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400做到2億的大師丹尼斯的交易感悟 大公館

來源: http://xueqiu.com/2819902633/32140862



  理查.丹尼斯(RichardDennis)是美國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從400美元賺到2億美元的神話。他和克羅被稱為李費摩爾最好的兩個徒弟,把李費摩爾的趨勢思想發揚光大。

  我相信,交易應該順勢而為,走勢越好,越要堅持。我還沒有聽說過哪個人不靠正確的交易觀念順勢而為,而是憑借隨便猜測而成功的。

  遇到重大虧損時,千萬要冷靜,不能意氣用事,賭紅了眼。趕緊收手是唯一的選擇。修整一段時間再考慮進場不遲,否則,只會陷得更深,套得更牢,輸得更慘。

  錯過的便是永恒。已經輸掉的錢不要嘗試通過加碼來賺回。千萬別在一棵樹上吊死。情緒上的波動也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關註對沖量化與金融工程行業的讀者,如果想加入“對沖量化與金融工程專業討論群”,請即回複後臺“量化”,我們審核通過後將盡快將您安排加入到相應的微群討論組中。謝謝您的光臨,大公館歡迎您!

  所有的交易我都奉行三個“最”:

  把損失減到最低是交易時應保持的心態,最低限度保住自己的賭本是交易的底線,在最短的時間內賺取最大的利潤是交易的目標。

  很多人為了獲得些許盈利,不惜做出錯誤的操作。當市場出現漲停且第二天也必定繼續上漲時,他們會為了眼前的盈利而獲利了結。他們承受不了股票大幅漲停的風險。而我正好是在他們都紛紛出局時果斷進入。只要你堅持順勢而為,就不會有什麽閃失。別人的撤退,就是你的機遇。

  最終的結果有很多種可能性,但你在做出買入決定的時候,一定要確保此時是有利的時機。

  我可不認為眾所周知的交易策略就不是策略。交易成功的前提是方法正確。有了正確的方法,即使對交易策略一知半解,也仍然能賺得盆滿缽滿。

  超乎尋常的決心和毅力是交易成敗的關鍵。“把我們成功的交易方法交給他們的基礎上,培養他們自己的判斷力,形成每個人獨特的操作風格。”

  運氣對於長期經營的人來說,根本無足輕重。我還沒有聽說過誰僅靠運氣就日進鬥金的。

  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似乎任何一例成功的單筆交易都是因為運氣好。只有交易方法對頭,才能做到所有交易的成功率都是53%。如果真的能長期保持這個記錄的話,你就能大獲全勝。所以,評判兩名交易員誰更優秀,沒有一年以上時間的數據統計,是不能妄下結論的。

  記錄交易過程中得方方面面,潛心研究交易的共性和個性,分析成敗得失,總結我的每筆交易的交易方法。

  當不順手時,交易員最忌諱操作不利時的鴕鳥心態,寄希望於或許根本不會出現的轉機上。抱有這種僥幸心理從事交易只能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當交易分析系統於你的經驗沖突時,等待,只有等待。唯一可做的就是按兵不動,一直等到沖突解決,再采取行動。所有從事交易的人,不管經驗有多麽豐富,都必須把市場上最不可能發生的變化都考慮到,做好充分準備。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就是這個意思。20年的交易生涯,不知道有多少次“市場上最不可能發生的狀況”都讓我趕上了。以前市場上沒有出現過得變化,絕不意味著以後也不可能出現。

  歷史告訴你的結論也可能會讓你誤入歧途。而一套優秀的交易系統,應該能夠讓你掌握到歷史以外的大部分行情變動情況。市場變動的歷史軌跡可以顯示某種市場狀況,預示行情會上揚,或說明漲幅有限,但絕不就是說行情不會再上漲。

  所有的交易都應該設定停損點,這是確保自己不會破產的最後一根稻草。

  順勢而為。這個策略雖然聽起來簡單,確實交易策略的重中之重。你可以使用多種方法進行交易,前提是每一種方法都必須服務於順勢而為。

  我比別人敏捷的多,只有發現大勢所趨,就一定付諸行動。至於行動時機的早晚,則依賴於市場對消息面的反應。如果市場行情在應該上漲的時候上揚,我就盡快入場;如果市場行情與走勢分析相悖,不漲反跌,那就耐心等待,靜觀其變,等市場大勢明朗以後在做相應決定。

  敗走麥城時,要減小交易量。遇到熊市時你只有繳械投降,急流勇退,幹脆出場。慘淡經營只會使情況更糟,無法收拾。

  普通人只看重基本分析,而技術分析則無足輕重。事實上,兩者的重要性不分伯仲。

  人總是在失敗中成長,失敗中前進。我沒有改變交易策略的打算。如果再出現虧損局面,那就提前停止交易,減少虧損。有人曾勸我說:“既然市場不景氣,何不反向操作來轉危為安呢?”我態度堅定地表示:絕不反向操作。長遠來說,這樣做,只能越陷越深,虧損越來越大。一旦被市場套牢,想翻身很難。

  我盡最大努力讓自己心如止水。如果內疚或心神不寧能挽回損失,或者對交易有所幫助的話,讓我當眾嚎啕大哭我也願意。可實際情況是,不能讓個人情感影響到交易決策,沒有平常心的交易員不會有所作為。

  作為交易員必須保持平和的心態。要知道,交易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不能讓一時的失利影響到大局。再說,因操作失敗而情緒波動,會對日後的交易產生消極影響,並最終影響全局。所有,我從不讓自己為交易失利而心情沮喪。

  一帆風順大把賺錢時,我仍然保持一顆平常心。交易成功就欣喜若狂,交易失利則會更加絕望。20年的交易生涯,起落沈浮多不勝數。若不是保持住這顆平常心,我不變成瘋子才怪呢。

  交易員最忌諱的事就是錯失良機,能大賺一把的時候卻瞻前顧後。

  進行每筆交易時,都必須做最壞的打算,減小經營規模。另外,及時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註意交易決策的方向,不要為每天行情的漲跌斤斤計較,對單筆交易的成敗患得患失也同樣不可取。(私募排排網)

關註對沖量化與金融工程行業的讀者,如果想加入“對沖量化與金融工程專業討論群”,請即回複後臺“量化”,我們審核通過後將盡快將您安排加入到相應的微群討論組中。謝謝您的光臨,大公館歡迎您!





有欲望,就有江湖。機會,常常屬於那些不缺機會的強者。
某規模達十億元人民幣股票/期貨二級市場MoM母基金,征尋國內量化對沖/程式化交易領域的優秀操盤團隊合作。如果你們在過去三年中,具持續交易記錄和穩定風控系統、是有野心、有才華、有執行力的操盤團隊。那麽,請進一步點擊本頁左下角“閱讀原文”,我們談談?...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57

價值投資者邱國鷺觀點:為什麼投資大師對科技股很謹慎?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2475612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麽美國的科技股過去50年表現如此優異,但是長期業績領先的投資大家們,從巴菲特、芒格、索羅斯、彼得·林奇、鄧普頓、安東尼·波頓、約翰·涅夫到格蘭桑,卻都對科技股抱有長期的謹慎態度?而那些熱衷於投資科技股的基金經理們,雖然在數年間各領風騷,卻鮮有持續二三十年業績突出者,原因有三。

第一,科技進步內在的突變性決定了科技股投資人業績內在的不可延續性。

從PC時代的微軟、英特爾,到互聯網1.0時代的雅虎、美國在線,再到互聯網2.0時代的MySpace、臉書、推特,從功能機時代的諾基亞、摩托羅拉到智能機時代的蘋果、三星,每一次貌似漫不經心的技術更替,都有可能演變成改朝換代的顛覆性飛躍,讓原有的行業領先者一夜之間發現護城河被夷為平地,或者進攻者已經繞過舊城在別的地方建起一座更大更輝煌的新城了。

絕大多數投資者很難在每一次的技術變遷中都跟上節奏,而技術更替的殘酷性又決定了一次錯判就有可能導致毀滅性的投資後果。

第二,科學技術是不斷變化的,蒸汽機、汽車、飛機、電話、收音機、電視、計算機、手機,每一個年代都有劃時代的新技術,但是喜新厭舊、貪婪恐懼的人性卻是不變的。

新技術肯定是好事情,誰都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估值就過高了。過高的估值往往透支了任何新技術未來可能產生的收益,過高的期望最後總是以過多的失望告終。

第三,雖然新技術的前景廣闊,初期的行業格局卻非常散亂,百舸爭流,絕大多數投資人很難在事前判斷出誰是最終贏家。一旦不能押對贏家,行業發展再好也沒有意義。

電子商務如今如日中天,但對於15年前買了eToys、WebWagon那些後來破產了的電商企業的投資人來說,又有什麽意義呢?

矽谷曾經有過統計,在風險投資的1000個項目中,扣除最成功的8家,其他的992家總體上是不賺錢的,而這8家則是成百倍上千倍的暴利,也就因而成為報紙的頭條。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到能夠掩蓋背後的巨大風險和沿途無數的屍首。

然而,無數人還是在70倍估值的科技股中尋找著十倍股、期望著一夜暴富。

其實,對於科技股,需要從一種“狗年”的角度去看。狗年是什麽意思?三歲的狗就相當於三十歲的人,一個兩歲的互聯網企業就相當於一個二十歲的傳統行業。

比如移動互聯網這個行業還很新,但仔細看里面的細分行業,不管是搜索、導航、殺毒、電商、軟件分發、社交平臺、遊戲平臺等,其實很多領域的前三名,都已經若隱若現地看清楚了。

而A股爆炒的許多公司都在行業的前四名之外,在這種贏家通吃的行業里,第四名以外的公司其實沒有多少價值。成長的故事被一次又一次的季報證偽後,這些股票又開始玩資產註入、並購、重組的遊戲,依然追隨者眾多,令人感嘆。

現在的估值跟未來的成長性,哪一個更重要?當然是成長性更重要,但未來的成長性是不確定的、難把握的,而現在的估值則是確定的、可把握的。未來確實很重要,但絕大多數人是把握不了的。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投資必須把握你能把握的東西。所以對多數人而言,也許更應該買入那些相對於目前的資產、現金流、盈利能力被嚴重低估的股票。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發揮自己的優勢,買便宜的好公司,註意安全邊際,逆向思維,人棄我取。

這些貌似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其實也是投資中最本質的東西。

本文摘自邱國鷺新書《投資中最簡單的事》,作者系前南方基金投資總監和投委會主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67

黃祖斌:股票投資要破除對「大師」的崇拜 投資人黃祖斌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1c3e0102v6ga.html

在人類歷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有殺人如麻的將軍,有安邦定國的政治家,有上千年都長盛不衰的哲學家,甚至乞丐都有可能成為青史流名的人物(如中國的朱元璋就要過飯,武訓更是終身的職業乞丐,蘇乞兒不知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不過這些人雖然一生輝煌,但對於普通的中國人而言,基本上不可能重走相似的人生道路。但有一類人,不僅較多的中國人趨之若鶩,也當作奮鬥的榜樣,那就是投資大師。

造成投資大師的,那當然長期的較高投資收益率,這就意味著巨額的投資利潤。而多數人一生都在為比較充足的錢而奮鬥,或終生為金錢不足而煩惱。為什麽有發改委的官員收了2億元的賄賂,為什麽有妓女在東莞賣淫,為什麽有公知甘當惡毒謊言的制造者或是傳遞者,為什麽有學者在學術道德上連漢奸都不如?說到底還是掙錢的能力不足。當然,大多數缺錢的普通人沒這麽無恥,但對金錢的渴望,導致了對投資大師們的盲目崇拜,束縛了自己投資水平的提高。

很多人知道有個叫劉元生的人,在萬科剛剛成立的時候,投資了大概300萬元,一直持有到今天,長期的投資收益率應該在數百倍。具體的投資故事和投資率可以上網搜索。據說連擅長做紅燒肉的笨笨都佩服他。投資能力高不高?是不是投資大師?其實很多奇跡背後,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有個叫範衛鋒的投資人,在他博客中透露的更為全面的一個細節是,劉元生持有的是不能流通的法人股,在萬科股價表現不佳的時候,曾到廣東的有關部門下跪陳情,請求拋售萬科的股票。其實不論是中國的公司,還是全球的公司,能有20多年的生命期,都算比較長的。劉元生看王石這個人去香港不象其他大陸人買手表、化妝品或是珠寶,而是買書,感覺這個人不一樣。當然王石確實有能力,有眼光,但在1990年時有眼光有能力的企業家比比皆是,但隨後崩盤的也不少。牟其中還曾是中國首富呢。中國更有不少優秀企業,因為核心人物被上級部門調離或辭職而平庸化。王石就曾面臨這個風險。所以其實劉元生的投資神話成就,離不開法人股無法流通,更離不開2003年非典期間,**在恐慌之下推出的以商品房全面替代經濟適用房,以掠奪一部分國民來推動經濟成長,從而為房產商帶來政策紅利的背景。

巴菲特是當之無愧的投資大家,更有人稱之為股神。我也無法否認巴菲特經常是世界富翁排行榜的第二名,但對巴菲特,絕大多數只知道他的片面事實,而不是全面事實。巴菲特對投資人最有價值的是他的投資方法,而不是他可以憑借保險公司以非常低的成本加杠桿,和早期通過格雷厄姆的關系,及嶽父為首的親友的大力支持成立的十幾個投資合夥公司,即用代客理財的辦法加杠桿。巴菲特投資股票之時,美國股市由於1929年股市的崩盤,導致股市長期有大量的估值極為便宜的股票。而中國股市20多年以來,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任何一個智商100的初中生都能理解和掌握。

巴菲特在他的投資能力之下,到底取得了怎麽樣的扣除杠桿的真實收益率呢?從下表就可以發現,巴菲特通過合夥企業投資時收益率最高,年化在29.4%。巧的是林奇掌管富達基金正好也是13年,收益率也接近於這個水平。從1999年到2010年,扣除杠桿貢獻後,巴菲特的收益率也就是5.3%。從1970年到2010年,巴菲特真實的收益率只有13.7%。當然這也是了不起的投資水平,但與投資大師的稱號,顯然不太相稱。甚至比溫莎基金的聶夫還低了一點。有多少人因盲目崇拜巴菲特,只保留在他對可口可樂早期的成功投資,忽略了這個公司最近大概20年累計漲幅接近於零?有多少人只知道巴菲特投資富國、運通、華盛頓郵報,卻沒有發現這幾大投資經典案例基本上沒有哪個長期複合漲幅超過巴菲特被媒體廣泛報道的長期收益率23%左右,於是根本沒有發現巴菲特雖然強調不要借錢投資股票,他自己不僅加了杠桿,甚至剛剛畢業沒多久,就從銀行貸款投資於股票。

公司名稱  統計時段 年限 收益率(年化)剔除浮層金(約1.5倍杠桿)同期標普指數

沃倫巴菲特 合夥企業(青年)1956-1969      13年     29.40%  約29.4%

                  伯克希爾(中年)1970-1998       29年     26.20%  約17.5%  13.40%

                  伯克希爾(晚年) 1999-2010      12年     8.00%    約5.3%

                  伯克希爾               1970-2010      41年     20.60%  約13.7%

彼得林奇     富達基金               1977-1989     13年     29.00%                   14.50%

塞思卡拉曼Baupost Group      1982-2009      27年     19.00%                   10.70%
                                                1998-2008     10年      15.90%                   1.40%

約翰聶夫      溫莎基金              1964-1995      31年      13.80%                  10.52%

    對於多數的股票投資人,比較現實的目標是取得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41年13.7%的複合收益率。這已經是一個相當高的收益率了。如果有信心確信自己已經得道了,則可以適當加杠桿。

投資神話最多的,恐怕就是索羅斯。其實這個人雖然也是億萬富翁,用的杠桿比巴菲特大得多,但他的財富比巴菲特要少得多。索羅斯對全球宏觀經濟的錯誤預測,也是比比皆是。索羅斯擅長營銷自己,但更多的是一些對投資缺乏常識的記者對他的誇張報道(也有可能是為了吸引眼球)。

索羅斯和巴菲特一樣,早期的收益率在一生當中最高,年化在30%以上。但千萬不要忽略他的合夥人羅傑斯的貢獻,我記得二人的分工是羅傑斯負責研究,索羅斯負責交易。在羅傑斯因為索羅斯人品有問題而分手的第一年,1982年,索羅斯就碰上了虧損。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的長期複合收益率,我現在找不到相關的數據了,應該在20%以上,但索羅斯顯然用了比巴菲特更高的杠桿。我記得在英鎊狙擊戰中,杠桿倍數在20倍。巴菲特雖然在部分投資品種上發生過較多的浮虧,但巴菲特大虧的事情一次都沒有發生過,而索羅斯卻經常大虧。在1987年前後,索羅斯做空日本股市,做多美國股市,結果方向正好做反了。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索羅斯對香港的形勢發生了誤判,結果香港政府入市幹預,索羅斯巨虧離場。但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令索羅斯損失慘重,量子基金由此一蹶不振。2000年,量子基金失去了全球規模最大對沖基金第一的寶座,一年的時間內基金凈損失100億美元,縮減至40億美元規模,由於巨額損失,當時的幾位量子基金的主要負責人均引咎辭職。索羅斯旗下的量子新興增長基金和量子基金合並成為今天的量子捐贈基金。在當時致以股東的信中,索羅斯稱,合並基金的決定是為了使之成為”低風險、低投機性“的對沖基金。2008年第二季度,量子基金大舉買進雷曼兄弟,共購入947萬股,占到雷曼兄弟當時全部股權的1.4%,這筆投資共花費了約3億美元。

對於普通的投資人,根本沒有可能用幾十倍的杠桿來賭一個國家貨幣的升值或貶值。而且我估計絕大多數投資人,寧可讓巴菲特式的人來管理自己的資金,取得略低的回報但冒非常小的風險,投資有安全邊際,而不是讓索羅斯來賭。

索羅斯這個人最大的可取之處就是承認自己經常犯錯,這和中國那個張化橋一樣(老張除此之外就沒什麽可取之處了)。我個人更喜歡羅傑斯,年青時拚命工作,不與道德上有問題的人合夥,不為錢犧牲一切,不到40歲就退休(這和林奇一樣)。

投資領域是基本上沒有什麽投資大師的,更沒有哪個人值得崇拜,崇拜一個人,就決定了基本不可能下決心超越這個人。凡是被媒體廣泛報道的人,基本上都是被高估的,並且背後有其他的故事。就比如賣禇橙的那個禇時健,如果不仔細了解,恐怕只知道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從監獄出來的成功故事,但我稍微看了幾百字,發現他根本沒有服完刑,而是保外就醫。另有人提示說,他種橙子的背後,還有之前大力培養、提拔的擁有較多社會資源的幾個徒弟的大力支持。普通人七十多歲種橙子試試。

如何看待國內不少投資人士在A股市場取得的驕人業績?

一是看這些業績是不是真的。很多人宣稱自己取得了暴利,下一步是希望發私募,甚至是為了搞詐騙。

二是這些投資人年齡多大?有沒有經歷過一次完整的牛市和熊市的循環?一個不到30歲的人,靠三五只股票,在兩三年內翻倍再翻倍,這樣的案例在股市的歷史中不計其數。地球的歷史上,夜晚飛過的流星應該有數百萬,但穩定地每天東升西落的,只有太陽。穩定性很關鍵,美國知名基金經理米勒曾連續大概13年跑贏標普指數,結果2008年大虧。保爾森在2008年和2009年大賺,結果黃金崩盤後業績就不行了。英國的那個有歐洲的林奇之稱的人,退休後又在香港重新做中國股票的投資,失敗退出。

三是中國人這麽聰明,投資領域其實很簡單,中國還是有成百上千非常成功的投資者。不過他們使用的方法對投資人最有價值,因為顯然不可能向他們借錢,或取得他們的捐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77

大量閱讀背誦 謝金河掌握國際趨勢 每天抄關鍵5數字 數學中段班變財經大師(118-119)

2014-11-10  TWM
 
 

 

《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透過閱報、抄筆記,以及每天看五個關鍵數字的習慣,讓他從一個數學不好的學生,蛻變成能抓住國際市場脈動的財經趨勢大師。

撰文‧鄧麗萍

無論是寫文章、演講或主持節目,謝金河對於各種總體經濟、股市重大事件、企業營運等關鍵數據如數家珍,對「數字」有超強記憶力。

但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其實謝金河並非天生的數學高手。

「我數學從來沒有好過!」謝金河回想起在政大企管系修會計學時,從初會到管理會計、成本會計,每個學期考試都僅六十五分,低空飛過。熱中於政治和社會批判的他,在《財訊》雜誌工作的初期,對股市也是興趣缺缺。

由於工作所需,謝金河必須接觸股票,加上當時正撰寫碩士論文,靈機一動,以「台灣證券發展史」為題,到圖書館把《經濟日報》、《工商時報》舊報紙翻出來,從台股一九六二年開市看起,讀完之後,不僅嫻熟台灣證券發展史,也打通投資的任督二脈。

寫出夠力文章

台股收盤就動筆,累積十多年功力「對數字精準,能讓你更有效率。」二十多年來,謝金河投資眼光精準,累積高額資產,靠的就是閱讀各種數據,培養出對數字的超強記憶力和詮釋力。

每天早上起床,謝金河會先花半小時看美國CNBC(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新聞,再把彭博的資料看一遍,掌握所有重要的財經數據、做好筆記。其中必看五個關鍵數字,包括美元指數、道瓊指數、美國公債殖利率、油價、金價。

「有了這些背景資料,看新聞就知道怎麼回事了。」謝金河舉例,最近看到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收在三一六七點,他覺得似曾相識,去查資料發現,二○一三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收在三一六七.○八點,再看一二年最後一天收盤,竟也是同樣的數字,「三一六七是新加坡的魔術數字」,這意味著新加坡股市連續三年都停在原地。

謝金河表示,每天持續觀察,心中就會有個基準數字,當它出現變化時,就能注意到。他打個比方說,過去上海交易所每日成交量僅五百多億元人民幣,但七月起交易量卻驟增至二千多億元人民幣。

「從量的變化,可以看出很多趨勢。」謝金河當時判斷,中國股市因「滬港通」的政策利多而熱絡起來,成交量是先行指標。果不其然,陸股在三個月內上漲逾一六%,讓他抓住中國股市上漲的契機。

剪報蒐集資訊

挖掘股票飆漲線索,培養數字詮釋力由此可見,單靠數字的記憶力,還不是投資的致勝關鍵,更重要的是,詮釋數字的能力。

如今,謝金河能夠背誦的台股代號有一千家以上,港股至少三百多家,陸股也記得二百多家。他說,今天若要查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數字,個股代號一輸入,資料就出來了。相反的,如果代號記不住,需要搜尋,就會增加一次在谷歌(Google)首頁上的時間。當資料數量很大時,浪費的時間就很可觀。

三十五歲那年,謝金河已是《財訊》月刊總編輯,同時在《財訊快報》撰寫主筆室專欄,每天寫約三千字。打從大學時代就和謝金河在社團並肩作戰的《今周刊》社長梁永煌形容,「到現在為止,台灣寫稿比老謝(謝金河)多的人,應該不多了。」謝金河勤於寫稿,中午沒吃飯,台股收盤就開始寫,一寫就十多年,在當年就已經是「喊水會結凍」的文章。

被問到三十五歲前,應該要養成哪些習慣時,謝金河認為,「起碼要喜歡閱讀。」為了做投資功課,他天天看雜誌、報紙,挖掘出哪些股票可能會漲的線索。此外,他還習慣剪報,蒐集重要資訊,坐在他辦公室旁的祕書林欣慧說,經常聽到剪報的「咔嚓」聲。

不僅如此,謝金河一邊看報,一邊在筆記本或A4紙,寫下滿滿的數字。他說,數字一定要常寫、常用,才會記得牢。「當我們把數字寫下來,透過腦袋組織解讀,數字就變得有意義。」對謝金河而言,投資的最大樂趣在於研究公司,因此,他不做金融操作如期貨或選擇權。他認為,「投資最忌卯足全力。」當槓桿控制得宜,股票下跌就下跌,只是多賺少賺,但如果連老本都押下去,風險會變得非常高。

謝金河表示,沒有人是天生的投資好手,能掌握股市脈動、趨吉避凶,祕訣在於反覆練習。他分享,以前他看到群眾都會兩腿發軟,現在演講成家常便飯。一路走來,靠的是日復一日的練習。「沒有人一開始就很棒的,都是慢慢養地成習慣。」

謝金河

出生:1957年

現職:《今周刊》發行人、財信傳媒董事長經歷:《財訊》月刊總編輯學歷:政大東亞所碩士、政大企管系

謝金河的習慣祕密檔案

好習慣:每天上班前閱讀半小時難關:經常被寫稿、開會等事務纏身養成祕訣:瀏覽關鍵數字,再手抄一遍,增強記憶力帶來最大效益:掌握市場脈動、投資眼光精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99

91歲投資大師的人生智慧:《探尋智慧:從達爾文到芒格》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81

91歲投資大師的人生智慧:《探尋智慧:從達爾文到芒格》
作者:五花王


互聯網思維被批評的一個理由就是“人不可能靠思維獲勝”,實際上真正導致差別的很可能是思維。地球太危險世界太複雜,所以長期的進化使得人們把自己的思維和處事的方法不斷地模式化,如果你能夠見多識廣(獲得高級模式)、不斷“叠代”(進化模式)、遵循理性(基於邏輯使模式可靠),事實上是能夠大概率上勝出的。

這也正是芒格思想的一個核心,芒格建議:

首先,熱愛自己的事業和珍視自己的信用;其次,善於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無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再次是遇到重大挫折能夠重新振作,此外要學會逆向思考,保持“好奇、專註、持之以恒和自我批評”,最後才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不斷進步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法。

說到枕上,我床頭放著的《Seeking Wisdom:From Darwin to Munger》(《探尋智慧:從達爾文到芒格》)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

實際上,此書可以說是芒格老先生廣為流傳的兩篇文章《人類誤判心理學》和《查理·芒格的問題清單》的拓展版和正式出處。本書的前三部分,其基本主題便是人類誤判心理學;而第四部分則是改善思維模式的工具,以及著名的芒格清單。

什麽因素影響我們的思維?

芒格並不否認達爾文對其思維方式的影響,他很多次公開推薦《自私的基因》,便是一個例證。相信諸多讀者都有體會,所有的事業都殊途同歸,最終決定成敗的正是你的思維高度和思維模式。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人的思維進步要受到自身生理解剖結構的限制。《探尋智慧》的作者皮特·貝弗林認為,人類的神經連接結構限制了人類思維的延展性。作為長期進化的結果,人類的大腦並不是像計算機程序那樣按照嚴密性和邏輯性來運作的,而是一個按照各種模型來進行選擇的體系。

為什麽各種“二代”在社會中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除卻有形的“遺產”,哈耶克所謂的“默會知識”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首要的:因為他們從小就從成長環境中習得了如何處理金錢、權力和知識的行為模式(一種被驗證為更優的模式),這是出身窮苦的同齡人所無法企及的。

為什麽我們總會做傻事?

貝弗林把人類產生誤判的原因分成了三個領域:誤判心理學、誤判物理學和誤判數學。這些因素在脫離實際情境,放在紙面上來看時,有些顯得非常荒謬,但在投資實踐中,卻是我們常常難以避免,甚至發生之後還不自知的。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盡管本文的作者和讀者很多都受過高等教育,但我們的數學能力並沒有我們自以為的那麽好。或者換句話說,數學考試可以考高分,和你的數學能力是兩碼事。

由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大多數人對超乎日常經驗和知識的大數字是沒有正確概念的。2007年的一篇新聞有以下描述:“‘就這種紀念金磚,拿100塊’,一位上北京購物的煤老板徑直對黃金店里的服務員說,服務生起初以為這位其貌不揚的客人在開玩笑,直到這位煤老板把包里的現金拿出來,店主才慌忙調貨,滿足了煤老板的心願。”這篇新聞的毛病在哪?就算是50克一塊的金磚,以當年200元的金價,也要10000元一塊,而100萬元的現金重約11公斤,可以塞滿一個拉桿箱。如果是500克的金磚,那就更不得了了。

另一個我們非常缺乏模型經驗的領域是概率和統計學,特別是關於投資收益的數學期望和平均值的假象。關於投資收益的數學期望,撒普在《通向財務自由之路》有詳盡的剖析。簡而言之,我們經常高估那些小概率但回報高的賭註的勝率。在人的一生中,我們要面對大量充滿不確定性的決定和選擇,這些都算是一次性的,無法重複地賭博。人的生活,可以說就是一系列賭博的連續集合,我們必須建立起期望價值的概念,這樣才能避免把每一次選擇都變成俄羅斯輪盤賭:用生命為賭註去博一點點收益。

即使概率有利,我們也不應當承擔無法承受的風險:無數“黑天鵝”事件已經告訴了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當損失發生之後怎麽辦?指責和抱怨恐怕是最壞的選擇。亨利·福特有雲:“不要埋怨,而要彌補。”當你犯錯,重要的是在系統里添加可以預防你再次犯錯的因素,懲罰於事無補。

此外,投資者最重要的是理解複利、指數增長和金錢的時間價值,這樣你才不會幻想每個月都翻番,也不會相信在GDP增長7%的時候,還有制造業企業的ROE能維持每年51%的水平。股神遍地之後,對應的九成九是一地雞毛,這就是均值回歸。而在正確理解了複利之後,你會對固定收益市場和資金成本有全新的認識——不過假如大家都能認識到這點,想必奢侈品這個行業也就不再存在了。

我們怎樣才能減少誤判?

查理·芒格建議,當面對一件困難的事時,先小試牛刀,如果難度很大就選擇放棄。要想安穩而又幸福富足地生活,你需要明智的判斷,秩序感和對自我行為的嚴格約束。

芒格給出了幾點建議,雖然未免有些“雞湯”嫌疑,但卻平實,且常常被人忽視。首先,熱愛自己的事業和珍視自己的信用;其次,善於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無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再次是遇到重大挫折能夠重新振作,此外要學會逆向思考,保持“好奇、專註、持之以恒和自我批評”,最後才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不斷進步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

實際上,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與自己的缺陷糾纏不清,以至於自己的優勢項目被完全抵消。在這一點上,芒格和巴菲特的建議都是: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的邊緣在哪里,哪些是你自己能夠理解的,哪些是你不能理解的,然後堅持在這個範圍內活動,發揮你自己的特長,避免涉足自己的局限,成功總是優勢帶來的。

不做傻事的所有前提,歸結到底就是認識你自己。




來源:美股IP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28

偉大的交易大師索羅斯宣佈退休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5714598

84歲的索羅斯今天在達沃斯宣布退休,退出投資管理領域。這是一位傳奇大師,老了終於說出皇帝的新裝,記住他的一句名言吧:“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

【索羅斯生平大事記】
1930年8月12日:猶太人、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
1952年:取得倫敦經濟學院哲學學士學位
1953年:進入金融業,從事黃金等商品和股票的套利活動
1956年:到紐約從事交易員,負責買賣股票
1969年:為投資管理公司Arnhold & S. Bleichroeder成立Double Eagle Fund
1973年:與助手羅傑斯離開Bleichroeder自立門戶,創立索羅斯基金管理
1979年:成立首個基金會──開放社會基金(Open Society Fund),當時其身家約2,500萬美元
1988年:聘請德魯肯米勒處理日常交易,索羅斯專註打理慈善工作
1992年:打賭英鎊貶值,獲利10億美元
1997年:狙擊泰銖及港元,引發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進軍俄羅斯進行投資
2000年:德魯肯米勒在科網泡沫中損手後離職,索羅斯其後把更多資金交托組合經理管理
2007年:美國次按危機加速惡化,索羅斯回巢坐鎮,同年量子基金回報達32%,○八年再錄得8%回報,跑贏整體基金業平均跌19%的頹勢
2011年: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占第46位,身家達145億美元。突然宣布“金盆洗手”,結束逾40年的對沖基金經理生涯
2012年,做空日元,至少賺10億美元

索羅斯:人的不確定原則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4147476
【投資經典】索羅斯投資啟示36條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1981913
索羅斯:我是哲學家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1409971
巴菲特和索羅斯23個制勝投資習慣http://xueqiu.com/2164183023/30592728
【反思】索羅斯的試錯與波普爾的證偽http://xueqiu.com/2164183023/30171265
索羅斯的反射理論http://xueqiu.com/2164183023/29590243
索羅斯的反射理論和投資哲學http://xueqiu.com/2164183023/29353996
索羅斯:真正好的投資都是無聊的,正確時能賺多少、錯誤會虧多少http://xueqiu.com/2164183023/29292019
華爾街人必讀的22本書:金融煉金術http://xueqiu.com/2164183023/29287734

更多精彩請訪問 紫金港資本 http://www.goldportcapital.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23

109歲投資大師歐文·卡恩:抵禦快錢誘惑! 金石楊天南

http://xueqiu.com/1175857472/37137943
2015 -02-27 新財富雜誌

北京時間2月27日凌晨消息,以在1929年股災中做空股票大賺一筆而聞名的逆向投資者歐文-卡恩(Irving Kahn)週四逝世,享年109歲,他給「長期投資者」賦予了一種新的含義,在華爾街留下了自己的印記。《投資大師歐文·卡恩:太陽會為你辦妥一切》為第一財經日報2013年01月的舊文,重新編譯,以此悼念!

  作為華爾街最年長的股票經紀人,卡恩認為,投資就是回歸本源,因此他對農業股的興趣濃厚,一直持有種子和除草劑巨頭孟山都公司的股票;此外在過去兩年裡,卡恩每個季度都不斷加倉中國高科技元器件製造商南太電子公司、花旗集團和紐約時報集團這三個公司的股票

  作為一名保守的投資者,卡恩每一筆投資年限至少是3年,有的甚至長達15年,直到股票的價值回歸。此外,卡恩在投資的過程中從不借錢投資,因為「如果手頭現金充足,即使在某筆投資上犯了錯誤,也不用太擔心」

  剛剛度過107歲生日的歐文·卡恩(Irving Kahn)是華爾街最年長的股票經紀人,擁有84年投資經驗的他也是碩果僅存的直接受教於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投資大師之一。

  雖然卡恩的聽力和視覺都已經衰退,但他依然保持著對市場的好奇心。目前,他仍在自己創建的家族式資產管理公司卡恩兄弟集團(Kahn Brothers Group)擔任主席的職務,負責把關旗下8億美元資金的投資決策,並代表公司客戶關注年輕投資經理的每一筆交易。

  據《巴倫週刊》報導,投資者如果在1978年向卡恩兄弟投資100萬美元的話,如今這筆資金已經上漲至4000萬美元。

  格雷厄姆門徒

  與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樣,卡恩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遇到了他一生中的良師益友——格雷厄姆,只不過他比巴菲特要早20年。

  1928年,年僅23歲的卡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廳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為一家名叫哈默爾施拉格·博爾格(Hammerschlag,Borg &Co.)的小公司當跑單者(runner)。然而在交易大廳只幹了一週,卡恩就覺得自己身邊都是一群「瘋子」,於是央求調往研究部門。

  當時,卡恩還利用晚上和週末在一家大型券商H。亨茨公司(H. Hentz &Co)兼職。工作之餘,他經常在公司位於曼哈頓的辦公大樓裡閒逛,好奇地敲開那些依然燈火通明的辦公室大門。

  有一次,公司的一位審計員開門接待了卡恩。他那裡正好有公司主要的損益分類賬目,卡恩問能否看一下。其中有一組賬目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連串幾乎從來沒有虧損過的投資交易,都在「本傑明·格雷厄姆聯合賬戶」的名下。卡恩對如此謹慎而收益豐厚的交易記錄感到十分驚訝,於是開始探訪格雷厄姆這個人。

  不久之後,毛遂自薦的卡恩成為格雷厄姆的助手。白天,他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Graham-Newman Corporation)位於棉花交易所的辦公室上班,下午他又和格雷厄姆一起乘地鐵到哥倫比亞大學,為後者在商學院聞名遐邇的課程提供協助。

  通過格雷厄姆「現身說法」式的教導,卡恩很快開始接受價值投資的理念。1929年,認為股市早已瘋狂的卡恩,在當年的7月份開啟了自己的第一筆 交易,做空了一個名為馬格馬銅業公司的股票。1929年10月24日,著名的「黑色星期四」不期而至,股市開始瘋狂下跌,而卡恩的投資生涯卻獲得了一個完美的開局。

  抵禦快錢誘惑

  卡恩是一個對格雷厄姆提出的「淨流動資產價值」(Net-Nets)概念的嚴格實踐者。所謂「淨流動資產價值」是指對普通股,根據盈利和紅利計算出來的價值或者市場價格比淨流動資產價值要小,那麼這種股票就值得投資。從長期的經驗來看,通過這種選股方法,投資許多企業幾乎可以肯定在一定的時間段內盈利。

  在這一方法的基礎上,卡恩所做的只是去研究資產負債表就可以了。然而,僅憑藉這一看似簡單的方法並不能成為卡恩獲得成功最重要的理由。

  有人說,卡恩身上還集中體現了格雷厄姆1949年經典著作《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中闡述的投資美德。這種美德正如巴菲特在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第四版的前言中說到的那樣:「投資成功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尋常 的經濟眼光,或是內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資決策時的正確思維模式,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緒破壞理性的思考。」

  不過卡恩還是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格雷厄姆。他認為自己從格雷厄姆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抵禦賺取快錢誘惑的能力:「在大多數時候,格雷厄姆對這種快進快出的賺錢方式都不為所動。除非他認為這筆投資的賺錢幾率要大大高於虧損幾率,否則他不會下手。」

  作為一名保守的投資者,卡恩每一筆投資年限至少是3年,有的甚至長達15年,直到股票的價值回歸。此外,卡恩在投資的過程中從不借錢投資,因為「如果手頭現金充足,即使在某筆投資上犯了錯誤,也不用太擔心」。

  嚴於律己是卡恩獲得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因素。除去突然要見醫生或是患上重感冒,在卡恩107年的漫長記憶中,他沒有翹過一天班。只不過,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他每天的工作時間已經很有限。

  隨著時代的變遷,卡恩的投資方式出現了一些改變,因為他發現現在的市場中,符合格雷厄姆「Net-Nets」財務標準的公司已經越來越少。不過,卡恩相信:「對耐心的投資者來說,如今的市場環境要好得多。因為20世紀20年代及30年代初,當時的企業財務披露制度還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擁有證券 的那些傢伙知道的企業內情比你多得多。」

  卡恩指出,投資就是「以正確的理由做正確的事」,只要避免「進入自己不瞭解的領域」,個人投資者依然有很大機會可以擊敗專業投資者,尤其是專注於投資小市值股票的話。

  喜歡農業股

  卡恩對一切事物,尤其是對科學的興趣是他投資靈感的來源。例如他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清潔水資源的問題,而這令他非常看好通用電氣旗下的污水淨化設備生產商奧斯莫尼斯公司(Osmonics).卡恩還認為,投資就是回歸本源,因此他對農業股的興趣濃厚。正如他所說的,「太陽會為你辦妥一切。」在近期接受媒體採訪時,他就表示他一直持有種子和除草劑巨頭孟山都公司(Monsanto)的股票。

  此外,卡恩還對外界宣稱他最喜歡的股票還有在香港上市的中國高科技元器件製造商南太電子公司(Nam Tai Electronics).

  根據2011年以來卡恩兄弟公司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的持倉報告,卡恩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每個季度都會不斷加倉南太電子公司、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和紐約時報集團(New York Times Company)這三個公司的股票。

  Related卡恩小檔案

  1905年12月19日,作為東歐的猶太移民後代的卡恩出生在紐約市。他的父親在愛迪生把電力帶入曼哈頓之後,進入照明燈具行業,母親則經營著自己的襯衫生意。

  1923年,卡恩從德威特克林頓高中(DeWitt Clinton High School)畢業後進入紐約城市學院學習(City College of New York)。在未完成學業的情況下,他就開始在華爾街身兼三職,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大蕭條」前幾近瘋狂的股市。

  在拜格雷厄姆為師之後,卡恩不僅完成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碩士課程,並協助格雷厄姆和戴維·多德(David Dodd)出版了價值投資的經典之作《證券分析》,他還在格雷厄姆的課程上遇到了後來與他相伴近70年的妻子露絲(Ruth).格雷厄姆於1956年正式退休,卡恩也結束了自己長達27年的助理工作。此後,他又在亞伯拉罕公司(Abraham &Co.)度過了20年的光陰。1978年,已經年過古稀的卡恩與自己的兩個兒子艾倫(Alan)和湯姆斯(Thomas)一同創建了卡恩兄弟集團。

  如今,卡恩已經度過了107個春秋,他每天早晨還能自己刮鬍子,能自己洗浴,甚至每天去上班。除了1996年,妻子的去世給他的精神帶來巨大的打擊之外,他一生中從未生過威脅到生命的疾病。科學家對如此驚人的長壽的解釋是,富足的生活能為他提供專職陪護對卡恩的健康生活有所幫助。另外,他一向以來的低調生活也是一部分原因。

  不過卡恩認為:「長壽沒有秘訣,這是老天爺給的。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死於一種本可以避免的毛病,這個毛病就是不夠理智,缺乏控制自己衝動的能力。」

  卡恩並不擔心死亡,他假設這會發生在睡夢之中。相比於死亡,他更擔心智力的下降,這也是他每天堅持讀三份報紙並觀看有線電視所有節目的原因。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06

北京專訪》 趨勢大師給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大預言 約翰.奈思比:小康社會美夢必會成真!

2015-05-11  TWM  
 

 

國際知名的未來學大師約翰.奈思比堅持要和妻子桃樂絲.奈思比一起受訪、拍照;他說,過去幾年,他和妻子共同走遍了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鄉村,才敢大聲地確認,中國的小康之夢必會成真。

撰文‧楊紹華

四月九日傍晚,由於塞車嚴重,我們比原定時間足足晚了半個小時才抵達約定的飯店咖啡廳;傍晚時分了,偌大的咖啡廳裡沒有別人,只有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和桃樂絲.奈思比︵Doris Naisbitt︶這對銀髮夫妻靜靜坐著,各自看著手中報紙。

直到發現我們,夫妻倆同時起身:「你們好啊!這趟旅程還順利嗎?」兩人主動迎上前來熱情問候。在中國北京,這對來自西方、享譽全球的知名未來學者與暢銷書作家,卻像主人接待遠來訪客似的,沒有架子、沒有久候的不耐,反而忙著請店員為我們送上咖啡。

在中國,「接地氣」是個讚美詞,代表深入民間、了解民間疾苦、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北京城裡像是東道主的奈思比夫妻,顯然已經百分之百的接地氣了。

「未來學不是憑空幻想未來,我們的工作是盡可能地蒐集當前發生的事,從各種現象與事實去連結、推演未來趨勢。」奈思比解釋了「接地氣」的重要,「所以,我們夫妻倆才得一天到晚跑到中國各個城市與農村啊!」一九八二年,奈思比完成了︽大趨勢︾一書,全球暢銷一千四百萬冊,這是累積了十年「接地氣」的成果,精準預言了全球化與網路時代來臨。

二○○九年,他和桃樂絲以同樣的實地研究精神完成了︽中國大趨勢︾,兩人在○六年於天津財經大學設立了中國研究院,聘請多位本地年輕人,甚至也在天津置產。

在○九年的︽中國大趨勢︾一書中,奈思比與桃樂絲提出了中國新社會的模式,如今看來,正吻合著當前中國政策方向。像是「『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結合」,符合國家主席習近平「回應民間需求」與「支持民營企業」的指示;此外,他當時更預言中國即將加速「融入世界、影響世界」,也與眼前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等戰略相互呼應。

去年底,奈思比和桃樂絲完成新書《大變革》,書中仍有專章探討中國的未來,那麼,他們如何分析中國未來五年的社會與經濟趨勢?維持一貫風格,這對夫妻從十足「接地氣」的故事說起。

五年後的經濟:消費帶動,內需市場崛起「不久之前,我們走訪了一個北方農村,遇見一位非常開心的老農夫。」桃樂絲笑著回憶:「讓這位老農開心的事情,在我們看來好像沒有什麼:他拿到了這輩子第一筆社會保險金,金額大約只有一百歐元(折合新台幣約三千元)。」一百歐元,的確不是能讓城市居民開心太久的數字,「但對農村居民來說,這給了他們一份從來沒有過的安定感,彷彿未來不必再把辛苦賺來的每一分錢都存起來,」奈思比解讀:「他們,開始更樂意去消費了。」已經啟動研擬工作的「十三五︵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畫︶」,其終極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民生問題環節,政策重點包括解決環境汙染、醫療資源缺乏與教育機會不均等,並且改善日益惡化的貧富差距現象。

在奈思比的解讀中,這些目標的實質效果,是透過一個安定感提升的環境,讓人民的消費意願及能力提升,「也就是說,中國的內需市場將會快速崛起。」內需,不只是經濟政策的目標,奈思比與桃樂絲認為,一個壯大的內需市場,甚至已形同是中國的國家戰略目標;這一方面,他們是從中國經濟未來的難題說起:「這個國家未來五年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於內部,而是外部的經濟環境。」過去三十五年,中國的發展模式是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為成長動力,○八年金融海嘯發生後,中國經濟動能明顯受到歐美國家景氣牽制,「依我看,世界經濟仍然存在難以修復的大問題!」奈思比暫時岔開話題:「希臘倒債危機的影響會比大家想得更嚴重;法國、西班牙也有可能隨時發生債務或經濟危機,一旦出事,就會演變成全球性的經濟風暴……。」奈思比的表情愈來愈凝重,桃樂絲則說出了結論:「所以,中國正在想盡辦法,與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經濟脫鉤!」作法有兩個;其一,打造一個能與西方抗衡的國際經濟圈。

奈思比與桃樂絲的新書《大變革》有一個副標題:「南環經濟帶(包括亞洲、南美及非洲的新興經濟體)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完稿時間是在去年年底,當時,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尚未在世界各國引起風潮,但書中已預言中國將以大規模的結盟方式,在地球上打造另一個足以和歐美國家分庭抗禮的新興經濟帶。

五年後的社會:政策開放,企業活力躍升第二個作法,就是改造中國本身的經濟結構,從出口製造導向,轉骨為內需消費導向。

「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改革,某種程度上,需要的是政府放下權力,大舉開放,用市場機制刺激民間的活力。」奈思比說。而他也樂觀地認為,「中國有能力完成這項工程。」他的樂觀,首先來自於領導者。「我拜訪過很多人,從官員到市井小民,他們對現在中國領導者的看法很一致……,」說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評價是「話不多,但執行力超強﹂;論習近平,「很多人告訴我,他是一位很強悍的人,如果情勢需要,他甚至願意犧牲經濟成長率的數字也要完成改革。」聊完高高在上的大官們,桃樂絲開始談民間活力。在我們來訪前的兩天,這對夫妻正好與一群年輕的中國新創企業家聚會。

「他們的想法太特別了,滿腦子天馬行空的怪點子,比如說,有人提到想做一個App,叫作Mobil Sh……,」桃樂絲忽然要求我暫時關掉錄音機,以免錄到從她嘴裡說出的不雅文字;總之,那位年輕人想做類似「行動廁所」的服務,「就像Uber是找車主提供服務,他想盡量結合城鎮裡願意配合的民宅或商家,提供出借廁所的服務。很搞笑,但不能否認,他們真的充滿創意。」從現況來看,釋放民間活力與政府開放市場的能量已初步展現,最明顯的例子即是熱到發燙的中國股市。

然而,對於陸股泡沫化的質疑聲音也已愈來愈多,有人擔心這一輪中國拚內需的結果,會如同一九八六年到九一年發生在日本的「平成景氣」,成為長期陷入泡沫化的起點。

當時,日本的情境與目前的中國頗為類似,同樣處在改變成長模式、開放國內市場、融入國際社會的初期,大量內需型的公共投資與消費快速成長,建構了為期五年的內需擴張,但期間幾度對於利率及匯率的錯誤調整,導致了資金浮濫及泡沫瞬間破滅的硬著陸結果,引發九○年代以後的日本失落二十年。

對於這樣的潛在危機,奈思比則認為,關鍵還是在於決策者的態度。「這個國家的特色之一,就是領導人勇於認錯,能夠快速修正。」他分析中國過去三十五年來的發展過程,「你會發現,他們的特點就是不斷修正、認錯,然後分析、調整,再往前走。」簡單說,一個具有彈性且即時反應的決策過程,也是奈思比看好中國未來的原因。

五年後的地位:更加成熟精練的經濟體整體而言,對於中國未來的經濟面貌,奈思比與桃樂絲是用「更加消費導向」來形容,對於民間與社會氛圍,則是「更具開放活力」;至於二○二○年中國整體情勢究竟會和現在有何不同?兩人想了一會兒,桃樂絲給了答案:「它會是一個『更加成熟精練』的經濟體。」他解釋,在國際間,中國正在快速學習和世界溝通,「五年以內,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會比現在大幅提升,成為一個成熟的國際社會成員。」在國內,一個以提升人民生活為目標的經濟方向,也會讓這個國家走向真正的富裕社會。

「所以,你問我二○二○年中國的小康夢會不會成真,我的答案是,絕對會的︵Absolutely︶!」奈思比肯定地說。

約翰.奈思比(右)

出生:1929年

現職:暢銷書作家、管理學家、未來學家經歷:IBM董事長特助、美國教育部副部長(甘迺迪政府時代)學歷:哈佛大學、康乃爾大學政治學學位

全球大變革:

南環經濟帶如何重塑

我們的世界

作者:約翰‧奈思比、桃樂絲‧奈思比

出版︰天下文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18

“大師”王林:“活得好好的”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467

資料圖片:王林的個人寫真《中國人》封面。 近期,一些名人的拜訪將“氣功大師”王林重新暴露在公眾的聚光燈下。 (新華社記者 程迪/圖)

王林“大師”回來了,而且安然無恙。

近日,一條《“大師”王林常住深圳廣東落馬高官曾當眾跪拜》報道,將淡出兩年的王林重置於公眾視野。報道稱,兩年前因身陷“非法行醫”輿論風暴不得不避走香港的王林,奇跡般全身而退,兩年來“活得好好的”。

不過,困擾王林的恐怕還不止“名聲問題”:因涉多起債務糾紛,他位於江西蘆溪的“王府”兩度被債主圍堵,王林本人多數時候則在深圳生活。

萍鄉衛計委:未發現王林“非法行醫”證據

人民網報道,2013年7月,因被曝出與政商界和演藝圈多位知名人士合影,“氣功大師”王林引起廣泛關註。據報道,無行醫資質的王林擅自行醫,並收取高額費用。

王林通過香港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王林寫真》一書中,記載了不少他“妙手回春”的神奇故事。他自稱可用氣功治病,曾給五萬人看過病。

據了解,王林的治病對象非富即貴。

2013年7月28日,央視《焦點訪談》以《“神功大師”的真面目》為題聚焦王林。節目中,江西省蘆溪縣衛生局工作人員表示,王林並未辦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不具備行醫資質。之所以未查處其非法行醫行為,是因為外人進不去他的“王府”,而且他沒有開門診對外營業,衛生局無從得知王林是否給人看病。

2013年7月,王林被指涉嫌“非法行醫”,江西萍鄉市蘆溪縣稱成立專項調查組進行徹查。

時隔近2年,近日,萍鄉市衛計委表示,經排查,未發現王林“非法行醫”的有效線索和證據。

2015年7月3日,萍鄉市衛計委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蘆溪縣衛計委2013年7月29日成立專項調查組,在全縣範圍內啟動了調查工作。在全縣11個鄉鎮、138個行政村、198個衛生室進行摸排,未發現有群眾經王林用氣功治過病;對瀘溪縣所有的10家醫療機構進行排查,未發現王林在縣內醫療機構坐過診;到瀘溪縣的醫藥公司調查,未發現王林有藥品或者輔助醫療設備的采購記錄;走訪王林附近30戶居民,並到縣電視臺、縣城管局、縣工商局等單位進行調查了解,確定王林未在瀘溪縣轄區內掛牌開設醫療門診或者擺攤設點,也未進行醫療廣告宣傳。

上述負責人介紹,王林非瀘溪戶籍,居無定所、行蹤不定,在蘆溪居住的時間極少,因此,在無群眾舉報且未發現其掛牌營業的情況下,未能發現其開具處方、銷售藥品、發功治病等“行醫”的有效線索和證據。萍鄉市衛生監督所也督促轄區其他區縣進行調查核實,未發現王林開具處方、銷售藥品、發功治病等“行醫”的有效線索和證據。

資料圖片:央視報道的王林表演“神功”的視頻 (央視/圖)

“非法持槍”?未有調查結果

據《新京報》報道,除涉“非法行醫”外,王林還被指“非法持有槍支”。

據王林弟子鄒勇透露,王林家中私藏槍支,曾外出打野鸕鶿。據稱,王林持有的是一支5連發來複槍。2011年,曾有人目擊王林在蘆溪“王府”後院,持槍打鳥。

2013年8月1日,蘆溪警方認為“王林非法持有槍支案”符合立案條件,決定立案偵查,辦案機關為該縣公安局治安大隊。此後,記者曾多次致電蘆溪縣公安局和萍鄉市公安局追問進展,但對方始終稱“在調查中”。

2014年10月,王林對媒體稱,“捏造說我家里有什麽槍支彈藥,全是斷章取義,捏造事實,司法系統早就撤案了。”但在今年5月,蘆溪縣公安局長盧政武卻否認撤銷該案。

2015年7月7日,新京報記者致電萍鄉市公安局詢問案件進展,一負責人稱該案仍在調查中,並稱目前尚無調查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560

历史上投资大师是如何抄底的 金石杨天南先生

http://xueqiu.com/1175857472/50867161

来源 | 腾讯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 | 风生

导语:面对全新的局面,下半年应持怎样的操作思路?进场抄底还是淡定观望?

周 三截至收盘,沪指跌5.9%报3507.19点,深成指跌2.94%报11040.89点。创业板指涨0.51%报2364.05点。进场抄底还是淡定观 望?被誉为“股神”的投资大师们在面对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时,有人通过勇猛抄底一战成名,积累巨额财富,也有人抄底抄在半山腰,经历惨痛头破血流。看看大 师们的经验教训,投资者或许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股神”——巴菲特


抄底名言:

股市大涨时反贪,及早退出股市;股市大跌时反恐,趁机抄底捞便宜;大跌大买,越跌越买,而不是割肉离场。

抄底战役:

巴菲特一生经历过四次股市暴跌,分别是1973、1987、2000、2008年。每次股市暴跌前一两年,巴菲特就提前退场,根本不参与最后一波行情,而是冷眼旁观其他人在股市中搏傻。等股市跌透了,他再悠然自得地大规模进场,一一捡拾原先看好的股票。

以 1987年股灾为例,当8月到1987年10月暴跌36%这一次股市跌得快,反弹也快,结果巴菲特只能遗憾没有时间“让子弹飞”。面对暴跌匆匆而来又匆匆 而去的投资机会,巴菲特仍然非常淡定,因为他相信下一次机会还会来,只要耐心等待。这次巴菲特得到的启示是:有时暴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让你无法抓住抄底 良机,对此同样要淡定,不要因为试图把握住每一次机会而自责甚至投资行为失控。

暴跌后第二年机会来了,巴菲特开始大量买入可口可乐,到1989年,两年内买入可口可乐10亿美元,1994年继续增持后总投资达到13亿美元。1997年底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股票市值上涨到133亿美元,10年赚了10倍。

经验教训:

巴菲特在股市暴跌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条:
一是精选投资行业。只要净资产远远超过股价就买。
二是做价值波段。他首先通过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计算出每股的内在价值,然后与股价进行对比。如果内在价值大大高于股价就买,然后在股价高涨时卖出。
三是只用闲钱做投资。即使面对那些预期未来10年内能涨100倍的大牛股,巴菲特也坚持只用闲钱投资,亏了就等机会。

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


抄底名言:

股市波动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所有的大跌都会过去,股市永远会涨得更高。历史经验还表明,股市大跌其实是释放风险,创造投资的一次好机会,能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股票。但抄底并没有那么简单。与其去不断抄“底”,不断被套,不如等底部出现后再介入不迟。

抄底战役:

1987 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时,很多人由百万富翁沦为赤贫,精神崩溃甚至自杀。当时美国证券界超级巨星彼得·林奇管理着100多亿美元的麦哲伦基金,一天之内基金资 产净值损失了18%,损失高达20亿美元。林奇和所有开放式基金经理一样,只有一个选择:抛售股票。为了应付非比寻常的巨额赎回,林奇不得不把股票都卖 了。

过了一年多,彼得·林奇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害怕,“在那一时刻,我真的不能确定,到底是到了世界末日,还是我们即将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又或者是事情还没变得那么糟糕,仅仅只是华尔街即将完蛋?”

之后彼得林奇继续经历过很多次股市大跌,但仍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绩效。

经验教训:

第 一,不要因恐慌而全部贱价抛出股票。如果你在股市暴跌中绝望地卖出股票,那么你的卖出价格往往会非常之低。1987年10月的行情让人感到惊恐不安,但没 必要在这一天或第二天把股票抛出。当年11月份股市开始稳步上扬。到1988年6月,市场已经反弹了400多点,也就是说涨幅超过了23%。

第二,对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坚定的勇气。

第三,要敢于低价买入好公司股票。暴跌是赚大钱的最好机会:巨大的财富往往就是在这种股市大跌中才有机会赚到。暴跌是赚大钱的好机会。

“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

抄底名言:

第一,永远不要亏损;
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抄底战役:

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导师,证券分析之父,价值投资的鼻祖。1929年9月,道琼斯指数最高涨到381点,随后开始下跌。10月29日,道琼斯指数暴跌12%,这一天被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929年11月,道琼斯指数最低跌到198点,然后企稳反弹。到1930年3月,一度涨到286点,反弹幅度高达43%。于是许多投资者认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股市将要大反转。格雷厄姆也这样认为,于是他开始进场抄底。

他 抄的都是从价值评估上看非常便宜的好股票,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率,他还利用保证金进行杠杆操作。但股市反弹持续到4月份后又开始暴跌,道琼斯指数在 1930年下跌33%,而格雷厄姆管理的基金亏损高达50.5%。至1932年7月,道琼斯指数达到最低点41点,从最高点381点算起,最大跌幅高达 89%,而同期格雷厄姆管理的基金亏损高达78%,这场超级大熊市几乎让他倾家荡产。

格雷厄姆后来重新东山再起,写出投资圣经《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总结出一个永恒的价值投资基本原则:安全边际。

经验教训:

安全第一,赢利第二。


逆向投资怪才——比尔·米勒

抄底名言:

我经常提醒我的分析师们,你们关于公司的信息100%代表了公司的过去,而股票的估值100%取决于未来。

抄底战役:

米勒管理的Legg Mason价值型信托基金在1991—2005年这15年当中,连续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创造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基金经理业绩记录,被誉为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基金经理。然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这个荣誉就被他亲手毁掉了。

在 次贷危机中,很多原来非常优秀的公司股票连续大幅下跌,米勒认为投资者反应过度了,于是逆市买入。他本以为那次危机是一次大好的赚钱良机,结果危机却变成 大萧条之后最惨重的大熊市。虽然过去15年来他逆向操作的投资决策事后都证明是正确的,但这次却栽得很惨。米勒的股票清单就像是这次危机中的“烈士 榜”:AIG、贝尔斯登、房地美、花旗集团、华盛顿互助银行等。

2008年,已经58岁的米勒接受采访时说:“从一开始我就没能恰当地估 计到这场流动性危机的严重性”。尽管米勒以前经常从市场恐慌中赚钱,但他说,这次自己没想到危机会这么严重,基本面的问题如此之深,以至于曾贵为市场领头 羊的优质上市公司居然统统倒下了。“我还是缺乏经验”,米勒说,“每一个买进股票的决定都是错的,真是太可怕了。

经验教训:

“任何超常发挥的投资组合,在某段时间内能成功,是因为具有价格错位的保险性。市场对这个未来数的估计是错的。我们通过比较市场,对此公司的估值以及我们自己对公司的估值,用多种要素组合的方法来找出价格错位。”


金融大鳄——索罗斯

抄底名言: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抄底战役:

索罗斯1987年前认为日本股市泡沫巨大,放空日本股票,结果惨败,日本股市牛到了1989年。索罗斯在华尔街评论上鼓吹美国股市会坚挺,日本股市将会崩盘,而结果正好相反:美国股市崩盘了,日本股市却坚挺。

1987年9月,索罗斯把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从东京转移到了华尔街。然而,首先出现大崩溃的不是日本证券市场,而恰恰是美国的华尔街。

1987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道琼斯平均指数狂跌508点,创当时历史记录。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纽约股市一路下滑。而日本股市却相对坚挺。索罗斯决定抛售手中所持有的几个大的长期股票份额。

其他的交易商捕捉到有关信息后,借机猛烈向下砸被抛售的股票,使期货的现金折扣降了20%。索罗斯在这场华尔街大崩溃中,损失了大约6.5亿到8亿美元。这场大崩溃使量子基金净资产跌落26.2%,远大于17%的美国股市的跌幅,索罗斯成了这场灾难的最大失败者。

索罗斯当年的惨败原因归根结底是投机心理作祟,揣摩市场时机一意孤行的走到了巨额亏损的境地。

经验教训:

错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错误已经显而易见了还不去修正。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记住千万不能孤注一掷。对错都不重要,关键是弄错的时候你损失了多少,判断正确的时候又赚了多少。”

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菲利普·费雪

抄底名言:

要学会花很多时间来研究,并不急于买入。在一个连续下跌的市场环境中,不要过快地买入那些不熟悉的股票。

抄底战役:

1929年美国股市处在崩溃前的疯狂牛市中,但费雪发现美国许多产业前景不稳,股市有严重泡沫。1929年8月,他向银行高级主管提交了一份“25年来最严重的大空头市场将展开。”的报告。这可以说是费雪一生中最令人赞叹的股市预测,可惜的是费雪“看空做多”。他说:“我免不了被股市的魁力所惑。于是到处寻找一些还算便宜的股票,因为它们还没涨到位。”1929年10月美股突然崩溃,费雪也没有幸免于难,在股灾中他损失惨重,费雪亦血本无归

经验教训:

费雪开始明白,决定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不是当年的P/E,而是未来几年的预期P/E。他说,若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合理的上下限内确定某只股票未来几年可能的业绩,就能找到一把钥匙,不但能避免亏损,更能赚得厚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5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