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出現疑似感染伊波拉病毒個案!」上週斗大的新聞標題,讓人不禁回想到十一年前的SARS風暴。這個死亡率高達九成的出血性病毒,有沒有可能攻進台灣?它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如何? 撰文‧賴若函、任中龍 二○一四年二月,伊波拉病毒出血熱再爆疫情,這個被稱為「世紀黑死病」的病毒,從一九七六年第一次出現在人類歷史後,近四十年以來仍無藥可解,死亡率達九成,人人聞之色變。原本只侷限在非洲中部國家,目前已擴散到西非的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共和國與奈及利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最新數據,截至八月一日,通報案例增加至一六○三人、死亡數累計達八八七人。 WHO祕書長陳馮富珍警告,當地疫情正在失控,但若因應得當仍能遏止。美國疾病管制局於七月二十八日發出對疫區的旅遊警訊,等級等同於○三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事件,三十日,距離台灣飛行時間不到一個小時的香港,就傳出有疑似個案入境,後來雖證實是虛驚一場,但也讓台灣民眾神經緊繃起來。畢竟,當年SARS事件,首例個案就是一位由港返台民眾感染,讓人不禁擔心:「這次台灣能不能躲過伊波拉病毒的侵犯?」 大規模傳染暫時不可能 雖然菲律賓與中國曾發現伊波拉不同的病毒型別,但疫情仍長期侷限於非洲,學者一致認為,病毒要擴散不太容易。台大醫學院院長張上淳表示,就算他國民眾前往非洲感染,也是單一個案,「大規模傳染暫時不可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發言人、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則指出,伊波拉病毒共有五型,其中又以薩伊型最強,致死率高達九成;這次疫情死亡率沒有這麼高,研判可能是感染其他毒性較弱的病毒,但從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來看,仍須留意疫情擴散。 美國疾管局已發出「第三級旅遊警示」,警告在疫區的美國民眾避免接觸病人的血液及體液,前往西非的旅客必須採取額外的防疫措施。同時,兩名在西非受感染的美國醫療照護人員運回國內治療,首度讓美國境內有伊波拉患者入境。 鄰近的香港也啟動機制,只要從西非這三國入境的旅客出現發燒症狀,將採取預防性隔離。和香港一樣曾出現疑似案例,且經檢驗未遭感染的英國,則決定目前最好的應對方式是提供西非疫區「額外資源」,主動協助西非防疫。 台灣已啟動三關防疫機制,衛福部部長邱文達在行政院院會表示,將加強國際疫情監測,若國內出現疑似病例將成立應變小組,甚至防疫中心;持續加強風險溝通,包含旅遊警示、醫師通函、防治手冊等;強化人員與物資整備,比照普通大型傳染病做好準備。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台灣經過SARS與禽流感事件後,對於疫情防治已經累積了一定經驗,加上各專責醫院所備有的負壓隔離病房,只要醫護人員能夠做好自我防護,在最快時間內將可疑個案隔離,即使進到台灣也不必過度恐慌。 伊波拉病毒的可怕,在於它的高死亡率,且至今來源不明。一九七六年,首度在非洲剛果(舊稱薩伊)揚布穀(Yambuku)村落造成嚴重死傷,最後確定感染源為一種新興病毒,於是就以當地河流命名為「伊波拉病毒」。 根據WHO官方資料,在過去近四十年中,伊波拉曾爆發四波疫情,地點都在中西非國家,至今已奪走二四七七人的性命。 「無利可圖」 人體試驗未完成能對抗伊波拉病毒的疫苗,為何遲遲無法出爐?原因和藥商「無利可圖」有關。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指出,在一二年的世界各國人均醫療支出中,位於本次疫區的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分別只有三十二美元、六十五美元、九十六美元和九十四美元,和第一名的美國八八九五美元相比,差了千倍之多。 八月三日,英國公共衛生學會會長約翰.艾希頓在《獨立報》為文指出,就因非洲國家多半貧窮落後,買不起疫苗,導致藥商開發意願低落。其實加拿大、日本等國科學家,早先已研發出特定單株抗體,能夠一搏伊波拉,但人體試驗全都未完成。 WHO目前雖未對上述爆發疫情國家的經貿活動有所限制,雖然本次疫情的延燒規模,是有史以來最大,但一般認為,如果能將疫情控制在非洲內,對於世界的經濟影響,應該有限。 只不過,疫情所帶來的衝擊仍不容小覷,○三年,SARS重創國人的生命和經濟,短短十天,台股就蒸發一.一六兆元。本次伊波拉疫區中,獅子山以血鑽石出名、幾內亞為世界第六大腰果生產國、賴比瑞亞出口天然橡膠、木材和鐵礦砂,若無法遏止疫情,也可能牽動到國際供給,擴大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程度。 病毒肆虐 —伊波拉出血熱與SARS比較 疾病 伊波拉病毒出血熱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發現時間 1976年 2003年發現地點 剛果、蘇丹 越南傳染國家剛果、蘇丹、加彭、象牙海岸、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等 中國、香港、台灣、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等傳染途徑接觸受感染果蝠,或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直接接觸被感染病人或其屍體之器官、血液、體液;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汙染的環境近距離飛沫傳染,包括吸入病人的飛沫或體液、接觸到病患分泌物或帶菌的體液症狀初期:發燒、頭痛等流感症狀幾小時後:咽喉炎、嘔吐、腹瀉、斑丘疹等症狀五到七天後:大出血、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初期:突然發燒、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後期:瀰漫性肺炎及呼吸衰竭 死亡率 90% 10% 資料來源:病病管制署、世界衛生組織 製表:郭淑媛 |
繼阿里里巴巴控股天弘基金之後,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巨頭騰訊也將進軍公募基金領域。據中國基金報報道,由騰訊和高瓴資本聯合發起的公募基金公司最快可能於年內成立,註冊地在深圳前海。(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報道稱,該基金註冊資本金可能為5億元,這是迄今為止公募基金中最高的註冊資本金。其董事長為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總經理為原南方基金投資總監邱國鷺。公司給予管理層的股權激勵比例在業內屬較高水平。
目前這家擬成立的新公司正在公募業挖人,而且挖的都是基金圈內各個業務條線最資深的人士。
這家新基金公司目前正在走監管程序,最快可能於年內成立。不過,這一消息尚未得到騰訊和高瓴資本的確認。
還有傳聞稱,騰訊和高瓴資本將各出資40%和60%。
其實騰訊將“殺入”公募行業流傳已久,去年,阿里巴巴強勢控股天弘基金,便引發了業內對騰訊打入公募基金行業的猜測。
在業內人士看來,騰訊做公募是遲早的事情。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騰訊已經涉足銀行、證券等行業。
7月25日,銀監會披露,已正式批準3家民營銀行的籌建申請,其中就包括騰訊、百業源、立業為主發起人,在深圳市設立的前海微眾銀行(Webank)。騰訊對該銀行持有30%股份。
6月,騰訊還與中山證券、華龍證券、西藏同信證券、華林證券以及廣州證券合作,推出以企業QQ為平臺的證券理財服務。
中國基金報引述業內人士指出,騰訊擁有包括微信、QQ在內的中國最大的網絡社交平臺,百度擁有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阿里巴巴在電商和支付領域又一家獨大,微信是騰訊向支付領域進軍的一大利器,未來騰訊在微信平臺和新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之間的業務交叉和融合最值得業內期待,而互聯網巨頭們在金融領域或許又將展開新一輪競爭。
中證報則提到,騰訊進入公募基金行業並沒有“抗衡阿里”那樣簡單,騰訊目前擁有的資源已經具備了足以顛覆基金行業生態的潛力。
近期中美先後實驗高超音速武器失敗,這是兩國正在展開高精尖軍備競賽的最新跡象。上周中美就中國戰機是否在南海攔截美國海軍偵察機展開爭論,其背後折射了中國發展核潛艇力量引起美方密切關註的事實。從海底到高空,中美軍備角逐全面拉開帷幕。
本月25日,美國在阿拉斯加發射實驗性“先進高超音速武器”(AHW)失敗。美國國防部次日稱,因發現武器系統問題,發射4秒後即自行摧毀該武器。
這是本月第二次AHW武器實驗失敗。香港《南華早報》上周五報道稱,兩位軍方人士透露,本月7日中國進行的第二次AHW實驗也以失敗告終。該報道稱,中國在設法尋找方法,通過超高速發射核武器穿透導彈防禦系統。
AHW是以發射火箭提供動力的助推滑翔類(boost-glide)武器。科學家對高超音速的定義是音速的五倍及以上,即一小時飛行6000公里。
開發AHW是隸屬美國國防部“常規快速全球打擊”(CPGS)計劃的科研項目。如開發成功,這類新型導彈可從獲取目標數據及允許發射的一小時內,摧毀地球任何地方的目標。
2011年11月,美國軍方率先試射AHW成功,在北太平洋夏威夷發射的AHW不到半小時就擊中了中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目標。
今年1月9日,中國首次試驗一種類似AHW的高超音速助推滑翔系統,美國情報機構稱之為WU-14。中國也加入了高超音速武器的軍備競賽。
上述圍繞AHW的研發競賽不僅限於中美,俄羅斯、印度也在競相開發相關武器和技術。如果說研發AHW是多個大國的競爭,那麽上周中美軍用飛機在南海上空的近距離接觸則是現實的比武。
上周西方媒體報導,一架中國殲—11戰機在南海上空“驚險攔截”美軍P-8巡邏偵察機,相關中國軍機一度距離美軍偵察機僅約9米,做出翻滾動作。美國國防部及負責安全事務的高官指責中國戰機的這種做法“非常危險”,屬於“危險攔截”,是“令人深感擔憂的挑釁”。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反駁稱:“美方對中方大規模、高頻度的抵近偵察才是危及中美海空軍事安全、導致意外事件發生的根源。”
美國國防部並未解釋上述美軍巡邏偵察機執行何種任務,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一名中國的少將透露,美國的上述偵察機可能當時在刺探中國的核潛艇機密。
上述報道提到一個巧合:這次空中“攔截”事件發生前後,美國軍方已對中國迅速增強潛艇戰鬥力發出警告。增強戰鬥力的一種體現就是開發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094型潛艇。
美國國防部預計,今年某個時候,中國海軍就會利用094型潛艇啟動首次全面配置核武器的海洋巡邏行動。
該報道稱,海外國防專家透露,至少兩艘094型潛艇看來以海南為基地。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的中美關系專家陳琪認為,這次中美軍機近距離接觸的起因是,美國想了解海南發生了什麽情況,中國不想讓美國知道。
不過,上述報道指出,中美都在竭力降低因軍事力量偶然遭遇而導致意外的可能性。
無論如何,這場從海底到空中的軍備競賽還會持續多年。美國國防部今年6月授權Miltec集團的一份合同規定,相關AHW系統預計於2019年完工。所以,盡管最近實驗失敗,美國還有充足的時間完成研發。
周三,利比亞駐聯合國大使稱,若交戰各方不解除武裝,利比亞或陷入全面內戰,局勢與以往不同。聯合國宣布加大對利比亞武器禁運管制,並擴大制裁名單。當前利比亞呈兩議會兩總理對立局面。盡管利比亞較大城市戰鬥激烈,石油產業正恢複運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利比亞6月選舉,初衷是為了重建國家機構,以平息卡紮菲下臺以來持續三年的動亂。不過,目前看利比亞局勢越來越複雜,近期局勢小結如下:
今年6月,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取代國民議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國民議會由宗教勢力主導。
7月13日,為重新奪回權力,支持宗教勢力的民兵武裝發起“利比亞黎明”行動,在的黎波里與支持世俗勢力的津坦民兵展開激烈沖突。利比亞兩支民兵武裝激戰,造成至少7人死亡,一些航空公司取消航班,這是利比亞國內半年來最激烈的戰鬥。
8月4日,國民議會本應向新產生的國民代表大會移交權力,但國民議會議長以新議會違憲為由,一直未移交權力。
8月23日,“利比亞黎明”武裝宣布奪取對的黎波里國際機場的控制權,稱國民議會於25日複會,公開挑戰新議會的合法性。
8月25日,國民議會複會,投票選舉出受伊斯蘭派支持的新總理,並宣布此前臨時總理下臺。這一結果未得到利比亞新議會——國民代表大會承認。於是,利比亞出現了兩個議會、兩個總理的對立局面,兩派均有武裝支持。
據路透社報道,利比亞駐聯合國大使Ibrahim Dabbashi表示,利比亞局勢非常複雜,7月13日以來更是如此,如果不仔細、不采取英明方法處理,局勢很可能演變成全面內戰。Dabbashi稱,此前不認為利比亞會有內亂,那時安全事故比較少,但當前局勢變了,武裝團體擁有重型武器,敵對團體分散於全國各地。Dabbashi認為,讓各方解除武裝至關重要。
周三,聯合國安理會就利比亞局勢進行了討論。聯合國通過了一項決議,加大對利比亞武器禁運管制力度,擴大了對威脅國家和平和穩定人員的制裁,包括資產凍結和旅行禁令。
利比亞政府呼籲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幫助解除民兵武裝,恢複國內穩定,但聯合國議會外交人員稱利比亞局勢太動蕩。
上周三,利比亞國內最大的石油出口港口在經過一年的關閉後恢複石油出口。盡管利比亞較大城市戰鬥激烈,但石油產業正在恢複運營。
通貨膨脹率高、違約風險高、工資增長幅度高,經濟“三高”現象讓阿根廷幾乎變成了翻版的委內瑞拉。如今,阿根廷政府準備在這條路上更進一步——通過“供應法”實現對全國物價的管制。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周四(9月4日),阿根廷參議院通過了一項人稱“供應法”的法案。該法案預計將在未來幾周內在眾議院也獲得批準。這意味著,政府將被賦予法律權力,對私營經濟部門的價格、利潤率和生產水平進行直接管控。
這種國家政權直接插手國營、私營部門經濟,實現物價管控的方式聽起來是多麽的耳熟。華爾街見聞曾介紹,委內瑞拉正是執行這類政策的典型國家,而其現狀就是:委內瑞拉甚至連食糖、廁紙這種物品的各種基本物資奇缺,強制商業最高利潤為成本的30%,通脹率長期高居60%左右。
阿根廷新政也差不多。在該法案支持下,政府將有權下令違反這項法則的企業暫時關門長達90天,最高能開出1000萬比索(約合120萬美元)的罰單。
實際上,就在該法案被正式通過之前,阿根廷政府也沒少推出奇葩政策。比如最近,該國就宣布將最低工資提升31%,至每個月523美元。
這種想法馬上就得到了反對者的抨擊,商人Federico Pinedo稱:
這絕對荒謬至極。鑒於委內瑞拉的先例,我們非常清楚這種直接插手將會給經濟帶來怎樣的後果。
商界人士也表示,這種法案將毀掉阿根廷本已陷入衰退的經濟。企業產出將受限,並被迫裁員。全國民眾都將繼續與年化水平高達40%左右的通脹作鬥爭。
阿根廷商業協會稱:“這項法案對私營企業的商業權利構成了嚴重的非法侵權,而且明顯是違背憲法的。”
但支持者回擊稱,這項法案主要是不受大企業歡迎,因為那將妨礙壟斷企業濫用權力。
一些此前預計阿根廷經濟將在今年萎縮1%—3%的經濟學家更憂心了,他們稱,這個法案的出臺將令本就糟糕的商業環境更加惡化。
如果你看到這個國家的經濟,並在其中尋找投資,那你不會在這里找到任何投資理由。
| ||||||
中共中央宣布讓港人普選特首,但卻對候選人門檻加上諸多限制,引起港人憤怒。學者認為,在中國明確畫出紅線之後,香港社運也將從過去三十年的溫和路線,自此轉為全面抗爭的激進姿態。 撰文‧何欣潔 八月的最後一日,中國人大委員會發布︽關於香港特首普選問題和二○一六年立法會產生辦法決定︾(以下簡稱《政改決議》),宣布「香港行政長官可以實行由普選產生」,香港特首梁振英公開盛讚,人大做出「一人一票」選特首決定,「是香港歷史的重要篇章。」與現行作法相比,新辦法的主要改變就在「公民投票」。目前,是由一千兩百位選舉委員會成員一人一票投票選出;未來,則是一千兩百位提名委員會提出二至三位候選人後,由香港公民一人一票選出特首。 作為中國領土上首個採行一人一票選出政府機構決策者的地區,從中國的角度看,的確是民主的一大步,然而許多香港市民不但未能肯定,反而氣憤。決議發布當晚,五千市民憤怒擊鼓抗爭,學生代表宣示兩個月內發動罷課。 佔中學者嗆 不願做順民關鍵原因在於候選人的產生方式,一般市民無法決定特首提名委員會的成員,候選人須經過六百位以上的提名委員通過,且人數不能超過三位,種種設計,被不少港人認為絕非「真普選」。 平日溫文儒雅的香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戴耀廷,也在決議發布當晚聲嘶力竭:「不願意再做順民,要做頂天立地的公民抗命者!」早在去年,戴耀廷即發起「佔領中環」運動,訴求人大必須訂出「符合國際標準」的真普選方案,候選人由公民提名,否則就要佔領香港金融樞紐中環街區。 佔中提案獲得七十萬市民公投支持,反對力量亦隨之而至,前香港電台節目主持人周融發起「反對佔中」運動,聲稱取得九十萬市民支持,特首梁振英亦以個人名義參與連署,正反雙方成劍拔弩張之勢。 而如今在中共宣布決議,畫出關於香港民主的一條鮮明紅線後,學者解讀,接下來的香港,恐怕會更加分化。 「如今的香港社會,落入一個兩極化的趨勢:保守者愈保守,激進者愈激進。」一位在香港某大學執教的教授,在緊繃氣氛下,他受訪時不願具名,他認為這次的︽政改決議︾,「是香港民主運動的重要分水嶺。」中央對香港態度嚴峻,連相較溫和版本的普選方案也全無採納,將使香港三十年來的社會運動,自此更加激烈。 台灣旅港知名文化人張鐵志的觀點與這位教授相似,兩人不約而同地指出一個現象:一向被認為最有可能支持政府方案,甚至曾邀請中方法律代表饒戈平來港座談的民主派議員湯家驊,竟也措詞強烈地表示失望。張鐵志評論,這正是香港社運離開溫和路線、走向全面抗爭的象徵之一。 本該是美事的普選政治改革,竟造成香港社會對立。一向務實、勤奮工作的港人,究竟為何發動抗爭?回望九七年至今,以普選議題為核心,港人對中共態度由不安期待一路到灰心絕望,其實有跡可循。 「總體來說,九七年前後,香港市民其實在不安中仍樂觀崇尚『民主回歸』,期待中國民主進步,香港也能獲得普選權。」教授回憶。在港人的認知中,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香港特首可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便是關於普選大夢的明文承諾,迄今三十年。 年輕港人對中央缺乏信任 但在○三年,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意圖推動《基本法》二十三條,該條賦予警察權力,可以國家安全為名,任意搜索「懷疑恐怖分子」住宅,引發強力反彈。是年,五十萬港人上街參與七一(回歸日)大遊行,反對二十三條立法,促成董建華提早下台,也引起中共疑懼。人大於○四年進行釋法,將普選門檻加上嚴格規範,時程一次次後延,讓香港人極度失望。 「香港對二十三條劇烈反彈,讓中央害怕香港成為勾結外國勢力、分裂國土的前線。」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央官員曾私下透露,香港是鴉片戰爭失落的國土,重新治理此地是中國雪恥的象徵,「步步維穩,不能有任何差錯。」但年輕港人對於這雪恥大夢興趣缺缺。香港嶺南大學副教授羅永生分析,新一代在香港回歸大局底定的八○年代出生,主權交接的九○年代成長,早已養成強烈本土意識,對中央缺乏信任。「其實,這次中央若能給港人真普選,也許港人就會對中共改觀,但現在只有絕望到底。」不願具名的教授表示。 如今佔中、罷課勢在必行,連港大、中大校長都公開支持學生的言論自由、不強迫上課。一般認為,數條「戰線」中,大專學生的罷課行動將最有機會成功。至於佔領中環的人數,因一般市民仍相對和平理性,必須再觀察。 香港爭取民主的腳步有可能退回溫和路線嗎?「最後機會在立法會手中。」學者分析,人大決議最終仍須香港立法會通過,才能生效,「如果他們願意在人大框架下朝真普選方向微調,憤怒或許就會減弱。」山雨欲來前夕,香港的不安與絕望是否能找到出路,值得關注。 |
橡膠期貨大幅下跌,至五年多最低水平。全球最大消費國中國庫存不斷增長、世界最大出口國泰國供應過剩憂慮加大均令價格承壓。
周二,滬膠1501主力合約盤中重挫5%,創下2009年3月以來最低13475元/噸,收盤報每噸13530元,全天跌幅達4.62%。東京工業品交易所(TOCOM)橡膠期貨主力合約收報190.8日元/千克,跌幅達2.9%,為2009年7月以來最低。
Geojit Comtrade Ltd.分析師Anu Pai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全球市場供應過剩,需求增速未能企及供應增長。上周的中國倉儲數據顯示該國庫存仍在增加。對中國需求的憂慮難消。而泰國拋售國儲膠增加了供應過剩的擔憂。
近期,泰國軍政府拋售10萬噸橡膠,且將在9月底前再出售10多萬噸,引發本就過剩的供應再度加劇憂慮。泰國橡膠重植援助基金會(Office of the Rubber Replanting Aid Fund)代理主任Prasit Meadsen曾在9月4日提及,泰國計劃在第四季度加大砍伐33%的老樹,以此減少6.4萬公頃的種植面積。這項工程為期七年,預計將每年削減供應2.7萬噸。
近年來,天然橡膠市場一直處於供過於求狀態。截止9月4日,上期所橡膠庫存攀升1.6%至166328噸,為四個月最高水平。國際橡膠研究集團(International Rubber Study Group)上個月曾預測,全球產量今年將超過需求371000噸。此前,國際橡膠協會認為,2014年供大於求約30萬噸左右。
此外,國際原油價格近期不斷走低,已跌破100美元重要心理關口。昨日布倫特原油期價收盤報每桶99.16美元,創17個月新低。但美元表現強勢,昨日觸及14個月高位,打壓以美元計價的橡膠主產國泰國橡膠價格不斷下跌。
昨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講話時承認,中國進口近幾個月負增長意味著出口將來也會受影響。用電量、貨運量、貸款供應量出現一些波動,“但依然在合理區間。”他還提前透露,8月末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速只有12.8%,而去年全年增速為13.6%。
年初至今,滬膠價格累計下挫25%,東京橡膠跌幅更是高達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