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質之變,「屏」閱讀終將代替紙書
近年來,數字閱讀將取代傳統紙書閱讀的討論塵囂日上。作為全國最大出版傳媒集團之一的「話事人」,龔曙光毫不諱言整個集團在數字閱讀產品生產方面的轉型佈局,並稱「在某些領域已經獲得商業模式」。
(Q=第一財經 A=龔曙光)
Q:您對數字閱讀的趨勢有怎樣的判斷?
A:現在談這個問題可能還是為時尚早,但我有幾個基本的判斷。首先是,從整個人類的文明傳承和文化傳播上,「屏」閱讀一定會替代「紙」閱讀。任何大的出版傳媒機構都無法不面對數字出版這種大趨勢。未來對於不少兒童而言,從受教育開始就使用數字產品,可能從小就沒什麼機會接觸紙質書,因為他們的閱讀體驗就是從「屏」閱讀開始的。
另外就是,未來10到20年的時間,紙質書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10年之內,紙質書和「屏」閱讀將會共生共存。
Q:中南傳媒在數字閱讀解決方案上是否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模式。
A:今年中南傳媒在數字出版領域的營收可達4個億左右。雖然總量不大,但可以說是已經具有了商業模式。我們有一個教育方面的數字化解決方案。這個方案整體化地解決中小學的數字化教學和管理。所有的教學、複習活動和管理行為都可以在系統中實現,這應該是全中國最好的,在全球也是領先的。今年已經賣到十幾個省市的200所學校,明年應該可以達到1000家學校。孔子曾說過「有教無類」,到現在用技術的手段才真的可以實現。只要有一個好的老師,一份好的教案,全國的孩子都可以使用這個資源。這不是簡單的」屏」代替紙的問題,而是教育的整體革命。
《小時代》不可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腦殘年代
Q:在暢銷書榜上,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常年居於前列。不少書評家、學者都對於這樣的現象表示憂慮,認為這個時代年輕人的審美趣味有問題。您怎麼看?
A: 我認為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一個「腦殘」期,只不過從前沒有(暢銷)榜這種東西。比如我們那個時代的人,躲在被窩裡看連環畫如痴如醉,這難道不也是一種「腦殘」嗎?在那樣的一個時代,那樣的年齡,人是很容易被偶像吸引的。所以很多連環畫人物的形象就成了偶像。
現在的少年喜歡《小時代》是很正常的,這與他們的父輩祖輩是一樣的。人在「腦殘」期只可能喜歡《小時代》。等他們過了「腦殘」期,自然會喜歡他們這個時代更深刻、更宏大的東西。12 、13歲(的孩子),為什麼非要喜歡李敖、王蒙呢?他們當然會喜歡郭敬明韓寒。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有「腦殘」期裡少年最願意接受的思想。
再過10年還會有這樣的書。而現在這批看《小時代》的人會在致敬青春的時候調侃地說,「我當年還看過《小時代》呢!」。不要為《小時代》感到恐懼,只要我們大家都承認,我們都曾經「腦殘」過。每一代的人都會經歷的。
未來出版業仍是事務所模式
在商言商,儘管在文化出版業打滾,龔曙光顯然認為自己更像商人。在經歷過作家、文學評論家、五星級酒店管理者、傳媒集團老總等多種行業後,永遠保持「做乙方的心態」、「像重視產品一樣重視服務」和「做時代的主流產品」是他認為必須要堅守的商業準則。
Q:除了產品,作為出版機構需要提供怎樣的服務?
A:非常多。比如組稿階段,作家除了要提供內容、讓讀者感受其獨特的語感,其他的活兒都是編輯做的。未來的編輯部應該成為出版事務所,從選題規劃,文稿集成,出版事務,版權代理,到出版以後的社會推廣和反饋——要像經紀人團隊服務明星一樣,去為作家進行服務。現在韓寒、郭敬明的團隊都是這樣運作的。實際上,嚴肅文學越大牌的作家,越是需要這樣的服務。另外非常重要的就是圖書的裝幀,從開本、版式到設計,這都是為讀者服務,給讀者提供體驗的一部分。
Q:Amazon推出Kindle以後直接向作家購買版權,跳過了出版機構。這對於傳統出版業未來的業務模式會形成衝擊嗎?
A:Amazon只是跳過了出版機構,但它並沒有跳過出版事務。未來出版人、出版行業是一定需要的,只不過是模式的轉變。未來的出版業還是以事務所的模式來運營,讓有天才的人以比較自由的方式來做業務。不能用很僵化的大企業管理制度來制約天才員工,同時在分配上也充分考慮智力因素。西方很多很大的出版集團如果收購小型出版社,很少會對它進行整合,一般都會保持其獨立的運營。這也是我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