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正面臨重要的發展拐點。
人社部上月公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全國企業年金基金業務數據摘要》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企業年金覆蓋人數只比2015年底增加了7.92萬人,收益率也跌到了2.63%的低位。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經濟下行壓力不小的大環境下,向來對員工“慷慨”的大型國企迫於“手頭緊”,開始縮減年金的支出,一些產能過剩的企業甚至已經停止繳費。
在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看來,在這一輪年金制度改革中應加入“自動加入”、“放開投資個人選擇權”和“生命周期基金”等舉措來擴大企業年金的覆蓋面。否則,企業年金有可能走向漫長的疲軟和增長乏力。
人社部原副部長、現任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表示,應考慮降低幾個點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率,將之轉化為年金的企業繳費,以便快速擴大年金的覆蓋面,提高個人的養老預期。
企業年金市場“僧多粥少”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新建年金的職工人數只比上年增加了1%,而2007~2014年間的年增長率均超過11%,其中2011年增幅高達18.1%。
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企業年金的參與職工只比2015年底增加7.92萬人;同時下滑的還有投資收益率,僅為2.63%。
這些年來企業年金的投資收益並不穩定,除了2007年資本市場比較火爆,投資收益率達到41%之外,一般維持在3%~9%之間。2015年度加權平均收益率達到9.88%,創下了2007年來的新高。從2016年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全年的收益率將創出近年來的新低。
事實上,2016年已是企業年金陷入停滯的第二年,2015年企業年金的覆蓋人數也只增加了23萬,而在2014年,同比增加人數高達237萬。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齊傳鈞表示,企業年金在過去十年中的成果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下取得的,經濟增速一旦下滑,年金的新增覆蓋面立馬就回落了,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擴大企業年金的覆蓋面,是未來必須面對的難題。
中國人壽養老發展規劃部副總經理李蔚在上月24日舉行的“年金制度深化改革與道路抉擇”研討會上表示,年金管理機構在市場拓展時明顯感覺到大客戶少了,而且大客戶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繳費能力也在下降。
一位銀行系企業年金管理部門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長期以來年金市場處於“僧多粥少”的局面,50多個牌照爭奪一個萬億的市場,競爭原本就非常激烈,經濟下行更加劇這種“吃不飽”的狀況,有些產能過剩的企業已經開始停止繳費。與此同時,市場也開始出現兩極分化,大客戶更多地向保險系的年金管理機構集中。
從2004年成立至今,企業年金用了12年時間才使基金規模突破萬億,與制度建立之初業內人士的設想相去甚遠。
鄭秉文表示,與基本養老金保險相比,企業年金的整體水平還很低。到2015年底,建立年金的企業數量只占全國企業法人單位的10%,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參與人數只相當於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的6.55%,占城鎮就業人口比例只有2.99%,與發達國家60%的水平相去甚遠。
從基金規模上來看,2015年企業年金積累基金規模只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26.95%,占當年GDP的比例不到1.5%。
“如果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的參與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依然承受巨大壓力,構建‘多層次混合型’福利體系的目標就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鄭秉文說。
“自動加入”激勵中小企業
覆蓋面狹小是當前企業年金廣受詬病的主因之一。建立年金的企業多數為能源、電力、鐵路、交通、煙草等壟斷型和資源型企業,還有銀行、證券、保險等盈利不錯的金融企業。從繳費額占年金積累總額比例來看,約75%為國有企業,企業年金也因此被稱為“富人俱樂部”。
在經濟下行及“去產能”的大背景下,“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國企繳費能力的下降直接導致企業年金停步不前。
鄭秉文說,擴充企業年金覆蓋範圍,已成當前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務,下一階段擴大年金參與率的主要對象應該是廣大中小企業。
根據《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建立企業年金的中小企業僅占總數的1%,換句話說,全國只有700多戶中小企業為職工建立了企業年金。
民企占比很小且民企的絕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它們提供了數量龐大的就業機會,但在企業年金領域卻基本是一個空白,這成為企業年金制度的一大“痛點”。
鄭秉文建議,修訂中的《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去年6月公布的征求意見稿已更名為《企業年金規定》)應大幅降低年金建立的門檻,取消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建立集體協商機制和具有經濟負擔能力這三個條件,代之以建立“自動加入”(Auto Enrollment)機制。
所謂“自動加入”,是指雇員入職時就被默認為自動加入年金制度。如果打算“退出”,就需要專門提出申請並得到雇主允許。
由於“自動加入”機制實際上是“委婉的強制性制度”,對於擴大年金制度來說效果十分明顯。美國的統計表明,“自動加入”制度對低收入者、年輕職工、中小企業職工等年金參與率比較低的群體產生的效果非常明顯。
美國富達投資集團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20~29歲的雇員對沒有自動加入機制的401(K)計劃(一種由雇員、雇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完全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參與率僅為30%,而對於引入自動加入制度的401(K)計劃的參與率達到77%,兩者相差47個百分點。
鄭秉文表示,自動加入機制是擴大年金參與率和覆蓋面的關鍵,相關部門在修訂政策的過程中,應該拋開“自願建立”和“自主建立”的概念糾結和文字遊戲,將自動加入作為重要舉措納入年金新政。
事實上,機關事業單位目前實行的正是自動加入機制。根據職業年金的制度設計,機關事業單位全員建立職業年金並已經開始繳費,職業年金的累計收入有37.8億元,且已有微量支出。
鄭秉文表示,如果企業年金在這一次《企業年金試行辦法》的修訂中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自動加入制度,勢必再次造成“制度不公平”的後遺癥,未來將埋下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對立和矛盾,也有可能觸發“二次改革”。
在具體制度設計層面,鄭秉文還建議將“自動加入”、“放開投資個人選擇權”和“生命周期基金”這三個舉措引入企業年金新政的一攬子方案之中。
劃撥養老費率建立企業年金
雖然中小企業是企業年金擴大覆蓋面的主要對象,但在現實中它們並不願意為員工建立企業年金。
胡曉義表示,將企業年金設置成一部分企業的強制性制度也有難度,因為現有一些單位連基本養老保險費都欠繳漏繳,改為企業年金後,若繳費不到位,將直接損害職工的切身利益。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廣大中小企業不願意建立企業年金的原因主要是三條:無力建立、無心建立、制度激勵不足。
人社部養老保險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表示,企業承擔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率過高、負擔過重,是我國企業年金發展不起來的根本原因,高費率嚴重擠壓了企業年金的發展空間,導致許多企業無力建立企業年金。
企業年金存在嚴重的地區發展失衡,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企業年金參保比例、基金規模相差懸殊,北京和上海是全國僅有的職工賬戶超過百萬的省份。上海寶山區委書記汪泓表示,即使是在上海,企業年金的發展也面臨沒有空間的巨大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曾就“中國企業年金發展”做過調研。一位參與課題組訪談的相關政府部門人士直言不諱地指出,國企願意參與年金,私企不願意參與年金,因為國企是花國家的錢為職工謀福利,私企是花自己的錢為職工謀福利。
按照現行制度,國企只要滿足盈利條件,出資部門同意後就可以建立企業年金,這筆錢是從國企利潤中拿出來,等於是全體國民分攤了成本,而民企建立年金的成本則完全由自己承擔。
即使是經營效益好的企業,建立年金的意願也不強。有些民營企業建立企業年金,更多的是將它作為一項對員工的激勵措施。但近幾年來,民營企業開始采取合夥人股份制、員工持股計劃等更加富有吸引力的激勵手段。
胡曉義表示,當前的政策環境正在發生兩個變化,首先是降低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費率的趨勢顯現,其次是新出臺的職業年金強制性政策,對企業年金產生牽動性影響。
胡曉義建議,可以考慮將一部分企業年金作為強制性制度推出,比如降低企業基本繳費幾個百分點,將此轉化為企業年金的額度,從而將企業年金改造成強制與自願相結合的制度,這樣做有利於迅速普及企業年金,打破長期只有少數企業實施的局面,提高個人養老所得的預期。同時,對於改革後可能出現的繳費不到位,需加強職工和公眾監督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