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黑馬導讀】「中國沒有合夥人一說 」 「企業發展的快有時候比慢更糟糕」,錢花在人上是最合適的「這是庫巴網、大朴網創始人王治全在由創業家舉辦的硅谷創新創業大賽沙龍——企業的人才戰略沙龍上發表的觀點,他詳細的闡述了創業公司該如何招聘合適的人的觀點,以下為其演講全文:
我們06年創業做庫巴,三年做到1700人的團隊。這次做大朴網,到現在正好是一年的時間。今天主要給大家分享「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創業企業在啟動的時候,最難的就是搭團隊。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中邏輯關係到底是什麼?以前覺得這都是一句廢話,後來自己做企業,覺得不是,它的內在邏輯關係和創業感悟都在裡面。
無論是哪一種創業方式,創業一定是要有理想的。但是我自己感覺,今天的創業環境和十幾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改革開放之後差別太大了,那時候大家有大量的機會,可以奔著錢這個原始動力出發去做,因為那時候人的渴望和今天的渴望不一樣。今天的渴望畢竟是脫離了生存層面的渴望。大家的渴望比以前差的很遠。這個時候如果價值觀不能統一,不能講清楚一個價值觀,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企業很難活下去。
企業發展快有時比發展慢更糟糕
創業這幾年走過來,特別是做電商,倒下的兄弟非常多,每年電商大會都會看到很多兄弟不參加會議了,倒下了,聽到了心裡很悲哀。其實大多數兄弟的公司都是死於團隊散夥,沒有幾個是商業模式自己撐不下去了。我們也是一樣,2010年是最困難的時候。我們06年創業,07年的時候做了600多萬,08年做了5700多萬,按這個速度我們增長非常快。但是大家知道做電子商務家電領域,市場不用擔心,因為商品標準化,供應鏈有優勢就能發展很快,但是速度太快吞食現金的能力非常強,抽不出來錢。有時企業發展太快比生意糟糕還麻煩,團隊大量訂單滿足不了,供應商催錢,顧客催貨,怎麼能抗壓呢?2010年我們融資的時候,都認為已經彈盡糧絕了。但是我們把融資的事談完之後,我們發現承諾資金沒有到位,拖了兩三個月,公司照樣好好生存下來了。所以公司成功與否往往是看我們自己能熬多久,心態能承受多久。
錢花在人上最合適
那麼錢用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適?我覺得用在人上最合適。我們08年年底建了四個分公司,09年底建了7個分公司,再沒錢,每個月一次,所有分公司來北京開會,統一思想,這是雷打不動的。再缺錢,我們參與的股東半年不拿工資的情況下,會議照開,從來沒停過,所以我們能熬過08年、09年那樣一個嚴冬。那時候我們做17000億盤子這樣的生意,當時沒有融資,就靠1000多萬的資金,撐起一個幾億規模的公司。大家可想難度多大。但是因為統一思想,因為價值觀的統一,大家知道公司在想什麼,才撐到了我們拿到了資本的一天。前提是因為我們有相同的價值觀,我們講清楚了企業社會價值是什麼。在渠道混亂,營銷概念滿天飛的時候,如果一個企業能把經營問題解決好了,市場就一定會承認你的社會價值,我們認為多熬一天,得到社會認可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最後驗證了我這個想法。到了2010年,資本市場很火熱的時候,有瘋狂的資金進來。
價值觀分很多種,不是簡單的喊口號,或者所謂的遠大理想和目標。價值觀一定要細化下來,因為我們尋找合作夥伴過程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人,找工作的能力比他做工作的能力強得多。面試的時候覺得很棒,談得很好,但是一干活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找工作能力越強的人,干工作的能力可能越差。
另外人力資源是不是合適是有技術手段在裡面的。簡單粗放的做法就是九形人格,四個象限統計相對還是比較準確的。一個企業什麼階段找什麼樣的人。在創業初期找一大堆孔雀在的公司裡,肯定是不行的,肯定是要找老虎的,貓頭鷹不要想,考拉是需要的。這時候這些工具一定要用。另外公司還有很多工具團隊人才磨合評測的工具,創業初期就是適合。
中國沒有合夥人這一說
我前段時間在《創業家》的一次活動上說過一番話,在微博上搞的很熱鬧。那個微博1萬多條回覆,其中三分之一都是批評,我也接受、理解。很多事情要放在一個環境裡,斷開說就不一樣了。我的原話是「創業壓根沒有合夥這一說」。我的意思是別指望企業最難的時候,有人做你的合夥人。因為創業本身股份分的很均衡,才能做的很成功,這樣的企業非常少,不是說絕對沒有,中關村就有這樣成功的大企業。只是股權相等,不代表股權權利和地位相等。一定有一個主心骨,主心骨是最大的受益者。想讓別人幫你扛一定是失望。失望帶來的一定是內部的不團結,出現問題更大,所以一定想清楚自己的責任是什麼,沒有「合夥人」一說。
另外一定要注意合夥的概念,股權的問題。股權是企業經營中最後一張牌。很多創業人轉換成老闆的時候,有很長的不適應期,要麼把股權看的太重,要麼把股權看的太淡。股權撒出去的,大多數沒有好結果。因為你發現沒有幾個人是真的合適的,企業發展過程中也未必合適。所以大家一定要講信用,管理信用是最重要的。如果動一下股權,大家對你還有信任感嗎?所以股權最重要,能用錢搞定的千萬不要用股權搞定。大家會說你二次創業有原始積累,你有錢,我沒錢怎麼拿錢搞定呢?這要看畫餅怎麼畫,如果這個餅你都講不清楚,只是用股權把人圈定,那你一定不是負責任的。你自己都覺得股權不值錢,別人會覺得股權值錢嗎?用股權能忽悠住的人,會跟你走的很遠嗎?所以千萬不要用股權這個牌隨便打。如果你覺得誰很牛可以用期權加入,一旦把股權打出去,就覆水難收了,非常痛苦,這是我們自己創業中的一點心得和感受。
不要做太長遠規劃
至於合適這塊,第一點首先就是一定要看人。第二就是不要想的太遠,不要做太過於長遠的規劃。不要迷信喬布斯所說的,我們這樣的人跟別人處不來,是因為我們是一流人才,我覺得這挺胡說的,是成功之後的一種反向解釋。我們應該要想清楚這個人在你這兒做什麼的?什麼樣的階梯?什麼樣的構造?一定要看自己的團隊,要想清楚自己現在是不是合適的,在這個基礎上想怎麼發展。作為一個創業企業這就可以了,因為隨著發展變化,吸引人才能力是同步增長的,不要擔心明天吸引不來人才,也不用擔心今天團隊不會跟你走的太遠。我們既然是創業者就要做好準備,一定是不斷的變化的,如果有很強的路徑依賴,就很難把創業走下去。這是我的一點心得和感受,謝謝大家!
SENSE隨筆130927
你是內向,抑或是外向的人?
執筆人:蟬
內向與外向
心理學家 榮格Carl Jung於1921年發表名著《人格類型 Psychologische Typen》,將人格分成八個類型, 其中再歸為兩大「態度Attitude類型」: 「內傾型Introverts」和「外傾型Extraverts」,大概等於日常用語中的內向和外向。***
心理學界多年來基於榮氏的分類基礎不斷研究,發展出現今招聘(尤其是保險業)時常用的MBTI測驗等人格分類工具,企圖找出較適合受驗者的工作和發展方向。然而學界對於內向和外向性格並無清晰定義,除了因為性格特點複雜細緻外,對於如何分離和解讀實驗結果也存在相當大的問題。
《安靜》的作者Susan Cain提出一個非常獨特的分辨內向和外向的方法:假若你與很多人一起活動完畢後,即使過程很快樂,但卻很需要獨處才能恢復心理平衡(ie俗語所說“充電”)的話,你便是個內向的人;相反你需要和大夥兒活動才能“充電”,便是個外向的人。****
外向文化的堀起
今日主導世界商政界的美國,有不少重要人物都是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據說財富500公司裡有百分之二十的管理層皆從哈商畢業。 哈商的學生有著今時今日成功人士的典型特徵:熱愛社交、善於表達自己、自信、打扮入時整潔、笑容滿面,恍惚任何時候都準備好領導世界似的。
根據哈商一個難得性格內向的學生 陳冬形容,要合乎哈商文化,學生在發言時即使對內容不太確定也必需充滿自信;任何事都應該和同學一起進行而不應該單打獨鬥;要勇於發言,不要等到有完美答案才表達出來,因為有發言總比沒有好。
美國傳奇“人生教練”東尼Anthony ‘Tony’ Robbins的著作《喚醒心中的巨人》是最暢銷的“自我修養”書藉之一。 正如其他同類型的書一樣,他教導人們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他認為要變得更好,便要把自己的潛能釋放,爭取每次與別人相處的機會,盡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在人前展現,令別人記著並喜歡自己。根據東尼的說法,內向並不是不向別人推銷自己的原因,因為成功便是令人喜歡上自己。***
(覺得這些指引很眼熟嗎?皆因你認識SoChun!)
東尼大師其實只是美國人際關係導師傳奇 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翻版。卡內基是美國泛銷售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密蘇里州,年少時性格內向,身體瘦弱,是典型的內向男生。 大學時為了擺脫內向的人生而苦練演講技巧,直到他畢業時,正值美國極之需要銷售員的時代,社交和說話技巧成為巿場需要的技能,而他亦因緣際會成為 “成功的代言人”。
據美國文化歷史家Warren Susman形容,二十世紀美國社會從「強調品德character的文化」轉變為「重視個性personality的文化」。***
在品德文化的氛圍裡,理想的自我形象是認真,有紀律,並且值得尊敬:入暗室而不欺的本性,比在別人面前塑造的形象更重要。
觀乎英文字personality是十八世紀才出現的字詞,而easy-going的說法也是到二十世紀才流行,便會明白重視個性是近代的潮流。
巿場學和銷售行業的興起令廣告內容產生巨變, 廣告由以往直白介紹產品變為注重自我形象的打造,不關注形象便變成罪惡。 人生重點已再不是品德而是個性,而所謂的個性,就是討好其他人。***
舉例:日本個人用品品牌Gatsby一支洗面膏的廣告
性格天注定?美國心理學家Jerome Kagan是當代最重要的發展心理學家之一。 他在1989年開始了一系列個性發展的研究,至今仍由他的學生繼續進行。 Kagan找了五百名四個月大的嬰兒,在哈佛實驗室進行45分鐘的評估研究,初步分辨出他們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受試者兩歲,四歲,七歲和十一歲的時候再回到實驗室作後續研究。
各位可能覺得在那麼年幼的時候就斷定性格取向乃是言之過早,但研究結果卻顯示並非如此。
受試者在實驗過程中接受不同類型的刺激,例如汽球爆破聲,說話錄音,沾了酒精的棉花棒等,並紀錄他們的反應。 結果顯示大約四成的受試者保持安靜溫順,被稱為「低度反應組」;而百分之二十的兒童則嚎啕大哭,使勁地揮動著手腳,他們被稱為「高度反應組」。
Kagan實驗的假設是違反直覺的:他認為低度反應的受試者是外向的,而高度反應者則為性格內向的人。***
實驗證明Kagan的推測是對的,兩組受試者性格發展大多合乎預期,道理是甚麼呢?Kagan團隊相信人對外部刺激的生理反應如心率,血壓,體溫等都是由大腦中的杏仁核所控制的。杏仁核位於邊緣系統的深處,而邊緣系統是一種古老的大腦網絡,即使像老鼠這種歷史久遠的動物身上也可以找到。邊緣系統控制著很多生物的基本功能,如食慾、性慾和恐懼等等。***
Kagan實驗的假設是人擁有著敏感度不同的杏仁核***。 擁有高敏感度杏仁核的人感知到不熟悉的事物時,就會作出較大的反應,唾液中的皮質醇也分泌得越多。這表明了他受的心理壓力較大,似乎比低敏感度的人更加不舒服。
事實上高反應組的孩子不單對陌生的事物具敏感性,甚至對一般事物也更具敏感性,心理學家將這種高度反應稱為「警覺性的注意力」。他們的眼球運動比別人頻繁,在做決定前亦會比較各種可能的選項。
然則性格是天生的嗎?也不盡然。即使在高敏感組中,也有少部分兒童發展成外向性格的人。根據Kagan的學生及同事Carl Schwartz表示,環境與意志讓人的個性有很大的發展可能,但是沒辦法無限伸延並超出基因限制之外。
這個現象,稱之為「橡皮筋理論」:我們就像一條有彈性的橡皮筋,可以往外伸展擴延,但總有個界限。****
人透過學習,使用前額葉去“說服”和“安撫”杏仁核發出的過敏反應,將面對刺激的反應活動轉由大腦皮層應付,從而減低杏仁核的影響力。 然而杏仁核的反應是沒辦法完全排除的,尤其是在前額葉忙於處理其他問題的時候,杏仁核便會反撲,令壓力和恐懼再次產生。
這觀察似乎和《快思慢想》中所提出的系統1和系統2有很高的吻合度。
參考書:
《安靜,就是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2012, Susan Cain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如果要評選App Store上最奇葩的遊戲,《史上最牛的遊戲》系列一定要佔得一名。
這款由台灣遊戲開發團隊Orangenose Studios推出的休閒小遊戲曾風靡一時,奪得過中韓兩地App Store免費版第一的位置,應用下載量超過3500萬。
旗下考驗玩家反應能力和手指靈活度的《史上最牛的遊戲2》被國內各類開發團隊模仿。直到現在,一些「模仿品」還高居下載榜前列。
作為該類產品市場的開拓者,Orangenose Studios創始人簡銘亮在台灣Inside Salon活動中分享了自己的遊戲開發經驗,並在會上表示,他們瞄準的目標用戶就是一群「不玩遊戲」的人,讓這些非遊戲重度玩家願意用遊戲來打發時間。
台灣媒體《數位時代》對他分享的遊戲成功經驗進行了總結:
1.產品設計
遊戲在設計時就要簡單好上手,讓消費者看到App Store的截圖就明白玩法。「容易開始容易玩」是休閒遊戲成功的第一法則。
2.迷你關卡
《史上最牛的遊戲》每個關卡消費者平均重玩次數達50次以上,總共24關的迷你遊戲,玩一關只需要10秒,這對消費者來說不會有太大壓力。
3.選對市場
市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鎖定到一群不是遊戲的重度玩家,但是這群用戶會是願意下載遊戲來打發時間的人。
4.自然成長
當消費者下載一款遊戲,通常會介紹給身邊2個人。因此遊戲大多是透過口碑推薦,讓玩家數自然增長。
5.添加幽默元素
影響用戶下載量的重要因素是,一定要有趣好笑,這樣用戶玩過之後才會想介紹給其他人。有趣好笑是遊戲口碑傳播的重要點。
6.應用名稱和圖標很關鍵
App Store裡充滿一群好奇的用戶,他們都下載過無數應用,經驗老道。他們在應用商店尋找的就是新鮮有趣的應用,如果在應用的名稱和圖標上表現特別,這就容易引起用戶的好奇心,下載幾率就會增高。
他是「火星人」馬云最佩服的人:順豐速運掌門人王衛。
王衛,20年前10萬元起家,今天年營業額幾百億,自有貨機11架;與員工分享利潤,一線員工有月薪上萬;一直在創新(三月沒創新會覺得危機四伏);工作狂,每天工作14小時;實幹,定期下基層;低調,員工都不認識他;強勢,100股順豐;膽大,先後9次抵押家產。
順豐,中國民營快遞公司巨頭。這家公司即將迎來20週年慶,但外界仍對它知之甚少,他無疑是一家另類低調的企業。
「水貨佬」壟斷通港快件
王衛有一句話:順豐的一線收派員「才是最可愛的人」。因為他也是收派員出身,做過「背包客」。
1971年,王衛出生在上海,父親是一名空軍俄語翻譯,母親是江西一所大學的老師。7歲時,王衛和家人遷往香港。高中畢業後,他不再讀書,到順德做起了印染。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受鄧小平南巡影響,香港8萬多家製造工廠移到內地,其中珠三角就佔了5萬多家,香港與珠三角之間的信件、貨運業務量開始暴增。一開始,王衛受人之託,在廣東和香港之間夾帶點兒貨。慢慢地,東西越來越多,用拉桿箱也裝不下的時候,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商機。
1993年3月26日,王衛拿著跟父親借的10萬元錢,在順德註冊了順豐速運,一個只有6個人的公司。同時,他在香港太子的砵蘭街租了幾十平方米的店面,專替企業運送信件到珠三角。王衛和員工們早出晚歸用背包和拉桿箱運貨,被稱為「水貨佬」。
「別人70塊一件貨,順豐收40塊」,王衛「割價搶灘」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戶,甚至帶旺了冷清的砵蘭街。
由於市場需求旺盛,順豐很快將觸角延伸到廣東各地。當時,順豐每建一個點,就註冊一個新公司,分公司歸當地加盟商所有,這使得順豐在幾年的時間內,便將珠三角一帶的快遞市場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但也因這樣野蠻的增長方式,順豐一度被業內稱之為「老鼠會」。
在這樣的瘋狂下,到了1997年,王衛幾乎壟斷了所有的通港快件。據悉,當時行駛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貨運車有70屬於順豐的業務。香港回歸時,海關甚至婉拒了國企中鐵前來分一杯羹的請求。這時的王衛,不過26歲。
1999年,王衛已淡出公司日常運營管理。但在接到一通投訴電話後,他展開了順豐歷史上的最大改變。原來,加盟模式推廣後,出於利益驅使,一些順豐的加盟商擅自在貨運中夾帶私貨,有的加盟商更是自己開始延攬業務當上了「土霸王」。王衛開始強勢收權。
王衛曾說:「順豐提出差異化經營後,承包網點收回直營便遇到了很多麻煩。當時一個承包網點就是一個小王國,根治這些問題,壓力非常大。」當時,曾一度傳言有可能讓王衛付出生命的代價,時至今日,王衛走到哪裡,總有幾位隨行的保鏢跟從。
2002年,王衛收權成功,順豐從加盟制轉為直營制,並在深圳設立總部,將自身定位於國內高端快遞。一年後,非典爆發,人們都不敢出門,順豐迎來轉折性的發展契機。疫情期間,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蕭條。
2003年初,借航空運價大跌之際,順豐順勢與揚子江快運簽下包機5架的協議,第一個將民營快遞業帶上天空,為順豐的「快」奠定江湖地位。
此時,順豐的經營思路也開始奠定。王衛堅持只做快遞,而且只做小件,不做重貨,與四大國際快遞重疊的高端不做,五六元錢的同城低端也不做,剩下的客戶被鎖定為唯一目標,1kg內收不超過20元的郵費。由於堅持只做小型快遞,順豐甚至拒絕了摩托羅拉這樣的「肥」訂單。
2009年底,民航總局發佈了一條不起眼的公告,宣佈順豐航空正式獲准運營。順豐申請建立航空公司並一次性購買兩架屬於自己的飛機——這也是中國民營快遞企業第一次擁有自己的飛機。
2011年,這家公司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50億元,擁有15萬名員工,年平均增長率50%/利潤率30%。
20年的發展,直營模式、高端定位以及航空運輸,成了順豐成功的三駕馬車。
事實上,順豐發展到今天的獨有秘訣之一就是它的計件工資。這樣的制度保證了順豐一線員工的高收入,高收入支撐著順豐以快為核心的高服務質量。其收派員的基本工資並不高,但收入全部根據工作業績提成,每個月的收入都是可以預期的,並非常穩定。
在順豐,每個快遞員都是自己的老闆,因為他們的報酬全繫於勤奮以及客戶的認同,而月薪上萬的收派員在順豐早已不是特例。
原宅急送總裁陳平說:「順豐的收派員和企業是分配關係,不是勞務上下級關係。這就是王衛聰明的地方,當年收權,他沒有全收。當時是加盟老闆不聽話,他把老闆收了,老闆底下的員工我就容忍你,只要你聽我話就行了,歪打正著了。」
一名在順豐工作5年的司機告訴記者,今年他剛通過晉陞機製成為一名真正的管理人員,順豐對員工除了保證收入,還給員工的家屬各項補貼和福利。據說目前在順豐有一半以上的高管都是從基層收派員做起來的。
最有錢的工作狂
在順豐優選的前總裁劉淼看來,王衛是他見過的最有錢的工作狂,這多半源於王衛創業初期保留下來的職業習慣。20年來,他每天工作14個小時再正常不過,還定期到一線收發快遞。有高管說王衛是那種很有危機感的人,三個月沒有創新和變革,就會讓他有危機四伏的感覺。
大多數跟隨王衛的高管們都評價王衛是一個很「規矩」的人。在順豐速運集團的副總裁楊峰看來,王衛是個責任感很強的人:「他想做事,他辦企業的根本目的不是掙錢。」也因此,王衛多次拒絕了聯邦快遞、UPS等海外巨頭的收購。
在徐勇看來,順豐最難能可貴的是始終堅持專業化的發展環境,不被其他利益所誘惑,在前些年多數快遞企業都紛紛轉型力求賺快錢時,只有王衛在埋頭研究如何能夠更加專業化、標準化地提高效率,讓用戶有更好的體驗。
這種專業化顯然是順豐在原始資本積累階段就一直保持的核心競爭力,正因為對信息化、標準化的大量投入,順豐很快便甩掉了其他快遞公司。
這些年,王衛十分低調,接受媒體採訪的次數屈指可數,網上也極難找其照片。就連順豐的企業內刊《溝通》也從未出現過這位掌門人的面孔。
王衛還是個十分堅持自我的人。在前兩年金融危機最難的時候,順豐沒有裁掉一名員工,不論在公司內部講話裡,還是在公開的會議場合,王衛經常強調「收派員才是順豐最可愛的人」。
此外,順豐成本高昂,王衛卻對PE、VC的機構投資視而不見。行業裡有這樣一個傳聞,「有VC想給王衛融資,但王衛始終不肯出來見面,這個VC就對外開出50萬中介費價碼,50萬隻為和王衛吃個飯」。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很多美國投資商也在找尋王衛,付給諮詢公司的佣金為1000萬美元。
巴槍背後的「快訣竅」
每個順豐收派員,都有一個巴槍。這玩意兒看起來有點酷,黑色的,像個PDA。用紅色按鍵打開之後,屏幕上會有17項菜單。快件一旦開始遞送,每個環節的工作人員都需要用巴槍掃瞄快件上的條形碼,以便系統和消費者隨時跟蹤。此外,它還有運費結算,查詢收派件範圍和拍照功能。
外資快遞公司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經實現了巴槍管理。順豐2003年左右開始引進巴槍,開始是從韓國進口,每台7000多元,重達2公斤。後來,順豐自己的IT研發部門不斷升級產品,如今已是第四代,價值3000多元。
為了確保一線收派員能在1小時內到達所屬區域內任何地點,順豐規劃部會根據數學模型計算出不同客戶數量與不同商業流通頻率下的服務半徑,比如二線城市市區的服務半徑一般是7公里。也就是說,按照最優拓撲結構,結合街區的房租成本,進行合理選址。
有些CBD區域的點部佈局稍微密集,而在郊區則可能遠遠大於7公里的服務半徑。除了點部的分佈要滿足「1小時交通圈」要求,在上一級中轉站,也按照時效要求,設置2小時交通圈。這樣,只要是在同一個區部,也就是說同一個電話區號範圍內,能做到4小時到達。
| ||||||
□ 本刊記者 李雪娜 文郭玉國和弟弟郭玉慶從看守所出來,外面站滿迎接的人。 這是2013年12月19日,深圳冬日最陰冷的一天。判決書卷成筒狀,緊緊握在郭玉國的右手里,上面有深圳中級法院的章和他摁的手印。鮮紅的印泥,落在 “無罪釋放”幾個字上面。 2013年8月9日,深圳市寶安區法院一審判決:郭玉國挪用資金、職務侵佔罪成立,數罪合併七年,執行有期徒刑六年。他的胞弟郭玉慶和另一人韋興華也涉罪獲刑。從2009年12月開始,郭玉國已在看守所被關押四年。此前他是江蘇穩潤光電有限公司(下稱江蘇穩潤)總經理,全國LED行業協會理事長。 時間要追溯到幾年前。這原本是他和新投資人間尋常的矛盾糾紛。2002年3月,鎮江穩潤電子有限公司改製,上市公司恒順醋業等增資入股,更名為江蘇穩潤光電有限公司,郭玉國擔任法定代表人。2006年9月,香港新恒基集團(國際)有限公司(下稱香港新恒基)首次造訪江蘇穩潤。隨後,香港新恒基提出在鎮江打造中國最大光電子產業基地的規劃。 2008年2月,香港新恒基全資子公司中國光電投資有限公司出資9374.4萬元人民幣,獲江蘇穩潤69.44% 股東權益。 2008年9月前後,香港新恒基要求郭玉國從江蘇穩潤轉 出2000萬元到深圳,然後再轉至香港新恒基作為對鎮江基地的投資啓動金,遭郭玉國反對。管理人和投資者之間開始出現矛盾,並逐漸升級。2009 年12月郭玉國遭深圳公安機關逮捕。理由是為其胞弟郭玉慶提供便利,侵佔公司貨物。 多次開庭後,2013年12月19日,深圳市中級法院判決郭玉國、郭玉慶、韋興華三人無罪釋放。 |
在普通公眾之外,業內的建築師們怎麼看中國建築亂象?在「中國當代建築設計發展戰略」國際高端論壇上,南方週末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
在121份現場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有知名的院士和建築大師,也有青年建築師,其中有51人在設計的問題之外,在問捲上留了言,表達他們的種種觀點。
在一些問題的答案上,建築師與公眾顯示了區別。
在對央視大樓最近獲得世界高層都市建築學會最高獎的評價上,有26%選擇了「實至名歸」,而36%的人選擇「西方建築文化在中國的勝利」,只有17%覺得「難以匹配此獎」。
而此次會議熱議的西方建築師「入侵」問題,在建築師眼裡,並非特別嚴重。在「中國高端建築設計市場是否被西方佔領」的問題上,只有31%選擇了「是」。不過,選擇「不是」的人中,有近一半表示「未來堪憂」。有人在留言中還大方地承認,「西方建築師設計能力確實普遍勝過國內水平」。
調查顯示,「領導」是建築師們最不歡迎的人。在我們設計的13個問題中,幾乎每一個問題都有人將之歸因於「領導」。
有67%的受調查者將「城市地標求大求高求先鋒」的責任,歸於城市主政者的長官意志——城市地標多為政府工程,這或許還能理解。但在被問到「中國建築設計的制度建設上哪些失范」,70%選擇了「地方政府長官意志濃厚」,則顯示「領導」的影響力,超乎想像。
建築師們恨「領導」,倒也在情理之中。在過去,他們受夠了「領導」們的氣。
「地方政府長官意識濃厚,規劃成為短期行為,一屆政府一套規劃」;「領導『好大喜功』思想過重」;「地方長官應該尊重建築師」;「應該減少政府個別官員對建築創作的干擾」……在問卷「急迫待解的問題」補充部分,受調查者紛紛寫道。
減少行政干預,成了建築師們的共同心聲。「政府職能需要轉,由方案的確定者轉為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人。」有建築師如此留言。
在「急迫待解的問題」上,僅次於領導的,則依次是招投標制度、施工監理制度。建築師們表示,這些制度「混亂」,「積弊甚深,形同虛設」。
不過,很多建築師也承認,制度並不能一夕就可改變。因此,最現實的,或許是這個——「政府主管部門領導應當進行相應的建築知識、建築審美培訓」,有建築師如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