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吃不起白米飯的窮小孩 二十年摸索成第一 香魚大王端上高級日本料理餐桌

2011-2-14  TWM




過去在平地養殖寒帶魚種香魚,基本是不可能的挑戰,但八甲漁場主人黃玉明,卻打破這個魔咒,不僅飼養成功,還成為台灣最大的香魚養殖場,幼年如同魚苗般到處棲息、尋找活路的生涯,就是激勵他成功的最大動力。

撰文‧羅弘旭

三井的滷香魚、喜來登的香魚套餐、SOGO百貨鮨彩壽司的烤香魚、台南神田日本料理的香魚定食,一客要價三百到五百元不等,這些香魚都有一個共同的養育處──宜蘭的八甲漁場。

入夜,少了陽光的照射,加上蘭陽溪口吹來的海風,宜蘭的氣溫比白天更低,但這卻是八甲漁場主人黃玉明開始工作的時刻,換上厚重的大衣和雨鞋,他獨自來到一個近海的獨立魚池。

顛覆產地

借六百萬元飼養低溫香魚

在 魚池旁,黃玉明右手舉著手電筒,用燈光照射著水中黑麻麻的小點,仔細地端詳,左手規律的撒著粉狀的餌食。在呼嘯的海風聲中,他指點著魚苗肚子上那隱約的黑 線說:「那是牠們吃到肚子中的飼料,只有在晚上,香魚幼苗看到燈光群聚過來,我才知道牠們有沒有吃飽。」唯有整晚觀察、餵食,十天之後,香魚的幼齡魚苗從 一公分成長到二.五公分才算穩定;這樣的過程,每年二次,黃玉明不間斷的做了十年。他對香魚的執著,讓同業盛傳這樣一段故事:「他養的魚苗都認得他,當他 靠近養殖池,魚就自動聚集過來。」傳說是否屬實?他笑著說:「我想那應該只是幼魚聽習慣了腳步聲,知道這聲音就代表有東西吃了。」但黃玉明的八甲漁場香魚 年產量一百萬噸,幾乎占去全台灣七成產量,卻是不爭的事實。「八甲漁場用水量比放尿還小!」「八甲漁場那一套若行得通,以後連垃圾桶都能養香魚!」十年 前,當他開始嘗試著在平地繁殖香魚時,背後盡是同業的嘲笑!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員黃家富表示:「香魚屬於低溫魚種,對於水質的要求又相當 嚴苛,動輒集體暴斃,沒任何轉圜空間;因此台灣早期養殖香魚,只有在南投山區泉水清澈的養殖業者敢嘗試。」黃玉明在平地養殖香魚的念頭,都被同業嘲諷「頭 殼壞去」。但是當時的他,已經沒有退路,在嘗試飼養香魚之前,黃玉明是台灣的大型金魚養殖戶,一年出貨的金魚超過百萬條,從一尾十元的金魚,到一尾五、六 萬元的金魚,都是他的池中物,一年營業額破千萬元。

可是,一九九六年之後,大陸和東南亞國家的金魚養殖技術逐漸趕上台灣,市場逐漸被取代,「過去每年賣一百萬條金魚,但一九九六年繁殖的金魚,連續賣三年都賣不完。」。

創 業那年,黃玉明向農會借貸了六百萬元,債務壓力沉重得讓他沒有犯錯的可能:「那個時候的六百萬元,換算成現在的物價,差不多是一億五千萬元,不到四十歲就 欠一億元的債,你覺得我能放得下心麼?」第一年養殖香魚,黃玉明向魚苗業者批來二萬尾,開始試養,他只知道水溫要低、水要清澈,其他一概不清楚;但靠著不 停換水打水,存活率也在普通水準,一九九六年投資的五十萬元,勉強回收。

顛覆水溫

反覆試驗找出夏季養殖法

到底什麼決定香魚存活率?國小畢業後就因為家境因素,無法繼續升學的黃玉明,並不知道什麼是實驗的固定變數或是對照組、實驗組,他只能每天泡在魚塭觀察香魚怎麼又病懨懨了,再去摸索那時候是天氣太熱?還是水中氧氣不足。

他拿出當年剛開始養金魚的精神,先穩定基本飼養環境,再慢慢把環境調整得更嚴苛些:「我就會開始作怪,放些綠藻水進去,看香魚在這種環境活不活得下去。」這些降低環境品質的作法,都是為了讓飼養成本更降低,但如何兼顧成本和存活率,就是不停的嘗試。

回 憶起當年幾乎就是住在池子邊的過程,「就是把魚當成自己家一分子噓寒問暖就對了。」黃玉明老婆吃味地說,「他對小孩也沒這麼在乎過。」黃玉明也笑笑反駁: 「小孩是花錢的,而且有老婆照顧,但香魚是賺錢的,只有我知道怎麼照顧。」這麼拚命,除了資金壓力,更多是來自幼時的貧困。出生在宜蘭員山鄉雙連埤九芎林 一帶,家中共有十名兄弟姊妹,黃玉明的三餐以地瓜簽為主食,根本看不到白米飯。國小畢業就被送到台北親戚家做學徒,「吃壞肚子,還被嘲諷說是太貪吃,因為 窮困而被羞辱的記憶,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為了謀生,他做過燒木炭、種樹、抓蚯蚓雜工為生,也種過水果,後來發現金魚養殖業生意不錯,才慢慢轉作金魚養 殖。八甲漁場的養殖池,就是當年金魚養殖再利用的魚塭,他指著占地二甲的漁場,感慨說:「那時候先做工賺錢,一有錢就雇人挖魚池,錢不夠又回去繼續做 工。」

顛覆產季

全年帶卵香魚穩坐千萬營收二十年的摸索,從金魚到香魚,他終於打破「關鍵水溫二十五度」的魔術數字,「以前養殖池的水溫只要超過二十五度,香魚立刻集體翻肚,絕對不會少一條。」黃玉明如此形容當時這個臨界溫度的恐怖。

但黃玉明反覆試驗後,終於找出水溫不是單一關鍵,關鍵還有餵食的時機,「超過二十五度,香魚就停止進食,這時候你如果還投放飼料,水質就完蛋了。」不被吞噬的飼料,沉積在池底迅速氧化,破壞水中的溶氧率,對水質溶氧率要求比金魚、錦鯉高出一倍的香魚,就因為缺氧暴斃。

搭配著換水和減少餵食,黃玉明首次在水溫二十九度下讓香魚繼續存活,這意味著,即使夏天,八甲漁場還是能繼續養殖香魚;傳統一年一收的循環,變成一年二收,周轉率加倍,營收也加倍。二○○○年後,八甲漁場站穩腳步,成為台灣香魚出貨量最大的漁場,年出貨一百萬條。

不 過,香魚從十五年前一公斤五百元的高價,隨著繁殖技術的進步,跌到每公斤二七○元,價格幾乎腰斬。黃玉明無奈地說,「養殖魚類幾乎都這樣,差不多五到十年 就從高價魚種變成平民魚種。」因應價格下滑,八甲漁場的另一項祕密武器是「帶卵香魚」。香魚只在每年十月到十二月間才會產卵,這種「帶卵香魚」是所有老饕 的最愛,過去只能透過捕撈之後揀選,分類出母香魚。但八甲漁場卻不需要事後揀選,養殖池中,絕大部分的母魚都能催熟產卵,黃玉明神祕的說:「這是我目前唯 一的祕訣,再透露下去就會被學走。」所以當對手只能搶低價的魚肉市場時,他卻能大量賣出每公斤五百元的帶卵香魚,讓營收依然在千萬元以上。

除了養殖,他也在漁場開設餐廳,吸引觀光客;現在幾乎成為觀光客到宜蘭的指定景點。這位宜蘭鄉下出身的窮小子,終於從被親戚看輕的小魚苗,成長為能力抗惡劣環境的成魚,在香魚養殖中,養活自己,也撐起整個家庭的生計。

香魚達人黃玉明

出生:1952年

經歷:金魚養殖

學歷:空中大學肄業

達人致勝心法

一、把香魚當自己的嬰兒照顧,就知道何時該餵食、何時該加水。

二、逐漸放寬飼養的條件,找出最省力的飼養模式。

三、持續開發更多的魚類、增加銷售單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73

的士大王月入千萬

2009-9-24  NM






金融海嘯至今整整一年,金、股、樓價均已重返海嘯前水平,部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一向有經濟寒暑表之稱的的士牌價,亦迅速反彈至三百七十萬元,貼近歷史高位。

的士牌價颷升,車主的荷包自然盆滿鉢滿,當中最飲得杯落,肯定是手握四百多個的士牌照的泰和車行老闆伍熀,其身家保守估計逾十五億元。伍熀四十年前在土瓜灣推銷汽車電池起家,及後轉營的士,每月穩袋近一千萬元租金。

今年以來,的士牌價一直有升無跌,根據的士聯合交易所資料,市區的士牌價由海嘯期間三百二十多萬,現已攀升至三百七十萬元以上。

的士行內規模數一數二的忠誠車行董事總經理鄭克和說:「金融海嘯期間牌價跌咗幾十萬,不過上年年尾開始升番,因為多咗人失業轉揸的士。雖然話經濟差啲,但自由行咁多,所以唔算太差,加上依家低息,都有影響。」

自從政府於九八年停發的士牌後,的士牌價便企穩在二百萬元樓上,加上的士是搵食車,有穩定租金收入,因此除了的士司機外,亦吸引不少投資者密密收集的士牌。全港現有一萬八千部的士之中,八成半屬紅的,但登記車主僅得一萬一千人,證明不少炒家持有多於一個的士牌。

截至八月底,擁有最多的士牌的一名車主,共有四百一十四部紅的,持牌數量較排第二的車主多一倍半,佔全港紅的總數約百分之三;以現時紅的牌價三百七十萬元計算,總市值逾十五億元。據悉這名疊水車主,今年以來密密掃貨,增持了六十四個紅的牌照,計及升值,賬面已賺一千萬元。

每區有的士判頭

儘管並無資料顯示這名的士大王姓甚名誰,但行內多個的士車行老闆及司機不約而同指是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會長伍熀,由他創辦的泰和車行更是行內一哥,有知情者說:「依家市區的士,基本上由佢(伍熀)獨大。」

位於土瓜灣的泰和車行,主要從事的士買賣及租賃,當中又以租車為主,有行內人說:「買賣淨係賺差價,唔係賺得幾多,但租車收入細水長流,所以好多車行都係靠租車為主。」

由於車隊規模龐大,的士又往往走遍港九新界,為了易於交更,車行會事先將所有的士分派到指定地區交更,每區並委派一名的士司機做判頭,負責代收車租,該名判頭每月可額外獲得千多元報酬,而每名司機在租車前,須向車行繳交數千元按金。

現時,市區的士兩更合共收到車租六百五十元,每部的士每月約可收兩萬元租金,以泰和擁有四百多部的士計算,每月車租加上司機所付按金的生息,每月便穩袋接近一千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全港有超過二十萬人持有的士駕駛執照,車行根本不愁出租:「近來的士司機多咗好多,所以好少車租唔晒,反而有時會有人無車揸。」

這 間億萬車行的掌舵人伍熀,衣著平實,身形矮肥,加上一頭白髮,表面看只是年逾七十歲的鄰家老伯,但附近街坊均知他來頭不小,「泰和車行喺度廿幾三十年,好 多年前係租鋪,不過業主加佢租,由五萬幾加到七萬,佢索性自己買鋪,間鋪成千萬o架!你唔好睇佢喺土瓜灣,佢身家億億聲。」

儘管伍熀貴為億萬富翁,車行亦已交由兒子伍海山打理,但他仍三不五時落鋪巡視。記者上週五早上在其車行門外遇到他,上前向他求證是否的士大王,他不發一言,便由兒子及多名下屬包圍坐上平治房車離去。惟街坊說他沒架子:「佢見到我哋都會點點頭打招呼,絕對唔係好高傲嘅有錢佬,佢都係由低做起,所以唔會睇唔起人。」

伍熀亦熱愛賽馬,馬場中人均知他是的士大王,他於九八年開始先後擁有四匹馬,為他帶來近六百萬元獎金。其中三匹已經退役,現時只剩與兩名兒子伍海山及任職牙醫的伍富山共同持有的「泰寶馬」,此馬曾四度奪冠,惟去年開始成績急轉直下,於剛開鑼的馬季更未見落場。

賣電池出身

在土瓜灣扎根逾三十年的伍熀,未做的士大王之 前,不過是一個普通小商戶,街坊指他最初僅住在土瓜灣的唐樓。有熟悉伍熀的人說:「佢以前只係開間鋪仔,賣汽車電池,成日同的士行推銷,俾佢識到做的士嘅 運通泰老闆黃兆麟,然後學吓學吓先開始買的士牌,之後就搭張枱喺門口做的士生意。」黃兆麟為運通泰創辦人,於七、八十年代是有名的士車主,更獲賭聖葉漢之 子葉圍洲等人入股運通泰,伍熀後來亦有入股,夾份做的士融資貸款。

有知情人士說:「當時流行供車會,每個月供,供滿十五年或者二十年就可以 有架的士,如果供到半路唔供,就要賣咗架的士贖會攞番啲錢。」不過,伍熀等人想出新招,成功出位搶了很多的士買賣生意,「佢首先收平啲,例如人哋賣一百萬 一架的士,佢可能收九十八萬,不過,供款嘅頭三期甚至頭六期叫做頭期錢,中途斷供嘅話,無得攞番頭期錢。其實佢個計法好似樓按咁,初期幾乎係只供利息,加 上頭幾年嘅供款係最多,之後越來越少,我哋俗稱做『大頭會』。」

當時伍熀等人借錢予司機,又或幫司機做擔保向銀行借錢,讓司機以極少首期, 甚至零首期出車,惟車行要承擔一定風險,「但大頭會可以俾佢哋快啲收番借出去嘅錢。當時大部分的士司機中學都未畢業,唔識諗咪貪平幫襯佢,唔知自己未必供 到咁多年,結果攞唔番頭期錢。佢袋咗筆錢,先捱過金融風暴。不過,有啲行家唔鍾意佢哋呢種做法,所以行家同佢關係至今依然麻麻。」

穩健作風渡難關

運 通泰九十年代中期淡出的士行業,轉營金融,「運通泰上市時,伍熀都應該有啲股份,跟住公司賣盤,變成大眾金融,黃兆麟而家人都走埋,運通泰應該得番好少的 士。」相反伍熀繼續專注搞的士,並越做越大,而他旗下更有一間公司仍然持有放債人牌照,方便替的士買家融資,惟近年已甚少提供這服務。

十年前的金融風暴,打殘不少車行,就連紅極一時的日昌車行李超凡亦破產收場,皆因當時的士牌價大跌,車行一邊要還自己購入的士牌照的按揭貸款,另一邊廂要應付車主斷供後的擔保,故此不少車行被銀行追債,損失數以億元。

但 伍熀憑着「大頭會」渡過此劫,而且他的經營手法較為穩健。的士牌動輒數百萬元,故車行買牌亦常做按揭,然後每月以車租來償還銀行貸款,因此是高槓桿的行 業。然而根據公司註冊處的資料,泰和車行拖欠的銀行貸款,多年以來一直維持在數千萬元,直到○三年才突然暴增至二億七千多萬元,原因極有可能是趁沙士期間 的士牌價暴跌至二百五十萬元,大手掃貨所致。

伍熀一直循序漸進擴張,去年亦只得三百多個的士牌,他趁金融海嘯撈底後才增至現時四百多個,惟銀行貸款也不過三億元,僅佔牌價總值的兩成。總括而言,伍熀是靠低槓桿避險,然後睇準機會趁低吸納的士牌,並靠收車租穩守。

外行人投資無着數

投 資的士看似收入穩定,但外行人參與的話分分鐘摸頂,因為的士牌價透明度極低,而且成交量不多,每月平均只有一百五十宗過戶紀錄。儘管的士聯合交易所定期提 供成交數據及牌價,惟其所謂的參考牌價,往往與車行售價不同,有業內人士直言:「基本上係幾間大車行話升就升,話跌就跌。」再加上買賣差價,外行人幫襯買 牌,肯定貴人一截。

聯友的士同業聯會主席梁澤生說,職業司機買牌投資尚可,「外行人買個牌番嚟,又唔熟呢行,去邊度搵司機租車呀?」

以買一輛三百七十萬元的士為例,一年車租約二十四萬元,表面看有六釐回報,惟要確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每天日、夜兩更都能全部出租,而且要路上平安,否則一次意外可能蠶食一年回報。

雖然投資者可以將的士交予車行代為出租,但車行每月要收取千多元的管理費,每日租金亦只有五百多元,遇有意外或要維修的話,仍要車主負責出資,七除八扣後,回報相當有限。

有部分車行提供買車兼代為出租的一條龍服務,並擔保在首兩年有五至六釐回報,但這些回報是按買車首期計算,一般而言首期是牌價的一成半,以現時計算即要五十多萬;六釐即三萬元多,若按牌價計算,回報其實不到一釐。

歷代的士大王

胡忠:合和主席胡應湘之父,原為豬農,後轉職的士司機,一九二六年與朋友合資買了首架的士,兩年後擴至八部,至六十年代有近五百部的士。六七暴動後,變賣所有的士,轉營地產。

曾榕:二十年代創立金邊的士,是九龍最大的士公司,並首創在的士引入無線電通話。除的士外,曾榕亦有投資物業,現於窩打老道仍有曾榕大廈,並有份創辦廣華醫院。

李 超凡:中五畢業後做信差,八○年考到車牌,轉職車行推銷員,三、四年後買入首部的士,隨着牌價升值,他不斷以加按形式購入更多的士牌,至九○年已達一百 部。九五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他深信新機場啟用後,的士牌價會升至四百萬,於是大舉掃貨,豈料金融風暴令牌價大跌,被銀行追債三億,於九九年破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27

億萬風扇大王 威水五十年

 2004-5-6 NM

有「風扇大王」之稱的蜆壳電器創辦人翁祐,上週日突然在其渣甸山大宅內自縊身亡,只留下遺書透露因病厭世。這位個子矮小,年逾八十的億萬富豪,生前為人隨和友善,獨愛投資股票,鄰居、員工及他的順德鄉里得悉他過身,均感到十分震驚。

翁祐在六十年代,因自創一種以機械製造的車輪式風扇摩打,從而大量生產吊扇而聞名,並取得香港政府這個大客仔。蜆壳生產的「SMC」牌吊扇,行銷中東、非 洲,七十年代為香港爭取到全球出口風扇的第一名,成為香港工業界的一個傳奇。上週日,下午約四時四十五分,位於渣甸山包華士道的翁家大宅內,一名男菲律賓 工人用廣東話大叫「救命」,驚動附近鄰居。未幾,救護車到場,把已呈昏迷狀態的翁祐送到灣仔律敦治醫院,但延至五時五十分證實不治,其妻翁何韻清及三子國 源在醫院內表現傷心。與翁祐為鄰的陳樹渠太太陳麗玲也惋惜地說:「翁祐個人好好笑容,我初初搬來渣甸山時,佢同太太攞住籃生果來拜訪,邀請我哋參加渣甸山 居民協會。有一年佢家中添了一對孖生孫女,佢兩夫婦也開心到來告訴我。」位於柴灣利眾街的蜆壳工業大廈廠房內,員工都愁眉苦臉。寫字樓口當眼處,掛着一幅 翁祐生前所題的字畫,名為「健誠忠毅」,當中包括一句是「身體健康,始有奮鬥精神」,可見翁祐十分着重自己的身體。因此他的朋友得知他因病輕生的噩耗,均 表示奇怪。任港九電業總會名譽主席的翁祐,上月二十三日還出席該會的春茗,總務部長李銓昌說:「不察覺他有病,只是他致詞時有點氣虛。」

長子接班,退而不休翁祐有三子、三女。去年中,翁祐才把蜆壳電器主席一職,交棒予長子國基,但他每天仍與兒子準時九點上班,而次子國材只任蜆壳非執行董 事,自己另創一間名為偉領思電訊公司,三子國源較為逍遙,喜歡埋首寫小說,只在公司任職船務文員。得悉老父過身後,身在外國公幹的長子和次子,均於週二返 抵香港奔喪。現時翁祐家族持有蜆壳電器五成一股權,市值四億五,今年剛好是公司上市二十周年,而這盤生意是翁祐一手一腳打天下返來的。

出生於順德的翁祐,其家族在鄉間做絲綢生意,十五歲來港闖天下。三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翁祐和朋友開辦糧食貿易公司,從內地運大米到香港,並以蜆壳形燈罩 進行易貨貿易,公司因此而命名為蜆壳。至四五年,他轉移從歐美進口電風扇來港銷售。那時進口的風扇,價錢昂貴,只有富貴人家才用得起,有見及此,翁祐萌生 製造風扇的念頭。五二年,他與友人租了銅鑼灣蓮花宮西街地鋪,設立蜆壳電器公司,最初生產變壓器,其後才生產風扇。而他的太太何韻清就是在他的鋪頭打工時 認識的,也是順德鄉里。舊廠附近的街坊也記得翁祐當時的風扇廠,「佢老婆喺廠入面打工,三蚊一日,後來成為老闆娘,打工變打麻雀,佢鍾意梳個高髻出入工 廠。」一名老街
坊說。當時蜆壳生產的風扇只售一百八十元一把,比市面所售的進口貨平一半,故常出現供不應求情況。至六十年代,他與公司的工程師合作,發明了第一副機器製 造的車輪式風扇摩打。「當時,風扇的摩打是人手造的,每副摩打要繞六組電線,每繞一圈電線都要加一塊瀝青紙,機器是造不來的。他發明了車輪式摩打,就令工 序加快了許多。」港九電業總會主席何華說。

香港政府是大客仔

於是蜆壳由每天生產二十把風扇增產至每天數百把,生意源源不絕,並把產品出口外國。六三年,翁祐更斥資四十一萬元,在柴灣買地建廠,即現時的蜆壳工業大 廈。到七十年代,蜆壳成為全球出口吊扇最多的公司,贏得了風扇大王的稱號。翁祐此後由灣仔莊士敦道搬到渣甸山大宅。八十年代初,一直用英國來路貨GEC吊 風扇的香港政府,因在一次被對方「走單」後,轉為幫襯蜆壳。從此,政府的學校、寫字樓、宿舍等都用上蜆壳風扇。

八四年,翁祐把蜆壳上市,現時在國內及本地的員工共八千二百人,每年生產六百多萬把風扇。公司現市值有八億八千萬元。不過翁祐甫脫離風扇業,便有損手之 時。九四年,他返回鄉下順德大舉投資,除了成立廠房外,又投資八億元於順德往番禺的收費公路,但公路表現未如理想,幸好中方夥伴在九八年退回八億元款項。 畢業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長子翁國基,與老父有同一嗜好,就是喜歡炒股。二千年時,蜆壳的營業額有廿六億,但用來買股票的佔了十六億元,公司更特別設有一個 投資部門,專門買賣股票,翁祐非常熱衷。二千年蜆壳在股票上雖然賺過四億二,○一年卻倒蝕七千多萬,○二年亦蝕千二萬,去年則蝕三千二百多萬元,幸好從電 器製造這實業中補貼,去年公司才賺八千七百多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49

07五十富豪榜高跟鞋大王鄧耀$230億發達傳奇

 2007-12-06 NM


由於今年股市屢創新高,一年一度以上市公司市值計算的富豪榜,門檻亦是歷來最高,最少要有八十六億身家才能入榜。未能與時並進者,紛紛被來勢洶洶的中國富豪取而代之。

經過一輪汰舊換新後,唯一新上榜的香港富豪,是七十二歲的百麗主席鄧耀。他十五歲開始造鞋,由一間只得四人的山寨廠起家,五十多年來專注鞋業,憑着把握中國內銷龍脈,就連法國名牌LVMH的家族亦睇好入股其公司,令他身家暴漲至二百三十億元。

此外,今年富豪榜有不少靠內地房地產暴富的新貴,他們共通點是發跡神秘。不過隨着中央強化土地政策,相信內房再難出暴發戶。

中國經濟急速發展,帶來了不少致富良機,今年新上榜的富豪,不管從事地產、零售或礦業,業務均背靠內地,七十二歲才首度登榜的鄧耀亦不例外。由他掌舵的百麗,是國內女裝鞋的最大品牌,但因他為人低調,因此被外界誤以為他是「內地富豪」,殊不知他扎根香港。

和許多在五十年代成長的青少年一樣,鄧耀十五歲已輟學,做學徒造女裝鞋。香港鞋業商會永遠名譽會長張錦,和鄧耀差不多同期開始造鞋事業,「當時香港好多人都係靠造鞋搵食,製衣同電子呢啲行業,都係後來先有。」

學了三年師後,他決定出外打工擴闊眼界,適逢當時內地戰亂,不少鞋廠老闆帶着一班造鞋師傅來港設廠,鄧耀便專挑有名的鞋店打工偷師。

至廿三歲,鄧耀終於自立門戶,於九龍城開了一間山寨廠,連自己在內亦只得四人。由於鄰近啟德機場,主要接遊客生意,他接受訪問時曾說:「都係遊客夠闊佬, 今日落單,第日起貨,我哋搏命趕通宵去做,第二朝即刻送去機場。」但由於小工場每日最多造到三對鞋,收入僅能糊口,直到六十年代後期,鄧耀才轉型搞零售鞋 鋪。

九龍城開山寨廠

現於九龍城街頭補鞋的湯伯,當年親眼看着鄧耀做生意,「佢好勤力,朝早九點就開鋪,仲成日企喺門口招生意。佢成日同我講『不論係打工又好,自己做老闆都好,一定要勤力,千萬唔可以偷懶』。」

除了新蒲崗外,鄧耀早年還在佐敦吳松街前鋪後居做生意,生活相當慳儉,即使自己開鞋店,鞋爛了亦只找人補鞋再穿。「佢當時喺對面開鋪,佢老婆成日搵我補鞋,仲好鍾意講價,十元八塊都要慳。」在吳松街經營補鞋二十多年的賴先生說。

當時,鄧耀不過是一個鞋店小老闆,直至七四年才是轉捩點。他睇準文革已近尾聲,膽粗粗經常返內地探路,是首批與內地交流的香港鞋商。港九鞋業職業工會理事 長鄧捷軍說:「佢好早就參加商會,透過商會得到好多去大陸交流的機會。」事實上,他是香港鞋業總會的創會會員,現時更是會長。

直到鄧小平重新上場推行改革,他即率先回國找鞋廠生產鞋,然後運返香港出售,款式則由他親自設計,終於賺了其人生第一桶金,之後便乘勢在香港以「百麗」這品牌經營。

但鄧耀嫌由設計鞋款到工廠出貨,往往需時一年,不能迎合香港變化迅速的鞋款潮流,他遂於八七年在深圳自設廠房,把整個流程縮短至三個月。

但國內建廠要搭通天地線,鄧耀亦曾自嘆:「初時在大陸開廠,申請一個電話都要三個月,還要開通費;連一根釘也要從香港運上去,很艱苦!」

曾經亦北上設廠的湯伯伯亦有同感,「佢真係好有膽,當年返大陸起廠,最少要一百幾十萬,我都有返去起工廠,但真係好難,好快就做唔住。佢話去就去,同人哋講『無錢咪返香港問銀行借囉!』我上個月跟工會去參觀佢間廠,真係好靚好大,仲有卡拉OK房、健身室同球場。」

肥水不流別人田

鄧耀不單膽大,還心思細密,自建廠房後,由於生產量大增,遂將部分產品轉銷內地做批發。但他發現自己的產品受歡迎,不斷湧現冒牌貨,決定肥水不流別人田,在九三年開設專賣店賺到盡,還索性結束香港的百麗零售業務。

惟當時內地零售業對外資屬有限度開放,企業動輒要有千萬元資本才能開業。身家還未算豐厚的他,決定借力打力,利用別人資金,以特許經營模式發展,招攬十六間內地個體分銷商開專賣店,十年間急速擴展至六百多間分店。

直至○四年,內地零售業完全開放,百麗自行開店不再是難事,遂買回特許經營公司的股權,自營零售網絡。現時百麗在國內有近四千間分店,遍布大城小市,甚至 反攻香港,成立STACCATO。香港鞋業商會會長方志綱說:「百麗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佢店面多,而且品牌定位符合中國高速增長,人們富起來的需要。」因 此生意直線上升,○七年上半年營業額達五十一億元人民幣,盈利逾十億元人民幣。

招聘校長做CEO

在國內,百麗屬中高檔品牌,一對高跟鞋動輒四、五百元,但款式比同類鞋店時尚,而且包裝精美,盒子內的每隻鞋分別用不織布袋包好,還附有一雙供替換的鞋踭,每對鞋並印有檢驗編號及三個月保養,甚至減價貨亦有保養,可見對品質管理非常嚴謹。

廣東鞋業商會名譽會長陳家文說:「百麗對品質要求嚴格,對員工管理亦好嚴。」鄧耀曾說過他的員工工資比其他同業高,因此要求亦會比其他對手更高。這可歸因 於九一年加入的首席執行官盛百椒,據悉鄧耀千挑萬選才揀了他加盟百麗。對於這個左右手,鄧耀非常滿意,曾自讚自己「很會挑人才」。現時內地百麗業務,主要 交由盛百椒打理,鄧耀則多留在香港。

盛百椒曾經做校長,為人非常嚴謹,沉默寡言,甚至有員工表示「從來沒見盛百椒笑過」。就連百麗的工廠亦有如學校,大樓外牆刻上一句句的警語來教育員工。

和盛百椒的嚴肅相反,認識鄧耀的人都說他非常隨和,就算身為億萬富豪,亦是如此,經常與鄧耀接觸的香港鞋業總會秘書楊舜卿說:「在他身上,見唔到架子呢樣嘢。」

LV入股推高股價

在鄧耀和盛百椒一柔一剛的帶領下,百麗成功把握內銷而起飛。今年初百麗上市,就連法國名牌LVMH的母公司Groupe Arnault,亦斥資三千萬美元入股近百分之三。

LVMH 董事長Bernard Arnault在股東大會時表示:「投資百麗是為了分散家族生意風險,百麗並不能與LV或Dior相比,他們便宜很多,但生意很大。我會把他們的地址,交 給家樂福的董事,無人知道會不會有一天,家樂福會賣他們的產品。」而Bernard Arnault家族,亦是家樂福的股東。

鄧耀為人踏實,公司成功上市集資後才慢慢擴展,今年先後收購Fila及妙麗,再以二十二億元收購內地有男鞋之王的江蘇森達,明顯有意成為全國鞋業龍頭。

不單做生意講求穩打穩紮,私下他亦實是求是,幾十年來從未炒樓,由住佐敦吳松街開始,一步一步細屋換大屋,即使今天貴為百億富豪,亦不過是住在八百多萬元買入的何文田帝庭園一千四百呎單位。

在香港,鄧耀的名氣遠不及其家鄉佛山三水區亨堂村。村民提起鄧耀,無不指他光宗耀祖,皆因他與鄧偉林及鄧強林三堂兄弟,不單為村鋪橋搭路,還捐了六百萬元重建鄧氏宗祠。

鄧耀本應名為鄧耀林,不過大家都慣叫他鄧耀。他堂嫂說:「佢細個唔喺村度長大,好早就落香港,喺十年八年前,佢阿媽話要返來養老,鄧耀先買塊地,起間屋俾佢阿媽,佢阿媽死咗後,間屋都無人住。」

鄧耀現時仍會每年回鄉祭祖,但均是來去匆匆,村長阿豪說:「佢最多食餐飯就走。」

堂兄弟有錢齊齊搵

鄧耀的堂弟鄧偉林,七三年偷渡來港,同樣在吳松街居住,其後亦投身鞋業,創立了擁有Joy & Peace及GEOX等多個品牌的上市公司美麗寶國際(Mirabell)。

鄧耀與鄧偉林不止是堂兄弟,兩人在生意上亦有往來,早年彼此各有入股對方的公司。百麗上市後,美麗寶獲派百麗百分之四點四股權,令美麗寶獲得額外利潤逾三十億元,中期業績因而勁升四十七倍。

除此之外,早於○二年,美麗寶以八百萬元將Teenmix品牌賣予百麗,最近兩年還授權百麗於內地使用Joy & Peace品牌。

雖然美麗寶較百麗更為香港人熟悉,但身家卻差天共地,鄧偉林只得五、六億身家,遠遠不及堂兄鄧耀的二百三十億元。

鄧耀小資料

身家︰$230億

年齡︰72歲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兩女一子

籍貫︰廣東佛山三水

簡歷

50年 學師造鞋

58年 在九龍城開山寨廠

69年 開設第一間鞋鋪

78年 從上海訂貨至香港,經營批發

79年 創立百麗

87年 在深圳開設廠房

93年 於內地開設首間百麗零售店

98年 成立STACCATO

07年 百麗在港上市

內房水尾富豪

在今年富豪榜中,內地富豪佔了四成四,是歷屆最多,當中大部分是靠房地產起家。這批內房富豪,致富原因往往是低價買地後囤積土儲,再在中國地產市道沸騰的情況下,發展房屋高價出售,做一盤本小利大的生意。

不過,隨着中央不斷加強宏調政策,及國內地價高企,這盤生意已越來越難做,靠地起家怕且已成歷史。

上月中,富力地產董事長李思廉及合景泰富主席孔健岷等三名廣州幫,在白松露菌慈善拍賣中,以一百六十三萬元投得一顆白松露菌。

一星期後,他們在麗嘉酒店擺下一場「廣州地產俱樂部晚宴」,邀請約三十名親友享用白松露菌,到場者絕少在香港上流社會出現,和去年投得白松露菌的胡應湘飯 局星光熠熠相比,截然不同。不過,上年胡應湘慨歎白松露菌越來越貴,今年李思廉說只是吃餐「家常便飯」,相比之下,豪氣得多。

事實上,對於現年五十歲,坐擁三百多億身家的李思廉來說,百餘萬只算九牛一毛。他七八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證券行業,九三年忽然轉行,與內地人張力在廣州搞地產。短短十餘年,富力由一間十餘人的小公司,化身為市值逾千億的上市公司。

神秘買地置富

富力因擅長以低價買入工廠用地,再把其重新建設及包裝為中低檔的民居出售而揚名。但李思廉說:「現時做地產無咁易啦,因為依家買地要招標吖嘛!」記者追問招標以外還有什麼方法,他則支吾以對:「以前多啲其他方式囉!」

一直以來,內地發展商的賣點是土地成本低,而低價買地的原因,或多或少與政府官員拉上關係。事實上,不少地產富商身邊均有當官經驗的人在旁,例如富力地產 另一掌舵人張力,曾在廣州天河區政府任職;而有「廉價土地之王」稱號的碧桂園,其總裁崔健波以前是碧桂園發跡地北滘鎮鎮長。

中央嚴打非法拿地

碧桂園今年四月上市,楊國強迅即暴富,但他卻把股份全數讓給次女楊惠妍。碧桂園上市後股價扶搖直上;半年間,由招股價的五元三角八仙,升至高位十四元,楊惠妍更成為中國最年輕首富。

不過,近來中央嚴打發展商非法買地及囤積土地,國土資源部四出調查,進行全國房地產市場秩序整治。有內地媒體報導,傳言碧桂園其中兩個項目亦遭查,包括重慶及張家界一塊地皮,涉嫌以超低價甚至零成本取地,雖然碧桂園已作否認,但股價亦一度下挫逾三成五。

一名上海官員說:「以前好多發展商都係靠打交道,從而平價取得土地,但現在中央打得很嚴,一般都不敢做了,就算做,也不能做得太便宜。」中國社科院金融研 究所研究員易憲容亦說:「以前中國很多人能輕易地靠房地產暴富,但隨着政策慢慢強化,現在不會像以往般容易靠土地富起來。」

加強處罰囤積土地

除了買地較以往艱難外,其實國內一直有政策,規管空置兩年的土地將要被沒收或罰款,只是沒有嚴厲實施。

但中央為了替過熱的房地產市場降溫,開始嚴格調查囤積土地及實施罰款,北京最近便有八塊土地被收回,只是沒有公開是那一間發展商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內房股 中,綠城中國亦被罰了近千萬元,現在部分罰款仍在上訴中。在中央土地政策不斷強化及嚴打下,未來隨時有更多地產商遭到查處。

專門統計內地富豪的胡潤百富發言人劉秀麗表示,過去房地產富豪一直雄霸胡潤百富榜,但近幾年比例其實逐漸下降,由○四年的四成半,下降至○六年的兩成半, 「我們相信這個趨勢會繼續,因為房地產剛發展的時候,門檻很低,買地很便宜,但現在中國土地升值很多,要很多資金才拿得到地,再加上國家政策強化。現在只 有大企業才能發展,規模較小的將會被整合淘汰,至於新企業想現在進入的話,就很難了。」

五十富豪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57

超商麵包代工大王自創品牌 謝朝鎮借力蔣友柏 打造時尚烘焙

2011-4-18  TWM




原物料成本大漲,新一波麵包店倒店潮已在醞釀,「華福」這個專業麵包代工廠卻跳出來自創品牌、開起時尚麵包店,究竟這次超商麵包代工大王謝朝鎮是不是逆勢而行?算盤怎麼打?

撰文‧林讓均

不愛吃甜食的蔣友柏,端出的第一件「有味道」的設計,居然是麵包!讓橙果設計董事長蔣友柏破例跨刀的,是專門替全家超商代工麵包的華福食品。

在 台灣每年約四五○億元新台幣的烘焙市場之中,超商的市占率超過一○%、年產值超過五十億元。若把統一超、全家、萊爾富與OK等四大超商品牌加起來,全台有 近萬家便利商店;以店數來平均,每四個從超商賣出去的袋裝麵包,就有一個是華福食品做的。華福光為「全家」代工麵包,一年營收就超過十億元,占全公司整年 營收三分之二。

去年下半年找上蔣友柏之後,華福砸下數千萬元來行銷「湯普」(TOP)與「原點三拍」的烘焙甜點雙品牌,並展出三個專屬店面與專櫃。二十三年前以代工超商鮮食起家的華福,這次何以不甘於代工,築起了品牌夢?

原 物料大漲 自創品牌求存「烘焙業會走向兩個趨勢,一個是大量生產的平價麵包、一個是時尚個性的高附加價值糕點!」六十四歲的華福食品董事長謝朝鎮說,現在的超商麵包 已經是「俗(便宜)、大粒又好吃」。逐漸吃掉傳統麵包店的市場,再加上原物料成本大漲,麵包店沒有特色根本無法生存。

而他之所以選在這個時間點來自創品牌,其實也跟逐年攀漲的原物料成本大有關聯。

原來,儘管超商麵包的市占比率逐年擴大,但上游有原物料調漲壓力,下游的銷售價格又被超商業者掐住,像華福這一類的代工廠,在利潤愈來愈被壓縮之下,只能跳出來走附加價值相對高的自有品牌之路。

「如 果十年後我們還是只做代工,那華福可能就不見了!」華福食品總經理王仁宏舉例,原本一袋二十二公斤、三五○元左右的麵粉,近一年就漲到六百多元,幾乎漲了 一倍!算一算,去年整年華福的原物料成本就多了八百萬元,足以吃掉將近一半的淨利,現在平均毛利率也不過一○%。他擔憂,成本若飆漲到○七年的水準,恐怕 引發新一波傳統麵包店的倒閉潮。

所以,謝朝鎮採雙軌策略,一方面繼續做大麵包代工,另一方面則成立「旭昌業」子公司來啟動品牌工程。

做生意敢砸錢 買設備要第一這次謝朝鎮獨步烘焙界,請來設計界「名牌」蔣友柏,從產品研發、品牌定位、視覺設計到店頭行銷都交給蔣友柏及其旗下的「白木顧問」與「橙果設計」,蔣友柏還請到知名建築師姚仁祿與藝人陶晶瑩的「姊妹淘」團隊跨刀。

旁人看來,謝朝鎮是為了做品牌,才砸下數千萬元請來上述夢幻團隊,但這其實就是謝朝鎮做生意一貫的風格。「他很敢砸錢買機器!而且他的機器,幾乎都是全台最先進的!」全家便利商店商品本部協理高銘賢談起謝朝鎮,直說他買設備就如為人一般豪爽。

謝朝鎮儘管與全家合資在高雄岡山成立「晉欣」鮮食廠,但在華福麵包廠的投資中,謝朝鎮並未引進全家的資金,一向都是自己親自到日本烘焙設備展中直接下單。前幾年他甚至砸了上億元翻新生產線,其中包含一台六、七千萬元的自動包餡機。

「我的設備稱得上是烘焙界的勞斯萊斯啦!」謝朝鎮說要當上麵包代工大王,不是砸錢買機器就可以,之前他為了學得日本先進的麵包技術,甚至曾經放下二十多年的烘焙經驗,率團到日本,向前三大麵包廠之一「神戶屋」學「後注餡」的加工技術。

王仁宏表示,華福是業界少見不外包、自行熬煮餡料的工廠;而後注餡加工,是指在麵包烤好後才注入餡料,可以確保餡料的美味新鮮,此項技術要成功則取決於生菌數的管控。

「謝董凡事要求專業,他甚至要求大兒子一路念食品科學系、研究所,畢業後還送去日本、美國學烘焙與管理!」台灣食品GMP發展協會執行長陳建人觀察。

以港點打入超商 成鮮食鼻祖二十六歲就已經創業開麵包店的謝朝鎮,雖然三、四十年來幾乎沒離開過麵包本行,但他卻堪稱超商鮮食的鼻祖,是第一個跨入統一超商(7-ELEVEn)的鮮食廠商。

八○年代,他觀察到燒賣、鳳爪這些茶樓才賣的港點很吸引台灣人,以平價在超市擺攤販售,沒想到被統一超商的主管延攬。

在 一九八八到九九年,謝朝鎮帶起超商鮮食風潮,同時與統一超、全家、萊爾富等主要超商合作,全面供應燒賣、肉粽、飯團到壽司等各類鮮食與微波食品,極盛期一 個月有幾百萬元現金營收。但隨市場口味與衛生法規的變動,謝朝鎮逐漸把戰力聚焦到麵包代工,並選擇全家便利店為主要夥伴。

一路跟著超商壯大,本身是台灣超商鮮食代工史上的傳奇人物,謝朝鎮這次選擇跨出代工格局、另闢自有品牌的主戰場。他能不能在蔣友柏的襄助下,以時尚烘焙成功吸引年輕客群?因物價飛漲而急尋生路的烘焙業界,都等著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6

財散人聚 每年提撥30%獲利與員工分享 林賜農「讓利」經營學 從小學徒變身全球拖鞋大王

2011-4-18  TWM




從經營本業的海灘拖鞋,到與台塑合資的塑膠管廠,甚至投資越南房地產與高科技產業,林賜農都取得了勝利。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工廠學徒,如何靠﹁讓利﹂,把公司變成世界第一?

撰文‧胡釗維 攝影.陳俊銘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們公司的學徒變成了老闆,就是蹲在工廠不起眼的角落、那位你連面孔都記不起來的小弟。結果,學徒變成老闆後,還把這家公司變成世界第一。這個人,叫林賜農。他現在是山冠興業董事長,全球品牌客戶最多的海灘拖鞋代工大王。

初見林賜農,是在越南的胡志明機場,他的個頭高大,始終帶著笑容,但第一時間卻無法想像眼前這個人,竟是掌握全球品牌客戶最多的海灘拖鞋代工大王。等車時,他忙著替同行的部屬搬行李,還為他們點菸,未經介紹,還以為他是董事長特別助理,甚至可能更像貼身保鑣。

本事

每 一元資本創造出將近四十元的營業額林賜農的舉止低調,但山冠的工廠卻是大得驚人!驅車進入胡志明市一個偏僻小鎮,山冠占地二十萬平方公尺的大工廠就矗立眼 前,一旁還有兩棟建築物興建中,也全是山冠的工廠,當地官員說,這個工業區目前就只有這家工廠,是當地政府為了山冠而新設的。

特別禮遇山 冠,原因在於山冠為這個偏僻小鎮創造出上千個工作機會。這家工廠每年可生產超過一千二百萬雙海灘拖鞋,全球約兩成的海灘拖鞋來自這裡,一年營收將近二十億 元,包括愛迪達(adidas)、彪馬(PUMA)、斐樂(FILA)、LACOSTE、Reef與DIESEL等品牌都在此生產。

不只品牌客戶眾多,山冠的本事還在於能從低價的藍白人字拖,做到每雙單價超過兩萬元的真皮拖鞋。這款去年由PUMA與知名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合作開發推出,現今全球單價最高的限量海灘拖鞋,是以褐色蜥蜴皮手工打造而成,許多好萊塢明星全成了愛用者。

而 且,山冠的資本額僅新台幣五千五百萬元,等於每一元的資本,就能創造出將近四十元的營業額,堪稱高資本周轉率的公司,簡單說,就是能將每分錢運用到極致的 公司;這類公司若屬製造業,多半係採薄利多銷方式贏取市占率,不過,生產低單價海灘拖鞋的山冠,其淨利率竟超過一○%,較國內運動鞋代工大廠寶成工業、豐 泰企業等還高出至少一倍。

林賜農的事業還不只於此,山冠與台塑集團在大陸山東與河南各有一座合資工廠,生產PVC塑膠管,合計年營收超過十 五億元;他在胡志明市、大陸廣西南寧與台中還有土地或住宅開發案,合計將近十筆,當中最大的一塊,是在胡志明市近郊,超過五十公頃的集合住宅開發案;此 外,林賜農還是國內上市櫃公司順天建設、晶采科技與永捷高分子的董事,另外還身兼一家大陸職業學校的董事長。

崛起

只 花五年就將山王的世界第一再拿回來從傳統製鞋業、到化工,再跨足房地產與高科技業,林賜農這位全球海灘拖鞋大王,其實只是個初中學歷的彰化鄉下小孩。小時 候,家中無法支持他升學,當學徒成了唯一出路,十六歲那年,林賜農就投身海灘拖鞋這個行業,當時引領他入門的,是歐都納的董事程育才,林賜農跟著化工背景 出身的程育才十多年,從中學到了生產海灘拖鞋的關鍵|| 發泡技術。

如今已是國內最大戶外休閒品牌的歐都納,前身為山王工業,程育才是創辦人,民國六十四年成立後,曾經有過只花五年就成為全球最大海灘拖鞋供應商的輝煌紀錄,當時的林賜農就是在山王從學徒做起。

只 是,隨著同業陸續赴大陸設廠,山王卻因不願離鄉背井,堅不西進,受傷尤其嚴重,甚而導致全球海灘拖鞋大王的地位隨即讓出。當時,正值民國七十年代初期,中 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的鞋業加工開始崛起,這時候的台灣,「原料成本大幅上漲、缺工問題又開始浮現。」歐都納董事長程鯤分析了當年的狀況,因此台灣業者在外 銷市場節節敗退,九成被逼著退出。

當中,拖鞋工廠的處境尤其難堪。拖鞋,在台灣鞋業代工領域中,是個「被刻意忽略的行業」,倒不是因為市場 小,相反的,其市場大得驚人,但因為單價低,和運動鞋相比,拖鞋的出廠報價連五分之一都不到,因此工廠難賺錢;另一個鞋廠不願碰拖鞋的原因則是,拖鞋的淡 旺季太明顯。山冠越南廠總經理李俊彥即指出,拖鞋的淡旺季出貨量差距可能達一百六十倍之多,因此增加不少生產難度。

利潤微薄,加上生產難度極高,拖鞋堪稱鞋業代工中的「冷灶行業」,卻也在山王決定退出的同時,林賜農選擇接手另成立山冠興業,那一年,他已三十四歲,和多數創業者相較,已屬年長,然而他只花了五年時間,就將山王的世界第一再拿回來。

民國七十年代初期,根據經濟部統計,山冠是當時台灣所有鞋類中出口量最大的業者,一年的海灘拖鞋出口量超過八百萬雙,他是怎麼辦到的?

「山 冠只求品質與交期,不跟供應商殺價!」一位山冠供應商指出,不像國內其他鞋子代工大廠,每年都在殺價,從供應商身上賺錢。「水太清無魚」,這是林賜農做生 意的理念,「如果把供應商『殺』了,誰來跟我們研發、開發新產品!」他的想法很簡單,供應商強大,也等於替自己加分。

「賠錢的話,你不要做!」林賜農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讓與他往來的供應商印象極為深刻。一位山冠供應商即指出,有一次對山冠報價,兩天後林賜農打電話來告訴他,「你沒將模具開發的攤提費用算進去,接這個單恐怕會賠錢。」隨後,山冠即主動對該供應商調漲費用。

這 是林賜農做生意的信念: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讓人吃虧。問他,「難道不怕被人騙?」他的回答相當有意思,「如果你夠誠信、夠善良,就不會碰到奸巧的人,如果 他耍奸巧,會占你便宜,那是因為你讓他賺不到錢。」在林賜農的心中,「財散人聚」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只是,這道理說來簡單,卻得有打破「本位主義」框架的 自覺才行。

擴張

從同業手中,將品牌客戶一個個拉進來山冠創業的第五年,林賜農就將昔日長官的世界第一再拿回 來,不過,當時山冠賺的還是蠅頭小利,儘管是台灣所有鞋類中出口量最大的業者,但每雙拖鞋的出廠價僅一美元,與寶成的運動鞋或九興的女鞋相比,山冠的外銷 數量雖是它們的三倍以上,但營收卻只有三分之一不到。

因此,民國七十年代後期,林賜農決心投入品牌客戶經營,他的目標是:要讓山冠從做一雙一美元、只能賣到量販店的白牌海灘拖鞋,升級到能與PUMA、adidas等一級客戶直接對話。他很清楚,山冠要做的,是比客戶還快速的開發能力,以及比客戶還嚴格的品質管控。

如今,只要客戶一張簡單的手繪稿,山冠的設計團隊可以設計出至少五個款式,經常的狀況是,客戶只須將設計概念透過電子郵件寄過來,當客戶幾天後到達工廠現場,已經能看見樣品,還須修改處,山冠也一定會讓客戶在二十四小時內看到結果。

程 鯤指出,山冠甚至已經做到「比賣鞋的還懂市場。」曾經有一次,知名運動品牌FILA委託山冠生產一款工廠報價七美元的拖鞋,林賜農在評估拖鞋外觀式樣、材 質後,告訴對方如果能微幅改款,不但不違背設計師的原意,還能將報價壓低到五美元以下,「幾十年賣出至少五十個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這類鞋款的定價該在這 個區間。」他說。果然,FILA這款海灘拖鞋至今已連賣七年,累計銷售量超過三百萬雙。

山冠靠的不只是比客戶更懂得市場,最重要的還是品 質。在山冠的越南工廠內有一座實驗室,裡頭的測試設備動輒都是上百萬元,從日照、老化、耐磨到曲折測試一應俱全,這些全是為了讓山冠業務員敢對外拍胸脯保 證,「即使只是一雙出廠報價三塊多美元的海灘拖鞋,也絕對能讓你穿個十年。」李俊彥指出。

而且,林賜農不只是仰賴這些價值不菲的測試設備,當樣品確定進入正式量產之前,山冠幹部會戴上計步器走個六公里,讓自己提前當個消費者,為何是六公里?他說一般人穿海灘拖鞋很少超過兩小時,差不多就是六公里的距離。

也因此,林賜農從同業手中,將品牌客戶一個個拉進來,山冠的海灘拖鞋工廠報價,也從一美元一雙,成長到一雙平均三.八美元。

留才

提 撥獲利三○%與員工分享除了積極擴張,另一方面,他則建立管理制度,穩住人才。因為產業冷門,所以人才棄守,流到其他產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為此,僅有初 中學歷的林賜農,建立起一套黑手產業少見的專業經理人分紅與入股的獎酬制度。要實施分紅獎酬制度,最難的,是要企業主能體會﹁不獨食的智慧﹂。也就是,賺 錢,不要老想整碗捧走。

台大EMBA教授黃崇興就曾說過,創業與經營事業的最大不同是,創業只是抓到機會乘勢而起,企業則是建立文化與管理制度。

作 為山冠員工相當幸福,因為林賜農所訂下的分紅標準,是山冠提撥每年獲利的三○%分配給員工,讓來不及參與山冠創業歷程的員工也可以共享努力的成果。在山 冠,每接一百元的訂單,最後能賺的頂多十二、三元,獲利率其實不高。即使如此,林賜農卻願意把賺到的錢拿出十分之三,分給員工。

也因此,山冠的台灣工廠雖然位於雲林莿桐鄉,許多幹部卻能靠著公司優渥的分紅獎酬制度在台中置產,事實上,山冠的幹部中,買進台中七期豪宅的大有人在,李俊彥就是其一。

除 了提撥每年獲利的三○%大方與員工分享外,林賜農留住人才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能充分授權,他常對員工說的一句話是:「我要培養的是獨當一面的大將軍,不 是只能跟在我身邊的小嘍囉。」李俊彥即回憶,他剛進山冠半年,遇到事情請教林賜農時,他的回答就是,「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怎麼做?你就去那麼做。」就連原 料要向誰買?是付現金還是開三個月票期?甚至購買價格?全權交由幹部決定。

問林賜農怎麼能如此放心?他的回答是,「不敢放,事業就做不 大。」山冠副董事長林銀標這麼形容他,「就算沒有找到千里馬的眼力,但肯定有培養千里馬的耐心與度量。」也就因為如此,全球海灘拖鞋大王這個封號,不過是 林賜農風光事業的第一道光芒。民國八十年代初期對林賜農而言,是個轉捩點,自此山冠跨出海灘拖鞋代工產業,這也是奠定如今集團多角化經營的起步。

合作

王永慶五次面試,放心授權林賜農不願只是在本業打轉,因為他的觀念是:「有樹,鳥才會願意待著;樹越大,就會有更多的鳥肯來棲息。」只要事業體夠龐大,人才自然會主動投靠;而林賜農多角化經營跨出的第一步,就是與台塑集團合作。

民國八十年代,台塑有意到廈門投資上游石化廠,也就是現今慣稱的「海滄投資案」,當時,在台塑創辦人王永慶所規畫的大陸投資案中,除了廈門石化廠外,還打算投資三座下游PVC塑膠管廠,讓台塑集團能夠不只賣原料,還可賣成品。

在 王永慶當時的想法中,一方面為分攤投資風險,另一方面為平衡社會觀感,他決定由台塑集團獨資投資規模最大的上游石化廠與其中一座塑膠管廠,另外兩座塑膠管 廠,則採合資方式進行。最終,「海滄投資案」雖因兩岸政治因素被迫暫緩,然當時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仍同意王永慶設置三座下游塑膠管廠。

也 就是說,這三座塑膠管廠,是台塑集團進軍大陸的第一批工廠,而且,當中的兩座,還是台塑至今為止屈指可數的合資工廠。這三座下游塑膠管廠,分別位於福建、 安徽與山東,其股東架構則分別為:南亞集團獨資、王永在親家與南亞合資,以及山冠與南亞合資(兩年前,台塑與山冠再於河南合資設新廠)。

不難發現,林賜農是當中唯一的「非關係人」,且事實上,當時山冠與台塑集團的業務往來,每年也不過幾百萬元的採購金額,為何王永慶會點頭同意讓山冠經營位於山東的塑膠管廠?而且是破天荒的,台塑集團僅出資,完全不介入實際經營。

關鍵之一在於,林賜農提出一個突破的概念,在至少五次與王永慶的「面試」中,他不斷提出這座工廠必須要訂出統一規格,而當時,中國尚未對塑膠管制定出標準;只是,統一規格代表不偷工減料,也意味著定價較高,要怎麼才能賣得掉?林賜農再提出建立經銷商的想法。

另 一個關鍵則是:一位南亞老臣指出,「事後王永慶曾這麼說,我沒見過這麼有切身感的中小企業。」王永慶口中的切身感,指的並非林賜農本人,而是指山冠團隊, 因為這座合資廠,是由山冠派團隊進駐,因此,林賜農必須說服王永慶,這個團隊會將工廠看成自己的事業,有切身感才會下苦心去經營。

因此,儘管與台塑的合作是因林賜農而起,他卻開放給山冠幹部入股,而且,是自掏腰包借錢讓員工入股。他說,要讓員工有切身感,「無非就是設法將員工腦袋裡﹃你(老闆)﹄的觀念與界線,有效地轉變為﹃我們﹄就行了。」說得簡單,卻是要放掉許多自身利益才得來的。

而這個概念,不只讓王永慶接受,也讓朱鎔基買單,這座由南亞與山冠合資的塑膠管廠,在成立第三年即獲利,更由於獲得中國官方支持,二○○八年北京奧運的水立方與鳥巢體育館,所用的塑膠管也全由這座山東工廠供應。

從 本業的海灘拖鞋、台塑合資的塑膠管廠,到越南房地產與高科技投資,林賜農都取得了勝利。這一切,全因二十六年前他不服輸,在老東家不敢出國時,毅然接手率 先到越南設廠,因此培養出國際布局和管理能力;也在於他肯讓利,與供應商、員工分享,林賜農的氣魄,造就如今海灘拖鞋王國,甚至將戰線拉到化工、房產與高 科技領域,隨著他的新布局和新計畫,林賜農將繼續寫下大傳奇!

坐經濟艙、住小旅館 連個人辦公室都沒有林賜農生活儉樸 30年始終如一即使已經身價驚人,林賜農的儉樸性格仍是數十年如一日。

如今的林賜農,仍住在20幾年前所買,位於彰化市的一棟透天厝,不像多數大老闆早已買進豪宅;他每天仍親自開車從彰化到雲林工廠上班,而這輛賓士車,是林賜農口中「這輩子買給自己最貴的奢侈品」,卻已有將近15年車齡。

私 生活是如此,在公事上更可見林賜農的儉樸。出差越南,他搭的是經濟艙,不住五星級飯店,而是選擇當地人開的小旅館;若有機會走訪山冠的發跡地——雲林莿桐 廠,肯定無法將這座連招牌都沒掛上的工廠,與這位全球海灘拖鞋霸主聯想在一塊。當地人說,「山冠應該是雲林(規模)最大,但最不起眼的公司。」林賜農說, 「夠用就好了,反正大家也都習慣了。」因為認為夠用就好,他連一間董事長辦公室都沒有,走進山冠,他就坐在辦公室的一個角落,與一般員工比鄰而坐;如果要 說林賜農有「特殊待遇」,唯一的只剩工廠頂樓有一間他的「個人休息室」,但也不過兩坪大小,擺上一張供他午睡的單人床後已幾無空間,儘管夏天時鐵工廠頂樓 酷熱異常,他也只吹電扇,直到幾年前,員工實在看不下去,才湊一筆錢幫他裝了冷氣。

如此儉樸的老闆,卻肯每年提撥公司盈餘的30%給員工,也難怪山冠幹部中,超過25年資歷的大有人在。

林賜農

出生:1950年

現職:山冠興業董事長、昆山登雲科技職業學院董事長

經歷:工廠學徒

學歷:初中畢業

破框心法

一、水太清無魚,決不跟供應商殺價。

二、一張草圖,設計至少五款樣式,比品牌鞋廠還懂市場。

三、不獨食,每年獲利三成提撥員工,還借錢給員工入股。

山冠興業

董事長:林賜農

成立時間:1981年

主要業務:海灘拖鞋,另與台塑合資兩座PVC塑膠管廠集團年營收:逾30億元,每年生產拖鞋超過1200萬雙成績單:全球海灘拖鞋大王,市占率約兩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5

百億海產大王蔡繼有傳奇

2007-11-01  NM




有「海產大王」之稱的新華集團創 辦人蔡繼有,重陽節翌日在養和醫院病逝,享年八十歲。蔡繼有作風低調,最為人熟悉的,是由他捐款千萬籌建,位於九龍區名牌私校——保良局蔡繼有學校。事實 上,白手興家的蔡繼有出生於廣東中山貧農家庭,由魚販做到香港急凍海產業一哥,旗下新華集團涉獵地產、金融、科技,甚至傳媒等行業,生意的觸鬚遍及東南亞 及歐美等地,身家保守估計逾百億元。

蔡繼有晚年淡出商界,深居簡出,百億產業將由他一手培育的次子蔡冠深接掌。本刊連日追訪蔡冠深,及多位中山鄉親,揭開這位「隱形富豪」傳奇的一生。

本週一記者致電蔡冠深時,他聲線平靜地說:「多謝關心,爸爸過世為八十歲,但按中國曆法,所以為八十三歲,喺十一月二號會有公祭,依家都忙緊治喪嘅事。」

原來,上年年中,蔡繼有除了如常和朋友飲茶傾偈之外,還透露了自己有心臟病和肺氣腫,醫生斷定他只有半年至一年時間。但他卻看得很開,「他跟我們開玩笑,說人均七十七歲(過身),自己七十八歲時已賺了一年。」蔡繼有的鄉里李鏡澄說。

蔡 繼有的商業王國新華集團,在香港的業務以本業——急凍海產為主,旗下擁有捕撈船隊,總部位於屯門湖山路,設有二十萬呎的新華凍倉,及一個私用碼頭。近年, 集團更染指飲食界,位於尖沙咀馬哥孛羅香港酒店內的西村日本料理,太古城和又一城的稻穗亭均是新華旗下。新華亦是「家樂牌」雞粉及「鷹粟粉」的獨家分銷 商。

辦名牌學校

晚年蔡繼有淡出商界,轉而捐學留名,○一年他捐出一千萬元予保良局,得以冠名全港首間非牟利私校—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後再於○六年,兩次捐款逾一千八百萬,成立「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教育發展基金」及「蔡繼有獎助學金」。

甚少在商界曝光的蔡繼有,其發跡故事十分傳奇,他出生於中山市張溪的貧農家庭,讀了兩年私塾就要輟學,跟父親學習耕田幫手養家。後來父親因病過世,留下母親身兼父職,照顧蔡氏在內的七個子女。

由於母親鄭二的家人以捉魚蝦、海鮮為生,蔡繼有及幾個兄長,就向村民收購海產,在市集出售。每天騎單車把魚獲送到拱北出售,「而家坐車個半鍾就到,以前要一天時間才到。他做人刻苦耐勞的性格,就是這樣捱出來的。」認識了蔡氏三十年,前中山華僑中學校長李鏡澄道。

蔡氏留意到做海產批發好賺,但苦無機會。解放後,二十一歲的他拿到中港澳的行商證。他向村民賒貨,把海產車到港、澳出售,還請來六、七個伙記幫手。由於賺到錢,有人眼紅向政府告發指他瞞稅,政府沒收了他的行商證,又要他繳交幾萬元稅款。一夜間頓變得一無所有。

一九五四年,他決定到澳門重新開始。他於澳門收購海鮮魚獲,再用船販運到香港,交予西環一帶的魚欄代售。生活還是困難的,蔡繼有的太太每晚都把米碎和賣剩的小魚一塊煮熟做飯。「他的大女(蔡紹霞)在澳門讀書,都係靠政府資助。」一名張溪村民指出。

三年後,蔡繼有到了香港西環貝介類市場開設華記欄,把海產直接賣給本港零售商。他還借錢予漁民建船修船,令更多漁民向他靠攏,使他毋須龐大資本,就擁有一隊船隊,穩定了貨源。六五年,他在田灣租了個四千多尺的加工場,向本地洋行供貨,運銷日本。

化危為機建海產王國

六七年正值香港暴動,地產大跌,他卻買入「華記凍房」擴充業務,又主動出擊,有日拿着鮮魚蝦到香港的三菱株式會社推銷,以優惠折扣及延長還款期為條件,提議避過出口商直接向三菱供貨,從此打開直銷日本的渠道。

由於當年中共抵制外資,所有海產禁止落入英資洋行手中,新華趁機大批掃入內地急凍海產運往日本。這一着令蔡繼有賺得巨額財富,奠下新華百億資產的基業。一名行內人說:「如果唔係六七年暴動,新華有獨市生意做,佢哋都無可能做到今日咁大。」

而蔡繼有後來還進軍澳門地產業,他曾說過當熟悉一個地方的法規及人脈,就可以經營地區性較重的地產行業。八二年蔡繼有才宣布半退休,將業務交予由他一手栽培的次子蔡冠深。

有三子、四女的蔡家,長子冠欽早年已到美國洛杉磯發展,而一直跟隨老父做生意的就是次子蔡冠深。

一九七五年,本來在聖保羅男女校就讀的蔡冠深,成績突出,會考有四優一良佳績,老父卻安排他到日本讀書,喜歡文學和歷史的他本想成為作家,但仍然聽從老父的旨意到京都大學唸書,事關新華集團當時與日本三菱公司直銷海產的生意起步不久;蔡冠深到日本留學學曉日文,有助日後打理家族生意。

悉心栽培次子接班

留 學一年,蔡冠深被老父召回,安排在加工廠工作,每朝凌晨四點起床,五點到海產批發市場收購海產,九點和日本人聯系購銷貨品;下午再匆匆返回海產批發市場, 收購海產工廠加工的急凍魚蝦,是名副其實「賣魚佬」生涯,蔡冠深說:「我爸爸好勤力又好捱得,捱苦對我來說唔係問題。」

他亦不負所託,將生意網絡伸延到美國、加拿大、澳洲及中國,更發展其他業務,如金融、科技等,如今新華已是東南亞海鮮業務的龍頭,單是這業務已為集團每年帶來三十多億元的營業額,與蔡家相熟的鄉里,估計其身家最少近一百億。

買地建屋聚族而居

蔡 冠深對老父亦十分敬重,他說:「爸爸教我做生意要精明,要計得清清楚楚,做事要踏實,搵到錢要捐翻啲出嚟。」父子感情要好。九五年時,蔡冠深以二億七買入 山頂道地皮,自行發展九幢獨立屋,七兄弟姊妹各佔一間,父母一間,另一間用來出租維持開支,但蔡母嫌山頂大霧,寧住半山寶雲道;不過蔡冠深亦不時與老父相 約早上在山頂跑步。

蔡冠深在中山本來有幢豪華別墅讓父親居住,但老父卻只肯住在張溪鄭二小學旁邊的一個普通單位。「曾經到過他的家,大概有一百平米(一千呎左右),只有電視、梳化、床和煤氣爐,什麼也沒有了。就咁睇,你沒可能猜到這是個有錢伯伯的家。」張溪鄭二小學校長麥羨如道。

蔡冠深亦秉承老父傳統,當產業穩定後,在越南大興土木搞地產。而新華集團在近年冒起的新興市場越南,名字最為響噹噹,位於越南胡志明市的中心,有幢樓高二十三層的新華集團中心,是市中心的地標,前年新華又投得西貢河旁的罕有地段,興建高尚住宅西貢明珠。

一 名當地港商陳先生表示,可以投到「靚地」,並非有錢就可以,「大把人都有錢,點解要批咁靚嘅地俾你,一定係你同政府關係唔錯,新華咁早入越南,係人都識 佢,都有一定名氣,梗有一定優勢。」新華集團亦於河內擁有兩間最高級的酒店,蘇菲特大都市酒店及Hilton Hotel Hanoi Opera;蔡冠深早前向本刊透露:「正考慮分拆酒店項目,或以REIT形式來港上市;另考慮分拆即將興建的新華集團中心第二期,於越南主板上市。」

遠赴越南開荒

自從去年七月越南放寬外國投資者及海外公民投資當地房地產規限,在一年內胡志明市樓價即飛漲一倍,新華集團早年到越南投資,現時可說是收成期,而新華集團在越南的投資銀行Vina Capital專投資地產;在金融界頗為出名。

現時集團安坐彼邦等收割,與蔡繼有早年到越南做開荒牛不無關係。一九七一年蔡繼有已遠赴越南開辦三間海產加工廠,是最早投資當地的海外公司。一九七五年越南解放,他便把兩家工廠捐贈給越南政府,而有傳這投資數百萬元的廠其實是無奈地被越南政府收了,後來又和政府協議,以尿素、味精、紗線、水泥等交易當地的海產。正因為他肯「蝕底」,與越南政府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對新華日後發展有莫大幫助。

女強人媳婦

蔡 繼有悉心栽培兒子,對於選擇媳婦亦特別挑剔;蔡冠深的妻子關穎琴是聖保羅的同窗;後來蔡冠深往日本留學時,她就升讀香港大學法律系;起初蔡繼有對於兒子與 女律師交往大表反對,事關兩老擔心萬一婚姻出現問題,只有百弊而無一利,蔡冠深曾經為順從父母而斬情絲,只維持一年見面一次;但雙方經歷十年愛情長跑和掙 扎,蔡冠深終於在八七年迎娶當時為法國巴黎銀行法律顧問的關穎琴,婚後誕下六子女,蔡冠深說:「最細嘅六歲,最大的十三歲;將來我都要啲細路仔去少林中心 學吓武,捱吓苦o架。」而太太除相夫教子外,亦出任新華集團的法律顧問;外間指蔡冠深主力於政治和慈善方面的公職,太太才是新華集團幕後真正話事人。蔡繼 有過身後,百億王國相信就由兩夫婦接掌過來。

蔡繼有生平

1927年︰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張溪鄉貧農之家,父蔡朝勛務農出身,母親鄭二捉魚蝦為生;只唸了兩年書便輟學。

1949年︰當海產商販,每天騎單車運魚蝦到澳門販賣。

1954年︰移居澳門,一年後,申請妻兒到澳門團聚。

1956年︰舉家遷居香港。

1957年︰於西環貝介欄市場開設華記欄,做海產批發

生意。

1965年︰成立新華集團,在香港仔田灣設置加工廠,生產急凍海產,出口日本,往後數年,澳門、越南及緬甸等地的加工廠相繼落成。

1975年︰安排次子蔡冠深到日本留學。

1980年︰在加拿大、澳洲及美國等地共九大城市,設立由進口、批發到超市零售的直銷經營站,打造一條龍形式的跨國海產生意。

1982年︰安排次子蔡冠深接掌新華業務。

1990年︰開始染指香港及內地地產業,包括廣州、瀋陽及海南島的商業項目。

1995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五三八九號小行星,命名為「蔡繼有星」。

2001年︰捐出一千萬元,籌建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為全港首間非牟利一條龍私校。

2007年︰十月二十日因心臟病逝世,享年八十歲。

蔡氏家族圖

注:

1. 「新華集團」創辦人,人稱「海產大王」。

2. 早年到美國洛杉磯發展。

3. 新華集團總裁,年青時曾到京都大學留學一年。回港後在新華集團的加工廠打工,1982年接任總裁至今,掌權後進軍房地產、金融及科技傳媒等業務。

4. 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與中銀前御用律師顧愷仁為大學同學。現職事務律師。

5. 協助打理新華內地慈善基金活動。

6. 主要打理屯門凍倉業務。

7. 南京金陵飯店創辦人陶哲甫兒子,上市公司新澤控股副主席,公司主要發展蘇州房地產。曾於加拿大Vancouver Place Group等地產公司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39

店在回憶在 將軍牛肉大王

2011-4-28  TNM


「水舖牛肉」是國畫大師張大千的私房菜,賣牛肉麵的張北河看到文章,一心想求得祕方,直到張大千過世仍不得其門,摸索了十六年,做出屬於自己的水舖牛肉。
外號「將軍」的張北河廣邀藝文界品嘗,打響名號,卻因店裡二度大火,全身三○%燙傷的張北河,終身洗腎,生意也急轉直下。
心灰意冷的張北河,一度想把將軍牛肉麵商標拍賣,直到三年前妻子駱美華接手麵店,她說:「這家店就像將軍的小孩,店在,將軍活下去的精神就在。」
台中市學士路上的中國醫藥大學商圈車水馬龍,立店於此三十年的「將軍牛肉大王」,上午十一點不到,即有客人上門,卻不見櫃台有人接應,喊了二聲,從廚房探頭出來的老闆娘駱美華交代一聲:「自己畫菜單。」又轉回廚房備料。
肉嫩筋Q 濃湯提味
這幾年,將軍牛肉大王的創辦人張北河身體不好,開了三十年翻譯社的太太三年前決定接手,廚房助手應徵不易,來了又走,這天只剩老闆娘煮麵。
客人慕名而來,點了一碗三百元的金廚牛肉麵,亮澄澄的湯汁,不同於一般市面上暗棕色牛肉湯,麵上放著二塊有如嬰兒拳頭大的牛肉,讓客人不知如何下手。
這用腱子心滷上一天的腱子肉,牛肉軟嫩、牛筋彈Q,湯汁濃郁香甜。
下午,「將軍」張北河拄著傘,步履蹣跚地走進店裡。太太駱美華端出一碗剛做好準備拍照的水舖牛肉,像小學生恭敬地交作業一般,將軍看了牛肉一眼說:「還算及格,但色澤要再白一點更好。」
「水舖牛肉學問很大,她現在人手不夠,有時忙不過來,水舖牛肉都用涮的,不像我做,一定要在滾燙的牛肉湯汁中,利用水中的漩渦,一秒、二秒後起鍋,利用滾水的浮力,牛肉完全沒有沾到鍋子才叫『舖』,但做這道菜,一定要有閒情、有逸致才做得好。」將軍侃侃而談。
台中生根 著迷棋局
七十一歲的張北河,其實沒有做過將軍,「我原先做無線電對講機,那個年代做這種東西,警備總部還派二、三人來監視,日本一度禁止材料進口台灣,不得不結束工廠,虧損很多錢,一度想自殺。」
之後在台北開酒吧的他,有天來到台中,發現台北又溼又冷,台中卻是豔陽高照,三十九歲的他決定轉行,在台中市學士路開牛肉麵店。一開始沒有生意上門,他與 隔壁算命仙下棋,下得太著迷,他非得「將軍」才肯離座煮麵,客人總站在算命仙那邊將他一軍,逼他煮麵,將軍的稱號不脛而走。
將軍說:「我是廣東人,原本想賣廣東人愛吃的香肉,但我父親叮囑我千萬不能賣狗肉,留下一輩子臭名,我店開的時候,台中市只有菜根香、湖南味這二家牛肉麵店。」
但張北河用廣東人燉煮狗肉的中藥滷包來滷牛肉,逐漸累積客人,後來經美食作家唐魯孫建議,改用紅糟、豆瓣醬來紅燒牛肉,湯汁便呈現紅糟的色澤。
金廚加持 往來名家
沒當過廚師的張北河,憑著十塊腱子頭,拿到觀光局一九八三年舉辦烹飪比賽職業組的金廚獎,也讓他與當時的裁判美食名家唐魯孫、夏元瑜、張佛千結為好友。
一臉落腮鬍的將軍說起二十多年前往事,興緻更高:「我滷了二鍋腱子頭,一鍋軟爛給七、八十歲的唐魯孫、味全公司創辦人黃烈火吃,唐魯孫只用筷子點了一下腱子頭上的牛筋,就點頭說『好』,牛肉入口即化。」
「另一鍋牛肉彈Q,給中生代的裁判柴松林、趙寧吃。趙寧一挾失手,整塊肉彈了出去,肉汁飛濺上了白西裝,引來哄堂大笑;用筷如神的唐魯孫,見多識廣,出面 示範,用單筷叉上肉心,再用另一隻筷子單邊挾住,抓住平衡感後,左轉右轉、忽上忽下都可以,」將軍說:「這才是金廚牛肉麵的正確吃法。」
當時,連曾居住台中的蔣緯國、被軟禁的孫立人等,也是將軍的座上客。將軍說:「原本是孫立人的守衛喜歡上我這裡吃牛肉麵,我經常招待他喝一杯二百五十元的冬蟲夏草酒,久而久之,同意我送牛肉麵去台中市向上路,給當時在監禁中的孫立人將軍。」
「我把牛肉燉得軟爛,孫立人將軍很客氣,說能吃到我的牛肉麵很感恩。一九八八年,李登輝總統解除他長達三十多的監禁,第一天他就由美食作家張佛千帶著,來吃牛肉麵。」
「其實,美食家朱振藩曾帶你們壹週刊的老闆黎智英,他吃完,要求外帶六塊,說要帶回去給太太吃。」
將軍指揮 小兵打仗
不過,將軍只有名人上門才親自下廚,早在十多年前,廚房的工作即交給店長管理,甚至引發外界批評。他聽了,睜著圓鼓鼓的雙眼說:「這個錯!將軍不一定要上戰場,小事交給小兵處理即可!」
張北河習慣坐在櫃台前收錢,遇到慕名而來、初次上門的客人,便用他有名的笑話捉弄大家。他會問客人:「要吃公牛?還是母牛?」客人往往會很驚訝:「公牛與 母牛有什麼不同?」將軍便建議:「男的吃小母牛,女的吃小公牛,這樣吃味道最好。」客人被唬得一楞一楞,其實公母牛沒有分別,他只是開個玩笑取樂。
為尋求化解羊肉腥羶的祕方,將軍走遍外國、大陸;他用中藥淫羊藿燉烏骨雞,用牛鞭、牛睪丸、雞睪丸做成餃子,一席春宴,邀請作家李昂、朱振藩來吃。店內裝潢雖簡陋,但牆上掛著將軍親筆寫的春宴,不時推出鮑魚、九轉肥腸等菜單,小廟裡也有大菜。
二度祝融 失意傾圮
只是,將軍廚藝功夫獨道,卻解決不了家庭問題。一九九四年,張北河離婚四年的前妻林阿麵帶著汽油上門,雙方發生口角,林阿麵將汽油往店門前的鍋爐上灑,引 發氣爆,將軍全身三○%灼傷,住在燒燙傷病房半年,後來因大量使用抗生素,必須洗腎,前妻也因公共危險罪遭送警局,這個新聞還上了報紙。對這件事,愛面子 的將軍只搖搖頭,不願再提。
一九九六年店再遭祝融災。「小徒弟下班忘了關瓦斯,之前與美食名家的合照和得獎紀錄,全都付之一炬。」「燒一次,靠著我人緣好、有存一點錢,麵店改建還能馬上營業;但燒第二次,衰三年喔!一個漢子再怎麼堅強,也禁不起二次火災。」
一九九八年將軍罹患膀胱癌,割除整個泌尿系統,「我的求生意志很強,在燒燙傷病房、手術檯上靠著念《般若心經》度過去。」
而後來物價上漲、金融風暴、景氣下滑,店裡收入不足支付每月多達五十多萬元的人事、物料管銷費,最後銀行跳票。將軍為此嚴重失眠,人真的病倒。二○○六年,他有意委託經紀公司將店的商標及技術轉移,並上網拍賣,一度飆高到一千三百萬元,結果卻遭到棄標。
不過,將軍牛肉麵要轉手的消息傳開,讓老客人擔心以後吃不到,反而紛紛上門,意外再夯,只是熱潮過後,店內財務的問題仍舊未解。
裁員苦撐 靜待機轉
二○○七年,將軍開了三十年翻譯社的第二任太太駱美華,決定接手店務,「將軍開店像藝術家,不僅處理食材過程繁複,店裡七、八個員工,煮麵的一個、煮牛肉 的一個、端麵的一個,浪費人力。我來裁員又減薪,但如果不這樣做,店如何賺錢?」駱美華說。也因為人力只剩我一人,原本水舖牛肉要用冰塊去血水的流程也簡 化了。」
現在,張北河會趁洗腎空檔來店內坐坐。駱美華看著丈夫心疼地說:「我雖然二年多來沒有休過一天假,但我知道,只要牛肉麵店在,他就有精神在。」
小辭典 水舖牛肉
「水舖牛肉」是國畫大師張大千的私房菜,1981年張北河在《傳記文學》雜誌上,看到劉紹唐介紹此道菜。與張大千素昧平生的張北河,輾轉向吃過的好友劉紹唐、唐魯孫、小說家高陽打聽做法。1984年張大千過世,張北河找上張大千的園丁詢問食譜,僅知牛肉須去血水烹調。
1997年,張北河用牛肩胛骨肉,切成薄片,再用牛肉高湯滾水燙肉的做法,做成水舖牛肉。宴請曾吃過張大千做法的劉紹唐、張佛千等人見證。雖同名為水舖牛肉,但口味與做法皆不同。現由張北河太太接手,也省略部分做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62

吃下台灣五成出口的萵苣大王

201-5-2  TCM




根據財政部關稅局統計,台灣萵苣去年出口量較○八年成長兩倍,約達四千五百噸,其中一半的量都來自「台灣生菜村」。平均年齡三十歲上下的郭家三兄妹:郭江龍、郭進展和郭淑芬,七、八年前,他們還是學商背景,從門外漢踏入萵苣行業,去年竟拿下台灣萵苣出口一半江山。

打破老美獨占地位 成日本麥當勞模範農場

除了外銷,台灣摩斯漢堡裡七成的萵苣和所有高麗菜、全家超商架上的生菜,都來自於此;其他合作夥伴還有肯德基、統一、萊爾富,甚至好樂迪KTV,換句話說,對上班族而言,台灣生菜村可能就是一整天的蔬菜總管。

「台灣生菜村」是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成立的品牌,去年靠萵苣種植和委託生產,營收達一億一千萬元,比二○○六年成長六.三倍。企業化管理讓它在去年獲得日本麥當勞肯定,成為台灣唯一的模範農場。

三兄妹接手事業七年,率先引進日本生產履歷,除獲得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台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認證,去年更通過日本麥當勞以歐盟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 GAP)為目標的先行檢測,打破美在日本萵苣進口市場獨占地位。

「日本市場如果賣得進去,全世界就都可以賣了!」受雲林縣政府委託,進行雲嘉南農產物流規畫的建國科技大學講師白偉孝說。相較其他國家只對特定蟲類管制, 早期進口到日本的蔬菜,不容許任何活體出現。噴灑的農藥,也以每五件抽檢一件的標準控制,一不合格,將再以兩件抽一件、甚至每件檢查的標準,確保半年內不 會再犯,才能逐漸放寬。

打開日本市場大門,台灣生菜村規模迅速擴張。這成績,七年前,沒有人預料的到。

顛覆傳統農作模式 企業化管理種苗與栽種

二○○二年國際萵苣歉收,國際訂單尋找新供應商,台灣郭家成為合作標的,於是開始試種萵苣。但不了解市場,加上技術不純熟,「我那時把多的拿去市場賣,一天連六十公斤都賣不完。」郭江龍說,但看到訂單潛力,弟弟妹妹畢業之後,三兄妹開始鑽研萵苣。

在貿易商陳立洋牽線下,郭家成為日本麥當勞觀察目標之一,三個年輕人為達到日本大客戶要求,飛到日本產地,從種植觀念學起,試著發展出具台灣特色的萵苣契作模式。

以為已踏上軌道,在○五年時卻再受打擊。送到日本的萵苣被驗出不符農藥規定而停止下單,已按照訂單種植的量,只能就地拔除,這近四百萬元的虧損,來自於契作農民沒有按照程序耕作,造成失誤。

三個讀商的農業菜鳥,要說服當地農民以全然不同的方法種菜,面臨不少挑戰。「他們都說『我種菜種二、三十年了,難道還要你來教我怎麼種?』」郭江龍笑說。

與一般契作不同,在拿到訂單後,郭家兄妹自行培植種苗,擬出各農戶的年度栽種計畫,控制庫存;每年砸下數十萬元進行環境檢測,並提供自行訓練的噴藥班和採收班;解決了各農戶缺乏人工的問題,也降低契作的成本,最重要的,提高了對品質的掌握。

領庄頭小農找出路 三分之二村民都改契作

「他們產出的可利用率(編按:指品質符合外銷標準)有七、八成!」台南區農改場研究員林棟良博士說,就算日本廠商要求萵苣採收加工後,可食用天數達十四 天,比台灣多一倍,也難不倒郭家兄妹。年輕人的成績單有目共睹,且提供老農村新出路,現在村民有三分之二加入契作,「還有人要租地給我們種!」郭淑芬笑 說。

對品質的堅持同樣也換來上游廠商的信任。全家便利商店原料採買課課長黃正田表示,全家本來採用進口生菜,但觀察發現,生菜村的品質和供應穩定,從種植到營 運管理都合乎標準。目前全家除了在產季時採用台灣生菜村的蔬菜,在非產季時,也將內部的蔬菜選購,交給他們;摩斯漢堡也是如此。

三兄妹在七年內從無到有,但就算將全部獲利投入廠房擴充和生產鏈改善,仍須面對代工業最常見的問題:產能不足,追不上訂單的成長。

由於人力短缺,今年台灣生菜村推掉六十幾個貨櫃的訂單,面對添購設備所需的大筆資金,更凸顯出農業產出的不穩定和融資困難的問題。眼看對岸競爭者大規模的資金和人力,台灣業者坐立難安。「日本市場他們還進不去,但其他市場他們衝得很快!」郭淑芬心急的說。

全球化市場為三兄妹和家鄉小農帶來希望,也帶來挑戰。台灣生菜村能否站穩腳步,未來在擴大規模和嚴控品質上同步提升的速度,將是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00

小巴大王要攞威司機慘變人肉福娃

2008-8-28 NM




工潮浪接浪,打工仔繼續捱打。本刊發現,有「小巴大王」之稱的南區地膽黃文傑,為了搞活動攞威,竟要求旗下司機義務扮福娃做保安,有薪假期亦被剝削。

原來,這位公司市值三億的揸fit人,一直都用人用到盡。

奧運雖然已過,但小巴司機黃先生想起當日扮福娃的經歷,就一肚氣。

原來,南區區議會及南區康樂體育促進會在七月舉辦「南區同心迎奧運」節目,並在無綫播放,身為「南區地膽」,做了十九年南區區議員、現任南區康樂體育促進會主席的黃文傑,為了鼎力支持,於是動員公司旗下二十多名司機,在當日負責保安及表演活動,而所謂「表演」,其實就是扮福娃伴唱。

扮可愛焗餐死

「嗰日我哋一班司機朝早十點已經去到TVB,雖然裡面開行冷氣,但件福娃衫起碼有三吋厚,仲要由下晝一直著到夜晚,其間不停扮可愛做彩排,焗喺裡面真係想死!冇得休息,只得十五分鐘食飯時間。一毫子都冇收,仲要蝕一日大假俾佢添!」黃先生直言不敢反抗,因怕「無咗份工」。

上 週五,黃先生又被徵召,今次是替由港台主辦、在香港仔運動場舉行的「太陽計劃2008心火相傳到南區」音樂會做場內保安、接待等工作,又是義務冇錢收。除 了黃先生,還有另外三十多名小巴司機齊齊「獻身」。幸好當日颱風「鸚鵡」襲港,「心火相傳」活動臨時取消,黃先生等人立即如釋重負。

「都唔係第一次啦,六月二十一日『太陽計劃2008心火相傳啟動禮』喺香港仔包玉剛泳池舉行,老闆都要我哋做保安。」黃先生說,他隨即在口袋中取出糧單,上面顯示他當天被扣了一日假,「公司要我哋用自己有薪大假去做義工,簡直係無陰功!」

這些「無料」義務活動,全部都在南區舉行,皆因黃文傑是南區地膽。他的小巴王國進智公交,就是在南區崛起,目前市值三億,是本港至今唯一一間上市的小巴公司,旗下共有逾四十九條綠色小巴專線,合共營運二百九十九輛小巴,市場佔有率逾一成,大部分行走南區中環至銅鑼灣,每架小巴都印上公司名字,非常搶眼;而黃手上所持有的公司股份,總值二億。他和家人住在淺水灣麗景閣一個二千多呎、市值四千五百萬元的豪宅。

在進智公交做了兩年司機的黃先生便坦言,不明白進智公交作為一間上市公司,為何仍虧待他們:「如果間公司唔係成日搵我哋笨,我哋絕對唔會走出嚟!」

用人唔使本

其 實,黃文傑這種「用人」作風,在行內早已聞名。去年黃文傑兒子黃靈新競選南區區議會議員,不少司機都被調派上街派傳單兼拉票;本年六月香港仔避風塘舉行龍 舟賽,黃文傑又請了一班司機做啦啦隊。跟了黃十年的小巴司機李先生就說:「進智公交係黃文傑的家族生意,佢本身好鍾意攞威,成日喺出面炫耀可以隨時 call到一大班司機替佢做地區工作。」

一名地區知情人士透露,黃文傑搞好地區活動,有利他的小巴生意,「專線小巴有固定路線同上落客點,客源收入有保證,好多時要開某一條線,都係由地區提出,諮詢區議會,雖則話最後始終要政府通過,但同地區關係好,就好似行出第一步,始終着數啲。」

 

出 名精明慳家的黃文傑,更不惜打爛本地人飯碗請外勞,「黃文傑好進取,係佢第一個話要請外勞來香港包食包住搵食,請咗成三四十人,後來因為俾業界同工會鬧佢 搶本地工人飯碗,搞咗一兩年無搞。另外,又係佢第一個因為要增發小巴牌而告政府,都幾創先河。」香港九龍新界公共專線小型巴士聯合總商會主席梁雄說。

黃文傑對員工刻薄,對競爭對手亦絕不手軟。一名曾和他競投小巴牌的商人爆料,說運輸署最初招標小巴線時,都要求投標者交至少五萬元的按金,價高者得,黃就開出十倍價錢搶高按金搶標。

「當 時好多車主都供會,政府怕佢哋財政不穩,投到牌做唔住執笠,所以就要交按金。黃為求中標,舉例一條屋邨線要十部車,按金要五十萬元,佢就會加到五百萬,又 調其他線嘅車入來爭線,寫靚個標書,其他個體戶想入線,根本無可能,後來好多業界向運輸署投訴,當局先改咗計分制,話之前無投過線嘅有分加,但可惜已經太 遲,好多有錢賺嘅線都俾佢哋瓜分咗。」該名小巴商人說。

本週一,記者前往進智公交位於香港仔利群商業大廈的辦事處,要求直接面見黃文傑與黃靈新兩父子解釋,但負責接待的員工卻指二人並不在港。之後公司營運經理黃先生以電話回覆記者,指有關事件只屬個別情況,雖然他們確曾委派司機在個別活動中擔任不同崗位的工作,但強調每次均有支薪,不存在義務的工作,不過當記者要求他提供支薪證據時,他卻以「個個唔同及內部資料」為由拒絕,但就表示會調查事件。

黃文傑簡歷

年齡︰66

家庭︰

妻子:伍瑞珍

子:黃靈新

學歷︰中學畢業

授勳︰榮譽勳章(2000)、十大傑出青年(1981)

公職︰香港專線小巴持牌人協會主席、南區區議員(1988至2007)、南區區議會增選委員、香港大學教研發展基金榮譽主席

發蹟史

1969︰與朋友合資買下第一輛小巴,同時於牛奶公司任主管

1975︰成功投得香港仔至中環及銅鑼灣的綠色專線小巴經營權

1989︰綠色專線小巴增至八條,並開始引入專業管理

1990︰綠色專線小巴進軍新界

2000︰擁24 條綠巴路線,並收購其他綠巴路線營辦商擴展業務

2004︰進智公交正式上市

2006︰旗下公司不滿立法會通過決議,再次凍結及限制小巴數目,於是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

2007︰黃文傑家族購入獨立第三方大叁全部權益。大叁持有9個公共小巴牌照連小巴,經營荃灣及長沙灣的路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