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透過閱報、抄筆記,以及每天看五個關鍵數字的習慣,讓他從一個數學不好的學生,蛻變成能抓住國際市場脈動的財經趨勢大師。 撰文‧鄧麗萍 無論是寫文章、演講或主持節目,謝金河對於各種總體經濟、股市重大事件、企業營運等關鍵數據如數家珍,對「數字」有超強記憶力。 但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其實謝金河並非天生的數學高手。 「我數學從來沒有好過!」謝金河回想起在政大企管系修會計學時,從初會到管理會計、成本會計,每個學期考試都僅六十五分,低空飛過。熱中於政治和社會批判的他,在《財訊》雜誌工作的初期,對股市也是興趣缺缺。 由於工作所需,謝金河必須接觸股票,加上當時正撰寫碩士論文,靈機一動,以「台灣證券發展史」為題,到圖書館把《經濟日報》、《工商時報》舊報紙翻出來,從台股一九六二年開市看起,讀完之後,不僅嫻熟台灣證券發展史,也打通投資的任督二脈。 寫出夠力文章 台股收盤就動筆,累積十多年功力「對數字精準,能讓你更有效率。」二十多年來,謝金河投資眼光精準,累積高額資產,靠的就是閱讀各種數據,培養出對數字的超強記憶力和詮釋力。 每天早上起床,謝金河會先花半小時看美國CNBC(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新聞,再把彭博的資料看一遍,掌握所有重要的財經數據、做好筆記。其中必看五個關鍵數字,包括美元指數、道瓊指數、美國公債殖利率、油價、金價。 「有了這些背景資料,看新聞就知道怎麼回事了。」謝金河舉例,最近看到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收在三一六七點,他覺得似曾相識,去查資料發現,二○一三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收在三一六七.○八點,再看一二年最後一天收盤,竟也是同樣的數字,「三一六七是新加坡的魔術數字」,這意味著新加坡股市連續三年都停在原地。 謝金河表示,每天持續觀察,心中就會有個基準數字,當它出現變化時,就能注意到。他打個比方說,過去上海交易所每日成交量僅五百多億元人民幣,但七月起交易量卻驟增至二千多億元人民幣。 「從量的變化,可以看出很多趨勢。」謝金河當時判斷,中國股市因「滬港通」的政策利多而熱絡起來,成交量是先行指標。果不其然,陸股在三個月內上漲逾一六%,讓他抓住中國股市上漲的契機。 剪報蒐集資訊 挖掘股票飆漲線索,培養數字詮釋力由此可見,單靠數字的記憶力,還不是投資的致勝關鍵,更重要的是,詮釋數字的能力。 如今,謝金河能夠背誦的台股代號有一千家以上,港股至少三百多家,陸股也記得二百多家。他說,今天若要查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數字,個股代號一輸入,資料就出來了。相反的,如果代號記不住,需要搜尋,就會增加一次在谷歌(Google)首頁上的時間。當資料數量很大時,浪費的時間就很可觀。 三十五歲那年,謝金河已是《財訊》月刊總編輯,同時在《財訊快報》撰寫主筆室專欄,每天寫約三千字。打從大學時代就和謝金河在社團並肩作戰的《今周刊》社長梁永煌形容,「到現在為止,台灣寫稿比老謝(謝金河)多的人,應該不多了。」謝金河勤於寫稿,中午沒吃飯,台股收盤就開始寫,一寫就十多年,在當年就已經是「喊水會結凍」的文章。 被問到三十五歲前,應該要養成哪些習慣時,謝金河認為,「起碼要喜歡閱讀。」為了做投資功課,他天天看雜誌、報紙,挖掘出哪些股票可能會漲的線索。此外,他還習慣剪報,蒐集重要資訊,坐在他辦公室旁的祕書林欣慧說,經常聽到剪報的「咔嚓」聲。 不僅如此,謝金河一邊看報,一邊在筆記本或A4紙,寫下滿滿的數字。他說,數字一定要常寫、常用,才會記得牢。「當我們把數字寫下來,透過腦袋組織解讀,數字就變得有意義。」對謝金河而言,投資的最大樂趣在於研究公司,因此,他不做金融操作如期貨或選擇權。他認為,「投資最忌卯足全力。」當槓桿控制得宜,股票下跌就下跌,只是多賺少賺,但如果連老本都押下去,風險會變得非常高。 謝金河表示,沒有人是天生的投資好手,能掌握股市脈動、趨吉避凶,祕訣在於反覆練習。他分享,以前他看到群眾都會兩腿發軟,現在演講成家常便飯。一路走來,靠的是日復一日的練習。「沒有人一開始就很棒的,都是慢慢養地成習慣。」 謝金河 出生:1957年 現職:《今周刊》發行人、財信傳媒董事長經歷:《財訊》月刊總編輯學歷:政大東亞所碩士、政大企管系 謝金河的習慣祕密檔案 好習慣:每天上班前閱讀半小時難關:經常被寫稿、開會等事務纏身養成祕訣:瀏覽關鍵數字,再手抄一遍,增強記憶力帶來最大效益:掌握市場脈動、投資眼光精準 |
91歲投資大師的人生智慧:《探尋智慧:從達爾文到芒格》 作者:五花王 互聯網思維被批評的一個理由就是“人不可能靠思維獲勝”,實際上真正導致差別的很可能是思維。地球太危險世界太複雜,所以長期的進化使得人們把自己的思維和處事的方法不斷地模式化,如果你能夠見多識廣(獲得高級模式)、不斷“叠代”(進化模式)、遵循理性(基於邏輯使模式可靠),事實上是能夠大概率上勝出的。 這也正是芒格思想的一個核心,芒格建議: 首先,熱愛自己的事業和珍視自己的信用;其次,善於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無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再次是遇到重大挫折能夠重新振作,此外要學會逆向思考,保持“好奇、專註、持之以恒和自我批評”,最後才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不斷進步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法。 說到枕上,我床頭放著的《Seeking Wisdom:From Darwin to Munger》(《探尋智慧:從達爾文到芒格》)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 實際上,此書可以說是芒格老先生廣為流傳的兩篇文章《人類誤判心理學》和《查理·芒格的問題清單》的拓展版和正式出處。本書的前三部分,其基本主題便是人類誤判心理學;而第四部分則是改善思維模式的工具,以及著名的芒格清單。 什麽因素影響我們的思維? 芒格並不否認達爾文對其思維方式的影響,他很多次公開推薦《自私的基因》,便是一個例證。相信諸多讀者都有體會,所有的事業都殊途同歸,最終決定成敗的正是你的思維高度和思維模式。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人的思維進步要受到自身生理解剖結構的限制。《探尋智慧》的作者皮特·貝弗林認為,人類的神經連接結構限制了人類思維的延展性。作為長期進化的結果,人類的大腦並不是像計算機程序那樣按照嚴密性和邏輯性來運作的,而是一個按照各種模型來進行選擇的體系。 為什麽各種“二代”在社會中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除卻有形的“遺產”,哈耶克所謂的“默會知識”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首要的:因為他們從小就從成長環境中習得了如何處理金錢、權力和知識的行為模式(一種被驗證為更優的模式),這是出身窮苦的同齡人所無法企及的。 為什麽我們總會做傻事? 貝弗林把人類產生誤判的原因分成了三個領域:誤判心理學、誤判物理學和誤判數學。這些因素在脫離實際情境,放在紙面上來看時,有些顯得非常荒謬,但在投資實踐中,卻是我們常常難以避免,甚至發生之後還不自知的。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盡管本文的作者和讀者很多都受過高等教育,但我們的數學能力並沒有我們自以為的那麽好。或者換句話說,數學考試可以考高分,和你的數學能力是兩碼事。 由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大多數人對超乎日常經驗和知識的大數字是沒有正確概念的。2007年的一篇新聞有以下描述:“‘就這種紀念金磚,拿100塊’,一位上北京購物的煤老板徑直對黃金店里的服務員說,服務生起初以為這位其貌不揚的客人在開玩笑,直到這位煤老板把包里的現金拿出來,店主才慌忙調貨,滿足了煤老板的心願。”這篇新聞的毛病在哪?就算是50克一塊的金磚,以當年200元的金價,也要10000元一塊,而100萬元的現金重約11公斤,可以塞滿一個拉桿箱。如果是500克的金磚,那就更不得了了。 另一個我們非常缺乏模型經驗的領域是概率和統計學,特別是關於投資收益的數學期望和平均值的假象。關於投資收益的數學期望,撒普在《通向財務自由之路》有詳盡的剖析。簡而言之,我們經常高估那些小概率但回報高的賭註的勝率。在人的一生中,我們要面對大量充滿不確定性的決定和選擇,這些都算是一次性的,無法重複地賭博。人的生活,可以說就是一系列賭博的連續集合,我們必須建立起期望價值的概念,這樣才能避免把每一次選擇都變成俄羅斯輪盤賭:用生命為賭註去博一點點收益。 即使概率有利,我們也不應當承擔無法承受的風險:無數“黑天鵝”事件已經告訴了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當損失發生之後怎麽辦?指責和抱怨恐怕是最壞的選擇。亨利·福特有雲:“不要埋怨,而要彌補。”當你犯錯,重要的是在系統里添加可以預防你再次犯錯的因素,懲罰於事無補。 此外,投資者最重要的是理解複利、指數增長和金錢的時間價值,這樣你才不會幻想每個月都翻番,也不會相信在GDP增長7%的時候,還有制造業企業的ROE能維持每年51%的水平。股神遍地之後,對應的九成九是一地雞毛,這就是均值回歸。而在正確理解了複利之後,你會對固定收益市場和資金成本有全新的認識——不過假如大家都能認識到這點,想必奢侈品這個行業也就不再存在了。 我們怎樣才能減少誤判? 查理·芒格建議,當面對一件困難的事時,先小試牛刀,如果難度很大就選擇放棄。要想安穩而又幸福富足地生活,你需要明智的判斷,秩序感和對自我行為的嚴格約束。 芒格給出了幾點建議,雖然未免有些“雞湯”嫌疑,但卻平實,且常常被人忽視。首先,熱愛自己的事業和珍視自己的信用;其次,善於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無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再次是遇到重大挫折能夠重新振作,此外要學會逆向思考,保持“好奇、專註、持之以恒和自我批評”,最後才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不斷進步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 實際上,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與自己的缺陷糾纏不清,以至於自己的優勢項目被完全抵消。在這一點上,芒格和巴菲特的建議都是: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的邊緣在哪里,哪些是你自己能夠理解的,哪些是你不能理解的,然後堅持在這個範圍內活動,發揮你自己的特長,避免涉足自己的局限,成功總是優勢帶來的。 不做傻事的所有前提,歸結到底就是認識你自己。 來源:美股IPO |
| ||||||
國際知名的未來學大師約翰.奈思比堅持要和妻子桃樂絲.奈思比一起受訪、拍照;他說,過去幾年,他和妻子共同走遍了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鄉村,才敢大聲地確認,中國的小康之夢必會成真。 撰文‧楊紹華 四月九日傍晚,由於塞車嚴重,我們比原定時間足足晚了半個小時才抵達約定的飯店咖啡廳;傍晚時分了,偌大的咖啡廳裡沒有別人,只有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和桃樂絲.奈思比︵Doris Naisbitt︶這對銀髮夫妻靜靜坐著,各自看著手中報紙。 直到發現我們,夫妻倆同時起身:「你們好啊!這趟旅程還順利嗎?」兩人主動迎上前來熱情問候。在中國北京,這對來自西方、享譽全球的知名未來學者與暢銷書作家,卻像主人接待遠來訪客似的,沒有架子、沒有久候的不耐,反而忙著請店員為我們送上咖啡。 在中國,「接地氣」是個讚美詞,代表深入民間、了解民間疾苦、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北京城裡像是東道主的奈思比夫妻,顯然已經百分之百的接地氣了。 「未來學不是憑空幻想未來,我們的工作是盡可能地蒐集當前發生的事,從各種現象與事實去連結、推演未來趨勢。」奈思比解釋了「接地氣」的重要,「所以,我們夫妻倆才得一天到晚跑到中國各個城市與農村啊!」一九八二年,奈思比完成了︽大趨勢︾一書,全球暢銷一千四百萬冊,這是累積了十年「接地氣」的成果,精準預言了全球化與網路時代來臨。 二○○九年,他和桃樂絲以同樣的實地研究精神完成了︽中國大趨勢︾,兩人在○六年於天津財經大學設立了中國研究院,聘請多位本地年輕人,甚至也在天津置產。 在○九年的︽中國大趨勢︾一書中,奈思比與桃樂絲提出了中國新社會的模式,如今看來,正吻合著當前中國政策方向。像是「『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結合」,符合國家主席習近平「回應民間需求」與「支持民營企業」的指示;此外,他當時更預言中國即將加速「融入世界、影響世界」,也與眼前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等戰略相互呼應。 去年底,奈思比和桃樂絲完成新書《大變革》,書中仍有專章探討中國的未來,那麼,他們如何分析中國未來五年的社會與經濟趨勢?維持一貫風格,這對夫妻從十足「接地氣」的故事說起。 五年後的經濟:消費帶動,內需市場崛起「不久之前,我們走訪了一個北方農村,遇見一位非常開心的老農夫。」桃樂絲笑著回憶:「讓這位老農開心的事情,在我們看來好像沒有什麼:他拿到了這輩子第一筆社會保險金,金額大約只有一百歐元(折合新台幣約三千元)。」一百歐元,的確不是能讓城市居民開心太久的數字,「但對農村居民來說,這給了他們一份從來沒有過的安定感,彷彿未來不必再把辛苦賺來的每一分錢都存起來,」奈思比解讀:「他們,開始更樂意去消費了。」已經啟動研擬工作的「十三五︵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畫︶」,其終極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民生問題環節,政策重點包括解決環境汙染、醫療資源缺乏與教育機會不均等,並且改善日益惡化的貧富差距現象。 在奈思比的解讀中,這些目標的實質效果,是透過一個安定感提升的環境,讓人民的消費意願及能力提升,「也就是說,中國的內需市場將會快速崛起。」內需,不只是經濟政策的目標,奈思比與桃樂絲認為,一個壯大的內需市場,甚至已形同是中國的國家戰略目標;這一方面,他們是從中國經濟未來的難題說起:「這個國家未來五年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於內部,而是外部的經濟環境。」過去三十五年,中國的發展模式是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為成長動力,○八年金融海嘯發生後,中國經濟動能明顯受到歐美國家景氣牽制,「依我看,世界經濟仍然存在難以修復的大問題!」奈思比暫時岔開話題:「希臘倒債危機的影響會比大家想得更嚴重;法國、西班牙也有可能隨時發生債務或經濟危機,一旦出事,就會演變成全球性的經濟風暴……。」奈思比的表情愈來愈凝重,桃樂絲則說出了結論:「所以,中國正在想盡辦法,與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經濟脫鉤!」作法有兩個;其一,打造一個能與西方抗衡的國際經濟圈。 奈思比與桃樂絲的新書《大變革》有一個副標題:「南環經濟帶(包括亞洲、南美及非洲的新興經濟體)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完稿時間是在去年年底,當時,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尚未在世界各國引起風潮,但書中已預言中國將以大規模的結盟方式,在地球上打造另一個足以和歐美國家分庭抗禮的新興經濟帶。 五年後的社會:政策開放,企業活力躍升第二個作法,就是改造中國本身的經濟結構,從出口製造導向,轉骨為內需消費導向。 「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改革,某種程度上,需要的是政府放下權力,大舉開放,用市場機制刺激民間的活力。」奈思比說。而他也樂觀地認為,「中國有能力完成這項工程。」他的樂觀,首先來自於領導者。「我拜訪過很多人,從官員到市井小民,他們對現在中國領導者的看法很一致……,」說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評價是「話不多,但執行力超強﹂;論習近平,「很多人告訴我,他是一位很強悍的人,如果情勢需要,他甚至願意犧牲經濟成長率的數字也要完成改革。」聊完高高在上的大官們,桃樂絲開始談民間活力。在我們來訪前的兩天,這對夫妻正好與一群年輕的中國新創企業家聚會。 「他們的想法太特別了,滿腦子天馬行空的怪點子,比如說,有人提到想做一個App,叫作Mobil Sh……,」桃樂絲忽然要求我暫時關掉錄音機,以免錄到從她嘴裡說出的不雅文字;總之,那位年輕人想做類似「行動廁所」的服務,「就像Uber是找車主提供服務,他想盡量結合城鎮裡願意配合的民宅或商家,提供出借廁所的服務。很搞笑,但不能否認,他們真的充滿創意。」從現況來看,釋放民間活力與政府開放市場的能量已初步展現,最明顯的例子即是熱到發燙的中國股市。 然而,對於陸股泡沫化的質疑聲音也已愈來愈多,有人擔心這一輪中國拚內需的結果,會如同一九八六年到九一年發生在日本的「平成景氣」,成為長期陷入泡沫化的起點。 當時,日本的情境與目前的中國頗為類似,同樣處在改變成長模式、開放國內市場、融入國際社會的初期,大量內需型的公共投資與消費快速成長,建構了為期五年的內需擴張,但期間幾度對於利率及匯率的錯誤調整,導致了資金浮濫及泡沫瞬間破滅的硬著陸結果,引發九○年代以後的日本失落二十年。 對於這樣的潛在危機,奈思比則認為,關鍵還是在於決策者的態度。「這個國家的特色之一,就是領導人勇於認錯,能夠快速修正。」他分析中國過去三十五年來的發展過程,「你會發現,他們的特點就是不斷修正、認錯,然後分析、調整,再往前走。」簡單說,一個具有彈性且即時反應的決策過程,也是奈思比看好中國未來的原因。 五年後的地位:更加成熟精練的經濟體整體而言,對於中國未來的經濟面貌,奈思比與桃樂絲是用「更加消費導向」來形容,對於民間與社會氛圍,則是「更具開放活力」;至於二○二○年中國整體情勢究竟會和現在有何不同?兩人想了一會兒,桃樂絲給了答案:「它會是一個『更加成熟精練』的經濟體。」他解釋,在國際間,中國正在快速學習和世界溝通,「五年以內,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會比現在大幅提升,成為一個成熟的國際社會成員。」在國內,一個以提升人民生活為目標的經濟方向,也會讓這個國家走向真正的富裕社會。 「所以,你問我二○二○年中國的小康夢會不會成真,我的答案是,絕對會的︵Absolutely︶!」奈思比肯定地說。 約翰.奈思比(右) 出生:1929年 現職:暢銷書作家、管理學家、未來學家經歷:IBM董事長特助、美國教育部副部長(甘迺迪政府時代)學歷:哈佛大學、康乃爾大學政治學學位 全球大變革: 南環經濟帶如何重塑 我們的世界 作者:約翰‧奈思比、桃樂絲‧奈思比 出版︰天下文化 |
資料圖片:王林的個人寫真《中國人》封面。 近期,一些名人的拜訪將“氣功大師”王林重新暴露在公眾的聚光燈下。 (新華社記者 程迪/圖)
王林“大師”回來了,而且安然無恙。
近日,一條《“大師”王林常住深圳廣東落馬高官曾當眾跪拜》報道,將淡出兩年的王林重置於公眾視野。報道稱,兩年前因身陷“非法行醫”輿論風暴不得不避走香港的王林,奇跡般全身而退,兩年來“活得好好的”。
不過,困擾王林的恐怕還不止“名聲問題”:因涉多起債務糾紛,他位於江西蘆溪的“王府”兩度被債主圍堵,王林本人多數時候則在深圳生活。
據人民網報道,2013年7月,因被曝出與政商界和演藝圈多位知名人士合影,“氣功大師”王林引起廣泛關註。據報道,無行醫資質的王林擅自行醫,並收取高額費用。
王林通過香港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王林寫真》一書中,記載了不少他“妙手回春”的神奇故事。他自稱可用氣功治病,曾給五萬人看過病。
據了解,王林的治病對象非富即貴。
2013年7月28日,央視《焦點訪談》以《“神功大師”的真面目》為題聚焦王林。節目中,江西省蘆溪縣衛生局工作人員表示,王林並未辦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不具備行醫資質。之所以未查處其非法行醫行為,是因為外人進不去他的“王府”,而且他沒有開門診對外營業,衛生局無從得知王林是否給人看病。
2013年7月,王林被指涉嫌“非法行醫”,江西萍鄉市蘆溪縣稱成立專項調查組進行徹查。
時隔近2年,近日,萍鄉市衛計委表示,經排查,未發現王林“非法行醫”的有效線索和證據。
2015年7月3日,萍鄉市衛計委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蘆溪縣衛計委2013年7月29日成立專項調查組,在全縣範圍內啟動了調查工作。在全縣11個鄉鎮、138個行政村、198個衛生室進行摸排,未發現有群眾經王林用氣功治過病;對瀘溪縣所有的10家醫療機構進行排查,未發現王林在縣內醫療機構坐過診;到瀘溪縣的醫藥公司調查,未發現王林有藥品或者輔助醫療設備的采購記錄;走訪王林附近30戶居民,並到縣電視臺、縣城管局、縣工商局等單位進行調查了解,確定王林未在瀘溪縣轄區內掛牌開設醫療門診或者擺攤設點,也未進行醫療廣告宣傳。
上述負責人介紹,王林非瀘溪戶籍,居無定所、行蹤不定,在蘆溪居住的時間極少,因此,在無群眾舉報且未發現其掛牌營業的情況下,未能發現其開具處方、銷售藥品、發功治病等“行醫”的有效線索和證據。萍鄉市衛生監督所也督促轄區其他區縣進行調查核實,未發現王林開具處方、銷售藥品、發功治病等“行醫”的有效線索和證據。
資料圖片:央視報道的王林表演“神功”的視頻 (央視/圖)
據《新京報》報道,除涉“非法行醫”外,王林還被指“非法持有槍支”。
據王林弟子鄒勇透露,王林家中私藏槍支,曾外出打野鸕鶿。據稱,王林持有的是一支5連發來複槍。2011年,曾有人目擊王林在蘆溪“王府”後院,持槍打鳥。
2013年8月1日,蘆溪警方認為“王林非法持有槍支案”符合立案條件,決定立案偵查,辦案機關為該縣公安局治安大隊。此後,記者曾多次致電蘆溪縣公安局和萍鄉市公安局追問進展,但對方始終稱“在調查中”。
2014年10月,王林對媒體稱,“捏造說我家里有什麽槍支彈藥,全是斷章取義,捏造事實,司法系統早就撤案了。”但在今年5月,蘆溪縣公安局長盧政武卻否認撤銷該案。
2015年7月7日,新京報記者致電萍鄉市公安局詢問案件進展,一負責人稱該案仍在調查中,並稱目前尚無調查結果。
http://xueqiu.com/1175857472/50867161
来源 | 腾讯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 | 风生
导语:面对全新的局面,下半年应持怎样的操作思路?进场抄底还是淡定观望?
周
三截至收盘,沪指跌5.9%报3507.19点,深成指跌2.94%报11040.89点。创业板指涨0.51%报2364.05点。进场抄底还是淡定观
望?被誉为“股神”的投资大师们在面对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时,有人通过勇猛抄底一战成名,积累巨额财富,也有人抄底抄在半山腰,经历惨痛头破血流。看看大
师们的经验教训,投资者或许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股神”——巴菲特
抄底名言:
股市大涨时反贪,及早退出股市;股市大跌时反恐,趁机抄底捞便宜;大跌大买,越跌越买,而不是割肉离场。
抄底战役:
巴菲特一生经历过四次股市暴跌,分别是1973、1987、2000、2008年。每次股市暴跌前一两年,巴菲特就提前退场,根本不参与最后一波行情,而是冷眼旁观其他人在股市中搏傻。等股市跌透了,他再悠然自得地大规模进场,一一捡拾原先看好的股票。
以
1987年股灾为例,当8月到1987年10月暴跌36%这一次股市跌得快,反弹也快,结果巴菲特只能遗憾没有时间“让子弹飞”。面对暴跌匆匆而来又匆匆
而去的投资机会,巴菲特仍然非常淡定,因为他相信下一次机会还会来,只要耐心等待。这次巴菲特得到的启示是:有时暴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让你无法抓住抄底
良机,对此同样要淡定,不要因为试图把握住每一次机会而自责甚至投资行为失控。
暴跌后第二年机会来了,巴菲特开始大量买入可口可乐,到1989年,两年内买入可口可乐10亿美元,1994年继续增持后总投资达到13亿美元。1997年底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股票市值上涨到133亿美元,10年赚了10倍。
经验教训:
巴菲特在股市暴跌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条:
一是精选投资行业。只要净资产远远超过股价就买。
二是做价值波段。他首先通过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计算出每股的内在价值,然后与股价进行对比。如果内在价值大大高于股价就买,然后在股价高涨时卖出。
三是只用闲钱做投资。即使面对那些预期未来10年内能涨100倍的大牛股,巴菲特也坚持只用闲钱投资,亏了就等机会。
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
抄底名言:
股市波动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所有的大跌都会过去,股市永远会涨得更高。历史经验还表明,股市大跌其实是释放风险,创造投资的一次好机会,能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股票。但抄底并没有那么简单。与其去不断抄“底”,不断被套,不如等底部出现后再介入不迟。
抄底战役:
1987
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时,很多人由百万富翁沦为赤贫,精神崩溃甚至自杀。当时美国证券界超级巨星彼得·林奇管理着100多亿美元的麦哲伦基金,一天之内基金资
产净值损失了18%,损失高达20亿美元。林奇和所有开放式基金经理一样,只有一个选择:抛售股票。为了应付非比寻常的巨额赎回,林奇不得不把股票都卖
了。
过了一年多,彼得·林奇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害怕,“在那一时刻,我真的不能确定,到底是到了世界末日,还是我们即将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又或者是事情还没变得那么糟糕,仅仅只是华尔街即将完蛋?”
之后彼得林奇继续经历过很多次股市大跌,但仍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绩效。
经验教训:
第
一,不要因恐慌而全部贱价抛出股票。如果你在股市暴跌中绝望地卖出股票,那么你的卖出价格往往会非常之低。1987年10月的行情让人感到惊恐不安,但没
必要在这一天或第二天把股票抛出。当年11月份股市开始稳步上扬。到1988年6月,市场已经反弹了400多点,也就是说涨幅超过了23%。
第二,对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坚定的勇气。
第三,要敢于低价买入好公司股票。暴跌是赚大钱的最好机会:巨大的财富往往就是在这种股市大跌中才有机会赚到。暴跌是赚大钱的好机会。
“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
抄底名言:
第一,永远不要亏损;
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抄底战役:
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导师,证券分析之父,价值投资的鼻祖。1929年9月,道琼斯指数最高涨到381点,随后开始下跌。10月29日,道琼斯指数暴跌12%,这一天被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929年11月,道琼斯指数最低跌到198点,然后企稳反弹。到1930年3月,一度涨到286点,反弹幅度高达43%。于是许多投资者认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股市将要大反转。格雷厄姆也这样认为,于是他开始进场抄底。
他
抄的都是从价值评估上看非常便宜的好股票,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率,他还利用保证金进行杠杆操作。但股市反弹持续到4月份后又开始暴跌,道琼斯指数在
1930年下跌33%,而格雷厄姆管理的基金亏损高达50.5%。至1932年7月,道琼斯指数达到最低点41点,从最高点381点算起,最大跌幅高达
89%,而同期格雷厄姆管理的基金亏损高达78%,这场超级大熊市几乎让他倾家荡产。
格雷厄姆后来重新东山再起,写出投资圣经《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总结出一个永恒的价值投资基本原则:安全边际。
经验教训:
安全第一,赢利第二。
逆向投资怪才——比尔·米勒
抄底名言:
我经常提醒我的分析师们,你们关于公司的信息100%代表了公司的过去,而股票的估值100%取决于未来。
抄底战役:
米勒管理的Legg Mason价值型信托基金在1991—2005年这15年当中,连续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创造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基金经理业绩记录,被誉为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基金经理。然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这个荣誉就被他亲手毁掉了。
在
次贷危机中,很多原来非常优秀的公司股票连续大幅下跌,米勒认为投资者反应过度了,于是逆市买入。他本以为那次危机是一次大好的赚钱良机,结果危机却变成
大萧条之后最惨重的大熊市。虽然过去15年来他逆向操作的投资决策事后都证明是正确的,但这次却栽得很惨。米勒的股票清单就像是这次危机中的“烈士
榜”:AIG、贝尔斯登、房地美、花旗集团、华盛顿互助银行等。
2008年,已经58岁的米勒接受采访时说:“从一开始我就没能恰当地估
计到这场流动性危机的严重性”。尽管米勒以前经常从市场恐慌中赚钱,但他说,这次自己没想到危机会这么严重,基本面的问题如此之深,以至于曾贵为市场领头
羊的优质上市公司居然统统倒下了。“我还是缺乏经验”,米勒说,“每一个买进股票的决定都是错的,真是太可怕了。”
经验教训:
“任何超常发挥的投资组合,在某段时间内能成功,是因为具有价格错位的保险性。市场对这个未来数的估计是错的。我们通过比较市场,对此公司的估值以及我们自己对公司的估值,用多种要素组合的方法来找出价格错位。”
金融大鳄——索罗斯
抄底名言: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抄底战役:
索罗斯1987年前认为日本股市泡沫巨大,放空日本股票,结果惨败,日本股市牛到了1989年。索罗斯在华尔街评论上鼓吹美国股市会坚挺,日本股市将会崩盘,而结果正好相反:美国股市崩盘了,日本股市却坚挺。
1987年9月,索罗斯把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从东京转移到了华尔街。然而,首先出现大崩溃的不是日本证券市场,而恰恰是美国的华尔街。
1987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道琼斯平均指数狂跌508点,创当时历史记录。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纽约股市一路下滑。而日本股市却相对坚挺。索罗斯决定抛售手中所持有的几个大的长期股票份额。
其他的交易商捕捉到有关信息后,借机猛烈向下砸被抛售的股票,使期货的现金折扣降了20%。索罗斯在这场华尔街大崩溃中,损失了大约6.5亿到8亿美元。这场大崩溃使量子基金净资产跌落26.2%,远大于17%的美国股市的跌幅,索罗斯成了这场灾难的最大失败者。
索罗斯当年的惨败原因归根结底是投机心理作祟,揣摩市场时机一意孤行的走到了巨额亏损的境地。
经验教训:
错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错误已经显而易见了还不去修正。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记住千万不能孤注一掷。对错都不重要,关键是弄错的时候你损失了多少,判断正确的时候又赚了多少。”
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菲利普·费雪
抄底名言:
要学会花很多时间来研究,并不急于买入。在一个连续下跌的市场环境中,不要过快地买入那些不熟悉的股票。
抄底战役:
1929年美国股市处在崩溃前的疯狂牛市中,但费雪发现美国许多产业前景不稳,股市有严重泡沫。1929年8月,他向银行高级主管提交了一份“25年来最严重的大空头市场将展开。”的报告。这可以说是费雪一生中最令人赞叹的股市预测,可惜的是费雪“看空做多”。他说:“我免不了被股市的魁力所惑。于是到处寻找一些还算便宜的股票,因为它们还没涨到位。”1929年10月美股突然崩溃,费雪也没有幸免于难,在股灾中他损失惨重,费雪亦血本无归。
经验教训:
费雪开始明白,决定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不是当年的P/E,而是未来几年的预期P/E。他说,若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合理的上下限内确定某只股票未来几年可能的业绩,就能找到一把钥匙,不但能避免亏损,更能赚得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