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賺不到》台灣薪資退回十五年前水準 亞洲吊車尾 10A總裁拚業績 為何成低薪幫兇?

2014-04-07  TWM
 
 

 

根據《今週刊》最新調查,高達八成年輕人很擔心低薪問題。

台灣實質薪資倒退到十五年前水準,年輕人面臨買不起、養不起的困境。

什麼政策導致低薪?比較台灣與韓國,長期趨貶的匯率政策是關鍵之一。

撰文‧方德琳

「二十年前,台大商研所畢業薪資四萬五千元,二十年後只剩下三萬五千元。」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魏啟林感慨,畢業生薪資倒退,而房價飛漲,即使是台灣傾全力栽培的高材生,也感到前途茫茫。

台灣年輕人低薪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但是政府至今不僅拿不出辦法,更是打擊薪資的幫兇。例如:二○○八年政府祭出二十二K(二萬二千元)政策,以及政府大量使用派遣工,都加劇年輕人薪資惡化。

台灣擠不進贏者圈

與匯率長期趨貶脫不了關係根據政府統計,一三年台灣平均實質薪資為每月三萬六千元,已經倒退到十五年前水準。

「我看到優秀的學長姊,畢業之後卻只能領取不到三萬元的薪水。念高中時,我也許還相信自己只要努力,管好自己的事情就會有光明未來,但現在看到學長姊的薪資一路下滑,我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三月三十日站在凱道前的台大社會系學生林靖豪說。

高中念建中,大學念台大,在親朋好友眼中永遠是「優秀青年代表」的他,夢想與現實差距更顯失落,「我們的未來在哪裡?」他說。過去以為有好學歷就有好工作,現在想來卻感到無比諷刺。

再把焦點放到亞太地區做國際比較,就發現這幾年台灣薪資不進反退。以美商韜睿惠悅企管顧問公司對一三年的薪資調查,越是中高階主管職位,台灣的薪資就顯得越低落,已經遠遠落後於鄰近中國。

比較「資深經理」一職,台灣平均薪資只高於越南、菲律賓與印度,與馬來西亞在伯仲之間,這兩年互有領先;韓國比台灣高四成多,中國北京也比台灣高四成多,新加坡則是台灣的兩倍。

一位在外商銀行擔任亞太區高階主管激動地表示:「在我的公司裡,台灣員工薪水只比菲律賓高。」這位不願具名的金融界人士十年前從台灣移居香港,銀行轄下的印度、馬來西亞、香港與中國都是他的業務範圍,「我眼睜睜看台灣一個一個被鄰近國家追過去。」即使想幫台灣人加薪也無能為力。「台灣業務量已經降到三%以下,除非他們願意離開台灣到香港,否則已經沒有加薪可能。」他說。

台灣薪資成為亞太地區末段班的情況,一○四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更有第一手的觀察。從一○年開始,台灣薪資就與中國、印尼出現「死亡交叉」。他認為:「薪資是台灣經濟弱化最明顯指標。」過去十幾年經濟轉型不成功,把老本吃光了,病徵開始一個一個浮現。

低匯率壞處一:

央行長期保護 企業無動力升級創新從世界銀行資料可清楚看到,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佔全球GDP比重一路下滑。從二○○○年的一%降到今年預估只剩○.六七%,下降幅度超過三成;同時間,中國大幅增長,從三.六六%上升到一二.七%,而韓國即使在中國的擠壓下,仍維持與二○○○年一樣的比重。泰國則呈現急起直追的態勢,從○.三八%上升到○.五五%。

「這十多年,台灣經濟沒有進入全球贏者圈。二十年前靠代工、壓低成本的競爭模式,二十年後依然如此。產業know-how被學走,但企業仍不打算升級創新。」晉麗明說出台灣企業幫員工加薪的困境。

企業沒有升級,附加價值出不來,當然就沒有給員工加薪的空間。而在多數企業都低薪的情況下,即使賺錢的多數企業也不願「破壞行情」自己加碼。

知道這十多年,台灣企業沒有成功地附加價值,接下來就要探究為什麼台灣企業轉型不成功?

政府政策可以形塑企業決策的經營環境,問題是,這幾年台灣經濟政策哪裡出問題?「這與台灣長期處在相對趨貶的匯率環境脫離不了關係。」一位不願具名的私立大學經濟系教授說。

當一個國家經濟要轉型時,匯率升值,其實有利於要取得先進技術做產業升級的廠商。「但是保護出口是央行匯率政策的重要原則。」為了讓以出口為主的企業有價格競爭力,央行對匯率政策採阻升態度。

央行的阻升其實從彭淮南一九九八年上任央行總裁至今,已經累積超過三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看出。即使外匯存底這麼多,為了保護出口產業,央行嚴格控制匯率的升貶。這位經濟系教授說:「短時間為了讓廠商有喘息機會,適時干預是可以的;但問題是,台灣匯率長期都維持低檔。」按理匯率波動屬於企業經營要避險的項目,但是央行把企業避險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台灣企業就在央行保護傘下,沒有去做轉型該做的事。」相反的,韓國這十多年的匯率政策就比台灣「靈活」。

比較台灣與韓國的匯率政策,從彭淮南上任的九八年至今,韓元兌美元就漲了二八%,新台幣兌美元只漲一二%。「當企業知道他面臨的波動風險比較大時,在決定生產與銷售時,會預估比較大的利潤空間。」當企業預估成本高時,自然會去調整產品策略;台灣企業沒有人覺得央行的趨貶匯率政策是一時的,在央行長期穩定的保護下,企業循著同樣的低成本競爭老路,無法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

很可惜的是,台灣穩定趨貶的匯率政策也無法幫企業維持長期的競爭力。再怎麼低,也低不過過去薪資便宜的中國,現在的越南、柬埔寨。而台商為了再降低成本,只好將製造基地外移,國內就業機會減少,台灣加薪更無望。

低匯率壞處二:

與國際交流成本變高 不利文創業發展台灣出口製造無法成功轉型,但很多人說,台灣服務業的競爭力也強,難道服務業無法成為火車頭,帶動薪資上漲?

台灣服務業佔GDP七成,六成就業人口,確實是台灣最重要產業,但每年,服務業對台灣經濟成長貢獻度卻不如製造業。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精算,製造業生產每一美元產品,將帶動其他部門一.四美元的產出,產業價值鏈的廣度與深度是服務業比不上的。

「台灣服務業大多是批發零售,這些業種的薪資多半偏低。」金融研究院院長鄭貞茂分析。他認為,金融業是服務業裡高知識密集產業,屬高薪資服務業,只可惜台灣這幾年的金融業發展緩慢。從WTO(世界貿易組織)資料發現,台灣金融業的海外產值只佔全金融產值的二%,而新加坡有一○.九%。金融業沒有成功輸出服務,相關就業的薪資也停滯不前。

以台灣製造業與服務業前十個高薪資業種的平均薪資來比較,一三年,製造業仍然以平均五萬四千元高於服務業的四萬九千元。

最近,有人把希望寄託在文創產業。「但是低匯率其實不利文創產業發展。」這位經濟系教授提醒說。無論是影視工業或是各種類型展覽,「你要找國外的明星來台灣,或找國外產品來台灣展覽,低匯率就是讓他們成本變高。」如果,台灣未來有心培植新興服務業與文創產業,那麼低匯率政策也必須改弦更張。

低匯率壞處三:

讓台灣薪資更低 年輕人只好出走當台勞儘管年輕人茫然失落,業內人士憂心忡忡,但是只要每次提到台灣低薪現象,政府總不忘拿台灣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簡稱PPP)來安慰。所謂購買力平價是考慮物價水準的實質購買力。

三月二十七日,中央銀行理監事聯席會新聞稿中,央行特別出具一份台灣與韓國實質購買力比較。這份報告指明,韓國人均國民所得毛額為二萬六千多美元,比台灣二萬一千多美元高二一.四%;但過去十五年,韓國物價累積漲幅高出台灣二七.六%。若剔除物價因素,韓國實質人均國民所得其實比台灣低。

同樣的說帖就出現在太陽花學運爆發前,三月十二日,總統馬英九仍是以「台灣購買力平價為亞洲四小龍第一」宣揚台灣經濟驕傲,他說,雖然台灣人均GDP約二萬一千美元;但根據PPP的算法,人均GDP就跳升為三萬九千美元。「我們超過了日、韓,是韓國的一.二倍。」如果台灣人都不出國,國際都不交流,把自己鎖在國內,那麼馬英九與央行的說法算對;但問題是,整個亞太地區已經進入人才競爭,低匯率不利於台灣吸引人才,更讓台灣人才在國際市場上「嚴重低估」。難怪年輕人要到澳洲、新加坡當台勞,因為匯率換算回來,大家都覺得賺到了。韓國在過去十五年,確實物價漲幅比台灣高,但匯率漲幅也比台灣高;但台灣低薪的最根本問題,就是我們物價不漲,匯率也不動。

舉例來說,我們假設在九八年,台灣人與韓國人薪資分別是新台幣一千元與一千韓元,並假設當時新台幣與韓元匯率為一:一,兩者兌美元匯率也假設都是一:一;十五年過去了,韓國的累積物價漲幅比台灣高二七%,在良性通膨環境下,韓國人的薪資相應漲到一二七○元,台灣人還是一千元。

除了物價上漲外,韓元兌美元匯率也漲了二七%,所以一二七○元韓元換算成美元變成一六一二美元;而台灣在匯率只上漲一二%的情況下,一千元台幣薪資換算成美元為一一二○美元,兩者差距四四%。

薪資不漲,是以新台幣的角度來看,但若以美元的角度,台灣人的薪資相對其他國家而言根本就是節節敗退,這樣的敗退,直接影響台灣人的海外消費力。是的,長期低估的匯率,除了是讓你在「台灣島內」薪資停滯的原因之一,更是讓你在「國際間」購買力一路下滑的主要原因。

為何央行操控匯率?

為了一千八百億盈餘目標 苦果全民買單「如果物價不動,匯率至少要升值。」一位財經專家說。台灣央行最在意的就是物價與匯率,但國外央行連失業、房價也一併考慮。何以至此?因為我們央行每年都有盈餘目標,要替政府賺錢。今年,央行預定的盈餘目標為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

《今週刊》曾製作「揭開央行賺錢神話」封面故事,詳細剖析在彭淮南領導下的中央銀行如何球員兼裁判。央行賺錢的來源最主要是把外匯存底拿去投資國外資產獲取收益,外匯存底的總量以及新台幣匯率會直接影響收入。央行每年都替政府賺錢,繳庫一千八百億元以上,但是操控匯率的苦果是全民在負擔。

台灣年輕人的低薪與匯率有什麼關係?乍看恐怕讓人一頭霧水。但撇去台灣高等教育跟不上職場變化,或全球化後的M型化現象,「這些都是低薪原因之一,但關鍵是台灣長期低物價、低匯率政策。」這位財經專家說。根據本刊最新調查,高達八成年輕人最憂慮台灣低薪,低薪讓年輕人失去未來的希望。該做什麼來提高薪資?現在的情況是過去十五年累積下來,要改變也並非是一朝一夕。但是重新思考匯率與物價政策是政府該做的起點。

薪資被中、韓甩開

甚至不如泰國、印尼

——2013/2014亞太資深經理人平均年薪資料來源:美商韜睿惠悅2013╱2014亞太地區薪資結構

整理:辛曉昀

薪資沒進步!還退回15年前水準——台灣近30年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註:經常性薪資指每月給付受僱員工之報酬,包括本薪與按月給付之津貼及獎金;以上均不扣除應付所得稅、保險費及工會會費。

資料來源:勞動部

匯率長期趨貶保護出口 削弱企業創新力——台韓近20年兌美元匯率走勢註:以1998年央行總裁彭淮南上任年為基準100,向上表示升值,向下表示貶值資料來源:中央銀行 整理:楊政諭服務業為經濟主力 薪資卻不如製造業——製造業與服務業前10高業別每月平均薪資比較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88

道德經譯註 第十五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grc.html

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註釋

士:又作「道」,「士」指的是行為居處符合老子的「道」之原則的人。

儼:恭敬嚴肅。

渙:自在隨意之義。

朴:未經雕琢的木頭。

孰能:經文原為陳述句,非疑問句,本句及下句中「孰能」二字為後人所增。

蔽不新成:實為「蔽而新成」,「蔽」通「敝」。意思為歷久而常新。

翻譯

古時善於行「道」的人,精微奧妙而神奇通達,非常深刻以致難以理解。正因為難以理解,所以才勉強的形容:小心謹慎就像冬天涉水過河一樣,反覆考慮就像就像害怕四方遭受攻擊一樣,拘謹嚴肅就像是做客一樣,自在隨意就像是冰就要溶解消散一樣,惇厚淳樸就像未經雕琢的木頭,開闊豁達就像山谷一樣,混同一切就像是渾濁的河水。讓渾濁的漂浮物體安靜下來,它就會慢慢的澄清。死寂無生氣的人或事物運動起來,就會慢慢地煥發生機。持守這種道的人不追求圓滿。正是因為不達到圓滿,所以才能夠歷久彌新。

理解

一般人沉浸在世俗煩擾之中難以解脫,很容易被人看清楚,但是得道者追求的是道,依道而行不妄作,因此很難被人完全認識。這讓我想起一部電影,《暮光之城》裡男主角吸血鬼Edward有讀心術的能力,他在酒吧裡給女主角展示了他的超能力,他一一給女主角解讀酒吧裡每個人內心想要什麼,酒吧裡的那些人想要的無非是錢、性、地位等,但他的超能力只在一個人身上失效了,就是單純的女主角,他完全看不出女主角想要的是什麼。雖是電影,但我想老子想要表達的跟導演想要表達的一樣,一般人很淺薄,一眼就能被看穿,得道者靜密幽沉難以忖度。

讀過之後又感覺這簡直就是老子給修道的人設定了一個修身目標一樣:恭敬嚴謹,惇樸豁達,自在包容。但我想老子並不希望修道者只是照著他描述的得道之人的外在表現來學習,真正應該學習的是道本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第七十章)說的就是說的話還有做的事都是有原則的,都是按照道的規律來說話和做事的。

抱持道的人不會追求盈滿強盛。因為老子很明白盛極而衰的道理,「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蔽不新成,實際上它的意義是蔽而新成。孔子去請教老子,老子給他看了看自己破損的牙齒,又給他看了看自己完好的舌頭。孔子領悟到這是柔弱勝剛強的意思,但柔弱勝剛強的原理之一就是「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牙齒是比舌頭堅硬的,但是自打牙齒長成那一天,它就不斷的遭受磨損,最終殘缺不堪。反觀舌頭,雖然生而柔弱,但是卻有細胞不斷的新陳代謝,反而歷久彌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53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五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naa.html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釋

寂:指沒有聲音。

寥:指沒有形體。

自然:自己的樣子。

翻譯

有一種混然天成的東西,先於天地而存在。沒有聲音也沒有形體,不依靠外在的力量,循環運行而沒有停歇,它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作「道」,勉強再給它起個名字叫作「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返回本源。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宇宙之中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取法於地,地取法於天,天取法於道,道取法於自己的樣子

理解

這一章又是講道的,每次到了論述道的一章都感覺疼的慌,因為道實在是太抽象了。但是對於這一章提到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還是不是很清楚,上文的翻譯只是取了比較流行的譯法。從後邊一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中的「故」字我猜老子的意思是道、天、地、人都有「大」的特點:「逝」、「遠」、「反」。至於這幾個字如何理解就見仁見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52

道德經譯註 第三十五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svf.html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註釋

執:掌握。

大象:最為高妙的形象,指的就是「道」。

往:歸往,投靠。

樂:音樂。

餌:美食。

既:盡的意思。

翻譯

掌握了大道行走世間不會遭遇任何禍患,只會平和、安泰、無往而不利。音樂與美食,能夠使過路的人為之停住腳步。「道」一說出來,就會淡的沒有味道,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是用卻用不完。

理解

「執大象」的「執」字與前面「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中的「執」字並不是一個意思,這裡的「執」是掌握的意思。《道德經》裡有很多詞比如玄牝、朴、還有這裡的大象感覺很難翻譯,感覺它們都是道的某一方面的特點的來說的,比如玄牝就是指道的最原始的本源來說的,而朴是道自然淳樸的特點,這裡的大像是指道的表現出來的規律現象(純屬個人理解),所以我都把它們譯作道。

在這裡「樂與餌」代表的是物質誘惑,因而聯繫起來就是說:掌握了大道則會無往而不利,但很多人會被人生旅途中的誘惑所迷住,停止前進的腳步,只有掌握了大道的人才會在求道的路上鍥而不捨。雖然道聽不見也看不著(不會像音樂美食一樣給人那麼直接的物質享受),但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92

道德經譯註 第四十五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yok.html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註釋

大成:最完美的東西。

弊:破敗,停竭。

沖:空虛,不足。

屈:「曲」。

最完滿的東西,看上去就像有殘缺一樣,但是他的作用永遠不會停竭。最充盈的東西,看上去就像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直得東西,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彎曲的一樣;最靈巧的東西,看上去好像是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看上去好像是不善言辭一樣。如果人心急躁,環境雖寒而不覺;如果人心寧靜,環境雖熱亦不覺。清靜無為才是應該長久保持的。

理解

老子的思想強調的事物的相反相成、盈虛消長,物極必反。這跟《易經》乾卦所揭示的道理是一致的。事物剛開始產生是弱小的,「初九:潛龍勿用」,然後不斷的生長壯大,「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然後趨於極盛「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最後物極必反「上九:亢龍有悔」,事物的最高形態反而是向對立面轉化的方向轉化,所以「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最高的形態看起來跟對立面相似,但實質上是跟對立面是不同的,它本質上是事物的螺旋式發展,是一種更加高級的狀態。按照這個方式理解才會有「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第四十一章)「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737

道德經譯註 第五十五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52f.html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註釋】

螫:(shì)毒蟲用嘴咬或用尾端刺人。

據:獸類用爪、足攫取食物。

攫鳥:指鷹鷂之類的猛禽。

嗄:(shà)嗓子沙啞。

【翻譯】

含有深厚道德的人就像初生的嬰兒一樣。毒蟲見了不螫,猛獸見了不傷害他,兇殘的鳥見了也不搏擊他。他雖然筋骨柔弱,但拳頭握起來,卻是很緊。他雖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是因為精氣充足的緣故。他終日號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元氣和諧的緣故。認識和諧的道理就稱為知曉真常之道,知曉真常之道就稱為明智。有益於養護生命的叫作吉祥,慾念主使精氣就叫作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死亡。

【理解】

毒蟲猛獸又沒有感情,它們見了嬰兒而不加侵害這有點過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是窮凶極惡之人見了嬰兒也可能會觸動他的惻隱之心。骨弱筋柔正是嬰兒生命力強大的象徵,正所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第七十六章)。嬰兒經常嚎啕大哭但是卻不會啞嗓子,因為小孩哭累了就睡了,他不會「心使氣」,不會過度的消耗精力,從而能保持「號而不嗄」的狀態。但是成年人則不是了,仗著年輕揮霍著自己的精力而不加節制。比如大學裡很多人通宵玩遊戲。在老子看來,嬰兒是至精至和的,難怪西遊記裡有幾個比較挑剔的妖怪專門吃小孩,沒權沒勢的山野妖怪只能逮著誰吃誰了。

在老子的觀念裡,人就好比一段蠟燭,而精氣就是蠟,過分的消耗只會加速人的敗亡,而且妄作還可能招致人禍。柔弱的燭光才能燃燒的更長。所以老子一直強調人們要控制自己的物慾,不要陷於物質而妄作,後面他還會強調「儉」這個概念,其實就是節約、守藏精力的意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10

道德經譯註 第七十五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jlk.html

【原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註釋】

貴生:即過分在乎自己的生命的人,不僅是在物質方面,一些人刻意追求浮華的名聲也可算是過分看重生命之舉。

【翻譯】

人民之所以遭受飢餓,就是因為統治者徵收賦稅過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多事妄為,政令繁苛,使人民無所從,所以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慾望過盛,這種不良風尚也引領民眾貪求利益,追求享樂,甚至為求名利而甘冒生命危險。只有那些恬淡自然,不刻意養生保命,不刻意有所作為的人,要勝過那些追求名利、貪生怕死的人。

【理解】

感覺這一章簡直就是在說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役使六國遺民的政策,徭役稅賦據說有二十倍於前朝,導致「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漢書·食貨志》),就連劉邦同志也免不了大老遠的被徵調去驪山修陵,只不過路上他就揭竿而起斬白蛇起義了。從後世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也能看的出來秦朝的稅制,估計秦朝稅率早就超過拉弗曲線裡的最優稅率了。秦國的有為簡直達到了極點,據說連每畝地該種什麼,什麼時候種,怎麼種,施多少種子全都以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秦始皇的求生之厚也達到了極點,耗費巨資多次派方士出海求取仙藥,在驪山修建的皇陵規模更是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程度,所謂「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

最後一句「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可以理解為老子給兩種統治者做的評語,但感覺這句話對於一般人也是有指導意義的。現代人非常注重健康飲食、健康生活,這一點沒錯,但是凡事做的有點過了就不太好了,經常聽到有人因為害怕使用的東西或吃的東西不健康而採取一些很極端的做法。誠然,中國的食品安全確實值得人們去擔心。但是這種太在乎自己生命的心態從本質上說跟秦始皇是一樣一樣的。有時候,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比吃的非常健康卻整天處於恐懼之中更有助於養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51

中國金融市場將迎來黃金十五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708

瑞信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到2030年,中國公司債發行量將激增10倍,且中國股票市場的規模將超過英國和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 瑞信在報告中表示,預計2030年中國的債券銷售量將增長至32萬億美元,股票市場價值將增至54萬億美元,規模將僅次於美國股票市場。 瑞信同時還預計,屆時新興市場股市占全球股票市場份額將由現在的22%增長至39%。 目前,上證指數已經從2007年的峰值下跌66%,中國央行通過擴大人民幣交易浮動區間等措施開放資本市場,並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港交所來購買國內股票。 瑞信全球股票研究團隊負責人Stefano Natella表示,“到2030年,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資本市場中的差異將進一步縮小。這主要是由於新興市場股票和公司債券供需不成比例的分配所造成的。” 彭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股市規模約為3.4萬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五。美國股市規模最大,為23.5萬億美元。 另外,瑞信還預計,到2030年,中國股票發行量將占新興市場的60%,較現在的規模增加5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97

說史140714最寒冷的冬天(三十五)偵察隊驚魂記 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7/14/%E8%AA%AA%E5%8F%B2140714%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4%B8%89%E5%8D%81%E4%BA%94%E5%81%B5%E5%AF%9F%E9%9A%8A%E9%A9%9A%E9%AD%82%E8%A8%98-%E4%B8%8B/

說史140714
最寒冷的冬天(三十五)偵察隊驚魂記 下
蕭律師執筆

偵察隊從北坡向山上撒退,這裡積雪很厚,道路很滑,而中國人從南坡向上爬。部分隊員脫離了大隊,聽不到退向山的命令,奔向附近的幾間茅屋,最後被中國人俘虜。 另一些脫隊的美國士兵則冒著敵人機關槍火力爬上山頂。 中國士兵在相鄰的山上構築陣地,向他們猛烈開火。 最後大約有四十人成功抵達山頂,隨身只帶了一支火箭筒、一挺輕機槍和八支白朗寧自動步槍。 白朗寧自動步槍是步兵最親密的夥伴,可以單發、也可以連發。每支槍需要兩人共同操作,一人負責射擊,另一人負責上膛,一個彈匣裝二十發子彈。 隊中年青士兵 威爾遜負責上腔,史特拉頓任射擊。

中國人的進攻一波強過一波。 在衝擊美國人的防線時,可以看到中國士兵的頭在眼前起伏,時隱時現。 白朗寧槍手耐心等待,看準機會抬頭射擊。他們總共有八個彈匣,即一百六十發子彈,槍手沒有浪費一顆子彈。 後來,一顆子强擊中 史特拉頓的右手,打斷了他右手的幾根手指。 威爾遜幫他包紮好傷口,他又拿起槍用左手繼續開火。

當天晚上,這個小型防禦陣地內的每個人都幾乎受了傷。 但受傷也不能大叫,更不能呻吟,否則會讓敵人知道位置。 傍晚,終於得到一架偵察機支援:它先鎖定中國軍隊的幾個陣地,隨之而來的美軍戰機用火箭砲、汽油彈和機槍對目標狂轟濫炸。 之後又有一架小型飛機朝他們的陣地低飛,投下彈藥和急救藥物。最後,飛行員再度低空飛行,扔下一條黄色橫幅,上寫:「友軍正從南面趕來,馬上抵達。」但「馬上」又是多久呢?他們是否能等到那一刻?一旦黑夜降臨,中國人將再度進攻,攻擊的間隔更短,火力更猛。

一如所料,中國在那天夜裡再度猛攻,到處都是機槍、手榴彈和衝鋒槍的射擊聲。他們的彈藥已所剩無幾,不想浪費任何一發子彈,只有在看到中國人的頭時才射擊。最後,米契爾率領手下撤離小山丘的制高點。

在二十三團總部,費里曼一得知偵察隊遭受襲擊,就立刻命令發動空中攻擊。 偵察機飛行員告訴費里曼,襲擊偵察隊的敵軍至少有兩營,甚至可能是一個團,即是說,偵察隊的不足六十人要對付二千至三千敵人。 費里曼命令第二營營長 愛德華兹中校向雙聯隧道方向靠攏,在那裡組織支援部隊。

愛德華兹把這項任務交給營裡最優秀的年輕軍官F連連長蒂勒爾。 他們急急組織人員和必要的裝備,尤其一門八十一毫米迫擊砲和幾挺重機槍。 愛德華兹指示蒂勒爾要全力衝破敵人的防禦,爭取在夜間完成救援任務。於是蒂勒爾率領167名官兵出發了。

蒂勒爾的進攻可以說是南韓戰場上最精彩的小部隊作戰行動。 這支部隊在下午五時半抵達指定地點, 中國人就用兩挺機槍從山谷對面的453高地向他們開火。蒂勒爾覺得要先占領453高地,否則他的部隊將被壓制在谷底。 他派出兩個排從兩翼夾攻453高地,然後由第三個排用迫擊砲和重機槍正面進攻,這樣就可以在發動側翼進攻前,先消滅部分敵人。 這支小部隊猛烈而致命的火力迫使中國人最後放棄了高地。

晚上十時半,從兩翼進攻的救援部隊在453高地會合。 蒂勒爾立刻在山頂構築起穩固的防禦圈,這樣在解救附近山上的倖存者時,就可以從這裡提供有效的火力掩護。 蒂勒爾原想在453高地堅守到第二天凌晨,爾後在早晨進攻。 但是一名醫務兵在夜裡偷偷穿過敵人的火力封鎖,來到蒂勒爾的陣地。 他說,被困士兵已經處於絕望狀態,彈藥耗盡了,四分之三的人陣亡或重傷。 於是蒂勒爾決定當晚發動進攻。

當天下午早些時候,在山頂圓形土丘上的士兵注意到遠處揚起的灰塵,覺得那可能是救援部隊的吉普車和卡車。 威爾遜還是懷疑他們是否能堅持到救援軍到來。中國人就近在眼前—- 最近的時候離他們只有三十到四十呎,而且對方的人數明顯占優勢。 在如此猛烈的進攻下,這幾個人能守住陣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越來越多的人喪失作戰能力,不斷有人犧牲。 有些受傷者陸續死去,有些原來善戰的已因傷而無力還擊,活著的人忙著從死者身上取下子彈。

一度中國人已衝到山頂,威爾遜拔掉最後一顆手榴彈的保險栓。 就在此時,中國人突然停止進攻。 那時的彈藥太寶貴了,於是他趴下來,握著手榴彈,沒有扔出。 後來,他覺得自己可能在戰壕裡不知不覺地昏睡過去了。 當蒂勒爾帶著救援人馬站在他面前時,他還仿如夢中。 威爾遜還記得重型武器震耳欲聾的轟响聲,那是蒂勒爾正率領部眾向山頂衝鋒。

蒂勒爾花了四小時,終於將所有人—- 既有活人和傷者,也有死人,都弄下了山。在最初執行偵察任務的六十人當中, 有十三人死亡、五人失蹤(可以認定為死亡)、三十人受傷,很多人傷勢嚴重,只有十二人沒有受傷。
EPSON MFP image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寕、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91

美國樓市疲軟的罪魁禍首:收入差距創四十五年最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272

美國城市區域貧富收入差距創下紀錄新高,導致房地產市場不均衡複蘇。這可能會阻礙更為廣泛的美國經濟發展。(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英國《金融時報》對美國商務部和勞工部關於100個人口最多的大型都市區域統計數據的分析結果顯示,2013年,根據房價劃分的區域居民貧富收入差距觸及1969年有記錄以來最大值。

波士頓城區人均收入為辛辛那提城區的1.61倍。而上一次收入差距的歷史最高值要追溯到1976年,當年,舊金山和德克薩斯州El Paso人均收入差為1.36倍。

不均衡的勞動力市場複蘇意味著美國各地工作和收入增長之間的顯著變化,進而加劇了全美房地產市場的分化。

房利美(Fannie Mae)經濟學家Mark Palim對《金融時報》表示:

住房市場各地發展速度不均,造成這一現象的部分原因是勞動力市場缺乏地理分工的寬度。某些行業發展比其他行業好,造成部分地區房地產市場較其他地區的發展更好。

在部分地區房價正處於泡沫當中之際,其他地區房價漲幅萎靡不振。比如,技術性工作崗位推升了德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的購房需求。而正在努力促進就業的俄亥俄州城市Akron,購房就相對溫和。

美聯儲副主席Stanley Fischer的言論凸顯了聯儲對於房地產市場的擔憂:

樓市是金融危機爆發的中心,並在當前持續影響美國經濟複蘇。

與以往的複蘇相比,Stanley Fischer 註意到:

住宅建設(已經)被大量止贖房產和深陷財務問題的房屋拖累,而建築業和住房抵押貸款也對房地產市場構成負面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6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