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智能硬件產業的困境與機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02/152604.shtml

導讀 : 當前很大一部分的創業者在思考產品創意的時候,沒有以一個普通消費者的同理心角度思考,而是進入了特殊的創業者需求角度來構思我們的產品智能化功能。

自從智能穿戴產業被谷歌引爆之後,智能硬件產品也成為了這股浪潮中的一支“生力軍”,同時激活並帶動了整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似乎在一夜之間,所有的產品都要與智能有關,好像不跟智能沾上邊的產品都不叫產品了。從大的層面來看,智慧城市、智慧工廠、智慧學校、智慧社區、智慧醫院、智慧家居、智慧家庭等系統化的智能概念正處在不斷探討、實踐中;從小的層面來看,不論是衛浴、地板、衣櫃、廚具、電器、汽車、醫療、茶具等產品領域也是如此,好像產品沒有加上“智能”都不好意思出來營銷了。從資本的層面來看,只要是冠上了智能的名號,不論是創業融資,或是在公開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其股價在“股災的特殊時期”之前可謂是“瘋牛”,其價值與企業當前的實際情況無關,與概念有關。

今天我們登陸眾籌網站搜羅一下,各種各樣我們想得到的產品幾乎都有“智能”的想法,就連很多我們想不到的產品也正在被創業者“智能化”的道路上。但冷靜地去思考,不論是實力雄厚的海爾、美的,還是實力單薄的小型創業團隊,更多的智能化產品都在為智能而智能。可以說,一些所謂的加了智能的產品,給用戶帶來的並不是一種智能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種智力的挑戰,甚至是將簡單的操作方式複雜化了。還有一類產品則更為簡單,為了智能而在產品上增加幾個傳感器,然後再開發一個APP,順便借用這個智能的概念把產品的銷售價格擡高一些。

不論是出於有意或者是無意,可以說當前的智能產品幾乎都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體驗,尤其是智能穿戴設備中的智能家居類產品與可穿戴設備類產品,距離我所設想的場景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但從互聯網的整個發展趨勢來看,萬物智能化又是一個必然要到來的趨勢,我們在經歷了PC互聯網之後,今天進入了更為便捷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一步必然要進入物聯網時代,也就是一個萬物智能化、萬物互聯、萬物互通的時代。因此,布局智能產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行為,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經歷了三年的發展時間,在產業關鍵技術上的進展與突破滯後於市場的期待,那麽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智能產品不智能的原因

一是產業鏈不完善。也就是說智能硬件產品要想真正意義上實現智能化,首先需要具備的是一種“智慧”判斷的能力,其次還需要與人進行溝通,而這種溝通並不是借助於當前的界面交互,而是更為便捷的語音交互控制,當然還有更為前沿的腦意識控制。

但由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局限,以及語音識別技術的不成熟,導致當前一些智能產品在智能化之後,其實際的智能化控制體驗並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加上大數據、雲服務,以及通訊技術的局限性,導致一些智能的功能只能在特定的場景、環境中使用。而系統的缺失又導致了產品在智能化之後呈現碎片化的趨勢,就以智能家居來看,智能電視、智能燈光、智能門鎖、智能櫥櫃、智能空調、智能洗衣機等,如果用戶購買的是不同品牌的產品,或是購買同一品牌的不同類別的產品,我們的手機都要為每一類產品安裝一個APP,而這種大量界面交互的APP智能化控制方式不僅沒有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智能,反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煩惱,我們的生活將被APP所包圍,這顯然不是一種正常的智能生活方式。

二缺乏同理心。一些看似高大上的高科技智能技術,其實在很多場景下並不實用,或者說用到的可能性很小。比如就以當前比較火爆的智能水杯來說,京東上的銷售價格從399元到1000多元不等,主要的功能無外乎加了傳感器、電池、APP,提醒、記錄喝水量而已。這樣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並不實用,一個帶刻度的普通水杯完全能夠滿足與解決我們的喝水需求。而所謂的提醒功能,這對於註重喝水的人群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價值;對於不太主動喝水的人群而言,初購買的幾天或許因為新鮮感而使用,但長期的面對APP發來的提醒,或許並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此外,一個水杯還需要經常對其充電,還要擔心是否漏水而引發電池爆炸,關鍵是本來就已經被輻射包圍的我們還得讓嘴巴每天對著輻射“親嘴”。相反,對於國產水杯而言當前更重要的或許並不是如何智能化,而是如何能夠讓杯子的密封、保溫有個不錯的效果。這個例子反映出的就是當前很大一部分的創業者在思考產品創意的時候,並沒有將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用戶進行思考,沒有以一個普通消費者的同理心角度思考,而是進入了特殊的創業者需求角度來構思我們的產品智能化功能。所以,回歸用戶的同理心角度或許是智能產品走出智能化概念的一條路徑。

智能硬件產業的機會

一些商家為了向用戶突出“智能”的價值,在營銷的過程中刻意放大了智能的特性。不論是成熟的技術,還是嘗試性的技術;不論是生活中常用的功能,還是並沒有實際需求的功能,都在尋找以一種能夠吸引消費者眼球的表現方式來達到營銷的目的。這種行為從短期來看對於企業而言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銷售,但從長遠的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其實對用戶是一種傷害。那麽,面對當前智能產業的困境,我們的機會在哪里?

一是產業鏈。由於產業鏈技術的不完善,一方面限制了智能產業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則蘊藏了巨大的商機。不論是芯片、傳感器、電池、通訊、顯示技術,或是雲平臺、大數據等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有著巨大的投資價值。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物聯網將會帶動整個智能硬件終端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而所有的這些智能硬件終端產品都離不開產業鏈技術的支持

二是系統。智能硬件的核心價值並不在硬件產品本身,而在於系統平臺。一方面系統平臺決定著智能硬件的二次挖掘價值,另外一方面系統平臺是實現物聯網終端設備互聯、互通的一個基礎技術平臺,就如同PC的操作系統一樣,缺失系統的智能硬件只是一個電子產品。從目前全球情況來看,蘋果、谷歌、微軟、三星等都在布局著屬於自己的智能化系統平臺,國內也有一些企業在嘗試,但從未來國家信息安全的層面來看,物聯網時代將會對國產化的系統平臺提出迫切的需求。

三是產品。盡管當前的智能硬件產品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整個物聯網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這也就意味著產品智能化的進程將會不斷加快。對於實體企業,或者是創業者而言,在當前產業鏈的技術環境下要想獲得比較好的突破,並為自己建立相對的優勢,其中最關鍵的方法就是“聚焦”。如何聚焦在自身資源最為優勢的產品方向上,哪怕是將一個產品打造成真正的智能化產品,都會帶給用戶良好的智能體驗。這對助力於企業品牌的二次轉變,同時將這種單點的智能化優勢通過品牌的方式進行提煉並固化下來,借助於推廣與傳播,就能在消費者心目中成為某些領域的標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603

資本寒冬來襲,智能硬件創業者們需要練好三套內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9/152863.shtml

導讀 : 以消費者需求點為基礎,專註用戶體驗,始終強調核心技術,將是助力智能硬件產品過冬的三套內功。

孟永輝,資深IT撰稿人,i黑馬、創業邦專欄作者。從事互聯網10年,長期關註互聯網研究。多篇文章在虎嗅、創業邦、億歐網、i黑馬、新浪科技、新浪家居、搜狐科技等網站發表。

智能硬件市場一直都是一個備受矚目的行業,這個行業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關註,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個行業的衍生品較多,再加上一些衍生品與當下較為先進的科技結合度較大,發展潛力和後勁很足,就更加受到眾多創業者的青睞。另外,智能硬件的新奇、好玩、探索的特性也受到眾多年輕人的關愛。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智能硬件的發展更加快速。互聯網深入地改變人們的生活,人們吃穿住用行的每個環節都開始與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智能硬件作為互聯網的一個最為直接的載體,他們的發展在互聯網的助推之下更是迅速。根據Manatt Digital Media發布的2015 Q2 AR/VR報告,虛擬智能很快就會變成新的現實:到2020年,預計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美元。

智能硬件龐大的市場規模讓很多試圖在這個領域攫取第一桶金的創業者們都將其看作一個切入點。智能開關、智能手表、智能秤、智能暖魔方、智能家居遙控、智能胎語機……這些原本看似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智能設備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互聯網讓我們距離這些智能硬件如此之近,並開始真切地感受到它們對於我們產生的深刻影響。

智能開關能夠讓我們遠距離地控制電源的閉合,並能夠根據電流的變化來節省電量;智能手表除了原始的功能之外,還能夠感知我們的脈搏、心跳、血壓等數據,並能夠和我們的手機與電腦聯接起來;智能秤能夠將體重與基礎代謝率、體重指數、瘦體重、體脂百分比等數據同步給應用,對這些數據進行綜合的存儲與處理;智能暖魔方能夠借助航空碳纖維制熱,根據外界的溫度實時調整自身溫度,從而實現智能、實時、恒溫;智能胎語機能夠通過將孕婦的生理參數進行智能化處理,測算出胎兒的心跳、發育等情況,並適時對胎兒進行教學。

智能硬件的出現讓很多原本刻板、生硬的應用變得鮮活起來,而這與互聯網時代的理念不謀而合。於是,它成了互聯網時代,特別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人們一個首要選擇的切入點。然而,正是這麽一個朝氣蓬勃的行業卻由於缺少自主的知識產權導致很多創業者舉步維艱,而資本寒冬的到來更是讓原本處境艱難的創業者們嗅到了一股死亡的氣息。

智能孵化機構太火鳥創始人雷海波表示,資本寒冬的條件下,更多的智能硬件制造上將會更加回歸到產品本質,專註於產品研發並以此來提升他們在市場上給消費者的印象。在這種市場情況下,更多人的將會越來越關註消費者的需求,而那些偽智能硬件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

白熊科技創始人向聯合表示,智能硬件的準入門檻比較高,對於初創型的智能硬件生產企業來講在進入到這個領域之初就會面臨很多的壁壘和條件。而資本寒冬的到來無疑讓智能硬件創業者們的境遇雪上加霜。我們生產的暖魔方雖然具有智能控溫、紅外制熱等諸多優勢,但是如果沒有資本推動的話,我們的發展或許不會這麽迅速。

身處智能硬件領域的創業者們的感受往往要比局外人的感受更加真實且強烈。他們對於智能硬件企業目前面臨的問題理解得更加全面與客觀。而面對當下的資本困境以及惡劣的市場環境,智能硬件企業必須轉變原有的發展思路才能走得更加長久。

改變原有的發展思路無疑是首要選擇。很多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在切入到這個市場的時候往往選擇的是一個比較大的方向,對於市場缺少細分,對於消費者缺少明確定位,對於消費者的需求點和興奮點缺少真正了解。盲目入局導致了後續的迷茫,目標的迷茫導致發展後勁的落後。思路決定一切,智能硬件創業者們當前最需要轉變的就是自己的思路。

以博取資本眼球為導向的發展思路必然無法持久,而只有真正設身處地地為消費者著想才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市場潛力也就更大。消費者的需求千差萬別,只有從最能解決消費者痛點的方面著手,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智能硬件的產品才能被更多的消費者接受。以智能穿戴設備為例,盡管目前很多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將目光專註在好玩上,但是並不知道如果智能穿戴設備過於好玩就會脫離它的真實意義。另外過於炫目的應用還將會讓原本就處於發展階段的智能穿戴設備在運行時出現紊亂,最終讓消費者的體驗大打折扣。

在這種情況下,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關註的不應該是繼續提升智能穿戴設備的配置,加重消費者的負擔,而是應該對消費者的需求和體驗進行細致的調查,總結出最能影響消費者痛點的環節和功能進行開發,並深度攻破技術壁壘,從而帶給用戶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進而讓它們接受創業者們的產品。

專註用戶體驗才是智能硬件發展的根本及重中之重。無論是以虛擬為主的網絡遊戲還是以真實操控為主的智能硬件,用戶體驗始終都是直接帶給用戶切實感受的一個主要方面。過多地關註智能硬件在“硬實力”上的提升和不斷附加無疑將會減少對“軟實力”的關註程度。用戶體驗便是如此。作為智能硬件的“軟實力”,用戶體驗直接影響到用戶最直接的感受,並將持續對智能硬件的品牌產生影響。

無疑,專註用戶體驗是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最應當關註的問題。然而,事實情況並不是如此。當前的智能硬件創業者們為了能夠在配置上與三星、蘋果等科技巨頭評頭論足,更能夠在評測方面贏得一個高分,他們在進行智能硬件研發的時候,通常會將配置看作是占得市場先機的一個主要方面。

對於智能硬件“硬實力”的過分關註,削弱了他們對於用戶體驗這項“軟實力”的關註度,而作為智能硬件的真正使用者,用戶卻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個弊端。硬件配置的提升必然會帶來生產成本的增加,而當這項配置的生產成本最終必將會附加到消費者的身上,而當消費者花費了過高的成本購買到的卻是一件體驗極差的智能硬件的時候,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心理落差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用戶會真切感受到自己被“欺騙”了,而這種被“欺騙”的感覺最為直接的一種反映就是用戶會對購買到的智能硬件進行口碑評價,而這種口碑的持續蔓延和發酵最終將會影響到整個市場對於品牌的評價。當你的產品很差時,即使是你的配置很好,你的應用夠炫,你的功能夠多,卻依然遏制不了用戶用腳投票的命運。

因此,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應當充分關註用戶的體驗,有針對性地開發智能硬件產品,在開發過程中不斷進行調試與優化,切忌與其他智能硬件企業拼配置,比硬件,因為這種發展思路不僅會使企業過多地浪費彌足珍貴的資金,而且會讓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對“硬實力”過於迷信,從而失去專註用戶體驗開發和優化的機會,最終失去用戶本身。

核心技術始終都是智能硬件企業的“CPU”。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始終都要清楚的是核心技術才是保證他們能夠在這個行業立足的關鍵。如果將一個智能硬件企業比作一個大型計算機的話,核心技術無疑就是智能硬件企業的“CPU”。正如所有的科技企業需要用核心技術驅動一樣,智能硬件的發展始終都要有核心技術來驅動

然而,讓人感到擔憂的是,我國很多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並未擁有智能硬件的最核心技術。缺少核心技術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同行業內都無法處於領先地位,更不用提與三星、蘋果、特斯拉等國外的智能企業巨頭了。所以,在資本寒冬下,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必須更加關註核心技術的提升與開發,並將資本寒冬看作是一個修煉內功的絕佳機會。

而只有真正俯下身子進行技術開發才能獲得真正的核心技術,這些技術強大的發展後勁將會成為驅動企業後續發展和吸引資本關註的殺手鐧,並將能確保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在行業的領先地位,在同國外的智能產業巨頭談判的時候更加增添了勝算了砝碼。

很多以核心技術為切入點進入智能硬件行業的創業者們,更加不能躺在所謂“核心技術”的溫床上,對核心技術不斷進行改造升級才能確保自身不被淘汰。只有這樣,即使在資本寒冬的條件下,這些具有核心技術與核心競爭力的智能硬件創業者依然會受到很多的關註。

目前的智能硬件市場儼然已經成為創業者們競爭的紅海,而修煉好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功則能夠保證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們在這場廝殺中保持領先地位,在贏得這場廝殺的同時,順利地度過資本寒冬,迎接一個真正屬於自己春天的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664

通過菜譜分享切入美食,這家公司想用硬件導流、電商變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5/1201/153026.shtml

導讀 : 最初,好豆做的是菜譜內容分享,之後上線了電商平臺好豆到家。現在,創始人楊榮波希望好豆智能,能夠成為海量用戶信息來源的入口。

i黑馬  崔婧 12月1日報道

好豆CEO楊榮波是一位餐飲老兵,在傳統餐飲行業幹了21年。2010年,他創立了好豆網。

好豆成立之初,就是基於家庭場景,讓用戶自發產生優質菜譜內容為主。那時候,好豆主要做兩方面內容,一是社區化模式,傾向自己做菜,對做菜感興趣的用戶;另一種傾向美食推薦。好豆會根據用戶之前瀏覽菜譜內容行為數據、註冊信息數據,向用戶精準的推薦其感興趣、喜歡吃的美食。

“美食推薦”需求是在“菜譜分享”基礎之上延伸出來的,而在“美食推薦”基礎上又延伸出“美食社交”。“美食推薦”與“菜譜分享”需要通過“小組社交”進行打通。如此一來,用戶能夠分享彼此做菜心得與個人美食體會。

菜譜分享與美食推薦是一個大市場。根據民政部門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有三億多家庭用戶,而準家庭用戶(年輕情侶)數量會更多,巨大的家庭數量背後是一個極具想象力的菜譜分享和美食推薦的發展空間。

抓住場景消費

隨著好豆平臺聚集了一批熱愛美食者,以及善於制作美食的資深用戶後,楊榮波開始思考好豆的商業化方向。

在楊榮波看來,商業化無非幾種模式:廣告、電商、遊戲、其他增值類服務。圍繞“吃”,楊榮波闡述了四個維度:在家吃、外面吃、自己做、別人做。圍繞著四個維度,還總結了26種“吃”的場景,比如食材、送外賣,廚師上門等,最終選擇了C2C美食分享的商業模式。

楊榮波主要從三方面進行考慮:第一,商業模式要跟平臺保持統一屬性。好豆是美食分享的垂直社交平臺,由用戶自己產生內容並分享。所以商業化還是C2C的方向。第二,美食是核心維度,為目前中國3000萬的美食手藝人,提供全方位、全維度的銷售服務平臺。第三,要註意場景切換的平滑性。當初在這里做菜譜分享或者學習菜譜的人逐步在成長,也帶來了大量的粉絲,他們做的東西與他們的粉絲自然而然就能帶到新的場景里來。

2015年8月2日,好豆的電商平臺“好豆到家”正式上線。好豆篩選商家的標準,主要是手藝人在其他平臺做過這種買賣,食品無添加劑,好評率達到95%以上,並且在好豆網獨家開店。這是一個新的場景,讓過去的內容分享者升級成為產品分享者。

目前,好豆平臺開店的美食手工藝人有1000多人。好豆到家的“下午茶”項目,為100多家互聯網企業提供過了免費的下午茶服務。

走“內容-工具-成品”的路子

對於好豆來講,更重要的是需要進一步擴大規模,並深度與用戶結合。楊榮波的想法是與智能硬件聯手,通過小家電和好豆網APP進行關聯,然後用戶反過來分享內容,增加活躍度。智能硬件是好豆擴張海量用戶信息的一次嘗試。

年初,A輪獲得順為數千萬美金投資後,美的成了好豆的合作對象。他們與美的聯手研發了一款智能面包機,除了智能預約、自動揉面、擇時自動投放酵母等功能外,面包機可以隨時調用好豆菜譜庫里面的面包配方來使用。

楊榮波介紹,過去對美食內容的分享其實都是平面,內容和制作分開。如今用戶買一個智能面包機,綁定了好豆網APP,烘培人群使用之後,會有很好的內容分享和產品分享的欲望,可以增加用戶在好豆社區的活躍度。而且,每次烘培,用戶就會留下數據,可以根據數據矯正烘培做法。

未來圍繞“廚房”與“客廳”兩個重要場景,可以衍伸出更多跟美食相關類型服務。比如,典型應用場景是,在廚房,用戶打開冰箱,根據冰箱內部現有食材可在菜譜APP里搜索到可烹飪的菜品;在客廳,用戶打開電視,觀看美食節目,可直接在菜譜APP里搜索到烹飪方法;還可根據家庭成員身體狀況,在菜譜APP里選擇合適的營養配方方式烹飪菜品,根據時令和季節在菜譜APP搜索最適合當下的菜品進行烹飪。

好豆規劃的是,將整個廚房智能設備與自己的菜譜和電商結合起來,形成內容-工具-成品的鏈條。據楊榮波介紹,現在好豆的客戶量達到9000萬,月活超過1000萬。

對於盈利模式,楊榮波介紹,好豆希望通過服務做增值項目。比如手藝人現在的包裝、品牌設計、物流服務,之後好豆網都可以參與進去。”現在手藝人用的物流主要是兩個模式:全國的物流配送和同城的配送。之後我們會指定一批優質的物流服務機構,讓他們去對接。比如食品包裝材料這塊,他們單個的議價能力不強,一個平臺有更大的議價優勢,也可以通過第三方平臺入駐的形式,給手藝人提供服務,我們賺中間的差價。”

好豆的競爭對手主要是下廚房、豆果美食、美食傑等APP,他們都是通過菜譜分享應用轉型電商。楊榮波認為,好豆與它們不同,只做美食手藝人的買賣,而不是做全方位和食品相關的買賣。同時他也坦承,對於好豆來說,現階段的重要工作依然是擴大規模,他希望電商平臺的用戶規模要比好豆菜譜大很多,比如是一個億萬級用戶的平臺,才能更好地做變現的服務。

黑馬檔案

公司名稱:北京好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楊榮波

所屬行業:餐飲

融資進度:A輪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641

關於智能硬件,BAT給董明珠支了什麽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1431.html

關於智能硬件,BAT給董明珠支了什麽招?

一財網 金慧瑜 2015-12-04 23:14:00

“怎樣幫助格力空調在智能硬件、萬物互聯的背景下提升競爭力,開發新的東西?”面對這一問題,BAT的嘉賓們是這樣說的。

“我有一個大姐,就是董明珠,她也很想擁抱互聯網。我現在替我大姐問個問題,幫助格力空調在智能硬件、萬物互聯的背景下提升競爭力,怎樣開發新的東西?”

2015上海創博會暨全球智能硬件供應鏈峰會上,知名財經媒體人秦朔給同臺的嘉賓提出了這個問題。

百度:會學習的空調

“我們要讓人和機器具有像人和人一樣交流的行為,我們可以叫他空調君、洗衣機君,和它像人一樣發生交流。”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人機交互與智能硬件負責人顧嘉唯表示,百度的實驗室已經和一些傳統的家居企業合作,讓空調可以根據人們走動的空間位置、不同的人流量等調配出風方向。而除了感應到人,還能知道前面是什麽場景,知道人們是不是要做出關窗或者進門的行為,對用戶的行為圖像進行理解。“從識別智能到認識智能,現在的機器人還有很多事情做不了,空調如果可以感應到房間里其他在動的硬件就很好。”

顧嘉唯表示,百度可以給相關領域的創業者提供兩個支持方案。

第一,人工智能的技術。這是百度在過去投了那麽多技術積累起來的能力;“智能硬件要智能,本質在於有沒有學習能力,是不是在使用過程不斷進化和演進。我們提供的雲服務平臺具備了讓每一個公司和硬件公司在使用和分發的時候去學習,讓這些設備具有平臺化使用的機會。”

第二,消費能力。顧嘉唯認為,人和機器發生交互的形態一定不是通過一個app,而是由一堆東西組成的。

騰訊:讓場景更智能

“對於人而言,其實要的不是空調,而是舒適的溫度和周圍的環境。”微信開放平臺業務部高級總監王金桂認為,他們希望回歸到問題的本質,也就是人的訴求上——人們希望有舒適的空氣和空間,諸如有時候在南方不開空調會比較潮濕。

而這需要通過各種傳感手段來獲取信息,通過聯網,腦力分離,把大腦放在雲端,結合更多的傳感器和人的喜好來做一個定制,同時利用微信平臺,得到用戶反饋,打造一個系統、綜合的工程。

王金桂表示,微信是從用戶和使用場景的角度去進行改善,通過微信改變用戶使用硬件的方式,把場景智能化。

“微信希望在消息的交互過程中起到樞紐的作用,通過制定互相交流的規範,讓每一個app、每一個硬件說的話,大家都可以懂,讓信息流轉變得通暢。基於這些信息,硬件上很多的連接和服務成為可能。每一個硬件是孤島的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智能硬件,互聯網時代要互相理解、互相交流、互相發現。”

阿里:用生態圈打造智能

而對於阿里來說,其價值的發揮或許不在於做出一款產品,而是提供讓很多好產品展示出來的機會和平臺。淘寶眾籌負責人高征認為,要做智能化,首先就要有一個智能的雲,而阿里小視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智能化的基礎。

 “如果你做一個空調,知道消費者的名字、電話,知道他什麽時候開、什麽時候關,這個數據究竟有多大的意義?但是知道這個房間里面的其他東西,電視什麽時候開,主人什麽時候回家,窗簾什麽時候打開,多大歲數,性別是什麽,這些數據才有價值。”高征說,這樣的數據和體系並不是初創企業能做出來的,阿里正是提供更大數據的堆積。

他認為,對於硬件來說,只有一個有組合的生態圈才能真正推動整個產業的智能化的發展。“如果初創企業在產品品質、產能方面有問題的話,阿里巴巴和富士康合作,可以幫助直接升級產品。如果產品不知道市場什麽時候接受,還有眾籌的方式幫著做出來。而當產品上市之後,還可以用淘寶、天貓的平臺讓它走進消費者的家里。”

高征透露,2015年淘寶的核心就是推動消費升級,而在2016年,他們將推動個性化定制,這包含了推動自品牌發展和C2B2M。

“C2M是消費定制生產,但是在中國,尤其是智能硬件,它的備料、模塊化研發等東西,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直接從消費者定制生產,現在看來不可能。所以中間一定需要有連接B端的,所以C2B。”高征說,眾籌是實現這一點的重要方法,眾籌天生就是一種創新和孵化,可以更多地關註眾籌對智能硬件的推動。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73

CES顯智能硬件趨勢:產業鏈瓶頸、標準缺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8/153675.shtml

導讀 : CES展每年都會引起業內外的關註,可以說是應用科技的風向標。

CES展每年都會引起業內外的關註,可以說是應用科技的風向標。去年的CES可以說引導了4K電視產業,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歸功於CES,更準確地應該理解為整個電視屏幕顯示技術的商業化技術已經發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只是通過CES展向市場傳遞出來。不過每年的CES展都會有不同的技術、產品向市場傳遞出來,但很多的傳遞並不能在短期內形成市場。

2015年的CES展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特點就是在科技上有了一個比較統一的認識,那就是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但相比於2015年,2016年的CES展顯的比較“平淡”,有點廣交會的“沒落”感覺。或許很多人並不認同我這一說法,至少從媒體報道的數據來看,其中一個關於參展的數據是說中國的參展企業已經高達1/3,並且還形成了一個新名詞,叫“深圳軍團”。在國內的媒體宣傳層面來看,可謂是“一片繁榮”。

沒落也好,繁榮也罷,最重要的是從CES的產品中,找出技術的發展趨勢。如果單看智能硬件這一個品類,2016年的這場CES展給我們帶來了三點非常重要的啟發:

1、智能產業將進入調整期。2016年的CES展與2015年的展相比,盡管時間只間隔了12個月,但風向卻完全不同。2015年的CES展還有一些相對“新”的智能產品出現,主要是圍繞著智能穿戴來構建,也正因為智能終端設備的興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但從2016年的展會情況來看,並沒有太多新的產業技術出現,更多的則是在原來的技術基礎上“自然”地升級、演變。

從這次的CES展上所呈現的智能終端產品來看,向我們反應出了產品背後的產業鏈技術情況。也就是說這些產品之所以在過去的12個月里沒有進行太大的技術突破,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產業鏈技術沒有獲得突破。因此,從這次的CES展情況來看,2016年的智能產業將會圍繞產品、技術的精細化來進行打造。簡單一點理解就是產業技術無法獲得重大突破的時候,對於產業從業人員而言能做的事情就是修煉內功。也就是說,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如何將性能、精準度、品質做到更優,以此來提升競爭力。

因此,可以預見,2016年的智能硬件產業,尤其對於國內的企業而言,在產品功能上不會有太大的技術性突破。同時,在調整期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市場情況就是產品技術性能的趨同性加重,市場競爭環境將會較2015年更為激烈。當然,這也就倒逼相關企業開始真正的關註用戶,開始尋找用戶與產品的差異化,這對於用戶而言顯然是一件好事。

2、產業鏈技術問題成關鍵瓶頸。可以說智能穿戴產業的發展直接決定著物聯網時代的發展進程,而智能穿戴產業從0到1的過程至今真正才走過3年時間,整個產業鏈技術,包括產業技術人才,以及產業發展方向都還不完善。盡管當前已經有一些相關產業鏈技術環節上的國際科技巨頭也認識到了智能趨勢市場的巨大商業價值,但就真正意義上的“智能”而言,都還處於相對初級的階段。

但這樣的情況下,對於創業者而言,或者說是對於技術商業化應用的企業而言,我們或許有非常美好的產品構想與理念,但真正的實施命運並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而是控制在產業鏈技術提供者手上。從這次的CES展的情況來看,不論是國際的科技巨頭,或者相關產業鏈技術的提供者,從所展示與發布的信息來看並沒有“突破”性的進展。這回過來就讓我們認識到了上文所表達的關於2016年的整個智能產業的風向標,會是圍繞著“調整期”來進行。

而對於CES展上轟轟烈烈的“深圳軍團”而言,熱鬧可謂是一場假象。可以說,我們幾乎所有的高端產業鏈技術都依賴於發達國家的相關企業,從產業分工層面來看我們依然在幹著產品的裝配工作,連真正意義上的研發都還談不上。此時,我們的熱鬧可謂是一場“虛假繁榮”。這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產業鏈關鍵技術的重要性以及其中所存在的商業價值,另外一方面則讓我們看到了繁榮背後“我們”的命運卻掌握在“他人”手中。

不論是從硬件層面,或是軟件系統層面來看,我們國家的大部分智能產業企業在2016年的日子都不會太好過。因為我們的大部分企業都只是“技術拿來主義”,都只是技術應用型企業,而風向標之稱的CES展上已經讓我們看到了產業鏈技術的處境。

3、產業技術標準難以統一。從這次CES的情況來看,產業技術標準在短時間內難以統一,整個產業技術標準將繼續在發展中探索。或者通俗地理解就是整個智能產業的相關技術標準在2016年的處境依然是“各自為政”。標準的出臺無非兩股力量推動,一股力量叫市場的力量,主要依賴於一些巨頭企業之間形成一種“組織”,並共同根據與遵守彼此之間的一些技術約定來形成一種產業技術標準。另外一股力量叫政府的力量,通常是由發達國家依托於自身的人力、財力、智力等層面來擬定相關的標準,並引導全球產業標準的方向。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尤其是這次的CES展方面來看,除了大部分都已經是秀的產品再次出錢走個“T臺秀”之外,我們看不到相關巨頭或政府的力量介入。這對於消費者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除了產品的相關技術難以有效地被保護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產品使用的時間成本增加。這其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由於標準的缺失,導致用戶在購買不同品牌時所付出的學習、使用時間成本都是巨大的。

在一定層面來理解,產業標準的缺失也是阻礙與制約著當前智能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而這個困擾,從2016年的CES展上我們看不到在短時間內能獲得有效解決的時間表

但不論如何,2016年的CES展對於國人而言越來越熱鬧,我們歷盡千辛萬苦將產品的關鍵部件從發達國家購買過來,辛辛苦苦地將其組裝好之後再運回發達國家的進行展示,關鍵是還在這些關鍵部件的生產研發企業面前進行展示。這其中的味道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最後再說一句,從這次的CES展上我們可以看出,2016年對於國內的整個智能產業而言,時尚將會是一個重要的主旋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964

700Bike張向東:我們不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6/153819.shtml

導讀 : “這是一個在試錯和反思中前進的過程,我不承認我們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

i黑馬訊(楊博丞)1月16日消息,極客公園創新大會在北京召開,700Bike聯合創始人張向東做主旨發言,他談及一個曾經的互聯網人在做傳統行業時要做一些反思,不要試圖用一個產品創新去顛覆行業,而是用全面的理解和學習去重塑市場,去推動行業。

張向東還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品牌創立歷程,他給自己總結了一套 “自我否定定律”。他說:“這是一個在試錯和反思中前進的過程,我不承認我們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

以下為700Bike聯合創始人張向東的演講:

朋友們下午好!非常高興在極客公園的大會上跟大家見面。在過去的一年里面,我已經從一個互聯網人成功的變成了一個自行車行業的人,我所參加的大會都是自行車行業的大會。去年的時候我飛去美國一個小城參加自行車大展,我的同事已經不允許我參加互聯網大會了,所以這是我新年里面參加互聯網大會為數不多的一次。

不是顛覆行業,而是推動行業

跟大家聊些什麽?一個跑龍套的演員也要讀一下《演員的自我修養》,一個曾經的互聯網人在做傳統行業時候要做一些反思。我沒有什麽能力做創業導師,所以今天在這里講的是700Bike在這個行業里做的創新、試錯、反思,然後推動我們的前進,希望這點小小的教訓能夠給大家幫助。

我們有哪些反思,有哪些自我否定?第一個就是不要試圖用一個產品創新去顛覆行業,而是用全面的理解和學習去重塑市場,去推動行業。當我在互聯網行業的時候經常說“顛覆”、“革命”,當我進入自行車行業的時候,發現我曾經是周圍朋友當中別人所認為的那麽懂自行車的人,但當我這個行業的時候仍然為這個行業在過去將近2個世紀的積累感到驚訝,我覺得那些知識的積累、那些經驗的積累不是一個短時間靠一個產品創新就可以顛覆、就可以做得到的。相反,我們要做的是去學習、去理解、去尊重它。

去年的時候智能硬件很火,很多人把700Bike歸為智能自行車公司,這幾乎是我去年一年里面非常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絕不承認我們自己是個智能硬件公司。智能只是產品創新的一個小小點,我們產品在去年發布時候把互聯網作為最後一個功能來介紹,但仍然受到很多關註,包括我們的車主騎上這輛自行車時候第一眼關註的是它是全球第一款防盜芯片的自行車。

這個功能是挺酷的,能讓屏幕跟自行車的結合那麽完美,一點都不破壞自行車的完美,但是我並不是想向大家炫耀,反而是我們有助於從互聯網進入互聯網行業時候讓大家思考一個事情:如果僅僅一個小小的產品創新就能改變這個行業,那真的太小看這個行業了。這也是我們為什麽不斷強化700Bike的創新不在於產品的連網創新,而在於我們是新一代城市自行車的創新。

因為我們進入這個行業,是認識到這個行業缺乏一個跟產品、跟市場對接有發生錯位的機會,我們認為城市自行車在這個市場里面是空缺的產品,這是我們的機會。我們也認為傳統行業在很大程度上來講自行車這個行業欠缺對於模式的創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個聯網的創新就可以顛覆它。所以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城市自行車”的創新,而不是智能硬件的創新。

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存在爆款

我們的第二個否定是什麽?我們認為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存在單品爆款。小米是這個行業非常有成就的公司,我也非常尊重它們。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行業都讓你有機會抓住產品做出爆款,起碼自行車行業不是這樣的。硬件行業的創業和互聯網相比成本很高。前一段時間和一個VC的朋友聊天,說如果給互聯網上一個團隊500萬美金,它可以試錯兩三次,而且它每次隨時可以轉型,但是硬件沒有那麽容易,它的成本很高,因為你要生產,所以你的周期會變得越來越長,轉型很難,可能1000萬美金只夠你活18個月。單品爆款如果賭對了,那你就和最大的彩票贏家這種機會是一樣的。

尤其對於自行車這個行業來講,它的產品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人,差別會很大,這就是為什麽700Bike在第一次產品推出的時候一口氣推出了4個系列。如果我們想拿一個單品推出的話,應該早在去年的3月份就可以完成這個事情。但是如果那個時候真得這麽做的話,那今天極客大會應該不會邀請我來演講了,因為我們已經死掉了。

我們的產品系列包括後街系列,後來還發了後街mini系列,後來推出了幽雅的女士系列和男士系列,還有7月份的折疊。你要抓的是行業的特征,自行車行業里面每一個在市場里面占到份額的公司品類都達到上百款以上,怎麽可能利用一個爆款單品占領這個市場?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個存在單品爆款的市場用什麽標準去檢驗?只有一個,就是你的產品是不是標準化產品,起碼在自行車行業我們得到的答案是“NO”

不是所有的硬件加APP就智能

第三個否定是什麽?不是所有的硬件的使用場景都存在一個APP的成功可能。我相信在很多智能硬件商業計劃書上都寫著這樣的話,我們通過一個聯網的硬件能夠讓更多用戶聯上網,然後我們這個APP就會有多少萬用戶,有了這樣一些用戶,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些用戶做互聯網其他的增值服務等等。我想說的是,這恐怕是一個幻想。在我個人認為來講,自行車行業里面起碼一個APP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700Bike有自己的APP,我們的APP協助產品可以跟手機聯接,但是只是起到防盜和分享朋友圈里面,它能夠成就百萬用戶的APP嗎?我認為不可能。在千萬級別用戶基礎上才有可能商業價值的APP,但是自行車會嗎?或者其他的智能硬件會嗎?我認為可能性真的很小。

還否定了自己什麽?很多人認為700Bike做自行車靠的是張向東曾經在自行車行業里面一點點的影響力,是這樣嗎?這是在我們的團隊里第一時間提出要否定的事情。我們在去年的6月份啟動了一次,確實我得到了很多人支持。但我現在明白了,那不僅僅是對我的支持,那是對自行車的支持,因為人們知道自行車行業需要新的力量去推動,需要更多人讓自行車在城市有更多人來騎,讓交通更有效率,讓我們身體更健康,讓我們生活更有樂趣。

不要猶豫,喜歡就去做

有數以萬計的人不知道產品多少錢、不知道這個產品什麽時候發售時下了單,我非常感激他,但並不是因為我個人的影響力就能夠成就這個事情。在互聯網行業里,一個產品當然是需要團隊,可是那個人至關重要。但是在傳統行業,在硬件行業,絕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做成一個事情。我成立團隊時候,精英團隊來自於方方面面,在質檢、設計等方面有10年以上的累積我才有膽量做這個事情,所以我背後有那麽多專業的人支持我,有傳統經驗的積累,才讓我有膽量做這件事情。

說自我否定是不是有點悲觀?其實不是的,不斷的自我否定其實就是成長。經過過去的一年多時間,我終於可以說我是個自行車人了。當然,我也有自我的肯定,肯定是什麽?肯定在一個人應該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

2007年的時候,我第一次騎自行車,在藍海海岸線的一個很美的城市,給了自己一個小小的規劃,說我要去全世界最美的地方騎車,那時候我只想找到最美的旅行方式,但沒想到當我騎過這幾個國家之後,我發現我愛上自行車了。

前年時候,我決定離開工作十多年的互聯網,來做自行車,那當時是非常冒險的,但是到今天我越來越開心,每天我都和自行車打交道,把才華和精力貢獻給我自己喜歡的行業,我真的非常開心。

未來世界里面規模生產的克隆人,就像他的造型一樣,真的是來自未來的科技,我特別喜歡它的造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29

小紮口中的未來VR社交暢想:未來只要一個軟件,但要很多硬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5/154409.shtml

導讀 : 未來或許只需要一個軟件,但是需要很多硬件。

這很需要想象力,看完紮克伯格對VR社交的暢想,我得出了一個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結論:未來的競爭,更多的是硬件的競爭,而不是軟件的競爭。

未來或許只需要一個軟件,但是需要很多硬件。

但本文還是要從軟件說起,因為我們的思維需要一個過渡,需要我們按照現在的社交思維去延伸一下,找一個依據去進行推理。

解讀VR社交,我有一些很老土的疑問

我們先耐心看完紮克伯格的話。

紮克伯格說:“很快我們將生活在一個這樣的世界中:人人都能夠分享和體驗逼真的虛擬現實,就好像你親自到過那里,親眼見到過那樣的景象。”紮克伯格說,“想象一下吧,你可以隨時坐在一堆篝火前,與幾個朋友開心地玩耍;你可以隨時邀三五好友坐在一個私人影院里觀看電影;你甚至還可以在全世界你想要的任何地方舉行集體會議或活動。這一切都將會變成現實。這就是Facebook早前重磅投資虛擬現實的原因。我們希望提供這些社交體驗。”

這些話很淺顯,其實不需要解讀。如果一定要解讀,一言概之,也就是未來我們的社交是用虛擬設備把任何地方的朋友以一種虛擬形態帶到任何你所在的地方,除了摸不著聞不到之外(將來也可能摸的著聞得到),其他一切都簡直是真的,跟線下的社交場景一模一樣。未來,你想見任何人,想跟任何人社交,只要接通他的虛擬設備,像接通電話一樣就可以了,然後他就出現在你面前了,不需要坐飛機,也不用坐火車。

它的特征是,打破了線上線下的界限,使得線上線下融為了一體。而因此,O2O或許真會在未來消亡,或者說實現了一個更高境界。

但是,問題是,如我們現在在在線社交過程當中產生的內容、進行的分享、組建的社群、實施的營銷、完成的電商、實現的一切互聯網活動,如閱讀、娛樂,如何在未來的虛擬社交里得到體現?

難道,虛擬社交再也不能實現這些了嗎?如果還需要,如何實現?

1、內容存放在哪里

第一個問題,很顯然,我們現在的在線社交用的更多的是文字結合圖片和視頻短片這樣的形式,而未來的虛擬社交的形式更多的是影像,是社交參與者身臨其境的一種體驗,就像我們現在在線下社交過程當中所實現的這些一樣。

在現在的在線社交過程當中,比如用微信和Facebook實現的各種形式的社交,Facebook和微博表現得更為明顯,我們都非常清楚,其實有些內容我們是希望它能存留下來的,但是在虛擬社交當中產生的內容好存留嗎?

它到底應該以一種什麽樣的形式,存留在哪里?是以影像的形式,像一個個小電影被自動錄制下來然後保存在虛擬設備的存儲裝置里?

2、如何分享

假設內容的形式與存放方法如上所述,那麽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分享?我們現在的在線社交內容的分享形式大概有以下幾種:

Facebook和微博式:先創造內容(內容里也可以包含社交),將生活當中的點滴進行記錄,然後分享出去,吸引朋友產生轉發、評論等互動形式,用這樣的形式與朋友們實現社交。

微信式:除了以上方式,如朋友圈,微信這樣的社交工具還有即時通訊功能,這里面也存在各種分享方式,比如在微信群里進行內容分享。

在虛擬社交里,這種分享如何進行?是不是直接把影像內容+文字分享到虛擬設備的“朋友圈”、微信群和微博、Facebook這樣的地方?像現在微信群和微博里那樣的短視頻一樣?

3、如何社群

社群需要內容進行維護,如果是這樣分享,那麽社群以什麽樣的形態存在?在現在的在線社交過程當中產生的社群存在方式,主要在微信和qq等具備即時通訊功能的社交軟件里表現得更為明顯,主要為微信群和qq群以及公眾號這樣的形式存在,主要方式為通過線上線下的各種互動維持社群的活躍度。

在未來,社群會怎樣存在?微信群、qq群和公眾號會否繼續存在,或者變成另一種形式存在?

而線下互動是否已經不再需要?因為線上互動已經跟線下互動體驗一模一樣。人們只要打開虛擬設備群,然後對群里朋友進行邀請,然後大家就仿佛聚在一起,像現在用文字和語音在群里聊天一樣,直接交談?

4、如何營銷

現在在社交工具里進行的營銷,主要是內容營銷,尤以文字內容為主,配合各種圖片、視頻等內容。

未來的社交既然是“虛擬當面社交”(本人臆造的詞),那未來的營銷,是不是會以會議營銷為主?或者說社群式會議營銷為主?因為線上線下界限已被打破,線上基本已經等同於消失,會議顯然是最直接的營銷方式。人們建立社群,在虛擬設備里建立各種群組,然後召開各種會議,遊說群友投資、下單、合作?

5、如何電商

現在的電商形式,是用戶去到商家的網店然後下單購買。而未來的電商,人們還會去網店嗎?答案顯然有可能是否定的。

未來的電商會否是這樣?人們點開自己建立的某個群,那里面有自己搜集並收藏的專門的網店店主,打開與自己想要購物的商家的社交賬號,發出“交談”請求,然後就去到了商家的店里對商品進行實時挑選,然後再進行購買?購買完成後在線支付、快遞到付,所有過程就完成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網店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或者說事實上已經與線下店融為了一體?

而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未來的實體店是否會因此而複蘇?

6、如何互聯網的一切:如獲取資訊、娛樂......

還有很多我們需要聯想的,事實上,以往在互聯網里實現的一切,都立馬可以在這個虛擬社交過程當中實現,在結合線下資源的情況下,這種體驗將變得更為完美。

比如資訊獲取,在互聯網時代,以往我們看網絡媒體的文字和影音報道,現在我們可以邀請好友一起“身臨其境”到自己家里看新聞聯播。

比如娛樂,娛樂就更爽了,正如紮克伯格所說,“你可以隨時邀三五好友坐在一個私人影院里觀看電影”,還可以邀請好友在私人KTV里唱歌,還可以邀請好友一起逛街,很多娛樂,只要不是非得好友親身接觸的娛樂形式,都可以在虛擬設備里得到實現。

未來只需一個軟件,但或許會有很多硬件

以上這些很多或許都只是猜想,但如果這些猜想都成立,那未來,一個嚴峻的事實是,對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不利的是,或許所有的APP和網站都將消亡,O2O必死、P2P必死、網絡媒體必死、電商必死......,所有的軟件都將失去存在意義,除了社交軟件。

因為一個社交軟件已經可以實現所有的功能,所產生的一系列社交場景已經可以取代所有現存的一些low逼體驗。

不可以嗎?只要硬件設備的存儲能力得到提升,所有的功能板塊顯然都可以集成到一個軟件里,而語音檢索現在就可以實現了。

當然,這個軟件以後還叫不叫社交軟件,我們另當別論。然而不管怎樣,我們或許只需要一個軟件了。

而硬件,或許可以呈現更多多樣化,可能會有穿戴式、便攜式,穿戴式穿在身上,便攜式拿在手里。也可能會附著在我們現有的很多設備里,汽車、自行車、嬰兒車、房子、馬桶、地板墻壁......,一切的一切,未來除了專業的硬件設備公司,所有的傳統實體企業都將成為未來智能設備的參與者。

未來的擁有硬件能力的實體企業和傳統企業將如現在的互聯網企業一樣熱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968

從MWC 2016硬件困局看手機廠商該如何創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01/154478.shtml

導讀 : 一年一度的MWC 2016已在巴塞羅那召開。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素來是手機廠商的練兵場,MWC2016又成為了手機廠商們推出自己新一代產品。

一年一度的MWC 2016已在巴塞羅那召開。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素來是手機廠商的練兵場,MWC2016又成為了手機廠商們推出自己新一代產品。正如筆者昨日在文章中所說的,今年的MWC很少見到全新的技術創新,主要還是“炒現飯”式的技術改進。“炒現飯”這樣一個形容看似不太正面,實際上,“炒現飯”是老技術反芻吃透後的新運用。

雙攝像頭、NFC等硬件創新正是這種“炒現飯”式的創新,但是除了炒現飯之後,還有一些廠商會選擇在原有技術上繼續進行量變的小改進,使得體驗更佳完美。OPPO、華為、三星等廠商無不是如此,無論是炒現飯還是小改進,這些做法都是對用戶體驗的自我思考。雖然這有手機硬件同質化的困局因素,但也是2016年手機行業體驗創新的切實做法。這些做法也正逐漸把我用戶的痛點,讓用戶真正享受更佳成熟完美的產品。

MWC 2016上,硬件同質化問題正在被放大

MWC 2016第一天,各個手機廠商紛紛推出了自己旗艦產品。這些產品各具特色,采用了更先進的技術、更完美的工業設計。不得不說,手機行業正在越來越呈現出可喜的變化——技術、設計等越來越成熟,手機產品在當今正像一個水桶一樣,不會出現太大的短板,整體都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MWC 2016雖然熱鬧,產品雖然完美,但是卻也影射了手機廠商的硬件同質化的困局。MWC 2016上各家的產品都越來越可靠、成熟,但我們也沒有看到革命性的技術創新。無論是從SoC、屏幕技術、閃充技術、鏡頭模組等各個新的技術來看,都是原有技術的改進,而非顛覆和革命。

這種同質化傾向在今年高通驍龍820試圖打一場翻身仗的情況下,尤為明顯。小米、樂視、vivo等國產廠商的旗艦機都采用了驍龍820這一處理器。70款手機都嗷嗷待哺,等待著高通驍龍820放貨。今年的MWC2016顯得格外有意思——手機硬件同質化的問題幾乎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明顯過。

在硬件同質化的趨勢下,過去主打高性價比的廠商在今天遭遇了一定的難題。因為造手機這件事情成為了像“搭積木”一樣行為。每個人手里的“積木”都是一樣的,從本質來講,各個廠商之間的產品在體驗之間不會有太多的差距,這也就決定了,堆砌硬件的廠商不會收到用戶的認可。也正是如此,樂視移動總裁馮幸提出了手機行業“供給側改革”的說法。

也就是說,手機廠商需要從用戶的需求出發,針對用戶需求來設計、制造產品。真正做用戶所需要和喜愛的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在同質化競爭格局中取得自己的優勢。

面對硬件同質化,手機廠商還可以有自選動作

雖然“積木”都是一樣的,但是怎麽搭、搭成什麽樣卻是手機廠商的自選動作。在這里各個廠商之間會體現出差距。在高通驍龍810去年遭遇高溫困境,但每個廠商都有著自己的一套降溫、降頻的解決方案,並且每種解決方案都考驗了廠商的功力。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廠商對於硬件也需要吃透、吃好,才能真正作出好的產品。

差距的產生有多個層面,第一是廠商自家技術的積澱,第二是廠商對於技術的前瞻性思考,第三是廠商對於用戶需求的理解程度,第四則是在技術和體驗之間如何實現平衡和統一。

1、進行黑科技的沈澱

在自家技術積澱這個層面上,三星、蘋果、華為這類廠商一直做的最好,這些廠商已經實現了自家技術與產品的高度融合,能夠實現研發、生產、銷售的高度一體化。也正是如此,此次三星S7能夠再度成為MWC上的焦點。而三星、蘋果、華為這些廠商也能夠常常爆發出新的黑科技,引領行業的潮流。

2、技術要前瞻性思考

當然,技術無論大小,都是需要具備前瞻性的。在對技術的前瞻性思考這個層面上,蘋果的Touch ID一直都是典範。而OPPO的VOOC閃充技術也是一馬當先。早在2014年,在手機充電仍在5V1A為主流的時候,OPPO就率先推出了VOOC閃充,通過低電壓大電流的方式提升充電速度,解決了智能手機續航這個最大的體驗痛點。然而在隨後的2014年底以及2015年的手機市場,閃充就發展成為了智能手機的標配,沒有閃充的旗艦機,幾乎會被行業所笑話。在今年的MWC 2016上,OPPO又公布了VOOC超級閃充技術,將充電速度又進行了數以倍記的提升。

3、技術要為體驗服務

當然,僅有技術積澱還不夠,技術是為用戶體驗服務的,有時超前的技術很難取得好的效果,比如說雙攝像頭,雖然雙攝像頭這一技術早在兩年前HTC M8上就已被采用,但是由於技術不夠成熟,雙攝像頭技術真正成為潮流還是今年。MWC上LG G5以及即將發布的華為P9都采用了這一技術,讓其逐漸成為旗艦機的標配技術。成熟的技術只要運用得當,也可以產生四兩撥千金的效果。比如說蘋果萬年800萬像素的攝像頭可以在多年時間內秒殺安卓旗艦的1300萬甚至是2000萬像素攝像頭,而閃充技術的成熟,也能在電池技術始終止步不前的情況下,成功的解決了手機的續航問題。

4、增強用戶需求理解

無論是技術積澱還是將老技術發揮到極致,這其實都是基於廠商對用戶需求的理解程度這個層面上。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認識。有些註重外觀、有些註重性能、有些註重殺手級別的小功能。比如說三星S7把外觀看成是自己的重點,於是在工業設計上發力。而OPPO則聚焦在年輕用戶的核心需求:拍照和閃充,在拍照上曾率先推出極致美顏、並曾在N系列上嘗試旋轉攝像頭,VOOC閃充技術也體現了OPPO這種抓住用戶痛點的獨特思考。

小米、樂視這類廠商則註重極致的性能。於是,在硬件同質化的情況下,各家的產品在不同的營銷思路的主導下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產品氣質、產品調性。也還是給了用戶不同的審美選擇。

寫在最後:

在手機同質化嚴重的市場環境下,從技術層面來講,已經到了考驗微創新能力以及對於技術成熟度把握的時候。這次MWC上已經呈現出了這樣的趨勢。廠商對用戶需求進行了重新的思考和評估,讓不少老技術老樹逢春,再加上新環境的到來,回爐再造也使其更為成熟。這一技術實踐的趨勢或許將主導2016年的市場乃至更長時間。

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鈦媒體2015年度獲獎作者,百度百家認證作者:吳俊宇;微信號:852405518,微信公眾號“深幾度”,轉載請保留版權內容。

標簽 硬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376

智能硬件創業的六大實戰攻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09/154610.shtml

導讀 :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除了市場前景廣闊之外,智能硬件市場極有可能成為繼移動互聯網後下一個入口的新興行業。

回顧過去兩年,包括設備商、制造商、互聯網和公司在內的各大廠商在智能硬件領域都有所動作。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除了市場前景廣闊之外,智能硬件市場極有可能成為繼移動互聯網後下一個入口的新興行業。今天,我們也來談談智能硬件創業。創客總部特色活動主題聚餐之智能硬件專場在創客總部舉辦,各位智能硬件行業大咖現身說法,開啟一場關於智能硬件的盛宴。 

第一:正確判斷行業的發展方向

智能硬件創業中企業的發展現狀、發展前景包括如何發展,這些都需要創始人考慮的很清楚。如果行業的發展方向判斷錯誤,對於企業影響非常大,很多創業公司可能直接就失敗了。就連大公司也很難以承受,比如諾基亞的塞班系統。2007年的時候塞班系統是是智能手機的第一大操作系統,iPhone第一代剛推出不久(2007年6月29日正式發售),Android也剛剛萌芽(Android 1.0 beta發布於2007年11月5日)。塞班當時的技術方向就選錯了。他們想繼續追求省電,把技術做到極致,而同期的iPhone的iOS和Android關註的方向是優化APP等應用的開發等,這已經嚴重偏離行業的發展方向了,塞班對自己發展的定位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最終難逃覆滅的結局。本來諾基亞還指望MeeGo能夠撐起諾基亞觸屏手機的大旗,最後出發晚了,只能搭上WP這班車。諾基亞塞班的失敗也給我們警示:正確判斷行業的發展方向對智能硬件創業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健康度的標準”

判斷產品是否對客戶有實際價值的其中一個黃金標準:健康度的標準。創客總部合夥人丁曉誠丁總認為,一個產品是否真的補充了人的能力,解決了人類的真實需求,或者解放了人從繁重的工作等任務中出來,讓人們更多的去回歸自然和生活等,是衡量一個產品對客戶是否有用的標準。想想未來的社會應該是個什麽樣的?然後再決定自己的產品應該是屬於什麽領域的、什麽樣的。

第三:未來在智能硬件領域的行業分工會越來越重

每一個初創企業一定要找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來確定公司在行業分工中的定位。比如很多公司的技術研發能力非常強,但是在產品UI設計,消費者市場推廣相對較弱。那麽這個公司可以做一個技術方案提供商,多花時間在自己的核心技術積累,然後提供好應用的接口和標準,找到行業中面向消費者應用的企業,一起來培育市場。國外過去在這個方向做的很好,很多公司都是這樣起來的。比如老牌一點的intel,微軟等,也比如現在的ARM等公司。而且我們相信,未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在技術方向一定也有更多積累,發展成為技術提供商。

第四:技術公司的商務拓展

商務拓展很重要,尤其對於2B的技術起家公司,商務拓展很重要。

首先,在創業的開端,技術公司還是要有專門的人負責商務開拓的,盡量是合夥人級別的專門負責。

然後,在商務開通的過程中,市場宣傳,PR還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市場PR潛在的合作夥伴有可能就會關註到該公司的技術。主要的創業媒體、行業媒體、創業大賽等還是要去參加的。做PR的時候,有個比較通常的做法,在百度或者谷歌搜索引擎中搜索自己的公司名/產品名,關註第一面顯示的內容,然後再搜對標的行業巨頭,看下他們第一面的內容,從中找出自己和別人的差距,然後去努力。例如face++,當時媒體大量報道“曠視科技或2012奶奶黑馬大賽總決賽冠軍:世界第一的人臉識別技術face++”,不僅知名度有了,同時face++擁有了大量的曝光和流量,這些也為企業提供了信用背書。

最後,商務拓展,一定要記得“擒賊先擒王”,現在已經過了找業務員喝酒吃飯的年代。直接和有決策的負責人溝通,從談判的效果和效率來說,都是最優的。

第五:智能硬件公司的供應鏈管理經驗

智能硬件公司的供應鏈中最關鍵的是成本控制,不建議公司在開始的階段通過選擇便宜的原材料等方式來控制成本,會影響產品的質量。節約成本可以從選擇靠譜的供應商開始,簡少不斷返工而造成的浪費。另外,對於消費級的產品,產品的第一代產品的第一個版本盡量選擇好的原材料,保證質量和口碑。在產品的後續版本中,可以選擇稍微便宜一點的原材料(當然也要品質過關),可以部分的節約一些成本。有一個建議:北京的硬件創業公司在南方的代工廠生產管理,一般來說還是需要有合夥人級別專職負責的,畢竟智能經驗的產品質量非常重要。產品發售以後,出了問題不能通過線上發布新版本來修複。(小tips:有部分公司是在合作代工廠商里面找了一個負責人,兼職的形式來協助把控產品質量。)

第六:硬件公司的技術和專利保護

核心的技術是無法通過專利來保護的,專利只能保護一些相對簡單、容易學習的技術等。因為在專利申請的過程本身就是需要申請者提供專利的具體技術細節的。重要的技術壁壘,是企業在長期的解決行業一個一個實際問題而積累的工程技術壁壘。比如百度的搜索技術,核心算法可能相對來說,新公司或者顛覆者可能能做出來更優的方案。但那個是實驗室的標準,在解決實際的應用,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解決,這個是短期內無法超越的。另外,創業公司也需要註意好內部控制,避免全部的核心技術,代碼和文檔過於集中存放。不同人員需要有不同的權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588

盤點母嬰智能硬件,2016年如何才能活下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9/154609.shtml

導讀 : 智能技術在母嬰行業中的應用,毫無疑問是2015年度的熱點之一,有人說,2015年是母嬰智能產品崛起的元年。但無論如何,眼下風力漸弱是普遍的共識,2016年應該如何活下去?

智能技術在母嬰行業中的應用,毫無疑問是2015年度的熱點之一,有人說,2015年是母嬰智能產品崛起的元年。但無論如何,眼下風力漸弱是普遍的共識,而2015年的母嬰智能產業中,在幾個方面都體現出尚未成熟:

1、從業者大多對母嬰行業不熟

簡單的一個問題:母嬰智能產品是屬於IT業還是母嬰行業?我的理解是“屬於母嬰行業”。但從這個領域的從業者來看,大多來自IT業,與母嬰行業的唯一的關聯,就像眾多雷同的創業故事一樣:“自從有了自己的寶寶……”

進入一個不了解的行業,這無疑是瞎子過河,再加上很多人自認為是“跨界顛覆者”而盲目自大,那就更糟糕了。

2、從業者大多對目標消費群體不熟

一個顯見的道理是:你每天吃飯,但未必會因此熟悉米面行業;也許你更喜歡biangbiang面、但卻不能理所當然地將此當成是目標消費群體的普遍消費傾向。

2015年見過太多的奇葩產品創意,比如“貼在尿褲上可以作尿濕報警器、貼在奶瓶上可以測奶溫”之類的多功能產品,好像這些產品都是後媽專用的。對此我唯一可以預見的是,這類產品不太可能有機會下第二個生產訂單。

3、有效的營銷方法不多

其實,這也是尚未入行的一種體現。大部分產品的曝光既不是在母嬰行業媒體、也不是母嬰受眾媒體上,而更多的是在科技、創業類媒體。也許,他們的目標受眾並非是消費者,而是技術同行及投資者。我初略了解過,大部分智能產品的上市眾籌活動,約70%是被同行及親友團買走的。所以,很多產品眾籌結束後就無法動銷——那麽這也沒什麽好奇怪的。

此外,還見過賣不動就白送產品的例子(臺面上的理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大抵覺得自己的資金足以把冬天烤成春天?可惜在現今形勢下,願意買單的豬明顯是不夠用了。

母嬰智能產業如何能安然度過較為寒冷的2016年?我們能為生存和發展做些什麽?我們應該如何反思及行動?

入行!入行!入行!

如果項目團隊不是母嬰行業出身,那也不要緊,趕緊尋找具有行業背景、熟悉母嬰消費者行為特征的人才加入項目核心團隊。

這里有個測試題:兒童定位手表的主要屬性是什麽?是防丟產品嗎?還是其他?(思考過程及參考答案在本文最後)

4、善待手上的資源

既然阿里至今都沒能把“來往”燒起來、順豐也沒能把“嘿客”燒起來,那麽你也別去琢磨把天給燒熱了。現實的做法是,就近挖個洞、鋪上便宜又管用的稻草,潛心研究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並據此認真打磨自己的產品。天氣總會暖和起來的,也許到時候再全力出擊,效果會更好。

如今創業圈流傳著一個不好的說法,所謂的“錢多人傻”,認為投資者是各種好糊弄~~這絕對是個偽概念。不要被我們從小聽過的“阿凡提戲弄財主”的故事所誤導了,其實各國民間都有這方面意淫的悠久歷史。

5、搞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

項目成不成,與投資額無關,與誰投的資也無關,而關鍵在於市場是否認可。投資唯一的作用,就是讓正確的事情發展速度更快,而絕對不會讓錯誤的事情變得正確。因此不要花太多精力去研究如今創投圈的熱門題材是什麽、投資者喜歡什麽等等。

見過一些團隊,一有創業比賽或論壇就去參加,一見投資者就全班核心成員出動搞路演,以示團隊的強大,其實完全沒必要。我的建議是,項目團隊中,有一個人花20%的精力關註投資事務就可以了,其他隊員專註於消費者需求、及如何滿足消費者需求。而且,投資是項目本身吸引來的,不是去找來的。做好自己的事,該來的都會來的。

6、正確評估你的現有產品

其實無論大氣候如何,好的產品隨時都可以發力的(評判的標準是,在一個有合理毛利的價格基礎上,願意買單的消費者是否足夠多?)。問題的關鍵是,你的產品是不是具有這種能力。

評判的方法是:先去找100個願意以正常價格買單的正真消費者,然後看他使用後是否覺得物有所值。如果這個測試你很容易就完成了、而且反饋是正面的(別找親友團,別自己騙自己),那麽恭喜你,你大體上已經有資格考慮如何擴大推廣規模了。我敢保證,市面上大部分產品連100個真正願意以正常價格買單的消費者都很難找到。

如果測試結果不理想,那麽還是先找找原因、繼續潛心打磨產品吧!

7、明確目標消費群,滿足他們的需求!

不要做老少鹹宜的產品,要克制自己的技術表現欲(技術出身的多半有這個沖動)。針對精準消費群體、滿足特定的需求,這比“普適”更重要,因為萬金油通常意味著做什麽都不管用。

e扣上市後,不少同行發表觀點:你這防丟報警最多只有50米,太不給力了吧?!對此我很感無奈。要知道e扣是針對0-5歲的學齡前嬰童,近場預防才是重點,所以在技術上對“安全空間”的判斷也作了大量的算法調整:空曠環境20米左右就報警、遇有障礙物或人群阻隔時(如車站、菜場)哪怕只有區區幾米也會報警。試想媽媽帶著孩子去菜場或商場,如果距離50米才報警,那能有什麽用呢?而GPS方案的防丟產品(如定位手表),則更適合學齡及以上的孩子,那些孩子離開家長身邊是常態(如上學、或小區玩耍時,基本都獨自行動的),因此遠程實時定位更為重要。

這只是舉個例子,說明消費群體的不同、會有不同需求、技術實現也要與之相匹配。這與你的技術看起來炫不炫沒什麽關系。

如果你能被消費者所接受,那麽就不用去管什麽行業大氣候。事實上,消費者是你唯一該關心的事情。

案例思考:兒童定位手表的產品屬性

僅從產品名稱或大部分商家的定義來看,兒童定位手表的屬性是“兒童防丟產品”。但如果深入研究消費者購買動因,就會發現有趣的現象:其實在產品屬性上更偏向於“兒童智能玩具”。為什麽呢?

首先,是因為這類產品事實上防丟的作用非常有限:使用這類產品的大多是學齡以上的孩子,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很少有自己找不到家的情況,如果真的發生丟失,恐怕是發生了其他的狀況;產品采用GPS方案,體積較大、續航時間非常短,很難做到“隱蔽使用”,如果是因罪案失蹤,頂多只能是“找回產品”而已;

其次,現實中,越來越多的購買動因是孩子主動要求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同學們有”……

最後,越來越多的商家在開發中,加入了大量社交、娛樂功能,這些附件功能,正成為銷售的主要動因。因此,兒童定位手表的主要屬性,應該是更傾向於“兒童玩具”或“兒童社交產品”。

也許有人說,好賣就行了,管他那麽多呢!

但現實區別是:你的宣傳是針對家長(家長接觸的媒體)?還是針對孩子(少兒媒體)?這里的區別可就大了。

作者介紹:

馬飛,母嬰行業觀察專欄作家,母嬰智能產品領域的踐行者,壹萌科技創始人。

個人微信號:mafei0755(歡迎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5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