達九成五以上, 幾乎處於絕對壟斷的地位。不過隨著三星大幅提升AM-OLED螢幕產能,這種螢幕的價格很可能在明年就會出現下降,所以為了維持這塊領域中的高獲利,三星 率先挑起手機螢幕的升級大戰。在此之前AM-OLED的產能一直吃緊,所以三星報給其它手機廠商的價格也非常硬,才能以此獲取高額的利潤,這種螢幕目前的 售價非常昂貴,只有高階智慧手機才會使用。

台灣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指出,有觸控功能的AM-OLED螢幕的報價高達六十五美元一塊,而以iPhone為代表的IPS顯示幕加上觸控螢幕的價格,一塊只有三十五美元左右。這種採用AM-OLED螢幕的手機,色彩更加鮮豔,且比iPhone更輕薄和省電,不過在解析度上要比iPhone略差。 像宏達電(HTC)幾年前就和三星談過採購AM-OLED的事情,但是三星要求宏達電預付大筆資金,所以最後交易沒有成功。蘋果(Apple)以前也曾經 希望從三星採購AM-OLED,但是由於三星無法保證可以大量供貨,而且價格過於昂貴,最後導致蘋果不得不轉單給樂金(LG)生產的IPS螢幕。三星明年 開出的AM-OLED產能將高達一百八十萬平方公尺,所以三星非常熱衷於推出市面上還沒有的超大螢幕手機,再來由於市面上還沒有類似的產品,因此可以快速搶攻市場,同時也可以消化自己的AM-OLED產能。由於三星同時擁有手機品牌和關鍵零組件的製造能力,如果有其它手機廠商肯出高價購買AM-OLED螢幕等關鍵組零件,三星就會賣給他們,如果不肯出高價購買,三星就把這些零組件產能轉而投入到自己品牌的手機之上,這種策略往往讓沒有零組件製造部門的其它手機廠商十分難過。像最近三星挑起的這種智慧手機硬體升級競賽,就使得其它廠商一再被迫跟進。

由於全球大部分手機廠商很難正面和蘋果相對抗,因此許多廠商紛紛選擇在硬體規格上快速升級,以吸引部分消費者。例如宏達電就曾經推出四點七英吋的超大螢幕手機,而諾基亞(Nokia)也推出了AM-OLED螢幕手機,除此之外,這些廠商還熱衷提升手機的處理器主頻等技術參數。從硬體升級的結果來看,目前壟斷著上游關鍵零組件的三星就成了這場遊戲的最大贏家。目前三星自行生產包括螢幕、處理器、DRAM、NAND Flash、電池芯在內的多個關鍵零組件,並且在這些領域中領先其它生產廠商。在AM-OLED螢幕產能吃緊的情況下,三星的手機部門領先其它手機廠商,推出了許多高硬體規格的智慧手機,藉此快速提高自己的市佔率。不過智慧型手機的硬體升級可能已經走到盡頭,以手機螢幕為例,超過四點三英吋之後,許多消費者就會覺得使用起來不方便因為太大的螢幕很難放到口袋裡,因此超大尺寸的手機很難會成為市場主流。另外其它方面的硬體升級也不再是消費者所必需的,因為目前智慧手機的運算速度夠快,觸控螢幕的效果也已很難再改善,唯一可以再改進的就是省電和輕薄兩方面而已

因為如此,所以三星的零組件製造部門,將很難一直維持AM-OLED現有的高價格。楊勝帆指出,宏達電一直沒有放棄和三星在AM-OLED螢幕上的合作,因為接下來兩年宏達電很難再在手機其它功能上做文章,只能以AM-OLED這種新概念來打動消費者,而三星的AM-OLED產能也會大量開出,接下來就很可能以一個比較優惠的價格將AM-OLED大量供給其它廠商。智慧手機硬體升級時代結束的結果,可能就是硬體廠商將越來越像利潤微薄的個人電腦產業一樣。在這種情況之下,智慧手機的售價就會大幅下降,因此成本控制將成為許多手機廠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而其中最核心的又將是供應鏈採購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3

瑞安房地產的市場策略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19.html

瑞安房地產(0272)在無線電視的財經透視講解市場策略。

http://mytv.tvb.com/news/financemagazine/124465#page-1

有研究內房股的朋友都會覺得瑞房的賣樓周期比一般內房股都會比較長一些, 而瑞房的項目又的確比其他內房股的項目不同, 項目總會有著一些特別的地方, 成為城市中的地標。我也一直有這種感覺, 而且這種感覺由中央打嚴房地產的這些年更加強烈, 瑞房的賣樓及套現速度實在慢人半拍。

不過, 我一直喜歡投資一些能創造價值的公司, 這是真正資本主義的贏家, 如果家家公司都能做的, 最後只是鬥快做、鬥平做、鬥賤做, 這不會是一個好結果, 要做最後贏家, 一定要做出人家做不到的價值。

一般房地產公司都是投地、建房、賣房, 投地時呎價多少塊, 建築成本如何, 不同地段的樓價如何, 項目的利潤都一定能大概計算出來, 餘下來的就是鬥靚價搶地, 鬥快建成, 賣樓時推出熱鬧氣氛等, 誰能找出更多價值呢?

在香港, 我覺得長實就是前者, 不停建房賣房, 主打貨如輪轉。而能加添更多價值的就有新地及近年的信和, 新地發展下的沙田, 是整個區去考慮, 商場購物中心加上住宅, 令整個區變成超高人流的地區, 使地價因經濟活動而升值, 賣樓時能賣更高的價錢, 這些價值都是新地創造出來的。

瑞房令我想起新地, 做的都是非一般的項目, 上海新天地已經不是一般發展商會或能做得出的項目, 結會新舊元素於一身, 令建築期及成本增加不少, 其他重點城市的項目都有類似的特色, 看完這篇報導, 我對瑞房未來會跑出又多了些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96

壹傳媒(282)﹑資本策略(497)﹑建福(464) – 中期業績簡評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BLOG

http://blog.yahoo.com/_72WIFHLVKF2G7BULLLTKWEWV6Y/articles/217762/index

 

壹傳媒

 

除了台灣電視業務仍然在大幅虧損之外,其他部分總算不過不失。它的權益值大概32億,以電視業務每6個月虧損5億計的話,3年就可以把股東的錢燒清光。而何時才能扭虧為盈,仍然是一個大問號。

 

 

 

資本策略

 

它的業績,其實是完全可以預期的。股東權益值增加30%55億,使這間市值不過167億的公司變得很吸引,因為正如之前所講,它的帳面資產離它實際以市值計的資產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

 

不派中期息是它一貫的做法,但作為小股東當然會有微言,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建福

 

建福是一間我最近經常留意的公司,它是一間美髮產品製造商,自2005上市多年來一直沒有大展鴻圖,只是輕微發展一下,但公司的ROE卻驚人地出色,五年平均ROE21%,兼且沒有什麼負債。加上派息慷慨,派息比率達一半。

 

 


百萬港元

五年總溢利

234

五年平均股東權益

224

五年平均ROE

21%

五年總CFO

250

五年總CFI

84

五年總FCF

166

五年總派息

 

104

 

 

 

剛公布了中期業績,上半年賺2千萬,如果下半年也賺2千萬,以一家市值不足2億的公司,市盈率5倍,派一半即息率10%,好像不錯!

 

唯一令人擔憂的地方是它的資產負債表有一點變壞跡象,存貨大升54% (正常9月比3月應升25%左右),應收款增加,現金減少。

 

不過,我現在正在收集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26

策略性廢話 蔡東豪

2011-12-8  NM

二○○三年至二○○九年我是港交所上市委員會的委員,這段時間是香港作為金融中心高速發展的年代,我有幸近距離參與金融監管的工作。在上市委員會的 日子,我不敢說有什麼突出貢獻,但有一件事我清楚記得是在這六年之間發生,而我有份出力,這件事是禁止上市招股時,公司引入投資者的時候用「策略性投資 者」(Strategic Investor)這字眼。今日上市或之前的一段時間內新股上市引入的投資者,叫做「基礎投資者」(Cornerstone Investor)。由「策略性」轉做「基礎」,理由簡單不過,因為這些投資者的入股動機全無策略可言。


新股上市 之前引入高知名度投資者,已成為投資銀行上市包裝的必然動作,如無記錯,這種銷售風氣是九七年中移動在香港上市帶起,當時市場氣氛欠佳,包銷商引入一眾本 地大孖沙,以助聲勢,中移動上市後幾年股價表現驕人,大孖沙賺了錢之後全部把股票沽出。大孖沙入股的所謂策略是互惠互利,上市公司借用大孖沙的名氣助上市 聲勢,而大孖沙炒股票賺錢。我作為上市委員,認為新股引入知名投資者全無問題,這是商業決定,重點是要名正言順,不能誤導投資者。 過去十多年是新股上市的黃金年代,有各種各樣的上市個案供參考,可清楚看到的是,投資者即使在入股的時候真心希望產生策略性關係,最後也是什麼都沒發生, 策略投資變成純投資,最後出售股份完結關係。普羅投資者對策略性投資者的理解是,雙方在營運上有實質關係,策略上互相幫助。


工 商銀行和高盛的「策略性合作」便是好例子。高盛在工行○六年上市之前入股,斥資約200億元,佔股份5%,成本價約1.2元,當年高盛入股,工行大鑼大 鼓,在北京搞了一個「戰略合作項目啟動大會」,指「工行與戰略合作伙伴的合作關係是長期性、互補型和戰略匹配型的,工商銀行和高盛集團的戰略合作必將是一 個強強聯合的雙贏格局。」雙方表面上誠意爆棚,簽訂多項合作協議,內容由技術協助、員工培訓、風險管理等無所不包。工行上市後股價大幅上升,高盛多番減 持,套現約400億元,早已收回成本,而最近一次減持,高盛再袋120億元,目前仍持有價值約400億元工行股份。高盛這項投資賺到笑,至於「強強聯合」 和「優勢互補」的戰略合作,至今未見有什麼成就。


或者,工行和高盛曾經有誠意合作,但進入細節階段,即發現問題多 多,而且不容易解決。在這種所謂策略性關係中,第一個出現的問題,是投資者的身份。高盛持5%股權,它的身份是否老闆之一?好朋友?顧問?路過的熱心途 人?答案可能是以上所有,身份不清就是問題所在。一個伙伴關係,最重要弄清楚雙方的權責,當關係性質是模糊的「策略性」,最終結局多數是什麼都做不出來。 我相信很多公司學精了,特別是本地大孖沙,既然入股後發生的所謂策略關係,空洞至令人發笑,不如明刀明槍,廢話少講,擺明是低買高賣的炒股行為。我認為這 樣做好得多,上市公司作準確披露,讓投資者判斷投資價值,條件是不再使用「策略性投資者」的廢話。


其實新股上市, 公司應該與包銷商商討包銷佣金,今時今日上市包裝大同小異,一定找來熟口熟面的華資大孖沙和高姿態基金入股,真正售予其他機構投資者和散戶的部分愈來愈 少,包銷商收取高昂佣金愈來愈不合理。大孖沙和基金早已正式打開門口做生意,有好東西很容易搵到對口單位,甚至掉轉頭,大孖沙和基金會主動找投資機會。今 時今日這個「包銷」概念愈來愈薄弱。 「策略性投資者」從來是資本市場的包裝術語,是名不副實的推銷手段,持股幾個或十幾個百分點的投資者,即使想發揮也難發揮到策略效應,由始至終的身份都是 被動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08

衝突管理策略:博通CEO裁員不手軟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1601046940/

 無線芯片的製造商博通(Broadcom)執行長麥奎格(Scott McGregor),承認他的天生個性是無法避免衝突的。但經過多年勵煉,他學會盡力克制,避免沒必要的磨擦以加強團隊合作。但遇到該裁員的時候,他絕不手軟。

     現年55歲的麥奎格偶爾給人友善的感覺,其實個性直率的他常因為言詞尖銳而讓人不快並引起沒必要的紛爭。

     身在高度智能集中的科技產業裡,加上本身不接受任何失敗辯解的菁英主義者,他明白本性難移,所以只能努力自我克制。他深信聰明頂尖人才只會想跟同樣優秀的人共事。

   
 他跟已故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一樣,無法忍受能力不好的人。他認為A級的人會顧用A級或B+級的人,B級的人會顧用C級的人,而C級的人只會顧用笨蛋。需求菁英是極需要腦力激盪的科技界裡求生存的叢林法則。

     從事IC設計的博通極需聰明人才。其生產是外包給亞洲公司,而其9,000名員工裡,近6,800人從事研發工作,以相當四分之一營收的金額投注於這個部門。

     已領導博通6年的麥奎格,過去在科技界有豐富資歷。早在1970年代人工智能研發起步時,他同時在史丹佛大學完成心理學士和計算機碩士等課程。並到全錄的帕羅奧多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工作。

     這裡被他稱為「真正迷人的地方」,因為許多個人計算機背後的技術都在這裡研發出來。像賈伯斯當年拜訪過這裡後,讓他發現圖形接口和鼠標的潛力,並以之開發麥金塔計算機。

     後來麥奎格跳槽到微軟,為其研發能與蘋果抗衡的視窗操作系統,並在這裡初嘗當管理職滋味。

     後來微軟改變路線,與IBM簽署共同研發協議後,讓他「純科技」的追求變調,不滿微軟為迎合企業需求而在科技上妥協,並因此離開微軟。

     他後來到飛利浦的芯片部門,為公司整頓這個持續虧損的部門。

     他當上管理職後一再告誡自己必須有管理技能,要學會壓抑其爭強好勝的本性以免造成負面效應。他後來發現自己必須有懂得合作的經理人,因為他並非這樣的人,也很難學會此道。

     他回想過去,曾經在其負責但資源有限的計劃裡,旗下分組經理向他尋求協助,但他以對方必須在有限預算下做好其份內工作為由而拒絕協助。他現在承認當年是心高氣傲和「我能做得更好」等情結在作祟。他認為在管理上玩零和遊戲一點都不明智。

     現在身為博通執行長的他,認為過去管理方式不能讓公司持久運行,因此他依循博通的分散組織架構,給個別經理人在其負責的損益表上有明確責任。這跟許多科技龍頭創辦人在管理上一把抓的作風不同。

     麥奎格的作風能放能收。當經理人做錯事時,他會立即出面仲裁。他表示,只要屬下沒把事情做好,又沒有解決計劃時,他會砍人不手軟。他認為這是必須、並且是絕對關鍵的手段,他強調公司不是給庸碌之人安身立命的慈善組織。

     博通在9月宣佈以37億美元併購網絡設備芯片商NetLogic Microsystems,麥奎格還把這套做法用在新併購公司身上。

     他認為《推動轉型的手》(Five frogs on a log)這本有關企業併購與管理的書很有用,像其副標強調學得快、做得快、適應快的組織變動指南等深得其心。

     雖他的工作需要腦筋不停運轉,但其嗜好卻相當消耗腦力。其兩大興趣是烹飪和園藝,聽起來很休閒,但一點都不簡單。因他愛種植罕有品種蘭花、肉食性植物和附生植物;至於烹飪則鍾情於具創意分子料理。他表示自己在這些嗜好中得到精神上的解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76

同業合併、漫遊聯網、異業結盟威達賴富源讓WiMAX活下去的三策略

2011-12-19 TWM




台灣WiMAX產業陷困境,逼得宏碁董事長兼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向馬英九求救,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向政府喊話,在WiMAX大吹整併風下,威達雲端董事 長賴富源開了第一槍。

撰文‧翁書婷

走進威達雲端台中總部的辦公室,裡頭擺著一張二○一○年威達WiMAX風光開台的照片,董事長賴富源和員工們笑得開心,但是他萬萬沒想到才短短一年 半,WiMAX產業已然風雲變色。

由全球晶片龍頭商英特爾(Intel)的WiMAX和由手機、電信業者領軍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技術),都屬行動通訊4G技術。英特爾本著雄心壯志,想主導4G行動技術,沒想到不敵由手機、電信業者領軍的LTE,因而在 去年裁掉實驗室淡出WiMAX,震撼台灣合作廠。之後與台灣WiMAX業者合作的美國行動寬頻服務公司Clearwire也倒向LTE。

「現在WiMAX溺在水裡,感覺很不好,但我很冷靜,左思右想一定要有解決辦法。」賴富源低聲嘆息。雖然NCC開始討論提前釋出4G執照,但台灣市場不夠 大,加上民眾也才剛用3G,六家4G WiMAX業者擠在一起,全都沒水喝。根據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統計,整個WiMAX用戶才十二萬人,六家WiMAX業者虧損連連。去年威邁思稅 後純益虧損三.五億元、大同電信虧損五.五億元,去年底才興櫃的威達,財報顯示去年虧損二.四九億元。

合併威邁思

面對這種困境,賴富源當初的雄心壯志已然磨光,「我已經沒有在想要做大,我算過只要三十萬用戶,威達就可以損益平衡。」只是現在威達的客戶才兩萬,如何創 造這關鍵的三十萬用戶,讓威達繼續活下去,成為他夜以繼日苦苦思量的問題。

為達到三十萬用戶的目標,賴富源開出了整併第一槍。七月,威達以總額十四.五億元,從英特爾、東訊、威寶電信手中買下威邁思百分之百持股,並且遞交NCC 審理。

賴富源直說,「因為台灣行動上網客戶還是以北區為主,我可不是現在才想合併,標下WiMAX的時候就對北區很有興趣。」所以當時也和劉兆凱(威邁思董事 長)有密切合作,「只可惜當時他們的機站規格和我們不一樣,所以最後就沒有合作。」對於合併案,WiMAX業者相當樂觀。全球一動董事長何薇玲就說: 「(雙威案)應該會過,就看NCC有什麼附加條件。」全球一動總經理蔡木源觀察,WiMAX業者都想要撐到最後轉換LTE技術,所以資金到底夠不夠是最重 要的關鍵。很顯然的是威邁思背後股東已經不願意投錢,威達才有出手機會。

雖然外界認為,就算雙威合併成功成為台灣第一個南北全區經營的業者,也不是電信五哥的對手,「WiMAX全台平均覆蓋率只有兩成,訊號不良,而3G的話不 管到哪都還是收得到,民眾會問為什麼要改用WiMAX?」拓墣產業通訊研究中心副理謝雨珊說。

與電信五哥合作

但賴富源可不這麼想,和電信五哥搶客戶是以卵擊石情況下,他轉個彎化敵為友,「我不和電信五哥競爭,而是和他們合作。」威達投資五億元,拿下了高鐵全線 WiMAX經營權,「現在高鐵3G上網很不穩定,容易斷線塞車,但是高鐵一天有十一萬的人流量,其中約三萬人次需要無線上網。」賴富源一邊手畫由台灣高鐵 為主幹的地圖,一邊興奮地說。

所以威達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高鐵上,把有需求的中華電、台灣大、遠傳、亞太等門號的乘客手機訊號,自動轉換成WiMAX的漫遊服務,威達再與各大電信業 者拆帳。由此可知,全區經營對威達來說,在乎的不只是合併後的用戶數提升而已,更是「關係日後與3G業者談合作的重要『籌碼』」。

另一方面,賴富源執著於WiMAX的發展原因在於,威達至今仍是獨立系統業者,自己坐擁大台中有線電視五萬用戶,是台灣唯一擁有WiMAX經營執照的有線 電視業者。

威達除了有線電視業務五萬用戶外,還有光纖固網十萬用戶, WiMAX用戶二萬人。因此,賴富源仍想盡辦法把有線電視、光纖固網和WiMAX用戶綁在一起,「錢燒了八十億到一百億元,頭都洗一半了,當然要繼續下 去。」

結盟地方有線電視

加上凱擘、中嘉等各大集團邁向數位電視之路,使得地方業者面臨壓力。因此,賴富源計畫串聯二十家,用戶總數約三十萬人的獨立系統業者,像台北三重天外天、 彰化三大等業者,推展數位匯流雲端電視,帶領地方業者在大集團夾殺下,殺出一條生路。

不過,對於以上的三個策略,謝雨珊認為NCC目前還沒有把合併案排入議程,而七○%覆蓋率還沒有達到也是不爭的事實,威達要突破法規限制困難度不小。

因此即使雙威成功整併,真正的挑戰也才剛開始!

威達雲端

資本額:41.2億元

成立時間:1997年

經營團隊:賴富源董事長兼總經理主要業務:有線電視系統業務、寬頻收入、WiMAX

近三年表現:

營收 獲利 EPS

2009年 7.04億元 -0.16億元 -0.04元2010年 8.20億元 -2.49億元 -0.6元

2011

上半年 2.72億元 -1.49億元 -0.36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