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市賺大錢 毋須百般武藝 周顯

1 : GS(14)@2014-11-14 09:39:2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昨天我和朋友閒談聊天時,說到了標準資源(0091)送認股證將會除淨一事,換言之,在這之後的日子,再買這股票,便沒有認股證可收到了。這當然不是問題,因為我手頭的幾千萬股標準資源,完全沒有想過要沽出,所以也不涉及那一天才除淨的問題。


然而,有一個學術的討論,卻是我和那名朋友談話的中心,就是它真正的除淨,或者是說,一隻「有送」的股票的除淨日,究竟應該是哪一天呢?如果是用標準資源作為例子,究竟在哪一天去買它,才沒有認股證的附送呢?

一隻股票 有兩個除淨日

理論上,你昨天買標準資源,還是有認股證可送,但是今天買,就沒有了這贈品了。但這是不是完全如此呢,昨天算不算是它的除淨日呢?

朋友的說法,是假如你去把股票取實貨,然後把這些實貨拿到去過戶處過戶,則可以延至明天,還可以獲得認股證這份「禮物」。這即是說,用實貨股票來交收,可以把除淨日延遲兩天。

這當然只是學術研究,實際上,有沒有人真的這樣做,實在不敢說。至於這個熟悉股票交收程序的朋友,所言是不是真的,我也沒有去作查證。不過,我知道的是,有關股票的知識,真的是太多太多,永遠也學不完,而且正如我常常說的,在股票的世界,只要有一技之長,便可以在市場中存活下來,就算是只精通交收程序一項,也已經足夠你過很好的生活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460

少女時代帶挈事務所賺大錢

1 : GS(14)@2015-10-08 07:49:04

韓國金融監督院近日公佈「韓國4大娛樂公司上半年業績報告」,結果SM事務所爭贏龍頭位置,上半年業績最勁,達到1,415億韓圜(約9.4億港元),業內人士分析歸功於少女時代(圖)及EXO先後出新碟及於海外開騷。BIGBANG所屬的YG事務所排第2,上半年營業額有896億韓圜(約5.95億港元)。FNC事務所多得CNBLUE活躍樂壇,加上劉在錫加盟而排第3,JYP事務所就包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1008/193243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890

巡唱益A貨娜姐賺大錢

1 : GS(14)@2016-02-08 03:00:08

承着世界巡唱,全球再度捲起麥當娜熱潮,一名美國女子亦因為娜姐而賺大錢。這位名為Chris America的女子,現年51歲,與57歲的娜姐年齡相若,外貌更是極相似,Chris自中學開始便靠扮成娜姐出席活動維生,每次活動,她最高可收取3.5萬美元(約27.3萬港元)酬勞。


A貨娜姐Chris America


由於娜姐出名肌肉結實,Chris亦勤於做運動及飲食健康,她更叫牙醫為自己在門牙之間鑽洞,務求在微細的事情上都要似足娜姐。而每當娜姐變妝變形象,Chris也會跟着改變,因此Chris收藏了逾200個假髮及60套衫。與娜姐相似度極高的Chris,曾上《The Oprah Winfrey Show》及《The Joan Rivers Show》等知名節目。撰文:泰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205/194801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402

靠英賺大錢 長和生意勢重挫

1 : GS(14)@2016-06-20 05:45:08

英國倘若脫歐,本港最受影響的人,一定是首富李嘉誠。超人上市旗艦長和,無論在收入及盈利,在英國都佔據最重要位置。去年長和英國業務收入為831億元,佔整體21%,當中包括基建、電訊及零售等業務。英國更是長和賺錢引擎核心,其EBITDA(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有313億元,佔34%。其他歐洲地區只佔19%,中港兩地合共只佔19%。一旦英國脫歐,英鎊貶值勢令其資產及盈利,賬面「大縮水」。有外資行分析員指出,英國脫歐對長和業務的現金流沒太大影響,因為水、電等基本生活消費,需求不會減,而英鎊貶值只是賬面損失。然而,屆時勢令碼頭、電訊等生意受挫,「英歐之間航運預計會減少,電訊漫遊合約又要重新談判,咁樣會好麻煩。」李嘉誠3月曾估計,英國脫歐不會成功,一旦成功則會減少投資。事隔數月,「脫歐派」聲勢大增,長和發言人截稿前,未有回應英國脫歐後,集團如何部署及資產估計損失。



匯控股價或現「災難性」影響

另一名大孖沙華置大股東劉鑾雄近年亦對英國地產情有獨鍾,他3月在英國倫敦連環購入兩幢商業項目,分別在牛津街及聖佐治街,總代價為3.045億英鎊(約34億元)。集團早於2011年時亦斥資34.47億元,收購艦隊街River Court甲級寫字樓,連帶4.3億元購入市中心伊頓廣場超豪宅,「大劉」在英國投資額高達72.77億元。較受脫歐影響的,還包括匯豐控股(圖),分析認為若脫歐成真,資產市場及匯市均會受壓捱沽,匯控股價亦可能出現「災難性」影響。截至今年3月底,匯控首季度稅前盈利為61.06億美元,英國對集團稅前盈利貢獻佔比為26%。集團行政總裁歐智華2月表明,一旦英國脫歐,集團約1000名員工,主要為俗稱「炒房」的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GBM)人手,將由倫敦搬往巴黎,約佔匯控在英國GBM員工兩成。■記者岑梽豪、劉美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620/196617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212

周顯﹕上市公司為賺大錢 唔介意貼錢搞股票行

1 : GS(14)@2016-08-09 07:15:56

【明報專訊】今日的股票行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生意愈來愈差,不過開的股票行則愈來愈多,因為生意太差,所以打自己工的經紀幾乎乞米,幾千元一個月佣金比比皆是,但另一方面,如果是responsible officer,則非常吃香,唔使做嘢,都賺幾萬元一個月,真的是完全兩回事。

其中一個正在開股票行的大老闆對我說:「其實我開股票行都唔係為咗賺佣金,而是希望借錢給客戶,賺孖展利息之嘛。」

借錢予客戶 賺孖展息

這位老闆這十幾年來,供股合股批股,公司大把現金,當然希望賺孖展息,年息10厘,都不知幾咁和味,但是有一些新興的莊家,付出月息10厘來炒股票,你沒看錯,是月息10厘,都照樣能夠賺大錢,他們搞股票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為了做事容易而已。這正如我同某名小朋友的說法:「做股票行,賺的佣金是最高0.25%,有的還免佣,如果做刁,也不過是3%的佣金,但做上市公司則賺97%,後者梗唔介意貼錢搞股票行啦!」

那天說起我的幾個門生,我說﹕「我這一派的年輕人,和其他股派的最大不同,是我們都是知識分子,喜歡讀書多過賺錢,只是因為熱愛生活,熱愛享樂,才會去炒股票,如果我們大把錢、唔使憂,個個都會去專心讀書寫作,不炒股票了。」因為我們深知道,這個世界的文化人是絕對不能窮的,因為讀書人一窮,會有很多更不好的事會發生,所以一個人要尋理想,還是先賺錢,豐富了荷包,畢竟,文化人都要食飯結婚,還要供樓給地產霸權!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078&issue=201608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030

魑魅魍魎:騰訊小動作賺大錢

1 : GS(14)@2016-08-19 06:53:26

正所謂「蟻多摟死象」,騰訊(700)日前公佈的中期業績,完美示範如何將流量變成錢。在騰訊的財表之中,最引起本欄興趣的,不是手機遊戲收入大增1.1倍,而是「其他收入」按年突然大升2.75倍至34.79億元,佔總收入近一成,增長背後,原來騰訊為支付業務只做了一個小改動。微信已擁有超過8億用戶,一個小改動,足以創造大量收入。騰訊業績中的「其他收入」,原來就是「支付相關服務及雲服務收入」,而自今年3月1日起,騰訊推出新政策,向微信錢包用戶提款時收取0.1%手續費,最低收取0.1元(「提現」即是把從微信錢包的餘額滙入銀行)。根據iResearch數據,今年首季微信支付在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市佔率已達38.3%,已逐步迫近馬雲旗下支付寶的51.8%,「其他收入」內的線上與線下支付交易費用收入自然也逐步增加。除此以外,本欄相信那0.1%手續費也貢獻不少,雖然騰訊強調收取手續費並非為了賺錢,而是用於支付銀行收取的手續費,但事實上這季「其他收入」突然按季多賺25億元。騰訊管理層認為,隨着微信旗下的支付平台的支付方式增加,用戶未來只會更願意存款在賬戶中,暗示新經濟將進一步堀起,未來存款不再只停在銀行,也會泊在科網公司。這也凸顯新經濟股票的投資價值,如果要追求股價增值而非收息,信滙控(005)不如信騰訊,兩者現時權重一樣佔恒指10%,但自年初至今,騰訊股價累升超過三成半,但滙控反而跌近一成。騰訊市值已達1.92萬億元,無疑是近幾年最強勢的藍籌股,如果當年沒有「一拆五」拆細股份,現時股價已經突破1,000元,是一隻金牛股。題外話,坊間流傳一個炒騰訊的秘訣:每次騰訊出業績前買入,翌日沽出即能獲利。出於好奇,本欄也做做統計,列出騰訊自2013年初自今的業績翌日股價表現,驗證一下。期內騰訊共發佈15次業績,當中有10次上升,平均4.3%;另有5次股價下跌,平均跌幅2.2%。十一少
http://www.fb.com/11mister本欄逢周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9/197419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471

L.A.2024年辦奧運可賺大錢?學者列百利無一害

1 : GS(14)@2017-01-12 08:08:25

奧運對於不少國家都是雙面刃,不少國家原本期待盛大運動會能帶來人潮及商機,但在奧運完結後都出現經濟低谷,令外界對國際奧委會(IOC)的批評日漸增加。不過,過去曾兩度成功辦奧運的洛杉磯奧運委員會,近年積極策劃申辦2024年奧運,周一有經研機構發表報告,指2024年主辦奧運更可為洛杉磯增加112億美元(約873億港元)的經濟收益。該研究創辦人告訴《蘋果》,洛城辦奧運有「熟手」優勢,認為辦奧運好處多多。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奧運申辦委員會LA2024周一發表了一份由燈塔經濟研究(Beacon Economic)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 Riverside)的研究報告,指2024奧運將為美國帶來約183億美元(約1,427億港元)的經濟收益,創造近8萬個全職工作,以及1.67億美元(約13億港元)的附加稅收,單單在洛杉磯就可帶來112億美元經濟收益。市長加爾塞特(Eric Garcetti)表示,研究報告反映洛杉磯是2024奧運理想的低風險主辦城市,上一次(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已充分向世界顯示,經營良好的奧運,會為當地增加的經濟收益多達幾十億美元,亦可以帶動其後幾十年的經濟發展。負責發表報告的燈塔經濟研究創辦人Christopher Thornberg接受訪問時表示,奧運將會吸引130至140萬旅客前來洛杉磯,帶動本地旅遊業,所以會帶來強大的經濟效益,問題就是:到底這些經濟活動能否支付辦奧運的開支?Chris認為,洛杉磯擁兩次辦奧運經驗,現有的場地已經是世界級,所以會較首次辦奧運的國家有優勢,節省不少基建開支。他認為,洛杉磯辦奧運其實相當省錢,因為可以利用本身現有的體育館,委員會亦計劃使用一些私人投資的設施,以及以南加大(USC)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作媒體中心等,大大縮減開支。加上去年12月LA2024已宣佈,將由私人基金提供53億美元(約413億港元)預算,變相洛杉磯居民一毛錢都不用付。
Chris又指,奧運當然會創造不少臨時職位,但另一方面不可以忽略的是,因為申辦奧運而改善交通及基建等設備,將會提升整個洛杉磯的生活質素,亦可讓全世界見到洛杉磯的活力,吸引更多旅客及外人前來投資,長遠利好整個城市。對於加州州長布朗剛公布的預算案中提及要削減開支,Chris認為對於洛杉磯申辦奧運的影響不大,因為是洛杉磯市的決定。他又批評州長布朗的預算過於保守,現時加州的經濟正逐步起飛,過去3年新增職位第8多,收入比例領先全國,所以加州正領着美國經濟發展。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2/198946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313

平買風水新屋再贏大錢曾志偉行大運

1 : GS(14)@2017-02-12 15:32:18

2017-01-26 NM
搬入新居大埔海景山莊後,曾志偉用2,600蚊成本買馬,結果扑中一條三穿七,大贏1,600萬,即時四圍請食飯,又廣邀一班圈中好友組團去日本旅行,開心share!原來行運有條路!15年底,曾志偉購入海景山莊風水屋,買入價已比原價低兩百萬,入住第一日買馬更贏大錢,行運行到落腳趾尾。業主自動減多兩百萬

曾志偉以二千四百多萬購入的大埔海景山莊,花費數百萬裝修一年,去年十二月底才正式入伙,新居向正吐露港,有水有景,曾志偉第一次睇屋,已經決定扑槌買。

「個單位前面(屋前)有水,後面又有水(小溪),志偉一睇已經好鍾意,仲要賣方願意平成兩百萬俾佢,即刻買啦!到舊年搬入去間屋,第一日買馬就贏咁多錢(1,600萬),好風水到呢!啲朋友笑志偉咁多年都俾錢鋪草皮,而家一次過贏番晒!贏馬嗰日佢拎住啲飛不斷同人影相,仲話影晒相,係人都知係曾志偉贏馬,冇人敢偷佢啲飛去攞錢。」身邊朋友說。

新屋寫曾寶儀名

自己贏大錢,而入行多年的大仔曾國祥亦終於捱出頭,早前執導電影《七月與安生》攞咗唔少獎,令他放下心頭大石;至於囡囡曾寶儀,年前同志偉合作內地真人騷《極速前進》,玩遊戲時不慎令盆骨受細菌感染要休息兩個月,但曾寶儀一個月就復工,還被老豆挖苦「係咪好等錢使」。「志偉知個女做嘢辛苦,所以海景山莊個單位寫咗個女個名,話俾佢有個保障。其實唔只對親生仔女好,好多圈中人都叫志偉做阿爸,佢一向好幫啲後生,好似葉蘊儀當年離咗婚去澳洲讀大學,學費都係志偉負責。仲有,盧David(大偉)有病,志偉幫手俾醫藥費。「不過志偉幫人唔鍾意大鑼大鼓,好似黃精甫做到導演同《一念無名》拍得成,都係因為佢幫手穿針引線,所以大家都話志偉做得好事多,抵佢贏大錢。」身邊朋友說。

撰文、攝影、攝錄:娛樂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586

利字當頭:賺大錢要及早準備

1 : GS(14)@2017-08-02 06:12:35

上星期跟孫柏文食晏聚舊,他失驚無神地問了句:「你有冇買股票?」我手上有股票,但不是港股。最初剛傳出Model3的消息時,我少量買入了一點Telsa。孫柏文說「你真係咁都博呀?從任何價值投資角度,呢隻股票都買唔過喎。」我投機多年的經驗是,有些心水選擇,沒有理性可言,只知道大不了就是輸光這一注。反正我不是職業賭徒,買了股票就放在一旁,當作沒有買過。Model3要是真的能夠成為汽車界的iPhone,這一注便派彩了。要是Model3只是吹水一場,就是我直覺有誤,睇錯了。孫柏文:「買港交所(388)啦,confirm係大牛市啦。」十年前,真正大牛市,we had a pretty good run;我買的,正是港交所的call輪。當時在孫柏文的財經節目,我以化名「玩輪員」出場。最後我很不爭氣地將贏回來的錢買了一個單位,就是這樣離開了港股十年了。俱往矣。我不敢說港交所不會見300大元的心理關口。可是我相信真正的股市大時代,還要等一般人的資產取向轉移。假如歷史是參考的話,「樓」和「股」的地位,往往有交替現象。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樓市走下坡之後的十年,正是玩股的黃金十年。2007年見頂後,股票市場雖然仍然「有啖好食」,但跟過去卻不可同日而語。我認,這只是一廂情願的直覺;但我相信香港的資產市場在衝擊過後,重臨的將會是股市的周期。我不知道未來的港股具體會是怎樣,我也不是說在下次金融災難後,股市會即時出現2007年般牛氣沖天的景象,但是金融業在下一周期,應該會比現在的地產行業更順景。說不定,在可見將來,甚麼FinTech初創公司,將會令一千幾百倍的超額認購重現。當然,要賺這轉十年一遇的大錢,今天應該已經要在起跑線準備吧。利世民
http://www.fb.com/leesimon.hk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01/201074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327

陳德豪﹕突破常規思考 始能賺大錢

1 : GS(14)@2017-09-25 04:12:26

【明報專訊】對冲博弈上星期停了一期,事緣筆者和一眾好友到了湖南的張家界觀光玩樂幾天,不亦樂乎! 對於筆者來說,從來旅遊也是不容易得到的,難得這次機會,既可旅遊輕鬆一番,又可在過程裏做我喜愛的駕駛,更重要的是能欣賞壯麗的張家界天然景色。如果喜歡壯麗浩瀚的大自然景色,我相信張家界不會令你失望。

港股9月料區間上落

9月已過半,恒生指數仍然在28000點浮浮沉沉,如我之前所料,9月應該不會有太大波動,指數大有機會在一個區間內上落。事實上,暫時恒生指數在9月的波幅小於1000點,沒有明確方向。之前的文章也提過,雖然指數方向未明,將窄幅上落,資金將精力投入在不同的板塊炒作。教育及紙業板塊在9月均上升超過20%。久違了的太陽能板塊也在9月 回升,在此之前,整體年初至今仍然是下跌,是其中表現最差的板塊之一。

另外的強勢板塊,如內房、汽車和大型互聯網,在9月仍然有不錯的表現。到目前為止,我仍看不到資金大規模流入中小板股份,主力資金仍然圍繞兩大戰場——內房及互聯網。

我相信,這兩個大板塊在急速拉升後,將有好一段時間橫行,這兩個戰場會吸引及鎖定愈來愈多的資金,有前瞻性的投資者會在這裏大賺一把,相反,後知後覺的,就會在高位接貨。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剛和團隊進行每星期的例行策略會議,我們討論到內房股的強勢,不幸地,我們的投資組合在內房股的配置不多。

我仍記憶猶新,又是我那名厲害的好友Eric,在內房股大升之前致電給我推薦內房股,雖然我一向知道Eric的厲害,但總是不信「邪」,也雖然我明白到市場經常幫我們「洗腦」,讓一些不一定正確,甚至錯誤的信息變為事實,令我們習以為常,再而改變了我們的思想。雖然我似乎明白這個道理(又或許我仍未完全明白),我又再犯上同樣的錯誤。

內房5倍PE以為是理所當然

在那時候,相信眾多投資者也和我一樣,認為在香港上市的內房股有四五十家之多,供應量那麼大的板塊,很難吸引資金。很多大型的內房股的市盈率也不過是5至7倍,以任何標準分析,根本是十分吸引,但市場改變了大家的思想,使大家覺得內房的估值就是5至7倍,而看不到巨大的上升空間。要突破這種常規思考,賺取不尋常的利潤,實實在在絕不容易。

太平基業證券投資總監 facebook.com/ethanchanth

[陳德豪 對冲博弈]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281&issue=201709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4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