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它們是售價達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你知多少?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663.html

以下為網易科技編譯的文章節選:

1. 開源數據庫開發商10gen

10gen是開源數據庫MongoDB的開發商,該產品為眾多財富500強企業所使用。該公司還為MongoDB客戶提供支持和培訓服務。

估值:去年的上一輪融資估值為5.5億美元

總融資:7340萬美元

2. 健康解決方案提供商Everyday Health

Everyday Health通過網站和20款移動應用提供健康解決方案。其收入(截至2012年3月為1.6億美元至1.75億美元)主要來自訂閱和廣告業務。去年,該公司的CEO稱,Everyday Health有望即將實現10億美元年營收,過去幾年它一直在尋求IPO(首次公開招股)。

估值:6.5億美元

總融資:1.53億美元

3. 工藝品銷售平台Etsy

Etsy為個人和小商家提供出售自制工藝品的平台。2012年5月,它獲得40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達7億美元左右,較前一輪融資翻了一番。

估值:6億美元至7億美元(截至2012年的融資)

總融資:9170萬美元

4. 創意閃購網站Fab

Fab吸引了不少的投資者,據傳它正融資2.5億美元至3億美元。Fab知名度頗高,但其支出也呈現高漲。據消息人士稱,其經濟狀況並不好,因此10億美元的估值會有些虛高。

估值:據傳上一輪融資估值達10億美元,較去年的6億美元大幅上升

總融資:1.71億美元(完成當前2.5億美元融資後該數字將漲至4.21億美元)

5. 實時廣告競拍平台AppNexus

去年,AppNexus每天投放超過130億個廣告(Adweek稱相當於廣告主日廣告支出為7億美元),為2011年的五倍多。

估值:約為10億美元

總融資:1.41億美元

6. 就診預約工具ZocDoc

ZocDoc提供網站和移動應用方便人們進行同日就診預約。它覆蓋各類就診預約,從牙醫到皮膚科醫生,每月有250萬以上患者使用。醫療機構要出現在ZocDoc頁面上,需要每月支付300美元。

估值:7.5億美元

總融資:9500萬美元

7. 閃購網站Gilt Groupe

Gilt Groupe是一家面向時尚奢侈品牌、食品和旅遊行業的電商網站。閃購行業正遭受打擊,Gilt Groupe未能在其當初的預期時間內實現收支平衡,不過它將會進行IPO。

估值:7億美元

總融資:2.21億美元

8. 開源3D打印機廠商Makerbot

Makerbot致力於研製價格親民的開源3D打印機。它現在還不是10億美元俱樂部成員,但它已經是最具變革性的初創公司之一,走在3D打印行業的前沿。截至去年年中,該公司共售出了8000部3D打印機(價格在1100美元至2000美元之間)。這意味著它成立後的頭三年共賺得1000萬美元至1500萬美元。

估值:不詳

總融資:1000萬美元

9. 眾籌網站Kickstarter

Kickstarter致力於提供眾籌平台,讓人們在上面發佈項目,從有意者籌得研發資金。目前至少有10萬個項目在Kickstarter上成功籌得資金,項目累計籌資額達5.35億美元。Kickstarter從成功籌資的項目中抽取5%佣金,因此其2009年以來的營收約為2675萬美元。距離成為10億美元公司,Kickstarter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過它是行業中的佼佼者,而且增長非常快速。

估值:約1.5億美元

總融資:1000萬美元

10. 時尚眼鏡公司Warby Parker

Warby Parker致力於生產銷售時尚眼鏡,正開始走入主流市場,也開始在科技圈之外獲得關注。眼鏡行業競爭不大,陸遜梯卡(Luxottica)幾乎佔據了整個市場。Warby Parker也在建立富有價值的合作關係,據傳它正與谷歌展開谷歌眼鏡設計方面的合作。美國服裝零售商J.Crew CEO是Warby Parker的投資者。

估值:超過2億美元。投資者認為它是一家生活時尚公司,而非電商公司,因此給予它更高的估值。

總融資:超過5000萬美元

11. 商家信息管理公司Yext

軟件公司Yext致力於幫助商家實時更新它們在搜索引擎、本地網站和地圖應用中的信息。去年,Yext出售了其盈利業務Felix,借此獲得資金支持CEO霍華德•勒爾曼(Howard Lerman)希望試水的一項新業務。該冒險性舉措最終取得了回報,自那之後Yext增長迅速。該公司目前擁有超過16萬付費站點,其實時更新服務年收費為500美元。不過Yext才剛開始觸及所在市場的冰山一角,單是在美國,本地網站網站就有2000萬個。

估值:2.5億美元(去年融資2700萬美元時)

總融資:2700萬美元

12. 本地網絡營銷公司Yodle

Yodle致力於幫助本地小商家精明地進行網絡營銷,從而獲得更多顧客。該公司成長迅速,有望2014年實現IPO。去年它實現營收1.3億美元,今年該數字預計將達1.6億美元。

估值:約6億美元

總融資:4000萬美元

13. 內容推薦引擎Outbrain

Outbrain是一處於領先的內容推薦平台,覆蓋美國高達80%的網民。它提供技術幫助客戶在網頁上推薦相關文章。網站客戶可免費在自己的頁面上推薦自己的文章,而如果在其它網站上展示自己的文章,它們則需要支付流量費用,Outbrain與內容發佈方分成。

估值:不詳

總融資:6400萬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64

美國GDP有多少該「歸功於」美聯儲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724

下圖顯示了1960年以來的美國GDP情況與同期美聯儲準備金及商業銀行貸款情況對比,值得關注的是圖中紅色部分,這一塊專門代表美聯儲的準備金規模,截至今年3月底,這一規模達到了1.75萬億美元。這也就意味著,除去這部分準備金的話,美國銀行業資產就減少了1.75萬億美元。

ZEROHEDGE指出,從下圖來看,美國GDP與銀行準備金規模是呈正相關的。那麼上述信息最終意味著,如果沒有放在美聯儲的這下準備金,美國今年第一季度末的GDP將減少1.75萬億美元。

美國商業銀行雖然吸收了大量的存款,但釋放貸款的動力卻不足,這對於經濟增長非常不利,也造成了現在美國經濟增長對美聯儲刺激的依賴越來越大。

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商業銀行在美聯儲的準備金增長2500億美元至2萬億美元,上週這一數字增至歷史新高2.1萬億美元。這意味著私人部門信貸增長缺乏動力,目前美國商業銀行的總貸款再度下降,依然在雷曼兄弟破產前的水平之下。可悲的是,現在所有的銀行都習慣了依賴美聯儲印錢。

可能經濟學家們最應該問的問題是:美聯儲放緩QE對美國GDP未來走勢的影響會有多大?這個影響可能相當負面。不得不承認,按這張圖的邏輯來看,美國GDP中有大約2萬億美元都得歸功於美聯儲,而這一數字到了9月末將會增至2.3萬億美元,未來還將繼續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83

網秦飛流在中國IOS遊戲發行份額佔36.6% 值多少錢? Ricky

http://xueqiu.com/6654628252/24538269
之前聽$網秦(NQ)$ CFO@季蘇海 路演的時候說網秦的飛流是手游發行尤其是IOS裡很強的,今天看易觀這個報告飛流在IOS遊戲發行商的份額有36.6%,網秦此前發公告成Q2飛流淨營收將達到此前預告的2500萬至2800萬美元的上限,不知道這個營收是流水還是已經去掉和開發者分成後的收入?如果是飛流的純收入,那飛流一年的收入大概在1億+美元,這塊怎麼估值?個人覺得網秦的三大業務:移動安全、移動企業級服務、手機遊戲,手機遊戲是比較容易看懂的而且相對比較值錢,網秦的移動安全產品感覺過幾年應該是不行的,移動企業級服務暫不評論。

隨著手機遊戲平台的逐漸成熟和國內外遊戲巨頭紛紛佈局,中國手游市場保持著高速發展的腳步,發展前景也不斷被看好。近日暴漲的手機遊戲股更是為這一行業的未來的發展作了完美的註解。

根據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中國移動遊戲市場整體規模達到了50.13億元人民幣,增長率達66.1%。而這一數字仍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著。

查看原圖
瘋狂增長的手機遊戲背後出現誘人的潛在市場價值,但是很多第三方市場、渠道,或者是平台在搶流量的時候忽視了如何變現。移動遊戲產品的特殊性,使其強依賴於平台和營銷渠道,而相對集中度較高的移動遊戲平台和分散化的渠道,加之過高的市場推廣費用,使開發商望而卻步,有心無力。如此,引發了專注於移動遊戲發行業務的廠商出現,成為中國移動遊戲市場發展中重要的產業環節,也將是中國移動遊戲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基於蘋果移動終端優勢,IOS平台以其獨特魅力引得眾多開發者入駐,聚集了大量的移動遊戲產品和用戶,同時也真實的為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與安卓相比,更多的需要發行商的市場推廣與用戶人群到達的能力。

而在這一市場中,一直專注於成為優質移動娛樂內容和智能終端用戶的最佳渠道的飛流優勢明顯,獨佔中國IOS發行市場36.6%的市場份額。以《捕魚達人》為成功代表作的觸控科技同時也佔據到25.3%市場份額。熱酷、崑崙萬維市場份額保持在10%左右。IOS平台格局呈現以飛流為首,觸控科技步步跟進的形勢,預計短時期內不會出現較大改變。

安卓平台發行商營收格局中,蜂巢科技無異於是最大贏家,其採取多家平台聯運方式,最大限度覆蓋用戶群,為其最大程度的搶佔市場份額。在IOS平台強大發行能力的飛流,其在安卓平台的市場拓展也取得長足的進步,佔據9.2%的市場份額,發展潛力巨大。

不管是產品、推廣還是渠道,大家很快會像頁遊玩法一樣,大量花錢買用戶,可能一下子成本增加很多,門檻也就越來越高。隨著大型公司的進入,拿錢砸渠道的時代也就隨之到來,這也將變成渠道為王、流量為王的時代。渠道的新增帶動收入的上漲。同時手游的短生命期也注定了要賺快錢,手游的用戶沒有形成平台,最後也將變成給渠道打工,誰有流量,誰就有收入,誰就是爆款。

然而今天的渠道非常分散,尤其在安卓平台上,很難說哪一家是獨樹一幟,絕對領先。這對於開發者和發行商來說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移動遊戲平台和渠道將面臨著不可阻擋的大變局。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在爭搶優勢CP的資源的同時,加強彼此間的合作關係。

開發商就像是鋪路者,幫開發商去鋪這些遊戲的渠道,而合作是雙方利益實現的關鍵。發行商助力於手游廠商放大收益,專業化分工,使其專注於遊戲開發與創新,發行商負責推廣、計費、運營、客服等全套「遊戲周邊」服務。在這渠道為王的時代,發行將改變著市場格局。

(原文轉自gameloo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889

計算收入剩多少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9691.html
大家的投資理財能力如何呢?有否想過有何指標可以作量度?高收入人士由於收入高,儲蓄能力可能很強。有些人一生花費大,買樓、買車、結婚、生小朋友,儲蓄能力都不太好,什麼時候有多少身家,哪有標準?總之要財務自由,被動收入大於生活支出,這是終極目標,中途有否更好的指標呢?

止凡想了又想,終於想到一個有趣的指標,看看打工仔們的投資理財能力。其實這個計算指標很簡單,只要計算人生的工作總收入,再看看現在身家剩下多少,「剩餘身家」除以「工作總收入」,一個數字就能看到你的投資理財級數如何,十分有趣。

舉個例子,假設你工作10年,平均每年扣減稅項之後賺取25萬元,即10年工作以來你總共賺取了250萬(這個數字你看看過往稅單就知)。好了,現在看看你今天的資產總和,物業估值應要扣除尚欠的按揭金額,股票也好,債券也好,還有現金,總共加起來可能有100萬元。你的投資理財能力就是100萬/250萬=0.4。

這個數字會隨著市場上落而改變,亦沒有現金流效果,所以不用太上心,只不過這是一個可以提醒你自己的數字。因為要把數字調高,你應該要慬慎投資及注意支出花費,這與增加收入不太有關係(當然如果收入太低,應付完生活基本開支之後,根本難以有多蝕錢作投資)。

很多人對自己的投資回報都沒有太多記錄,賺點錢就會到處宣揚自己的眼光,蝕了錢就不提,盡快忘記,最多下兩個月減少花費以補償損失之類,這些行為其實沒多大意義,但又是人之常情。所以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在投資上總有斬獲,但實際情況連他自己都忘掉了。

如何可以好好控制這類行為,最好是一個有效又簡單的數字,一看便知虛實。上面所提及的數字就是一個好方法,可以叫作「收入保存率」。人生要花費的事情可不少,如果「收入保存率」能達0.5的話,已經算十分不錯,而如果能達到或超過1的話,證明投資理財能力已經超班,好像富爸爸現金流遊戲中能跳上「快車道」一樣,進入另外一個境界。

有一點值得注意,有一些花費是人生必須的,但回看時這些花費還是能計算入「收入保存率」的一部份,例如香港人買樓,如果眼光好、時機夾,你的首期並不會令你的「收入保存率」下降的,反而樓價大升時還幫了你不少。

最重要是想重申一次,投資是一個計劃,並不是入賭場買大細,不同的檢視方法都是用來看看投資計劃的進度及表現,要是沒有這個正確概念,很容易迷途而走錯方向,走了十年廿年都是得個「吉」。當你有了正確概念,你會對這些指標玩意有興趣,慢慢研究如何優化這些數字,所做的動作就彷如上市公司行政總裁每天為公司所做的事情。你們的「收入保存率」又是多少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12

操縱中國股市需要多少錢?只需20億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328.html

奇蹟就在平淡走勢下突然誕生了。8月16日11:05分鐘,所有的權重指標股,象利劍一樣筆直上漲。瞬間,中國石油漲停,中國石化漲停,工商銀行漲停,農業銀行漲停,招商銀行漲停,其他所有權重指標股,如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信證券,海通證券,方正證券,保利地產,深萬科,中國神華,等等,都集體在一分鐘之內暴漲。在權重指標股集體暴漲刺激下,上證指數從此前的下跌7點瞬間暴漲65點。

這種指標股突然集體暴漲的情況,在中國股市歷史上非常罕見。這次權重指標股突然在同一時間集體暴漲,顯然屬於非常明顯的市場操縱行為。那麼這次市場操縱行為需要多大的成本呢?

 從盤中公開數據顯示,這次神秘資金暴拉權重指標股動用的資金情況大致如下:

中石油5318萬元,中石化4822萬元,浦發行1.06億元,華夏行3367萬元,民生2.21億元,招行1.17億元,工行1.28億元,農行1.32億元,中行7968萬元,興業銀行1.53億元,中人壽2622萬元,保利1.35億元,萬科4639萬元,中信證券2.6億元,海通1.34億元,方正證券9564萬元。上述16只超級權重指標股累計動用資金約17.69億元。考慮到還有其他一些權重稍輕的指標股也有一定漲幅,因此可以大致估計動用資金約20億元。也就是說,區區20億元資金,就可以在瞬時完全操控中國股市!這次A股暴漲,絕對屬於赤裸裸的市場操縱行為。如果連如此明 從盤中公開數據顯示,這次神秘資金暴拉權重指標股動用的資金情況大致如下:中石油5318萬元,中石化4822萬元,浦發行1.06億元,華夏行3367萬元,民生2.21億元,招行1.17億元,工行1.28億元,農行1.32億元,中行7968萬元,興業銀行1.53億元,中人壽2622萬元,保利1.35億元,萬科4639萬元,中信證券2.6億元,海通1.34億元,方正證券9564萬元。

上述16只超級權重指標股累計動用資金約17.69億元。

考慮到還有其他一些權重稍輕的指標股也有一定漲幅,因此可以大致估計動用資金約20億元。也就是說,區區20億元資金,就可以在瞬時完全操控中國股市。

A股上午暴漲源於光大系統問題,光大申請交易作廢。這相對股指期貨來說操作難度並不大。但對今天A股現貨市場來說影響面則非常廣。廣大普通投資者沒有資格參與股指期貨交易,他們在A股現貨市場上所遭受的直接或間接損失,如何處理?是否也將今天股指異動以後的所有現貨交易也全作廢?如只作廢股指期貨而不管現貨市場,顯然對廣大散戶不公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13

創業公司的增長速度應該達到多少?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901.html

騰訊科技 云松 8月25日編譯

美國科技界著名投資人朱爾斯·莫爾茨(Jules Maltz)和帕爾薩(Parsa Saljoughian)在科技網站Techcrunch發表了題為《你應該增長多快?》(How Fast Should You Be Growing?)的評論文章。莫爾茨是一名普通合夥人,帕爾薩是位於門羅帕克的風險投資公司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的合夥人。文章指出,如果初創企業想要IPO的話,必須在公司規模較小的時期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率。

以下是文章全文:

新興的創業公司孵化器Y Combinator的創始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最近發表了一篇相當不錯的文章,他在文中將初創企業定義為「快速增長的公司」,並鼓勵創業者不斷地衡量自己的增長率。格雷厄姆認為,Y Combinator孵化平台上的創業公司每週的增長率應該在5%到7%之間,優秀的創業公司可以將周增長率提高到10%。

但是10%的高增長率是不可能長久維持的,如果真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那簡直就成神蹟了。如果維持10%的周增長率,即便公司每週的初始收入是100美元,3年之後年收入也將達到150億美元。哪怕是Google和Facebook這樣優秀的公司都做不到這一點。大數定律誰都無法倖免。

如果對初創公司而言,成功就是以增長率來衡量的話,那麼你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創業公司增長速度是否夠快呢?

在IVP(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我們特別研究過這個問題,並找出了2010年以來互聯網及軟件公司的IPO數據,然後跟蹤調查了每一家公司上市前4年的增長率歷史。這份清單大概有70家左右的公司。無一例外,這些公司開始時的增長速度都非常迅速,但後來隨著公司規模的發展都降了下來。但有的公司(如HomeAway)開始時的增長速度雖然中規中矩,但卻能一直維持到IPO及以後,這是比較罕見的。

儘管調查清單中個每家公司都各不相同,而且所在的市場也存在區別,但我們還是聚合了這些數據,最後得出不同收入範圍的增長率平均值。(如下圖所示)

创业公司的增长速度应该达到多少?

 

如上圖所示,如果你希望自己創建的公司能夠上市的話,那麼在公司規模較小的時候必須保持較高的增長率才行。營收在0到2500萬美元範圍的中小企業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33%。當公司規模擴張,營收增長到1.5億美元到5億美元時,平均年增長率就會回落到38%。

除此之外,IPO最成功的公司(如Tableau、Workday、Splunk、ServiceNow、Marketo、LinkedIn等)在上市前每年的增長率均達到或超過平均值。而那些IPO表現一般的公司上市前增長率都低於表中的平均值。

我們還得出了以下一些經驗:

·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只有增長迅速才有可能能上市。我們所分析的這70家公司裡面有69家IPO年的增長率高於20%,其中有54家公司的增長率甚至高於30%。

·注重營收質量。收入的質量和增長率的數量對公司的發展而言一樣重要。那些在上市過程中備受青睞的公司都有著可預測的收入流、較高的毛利略、較低客戶流失率。這些公司一般都迴避服務和其他一次性收入。

·上市成功之後增長率也很重要。儘管我們關注的是IPO之前的數據,但是對於那些已經上市的公司而言這些指標也非常重要。2011年5月LinkedIn公司首次公開募股上市時的估值為40億美元。IPO之後,LinkedIn復合年增長率達86%,收入增長至10億美元,這些都大大超出了之前的預期。因此現在這家公司的估值已達26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26

三幅圖顯示目前敘利亞周圍有多少西方軍事力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603

就在昨天,美國公開表示確定敘利亞政府上週使用了化學武器,美國及其盟友將準備即使未經聯合國授權也要以軍事手段打擊敘利亞。

彭博與Businessinsider據路透、外交政策、每日電訊報等多家機構媒體報導特別整理了以下圖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及盟友如今在敘利亞周邊布下的重重包圍力量。

當然,下圖也可以看到敘利亞政府的海軍及空軍基地分佈,敘利亞陸軍約11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83

剖析逼空:特斯拉還能漲多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642

特斯拉是當今市場逼空的熱門選擇,但其近期走勢令我們想起了牛市中另四支遭遇逼空的股票,分別是NFLX、GMCR、CMG和MNST。和特斯拉一樣,儘管極端估值,但這四支股票因受零售投資者興趣濃厚及空方不斷騷擾而出現大幅增長。但每隻股票最終「撞了南牆」,跌幅超過40%。

下圖可見,平均而言,在逼空方殆盡前這四支股票的空頭淨額比例都下降了20%。從空頭淨額最高水平到股價登頂間的平均盈利是驚人的805%。相比較而言,特斯拉的空頭淨額才下降13%,自空頭淨額達到峰值以來股價漲幅為611%。

圖片來源:Ycharts Data

逼空特斯拉似乎達到了空前水平,但並未令另四支股票相形見絀。如果逼空得以繼續,收益恐繼續令人膛目結舌。憑著直覺,空頭淨額的收縮似乎與價格增長有關聯,就從GMCR的案例來看,空頭淨額出現了最大幅度減少,同時也是股價最大幅飆升,相反的情況則出現在MNST身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96

改革開放30年來的十大暴富機會 你錯過了多少?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9/3009592.html
當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在中國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現狀下,一個人如果不改變自己固有的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不順勢而為,無異於慢性自殺,只能永遠是被宰的窮人。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在「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理論下,從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發展軌跡來看,無不一一驗證了這一點。目前中國正處於一個快速轉型的時期,各個社會階層的變遷動盪很大,在這種動態的變遷環境下,舊的觀念和傳統理念已經徹底崩潰,由於缺乏統一的價值觀和文化繼承,中國老百姓唯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30年來,中國的普通老百姓面對了至少10次以上巨大的暴富機會,但幾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膽大」的人抓住了,於是他們一夜暴富,成為了改革開放先後富起來的那一批人;而哪些循規蹈矩的「膽小」者,儘管含辛茹苦,謹慎小心,但結果是至今尚不得溫飽或者勉強溫飽;還有很多人,則在這個國家的變化發展中慢慢被淘汰了。

其實,這30年來出現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次暴富機會,對所有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都是平等的,唯一的區別是,有的人看到了,有的人反映遲鈍,後知後覺,看不到;還有就是,有的人不但看到了而且還行動了,所以他們成功了;而有的人雖然看到了,但因為「膽小」,所以永遠只是空想;還有的人,甚至連空想都不敢想。那麼,改革開放30年來的10次巨大暴富機會包括哪些呢?下一次的財富浪潮或者機遇又在哪裡呢?

第一次暴富機會:80年代初期「投機倒把分子」、個體戶。這批人是被當時的「吃國家糧」之類的觀念所排斥,被主流國營經濟拒之門外的人,這批人掀起袖子走上個體經濟的道路,甚至投機倒把。

他們率先成為中國的第一批「萬元戶」—其經濟地位類似於今天的億萬富翁。這個財富機遇在當時可是被人們看不起,敢去抓住、能去抓住這個機遇的人不多。

第二次暴富機會:90年代初股票認購證。當時股票剛發行,大部分人對這一新鮮事物不敢接觸。為了「推銷」股票,政府甚至以紅頭文件的名義,按人頭分配,要求各單位「吃國家糧」的幹部要帶頭購買。

後來幾乎所有的股票一上市就瘋漲,最先投資於股票市場的,很多人一夜之間,就莫名奇妙的成了百萬甚至千萬億萬富翁。

第一批按行政命令「分配」買股票的人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後,財富效應後來讓無數人來到深圳,有的甚至在內地農村收購了一大麻袋身份證,通宵排隊購買股票。

當然,這一批人都成為了先富起來的「百萬富翁」,很多人的第一桶金由此而來。但在當時,絕大部分規規矩矩上班的「膽小者」是不敢去碰股票的。

第三次暴富機會:90年代中期炒期貨。繼股票熱潮短期退潮後,期貨的出現給「膽大的人」又一次巨大的財富暴利機會。你知道10萬元兩年間就可以讓一個人財務自由麼?

很多沒什麼學歷,甚至只懷揣幾百元錢的窮小子,一夜之間,變成百萬富豪。當然也有人從百萬富豪一夜間又變成窮光蛋。當初炒期貨的,有個一今日仍然在商界有名的人物,第1桶金就是7億人民幣純利,當年他才29歲。

在當時期貨市場剛開始的時候,因為遊戲規則的不完善,給膽大的那批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當然沒有及時見好就收的人最後結局也很慘。而那批賺到了後就轉投實業或收手了的人至今依然活得很滋潤。

第四次暴富機會:90年代後期的國退民進。龐大的國有資本在輾轉挪變中廉價賤賣,這樣的暴富機會,在中國只有唯一的一次了,以後也不會再有了。在當時,大部分膽小的人卻不敢去接手,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太膽小、太老實。

第五次暴富機會:90年代末期股票5.19暴漲。股市大幅度的上漲,阿貓阿狗只要買入一支股票都能賺到一倍以上的錢,你買了股票麼?在當時,炒股票被社會認為是「不務正業」,不但名聲不好,而且被人看不起。然而,這些被人認為不務正業的膽大的人,卻由此收穫了巨大的財富。

第六次暴富機會:2000年初的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你投資開個網絡公司了麼?你買了網絡股了嗎?你拿著這樣的融資計劃書找過風投了麼?無論是開網絡公司還是買網絡股,無論是開網吧還是到網絡公司打工,膽大的人都在當年的「網絡亂世」中獲得了一桶金即使你只是在當地第一家開網吧的,賺個幾百一千萬也不是什麼難事情啊。

第七次暴富機會:2000年到2007年房地產樓市暴富。拿一塊地,蓋幾棟房子,幾輩子都吃不完了。或者你隨便買幾套房子,到今天你已經是千萬富翁了。當時你買房了麼,炒房團你參加了麼?當時的你是否在膽小地擔心每月的月供要這麼多?

膽小的你如果依然後知後覺,到今天,你只能望房興嘆,租房度日,每日罵高房價,苦苦地等著政府渺茫的施救了。到今天,你是否懊悔自己當時怎麼會如此的膽小?

第八次暴富機會:2003年的非典暴富機會。一瓶白醋賣到100多元,一袋板藍根賣到幾十元上百元,一轉手就可以賺幾十倍。你第一時間囤積消毒液了麼?你能想像一瓶消毒液一瓶白醋一袋板藍根一夜之間價格翻十幾倍的瘋狂麼?

第九次暴富機會:2003年到2007年,股市股改,股票6000點的大牛市。你有沒有參與投資非流通股?想不到隨後幾年開始全流通了吧?想不到1塊錢獲得的股改可以後來竟然賣到十幾塊幾十塊吧?!

想不到跌到1元2元的股票不到半年就可以漲3倍10倍20倍吧。又是一次沒有門檻人人都可以參與的股市的暴富機會。

第十次暴富機會:2008年末至今,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國家的4萬億投資盛宴讓你看到機會了麼?在那時,你只要有一個身份證,就可以以買房、買車、裝修、消費、辦公司的名義從銀行大筆大筆低息貸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19

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究竟是多少? 成一蟲

http://xueqiu.com/1038358594/25480574
有新聞報導稱,審計人員透露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較2011年的審計結果增長幾乎翻番,或已達19萬億元。另有研究人員稱,估計已突破20萬億元。實際數額究竟是多少?10月份以後國家審計署應該能夠彙總出數據,但據說不會向公眾公開,而且可能存在地方漏報、瞞報的問題。
地方政府性債務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債務、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城投公司)的債務,還可進一步細分為:中央代發地方政府債、城投債、平台貸款、信託融資、BT(建設-移交)融資、地方政府及城投公司應付賬款等。後面兩三項很難獲得翔實可靠的數據。為此,我們根據近三年的地方政府及平台公司的收支情況,來推導出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增加值。即:債務增加值=城投公司投資額+財政支出-財政收入-賣地純收益。其中,地方財政收支差額不大,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至2013年8月底的32個月內全國地方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是87.48萬億元,扣除民間投資57.04萬億元後,地方政府及國企投資為30.44萬億元。根據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具體數額進行推算,地方政府及城投平台投資(集中在交通、水利、保障房、民生等領域)當在15萬億元左右。同期,全國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收入(含中央稅收返還與轉移支付)約為26.5萬億元;公共財政支出為26.54萬億元。由於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詳細構成未公開,我們只能根據各種資料來估算其中非投資性支出(所謂的「吃飯財政」)佔比為80%,約21萬億元;投資性支出約為5.5萬億元。再根據前述的地方政府及城投投資總額15萬億元,可以得出城投平台公司投資額約9.5萬億元。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數據,2012年全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2.69萬億元,2011年3.1萬億元。2013年上半年全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1.7萬億元,簡單估算前8個月約為2.27億元。2011年以來合計8.06萬億元。一般認為,徵地成本約佔土地出讓收入的四成左右。但在2012年,全國徵地拆遷補償等成本性開支佔地方土地出讓收入2.85萬億元(財政部口徑,與住建部略有不同)的79.3%。按20.7%的最低收益率計算,近32個月地方政府賣地純收益約為1.7萬億元。
按照前述計算公式可得出近三年來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增加值約為:城投公司投資額-賣地純收益=9.5-1.7=7.8萬億元。已知截至2010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約10.7萬億元。所以,我們得到目前的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約為18.5萬億元。
另一個思路是用增長速度來估算。若2010年當年新增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約3.5萬億元,當年賣地純收益6000億元,可推算出當年地方平台投資約4.1萬億元。假設城投平台投資增速與全國一致,2011年、2012年、2013年前8個月分別為23.8%、20.6%、20.3%,則近32個月的地方平台投資總額約為15.6萬億元,進而得到目前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為24.6萬億元。
18.5-24.6萬億元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2012年我國地方財政收入(本級)6.1萬億元,不吃不喝得3-4年才能還清債務;算上中央稅收返還與轉移支付後,地方收入為10.6萬億元,債務收入比率高達175-232%,超過100%的警戒線。縱然再加上土地收入等其它收入,地方總收入約為14萬億元,比率仍然超過100%。(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