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諾貝爾經濟學獎新科得主》連中文書寫格式也要鑽研 席勒 把理性研究當成信仰的經濟大師

2013-10-21  TWM  
 

 

台北時間十月十四日晚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法馬(Eugene Fama)、韓森(Lars Peter Hansen)共同獲獎;其中,以創立「凱斯席勒房價指數(Case Shiller Home Price Index )而聞名於金融市場的席勒,大概是有史以來國內投資人最熟悉的經濟學獎得主了。

席勒獲獎的原因,如同另二位得主,「三人都為現今世人對資產價格的理解奠定基礎。」瑞典皇家學院如此評論;的確,自從一九八○年代末期投入房價指數的研究後,席勒幾乎都把心力放在資產價格。他的聲名大噪就是來自於兩度成功預言資產價格泡沫危機,一是二○○○年網通泡沫,其次則是○五年預測美國房地產恐將泡沫化,並且引發金融風暴。

一句台北房價問題

認真研究

《今周刊》曾經兩度派出採訪團隊前往美國採訪大師,也曾於去年十一月底邀請席勒來台演說。在報導中,我們形容他是「非理性市場中,最理性的聲音」,原因無他,席勒每一次的預言,都是經過極度理性而周延的研究調查;在我們幾次貼身專訪的過程中,關於大師不時展現的研究態度,記者至今印象深刻。

一次是在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室裡,當席勒聊到美國房價波動時,記者隨口問了一句:「有研究過台北市的房價嗎?那裡房價高得嚇人,但台灣人的薪水已經十幾年沒有調漲了。」席勒先是停頓數秒,陷入短暫的沉思,正當記者準備把話題拉回美國房市時,他開口了:「這個現象很有趣,你給我一點時間吧!」接下來,大約有整整一個小時,席勒不斷在電腦上尋找關於「台北房價」的資料,從鍵入「Taiwan population(台灣人口數)」開始搜尋,過程中還不時反過來「採訪」身邊這位來自台北的記者,「你知道租金報酬率大概是多少嗎?」「通膨率大概多高呢?」「最近幾年經濟成長率如何?」謹慎的席勒沒有立刻給出答案,但意外的是,當隔日我們再度碰面時,他主動提到了台北房價話題,並且有些缺乏自信地提出他「初步研究」之後的建議:「我知道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原本房價也很高,但後來政府積極開發周邊衛星城市才有效壓抑,你或許可以這樣建議政府吧!」第一次,我們親眼見證了這位大師「遇到問題絕不善罷干休」的研究態度;至於第二次,他的研究主題更是詭異。

「你們中文字,如果寫成橫排,到底是由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呢?」這是席勒去年來台,從機場到飯店車程中對我們提出的疑問;當時,他不斷觀察著路旁招牌的字樣,「我依稀記得,許久以前大家是從右寫到左的,但聽說現在的寫法完全不同了。」這個問題成為三十分鐘車程的話題主軸,自此之後,他在台北期間再無提起,直到活動結束,席勒回到美國之後,當天坐在車內的工作人員都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主旨是這麼寫的:感謝各位的款待,以及回答中文書寫問題。

信裡寫道:「我找到一些古老建築的照片,確定中文橫排書寫在許久以前的確是從右到左的。」他附上了一張網路照片,是清朝紫禁城宮殿上的扁額,從右到左,寫著「正大光明」四個字。

天知道,因為一個小小的好奇心,他為這個與經濟無關的文化問題花了多少時間研究。

率先唱衰美國房市

無畏抨擊

極度理性而嚴謹的研究態度,讓席勒總能看見別人沒有發現、甚至不願承認的風險,但這卻也是他認為研究生涯中最大的挫折來源。「老實說,要說出不好聽的預測,並且接受外界的批評,每次都是很大的難關。」他甚至對記者說:「其實有時候也會有些後悔,我好像總是把話說得太快了。」他記得,當○五年推出新版︽非理性繁榮︾唱衰美國房地產與經濟時,「剛開始,根本沒人要看。」當時多數人都認定房市的榮景還會持續好多年,「而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這讓我一度有點擔心,只能安慰自己:聰明人也有出錯的時候吧!」談挫折,席勒繼續翻出回憶,「早在一九八○年初期,我就寫了一篇論文,說當時的市場有過多的流動性,必須小心。」這是席勒第一次被外界當成箭靶,「當時接到一大堆負面批評,除了華爾街人士之外,還有很多經濟學家。」那一次,席勒則是這樣對自己說:「我也可能是錯的,但那又如何?我又不是總統……。至少我知道自己的結論經過很多研究。」對於得獎,席勒的第一反應是「不敢置信!」這大概是我們聽過從他口中說出最具情緒的字眼了。這位把理性研究當信仰的學者,大概只會興奮一下,接下來,他恐怕又會鑽進某個莫名其妙的小問題,翻天覆地的尋找正確解答。

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出生:1946年

學歷: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

密西根大學文學學士

大事紀:

1991 正式發表Case Shiller房價指數,成為觀察房市的指標1996憑藉《宏觀市場》一書,獲第一屆薩繆森傑出學術作品獎2000出版《非理性繁榮》一書,預言股市投機泡沫。隨後網通泡沫破滅、當年那斯達克指數重挫5成2005 預言房市泡沫形成。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風暴

撰文‧楊紹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96

【創業者說】無憂PPT創始人丁峰:勞心者治於人,「管理大師」都做得一手好PPT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6/56158.html

【導讀】2010年後,Apple平台Appstore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國內用戶對應用和內容的付費形式逐漸接受,付費習慣正慢慢養成。

沉浸在PPT圈子裡8年之久的丁峰發現,個人用戶對工作匯報、商業展示、產品發佈、設計模板方面有著強烈的需求。為了提升個人或企業的品牌,展示效果,他們願意狠下「功夫」。憑藉對用戶、對PPT需求發展狀況的瞭解,丁峰玩起來PPT的生意。

辦公軟件市場一直是兵家必爭的香餑餑,微軟的Office依然統治辦公軟件85%企業市場份額。其中Office 365訂閱用戶,能為其帶來15億美元的年收入。

讓用戶的PPT更拽,更爽

從百度上搜索「PPT」的相關關鍵詞指數就能夠看到,PPT市場的需求多麼龐大。

在PPT領域,丁峰網站方面產品經驗的積累和原有網站「無憂PPT」的雙重作用下,用戶的積累實現了一個聚焦。

2010年正好是新浪微博快速發展的一年,看到社會化媒體對於品牌傳播,推廣的巨大作用,丁峰創業前便佈局微博,在產品上線之前便積累了近二十萬的粉絲。

在產品上線後,立刻便有了一批原創PPT設計師加盟,推出了一定數量的原創設計作品,隨著網站的持續運營與推廣,產品逐漸在業內建立起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口碑。

目前國內這類平台也只有寥寥兩三家,2012年,百度文庫收費版上線,其中也包含了PPT類收費作品,但由於百度文庫本身對PPT設計及行業的不瞭解以及百度文庫自身的一些版權問題,免費和收費作品放在一起,原創和盜版作品放在一起,以及投入的人力和回報情況等等原因綜合在一起,並沒有對PPT行業,PPT原創設計市場產生很明顯的衝擊力。

2013年6月,WPS上線稻殼兒收費版平台,其中也包含了PPT類作品,但由於WPS產品原因,和MS OFFICE不能很好的兼容,因此WPS的收費作品也只能在自己產品用戶中使用,對MS PPT市場的影響甚微。

艱辛、堅持、準備、充分

」自創業之初,我便一直秉承著打造純粹原創設計平台理念,圍繞PPT/Keynote設計產品提供各種增值服務:包括PPT模板在線收費作品,PPT培訓,PPT/Keynote設計訂單等幾方面,幫助帶動平台的設計師們成長,讓他們在這裡獲得良好的回報。

開始階段,平台上的設計師數量不多,設計作品有些差強人意,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質量和數量。我便逐個設計師進行溝通和交流,瞭解每一位設計師的個人情況,設計水平以及對未來的預期,並且從作品原創性和設計角度引導設計師們一步步成長。

為設計師們提供設計的熱點題材,創意以及在設計方式方法上對設計師們進行漸進的指導,並且平台在處理作品原創性,平台內設計作品的不良競爭等方面做足了工作,基本實現了相對公平,有問題必及時處理,給設計師,用戶們滿意的答覆。

耐心和堅持也終於有了收穫,到目前為止,平台上的作品已達到PPT領域中高端的水準,作者們的收益也穩步提升,好的設計師們,結合設計訂單,可以月收入1萬元以上,大大提升了平台的競爭力和設計師們的積極性,同時,截止目前,僅僅PPTSTORE平台這一個產品線就已經實現了盈利。「回顧自己的創業,丁峰如是分享。

【結語】兩年多來的時間讓丁峰對創業也有了深刻的認識:首先,創業前的準備是十分重要的,資金鏈,資源是否準備充足決定了公司能否生存下來。單單憑藉創意和激情創業的成功幾率非常之小;其次,創業中需要有一顆平和而有韌性的心,平和的心態,能夠讓創業者足夠耐心和細心做好產品。韌性讓創業之路平穩漸進的發展;第三,要有先生存,再發展的心理準備,只有先讓公司生存下來,才可能有發展的機會,第一道生存門檻,是絕大多數初次創業者在創業之路上的最重要的一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04

為什麼大師的業績看不上眼? 黑暗時代

http://xueqiu.com/9755618618/26053208
為什麼大師的業績看不上眼?
雪球上有很多人對大師的業績看不上眼,覺得自己做的比他業績好多了。其實這裡面有很大的誤區。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有非常大的區別。個人投資做的再好,一旦公開操盤,幾乎必然失敗,唯一的例外是澤熙的徐翔。
原因有幾個:
1.個人投資者可以忍受30%-50%的下跌,只要他堅信他拿的是好股票。機構投資者很難忍受大的波動,3%-5%的波動他就難受了,有時明知道自己拿的是好股票,也被迫斬倉。
2.個人投資者可以只買一個股票,這樣他一旦做對,業績就會非常搶眼,機構資金必須買至少5只以上股票,必然會拖累業績。
3.個人投資者一旦開始公開發行操作,他就面臨市場和投資者很大壓力,導致心態失衡。做的不好,壓力劇增,甚至大批資金撤走,他必須斬倉,有時會有流動性風險,做的好,業績暴漲,大批投資資金蜂擁而至,又會把他捧殺。最近有個我長期看好的展博就讓我非常擔心,展博資金規模增長幅度太快,9月底30億,10月底已經到了40億,而他的操盤風格其實最適合10-20億的資金。9月90%倉位大賺20%,10月創業板大跌,業績大跌9%,這不可怕,我最擔心他的倉位無法及時降下來,如果下周公佈報告,倉位在30%以上,就不好了。40億規模從創業板撤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基本可以肯定雪球上沒有個人投資者,無論他過去賺70倍還是100倍,都無法公開成功操作一個公開發行的基金。機構投資和個人投資就像水和油,是二個完全無法融合的市場。
所以我們看到世界頂級基金經理長期年化收益也就15-20%。個人投資者短時間往往可以達到非常高的收益,長期看是不可能達到這種收益的。所以不要看不起大師,你和大師的差距就像天和地之間的距離,是你眼力無法企及的遙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295

營銷大師眼裡的的營銷變革和未來方向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6/56602.html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不僅是因為要討論營銷大師唐·舒爾茨,更多的是網絡整合營銷因互聯網自身的劇烈變革而快速演進,我在6年前認真讀過舒爾茨的《整合營銷傳播》,受益匪淺,大師的研究和作品通俗而深刻、詳盡而嚴謹,舒爾茨的第一本整合營銷書籍也是我的第一次系統的營銷理論體系學習和思考。當上週唐·舒爾茨先生出現在百度的MOMENT營銷盛典時,不知不覺間,他已經七十多歲了,然而他對整合營銷的洞察卻絲毫沒有減弱,新推出的SIVA營銷理論又將引領整合營銷(特別是網絡整合營銷)的新方向。

如果你是一位專業的營銷公關人士,你的營銷字典裡一定不斷重複「定位理論」、「4P」、「4C」、「USP理論」、「品牌形象理論」等等,這些營銷理論背後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系列營銷大師,比如特勞特、舒爾茨、奧格威、波特、科特勒等等。也正是這些大師們的努力,讓營銷學成為一門有趣的學科,同時,營銷學永遠在市場裡,永遠在不斷產生新的案例,營銷成為推動企業前進的重要動力。因為不同的場景和產生時代,營銷理論在不同維度地發揮著作用,不斷有符合新時代方向的新營銷理論出現。

整合營銷的前世今生

1992年,全球第一部IMC(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簡稱IMC)專著《整合營銷傳播》在美國問世。作者是在廣告界極富盛名的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唐·舒爾茨及其合作者斯坦利·田納本(StanleyI.Tannenbaum)、羅伯特·勞特朋(RobertF.Lauterborn)。羅伯特在1990年提出4C理論,而在這部書裡,舒爾茨和他的夥伴們已經將4C理論推到了前台,取代了4P理論,並且舒爾茨教授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來構建了整合營銷的方法論,後來,又延伸為4RS體系,自此以顧客為中心的整合營銷成為營銷界的潮流。不要驚訝,是1992年,是的,可能你會經常發現或遇到還不知道4C重要性的企業老闆們,別忘了,我們在中國。

舒爾茨教授在《整合營銷傳播》裡講述了細胞式傳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病毒營銷傳播,精細地講解了傳播發生、接觸、發展、爆發的過程和要素,每一個案例剖析的非常逼真。我在2007年精讀此書的再版時,依舊驚嘆舒爾茨的整合營銷理論的強大生命力,作為一個理科生,不由感嘆其理論體系的精緻,很多時候就像數學公式一樣凝練簡潔。這是西方哲學的勝利,營銷學在我看來本應是一種思想,但是,西方的舒爾茨等教授們用西方的分析哲學將營銷理論結構化和系統化,使之成為幾十年來營銷人的思考手冊,我認為這是哲學的勝利。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過程中,也許你注意到一群借低俗、惡劣事件炒作的某些營銷人,為了自己的生意,鼓吹自己成xx營銷之父,你是否覺得這很搞笑。因為他們自以為翻江倒海的神級表演,無非是整合營銷中的一小個模塊,在1992年出版的書籍裡就寫好了方法論,所以,在這裡,我建議有志於長期從事營銷或公關行業的年輕人直接去讀這些大師們的原著,因為我發現很多中國人出版的營銷書把本來簡單的東西寫的超級複雜,,湊字數的太多了。

隨著互聯網的發達,整合營銷出現了一個新的領域-網絡整合營銷,融入了互聯網的特色,互聯網的媒體屬性、可檢索、可分享都讓網絡整合營銷越來越成為一個獨立的營銷分支。當然,從純碎的營銷傳播基礎理論層面,除了搜索營銷外,基本還在舒爾茨教授整合營銷理論的框架下運行。在舒爾茨第一本整合營銷書籍出版時候,google、百度還都沒有出生,在後來的書籍裡,舒爾茨談到了搜索營銷,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全球化的部分。在最近的十年裡,網絡整合營銷的中心從網絡新聞完全轉移到了搜索引擎,在歐美是google,在中國是百度,今天全國網民數億規模的時候,大家才猛然發現最強大的營銷利器和賺錢機器居然是百度的一個搜索框。另一位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也將研究的視角移向了互聯網,研究了電子商務企業amazon,他同樣提出了互聯網時代的市場營銷中「以客戶為中心」、「提高客戶忠誠度」的重要性。

舒爾茨說,「過去的營銷者喜歡控制一切,他們控制包裝設計、廣告、促銷、公關和新聞媒體,但是今天我們已經無法再這樣控制下去了,因為借助互聯網,……整個市場的控制者已經由品牌變成了消費者,我們無法全盤控制也就意味著營銷需要改變了。」此時,善用搜索,善用數據,運用科學的行為模型分析消費者行為和需求,已經成為廣大企業營銷工作開展無法迴避的事情。

大師之間:唐·舒爾茨的理論和科特勒的理論

年輕的同事問我,唐·舒爾茨的理論和科特勒的理論,哪一個更好,應該學習哪一個?

答曰:和而不同。

事實上,我也沒有將兩位大師的營銷書籍全部都讀完,我只閱讀了他們的幾部最經典的作品,不能武斷地說大師們之間的理論到底誰好誰壞,對我個人的工作實踐而言,兩位大師的理論體系都很棒,在不同維度對我的幫助都很大。

唐·舒爾茨和科特勒都是美國西北大學的教授,都在營銷界鼎鼎大名,公認的大師級人物,都影響了營銷界數十年。科特勒教授大多數時間還是在做教育和諮詢工作,給很多全球大企業做顧問,所以,科特勒教授的營銷管理理論變得極其重要,科特勒告訴大企業的老闆們營銷是多麼的重要,從而歷史上地把營銷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了。我過去一直以為舒爾茨是學院派,事實上,舒爾茨比科特勒更屬於實戰派,舒爾茨在長期大學任教之前就已經是一些大型營銷公關機構的副總裁了,可以說唐·舒爾茨是帶著自己一線工作的經驗、問題、願景來做研究的,所以,細讀舒爾茨的《整合營銷傳播》,你會發現裡面說的方法論大多數你可以直接用於你的日常營銷工作,並快速感覺心情愉悅。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當你是從事營銷工作的基層或中層,你應該認真地讀唐·舒爾茨的書,舒爾茨的理論和方法論結合在一起,很容易學以致用;當你是營銷的高管時,那就各位大師的書都讀讀吧,當你要開始營銷工作的時候,我建議還是以舒爾茨的理論體係為主導更好一些。我的理解是科特勒的理論偏管理和宏觀,而唐·舒爾茨的理論更趨向於應用和執行的微觀,但是舒爾茨關於營銷效果的可測量方面是目前逐步被行業採用的營銷管理方式。

唐·舒爾茨的新營銷理論(siva理論)–為互聯網而生

2012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孫冰有一篇標題為《唐·舒爾茨:大多數市場營銷規則已過時了》的採訪報導,舒爾茨教授提出了「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崛起,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衰落」、「消費者主權的遷移」、「營銷策略失效」、「從說服到傾聽」、「利用大數據」等觀點。在上週的百度MOMENT營銷盛典上,唐·舒爾茨教授在中國正式推出SIVA理論的著作中文版,正式向中國營銷界公佈他的siva理論體系和細節部分。

\

舒爾茨教授的最新的SIVA理念包含解決方案(solutions)、信息(information)、價值(value)、入口(access),簡稱「siva」,舒爾茨認為傳統的營銷理論應該被新的SIVA理念代替。而在這之前,舒爾茨的整合營銷理論從4CS為主體升級的4Rs營銷新理論(即關聯relevance、反應reaction、關係relationship、回報return)。我個人理解,從4RS到SIVA是一個從微循環到大的營銷閉環的進化。4rs本身已經比較先進,符合現在的互聯網搜索營銷和社交營銷的趨勢,社交營銷雖然一直被行業看好,但是適用於大規模的大中小企業的社交營銷解決方案並沒有出現,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個別大公司的砸錢、刷臉、拼轉發。

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搜索營銷還是被企業和廣告主認可的最有效的廣告營銷模式,4rs的微循環系統在社交體系和搜索體系裡都被呈現出來,在搜索營銷裡被行為分析技術和背後的大數據支撐而完成,在社交體系裡更加複雜營銷效果難以評估。舒爾茨結合百度的大數據營銷解讀了siva理論,value被提出了,讓營銷不僅僅數字化,更重要地是實現價值營銷,數據挖掘和消費者行為分析成為solutions能否實現營銷價值的關鍵能力。百度的CEO李彥宏剛剛發表文章說,百度未來將要平台化和接口化,百度營銷大數據能力很可能以接口的方式開放給生態系統。

\

Siva營銷理論作為唐·舒爾茨的最新營銷理論體系,比過去的理論更加凝練,更凸顯了網絡營銷的價值,明確了營銷從決策到策劃實施的四大關鍵點:如何制定策略、消費者的行為和場景分析、為消費者提供的價值、從哪裡啟動營銷。

拿山東旅遊局的例子來說,他們要為提高山東旅遊的文化印象和景點收入,需要可觸達消費者並促進轉化為客戶的解決方案。此時就需要根據旅遊的淡旺季、旅遊人群流動特徵、旅遊目的地選擇因素、旅遊決策周邊因素等很多數據來制定一個solutions,並且選擇媒介來傳遞出價值和信息,進而幫助轉化為來山東旅遊的客戶,最後,山東旅遊局選擇在入口(access)上選了百度搜素營銷的合作,而百度給出的也是一個超越普通關鍵詞廣告的大數據分析和價值信息挖掘,從而讓營銷從解決方案的產生、執行、測量、完成,實現了基於消費者行為分析的營銷閉環。

唐·舒爾茨教授和科特勒教授都年紀不小,在大師輩出的20世紀裡,他們和奧格威、特勞特等大師們一起,讓營銷、公關、整合營銷成為推動企業成長的重要利器,讓營銷人擁有了自己的系統價值觀和方法論,讓營銷學越來越像一門真正的科學。感謝舒爾茨的努力,感謝他為營銷界指明下一步的方向,讓我傾聽大師的聲音,一起去經歷21世紀這個不太容易出產大師的互聯網時代,去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去發現消費者的需求。(文/柳華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938

《大師篇》兩位經濟大師預言安倍經濟學前景 日本要有活路

2013-12-09  TWM
 
 

 

啟動良性循環是關鍵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雖然對日本現況樂觀,但全球經濟結構的改變,讓他不禁為安倍經濟學的未來擔憂。

至於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野口悠紀雄,更是悲觀預言,明年四月之後日本經濟恐見衰退。

整理‧楊卓翰、孫蓉萍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

提振內需

才是安倍經濟學該走的路

日本一.九%的經濟成長率雖然比前二季低,但是還不算太差。別忘了,日本是一個很成熟的市場,不可能每一季都是四%的成長。因此,這不能說是一件意外的事,但若要討論日本經濟的未來,的確還有其他的事情需要擔心。

出口增加只是安倍經濟學的一個副作用,是在寬鬆政策、活絡金融目標底下的產物。今年日本股票價格漲了七○%、日圓貶值也超過二○%,由此來看,寬鬆政策至此可說是有效果的。但若問我這個「有效」的狀態是否能夠持續?我會打上一個大問號。

全球景氣衰退 安倍經濟學布陰影事實上,全世界的經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好。經濟到明年可能只會有二%的成長,在二○一一年,這個數字是三.九%,所以全球經濟成長的腳步正在慢下來。特別是新興市場,像中國和印度,衰退的速度是很顯著的。這些國家的高速成長,已經正式宣告結束,沒有了。

這很值得關注,因為全球經濟結構可能從此扭轉。新興市場沒辦法像過去十年那樣成長,現在全球經濟反而是成熟市場在拉動。同時,美國、歐洲、日本,都正在想辦法把工作帶回自己的國家,國內的經濟活動都在增加,並在想辦法減少逆差,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現在出口成長率總是低於經濟成長率。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短期現象,但我會很小心地繼續觀察。因為,這對日本或是台灣這種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可以說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會有更大的衝擊。我們的經濟成長都仰賴出口,也就是得靠其他國家的需求才能持續。至少就這個因素而言,已為日本明年經濟布上了一層陰影。

貶值只能階段

內需才是根本之道

因此,一切都要回歸到安倍的「第三支箭」,也就是實質的成長策略,藉以增加日本本土的投資、內需,而不再單靠出口。安倍政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在準備降低投資稅目、公司稅等。他們被迫這麼做,因為這才是日本真正的活路。

貶值,無法當成一個國家的長期目標,就我看來,日圓貶值的時效性,只有二到三年,僅是「階段性任務」。安倍一定要有中長期的成長目標才行,日本已經不是製造業為主的國家了,我們的服務業占了七成,振興這些產業,方法和過去大不相同。當貶值可以讓出口製造業獲利增加,像醫療、教育、民生消費等產業,則是要靠法規解禁、引進投資等方式才能成長。

當然,薪資成長也很重要。現在這個效果可以說來得有點慢,我們需要等到第三支箭發生效用,整個「安倍經濟學」才能說成功。像我之前所說的,全球經濟正在衰退,所以日本必須更快地發展內需。

我相信不管是中國、新興市場,或是美國,未來二、三年的出口一定會減弱。因此,日本高出口成長遲早會結束,我們一定得轉型。

我不是台灣經濟方面的專家,但從貿易趨勢來看,中國或是日本、美國,當你周邊的國家都已經在轉型,都想要讓內需成長,台灣的出口表現逐年下降的機會也相當高。我相信台灣一定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你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好的成長計畫,增加內需才行。

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野口悠紀雄:

不見薪資消費成長

反而更擔心惡性循環

所謂「經濟良性循環」,是指政府沒有追加刺激措施,也沒有以各種方式振興出口之下,國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仍能自動自發地持續增加。政府告訴我們:「經濟正開始良性循環!」但我在七至九月GDP報告中看到的,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假設經濟開始良性循環,應該出現以下現象。首先,實質所得增加,實質消費增加;其次長期利率走低,設備投資增加;最後淨出口擴大。

但是以上的改變完全沒出現,尤其是沒有看到薪資與消費成長,而這是安倍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日本的員工報酬出現首次負成長,實質消費成長率也降低;「物價如果上升,支出也會增加」,這是安倍經濟學的基本看法,但現實卻出現相反的現象,完全脫離劇本演出。

明年四月後 經濟開始大反轉事實上,從這一季的報告來看,經濟成長主要來自住宅需求、存貨投資,以及公共事業,但這些只能算「沒有持續性」的需求;住宅需求與存貨投資增加,或許與政府預計明年第一季調高消費稅率有關,等於把未來的需求提前「逼出」,以這種需求達到GDP成長,不但稱不上良性循環,更不會觸發良性循環。

至於安倍政府祭出狂推公共事業的政策,從中長期觀點來看,並不能強化日本經濟。因為公共事業的預算分配,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政治壓力,而非實際評估未來的需求,因此,難保不會蓋出一條「沒車走的高速公路」。在蓋公路的當下,或許會增加GDP數字,但不會提高日本經濟的生產力。

換個角度想,如果缺少了「被提前逼出」的種種需求,也沒有政府在公共工程上的大興土木,那麼,日本的經濟成長率會變成負○.四%,而這個數字,其實就是現在日本的實力。明年四月後,這個實力,就會變成實際的數字,也就是經濟負成長。

接下來,反而要擔心「惡性循環」了。經濟成長率降低,要求大幅增加公共事業的政治壓力就會更強,財政赤字會進一步擴大。而且政治上也可能出現調降法人稅率的聲音,在這種條件下,財政運作更吃緊,安倍經濟學也就更難照著劇本演下去。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發表第三季GDP當天,日本股價急漲,原因是日圓貶值;成長趨緩的數字竟能讓股價大漲,實在奇怪,股價和經濟脫鉤,幾乎只受匯率影響。

榊原英資

出生:1941年

現職:日本青山大學客座教授經歷:日本國際金融局長、大藏省財務官、早稻田大學教授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

野口悠紀雄

出生:1940年

現職:早稻田大學金融綜合研究所顧問經歷:一橋、東京、早稻田等大學教授、大藏省官員學歷: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東京大學工學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8

量化投資大師詹姆斯·西蒙斯經典演講:數學,常識和運氣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7423929
新財富雜誌

  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1938 年-)是美國的數學家、投資家和慈善家。作為最偉大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他是量化投資的傳奇人物。西蒙斯1958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1962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陳-西蒙斯形式就是以陳省身和他的名字命名的。1976年,西蒙斯摘得數學界的皇冠——全美維布倫(Veblen )獎,其個人數學事業的成就也就此達到頂峰。之後,西蒙斯轉入金融界,於 1978 年開設了私人投資基金 Limroy,5 年後創立文藝復興科技公司,並推出公司旗艦產品——大獎章Medallion 基金。西蒙斯領導Medallion 對沖基金會以電腦運算為主導,運用數學模型在全球各種市場上進行短線交易。1989 年到2009年間,他操盤的大獎章基金平均年回報率高達 35 %,較同期標普500指數年均回報率高 20 多個百分點,比「金融大鱷」 索羅斯和「股神」巴菲特的操盤表現都高出10餘個百分點。即便是在次貸危機爆發的2007年,該基金的回報率仍高達85%。用數學模型捕捉市場機會,由電腦作出交易決策,是這位超級投資者成功的秘訣。

  

  西蒙斯一直對其投資策略諱莫如深,2009年夏天退休後更是深居簡出。本篇報告主要是根據詹姆斯·西蒙斯退休後在麻省理工學院講座的內容翻譯而來,時間為2010 年底。詹姆斯·西蒙斯在這次講座中講述了他自己如何從一名數學天才成為量化投資大師的傳奇人生,關乎數學,關乎常識,關乎運氣。

  

  一、徜徉在數學世界的各個維度,成為數學家

  

  1.1 年少壯志-進 MIT 學數學

  

  這真是一個很長的介紹(講座開始有MIT 理學院院長卡斯德及伊斯辛德教授的開場白介紹,報告中省略該部分)。因為我之前還在擔心我的演講可能太長了,他正好講了一半的時間,所以我能夠專注利用下一半時間,把所有我要講的東西在所允許的時間裡全部傳達出來。實際上,我真的非常高興能夠站在這裡,我相信我以前曾經在這個教室呆過,它看上去很熟悉。除了 MIT,其他所有的一切都發生了許多變化。我老是想回到這裡,而且我住在這附近。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總是想來到這裡學習數學,我現在告訴你們我通向MIT 的有趣之路。在我 14 歲時候,一個聖誕節前我得到了一份工作,在假期花園的設備供給處,它現在可能還存在。我在一個地下室工作,負責把所有用具放好。我處理的很差勁,我不知道那些東西究竟該放到什麼地方,他們似乎一點規律性都沒有。他們對我的工作很不滿意並且降了我的職務。你們可以通過降職想像他們的情緒。我被降職去拖地板。我很喜歡這個工作,因為這個很簡單,我不需要動腦子,我可以走動並且思考。走動,思考,而且他們還付我錢。然而聖誕節最終到了,那個工作也該結束了。這個地下室是由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經營的,他們在那裡工作,在要跟我說再見的時候他們當然想儘量顯得對我好點,他們問我將來有什麼打算,我說我想來 MIT 學數學。他們認為那是他們所聽說過的最最滑稽的一件事兒了,那個男的甚至連該把東西放在哪裡也不記得了。

  

  1.2 與衛斯理大學失之交臂,最終還是選了MIT 數學

  

  其實我愚弄了他們,我申請了 MIT,而且我被錄取了,但後來我接到了衛斯理大學的一個電話(Wesleyan University )。我從來就沒聽說過衛斯理大學,我那時只是個高中生,我知道的很少。他們說:「我聽說過你,我們非常希望你能夠申請衛斯理大學。」我覺得這個聽上去似乎不錯,所以我答應了他們。他們就告訴我需要在週末的時候過來,他們要幫我準備這個準備那個,我要上這個課那個課什麼的,所以我星期五就必須去衛斯理做這些。不管怎樣,衛斯理是個非常漂亮的地方,自己的好奇心和這個地方的美讓我感到似乎飄飄然了,我申請了衛斯理大學,然而最終我沒被錄取上。最後我沒有任何選擇了,我命中注定要來到這裡。所以不管怎樣我都來了,我還選了數學,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

  

  1.3 影響我職業生涯的數學家和聰明敢闖的大學朋友

  

  我的職業生涯在那裡發生了轉折。我那個時候遇見了 Warren Ambrose,一個非常喜歡啟發人的數學家,可能有一些老員工還記得 Ambrose。那個時候我還不認識伊斯辛德,不過我還記得在校園角落有個這樣的房間,我知道它在 1971 年就消失了。那個時候是 1956年或1957年左右,它在早上開放,我們有時候去那兒吃個三明治什麼的。有一天凌晨,Ambrose 突然走了進來,還有辛德也和他在一起,那個時候 Ambrose差不多 50 歲。他們進來,穿的像個孩子似的,圍著桌子坐下來,忙著討論數學工作。我想這是世界上最酷的一件事了。這是怎樣的一種愜意的生活呀!就是早上來到這裡,和你的朋友一起一邊喝咖啡一邊研究數學,那個時候可能還會抽幾支煙,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那似乎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我於是追求了這樣一種職業。是的,我是經常打撲克,除了 Ambrose 和辛德,我還在 MIT交了另外兩個朋友,是兩個來自英屬哥倫比亞的男孩。當我們畢業的時候,有人曾問過我,我們那個時候是否真的騎著摩托車去了巴西。是的,那是事實,我和我的哥倫比亞的朋友騎著小型摩托車從波士頓去了 Bogota(波哥大,哥倫比亞首都), 那次旅行我能夠活下來真是個奇蹟!但是我們的確抵達了英屬哥倫比亞,這件事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我從來都沒想過我有一天會去加拿大,而現在我居然到了哥倫比亞。在那個時候,波哥大還是個不發達城市,那個時候你似乎能夠做任何事情,任何的商業都有可能在哥倫比亞變得繁榮起來,因為他們那個時候還沒有這些商業活動。另外,這些和我一起在 MIT讀書的男孩子們是非常聰明的,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他們經常在玩撲克的時候贏我,他們很可能會成為很成功的商人,而結果也正如我所料,過一會兒我們還會再詳細地講這些。

  

  1.4 商業上小試牛刀

  

  不管怎樣,我畢業之後去伯克利讀了博士,在那裡我遇到了我的論文導師 Berg Kaster,他教會了我很多東西,然後我回到 MIT來教書。後來我說服了我的哥倫比亞朋友,我認為他們應該開始做一些生意,因為他們天生就應該幹這一行,而且我之後也會下海。我後來的確照做了,但是直到我們發現一些其他可以著手做的生意的時候我才會離開。那個時候我沒有錢,也沒有名氣,現在想來可能不行。無論如何,他們不想拋棄我。然而在那兩個星期裡,我們的確找到了一些可以做的生意。我開始做了一個生意並且賺了一些錢,我父親當時也投資了一些錢,那些錢後來為我職業生涯的轉變奠定了基礎。我在 MIT教書的時候,我通過借錢對我的生意做投資。幾年過去了,我需要開始還貸,就像所有其他的企業剛剛起步一樣,我們開始期望 18 個月以後就可以有紅利可分,我們對自己的公司報了太高的期望。不過我們最終還是得到了紅利,但那是在幾年之後,不過這些紅利數目還是相當可觀的。

  

  1.5 國防分析學院工作期間數學研究達到了巔峰,但因不懂人情世故被解僱

  

  我需要還掉一部分債務,所以我去了位於新澤西普林斯頓的美國國防分析學院,那個時候分析學院還是普林斯頓大學校園相連的一個部分,但是他們做的是政府的秘密工作,他們付的工資很高,而且你可以有一半時間做自己的數學研究,另一半時間幫他們做事。不管是什麼事,都要使用到電腦,那是個秘密,我不想在這裡討論這些。他們知道,我也知道。我喜歡這件事,也很喜歡這份工作,況且我做的也不差。我很喜歡設計模型然後把它們寫成程序。當然程序不是我寫的,不知道是他們哪個人寫的,把它們編成程序然後對這些模型進行測試,看看哪些有用哪些沒用。那個時候我的數學研究做得也相當的不錯,最後在那個期間我還獲得了維布倫獎,我解決了一個幾何學上的比較重要的問題,我的一切都進展得很順利。

  

  然而,那個時候正在進行越南戰爭。這個機構的主席,他的職位在我當地老闆的上面兩級,他寫了一篇關於這次戰爭的很激進的文章,反正我覺得是比較激進的,刊登在了紐約時代的雜誌版上面,說的是我們會怎麼樣贏得這場戰爭,說是勝利已經不遠了,都是這些類似的事情,我不大同意他的看法,我們做的工作與越南戰爭無關,但是對於我們的頭頭寫了這樣一篇文章我覺得很不自在,所以我後來給紐約時代週刊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我的觀點,結果他們發表了,幾個星期後刊登在同樣的週末版上。我於是被列在了監視名單上,我自己甚至都不知道我被列上了監視名單。幾個月後有一個人來找我,他是新聞雜誌的一個報導員,他在寫一篇關於那些在國防分析學院工作但是反對這次戰爭的文章,他正在為找一個合適的人做採訪而發愁,但是他聽說了我,他讀了我的文章,並且問我他是否可以採訪我。我說當然可以!你們可以看得出我當時是個多麼精通世故的人(反語)!他問我做什麼工作,我如實回答了他。我說既然他們說可以允許我一半時間幫他們工作一半時間做我自己的數學研究,那我的原則就是在現在我完全只做我自己的研究,不過我會記錄下我時間的利用情況,等戰爭結束了我將會花同樣多的時間去做他們的工作,這就是我的工作方法。我覺得這個回答其實很合理。

  

  後來我回去告訴了我當地的老闆,我做了一件比較聰明的事,只是有些說晚了,那就是告訴我的當地的老闆說我接受了這次採訪。我的老闆問我,你真的接受採訪了?你都說了些什麼?我回答說我說了哪些。他說我最好給 Teller 打個電話,他拿起了電話打給了總負責人 Teller,但是電話那邊沒有聲音,他沒聽到 Teller 在說什麼,他掛掉了電話說:「你被解僱了。」 「什麼,我被解僱了?」「是的,你被解僱了。」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解僱。我說我是個「永久成員」,那是我的頭銜(笑)。他說讓他來告訴我這之間的區別,當我開始工作的時候我是個「暫時性成員」,但是當我被解僱後,我就會成為一個 「永久成員」。 「暫時性成員」有個協議(contract)。我想這恐怕的確是這樣,當我開始工作的時候我要簽一份協議,但當我被解僱的時候,我不需要簽什麼協議。所以那是我不太順的一年,但是我並沒有很焦慮。

  

  1.6 成為石溪大學的數學系主任

  

  我的確沒有採取他(伊斯辛德)的意見,我接受了石溪大學提供的職位,我認為成為一個炒別人魷魚的人要比被別人炒魷魚要好。的確,雖然很遺憾,但是那個時候我的確要炒很多人的魷魚。這個數學系開始很差,但是我們招了很多人,後來我們的確做得很好,我們把它打造成了一個很好的部門,在陳(陳省身先生)的幫助下,我在那裡的數學研究成果最後在物理學領域也變得非常有用。我是在那裡學會了我們數學家所稱的纖維叢連接性和物理中所謂的規範場論之間明顯的關係。於是我回了 MIT,實際上不是MIT,只是在某個咖啡廳裡,把關係解釋給伊斯辛德聽。那是一次令人激動的討論,可能與大多數在咖啡廳進行的討論一樣,關於物理學的演變,以及它與數學幾何學方面逐漸地互相靠攏。從今天來看,實際上它們真的有極大的共通之處。

  

  二、數學家的華麗轉身,成為傳奇的量化投資大師

  

  2.1 從數學家到投資家的轉換

  

  那些的確都是美好的時光,但是正如他所說,後來我的確因為被一個問題困擾而變得比較灰心,我想去證明一些數——無理數,我想你們都知道無理數的概念,可能一個數是有理數還是無理數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在這個問題當中,這個概念卻有許多其他的意義。我完全不能夠勝任這個問題。這是個好問題,無理數直到現在仍然是數學界的研究問題之一,至今無人解決。不管怎樣,我變得很氣餒,而且我那個時候作為有過錯的一方正在辦離婚,但是我同時在新的婚姻面前也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和我當時的新女朋友結婚。她現在正坐在下面。而且我的南美洲的生意也開始派紅利了,而且是相當可觀的數目,所以我獲得了一大筆錢。我把那筆錢投資出去,而且我發現我在投資方面做得並不差。所有的這一切讓我意識到現在是該改變一些東西的時候了。那是在 1976 年,我剛剛 38 歲。我以為我會一輩子都做一個數學家,不過真的,從18 歲開始我就這麼認為。我想我花了近20 年的時間來進行這個遊戲,但是後來我決定開始轉向做投資。

  

  2.2 幸運的投資生涯,開頭偏重基本面交易

  

  我從來沒想過要把數學運用到投資當中。當你讀報紙的時候,你認為你自己做得不錯,我們的確做得還不錯。但是一段時間以後,我開始蒐集一些數據,我想有一些東西是可以模型化的,就像我們曾經在 IDA (美國國防分析學院)做的一樣。所以我從IDA找來了全世界最好的模型創建者,Lenny。在 IDA 的時候我們一起構建模型。Lenny開始和我一起創建模型,但是我卻一直在做交易。Lenny 似乎對建模越來越不感興趣,而是經常會去閱讀一些新聞,那個時候新聞還是一捲一捲的那種,你把它撕開然後讀新聞。Lenny 並沒有在想怎麼建模而是一直在讀新聞。然後他會形成自己的觀點比如說市場會上漲,市場會下跌之類,都是關於外匯和債券的一些東西。然後我開始發現有很多時候他的分析是對的。我說:「好的,你是運用的什麼模型?不妨我們用它來賺點錢吧。」我們的回報率很高,從我問「你運用的什麼模型」開始的兩年裡,我們把我們投資者的錢變成了剛開始的 12 倍,那還是扣除了其他費用的。聽上去我們做得不錯,我們也是極其幸運的,你們看那個上面寫著一個詞就是「幸運」(指著上面的 ppt ),或者說「好運」,我們當然很多時候是比較幸運,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的運氣也的確很好。當時在我的腦海裡想的仍然是我可不想只去建模,但是另外其他的人可以專門建模。,Jim Max,一個很著名的數學家,離開了石溪大學後加入了我們,他的確建了一些模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們把基本面交易(fundamental trading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和所有其他的投資方式結合在一起,我們一直在不斷創造出新的更有效的模型。

  

  2.3 投資轉向完全依賴模型交易,成為模型大師

  

  最終,大概 10 年後我發現,其實如果你做fundamental trading,那麼某一天當你醒來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是個天才,你的頭寸總是朝利於你的方向發展,你覺得自己很聰明,你也會看見自己一夜之間賺很多錢。然而第二天,所有的頭寸都朝著不利於你的方向走,你覺得自己像個傻瓜。我們這方面做得還行,但只是這種情況好像不應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因為膽顫心驚)。

  

  既然我們會做模型,那就不妨跟著模型走。所以,在 1988 年的時候,我決定百分之百的依靠模型交易。而且從那時起,我們一直都這麼做。一些公司也運用模型,然而它們的宗旨是,他們有一個模型,用這個模型得出的結論給交易員提供參考意見,如果他們贊成這個結論那就照著執行,如果他們不讚成那就不執行。這不是科學,你不可能模擬出 13 年前當你看見市場行情數據時的那種感覺。而且回溯測試(Back test )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如果你要是真的靠模型去交易,那就完全遵照模型說的去做,不管你認為那個模型有多聰明或者是多傻,這後來被證實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所以我們建立了一個百分之百依靠電腦模型做交易的公司,做的業務從我前面提到過的外匯,金融工具,逐漸發展到股票以及其他一切可以交易的,流動性強的東西。那個時候,為了得到數據,我們派人去美聯儲影印利率的歷史數據,那些數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你也不可能簡單地從網上買到。為了得到區域性數據,我們必須要手工蒐集大量的數據,而且我們確實做到了。

  

  逐漸地,我們變得更加聰明了,那些模型也變得越來越有效,我們還招進了越來越多人,伊斯辛德說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團隊,我認為這不完全正確。從其他方面來講,這個團隊也不差,我們招了很多很聰明及擅長這些工作的人。我們從 1988 年開始創建大獎章基金(Medallion fund ),1993 年我們不再接受幫外界投資的新業務,只有僱員才能夠投資。2002 年時,我們把所有外界投資業務剝離出 Medallion fund,2005 年時將其買斷(buyout )。從那時起的五年內,Medallion fund 就完全歸我們的職員所擁有,至今大概有 300 名僱員有 Medallion fund 的所有權。

  

  2.4 成功的秘訣

  

  人們經常問我有什麼秘訣,因為我們不是這世界上唯一一個做數量分析的公司,我們不是唯一一個通過建模來交易的公司,我剛剛批判性地評價了一些運用模型交易的公司。我們公司顯然運行得比其他的公司要更好,我們的確創下了很多交易方面的記錄。

  

  人們總是在問,到底是什麼秘訣?當然是有秘訣的,我當然不會告訴你們各種預測性的參量等等,那些比如說 ……不,我不會告訴你們的,那是他們研究的東西。但是,真正地訣竅其實是,我們的起點是一群一流的科學家,他們完成的是一流的工作。因為我們公司一開始就圍繞一些非常優秀的科學家創建,他們都是經過相應考核的,也一直和公司在一起。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給我們的員工提供非常好的基礎設施,一直有人告訴我他們從來沒見過一個比在我們公司工作更方便的公司了,那些數據的尋找都異常的方便。下面這裡坐著我們的一位校友,我之前剛見過,雖然我不會建議他這麼做,但是如果他想要的話,他可以去試一試我們的系統。而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保持著一個開放的氛圍,我認為做大規模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儘可能地確保每個人都知道其他人在做什麼,至少是做到越快讓大家知道越好。有的時候你可能有一個想法想自己保留,但是很快你就覺得不想讓自己看上去像個白痴一樣,越快越好,開始告訴其他人你在幹什麼,因為那樣才能最快地刺激你一些事情,沒有分隔,沒有小集體。比如說,認為是我們幾個人建立的系統,我們應該得到相應的回報,這一類的事情決不會發生。每個星期我們的研究員就會聚一次,討論新的想法,而且最好是能夠用到實踐當中去的想法。所以這是一個寬鬆的,開放的環境,你的工資是基於公司整體利潤的,而不是根據你個人自己的工作的,每個人的工資都給來自於任何一個其他人的成功。不過沒有任何一項政策能單獨使效果達到最好,而是需要所有政策都能成功地結合在一起。出色的員工,很棒的基礎設施,開放的環境,並且儘量讓每個人據整體的表現獲得薪資。這個方法很有效,而且將一直有效,並且靠著它我們賺了很多錢,足夠多的錢。

  

  三、成功之後的忙碌-慷慨的慈善家

  

  3.1 創建基金會,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及跨學科研究

  

  之後我們創建了一個基金會,是我的妻子和我在 1994 年創立的,剛開始只是以她的化妝間為辦公室,是嗎?(問台下他的妻子)有一個小盒子,還有很大的文件夾。她的化妝間不大,那是個總部,後面逐漸地向外擴展。她先雇了一些人,然後又招了更多的人。因此我們有了一個基金會,而且在很快地擴大,不僅僅是從我們給出的錢的數量上來講,也從機構運作的成熟程度上來講。這非常好,我的第一份職業是一個數學家,我的第二分職業是成為一個商人,我的第三個職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做一個慈善家。那我們的基金會都做些什麼呢?我想我們的基金會是少數幾個幾乎完全對基礎科學做投資的基金會之一。我們支持基礎數學,基礎物理,還有很多生物方面研究,但是最普遍的是一些跨學科的研究。我們有一個研究自閉症的項目,非常的有意思,它嘗試著用電腦從基因方面來分析這種情況,以發現不正常的大腦是怎樣工作的。所以我們主要集中於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瑪麗蓮和我都認為這麼做很好。我們同樣也做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的事是小規模的。如果單從對基礎科學的投資規模上講,應該還沒有一個基金的規模能夠與我們相比。首先,我們給相關機構提供錢,我們幫助MIT提供資金給我們數學系的教授做科研。但是最近幾年我們更加集中於建立數學,物理學和生命科學之間的橋樑,以及事件研究機構等,這些都對我們很重要,自閉症的研究也很重要。現在我們更加注重於數學和物理學研究,關注個人項目。MIT 在理論計算機科學方面有所實踐,那也是他們唯一的實踐,他們知道我知道這一切。不過這是一個不錯的應用,我承認應該還有其他地方需要這樣的實踐,理論計算機科學也將會拓展到其他方面,這就是我們基金會在做的一些事。

  

  

  3.2 創建 Math for America

  

  我在 2009 年從基金會退休,但是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忙。人們常說你都退休了,怎麼可能會很忙,但是實際上我真的非常非常忙。為了提高數學教學水平,我們在幾年之前創建了 Math for America。每個人都很關心美國孩子的數學教育問題。我們有我們自己的觀點。我們通常狹義的觀點是,我們的老師懂數學。你會說當然了。但是很讓人吃驚的是,尤其是當你上了中學的時候,你會發現大部分的數學老師數學懂得卻不多。這不是一個很有效的環境,至少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科學或者任何其他東西的興趣時表現更加明顯。當你選了意大利語的課時,你不想要一個母語是中文的人來教你,你想要一個母語是意大利語的人來教你,雖然他們都能讀意大利文,他會說我學過意大利文,你們不用擔心,但是你卻在想,不,我想要一個母語是意大利語的人來教我,但是實際上孩子們別無選擇。為什麼我們沒有足夠的教師來教這些孩子們課程呢?為什麼我們沒有足夠的真正懂數學和其他科學的老師來教他們呢?其中一種回答就是如果他們真的懂這門學科,那他們可以帶著同樣多的知識去 Google, Goldman Sachs 或者什麼其他地方。因為現在的世界變得更加數量化,經濟也比三四十年之前更多地建立在數量化的方法上。即使他們適合做老師,但因為存在著薪資水平以及名譽地位的不同,他們也會被其他地方挖走,你很少看見這些人留在課堂上面授課。所以我們必須使這個職位變得更加吸引人,這也就是說給他們發更高的工資,也正是我們在紐約和幾個其他城市通過我們的項目正在做的,給老師們更多的尊重,並提供更多的支持。只要我們給他或者她多支付 25%的薪酬,讓他們感覺到不一樣。一下子,這個職業就變得更加好了。如果我們讓這個職業變得更加吸引人了,那就會有人追求這個職業。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那情況將會變得很糟糕。所以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四、西蒙斯的指導性原則

  

  作為總結,當我告訴我的妻子我將會在這次演講中說些什麼的時候,她說,你應該以一些道理來結束你的演講。實際上我沒有什麼道理要告訴你們的。她確信只要我拚命地想,一定能夠想到一些道理。我想我的確是有一些道理要講,或者說是一些指導性原則而已,「道理」這個詞似乎有點太嚴肅了,但是我會告訴你們一些我自己認為比較好的的指導性原則。有一件事我經常做的就是嘗試一些新的事情。我經常喜歡嘗試一些新的事情,我不想和大部隊一起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跑得太慢了。如果 N個人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對於我,我想我會成為最後一個做完事情的人,我絕對不會贏得這場比賽。但是如果你在同一時間要去想一個新的問題,或者有一種和其他人不同的新的方法,也許那會給你一個機會,所以,嘗試著做一些新的事情。第二,盡你所能和最優秀的人合作。當你發現一個很不錯的人,並且能夠與你一起合作做一些不尋常的事,你要嘗試著找一些方法一起去做,因為這會擴大你的視野,讓你從中得到一些好處,而且和很棒的人一起工作也很有意思。我還要說下 「被美麗指引」,我認為每一件事都有它美的一面,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你可能會問,建一家交易公司有什麼美的一面呢?它美就美在做正確的事,找一群正確的人,用正確的方法把事情做正確。如果你認為你是第一個這麼做並且做正確的人,我想你就是做對了,這種感覺非常的好,把事情做正確是一件很美的事。同樣,人們沒想過,其實解決數學問題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所以「被美麗指引」是一個很不錯的指導性原則。然後我還寫了,不要放棄,至少嘗試著不要放棄,有時花很長時間去做一件事是正確的。最後,讓我們期盼一點點好運。那麼今天我的演講就到此結束了。

  

  問答

  

  Q1:Jim, 我的問題是,在經濟學當中,有的時候有一些假設前提,比如說對於非凸的生產曲線有完全競爭假設,在金融市場上有完美流動性假設,在效率問題上有對稱信息。那麼在文藝復興科技公司,你們有離散數學小組嗎?你們會同時留意肥尾分佈風險以及連續性方差嗎?

  

  A:這真是一系列很專業的問題,而且是我意料之中的。我的回答是,是的,我們關注你所提到的所有這些風險。肥尾分佈風險只是告訴我們,金融市場上的信息分佈不是簡單的正態分佈,那個市場上的尾巴顯然沒有內幕人員看到的尾巴偏離的大。所以,我們知道所有的這些,並且懂得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其實,我們會仔細考量所有們所能想到的並且能考察的因素,直到現在我們的方法也基本上是正確的。

  

  Q2:你認為高頻交易是有益社會的嗎?如果是這樣,你覺得有多少?

  

  A:這個問題是問,是否認為高頻交易是有益社會的,如果是,有多少,有多少是指什麼?是你能從中賺取多少錢還是它有多大的作用?(笑)我認為高頻交易是個中性詞,當然也是有益社會的。事實情況是,隨著市場變得電子化,電腦被用來提出價格,接受訂單和做一切其他的事。市場流動性也因此已經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買賣差價一直在縮小。曾經,那些站在交易所地面上的專家們是做市商,他們通常要求很大的買賣差價,一旦出現問題,他們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有了電子交易之後,它能夠使交易變的迅速,這樣就會使買賣差價變小,也會使市場影響力變小,這兩種影響並存。當你買股票的時候,通常你付的錢比折中價稍微高一點,當你賣股票的時候,你付的錢比折中價稍微低一點,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你卻是市場的推動者。如果你買 100股也許你不會推動市場變化。如果你買 10 萬股,你也許會推動市場變化,到底會移動多少呢?如果你是這個市場上的唯一一個買家,你會帶動整個市場跟你一起發生顯著的變化。如果有很多個買家存在,但是你是唯一的一個賣家的話,10萬股也會很容易地被市場消化掉。交易量越多對市場越好,而這些大交易量是由高頻交易員創造的。因此通過研究發現,因為高頻交易,買賣差價和市場影響力下降了很多。所以,如果你認為高市場流通性是有益社會的,那麼高頻交易也可以說是有益社會的。如果要問它有什麼缺點,那缺點就是它會造成市場崩潰。幾個月之前,市場在幾分鐘內經歷了劇烈的震動,但是很快市場就回到了原來的正常水平,但是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在 1987年, 股票市場在半天之內猛跌了 25%,而且直到 6個月之後市場才恢復過來,那是因為市場的另一邊是空的。剛才提到的那個市場波動之所以很快恢復過來是因為那只是市場上的某一個交易人犯了一個錯誤,或者是某個人下的單太大了,所以市場上有些恐慌情緒,導致市場下跌 3%。我當時被震驚了,不知道的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很快,很多的交易訂單又進入了市場,在十分鐘內市場就恢復了過來,這是給市場造成了一些不穩定,但是這與 1987 年的市場崩潰完全是兩碼事。所以以上就是我對一個很短的問題的一個很長的作答。是的,我認為高頻交易是有益社會的,我認為那些反對它的人是錯的。

  

  Q3:你在 fundamental trading中獲得的經驗如何影響你在文藝復興科技公司的建模過程?

  

  A:的確,我在 fundamental trading 獲得的經驗教會了我一些在建模時要注意的東西。當我們建模時,我們儘量保持越原始越好,我們嘗試著通過直接閱讀從市場上觀察來的數據來建模。我承認我以前的經歷對我的後來的工作是有影響的。我認為即使你是做數量分析的,能夠在做純數量分析之前在交易市場上獲得一點經驗是很不錯的選擇。

  

  Q4:人們應該更加關注哪些經濟指標?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看到國債數據的時候,我們發現那個數字是所有美國人工資總和的兩倍,而這些是我們都需要清還的債務,我知道我們應該減小這個數據。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看待分析這些數據呢?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待 650億的 CDO?

  

  A: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僅困擾著美國,它也困擾著世界上許多其他的國家,政府借了很多的債,導致資產負債表的不平衡。很顯然,美國正在進入經濟的一個衰退期,我們正忙著去保釋那些大的銀行,這些錢到底被花到哪裡了呢?到底這會導致什麼?我認為你所提到的事情是的確值得關注的事,國債佔 GNP的比率現在甚至變得比二戰剛剛結束時的數字還高,而且我們從來就沒能還清這筆債。但是我們所做的是讓 GDP不斷地增長,所以分母在不斷地變大,我想不久我們的國債會得到控制的。在任何情況下,我覺得沒有任何因素比保持增長更重要的了,但是我不認為美國正在往促進經濟增長這條路上走,因為也許我們應該印更多的鈔票,建更多的基礎設施,把錢投入到現在還落後的地方去,讓更多的人能夠找到一份工作,讓我們自己處於更好的位置,即使這會造成一定的通貨膨脹,但通脹並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這次的金融危機之所以讓美國人變得更窮了,是因為大家的住房的價值變低了,而美國人最大的資產往往是他們的房產,他們以不斷增長的房價作抵押來融資,這也造成了當時經濟的過熱增長,但最終這種增長停止了。所以我們有兩件不容樂觀的事在發生,人們的資產負債表就此被摧毀了,他們的資產下降了,但是他們同時卻要還債。資產負債表的災難不是一兩天就能修復的,我認為要在這個基礎上重新恢復,我們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那麼我們的政府做的究竟是對還是錯?我反正不是這屆政府的熱衷支持者。我不太支持這次的稅改方案,除了(台下有人鼓掌),有個人為我鼓掌(笑),實際上對像我這樣的富人減稅是毫無意義的,對台下的某些人也是毫無意義的。但是這的確是我們應該付出的代價,因為我們有一個比較靦腆的總統,這是我們為保持目前失業率,並且保證我們對窮人實行減稅所付出的代價,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也許我們會創造一些增長。我的觀點是,經濟增長,這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寧願承受高的通貨膨脹也不願意犧牲經濟增長。我們經常說我們讓美元保值,但是如果你連工作都沒有了,誰又真正在乎這通貨膨脹呢?一個高價的美元永遠不會解決 20%的高失業率問題。

  

  Q5:有人說數量是分析模型的某些缺陷導致這次的經濟危機,你是怎麼認為的?

  

  A:不對,我認為數量分析模型和這次經濟衰退沒有任何關係。經濟衰退的發生是因為貸款是建立在不良資產作抵押的基礎上的,而這些貸款之所以可能存在是因為有一個能夠接受他們的市場存在,次級貸款讓你能夠貸款給一些你做夢都沒有想到過會借錢給他們的人。如果你叔叔說:「別擔心,你來借錢,我來買這些交易憑證。」你回答說:「好的,叔叔,如果你來買走我的這些交易憑證,那我就把錢借給他們。」於是,你把錢借了出去,又把交易憑證賣給了你叔叔,這些交易憑證又被證券化,而且在天黑之前被蓋上了 AAA的章。是誰在做這件事呢?是那些評級機構。(他們給這些證券評成 AAA要麼是因為實際情況如此而把它們評成了 AAA級),我想大部分情況還是屬於這種情況的(此處反諷),但也可能因為他們的費用收入是從這些證券發行商領的,這些證券發行商如果不能保證自己得到 AAA的評級,他們也就不會發行這些債券,所以這是一條產業鏈。在過去,你如果向銀行借錢,那借錢的對象真的是銀行,銀行會認真檢查你的抵押品價值,它們希望你能夠如期償還,所以銀行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證你能按時還款。但是現在呢?銀行借完錢給你後的一微秒不到就將這個債務憑證轉手賣給了其他人。所以這些和數量分析模型沒有任何的關係。的確,數量分析模型是設計了一系列的抵押憑證,但是這背後的概率數據又是多大呢?一個在 8年內在 4個城市換過 7個工作的人的還款概率是多少呢?任何一個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概率接近於零。但是這個事實卻沒有被考慮之後運用到的概率數據之中。所以這就是我的回答。

  

  Q6: 當你創建模型來做市場交易,你會更加的側重於最基本的經濟指標和數據,還是更加側重於像 S&P500,金價這樣的價格行為?或者是兩者兼顧呢?

  

  A:我在我的演講之初提到過 Warren Ambrose, 那個啟發了我的數學家,其實我不會回答你的問題。在我的職業生涯早期的某一天我曾經問過他:」Ambrose教授,你認為是精通地學習某一個領域的數學好還是泛泛地學習很多領域的數學好呢?」 教授回答說:「老套的話怎麼說都通。我們的討論結束了。」所以,其實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唯一的正確答案。所有的東西都是有用的,你的經濟學模型是有用的,那基本分析也是有用的,所以這些都是有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05

大師曹永正分油空手道

2014-04-21  NCW
 
 

 

無須前期投入,僅付四個女臨時工工資,曹永正每年從長慶油田的合作區塊坐地分得數億採油利潤,憑什麼?

◎ 財新記者 黃凱茜 文huangkaiqian.blog.caixin.com 4月的杏花開遍陝北吳起縣綿延起伏的山間地頭,紅色抽油機夾雜其間。這個具有紅色傳統的陝北縣城,如今是西北石油重鎮,石油「黑金」是工業支柱。

自打2013年8月底中石油反腐風暴刮到長慶油田之後,越來越多在吳起工作的油田工人知道了一個名為 「王台作業區」的合作區塊的存在。在一線工人的口耳相傳當中,有來自 「上面的人」分食著這裡的石油產量,但來者姓甚名誰他們不得而知。

這個藏匿在吳起作業區和新寨作業區當中的合作區塊,自從2006年開始在第三採油廠內部的賬本中 「有名有姓」地存在著。該合作區88% 的產油收益被納入一家名為 「年代能源開發有限公司」 (下稱年代能源)的囊中。

有知情人士稱,王台合作區的區塊產量高、穩產時間長,投資少,回收期短。2013年8月案發前,年代能源一共拿走7億餘元的收益。

吳起縣的行政轄區內有吳起、新寨、桐寨三個採油作業區,皆隸屬於長慶油田產量最高的第三採油廠。第三採油廠的採油井站大多地處黃土高原和戈壁大漠,自然環境惡劣,但2012年年底,該採油廠憑藉436萬噸的全年產量成為中石油的第三大採油廠。

即便生產條件艱難,長慶油田成為中石油重點打造的「西部大慶」 。2003 年至2013年,即中石油落馬高管王道富和冉新權先後執掌的十年間,長慶油田成為了中石油的增產明星。從2003年到2007年,長慶油田就實現了年產量從1000萬噸到2000萬噸的大跨越;而躍上3000萬噸 / 年和4000萬噸 / 年的台階,更分別只用了兩年。2012年,長慶生產的油氣產量創造4505萬噸的新高,一舉超越大慶油田的4330萬噸,成為國內產 量最大的油氣田。2013年,長慶油田的油氣產量首超5000萬噸。

雖然油氣儲量和產量增長迅速,但業績榮耀是建立在眾多一線員工的埋怨之上的。有多名長慶油田員工向財新記者表示,在冉新權治下,為了產量業績的突飛猛進,無節制地進行掠奪式開採,漠視基層工人的福利保障。

遭到長慶人詬病的,還有像王台合作區這樣不為人知的桌下交易。多個油田合作區塊所涉及的利益輸送,成為王道富和冉新權落馬的懸樑之劍。

「吳一聯」 裡的秘密

從吳起縣北郊的後大橋出發,向西行約十公里,在楊城子村和王台村之間,有一條柏油路通往山中,連接著眾多井場、轉輸站和增壓點。位於半山腰的吳一聯合站(當地人稱之為 「吳一聯」 ) ,是臨近作業區的重要樞紐,承擔著新寨作業區和吳起作業區部分原油的處理和外輸任務。

吳一聯合站裡,設置有專屬王台作業區的泵房和計量間,還有個王台值班室。年代能源安排了四名女 「臨時工」在這裡輪班,她們唯一的工作內容就是每隔兩小時抄一次王台合作區流量計的讀數,每天填報一張名為 「長慶油田分公司原油計量交接憑證」的單據,寫明王台合作區的全天流量交給採油廠。

吳一聯的員工表示,王台合作區的產油全部經由這裡,有專門的流量計計 量著從各個歸屬王台作業區的油井彙集過來的產量。這些油在吳一聯完成計量之後,便彙總到大油罐裡不再區分油的來源,而後向外輸送。

從吳一聯再往山上走數百米,是「旗12-30」井組。 「雖然沒有在門口掛著牌子,但這裡的5口井都屬於王台合作區。實際上,吳一聯井區的12口井有11口都是他們的, 」在井場中幹活的工人向財新記者表示,王台作業區井場裡的工人都是長慶油田的員工,合作方年代能源僅安排一兩個人負責「交油」(即填報產量) ,長慶油田及採油廠進行核算之後,錢就打到年代能源的賬上。

就他們所知,王台合作區的項目屬於託管形式,作業區經理曾由新寨作業區的一名副經理兼任,每年的產量有十幾萬噸。據財新記者不完全統計,除了「旗12-30」井組,吳起作業區中的 「旗4-45」 「旗2-45」 「旗6-33」井組都屬於王台合作區的範圍。

財新記者獲取的長慶油田第三採油廠生產數據顯示,王台合作區中共有310餘口井,日產量380-450噸不等,若按照每日415噸的中間值計算,該作業區的年產量達14萬 -15萬噸。按照近三年的國際原油價格水平,王台合作區的年採油收入達到7億元人民幣左右。

中石油區塊的對外合作通常採取的是產品分成合同形式,由合作方進行勘探開發前期的投資,打出油之後再按照權益比例進行分配。財新記者獲悉,中石油與合作方年代能源的分成比例為12:88,即采出的原油按國際油價由中石油收購,合作方分得88%的收入。

知情人士指出,年代能源的合作油井在王台作業區成立之前,就是已經產出油且產量較好的地方,僅需扣除各種稅費和生產操作費用,以及為彌補油井自然遞減的措施費用。

「他們甚至都沒有投資,而是把合作期提前一年,多出來那一年虛假的分成收入就算作投資了。年代能源只需要定期結算取錢,主要是採油三廠來管理和作業。 」該知情人對財新記者說。

王台值班室的員工稱,在這裡負責 抄表交油的四名員工都是年代能源開發公司聘用,由一個名為劉海斌的人管理,但連勞務合同都沒簽。除了劉海斌和她們四人之外,從未見過任何來自年代能源的人。據財新記者瞭解,2013年7月到11月期間,四個人的工資一度都發不出來,後在12月由長慶油田接管之後,才發放被拖欠的工資。

拿不到工資的員工們並不知道,聘用她們的年代能源正是在去年夏天掀起的中石油反腐風暴中遭到查封。

覆滅的 「年代」

工商資料顯示,年代能源註冊地在新疆烏魯木齊,於2006年10月成立,註冊資 本5000萬元,法人股東為北京年代投資有限公司(出資3500萬元)和四川年代投資有限公司(出資1500萬元) 。公司經營範圍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的技術諮詢服務,項目投資、開發、諮詢,貨運代理,煤炭開採技術等。

年代能源的實際控制人為曹永正,2012年1月,公司的法人代表由曹永正變更為曹永平。曹永平為曹永正之弟,1965年11月生,高中學歷,身份證上顯示其居住地在山東青島。

公司年檢信息顯示,年代能源2012 年年末的長期投資額為7.49億元,資產 總計13.6億元,負債1.82億元,未分配利潤11億元; 2012年累積的投資收益為2.7億元。

根據財新記者獲取的一份資料,長慶油田與年代能源針對王台作業區項 目,成立了 「長慶油田公司王台石油合作開發項目聯合管理委員會」 。在2010 年召開的一次聯合管理委員會會議中,出席會議的人員包括曹永平、長慶油田公司副總經理李安琪、長慶油田對外合作部部長唐家青、長慶油田規劃計劃處副處長張興安、長慶油田財務資產處副處長曹璽、長慶油田第三採油廠廠長鄭明科、第三採油廠總會計師王清洪、第三採油廠財務資產科副科長伍志萍等。

據知情人士透露,審計人員早在2013年6月就已進駐長慶油田,針對油田合作區塊的問題進行調查。6月29日,伍志萍在位於銀川的第三採油廠廠部被帶走,送至湖北宜昌關押,或與其深度參與的王台作業區合作項目有關。

「長慶油田與年代能源所簽署的合作協議由伍志萍經手,案發之後在她家中搜出巨額現金和賬戶資產。 」知情人士稱。

同樣出席上述會議的長慶油田規劃計劃處副處長張興安,也於2014年2月中旬跳渭河自殺,原因不明。該案件已得到咸陽市公安機關人員的證實。案發當日張興安剛從外地乘飛機回到西安,在接駁機場高速的渭河大橋上墜下。

長慶油田公司規劃計劃處是負責生產建設計劃的職能管理部門,主要負責 公司生產經營和投資計劃的制定,重大投資項目的立項、報批和授權內投資項 目的審批、概算審定等工作。

目前,針對中石油腐敗窩案的調查還在繼續。清明節小長假結束上班後,中石油股份公司對外合作經理部總經理閻存章被中紀委專案組從辦公室帶走。

「奇人」 曹永正

曹永正1959年生於山東青島,原名曹增玉,後來隨父親所在的新疆建設兵團到准葛爾盆地南緣的韃子廟,小時候靠父親在125團的微薄收入過日子,一家九口,十分艱難。

1982年從新疆大學政治系畢業後,曹先後當過黨校老師、出版社編輯,後來憑「特異功能」出名,成為新疆超越醫學研究所副所長。1998年下海後,他擔任過中國西部衛視董事局主席、中食產業集團魯梅克斯有限公司董事長等。

「單看外表,曹永正與常人並無多大差異:微黑的皮膚,微胖的體態,一副典型的山東壯漢形象。不善修飾的衣著,常能讓人想起卡車司機或摔跤能手,加上粗獷豪放的言談,很難讓人相信他也是一介儒生。 」人民日報主任記者賴仁瓊曾在1994年10月寫就的《奇人曹永正》一文中這樣描述,曹永正「是詩人,也是作家,是醫生、企業家,也是社會學者。他涉獵並達一定研究深度的學科,算起來竟有36門之多」 , 「他是無師自通的醫生,許多大醫院束手無策的疑難病症,被他手到病除;他還精通風水,許多海內外的房地產商經他指點秘授,便能依寶地而橫發」 。

曹永正的特異感知能力和預測功能自打小學三年級就成為了 「傳說」 , 「面對一個人、一張成年人的照片、一張名片,或者是一個人經常使用的東西,便可在幾秒、幾十秒之內,感知此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曹永正定居北京後,找他看病的、預測的、心理諮詢的人「最多時從一樓排到七樓」 。

文中記述了諸多曹永正的傳奇故事:高中時老師在課堂上剛講完考試複習範圍,曹在課後就公佈了考題;他的姐姐婚後因不孕症求醫多年,在他某天的忽然「感知」後果然發現懷孕……曹最為人所知的事蹟,是所謂在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辦奧運會失敗的一年之前,即向中央電視台人士準確預測 了悉尼將勝出的結果。他在北京此次申辦奧運會期間,告知一位準備投巨資在北京搞房產的商人,勸其捨棄買地皮定金,因為北京申奧不成功,投資將難以收回。商人之後視曹為 「救命恩人」 。

除了長慶油田的王台區塊外,2005 年,曹永正與原勝利油田電視台台長王國巨在香港成立了中國年代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香港年代) ,香港年代與中石油分別在2007年8月和2008年12月簽署《松遼盆地兩井區塊石油開發和生產合同》和《塔里木盆地西南喀什北區塊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生產合同》 ,在吉林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獲得合作區塊。

2003年3月,曹永正和王國巨又合資成立四川年代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四川年代) ,曹永正出資670萬佔67%,王國巨佔33%。當年7月,兩人再創立四川西部年代影視基地建設有限公司,由四川年代、四川年代控制的四川西部影視有限公司及成都商報社控制的成都博瑞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分別持股。

據 《南方週末》的報導,曹永正2005年斥資1億多元,買下了北京前馬廠胡同的四合院作為北京年代的總部。

這個藏在後海深處的典雅院子,從外觀上看只是兩棟普通的四層小樓,但其中1號樓的三、四層藏有數十間客房,裝修奢華程度超過五星級酒店。曹永正在這裡接待各類來賓:有找上門來的有求醫問藥者,也有形形色色的官員,以及希望接觸官員的人。

2011年,一位文化商人因一項違禁作品陷入潑天麻煩,花了很多錢疏通關節無效,絕望之時,一位朋友介紹他去找曹永正,說曹手眼通天,一定能幫他把此事擺平。 「見面的前半個小時,我以為他是個大騙子,幾乎都要告辭。 」這位商人對財新記者回憶,曹永正開口閉口就是跟「海子裡」誰誰很熟。聽完該文化商人的事情後,曹拿起電話直接打給中央政法委一位官員,半個小時之後,這位官員就出現在曹的家裡,然後又是當著他們的面跟某省市的政法委領導通話料理此事。

後來此事果然沒有再往下深究,曹甚至沒收這位文化商人一分錢。 「這事完全是不求回報幫了我,他應該是愛才的人,或者這事對他根本就不是個事。 」之後,兩人有了些交往。 「曹曾經說過,福布斯排行榜上的那些富豪,不抵我一個小指頭。 」2013年7月,警察查封了年代能源位於北京的總部,銀行賬號也遭凍結。

此時的曹永正在台灣逃亡。上文所述文化商人彼時恰在台灣旅遊,與曹永正相遇道左。 「他一直在談人生,完全沒有了以往的氣勢。 」這位商人回憶稱,「他總是說什麼都是空的,公司、財富都是空的,他鼓勵我別放棄搞文學。 」商人當時覺得有些奇怪,從台灣回來後不久,就聽說曹永正牽涉進李春城和中石油案, 「聽說已被有關方面控制」 。

消息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年代能源的獲利也已被全部收繳, 「不只是油田,曹永正所有項目的收益都收繳了」 。

財新記者於寧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26

《大師專訪》50天前的建言成真 馬丁沃夫:有了貨幣寬鬆魔杖 「還需要新咒語」

2014-06-16  TWM
 
 

 

五十天前,經濟大師馬丁沃夫呼籲歐洲央行「立即啟動QE」,如今,他認為央行動作雖來得太遲,但並非沒有機會一搏,成敗關鍵除了政策火力,更在於德拉吉那句深入人心的「咒語」。

撰文‧陳怡芬

「就時間點來說,我認為已經太遲了。」六月五日,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發表震撼市場的搶救歐元區通縮危機計畫,對此,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Martin Wolf)如此表示。

四月中旬,《今週刊》即已針對歐元區通縮危機的解方專訪馬丁沃夫,當時他的答案很明確:「歐元區走入通貨緊縮已無可避免」、「歐洲央行應該立即QE」。時隔一個半月,德拉吉算是從善如流;即使沒有真的祭出QE,但推出的方案中,無論是全球主要央行首見的負利率政策,或是企圖引導歐洲各地銀行向中小企業放款四千億歐元的TLTROs(定向長期融資再操作),其作法之創新、手筆之大氣,已經算得上是誠意十足。

錯失最佳時間點 效果打折馬丁沃夫這一回再次接受本刊專訪時強調,他並不否認德拉吉的用心;但要他對歐元區自此扭轉危機的可能性做個定論,這位在歐洲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評論員,仍然不敢輕易斷言。

時間,是最主要的考量點。

他口中所謂的時間,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德拉吉祭出救市方案的時間點,歐元區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已經連續八個月低於一%,遠遠不及歐洲央行設定的二%目標;若看核心通膨率,今年前五月平均僅有○‧七%;如果想得更遠一點,歐元區的整體經濟規模已比六年前金融海嘯前夕減少了二%。在馬丁沃夫看來,「通貨緊縮,其實早就逼到眼前了。」即使德拉吉終於出手,但在出手時間延遲的情況下,馬丁沃夫表示,歐元區走入日本式通縮應該還是一種「可以理解的發展」。

而也就是因為時間推遲,政策火力恐怕事倍功半,因此馬丁沃夫認為歐洲央行可能會在未來推出更進一步的寬鬆政策,當然,包括了德拉吉口中預示的「QE」;「不過,如同以往,正式推出的時間恐怕又會慢了好幾拍。」這就是他所認定的第二個時間問題。

「德拉吉面對的困難沒有改變,他要對付的是歐元區好幾個經濟體;歐洲央行的決策,要擺平一堆國家的中央銀行。」馬丁沃夫認為,這是歐洲央行決策總是顯得慢半拍的原因。「歐洲央行實施QE有其合法性、可行性與必要性,但遇到政治問題,QE始終就是一個禁忌。」他說。

於是,德拉吉需要的不只是聰明且有效的政策,「他還需要……魔法!」馬丁沃夫不像是在開玩笑,他認真的把德拉吉比喻為「魔法師」,而這位魔法師的聲譽卓著,是他認為這一趟「搶救通縮魔法」或許仍有一搏機會的原因。

「別忘了,他在兩年前就施過一次魔法,一夕之間,就讓當時幾近崩盤的歐債危機化險為夷。」馬丁沃夫說。二○一二年,德拉吉甫就任歐洲央行總裁,先是對外宣稱,「歐洲央行已經準備進場,大買義大利與西班牙公債」,在當時,買進歐豬國家公債是各界預期、想當然耳的救市作法,,而馬丁沃夫如今則把此計畫比喻為「德拉吉手中的魔杖」。

想恢復市場信心 先聽掌聲他手中或許有了把不錯的魔杖,但還需要厲害的「咒語」才能讓魔法啟動,「歐洲央行已準備好盡一切可能來捍衛歐元!」這是當時德拉吉的「咒語」,就是因為這句話,讓全球投資人開始相信歐洲央行是玩真的,瞬間對殖利率超高的歐豬國家公債另眼相看;「這一回,魔法師德拉吉又想出了新的咒語。」馬丁沃夫說。

德拉吉宣示,「我們已經一致決定,要用所有可能的創新手段克服通縮風險,」「但這樣就結束了嗎?答案是,不,還有更多的手段將會推出。」馬丁沃夫打趣地說,「仔細聽聽,這段話不是和當年的說法有些相似嗎?這就是德拉吉的新咒語。」的確,無論是負利率或央行印鈔票撒錢,過往如丹麥或日本都曾經有過政策失靈的失敗經驗,但當這些魔杖,或說是政策,多加了一句足以撩動群眾相信、跟進的宣言,就有機會讓情勢隨著歐洲央行的盤算運行。

畢竟,通縮危機往往是一趟自我實現的過程,民眾相信未來物價比現在低,開始減少消費、減少投資,於是經濟活動也就真的陷入停滯狀態;要扭轉惡性循環,除了足夠火力的政策,更要有絕對的信心建設。

「關鍵,就是立刻恢復市場信心。」在馬丁沃夫的解讀中,歐洲央行或許未來還是會有新動作,但不宜寄予過多期待,畢竟時間已經不利;換言之,六月五日德拉吉的這場「魔法秀」究竟能贏得多少掌聲,其實就將決定歐元區通縮與否的命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9

大師級的簡單交易秘訣 格隆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88&extra=page%3D1
真正的交易者,只關心兩件事:

1,我買入後走勢證明我對了怎麼做

2,我買入後走勢證明我錯了又怎麼做


未來的行情誰也無法精準預測,你唯一用到的東西就是規則——一致性的交易規則,它讓你站在這場概率遊戲的大數一側。


盈利不是靠你預測行情的勝率來獲取的,而是依賴「你做錯的時候你儘可能少虧,你做對的時候你儘可能多賺」,這就是實戰家和分析師的最大差別。


你買入的目的不是為了虧錢,而是為了獲利且儘可能的獲利更多:

當走勢對你有利的時候,必須貪婪、讓利潤奔跑;當走勢對你不利的時候,停止幻想、要截斷虧損。


什麼時候大盤方向明朗?任何時候都不明朗!任何時候的行情都是拿自己的籌碼賭出來的,儘管很多朋友從來不認為自己在賭,那也只是認為概率大,算不上賭而已。

事實上,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麼走,交易就是下賭注,用確定的代價賭不確定的利潤,只不過當致命的風險來臨時遠離;當風險可控的時候,未來值得一睹。

我的交易大部分時候都是「計劃我的交易,交易我的計劃」:盤後去看走勢按規則確定怎樣做,交易時間做的就只是按規則去交易。如果要在交易時間中的波動裡,考慮那些哪裡買進或賣出問題,相信很多時候,我同意也會讓自己不知所措。

我從來就不認為買進的具體點位在交易中佔據多大的作用,只有追求微利的買單才追求具體買入點位,非追求微利波段的交易過於注重具體買入點位,會得不償失,會損失更多的機會和利潤。


買入的具體點位不會是我交易的重點,我每天在盤後看看當天及之前的走勢,憑藉經驗判斷一個方向,找一個自以為合適的價格區,然後買入持有。我從來不會花很多精力去研究價格究竟會在幾角幾分止住,但卻有很多朋友強調,在他們的交易裡具體買入點位是多麼的重要。


如果精確的買點在你的交易中佔據了很關鍵的位置,如果你不是以追求微利波段的操作,那麼只能說明你根本不知道交易策略為何物,你甚至不理解行情走勢是怎麼產生的,更不知道你要操作的是什麼。


華爾街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拿出幾張走勢圖,然後讓幾個小學生和幾個做了幾年交易的人選擇後面的方向,結果小學生的勝率壓倒性的高於那些做了幾年交易的。


你之所以把精確買點看得那麼重,無非就是這幾個原因:

1、你總是希望買在最低點位上,買進就有盈利,無法忍受價格的正常回調;

2、你認為止損就是災難,所以你總是把止損設得很小。


只是你忽略了,一個區域買進,高一點或低一點的重要性遠遠沒買不到更重要。但是,多少人因為在大概率的漲勢面前,為了追求精確價格而錯失機會。


這個世界上最白痴的人,就是那種自以為發現了別人不能發現的真相的人,我從來不奢望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很多人之所以在整體上無法實現資金的增加,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他無法承受浮盈的回撤,其實浮盈根本不是你的利潤,也沒有人希望利潤回撤。因為回撤而損失一些利潤,但也會因為回撤而把握到更大的利潤,這是走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交易中已經很習慣它了。


虧損額度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盈利則需要行情的支持。我的買進或賣出不是自己的想當然,而是讓實際走勢決定買入還是賣出,任何時候我都不會讓自己陷入被動,我也從來不會追求完美的交易。


無論你用任何規則作為交易模式,都要考慮一點,那就是這種規則策略,放在一個比較長的週期內是不是能實現資金權益的增長,而不是拿孤立的幾個交易日或某次交易的偶然性,來作為你交易的依據!


我不會為特定的行情調整自己的交易規則,唯一的辦法就是堅守自己的規則,管它行情怎麼走,守住自己的操作底線,保持交易規則的一致性,並不是所有行情在你交易規則下都應該盈利,這點你必須理解、務必接受。


所謂一致性就是你在任何時候都按照自己的規則做:行情和外界對你毫無干擾,除非出現了規則內大幅度的虧損。事後諸葛的多說一句,一致性的定義就是只要你堅持自己的,不被別人和行情的一時迷惑所左右,市場就遲早會獎勵的。


在我交易還不能做到「漲跌不驚,閒看盤前花開花落」的時候,交易做得很好的一位前輩曾告訴我,在任何時候只要不讓資金出現大幅回撤,同時在自己的節奏內保持盈利,即使是很慢,市場遲早會獎勵你的。現在我深以為然,並且不知道這獎勵不止一次。


一個成熟的交易者不會認為交易有獨到的秘訣,即使最賺錢的交易策略也早就是公開的,爛大街的,能抵禦無時不在的誘惑而恪守自己的信仰,是贏家和輸家的唯一區別,其它的沒有任何秘訣。


前後曾有不少朋友,告訴我各種困難,想要通過交易獲取些利潤。我把自己的交易策略全部告訴她,我在哪裡買她也知道並也在那裡買,我的交易對她是完全透明的,但是一段時間下來我們的交易結果卻很不一樣。因為她總是誘惑無處不在的行情裡迷失自己,忍受不住波動,不是擔心買不到而買早了,就是想更低價格而沒買上,不是擔心賣晚了而賣早了,就是抱太多幻想而賣晚了。


這就是交易,不要總以為賺錢的人有什麼獨門秘籍關著門數錢。這個市場存在了上百年,任何可行或不可行的盈利方法早就是被研究透的,你再也找不出任何哪怕一丁點前人沒有探究到的東西,所以不要認為你有什麼新發現,那更多時候是自我編織的陷阱。


如果我說股市風險比期市風險高,肯定有人說期市風險比股市風險高。如果我說股市風險沒期市風險高,也肯定有人說期市風險比股市風險高。波動來自於市場,但風險不是來自市場,而是來自你的交易,來自你對風險控制與否。在風險再低的市場,不控制風險,風險都會無限放大。在風險再高的市場,懂得控制風險,風險都會大大降低。控制不了市場再控制不了自己的交易,沒有比你手的風險更大了。


無論是策略還是計劃,一旦執行就必須嚴格執行,因為只有場外製定策略的時候你才處於相對的客觀,一旦置身場內你就失去了理性的判斷,這個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執行既定的策略。


每天都在行情裡隨機做出決定,那麼你的所有以前付出的代價和交易沉澱的經驗都無法幫助你,這個時候一個老手和剛入場的新手沒任何區別,都是盲目和心存僥倖的。


讓交易簡單一些吧,影響行情的因素太多了。誰也不知道究竟哪個因素會發生作用,跟著市場捕風捉影那是被股炒。讓自己的交易簡單點,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進行交易,這才是炒股,這才是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60

投資大師Jeremy Grantham:並購將迎來爆炸式增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426

近日,資產管理公司GMO聯合創始人Jeremy Grantham發布了二季度致投資者信,表示並購市場將迎來“真正的爆炸式增長”。 在信中,他繼續傳遞出謹慎的信號。盡管股市表現分化,但是GMO並不認為現時的股票具有吸引力。他認為,美國的小盤股充滿了風險,而估值卻令它們幾乎無法產生任何中期回報,即使是在經濟表現好的情況下。 Grantham表示,市場仍在朝著泡沫走去。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在上一封季度致投資者信中,他表示“標普500指數可能(超過50%的概率)在一至兩年後達到2250點,然後泡沫破裂”。這一次,Grantham再次重申,泡沫需待該指數漲至2250點後才破裂。 值得關註的是,在二季度信中,Grantham談及了當前的並購熱。他認為,下一輪並購熱才是真正會載入史冊的一輪,因為現在的記錄將會在未來一至兩年里一一被打破。 他寫道,“別跟我說現在有多少多少的並購發生。我說的是真正的爆炸式增長,增長到我們前所未見的水平。 他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1)廉價的債務:“......相較於其它進行的熱火朝天的交易,本輪周期中,債務的實際成本比以前更低......” 2)高利潤率:“...除今年一季度外,利潤率仍處於非常高的水平,而且被廣泛地認為將保持下去......” 3)經濟複蘇仍然處於早期階段:“...盡管這已經是經濟複蘇的第六個年頭,然而,從許多方面看,經濟仍然十分“稚氣”… Grantham表示,勞動力市場仍有蕭條跡象,而資本支出仍有待增加。“如果我是潛在交易的撮合商,對蕭條仍將徘徊數年的經濟,我將會熱烈擁抱它。” 他還在信中指出,遭上一輪(2009年)崩潰碾壓的投資者“才剛剛重拾的起勇氣”。現在無論是投資機會還是收益率,都不足以吸引他們。因此,來自並購產生的回報或許對他們比較有吸引力,至少某些並購是這樣的。與此同時,低利率環境也迫使企業尋找新的增長方式。 “我覺得,所有此前的交易中創下的記錄很可能(超過50%)在未來一到兩年內被打破,”他寫道。 “當然,這將推動市場出現真正的泡沫,屆時它將再次變得非常危險。” 至於為什麽認為近期並購市場不會冷卻下來,他總結道: 也許最好的解釋是,經濟看起來仍然處於一個周期的早期階段。上個季度,Edward Chancellor(GMO全球策略師)也承認,並無跡象表明美國的信用證市場已經出現泡沫。 Grantham在一季度致投資信中表示,美股泡沫將在2016年總統大選時或大選結束後迅速破裂: 1. 今年股市的操作難度比較大,2月至10月美股上漲和下跌的概率幾乎是一樣的,甚至下跌的概率反而會略微大一些。 2. 不過10月1日以後,尤其是到明年4月這段時間,市場很可能會走強。然後從2015年4月到下屆總統選舉的18個月里,標普500指數將會漲超2250點。 3. 選舉進行時或選舉一結束,市場泡沫就會破裂。泡沫終究是要破滅的,然後回歸正常的價值水平,大概會回調50%甚至更多,主要取決於美聯儲可以采取什麽新措施去刺激股美。 按此推算,並購市場出現真正泡沫的時間,與美股泡沫開始破裂的時間基本吻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