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欠族”來說,理財的第一步就是要轉變消費習慣,攢下錢用以投資。這話說來容易,實施起來可能問題不少。她理財有一位財蜜經過一年的努力,從一個完全不會理財的“月欠族”成功變身為擁有了6萬元存款的有財一族。她的經驗對正在努力擺脫“月欠”的財蜜們也是一種鼓勵。
“月欠族”是怎麽形成的:
以前的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剁手黨”,工資一發下來,兩天內必定花完,每個月不是找媽媽借錢,就是朋友幫忙付款,工資發下來之後再還錢,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我特別喜歡買東西,尤其是網購。一是喜歡挑選的過程,二是喜歡那期待的感覺,三是喜歡給家人朋友買東西。比如一件打底絨褲,我看上了就一口氣買七八件,給七姑八姨每人一條。
“月欠族”的覺醒:
使我下定決定要理財的原因很多,一來是為了給父母養老做點準備,二來是加入她理財之後,深深被“複利”積累的力量震動,還有希望得到自我認可的欲望。
買東西的過程是開心,可是滿屋子東西,今天買明天就不要了。你花高價買給別人的東西,別人也不一定就喜歡啊,看到十幾萬元的網購賬單,自己都覺得慚愧。
我是這樣離開“剁手黨”大軍的:
首先,每月工資一發下來,立刻強制存上工資的70%。
“一旦想買東西,不要立即買單”,這句話對我很有用。有些一時看上的東西,過三四天再來看也許就不想買了,再不行就讓朋友看看是否該買。當然克制剁手的過程有反複,我也曾經過於嚴格要求自己,每月只留200元零花錢,結果用完還得跑去找媽媽借。也有壓抑的購物欲井噴的狀態,明明該買的不買,弄得自己心情很難過,到頭來花得更多。
逐漸的,我從根源上改變了自己的購物觀。註重質量勝過註重價格,要買就買質量上乘的、款式經典的、買自己那個一眼相中的心頭好。一味貪便宜,買的時候是沖動而不是理智,買回來了自己又不喜歡,就丟棄一旁重新買。我告訴自己要的是精致的生活,越簡單越好,現在挑選衣物,我先是考慮經典款式,質量高端的,自己喜歡,也相對耐用,富人不買便宜貨就是這個道理。
加上開始理財之後,從實踐中體驗到“錢生錢”的樂趣,購物變得更實在,花在購物上的時間和費用都更少了。今年年底我得到1.5萬元獎金,留出2千元做紅包錢,其余也是存起來。2014年我完成了存款3.5萬元,加上工作以來的公積金累計2.4萬元,總共存款已經接近6萬元。
總結一下,剁不剁手的關鍵是戰勝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自己是最大的敵人!
我是這樣踏入理財之路的:
年初偶然搜索得知了她理財,了解了國債,也是我接觸理財的第一步,媽媽得知我要去買國債,借給我1萬元投資基金,一下子給了我信心。接下來我便每月堅持定存,湊到數額大一點了就再買國債,心里有個堅定的聲音說,存進去的錢和利息一分也不能動,所以選擇存期的時候很堅決選了五年期。
後來學習了更多的理財知識,了解到還有基金定投、股票、P2P等投資方式,倒覺得前些時候只相信國債的自己傻得可愛。雖然整體收益不高,仍然感激這一段讓我從“月欠族”逐漸成了“月存族”的經歷,剁手黨也在定存規律督促下回歸到正常狀態。
(編輯:王藝)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援引MNI的報道稱,在同業存款納入存貸比時,央行將暫不會要求這部分存款繳納存款準備金,這意味著近期央行降準的可能性降低。《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稱,央行近日已正式下發了相關文件。
報道稱,中國人民銀行向銀行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存款口徑調整後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利率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
該文件內容為:
新納入各項存款口徑的存款是指存款類金融機構吸收的證券及交易結算類存放、銀行業非存款類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機構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機構存放。
上述存款應計入存款準備金交存範圍,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暫定為零。
上述存款的利率管理政策保持不變,利率由雙方按照市場化原則協商確定。
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按照存款類金融機構執行。
上述這種調整將從2015年開始。
那麽,這項政策都有哪些影響呢?
新浪財經文章稱,這意味著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吸收的存款將繳納存款準備金。但這並不意味著其收益將下降,因為文件同時規定上述計入存款準備金的存款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暫時為零,這意味這貨幣基金存款暫時不需要繳納準備金。
報道援引中信建投證券觀點分析稱,同業政策變更主要在於釋放銀行信用擴張空間,是放松性目的 ,為銀行增加信貸創造條件。同時,暫不繳準備金意味著對沖性的降準也不會實施,利好資金面程度好於同存繳準並整體降準。
民生宏觀對此解讀稱:給你額度,但你不一定會用
①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但暫不繳納存款準備金,央行因新規修改降準對沖的必要性下降,降準預期後延。
②貨幣寬松和強勢美元導致匯率貶值,制約了央行貨幣寬松空間,央行用巧招,將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理論上可提高銀行的潛在放貸額度,達到貨幣放松降低融資成本的效果。
③此前因同業存款的繳準預期制約了銀行間市場銀行融出資金的意願,導致資金面緊張,若同業存款不繳準,將有助於資金利率下行。
④理論上釋放額外信用額度利好銀行股,但銀行的風控要求和資產質量壓力仍將制約銀行的信用擴張。跟給你發票額度但你不一定會用完是一個道理。
該消息在本月25日就已經傳出。當時,民生證券管清友指出,若非存款類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存款準備金也將多補繳1.76萬億(按9.8萬億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和18%的存準率計算),至少需下調三次存準率對沖。
對此,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微博中評論稱:這並不準確。從流動性的角度,不繳沒改變流動性狀況繳了就收緊了;從資金成本的角度,不繳直接成本不變,降準就降了成本;從釋放信貸潛力角度,貸存比的松綁釋放了信貸潛力,與降準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網傳的央行第387號文件如圖所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作者為MFI首席經濟學家江勛、研究員尹偉,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央行周末也沒有閑著,發布了《關於存款口徑調整後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387號文。
這個文件很有意思,有點幽默,我們用盡量短的話來講清楚。
文件的主要內容,其實市場之前有過傳聞。第一,2015年起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納入存款統計口徑;第二,新納入存款口徑的存款包括證券及交易結算類存放、銀行業非存款類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機構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機構存放;第三,上述存款應計入準備金交存範圍,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暫定為零。第四,上述存款的利率按照市場化原則協商而定。
同業存款納入一般存款,基本上就解決了貸存比的制約問題,商業銀行沒什麽話說了。而這部分存款的準備金率暫定為0,應該說也充分顯示了央行對目前流動性緊張局面有充分的認識,不想從市場中抽水。如果抽了,那麽勢必要放水對沖,降準或者定向寬松,對沖起來大費周章。因為,各家銀行同業規模千差萬別,普遍降準則不公允,如果定向工具對付,又面臨著期限錯配的問題。不管怎樣,如此大幅度的抽水和放水,金融市場的動蕩很難避免,在目前資本外流壓力增加的條件下,顯得很不科學。
所以,這應該說都符合預期。
但是關於納入一般存款的同業存款的利率管理,則透露出了一種欲蓋彌彰的味道。這部分存款雖然進了一般存款,但是利率卻執行市場化利率,原來怎樣,現在還怎樣。比如說,原來保險和銀行之間的大額協議存款,利率遠高於一般存款上限,現在搬到表內,也不受基準利率及其上浮10%區間的約束。
這樣幹的結果是什麽呢?就是銀行表內就有了兩套信貸體系,不同的存款準備金,不同的利率管理。換句話說,相當於把原來作為“側室”表外的同業往來“扶正”了。
“表外雙軌制”直接變成“表內雙軌制”,這實際上央行在鼓勵金融機構在銀行表內直接進行監管套利。很簡單,變著花樣把一般存款轉換成同業存款中,同業機構賺了利差,銀行不用交高達20%的存款準備金。那麽,這樣又相當於變相的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了。
這樣,問題就比較清楚了,表面看,解決貸存比的約束,內在的,央行是用提高商業銀行資產端收益率(把一般存款變成同業存款,不用繳存款,提高貨幣派生能力)作為對價,來鼓勵負債端進一步的市場化(同業存款利率不受一般存款約束)。
這個表內雙軌制,如果作為一個臨時機制,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作為一個長期機制,它存在很明顯的缺陷。
其一,道德風險。一些中小銀行在同業市場沒有競爭力,而幾個大行則幾可壟斷。這顯然是很不公平的。如果配合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那麽小銀行為了生存,勢必會進行激烈的存款爭奪,反正出了問題有保險兜底,這樣,長期來看,風險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這種逆向淘汰,在美國已經被反複證明了。
其二,這種套利,必須在廣譜利率較低的環境中才能順利進行,倘若利率大幅上行,在邊際上超過了商業銀行繳納存準的機會成本,商業銀行將進退失據。總之,央行壓低利率的的壓力,長期來看是進一步的增加了。
這其中可能還涉及到央行本身資產負債表的方向調整問題。一時間不太能想明白說清楚,容以後慢慢探討。
但是短期來說,很顯然,對商業銀行是一個利好,而且進一步明確了決策層對2015年貨幣政策的方向安排——繼續使用結構化的政策,而不是一般工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作者系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鐘正生、林虎,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事件:
有新聞報道稱,央行正式發文對存款口徑作出調整,包括“存款類金融機構吸收的證券及交易結算類存放、銀行業非存款類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機構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機構存放”,且暫時不繳準備金。
國信證券評論:
存貸比對銀行約束明顯弱化。文件中有“銀行業非存款類存放”新納入存款口徑的表述,目前我們並不清楚這一口徑的具體含義。如果這一口徑包含了銀行之間的同業存放,那麽比之前預期的非銀同存範圍要廣,總規模大致在15萬億。不管如何,受到存貸比約束較大的股份制銀行同業存款規模更大,存貸比約束弱化,可貸規模進一步擴大,對於信貸擴張有積極意義。此外,文件在調整存款口徑的同時,並未相應將非銀存放和拆放納入一般性貸款,對存貸比約束的放松效應也進一步增強。但考慮到當前信貸需求不足,供給端容量的擴大短期內影響不會太大。
季末資金波動有望得到平抑。由於季末貸存比考核,銀行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爭奪一般存款。而無論是理財回表、協議存款甚至直接吸收存款,本質上都是將其他渠道的融資來源轉移到存款項下,這加劇了季末銀行資金來源的不穩定性,導致銀行的資金融出意願較低,從而形成資金價格波動,也給貨幣金融統計和監測帶來困惑。存款口徑大幅擴容後,短期內存貸比不再是個主要約束,銀行也不需要進行負債端騰挪,季末資金價格波動會大幅降低。
由於成本過高,銀行沒有動力將存款轉移為同業。銀行主要有三個資金來源:存款、同業和理財。與存款相比,同業劣勢在於資金成本高,優勢在於不繳納準備金。我們做個簡單測算:由於不繳納準備金,相比一單位存款,吸收一單位同業存款,在資產端的收益率可以高出約0.9%(計算公式為0.2*(6.16-1.62)=0.908,6.16%為基準利率,1.62%為法定準備金利率,0.2為準備金率)。那麽,也就是同業高於同期限存款0.9%就是可以接受的。而當前衡量同業利率的指標同業存單發行利率當前也達到5.6%,全年平均4.65%(另一個指標3個月Shibor達到5.14%,全年平均約為4.96%),一年期定存利率約3.3%,利差平均為1.35%。這就意味著盡管考慮了同業的不繳準優勢,成本仍然太高,銀行沒有動力主動將存款轉移為同業。
表外理財或將大幅轉為表內同業,擡升銀行表內成本。表外理財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季末精準時間回表沖存款,這個作用現在來看並不需要了,那麽明年銀行繼續擴張表外理財的動力不足。但銀行仍然需要競爭資金來源,因此可能會用同業存款代替表外理財吸收資金。兩者成本相近,同業無需耗用準備金且可一直充當存款,不用考慮表內表外的轉換成本。如果大量表外理財進入表內同業,那麽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本來不反映在銀行表內的理財成本,將會反應成為銀行表內成本的擡升,銀行對表內資產的收益率要求也會相應擡高。
同業遲早需要繳納準備金,但會選擇流動性相對充裕時刻逐步完成。同業不繳準備金應該只是權宜之計,旨在避免對脆弱的資金面形成進一步沖擊。但同業遲早需要和存款一樣上繳準備金,否則監管套利問題無法解決。只是上繳時間可能會選在流動性相對充裕時刻,甚至在全面降準過後,以避免對短期流動性造成過大沖擊。
降準短期難以看到,需視外部流動性變化而定。同業不需要繳準,短期內降準就沒有必要了,而且考慮到當前股票市場火爆對於降準也形成了制約。我們認為由於明年基礎貨幣缺口過大,降準可能性非常高。降準時間點的選擇上應該在外匯占款出現持續衰竭導致長期流動性偏緊的時刻。從季節性上來看,目前來看最有可能的是明年二季度。歷來一季度資本流入較多,三、四季度貿易順差較高,而二季度外匯占款都偏弱,因此全面降準更可能在這個時點。此外,在明年美聯儲加息預期持續存在之際,上半年相比下半年貨幣政策寬松的空間也更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A股多奇葩。不僅扇貝可以不翼而飛,銀行存款也可能離奇“失蹤”。
瀘州老窖今天發布公告稱,由於發現在工行南陽中州支行的3.5億存款異常,公司將合計5億的存款計提40%減值準備。而在此之前,該公司就曾出現過1.5億巨額存款離奇失蹤。
公告原文稱:
2014年10月,公司發現在中國農業銀行長沙迎新支行15,000萬元存款出現異常(具體內容詳見公司2014年10月15日發布的《重大訴訟公告》)。隨後公司對全部存款展開風險排查,進一步發現公司在中國工商銀行南陽中州支行(以下簡稱工行中州支行)等兩處存款存在異常情況,共涉及金額35,000萬元。為減少可能損失,保護公司及投資者利益,公司當即報請公安機關介入,采取相關資產保全措施。
去年10月15日,瀘州老窖就曾發布公告稱,公司在中國農業銀行長沙迎新支行的一筆1.5億元存款失蹤,經多方協調並多次磋商後無果,公司將就此事於向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該事件發生後,《華夏時報》援引不願具名的銀行業人士稱,對公一般賬戶不能提取現金,只能通過轉賬轉出在銀行賬戶上的款項。而轉賬需要公司開具加蓋財務專用章、法定代表人印章、財務人員印章等要素齊全的轉賬支票。
該報還援引業內人士分析說,瀘州老窖作為上市公司,在1.5億資金被盜取之後才發現,企業自身的內控環節難辭其咎。
發生在瀘州老窖身上的怪事,也曾發生在同樣是酒企的酒鬼酒身上。2013年11月29日,酒鬼酒子公司酒鬼酒供銷有限責任公司在杭州某銀行開立了戶名為“酒鬼酒供銷有限責任公司”的活期結算賬戶,共計存入1億元存款。而後,一名嫌疑人經過多次轉款將1億元存款幾乎盡數轉走。此後,公安機關介入,酒鬼酒追回了部分賬款。
此次瀘州老窖在繼1.5億之後,又爆出3.5億存款出現異常,不僅令資本市場再度嘩然,也更讓人好奇這背後的真相是什麽。
瀘州老窖2014年業績預告利潤同比下滑50%至75%,每股盈利0.62-1.23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瀘州老窖再現巨額存款異常,一石激起千層浪。
瀘州老窖上周五發布公告稱,由於發現在工行南陽中州支行等處的3.5億存款異常,公司將合計5億的存款計提40%減值準備,市場一片嘩然。而在此之前,該公司就曾出現過1.5億巨額存款離奇失蹤。
A股多奇葩,扇貝可以“不翼而飛”,難道銀行存款也會離奇“失蹤”嗎?多家媒體在調查後發現,瀘州老窖的“存款異常”看似偶然,但也許只是白酒市場的冰山一角。再加上此前酒鬼酒1億元的存款失蹤案,中國上市酒企600億存款的可能都有必要經歷一場“排雷”。
首先,瀘州老窖的5億巨額存款出現“異常”,或與近年來酒企、銀行、經銷商之間的“存款賣酒”業務有關。對此,人民網有著詳細介紹:
所謂的“存款賣酒”資源置換業務,是白酒企業近年來推出的一種賣酒模式。簡單說,就是酒企、經銷商和銀行間采用一種交易性合作——經銷商承銷酒企積壓的滯銷酒,酒企向經銷商指定銀行開戶存款,經銷商從這種資源置換中獲取相應利益。
一位從事白酒銷售多年的經銷商證實,確實存在這種“存款賣酒”模式,經銷商每承銷600萬元白酒,就可換取酒企5000萬元的銀行存款。他稱,經銷商當然不是無償購置酒企的滯銷酒,在酒企向經銷商指定的銀行開戶存款後,經銷商可以從銀行方獲取如委托貸款、客戶介紹等相應的好處。酒企的資金直接存入指定銀行,並不經過經銷商,表現為酒企名下的銀行存款,和其他企業的銀行存款沒什麽不同。
可見,“存款賣酒”只是白酒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酒企和經銷商的一項“創新”。酒企用手頭充裕的現金流換取經銷商的銷售渠道,這本身看起來無可厚非,並不違法。那麽又是什麽導致了酒企存款頻頻丟失呢?
上證報援引一位曾經運作“存款賣酒”套利的圈內人士王先生的分析稱,這中間可能是“資金掮客”在作祟。他們利用假材料將存款套出,高息放貸,最終資金鏈斷裂導致風險浮出水面。
“不排除是有人刻制假印章,對瀘州老窖的存款作了假的擔保協議,銀行把錢貸出去後,還款發生問題。而瀘州老窖和有關方面發現情況異常後,向公安機關報案,以圖追回損失。”
據王先生介紹,資金掮客常以“存款賣酒”為幌子,與酒企經銷商聯系,從而和酒企對接,在答應酒企按存款一定比例銷售白酒的要求後,請酒企將資金存入其指定銀行。資金掮客由此展開長存短貸的操作:如通過偽造擔保協議,把資金變相貸款給用款企業,從而流向高利貸市場,期間不排除有銀行內部人士參與操作。
這個在外界看來匪夷所思的做法,在資金掮客眼中卻是一次雖有風險,但收益堪稱暴利的豪賭。據王先生介紹,其轉出的資金主要以年化36%甚至更高的利息放給融資困難的用款企業,資金掮客將承擔銀行利息、占款項比例6%至12%的白酒銷售及居間費用,同時還會按照按一定比例抵押用款企業的房產或其他抵押物。但項目完成後,資金掮客至少可獲10%至15%的收益。
“要麽暴富、要麽坐牢!”在王先生看來,從銀行套出資金用於民間借貸堪稱暴利,只要各環節控制好,最終資金能夠如期還回銀行,實際的風險還是比較小的。而這一次,很可能是用款方還不起錢,抵押物又缺乏足夠的流動性,風險才浮出水面。
對此,中國證券網則將矛頭直指經銷商:
有少數經銷商,在行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面對銷售不力起了金融投機的念頭,不惜鋌而走險,盜取盜刻公章轉移酒企的巨額存款用於高利借貸,試圖盈利後完璧歸趙。期間,一旦利益鏈出現問題,酒企存款可能血本無歸。
中證網毫不客氣地指出,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白酒企業這是在通過隱蔽手段向非關聯方“低價讓渡”資金使用權,換取摻假的主業收入、利潤或人情,實質已滑入財務粉飾、造假甚至利益輸送的邊緣。
上證報進一步指出,“存款賣酒”已成為行業內普遍現象,國內15家上市白酒企業超過600億存款可能都存在風險。
經上證報梳理,這些存款中,貴州茅臺以210.95億元位居榜首,五糧液以200.44億元緊跟其後,此次存款出問題的瀘州老窖以64.43億元位列第三。而存款在10億元以上的酒企還有洋河股份、今世緣、古井貢酒等。
瀘州老窖的“存款異常”,也許對整個白酒行業都是一記警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當你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那麽剩下的唯有真相,哪怕它是多麽的匪夷所思。”
如果你是一位阿嘉莎·克里斯蒂(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的鐵粉,想必對這句話不會感到陌生。中國資本市場現在確實需要赫克爾·波洛這樣的偵探。否則,無論是大連獐子島被“冷水團”離奇裹去價值8億的扇貝,還是近期頻發的白酒企業銀行存款消失案,都會讓投資者懷疑自身智商之余,寢食難安。
2015年1月8日,瀘州老窖公告稱,其在中國工商銀行南陽中州支行的1.5億元存款到期時被告知存款被公安機關凍結,無法支取。同時,另一處2億元存款也涉案,公安機關已介入進行偵查和資產保全。
又是異地大額存款,又是涉及國有大行。更重要的是,2014年10月15日該公司已然出現同一性質的存款失蹤事件,同一家公司不到三個月接連踩雷。考慮到15家A股上市白酒企業截至2014年7月有604億現金存在大大小小銀行內,人們有理由懷疑,可能大衛·科波菲爾的魔法還會陸續有來。
2014年之於瀘州老窖確實流年不利。基於新常態下產品銷售不力當在意料之中,為了維系1573這個以明萬歷元年命名的高端品牌定位,面對茅臺、五糧液調價擠壓,瀘州方面先是咬牙硬挺價格,7月下旬被迫順勢下調價格後,又以堅壁清野姿態關緊1573的出貨龍頭,邊去庫存邊制造緊俏局面。但從結果看,一系列手筋並未取得效果,上半年營收大降30.8%至36.37億元,凈利同比跳水47.23%至9.58億元。而到第三財季,營收和凈利更以同比60.81%和67.64%的速度呈現斷崖式下滑。
瀘州堪稱中國酒都,近年卻深陷四川官場腐案。瀘州老窖雖然暫時躲過塌方式的川地官場腐敗案,卻仍在市場調整中元氣大傷。
原本還指望華西證券救急,畢竟瀘州老窖集團和上市公司共同持有這家券商的36%股權價值不菲,一旦華西證券順利上市,顯然能通過套現緩過氣來。卻不料華西證券又卷入為股東關聯方四川川威鋼鐵集團違規發行融資產品的事件,隨著川威集團陷入破產危機,高達9億的融資風險敞口不僅讓華西證券上市前景黯淡,同時也讓瀘州老窖坐享影子券商股紅利的春夢破滅。
“天災”也就罷了,巨額存款失蹤就純屬“人禍”。
其實“存款賣酒”並非瀘州老窖一家所為,在業內也存在經年——為了開辟異地市場,協助經銷商賣酒,酒企用巨額存款幫助當地銀行完成攬儲任務,而銀行則需要承諾將該酒作為自己銀行用酒,以及推銷給跟銀行有合作的企業。
但可疑的是,一些大酒企異地存款的利息收入明顯偏低。
以2013年年報所顯示的數據來說吧:這一年茅臺237億存款的利息所得為3.77億,年回報率是1.59%,五糧液257.6億元存款的利息是7.88億元,年回報率3.05%,而瀘州老窖自然不如上述兩位財大氣粗,52.75億存款換回年1.34億利息收入、年回報2.53%。央行基準多少?3%!國有大行甚至可上浮至3.25%。
銀行和白酒企業的關系十分微妙,在二十年前各大酒企開足馬力增產擴量時,銀行是最佳的資金供給夥伴。有銀行高層曾直言,茅臺公司就因為早年獲其貸款鼎力支持,至今仍願意以較低利率存款以茲回報。
不過,市場不是由“活雷鋒”構成的,賬面上乖離度過大的利息表現已然違背了“湧泉相報”的範疇。甚至,只以所謂一定數量存款換取銀行方面自用和向優質客戶推銷,也不能自證這種交易的合理性。
疑點有三,其一,從2014年開始的錢荒讓持有大筆現金的白酒企業成為最大的香餑餑,屬地銀行想必早已鎖定,卻為何還能讓千里之外的銀行輕易搶了生意去?其二,隨著反腐行動的持續深入,酒企通過銀行消化或轉售白酒早已非易事,為何還樂此不疲?其三,盡管由存款賣酒引發的案件多指向當地經銷商,但無論是酒鬼酒還是瀘州老窖,僅憑經銷商“個人”私刻公章偽造憑單就能讓動輒上億的資產改嫁,讓素來強調風險把控的銀行業情何以堪?
事有反常必為妖,存款賣酒或許真的有過大行其道的歷史,但在當下現金為王、理財產品層出不窮、市場實質利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中,只推出幾個膽大妄為的掮客實不足擋住悠悠之口。
事實上,瀘州老窖首宗存款失蹤案件已有4人被瀘州檢方起訴,但這幾位老兄究竟何方神聖,是否與公司總部毫無幹系,市場均不得而知,難怪已有分析人士玩笑稱,除了看波洛探案記,或許還不妨重新溫習一下阿凡提與巴依老爺種金子的故事:埋沙子,種金子,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
保衛存款。 (CFP/圖)
近日,央行發布了2014年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報告。
數據顯示,2014年人民幣存款增加9.48萬億元,同比少增3.08萬億元。人民幣存款余額113.86萬億元,同比增長9.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5個和4.7個百分點。
新京報引援WIND數據顯示,2001年到2014年的14年時間里,僅2003年、2010年、2011年、2014年出現了年度新增存款環比少增的情況。
其中,報告顯示2014年住戶存款增加4.14萬億元,與2013年的數據(5.49萬億元)相比,少增了1.35萬億元。
消失的存款,去哪兒了?
2014年,理財產品規模半年增2.4萬億;貨幣基金新增1.35萬億;A股兩融余額超萬億。有業內人士認為,A股走強、互聯網金融興起,是銀行存款流失主因。
據南方周末此前報道,2014年11月20日起,上證指數出人意料地狂飆突進,19天內累計上漲681點,漲幅達26.6%。銀行、券商以及沈寂已久的股民們對中國股市重新燃起熱情。
證券公司的營業櫃臺前破天荒排起了開戶和激活賬戶的隊伍,不少營業部門口成為了廣場舞的聚集地,早晨跳完舞的大媽們準時入場交易。理發師、小區保安都開始探討股市,網絡上、手機上,朋友圈、微信群里從前的“自拍黨、曬娃黨、雞湯黨”都搖身變成了股票黨。
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數據顯示,2014年12月滬深兩市合計日均新開A股賬戶數12.9萬戶,其中,滬市平均每日新開A股賬戶數環比增加3.8萬戶,增幅為136.43%;深市每日新開A股賬戶數環增3.7萬戶,增幅為142.64%。而2014年5月份,A股新開戶日均才不到1.3萬戶。
同時,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公司公布的調查結果也顯示:2014年8月投資者信心指數為69.6,達到2008年4月指數創立以來的第二高值,僅比2009年10月的70.4低0.8。
前述新京報消息,中信證券分析師表示,股市高漲正在改變資金流向。在年底貸款大幅高於正常年份的情況下,存款卻明顯低於正常水平。存款減少與近期市場表現有一定關系,年底市場行情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股市,歷史上,適逢大牛市的2007年也曾出現過“存款搬家現象”。
數據顯示,2014年11月,交易結算資金銀證轉賬單月實現凈轉入2667億元,這意味著當月有近3000億從銀行賬戶轉入到股市賬戶中。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也是搶奪銀行存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互聯網金融搜索平臺融360的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寶寶類理財產品數量為79只,規模15081.47億元。其中,余額寶截止12月31日的規模增至5789.36億元。
大部分寶寶對接的是貨幣基金。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貨幣基金總規模2.1萬億元,占基金總規模的47%,全年貨幣基金規模增加1.35萬億元。
與此同時,銀行類也拼命在互聯網金融上搶占市場。目前已有至少7家銀行與基金公司展開合作,推出了低投資門檻、具有T+0靈活贖回性的“類余額寶”產品,其中包括中行“中銀活期寶”、平安銀行“平安盈”、工行“現金寶”、交行“快溢通”、廣發銀行“智能金”、民生銀行“如意寶”以及興業銀行“掌櫃錢包”等
專家普遍認為,這類產品的推出,很可能成為取代活期存款的新業務形態。
此外,據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的2014年中國個人金融服務調研報告顯示,逾七成中國消費者未來會考慮開辦純互聯網銀行帳戶,更有甚者近七成人願意將純互聯網銀行作為其主要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