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存放在瑞士央行(SNB)的活期存款創下至少2013年3月末以來的新高,顯示在放棄歐元/瑞郎底線後,SNB可能幹預了匯市令瑞郎走軟。
1月15日,SNB意外宣布放棄歐元/瑞郎1.20的底線,導致瑞郎大幅升值,歐元/瑞郎大跌13.5%,美元/瑞郎一度大跌近30%。
SNB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由前一周的3396.14億飆升至3654.86億瑞郎。
1月15日,SNB還將活期存款利率進一步由-0.25%降至-0.75%,以避免避險資金湧入瑞郎。
SNB本月早些時候稱,去年12月開始實施的負利率已經對貨幣市場產生了影響。
今日美元/瑞郎和歐元/瑞郎均上漲超過1%,或超過一百個點: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2-9 12:06 編輯 專家視點:存款準備金率普降空間最多只有5個百分點 格隆匯:崔 永 編者按:降息降準已成為這波杠桿牛市的核心邏輯與支撐點。對於中國的貨幣政策走向、空間與節奏,市場有太多非專業的,似是而非的解讀,最有代表性的比如說相對於歐美很多零準備金率的國家,中國原本20%的準備金率有非常大的下調空間。 格隆匯藏龍臥虎,今日特請到長期工作於人民銀行(其中三年工作於貨幣政策司)的貨幣政策專家崔永(目前為嘉銳投資執行董事)博士解讀存款準備金政策。崔永博士既是政策制定和執行的實踐家,也是少數能在一年內在中國最權威研究刊物《經濟研究》上發表2篇以上文章的理論家。 自2011年12月以來,中國央行開始采取措施將處於全球罕見高位的存款準備金率緩慢降低。不過,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的半年時間里連續三次普降存款準備金率之後,直到近三年之後的2015年2月才再次普降存款準備金率,盡管此前的2014年央行曾經連續三次定向降準,但吸收存款余額占比近80%的全國性大中小型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在近三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降低。目前,國內大型金融機構執行的準備金率為19.5%,中小型金融機構執行的準備金率為16.0%,而那些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所執行的存款準備金率甚至在10%以下。央行所執行的差別準備金率政策使得不同存款類金融機構之間的存款準備金率最大差距達到10個百分點以上。而且最近這次普降存款準備金率的同時,再次有針對性地定向降準,從而使得這種存款準備金率的執行差距進一步擴大。 但是通過央行數據匡算的結果顯示:2011年以來整體的準備金存款占一般性存款的比率一直維持在20%左右的水平。 毫無疑問,下一階段,隨著國際收支形勢的逆轉、資本輸出戰略的不斷推進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央行必定會繼續普降存款準備金率。 問題是,央行會將存款準備金降低到什麽位置呢? 首先,盡管當前許多國家實行零準備金制度或者執行很低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要求,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國家的準備金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例就很低,也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還會有很大普降空間。 我們知道,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英國、墨西哥等許多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采用這種零準備金制度。實際上,作為美聯儲、歐央行和日本央行也執行非常低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要求。值得註意的是,這些國家較低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要求,並不意味著這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在央行的準備金存款占全部一般性存款的比率就很低。 以美聯儲為例,在金融危機爆發前,銀行存放在美聯儲的存款準備金縮水至僅400億美元,占銀行負債規模的比率甚至低於0.5%,遠低於1980年《貨幣控制法》規定的上限,該法案規定美聯儲可以對交易賬戶和定期存款賬戶分別制定最高18%和9%的準備金率。而到了2012年,美國銀行業存放在美聯儲的超額存款準備金規模在1.6萬億美元左右,而2012年年底美國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為10.6萬億美元,這意味著,美國的實際存款準備金率一度高達15%。實際上,當前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央行所執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也比較高甚至比中國央行還高,比如:約旦、塔吉克斯坦、克羅地亞、巴西、印度等,歷史上,巴西等國央行甚至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50%以上。 因此,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央行似乎也沒有必要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到很低的水平。 其次,不同國家法定準備金率要求的高低往往取決於各自的經濟運行情況、金融管理體制和貨幣政策框架。對於中國這樣的轉軌經濟體,保持適度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要求既是貨幣政策總量調控的需要,同時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需要,央行顯然也不會將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到很低的水平。 在那些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金融企業治理結構相對完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較高,往往實行零準備金制度或者即便有極低的準備金率要求,而那些存在極低準備金要求國家的央行往往也幾乎不會使用準備金率工具。 在那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由於市場化程度相對不高,金融管制現象較為普遍,金融機構治理結構相對不完善,風險管理能力也相對較弱,往往會要求相對較高的準備金率。盡管現代準備金制度在新興市場經濟體已經演化為總量調控的重要工具,但準備金要求作為原始意義上防範流動性風險的功能依舊存在。而且,對於這些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要求金融機構保持相當規模的準備金,從而轉化為央行所持有的國債,也是滿足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這也就是經濟學理論里常說的“準備金稅”或者也可以稱之為更加廣泛意義上的“鑄幣稅”。 很顯然,無論是在過去的自由銀行體制之下,還是目前的中央銀行體制之下,準備金制度的建立和存續本質上還是起到防範流動性風險的作用。只是在中央銀行體制之下,準備金率水平的調整逐步演化為央行控制貨幣信貸,進而影響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當然,央行為了征收更多的“準備金稅”或者對沖盡可能多的流動性,從而抑制經濟過熱,往往可以將準備金率提高到一個很高的程度,但考慮到隨著準備金率的提高,準備金稅的稅基也會逐步流失,所以準備金計提總量與準備金率之間遵循“拉弗曲線”的關系,必定存在一個最優的準備金率水平,這一最優水平在不同國家是不一樣的。 理論證明和實踐結果表明,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而言這一最優水平為23%左右。但如果經濟不斷下行,貨幣信貸持續萎縮,央行就需要不斷降低準備金率水平,但為防範流動性風險和征收“準備金稅”,央行顯然也不會或者不願意將準備金率降到很低水平。所以,央行只要將準備金率降到適度水平從而能夠保證貨幣信貸增長滿足經濟發展的正常需要就可以了。 最後,綜合國內外經濟形勢,2015年存款準備金率最多有2個百分點的普降空間,而未來五年預計也只有不到5個百分點的普降空間。 從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歷史來看:即便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央行僅在2008年四季度三個月的時間里快速將準備金率由17.5%下調到15.5%的水平,下調了2個百分點。兩年之後的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由連續1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直到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針對資金的大規模流出,央行才連續三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直到2015年2月針對外匯資金的再次大規模湧出,央行才再次普降存款準備金率。盡管商業銀行通過創新各種不需要繳納或者少繳納的金融衍生產品規避準備金繳納,但是準備金存款余額近期始終維持在20萬億元以上,截至2014年12月依然有總量高達22.6萬億的準備金存款被凍結在央行賬戶上。 一般來講,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會考慮三大因素: 一是外匯占款變動情況; 二是超額存款準備金率變動情況; 三是貨幣市場利率變動情況。 從中長期來看,央行主要會根據外匯占款的變動情況來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歷史經驗也表明,準備金款款規模與外匯占款規模或者說外匯儲備規模的變動趨勢大體上是一致的。隨著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的正式退出以及美聯儲加息預期的不斷增強,美元開始步入上升通道,與此同時,國內經濟增速依然處於換擋期,短期之內似乎也很難進入新一輪經濟上升周期,而持續近10年的人民幣對美元的不斷升值已基本到位,這導致外匯資金出現了罕見的大規模外流。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四季度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912億美元,超過全球金融危機時2008年四季度的468億美元逆差,創出1998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2014年年12月,金融機構口徑外匯占款環比減少1184億元人民幣,為去年8月以來再度出現負增長,並創下2007年12月以來最大跌幅。 毫無疑問,隨著走出去戰略、一路一帶戰略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不斷推進,資本在未來一段時期會逐步輸出,為了配合這種資本輸出,央行需要把存款準備金率逐步降低,而存款準備金率降低的幅度和頻率將與資本輸出進程和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密切相關,或者說與外匯占款抑或外匯儲備縮減的幅度和頻率保持一致。 當前,中國的外匯儲備為3.8萬億美元,折合23.5萬億人民幣,幾乎占到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60%。我們知道,在當前全球6.3萬億美元已確認持有量的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占比為60.7%,歐元占比為24.2%,英鎊占比為3.9%,人民幣占比只有3%。據此簡單匡算,人民幣如果想要取代歐元在國際貨幣儲備中的地位,成為國際三大儲備貨幣之一,中國至少還要輸出7.8萬億人民幣。考慮到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的經常項目有望保持基本均衡狀態,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必然要通過資本項目的逆差來實現。因此,自2008年末以來,中國央行已與包括歐央行、英格蘭銀行、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巴西央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韓國銀行等在內的25個國家及地區的央行分別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累計有效總規模為2.73萬億元人民幣。 隨之2015年資本項目基本可兌換的逐步實現,資本輸出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預計會顯著加快,但即便2015年每個季度經常項目保持基本平衡狀態,而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都保持2014年四季度的歷史罕見水平, 2015年全年外匯儲備也最多下降3650億美元,折合外匯占款下降2.2萬億人民幣,對應的存款準備金率最多下調2個百分點。 從更長時間來看,即便在五年之內,人民幣能夠取代歐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輸出7.8萬億元人民幣,對應的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空間也應該不會超過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中國當前的整體準備金存款占一般性存款的比率未來一段時期最多降到15%左右。 |
春節當前,各大銀行都在拼命攬儲的時候,光大銀行卻罕見地下調了存款利率。
光大銀行官網顯示,自2月5日起,該行對存款利率進行調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從此前的3 .3%下調至3 .16%,三個月、半年期等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也相應下調。下調的利率還包括一天及七天通知存款。
光大銀行也成為央行在2014年11月降息以來,首家宣布下調存款利率的商業銀行。盡管下調後的存款利率仍高於央行基準利率,但光大目前的存款利率已不再位列“第一陣營”。
不過,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廣州分行和深圳分行目前並未按照官網的標準進行調整,依舊執行此前上浮到頂的利率。
對於此次光大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多位銀行人士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均表示看不懂。
國金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馬鯤鵬周二表示:
這麽多年,除了央行降息外,銀行一直都是主動上調存款利率來爭奪存款。現在光大下調存款利率,實屬罕見。
貸款需求不足?
貸款投放需求下降或是光大下調存款利率的原因。華東一家券商的銀行業分析師對南都記者表示: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銀行貸款投放就開始下降,這一趨勢到2015年也並未改變。由於貸款投放需求下降了,負債端攬儲壓力也就降低了,這讓存款下調成為可能。”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也持有相似看法。“沒有那麽多貸款需求,存款匹配也會下降。”郭田勇說道。郭田勇還表示,此番下調存款利率,也可能與光大銀行弱化信貸業務而加大資產管理業務發展有關。郭認為,光大銀行下調存款利率是利率市場化下銀行自主定價的表現。
不過,亦有銀行信貸部人士持有相反的看法。一家總部位於華南區的股份行信貸部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在互聯網金融以及金融脫媒快速推進中,去年三季度開始,銀行存款普遍出現下滑。現在,拉存款的壓力之大前所未有。在此時下調存款利率,將進一步喪失存款爭奪的競爭力。從時間上看,現在剛剛是2015年年初,各大銀行剛剛從董事會領到新任務,正是積極投放信貸的時候,這時反而下調存款利率,對於今年工作完成反倒是不利影響。
利率市場化漸行漸近?
另一種解釋是利率市場化漸行漸近。央行去年11月宣布降息,但同時也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此次繼2012年6月8日之後第二次調整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也被認為是“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落實。
首先是城商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紛紛將各自銀行的執行利率一浮到頂,隨後工農中建等國有銀行也陸續將各檔次存款利率上浮20%,達到央行允許的上限。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對於存款利率的制定戰略,已漸漸呈現出“個性化”差異。
例如,盡管目前四大行皆“一浮到頂”,但具體來看,並非所有的定存皆可享受最高利率,如建行只有兩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等定存上浮20%。而為了讓儲戶定期存款拿到更多的利息,北京農商銀行已開始實行365天/366天(閏年)足年足日計算利息,即按天計算利息。
據金融投資報,此次光大銀行率先降低中短期定存利率,也被認為與存款結構有關系,短期存款資金和流動性或不稀缺。
該報援引的市場分析人士指出:
未來隨著轄內金融市場競爭的加劇,各商業銀行為爭奪優質客戶會進一步提高利率水平,同時差異化的利率定價策略也將成為市場的主流,對銀行利率定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今日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表示,存款保險制度今年應該會實施。
面對“存款保險制度今年是否會正式實施”的問題,潘功勝表示“應該會”,在被問及是上半年還是下半年時,他說“會比較快地實施”。
《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已於2014年12月30日結束公開征求意見。潘功勝指出,自去年存款保險制度進行公開征求意見後,大家提了一些意見,均比較認可。目前存款保險制度出臺實施的準備工作已經比較充分。
值得註意的是,潘功勝1月23日曾在國新辦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透露,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方案》、《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工作已經圓滿完成,制度出臺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在按照規定履行相關審批程序之後,存款保險制度將會付諸實施。
此外,今年1月8日至9日召開的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明確了2015年工作的主要任務,“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位列其中。種種跡象表明,存款保險制度今年實施成為大概率事件。
根據征求意見稿,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也就是說,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銀行所有存款賬戶的本金和利息加起來在50萬元以內的,全額賠付;超過50萬元的部分,從該存款銀行清算財產中受償。
至於為何設置上限為50萬元,潘功勝稱,一方面考慮到要為絕大多數存款人提供保障,保證絕大多數存款人的信心和穩定;另一方面要考慮到防止道德風險,既包括存款機構的道德風險,也包括存款人的道德風險。據測算,這一限額能夠為全國99.6%的存款人提供全額保護。
從抗通縮的角度也需要下調存款利率,只不過考慮到利率市場化的背景,可能需要首先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打破剛兌。
.....
15年最重要的防火墻當屬存款保險制度,過去不能打破剛兌的一個重要顧慮是擔心風險傳染,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但如果以後50萬以下的存款都得到了全額擔保,那麽即便出現了銀行的違約,也不會導致大規模擠兌的發生,畢竟50萬以下有著政府的擔保。反過來也意味著打破剛兌成為可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光大銀行主動下調存款利率,僅僅因為任性? 作者:董希渺 在絕大多數銀行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的情況下,光大銀行主動下調存款利率,可能意味著商業銀行差異化競爭的開始。以後,存款利率高頻次、差異化的調整,將成為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新常態”。 當微信微博熱火朝天地向全國網民派發各種紅包的時候,有一家銀行卻悄悄地將紅包從客戶口袋中收走。 2月4日,光大銀行在官網發布公告,從2月5日開始下調多個期限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3個月的利率由之前2.82%下調至2.7%,半年期的利率由3.06%下調至2.93%,一年期的利率由3.3%調整至3.16%。對比後發現,上浮幅度均由此前的20%下調至14.9%。另外,該行還對1天與7天通知存款利率進行下調。 長期以來,存款被視為銀行的命根子。對中資銀行而言,最重要的業績指標似乎一直是存款。從來,抓存款都是工作重中之重,一方面東奔西跑四處營銷各類存款,一方面還得防著家里的存款被挖墻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存款是銀行小夥伴們最大的心病。 尤其是去年以來,銀行存款增長更是壓力山大。從央行公布的數據看,2014年人民幣存款增加9.48萬億元,同比少增3.08萬億元。2001年到2014年的14年時間里,僅2003年、2010年、2011年、2014年出現了年度存款環比少增的情況。 盡管目前國內儲蓄存款仍然高達40萬億以上,但儲蓄存款理財化傾向和銀行外分流趨勢不斷加劇。這其中,理財產品的火爆、資本市場的複蘇等等,都分流了不少的存款。傳統的“存款保衛戰”不但越來越激烈,而且也將越來越難以奏效。到了關鍵時點如季度末、年底,絕大多數銀行更要硬著頭皮拼著老命努力沖刺存款余額,存款營銷和沖刺的手段五花八門,從利率一浮到頂到送油送米送卡,各種奇招層出不窮。 就在這種緊張氛圍下,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光大銀行卻主動宣布下調存款利率,似乎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韙,驚呆了全國銀行業的小夥伴。這究竟是要鬧哪樣?是光大銀行有錢就是任性,還是土豪的世界我們不懂? 其實,存款利率的下調,對光大銀行而言並非一次草率的行為。早在去年11月,央行宣布降息後不到一周時間,光大銀行官網的存款利率表就顯示:3個月、6個月和1年定存利率頂格上浮,而2年和5年期定存利率則是順勢下調。 究其原因,我認為不外乎這麽幾個: 從業務層面看,下調利率可能源於信貸有效需求不足。去年以來,實體經濟持續下行,許多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現象,不少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的意願下降,導致了企業信貸需求不斷萎縮。銀行之所以拼命吸收存款,主要還是用於貸款。 如果貸款難以有效投放,那麽吸收存款的動力當然會減弱。而面對各種風險,銀行也在主動收縮風險偏好,信貸政策更謹慎。從光大銀行情況看,2014年上半年存貸比為69.41%,比2013年底的72.59%明顯下降,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信貸投放並未充足。 從資金層面看,下調利率是對流動性寬松預期的反應。去年11月,央行意外下調存款和貸款的基準利率;今年2月,央行時隔32個月首次全面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國家統計局公布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幅僅為0.8%,為五年來新低;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4.3%。 這說明,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通貨緊縮初現端倪。前一次的降息降準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下一步的降準降息指日可待。在貨幣政策寬松預計期下,光大銀行無非是順勢而為,提前準備而已。 從管理層面看,下調利率顯示負債成本管理趨於精細化。我國正在推進的利率市場化,將利率定價權逐步還給了商業銀行。但缺少利率管制保護的中資銀行,存款定價能力普遍較弱。多數商業銀行為穩定和增加存款,一般都用足政策,將各期限存款利率上浮到頂。 這既是定價能力不足的集中表現,也反映出成本約束意識的明顯不足。經驗表明,“一浮到頂”的不僅是利率,還有利率和成本的風險。光大銀行此次基於自身需要,主動調整利率,在負債成本管理方面邁出了積極的一步。 此外,光大銀行此次下調利率,可能還與信貸資產證券化進程加快有關。1月中旬,銀監會批複了包括光大銀行在內的27家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申請,這意味著這些銀行不用再走冗長的審批程序,只需備案即可發行相關產品。由此可見,今年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工作將大提速,光大銀行將可以把資產轉化為現金,另辟一個獲取資金的渠道,因此存款增長的壓力將可能減緩。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絕大多數銀行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的情況下,光大銀行主動下調存款利率,還可能意味著商業銀行差異化競爭的開始。在長期的利率管制下,國內中資銀行普遍存嚴重的同質化競爭:業務結構上,以信貸業務為主;客戶結構上,以大中企業客戶為主;收入結構上,以利息收入為主。所以,存款毫無疑問地成為各家銀行角逐最激烈的領域。 而隨著利率管制和準入管制的放松,單一的盈利模式將慢慢解構,簡單的同質化競爭將難以維系。特別是,外部形勢的發展和遊戲規則的改變,將推動客戶投資理財行為的變化,進而不斷推動市場資金的遷徙。 這都不以銀行意誌為轉移。一味地固守存款將困難重重,不但存款留不住,客戶也將進一步流失。在這種情況下,與其以高成本死守存款,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嘗試另辟蹊徑,走異質化發展之路。 比如,堅持以全量資金視角,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資產管理業務。事實上,當我們提到瑞銀集團(UBS)的時候,我們不了解他們到底有多少存款,只知道他們管理數全球以萬億計的資產。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昌逆亡。2015年,面對新變化,商業銀行只能順勢而為,切不可逆勢而行。未來一段時間內,銀行要在繁紛複雜的機遇與挑戰中,確立自己獨特的發展戰略,形成符合自身資源稟賦和能力的商業模式。 以後,有的銀行可能繼續吸收高成本的各類存款,有的銀行可能會對小額存款賬戶進行收費。存款利率高頻次、差異化的調整,將成為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新常態”。 從這個意義上講,光大銀行主動下調存款利率只是一個開始。 來源:新浪財經 |
路透援引資深銀行人士消息稱,在過去兩天里,希臘銀行業存款外流超過10億歐元。
其中一位銀行業人士稱,本周三和周四,希臘銀行業每天流出的存款均超過5億歐元。另一位人士證實了該消息。
由於擔心希臘政府可能於近日實行資本管制,希臘國內的恐慌情緒驟然升溫。不過政府否認了任何關於資本管制的計劃。
2013年3月塞浦路斯在遭遇危機期間,曾對銀行業實施過資本管制,具體措施包括對提取存款設置限制,以及限制資金在賬戶間或跨境轉移。市場擔心塞浦路斯的前車之鑒在希臘重演。
彭博援引消息人士稱,今年1月份,希臘銀行業共流出110億歐元存款,為歷史最高。路透消息人士稱,資本外流的趨勢在2月初一度有所放緩。
2012年5月、6月歐債危機高潮時,希臘銀行業存款分別外流了60億和69億歐元存款。
不過,希臘央行行長昨天在會晤該國副總理時表示,存款外流形勢處於掌控之中。
由於希臘遲遲未能與歐盟達成新的救助協議,市場上對於希臘退歐的擔心越來越多。
德國周刊《明鏡》稱,獲悉歐洲央行為希臘退出歐元區做準備,正進行內部模擬測試。歐元區成員國馬耳他的財長表示,以德國為首的歐元區國家到了願讓希臘退出歐元區的狀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路透援引資深銀行人士消息稱,在過去兩天里,希臘銀行業存款外流超過10億歐元。
其中一位銀行業人士稱,本周三和周四,希臘銀行業每天流出的存款均超過5億歐元。另一位人士證實了該消息。
由於擔心希臘政府可能於近日實行資本管制,希臘國內的恐慌情緒驟然升溫。不過政府否認了任何關於資本管制的計劃。
2013年3月塞浦路斯在遭遇危機期間,曾對銀行業實施過資本管制,具體措施包括對提取存款設置限制,以及限制資金在賬戶間或跨境轉移。市場擔心塞浦路斯的前車之鑒在希臘重演。
彭博援引消息人士稱,今年1月份,希臘銀行業共流出110億歐元存款,為歷史最高。路透消息人士稱,資本外流的趨勢在2月初一度有所放緩。
2012年5月、6月歐債危機高潮時,希臘銀行業存款分別外流了60億和69億歐元存款。
不過,希臘央行行長昨天在會晤該國副總理時表示,存款外流形勢處於掌控之中。
由於希臘遲遲未能與歐盟達成新的救助協議,市場上對於希臘退歐的擔心越來越多。
德國周刊《明鏡》稱,獲悉歐洲央行為希臘退出歐元區做準備,正進行內部模擬測試。歐元區成員國馬耳他的財長表示,以德國為首的歐元區國家到了願讓希臘退出歐元區的狀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2-28 18:38 編輯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並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3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完) 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調整表 ![]() 央行有關負責人就下調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並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答記者問
1、問:2014年11月22日利率調整的效果如何?此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主要考慮是什麽? 答:自2014年11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並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以來,隨著基準利率引導作用的發揮及各項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有所下降,社會融資成本高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受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的影響,近幾個月以來,消費物價漲幅有所回落,工業品價格降幅擴大,對實際利率水平形成推升作用。當前物價漲幅處於歷史低位,為適當使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間。此次利率調整的重點就是要繼續發揮好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進一步鞏固社會融資成本下行的成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2、問:此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主要內容和預期效果是什麽? 答:此次采取對稱方式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2.75%下調至2.5%,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5.6%下調至5.35%;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由於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仍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再次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可望直接對金融機構貸款實際利率產生一定下拉作用。同時存款基準利率的進一步下調,也有利於降低金融機構籌資成本,帶動各類市場利率和企業融資成本繼續下行,對於進一步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具有積極作用。
3、問:此次結合利率調整進一步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麽? 答: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存款利率浮動區間逐步擴大,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持續提升,已初步形成差異化、精細化的存款利率定價格局。尤其是在存款保險制度即將推出,相關配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進一步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條件基本成熟。同時,隨著理財等存款替代類金融產品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負債類產品已經自發實現了市場化定價,這都推動我國必須要加快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
為此,在繼續發揮好基準利率對銀行定價引導作用的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2倍擴大至1.3倍。這是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又一重要舉措。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後,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空間進一步拓寬,有利於促進其完善定價機制建設、增強自主定價能力、加快經營模式轉型並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同時也有利於健全市場利率形成機制,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4、問:此次利率調整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取向轉變,下階段央行貨幣政策調控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思路是什麽? 答:此次利率調整的重點仍是保持實際利率水平適應經濟增長、物價、就業等基本面變動趨勢,並不代表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條件和發展環境都在變化,而其核心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改變。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的總體思路,更加主動地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松緊適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為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促進經濟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同時,更加註重改革創新,寓改革於調控之中,把貨幣政策調控與深化改革緊密結合起來,適時通過推出面向企業和個人的大額存單等方式,繼續擴大金融機構自主定價空間,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並進一步完善利率調控體系,健全利率傳導機制,不斷增強央行利率調控能力和宏觀調控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