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三季報已經披露完畢。在整個白酒板塊公司業績一片靚麗的情況之下,卻有一家白酒公司第三季度業績逆勢下降了60.25%,而讓公司業績承壓的卻是房地產業務——這一家公司就是順鑫農業(000860.SZ)。
在業績“逆勢”下滑的情況下,公司股價一度應聲下跌。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早在今年三季度,公司大股東早就進行了悄無聲息的減持套現,拋售了4.61%股份。
房地產業務拖累業績
今年前三季度,白酒板塊公司業績表現靚麗,既有貴州茅臺的預收賬款創歷史新高,又有五糧液的完成全年銷售計劃,然而就在行業績“飄香”的時候,順鑫農業卻發布了三季報業績地雷——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減少了14.3%,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了60.25%。
因業績不佳,公司股價10月31日出現了大幅度的下跌,隨後減幅有所收緩。
據了解,公司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房地產業務收入增長緩慢,而借款利息的費用化金額大幅度增加。
令人奇怪的是,公司房地產業的頹勢,卻是發生在今年全國房地產業務複蘇的背景之下。
公開資料顯示,公司的房地產業務主要包括包頭、海口以及北京下坡屯的項目。“最近房地產項目落成之後收入不多,但是有財務費用支出,所以房地產業務就出現了業績的虧損。目前,在海南的項目比較一般,北京地區的住宅還好,商業地產就比較一般。”11月1日,公司證券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據該人士介紹,北京商業地產大概有20多億元的項目,包頭有10多億元,海南有幾億元,但是總體來說銷售起來“沒有那麽快”。
資深市場人士李鷹桂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順鑫農業是國企背景,所以效率比較低,這才是房地產業務銷售較差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地產是順鑫農業除了白酒和屠宰之外最大的業務,但是一直拖累公司業績。2014~2015年,順鑫農業財務費用分別高達1.6億元和1.71億元。
而隨著白酒行業的回暖,今年上半年,公司白酒業務的營業收入為32.5億元,同比增長了4%,屠宰行業收入也增長了23.8%。然而這依舊難以彌補房地產業務的“大洞”。
大股東悄然減持
事實上,對於順鑫農業而言,房地產業務拖累業績的問題並非能一時解決。公司早期揚言脫離房地產業務,但一直未有實質性的進展。有券商發布研報認為,稱房地產業務剝離之後,將有助於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估值。
“剝離前值多少錢,剝離後又值多少錢,都很難說,對順鑫農業而言,剝離房地產業務可能還要征得地方國資委的同意什麽的,恐怕沒那麽容易。”李鷹桂說。
上述公司證券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公司確實計劃剝離房地產業務,但是目前來說還是“想把可以開發銷售的房地產先處理掉”。
房地產業務拖累總業績的問題懸而未決的同時,大股東已“悄然減持”。三季度報告顯示,順鑫農業的大股東北京順鑫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已減持997萬股,減持占比達4.61%,這也是公司近年來最大幅度的一筆減持。
“我看過順鑫農業的走勢圖,其實隨著這一波白酒板塊的上漲,這只股票的價格之前已經出現了上漲,大股東這個時候減持很正常。”李鷹桂說。
周三(11月2日)大盤總體呈現低開低走的走勢。早盤隨著避險情緒的升溫,黃金概念股扛起領漲大旗,期間股權轉讓概念股爆發,券商股也逐步走強,大盤多次上攻試圖翻紅,但受煤炭、鋼鐵、釀酒、保險等權重股的拖累,股指繼續在低位震蕩。午後,大盤一度向3100點尋求支撐,黃金股再度單騎救主,物流、次新股送來助攻,大盤終於止跌回升。但尾盤隨著樂視網(300104.SZ)的大跌,創業板跌幅逾1%,滬指受到拖累也出現小幅跳水。
截至收盤,滬深股市全日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102.73點,下跌19.71點,跌幅0.63%,成交額2,216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692.65點,下跌103.49點,跌幅0.96%,成交額3,267億元;創業板指收報2,146.4點,下跌30.05點,跌幅1.38%,成交額885億元。兩市全天成交合計5483.82億元。
盤面上,煤炭、鋼鐵、釀酒等權重股表現低迷,市場熱點較少且集中,賺錢效應較差。今日兩條領漲主線貫穿始終,一為股權轉讓概念,二為高送轉板塊。在股權轉讓板塊中,隨著武昌魚(600275.SH)複牌後二度漲停,股權轉讓掀起漲停潮,另有四川雙馬(000935.SZ)、國棟建設(600321.SH)、天馬股份(002122.SZ)等六只個股封板;在高送轉板塊中,煌上煌(002695.SZ)複牌漲停的帶動下,溢多利(300381.SZ)、威帝股份(603023.SH)、漫步者(002351.SZ)等皆以漲停收盤,名家匯(300506.SZ)、天潤數娛(002113.SZ)等漲幅均超7%。隨著避險情緒的升溫,黃金板塊曾單騎救主,領漲兩市。金貴銀業(002716.SZ)逆市封板,中金黃金(600489.SH)、湖南黃金(002155.SZ)、山東黃金(600547.SH)等漲幅均超6%。
周三市場情緒的低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偽恒大舉牌”概念的重挫,其中“王的女人”梅雁吉祥(600868.SH)無奈跌停,其余個股均以綠盤報收。消息面上,梅雁吉祥昨晚公告稱,截至10月31日,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公司股票已被全部減持。此前公司曾披露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30日,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持有公司股份9395.83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95%,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恒大人壽短炒梅雁吉祥並清倉賣出這一行為影響較為惡劣,勢必對恒大概念股帶來負面影響,之後相關股票走勢恐不令人樂觀。
在資金方面,截至收盤,滬股通凈流出逾9億元。另外,央行周三進行8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3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1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有1550億逆回購到期。央行公開市場今日凈回籠資金達到350億元,結束連續10個交易日的資金凈投放態勢。這顯示出在月初資金面趨緊態勢緩和的背景下,央行有意降低資金投放力度。
對於後市,巨豐投顧較為樂觀,其認為滬指突破3100點後,連續調整,周二小幅放量收高,結束調整。今日在外圍繼續下跌和恒大清倉梅雁吉祥等利空影響下,3100點整數關再次受到考驗,目前大盤下方年線支撐明確。深港通開通在即,大盤震蕩向上的格局不改。目前市場成交量不足以啟動趨勢性行情,投資者仍需控制倉位,高拋低吸為主。操作上,繼續關註殼資源股、深港通受益股。
源達投顧認為,目前滬指依然處於年線上方,因此不存在系統性的風險,近期內指數還是有望再次去上摸前高以及3140點的勢頭。
外圍市場方面,今日亞太股市整體下跌。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發稿,日經225指數跌1.68%,韓國綜合指數跌1.44%,香港恒生指數漲1.32%。
在中國制造業向高端轉型的關口,高技能人才的“一人難求”成為最讓企業主們頭疼的事。
由摩根大通支持發起,清華大學和複旦大學共同合作完成的《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報告11月3日在北京發布。這份報告稱,技能勞動者數量目前只占全國就業人員總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更是僅占5%。
2015年5月,國務院推出《中國制造2025》,制定2020年和2025年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指標,今後中國對於技術專業人才和技能型工人的需求將是巨大的。技能人才供給的嚴重不足將成為未來實現制造業2025計劃的最大掣肘。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中國人才研究會會長何憲在3日舉行的“中國科技創新激發人力資源轉型”研討會上表示,中央文件已經把技能人才提升到了和科學家、企業家同等重要的位置,下一步技能人才改革的核心是完善技能人才的薪酬激勵機制。
“待遇偏低是技能人才發展不起來的根本原因,只有把技能人才待遇提到社會羨慕的水平,才能改變當前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何憲說,國務院鼓勵地方對重點領域緊缺的技術工人在大城市落戶、購租住房、子女上學等方面予以支持。
產業升級拉大技能缺口
報告稱,企業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問題,技能越高勞動力缺口越大。雖然有9.93億勞動人口,但技能人才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卻不盡人意:大學生技能結構與市場脫節;職業教育的生源和質量堪憂;本應該作為技能人才主體的農民工接受職業培訓的機會依然匱乏。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深刻且重大的結構性調整和變革。摩根大通亞太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歐冠昇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將不再單純依賴傳統工業的推動,創新、技術和消費正在逐步發展成為新的重要驅動力。長遠來看,這一變革無疑是積極向好的,但在短期內也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缺少能滿足這些領域企業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摩根大通全球慈善基金會亞太區負責人徐丹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在當前中國經濟正在轉型過程中,中國勞動力市場正在經歷一定的錯配。摩根大通全球慈善基機會希望通過支持清華和複旦這份研究報告能夠幫助更多的利益相關方更好地理解中國勞動力市場,從而幫助其日後的相關工作中更有的放矢。
報告執筆人之一,複旦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袁誌剛認為,在全球化競爭的趨勢下,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將會增加技能工人就業的比例,特別是當前在價值鏈不斷升級的態勢下,這種增長趨勢將會更加明顯。
由於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大量外資制造業撤離中國流入東南亞尋找更低的勞動力資源,這對於中國長期以來依靠廉價勞動力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挑戰。
袁誌剛說,資本流出對於不同技能的勞動者影響是非對稱的。其中,對於低技能勞動者的就業總體呈現負向沖擊,且沖擊幅度較大,而企業向高端升級之後對於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則會進一步擴大。
報告顯示,不同技能水平行業的增長和空間分布變遷存在顯著差異。在2003到2013年間,就業增長最快的制造業行業主要由高技能行業構成,例如核輻射加工業,烘爐、熔爐及電爐制造,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環保、社會公共安全及其他專用設備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等。
同時,行業間的技能水平出現馬太效應,前期技能水平越高的行業,後期不僅保持了相對更高的技能水平,其提升幅度也更大,吸引的高技能人才越多。
從制造業行業的就業空間分布來看,高技能行業總體存在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而西部地區高技能行業就業的損失最大。在未來,相比於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將獲得更快增長。
勞動力老化加劇技能缺口
報告發現,勞動力規模縮減和年齡老化是導致技能缺口嚴重的根本原因。
如果將勞動力人口按年齡分為“15-24歲”、“25-44歲”和“45-64歲” 三組,分別表示低齡勞動力人口、中齡勞動力人口和高齡勞動力人口,那麽勞動力的年齡結構將從1978年的“33%-42%-25%”結構轉變為2010年的“23%-44%-33%”結構。低齡勞動力比例減少了10個百分點,高齡勞動力比例增加了8個百分點。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表示,勞動力供給規模減少導致的工資水平上漲,促使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發生轉型升級,這對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人口老化之後,老年人接受新技能的能力比較差,從而會加劇長期技能缺口。
李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勞動年齡人口老化的趨勢並不會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放開之後而發生根本改變,根據人口金字塔圖的測算,“全面二孩”對緩和勞動力規模縮減和年齡結構老化的效果非常有限。
報告顯示,到2030年,勞動力的的年齡結構將變為“24%-31%-44%”結構。與2010年相比,低齡勞動力的比例減少了9個百分點,高齡勞動力的比例增加了11個百分點。
李強認為,當前必須通過吸引外來勞動力流入和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來解決勞動技能缺口的問題。然而,現在的情況是政府在職業技能培訓上的投入不足和低效共存。作為技能人才主體的農民工在就業、薪酬、社保、培訓機會等方面都難以享受城鎮本地居民平等的待遇,這些都制約著技能人才的發展。
職業培訓應助農民工進入中產
報告稱,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技能回報上升。技術進步帶來經濟增長,提高了所有勞動力的基本價格,但高技能勞動者的收入上升相對快於低技能勞動者。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大學及以上學歷勞動力工資是初中及以下勞動力工資的1.86倍,這一數字在 2013年增長到2.75倍。
技能人才是《國務院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中確定的七類重點群體之一。國務院要求完善多勞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
袁誌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農村轉移勞動力是中國技能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他們沒有接受充足的職業培訓,大部分人難以享受到技能回報上升帶來的紅利。
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智能化生產要求低技能勞動力技能水平的不斷提升。但是,受教育程度低、培訓機會缺乏等問題使得農民工無法適應產業升級和企業發展的需要。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現狀
長期以來,農民工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中一直陷於“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困境之中。報告顯示,我國農民工人口數量在2015年已接近2.8億,超過全國勞動年齡人口的1/4。只有33%的農民工接受過技能培訓,僅有5.9%的農民工擁有職業技術證書,經過培訓部門安排上崗的農民工比例僅為0.3%。
報告課題組在廣東等省份的一項調查顯示,農民工獲取職業技能方式有“本人自學、邊學邊幹”(29.9% )、“ 自己拜師傅學習 ”(24.6% )、“ 通過親戚 、朋友或老鄉教的”(14.5%),即近70%的農民工是通過這些非正規的培訓方式獲得職業培訓,而通過企業/單位、學校、社會團體或政府組織的正規培訓獲得職業技能的總計比例僅達31%。
農民工接受正規職業培訓的機會太少制約了他們對新技能的學習和職業技能的提升。這對其從業收入增加、職業地位提升等都具有較大影響。
李強認為,在社會階層日益固化,貧窮產生代際傳遞之時,對於底層民眾來說,教育成為性價比很低的投入,政府應該推進職業培訓平民化,通過國家財政補貼,扶助農民工尤其是年輕一代農民工提升技能。
“讓農民工靠自身職業技能成為中等收入群體是關系到中國收入分配結構改善以及產業結構轉型的大事。”袁誌剛說。
報告建議,打通農民工職業上升通道,拓寬農民工的正規培訓渠道,鼓勵市場化培訓機構或社會企業 的發展,對缺少支付能力的學員可通過提供職業培訓基金或者職業培訓貸款等方式提供幫助。
何憲也表示,下一步政府將完善技能人才薪酬激勵機制並拓寬技能人才的晉升通道,引導企業合理確定技能人才薪酬水平,加大對技能要素參與分配的激勵力度,探索建立企業首席技師制度,鼓勵企業采取協議薪酬、持股分紅等方式,試行年薪制和股權制、期權制,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
樂視控股CEO賈躍亭11月6日晚間發文提到樂視的融資問題,指樂視“融資能力不強,方式單一、資本結構不合理,外部融資規模難以滿足快速放大的資金需求”。
事實上,就樂視汽車而言,其首輪融資就達到了10.8億美元,這是一般的創業項目根本無法想象的。不過,有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樂視造車消耗了太多的錢,賈躍亭現在必須趕緊把棋子布局下去。
投資方都是大財團
燒錢太猛,樂視現在缺錢了,主要原因在於汽車和手機兩塊業務。賈躍亭在信中提到,樂視汽車前期投入巨大,陸續花掉100多億的自有資金。
然而,就在快兩個月前,賈躍亭剛剛宣布樂視汽車完成10.8億美元首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國家電網旗下英大資本、深圳市政府投資平臺深創投、聯想控股、民生信托、新華聯以及宏兆基金等知名機構。賈躍亭還特別對柳傳誌、盧誌強、沈國軍、傅軍、姚其湧等知名企業家表示了感謝。
從公布的投資方來看,都是盤子非常大的投資機構。資料顯示,英大資本的背後是國家電網,屬於國有資金,截至2015年6月底,其母公司英大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約157億元人民幣。深創投和樂視有非常深的淵源,早就2008年就投資了樂視網。民生信托隸屬於泛海控股,管理資產超過千億。新華聯是涉及地產、石油化工、投資金融等多個板塊的產業集團,2015年企業總資產達到736億。
對於樂視的融資情況,一位汽車行業的資深投資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樂視汽車的融資金額非常大,一般的機構根本無法靠近,因為VC機構盤子小,投資回報周期都比較短,根本扛不住智能汽車的生產周期,而且真正的商業應用要克服非常多的障礙,這種情況下,也只有大財團看好這個方向才可能往里面砸錢。
該投資人還認為,智能汽車中一些關鍵性的技術可能最先商業化,對於小機構來說,這可以是一個關註點。
據此前流傳的樂視汽車商業計劃書,樂視汽車在2016年至2022年總投入預計為79億美元,主要以貸款形式解決,計劃股權融資A輪、B輪和Pre-IPO共三輪。樂視汽車預計2021年上市,整體估值為900億美元。若在2020年前未上市,大股東將以年化12%的利率回購股份。
“之前在德迅投資的時候曾經通過其他渠道接觸過樂視汽車的項目。”雲九資本董事總經理邱諄向記者回憶,當由於當時投資偏重早期項目,重視高回報、長期的投資,對於樂視汽車當時理論上處於天使階段卻使用PE甚至Pre-IPO的經濟模型,邱諄表示看不懂。“如果是按天使階段的邏輯,顯然太貴了,而且預期回報還是不夠高。如果是按PE的投資邏輯,那肯定要做很多盡職調查,比如財務數據,可是根本沒東西可看。”
“汽車這個領域第一天開始就必須是高投入,所以10億融資並不奇怪,事實上燒完這麽多錢真的能造出像樣的車,已經是很不錯的業績了。融了這麽多錢,又不能稀釋過多股份,估值必須往上擡。”邱諄對記者說道。
樂視需要資本故事
賈躍亭在9月份的G20工商峰會上表示,樂視樣車已正式在美國下線,在百公里加速、續航里程等關鍵指標都是全球領先的。同時,在自動駕駛及車聯網等創新型技術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產品量產已進入倒計時階段。
他也在公開信中表示,樂視汽車10.8億美元首輪融資已經完成,再加上此前投入的自有資金,已能基本滿足汽車生態需求,自此不再需要其個人和LeEco的資金支持,並稱“無論外界如何質疑,我們使命不變。我們要打造全球化的互聯電動智能共享交通生態系統,讓中國的汽車產業第一次站在世界汽車工業的最前沿。”
“汽車是樂視是整個資本運作的核心。”邱諄認為,樂視的汽車業務應該會盡力撐下去,現在更大的問題可能在手機方面,手機業務的虧損拖累了其他生態,造成整個資金鏈的壓力。
剛剛補充完彈藥的樂視應該不缺乏向市場證明的能力,然而不到兩個月後,賈躍亭發出公開信,稱由於資金鏈緊張,不再將自有資金以及LeEco資金用於樂視汽車。這封公開信一定程度揭露了目前樂視存在的問題,依靠補貼成長起來的手機業務也在短期內提升了整體業務風險。
“A股市場為了維持高估值,必須不斷有資本故事,賈躍亭有這個壓力,必須要盡快把布局中的棋子快速下出去。”邱諄認為,賈躍亭是有眼界和格局的,但是缺乏非常穩固的落地能力。
第一財經記者也聯系了新華聯以及英大資本方面詢問關於樂視汽車的投資回報前景,但截至發稿前還沒有對此進行回應。
據公開信息,新華聯當時對樂視汽車的投資額是5000萬美元。新華聯控股總裁傅軍本人對汽車產業很有興趣,此前投資過長豐汽車和揚子皮卡,而新華聯近年來也在新能源方面發力。今年8月中旬時,傅軍曾經到訪樂視,最終敲定了對樂視汽車的投資。
而英大資本成立於2015年9月,其母公司英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國家電網,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在公募基金方面,英大基金主要以中低風險、穩收益的產品為主。
上周回顧
宏觀經濟數據
民間投資增速回升,地產投資保持穩健。國家統計局公布10月經濟數據。10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與9月持平);1~10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3%(1~9月8.2%),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1~9月2.5%)(圖表1),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6.6%(1~9月5.8%);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0%(9月10.7%)。
財政支出增速大幅下滑。財政部公布10月財政收支數據。10月財政支出同比下降12.5%(9月11.3%)(圖表2),財政收入同比增長5.9%(9月4.9%),財政盈余和財政存款增加,土地出讓收入增速加快。
外匯繼續流出。央行公布10月央行資產負債表,央行外匯占款下降2679億元(9月-3375億元)(圖表3)。10月外匯儲備下降457億美元,考慮美元升值導致外儲估值下降,不排除央行進行了遠期外匯操作。
對外直接投資保持高速增長。商務部公布10月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情況。1~10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額同比增長0.2%(與1~9月持平),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同比增長53.3%(1~9月53.7%)。
房價漲幅放緩。統計局公布70大中城市房價。10月一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分別上漲0.5%、1.3%和0.9%,增速放緩(9月3.3%、2.3%和1.2%)(圖表4)。
宏觀經濟政策
公開市場凈投放6020億元。其中包括MLF操作3020億元,6個月和1年期MLF利率分別為2.85%和3.0%,與上期持平。
國務院辦公廳11月14日印發《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預案按照政府性債務風險事件的性質、影響範圍和危害程度等情況,劃分I-IV級風險事件級別,相應實行分級響應和應急處置。
人民幣與外匯市場
銀行間市場利率小幅上升。上周銀行間市場7天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2.75%,環比上升27bp。
受海外債市拖累,國債收益率上行。上周五銀行間市場10年期國債收盤收益率2.91%,周環比上升11bp(圖表5)。
美元走強拖累人民幣匯率,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平穩。上周五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6.8496,一周貶值1%(圖表6);即期匯率周五收盤價6.8912,一周貶值1.1%。
本周及近期展望
周日(11月27日)國家統計局將公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預計12月召開,將確定明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取向。
嚴重的產能過剩已經讓中國裝備制造業深陷泥潭。
“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不足導致裝備制造業產品訂貨下降、價格低迷。”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副院長聶秀東說。
27日,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對外表示,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形勢依然嚴峻,結構性矛盾突出,面臨下行壓力,並將在底部盤整。
低層次產能過剩對於投資來說無疑是一種浪費,同時也給企業發展帶來了很大風險。攝影/章軻
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的最新調查發現,目前,我國泵、閥門、壓縮機制造,采礦、冶金、建築設備制造,汽車制造,電機制造,電線電纜光纜及電工器材制造,通用儀器儀表制造及專用儀器儀表制造等行業企業的出廠價格指數均出現明顯回落,這說明,“部分關鍵行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對產品價格形成下行壓力。”
“低層次產能過剩對於投資來說無疑是一種浪費,同時也給企業發展帶來了很大風險。”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河新說,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周期長、投資較大的行業,其發展需要得到國家的大力推動和支持,但在鼓勵其發展的同時,也要避免區域性重複投資的行為。
李河新說,有些地方企業投入大量要素,但缺乏核心競爭力,從而導致區域結構趨同化,同時,由於過分追求地方財政增長,因而加劇了區域內重複投資,造成產能過剩,給地方和企業發展都帶來了投資風險。
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姚麗媛以大型鑄鍛件為例說,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幾大重機企業雖各有側重,但經過幾十年市場演變後,各大重機企業在很多專業領域高度重合,關鍵重大設備重複建設現象嚴重。
姚麗媛介紹,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推動重型機械企業大量投資以擴大產能、推動技術改造,進一步加劇了大型鑄鍛件加工能力的產能過剩。
此外,一些非本行業企業也都新建重型裝備制造企業,盲目擴建現象嚴重。“如鐵路建設企業建有盾構機制造廠,航空、船舶等央企利用國家資金,改行制造重型機器產品,進一步向社會發出錯誤信號,導致產能大量過剩、無序競爭。”姚麗媛說。
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郭文娜還表示,“目前,我國工程機械市場中的低端產品,基本都處於產能過剩狀態。”
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工業工程所助理研究員聶喜榮以農業機械為例介紹,目前大部分企業只能生產一些傳統農業機械產品,而這些產品絕大部分都是附加價值和技術含量都很低的產品,且這些產品供大於求,產能過剩。
“例如,小型拖拉機、三輪農用車、單缸柴油機等,而對於大部分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高的大型農業機械產品,我國不能自主生產,部分能生產的產品也產量不大,供不應求,且能夠生產的大中型農機產品的生產企業的效率不高,目前,占市場需求90%以上的國產農業機械產品為中低端產品。”聶喜榮說。
作為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正面臨重要的發展拐點。
人社部上月公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全國企業年金基金業務數據摘要》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企業年金覆蓋人數只比2015年底增加了7.92萬人,收益率也跌到了2.63%的低位。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經濟下行壓力不小的大環境下,向來對員工“慷慨”的大型國企迫於“手頭緊”,開始縮減年金的支出,一些產能過剩的企業甚至已經停止繳費。
在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看來,在這一輪年金制度改革中應加入“自動加入”、“放開投資個人選擇權”和“生命周期基金”等舉措來擴大企業年金的覆蓋面。否則,企業年金有可能走向漫長的疲軟和增長乏力。
人社部原副部長、現任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表示,應考慮降低幾個點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率,將之轉化為年金的企業繳費,以便快速擴大年金的覆蓋面,提高個人的養老預期。
企業年金市場“僧多粥少”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新建年金的職工人數只比上年增加了1%,而2007~2014年間的年增長率均超過11%,其中2011年增幅高達18.1%。
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企業年金的參與職工只比2015年底增加7.92萬人;同時下滑的還有投資收益率,僅為2.63%。
這些年來企業年金的投資收益並不穩定,除了2007年資本市場比較火爆,投資收益率達到41%之外,一般維持在3%~9%之間。2015年度加權平均收益率達到9.88%,創下了2007年來的新高。從2016年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全年的收益率將創出近年來的新低。
事實上,2016年已是企業年金陷入停滯的第二年,2015年企業年金的覆蓋人數也只增加了23萬,而在2014年,同比增加人數高達237萬。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齊傳鈞表示,企業年金在過去十年中的成果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下取得的,經濟增速一旦下滑,年金的新增覆蓋面立馬就回落了,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擴大企業年金的覆蓋面,是未來必須面對的難題。
中國人壽養老發展規劃部副總經理李蔚在上月24日舉行的“年金制度深化改革與道路抉擇”研討會上表示,年金管理機構在市場拓展時明顯感覺到大客戶少了,而且大客戶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繳費能力也在下降。
一位銀行系企業年金管理部門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長期以來年金市場處於“僧多粥少”的局面,50多個牌照爭奪一個萬億的市場,競爭原本就非常激烈,經濟下行更加劇這種“吃不飽”的狀況,有些產能過剩的企業已經開始停止繳費。與此同時,市場也開始出現兩極分化,大客戶更多地向保險系的年金管理機構集中。
從2004年成立至今,企業年金用了12年時間才使基金規模突破萬億,與制度建立之初業內人士的設想相去甚遠。
鄭秉文表示,與基本養老金保險相比,企業年金的整體水平還很低。到2015年底,建立年金的企業數量只占全國企業法人單位的10%,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參與人數只相當於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的6.55%,占城鎮就業人口比例只有2.99%,與發達國家60%的水平相去甚遠。
從基金規模上來看,2015年企業年金積累基金規模只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26.95%,占當年GDP的比例不到1.5%。
“如果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的參與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依然承受巨大壓力,構建‘多層次混合型’福利體系的目標就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鄭秉文說。
“自動加入”激勵中小企業
覆蓋面狹小是當前企業年金廣受詬病的主因之一。建立年金的企業多數為能源、電力、鐵路、交通、煙草等壟斷型和資源型企業,還有銀行、證券、保險等盈利不錯的金融企業。從繳費額占年金積累總額比例來看,約75%為國有企業,企業年金也因此被稱為“富人俱樂部”。
在經濟下行及“去產能”的大背景下,“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國企繳費能力的下降直接導致企業年金停步不前。
鄭秉文說,擴充企業年金覆蓋範圍,已成當前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務,下一階段擴大年金參與率的主要對象應該是廣大中小企業。
根據《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建立企業年金的中小企業僅占總數的1%,換句話說,全國只有700多戶中小企業為職工建立了企業年金。
民企占比很小且民企的絕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它們提供了數量龐大的就業機會,但在企業年金領域卻基本是一個空白,這成為企業年金制度的一大“痛點”。
鄭秉文建議,修訂中的《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去年6月公布的征求意見稿已更名為《企業年金規定》)應大幅降低年金建立的門檻,取消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建立集體協商機制和具有經濟負擔能力這三個條件,代之以建立“自動加入”(Auto Enrollment)機制。
所謂“自動加入”,是指雇員入職時就被默認為自動加入年金制度。如果打算“退出”,就需要專門提出申請並得到雇主允許。
由於“自動加入”機制實際上是“委婉的強制性制度”,對於擴大年金制度來說效果十分明顯。美國的統計表明,“自動加入”制度對低收入者、年輕職工、中小企業職工等年金參與率比較低的群體產生的效果非常明顯。
美國富達投資集團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20~29歲的雇員對沒有自動加入機制的401(K)計劃(一種由雇員、雇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完全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參與率僅為30%,而對於引入自動加入制度的401(K)計劃的參與率達到77%,兩者相差47個百分點。
鄭秉文表示,自動加入機制是擴大年金參與率和覆蓋面的關鍵,相關部門在修訂政策的過程中,應該拋開“自願建立”和“自主建立”的概念糾結和文字遊戲,將自動加入作為重要舉措納入年金新政。
事實上,機關事業單位目前實行的正是自動加入機制。根據職業年金的制度設計,機關事業單位全員建立職業年金並已經開始繳費,職業年金的累計收入有37.8億元,且已有微量支出。
鄭秉文表示,如果企業年金在這一次《企業年金試行辦法》的修訂中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自動加入制度,勢必再次造成“制度不公平”的後遺癥,未來將埋下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對立和矛盾,也有可能觸發“二次改革”。
在具體制度設計層面,鄭秉文還建議將“自動加入”、“放開投資個人選擇權”和“生命周期基金”這三個舉措引入企業年金新政的一攬子方案之中。
劃撥養老費率建立企業年金
雖然中小企業是企業年金擴大覆蓋面的主要對象,但在現實中它們並不願意為員工建立企業年金。
胡曉義表示,將企業年金設置成一部分企業的強制性制度也有難度,因為現有一些單位連基本養老保險費都欠繳漏繳,改為企業年金後,若繳費不到位,將直接損害職工的切身利益。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廣大中小企業不願意建立企業年金的原因主要是三條:無力建立、無心建立、制度激勵不足。
人社部養老保險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表示,企業承擔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率過高、負擔過重,是我國企業年金發展不起來的根本原因,高費率嚴重擠壓了企業年金的發展空間,導致許多企業無力建立企業年金。
企業年金存在嚴重的地區發展失衡,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企業年金參保比例、基金規模相差懸殊,北京和上海是全國僅有的職工賬戶超過百萬的省份。上海寶山區委書記汪泓表示,即使是在上海,企業年金的發展也面臨沒有空間的巨大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曾就“中國企業年金發展”做過調研。一位參與課題組訪談的相關政府部門人士直言不諱地指出,國企願意參與年金,私企不願意參與年金,因為國企是花國家的錢為職工謀福利,私企是花自己的錢為職工謀福利。
按照現行制度,國企只要滿足盈利條件,出資部門同意後就可以建立企業年金,這筆錢是從國企利潤中拿出來,等於是全體國民分攤了成本,而民企建立年金的成本則完全由自己承擔。
即使是經營效益好的企業,建立年金的意願也不強。有些民營企業建立企業年金,更多的是將它作為一項對員工的激勵措施。但近幾年來,民營企業開始采取合夥人股份制、員工持股計劃等更加富有吸引力的激勵手段。
胡曉義表示,當前的政策環境正在發生兩個變化,首先是降低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費率的趨勢顯現,其次是新出臺的職業年金強制性政策,對企業年金產生牽動性影響。
胡曉義建議,可以考慮將一部分企業年金作為強制性制度推出,比如降低企業基本繳費幾個百分點,將此轉化為企業年金的額度,從而將企業年金改造成強制與自願相結合的制度,這樣做有利於迅速普及企業年金,打破長期只有少數企業實施的局面,提高個人養老所得的預期。同時,對於改革後可能出現的繳費不到位,需加強職工和公眾監督的力度。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全球商務旅行協會(GBTA)預計,特朗普的移民禁令已經讓美國旅遊行業損失近1.85億美元。
特朗普於2017年1月底簽署禁止7國公民入境美國的禁令。GBTA稱,在這近三周時間,前往美國的遊客已經減少2.2%。
分析全球數十億次航班搜索情況的旅遊公司Hopper稱,特朗普上任以來,目的地為美國的機票需求減少了10%。
另一家旅遊公司Kayak的數據也顯示了類似的情況。該公司分析了從歐盟國家出發前往美國的航班搜索信息後發現,特朗普簽署移民禁令後,歐盟公民搜索前往美國機票的次數同比下降14%。
不過,有一個國家似乎對美國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俄羅斯前往美國的航班搜索次數近期飆升88%。
GBTA的調查還顯示,約30%旅遊公司預計,未來三個月國外前來美國的商務旅行數量將減少。幾乎同樣數量的旅遊公司認為,低迷的需求將持續到今年底。
圖/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盧祥勇
2月16日收盤,聯想集團(00992.HK)股價大跌6.69%,而母公司聯想控股(03396.HK)也下跌了3.17%。股價重挫原因來自午間披露的聯想集團2016/17年財政年度第三財季(2016年10-12月)業績:凈利潤9800萬美元,同比下滑67%。聯想集團稱,這3個月凈利潤下滑是由於移動和數據中心業務進行轉型所致。
聯想移動業務表現不佳是老問題,但數據中心業務的下滑卻讓業內人士也覺得不解。資深IT行業觀察人士申耀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業務就是以前的企業級業務,不確定是否海外市場受到比較大影響,但中國市場一直保持不錯發展。
聯想轉型挑戰大
財報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止3個月,聯想集團實現收入121.69億美元,同比下滑6%;凈利潤9800萬美元,同比下滑67%。
分業務看,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的收入85.98億美元,同比增長2%。移動業務的收入21.85億美元,同比下滑23%。數據中心業務的收入10.50億美元,同比下滑20%。同時其他商品及服務收入為3.35億美元。
值得註意的是,數據中心業務是聯想目前轉型的關鍵。
數據中心業務就是原來的企業級業務,去年中旬,聯想宣布成立該集團,業務範疇包括下一代“軟件定義存儲”、企業級網絡產品和業務、最新高性能服務器和一系列增強的超融合解決方案。相比起之前的企業級業務集團(EB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業務範圍更大。聯想希望通過該集團推進下一代IT技術,加強對規模為87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技術市場的進攻。
眾所周知,鑒於全球PC產業增速放緩,聯想之前通過並購摩托羅拉移動和IBM x86服務器業務開始了自己的轉型之旅,並重新確定了多元化的三波戰略。即第一波是聯想目前的核心業務,要在PC領域保持領導地位和強勁的盈利;第二波是兩個新成長的業務(移動和數據中心),未來要打造成新的增長引擎;第三波是“設備+雲”戰略。
聯想希望能夠在萬物互聯時代成為一個“設備+雲”的領先者,這也是其轉型的終極戰略。也就是說,聯想目前的業務均是圍繞著這一戰略,並為這一戰略的實現提供支撐。
基於此,去年11月,聯想發布其2016/17財年第二季度財報的同時,宣布了三位新高管的加盟,其中Kirk Skaugen擔任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數據中心業務集團總裁,從引入的高管背景可以看出聯想迫切希望轉型的決心。
IT行業資深評論人士孫永傑認為,在英特爾任職16年的Kirk Skaugen,其在數據中心領域的專長和經驗也自然會幫助聯想改善數據中心業務,進一步夯實“設備+雲”戰略的基礎。而正是基於聯想對於未來終端產業發展趨勢的認識,聯想顯然不能僅僅依靠過去的經驗、能力和人才去推進,需要更多的外部高端專業人才加入,來驅動各個新業務的發展,確保新業務的成功,但移動和數據中心業務還處在整合和投資期,且面臨較大的挑戰。
已錯過智能手機最佳時機
從財報看,移動業務正在拖累集團的整體業務和在資本市場的表現。
在此背景之下,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真的著急了。不久前,聯想移動高層再次宣布調整,任命來自三星的姜震(Jaden)為副總裁,全面負責MBG(移動業務集團)中國業務的產品策略及產品管理,包括產品組合、產品規劃和運營。
這是繼喬健三個月前接替陳旭東擔任聯想移動聯席總裁後,聯想移動的又一次高層調整。從2015年時值聯想移動CEO劉軍辭職到如今,高層頻調的背後,也側面反映出這家曾經一度是中國智能手機(2014年)第一和全球第三(2014年10月並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後)的公司在轉型中遇到了問題,集團給予的壓力讓移動這艘小船在紅海市場中迷失了方向。
高層頻繁調整進一步導致聯想移動業務團隊內部的不穩定,以及戰略不斷修訂與搖擺。毫無疑問,聯想在手機業務上確實走了不少彎路,比如產品線過多,過多地走低端路線,過多依賴運營商。在2015年,聯想移動業務集團總裁陳旭東上任後,曾制定了削減產品線走精品路線的策略,但並沒有將聯想移動業務帶出長久以來的低迷狀態。
到了2016年,調整還在繼續,首先是3月份,陳旭東的職位被調整為聯想移動聯席總裁,負責中國市場。海外市場由聯席總裁艾瑪爾-倫奎塞恩負責。而到了11月,聯想集團宣布負責人力資源工作的喬健接替陳旭東,同時宣布聯想移動將進一步加強品牌整合力度,Moto將成為智能手機的唯一品牌,推翻了一年前所維持的雙品牌戰略。
2016年5月,楊元慶坦誠低估了整合2014年收購而來摩托羅拉移動手機業務的困難性,並指出,對於公司的移動業務,預計“短期內”仍會出現虧損,但對扭虧為盈表示樂觀。
在業內看來,假設聯想移動的戰略都沒有問題,但聯想已經錯過了智能手機市場的最佳時機。正如產業觀察家洪仕斌所言,棄用聯想品牌專註Moto,對於聯想來說是一個正確的策略。但問題是,市場是否會給聯想機會?
對於聯想來說,如今不僅要面對三星、蘋果、華為、OPPO、vivo等諸多強勁對手的競爭,同時還要顧及全球智能手機市放緩的行業因素。
不過,GFK中國手機零售監測數據顯示,隨著鄉鎮市場紅利的集中爆發,2016年國產手機線下銷量增長達17.9%,是線上增速的3倍。渠道的紅利,特別是鄉鎮市場的爆發讓不少手機廠商看準機會,2017年抓緊時間“圈地”,手機市場重回“線下渠道”。這或許能為老牌手機廠商聯想帶來一絲希望。
盡管年初樂視網(300104.SZ)的資金短缺危機一度被“解圍”,但近日中超聯賽版權事件,讓樂視網再次創出本輪調整新低,也拖累大盤3月2日下午迅速跳水。融資並購“講故事”已經完全不靈了,加上龍頭股紛紛調整,美國3月加息預期大幅升溫等因素,估值較高的創業板或許再度陷入“跌跌不休”的危局。
2015年的創業板,無論是2015年1月份開始“轉角加速”啟動最後5個月的瘋狂,還是“杠桿牛”泡沫開始破滅後經歷的反彈,都跟2000年3月開始牛熊轉換的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極為形似。2012年到2015年,以樂視網為代表的創業板公司的“神話”,在於這些公司都通過並購資源整合,以此來增加每股收益,增加每股凈資產,而並購重組的錢並不來自於自身,資金都來自場外融資等,這些參與認購的資金過去對成長股熱捧,主要因為賺錢效應和流動性較好。
但隨著認購定增的機構被深度套牢,現在流動性溢價和賺錢效應都逐步缺失,這顯然在未來會增加創業板公司的融資難度,當融資能力不如以往,業績增速也自然會大幅下滑,如果“圈不了錢”做不了並購,或許“故事會”和業績增長很可能也無從談起了。
2016年11月底開始的創業板連續兩個月的大調整,正是樂視網先創出新低並停牌後,一度陷入資金危機,最終觸發創業板大跌並不斷發酵的。這一次樂視網創出新低之後,創業板要維持當前60倍市盈率以上的估值,的確會更加困難。
另一方面,本輪行情的指標股和龍頭股等,包括剛剛複牌不久的寶鋼股份(600019.SH),連番漲停的順豐控股(002352.SZ)都開始陷入調整,唯有“妖股”天山股份(000877.SZ)在3月2日繼續創出新高,但也沖高回落,指標股的先行調整,往往也是大盤調整的先兆。
合並後的2015年6月中國中車(601766.SH),2015年12月中遠海控(601919.SH)複牌後先行調整,最終都拖垮大盤了。這次寶鋼股份和武鋼股份合並後形成的“神鋼”2月27日複牌後,大盤也無法再次創出新高,類似上兩個央企合並案例,這次大盤難免繼續調整,複牌讓更多的“大鱷”趁高套現。
春季行情持續一個月後,市場成交始終難以突破5000億大關,此前的各種熱點維持時間也很短,甚至醫藥等熱點兩三天行情就終止,追高的投資者多數被套牢。這些跡象都顯示,本輪春季行情大概率進入收官階段,預料中的“兩會”行情也很可能低於多數市場人士預期。
海外環境方面,美聯儲官員繼續釋放更強烈的加息信號,市場預期3月加息的概率繼續升溫。考慮到2015年12月和2016年12月加息以後,A股都出現了大跌行情,創業板更是屢創新低,一旦3月美國啟動加息,市場的濃厚學習效應,會導致投資者更快做出拋售動作,從而使得A股調整來得更快更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