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一發言,股市一片綠。
一邊降倉位,一邊算收益。
內心mmp,嫁妝錢啊,
你怎麽就越來越少了呢!
於是只能開始從更小的流水開始摳起來,比如現在閑置在股票賬戶里的錢到底有沒有利息呢?(想想去年因為沒有投資標的,反而跑贏市場的科創板基金)真是不查不要緊,一查發現別有洞天吶。
因為香港銀行系的券商炒股,傭金實在太高了,所以我之前就用富途,畢竟平臺好使,傭金也低。
但是,熊市一查賬:這麽幾年,無論閑置現金多少,一分錢利息都沒收到過是怎麽回事?蚊子雖小,也有肉呀!
翻開富途的招股書,原來我的蚊子肉,也為富途貢獻了不少收入呢。2016年至2018年間,富途每年都會將客戶的閑置資金做銀行存款,賺取利息。
這是富途銀行存款利息收入的明細。
客戶越多,閑置資金越多,銀行存款利息收入自然也就越多,比如2018年成功上市年,富途光收利息便賺了1.23億港幣,輕輕松松實現了一個小目標。而且如果我們看客戶閑置資金利息收入的同比增速,過去兩年都是遠超傭金收入及總收入。
2016-2018年,銀行利息收入占總收入比重不斷增高,分別為4.63%、10.93%、15.26%。再次證明,蚊子肉也是肉哇!
這我就不明白了,他們是怎麽做到拿走我的利息收入的呢?畢竟根據香港證監會《證券及期貨條例》57 1I章節第6(2)條,只要客戶不同意,證券賬戶里的資金產生的利息,券商是要給客戶的。
找到開戶時候富途的服務條款後,真相在此:在客戶與富途證券均同意及法例容許之情況下,所有上述款項之利息將歸富途證券所有。
一段245個字的服務條款,過去三年平均每個字為富途創收66.06萬港元(這個數字還在繼續攀升哦)。看的人沒脾氣,畢竟富途也是合理利用法規條例;就是如果開戶時候向用戶提示清楚相關條款,我心里會好受一丟丟吧~~
那麽下面問題來了,用客戶閑置資金收利息,是個例還是行業慣例呢?首先我們來看互聯網券商始祖IB,他們的條款沒有辣麽霸道,明確表明會給客戶支付利息:盈透應以其網站上載明的利率與條款向客戶支付利息收入。
八過,如果港幣現金不到7.8萬港幣的話,利息為零;就算超過7.8萬港幣,利息也只有0.253%。(雖然少,但是至少人家還意思給你一點嘛)
反正,人家港幣孖展利率最低都要2.503%,客戶存款那點利息開支,肯定能掙回來。
這里歪個樓,有盆友說在IB股票賬戶里存了錢,一直沒買股票,有一天發現扣了幾千塊手續費。因為IB對資產及交易傭金有最低要求的,如果有同樣情況的盆友,趕緊去查查賬,這市場里禁不起手續費折騰啊。
再看傳統券商,以海通國際舉例,他們也是會給客戶利息的,就是利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年化0.001%。雖然客戶應付資產多,但是一算一年也只要給出17萬左右的利息,濕濕碎啦。
富途的應付客戶資產比海通稍微少一點。
如果按照海通國際的利率計算,一年的利息支出也只有12.3萬港幣左右;按照IB最高的0.235%給客戶,一年的利息支出便上升到2891萬港幣。
不管怎麽算,都是低於現在他們存款利息收入的。因為匯集了大家的蚊子腿肉,所以富途在銀行面前肯定議價能力比較好,存款利率粗略估算下,年化大約可以達到1%呢。
我理解互聯網券商做生意不容易,現在各家傭金都這麽低,人工、結算費用卻一點都不能少,利息錢攤到每個用戶身上可能也不多,還不如能被券商合理利用,集中精力辦大事,做出業績登錄納斯達克滴。
只能說,富途用戶為平臺貢獻的利息收入,差不多就是為平臺付出的隱形溢價吧,羊毛不從我們身上薅,平臺怎麽能養成呢~~只是,對券商平臺最好的辦法,不一定是對用戶最佳。
當然我有問富途對此事有何評論,他們表示,利用客戶閑置資金賺取利息並非富途一家,這部分錢並非法定屬於客戶的;如果客戶希望最大化資金利用效率,可以通過現金寶購買貨幣基金享受收益;企業每個發展階段都有每個發展階段的商業選擇,相信富途還是業內體驗及費用最優的,一定會給產品反饋,優化後續用戶體驗。
官方解釋完,客戶感覺好像也沒有那麽喪了。看了下現金寶的港元貨基年化利息,甚至比我算出來富途的存款利息都要高,這種波動市中收益失而複得的感覺,嗷嗷~~
八過,如果你是二級狗股東,問題就又來了:如果用戶都去買貨基了,要賣出多少貨基,才能把少賺的利息收入補回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