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沖基金大佬David Einhorn:美聯儲在幹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953

對沖基金大佬David Einhorn在三季度致投資者信中抨擊美聯儲的政策。

Einhorn寫道:

媒體和市場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美聯儲是否收縮QE上。在八月份,舊金山聯儲發佈了一篇研究報告估計6000億美元的QE2在2010年末增加了0.13%的真實GDP(規模大約200億美元),而且這種效應在此後兩年中在消退。考慮到這一情況,美聯儲每月購買850億美元還是750億美元的債券真的那麼重要嗎?

我們仍然堅持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實際上在傷害經濟復甦。但即便QE有一些短期收益,貨幣政策當局仍然應該關注其長期損害,這可能才是更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 QE需對美國日益嚴峻的貧富差距承擔多大責任,這又會帶來多少風險?
- 美聯儲成為巴菲特口中「歷史上最大的對沖基金」後將面臨多大的系統性風險?
- 美聯儲擴大的資產負債表以及遲遲未能開始「正常化」其貨幣政策將多大程度影響美聯儲應對下一次經濟衰退或危機的能力?

沒人知道美聯儲在想什麼。在花了幾個月讓市場接受了QE將減少後,美聯儲突然認為現在收縮QE還太早。儘管經濟進展並未有明顯變化,美聯儲仍然不願哪怕收縮一點點QE。我們決定明天為經濟出一份力,為整個辦公室購買甜甜圈來提供力所能及的刺激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68

像華爾街大佬一樣打撲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677

你有收看彭博電視上週直播的「華爾街撲克之夜」?

今年參加「華爾街撲克之夜」的金融大佬有Greenlight Capital 的David Einhorn、Pine River Investments 的Steve Kuhn、Ariel Investments的John Rogers、Kynikos Associates的Jim Chanos、Gabelli Asset Management的Mario Gabelli、Skylar Capital的Bill Perkins。

這「華爾街撲克之夜」其實是一場慈善活動,而大佬們設的最低門檻是五萬美元。

看過比賽的觀眾肯定對Greenlight Capital 對沖基金經理David Einhorn的牌技讚不絕口。

David Einhorn一度是「菜鳥級」撲克玩手。2012年,David Einhorn在世界級撲克比賽中排行第三。

那他的成功秘訣呢?

1.    熟能生巧!

2004年,Einhorn開始玩撲克,他先和自己的朋友打了一年。06年步入世界級比賽,這是他「撲克生涯」中重要轉折。經過6年的「打拚」,他成了世界級別選手。

2.    步步為營!

其實,很多撲克場上碰到的問題都是很簡單的數學問題。你只要考慮的是一一你手裡的錢、你手裡的牌、你能抓到想要的牌的概率。

3.    從長計議!

一場比賽中什麼都可能發生,這就好比股票市場。但你要知道,從長久的角度來看,優質股總會佔上風。同樣,玩撲克,靠的是技術,而不是運氣。

4.    別把打牌當一回事!

放鬆!把撲克當成其他遊戲一樣來玩,來緩解華爾街一天工作帶來的壓力。「很坦率的告訴你們,我過幾天接財報忍受的壓力遠遠大於打牌」, Einhorn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73

5年漲197%——華爾街大佬Carl Icahn的「炫耀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516

華爾街最高調的對沖基金大佬之一——卡爾·伊坎(Carl Icahn)旗下的伊坎公司(IEP)公佈了今年第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57億美元,淨收益為4.72億美元。

這個成績比2012年第三季度更好,當時的季度營收為45億美元,淨收益為8400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Carl Icahn還在財報聲明中附上了這樣一個要點——如果你在2009年購買了Icahn公司的股票,那麼在全球經濟從金融危機中持續復甦的大環境下,你就能實現平均每年39%的高回報率。

作為一個著名的主動投資者(active investor),Carl Icahn表示:

「我認為目前來講,投資的最好方法就是主動投資的模式。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並完善主動投資,我也能很自豪地說我的公司也一直都受益於這種模式。」

「截至2013年10月31日,2000年初的一股IEP的價值已經上漲了1500%,平均每年回報率為22%。」

「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果從經濟開始復甦的2009年4月開始計算,投資IEP股票就能帶來總共高達347%的回報,平均每年回報率為39%。而從2009年4月至2013年9月,IEP的淨資產價值已經增長了282%,平均每年增長35%。」

下圖為IEP的股價走勢,過去5年內,其股價飆漲了197%:

此外,Carl Icahn還表示現在是他所經歷過的最適合主動投資模式的時期,有幾個原因:

1)利率處於極低水平,從而使得併購成本也相對較低;

2)要想結束高失業率、提高美國經濟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必須要對許多美國公司中的董事會進行一些改造。(主動投資即買入某公司大量股份並參與該公司的一些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886

土產大佬的困惑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
週末和幾個業外大佬吃飯,突然心生感觸。事情是這樣的,幾個大佬席間談了很多話題,但是有一個話題是反覆提及的,即資金該往哪裡投。這幾個大佬有好幾個是從地產中出來的,出來的資金量之大讓他們愁苦,不知道有什麼大體量的行業可以對接。另外還有一個大佬是這兩年從市場中減持出來的,一夜富貴,現在除了打球外,資金如何投項目也是他最頭痛的問題了。

資金的流向對市場的影響巨大,這點大家都知道,所以碼哥也很想知道實業界的人士對於目前投資的看法。交談中大家對經濟轉型的認可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到底投向哪裡還是有很大的分歧。大多數大佬對環保、現代農業以及新能源都比較看好,這不出碼哥的意料,但有一位大佬很楞,還是比較看好資源,對金礦啥的情有獨鍾。

碼哥跟他說了一下目前大宗的大趨勢,認為上游有色這些行業可能並不看好,他沉默了一會兒,冒出一句說,資源畢竟在地底下,我要是買了還踏實些,你們說的那些就算我財務投資吧,那也需要我多少要懂一些啊,否則要被騙了還不知道呢。

此言非虛。現在的狀況是不是人們不投資,而是缺少一個好的經營環境,如果要進一步轉型成功,那麼沒有一個法治保障下的環境,那估計還真不行。加上新潮行業對於這些土大佬而言的確眼花繚亂,跟著媒體,他們也有被洗腦,但都不太明白個所以然來,所以多年的經商習慣之下,他們出手謹慎是可想而知的。

前不久老看到一個詞,叫「資源錯配」。的確目前國內這種資源錯配是很厲害,大量的錢去了不該去的地方,更多的還玩起了資金借貸遊戲,這是最古老的賺錢模式,人們為什麼會熱衷於此,我想可以列一大堆原因,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這種套路模式熟練,易於理解和操作,新科技和新技術畢竟只有相當頭腦和文化的人士才會去玩,所以從這個側面我們也可以想像,新經濟的轉型遠比當年國家指揮投資地產要難得多也要慢得多。

好在現在世界變平了,信息更新的速度讓有錢的大佬們有時候也會自卑,比如會驚嘆 tesla 對行業的衝擊以及股價的飛漲,比如會驚訝於蘋果雄厚的財力和公司的地位,所以他們內心的蠢動是不可否認的。

如何讓這些土產大佬們迅速轉型,我想其實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通過資本市場的引導,如果我們本土的股市能演繹一些成功的典範出來,那其標竿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雖然前有騰訊、阿里,但是那畢竟已成巨人,未來如若有新貴出現才是轉型的頭彩。

另外,碼哥最近也翻看了兩市的股票,深感分裂,上海市場代表著一個舊時代,光看行業就覺得暮氣沉沉,而深圳市場則光看行業就有很多新物需要去理解,所以未來的市場必然是一個不斷淘汰不斷更新的市場,產業併購會層出不窮,這也是碼哥對這些土產大佬的一點建議,拿起你們的錢,去資本市場玩新東西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05

星巴克開茶吧?咖啡大佬的茶葉生意經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4/56375.html

【導讀】當咖啡店在中國遍地開花時,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卻開始將注意力轉向茶飲。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每經網(孫宇婷)的文章,對於星巴克開拓茶飲市場可能遭遇的風險,主要還是原料風險。目前星巴克茶葉從全球各地採購,而茶葉質量很容易受到諸如氣候、栽培技術等影響,這或許是未來星巴克經營茶飲面臨的最大風險。

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當咖啡店在中國遍地開花時,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卻開始將注意力轉向茶飲。

星巴克轉向背後凸顯了美國飲料市場格局的變化:2003年至2013年10年間,美國人對咖啡的消費量僅增長1.9%,而對茶葉的平均消費量則增長了22.5%。

星巴克總部在郵件回覆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全球範圍看,茶飲市場一年有900億美元商機,僅次於水,潛力巨大。據公司內部調查,美國市場的茶飲需求出現明顯增長,並日益受到大眾的青睞。

在剛剛過去的2013財年 (截至2013年9月29日),受咖啡業績持續增長推動,星巴克交出了史上最出色的答卷。金融危機後至今的5年時間裡,星巴克(NASDAQ:SBUX)股價累計漲幅超過7倍,表現不僅優於麥當勞、可口可樂等消費類股,甚至遙遙領先蘋果、谷歌等炙手可熱的明星科技股。

目前,茶飲在星巴克咖啡店的銷售比例僅為1%,它能否成為星巴克的下一個增長點?

掘金900億美元茶飲市場

1971年,成立於美國西雅圖的星巴克咖啡、茶以及香料專賣店首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儘管從名稱上看,茶亦是星巴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但42年致力於咖啡調製及零售領域,當人們談及星巴克,首先聯想到的無疑是咖啡。

據最新出爐的星巴克2013財年Q4財報,該季公司收入同比增長13%至38億美元,美國市場以及中國/亞太市場同店銷售均錄得8%的增長。2013財年,公司全年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12%,達到149億美元,刷新星巴克歷史最佳成績。

作為一隻傳統消費類股,星巴克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並不輸給當下人氣最旺的科技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計算發現,金融危機後(2009年迄今),蘋果(NASDAQ:AAPL)累計漲幅約490%,谷歌(NASDAQ:GOOG)漲逾200%,而相對低調的星巴克,5年漲幅竟達到770%。

然而,就在其咖啡事業蓬勃發展之時,星巴克突然宣佈,開始深耕茶飲市場,謀求飲料品類多元化,標誌性事件是星巴克全球首家茶吧的誕生。

對於這一決定,星巴克公司向《每日經濟新聞》解釋道,「我們看到美國市場對茶的興趣正與日俱增,在這裡,茶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日常的體驗。當前的消費趨勢也為茶飲這一細分市場提供了機遇。」

目前,全球茶飲市場有900億美元的商機,僅熱茶市場就佔了其中的四成,已有成熟飲料零售經驗的星巴克看到了潛在的機會。

10月23日,名為TeavanaFineTeas+TeaBar的星巴克首家茶飲店開張了。Teavana模式強調個性化體驗,不同於傳統茶吧。這裡除了提供多種熱茶和冰茶,抹茶拿鐵,以及起泡茶飲外,所有散茶或配製茶都可以從Teavana「茶牆」上選擇,由Teavana的夥伴(partners,星巴克對其店員的稱呼)現場沏制,或者被消費者帶走飲用。

一直以來,星巴克以販售文化著稱。在將西方咖啡文化複製到東方的嘗試中捷報頻頻,截至2013財年,中國/亞太區營收一枝獨秀,同比增幅達27.1%。這一次,其又能否成功地將東方的茶文化引入西方呢?

當記者問及星巴克茶吧與以往的咖啡店有何不同時,星巴克提到了「茶宗」的概念,星巴克稱,「不僅僅是茶道,還有茶文化的感官體驗。我們甚至將茶葉融入到門店的裝飾元素中,也將Teavana的『茶牆』融入其中,牆上展示了不同種類的優質散茶和配製茶。」

新店位於紐約曼哈頓上東區第85街和麥迪遜大道交界處,對於選址全球消費力首屈一指的紐約富人區,星巴克告訴記者,「紐約上東區有著頗具活力的藝術、設計場景,其本身也是奢侈品零售目的地,使得這裡成為星巴克首家茶吧的不二選擇。」

提前佈局 收購兩茶企

事實上,星巴克和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並非始於TeavanaFineTeas+TeaBar,早在上個世紀末,星巴克就已開始佈局茶飲市場。

自1999年收購茶葉專賣零售店泰舒茶(Tazo)品牌以來,星巴克對茶的興趣日漸濃厚。借助星巴克門店、官網以及零售商出售茶包和瓶裝茶飲,公司產品線得以擴展,也為其帶來額外的10億美元年銷售額。

為鋪平進軍茶葉市場的道路,2012年11月15日,星巴克出價6.2億美元收購了專業散茶零售商Teavana,這家兼賣茶葉和茶具的連鎖企業,在被星巴克盯上前,已擁有了近200家門店。資料顯示,Teavana銷售超過100種茶葉和相關茶製品,曾於2011年7月登陸紐交所。

為進一步瞭解美國茶葉市場整體狀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看了Teavana的招股書,從其公佈的歷年財報中可以發現:美國散茶銷量的季節性波動極其明顯,全年呈遞增趨勢,其中四季度為每年銷售的季度峰值,這與四季度美國假期數量較多成正相關。此外,在Teavana所售產品中,茶葉的毛利率最高。

在完成對Teavana的收購後,星巴克首席執行官霍華德·舒爾茨(HowardSchultz)對外透露,茶業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茶飲已到了再創新和快速發展的時機。

去年星巴克在西雅圖開設的首家泰舒茶坊被用作Teavana的實驗室,該茶坊提供超過80款不同種類的散茶、抹茶拿鐵和冰茶。

文化產業專家林瑋曾表示,星巴克把第一家具有象徵符號色彩的泰舒茶專賣店建成Teavana的實驗室,使之成為星巴克「茶文化」的用戶體驗中心,飲茶愛好者們可以在此自由搭配,DIY出真正的定製茶。這種將茶與體驗經濟密切結合的發展方向,或許就是「星巴克高端茶文化」的雛形。

在吸納泰舒茶和Teavana後,星巴克旗下茶品牌得以壯大,當嘗試向飲茶者提供優質和獨特的定製體驗時,相較行業對手,星巴克已具備了領先優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留意到,在星巴克Q4財報中,其他部門業績被單獨剝離出來,用以反映Teavana等新收購品牌的銷售狀況,該季這部分收入為1.05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02%,且大部分由新增的Teavana零售店貢獻。

星巴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過去的15年裡,Teavana的增長反映出美國人正在尋求一種更加強大的茶飲體驗。「博大和豐富的茶文化給了星巴克摸索茶葉零售足跡的鍛鍊機會,正如星巴克做大咖啡市場一樣,我們也希望為消費者營造優質的品茶體驗。」

據知名研究機構Mintel對美國茶飲市場的分析報告,「隨著茶在美國市場的普及度日益提高,也向製造商開放了一個強調茶葉天然味道、種類以及各類搭配方式的市場。通過培訓,茶商有能力將茶葉製作成為類似咖啡的優質飲料。」

即飲茶市場開始興起

近年來,美國茶葉進口量猛增,但跟全球其他地區相比,茶消費程度仍然不算高,這也為飲料企業發掘這一細分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調研機構EuromonitorInternational預計,到2017年,美國即飲茶(on-trade)消費將增長10%,至37727噸。

記者留意到,不止是星巴克,全球銷量第一的茶葉品牌立頓(Lipton)也在通過擴大旗下茶葉品類突圍茶飲市場。背靠世界最大日用消費品公司之一的聯合利華,立頓從其強大的渠道和議價能力上獲得了巨大優勢。2012年,聯合利華茶葉銷量增長了2%,達到3.85億美元。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前秘書長、現祥源茶業副總經理吳錫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和立頓袋包茶所不同的是,Teavana專注的是高端茶市場,除品飲外,亦在向消費者傳遞茶文化。類似Teavana這樣的業態,除了經營茶飲外,也供應糕點,通過增加服務延伸實現綜合運營,將品飲、體驗和銷售有機融合,使得三者互為促進。」

Euromonitor在針對美國茶葉市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即飲茶市場的興趣已蔓延至大規模的即時消費渠道。當許多消費者開始尋求碳酸飲料的替代品時,罐裝/瓶裝茶在餐飲渠道流行起來。從健康角度看,茶葉的優勢是其他軟飲料無法比擬的。為了滿足健康導向的消費者,如麥當勞這類餐飲網點已經開始供應現做的冰茶。」

談及未來茶飲行業發展趨勢,吳錫端表示,「儘管互聯網的出現催生了電子商務這樣的銷售方式,但強調溝通和交流的體驗式消費是互聯網無法取代的。」

對於星巴克開拓茶飲市場可能遭遇的風險,吳錫端指出,星巴克有多年咖啡零售經驗,服務方面沒有什麼問題,主要還是原料風險。目前星巴克茶葉從全球各地採購,而茶葉質量很容易受到諸如氣候、栽培技術等影響,這或許是未來星巴克經營茶飲面臨的最大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08

大佬戰爭:Druckenmiller叫板巴菲特,做空IB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751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Stan Druckenmiller擁有對沖基金業界的最佳投資紀錄之一,他說他正在對賭IBM的股票,因為該公司的業務將被例如雲計算的新技術取代。

Druckenmiller,現年60歲,在紐約羅賓漢投資者發佈會上接受接受彭博電視的 Stephanie Ruhle採訪時表示 

「這是我這麼多年見到的有較高概率做空投資機會之一,IBM技術已經陳舊,它正在被云技術所取代。」

由於例如雲計算等服務的增長速度未能彌補老舊硬件業務需求的下滑,IBM的銷售額已連續六個季度下滑。公司正出售盈利較低的部門,並投入現金回購股票,以幫助實現其每股盈利增長的預測。

為實現行政總裁Ginni Rometty的2015年每股調整後盈利收益達到20美元的計劃,IBM稱公司上月又增加了150億美元的回購。去年,IBM每股收益為15.25美元。IBM為企業用戶提供服務器和其他設備的硬件部門,上一個季度錄得虧損。

亞馬遜的挑戰

Druckenmiller表示他正將賭注押在亞馬遜公司(AMZN),並稱讚其CEOJeff Bezos。 Amazon的Web服務部門,將其服務器群產生的處理能力以便宜的價格零售重企業數據用戶,

Druckenmiller 稱「這正在殺死IBM, IBM公司應該把錢投資於其業務本身並接受亞馬遜的挑戰,而不是用於股本回購。」

截至昨天,IBM的股價今年迄今下跌3.9%,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26%,亞馬遜上漲47%。如果IBM在股價增幅在負值區域結束這一年,這將是IBM自2008年以來首次年度下跌。 Rometty於2012年1月接任CEO。

IBM的支持者包括億萬富翁沃倫巴菲特,他曾表示IBM短期股價的回調給了長期投資者們以較低的價格購入其股票的機會。 Druckenmiller表示,雖然他對巴菲特非常尊重,「我不認為技術是他的專業領域。他自己也經常這麼說。」

推薦谷歌

Druckenmiller描述谷歌公司為「在這個星球上最具有創新的公司」,並引用了該公司的新產品:具備網絡功能的眼鏡和自動駕駛的汽車。他說,如果誰贊同投資變革創新就應該購買谷歌的股票,而誰反對變革創新,那就去買IBM的股票。

Druckenmiller,億萬富翁喬治·索羅斯的前首席戰略家,三年前關閉上了其對沖基金公司,而現在通過他的Duquesne Family Office LLC.管理著自己的財富。從1986年到2010年,他的Duquesne Capital Management LLC 創造了年均30%的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56

寫給互聯網大佬們的一封信:營銷一定要接地氣!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8/56682.html
繁忙的互聯網大佬們:

你的市場部正在陷入怪圈:你家的文章僅在IT頻道傳播,受眾永遠是IT圈;你的市場部為了你在同行中有面子,拚命上科技媒體。

你知道別人在怎麼說嗎?

這是自欺欺人。一個產品功能的更新,妄想上升到一個影響行業的層面,在科技媒體上傳播。要知道,圈內的人都是專家,你的產品是否優秀,是否垃圾,不是你說一句就能改變他們的認知。

哎,沒有辦法,市場部每年花了大筆的錢,作為大佬的你們,IT媒體就是你們每日必逛的地方,市場部得讓你們知道銀子花在哪裡了,所以想盡辦法在你們眼皮子底下晃悠,才能顯得幹了事兒,才能讓你們在其他同行眼中有面子!

但你們是否想過,產品最需要的是用戶,你們最需要的是把產品推廣到普通群眾的眼皮子底下,讓用戶知道你的產品的存在,最終使用你的產品!

你知道嗎,曾經,我把某款好用的軟件介紹給了鄰居,她驚訝的說:哎呀,竟然有這麼一款好軟件,我從沒聽過,你給我把XX刪掉,我以後就用你推薦的這個!而這個XX,也是這類產品中的老大哥。這個小弟級別產品,卻因為實在好用,搶佔了老大哥的用戶。

我不是在黑某款產品,而是在想:為什麼這麼好的一款產品,沒有宣傳到普通人都知道?因此,營銷,一定要接地氣!至少讓大家都知道有這款產品的存在!要把宣傳做到用戶的眼皮子底下!

由此,有了我的淺知拙見,歡迎拍磚。

營銷走不出IT圈

在互聯網公司,在某款產品問世或功能更新的時候,他們總是偏愛找各大網站IT頻道、垂直媒體、新銳科技媒體。同款產品一天發佈好幾篇文章,一篇文章發佈幾十家媒體,整體就屬於砸錢,鋪稿的狀態,並要求布出來的每篇稿件都必須帶有產品名稱。

這樣的文章帶著永遠丟不掉的烙印「軟文、廣告」。看到標題,就知道是軟文了,這樣的文章誰有興趣看?

這是IT公司的通病,多年來都是如此傳播,已然成為固定的操作方式。

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大佬你們是否有發現,因為你們發稿的媒體都選擇與IT相關的平台,那就意味著你們的營銷永久都沒有離開過IT圈!難道你只希望自己的產品使用人群都是IT圈的人嗎?

記得曾經和某產品經理聊天某款產品,驚訝的發現,該款產品使用者多為IT圈的人,但實際上,這款產品是誰都可以使用的某款手機瀏覽器。

這說明了什麼?一是傳播得好,IT圈內的人都愛用這款產品,二反向證明產品傳播得不夠好,懂行的圈內人都愛用的產品,說明本身確實很棒,但沒有傳播到大眾層面,沒讓普通人瞭解產品。

有誰敢說一款瀏覽器,生來只為讓IT圈內人使用!哪款產品的誕生,不是為了得到大量的用戶使用並實現最終的盈利?

受眾聚集地要重視

現在的用戶比較懶,用手機看新聞的人越來越多,目前有兩家門戶手機網首頁會顯示每篇文章的評論數。

仔細看,會發現這樣一個現狀:社會新聞及時政新聞的評論人數最多,評論數量上萬的新聞再平常不過。然而,科技頻道的新聞,評論數量上千就已經很不錯了!有些文章即使被編輯放在科技頻道首頁,也可能引發十多個評論,甚至有些科技新聞出現無人參與評論的尷尬局面。

這就引發了一個思考:都是放在首頁的文章,為何參與熱議的懸殊如此之大?

答案簡單:人們只對兩種新聞感興趣:一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二是可以看熱鬧的新聞!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無非是:社會新聞、與政治沾邊的新聞,它能引發其喜怒哀樂,觸動用戶利益思考的文章。這樣的新聞看的人多,參與熱議的人更是少不了。不管高興或不高興,也得評論上幾句。這不僅僅是參與感,而是看到這樣的新聞,可以聯想到自己。

舉個例子,你就能感受到其威力:社會新聞:小孩扶老人反賴被撞;與政治沾邊的新聞:某某貪官貪污XX萬。這兩類新聞參與評論的人何止百萬?!

再說看熱鬧,中國人自古以來愛看熱鬧的本事你懂的!看熱鬧的新聞就多了,娛樂新聞就是典型的一種,可能有部分人是因為確實是偶像,所以關注,可有些卻是為了看看花邊新聞湊個熱鬧。正是因為這兩類人,某個明星拍個爛片還能收穫不少片酬呢。

可能有人會說:我不需要這樣的用戶群體來使用我的產品!

我只想反問一句:你確定嗎?你做產品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它高不可攀嗎?當年高不可攀的某款商務手機,現在不也是淪為街機?不也是為了中國人在慢慢改變?要知道,用戶數量大、實現盈利才是你最終的目的!

接地氣才能贏

所謂接地氣,就是讓普通人都能看到你的傳播,而不僅僅是IT圈的人。

在我未踏進IT圈的時候,我從未看過科技、IT、信息化、通訊頻道的文章。我相信我並不是個例。很多圈外人與我當初一樣,毫無興趣!連各大網站首頁展示的IT頻道文章都懶得掃一眼。除非真有需求要買某款手機,才會看看編輯推薦的文章。

如此可見,放在IT頻道的文章,真正有幾個用戶能看得到?

只有傳播接地氣,混進受眾聚集之地,向社會新聞、政治新聞、娛樂新聞進發!衝進人群多地方,拿著喇叭,吼上幾嗓子,效果要比IT頻道傳播好得多。

接地氣的傳播,並非是要經過傳播立即刺激用戶買某款手機或者下載某款軟件使用,但至少也能讓更多的人知道你這款產品的存在,擴大知名度!這樣的傳播模式,用在新產品上市,用戶基數小產品上效果尤為明顯。

當然,要想與社會新聞、時政新聞沾邊,這就得在於人謀——策劃!

比如昨天一則社會新聞《小偷抄寫手機通訊錄上千號碼還失主》,網絡上非常火,評論人數特別多,這覺得不是水軍干的事兒。可能是由於我的職業病,看到標題,還以為是某款通訊錄軟件策劃出來的產品植入新聞,點開看卻是一則純新聞。

與政治沾邊的新聞,可以是借政府部門、某條政策的光環去下文章。傍大款傳播思路不用我多說,懂得營銷的人都明白其好處。

在此就不必多說,只有三個小建議:一是多看相關部門的政府網站,看看最新政策,沾上光也能出彩;二是反映一定要迅速,時政新聞時效性非常強,一定要有時政新聞的敏感度。三是尋得官員的評價,讓平媒記者去採訪相關政府部門領導,並詢問對你這產品的評價,領導總得有個反饋,那一句話就夠你去傳播了!

再說說看熱鬧的娛樂新聞,娛樂圈別的不多,多的就是各種謠言。只要不中傷明星,讓娛樂圈的爆料大號去爆個料,給你半天的傳播時間就夠使了。其實還有女性頻道,各種女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新聞,比如「我X生活不幸福 家庭XX」,看這類文章的人也很多,想個辦法策劃一個感情故事,植入產品信息,在潛移默化中產品就得到了認可。

一個新聞網站,多個子頻道,必然有它不同的受眾群體。以上列舉的不過是觀眾最多的頻道,其他頻道也是可以考慮進行傳播的。

還有,傳播一定要多方結合,傳統媒體及新媒體的傳播並不是獨立的,兩者結合效果才是最好,才能更大範圍的達到傳播效果。

結語:走到群眾中去,獲得群眾的支持,用大家關心的新聞去營銷,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產品,才能在創造知名度的同時,贏得產品的口碑,達到產品誕生的最終目的。

圈外的人

2013年11月26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43

大佬戰爭:Druckenmiller叫板巴菲特,做空IBM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751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Stan Druckenmiller擁有對沖基金業界的最佳投資紀錄之一,他說他正在對賭IBM的股票,因為該公司的業務將被例如雲計算的新技術取代。

Druckenmiller,現年60歲,在紐約羅賓漢投資者發佈會上接受接受彭博電視的 Stephanie Ruhle採訪時表示 

「這是我這麼多年見到的有較高概率做空投資機會之一,IBM技術已經陳舊,它正在被云技術所取代。」

由於例如雲計算等服務的增長速度未能彌補老舊硬件業務需求的下滑,IBM的銷售額已連續六個季度下滑。公司正出售盈利較低的部門,並投入現金回購股票,以幫助實現其每股盈利增長的預測。

為實現行政總裁Ginni Rometty的2015年每股調整後盈利收益達到20美元的計劃,IBM稱公司上月又增加了150億美元的回購。去年,IBM每股收益為15.25美元。IBM為企業用戶提供服務器和其他設備的硬件部門,上一個季度錄得虧損。

亞馬遜的挑戰

Druckenmiller表示他正將賭注押在亞馬遜公司(AMZN),並稱讚其CEOJeff Bezos。 Amazon的Web服務部門,將其服務器群產生的處理能力以便宜的價格零售重企業數據用戶,

Druckenmiller 稱「這正在殺死IBM, IBM公司應該把錢投資於其業務本身並接受亞馬遜的挑戰,而不是用於股本回購。」

截至昨天,IBM的股價今年迄今下跌3.9%,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26%,亞馬遜上漲47%。如果IBM在股價增幅在負值區域結束這一年,這將是IBM自2008年以來首次年度下跌。 Rometty於2012年1月接任CEO。

IBM的支持者包括億萬富翁沃倫巴菲特,他曾表示IBM短期股價的回調給了長期投資者們以較低的價格購入其股票的機會。 Druckenmiller表示,雖然他對巴菲特非常尊重,「我不認為技術是他的專業領域。他自己也經常這麼說。」

推薦谷歌

Druckenmiller描述谷歌公司為「在這個星球上最具有創新的公司」,並引用了該公司的新產品:具備網絡功能的眼鏡和自動駕駛的汽車。他說,如果誰贊同投資變革創新就應該購買谷歌的股票,而誰反對變革創新,那就去買IBM的股票。

Druckenmiller,億萬富翁喬治·索羅斯的前首席戰略家,三年前關閉上了其對沖基金公司,而現在通過他的Duquesne Family Office LLC.管理著自己的財富。從1986年到2010年,他的Duquesne Capital Management LLC 創造了年均30%的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57

【歷史】細數大佬的第一份工作:白手起家終逆襲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1/57048.html

商界企業家是一個耀眼的群體,他們有著普通人無以比擬的財富,有著較高社會地位和較強話語權。事實上這些我們耳熟能詳企業家大佬們在成功之前,也是無名小卒,也幹著普普通通的工作,他們的成功是他們不甘現狀、抓住機遇、經歷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地結果。i黑馬帶你走進他們的早年歲月,看看他們的第一份工作是怎樣的?

曹德旺14歲退學開始放牛



\

 

曹德旺出生於1946年5月,小時候家裡窮。14歲退學後,母親向生產隊申請領養了一頭牛。曹德旺每天早出晚歸,掙兩個工分,但村裡人總是說牛沒吃飽,老告狀。過了一年,父親對他說:「我們不放牛了,你跟我去做生意吧。」


李嘉誠第一份工是掃地的小學徒
 

\


李嘉誠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1945年日本投降,李嘉誠被調入一間鐘錶店當店員。1947年,李嘉誠因不願長期寄人籬下,就到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直到1950年,李嘉誠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長江塑膠廠」。
 

宗慶後第一份工作是農場挖鹽工
 

\

宗慶後的家族曾顯赫一時,祖父曾在張作霖手下當過財政部長。待到解放之後,家庭變得異常貧困,父親沒有工作,只靠做小學教師的母親一份微薄的工資度日。1963年,初中畢業後,宗慶後幾經輾轉去了紹興的一個茶場.
 

馬云第一份工作是教師

\


馬云1988年在杭州師範學院(現杭州師範大學)英語專業畢業,此後任教於杭州電子科技大學。1995年,在出訪美國時首次接觸到因特網,回國後創辦了網站「中國的黃頁」。1997年,加入了中國外經貿部,負責開發其官方站點及中國產品網上交易市場。
 

陳天橋第一份工作是幻燈放映員

\


1993年的盛夏,以優異的成績提前一年從復旦大學畢業的陳天橋被分配到陸家嘴集團公司,每天在一個小房間裡放映有關集團情況介紹的錄像片,一放就是10個月;之後剛好有機會,集團選定陳天橋擔任一家200人規模下屬企業的副總經理。

 

李書福第一份工是照相

\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第一份工作應該是照相。那年李書福19歲,剛高中畢業,父親給了他120元。「剛開始根本不是照相館,就是買了個小相機,騎個破自行車滿街給人照相。」李書福的照相生意做得不錯,半年後賺到1000元,後來他正式開起了照相館。
 

大衛·默多克第一份工作:加油站
 

\

身家達25億美元的Dole食品公司董事長大衛·默多克,從高中離開學校到1943年參軍入伍之間,在一家加油站為汽車更換零部件。後來,他因進入房地產行業發家,同時還擁有了Dole食品公司。

約翰·安德森第一份工作:賣爆米花
 

\

小時候,安德森在電影院附近賣爆米花,並採取了與電影院進行低價競爭的策略。後來,他創立了Ace Beverage公司,取得了洛杉磯地區的百威獨家銷售權,後來進軍房地產行業。如今,他擁有土地400萬平方英呎,身家18億美元。

查爾斯·施瓦布第一份工作:賣核桃
 

\

在家鄉時,施瓦布賣過核桃和雞蛋。在斯坦福大學獲得MBA之後,1971年,施瓦布創立了嘉信理財。施瓦布現在身家達到47億美元。

T.B。皮肯斯(T.Boone Picken)第一份工作:送報員
 

\

12歲時,皮肯斯成功擊敗競爭對手,將自己的送報家庭從28家擴展到156家。成年以後,拿著2500美元的啟動資金,他和另外兩個夥伴成立了油氣公司Petroleum Exploration,也就是今天美國最大的獨立天然油氣公司——美薩石油的前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457

那些以毛澤東為師的互聯網大佬們!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6/57407.html

過聖誕節,林大叔早已過了少男少女盼著過節出去耍的年齡。一杯茶,翻出去年的博客,想到明天又是毛主席的誕生日,特此把此文拿出來共享大家。

音樂停了下來,周鴻禕從沙發上起身,從滿地一堆又一堆的CD裡挑了一張,重新替換,輕柔的樂曲繼續瀰漫在他在奇虎二樓靠東的那家辦公室裡,那天,天氣不錯,陽光很好,音樂很柔,周鴻禕的狀態一般,但還是很有激情,談興挺盛。

回到沙發上,周鴻禕向前探了探身,繼續給我講述他在3721期間的渠道策略,他重新續起的開頭是,「我讀《毛選》」,說著他看了一眼一直以虔誠狀在其左側位置端坐的我,「真的不是我現在來粉刷我自己,《毛選》真的對我幫助很大。」

周鴻禕要賣3721,但他發現,他的業務員總是不能一句話兩句話把3721是什麼講清楚,這讓他很鬱悶。他發現,解放前的人民解放軍絕大部分不是黃埔畢業,卻有這麼強的執行力?周鴻禕讀《毛選》,得出結論,那是因為我黨每次開會,都會把會議精神精煉地總結成幾大綱領,層層傳達下去,讓質樸的農民子弟兵都能聽懂。周鴻禕後來幫他的業務員用兩句話精妙概括3721是什麼,為什麼要用3721,深得精髓。

雷軍也自認自己是毛選的讀者,1996年盤古脆敗後,雷軍開始做小軟件,從單機版的遊戲軟件《中關村啟示錄》,影音播放軟件《金山影霸》,到後來的《金山詞霸》、《金山快譯》......認真地研究了《毛澤東選集》的雷軍成了標準的「游擊戰士」,「我們只能以戰養戰,做一些微軟不做的產品,來擴大自己的規模」。

年輕而沒有經歷文化大革命的陳天橋對毛澤東十分崇拜,在陳天橋的辦公室裡,看不到什麼跟網絡遊戲有關的擺設,相反在書架上醒目的擺列著一套《毛澤東選集》。陳天橋曾經模仿毛式語言專門寫了一篇《論「新文化運動」》,在盛大公司內部開展文化整頓。據稱,他聘用唐駿為盛大CEO,也與這份喜愛有關,他們兩人都是毛的崇拜者。唐駿在微軟中國公司時,曾經包了一個專列,帶領員工浩浩蕩蕩上井岡山。

張樹新也應該是《毛選》的讀者,1997年春節後,拿到中興發投資的瀛海威為慶祝8城市的全國大網開通,在報紙上買了下12個專版廣告,所有版面上都以句充滿激情的口號為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張樹新本人則在媒體上一遍又一遍的告訴國人:信息產業是中華民族崛起起於世界的一個重要機會。張樹新還做過一個很值得反思的項目,網上延安,張樹新的政治情結也可見一斑。

史玉柱對毛澤東軍事思想很是痴迷,1994年推廣腦黃金時,他倣傚毛澤東在解放戰爭時採用的軍事體制,在深圳設總指揮部,各地設「軍區」,發動「總攻令」,試圖以排山倒海的廣告來啟動市場,其廣告詞便是「請人民作證」。這種「人海戰略」和人民戰爭模式一度竟非常有效。史玉柱戲劇班倒下後,其翻身的理論支撐依舊是《毛選》,最喜歡毛選的一句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踐相結合。

馬云也是毛澤東思想的忠實讀者。2001年到2003年,在阿里巴巴經歷最為艱難也最為關鍵的三年內,馬云還推行過三種「毛澤東式」的管理運動。因為馬云認為,「毛氏運動」對於企業管理變革而言是最為有效的。以「延安整風運動」來統一價值觀、統一理想,馬云說:「通過運動,把不跟我們有共同價值觀,沒有共同使命感的人,統統開除出我們公司。」以「抗日軍政大學」來培訓幹部團隊的管理能力,以「南泥灣開荒」培養銷售人員面對客戶應有的觀念、方法和技巧。馬云說:「普通企業想到的,可能是把能看到客戶口袋內的5元錢賺到手,而『南泥灣開荒』追求的是幫助客戶把5塊錢變成50塊錢,再從中拿出我們應得的5塊錢。」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先生曾經列過一個一生要讀的30本書的書單,其中《毛澤東選集》赫然在列,吳曉波列舉的史景色遷、費正清、黃仁宇都是我喜歡的作者,讀《毛選》並不是什麼丟人的。

我最近買了本美國人羅斯.特里爾寫的《毛澤東傳》,紅顏色的封面,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還沒來得及看,呵呵,元旦假期裡爭取消滅他,這本書的推薦中也有費正青和史景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