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瑞資本朱祎舟:硬件創業中我看好的方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1/154645.shtml
本文是近日朱祎舟在創客總部的活動中的一次分享,峰瑞資本早期項目負責人朱祎舟以“智能硬件創業的思考”為核心,從一個投資人的角度對智能硬件領域的創業以及投資邏輯進行了解讀。
朱祎舟,峰瑞資本早期項目負責人,擁有斯坦福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學位、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在加入FreeS VC之前,朱祎舟是IDG 資本第一位青年駐場企業家,他側重於移動社交、移動工具、企業服務等項目的投資和孵化。
朱祎舟曾參與創建人工智能公司“出門問問”,全面負責產品開發、產品運營以及產品團隊的建設。出門問問作為國內著名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獲得紅杉資本、海納亞洲等機構近千萬美金的投資。
一、硬件創業是比較難的模式
首先我相信任何從事過硬件和軟件創業的同學,應該都體會到一點,硬件創業是比較難的模式。主要有幾點。
第一點就是產品叠代非常慢。如果說我們做一個線上的產品,不管是網站還是APP,其實幾個工程師可以很快的做產品叠代。但是硬件,比如說我們當時做手表的時候,第一款手表的設計包括整個供應鏈的選擇,其實花了差不多五個月時間才開始下手去做那款產品。這跟我們一開始做軟件時候的整個開發的模式,和人員的配置都非常不一樣。所以這個對小創業者來講是非常大的挑戰。
第二點,manufacturing。大公司或者傳統的硬件廠商的優勢非常大,這個優勢是不能被壓縮的時間成本上的優勢。換句話說你現在融資或者招人不能幫你縮短這個時間。所以這也是我們為什麽看到很多大團隊融了很多錢,最後在硬件的出貨或生產上都碰到了很多的問題,更別說小團隊了。
第三點,分發渠道比較強勢。很簡單,比如說你現在要賣一個產品,如果走代理渠道賣的話,你得反給代理渠道差不多40%到50%的利潤,他才能幫你做分發。所以在我們本身的產品的品牌還沒有很強的情況下,其實我們在上遊會受到代理渠道的壓制,在上遊會受到供應鏈以及生產制造商的壓制,這是大家在創業中比較要跨的檻,一開始做創業或者做品的時候要想得很清楚。有些同學一開始就把這個東西設計的很酷,因為他缺乏一些實際的操作經驗,所以往往到最在實際生產和到消費者這邊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第四點,硬件都是比較碎片化的市場。其實我們每天能收到關於硬件的項目,我們很多是為了做而做的,任何一個女生能說得出的衣服的品牌,都要多於她能說出的硬件品牌。所有男生能說出的遊戲品牌,都要多於他能說出的硬件品牌。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的這些高頻的,或者說市場量非常大的硬件是非常少的,基本就是十幾種,絕大多數的硬件都是屬於多品牌,然後碎片化市場的形式。如果說我們想切入這些市場做的話,我們首先就應該認清它現在產生這麽一種市場狀態,應該是它行業本身特性造成的。所以我們去改變它的話,也要想一下我們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或者說我們是不是做了不一樣的東西。
二、硬件創業目前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點,所以我們看硬件創業,其實比較大的問題是說很多團隊並沒有從商業的本質思考這個事情。我舉個例子,比如說前兩天我拿了一個項目,是說他要做一個給家庭婦女用的收納箱,那個收納箱里面藍牙設備,這樣的話就可以讓家庭主婦知道自己的東西放在哪兒,下次再找的時候就很方便的可以找到。且不說涉及到很多充電或者說藍牙是不是能夠方便,實際操作上的問題。我想任何一個願意去用這種分類箱裝家庭物品的女性來講,她家里能裝物品的空間也不會太大,所以對於她們來講到時候找東西一定要通過藍牙找一遍,和打開櫃子眼睛看一眼,其實能提供的價值比較少的。這類項目我們看到了很多,大家往往用一些比較先進的手段,為了智能而智能,沒有想太多真的需求到底有多大。
第二點,我們現在做了很多的硬件,其實我們看下來更多的是快消品。如果說做快消品很多時候所需要的技能,或者說所需要成功的關鍵因素,更多是快消品這邊的經驗,包括品牌、市場、渠道的鋪設。所以說如果大家做的是一件偏快消品的產品,大家覺得可以找一些行業合夥人,可以在整個產品上會更有幫助。
第三點,大數據。基本上可能兩年前,現在說得少一點了,兩年前所有做智能硬件的都會說大數據這個概念。大家就覺得我用很便宜,或者說有某些特性的產品切入到某一個市場,我不是為了做這個東西本身,是為了收集數據,最後通過數據做服務。其實在智能硬件領域這些數據往往達不到大數據的層級,在我看來如果一個東西一天不能產生T級以上的數據量的話,其實都算不上大數據。包括現在VC基本上也不太同意這個概念,用硬件接入做數據,然後通過硬件去做服務這個概念。所以大家要先想清楚,硬件本身提供什麽樣的價值,如果說硬件提供的價值不大,其實想通過硬件去產生數據的等級比較小的。
第四點,應該是小米模式給大家的啟發,我們通過不盈利或者貼錢的的方式,通過建立生態體系的方法去獲得利潤。這個不是說不行,但是反對率非常高。我們往往傾向於一個比較有經驗的創業者或者創業團隊做這樣的事情,用比較大的生態邏輯的方法去做一個項目。對於小公司來講,不管是資源還是經驗上的缺乏,其實我們不太建議大家一開始這樣的思維方式做事情,還是盡量找到一個單點的硬件的突破點。
第五點,是不是好的品類。很多硬件其實不太適合創業,因為硬件品類的本身是比較碎片化的,渠道比較散,市場狀態比較碎的現狀,我們很難通過一款硬件去改變這個產品本身的市場。我舉簡單的例子,到現在為止都還有很多團隊在做類似於汽車後視鏡的產品,汽車後市場是很大的市場,但是所有汽車後市場的公司占的比例都不超過2%,原因就是因為硬件沒有太強的技術和技術門檻,所以更多是銷售渠道的問題。所以在全中國有很多很多這樣的品牌,大家基本上會在4S店或者大賣場來賣這個東西,很難通過產品創新取得比較壟斷性的市場地位。所以大家創業之前也可以想一下,我這個硬件品類在最後是不是有可能形成大的壟斷狀態。
三、硬件創業中看好的方向
第一個,這是我們現在比較看好的幾個大方向,機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在垂直領域的應用,我們叫做Intelligentize,更多是工業行業或者垂直行業的經用。中國現在每年有效進入工業市場的勞動力每年在以13%的隨著下降,近3000萬左右。所以我們了解一下工廠的狀況,大家對機器人的需求非常大,就是因為人工成本的上升。我們在日本七八十年代人口的驟降中也可以看到這個狀態,中國在接下來的兩三年中也會很快的經歷同樣的周期。所以我們在好幾個工業領域都布局了這樣的機器人,包括人工智能的公司。
第二個是說VR、AR以及相關的基礎技術。很火,我們每天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團隊做這個事。說老實話基本上全中國90%做AR、VR的人,做出來的東西都不是很好。所以我覺得做這塊如果是核心的器件,或者說核心設備,一定是你本身對這個東西還是有很深的了解。另外,我覺得AR、VR中還有挺好的方向,如果大家體驗這個行業現在還處於非常早期,整個體驗需要很多的基礎設施的配套才能把這個體驗做上去。比如說我們現在拍一個VR、AR電影的內容,一秒鐘文件的大小就要好幾百兆,如果說更高清的攝像機去拍,一秒鐘的內容都要達到幾個T。所以在這樣的大數據量下,數據的存儲和傳輸,數據的壓縮和解壓這些基礎設施,現在都是跟不上的。所以我們在美國也布局了幾個做這塊配套設施的公司。我覺得VR、AR是一個大的產業,這個產業在未來的五到十年會一直發展,近一兩年能不能很快的出來一個大公司我不太確定,但如果大家對這塊感興趣的話,這是一個比較長的賽道,至少大家可以在里面去生根。至於說VR眼鏡我覺得不是好的方向,因為VR眼鏡大家其實從技術上來看,其實跟手機的技術鏈條非常像。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世界範圍內做的比較好的都是手機廠商,HTC和三星。小公司在這塊的優勢會很小。兩三年如果做VR眼鏡可能還是好的時間窗口,現在就比較難了。但是在這個產業中我們覺得機會很多,大家可以繼續往里面看。
第三個是有核心技術門檻的芯片、傳感器和工業零部件。我們也在電池、環保、材料領域去投了幾家這樣的公司,這也是我們非常看重的方向。其實現在整個to C的創新,我們認為到了一個瓶頸期,或者到了比較放緩的速度。假如去看美國的發展歷史,一般都是商業應用和基礎技術的創新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所以其實在中國我們在第一批的半導體的行業中經歷了一段這種核心技術的創新,之後20年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追趕的是應用層面的創新,但是我覺得核心技術層面的創新,我們跟世界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但其實在人才儲備上我們也是非常豐富的,現在各個地方都在放開這塊技術的商業化,如果大家是清華或者北大的,或者中科院的博士或者老師,如果有想把自己的技術商業化的想法也可以來找我們,這塊是我們非常看重的方向。
第四個是大眾消費品的消費升級。很多硬件我們把它看成是一個大眾消費品,所以這塊我們更多的是結合消費品的消費升級一起看硬件產品。
第五個是汽車的智能化。這個我是單獨從第一點當中拿出來的。大家看我們身邊大的硬件,手機、電視,手機是每天帶的,電視是家庭的硬件設備。另外一個最大的硬件設備就是車,車的智能化我覺得現在是一個好的時間節點的原因,就是因為電動汽車的普及,大家如果在傳統的汽車中大家畢竟還是遊動和機械結構的傳導,很多東西沒法被電子化,沒法被控制。到了電動汽車之後,整個車的信息傳導和動力傳導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時候就會帶來很多在車的職能化方面的創新。舉個例子,我們在看的一家公司是做電動車的電池的協調控制系統,這個東西在電動車的效率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總結一下:硬件很難,不管是從業者還是投資都覺得是硬件是非常難的,大家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但為什麽我們還要做硬件?我覺得首先人是有戀物癖,大家都能想起第一次拿到蘋果的時候的感覺。也有工具癖的,這兩點是人的天性,最後祝大家都能做出很美很酷的硬件,謝謝。
騰訊高級產品經理曹寧說硬件:下個世界,一切都被0和1取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05/155619.shtml
騰訊高級產品經理曹寧說硬件:下個世界,一切都被0和1取代
曹寧
黑馬說:
聽到“趨勢”這個詞,可能第一印象是向上還是向下?當你真正看趨勢的時候,會發現趨勢實際不是只有上升和下降,而是要透過層層迷霧去看到其本質。曹寧,騰訊高級產品經理三次創業,2010年加入騰訊,多年從事互聯網相關工作。下面將為我們講述最近非常熱門的智能硬件的發展趨勢。
文|曹寧
智能硬件的趨勢,要從數據中去思考。
一、什麽是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的界限已經很模糊了;
智能硬件的核心是芯片,芯片是由0和1這兩個數字構成的世界。沒有芯片的智能就會差很多。
二、數據化:
人工智能的一切都是數據化的,其根本原因在於人機交互。而數據化本身不具備價值,只有應用數據對生活產生改善的智能硬件才具有實際價值的。
三、連接:
通過連接,硬件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廣泛的連接對於各行各業同樣重要。
四、設計:
這個世界是一個綜合體驗的世界。未來的產品設計拼的不是風格,而是這種綜合體驗是否讓用戶第一眼看上去就能懂。

我的整個PPT都是沒有字的。因為文字可能是低效率的,而動作和表情、圖片配合上語言,可能互動性才會更強。
大家看我都比較年輕,但我是06年工作的,已經工作了10年。
今天我想給大家一些新的東西,開動一下大家的腦洞。我今天雖然要講智能硬件的趨勢,但不是用表格數據呈現,而是一些思路上的東西。我覺得這些通用性會更大,對不同行業創業者會有啟發。
我今天講的主題是:智能硬件的趨勢。聽到“趨勢”這個詞,可能第一印象是向上還是向下?但趨勢其實是整體的思路。
作為創業者,了解趨勢的意義是因為我們都想站在風口上。雷軍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
當你真正看趨勢的時候,會發現趨勢實際不是只有上升和下降。比如天氣,總有春夏秋冬,溫度的上升下降都會出現。我們要看到其本質,是太陽傾角上升了。所以智能硬件的趨勢並不是只看到上升下降,而是要看透其本質。
工業設計、O2O、各種應用領域,都有非常多的數據、圖標、公司IPO、融資的數據。這些數據對於創業者其實是意義不大的,重點是從數據中去分析、思考。

我們來看幾張圖片。這是日本的建築。木質結構,唐風,植物是修剪過的,為的是能夠讓小鳥飛過去。但這個不典型。

這個就是日本建築的典型代表了,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日本建築,就是因為它的穩定性和內斂。所以我們創業者也要具備這種從複雜數據或信息中看到簡潔的能力。
智能硬件的定義
我們來給智能硬件下個定義:硬件很好理解,可以是任何東西。那到底什麽是智能呢?
智能硬件的界限其實已經很模糊了,比如電飯煲現在也是智能硬件。更包括比如智能手表,無人機,恒溫調節設備,攝像頭,後視鏡,車載設備,藍牙設備,醫療設備,耳機,等等。
從直觀上看智能硬件,可能是擁有一個圓滑的表面的東西,長成這個樣子的東西就是智能硬件。但叫“智能”不是因為它長這個樣子,而是看不到的地方才是智能。因為它內部有電路板、芯片。
把事物外部現象全部去掉,只看其最本質的東西,這可能是我們思考問題應該遵循的角度。
那麽對於芯片來說,智能如何定義?
觀眾:感知環境,傳導信息。
是的,非常接近業界的定義了。不管是芯片還是“計算機”,和智能有什麽關系呢?

我們人眼中看到的是人的物理世界。對於芯片來說,它眼中的世界是0和1組成的世界。任何照片,視頻,音樂,打過的電話,都是0和1組成的。包括阿法狗和李世乭的圍棋賽,阿法狗是看不到圍棋的,都是0和1的世界。
那是不是放一個芯片就是智能,或者兩個智能硬件如何對比誰更智能呢?計算機智能的本質是什麽呢?
1. 更精確。比如記錄π的10萬位。比如隨時控制室內溫度。人很難做到精準,但是計算機通過計算和存儲很容易做到。
2. 邏輯思考。因為計算機是以數學做底層架構的。
3. 多任務,同時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我們可以用PC看電影、聊QQ、下載文件。智能手表也可以同時完成看時間、監測心跳、提醒代辦事宜的事務。
4. 24小時待命。只要有電,不會罷工。
5. 方便複制。培養一個人可能需要很多年,而且不容易複制,但計算機一臺會了,無數臺都可以簡單複制傳播。
總結來說,硬件的智能來自於芯片,沒有芯片的硬件是機械的,智能上就會差非常多。
數據化
人工智能一切都是數字。儀表上有非常多的數字,存儲空間里數字更多。那有了數字有什麽用呢?
根本原因是人與計算機要做溝通和交互。假設我們能請來一個外星高智慧生物,我們要和他交流,第一件事要做的事就是語言的交流。
智能硬件上的交流就是將數據轉化為人“聽”得懂的“話”,能告訴你信息。
作為我來講,現在沒有一款智能硬件是我一直想用的,因為無法持續對話,比如智能手環告訴我,它能做我的健康助手,監測我的睡眠,但監測睡眠之後呢?就沒有然後了。對我的生活可能沒有任何改變。

但有了數據,要幹什麽?數據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是存在電腦里占據內存。我希望數據是能夠被用起來的。沒有對生活產生任何改善的智能硬件是沒有實際價值的。
做互聯網的第一個趨勢是所有的東西都會數據化。比如人的行為,走了多少步,去了哪里,多長時間,心跳多少下,金融活動,什麽時候買了什麽,在什麽地方買的。有多少賬單,包括聲音的、影像的數據。我們一天24小時的生活都是可以數據化的。比如我們穿過幾雙鞋子,你喜歡什麽型號、顏色、品牌。可能十年以後,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會被計算機理解。
也包括不是來自我們自身,而是來自物的數據,包括車的數據,房子、橋梁的數據。
現在的問題不是計算機不能理解這些數據,而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去用。這也是未來創業者可以去思考的方向。
連接
數據化之後的下一步是連接。
智能手表有了心跳的數據,會連接到一個公共的數據庫。然後分析出有哪些健康的隱患。包括血糖儀,血壓儀,智能秤,有了數據庫,通過排名可以連接起所有上傳數據的人,告訴你,你的指標處於一個什麽水平。

通過連接,硬件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而這些數據連接、統計、對比分析能力是人,比如醫生不具備的。計算機可以對比,甚至告訴你哪個數據是明顯不對的,會給出你一些建議,比如偏瘦應該吃那些食物,偏胖不建議吃哪些。這是基於大數據的基礎才能實現的。
所以像谷歌、蘋果、阿里、百度、騰訊,都很想在下一輪智能硬件中扮演一個連接者的角色。可能國外谷歌做得比較好,國內就是騰訊,騰訊的口號就是連接世界。
其實我也建議商業人士,無論是否做這個行業,都要多做連接。拿出自己的數據做連接,不斷開放,這樣才會獲得更多關於行業的觀察和思考。
總結第三點,就是數據只有被連接起來才會有用。
設計
這個世界是一個綜合體驗的世界。觸覺、味覺、聲音、視覺,包括情感體驗是一體化的。設計是未來一個趨勢,是一種綜合體驗的設計,也許手機很難給用戶觸感。做硬件,我們也要考慮這種綜合體驗,這也是為什麽很多智能硬件都擁有圓潤的外觀原因。
當然好看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想給用戶什麽樣的綜合體驗是每個產品經理要好好思考的。
一個具體的方法是我們可以把這件產品涉及到的所有用戶感官羅列出來一一寫出用戶“看”到我們的產品時,會有那些感受。這樣多維度全感官地去思考。
未來的產品設計拼的不是風格,而是用戶第一眼看上去是不是就能懂。
比如做旅遊的,不要給人感覺像是做醫療的,有一種嚴謹的感覺就錯了。再比如掃地機器人,就不能是機械感十足的,這樣會讓人焦躁,而應該是圓滑溫潤的。
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 曹寧,轉自筆記俠(ID:Notesman)。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庫來自123RF圖庫。]
智能硬件
趨勢
贊(...)
分享到:
頭顯之後 VR硬件的下一波熱潮在全景相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04/155566.shtml
頭顯之後 VR硬件的下一波熱潮在全景相機?
電科技
五一期間,Gear 360在韓國開賣,正式加入了全景相機市場。此外,三星還推出一款同類項圈式便攜產品AMe。加上此前發布的360度3D攝像機Project Beyond,可見,繼頭顯之後,全景相機已成為三星在VR硬件領域的另一大著力點。
不只是三星,近期,大公司和創業企業在這一領域的活躍度明顯成上升趨勢:包括尼康、Gopro、Lg在內的不少知名硬件廠商都推出了全景拍攝設備,相關創業公司的曝光度也在增加。
種種跡象表明,VR硬件的下一波熱潮就是它了。
頭顯格局漸定 生產工具制約內容發展
事實上,全景相機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上世紀九十年代全景照片也曾一度流行,但受到終端和應用的限制,這一趨勢最終還是被淹沒在技術的浪潮中。
二十多年後,VR的興起使得市場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智能手機和廉價頭顯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普通消費者接觸到全景內容的門檻。
在各平臺經過兩年多的布局之後,VR產業鏈在內容層面的短板已經顯而易見。至此,視頻和遊戲被推到了VR產業的風口浪尖。
對於制作方而言,原有的技術手段已經不能適應VR的內容需求。在視頻領域,這一脫節從前期編排、拍攝一直延續到後期處理。可以說,單靠對CP的扶持並不能完成對VR視頻內容的補缺,生產工具的到位是無法回避的準備工作。
價格壁壘再現 VR社交將撬動入門級產品需求
按照攝像機的目數和分辨率,市面上的產品可簡單分為民用級、專業級和影視級三種。前一種售價千元起步,與一臺智能手機的價格相當,後兩種設備價格在多在幾萬和幾十萬不等,最貴的甚至堪比一臺豪車,諾基亞、Facebook、谷歌的產品都屬此類。
總的來說,目前全景相機的價格並不在大多數消費者和中小內容創作團隊的接受範圍之內。
與VR頭顯一樣,全景相機的普及需要一種類似於手機盒子的廉價設備來教育市場。對此,有人或會質疑:頭顯是每一個用戶接觸VR的入口,而全景相機作為一種生產工具,本身就不再大眾消費品的範疇,需要在非專用市場普及嗎?
參考PC、手機的發展進程,不難看出,從最初的文本、聲音到後來的圖片、視頻,能即時傳輸最新形式的媒體內容是終端設備演進的時代特征之一。
按照這個規律,作為下一個計算平臺的VR,也應該具備實時生成和傳輸VR內容的能力。Facebook和Oculus的關系本身就暗示了VR是社交的布局,而不是相反。國內也有創業團隊認為,社交才是VR真正的爆點。
據此,未來全景相機的形態應該和手機上的攝像頭一樣,集成在VR設備上,用戶可以實時采集和分享這一格式的信息。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全景相機應該是個不錯的鋪墊。
從投資的角度看,在VR生產工具上的布局還處於一個比較早期的階段,資本的動向已經透露出,全景相機之戰即將開始。

VR圈ID : VR-2014
點擊加入黑馬會VR/AR分會
[本文作者電科技,來自微信公眾號(ID:adiankeji)。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VR
硬件
贊(...)
分享到:
沈寂一年,智能硬件市場回歸的韋凱元要攪誰的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0606/156340.shtml
沈寂一年,智能硬件市場回歸的韋凱元要攪誰的局?
i黑馬
坐在i黑馬面前的韋凱元,很難被歸類為霸氣淩厲的創業者,他的言談中夾帶著文人特有的情懷,但一旦談起智慧育兒,他又會立刻變身一個運籌帷幄的商人,即使他帶領下的麽啊寶寶起步還算不上太久。
韋凱元曾經是個風靡圈子的名人,他曾任國內著名4A廣告公司CEO,作為校園歌手與水木年華同臺表演,經營過一家音樂教育公司。
他於去年2月成立麽啊寶寶,一年之內公司第一代產品魔紙琴叠代了至少10個版本,單個母嬰買手號包銷預定數據過萬臺,公司員工增長到40余人。即便這些數字和兒童益智玩具的早期玩家還相差甚遠。但對韋凱元來說,親身接觸到產品真實的用戶畫像,看到智慧育兒的價值才是最幸福的事。
“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智慧育兒正站在一個巨大的風口,未來兒童智能早教玩具會出現很大的集中度,百萬級、千萬級互聯網屬性的智能早教玩具用戶量將會出現。”麽啊寶寶創始人韋凱元告訴i黑馬,在智慧育兒市場,從音樂啟蒙切入,進而成為兒童多元智力大數據的入口是麽啊寶寶一直發力的目標。
“去探索,而不是我教給你什麽”
韋凱元在北大學習期間是小有名氣的校園歌手,從商後盡管在廣告、咨詢公司深耕多年,但並沒有隔斷與音樂的連結。麽啊寶寶之前,他還曾創立音樂教育機構i can music。
現在的他,重新站在一個陌生又熟悉的位置上。
但與單純音樂教育不同,在智慧育兒領域,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在於,從兒童繪本到兒童動漫、兒童玩具充斥著大量成人觀。尤其在兒童益智玩具市場,大部分闖入的智能硬件創業者常常以技術驅動產品,如何從兒童用戶體驗的角度探索,順著孩子的行為習慣做產品,是一塊缺失的市場。
韋凱元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市場上大多音樂啟蒙產品的屬性是Listen、Play,但把大人的樂器變成迷你版只能叫玩具,Doing是核心,怎麽讓孩子在0~6歲的年齡段玩音樂,是很大的空白。
麽啊寶寶看中的也正是這塊市場。與大多數Play或Teach的音樂產品不同,麽啊寶寶在魔紙琴中融入了系統化的音樂啟蒙課程,小朋友可以通過大量遊戲入口做個性化的選擇,潛移默化的訓練音高、節奏、表現力、創作力等能力。家長則通過APP端連接的數據觀察孩子五大樂感中各項能力的不同峰值、成長曲線等。

“早教玩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鷹架系統理念,通過角色扮演,以不同任務的形式讓孩子靈活的進行互動探索,而不是我教給你什麽。”
這位帶著黑框眼鏡,留著一圈小胡子的男人,很喜歡一本叫《遊戲力》的書,書中的一個觀點是,孩子的天賦不會說給你聽,只會玩給你看。
這句話描述的或許還有另一層意思,玩才是孩子的天賦,他們的行為像善變的天氣一樣,很難被人管控。這同樣決定了早教老師中,學前教師的培養並不容易。
以音樂啟蒙為例,即使再優秀的幼師也很難控制孩子認真聽課,而音樂啟蒙對於幼師將音樂節奏等化繁為簡的能力要求同樣極高。
韋凱元想要做的是,通過遊戲思維,降低音樂啟蒙的門檻和時間成本,同時挖掘孩子的潛在天賦。

產品方面,魔紙琴與ipad形似,不同點在於孩子的點按劃拍都在觸屏紙上,純聲音的驅動邏輯避免了孩子的註意力缺失。
“今年麽啊寶寶要推出強化五大樂感的單項產品,明年沿用這套邏輯,進軍兒童多元智力開發領域。”韋凱元告訴i黑馬。
有競爭,但還是藍海
已經趨於飽和的兒童益智玩具市場還能有多少發揮空間,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
有數據表明:目前全國6000家玩具制造商中,99%廠家生產兒童玩具。此外,65.2%的城市兒童家庭玩具的擁有量在20—50個之間,傾向於給孩子添置兒童益智玩具的家長占了大多數。
那麽,兒童益智玩具泛濫的當下,魔紙琴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韋凱元不以為然。
“不能說飽和,而是過去太低端,山寨很厲害,大批低端益智玩具產品的品牌集中度是很差的。”韋凱元表示,國內兒童益智玩具偏制造業,沒有技術含量且同質化嚴重,中高端兒童益智玩具是消費升級下的缺失市場,這是麽啊寶寶角逐的高地。
但讓人焦慮的是,傳統玩具制造商外,智能硬件創業者和母嬰市場的早期玩家正在加速湧向嬰幼兒服務市場。比如,星寶寶已經開始了個性化的兒童家庭早教閱讀服務,成立十余年的寶寶樹也在通過戰略投資進軍智能玩具市場。
隨著在原有領域廝殺成一片的創業者們,不斷以各種形式向多元邊界擴張,留給智能早教玩具創業者的機會有多少,不得而知。
韋凱元並不否認,移動互聯網時代創業的邊界正在越來越窄,但他認為機會恰恰越來越多。尤其,在低端兒童益智玩具混跡市場的當下,對互聯網創業者來說這將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
據i黑馬了解,魔紙琴在硬件工業設計、電子系統、內容等方面建立了國際化的專業團隊。即便在某些巨頭公司面前,這些似乎較難被稱之為競爭壁壘,但韋凱元表示,每家公司創業的角度決定了後續的基因,未來各家業務會相互滲透,基因依然在。“創業要聚焦,如果有人真的熱愛這個行業,會來跟麽啊寶寶賽跑而不是複制,如果看著別人熱鬧就去做,我們歡迎更多人。”
麽啊寶寶更大的謀劃是,在推出系統的音樂啟蒙產品後進軍整個早教市場,並通過用戶社群的塑造形成自有IP,向生活用品、娛樂化、內容化等產品方向發展。同時,兒童多元智力數據的搜集在未來可以為家長對接多元化服務。
“益智早教玩具是可以和家長連在一起運營的,這是廣義互聯網的邏輯,參與的人越多,系統反饋的價值越大,這是一個非常有聚合效應和規模效應的事。”韋凱元稱。
“沒選眾籌,直接到陌生用戶中去驗證”
目前魔紙琴仍在用戶測試體驗階段。其在單個母嬰買手號的預定量已過萬臺(編者註:由於公司起步的產能問題,目前麽啊寶寶對最大買手號的分配量為七千臺),韋凱元仍然不放心。
“不能全靠互聯網,我們要找到真實的用戶畫像,親手賣出第一批產品。”
2016年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韋凱元帶著團隊在會場特意找了個既low又偏,不足9平米的小攤位。他稱這個叫極限測試,就是要看看沒有逼格,沒有情懷,沒有忽悠,沒有氛圍的惡劣環境下,全靠產品行不行。
三天期間,麽啊寶寶的展位共計來了70個小朋友,賣掉了近40臺魔紙琴,其中最大的用戶超過8歲,轉化率超過50%。

麽啊寶寶將魔紙琴的首發渠道定在母嬰買手號小小包麻麻。這樣做的邏輯是,先銷售產品,找到真實的用戶,最後運營、品牌,形成口碑傳播。
韋凱元並不是沒有考慮過眾籌,2015年聖誕節,公司已經談好魔紙琴要在某眾籌平臺上市,所有人為此瘋狂工作了好幾個月,團隊甚至推算好了這次眾籌可能突破10萬臺。
但最終被叫停了。原因是他發現魔紙琴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面對要不要先賣,要不要冒著這麽大的資金風險再推三四個月,韋凱元的回答是,“說實話,做音樂教育這麽長時間,我不太想讓自己失望,也不想讓孩子們失望。”
事實上,在眾籌網站跳票推遲並不鮮見,但是不少眾籌網站會設定商家必須交貨的時間,一些項目產品在最終交貨時產品設計等方面仍存在需要研究的地方,但在營銷倒逼下只能先上產品。韋凱元見過太多營銷倒逼產品的例子,這些項目做著做著都不見了。
但不選擇眾籌渠道意味著,麽啊寶寶並不能收到眾籌預付款,而需要先投入生產。對於需要不斷叠代的智能硬件產品而言,任何一個零部件的改動都意味著制造模型、供應鏈的改變和巨大的生產成本。如何把硬件的實現想得更周全,除了和用戶泡在一起,似乎並沒有捷徑。
“您問過自己,會有什麽東西阻止您做麽啊寶寶不能成功嗎?”i黑馬問。
“我問吶,我覺得沒有。”韋凱元說,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是公司最難的時候。比如魔紙琴最初的idea並沒有7大關,41小關遊戲,“我們跟傳統琴有什麽區別,那個時候想不出來。”腦力風暴最激烈的時候,他和公司遊戲產品經理、設計師、早教專家等在上海開了一個月的會,大家每天焦頭爛額的想,跟用戶泡在一起,玩各種各樣的產品。最終提出了遊戲方案。
資金、人才、營銷、品控、浮躁的創業氛圍,所有創業者會遇到的問題韋凱元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但在抉擇時,他還是順從了用戶邏輯。“創業者要活在真相里,順著這條路才能看見初心。”上一段跌宕的創業經歷讓他太想表達,時時問初心才能不糾結,而不問初心就是最大的風險。
韋凱元透露,麽啊寶寶要先形成產品社群,讓更多用戶了解智慧育兒,形成鐵桿粉絲,通過用戶社群擴張完成進軍整個早教市場的目標。
“在母嬰智能硬件的賽道上,做以寶寶的多元智能數據為核心的智慧育兒服務,這是我們呈現出來的最大差異化。”韋凱元稱。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韋凱元
麽啊寶貝
藍海
贊(...)
分享到:
蘋果開發者大會:Siri唱主角 沒有硬件發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596.html
蘋果開發者大會WWDC將於當地時間6月13日早上10點(北京時間下周二淩晨1點)召開。WWDC可以被看做是蘋果的軟件大展示。蘋果目前的軟件系統家族成員包括iOS,OS X,watchOS和tvOS。
近幾個月已經有關於蘋果開發者大會的發布計劃逐漸泄露出來,而說得最多的還是關於Siri。在今年4月和5月的開發者大會上,Facebook和谷歌相繼發布聊天機器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話題再次被炒熱。在這樣的背景下,Siri能夠做到何種程度備受市場關註。
首先Siri的更新版本功能將更加強大。根據The Information上個月報道,蘋果可能將Siri開放給所有的第三方App軟件開發者。如果屬實,將意味著任何一個開發者都能將Siri整合進他的App,從而讓用戶通過語音控制來實現更多手機上的功能。
去年7月,亞馬遜發布的人工智能系統Alexa就已經允許向第三方App開發者開放,Alexa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種與第三方App互動的方式,能夠實現的功能包括用Alexa在Uber上訂車,訂披薩,玩遊戲等等。Siri明年也有望實現這些功能。
Siri的另一個更新是能夠在蘋果電腦上使用。根據9to5Mac報道,Siri將被整合到下一代的OS X系統。這樣你就能夠在Mac上實現任何在手機或者iPad上能夠實現的功能。比如打開App,問問題並得到答案,發送短消息等等。新的Mac電腦將支持始終處於開啟狀態的“Hey Siri”,讓用戶可以自動使用而不用激活。
此外,蘋果音樂也是值得關註的。蘋果音樂推出一年,將迎來第一次的改變。首先它的界面將會變得更加簡單化,也將從黑白的用戶界面變成有專輯封面的藝術界面。同時加入個性化的“為你”專欄,幫助用戶搜索專輯和音樂。
蘋果支付也將會有很大的改變 。在下一代的iOS系統中,用戶將會有更多支付的方法。今年3月,Recode報道稱,蘋果正在研究將蘋果支付用於網頁版,這樣你就不用每次支付時都要輸入信用卡號碼和賬單地址。由於該功能被預測今年年底即將推出,因此WWDC將是一個完美的宣布的時機。
關於蘋果支付的另一個大膽猜想是,用戶可以通過iMessage實現點對點支付。但這僅僅是一個猜想。
軟件方面,iOS系統更新的最大亮點除了Siri和蘋果音樂以外,照相功能或許也將變得更加強大,比如能夠在照片上面添加文本或者畫圖進行標註。而OS X系統可能將重新命名為MacOS,從而和iOS,tvOS和watchOS對應。至於tvOS和watchOS軟件的更新,蘋果都還處於保密中,但是目標一定是更加方面用戶使用操作系統。
值得註意的是,本次WWDC開發者大會講不會有任何硬件產品發布,不管是MacBook筆記本還是其它設備,更不要期待蘋果汽車了。盡管這樣會讓發布會少了很多期待,但是這也不是意料之外的,因為蘋果的目的就是想把WWDC打造成一個軟件的盛會,而秋季的發布會才是令人興奮的新品發布時刻。
蘋果對於軟件重視的程度近年來有所增加。蘋果全球市場營銷高級副總裁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表示:“目前App Store每周有10萬次應用審核,過去幾年里,蘋果一直提升審核速度以及質量,現在有一半的App能夠在24小時內得到審核,90%能夠在48小時得到審核。”據蘋果官方統計,截至去年6月,App Store已經有超過150萬款應用,為開發者帶來寵愛過400億美元的收入。
席勒還表示,以前App Store上面的訂閱模式只適用於某些類別,比如音視頻流媒體、雲數據、報紙書刊等服務,但現在訂閱已經擴展到全部應用類別,訂閱分成方式也發生改變。過去是蘋果獲得30%收入,開發者獲得70%收入,從下周起,第一年的分成方式仍然照舊,第二年開始就變成蘋果獲取15%,開發者獲取85%,這將更有利於開發者,同時也將刺激開發者想出更多辦法留住用戶。
對此,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蘋果也開始鼓勵開發者註重長期用戶留存。”新車間創始人李大維也表示:“當你擁有了市場上超過90%的開發者時(比如蘋果),你就要想如何(把利潤)降一降,走得更長遠一點。”
席勒還透露,為了幫助開發者有效推廣自己的App,蘋果將首次在App Store平臺的搜索結果中加入廣告。他說:“對一些小型獨立開發者而言,這套搜索系統會很高效,定價系統采用CPC(按點擊量收費)模式,只有當用戶點擊廣告才會計費。”蘋果有望在WWDC上宣布此項服務,並率先在美國推出。蘋果表示:“開發者對此比較樂觀,沒有明顯排斥。”
從硬件到服務 蘋果如何招攬更多開發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889.html
蘋果一年一度的開發者大會,一直被認為沒有它的春秋季產品發布會來的炫酷。但是今天舉行的蘋果開發者大會,可能會是第一個例外。
蘋果不僅展示了最新版本的iOS,OS X以及watchOS,tvOS操作系統軟件,還發布了更新版本的Siri語音助手。而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將會展示自己如何變成一家專註於服務的公司,從而籠絡更多開發者為蘋果的系統平臺做軟件開發。
已經有跡象表明,蘋果將重塑與開發者的關系,以招攬更多開發者到蘋果的平臺上進行開發。這些跡象包括:蘋果宣布開放Siri語音助手平臺給所有開發者;“蘋果稅”將由原來的30%下調至15%;縮短app審批時間等等。蘋果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蘋果應用商店為開發者產生了400億美元的收入。
在蘋果應用商店上,app的數量已經由2008年的幾千個增長到現在的150多萬個。而開發者的利益也不如最初時候來得大,尤其是小型的蘋果app開發者,更是被淹沒在了眾多app的大海中。
蘋果是否重視和開發者的關系呢?波士頓咨詢合夥人Colin Gillis認為,很長一段時間,蘋果都沒有好好利用開發者。蘋果應用商店對於很多人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app的申請流程和規則非常隨意,而且蘋果抽取所謂的“蘋果稅”的份額也很高。
蘋果應用商店的大客戶MLB所做的app軟件是一個能夠讓觀眾在線收看MLB棒球比賽的流媒體直播平臺。MLB負責商務和媒體的總裁Bob Bowman表示:“下降‘蘋果稅’對開發者而言是一件對的事。”
MLB從2008年蘋果應用商店開幕起,就開發相應的app,這樣的大客戶也非常受蘋果重視。《紐約時報》報道引述Bowman稱,他與席勒以及蘋果另一位負責互聯網軟件和服務的高級副總裁Eddy Cue經常見面。
不過,一些小型的開發商的經歷可能就不這麽愉快了。尤其是蘋果的審批時間較長,令一些開發者極為惱火。一家做音樂會現場直播的以色列的名叫Fanify的app開發者曾對《紐約時報》記者表示,由於審批時間拖延導致app上線推遲,為公司造成巨大損失。
智能可穿戴硬件制造商上海翰臨科技CEO陳越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審批時間過長可能是蘋果應用商店最大的問題,谷歌的安卓平臺的審批可能只要1-2天,蘋果要長達10天之久。”翰臨科技的app Cling上線已有兩年之久,用戶能夠在Cling的平臺上分享運動數據。對此,上周蘋果全球市場營銷高級副總裁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蘋果已經加快了審批,從之前的10天減少到目前的2-3天,甚至能夠當天完成。”
熱波科技CEO張慶浩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蘋果對普通開發者不會特別重視,因為畢竟這對蘋果來說是非常小的業務。”熱波科技是一家致力於打造VR直播的平臺,張慶浩同時表示,“如果未來蘋果會推出自己的VR產品,那麽一定會對蘋果商店中的VR類別的app有所體現。”
對於小型開發者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讓它們的app被註意到。上周蘋果全球市場營銷高級副總裁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蘋果將首次在app商城平臺的搜索結果中加入廣告。”谷歌也曾在谷歌商店中采用過同樣的搜索廣告模式。搜索將成為蘋果巨大的潛在收入來源。據蘋果官方統計結果,截至2015年6月,app商城的下載點擊超過1000億次。
席勒對記者表示:“我們希望幫助開發者共同推廣他們的產品。”對此,張慶浩表示:“蘋果商店廣告搜索的實際影響還要等具體細節公布,要看投入和產出比。如果價格過高,或許也不會有太多人去投。”
目前app商城的首頁顯示以及搜索順序究竟是如何排列的尚不清晰。陳越猛對記者表示:“開發app的時候,公司會被要求提交關鍵字,用戶搜索結果應該是按照關鍵字的排列顯示的。”但不管怎樣,蘋果已經表示會對app開發者做市場營銷方面的培訓和指導,以幫助它們做app的推廣。
蘋果與開發者的關系就像是魚和水。如果沒有能夠讓用戶個性化定制的遊戲、新聞、商業、社交和視頻等app服務,蘋果頂多就是一個高級的手機而已;反過來開發者也很需要蘋果,他們希望能把自己的軟件裝到蘋果的設備里,讓用戶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夠將它們裝在口袋里出門。
分析師認為,過去蘋果有驕傲的資本,可以不去特別重視小型的開發者,但是如今形勢不同了。一方面,蘋果的旗艦產品iPhone手機銷量放緩,新產品蘋果手表和蘋果電視又沒有引起很大反響;另一方面,谷歌的安卓平臺正在發力,對蘋果系統構成競爭威脅,亞馬遜的智能家居平臺Echo也已推出到市場接受消費者反饋,Echo是有人工智能的語音控制系統驅動的,而語音控制技術最早是蘋果的Siri最為出色的。
對此,蘋果在今天的發布會上做出回應。蘋果宣布將Siri開放給所有的第三方app平臺的開發者,讓語音控制整合到所有的app當中,實現更強大的功能。同時,Siri也將被整合到下一代的OS X操作系統中,這樣就能在蘋果的Macbook上面實現和iPhone以及iPad一樣的語音控制功能。語音控制通過“Hey Siri”應用來實現,該應用無需激活,可自動連接。
上個月,庫克訪華時,首站就是在北京的蘋果店會見了一批知名的app開發者,體現了蘋果對於中國開發者的重視程度。當時,包括今日頭條、美圖秀秀等app的創始人都提出希望蘋果進一步改善開發者在蘋果商城的體驗,比如能夠改進搜索結果,讓開發者能夠對用戶的評論直接做出回應等等。一些開發者還表示,和蘋果的溝通大部分之間都只是“單向的”。而要實現這些開發者的需求,蘋果的工作不是一夜就能完成的。
從硬件制造轉向軟件服務 臺灣企業發力軟件創新
在Computex臺北國際電腦展結束後,一批信息、通信和技術產業鏈上的臺灣企業來到2016 MWC上海世界移動大會。過去臺灣在筆記本電腦、主板、觸控、顯示到各種零組件方面都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制造業基礎深厚,但從今年的展臺展出情況來看,智慧城市、移動醫療、AR/VR、移動支付等軟件服務創新也亮點頻現。
“臺灣產業已逐漸由過去硬件制造思維,轉化成軟件服務價值導向。”臺灣工研院、智慧城市專案負責人李文欽副組長表示。面臨制造業轉型壓力,不難看出臺灣地區的企業也在結合自身產業鏈優勢,發力創意軟實力創新。

智慧病房整合解決方案
本次臺灣館展示了各種貼近生活需求的應用服務,例如醫療應用創業公司美爾敦提出的智慧病房整合解決方案,該智能病房集成解決方案包括雲端智能醫聯網盒、生理訊號智能監控系統及e化護理工作車。
雲端智能醫聯網盒可以讓醫護人員與病人及時通話與處理問題,甚至可以實現同一時間使用不同裝置接收不同呼叫的多通道通話功能,從而解決漏接問題、降低病人等候時間。
同時生理訊號智能監控系統可以將病人的各種生理數據實時自動上傳,直接錄入電子病歷系統資料匯整統一接口。透過雲端同步將醫院內所有醫療信息整合在同一平臺上,使醫療人員全方位掌握病患信息。

針對出院返家後仍須持續監控狀況的病人,或與較年長者同住的家庭,美爾敦另提出將居家智能緊急呼叫鈴與預防醫學結合的解決方案。例如病人在家中休養趕到不適,可以直接按下呼叫鈴通報當地醫院。
“期望借此來加強病人數據安全及正確性、進而降低醫療錯誤發生。”美爾敦產品總監蘇世賢表示,在他看來整個系統應用可以極大縮減醫療人力成本,但相較於大陸相對豐富的人力資源,這一優勢不夠明顯,因此公司也在做相應的本土化工作。
AR技術與有感體驗
近年來,AR技術日趨成熟,多元化且充滿創意的有感體驗更是臺灣館今年重要特色之一。通過虛擬現實頭顯設備,來看家里裝修完後的效果,或者購買某款家具不知道是否和家里的裝飾相匹配,如今通過iStaging數位宅妝的AR技術,就可以實時觀看某款家具在家中的擺放效果。

通過數位宅妝App,以手機上的攝影鏡頭作為實境掃描器,一秒內就可結合空屋現場與室內設計圖貌,並可變換到不同的廳或房,設計師可以借此進行設計風格的調整,而消費者也可以通過APP更換自己喜歡的家居,查看擺放效果。
據數位宅妝營銷與公關總監江柳螢介紹,目前該項技術適用對象包含不動產經紀人、房地產開發商、室內設計師、家具產業。通過沈浸式體驗營銷,減少用戶對於空間與環境的真實想象落差。
而AR Planet宇萌數位科技則更多展示了AR技術在教學以及購物中的應用。小朋友可以在互動繪本中自己畫出守門員的形象,然後通過掃描,所畫的守門員投影到電視上,而守門員的動作由繪畫的小朋友控制,可以進行體感式互動踢球體驗。
透過虛實互動多元化應用情境,激發更多AR創意與想象體驗,突破傳統單向與靜態繪本模式,大幅提升遊戲趣味,更能結合各式教學體驗方案,達到多元性的互動教學。
在購物應用方面,宇萌數位利用AR技術進行手表試戴體驗,打開手機APP掃描手腕,即可以佩戴手表,通過滑動手機頁面可以試戴不同款式和顏色的手表。據宇萌數位科技營銷總監楊淑圓介紹,商業購物方面的應用為公司技術提供了新的商業變現出口,通過與臺灣大型印刷廠合作,帶有AR技術的頁面廣告,大幅提升了商品的宣傳效果。
“雖然AR技術大範圍應用的時間還沒有到,必須要在B端進行反複磨合,但中小企業已經在關註AR技術,我們希望通過一些案例應用,讓受眾更易理解這項技術。”楊淑圓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2016年是VR硬件元年 2017年才是VR內容元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5/157180.shtml
2016年是VR硬件元年 2017年才是VR內容元年
2016年VR硬件迅猛發展,但是內容領域依舊較為匱乏。
縱觀目前的VR市場,不管是設備自營商、系統平臺商、後臺配套商、硬件制造商還是控股參股切入商都開始逐漸成熟。而從底層硬件的消息來看,Oculus準備生產200萬臺設備;三星Gear VR上市3個月賣出產品數量100~200萬;而谷歌的Cardboard銷量突破500萬。除了全球性的大廠在VR設備上的布局之外,國內也有不少具備資金實力的廠商相繼推出VR設備。經過2016年的發展,VR設備的滲透率有望達到1%-5%。當然除了數量之外,VR設備的質量也得到不少改善,分辨率、視場角、延遲等方面都在往成熟方向快速發展。
與之相反的是VR內容方面的發展。作為VR內容領域的創業者,北京蟲洞虛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曦輝認為VR硬件設備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普及度,VR內容的生產“非常燒錢,大家都不太敢往里面投”,也因此Facebook、HTC、索尼等巨頭覬覦VR市場,大多押寶硬件設備,對於VR內容並不是很關註。2015年VR投資,投資方向來看大多數都為硬件輸出,而內容方面的投資寥寥可數。
因此筆者認為2016年是VR硬件的元年,而不是VR內容的元年。至於為什麽2017年是VR內容的元年,筆者將從下面幾個方向為大家說明。
技術推動內容發展
VR內容制作難度大,必須有VR技術作為支持。由於VR強調完全沈浸,因此內容的制作過程無論對圖像渲染還是敘事手法都有很高要求。例如VR遊戲,VR遊戲此前幾乎沒有人開發過,所以第一代先行者需要在2016年摸索出VR遊戲開發的套路和方法,總結經驗,VR遊戲才能實現量產。現有VR遊戲以Demo版本為主,能夠提供完整玩法的虛擬現實遊戲較少。所以VR遊戲開發者們普遍認為如果硬件跟上來,那麽未來1-2年會出現一個或數個“爆款”VR大作。
VR內容種類較少
VR內容種類較少。VR內容以5分鐘以內的VR視頻短片和VR遊戲Demo為主,整體來說虛擬現實的內容現在還是比較欠缺。但根據國內各大平臺的投資方向來看,VR內容種類較少這一局面將在未來一年內被打破。例如:在6月3日,微鯨VR將對中國國家隊的足球比賽進行VR直播,這也將是中國首場足球賽事的VR直播;加上早先微鯨VR和燦星建立全方位合作,今年燦星旗下包括即將登場的蓋世音雄、中國好聲音、蒙面歌王、了不起的挑戰等所有大型綜藝,都將由微鯨進行VR內容的拍攝錄制;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三家公司已在VR影視領域開始大量投入;奧飛娛樂、聯絡互動、盟雲移軟、掌趣科技、暴風科技等公司則已進入VR遊戲開發、VR主題公園建設等領域。同時樂視VR正垂直布局旅遊、音樂、遊戲、影視等領域。
VR內容團隊較少
真正做VR內容並且被大家認可的團隊少之又少。做一款VR內容需要做大量的渲染工作以達到沈浸效果,制作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傳統內容制作的數十倍。再加上現在行業仍處於早期種子用戶培養階段,用戶基數少導致內容團隊無法取得盈利。一般的VR遊戲需要四年的時間進行制作,而好遊戲制作的周期則更加長,而視頻、直播、圖片等追求的是時效性,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團隊進行制作,那視頻、直播、圖片等也無法達到本有的效益。只有VR在2016年被認可,2017年做VR內容的團隊才會出現較多。
多款(經典IP)遊戲將在2017年上市
2017年多款經典IP、遊戲以及影視方面的VR內容將會大量出現。今年E3遊戲展上,B社宣布《輻射4》、《毀滅戰士》VR版將會在2017年舉行發售。而由Starbreeze發行,《收獲日》團隊Overkill打造的《行屍走肉》VR遊戲E3正式公布,也將在2017年預定發售。
2017年產業巨頭將會進入VR內容領域
各大產業巨頭在2017年將會對VR內容進行大量投資。騰訊正式宣布進軍VR領域,但遊戲媒體Gamelook認為騰訊真正大力度引爆VR的時間點基本定在了2017年下半年。而在北京召開發布會的HTC vive,也向行業表示願意投資VR內容企業。再加上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等影視巨頭對VR影視內容的投資,可以預想,2017年將會是VR內容的井噴年。
2016年缺乏優質的VR內容
2016年缺少優質的VR內容。2016年,國內外VR創業者們集中在硬件的制造上,頂級顯卡制造商英偉達預計2016年將有1300萬臺PC支持VR的圖形處理能力,而預計到2016年底,Oculus銷量將達到100萬部,HTC Vive銷量將達到100萬部,索尼PS VR銷量將達到250萬部,這些數據都說明各大VR投資商都將眼光集中於VR硬件上,忽視了VR內容,這也導致VR行業無法產出優質的VR內容。但現在各大平臺已關註到此類空缺,紛紛表示將產出優質VR內容,推動VR行業發展。例如:6月19日上線的新電音綜藝節目《蓋世英雄》就采用了微鯨VR技術的制播,這是國內首次將虛擬現實高科技技術成果運用在綜藝節目中。同日,新一季《中國好聲音》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微鯨VR獲得該節目的獨家VR版權以及VR聯合出品合作權益。
2016年VR硬件迅猛發展,但是內容領域依舊較為匱乏。不過在筆者看來,VR內容領域還需要先行者進行一段時間的探索,摸索出一條完全屬於VR內容的發展道路,才能誕生出“殺手級”的VR遊戲。筆者大膽預測,2017年VR內容時代必將到來,請大家一起共同見證!

[本文作者913VR,轉載來源於913VR。文中所述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題圖來源於123RF圖庫]
VR
內容
方向
市場
贊(...)
分享到:
CJ風向標轉換 VR“熱輻射”加速從硬件向內容遷徙
“從沒見過哪屆CJ(ChinaJoy)像對今年的VR那樣去重視一個細分領域。”一位連續在ChinaJoy布展多年的遊戲人陶武對記者感慨。
第一財經記者從主辦方獲得的統計顯示,7月30日展會第三天,入場人次創下歷屆單日之最,首次突破10萬,達10.8萬人次,比去年同日增長2.7萬人次。各VR展臺前排長隊等候體驗的場景告訴人們,這其中很多觀眾是奔著VR去的。而且接連3天舉辦全天候的VR論壇,從開發者、內容生態聊到投資,這種濃墨重筆在ChinaJoy上還是第一次。

借CJ東風,索尼剛剛宣布旗下PS VR即將於10月全球發售,繼HTC Vive和Oculus後又在玩家心中掀起一波設備熱潮。但VR遊戲火熱背後的冷思考也現身CJ論壇。比如微軟Xbox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謝恩偉就對此“潑了盆冷水”,並呼籲理性看待VR。他認為,VR設備昂貴的價格、技術成熟度導致的體驗缺陷,以及缺乏強勁內容等,讓VR遊戲成為被炒作的概念。
在與記者提到目前VR遊戲的短板時,索尼互動娛樂(上海)有限公司總裁添田武人連說了3個“內容”,予以加重語氣。在遊戲圈從業十幾年的資深遊戲人閆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行業現在普遍沒有吃透VR的遊戲性,可玩性不強,都圍繞著硬件在投資布局,接下來風向將吹到內容端研發。
現場:23臺PS VR布展仍排長隊
VR的火熱讓今年的ChianJoy成為英特爾、英偉達、AMD等傳統CPU和GPU廠商間接“秀肌肉”的舞臺。
在上海浦東嘉里中心酒店三層通往ChinaJoy展館的區域,英特爾單獨設立了一個場外展臺,標誌性的藍色渲染著現場布景,但它展示的卻是兩款與英特爾並無直接關系的VR設備HTC Vive和Oculus Rift。與主展館里各VR展臺前的等候長隊相比,這里排隊體驗VR遊戲的人相對少很多。
英特爾何緣為他人做嫁衣?“(遊戲)還是很流暢的,很明顯英特爾是想通過VR遊戲展示自己的CPU性能。”一位剛體驗完一款VR射擊遊戲後摘下HTC Vive頭盔的資深玩家陳亮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因為與傳統的PC遊戲相比,沈浸式的VR遊戲對電腦的刷新率、計算速度等要求更高。該展臺並未布置索尼PS VR,因為後者並不像HTC Vive和Oculus Rift需要連接PC使用,而是連接PS4遊戲主機。

展館內索尼PS VR展臺前是另一翻場景。開展第一天,提前在官網上預約體驗的玩家排了兩條長長的隊,臨時的“散客”並沒有機會加入進來體驗現場的這23臺PS VR。記者註意到,當天展館內排隊人數最多的,大多是VR廠商的展臺。
ChinaJoy開幕前夕,索尼互動娛樂日本亞洲執行副總裁織田博之在上海宣布了一個令PS主機玩家興奮的消息。10月13日,中國將與美國、歐洲和日本市場同步發售PS VR。這更多是針對全球現有的4000萬PS4主機用戶。
與其他VR展臺大多展示動作射擊類、賽車跑酷類遊戲不同,三七互娛VR展臺讓玩家體驗的是一款密室劇情遊戲。7月份,這家公司剛剛斥資1000萬元入股上海一家虛擬現實內容研發公司天舍文化,展臺上體驗的這款密室遊戲就出自天舍。此前3月,三七互娛投資加拿大VR遊戲開發商Archiact。在國內多數廠商還熱衷於硬件開發時,這家公司將布局放在了內容端。
硬件的狂歡?
近期,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技術)遊戲Pokemon Go火爆全球,讓一度低靡的任天堂股價坐了一次暴漲後又回落的過山車。阿里巴巴投資的美國增強現實公司Magic Leap創始人羅尼·阿伯維(Rony Abovitz)在最近舉行的淘寶造物節上也首次面對中國媒體,謹慎地揭開了旗下這款神秘產品的面紗一角。
但與技術上更難的AR相比,VR行業無論從資本還是市場看,顯然更火熱。在易觀分析師賀婕看來,這和業內習慣稱的VR三大廠(指索尼、HTC、Facebook旗下Oculus)的產品推動有很大關系。
HTC Vive、Oculus Rift均在今年上半年發貨,兩者價格分別為799美元(約合人民幣5215元)和599美元(約合人民幣3910元),這個價格對於中國玩家來說已經算是高位。索尼PS VR的人民幣2999元售價更具優勢(帶攝像頭和Move動態控制器的精品套裝價格為3699元),但玩家需要先有一臺PS4主機。想玩HTC Vive和Oculus Rift的用戶更是需要配置一臺性能超強的PC,這又是一筆大花銷。

AMD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潘曉明在ChinaJoy上稱,現在全球有超過14億臺電腦,但只有不到1300萬的電腦被業內認為是能看VR,能比較順暢地適配VR的,這個比例還不到1%。“怎麽樣降低顯卡的費用,讓廣大PC用戶能夠促進VR的普及?是我們考慮的一個問題。”
除了價格,眩暈感是很多玩家猶豫的另一個因素。“從普通的計算機應用到VR的計算機應用,基本上對於圖形處理器的速度要求是提升7倍。”英偉達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張建中在ChinaJoy論壇上說。一般,普通遊戲計算機渲染大概在60赫茲,達到每秒60幀的速度時,遊戲體驗會很流暢;但是在VR遊戲里,90赫茲是一個起點,達不到這個標準,人會容易產生眩暈感。
本報記者體驗HTC Vive和Oculus Rift等幾款VR頭盔發現,一旦像跑酷、賽車等畫面高速運動的VR遊戲玩得時間稍長一些,就會感到輕微頭暈。相比,射擊類遊戲體驗稍好一些。
一位擁有PS4和Xbox One的上海遊戲發燒友劉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他暫時不會去買VR設備玩遊戲,一來價格比較貴,二是遊戲是否有足夠吸引力,還有待觀望。一向不惜在遊戲上下血本的他這次選擇謹慎。
內容是短板
“內容、內容、內容。”ChinaJoy前夕,在談到國內VR市場的缺口和短板時,中文十分流利的索尼互動娛樂(上海)有限公司總裁添田武人連說了3個“內容”。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索尼方面正在積極與中國主管部門溝通送審,想以最快的速度讓這些VR遊戲內容進入中國市場。
同時,索尼也與國內遊戲開發商在談,計劃用一個名叫“中國之星計劃”的扶持方案幫助國內中小開發商和獨立制作人,希望看到一些中國原生的VR遊戲誕生。另一頭,據HTC虛擬現實新技術部副總裁鮑永哲稱,HTC針對小制作團隊推出了一個“Vive X加速器計劃”,目前已向開發者發布7000套套件,幫助他們孵化內容。
但目前,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文化部的雙重審核制度讓這些外資廠商必須去和時間賽跑。自去年夏天監管層廢止此前已實施長達15年的主機遊戲禁令至今,索尼PS4(主機)和PS4 Vita(掌機)已通過審核的遊戲數量分別為35款和14款。那些基於PC的國外VR遊戲軟件,在中國同樣面臨著送審工序。
另一個擺在VR遊戲內容面前的是國內制作團隊的缺口。“之前國內幾乎沒什麽人研發主機遊戲,如果一上來就跨步做主機的VR遊戲,邁得太大了。”閆亮說。他是一位在上海遊戲圈摸爬滾打了十幾年,做過從端遊到手遊,從制作到運營幾乎所有環節的資深人士。但對於VR遊戲,他和團隊眼下仍持觀望態度,“下周去北京和一個研發團隊聊聊(合作開發VR遊戲)這事。”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現在行業內可以說都還沒有吃透VR的遊戲性,內容更多的是展示性的,可玩性不強,而且分散的硬件平臺讓研發團隊陷入選擇困境。
易觀分析師薛永鋒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認為,VR廠商最終拼的是生態,生態中硬件的價格走勢未來必定會下降,系統、內容、開發者、應用商店等將構成一個綜合實力的比拼。“當用戶規模真正起來後,盈利模式是靠道具收費還是內容售賣,到時候會水到渠成,但現在這個行業的熱度有些虛高。”
一個來自行業的預測是,等到2020年時,VR的出貨量就會像PS4主機那樣流行。但在這個樂觀預測背後,留給整個行業生態各“物種”去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百度少帥顧嘉唯已離職 負責人機交互與智能硬件
8月9日上午,接近百度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確認了百度IDL(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研發構架師/首席設計師顧嘉唯離職的消息。另有消息人士透露,離職後,顧嘉唯將加入東方網力任副總裁。
百度IDL官網顯示,顧嘉唯是百度少帥,負責人機交互和智能硬件。
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IDL)是百度歷史上首個正式成立的前瞻性研究機構。IDL目前在北京、深圳和矽谷都有研發團隊。
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對它寄予厚望:“希望百度IDL會成為像AT&T-Belllabs、Xerox PARC這樣的頂尖的研究機構。”

顧嘉唯所在的人機交互組是一個橫跨計算機科學、交互設計、工業設計和心理學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團隊。百度在官網中介紹,人機交互組旨在創造並開發下一代自然交互技術和模式,去提升日常生活、工作和娛樂。百度通過快速叠代交互和硬件原型來驗證多通道多語義自然交互的可行性,並綜合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3D視覺、圖像識別等算法,幫助百度的技術迅速落地成為有價值且受歡迎的人性化智慧型產品。
在這一領域,百度現階段的研究和創新方向主要包括: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機器人以及一些基於圖像和人工智能的軟硬件產品。
百度百科詞條顯示,顧嘉唯的重點研究領域為新型用戶體驗和智能化(包括可穿戴設備、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機器人和物聯網),在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能的發展進程中,為基於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分析的人工智能(百度大腦)創造自然的用戶界面和新穎的人機互動方式,領導項目包括:百度智能眼鏡Baidu Eye和百度智能自行車DuBike、盲人智能助理DuLight、實時變臉APP應用臉優。
他在百度帶領一支由設計師和原型開發工程師組成的快速原型驗證創新突擊隊,進行交互式軟硬件原型驗證和設計開發,通過基於上述領導項目在智能產品的研發,在人工智能和人機交互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層面進行相關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的創造和儲備,獲得一級發明專利和創新項目獎等七十余項成果。
加入百度前,顧嘉唯在微軟研究院從事人機交互研究,通過設計下一代微軟產品的過程把定性和定量研究技術結合起來創造可穿戴嵌入式互動產品,包括Xbox Kinect、Surface鍵盤和Windows 10。他擁有囊括硬件和軟件的22項美國發明專利,120項國內專利,是美國斯坦福大學ME310國際創新課程的客座和監事。
不只是顧嘉唯,此前百度IDL團隊多人或創業或加入其他互聯網公司。IDL創始人兼前常務副院長余凱離職創辦地平線機器人,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主任架構師黃暢加入地平線機器人。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團隊前負責人倪凱離職加盟樂視。
特別是伴隨著AlphaGo引發的人工智能熱,業內人士預計,在互聯網技術領域,創業者的春天要到了。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