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東莞萬人鞋企瘦身 化整為零棲身網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204.html

東莞萬人鞋企瘦身 化整為零棲身網上

一財網 李溯婉 發自東莞 2015-06-11 21:07:00

東莞超過上萬人的鞋廠寥寥無幾,在一些縮減規模或倒閉的大型工廠原有廠房里,演變成三五家甚至十來家幾百人或幾十人的微小鞋廠,貌似一個小型的工業區,訂單直接對接淘寶、微店等新零售端

當大型代工鞋廠紛紛轉移、關閉或壓縮規模時,一批微小型鞋突然間湧出,以新模式對接互聯網時代,正逐漸形成東莞這一全球最重要制鞋基地的新常態。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近段頻頻到東莞鞋業中摸底產業現狀時,他吃驚地發現,盡管東莞制鞋工人數量依然呈現減少趨勢,但鞋企的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李鵬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以往東莞制鞋廠動輒成千上萬人,但現在超過上萬人的鞋廠寥寥無幾。在一些縮減規模或倒閉的大型工廠原有廠房里,演變成三五家甚至十來家幾百人或幾十人的微小鞋廠,貌似一個小型的工業區,訂單直接對接淘寶、微店等新零售端。東莞鞋業並非一片哀鴻,反而露出一些生機,鞋業持續處於轉型升級中。

大型代工廠仍處於寒冬

在外需沒有明顯複蘇以及勞動力等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中國鞋類出口訂單並沒有明顯好轉。據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中國鞋類出口176萬噸,同比下降4.7%,出口金額為207.16億美元,同比微增長0.7%。《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在東莞采訪時,多家鞋企普遍經營成本依然增長,由於報價上漲而導致訂單量有所減少,利潤依然呈現下滑的趨勢。

全球最大運動鞋制造商臺灣寶成集團(9904.TW)對外發布的運營情況也顯示,制鞋業務凈利潤越來越薄。寶成集團2015 年第一季合並營收為 622.52 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11.6%。其中制鞋業務占合並營收比重為70.4%。雖然 2015 年第一季合並營收持續成長,惟由於配合品牌客戶之訂單配置所進行的產能遷移及調度,對制鞋業務的營運效率造成影響;加上通路業務積極拓展銷售據點,致相關銷管費用也較去年同期增加,使得寶成集團 2015 年第一季合並營業毛利率及合並營業凈利率分別為 22.9%及 3.6%,較 2014 年第一季的 23.4%及 4.8%減少。其中,寶成集團今年第一季合並營業凈利為 22.25 億元新臺幣,比去年同期26.56億新臺幣合並營業凈利下降16.2%。

為了減低制造成本,寶成集團近年來逐漸減少在中國大陸的生產線,而加快往越南以及印尼轉移。據與寶成集團有接觸的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反映,寶成集團旗下裕元工業(0551.HK) 設於東莞高埗鎮的工廠高峰期達10萬人左右,而至今縮減成3、4萬人。連制鞋“大鱷”寶成集團的凈利率都跌到業內約定俗成的5%這條正常臨界線以下,其他制鞋代工廠的日子也不好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從鞋廠從臺灣遷移到厚街的臺商楊永(化名)接受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10多年前,一雙出口價為5~6美元的鞋子,大約可以賺2~3美元,5、6年前大約可賺1美元左右,現在由於成本上漲,出口一雙15美元的鞋子,甚至都連1元人民幣賺不到,利潤率大約只有1%,有些訂單還會虧損,通過拆東墻補西墻才能將總數攤平,艱難維持工廠運轉。

據亞洲協會協會調查統計的數據,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隨著中國制造成本節節攀升,目前東南亞鞋業已搶走中國30%的訂單。由於成本不斷上漲以及訂單流失,曾經產量占到全球市場1/10的東莞鞋業近年來加快調整,安加鞋業、飛利達鞋業、聯運鞋業、華宏鞋廠、名雅鞋廠等公司已陸續搬遷或關閉,這些工廠動輒幾千人甚至上萬人,而華堅集團、綠洲鞋業等這些規模超過萬人的大廠也在縮小東莞制鞋基地的規模。

“作為全球的制鞋基地,東莞盡管有不少大型制鞋廠搬遷或縮小規模,但主要還是低端訂單被分流走。目前,東莞鞋業出現兩大趨勢,一方面,在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規模生產已逐漸失去優勢,大型鞋廠還會繼續將部分生產線往東南亞地區外遷以及往江西、湖南、貴州等地內遷,但不少工廠的研發、設計、接單到貿易等相對高附加值的環節基本都還留在東莞,國際采購商、原材料以及高端制鞋人才也依然匯聚在東莞,東莞逐漸形成這些鞋企的總部;另一方面,互聯網正推動內銷加快發展,為電商設計以及加工鞋產品的內銷訂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借助東莞幾十年為國際代工建立好的完善產業鏈,東莞微小型鞋企正迅猛成長,或許逐漸發展為主流。”李鵬如此認為。

微小鞋企迎來電商春天

郭東(化名)在東莞制鞋業已摸爬滾打了20多年,主要為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盟國家的鞋企代工,其工廠在高峰期曾高達4000多人,然而,由於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以及國際客戶陸續將訂單往東南亞轉移,近年來他的工廠生產規模一再壓縮,但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躲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頂住歐盟征收反傾銷稅的壓力,卻由於海外訂單不斷銳減以及試水內銷缺乏經驗,導致資金鏈斷裂而被迫於去年關閉工廠。在近一年來,郭東不斷思考和反省,目前在朋友資助下重新開了一家幾十人的微小型鞋廠,欲借助互聯網運作模式東山再起。

“目前,淘寶店和微信店是我們的客戶目標。我們先研究歐美最新流行的鞋款,然後通過我們的設計師根據潮流來設計,將開發出一些款式發給客戶,這些訂單量比較小,收到訂單後3~7天則可出貨,而此前借外貿訂單,從接單到出貨至少需要45天,收到貨款一般在3個月後,現在整個流程明顯壓縮,利潤也得到大幅提高。代工鞋子量雖然大,但凈利潤率往往只有2~3%。淘寶等電商客戶交給我們的訂單,由於減少中間環節以及我們通過設計增加附加值,利潤率大幅提升達到20%。但假如我們自己在淘寶或京東上開店出售自己的品牌,利潤則更高。例如一雙成本100元的鞋子,一般到終端實體商店價格至少翻4倍,而在網上可以賣到2.5~3倍的價格,扣除各種費用後,預計利潤率甚至高達100%。”郭東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談到,他已註冊了新品牌,並開了兩三家實體店,正準備在線上開店,摸索O2O模式,嘗試從設計、制造到終端零售的全產業鏈運作。

目前,不僅為網店、微店代工,不少微小型鞋企還希望借助電商平臺打造自主品牌。本月初,東莞厚街喬鴻鞋業迎來了阿里巴巴“中國質造•廣貨網上行”一行,這家為多個國際知名沙灘鞋品牌代工長達20余年的工廠,欲借力“互聯網+”東風實現轉型升級。喬鴻鞋業董事長郭正津談到,目前每生產一雙鞋最多只能賺一元,意味著這個有著300多人規模的工廠,一個月必須代加工十萬雙以上鞋,才能保持收支平衡。他認定發展自主品牌是必走之路,並於2013年註冊了自有品牌“洛克熊”, 並把眼光投向了互聯網。但從代加工的零庫存帶發展自主品牌可能面臨的高額庫存、對銷售終端市場流行風向標的不夠靈敏等,這讓包括郭正津在內的制鞋商多少有點不知所措。

而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正在不斷尋找優質的廣東制造優化其商品結構,順勢推出“中國質造•廣貨網上行”,在亞洲鞋業協會的協助下,挑中包括喬鴻鞋業在內的十家東莞鞋企加入此活動中。淘寶數據顯示,2012年廣貨在淘寶年銷售額僅為50~60億元,到2015年3月底廣貨在阿里巴巴體系銷售超過6000億元。

李鵬談到,許多品牌鞋企最頭痛的問題就是庫存,包括百麗、李寧等企業都被庫存所困擾,而互聯網最大的好處就是有望實現零庫存。例如,現在剛上市的涼鞋,品牌商早已在去年底已下單生產,而現在這些微小鞋企打造自己的品牌時,完全可以借助互聯網應季生產,統一購買一批材料後,先設計一些款式放上網看市場反應,假如銷量不錯可以及時補貨,而萬一不受歡迎,則可以將原有的材料生產其他款式,這是傳統大眾品牌所往往不具備的優勢。部分微小型鞋企,憑著出色的設計以及管理能力,未來有望發展成類似歐洲高級定制的鞋企。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25

現場直擊 | 中國鞋企自動化轉型 如何在8秒里做出一只鞋

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世界上60%的鞋子都是由中國生產的。河南隆豐集團是一家綜合性皮草大型企業,其中產品種類分布原料皮類及成品類。在成品類上,隆豐多年前開始為多家知名的品牌零售鞋商做OEM代工。

但隨著綜合成本的上升,工廠也開始意識到“危機”。

“現在的工資也不低,一個工人一個月工資三四千,與東南亞的一兩百美金的人工沒法比的。”隆豐執行總裁呂輝說。

於是,向自動化轉型必不可免。隆豐投資早在兩年前從德國DESMA公司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註射鞋機全套設備。

據說,這樣的全自動設備最快可在8秒鐘之內完成鞋面和鞋底的黏合,成功做成一只鞋的制作。

一位工廠生產條線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純人工時代,一條制鞋流水線上需要80~100人,但有了這樣的自動化機器,現在一條流水線上只需要十多名工人即可。省去了大量的人工成本。

據悉,整套設備投資花費了3.5億元。但該生產線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前期投入巨大,不過從長遠看來,對大批量的生產廠家來說還是有好處。人工制鞋在速度和工藝上無法與機器媲美。如果是人工,在制鞋時無法做到兩雙鞋子一模一樣,但機器就不會誤差。自動化也讓產品的次品率降低。

另外,自動化的好處也是可以讓生產規模擴大。作為一家大型的鞋業OEM工廠,目前隆豐一年生產加工超過1000萬雙成品鞋。但自動化的好處是如果未來規模需要2000萬甚至3000萬雙鞋子的產量,在不需要擴招勞動力的情況下也可以完成。

歡迎親們在留言區暢所欲言,並在第一財經客戶端參與提問區的互動哦,您可以到App Store、各大安卓市場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28

德爾惠們的膨脹與隕落:晉江鞋企的曇花十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15/166906.shtml

德爾惠們的膨脹與隕落:晉江鞋企的曇花十年
棱鏡 棱鏡

德爾惠們的膨脹與隕落:晉江鞋企的曇花十年

“全體育”和“生態圈”概念,並非一劑神藥。在晉江上市鞋企中,從2011年至今,其股價幾乎全部腰斬。

來源 | 棱鏡(ID:lengjing_qqfinance)

作者 | 李超

編輯 | 楊顥

這個冬天,對福建晉江的鞋企來說格外寒冷。元旦前,在當地官方媒體《福建日報》公布的一份債權資產包處置公告中,曾依靠周傑倫代言和廣告語“Deerway,On The Way”在全國享譽的運動鞋品牌德爾惠赫然在列,因超過6億元債務,德爾惠包括廠房、土地和倉庫在內的多處資產被掛牌抵押拍賣。

而僅僅5個月前的2017年8月5日,晉江另一家知名鞋企喜得龍,同樣因為債務問題,被晉江市法院公開宣布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依靠制鞋業,晉江這座位於東南沿海的小漁村,在改革開放後一舉發展成為全國最富裕的縣級城市之一。2005年,鴻星爾克在新加坡上市,2007年,安踏登陸港交所,2009年前後,包括特步、匹克、361°等眾多家喻戶曉的品牌,紮堆進入資本市場,晉江鞋企進入鼎盛時期,地區200萬人口中,有超過三分之一圍繞造鞋產業鏈而生活。

然而,對於晉江鞋業來說,巔峰只是他們成長軌跡中那條陡峭拋物線的短暫頂點。上市潮背後,是彼時幾百家中小鞋廠的倒閉;2011年,鴻星爾克因涉嫌財務造假在新加坡聯交所停牌,則標誌著大型鞋企困局的開始。

喜得龍和德爾惠的破產,令曾經熟知他們的消費者不勝唏噓,但晉江鞋圈內,卻顯得出奇平靜。“2011年,晉江造出來的鞋就已經十年都賣不完了。”一位曾經在當地鞋企商會掛職過的鞋廠老板對騰訊《棱鏡》感嘆,對他來說,晉江品牌鞋企的衰敗,更像是終審判決後一場遲來的執行禮。

草莽、山寨、品牌,資本、膨脹、隕落,晉江離“鞋都”漸行漸遠。

晉江商人們遲來的品牌覺醒

微信圖片_20180115110059

(已過世的德爾惠總裁丁明亮與周傑倫)

與江浙沿海相同,晉江土地貧瘠,資源匱乏,這里不是一塊能夠孕育出農業文明的土壤。閩南人在明清時期成為了下南洋的主力軍,改革開放後,僑胞回國,讓晉江找到了一條生存之道。晉江一個內衣廠老板,就是因為華僑姐姐回國,才知道了有胸罩這種東西,於是拆掉研究,從自制三五十個沿街叫賣,逐步發展到建廠批量生產。

晉江的鞋企老板們大都有著相同經歷。361度的丁建通,靠種地捕魚和打散工籌來的兩千元,在自家客廳建起了一座日產5雙皮鞋的家庭作坊;匹克徐景南,用拉板車攢下的積蓄開設運動鞋廠;特步丁水波則和結拜兄弟每人出資500元,在村邊的小河旁搭起窩棚造拖鞋。

“和江浙一樣,晉江的老板們能吃苦,學習能力強,一家靠賣鞋掙錢,其他的也蜂擁而上。”一位當地鞋廠老板對騰訊《棱鏡》如此描述,但他也認為,與浙商不同的是,晉江商人身上鄉鎮企業家色彩更濃,“他們不會像溫州人一樣去炒房抄底,也不擅於利用金融,整體比較保守,企業發展通常不溫不火,沒有特別利好的東西,也沒有特別糟糕的東西”。

1995年才成立的浙江鞋服企業美特斯·邦威,依靠主打品牌的OEM模式很快崛起,但1990年左右便開始創立品牌的晉江鞋企,卻長期甘於為阿迪和耐克做代工廠,直到1998年,才在政府的強力引導下開始意識到“品牌立市”的概念,提出“實施區域品牌造勢戰略,占領市場的主導權”。而到2004年,晉江市政府仍然在斥資1800多萬元重獎前一年度的創牌、認證和采標企業,鼓勵企業走出去。

確切說,進入2005年左右,一批率先放下“思想包袱”的鞋企老板,才終於開始在創牌的道路上擼起了袖子:2006年德國世界杯,CCTV5有25%的廣告來自晉江品牌,被調侃為“晉江頻道”,關於晉江打造品牌的故事,也一夜之間驟起。

2003年,德爾惠兩年1000萬簽下周傑倫代言;2005年,特步800萬競標南京全運會贊助商,沒曾想,來自日本的美津濃拿著1000萬半路殺出,於是,剛剛離開南京的丁水波立即返回,將價碼提高到了1500萬;同年,匹克400萬美元成為姚明所在的NBA球隊休斯敦火箭主場豐田中心的贊助商。

微信圖片_20180115110109

(NBA賽場上的匹克廣告牌)

有的也劍走偏鋒。2000年在晉江成立的“喬丹”品牌,依靠和美國“喬丹”同名的擦邊球,塑造了別樣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地位。2012年邁克爾·喬丹起訴中國喬丹,經過長達三年的官司,北京高院還是在2015年終審判決美國喬丹敗訴,不服的籃球之神繼續向全國高院上訴,終於在2016年底贏得了官司。然而在去年7月,因為贊助天津全運會,敗訴的中國喬丹收到美國喬丹律師函,品牌深陷囫圇之中,“倔強”的中國喬丹反訴律師函侵犯其名譽權,向對方索賠110萬。

盡管品牌意識覺醒,但在這批“前衛”的老板身上,依然保持著晉江商人的某種特性。一位在多家晉江鞋企擔任過高管的從業者曾向騰訊《棱鏡》總結,與浙商相比,晉江商人的家族觀念更重,做大後,職業經理人在企業中的生存環境也不如江浙,晉江商人也不像浙商那樣愛抱團,企業之間沒有多大的交集和互相幫扶。

當地一位曾經做到中等規模的鞋企老板則向騰訊《棱鏡》回憶,匹克許景南在上市前兩年,還和大家一樣,上市後突然大了起來,同比自己規模小的企業之間的接觸一下子少了。對於那些打造出全國品牌的鞋企,這位老板認為“並沒有什麽了不起”。

短暫的資本盛宴之後

進入2008年前後,由於外貿訂單的減少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讓晉江許多以出口加工為生的中小鞋廠最終沒能扛過那次沖擊。彼時,也是那些大的晉江鞋企們邁入資本市場,享受資本盛宴的時期。

現在回看,與早先倒閉的中小廠相比,那些率先把規模做大的晉江制鞋品牌,最終也並沒能幸免於這一場產業升級。

初期,這些走入資本市場的晉江鞋企的確體現出過不同之處。361度(01361.HK)上市後的兩年,收入達到55億元,比2009年上市時增長了30%,凈利潤從9億突破到超過11億,邁過十億門檻;特步國際(01368.HK)在2008年上市時的營收僅為28億元,2012年最高峰達到55億元,凈利潤同樣從5億元突破到10億元;2011年,匹克體育(01968.HK)47億營收和8億凈利潤。

上市鞋企能夠在整個晉江鞋業滑落的趨勢下走出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上市融資後,擁有了急速誇張的本錢,而這種擴張,又集中體現在開店數量上。根據港股財報,2008年6月,361度授權零售門店數4632家,2011年年中達到了7681家,增幅66%;2011年,特步同樣從不足3000家門店上升到7596家;匹克則在2009年6000家門店的基礎上用兩年時間達到了接近8000家。

微信圖片_20180115110116

(361度的制鞋車間)

“那時候大家也都互相比較誰開的店多,一年幾千家的開新店,政府也很支持,當時有官方的競爭排名,看誰能把誰比下去,大家以此為榮。”晉江一位鞋企老板向騰訊《棱鏡》回憶說,建更多的廠、開更多的店,是晉江老板們的慣性思維。

依靠純粹縱向發展的擴張模式,當然弱不禁風。在電商沖擊、消費升級、產能過剩的四面楚歌下,擴充門店的戰術很快就被證偽,在德爾惠和喜得龍倒塌之前,晉江鞋企早已集體沈淪:截至2016年財報,361度凈利潤已經跌至4億元,不及上市時的一半;特步國際5億元凈利潤與上市時持平;匹克體育在2016年從港股退市;貴人鳥(603555.SH)2014年辛苦擠進A股,首年便業績變臉,營收和凈利潤比上市前同比分別下降20%和26%。

在晉江鞋企還在擴張之時,就有研報分析認為,晉江品牌在定位和運營模式上的趨同導致各自缺少特色,企業在能力上差別不大。後起的企業諳熟先行企業的成功之道,只要能把握行業增長機遇,就可以快速追趕。當行業進入調整期,競爭格局固化,導致這些品牌很難產生真正的突圍者。

一位曾經任職於為多家上市鞋企做OEM的代工廠高管對騰訊《棱鏡》表示,對他們來說,上市和開店只是表面,當時大批鞋企的資金鏈存在問題,只有少數幾家健康,即便是上市公司,他們也不允許賒賬。

在晉江鞋業的頭部公司出現問題後,整個產業鏈也遭遇到了致命打擊。上述高管服務的代工廠在幾年前倒閉,他本人也遠走浙江,徹底遠離了晉江鞋圈。而騰訊《棱鏡》曾經接觸過的一位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便開始從事制鞋和代工生意的中型鞋廠老板,在2015年左右也遭遇破產,曾經打算做一輩子鞋的他,現在只能躲債度日。

“對於大的品牌公司,政府一直在支持和幫扶,不希望他們倒閉,但現在政府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這樣做了,德爾惠和喜得龍的倒閉,怨不了任何人,善後工作正在處理,老板們也在尋找新的出路。”泉州市華僑大學閩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呂慶華告訴騰訊《棱鏡》。

泉州市“十三五”規劃中,已經將汽車和集成電路產業作為未來重點行業發展,《晉江市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年地區生產總值1744億元,制鞋業產值1009億元,占比58%,2012年,這一數字為70%。

微信圖片_20180115110123

“經歷過幾年前的轉型期,晉江地區經濟可以說已經擺脫了對造鞋業的依賴。”呂慶華說。

誰會是下一個德爾惠?

用戶的嬗變、地方的轉型、行業的低迷,幸存下來的晉江品牌總歸還要繼續活下去。

2015年初,丁水波在特步訂貨會上,當著3000名經銷商提出了“從時尚運動回歸運動”的口號,向來青睞謝霆鋒和韓庚這類娛樂明星的特步,希望從休閑運動品牌轉身為專業運動品牌;361度投資了北歐戶外運動品牌ONE WAY並打造了361°童裝,向專業運動和童裝領域發力;貴人鳥2014年上市後,試圖投資包括體育遊戲、體育保險、體育媒體等眾多資產,希望依托運動服飾打造出一個全體育概念;匹克在退市之後,同樣表示要建立一個包括體育用品、體育賽事、體育大數據和媒介在內的產業生態圈。

實際上,“多元化”和“全體育”已經有了先行者,專業戶外運動出身的探路者(300005.SZ)迫於鞋服行業下滑壓力,2013年開始便涉足了包括機票、滑雪場、戶外旅遊線上平臺等業務,擴充業務品類,但並未帶來根本上的轉變。去年下半年,摸爬滾打了一圈的探路者宣布將重心重歸戶外運動裝備主業。

“全體育”和“生態圈”概念,並非一劑神藥。在晉江上市鞋企中,從2011年至今,其股價幾乎全部腰斬。

某種程度上,安踏丁世忠或許是晉江鞋企老板們中唯一真正跳出了“鄉鎮企業家”思維的人。2004年,並不缺少資金的丁世忠看到李寧的成功,果斷打破了家族企業的觀念,決定讓公司上市,而在2009年,安踏就收購了國際品牌“FILA”,開始多品牌戰略。

在2012年和2013年業績的下挫後,安踏體育(02020.HK)在2016年營收134億,凈利潤24億,相較2012年低谷時翻倍。其股價從2012年最低的3元港幣/股上漲到了最新的38元港幣/股,成為那批晉江鞋企中,唯一被市場認可的樣本。

“對於曾經野蠻生長的晉江鞋企,最輝煌的時期早都過去了,能夠活下去的,必然要有他的特色和過人之處,可以理解他們的產業調整轉型,但洗牌還會繼續,該淘汰的,還是註定要淘汰,這再正常不過了。”對於晉江鞋企的未來,呂慶華對騰訊《棱鏡》作出了這樣的評論。

晉江的下一個德爾惠和喜得龍何時出現,又會是誰呢?

德爾惠 晉江鞋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