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國基建何以打入歐美:實力+全款現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269.html

中國基建何以打入歐美:實力+全款現匯

一財網 郭麗琴 2016-02-04 23:55:00

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的過程中,受到被收購方歡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全款現匯(down payment)。

穿越亞非拉的鐵路、大橋、樓堂館所,一直是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給人的印象。但現在,情況卻有了新變化。
通過有智慧的“買買買”,中國的一批國際工程承包公司開始利用高額的外儲,逐步把觸角伸向那些以前壁壘較高的發達市場。
過去五年,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處於新一輪“走出去”的上升期。甚至李克強總理也在多次出訪時,推介中國高鐵在內的基礎設施能力。歐美高端市場,也是這個上升階段需要突破的瓶頸。
雖然中國中鐵、中國建築、中國鐵建、中國路橋、中冶集團、中信集團等從上世紀60年代起便已在海外承攬工程,近年更急於從亞洲、非洲及南美洲等打入歐美市場。一方面是中國企業自身的實力問題,另一方面是歐美市場中較容易設定為敏感的部分,歐洲基礎設施市場一直較難進入。
“中海外事件”就是這種複雜局勢的典型代表。2009年,中國海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在波蘭中標的A2高速公路項目中發生糾紛,2011年6月,該項目以與波蘭高速公路管理局解除合同而告終。
歐美業務規模不斷擴大
從非洲到巴基斯坦,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交建”)海外部副總經理張保中負責企業的海外事務超過30年了。從阿富汗的道路、巴基斯坦的項目開始啟動海外建設,發展到了130個辦事機構,傳統的市場就是亞非拉。張保中也曾經多年分管非洲市場。
現在,中國交建也開始通過兼並本地公司方式,逐漸把觸角深入美國、澳大利亞。在收購之後,將這些公司的先進技術與自身較強的制造能力整合起來,形成更強的競爭優勢。
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說,在歐美市場的收購都是戰略性的。比如,去年,中國交建投資了近70億美元,收購了澳大利亞第三大建築公司。經過整合,雙方的利潤、營業額、新簽合同都有很大提升,協同效應非常好。該交易成為中國建築企業在澳大利亞迄今最大規模的投資。同一時期,他們還在美國收購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鉆井平臺的設計公司F&G,包攬了80%全球設計業務,與中國港機的鋼結構較強的加固能力相結合。現在,新加坡、菲律賓、美國、中東的很多鉆井已經開始由整合後的公司設計制造。
讓他不敢想象的是,根據國際工程承包界ER的排名,中國交建已經從去年的第九躍升至第五名,成為前十名中唯一的亞洲公司。
中國交建並非孤例。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工國際”)則借助“一帶一路”平臺,參與了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項目。中工國際總經理助理呂樂樂介紹說,這個項目選址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機場附近,緊挨渝新歐鐵路,交通便利。工業園統一跟政府談政策,幫助中國企業在歐洲的工業園集群式走出去。這個項目將在今年年底完成。
呂樂樂對本報記者說:“歐美走出去早,產業鏈成熟,中國起步晚,技術性價比高,就從風險更大的發展中國家開始,然後向發達國家轉移。以往的工業園區概念就是工地,現在要做成有配套的城市概念,要有娛樂和教育設施,而且要充分拉動所在國的就業,當地人才會支持。”
中工國際也在2012年4月以1.19億加元(約合7.37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普康公司60%的股權。加拿大普康公司為北美礦山工程的領先承包商,其在金礦、鋅礦、鉆石、鉀鹽以及土木和水利工程建設等相關領域經驗豐富。該協議的簽署標誌著中工國際作為加拿大的當地企業開始進入中資企業一直難以進入的北美采礦領域和工程承包市場。
根據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給《第一財經日報》提供的數據,五年來,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在鞏固亞洲和非洲傳統市場的同時,不斷加大對新市場的開發力度。在歐洲、北美洲業務增幅均超過200%,2015年完成營業額占總營業額的10.7%,創下五年來新高。中東歐市場業務從無到有,經營規模不斷擴大。企業以並購當地知名企業的方式進入了西歐、北美、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市場。2015年新簽合同按照國別分,美國和澳大利亞進入前十名。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新聞發言人張湘對本報記者強調,除了上述發達國家,相當多會員企業現在已經接收到邀約。2016年,在美國和英國,還會有更多斬獲。
中企收購背後的金融優勢
中國交建和中工國際成功收購的背後,有中國企業不可忽視的優勢——雄厚的外匯儲備。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本報記者說,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的過程中,受到被收購方歡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全款現匯(down payment)。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國化工”)3日宣布,擬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此前,全球第二大種業公司孟山都也曾提出過類似要約,但有行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提及,在付款方式和最終價格上,都不及中國化工有優勢。
中國高額的外匯儲備與較為封閉的管理方式,一直以來在國際國內都飽受質疑。一個普遍的說法是,中國政府並沒有藏匯於民。此外,對外投資方式又主要以購買收益率較低的美債為主,在金融危機以後,這種投資的政治、經濟風險都在逐步放大。
周世儉認為,包括中國化工對先正達的收購,都是將好鋼用在刀刃上的漂亮動作。未來,希望能繼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通過這種方式用好中國的外匯儲備。
聯合國貿發組織官員梁國勇則對本報記者稱,中國國內總體上資金充裕,政策支持情況下融資成本不高,這是海外並購的重要推動力。因為在外匯儲備委托貸款模式下,國內企業的美元貸款成本並不高。而且,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很多是在海外融資,因為融資成本更低、更劃算。而且,這一點上,國企和民企享受的待遇是類似的。
根據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提供的資料,金融機制創新也在為項目運作提供新助力。為促進“一帶一路”項目合作,中國政府籌建了絲路基金,推動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還將構建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近年來,隨著本幣互換合作國別的增多和人民幣進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在政策性金融機構之外,商業性金融機構也在加大對境外投資和工程項目的支持力度。
在張保中看來,自己作為央企的代表,除了評估風險和收益,還要履行國家的外交戰略,不僅要“在商言商”,還要“在商言政”。而中國企業在未來走出去的過程中,還需要向歐美企業學習“本土化”。
“我們與歐美公司最大的差距就在本地化,它們會願意使用本土的總負責人和財務。”他說。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