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影話:《回憶中的瑪妮》蒼白漂亮的夢與真實

1 : GS(14)@2015-04-09 19:20:02

前數年某一個夏日,獨個兒走在京都的街是因為太早起床而仍然意識矇矓?還是忽然走了神,當時的街道上人不太多,一個又一個男或女的影子,在我的面前飄過。很奇怪,總覺得十多二十年前的日本不是這個樣子,好像有甚麼東西失去了,也許當時剛發生福島事件不久,意識上突然將兩者連繫起來:顏色,日本少了很多的顏色,或者京都是古城,不會有人穿得像東京街頭那些公主病少女那樣鮮艷得虛假。《回憶中的瑪妮》在我心中是一部京都式的動畫電影,你會以如歌的行板的速度來漫步觀看各個身穿簡約服裝的男女,你看到的是沒有閃亮燈光的白日廟宇。我總覺得人頭湧湧的清水寺是京都內的一座繁華孤島,當你離開清水寺步行十分鐘,會發現整個京都不是清水寺那幅景象,而是《回憶中的瑪妮》。大概因為背景是參考北海道的風光,電影散發着沉鬱而明亮;無色而多彩的背景,說不出的優雅和細膩,更加凸顯了宮崎駿式的動畫電影追求的光影效果。改編自外國兒童小說的故事,其實我絕不喜愛,總是描寫一個古老的豪華大宅內,一個孤獨的小女孩,背負着某些破敗了的歷史,然後由一個外來的過客去解開這個謎,而這個過客,最後總能在經歷中找到了自我。太多這類資產階級無病呻吟的作品了。不必爭論這部電影內兩個小女孩:杏奈和瑪妮之間接近脫軌的愛情是同性戀呢?還是普通深厚的友情。看你是站在甚麼樣的立場,而且我總覺得導演米林宏昌也拿不定主意,在杏奈和瑪妮相遇之後,杏奈的打扮漸漸變得中性化,相反,有不同頭髮顏色的瑪妮,活像永遠長不大的漂亮洋娃娃,這段感情無論是同性,或者異性,大概都是愛情吧?當然,最後你會明白這是一段甚麼樣的愛情。孤獨會不會是如今日本女性的心態?不論從任何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杏奈的孤獨性格,都是一種只存在於她自己內心的病態,世上的其他人都沒有拒絕她進入廣大的圈子內,相反,這個圈子很明顯是由她自己建築而成,在我成長的文化中,總是看到日本男人刻意地把女性描寫為一個漂亮的娃娃,除此以外甚麼都不是。杏奈的孤獨到底來自本身還是有社會意義的?我不知道,只知道她們是那麼的被歧視和寂寞。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409/191053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17

【詠物誌】那些燦爛顯得世間太蒼白

1 : GS(14)@2017-11-05 17:43:57

世界首部油畫電影《情謎梵高》先由真人演一次,再找了125位畫家根據設計好的風格、梵高筆觸重新繪出每秒12張油畫,讓他的星空、麥田動起來,本身整件事就是偉大藝術。

【文化籽:詠物誌】閨蜜得悉我先睹為快全球首部油畫電影《情謎梵高》(Loving Vincent),在面書留言說:「記得1994年第一次去梵高博物館看到他畫作,我哭到變羅兹威爾外星人。繽紛顏色裏看到了他的寂寞。」的確,梵高的畫作都像用自己眼淚開過光,獨特的筆觸流淌着他強烈的情感。飽受精神病之苦創作的《星空》反映自身的不安迷幻;《在阿爾的臥室》洋溢的是一種避世的稍安;還有他最後遺作《麥禾上的鴉群》那種令人窒息的壓抑,鬼魅間彷彿在預告他的死亡訊息。每次看到梵高的自畫像,都能感受到他深入骨髓的憂傷和孤獨。一個大部份時間活於沮喪的男人,用最原始的方法宣洩情感,最後走上絕路。記得多年前在英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看到梵高的《Van Gogh's Chair》,我也震撼到掉下兩行淚,他的色彩根本在控訴世間的蒼白。


世人形容梵高是瘋子,因他曾割下左耳及飲彈自盡,但梵高也將自己生命的全部奉獻給藝術,一呼一吸全為畫畫,亦正是這種「瘋狂」,成就了流芳百世的不朽作品。「你這麼想了解他的死,但你有多了解他的人生?」竟然有人想到以梵高本尊的筆觸「畫」一齣電影向他致敬。不只畫咁簡單,也不只是用轉描(Rotoscoping)技術。首先找真人演一次,再由全球挑選出來的125位畫家參考拍攝片段,依梵高的筆法於67cm x49cm的油畫布上獨立作畫,每秒12張手繪油畫,每格畫面再以Canon6D數碼相機及6k解像度來攝製,最後完整呈現梵高94幅作品,以66,960幅油畫串連出這95分鐘的《情謎梵高》,以瘋狂回應瘋狂,以梵高之死談他的生。導演Dorota Kobiela一直想將電影及繪畫融合製作油畫電影。「在構思《情謎梵高》時我30歲,跟梵高一樣深受抑鬱症折磨。我讀過他的書信,發現他在低潮仍沒有放棄藝術,讓我決心要拍這部電影。」由構思到完成花了足足八年,單是將油畫轉為動畫便花了兩年,最後網上眾籌成功,整件事本身就是一次行為藝術。向梵高致敬,筆觸自然要有梵高味。將二創梵高畫製作成動畫,某些作品必須調整其面積或方向以符合電影畫面的尺寸,或是因應鏡頭方向而調節透視感,再加上劇情所需切換晝夜光線或季節背景,這些對畫師而言都是極大的挑戰,首先他們需非常熟悉梵高,再加想像力才能將梵高作品合理展現。當我看到熟悉的《Marguerite Gachet at the Piano》裏面的女主角在銀幕上彈琴時懂得回頭郁動,既視感令我震撼到O了嘴。溫提大家,入場之前不要喝太多或經常眨眼,因為大銀幕上每一秒都是獨立一張畫。大家也千萬不要遲到入場,否則便會錯過了開場最震撼的長鏡頭,以729幅畫入戲,把梵高三張經典畫作《星夜》、《黃色小屋》和《夜間咖啡館》串連在一起,帶觀眾沐浴美麗絕倫的畫海中。如果這些手稿也可以開一個展覽,那是最完美的結局。


撰文:鄭天儀(劇照由驕陽電影提供)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04/202035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8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