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r偉」真的是醫生,是腦科醫 生,他在史丹福大學醫院完成實習課程才離開醫學界,認識他的人覺得他脾氣有點古怪。阿偉出世後不久因患病導致左眼失明,一個從小用一隻眼看世界的人,他的 世界觀可能跟健全人有異。阿偉不愛群體生活,喜獨自思考,旁人很容易看得出他的智商特高,但總是覺得他怪怪的。在醫學院讀書時,他愛上股票,用自己少許積 蓄投資,這項興趣維持至他畢業後在醫院實習的時候,這時候是科網泡沫時期。除了股票,阿偉也愛電腦,很早期便把自己的投資心得在當年的留言版跟網友交流, 當時「Dr偉」在網上略有名氣。最特別的是阿偉信奉價值投資,拒絕參與科網狂潮,而他的投資成績在泡沫中也相當不俗。 後來,阿偉決定離開 醫學界,做專業投資者,醫院院長認為他瘋了,但他一意孤行,他的身家是五萬美元的現金和十五萬美元的大學學債,凡事都有一個開始吧。創業後,某日阿偉接到 一個電話,電話中人自稱是阿偉的網上擁躉,想跟阿偉見面,並支付他飛去紐約見面的頭等機票和五星級酒店費用。阿偉放下電話,令他最擔心的是,他衣櫃沒有一 套西裝。這個紐約人是一個知名對沖基金負責人,他聽到阿偉創業,想投資在阿偉的基金公司。阿偉呆了,他的一人公司淨資產是負十萬美元,怎會有人對自己有興 趣!紐約人說:「一百萬美元吧,佔你公司25%。」這時候是2000年。從2001年至2004年,阿偉的基金每年跑贏大市,2004年底基金規模達六億 美元。阿偉沒偏離價值投資,只持長倉,不沾手衍生工具,他從不離開他的辦公室,每日閉關閱讀年報和資料。阿偉雖然不大懂得跟基金客戶溝通,但對他沒造成什 麼影響,因為客戶只看成績,基金經理懂得賺錢已足夠。阿偉漸漸富起來,但他的生活仍是獨自工作,這種生活方式正合他意,你有你,我有我,客戶開心,他又滿 足。2005年阿偉察覺到美國樓市不妥,特別是所謂次按市場,他做了大堆研究後,結論是美國樓市一定冧,而且是全面崩潰。奇怪的是,好像沒有人同意他的看 法。他反覆驗證自己的分析沒錯後,決定重鎚沽美國的地產,但問題是,點沽?阿偉想找出一個槓桿最大的投資工具,即是以最小錢搏最大回報。他找到一種叫 CDS的衍生產品,這工具實際上是跟次按對賭,問題是CDS非常冷門,投資銀行全不為意,因為當時市場只有一個買家,就是阿偉。
阿 偉不停買,投資銀行開始起疑,莫非這小子知道了什麼,而其他人是不知道的?投資銀行圈子開始有三數個人跟風。美國樓價仍在升,愈升令阿偉對自己的看法愈堅 定,這個市一定冧。阿偉的客戶開始擔心,認為他這一注賭得太大,市場上大部分的意見都不認同阿偉的看法。阿偉的CDS投資沒有流通市場,全靠投資銀行開 價,而投資銀行刻意壓低價格,因此阿偉的基金表面上看是在蝕錢。客戶開始起哄,有的要求阿偉解釋,有的要提錢走,向阿偉投不信任票。令阿偉最痛心的,是對 他不信任的人包括助他創業,給予他一百萬美元的紐約人。阿偉面臨崩潰,他知道自己是對,但全世界覺得他是錯,在壓力中,他更加退縮至自己的世界。在客戶擠 提的壓力下,阿偉被迫把部分投資平倉離場,他對這盤基金生意完全失去信心。阿偉這麼多年為客戶賺了這麼多錢,但因為一個決定就把錢取回,況且這個決定阿偉 覺得自己是對的。就在差不多時候次按危機終於爆發,客戶的埋怨聲音開始靜下來,基金不但收復失地,還掉頭賺大錢,不過沒有一個客戶跟阿偉說多謝。2008 年阿偉把基金關閉,因為他不能忍受跟這班蠢蛋客戶相處。傳媒這時候開始發掘次按風暴的贏家,表表者是保爾森(John Paulson),被封為次按股神。阿偉比保爾森起碼早一年入市沽地產。這故事的啟示是,做一個出色投資者和做一個出色基金經理和做一個出色基金公司負責 人,之間存在很大分別。(阿偉是Michael Burry,真有其人,本文內容來自兩本書:Michael Lewis的《The Big Short》和Gregory Zuckerman的《The Greatest Trade Ever》。)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http://www.zhanghua.org/?p=4469
文/东方愚 周末画报专栏
3月17日,有国外媒体报道称,美国成人网站公司FriendFinder Networks(简称FFN公司)重启上市进程。这是FFN公司第三次向资本上市发进进攻了。前两次分别是2008年和2010年,计划募资额分别为 4.6亿美元和2.4亿美元——尽管胃口小了一半,但还是夭折了。现在它卷土重来,给人孤注一掷的印象,因为其债台高筑,且近几年连年亏损,去年亏损额为 4320万美元。
情色业里搭上资本快车的翘楚有很多,澳大利亚墨尔本最大的色情场所Daily Planet早在2003年已登陆资本市场。FFN公司组建于2004年,它的优势是旗下资产包括网站、游戏、广播、电影、现场视频、社交网络、出版、品 牌授权等版块。仔细浏览下你会发现,FFN拥有的众多社交网站中,既有情色网站,也有帮基督徒相亲的BigChurch网站,可谓根据不同客户群量体裁 衣。
我一度视FFN为美国情色行业的典范,正是由于其“全媒体集团”式的架构,哪怕社交网络这块业务盈利能力一般,但那毕竟可以看作是色行业 Facebook,没有什么比资源共享与协同营销更漂亮的模式了。但是,当我看了《中间人》(Middle Men)这部影片时,我开始嘲笑起自己的孤陋寡闻来。
《中间人》是2010年的一部美国剧情片,它的另一个中译名很直接《色情公司老板的传奇历史》。主人公杰克·哈里斯家庭幸福,事业蒸蒸日上,直到偶 然一次机会遇到两位奇人Wayne Beering和Buck Dolby。这两个邋遢甚至有些猥琐的家伙将一些情色图片(先是扫描情色杂志,后是与舞厅合作)上传至互联网,然后编写了一套信用卡在线支付程序,并将之 嵌入其中,网友每浏览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他们就有9.99美元的进账。这一模式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要知道这是在1995年的事情。这一年,比尔·盖茨 刚完成windows95程序的设计,美国网民数量不过才600多万,信用卡网上支付更只是处于萌芽期,而他们却直接将这一技术运用到了情色行业!
有着敏锐商业嗅觉的杰克·哈里斯与这两个家伙结盟了,而且他入主初期即修正了公司的商业模式——从情色内容提供商,转变成为一个授权商。简单来说就 是让更多的情色网站加盟,加盟商获得网上支付技术授权和营销通道支持,代价是出让 10%的营收给哈里斯们。这些加盟商五花八门,并不使用统一的“品牌”,而是各自提供针对窄众的定制性质的在线服务,且非常注重客户隐私的保密——消费者 信用卡账单上对这一服务的消费名目绝不出现“Sex”等字眼,而可能是“办公用品”“24小时便利店”之类。
业务爆炸性的增长,使得作为中间人的哈里斯,成为了网络情色业的大赢家。不过,麻烦就此产生。他被上述两位合伙人一开始的合作者、一位黑白通吃的俄 罗斯大亨及其律师缠住不放,利益纠葛欲说还休;同时自己的婚姻正在走向破产,而与此同时他又成为了美国FBI关注的对象。影片最终的结局是哈里斯因祸得福,将这一网络情色的商业帝国拱手让于俄罗斯大亨,用出局的方式巧妙避开了可能遭遇的几项指控。
这一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根据主演斯托弗·迈利克自己的真实经历改编。迈利克曾经营一间医疗公司,后来破产,最后转而经营一个情色网站,后又因 信用卡支付方面的纠纷而陷入多起官司当中,最终巧妙脱身。2007年他又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中间人》的出品人就是他。也就是说,迈利克在自家公司投资 的电影里出演他自己,听起来有些绕口吧。“我只是一个生意人,做点赚钱的买卖而已。” 不得不说迈利克对互联网业情有独钟,他后来又购进了一间网络公司.
很有趣的是,就像电影《社交网络》中展示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看到一个新商业趋势时的兴奋和后来面临的纠纷一样,《中间人》中上演了同 样的情景,即迈利克与他的合伙人,和介绍他认识两位合伙人的“媒人”之间的理念和利益纠纷。这似乎是一个创业家所逃不可的宿命。只不过扎克伯格的 Facebook越做越大,现在的估值超过了500亿美元,而尽管网络色情业市场蛋糕不可估量,但迈利克早已“金盆洗手”。我狂想他看到诸如FFN公司等 这些“后起之秀”奔赴资本市场时,多少会有点黯然神伤,因为他才是这一场流动的盛宴的鼻祖,尽管他对外界冠以的“色情帝”等称号不以为然。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东方愚 私人博客
http://auto.hexun.com/2011-05-23/129867683.html
查理·芒格這樣解釋投資比亞迪的決策:一個70歲的老頭,拿著兩個水桶說,他可以提起來。沒有人相信,覺得老頭在吹牛。第一次老頭把水桶提起來了,大家認為是他的運氣好。第二次老頭把水桶提起來了,大家以為是巧合。第三次老頭又提起水桶,大家再無話可說。
「王傳福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芒格話鋒一轉,「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行不行,但他每次都能把桶提起來。我們就相信他下次還能提起來。」
對比亞迪的潛在投資者來說,這不是他們最想聽到的解釋。但是,做這個解釋的人是查理·芒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股神巴菲特最信任的合夥人。夠不夠說服力?
芒格的話一度非常有說服力。2008年9月到2009年10月,比亞迪(01211.HK)的股價從8.4港元上升至85.5港元。但是,過去一年,王傳福的故事開始褪色,比亞迪港股股價已經回落至28港元。
現在,A股的投資者有機會決定是否相信芒格。5月9日,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比亞迪)A股上市申請獲得證監會通過。「這次應該不會有障礙了。」5月16日,談及A股上市前景,比亞迪財務總監兼董秘吳經勝如釋重負。
這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過去三年,比亞迪A股上市之路面臨的挑戰不斷。尤其是,比亞迪的傳統汽車業務正遭遇艱難時刻:經銷商退網、增長放緩、利潤下滑。接近比亞迪公司董事長王傳福的人說,王對此「很不高興」。
真正有說服力的不是芒格和巴菲特,而是業績。2003年比亞迪以收購秦川汽車為起點,進入汽車市場。2009年,比亞迪的汽車業務收入增長142%。但是在過去一年,比亞迪的汽車業務遭遇寒冬。比亞迪招股書顯示,2010年汽車業務收入較2009年僅增長了1.56%,毛利率從2009年的25.09%下降至20.91%。
事情並不算太糟。王傳福志不在傳統汽車,他的興趣在於新能源汽車。在傳統汽車領域遭受一連串的打擊後,現在或許是向新能源汽車徹底轉型的最好機會。
按照王傳福的規劃,比亞迪應該是一家新能源公司。他的策略是:「以車(傳統汽車)養車(新能源汽車)。」在傳統汽車業務高速增長之時,「以車養車」的策略獲得成效。
但不容樂觀的是,國內汽車市場增長曲線掉頭向下,市場競爭加劇,王傳福拿什麼去彌補新能源汽車所需的大量資金?
與比亞迪形成反差的是,2010年A股市場的汽車股業績整體表現尚好。東風汽車(600006,股吧)(600006.SH)淨利潤同比增長79.54%,上海汽車(600104,股吧)(600104.SH)淨利潤同比增長108.26%,長城汽車(02333.HK)淨利潤同比增長163.7%。
對於國內的投資者來說,比亞迪「以車養車」的老故事已無新意,新能源汽車的新故事是否值得相信?芒格不知道王傳福行不行,誰能知道?
押寶新能源
比亞迪不乏想像空間。比亞迪電子一度被視為是富士康的最大競爭對手。未經證實的消息稱,比亞迪電子已經拿到蘋果iPad的部件訂單。但總體而言,近年來,其業務始終未有太大突破,手機客戶僅限於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的些許訂單。
2010年曾經有報導猜測,比亞迪有可能推出自主品牌的家電、手機產品。2010年底,一位接近王傳福的資深投行人士證實,他確曾考慮過自主品牌電子業務的計劃,但是後來放棄了。
此外,比亞迪近來也開始在半導體照明領域有部分投資,目前業務規模不大。
內部人士坦言,王傳福的興趣已不在傳統汽車上,他開始不斷重申的目標是「在新能源行業做到世界第一」。「比亞迪在五年左右的時間裡會向新能源業務投資500億元。」該人士說。
王傳福看好新能源的邏輯非常簡單:行業稀缺,未來增長很快。比亞迪在此領域內涉足多個市場:太陽能、儲能電站和新能源汽車。
「進入這些市場都是基於很簡單的判斷。」夏治冰分析說,「從能源生產到儲存,再到消費,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採用了公司的慣用垂直整合模式。」
「許多人沒有看到比亞迪(新策略)的價值,這是外界最大的誤解。做垂直整合,大家會有疑慮,覺得三個一起做困難。」比亞迪集團副總裁夏治冰認為,三個業務恰恰是將比亞迪的「看家本領」(電子)進行整合。
「(比亞迪把業務)用最小的電子連起來,手機電池小,電動車無非電池大一些,儲能更大一些,基本面都是電池。」比亞迪一位高管告訴《財經》記者,「這是自有資源的使用,並沒有過多地擴大新的領域,只是把本身的資源發揮到極致,把電池做到極致。」
然而,新能源領域屬資本密集型產業,對採購規模、前期研發投入都有較高的門檻,已看到市場巨大潛力的比亞迪卻受制於資金,A股融資成為比亞迪新能源戰略成敗的關鍵。
比亞迪在回歸A股的招股說明書中列舉了融資的主要用途。其計劃募集的20億元資金中,11.4億元將投向汽車研發生產基地,4億元投向鋰離子電池生產項目。內部人士透露,比亞迪計劃2012年向鋰電池生產累計投資50億元。
儘量降低新能源汽車的成本是比亞迪的首要任務。以F3DM為例,該車零售價在16萬元左右,而普通燃油車F3的售價僅6萬元左右——新能源車比普通車貴10萬元。
比亞迪希望「把新能源車的成本做到和普通車差不多」。夏治冰表示,從生產規模、電池材料和產品組合設計等方面都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在2015年左右比亞迪造出10萬元左右的新能源汽車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時候,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就很有競爭力了。」
比亞迪高級副總裁李柯透露,2010年底,比亞迪與洛杉磯住房局合作啟動電動車測試項目,洛杉磯市副市長曾到比亞迪參觀考察。目前,比亞迪 F3DM雙模電動車已在住房局投入使用,這是比亞迪電動車首次進入美國市場。今年3月,王傳福也曾提及,將在2012年進入歐洲市場。
但是,業內對於比亞迪的新能源夢想一直有所懷疑。博斯諮詢公司高級經理彭波向《財經》記者表示,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技術是否領先同行、領先多少,這一直是一個謎團。
新能源領域的機會不僅僅是汽車,還包括光伏與儲能電站。比亞迪目前的硅片規模在1G瓦,組件規模約500兆瓦。去年,某位高層向《財經》記者透露,比亞迪簽下100億元的訂單。5月18日他卻表示,目前歐洲市場低迷,採購方停止提貨。
「這個單子怕是黃了。」該高層如是說。他表示,下半年國內光伏項目開始新一輪招標,總量在600兆瓦左右,比亞迪正在積極準備,以冀有所斬獲。
3月中旬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後,國家能源局牽頭研究核電站非能動應急電源(高容量蓄電池儲能系統)與高位冷卻水源系統的開發。
比亞迪內部人士表示,比亞迪在這個項目上興趣非常大,前不久某副總從深圳趕往北京與能源局領導見面商談此項目。他透露,目前此項目仍屬「示範工程」,兩年內或有正式啟動,「量不大,也就是幾千萬左右」。
2010年9月14日,比亞迪與美國洛杉磯市水電局簽署可再生儲能電網項目合作計劃,為其在特哈查比山的松樹風力發電站安置5兆瓦-10兆瓦的 電能儲存部件。此前8月,加州通過的最新法案要求洛杉磯市通過電力器械實現能源的存儲,並規定這些共有設備在2016年之前投入使用。
除與海外政府合作以外,比亞迪也在張家口參與了國家電網開展的風光儲輸示範工程。某位高管向《財經》記者透露,比亞迪在這個項目上中了「全國第一標」,約80多兆瓦時,預計收入在1億-2億元。
「因為是示範工程,所以量並不大。」該高管說,但他強調,王傳福希望跟國企有更多合作,因而對此項目「非常重視」,「(王傳福)正在積極準備過兩天的簽約儀式」。
一波三折
5月5日,證監會網站公佈比亞迪A股上市招股書申報稿。5月9日,證監會正式批覆,比亞迪過會成功。如無意外,比亞迪將在幾個月的時間內登陸國內資本市場。
對比亞迪來說,通向A股之路一波三折。2008年1月28日,比亞迪首次發佈公告稱,公司計劃在深交所上市,這一計劃因為金融危機的到來而擱置。也正在其時,「股神」巴菲特下屬公司投資比亞迪。
2009年9月8日,比亞迪再次宣佈重啟A股計劃。十個月後,國土部公佈了掛牌督辦違法佔用土地資源案件的名單,比亞迪被點名批評,上市之路再現危機。三季度業績公佈之後,比亞迪傳統汽車業務受重挫,利潤同比急劇下滑99%。一時間,A股之路陰云密佈。
幾度與國內上市失之交臂,比亞迪已錯過了回歸A股的最好時機。2008年,比亞迪利潤為10億元。2009年,比亞迪利潤一躍達到37億元。但是,2010年,比亞迪利潤為25.23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了約12億元。
利潤縮減,現金流也出現下滑。2010年,公司現金淨流入31.29億元,同比縮減近89億元。與此同時,貸款總額為140.52億元,同比增長近104億元。
傳統汽車業務增速下滑,而作為「重點發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車仍不贏利。比亞迪分別於2009年2月開始銷售F3DM、於2010年3月開始銷售 E6兩款新能源汽車。F3DM迄今為止共銷售365輛,實現銷售收入2944萬元;E6於報告期內共銷售53輛,實現銷售收入1338萬元。新能源汽車需 要傳統汽車不斷「供血」。
根據比亞迪的招股說明書,公司此次將發行不超過7900萬股A股,佔發行後23.5億總股本的比例不高於3.36%,計劃在A股募集資金21.92億元。
以募集資金總額和發行股份數推算,比亞迪此次計劃發行A股股價約為人民幣27.75元,市盈率達32倍,目前其港股市盈率僅為20倍。對於比亞迪A股的估值,市場莫衷一是。吳經勝沒有正面透露公司期待的最終定價,僅表示:「現在還不好說。」
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表示:「這次比亞迪回歸A股的決心很大,有些勢在必行的感覺,這可能與業績下滑、投資者信心下降有關。此時不上,接下來的時機可能更糟糕。」
收縮傳統汽車
對於傳統汽車,王傳福曾公開宣佈過做「兩個第一」的時間表:2015年做到中國最大,2025年做到世界最大。
但是,突如其來的危機改變了他的計劃。2010年3月,四川、北京、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出現經銷商退網,在長春、鄭州等地汽車展 上,有經銷商遊行抗議。
比亞迪在北京的一家經銷商告訴《財經》記者:比亞迪給經銷商的月度、季度任務是以廠家全年目標為參考隨時調整的,而不是完全建立在市場研究的基礎上。
比亞迪在2010年計劃銷售80萬台。「這個銷售目標是我定的,當時想2010年達到80萬輛,我們甚至可以在2015年前提前實現中國最大的這個目標。」夏治冰說,「我們錯誤地估計了形勢。」
在銷售壓力下,經銷商不堪重負。前述比亞迪經銷商表示,如果經銷商第一個月銷售了300台,第二個月任務量就會加至500台。
巨大的庫存考驗著經銷商的資金壓力,迫於回款壓力,很多經銷商寧願放棄差價利潤,以贏得月度和季度返點。該經銷商表示:「靠賣車是不賺錢的。」
「我們有時候給經銷商的一些印象是不好的。」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王建均向《財經》記者坦承,「要讓經銷商感覺跟比亞迪合作是一件愉快的事。」
經銷商的「不愉快」,致使比亞迪被迫下調銷售目標,將2010年的銷售目標由80萬輛調低至60萬輛,最終實際完成的銷量是51.98萬輛。
接近王傳福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2010年3月,王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開始對比亞迪的擴張方式進行反思,但「暴露的問題沒法迅速得到解決」。
比亞迪2010年提出的銷售計劃是將近200%的增長。但在2011年,比亞迪將銷售目標定為:增長10%-15%,基本同步於國內市場的大勢。內部人士透露,王傳福為2011年定的調子是:戰略調整,「由激進改為保守」。
該人士表示:「『兩個第一』是之前提出的,至於能否達到,只能拭目以待了。」
以當下的汽車市場格局而言,「中國最大」的目標幾無可能。2010年,上海汽車(600104.SH)實現銷量358.3萬輛。如果比亞迪要在2015年實現「中國最大」,銷量至少要達到500萬輛。對比亞迪來說,這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
「比亞迪已經在減少傳統汽車業務的投入,而在新能源汽車上加快佈局了。這種策略是對的。現在不調整,以後可能更難調整了。」彭波對《財經》記者說。
動聽的「老故事」已經落空,新故事的主角尚未登場。比亞迪的招股書中,提及公司的「競爭優勢」時,將「具備前瞻性的戰略運籌能力」列為第一位。此前,王傳福以「看得遠」「善用戰略」著稱。
王傳福並不乏擁躉。羅蘭貝格合夥人沈軍對《財經》記者說:「比亞迪對汽車的理解有些欠缺,不過,公司在新能源領域走在前面,我看好它的前景。」
問題在於,沒有人知道這個「前景」會在何時到來。王傳福曾在公司內部預測:新能源汽車有望在2015年獲得爆發性增長。這意味著,接下來的幾年裡,他的任務仍不輕鬆。
(謝鱷兄提供補充資料。)
(1) 上市公司賣殼前發展
該公司前名為亞科網,由一班投資銀行家於1999年1月成立,並於4月獲勵晶太平洋(575)投資,成為該公司大股東,其後在2000年4月發行3億股上市。
根據招股書,初定招股價為1.68元,上市時市值達40.31億元,但當年盈利及資產分別僅10.1萬美元及669.7萬美元,PE及PB分別為5,101倍及77.17倍,可見定價之高。
上市前,適逢當時科網熱潮爆破,招股反應不佳,招股價降至1.05元。上市當日,股價一度暴跌至72.38%,至29仙,收市仍然下跌57.14%,至45仙。
之後因科網業務變成泡影,公司亦無重大項目投資,股價亦逐步下滑,漸漸變成仙股,並改名亞科資本。
2005年,因一輪油田借殼活動成功後(詳細請看第4部分),公司股票價格大升,故公司高管陸續出售股權。在2006年3月,公司發行7,500萬美元可換股債券,可換取亞科資本新股及旗下Crosby 股份,該批債券為5年期,於2011年3月到期。
2006年,旗下Crosby因為活力門造假醜聞,故欲收購該公司股份,但最終不了了之,同年,公司欲轉主板,但最終失敗。
2008年4月,公司宣佈10合1。6月,更名為現時名稱。因經營開支過大及資源開業遲遲未產生真正收益,故公司大幅虧損,加上可換股債券到期,無力償付,故於2010年6月,變相賣盤予石庫門。
(2) Spike 借殼交易
2001年1月, 該公司向電訊盈科(8,前香港電訊)附屬Cyber Convergence Limited購入 Spike Cyberworks Limited 30%股權,並藉認購股權,把股權增至51%,並向Spike Cyberworks Limited投入股東貸款,並改名為Spike Limited。
2001年間,其股權增加之餘,亦引入旗下軟庫亞科網投資管理及Nirvana Capital Limited作為股東,Spike Networks Limited股權漸次減少。
2001年8月,該公司憑持有Spike Limited的大部分股權,逆向取得澳洲上市公司Spike Networks Limited之控股權益。
2002月5月,該公司透過以股換債,增持Spike Network Limited股權。
2002年6月,GreenTree先生正式認購Spike Network Limited新股,成為該公司主要股東。而Spike Limited因亞科網及Spike Network Limited 不欲投資,或會清盤。
2002年7月,Spike Limited 清盤,故借殼交易失敗。
(3) Crosby Capital 發展
2001年11月, 公司收購Crosby Capital,該年年報也無無披露收購金額,相信因收購金額不大,故為一不須披露交易。據稱,該公司於1984年成立,為一間以新加坡為基地之公司,在企業融資及資產管理方面擁有既定的區內特權及聲譽。
2002年2月,因購入Crosby Capital,經營範圍變更,故易名為亞科資本。
2004月3月,以Crosby Capital 資產注入英國AIM空殼公司Skiddal Capital Inc.,,反收購取得控股權後,並引入少量資金。
2004年7月,Skiddal Capital Inc.,完後後該公司改名為Crosby Capital Partners Inc.。
2004年8月,Crosby Capital Partners Inc.重組,把中國的投資顧問業務轉予金匯投資(378,現事安集團,前城市資源、Axion Forrest、中國工業國際、中國國際森林資源、金匯投資)及軟庫發展(648,現中國仁濟醫療,前敏速投資、祥華發展、軟庫發展)當時分別持有49%及49%的SIIS X Capital)。
2004年9月,向原持有人購入Crosby 品牌。同月,向其他僱員出售Crosby Wealth Management (Asia) Limited,之股權。
2007年9月,Crosby Capital Partners Inc.確認已與Forsyth Partners Group訂立諒解備忘錄,以向Forsyth收購部分基金業務。
2007年12月,旗下Crosby Capital Partners Inc.購買Paul Giles於附屬Crosby Wealth Management (Asia) Limited,之股權,作價84.2萬美元。
2008年3月,為更有效反映本公司現時之業務活動,公司改名為高誠資本。
2008年5月,Crosby Capital Partners Inc.改名Crosby Asset Management (Holdings) Limited。
2008年9月,Crosby Asset Management (Holdings) Limited出售國際基金研究及評級業務。同月,結束Forsyth Sub-Funds業務。
2008年10月,公司宣佈管理資金大減。
2009年8月,Crosby Asset Management (Holdings) Limited其退出為Apollo Multi Asset Management LLP 之合夥人。
2010年6月,公司向Crosby Asset Management (Holdings) Limited購回Crosby Capital幾乎全部業務,並把企業融資及財務顧問服務業務售予前主席Ilyas Tariq Khan及管理層Robert John Richard Owen分別持有88.86%及11.14%之公司ECK Partners。而Crosby Asset Management (Holdings) Limited把變成一空殼。
2010年12月,公司ECK Partners出售Crosby Asset Management (Holdings) Limited,作價僅929,644美元。
此事仍有餘音,請繼續留意。
(4) 亞科資本及 旗下Crosby Capital 資源交易
2004年6月,Crosby Capital旗下Sunov Petroleum宣佈取得Novus在美國、中東及巴基斯坦的石油參與權益,並稱有獨立第三方投資。
2004年8月,簽訂諒解備忘錄,Crosby Capital 持有75%的Sunov Petroleum向新加坡上市公司Interra Resources出售中東及巴基斯坦的石油參與權益。
2004年9月,諒解備忘錄終止。期間股權降至61%。
2004年10月,出售美國石油權益予AIM空殼Lodore Resources。
2005年1月,Lodore Resources。借殼交易完成。
2005年3月,Crosby Capital購入JASDAQ 公司 相等於IB Daiwa 的34%股權的換股權證,該公司控制房地產、食品及紡織品投資。
2005年5月,Crosby Capital購入澳洲上市公司Tethyan Copper Company之控股權,該公司於巴基斯坦控制一項從事斑岩銅礦及黃金綜合大型項目。雖經兩次提價,最終一智利公司因出價較高,Crosby退出收購,最終使智利公司成功收購此公司,詳細請看下面留言。
2005年6月, IB Daiwa 全面收購Lodore Resources,代價以前者1.599股換取Lodore Resources10股支付。
2005年7月,Sunov Petroleum出售中東石油及燃氣資產予合營夥伴,引入8,500萬美元資金,後來與中東石油權益合併,組成Indago petroleum在英國AIM上市。
2005年9月,IB Daiwa配售新股,變相減持該公司股權。
2005年11月,IB Daiwa收購Lodore Resources已成為無條件。
2005年12月,亞科資本借款予IB Daiwa,以用作收購Darcy Energy,該公司擁有美國及墨西哥油田及天然氣資產。
2006年1月,IB Daiwa稱成功開發Kami井。
2006年3月,亞科資本以(1)稱的發行可換股債的資金,向IB Daiwa收購美國三個油氣田35%權益。
2006年5月,亞科資本宣佈美國油氣田其中一個發現含氣沙岩在商業上可作生產。
同月,宣佈向亞科資金管理層及一堆獨立第三方購入Orchard Petroleum Limited少數股益。
2006年6月,IB Daiwa 宣佈因開發延誤,燃氣產量及燃氣價格均經調低,故需要調降財務預測。
2007年3月,Crosby Capital宣佈全購Orchard Petroleum Limited。
同月,Indago petroleum出售部分油田權益,派發特別股息,Sunov Petroleum其後出售股權,套現離場。
2007年5月,IB Daiwa 宣佈因大部分油田不具商業性質,故再次降低財務預測。
2007年8月,IB Daiwa把Darcy Energy資產改名為Leed Petroleum PLC ,於AIM 上市集資。
2007年11月,據稱因保險關係,剩餘1個美國油田已暫停鑽挖。
2008年3月,亞科資本再次借款予IB Daiwa。
2008年6月,因亞科資本及IB Daiwa缺乏資金,ADM Galleus Fund Limited提供貸款予IB Daiwa,以取代亞科資本的大部分貸款,亦取回開發資金,由此開始退出IB Daiwa的經營。
2010年6月,向Crosby Capital 購回部分礦業資產,但於10月亦出售予前主席Ilyas Tariq Khan及管理層Robert John Richard Owen分別持有88.86%及11.14%之公司ECK Partners,正式退出礦及石油業。
|
||||||
夏日炎炎,位於西貢福民路的意大 利雪糕店Bibini Nice Cream,大受歡迎。意大利雪糕(Gelato)在香港流行已久,但真正出自意大利人之手的,相信只是少數,今集的主角便是其中之一,亦是小店最大賣 點。老闆是一對年輕夫婦,二十三歲的意大利人Jacopo Contiero,與二十五歲的香港人黃姍姍(Celine),○七年在匈牙利旅行時認識相戀。兩年後,這段異國戀開花結果,婚後Jacopo隨太太定居 香港,並於去年五月,用太太的暱稱「Bibini」,在西貢開鋪賣雪糕。老公「掌廚」,老婆計數,兩個創業初哥邊打邊學,婦唱夫隨,捱過上一年冬天後,終 於站穩陣腳,為這段愛情故事再添「甜蜜」一章。 「可以絲(試)吓味先喎。」頭帶爵士帽的Jacopo站在雪糕櫃後,用「唔鹹唔淡」的廣東話叫客人試味,客人都被逗得很開心,有時更教他講廣東話,「係開 心果唔係開滲果呀。」Jacopo再讀一次仍是「開滲果」,全場即哈哈大笑。「店員話我扮可愛,但我無,我只係學緊廣東話。」Jacopo的英語帶着濃濃 的意大利口音,不時站在雪糕店門口做生招牌。上週六,客人周先生和朋友出發往潛水前,也特意來買一杯消暑,「我經常去歐洲,呢間嘅雪糕無咁漏,外國嗰啲甜 好多,而且老闆真係意大利人,一定正宗啲,幫襯過兩次,都會同老闆傾吓偈。雖然係歐洲價,可能仲貴啲添,但都無所謂啦。」周先生笑說。 正宗「意大利人」雪糕 最近,因為太太Celine要打理上環新開的薄餅店,每天早上十一時,Jacopo便自己由青衣屋企搭地鐵往彩虹,再轉小巴入西貢開鋪。這天,他專程於彩 虹街市買了數盒榴槤回來,他坦言﹕「呢排西貢買唔到榴槤,我唔識揀,淨係見佢哋拎把刀篤篤篤就OK。」Jacopo自爆十分「為食」,榴槤一試便愛上,更 迷上打邊爐,配青島和藍妹(啤酒),短短一年多便胖了二十公斤,最近才開始減肥,「朋友笑我快要變成亞洲人了。」這天,西貢烈日當空,Jacopo直言受 不了香港又濕又熱的天氣,一直躲在有強勁冷氣的廚房內,邊聽音樂邊整雪糕。「因為我是好孩子(good boy),每天都努力整定好多雪糕,需要時再加入不同生果或味道,所以唔使一早趕返來開鋪。」年紀尚輕的Jacopo說話時仍一臉純真。現在店鋪裡共有二 十種口味的意大利雪糕和雪葩,女客人偏好雪葩,覺得較健康,男客人則喜歡味道較重的雪糕。Jacopo嗜甜,即使喝咖啡都要下很多煉奶,但因香港人喜歡少 甜,他便把雪糕的糖減少四分一,而大部分接受訪問的顧客亦都表示,喜歡Bibini的雪糕「唔太甜」。Jacopo於意大利讀書時,曾在媽媽好友的雪糕店 兼職,學懂整雪糕。他指雪糕製作過程簡單,惟原材料調配的比例最重要。「牛奶要用奶味夠重嘅德國奶,八成全脂奶,一成忌廉,要加砂糖、糖漿和脫脂奶粉,每 種材料都影響雪糕質感。」Jacopo先把材料放進巴氏滅菌機,加熱到約攝氏85度殺菌,重複幾次,需要兩個多小時,之後再按不同的味道,把生果等材料打 成漿,與已加熱的奶漿混合,再放進冷凍機,在零下十四度轉十數分鐘,雪糕便成形。 二手機器平一半 太太不在身邊,兩個年輕女店員用廣東話你一言我一語笑鬧着,Jacopo聽不明白,除了埋頭整雪糕外,就只能站一旁,顯得有點悶悶不樂。這天下 午,Celine專程入來西貢拍攝,太太出現後,Jacopo即時「生猛」起來,不時和Celine說笑,又作狀要咬她,要Celine沒好氣地叫他坐 好。Celine一邊應付「撒嬌」的丈夫,一邊招呼客人,打理鋪面,動作熟練,甚有老闆娘的氣勢。事實上,小店有錢賺,全靠Celine的精打細算。「鋪 頭一開,每逢週末已大排長龍,明明見到好多客,但又好似無咩錢落袋。」說話甚快的Celine一輪嘴道。鋪頭本來和香港大部分的意大利雪糕鋪一樣,向同一 個供應商買已調製好的雪糕粉,一包一公斤要九十幾元,於是夫婦二人商量過,決定自行購買牛奶及糖等原材料調配,成本大減四至五成。夫婦二人開鋪初時已計到 盡,Jacopo在意大利雪糕老闆教路下,買入當地二手滅菌機﹑製雪糕機及雪櫃,總共只需二十五萬。「呢三樣機器,買全新嘅要五十至六十萬。」 Celine說。裝修亦「慳得就慳」,間廚房﹑裝冷氣及髹漆,只需七萬元,店內的廚櫃購自西貢,木架則從IKEA(宜家)買入,自行裝上。鋪頭開業後一直 收支平衡,直至改變雪糕材料後,才開始賺錢,上月盈利三萬多元,加上電視節目介紹後,六月生意上升逾三至四成。 一快一慢 婦唱夫隨 Celine現在週一至五都在上環看鋪,上環午飯時間人流如鯽,她快手快腳落單傳菜送外賣一腳踢,還要管理員工,電話不離身,供應商打來說收錯錢,她亦要 即時處理,相反 Jacopo留守西貢專責整雪糕較悠閒,他笑言:「如果要在上環看鋪我一定會死,姍姍話上環係地獄。」Celine說自己做事很快,所以也很怕別人慢,請 人的時候不作面試,直接要店員試做兩小時,肯自動自覺幫忙的才會請,那Jacopo呢?「佢又唔係員工,佢永遠都係planning以外啦!」 Celine一臉甜笑道。Jacopo和Celine年紀輕輕,已擁有兩間店鋪,並育有個一歲半兒子Uriel,這一切都由○七年匈牙利的邂逅開始。當時 兩人因住在同一間旅舍而認識,並一齊遊玩,一次旅程便定下終身,不到兩年便結婚。婚後Celine在意大利陪丈夫完成大學最後一個學期,最後覺得太沉悶, 決定回香港。「咩都唔做淨係曬太陽,去旅行就得,要咁生活完全唔得。」Celine沒好氣說。三個月後,Jacopo來港會合妻子,連Jacopo的父母 都決定支持兒子,來香港暫住。在香港人生路不熟的Jacopo,吃過香港的意大利雪糕後,覺得不正宗,便提議開鋪,得到太太全力支持。現時,夫妻二人各顧 一店,要晚上十一點多收鋪後,才相約吃一碗牛腩粉做消夜。兒子由Celine的媽媽照顧,說起兒子,Celine笑得更甜,主動拿出相機,把兒子去沙灘玩 的照片給大家看,至於看似「吊兒郎當」的Jacopo,亦在雪糕櫃上放着兒子的照片。 開業資料(05/10) 租金:$60,000*裝修:$80,000入貨:$60,000器材:$250,000雜費:$30,000開業成本:$480,000*2個月按金,1個月上期 營業資料(05/11) 租金:$20,000人工:$9,000# 入貨:$10,000雜費:$5,000盈利:$36,000# 兩名兼職員工 |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615&PHPSESSID=08be387289b471286730fde1a10db9ac
連日來,國人正在拭目 2010 年 GDP 增速之謎之時,一份有關中國門業發展研究報告的調查不知激起了多少人的熱情。資料顯示, 2010 年中國門業產值 1891.93 億元, 2011 年將超過 2000 億元。
無獨有偶,中國門業之都永康人所共知的「黑馬」旺家利也交出一分讓同行大跌眼鏡,又不得不信服的半年報: 2011 年 1 到 6 月,僅僅成立 4 年的旺家利增速是同行業的兩倍之多,半年時間創造了上百位百萬級財富精英。這樣的傳奇讓記者有幸在今天解開。
「創新永無止境」成就「旺家利加速度」
胡丞仕、胡丞乾兄弟倆, 80 後,富二代,也是創二代,他們身處地處中國門業之都、五金名城 浙江永康;他們有著浙商的共有特點:捨得、和氣、共贏、低調、敢闖;他們崇尚個性、銳意進取,他們崇尚狼性營銷、腳踏實地;他們僅用四年時間在品牌集中的 永康門業打造了今天在整個門業中可圈可點的旺家利門業,被稱為創富「狂人」。
記者在與胡氏兄弟的採訪過程中發覺,「高瞻遠矚的實幹領袖」更能解釋這對兄弟的「狂人故事」。
瞭解旺家利,瞭解胡氏兄弟創業故事的人都知道: 2007 年,中國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永康門業已經發展了十幾年,門類企業多達數千家,王力、新多、星月、群升、步陽等全國知名的更是不在少數。
在這個時候,胡氏兄弟憑藉對中國市場的十足信心,毅然決然地選擇在永康做門。胡氏兄弟憑藉獨有的眼光,堅信憑藉差異化競爭,一定能夠爭得一席之地。「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天來的這麼快,但我們的目標並不止於此。」胡氏兄弟告訴記者。
「按照既定的目標一步一步走下來,堅持創新,永不止步,我們相信旺家利會做的更好,走的更遠。」。他們追求利潤,更注重品質,一直致力於品質至上策略,產品不斷創新,精益求精,堅固耐用。
短短四年,在胡氏兄弟帶領下,旺家利上上下下齊心協力,不斷投入新設備,高新科技,實現產品革新。據介紹,目前旺家利僅安全門就多達十多項專 利,最新推出的 「 亞思派 」 防盜安全門系列、 「 精雕 」 鋼木室內門系列、 「 仿真銅 」 別墅非標門系列、 「 至尊門 」 不鏽精鋼門系列產品,更是因設計獨特、工藝先進,受到業內外廣泛關注,和消費者的青睞。
堅持品質的同時,胡氏兄弟更注重完善的服務系統,率先在同行業中通過了 ISO9001 : 2008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旺家利也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經銷商首推門業品牌」、「全國工商聯鋼木門專委會副會長單位」、住建部鋼木門行業標準制定單位」等。
品質、服務、品牌缺一不可,後起之秀胡氏兄弟汲取前輩的經驗,三管齊下,同時並舉,在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創新,在傳統文化理髮酵創新。
胡式兄弟稱:「身為造門人,中國的木門文化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直是如影隨形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歷史。居者有其屋,屋者有其門,天 子五門,所展現的是帝王的尊貴和等級,夜不閉戶,反映的是百姓所嚮往的清平世界。同樣,研發適合各種氣候的門銷國外,讓更多的人知道旺家利,加入旺家利。 」
現在看來,這可以是旺家利企業發展的願景,但是從胡氏兄弟咄咄逼人的實幹精神中,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願景並不遙遠。
「變加盟為聯盟」 共書「財富傳奇門」
以 80 後的精準定位,以狂人的姿態引領者個行業向前快速發展,旺家利成為整個行業的縮影。
2010 年門博會在浙江永康市舉行,在自己門口的博覽會,門業企業自然不會放棄展示自己,推銷自己的良機。眾多門企業來到永康,而參加門博會不但是實力的象徵,更 是品牌號召力的象徵。胡氏兄弟的旺家利作為 00 後黑馬,在門博會上新意百出,受到個客戶熱捧,當場就有 100 多個客戶簽約了旺家利。
「 3 年 100 個百萬富翁, 10 個千萬富翁」只有旺家利能夠做到,旺家利速度更是讓這匹黑馬在商場中馳騁開來。
說到這裡,胡氏兄弟給接著講了一個較為經典的合作案例: 2007 年,旺家利剛剛成立不久,憑藉 「 狼性營銷 」 俘獲了湖南某代理商王先生。從當時剛興起的鋼木門代理做起,王先生成為旺家利門業的第一批代理商,未曾想當年的銷售額就達到 100 萬;第一年的好成績讓王先生信心倍增,經驗範圍也由鋼木門擴展到防盜門、非標門, 2010 年王先生的年銷售額就躍升至 1200 萬,成為業內外財富神話。
據瞭解,這樣的合作夥伴在旺家利並非少數。是的,是合作夥伴,胡氏兄弟將更願意將代理商變為聯盟,共同成就事業的聯盟。
胡氏兄弟憑藉專業團隊的支持、全面的營銷推廣方式、專業的經營指導、貼心的售後服務,也憑藉個人的魅力,吸引了眾多「聯盟」。
目前,旺家利集團以武義白洋工業區為總部,在永康、鄭州、瀋陽、西安分別設了製造分廠,並根據當地不同的銷售情況生產不同的品種。四年的時間,旺家利在全國各地設立了 12 個辦事處,在江蘇、安徽、江西、浙江這四個省的銷售網點已鋪到鄉鎮一級,其合作夥伴上千名。
【記者手記】
目前, 2011 年的房產交易一線城市明顯下降,二線城市比重明顯上升,二三級城市的高速發展已經逐漸成為了城市化發展的主角。上游樓市的火爆行情,直接延伸到了下游相關 產業。在旺盛購買力的支配下,門業市場生機勃勃、蒸蒸日上。不但樓市帶領門業發展,而且新的行業動態也給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商機,也讓行業開始新的洗牌。
從 2007 年成立之初,雖然僅僅只有 4 年時間,旺家利目前已經佔地面積 10 萬平方米,擁有員工 1400 餘人,中級以上工程人員和管理人員佔 100 餘人,擁有防盜安全門、鋼木室內門、別墅非標門、不鏽精鋼門系列產品四大生產製造基地。旺家利作為新生代強勢崛起,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來源:中國甘肅網)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3/yNMDcyXzM2MjMyNg.html
8月中旬,安潔士石油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潔士」)獲得盈峰創投、經緯中國和德豐傑合計1000萬美元投資。這是安潔士獲得的B輪融資,一年以前,經緯中國投了250萬美元,是為A輪融資。
安吉士主打替大型油田提供治理污水服務。無論是經緯中國合夥人方元,還是德豐傑中國副總裁程曉鵬,提到安吉士的技術,都頗為肯定,認可其是這一領域的領軍公司。
除此之外,安吉士還有著極為適合投資的各種因素--三個創始人分工合作,股權清晰而簡單;商業模式清楚,2009年初成立時,先是賣污水治理的設備,2010年公司轉型為提供服務,轉型成功,當年就實現了盈利。此外,由於石油系統的封閉性,天然形成了一定的准入門檻。
這個看起來很好的公司,能迅速做大,未來成功登陸創業板嗎?
一年多只賣了兩台設備
在安潔士董事長何文意看來,在石油系統開始市場化和對環保日益重視的雙重背景下,安潔士應運而生。
大慶油田公司總會計師閆宏2010年公開對媒體表示:「現在大慶油田的綜合含水率已達90%以上。換句話說,從地下采出的每噸油水氣混合物中,原油不到10%,90%以上都是水。」
何文意指出,像大慶油田這樣,「三次採油」比例很高,這些油水氣混合物中,還有很多添加劑。石油被提取後,剩下的水如何處理便成為幾大石油集團的頭疼難題。
所 謂「三次採油」,是相對「一次採油」和「二次採油」而言。「一次採油」是指打一個油井,石油自動噴出來;「二次採油」是指當油田不那麼「富」後,這種方式 下油不會自動噴出來,那麼採油工人在旁邊打一個口井,向這口井內注入高壓的水或氣,把石油逼出來;到「三次採油」時,工人向這口井注入的不是水,而是一些 聚合物。
越到後面,污水的治理就越難。開採年份越久的油田,往往「三次採油」的比例越高。
與此同時,2005年以來,國家環保總局多次展開「環保風暴」,對所有企業環保的要求在提高。2005年,山東省東營市先對勝利油田開出6000萬元的環評罰款後,後對媒體表示,可能將對勝利油田開出9億元的天價罰單。
這 時,何文意在交大安泰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EMBA的同學李松棠注意到了商機。2005年的何文意才30出頭,李松棠45歲,時任長春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總 經理。李松棠本科畢業於大慶石油學院,隨後雖游離於石油體系之外,卻一直跟本科同學保持聯繫,因而對石油系統有相當的瞭解。他深知,在石油系統內部,「採 油」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標,油田的主要研發力量集中在如何采出更多的石油,治污一直處於邊緣的位置。
李松棠一直在體制內,卻有著不安分的性格,他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可以說,這很可能是他人生中唯一卻也可能是最後一次的創業機會。
於是,2005年6月,何文意、李松棠,和另一個他們的EMBA同學粟元生,跟大慶石油公司聯合成立了大慶油田廢水研究項目部。這其實是安潔士的前身,但它甚至不是一個公司。三人一起出錢,主要是李松棠做技術,來研究治理石油污水的難題。
這 樣一蟄伏就是四年。2008年底,李松棠將技術難題大體攻克,三人覺得這事情可以做,於2009年3月成立了安潔士。隨後,李松棠又開始利用自己的同學關 係,開始向各大油田推銷安潔士研製出來的排污設備。幾百萬的設備,不是那麼好賣,到2010年,經緯中國發現安潔士之前,他們三個人不過賣了2台設備。
從賣設備到賣服務
2010年初,經緯中國合夥人方元注意到了安潔士,幾個月接觸與盡職調查後,5月份經緯中國決定投資。這是安潔士獲得的A輪融資,250萬美元,20%左右的股份。這意味著,經緯中國給安潔士的估值,約為8000萬元人民幣。
經 緯中國合夥人方元表示,他們看好安潔士首先在於他們的創新技術,就他瞭解的範圍來看,是最適合迅速處理油田高難度廢水的技術和設備;整套工藝高度集成化, 可以方便地用卡車運送到各個鑽井區塊處理污水--這決定了安潔士適合做油田污水處理服務,並且易於大規模擴張;安潔士的團隊很互補,創業過程很能吃苦。從 長遠來看,他們的技術有多層次的儲備,未來可在油田污水站改造等更廣泛領域有所建樹。
時至今日,何文意說到經緯中國,仍充滿感激:「經緯 中國投我們時,我們沒有盈利,甚至還不知道商業模式是什麼,它們就投了。經緯進來是做的中外合資結構,審批得很慢,而我們急需要錢,在投資協議簽訂後,經 緯還給了我們一筆過橋貸款。2010年聖誕節前後,B輪融資前,經緯又給了我們一筆過橋貸款。」
方元解釋:「2010年5月,我們跟安潔士已經簽了合同,只是因為審批時間長,錢暫時進不去。既然我們要成為股東,當然不願看到公司發展受到資金困擾。聖誕節那次,是因為安潔士急需要錢擴充產能,以滿足客戶方的需求。」
安潔士需要經緯中國的這筆錢,背後最深層次的原因是,它想從賣設備,轉變為賣服務。即不靠賣一台幾百萬的設備賺錢,而是給油田處理污水,處理一噸幾塊錢。而在安潔士最為擅長,卻是最難的壓裂廢水、鑽井泥漿處理等領域,處理一噸可以收費到120元。
從賣設備到賣服務的轉變,安潔士和經緯中國幾乎是一拍即合。他們的考慮是,中國的油田就那麼十幾家,賣設備的話,賣一台就少一個客戶,賣服務才是長期的、持續的盈利方式。另外一個考慮是,賣服務比賣設備,更利於技術的保密。
經緯中國給安潔士帶來了錢,所以安潔士不再急於靠賣設備來賺錢讓企業活下去。而是可以生產設備,去吉林油田、大慶油田去處理污水。這樣,2010年,安潔士做出了兩千萬元的銷售額,近六百萬的利潤。
今 年,安潔士開始B輪融資。最終,盈峰創投、經緯中國和德豐傑一共投資1000萬美元。何文意覺得,這三家投資機構,其風格差異極大:「我們就覺得經緯中國 對商業模式非常注重,要轉服務時,我們事先也有財務模型,但經緯中國做得特別細。而德豐傑就是非常關注技術,我們跟德豐傑中國的人談了幾輪,跟德豐傑總部 的人談了兩輪,80%的時間裡在談技術。」
讓何文意印象深刻的一個問題是:「當我們說我們是用微波技術來處理污水時,德豐傑的人問,微波 技術治污,溫度會很高,首先耗能高怎麼辦?然後外其他組件有可能被加熱而發生事故怎麼辦?」微波技術治污,即用微波將污水中聚合物的高分子打斷,使其變成 普通分子,再行處理就容易很多。
德豐傑中國副總裁程曉鵬還記得安潔士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們說在水中加了敏化劑,可以做到定向微波,根本不用擔心擔心高耗能或其他組件被加熱。我們在美國也投了很多水處理公司,他們一回答,我們就知道他們至少技術的方向是對的,不是忽悠。」
盈 峰創投是美的集團的核心關聯企業,決策比較迅速,簽了框架協議後,做了一週的盡職調查就決定投安潔士。對此,其合夥人呂丹解釋:「經緯中國、德豐傑已經調 查過公司的技術和相關背景了,在投之前,我們跟經緯和德豐傑也有溝通,我覺得在我們可以信任他們。因此,我們的盡調主要放在財務、管理層訪談及客戶走訪 上,技術、商業模式等就不再重複調研,故節約很多時間。如果是我們獨自投的項目,我們會謹慎很多。」
何文意告訴記者,拿到了1000萬美 元融資,一方面可以做更多的技術儲備,比如在油田污水站改造方向投入更多;另一方面則可以在大慶油田拓展、並開發更多的油田作為客戶。他滿懷期待的告訴記 者:「我們預計今年銷售收入做到6000萬元,利潤2000萬元。照這個勢頭,2013年上創業板不是夢」。
|
||||||
我的廠家朋友不多,因半途出家的 關係,在飽歷風霜的廠家眼中,我始終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少爺,不容易融入這圈子,不過阿黃是例外。我跟阿黃認識了一段不短時間,他是典型港式廠家,性格勤 奮、靈活、打不死。 我知道他這幾年生產LED照明產品,開始的時候他興奮地介紹LED行業的前景如何秀麗,由全球氣候變化講到國家十二五 戰略性產業,再講到節約能源產品怎樣改變世界,政府怎樣以金錢和法例來支持,想唔發達都難。那時候我當然不敢潑冷水,一來我唔多識,LCD跟LED差一個 英文字母,但屬截然不同的產品;二來廠家這股正能量沒法擋,不少不可能的戰役也是靠廠家一鼓作氣戰勝,樂觀是廠家的重要武器。阿黃進軍LED應該是三年前 的事,他剛告訴我已結束LED工廠。 在幹掉兩支紅酒的時間內,阿黃如泣如訴地說出他的LED故事,我的角色本應是充滿同情心的聆聽者,指定 動作是不斷點頭及附和:「你真係好慘,你真係唔好彩。」可是我說不出口,阿黃的LED故事我聽過太多,細節如出一轍,劇本沒分別,只是轉了劇中的主角,結 局殊途同歸。兩支紅酒後我的結論是:「阿黃,你抵×死!」 阿黃LED故事的主角當然是LED,主角出場當然要有氣勢,在內地有氣勢一定要有 國家參與。國家全力扶持LED產業是千真萬確,什麼十二五戰略性產業不是空話,全國由省到各級地方政府都一窩蜂推動LED產業——這就是問題所在。阿黃 LED故事再一次證明,由政府政策,而不是市場力量去帶動發展產業,是多麼高風險,多麼不合理。 各位千萬不要誤會,不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問題是支持力度過大。內地政府最具威力的武器,是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啟動龐大資源網絡去做一件事,這能力舉世無雙,由清拆民居到舉辦奧運到扶持LED產業, 話做就做,兼做到無得頂。LED廠家不夠錢開廠?無問題,政府會「安排」銀行提供優惠貸款。LED產品短期內需求不夠大?無問題,政府會「安排」各政府部 門和有關單位立即採用LED產品,訂單排山倒海。從無到有,內地政府可以從空氣中創造一個完整工業。
這個由政策創造出來的 工業,特點之一是誰最接近政策權力中心,誰最有運行。我敢斷言,過去幾年在LED產業賺最多錢的廠家不是銷售LED產品賺錢。怎賺?不用我多解釋吧。阿黃 有幾接近政策權力中心?阿黃跟我相比,他較接近,但相比內地同行,他是外人。在政策圈子搵着數,國企橫行,民企也要靠邊站,港商以為自己的關係網絡如何神 通廣大,是自欺欺人。在內地,當有一個前景秀麗的行業冒起,一個奇景立即出現,是參與者如蝗蟲般從四方八面湧至。不久以前這還是無人看好的新興行業,不消 一刻,所有人都在拼命打進這行業。行業狀態忽然間像成千上萬蝗蟲籠罩天空,漆黑一片,這些參與者從哪裡來?怎會這麼快出現?這問題不易解答,各位想知道內 地人做事的效率,在內地搞生意吧。最近我看到這段新聞,第一間網上團購公司約一年前在內地出現,現在內地有至少五千間團購公司。短時間內一窩蜂做廠,說明 了這些工廠的技術含量不會高,創新欠奉,重點是抄,是偷,是人有我有,但要快過人平過人。不要看低這聽起來不甚高尚的營商策略,工業從來不甚高尚,這策略 行得通,最致命是客戶的忠誠度薄如紙,隔籬工廠便宜少許便飛撲過去。LED這類短時間內崛起的行業,另一特色是產品價格以高速下跌,阿黃這類雄心萬丈的廠 家,仍想不通人家產品售價怎可以這麼便宜的時候,人家已再降價。我問阿黃內地究竟有幾多間LED工廠?他答不出來,但在他工廠附近一帶已數以百計。阿黃指 過去幾個月,差不多一半LED工廠倒閉。行業經過汰弱留強,供應減少,對留低的強者或許是好事,但我不敢肯定,因為這是內地,許多經濟定律在政策主導的環 境未必行得通。阿黃的LED故事我聽過太多次,我佩服阿黃的毅力,他已有下一個計劃,說到這時候,我有點醉,好像是關於太陽能。 蔡東豪 現 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tf6k.html
以下內容轉自新浪:
溫州地下金融鏈條雪崩 中秋節多公司控制人失蹤
理財週報記者 冀欣/文
溫州典當行借貸利率在3分左右,所謂的寄售行和投資公司一般利息在6分左右,相當於72%年利息
「是不是誰又跑路了?」
劉慶(化名)說自己快要神經衰弱了,只要來電顯示是家鄉溫州的號碼,他的心中總是會立刻堆滿不詳的預感,每晚很難入睡,總要喝很多酒,抽很多煙。
這個32歲的男子,在北京一家化妝品公司擔任市場部總監,祖籍溫州的他前年開始在朋友的撮合下,將20萬元積蓄借給了家鄉一家生產企業的老闆,月息3 分的高額回報讓他非常欣喜。今年國內投資渠道進一步收窄,房地產調控力度空前,劉慶思考再三,決定將手中閒置的一套房屋賣掉用於放貸,不僅如此,他還說服 了幾個親戚朋友,將共計400萬元左右的資金分別借給了幾家他自認為實力雄厚的企業老闆。
可誰知,7月底,其中一家企業老闆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外逃,當然,也帶走了劉慶辛苦積攢下的16萬存款。剎那間,36%的高息迷夢變成了一朝「血本無歸」。
然而更讓劉慶擔心的事還在繼續發生,溫州地區的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風險越來越明顯,借貸人「跑路」的消息隔幾日就會通過電話傳來,這意味著他和親友借給其他幾家企業的貸款也被列入高危,數百萬資金時刻命懸一線。
昨晚他又是一夜未眠。
中秋夜集體秘密逃亡
讓劉慶夜不能寐的是一則來自奧米流體老闆跑路的消息。在劉慶看來,這家公司旗下擁有多家分公司,經營狀況也一直不錯,這樣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開始擔心,大規模的「跑路運動」可能馬上就要開始。
劉慶所說的這家「奧米流體」公司位於溫州洞頭縣揚文工業區內,佔地近64畝,是當地一家知名閥門製造公司。
一個禮拜前,奧米流體公司300名員工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往年只發一箱方便麵當作中秋福利的老闆,今年居然要送全體員工集體去雁蕩度假,包括5名保安,費用由公司全包。
意想不到的是,當中秋節後他們歡天喜地的遊玩歸來,卻震驚的發現,兩天一夜裡,公司40多台、總價值上千萬的精密加工設備全部不翼而飛,董事長和總經理等負責人也不知所蹤。
無獨有偶,發生在那個晚的出逃事件還有另外一樁。
浙江祥源鋼業、溫州寶康不鏽鋼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吳保忠也在那一晚失蹤。
隔日消息傳出後,憤怒的供貨商和債主以及被拖欠工資的工人將公司團團圍住,廠房內囤積的鋼管被一搶而空,對於這樣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與寶康鋼業毗鄰的另一家公司工作人員李先生也始料未及。
「完全沒有想到突然就這麼跑了,之前毫無徵兆,寶康鋼業日常經營做的還是不錯的。」
據瞭解,寶康鋼業專業生產不鏽鋼無縫鋼管及不鏽鋼焊管等產品,自稱經濟實力雄厚,擁有固定資產1億元,流動資金6000多萬元,年產不鏽鋼無縫管10 萬噸以上。吳保忠為人所熟知的原因除了企業影響力較大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生活作風甚為高調,當地人形容為「經常開著自己500來萬的勞斯萊斯到處露 面」。
而之所以出逃,比較多的說法是因為身背巨債無力償還。坊間傳言,吳保忠所欠債務包括2億元銀行貸款、8000萬民間借貸和5000萬承兌匯票。
據其介紹,今年7月下旬與8月,海濱街道有4家企業老闆出逃,涉及皮革、機械等行業。
溫州式風暴失控蔓延
然而,這些都還只是冰山一角。關於企業老闆跑路的消息正在溫州一帶瘋狂蔓延。
不只溫州,「跑路」之風已經越吹越遠。
福建安溪縣城廂鎮公德村村委主任許火從經營著一家叫廣融信的擔保公司,已有10年之久,以「低吸高貸」的方式賺取息差,許火從一筆銀行貸款到期後未能再從銀行續貸,導致了整個資金鏈的斷裂,欠下3億元巨額本息。面對蜂擁而來的債主,許火從選擇了逃跑。
而在寧波奉化,至今已經有18年歷史,且擁有「唐鷹」等多個自主品牌,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褲裝研發和生產基地之一的寧波市唐鷹服飾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胡緒兒從8月27日至今下落不明。
類似事例已不勝枚舉。
更讓人恐慌的事情還在後面。
今年五月,台州最大鋼結構企業珠光集團浙江鋼結構有限公司董事長盧立強突然失蹤,3天後,他的屍體被人發現,警方排除他殺。坊間傳言認為盧之死與其債台高築有關,經初步調查,盧及其名下企業向金融機構貸款2.7億元,民間借款1.72億,總借款4.7億元。
而就在初秋到來的9月,曾經在銀行工作的29歲男子陳某因為參股的多家擔保公司跑路而受到牽連,債務高達數億,在瑞安跳樓身亡的消息在當地不脛而走。 緊接著,涉高利貸者服毒、自焚等各種傳言開始滿天亂飛,雖然真實性至今待考,但當地多位人士認為,借貸鏈條風險隨時可能釋放的信號明顯,恐慌情緒從溫州向 福建再向全國蔓延。
野蠻生長的民間借貸
據不完全統計,一個月來,長三角地區至少發生了20餘起借貸人「跑路」事件。而溫州龍灣區是本次爆發的重災區,這一波「跑路」的企業主,都或多或少與借貸領域有所牽連。
如今,曾經是民營製造業之都的溫州,已然步入了瘋狂把玩著民間資本遊戲的「炒錢之都」。
在整個溫州,民間借貸的參與度都非常高。央行溫州中心支行前不久進行了一次民間借貸問卷調查顯示,溫州有89%的家庭或個人參與了民間借貸。民間借貸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同比增長近40%。
目前,被列入溫州民間借貸交易活躍指數監測的樣本,包括近1000家融資中介開設的1300多個銀行賬戶。
在溫州,放高利貸的人有個統一的稱號,叫做「老高」,「老高」整日開著名貴的跑車在溫州街頭來往,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在當地,高利貸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親戚朋友之間的相互拆借;第二種就是批著合法的一個外衣的,比如說像擔保公司、寄售行、典當行、投資公司等等,變相的從事一些借貸的活動;第三種就是行事隱秘的地下錢莊。
高利貸在今年格外活躍的原因很多,銀根收緊,房企缺錢這些理由都無庸贅述,加上實業製造持續不景氣,於是越來越多缺錢的企業將目光轉向了民間借貸,從而抬高了利率水平,高息誘惑下,不少原本投資於實業的資本也開始發生了轉向。
一般來說,國家基準利率4倍以下的借貸尚屬於正常範圍,4倍以上就是高利貸,而目前來看,民間借貸利息大部分遠遠高於目前6.56%的年貸款基準利 率,溫州典當行借貸利率一般在3分左右,所謂的寄售行和投資公司一般利息在6分左右,相當於72%年利息。而1毛左右(年利率180%)的高利貸也屢見報 端。
民生銀行零售銀行部小微金融部總經理周斌此前接受理財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是很難想像做什麼行業可以還得起那麼高的利息,還不起那就都可能是壞賬。」
而另一位製造業的王姓老闆也表示:「借那麼高利息的貸款,販毒也賺不回來,所以跑路沒什麼意外的。」
上述王姓老闆表示,原材料、人工各種成本上升、貨幣政策緊縮,製造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低了,有的老闆會把企業資產轉化成借貸資本,這樣賺得更多。於是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高利放貸,這也是這一波跑路潮的主要原因,出問題的其實並不是實業。
而對於跑路這種行為,王老闆也有話說。
「跑路分兩種情況,一是為了暫時躲避追債風頭,最終要回來還債,沒準回來就不用還利息了;另一種則是不再回來還債,任憑名下資產被處置,但是部分實力較強的借貸人,逃債之後,又重新假借他人接盤資產。」
鬼魅潛行的影子銀行
8月以來,資金斷裂的魅影,吞噬著一個又一個看上去實力雄厚的企業,而諸多「落跑」背後,更多牽涉了「擔保」字眼。
據瞭解,近幾年,溫州突然冒出近千家大大小小的擔保公司,明處是為企業提供金融擔保服務收取佣金,暗地裡實際參與吸存放貸、受託發放貸款、受託投資等 業務,是有組織的「老高」,也為「老高」輸送借貸資金。其實溫州註冊的擔保公司不過幾十家,大多數屬於非法經營,儘管官方多次整頓仍未見明顯成效,不少此 次跑路的公司老闆都與擔保公司過從甚密,有的甚至自己就投資擔保公司。
相對比較正規化的小額貸款公司也在這個碩大的借貸市場中廝殺,他們與擔保公司一起充當著給「老高」提供短期資金的「二傳手」。
更有意思的是,在大量民間借貸行為發生之後,自然會有大量擔保抵押物滯留市場,在溫州人民路、錦繡路、龜湖路、百里東路等地區,「寄售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據瞭解,寄售是寄售行將物品折價變賣後再結算付款的過程,寄售行通過收取佣金獲利,如今,手握房產證、汽車等大件的寄售行也參與提供拆借,只是利息更高,一般達到6分以上。
金融鏈條即將雪崩
任誰都看的出風雨欲來。
這條貫穿銀行、擔保機構、小貸公司、典當行、「老高」等的金融鏈條已經越來越緊繃。
上文述溫州李先生告訴理財週報記者:「這是一個連環的套,上家失蹤了,下家只好也跟著逃跑,擔保人也要受牽連,銀行也很難倖免。」
民間借貸大致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種是短期借貸,比如某個企業找到一個好項目,短期內需要大筆資金,項目結束,借貸也隨著結束,這種借貸時間短、利息 高;第二種是長期借貸,借方有固定的點或固定的人,放貸就跟到銀行存款一樣,隨時存、隨時取,採取這種借貸方式主要是那些已經做出一定規模和積累了較好信 用的企業,利息低,但風險小;第三種稱為「老鼠會」,比如,A以2分月息把錢借給B,B又以3分月息借給C,C再把錢以4分的月息借給D,很少有人知道末 端是誰。
以第三種模式為突出代表,一旦有一家企業的資金斷鏈,很可能就如多米諾骨牌,牽扯其他相關企業陷入危境。
而更加讓人擔憂的是,珠三角地區以人情借貸居多,這是放大上述風險的導火索。以血緣、親緣、商緣為基礎的人際關係資源是借貸關係成立的重要前提,這種「人情保」方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數隻憑藉彼此的情面,卻沒有實在瞭解企業的經營情況,潛在的風險可想而知。
而在這個鏈條中,銀行扮演的角色也十分微妙,不少銀行職員利用體制性漏洞挪用公款放貸已成公開秘密,而不少高利貸資金的源頭都是銀行的低息貸款,個中隱患不言而喻。
像劉慶一樣被捲入這場風暴的人還有很多都在此刻承受著煎熬。
「現在是一個一個的跑,年底可能一群一群的跑,一旦民間借貸市場體系崩塌,對溫州經濟的打擊將是致命的。大家現在身上都安著個炸藥桶,期望銀行的貸款能放鬆點,那老高的冬天可能會過去。」
劉慶說他非常害怕在過年回家的時候,看到令人窒息的場景,紅油漆潑得到處都是,老高們為了還債變賣豪車,房價也隨之跳水。
老高跑路風波已經引發了很多人的警惕,目前不少投資公司和個人債主都在要求提前收款,這也讓原本緊張的資金鏈更加風聲鶴唳。
故事才剛剛開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3/yNMDcyXzM2NzcyNg.html
9月21日晚間,*ST白貓(600633,SH)發佈公告稱,公司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工商變更手續,並核發了新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變更後企業名稱為浙報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在 此之前,白貓股份原有資產與負債與浙報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浙報控股擁有的報刊傳媒類經營性資產進行置換。9月19日晚間,*ST白貓發佈公告稱,浙報發 展、錢報公司等16家公司相應股權已經履行完畢產權交割手續,其產權已經轉移至白貓股份名下。而白貓股份原有的申康清潔等4家公司的相應股權已經置出至美 加淨日化名下。
這意味著歷經多次重組動盪的日化企業白貓將正式告別A股市場。
此前,白貓股份主營牙膏等口腔清潔用品,其控股子公司上海牙膏廠曾是同行業中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企業之一,並擁有「美加淨」、「中華」、「白玉」、「留蘭香」等一批知名老品牌。
時隔多年,這些品牌早已不復當年輝煌,*ST白貓由於連續虧損,於2010年4月30日起被暫停上市。而在此次資產重組後,作為白貓日化資產的接收方——美加淨日化,也成為了浙報傳媒的全資子公司。
有日化業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按照浙報傳媒與白貓股份大股東上海白貓集團的協議,下一步,白貓集團還將從浙報傳媒手裡回購日化資產。
但即使回歸白貓集團,這些「老上海」品牌的命運仍不免令人擔憂:是繼續維持不死不活的現狀,還是發力自救,抑或出售給周圍虎視眈眈的外資們?白貓的故事注定不會冷清。「今後怎麼發展,總歸是有想法的。」9月21日,白貓集團一內部人士表示。
白貓A股落幕
「以民族日化行業整體衰敗的大背景,並不能完全解釋白貓股份的淪陷。」
2001年6月,雙鹿股份與白貓集團下屬子公司——上海牙膏廠進行整體資產置換,並更名為白貓股份。
彼時的白貓集團,風頭正健。在改製為上市公司前,上海牙膏廠每年利潤都超過千萬,2001年的淨利潤就為3000萬元。不過,儘管上市公司以「白貓」聞名,但「白貓」的品牌並不在牙膏廠中,而在白貓集團下屬的另一家子公司白貓有限。
借 殼之後,2002年,白貓股份即實現主營業務銷售收入3.27億元,利潤7791萬元。但從2003年開始,白貓股份主營業務收入與利潤開始下 滑,2004年白貓股份淨利潤同比下降80%多,2005年,白貓股份虧損3800多萬元。到2009年,白貓股份再次虧損1931萬元。因為連續虧損, 白貓於2010年4月30日起被暫停上市。
國內牙膏企業的收購兼併,外資企業的獨資化,以及國外資本湧入,使得牙膏行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本公司因經營規模小,受到衝擊也較大」——白貓股份解釋。
「以民族日化行業整體衰敗的大背景,並不能完全解釋白貓股份的淪陷。」一位關注白貓股份的投資人士認為,儘管民族品牌市場佔有率不敵外資,但以兩面針、冷酸靈、藍天六必治、田七等為代表的本土品牌,加大了聯合重組、產品創新、品牌推廣,亦呈上升趨勢。
一 位日化企業資深人士稱,白貓的衰落,與體制和經營者息息相關:「做日化產業,除了眼光外,還要腳踏實地地去做市場、做終端,而不僅僅是開個會立個目標就行 了。」在他看來,作為國企的白貓集團,領導人由國資下派,卻並不懂經營問題。他同時透露,在此之前,白貓在全國擁有多個銷售處,但存在內部人「吃裡扒外」 情況。
白貓集團旗下白貓有限,也與上市公司一起陷入經營困境,年虧損達數千萬元。2005年底,李嘉誠旗下的和黃收購了白貓有限的控股權,與白貓集團共同組建了和黃白貓。
與浙報傳媒的此次重組,伴隨企業名稱的更改,「白貓」二字將僅僅成為A股市場的一個回憶。
自救戰還是爭奪戰?
「如果他們願意賣(中華),我們不會拒絕。」聯合利華表示
退出A股市場的白貓日化資產,下一步將何去何從?畢竟,白貓手握「中化」、「美加淨」等諸多老品牌。
下 一步,白貓集團可能將從浙報傳媒手裡回購這部分日化資產。不過,老東家對於這塊資產也有心無力。2010年白貓股份淨利潤為248.44萬元,但其在 2010年年報中坦言,「公司盈利的主要原因是2010年12月公司獲得上海市徐匯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給予的扶持資金1800萬元。」
在白貓重組的幾年裡,外資收購傳聞不斷。傳聞主角有兩家,一是李嘉誠旗下的和黃,一是聯合利華。
2005年底收購白貓有限後,2008年4月,和記黃埔和白貓集團再向和黃白貓增資10億元。其中,和記黃埔出資8億元人民幣,白貓集團將「白貓」品牌作價2億元,轉入和黃白貓。
9月22日,和黃白貓副總經理虞忠勤,對於是否會繼續收購白貓股份的資產,表示不予置評。
自2006年收購以來,直至2009年,和黃白貓才首次扭虧為盈。前述日化企業人士則透露,因為市場不順,目前和黃白貓已經轉向做商銷市場。「主要還是和黃不太懂做日化。」
相 比而言,聯合利華欲收購白貓手中「中華」品牌的意圖非常明顯。此前,聯合利華取得了「中華牙膏」品牌經營權,打造中華牙膏17年,近年單是廣告費每年就投 入約億元。而「中華」商標使用費卻是水漲船高。2009年是2829萬元,2008年為2607萬元。這也成了白貓股份十幾年來重要的收入來源。2010 年,聯合利華的「中華」商標使用費為2064萬元,佔其銷售額的2.5%,「中華」牙膏年銷售額已超過8億元人民幣。
「如果他們願意賣(中華),我們不會拒絕。」9月22日,聯合利華大中華區副總裁曾錫文對記者表示。
曾錫文同時表示,當初租用「中華」時,高露潔、佳潔士等外資品牌尚未進入中國,但這麼多年下來,「中華」牙膏市場佔有率逐步增加。而其他的國內品牌,則一直處於下滑的趨勢。
但前述日化企業人士認為,目前白貓手中最有價值的就是「中華」品牌,但「誰敢賣民族品牌?」「要他們肯賣才行。」曾錫文也說。
而 除了「中華」,「美加淨」品牌歸屬四個企業,和黃白貓和白貓股份分別生產洗衣粉類和牙膏類產品、上海制皂有限公司生產香皂類產品,上海家化負責美加淨化妝 品的生產。重金打造「美加淨」品牌的上海家化一直有統一這個品牌的想法。日化業消息人士稱,在白貓股份重組完成後,家化應會有所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