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良校園貸有哪些套路?湖北一高校輔導員"臥底"揭秘成網紅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1465

任何網貸機構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視覺中國/圖)

不良校園貸危害的新聞屢見不鮮,為何不良校園貸仍有生存土壤?3000元的貸款3個月後是如何變成3萬元?日前,漢江師範學院輔導員毛晶玥帶著這樣的疑問去尋找答案,並制作成抵制不良校園貸的教學視頻成為了網絡紅人。

由於工作的原因,去年下半年,毛晶玥開始接觸不良校園貸,試圖揭露不良校園貸陷阱的套路。

毛晶玥匿名加入一些不良校園貸QQ群,把自己的經歷、體會和不良校園貸的危害以及應對對策等拍成視頻,放給學生們看。這個視頻一經制成,在各個高校群體、網站中流傳。在獲得巨大點擊量和一致好評的同時,不少媒體、網友將毛晶玥稱為“潛伏在不良校園貸群里的美女臥底輔導員”。

對於自己成為網紅,毛晶玥對此解釋:“我只是做了輔導員該做的事兒。”

毛晶玥說,她有兩個疑問:一個是疑惑學生的貸款是怎樣在短期內由幾千元變到幾萬元。另一個是催收非法利息的組織抓住了學生的什麽痛點,為何底氣如此足。

帶著這兩個疑問,毛晶玥利用貼吧、微信平臺找網貸代理人,進入催收QQ群來尋找答案。在默不作聲地觀察了幾個月,毛晶玥漸漸有了自己的看法。

“以前,我們一直都在向學生宣傳不良校園貸的危害,但什麽是不良校園貸?危害究竟在哪兒?這些其實並沒有講清楚,學生們也稀里糊塗。要把危害講透徹、講生動,就必須親身了解不良校園貸的套路。”毛晶玥說,很多網貸平臺變著花樣玩套路,有的讓學生在網貸之前簽保證書說自己不是學生,有的以假裝購買物品的形式,讓學生簽分期付款合同,實施變相放貸。

“這些不良校園貸的合同,看上去似乎合法,但實際上有很多讓人看不懂的條款和算不清楚的利率。”毛晶玥舉了個例子,某某貸以月利率0.99%的噱頭,造成利息不高的假象,但經過推演後她發現,這款網貸的實際年利率達到了21.25%,再加上各種名目的手續費、中介費,有些不良校園貸的利率可以達到50%甚至200%。

毛晶玥發現,這些不良校園貸和正規貸款相比,門檻很低,所需證件也非常少。網上還有各式各樣的網貸吧、催收群,這些群里有專門教放貸者催款的技巧,還提供異地上門催收、“短信轟炸機”輪番轟炸等服務。一旦有學生還不上錢,就會遭到各種各樣的騷擾,直到還清欠款為止。

“通過實際體驗,我接到過各種騷擾電話,催款者咒罵、揚言要給學生訂花圈,甚至說如果學生不還款,就要來學校把學生帶走。我很好奇,這些催款電話為什麽這麽有底氣。”毛晶玥告訴記者,學生接到這樣的電話後大都很恐懼,有些甚至躲在宿舍里不敢出門。

“學生還不起只能讓家長來還,放貸者手中有學生的在校信息,這些學生大多是獨生子,不少家長害怕孩子有不良貸款,影響孩子的學業,所以有少人寧願償還這些不受法律保護的高額利息來息事寧人。”毛晶玥說。

有了這些素材後,毛晶玥制作了一部名為《今天是時候揭揭不良網貸的套路了》的視頻,作為一部講座教學片播放給學生觀看。誰知視頻一經推出,就迅速流傳到網上,並得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評,不少高校的老師、輔導員向她索要視頻資料。視頻在網上流傳開後,引起了社會各界關註。

“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向學生講清楚相關的金融知識、法律知識,還任重道遠。”毛晶玥說。近日,她又與學校老師一起開始制作《5分鐘解讀不良借貸套路》的動畫視頻,準備將不良校園貸的危害進一步做深。

(來源:新華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590

揭秘部分早教機構"套路"生意靠加盟、客源靠買賣、上課靠忽悠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2992

由於需求旺盛,目前針對0-6歲階段的早期教育機構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其中亂象叢生。部分早教機構生意靠加盟、客源靠買賣、上課靠忽悠,家長們往往在付費之後才發現自己被“套路”。(視覺中國/圖)

無需任何培訓或資質,只要投資幾萬元就可加盟;通過招生代理“購買”生源,廣告內容與實際課程脫節;招生時隨意承諾,合同語義模糊,繳費後立馬“變臉”。

由於需求旺盛,目前針對0-6歲階段的早期教育機構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其中亂象叢生。部分早教機構生意靠加盟、客源靠買賣、上課靠忽悠,家長們往往在付費之後才發現自己被“套路”。

營銷“話術”、招生“套路”陷阱多

深圳的鄺女士近日帶著4歲的女兒樂樂(化名)購物時,被一個舉著話筒的“星探”攔下,邀請孩子參加免費海選試鏡。隨後她們來到了位於海上世界的“深圳市時代華娛文化傳媒公司南山分公司”。樂樂被面試後,一名總監誇贊樂樂有鏡頭感,並稱海選兩天計劃挑選10個孩子,目前只剩最後一個名額,報名23800元兩年的課程,可對孩子進行舞蹈、鋼琴、形體等方面培訓。他還承諾學員都可以在兩家電視臺的節目中參與影視表演。

鄺女士心動,交了數千元訂金,此後工作人員不斷打來電話催款。鄺女士想起當時工作人員稱是“免費試鏡”,又發現這家公司已遭到不少家長投訴,之前的家長稱學習一年也沒有任何活動。於是鄺女士提出退還訂金,工作人員以報名名單已上交為由拒絕。

記者輾轉聯系到深圳市時代華娛文化傳媒公司營銷部門張姓負責人,該負責人解釋:“家長對於合同中關於影視表演的理解有偏差,公司每年組織1-3次活動,但能不能被電視臺挑中,還要看孩子是否符合條件。”目前,深圳市消協、工商局已介入調查此事。

類似這種免費海選變高價培訓,空頭承諾拒不兌現的情況並不是個案。據了解,招生時采用的“話術”和“套路”,成為加盟機構向加盟商培訓傳授的重要內容。

記者以希望投資早教機構為由,撥通了一家名為“0-6歲大腦潛能激發班”早教機構的加盟廣告電話,該機構號稱在全國已經有超過130家分支機構。業務經理謝經理幫記者分析了從事早教行業的10大優勢,包括無賒賬、免庫存、無售後、低成本、高利潤等,且“不需要教師資質”,承諾只要5萬元的加盟費,短時間就可幫記者實現“創富夢想”,並承諾提供“招生秘笈”。

打開《商業合作手冊》中關於“招生秘笈”的部分,推薦使用咨詢應變法、簽單技巧法等應對家長,並赫然寫著“永遠不對家長說‘不’”“家長掏錢的速度等於被感動的速度”“依據家長的階層推薦不同價位的套餐”。

生源被買賣 代理為多簽單隨意承諾

當您給孩子報名了早教機構,您可能不知道,還沒開始上課,部分學費或已支付給了招生代理。據業內人士透露,借助招生代理拓客已經是早教行業公開的秘密。

經過引薦,記者以早教機構加盟商的身份聯系到一名上海的早教代理,對方承諾“只需1萬元,就可以幫你在兩天內發售400個課程體驗包,並保證5%以上的轉化率,達不到這個數量1萬元退還。”也就是說,花1萬元可以招徠至少20名學生,按照每名學生每年學費至少4000元計,早教機構兩天可以產生至少8萬元的回報。因此這名招生代理生意非常火爆,檔期已經排到3個月之後。

也有加盟中心以收取傭金方式幫助加盟商招生。“0-6歲大腦潛能激發班”謝經理提出,可幫助加盟商拓客,按照學費的10%收取傭金:以山東省某市為例,0-6歲兒童約6萬人,其中有1.2萬名幼兒家長了解到全腦課程,又有2400名家長參加體驗,有240名家長現場報名,以每人4000元學費計算,學費總額為96萬元,加盟中心將會依照之前的約定,收取加盟商9.6萬元“服務費”。

據知情人士透露,由於招生代理或者早教機構的營銷人員不負責教學,唯一的動力就是多簽單,所以在招生期間,會虛構教師資質、編寫成功案例、誇大教學效果,且會對家長做出許多空頭承諾,糾紛往往由此產生。

“套路”之中早教“空殼化” 專家呼籲加強監管

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早教市場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嬰童教育市場正值高速發展期,2017年早教市場規模約為2000億元。

早教機構向連鎖型、規模型發展本無可厚非,然而產業化發展並沒有帶來教學質量的同步提高。除了正規的教育品牌,近年同樣湧現出部分不具備教育資質的早教機構,披著幼兒教育的外衣,從事著斂財的買賣。拓客有成本,營銷要付費,教育的內容則逐漸空殼化。教育理念東拼西湊,甚至完全違背幼兒成長規律,打著低加盟費甚至零加盟費的幌子招攬投資商,教育質量無從談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指出,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教育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他呼籲加強對早教機構教學內容的監管,讓幼兒教育回歸教育價值和教育理想,讓無序產業化和來自成人的“教育焦慮”放過我們的孩子。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盧勤指出:“家長不應該在大量的選擇中慌了陣腳,教育部門應該糾正幼兒教育無序開發亂象,跟上時代的腳步,讓我們選擇的教育更加符合孩子的天性。”

(來源:新華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14

過長劇集導致電視劇註水事件頻發 2018電視劇請少些套路多些匠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14/1199103.html

一年一度的電視業盛會——2018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昨日在滬舉行。作為春節後的首個電視劇界的盛會,“回顧”和“展望”整個行業是不可或缺的主題,今年也不例外。

SMG影視劇中心主任、東方衛視中心總監王磊卿做了“請回答,2018”為題的發言,既分析了《那年花開月正圓》、《軍師聯盟》、《我的前半生》、《雞毛飛上天》四部劇緣何成為爆款,又指出2017電視劇呈現出的遺憾和值得警惕的套路,比如劇名和集數越來越長,但劇本孵化時長卻越來越短,盲目跟風海外拍攝、懸浮動作劇泛濫、過度消費女性成長題材等電視劇“套路”也是屢見不鮮。在呼喚歷史正劇回歸的同時,他也表示,古裝劇、年代劇也應當秉承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以寫實的手法還原歷史氛圍和歷史質感。對於未來,王磊卿認為,電視劇的成功是合家歡模式的成功,而臺網共同主推的劇才能成為最現象級的作品。只有臺網兩端進一步探索臺網聯動合作的商業模式,實現“電視媒體+網絡媒體+制作方”的三方共同投資、共同制作,才有可能實現共同盈利。

老問題仍未解決 新問題苗頭不小

在王磊卿的發言中,“兩長一短”並不是新問題,業界也早有詬病。據記者留意,2017年的“七字”劇名尤其多,《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年花開月正圓》、《微微一笑很傾城》、《春風十里不如你》、《秦時麗人明月心》、《那片星空那片海》等,難怪有網友說,“這年頭名字不長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拍了個電視劇哦。”王磊卿就呼籲,“吆喝詞太長了,會不會模糊了真正的戲核?我在這里呼籲,我們的電視劇把片名縮一縮,把賣點藏一藏,給自己多一點自信,給觀眾多一點記憶便利!”

“劇集越來越長”更是行業毒瘤,因為大部分都不是劇情需要,而是為了註水賣錢。“為應對制作成本整體上漲,制作方追逐高盈利,劇情副線蓋過主線,電視劇劇集像蘭州拉面一樣越抻越長,使得電視劇‘龍頭爛尾水蛇腰’。過長的劇集導致電視劇註水事件頻發,損傷了電視劇的藝術魅力,影響了電視劇的可看性,導致觀眾失望,輿情非議。我呼籲,電視劇必須瘦身。觀眾需要50集以下不摻水的幹貨劇,市場需要30集左右全新快節奏的創新劇。”

相比之下,應該“長”的劇本孵化時間反而越來越短,“國內IP劇五六十集的劇本常常在5個月里速成,相較之下,一般的美劇12集劇本卻需要耗時6個月左右。如此壓縮時間之下,劇本早就變成了脫水的壓縮餅幹,只見套路,不見靈感,更難有文化底蘊。”

老問題尚未解決,新問題又接踵而至。王磊卿在發言中提到了值得警惕的“三大套路”:一、談判都去華爾街,戀愛都去巴黎秀;二、打槍都去唐人街,開炮都去索馬里;三、大女主滿街走,帝王嬪妃多如狗。

不可否認,近兩年海外取景似乎成了都市劇的一個賣點,《翻譯官》、《談判官》、《好先生》、《盛夏晚晴天》、《小爸爸》以及拍攝中的《溫暖的弦》、《在紐約》等都有場景取自海外,有的是劇情所需,也有的不乏跟風之嫌。在王磊卿看來,電視劇領域的“工匠精神”,不在於海外拍攝之類的華麗跟風,而在於影視制作環節中的服裝、化妝、道具、美術等,每個環節的工作者都應當有創新、有匠心,落在實處。

有關第二點,王磊卿解釋說,“隨著《戰狼》和《紅海行動》等現代愛國主義槍戰電影的爆棚,一大批電視頭部資源聞聲而動,大有席卷潮流之勢,但套路也跟著來了。那就是,新一波動作懸浮劇有挾海外英雄之名而泛濫的趨勢。”至於“大女主”,更是很多古裝劇的通病,“這類劇瑪麗蘇,人人都愛女一號,片面誇大古代女性作用,常常不符合歷史。”

剖析四部爆款劇 理清兩大模糊詞

去年口碑和收視俱佳的爆款劇目不少且涵蓋了多種題材,現實題材劇有《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雞毛飛上天》等佳作,年代劇有《白鹿原》、《那年花開月正圓》等相當亮眼,古裝劇有《軍師聯盟》以及玄幻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王磊卿以其中的四部劇為例,剖析了緣何它們能夠成為爆款。

“《那年花開月正圓》為什麽受歡迎?因為它擺脫帝王後妃古裝劇的窠臼,寫了一個普通中國古代女性的奮鬥歷程。《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踏準了正劇回歸的時代主流,全劇在紮實研究歷史的基礎上,又從歷史文獻中跳脫出來,塑造了一個《三國演義》之外、戲劇邏輯之內的全新司馬懿,有人物,有情感,有思想。《雞毛飛上天》則是反映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描繪出了有血有肉的個人命運,跌宕起伏,無一不透露出溫暖而明亮的現實主義力量。《我的前半生》受歡迎的原因是抓準了來源於當下生活的熱點話題,切入女性成長痛點,帶動了婚姻話題劇+職場話題劇的興起。同時,冷靜地刻畫了複雜多變的人性,不再給人物貼標簽,使得‘前夫哥’這樣的瑕疵人物因為有著生活質感,出人意料地一炮而紅。”

從四部“榜樣”劇中,王磊卿歸納了品質爆款劇的特點:品質爆款劇=主流價值+熱點話題+符合當下審美的超級人設+經典戲劇敘事模式+精美制作。同時,他呼籲需要理清兩大容易模糊的概念,那就是:古裝劇不等於歷史劇,現實主義劇不等於當下題材劇。

具體地說,“歷史劇基本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采用正劇的手法,創作上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古裝劇則無真實歷史背景,大多根據網絡IP改編,愛情、個人功名是主要戲劇動力。即使是架空的古裝劇,也要遵循歷史氛圍真實,傳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而很多都市愛情劇、家庭倫理劇根本不能稱之為現實題材,“現實主義是中國觀眾最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方式,它是一種創作理念,一種創作態度,一種創作方法。現實主義劇應當著重表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現實生活的真實感為經緯度,刻畫萬花筒人生、社會風情畫卷。這些貌似發生在當下,但與當下中國人的生活、生存和情感毫無關聯的懸浮都市劇,並不是真正的現實主義電視劇。”

在現實主義的創作上,王磊卿還提到,“《我的前半生》的成功已經顯示了社會話題劇的爆款力量,一時間成為了茶余飯後的社交貨幣。未來,我們如何在影視創作中尋找新的熱點話題?話題源於現實、源於思考。比如生存觀念的碰撞、婚姻觀念的碰撞、社會階層的流動、代際差異、審美差異、文化差異……對接90後、00後年輕觀眾的審美需求的二次元文化,也能在碰撞中引爆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550

新華社評“趙薇夫婦被罰”:資本市場不容“套路”“陷阱”

4月17日,新華時評發文稱,證監會16日晚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和市場禁入決定書,對黃有龍、趙薇等處以罰款並采取5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一場收購“鬧劇”,最終以股價的一地雞毛和監管層的一紙罰單而落幕。資本市場不是秀場,容不得虛飾,更容不得謊言。中國證監會這次開出現行法律允許範圍內的“頂格罰單”,就是要亮明監管態度,嚴肅資本市場秩序,讓投資者學會敬畏市場,讓資本市場上少一些“套路”“陷阱”,多一些負責任的參與者。

全文如下:

中國證監會16日晚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和市場禁入決定書,對黃有龍、趙薇等處以罰款並采取5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一場收購“鬧劇”,最終以股價的一地雞毛和監管層的一紙罰單而落幕。

從計劃30.6億元收購萬家文化近30%股權,成為控股股東,到變臉為5.3億元收購約5%股權,只做個普通投資者,再到最後一股不買並拿回前期投資款……在萬家文化收購大戲中,趙薇夫婦的這一系列動作令人瞠目結舌。

本來寫好的“劇本”演不下去了,給投資者描繪的美好前景成了泡影,被“明星收購”刺激起來的股價只有跌回原形。

說到底,資本市場是一個“信息場”,信息就是真金白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這四個對信息披露的要求一個都不能少。

再看萬家文化的收購大戲中,無論是前期對收購的“貿然”公告,還是後來一系列對收購相關信息的披露,要麽“畫大餅”誤導投資者,要麽漏掉重要信息,要麽對核心信息遮遮掩掩、遲遲不公開。

你這邊過足了“戲癮”,他那廂市場已瘋狂。在萬家文化過山車一樣的行情中,不知道有多少投資者因“追星”而血本無歸。

資本市場不是秀場,容不得虛飾,更容不得謊言。中國證監會這次開出現行法律允許範圍內的“頂格罰單”,就是要亮明監管態度,嚴肅資本市場秩序,讓投資者學會敬畏市場,讓資本市場上少一些“套路”“陷阱”,多一些負責任的參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501

深度|上市公司年報頻現業績大變臉,原來都是套路

近期上市公司年報頻現業績大變臉,在靚麗的業績預告之後,不少公司卻交出了巨虧的成績單。根據第一財經統計,至少有20家上市公司業績由盈利轉為虧損,其中不乏由盈利數千萬元變為虧損數億元。這引發上市公司股價跳水,中小股民遭受損失。

上市公司給出的原因多是由於資產減值損失、計提商譽減值損失、應收賬款存在減值跡象所致。有了解上市公司財務審計工作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出現業績大變臉很多時候是上市公司刻意為之,是董監高對股價的編排措施,是資本市場的一個小把戲。目前監管層對於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很少有真正處罰,因為沒有辦法真正界定上市公司是否在欺騙投資者。

這樣做有何好處呢?該人士舉例稱,出現業績大變臉從實際結果看弊大於利,上市公司股價下跌,他們還需面臨投資者和市場的質疑、甚至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質問。但在當時上市公司有其他的考量,比如年底資金緊張需要銀行貸款,這就需要他們向銀行出具好看的業績,於是就先發出一份靚麗的業績預測。

20余家上市公司由盈利到虧損

今年以來有部分上市公司年報和業績預告變臉讓投資者“目瞪口呆”。

截至4月24日3500余家上市公司中有1950家上市公司完成了業績預告和2017年年報的發布工作。業績預告無需審計,但年報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從不經審計的預測到經過審計的結果“暴雷”諸多——與預測業績相比,部分上市公司實際業績落差過大;部分上市公司從盈利變為虧損乃至虧損數億元。

實際業績與預測相距甚多讓投資者質疑聲不斷。

業績預測公布上市公司可能取得下限值和上限值。根據第一財經統計,有1488家公司實際盈利狀況低於預測的上限值,有320家企業實際盈利低於預測的下限值。“在業績預披露階段,很多上市公司的賬目還未處理完,譬如壞賬計提和虧損等,同時它們由很多子公司構成,在匯總賬目過程中有失漏和最終的業績呈現小幅波動屬於正常情況。”某金融機構財務總監告訴第一財經:“但如果和最終的業績偏差甚多就不太正常了。”

根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與預測的最小值相比實際戰績降幅超50%的至少有38家公司,在38家公司中降幅超過100%的有22家公司。譬如京能電力(600578.SH)預測2017年盈利5.4億元,2017年年報顯示其盈利僅為2.6億元;長電科技(600584.SH)預測2017年盈利3.4億元至3.8億元,但2017年實際盈利僅為約7300萬元,降幅約80%。

不僅如此,從預測到實際戰績由盈轉虧更讓投資者大跌眼鏡。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有22家上市公司業績從預測盈利變為實際虧損,其對比鮮明。譬如光一科技(300356.SZ),其預測2017年凈利潤約4847.79萬元~6378.67萬元,但2017年年報顯示其凈利潤為-3.96億元;再如安妮股份(002235.SZ),其預測2017年凈利潤為2000萬元~2550萬元,比2016年將增長71.53%~118.71%,但年報遭遇滑鐵盧——凈虧損3.67億元;再如暴風集團(300431.SZ),其預測2017年凈利潤為4753.05萬元~6337.41萬元,但實際的年報顯示其利潤虧損1.75億元。

除了前2大現象,少量部分公司存在幾次修改業績預測行為,還有少量上市公司連續多年出現業績變臉。

以巨力索具(002342.SZ)為例2017年業績連續兩次出現業績大變臉,業績預測由最高的2700萬降至800萬而後又虧損1700萬。

具體而言,巨力索具於2017年10月23日披露的2017年三季報中曾預測,全年實現凈利潤2063.36萬元~2682.37萬元,同比變化幅度為0~30%。2018年1月30日,公司披露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將2017年凈利潤區間變更為206.34萬元~825.34萬元,同比下降幅度約60%~90%。4月16日晚又發布 “2017年度業績快報修正公告”,公司2017年營收為14.16億元,同比增長3.72%;凈利潤為虧損1716.18萬元,同比下降183.17%。

再如迪威迅(300167.SZ)連續多年出現業績變臉。

迪威迅4月19日披露的2017年年報顯示,迪威迅當年業績同比下降119.91%,虧損額度為584.99萬元。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2月27日披露的2017年業績快報指出,當年凈利潤為1370.9萬元,並且表示與1月31日披露的業績預告不存在差異。

該上市公司自2012以來多次出現業績變臉。2013年2月27日迪威迅發布的2012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其預計2012年度凈利潤為2605.69萬元。但隨後披露的2012年年報凈利潤為1973.11萬元,相比業績快報凈利潤下降24.28%。

2014年2月21日,迪威迅2013年度業績快報公布的營業利潤為2047.32萬元,凈利潤為2307.04萬元,但同年4月24日就進行了較大的修正營業利潤修正為 -479.01萬元。可是,隨後發布的2013年度報告更是與上述業績快報及其修正公告存在很大差距,僅凈利潤數據就相比業績快報下降77.39%,僅為521.52萬元。迪威迅2015年和2016年業績快報和經審計業績亦有差異。

誰導演了變臉

業績大變臉引發上市公司股價大動,引發市場質疑。以巨力索具為例,第一次業績變臉之際 1月30日股價跌幅0.32%,1月31日跌幅9.97%,第二次業績變臉之際4月16日股價跌幅達1.29%,4月17日股價跌幅3.17%。

針對業績的突變,根據第一財經統計,多數上市公司解釋是由於資產減值損失、計提商譽減值損失、應收賬款存在減值跡象。

譬如騰信股份業績預測顯示2017年盈利空間是在0.05億元至0.1億元,但2017年年報顯示實際虧損1.37億元,該上市公司表示,公司將其從長期股權投資轉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並對其賬面價值超過預計可收回金額的差額部分計提減值準備12517.70萬元,相應減少公司2017 年度利潤。同時,公司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長沙火鉗劉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進行了處置轉讓,確認投資收益2600萬元。會計師事務所認為其投資收益確認條件不能全部滿足,不予確認,相應減少了公司2017年度利潤。

再如光一科技。4月11日晚間修正2017年度業績快報。2017年公司營收由5.64億元修正為5.4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由盈利4765.55萬元修正為虧損3.84億元,公司2016年盈利6378.67萬元,同比降低701.56%。

對於業績修正後由盈轉虧的原因,光一科技稱,根據會計年審反饋的意見,出於謹慎性原則,公司對下屬重要子公司的商譽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約為3.9億元,對部分收入確認時點重新進行調整,影響利潤約為-4463萬元。

部分上市公司就業績出現較大逆差,出具了致歉書。譬如,對於2017年度經審計業績與業績快報存在的重大差異,迪威迅在4月19日的致歉公告中表示,將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認定,同時加強培訓以提高業務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準,加強監督和複核工作,切實避免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

某上市公司戰略總裁助理盧某曾擔任中級會計,他告訴第一財經:“上市公司業績大幅度變臉尤其是從盈利到虧損,上市公司的財務部不會如此不專業,把從上千元萬的盈利記錄成數億元的虧損,出現業績大變臉多是上市公司刻意為之——多是董監高對股價的編排措施,是資本市場的一個小把戲。”該總裁助理指出,出現業績大變臉從實際結果看弊大於利,上市公司股價下跌,他們還需面臨投資者和市場的質疑、甚至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質問。但在當時上市公司有其他的考量,比如年底資金緊張需要銀行貸款,這就需要他們向銀行出具好看的業績,於是就先發出一份靚麗的業績預測。

上市公司是否出現業績大變臉和其董監高關系密切。前述總裁助理表示,若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董監高出自同一地域、同一學校,其內部關系類似於家族企業,加之這類型上市公司若沒有聘任職業經理人,董監高多會沆瀣一氣,對市場的負責度較低。

在年底審計師真正進場對其進行審計時,上市公司和審計師方面就財務的統計方法很難達成一致,因為審計師不願意為虛增的利潤進行擔責簽字,上市公司只能按照審計時的報告進行如實的展示,這就出現了業績大變臉。前述總裁助理解釋稱。

今年年初,上交所最新修訂發布了業績報告、業績快報等五項臨時公告格式指引,不僅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明確區分並披露業績變動的具體原因,還必須要重點提示、突出披露本次業績變動的方向、變動金額、變動區間及非經常損益的影響情況等。深交所要求,業績大幅修正的上市公司必須詳細披露業績預計“變臉”的原因。

事實上,針對業績變臉上交所和深交所也在加強監管,但幾乎每年年報披露季總有那麽百余家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其中少數上市公司業績變臉之大讓投資者“目瞪口呆”。前述上市公司戰略總裁助理表示,對於業績變臉特別誇張的企業,上交所和深交所會發財務結果質問涵,對其出現財務變臉進行深究。但到目前為止,監管層對於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很少有真正處罰,因為沒有辦法真正界定上市公司是否在欺騙股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187

誘人"套路貸":付息超21分鐘被索高違約金

原本只是做生意上的資金周轉,借款僅僅3萬元,短短一年竟變成了800萬元;本來只是幫朋友借貸擔保,萬萬沒想到借款2萬元,最後還款竟變成了140萬元,甚至連浙江杭州市中心的房子都賠上了……近年來,不法分子假借“小額貸款公司”名義招攬借款人,以放貸為誘餌,通過“虛增債務”“簽訂陰陽合同”“虛假訴訟”“脅迫逼債”等方式侵犯群眾合法權益,造成極壞社會影響。

近期,杭州警方出重拳,嚴厲打擊以借貸為名非法牟利的違法犯罪活動(俗稱“套路貸”)。

前不久,因資金周轉困難,杭州市民蔣先生經人介紹找到杭州立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聽到公司自稱可以“低利息、無抵押、不扣車”,他便將自己的寶馬汽車作抵押,與其簽訂了借款合同。接下來,蔣先生就被一連串套路給“套”住了。

首先,根據“行規”,該公司要求必須給車輛安裝GPS設備,並收取“平臺管理費”“上門費”“安裝費”“利息費”等各種名義費用8000元,還要以“保證金”的名義增1萬元合同金額。雖然蔣先生與該公司簽訂了5萬元的借款合同,但蔣先生實際到手的借款金額才3.2萬元。

由於急需資金,蔣先生也只能接受這樣的霸王合同。同時,該公司與蔣先生進行相關口頭約定,約定還款方式為:先息後本,半月一付,期限4個月,每期付息5000元。

沒過多久,在蔣先生支付第二期利息後,該公司以付息超期21分鐘為由,認定蔣先生違約,並強制扣押蔣先生的車輛,要求償還虛高借款合同金額5萬元,並索要“違約金”1.2萬元。蔣先生被該公司的老板威脅施壓,並通過扣車、聚眾造勢等“軟暴力”手段迫使蔣先生支付4.5萬元將車贖回。

3月15日,杭州西湖區警方對這起以“套路貸”手段實施詐騙、敲詐勒索被害人的犯罪團夥實施抓捕。目前已抓獲犯罪嫌疑人14名。

“2015年至今,該犯罪團夥的‘車貸客戶’有200余人,涉案資金1000余萬元。”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區分局副局長魏東介紹。

2015年初,陳某某、來某等人就在西湖區從事“車貸”業務,由業務組負責尋找客戶、談借款條件、家訪驗車,財務組簽訂合同、收放款、催款,“法務組”負責拖車扣車、談判、索要違約金,在借款業務中通過虛增債務,肆意認定違約,再以扣車、談判、威脅等手段隨意索要虛增的債務、“違約金”、“拖車費”、“誤工費”等。

據警方介紹,“套路貸”不同於一般民間借貸,民間借貸是在法律規定的利率範疇內營利,“套路貸”則以追討虛增債務非法斂財。“套路貸”不屬於民間借貸,其本質是違法犯罪。

警方提醒,“套路貸”一般有5個特征:

一是制造民間借貸假象。犯罪嫌疑人對外以“小額貸款公司”名義招攬生意,並以個人名義與被害人簽訂借款合同,騙被害人簽訂顯然不利於被害人的合同,有的還要求借款人辦理上述合同的公證手續。

二是制造銀行流水痕跡,形成“銀行流水與借款合同一致”的證據。有的犯罪嫌疑人刻意讓被害人抱著提取出的現金照相,制造被害人已取得虛增款額的假象。

三是單方面肆意認定違約,並要求全額償還“虛增債務”,“虛增債務”往往大於本金數倍甚至數十倍。

四是惡意壘高借款金額。在借款人無力償還情況下,犯罪嫌疑人介紹其他假冒的“小額貸款公司”(或其他公司)與借款人簽訂新的更高數額的“虛高借款合同”予以“平賬”,進一步壘高借款金額。

五是軟硬兼施“索債”,滋擾借款人及其近親屬的正常生活秩序。

如何防範落入“套路貸”陷阱?發現被騙後如何依法維權?杭州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刑偵支隊支隊長賈勤敏認為,廣大市民群眾應進一步增強法律意識,到各類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貸款,不要輕信無金融從業資質的個人、公司發布的各類無抵押免息貸款廣告信息。一旦發現被騙,應盡可能保存相應證據資料,並及時報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39

最高法:提高對“套路貸”詐騙等犯罪行為的警覺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下發《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案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法院充分發揮民商事審判工作的評價、教育、指引功能,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防範化解各類風險。

《通知》指出,近年來,社會上不斷出現披著民間借貸外衣,通過“虛增債務”“偽造證據”“惡意制造違約”“收取高額費用”等方式非法侵占財物的“套路貸”詐騙等新型犯罪,嚴重侵害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通知》強調,要加大對借貸事實和證據的審查力度。針對“套路貸”詐騙等犯罪設局者具備知識型犯罪特征,人民法院在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規定》相關規定進行審查外,還應結合款項來源、交易習慣等因素綜合判斷借貸的真實情況。有違法犯罪等合理懷疑,代理人對案件事實無法說明的,應當傳喚當事人本人到庭,就有關案件事實接受詢問。要適當加大調查取證力度,查明事實真相。

《通知》強調,要嚴格區分民間借貸行為與詐騙等犯罪行為。要切實提高對“套路貸”詐騙等犯罪行為的警覺,加強對民間借貸行為與詐騙等犯罪行為的甄別,發現涉嫌違法犯罪線索、材料的,要及時依法處理。民間借貸行為本身涉及違法犯罪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並將涉嫌犯罪的線索、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刑事判決認定出借人構成“套路貸”詐騙等犯罪的,人民法院對已按普通民間借貸糾紛作出的生效判決,應當及時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予以糾正。

《通知》強調,要依法嚴守法定利率紅線。要從嚴把握法定利率的司法紅線。對於各種以“利息”“違約金”“服務費”“中介費”“保證金”“延期費”等突破或變相突破法定利率紅線的,應當依法不予支持。對於“出借人主張系以現金方式支付大額貸款本金”,“借款人抗辯所謂現金支付本金系出借人預先扣除的高額利息”的,要加強對出借人主張的現金支付款項來源、交付情況等證據的審查,依法認定借貸本金數額和高額利息扣收事實。發現交易平臺、交易對手、交易模式等以“創新”為名行高利貸之實的,應當及時采取發送司法建議函等有效方式,堅決予以遏制。

《通知》要求,要建立民間借貸糾紛防範和解決機制。人民法院在防範和化解民間借貸各類風險中,要緊密結合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緊緊依靠黨委領導和政府支持,探索審判機制創新,加強聯動效應,探索建立跨部門綜合治理機制。要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引導社會良好風氣,認真總結審判經驗,加強調查研究。

責編:顧蓓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210

互聯網券商們的套路吶~~

推特一發言,股市一片綠。

一邊降倉位,一邊算收益。

內心mmp,嫁妝錢啊,

你怎麽就越來越少了呢!

 

於是只能開始從更小的流水開始摳起來,比如現在閑置在股票賬戶里的錢到底有沒有利息呢?(想想去年因為沒有投資標的,反而跑贏市場的科創板基金)真是不查不要緊,一查發現別有洞天吶。

 

因為香港銀行系的券商炒股,傭金實在太高了,所以我之前就用富途,畢竟平臺好使,傭金也低。


但是,熊市一查賬:這麽幾年,無論閑置現金多少,一分錢利息都沒收到過是怎麽回事?蚊子雖小,也有肉呀!

 

翻開富途的招股書,原來我的蚊子肉,也為富途貢獻了不少收入呢。2016年至2018年間,富途每年都會將客戶的閑置資金做銀行存款,賺取利息。

 

這是富途銀行存款利息收入的明細。



 

客戶越多,閑置資金越多,銀行存款利息收入自然也就越多,比如2018年成功上市年,富途光收利息便賺了1.23億港幣,輕輕松松實現了一個小目標。而且如果我們看客戶閑置資金利息收入的同比增速,過去兩年都是遠超傭金收入及總收入。

 

2016-2018年,銀行利息收入占總收入比重不斷增高,分別為4.63%、10.93%、15.26%。再次證明,蚊子肉也是肉哇!

 

這我就不明白了,他們是怎麽做到拿走我的利息收入的呢?畢竟根據香港證監會《證券及期貨條例》57 1I章節第6(2)條,只要客戶不同意,證券賬戶里的資金產生的利息,券商是要給客戶的。

 

找到開戶時候富途的服務條款後,真相在此:在客戶與富途證券均同意及法例容許之情況下,所有上述款項之利息將歸富途證券所有。

 

一段245個字的服務條款,過去三年平均每個字為富途創收66.06萬港元(這個數字還在繼續攀升哦)。看的人沒脾氣,畢竟富途也是合理利用法規條例;就是如果開戶時候向用戶提示清楚相關條款,我心里會好受一丟丟吧~~

 

那麽下面問題來了,用客戶閑置資金收利息,是個例還是行業慣例呢?首先我們來看互聯網券商始祖IB,他們的條款沒有辣麽霸道,明確表明會給客戶支付利息:盈透應以其網站上載明的利率與條款向客戶支付利息收入。

 

八過,如果港幣現金不到7.8萬港幣的話,利息為零;就算超過7.8萬港幣,利息也只有0.253%。(雖然少,但是至少人家還意思給你一點嘛)

 

反正,人家港幣孖展利率最低都要2.503%,客戶存款那點利息開支,肯定能掙回來。

 

這里歪個樓,有盆友說在IB股票賬戶里存了錢,一直沒買股票,有一天發現扣了幾千塊手續費。因為IB對資產及交易傭金有最低要求的,如果有同樣情況的盆友,趕緊去查查賬,這市場里禁不起手續費折騰啊。

 

再看傳統券商,以海通國際舉例,他們也是會給客戶利息的,就是利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年化0.001%。雖然客戶應付資產多,但是一算一年也只要給出17萬左右的利息,濕濕碎啦。

 

富途的應付客戶資產比海通稍微少一點。


如果按照海通國際的利率計算,一年的利息支出也只有12.3萬港幣左右;按照IB最高的0.235%給客戶,一年的利息支出便上升到2891萬港幣。

 

不管怎麽算,都是低於現在他們存款利息收入的。因為匯集了大家的蚊子腿肉,所以富途在銀行面前肯定議價能力比較好,存款利率粗略估算下,年化大約可以達到1%呢。

 

我理解互聯網券商做生意不容易,現在各家傭金都這麽低,人工、結算費用卻一點都不能少,利息錢攤到每個用戶身上可能也不多,還不如能被券商合理利用,集中精力辦大事,做出業績登錄納斯達克滴。

 

只能說,富途用戶為平臺貢獻的利息收入,差不多就是為平臺付出的隱形溢價吧,羊毛不從我們身上薅,平臺怎麽能養成呢~~只是,對券商平臺最好的辦法,不一定是對用戶最佳。


當然我有問富途對此事有何評論,他們表示,利用客戶閑置資金賺取利息並非富途一家,這部分錢並非法定屬於客戶的;如果客戶希望最大化資金利用效率,可以通過現金寶購買貨幣基金享受收益;企業每個發展階段都有每個發展階段的商業選擇,相信富途還是業內體驗及費用最優的,一定會給產品反饋,優化後續用戶體驗。


官方解釋完,客戶感覺好像也沒有那麽喪了。看了下現金寶的港元貨基年化利息,甚至比我算出來富途的存款利息都要高,這種波動市中收益失而複得的感覺,嗷嗷~~


八過,如果你是二級狗股東,問題就又來了:如果用戶都去買貨基了,要賣出多少貨基,才能把少賺的利息收入補回來呢?



已同步到看一看

發送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888

高氏密語:套路方程式

1 : GS(14)@2017-10-15 16:33:58

早前去聽一個關於創意的講座,演講嘉賓慨嘆香港廣告越來越缺乏創意,當捉到一個「套路」,便不停用同一個套路,變相抄來抄去,莫講話創意,新意也欠奉。想深一層,不只廣告,香港電視劇、電影、報章雜誌內容,哪個不是捉到一個套路,就不斷重複又重複。我懷疑,這種「套路」運行模式,根源於香港的考試制度。不是嗎?香港學生由細到大就被訓練成考試機器,尤其是考公開試前幾年,老師總會洗腦式告訴你marking scheme如何評分,點答才得分,久而久之,大家潛移默化,知道搵到套路就等於成功,完。可惜,這種捉到套路等於成功的方程式,在今日資訊爆炸到互相爭奪眼球的時代,肯定行不通。大家細心想想,每日不停掃facebook,哪一類post可以獲得閣下注目5秒?每次打開報紙App,哪段新聞可以留得住閣下一兩分鐘去讀完?無論紙媒還是網媒,大家讀報的目的大概只得一個,就是希望獲取新資訊、新消息,進一步是可以長知識。以財經版為例,會專登click去讀財經版的讀者,對股樓投資應該有基本認識,希望透過獲取「有用」的新資訊或觀點,去分析判斷自己的投資決定。報讀不是為尋開心,如果要尋開心,討低俗笑點,可以上網找套笑片、肥皂劇,甚或找本無聊漫畫去看過夠。今日一街都是大學生,大家有一定知識水平,無論睇片睇文,讀報應該是有要求的。這一點,我相信就算去到2046,道理也是一樣,沒有過時老土。近年《毛記》爆紅,好多人不知不覺想套用《毛記》的套路,甚至傾向將新聞《毛記》化,這條路究竟是出路還是死路?而我相信,《毛記》本身都要尋求突破自己的新套路。高淑嫻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0/201776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