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6 10:16 編輯 【研報】汽車電子行業戰略前瞻:創新周期拐點將至 來源:投資數據庫 導讀 中國汽車行業2010年以來世界銷量第一,並仍處於持續增長中;汽車電子整車成本占比方面,未來汽車電子占比有望從25%快速上升至50%,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期。 汽車發展周期類似於三年前的智能手機。在通過低價化搶占滲透率後,進入通過創新競爭觸發消費者更換的周期,創新的周期拐點到來。汽車90%的創新來自電子領域,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趨勢引領汽車電子創新方向。隨著中國企業大範圍介入汽車電子市場,成本大幅下降,汽車電子產品將快速實現由高端車型向中低端車型下沈,應用範圍和滲透率將快速提升。互聯網造車動搖傳統供應鏈體系,新參與者帶來供應鏈新機遇。 1、中國汽車電子行業進入戰略發展機遇期 (1)市場層面,汽車電子整車成本占比將由25%提升到50% 中國汽車行業2010年以來世界銷量第一,並仍處於持續增長中;汽車電子整車成本占比方面,未來汽車電子占比有望從25%快速上升至50%,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期。2014年中國汽車產量2372萬輛,按照單車電子產品投入1.5-2萬元/車計算(約占整車成本的25%),則2014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約為3558-4744億元。2015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甚至有望超過5000億元,僅略小於消費電子市場(預計中國消費電子市場空間7000億左右)。 (2)競爭層面,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三大趨勢挑戰傳統行業格局 汽車市場出現三大趨勢: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智能化趨勢集中體現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谷歌已經造出完全自主的自動駕駛汽車,預計十年內到2025年自動駕駛技術將成熟普及。在此之前各類輔助駕駛和主動安全技術將逐步得到廣泛應用。 互聯化趨勢表現為車聯網的發展和互聯網造車。車聯網將從單純的人車互聯Telematics發展到車路互聯、車車互聯的全方位車聯網時代,4G到5G通訊技術的升級和智能交通網絡建設將推動車聯網快速發展。互聯網企業從車載信息與通信系統開始向汽車市場滲透,逐步發展到深度參與獨立造車。我們可以確認蘋果在智能汽車市場的雄心勃勃,將掀開汽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新浪潮。 節能化趨勢一方面表現為傳統汽車為滿足新排放標準不斷應用新的輔助駕駛技術,更重要的是全社會對新能源電動汽車的推動。值得註意的是,特斯拉是開路先鋒,幾乎所有互聯網汽車選擇的方向都是新能源電動汽車。 (3)資本層面,通過海外產業整合打開銷售渠道 汽車電子市場與消費電子市場有較大的不同,對零部件的環境適應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認證周期更長,通過並購和資本運作方式進入汽車電子市場,是中國電子行業公司的主動選擇和可行策略。原因如下: 1.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增長速度和景氣程度遠超汽車發達國家,一大批中小海外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自身成長緩慢,通過與中國企業資本合作進入新興的中國市場是理性選擇; 2.中國政府更加積極推動汽車反壟斷措施。14年年中的中國汽車反壟斷調查,不僅在於敦促外資車企降低零部件售價合理定價,更重要的是對汽車行業市場換技術未能成功的反思。我們認為類似信息安全市場,未來中國將對汽車技術開放將提出更高要求,海外一線零部件供應商將更加積極地與中國企業進行合資合作。 綜上,我們認為未來將有更多的電子企業通過海外產業整合切入汽車電子市場,而國內現有在汽車電子市場有較好積累的企業也將逐步實現證券化。 2、中國汽車電子行業進入大發展時代 作為世界第一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汽車滲透率仍明顯低於汽車發達國家,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而受消費者需求、競爭需求、創新驅動、消費升級、產品下沈、新能源趨勢等因素影響,汽車電子占整車成本的比重將從25%快速提升到50%。量和質兩方面因素共同驅動中國汽車電子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1)汽車電子市場規模接近5000億,將進快速增長期 汽車電子的定義。汽車電子是車體汽車電子控制裝置和車載汽車電子控制裝置的總稱。車體汽車電子裝置,是與車上機械系統進行配合使用,實現“機電結合”的汽車電子裝置,包括發動機、底盤、車身電子控制。典型的車體汽車電子產品包括電子燃油噴射系統、防抱死制動系統ABS、電子穩定程序ESP、電子控制懸架、電子控制自動變速器、電子動力轉向等。車載汽車電子裝置是在汽車環境下能夠獨立使用的電子裝置,可以和汽車本身的性能無直接關系,包括汽車信息系統、導航系統、汽車音響及影音娛樂系統、車載通信系統等。 2013 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達到1674 億美元,同比增長7.45%。IHS預計到2020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將達到2750億美元。2012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2672億元,同比增長11%,賽迪預計到2015年將突破4000億元。 中國2014年汽車產量達到2372萬輛,按照單車電子產品投入1.5-2萬元/車計算(約占整車成本的25%),則2014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約為3558-4744億元。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大趨勢下,單車電子產品占比有望快速提升,預計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將很快超過5000億規模。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約4億部,整體市場規模約在6000-7000億元。則汽車電子市場整體規模僅略小於消費電子市場。 ![]() 汽車電子器件在汽車總成本中所占比例,由70年代的2%,80年代5%,90年代15%,2000年的20%,到2012年已經上升到25%,意法半導體認為到2015年,汽車電子期間占整車成本比重將提升至50%。80年代汽車電子占比的快速提升,主要受發動機電子電控技術等動力電子系統廣泛應用影響。90年代汽車電子快速發展主要受歐美法律法規對防抱死制動系統ABS、車身穩定系統ESP等車身電子系統強制安裝的影響。2000年後汽車電子的快速發展,應歸功於信息娛樂與通信系統的快速發展和主動安全技術創新。而受智能駕駛、車聯網、電動汽車三大趨勢影響,汽車電子將再次進入快速滲透期。2015年後汽車電子整車成本占比將快速提升到50%。 (2)七大因素推動汽車電子快速發展 推動汽車電子快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有: ①消費者需求。消費者通過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已經培養了智能化生活的習慣,汽車行業如繼續保持保守遲緩的變革步伐,則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②創新的需要。自電噴電控系統以來,汽車工業的創新70%來自電子產品的應用,為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汽車創新必然加大汽車電子器件的應用比重; ③競爭的需要。隨著中國汽車普及率的提升,汽車行業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相比核心部件以十年計的研發周期,汽車電子產品更新速度快,具有科技感,新鮮感,更能吸引消費者購買,將成為競爭中的核心利器; ④新進入者的攪局。自特斯拉開始,汽車行業開始出現新進入者,中國互聯網企業均在布局自主造車,而蘋果也招募了大量汽車行業資深技術和管理人才。互聯網汽車普遍采用智能化、互聯化、電氣化的造車方案,試圖通過快速的技術升級對傳統車廠巨頭形成挑戰,倒逼整個汽車工業創新; ⑤自動駕駛的遠景。谷歌已獨立造出沒有方向盤和油門剎車的無人駕駛汽車,市場普遍預計十年後到2025年無人駕駛汽車將成為主流,整個汽車行業商業模式甚至將因此顛覆,汽車由駕駛工具將變為工作娛樂的新場所。在實現完全的無人駕駛之前,各車廠均在研發輔助駕駛功能; ⑥車聯網的宏偉規劃。除現有的人車互聯的telematics,各國也在籌劃實現車車互聯(V2V),車路互聯(V2R),預計隨著智慧交通網絡和5G通訊網絡的建設,全面的車聯網系統未來有望誕生,屆時與無人駕駛汽車一起將實現汽車產業的完全變革; ⑦電動汽車的電氣化。電動汽車中電子器件的占比達到47%,為實現彎道超車,汽車行業的新進入者和競爭格局挑戰者都選擇電動汽車為主要方向,也適應了節能環保的方向,在各國政策扶持下,未來電動車占比將顯著提升,相應帶動汽車電子的發展。 3、三大趨勢推動汽車行業格局重塑,中國企業彎道超車 從競爭的角度來看,三大趨勢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最終將導致汽車行業格局重塑,傳統穩固的行業競爭關系和供應鏈體系受到沖擊,新的競爭者加入,行業商業模式發生變革。這一切將給中國汽車電子廠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從供應鏈體系上看,更多消費電子廠商有機會更快地切入汽車電子市場,而中國汽車行業也將依靠這批更強大的零部件供應商,實現真正打造獨立自主的汽車工業體系,實現彎道超車。 (1)智能化趨勢,自動駕駛將顛覆行業格局 汽車智能化趨勢,最集中的表現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前,輔助駕駛和主動安全技術的廣泛應用。 ①自動駕駛技術十年內有望實現廣泛應用。市場普遍認可,到2025年即十年後,無人駕駛技術將完全成熟,無需人工監視汽車可獨立實現路線行駛。 ②車聯網與自動駕駛共創道路交通新形態。目前人們常說的車聯網,實際上僅代指車人互聯,即車載信息服務系統Telematics,是狹義的車聯網。真正的車聯網(Internet of Vehicle)包含車人互聯(V2M),車路互聯(V2R),車車互聯(V2V),意義更加廣泛。此在5-10年後,在包含V2V、V2R網絡的智能交通系統的統一指揮下,大量自動駕駛汽車將承擔交通的主要任務。憑借物聯網和傳感器的廣泛應用,自動駕駛將不再局限在高速公路等交通環境簡單區域,而能夠實現全路況覆蓋,人類真正從駕駛任務中解放出來,汽車成為工作和娛樂的新場所。因此,整個汽車行業格局和商業模式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③無人駕駛汽車叫車服務改變汽車行業商業模式。如果大量無人駕駛的車輛成為主流,則通過節省司機人工費,且這些車輛可以長時間運行(機器人無需過多休息),則叫車服務的成本將大幅降低,甚至比自己擁有汽車更加劃算。美國每個家庭擁有 2.1 輛車,按照實際需求可以最低降至1.2 輛,可以減少43%。根據實驗室數據,在都是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的情況下,通過交叉路口的車流量能夠較現有水平增加一倍。 (2)互聯化趨勢,互聯網汽車將深度改變車聯網現狀 從後裝的車載導航和OBD產品開始,到Carplay、Andriod Auto車載娛樂系統平臺,到近期互聯網企業紛紛表態將直接造車,汽車的互聯網化不斷深入發展。互聯網汽車是汽車互聯網化的最深度體現,關於狹義車聯網內容已有較多研究報告闡述,本文不再複述,而著重於討論互聯網造車對汽車產業鏈帶來的影響和意義。 (3)新進入者增多,帶來供應鏈變局 傳統汽車供應鏈可分為元器件供應商、系統供應商、一級供應商(Tier1)、二級供應商(Tier2)、及下遊整車廠和OEM。汽車電子供應鏈壁壘森嚴,認證周期時間較長。中國電子供應商大多處於二級供應商地位。根據賽迪咨詢數據,2012年中國前十大汽車電子供應商中僅深圳航盛一家國內公司,其他大部分為國外零部件龍頭占據。 互聯網汽車新加入者有望部分動搖傳統汽車電子供應鏈體系,以特斯拉為例,此前以色列智能輔助駕駛公司Mobileye在傳統車廠只能作為二級供應商,而在特斯拉,Mobileye能夠實現直接供貨。 4、外延式路徑,是切入汽車電子市場的合理道路 海外汽車市場已經處於相對成熟階段,增速普遍放緩,為保證競爭力,海外汽車電子零部件公司始終在進行並購重組,不斷彌補自身產品體系布局。中國市場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仍然處於快速增長中。一部分海外汽車電子供應商願意接受中國汽車的並購報價,以保證自身獨立性,不被其他海外供應巨頭吃掉,並借此進入中國市場,打開新的成長空間。而中國電子企業在智能手機時代已經積累了相關的技術儲備和積累,通過跨國產業整合能實現渠道的開拓,快速切入汽車電子市場。 (來源:安信證券+網絡) |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5-14 09:02 編輯 哪些行業將是周期性經濟複蘇最大受益者? 作者:梁紅 我們認為,企業盈利能力將從今年1季度的周期性底部開始回升,到3季度末複蘇速度有望加快。得益於政策的持續寬松,尤其是4月份以來融資成本的大幅下降,本輪複蘇將主要受經濟增速恢複和溫和再通脹推動。 在本篇報告中,我們基於國家統計局1999年以來的數據研究了中國工業企業收入和利潤增長的周期性規律。特別是如果中國經濟在今年下半年如我們預測般迎來周期性複蘇,企業盈利能力將會如何恢複,以及產業鏈哪些環節將會受益最大。 我們認為,工業企業收入增速有望於今年下半年顯著回升,因為它與總需求增速高度相關。更重要的是,我們預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回升的速度將更快,因為當經濟處於周期性拐點時,利潤率和收入增速往往會同方向變動。我們的分析顯示,中國名義GDP增速加快1個百分點,對應工業企業收入增速上升約2.4個百分點以及利潤增速上升約3.7個百分點。當經濟處於周期性拐點時,這些彈性系數更高。 我們的實證研究顯示,中遊行業的收入增速和利潤率對投資需求的複蘇最為敏感,有望成為周期性經濟複蘇的最大受益者。我們定義的中遊工業企業主要是(使用上遊原材料的)投資品制造商,如金屬和石油化工生產、工業機械和船舶制造以及輕工材料制造等。 此外,雖然彈性可能不及中遊企業,上遊和下遊工業企業也將從需求複蘇中受益,尤其是考慮到上遊工業企業的盈利能力與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密切相關。 自去年6月份以來,國內股票指數大幅上漲了逾100%,但同時企業盈利能力卻不斷下滑。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業2015年1季度盈利同比下降12.6%,為2012年以來最差水平。另一方面,局國家統計局4月下旬公布的工業企業利潤數據顯示,經歷2013年年中開始的快速放緩階段以及2014年年中以來的調整階段後,工業企業利潤增速3月份開始顯露反彈跡象;同時,收入增速仍舊疲軟(圖表1)(有關國家統計局數據的描述請參見第6頁的專欄一)。 ![]() 我們會看到企業盈利複蘇更有力的證據嗎?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得益於政策的持續寬松,尤其是4月份以來融資成本的大幅下降,本輪複蘇將主要受經濟增速恢複和溫和再通脹推動。局在本篇報告中,我們基於國家統計局1999年以來的數據研究了中國工業企業收入和利潤增長的周期性規律,並分析了工業企業盈利能力如何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而變化。此外,我們試圖測算產業鏈各環節(上遊、中遊和下遊)對周期性經濟複蘇的敏感度。 工業企業收入增速和利潤率均與名義GDP增速高度相關。基於我們對周期性複蘇的預測,我們預計今年下半年工業企業收入增速將回升,利潤增速將顯著反彈。此外,我們預計中遊工業企業將是總需求回升最大的受益者。此外,雖然彈性可能不及中遊企業,上遊和下遊行業的盈利能力也將逐步恢複,尤其是考慮到上遊行業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較大。 中國工業企業盈利能力對總需求增速的變化高度敏感 從歷史上看,工業企業的盈利能力對總需求增速和出廠價格的變化高度敏感,綜合觀察總需求增速和出廠價格變化的最好指標是名義GDP增速(圖表2~3)。我們估計,名義GDP增速加快1個百分點對應工業企業收入增速上升約2.4個百分點以及利潤增速上約升約3.7個百分點。當經濟處於周期性拐點時,這些彈性系數更高(圖表4~5)。 鑒於2014年年中以來貨幣條件的逐漸寬松,我們預計經濟增速將在今年2、3季度迎來周期性恢複,GDP平減指數有望在今年3季度轉正,今年1季度名義GDP同比增速為5.8%,我們對2、3、4季度的名義GDP增速預測分別為6.4%、7.1%和8.4%,(請參見我們2015年4月15日發布的《中國宏觀簡評:微調2015、2016年經濟預測》)。因此,制造業收入增速最快可能於今年下半年出現明顯回升。此外,由於中國工業企業收入增速與利潤率高度相關,尤其是在2006年之後供給瓶頸基本消失以後(圖表6),隨著經濟迎來周期性複蘇,利潤增速可能會受益於收入增長加速和利潤率擴張的雙重支持。 ![]() ![]() 周期性經濟複蘇中,中遊工業企業收入和利潤增速有望提升最多 國家統計局工業企業數據將其樣本中的35萬多家企業分為42個子行業。為便於分析,我們按產品性質將這42個行業分為上遊、中遊和下遊三個部門。上遊工業企業是指那些主要從事原材料和自然資源開采和分銷的企業,主要包括煤炭、金屬和礦物開采以及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中遊行業是指那些主要收入來源來自投資品生產的行業,包括上遊產品加工和分銷、以上遊產品為原料的輕重工業材料生產以及工業機械和船舶制造。下遊行業主要是消費類產品制造企業,包括食品飲料、服裝及配飾、娛樂和教育產品、消費科技產品、醫療產品以及汽車(關於子行業的完整名單、分類及收入增速和利潤率趨勢請見第7~8頁的附錄1和附錄2)。 我們的分析顯示,雖然上遊的工業企業仍享有最高的利潤率,但它們的盈利能力波動性最大,並且主要與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聯動,尤其是在2008年之後(圖表7~8)。另一方面,中遊和下遊工業企業的盈利能力對貨幣條件的變化高度敏感,其利潤增速在有效貸款利率顯著下降大約3~4個季度後出現上升(圖表9)。雖然中遊和下遊工業企業盈利能力的變化趨勢相似,但中遊行業的長期平均利潤率更低,因此較下遊行業而言對周期性環境的變化更加敏感(圖表9)。圖表10和11顯示,在經濟處於周期性拐點時,中遊行業的收入增速和利潤率波動性更大且更加敏感。換句話說,中遊行業在複蘇中彈性更大。 因此我們預計,如經濟在今年下半年迎來周期性複蘇的情況,中遊工業企業的盈利能力將改善最大,除非上遊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大幅波動。 ![]() ![]() 結論 2014年年中以來的股票市場上漲主要受政策放松以及企業盈利能力隨後複蘇的預期推動,但經濟活動和企業盈利能力指標遲遲未見回升。我們預計,今年下半年工業企業盈利將顯示出更明確的複蘇跡象,考慮到我們基準情形是今年將有持續的政策支持周期性複蘇,包括1)政府將采取更多的措施來促使加權平均貸款下降,2)財政支出將進一步加速,以及3)房地產市場政策將進一步回歸中性。 我們的研究表明,從收入增速和利潤率來看,中遊行業在周期性複蘇階段享有最大的上升空間。對於有意參與中國工業部門周期性複蘇的投資者來說,中遊行業應是首選。 我們認為,工業企業盈利能力的潛在複蘇將推動制造業投資重新加速,並為中國資產價格的上漲提供基本面支撐。 專欄一:國家統計局工業企業財務數據 我們在本報告中分析所用的數據來自於國家統計局的工業企業財務統計數據。該數據的調查樣本涵蓋1)全部的國有企業以及2)年銷售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所有非國有企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截至2013年底,調查企業的總數量達到352,546家。 “利潤”定義為企業的總收入(銷售收入和其他收入)減去銷貨成本、銷售及分銷費用、財務費用、銷售稅金及其他費用、管理費用以及會計調整。該概念等同於會計上的“凈收入”。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利潤數據是良好的企業盈利能力指標。由於企業需要就公布的利潤進行納稅,它們應該沒有多少動力去誇大利潤。國家統計局的利潤數據與政府的企業所得稅收入也相當符合(圖表12)。此外,與上市公司正式公布的經審計的數據進行比較,兩個樣本總體利潤增速的潛在趨勢基本一致(圖表13)。 ![]() ![]() ![]() ![]() ![]() 來源:中金公司 |
與熱火朝天的股市迥然不同,中國車市在傳統旺季遇冷,連今年以來增速一度來勢洶洶的長安汽車(000625.SZ)也難以抵禦寒流,5月產量首現負增長,銷量增速也大幅放緩。
即使旗下合資企業長安福特降價促銷依然難挽狂瀾,長安福特當月銷量下滑8.93%。與此同時,國內乘用車企業銷量排名前五的上海大眾、一汽-大眾、上海通用、東風日產以及北京現代在5月的銷量均出現下跌。有專家認為,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大半個身體陷入了危機之中。
主流車企5
長安汽車日前發布5月份產銷快報,當月該企業產銷汽車分別為21.70萬輛和21.81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65%和微增0.34%,盡管長安汽車旗下自主品牌產銷量當月產銷量分別增長26%和24%,但由於合資品牌長安福特、長安鈴木以及自主品牌中的悅翔系列的產銷量皆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長安汽車整體銷量在5月顯現出疲態。此前幾個月,長安汽車在車市上表現得“生龍活虎”,今年1~4月產、銷量為98.38萬輛和103.2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和16%,逼退一汽集團進入四大汽車集團前三,甚至在今年2月單月還超過東風汽車排名第二。但是,隨著中國車市放緩,長安汽車難以獨善其身,5月產銷業績不容樂觀。
2015年,長安的產銷預期目標是超過290萬輛,產量和銷量的增幅目標分別是10.37%和13.99%,而由於5月業績拖著後腿,該企業1~5月產、銷同比增幅分別為8.03%和13.14%,均略低於目標值,今年下半年經營壓力開始上升。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4月在上海車展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采訪時,早已意識到市場風雲突變,他稱在經濟“新常態”下,汽車產業的壓力越來越大,未來保持5%~7%的增長已經是很樂觀了。他還強調,長安汽車這幾年其實是非常穩定的戰略思想,不折騰。長安這次產量首次下降,被業內視為是該企業及時對市場做出調整,減緩經銷商壓力而求穩。
眾多合資車企和自主品牌車企早幾年已提前做好產能布局,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就在各大汽車集團紛紛要交出這一階段性的成績單時,遭遇中國車市減速,產能過剩矛盾激化,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今年我國汽車產能可能達到4000萬輛,假如今年中國汽車的銷量增長7%左右,約為2500萬輛,這意味或將有千萬輛的產能被閑置。而事實上,市場比預期還糟糕,據中國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今年1~4月,汽車產銷828.08萬輛和814.48萬輛,同比增長4.12%和2.77%,比一季度回落1.14個百分點和1.1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4.87個百分點和6.30個百分點。從目前多家車企公布的數據情況來看,5月情況未有好轉,排名汽車集團銷量榜首的上汽集團,今年1~5月銷量出現6年來首降。
眾多主流車企已提前嗅到市場的困窘,多年來價格堅挺的上海大眾率先放下身段,在4月主動宣布降價,長安福特、北京現代、一汽-大眾紛紛加入降價潮中,但依然無濟於事。受整體車市減速、反腐以及速騰斷軸等多重因素困擾,一汽-大眾目前的市場表現最為令人擔憂,有消息傳一汽-大眾5月甚至出現“斷崖式”下滑,前三周實際銷量下滑45.7%,一汽-大眾迅速公布官方數據辟謠,5月銷售整車13.73萬輛,同比下滑了14.5%。盡管這一數據粉碎了“斷崖式”下滑的論調,但一汽-大眾市場表現不佳依然是不爭的事實,在主流合資車企中跌幅最大,上海大眾和上海通用5月的銷量也分別同比下降1%和10%,昔日合資車企銷量前三甲,集體在今年5月旺季走進負增長的陣營。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數據也顯示出我國車市持續低迷,今年5月,全國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7.3%,雖然較4月下降了3.2個百分點,但同比上升8%,繼續處於警戒線之上。緊接下來的6月至8月的傳統淡季,被業界認為車市面臨極大挑戰。
汽車危機周期論
市場需求放緩以及車企產能過剩,正在合力將中國汽車產業推入“危機周期”。汽車分析專家張誌勇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中國汽車市場已開始從微增長陷入危機周期。按照國際方面的定義,當一個經濟體連續半年持續出現經濟下降的時候,就被稱為經濟衰退,或者經濟危機。依照經濟危機的這種定義,當前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有大半個市場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這有數據支撐,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從2014年10月到2015年4月,商用車連續7個月產銷同比下降,這意味著商用車市場已經陷入危機。從下降幅度來看,交叉型乘用車市場的下降幅度甚至比商用車市場還要大,同樣,交叉型乘用車市場與商用車一樣,未來的下滑趨勢基本不可避免,持續下降連續7個月的交叉型乘用車市場,也已經陷入危機。而同期,盡管轎車市場的數據相對交叉型乘用車、商用車的市場好看,在這七個月的時間跨度內,有兩個月出現了正向增長,但繼2015年2月之後又延續去年10月、11月的下降態勢,而且目前仍然沒有擺脫長期下降的噩夢。
“按照往年的市場增長規律,每年的7月、8月是一年市場中增長的最低谷,轎車市場將至少在隨後的三四個月的時間內呈現下降的局面, 可以說轎車市場也基本陷入了危機周期。目前保持較快增長的只有SUV和MPV這兩大細分市場,但隨著大量車企紮堆湧入這兩大細分市場,SUV和MPV增速也會放緩以及掀起價格戰。”張誌勇認為,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大半個身體陷入了危機之中。進入危機周期之後,車企進行降價、減產以及裁員等調整在所難免。
不過,目前中國車市並非一片哀鴻,本田、豐田、馬自達等日系車企以及長安汽車、長城汽車以及東風汽車的自主品牌車企近幾年經過產品等多方面調整,當下在中國車市低迷的情況下依然實現較快的增長。廣汽豐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永強6日在深港澳車展上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采訪時稱,1-5月,廣汽豐田銷售實現17%增長,增速好於整個乘用車市場。其中,表現較為搶眼的是自3月下旬上市的新一代漢蘭達SUV車型,截至5月底已收獲超過3萬輛,盡管整體乘用車市場環境不佳,但廣汽豐田仍將堅持原定的40.6萬輛的年度銷售目標。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在不久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一直強調的是,中國汽車市場正在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移,深入市場調查摸清消費者需求顯得尤為重要,汽車廠家需要與經銷商共同努力開拓潛在的市場需求,這是化解產能過剩的有效途徑之一。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956
《财经》记者 曲艳丽 实习记者 王斌斌
5月末,《财经》杂志记者在国泰君安中期策略会上,采访到了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
任泽平因在2014年8月第一个喊出“5000点不是梦”而在业内声名鹊起,他的无风险收益率下行论、《论对熊市的最后战》、改革牛等都广为市场瞩目,格局深远。
站在5000点附近,任泽平对《财经》杂志指出了牛市的三种结局。
任
泽平表示,三种前途给出的概率分别是30%、50%和20%。第一种,如果经济是L型的话,牛市是有顶部的,不能实现风格的切换;第二种,如果经济是U型
或者弱U型复苏,牛市没有顶部,会攀登珠峰,而且会出现大的板块切换和轮动;第三种,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重回熊市。
具体来说,第一种, 如果是经济在今年晚些时候见底,但是迟迟不能企稳,持续衰退甚至止不住的下滑,经济会是L型的,那么板块不能从成长切换到周期和价值,风险会积累。
第二种,如果在今年晚些时候,经济露出中长期的大底,经济失速的尾部风险消失,那么,哪怕是一个弱U型的复苏,这轮牛市的顶部会很高。如果是U型的话,会出现从成长股向大周期板块的切换。
而第三种的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的可能性大不大?任泽平对《财经》记者说:“还是要保持警惕。”
根
据国泰君安的研究,二战以来,101个追赶经济体中,只有13个成功实现了增速换挡。去掉城市经济体和资源经济体的话,真正靠工业化完成的只有四个国家和
地区,那就是德日韩台,也就是成功的概率10%都不到。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
推动创新,从原来的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换,释放微观的活力。
总而言之,任泽平的观点是,今年下半年,随着房地产投资的着陆,经济能否见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它会影响整个市场的高度、风格。
宏观经济走势
记者:如何看待宏观经济走势?何时企稳?
任泽平:我们预判,在今年晚些时候,中国经济面临最后一跌,标志性事件就是房地产投资的着陆。
随着房地产投资着陆,能够看到中国经济主要的动力指标,包括出口、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库存都跌不动了,底部可能会露出来。
从目前来看,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销量和土地购置都出现了回升,按照过去的传导链条,大约需要六到九个月的时间从销量传导到投资端。我们对2016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没那么悲观,在今年见底之后到明年可能会企稳略回升。
现在出口出现超调。随着加入SDR,如果在2016年上半年,汇率能调整高估,出口将从现在-6%的增长转正。
这样,如果出口和房地产投资能均值回归的话,经济增速应该在今年下半年见底,2016年上半年经济企稳,甚至“浅碟型”略有回升。
记者:当经济数据向好时,往往引发市场的大跌。经济企稳是否意味着牛市的结束?
任泽平:不会。如果经济能够见底或者回升的话,这轮牛市的风格会切换,而且高度会超出市场想象。
如果经济见底或者略有回升,风险评价下降和分子端企业盈利可以接棒分母端的无风险偏好提升和无风险利率下降,来驱动牛市继续,这样风格会从成长股切换到大的周期板块。
如果经济迟迟不能见底,甚至还在往下滑的情况下,那么资金还会扎堆在成长股,不能实现板块轮动。而大牛市一定是要板块之间轮动的。
记者:如何看待国企改革的节奏?
任泽平:我觉得今年能出一个国企改革顶层方案,然后在部分领域推混合所有制改革。 大的方向应该会在下半年进行一些央企的兼并重组,包括传统行业的,来收缩供给端的产能。
记者:您在富国基金论坛上刚刚说过:“A股市场向来都是牛短熊长”,这与您的其他看法之间是矛盾的吗?
任泽平:这是以历史概率进行平均的。举例来说,90年代末那轮牛市是资金推动的,而2005-2007年牛市是资金、企业盈利加上周期共同推动的,中间有断档,政策驱动和分母驱动与企业盈利和分子驱动中间有一个断档。
这一次,如果从一开始的政策和资金驱动,到后面企业盈利驱动能够接棒的话,这轮牛市的量级会比较长,比较大。但是否会持续的很长,现在还比较难讲,这取决于我们经济复苏的力度。
关键是从分母驱动,到分子驱动,能否顺利的转换。
指数何去何从
记者:那5000点再往上,股市的波动率会不会上下幅度变得很剧烈?
任泽平:关键看后面的力量能否接续过去。
A股市场牛短熊长,暴涨暴跌,还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包括我们实行审批制而不是注册制,使得市场自身的供求调节机制失效;我们的监管和法制都有很大的改善余地。(链接附报告,中国股市牛短熊长和暴涨暴跌和美国的比较)如果这些能够改变的话,可能改变牛市的基因。
记者:市场人士喜欢说,侠之大者为国接盘,认为牛市至少坚持会到注册制推行,您怎么看注册制的影响?
任泽平:首先,注册制的方向是让市场调节供求和定价,激发全民创新、创业活力。
但是,要看我们推出的注册制有没有节奏控制,还有跟当时资金的状况,经济周期的情况,需要一个综合判断,很难讲终结于注册制。
记者:如果出现板块轮动,对于新经济的培育是否会起到不利的效果?
任泽平:如果牛市能够起来的话,第一,周期股能够起来;第二,创业板中能够做大做强的、能够赢得未来的、能够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应该还会继续,因此,创业板会分化。
记者:创业板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问题,是否有暴跌的可能性?
任泽平:由转型预期、政策、资金驱动的市场,它的风险点来自于监管和资金的改道,需要观察这些迹象。
记者:创业板现在的估值有泡沫吗?
任泽平:创业板处在鱼龙混杂的一个阶段,属于破茧的前夜,大家很难区分好坏,未来会水落石出,肯定会造就一些伟大的公司,也会有一批被打回原形。
现在还是有一些亮点,例如互联网+,智能制造,传统行业的触网转型等等。严格来说,我们的经济结构是冰火两重天,传统行业在退潮、在衰退,新经济在快速成长,在一个点上会达到平衡,那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征。
资金驱动动力走向
记者:新增资金的总量会不会在某一时刻出现拐点,从而导致牛市见顶?
任泽平:资金永远是表象的,核心要看是什么驱动的资金入市。
如果大家对改革、转型、创新的预期的基本逻辑没有变的话,资金来源的渠道很多,例如居民的理财存款、产业资本、房地产存量资金、还有新发的公募私募产品等等。
关键是驱动这轮牛市背后的力量有没有耗竭。例如改革转型能否成功,社会信心和风险偏好能否持续提升,经济能不能起来。
记者:大盘股加速上市,产业资本纷纷减持,会对资金量造成影响吗?
任泽平:这是一个供求关系。现在来看,公司IPO所吸纳的、再融资、减持所消耗的资金,与新入市的资金相比,还是新入市的资金显得更充沛。
记者:如何看待央行流动性的方向?(是否需要根据最新的情况更新?)
任泽平:央行的方向还是宽松。因为流动性陷阱的原因,短端的利率和流动性非常充裕,但不能传导到实体经济当中。对于货币政策而言,未来如何压低长端的利率,并且怎么传导到实体经济当中就变得非常重要。
如果经济企稳,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会有所回收,这是很正常的。但目前来说,还看不到经济企稳和物价摆脱通缩短期,半年之内,还是处在通缩的底部区间。所以,我们判断流动性还是安全的。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67
作者:韩琦 行业观点︰ 1)从6月份开始低基数的效应浮现︰受到中国大陆反贪腐运动和签证限制,澳门博彩收入自2014年5月起进入行业的下行周期,因此去年的困境造成的较低基数将在6月开始浮现。在较低的基数下,我们相信同比跌幅将由现在开始收窄︰我们预测2015年的总博彩收入将同比下跌23%,而2015年第一季则会同比下跌37%。 2)新供应周期已经开始︰澳门银河第二期在2015年5月27日开业,路氹城2.0(第二阶段)已开始运作。我们预期对赌厅业务的贡献不大,但酒店房间增加将有利于中场业务发展。 3)建议关注业务重心向中场业务转移的博彩企业︰银河娱乐(27HK)已把75%的新赌枱分配给中场业务,连同酒店房间增加59%(澳门银河和星际酒店),我们相信银河娱乐中场博彩业务的市场份额将会上升。 催化剂︰ 1)澳门博彩总收入的同比变化趋势从6月起改善。 2)新濠影汇如期开业。 (来源:招商证券) 格隆汇声明: 本文为格隆汇转载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16亿中国人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擁有完美避險功能的黃金資產,近來卻遭遇20年來最長下跌周期,而這次中國大媽卻並沒有出現搶購的現象,機構甚至預言金價將跌至800美元,可見看恐情緒已至冰點。
截至周三收盤,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市場交投最活躍的8月交割的黃金期貨下跌12美元,跌幅1.1%,收於每盎司1091.50美元,這也是2010月3月24日以來的最低結算價格。
同時,這也是國際金價連續第10個交易日下跌,創自1996以來最長時間的連續下跌日數。
對此現象,分析人士指出,現在正置身於一個結構性的熊市當中。不僅是黃金面臨熊市,而且就連整個大宗商品市場也都是如此,從而創造出了一種負反饋環。同時,其認為美元有更積極的前景,且貶值風險也開始消退,因此黃金作為多樣化策略變得越發沒有必要。
數據顯示,自2012年底以來,國際金價已經下跌了35%。今年以來,國際黃金期貨價格已經下跌了7.8%。
“目前,投資者正在分析美國貨幣政策改變對黃金價格的影響。當利率上升,黃金作為貴金屬保值增值功能減弱。”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上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珍妮特·耶倫重申,美聯儲在今年“某個時點”加息是適當的。與此同時,昨日,全美地產經紀商協會(NAR)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6月成屋銷售總數年化549萬,高於預期的540萬,創八年新高。6月成屋銷售價格中位數創歷史新高。
“2015年春季購買情況是經濟危機來最旺盛的。過去兩個月房屋銷售旺盛,達到2007年早些時候的水平。美國勞動力市場向好、經濟持續改善,讓更多的人們有動力去購買。此外,由於春季以來房貸利率開始上漲,一些人抓緊時間購房,以防貸款利率進一步走高。” NAR首席經濟學家Lawrence Yun表示,這一數據也為美聯儲加息提供了最新證據。
截至發稿,今日美元指數一度跌破97點關口,最新報96.9803,下跌0.47%。受此消息刺激,國際金價迎來了久違的反彈,現貨黃金最新報1104.72美元,上漲9.82美元,漲幅達0.91%,收複1100美元大關。
值得註意的是,眼下金價已經到達2010年來的最低水平。然而,低價並沒有像過去那樣吸引“中國大媽”的青睞,更嚴重的是,現在連“印度大媽”都不再買黃金了。
機構調查顯示,上次金價大跌的時候,2013年4月短短兩個交易日內就急墜13%,吸引印度民眾在金店外面排起長隊搶購,並持續了數周。然而,昔日盛景這次沒有重現。印度占全球黃金需求的五分之一以上,目前對於黃金仍然興趣寥寥,印度當地金價較全球現貨指標金價只有小幅升水。
“這的確是空頭信號,在金價大跌至多年低點之後,主要消費國卻仍然無動於衷。如果亞洲人不出手,還有誰會購買黃金呢?” 德國商業銀行的資深原油分析師Carsten Fritsch稱。
對於黃金後市,摩根士丹利認為在悲觀情形下可能跌至800美元;而在較為溫和的情境下,預計黃金可能跌至1050美元。
“如果中國股市再出現一輪下跌、美國啟動加息周期,再加上央行拋售黃金儲備,這3個因素可能導致黃金跌至800美元。摩根士丹利稱這對於黃金而言屬於‘非常糟糕的情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認為。
不過,摩根士丹利對黃金2015年目標的基準預測值為1190美元,只不過這一預測值存在極大的下調風險。
同時,高盛商品研究員Jeffrey Currie也表示,眼下黃金最糟糕的時刻還沒有到來,金價今年料跌破1000關口,為2009年來首次。在此前近兩年的時間里,不論黃 金市場波濤起伏,該行堅持金價將跌至1050美元/盎司。
此外,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金融分析主管Manpreet Gill對近期黃金走勢表示悲觀。 “黃金可能還會出現繼續下跌的情況,下行方向空間仍然很大。”Manpreet Gill表示,“黃金資產沒有利息,而在目前美元不斷走強的前提下,美聯儲加息的預期以及其他投資產品表現提高都使黃金的競爭對手受到更多青睞,我看不到 任何黃金價格能夠回升的原因。”
由此可見,金價逼近1000美元將是未來大概率事件,而在極端情況下,跌至800美元的噩夢或將成真。
截至周四收盤,滬股通凈賣出15.34億,當日額度剩余145.34億,余額占額度比為112%。A股市場自11月4日強勢上攻以來,滬指已連續多日收出陽線,但A股大漲卻並未留住外資。
自10月16日至今,滬股通持續處於資金凈流出狀態,為去年11月17日啟動以來首次單月外資借道滬港通累計撤出資金超過200億元,也是最長的凈流出周期。截至11月12日,連續18個交易日中,滬股通累計凈流出資金245.5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數據發現,滬股通單日凈流入金額多在幾億或十幾億元,不過從11月4日開始,滬股通的凈流出金額出現明顯加速。值得註意的是,在11月4日,也是滬指開始反彈之際。滬指在11月4日至今的漲幅達9.53%,7個交易日內,大盤漲逾300點。
在今年6月中旬,A股市場與港股市場均大幅震蕩,而當時港資買賣A股極為頻繁,但在7月初又大量賣出。之後外資便在8月24日開始大舉買入,滬股通交易額出現明顯放大,並連續4個交易日呈現凈流入,累計近290億元資金凈流入,抄底之意明顯。但在8月28日,A股暴力反彈後滬股通逢高減持,連續5個交易日呈現凈流出。
然而,在8月28日至9月7日,滬股通凈流出72.29億元,與之前290億元資金凈流入相差甚遠。並且,在9月8日至9月30日,滬股通凈流入資金達82.36億元,加之8月底抄底的資金,凈流入金額達300億元左右。在外資不斷湧入A股市場的時期,大盤橫盤近一月,滬指在3000點附近徘徊。
那麽緣何在A股反彈之際,外資逢高減持為哪般?
信達證券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陳嘉禾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當A股在漲,港股在跌,AH股的溢價指數一直在擴大,對於外資來講,大部分外資屬於價值投資者,對於他們來講,價差擴的越大,就越可能把資金撤回。滬股通本身主要是滬市的藍籌股,這些股票有部分在香港上市,或者找到類似的標的,就會導致當價差夠大,就會把資金撤回香港市場。
恒泰證券在11月4日晨會紀要中指出,經過美聯儲一輪又一輪的“口頭加息”,加息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市場預期提前消化,而加息預期與真正加息的影響不可能是一致的,對美國來說,含糊其辭、無法預期才符合預期,這在行為金融學里叫“適應新預期”,表現在市場上最典型的方法就是各國貨幣主動貶值以及資金外流,追逐美元資產,直接壓低債券收益率。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是美聯儲連續發出加息預警吸引海外機構快速回籠,購買美元資產或與美元掛鉤資產。而對此觀點,陳嘉禾表示,與美聯儲加息預警關系不大,若受美聯儲加息影響,資金回流回美國的話,既然從大陸抽錢,那麽也同樣會從香港抽錢,我們應該會同時看到香港市場大跌,但是現在並未看到這樣的情況。所以與美聯儲加息預警的關系並不大。
“A股價格相對香港市場變貴,對外資來講,從長期投資來考慮,便宜總是好一點。現在恒生H股溢價在135點左右,這個點位相對比較高,如果這個溢價下來,不管是港股漲還是A股跌,這都會使外資重返A股市場。”陳嘉禾說。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5年,全球市場雖然“黑天鵝”事件頻發,但全球經濟仍在動蕩中持續前進,美聯儲終於邁出加息的關鍵一步,中國在匯率改革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更是進展顯著,人民幣成功納入SDR貨幣籃子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也讓2015年圓滿收官。
展望2016年,美聯儲加息預期與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成為全球市場不容忽視的兩大主題。新年伊始,中國匯市意外出現連續大幅波動更是讓投資者擔憂人民幣是否已進入貶值通道。1月9日,在由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主辦的主題為“2016中國經濟:做什麽?怎麽做?”論壇中,多位業界知名學者共同探討人民幣年初大跌的原因及未來預期,以及在美元走強大背景下,如何保持匯率穩定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持續推進。
“我不認為中國央行會推行一種非常明顯的導致人民幣大幅度趨勢性貶值的政策。”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論壇中表示,眼下,最關鍵的是維持人民幣匯率在相對平穩的水平上波動,避免市場形成貶值預期,只有穩定的外匯市場、資本市場,才能實現穩定的金融市場這一最終目的。
人民幣單向貶值預期有礙金融穩定
繼8月11日“新匯改”後,2016年剛開始人民幣再次成為全球市場關註的焦點。1月4日至1月7日連續四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累計下調614個基點,貶值幅度為1.52%,屢次刷新2011年4月以來最低水平。年初至今,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已貶值1.54%,而去年全年尚貶值不足5%。
“人民幣最近確實有一些貶值的壓力,”澳新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在論壇中提出,最直觀的原因是國際宏觀周期在發生變化,美國經濟複蘇的步伐在加速,很多經濟指標在逐漸改善,在這樣的過程中,中國經濟卻因過去杠桿太高而需要度過一個去杠桿的過程。從宏觀上看,中美之間有一個此消彼漲的過程,市場很容易形成預期——美元將會繼續升值,而人民幣則會貶值。
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則提出,人民幣年初爆發的貶值壓力由來已久。
“從2014年年底到去年8月份,人民幣實行的其實是非常僵硬的盯住美元的政策,當美元出現非常明顯升值的情況下,導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大幅提高,從2014年到2015年年底,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提高了14%左右,”朱海斌認為,雖然“8•11新匯改”時人民幣匯率得到部分調整,但是還不夠,更何況從新匯改後到去年12月初,人民幣似乎又重新回到軟盯住美元的政策上。
值得註意的是,人民幣對美元主要貶值原因之一是市場預期美元在美聯儲加息背景下今年將會持續走強,而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則分析認為,美聯儲加息並不意味著美元走強,從以往表現來看,美元甚至有很大概率將在加息後走弱。
“美聯儲非常善於引導預期,在美國過去經歷的7次加息周期中,有5次在美聯儲開始加息後,美元其實在一年之內出現了貶值,因為美聯儲在加息行動前給市場足夠準備時間,美元升值預期已經被提前消化,所以我對人民幣並沒有非常悲觀,我不覺得今年美元還會繼續走強。”沈建光說道。
連平則認為,美聯儲加息對於各個國家經濟及匯市的影響程度,首先取決於這個經濟體自身的狀況。
“為什麽過去美聯儲加息,像德國等歐洲經濟體的情況還比較平穩,而一些新興經濟體已經扛不住出現危機了呢?”連平認為,在應對外部沖擊時維持國內經濟穩健至關重要。“中國現在的狀況我覺得特別需要警惕,隨著中美利差不斷縮小,中國經濟什麽時候能夠持穩,速度還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下降的勢頭能不能穩得住,這就關系到未來的預期。”
與會經濟學者普遍認為,人民幣的匯率波動程度將會加大,而最關鍵的是在這一過程中避免市場對人民幣形成單向貶值預期。
劉利剛認為,一旦人民幣單向貶值這種預期被市場肯定之後,將會導致資本大幅流出中國,對於中國的金融穩定、市場的流動性都將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此外,朱海斌也提出,人民幣如果對美元持續貶值,會導致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加快對美元貶值速度,面臨匯率戰的風險。“我覺得大幅貶值和一步到位的貶值思路,從市場角度來看是非常危險的。”
如何正確引導市場預期,改變對於人民幣貶值的看法,在匯率波動日益明顯的當下顯得尤為重要。沈建光認為,保持及時有效的溝通十分重要,“中國央行應該盡可能給市場一個明確的預期”。
對於年內人民幣走勢,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預計,在經歷一個過山車式的走勢後,人民幣對美元到今年底貶值幅度或約5%,其中一季度貶值壓力較大,不排除采用相應的資本管制舉措,包括窗口指導和限制結售匯等。
朱海斌則認為,下半年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會相對穩定。一方面,美元強勢表現有所減弱,同時10月1日新的SDR貨幣籃子生效,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也將帶來利好。
美元成2016年資產配置核心要素
剛剛過去的2016年第一個星期,全球市場經歷大幅波動,人民幣意外大幅貶值,中國股市下跌近10%、美國股市下跌6%、歐洲股市下跌6%、石油價格下跌10%、美國國債長期收益呈現下滑走勢。
在大部分投資者看來,2016年是非常難掙到錢的一年,而對於中國投資者而言,在人民幣匯率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單邊升值預期後,怎樣合理進行海外資產配置顯得越發重要。
“全球宏觀經濟在2016年基本霧霾一片,這是經濟霧霾,除了美國一枝獨秀。”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在論壇上單刀直入地指出,當前資產配置的配置要素需要國際化,以全球視野看待資產配置時,美元無疑成為首選,“這是對資產配置第一個層面國別選擇的確定,即對經濟體的選擇”。
新年伊始,金融市場“開門黑”在某種程度說明無論是對於中國還是全球,主流預期都充滿了悲觀情緒。“在這樣的預期中,資產應該逃離高風險品種,走向低風險品種。”在林采宜看來,在追求低風險時代,美元資產應該更多的配置在對沖基金、優先股、高等級低風險債,以及歐洲房地產上。
同樣認為美元將成為今年全球市場主要投資元素的還有麥格理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胡偉俊,在他看來,如果2016年,如果美元走勢依然強勁,資金無疑會從新興市場流向美國,同時大宗商品價格將進一步下跌,進而對大宗商品出口國產生重大影響,但是中國不僅僅是大宗商品消費國,同時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宗商品生產國,未來必將影響包括多數處於上遊產業的國有企業,進而影響經濟。
但是另一方面,新興市場走弱,美國的出口將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如果美元沒有這麽強勢,僅上升5%或者更少會是比較好的情況。”胡俊偉認為,上半年美元可能仍會維持強勢,一旦下半年油價企穩可能會有所改變,美元因素是2016年決定大宗商品資產配置的重要指標。
在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劉利剛建議加強人民幣“內部化”的進展,即吸引更多海外投資者在中國境內持有人民幣。
“目前中國的資產市場向海外開放的程度非常低,海外的投資要想進入中國非常困難,前不久央行已經允許海外央行、主權基金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債市購買人民幣債券,下一步是不是海外的機構投資人、養老基金也能更容易的進入中國的債券市場?這樣一來,雖然我們有資本流出的壓力,但是隨著資本賬戶的開放,資本流入也會不斷增加,這樣雙向的資本流動,才會使人民幣真正浮動起來。”劉利剛說道。(本報記者王瑩對此文亦有貢獻)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摘要:中國51億平方米的在建住宅物業可以輕松地使中國的住房擁有率飽和至100%。我們面臨的是房地產投資增長的極限。降低首付也將無濟於事。由於房地產是一個更大的風險,中國將繼續貨幣寬松以延續房地產泡沫,同時實現某種形式的資本管制以緩解由於貨幣寬松導致的人民幣貶值的壓力。然而,穩定人民幣匯率仍然會消耗中國的外匯儲備。這些緊繃著的表面平衡最終將從壓力最小之處破裂。這是中國和全世界都必須警惕的風險。而上證未完的下行趨勢早已山雨欲來風滿樓。
房地產大周期即將見頂;降低首付也無法刺激房地產投資:對無限購的城市降低首付並不能逆轉中國的房地產周期進入長期下行的趨勢。一線城市房價漲幅很快就會放緩,而其它二、三、四線城市的漲幅將會反轉。經過住房通脹和CPI調整後的實際利率已在2015年年初達到了頂峰,並隨後開始快速下行。接踵而來的是歷史的輪回 – 偉大的中國泡沫在2015年6月破裂(請參見我們的報告“偉大的中國泡沫:800多年歷史的教訓”)。以史為鑒,房地產長周期也最終將在股市泡沫破滅後半年左右見頂,(焦點圖表1和2)。盡管自2014年9月30日以來首付一直在下調,並激活了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但是房地產投資的增長並沒有回暖。土地銷售和新開工面積的增長持續回落。為什麽房地產政策會在此刻失效?
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計算。我們的數據顯示,中國在建的住宅面積為51億平方米。根據人口普查平均每戶2.97人估算,中國的14億人口相當於約4億6千萬戶家庭。假設中國的住房擁有率從90%上升至100%,這些新增的房地產買家將很容易地吸收所有的在建住宅面積。而且平均每戶的面積達到110平方米左右。這個簡單的計算里,我們對住房擁有率和人均居住面積的假設相對於全球的標準來說都是非常慷慨的。我們同時還忽略了由於樓價高企而產生的租房和合居的需求。也就是說,即使在我們樂觀的估計下,中國房地產供給在全國水平來看已經飽和了。這就是房地產投資增長的極限。供給飽和過剩,加上高昂的價格的現象證明了中國房地產很難說不是泡沫。
焦點圖表1:實際利率已經快速下行,領先股市約6個月,領先房地產約12個月。
焦點圖表2:偉大的中國泡沫已在半年前破滅;下一個是樓市泡沫。
政策選擇的兩難;房地產泡沫是一個比人民幣貶值更大的風險;上證下行趨勢尚未完成:當下,我們更關心的是在人民幣貶值,資本外流和貨幣寬松的環境下中國面臨的政策選擇,以及這些政策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在我於2014年3月17日發表的題為“人民幣貶值將刺破房地產泡沫”的報告里,我討論了中國央行把人民幣每日交易區間從1%到2%的顯著意義。
“央行突然宣布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每日波幅上限從1%擴大至2%。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市場對公告的解讀仍然大都集中在如何從擴大匯率波動演繹出日後的貨幣政策發展。然而,在從央行對媒體問答稿件的字里行間,我們認為央行這次的舉措背後對大類資產定價有更深層意義”。我寫道。“人民幣的估值似乎已達到了一個長期均衡點。值得註意的是,此說法與中國生產力增長速度已然見頂的時間吻合。假如我們的解讀是正確的,那麽自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所展開的人民幣升值趨勢終於將告一段落。。。人民幣的匯率定價從此以後將大致由市場主導。”
“假如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發生逆轉,那麽對於投資者長期來說還有更多需要擔心的”。我續道。“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可通過廉價的匯率推動出口,以增強外匯儲備。然後,國家可以開始讓貨幣升值,以便進行大規模的資產價值重估。一旦匯率升值至接近平衡點,資產價值重估將會停止。這些匯率調整的步驟反映出財富如何通過廉價的貨幣制度首先從國外生產商轉移至國內生產商,然後通過資產重估轉移至上層階級,最終轉移至大部分人——資產泡沫的最終接捧者”。
“這個過程聽起來耳熟能詳。2005年7月,當中國開始進行人民幣升值,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8000億美元,但現在這個數字已增長四倍至3.8萬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已急升至泡沫水平。若以史為鑒,人民幣貶值將會是中國資產價格上漲的強大阻力,這些資產主要是房地產,而股票也將難以幸免。”
自我2014年3月發表報告之後,二線城市房地產價格一直無法上漲,而在三級城市已經開始下降。如果房地產泡沫最終爆裂,那麽它將會引起債務通縮潮。鑒於這種顯著風險,政策必然的選擇是繼續寬松貨幣政策以延長甚至試圖逃避泡沫最終的宿命。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將承壓。
因此,我認為政策的選擇將是施行某種形式的資本管制,同時穩定人民幣匯率並繼續貨幣寬松。目前,有報道稱使用銀聯買境外保險每筆交易不能超過5000美元。但是,由於供給飽和過剩,房地產投資增速很難恢複,經濟增速將繼續放緩,而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將持續。中國的外匯儲備將在匯率維穩的過程中繼續消耗。盡管政策幹預,房地產泡沫最終將無法逃脫如其他泡沫破滅的宿命。以史為鑒,相關的表征有可能在2017年更加顯而易見的。這是中國和全世界都必須警惕的風險。而上證未完的下行趨勢似乎早已山雨欲來風滿樓(焦點圖表3)。
焦點圖表3:上證下行趨勢尚未結束(這里顯示的是房地產行業指數和上證綜合指數).
(本文作者系交銀國際首席策略師 洪灝)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