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行詳解“縮表”:並不意味著收緊銀根 4月份已轉為“擴表”

央行5月12日發布的2017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以專欄形式解釋如何理解所謂央行“縮表”。文章指出,我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要受到外匯占款、調控工具選擇、春節等季節性因素、財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調控模式變化等更為複雜因素的影響,中國央行“縮表”並不一定意味著收緊銀根,比如在資本流出背景下降準會產生“縮表”效應,但實際上可能是放松銀根的,因此不宜簡單與國外央行的“縮表”類比。所謂一季度的“縮表”在外匯占款下降這一大背景不變的情況下,主要與現金投放的季節性變化及財政存款大幅變動有關。從目前掌握的數據看,4月份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已重新轉為“擴表”。

專欄全文:

《如何理解所謂央行“縮表”》

近期社會上對所謂央行“縮表”關註和議論較多。近年來全球範圍內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的關註度上升,與國際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較多運用資產負債表等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有關,尤其是在近期全球經濟形勢有所好轉的大環境下,部分經濟體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美聯儲也開始考慮“縮表”問題,各方面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的關註度進一步上升。但較之發達經濟體央行,影響我國央行資產負債表變化的因素更加複雜,不宜簡單類比。由於外匯儲備很少、加之基本不使用準備金工具,發達經濟體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相對較為簡單,其資產方主要是央行購買的政府債券等各類資產,負債方則主要是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很少,多為超額準備金)。我國央行資產負債表則更為複雜,資產方不僅包括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等,更大塊頭的是外匯占款;負債方除了基礎貨幣(現金、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等),還有大量的政府存款等。由於資產負債表結構存在差異,發達經濟體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收縮和擴張,能夠相對準確地反映銀行體系流動性的變化,而我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則還受到外匯占款、不同貨幣政策工具選擇、財政收支乃至春節等季節性因素的影響,且作為發展中經濟體,金融改革和金融調控模式變化也會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產生影響,不能簡單與國外央行進行類比。

長期以來,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變化受外匯占款影響很大。2014 年之前的較長一段時間,我國面臨國際收支大額雙順差,央行外匯儲備持續增加,並對應準備金以及央票的相應增長,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相應擴張較快。2014 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際收支更趨平衡,外匯占款總體呈現下降態勢,央行“縮表”的情況也開始增多。2015 年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曾收縮約 2 萬億元,2016 年 3 月末較 1 月末也收縮了約 1.1 萬億元。這兩次“縮表”,都是在外匯占款下降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同時也與降低準備金率有關。2015 年全年 5 次普降準備金率,2016 年 3 月份也曾降準。與開展公開市場操作等具有“擴表”作用不同,降準只改變基礎貨幣結構不增加基礎貨幣總量。但降準後商業銀行法定準備金會轉化為超額準備金,具有投放流動性的作用,隨著商業銀行動用這部分流動性,超額準備金也會相應下降,由此產生“縮表”效應。降準還容易引起預期變化從而加劇外匯流出。在外匯占款減少和降低準備金率相互疊加、互相強化的情況下,更容易出現央行“縮表”的現象。

2017 年第一季度央行再度出現“縮表”,2 月和 3 月末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較 1 月末分別下降了 0.3 萬億元和 1.1 萬億元。這一次的所謂“縮表”在外匯占款下降這一大背景不變的情況下,主要與現金投放的季節性變化及財政存款大幅變動有關。具體來看:

現金投放的季節性波動是 2 月份“縮表”的重要原因。從機理上看,現金發行增加會減少銀行體系流動性(超額備付金),需要央行相應給予補充,由於現金發行和超額備付都記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基礎貨幣項下,由此會導致央行“擴表”。節後現金回籠,會補充銀行體系流動性,由此央行可以相應減少流動性投放,表現為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的減少,從而出現春節前央行“擴表”而節後“縮表”的現象。2017 年春節恰巧在 1 月末,春節前現金大量投放,當月現金發行增加 2.2 萬億元,若不考慮其他因素會導致央行相應“擴表”;春節後的2 月份現金回籠 1.7 萬億元,若不考慮其他因素則會導致央行相應“縮表”。與往年不同的是,2017 年央行通過臨時流動性便利(TLF)在春節前提供了部分流動性支持,TLF 工具在基礎貨幣總量基本穩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基礎貨幣結構滿足了現金需求。因此,2017 年 1 月份基礎貨幣擴張幅度不大,2 月份現金回籠的影響也相對較小,當月基礎貨幣僅下降 0.5 萬億元,加之 2 月份財政存款增加了 0.2 萬億元,部分對沖了現金回籠的影響,由此 2 月份央行“縮表”僅 0.3萬億元。

財政支出加快是 3 月份“縮表”的重要原因。2017 年 3 月份財政支出加快,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政府存款減少 0.8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減 0.6 萬億元。財政支出後會轉化為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反映為央行資產負債表上政府存款下降、超額備付金上升,雖然靜態看並不改變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而僅影響其結構,但動態看由於央行會相應減少流動性投放,表現為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的減少,由此也會產生“縮表”效應。這一點從央行資產負債表上就能看出,雖然 3 月份基礎貨幣總量基本穩定,但央行主要因財政存款下降較多“縮表”了 0.8 萬億元。

商業銀行合意流動性水平的變化對資產負債表也有一定影響。近年來,隨著對存款準備金實施雙平均法考核以及公開市場操作頻率提高至每日操作等,商業銀行的預防性流動性需求總體趨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產生影響。根據形勢變化和供求因素,人民銀行合理搭配工具組合,保持了流動性中性適度和基本穩定。這意味著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與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基本穩定可以並行不悖,既不能用過去幾年的情況來衡量目前的流動性松緊狀況,也不能將某些季節性因素引致的央行資產負債表變化視作貨幣政策取向的變化。

總的來看,我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要受到外匯占款、調控工具選擇、春節等季節性因素、財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調控模式變化等更為複雜因素的影響,中國央行“縮表”並一定意味著收緊銀根,比如在資本流出背景下降準會產生“縮表”效應,但實際上可能是放松銀根的,因此不宜簡單與國外央行的“縮表”類比。對此應全面、客觀看待,並做更深入、準確的分析。由於第一季度“縮表”受季節性及財政收支等短期因素影響較大,從目前掌握的數據看,4月份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已重新轉為“擴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861

國內鋼價最近一周成交表現並不穩定,需求跟進並不充足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1-26/1165369.html

Upload_1511688737069.thumb_head

(圖片來源:PEXELS)

國內現貨鋼價漲幅有所擴大,觸及年內高位,但成交表現並不穩定,需求跟進並不充足。鐵礦石市場震蕩盤整,進口礦的港口庫存水平不斷攀升。

據國內鋼鐵資訊機構“我的鋼鐵”提供的最新市場報告,最近一周,國內現貨鋼價綜合指數報收於156.09點,一周上漲1.46%。由於鋼材期貨市場迎來了一波強勢上漲,帶動現貨鋼價上行,並且觸及年內高位。就市場的成交情況來看,表現並不穩定,周初成交轉好,但在價格連續上漲的情況下,需求跟進不足,抑制了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動力。目前市場的庫存水平仍在相對的低位,同時主流鋼廠在新一輪定價上普遍開出漲盤,這兩點給市場提供了一定的支撐。

據分析,在建築鋼市場上,價格大幅上漲。上海、杭州、濟南等地噸價一周上漲10元至230元。從上海等地可以看到,螺紋鋼期貨市場大幅走強,現貨鋼價積極跟漲,庫存下降,商家和鋼廠挺價意願較強。到了周後期,價格漲幅稍有回落,但總體漲勢還是較為強盛。

在板材市場上,價格總體上行。熱軋板卷價格小幅上漲,上海、廣州、京津冀等地噸價一周上漲20元至110元;僅太原、烏魯木齊市場價格略有下跌。目前熱卷整體的資源量依然偏低,短期內市場的資源增量也不太明顯,這對於市場價格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中厚板價格震蕩偏強,上海、福州、武漢等地噸價一周上漲10元至70元;僅京津冀、烏魯木齊等少數市場價格稍有下跌。目前市場庫存呈現下降的趨勢,因此部分商家對後市的鋼材價格比較看好,即使調整也不會下調太多。

鐵礦石市場以震蕩運行為主。據“西本新幹線”的最新報告,在國產礦市場上,11月份河北鐵精粉價格小幅下跌,噸價跌幅為5至10元左右。短期內,國產礦市場處於供需弱平衡的狀態。進口礦價格11月份整體圍繞噸價60美元的價位上下波動。截至26日,普氏62%品位進口礦指數報收於每噸62.3美元,較上月末上漲0.95美元。總體來看,國內市場對於進口礦的需求不及預期,但進口礦的供應卻在不斷上升,港口鐵礦石庫存持續攀升,目前已達1.36億噸的高水平。

相關機構分析認為,接下來國內鋼市面臨的因素多空交織:一方面社會庫存和鋼廠庫存都處於低位,北方鋼廠采暖季限產使得市場供應收縮的預期依然較強;另一方面貿易商和下遊用戶對當前的鋼價已經產生一定的恐高心理,加之季節性消費淡季等因素,市場需求將面臨明顯的減弱。12月份國內鋼價的漲跌將會頻繁切換,整體呈震蕩運行的走勢。

來源:新華社

記者:李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276

年輕人並不特殊,卻遇到了特殊的時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24/166607.shtml

年輕人並不特殊,卻遇到了特殊的時代
天使不投資人 天使不投資人

年輕人並不特殊,卻遇到了特殊的時代

這是一個90後入世的過程。再過幾年,年輕人的影響力將更上一層樓。

來源 | 天使不投資人(ID: tsbtzr)

年輕人被唾棄,或者年輕人被崇拜,是每個年代都會發生的故事。在多數時候,二者兼而有之:有人對年輕人不屑一顧,恨不得遠離自己兒女以外的所有小兔崽子;有人一邊哀嘆自己的衰老一邊「跪舔」年輕人,認為他們的什麽都值得學習,或至少在嘴上值得學習;有人在商業社會中對年輕人保有起碼的尊敬,卻在朋友聚會等非「政治正確」場合,每每高聲誦讀「young」「naive」等字眼。

這根本不是新鮮事兒。哪一代人沒被長輩奚落過,哪一代人又最終沒能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新鮮的是,這個本來屬於人文領域的話題,今天越來越多地進入商業領域:「非90後不投」的資本比比皆是,「屬於年輕人的app」大行其道,只把年輕人當用戶的創業公司也不在少數。結果,三四十歲的投資人圍著一臉膠原蛋白的創業者轉,三四十歲的媒體主編天天想轍取悅年輕讀者,三四十歲的產品負責人對著比自己小10歲的用戶賣萌,成了許多行業賴以生存的現狀。

青年誌CCO許非告訴我,這事兒既正常,也不正常。

年輕人的三個身份

可能你沒想到,CCO的意思是「首席聯結官」(Connection)。青年誌聽起來相當年輕,但其實已經成立了9年。這9年來,青年誌不像他們研究的對象——年輕人——那般高調,而是默默從社會和人類的角度,將年輕人的畫像描繪得愈發具體。

不過在許多品牌眼里,青年誌是研究年輕人的「老司機」。如果品牌想跟上時代,調整自己的企業形象;或者出個產品,做成年輕人喜歡的樣子;哪怕就是辦場活動,想讓年輕人來玩兒——很多人會選擇找個青年誌的人來聊一聊,比如許非。

許非說,社會怎麽看年輕人一直是個話題。「很多品牌看了這麽多年也沒看明白。到今天,對年輕人有極大誤會的品牌已經不多了,但對年輕人有系統認識的品牌也不多。」

我問許非:「什麽叫極大的誤會?」

「哦,比如,」許非脫口而出,「說年輕人是自己的用戶的,這就不行。太落後了,太low了。」

我心里一顫。作為發愁怎樣吸引年輕讀者的媒體編輯的一員,我確實每天都在把年輕人當用戶看待。

所幸,許非接下來說的,倒是沒有那麽打我臉:「應該加個限定。年輕人是你的天使用戶。」

這個觀點我是熟悉的。在和一家非常能代表年輕文化的公司——快爽——交流時,快爽的創始人王新米就曾分享過一個道理:看起來面向年輕人的產品不只是給年輕人做的。她解釋道,實際上,如果連年輕人都不用你的產品,估計其他人更不可能用。

「年輕人是天使用戶」。這一概念有兩重含義:第一,利用年輕人的好奇和包容,產品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第一批用戶;第二,沒有什麽吸引年輕人的捷徑,產品本身不好的話,不能靠小聰明和所謂自我標榜的「年輕」把年輕用戶留住。

許非說,如果沒意識到這點,產生「針對年輕人做一個產品」的錯覺,就很容易跳進陷阱。許多公司有一個誤解,好像年輕人喜歡的是「奇怪」「另類」的東西。「實際上年輕人喜歡的,最後都會成為文化現象。他們才代表著主流。」許非解釋道。

雖然「主流」的含義或許也有待界定,但在當今商業社會的焦點——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語境中,你確實很難找到能跟年輕文化一爭高下的「老派勢力」。網絡熱詞會登上春晚,電競成為比傳統體育更吸金的項目,二次元元素橫跨新老品牌……不管叔叔阿姨們內心是怎麽想的,是他們在附和新生事物,而非新生事物在附和他們。關鍵是,這些新生事物,多數出自年輕人之手。

許非說,年輕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在網絡環境中,甚至可以說是主流文化的創造者。因為這一點,中年人才會感到焦慮和危機——因為他們正在喪失自己的話語權。說話方式的改變只是一個開始。所有不經意間嵌入語言的流行語,都敲掉了老一輩用於防守的一塊墻磚。

許非說,只是這樣還不夠,年輕人影響更加深遠的第三個身份,在於他們是商業的創變者。

90後的入世

天使用戶、文化的創造者這兩種身份都不難理解,商業的創變者是否言過其實?在絕大多數資本掌握被老一輩控制的當今社會,年輕人真能在商業領域翻天不成?

許非說,看一下資本流向哪些公司,就能理解這一點。年輕人創造的產品、企業形態乃至新領域,都是投資和並購的熱點。而大公司,尤其是品牌,在用資本分一杯羹之余,自己也在謀求常新。

「商業無時無刻不在創新,這個功勞怎麽是年輕人的?」我不解。

「這一代人做公司的目的和上一代人不同。21世紀過了好幾年,我們聽說一個詞,叫『社會企業』,是說企業的社會價值應該和商業價值並行,」許非說,「這一代人怎麽樣?他們從創業開始就覺得企業必須有社會價值。你看現在哪個創業項目純為了錢去的?」

許非接著說:「年輕人也擴展了企業的形態。我見過一些很有創意的小公司,談不上架構,用扁平化這個詞都顯得太死板。」

許非的確拜訪過很多年輕公司。青年誌日常研究年輕人,他們組建了名為「蘑菇星球」的圈子,連接創造文化、創變商業的青年領袖。在不久前青年誌舉辦的活動「青年日」中,許多備受矚目的新星就到場做了分享。他們或者是創業者,或者是大公司中晉升飛速的管理層。

Supercell讓扁平化管理的威力傳遍全世界,而如今,公司的形態還在不斷擴展。大量的兼職、大量的遠程都逐漸成為某些公司的常態。在有些公司,基於人的管理正在被基於程序和AI的管理所取代,而大公司在這方面還保守得多。

許非說,並非所有年輕人都有這種影響力。遍觀世界,中國的年輕人在商業領域的地位獨樹一幟;縱向比較,70後和80後在他們年輕的時候,並未如此令社會重視乃至畏懼。當然,如今80後也沾了90後的光,每每自詡「年輕」——似乎幾代年輕人積累的全部精力,都從90後的窗口釋放了出來。

工業化、城鎮化、互聯網化,中國的90後趕上了三個高峰。工業化令他們物質富足,得以更普遍地擁有人文精神;城鎮化令更多、更廣泛的年輕人湧入城市,讓各地人才產生聚合;互聯網化則賦予了年輕人輿論上巨大的影響力——沒有互聯網,他們談不上「創造文化」。

當然,最早的90後,如今也已經27歲了。為什麽對年輕人的敬畏好像這兩年才開始爆發?這也很簡單,我們不妨看看21世紀初的90後給人留下什麽印象:非主流。

90後的影響力,和他們的成長軌跡息息相關。2012~2015年,最早的90後大學畢業,懵懵懂懂地進入社會。這時的他們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語言體系,卻沒有足夠的底氣和精力站出來影響世界。而幾年過後,最早的90後已經成為商業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

你可不要以為90後畢業了只意味著他們有消費能力了。他們有了錢,就會有別的一切。

「這是一個90後入世的過程,」許非說,「再過幾年,年輕人的影響力將更上一層樓。」

從未年輕,終將年輕

現在,許多公司都在琢磨著怎麽和年輕人同調。一些公司找到青年誌這種研究機構做咨詢,一些公司大力招募年輕員工乃至高管,還有一些公司采用了更直接的方式。

許非說,一開始,大家都不懂90後的文化。比如「喪」,許多70後、80後一看就覺得膩味,社會這麽好,你能不能積極點兒。「實際上這事兒很簡單,他們沒想明白,」許非說,「最積極、最健康的那些90後,才是喪文化的發起者和追捧者。你去打拼,在社會遭遇了壓力,才會產生喪的情緒。你不認真工作,哪里會喪?」

許非說,青年誌的客戶都對年輕人充滿好奇卻又不夠了解。這些盡力接觸年輕人的的品牌,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覺得必須搞懂年輕人,讓企業的思維煥然一新,摸清未來的脈絡;一種則更直接,在徹底搞懂之前,先接近再說。關於這些公司和案例,許非說,青年誌打算和場景實驗室合作,出一本書,叫做《年輕人的消費新邏輯——中國青年趨勢與商業創新前瞻》。

「你很難說清哪種更科學。有時候入場早一步,就能獲得一些優勢。我們當然看到了一些尷尬的案例,但誰能保證尷尬的就是沒用的?」

許非說,比如電競。電競這種東西,不是嚴重落伍的老家夥,誰都知道有巨大的商業價值,未來還會越來越大。我們看到的那些贊助電競的商家,他們用的是什麽玩法呢?有的是冠名,這樣不管企業多老氣,和電競多不搭調,起碼在年輕人面前有了曝光。

「但有一些不是冠名那麽簡單。」有些氣質上和電競關系不大的企業,配合電競做了很多深入、具體的傳播。而這些傳播的效果……我們不能說在流量上意義不大,但對於品牌的年輕化,一些植入未免令人覺得「尷尬」。許非並未透露具體的企業名稱,但熟悉電競的人可能略知一二——還記得Ti6、Ti7賽場上的哈啤嗎?

也有做得好的。許非說,紅星二鍋頭在地鐵里的廣告,就是非常理解年輕人的優秀案例。

老有人說年輕人不喝白酒了,白酒離年輕人太遠了,白酒要爭取年輕人——爭取年輕人怎麽爭取?年輕人也不可能都去喝白酒。90後的興趣是很廣泛的,你不要用一個詞概括他們。紅星怎麽做的?他沒有爭取年輕人,他爭取的是軍迷。他知道,和軍事結合,年輕的軍迷就會開始喝紅星。

許非說,90後的個性難以概括,因為他們趕上了一個豐富的時代。在從前,70後是怎麽活的?好好讀書,考好學校,找好工作,結婚,生子。80後是怎麽活的?好好讀書,考好學校,找好工作……

然後就不一樣了。80後工作以後,90後的影響力來了。80後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開始覺得我是不是可以有自己的活法?90後天生有更多選擇,而多數80後沒這麽幸運。但幸運的是,受到90後文化強烈的感召,80後也可以在覺醒後「放飛自我」。

許非說,很多人是在這幾年才年輕起來。或者說,以今時今日的標準,很多人以前沒年輕過,以後反而會被90後影響,變得越來越年輕。

青年誌有一次征集故事,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我們曾經老過,但我們終將年輕。現在我把這句話貼墻上了。

因此,作為研究年輕人生態的專門機構,青年誌對企業說:不要跑,所有企業都將浸入更加年輕的社會。用青年誌官方的語氣說,叫「未來自年輕」。所有還在著急的企業們,別慌,與青年同行。

90後 中年危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772

北京二手房新政大幅提高購房人稅費負擔?專家:解讀並不準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07/1180141.html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7日電(薛宇飛)北京市住建委近期發布通知,擬將二手房房屋買賣合同自行成交版和經紀成交版合二為一,並以合同約定的房屋成交價格作為繳納稅費的依據。對此,有媒體認為,這將使北京二手房網簽價格大幅度提高,同時個人需要繳納的個稅及增值稅也會大幅增加,“北京二手房市場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則表示,上述解讀並不準確。該項政策對北京的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並不大,打擊“陰陽合同”,需要在稅費征繳和普通住房認定上努力。

買二手房繳稅要大幅增加?

據了解,在北京二手房市場上,一直存在著“陰陽合同”的做法,即達成兩個合同。一個是房屋實際成交價格的合同,另一個則是通過減少家具、裝修等款項,降低成交價格,並用該合同向相關政府部門報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網簽合同,以此達到降低稅費的目的。

2017年12月21日,北京市住建委發布《關於〈北京市存量房屋買賣合同〉及相關經紀服務合同示範文本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征求意見),擬規定,《北京市存量房屋買賣合同》將自行成交版和經紀成交版合二為一,並將涉及經紀服務的內容納入經紀服務合同文本予以規範。

北京市住建委介紹,該合同範本明確房屋成交價格的構成及金額,在文本中指明,“該房屋附屬設施、家具家電、裝飾裝修等有關價格已全部包含在上述房屋成交價格內”,並進行了詳細列舉,防止買賣雙方為了規避稅收,將房屋成交價格拆分為凈房屋價格和裝飾裝修等價格的情況發生。同時文本要求房屋轉讓價款、申請貸款與申報的房屋價款、繳納稅收時申報的房屋價款一致,減少交易中出現的“陰陽合同”。

該合同範本中寫道,買賣雙方不得為規避房屋交易稅費等非法目的,就同一房屋簽訂不同交易價格的合同,否則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對此,有市場人士解讀稱,如果該合同範本正式執行,就意味著“陰陽合同”這一潛規則將退出歷史舞臺,北京二手房網簽價格將大幅度提高,同時個人需要繳納的個稅及增值稅也會大幅度提高。

如果該項政策真正實施,二手房網簽價和稅費會大幅提高?

張大偉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這項政策或許並不能起到打擊“陰陽合同”的作用。雖然官方給出合同範本,但具體如何使用,還是房屋買賣雙方自己決定。

張大偉認為,由於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難度,所謂的會對北京房地產市場產生的影響並不大。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則認為,此次征求意見,是對房屋交易價格給予了更大的規範,會減少房屋產權糾紛的發生,對規範交易秩序,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普通住房認定標準3年多未變

“陰陽合同”長期存在於二手房交易市場,不僅導致二手房市場價格失真,也不可避免地在房屋買賣交易中產生一些產權糾紛。

究其原因,張大偉認為,買賣雙方之所以簽署“陰陽合同”,壓低網簽價格,主要是為了規避交易稅費。

2014年9月30日,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通知,調整了北京普通住房的價格認定標準。除建築容積率在1.0(含)以上、單套建築面積在140平方米(含)以下兩條硬性標準外,價格紅線設置在了五環內為單價低於39600元/平方米、總價低於468萬元;五環到六環為單價低於31680元/平方米、總價低於374.4萬元;六環外為單價低於23760元/平方米、總價低於280.8萬元。至今,關於普通住宅的標準,再未調整過。

據了解,北京市普通住房交易的稅費主要包括契稅、個稅、增值稅及附加,若被買賣房屋上次交易時間超過2年,將免征增值稅;如果達到“滿五唯一”的標準,個稅和增值稅都將免征。

但是,一旦房屋交易價格超過上述標準,就將被認定為非普通住房,除契稅外,5.6%的增值稅在所難免,同時還要繳納印花稅、土地增值稅等,這無疑增加了購房人的負擔。如今,經過本輪房價上漲,在北京的二手房市場上,已經難覓普通住房身影。對普通住房的認定,已經明顯偏低。

張大偉表示,正是出於對稅費的規避,在二手房交易過程中,就出現大量的壓低網簽價格的現象。而要正在解決“陰陽合同”,則需要在稅收征繳和普通住房認定上有所改變。

嚴躍進則提醒,對於二手房買賣來說,購房者一定不要有做虛假交易的做法。他稱,將網簽價格調低,稅費可能下降,看上去比較劃算,但無形中形成的新費用會增加。若是出現房屋買賣糾紛,虛假交易本身也不受保護,這些都需要購房者嚴格按照交易秩序進行。

中新經緯客戶端了解到,在一些實際操作中,壓低網簽價格後,房屋總價格的下降,會導致購房人從銀行申請到的貸款減少,反而需要更多的首付款,提高了買房難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976

未盈利生物藥企“港漂”只待鳴槍,但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並不多

眼下,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獲準赴港上市的消息終於在4月24日正式落地,這也成為港交所25年迎來的上市制度最大改革舉措之一。

“去年下半年港交所方面傳出要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時,就有不少企業開始在籌備。不過對新三板企業來說,那時還面臨另外一個障礙,即新三板與港股是否可以同時掛牌的政策當時並不明朗。”澤生科技(871392.OC)副總經理陳藝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從目前來看,躍躍欲試赴港上市的內地創新藥企並不少,但真正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質並不多。多位醫藥行業人士認為,考慮到香港市場剛剛起步,港交所審批過程會比較審慎,預計第一波上市的企業數量並不會太多。

部分企業還處於觀望狀態。杭州阿諾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方香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港股市場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融資能否可持續性,而這對於正在開發新藥的藥企而言,又顯得非常重要。

赴港上市只待鳴槍

4月24日,港交所正式公布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條件。新的上市規則也將於4月30日生效。

“香港資本市場的放開,這對於我們創新藥企而言,這是重大利好。我個人是比較樂觀。我國不管是生物藥物創新,還是整個藥物研發,成熟度尚不及歐美市場。如目前我國銷售額居前的藥物,有可能並不是真正的創新藥物。國家目前在藥物審評審批、臨床試驗監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創新和改革,目的都是扶持創新藥物產業發展。” 陳藝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耗時長、投入高、成功率低,這是所有創新藥物在研發過程中必須直面的挑戰。據IMS統計,2015年全球創新藥市場規模接近6000億元,我國占據市場的不足100億美元,占比僅略超1%。

廣證恒生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唐愛金對記者說:“過去制約我國醫藥行業創新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以藥養醫的體制導致劣幣驅除良幣,企業創新意識不強;二是過去的審評審批監管體制導致我國新藥審批時間過長、剩余專利期限過短;三是前些年創新藥的賺錢效應並不明顯。”

創新藥物藥物研發漫長,又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在早期盈利模糊的背景下,有可能會影響投資人堅守的信心。

陳藝文說:“創新藥物的研發,不光是涉及研發周期、審評審批時間問題,還牽涉到投資人退出問題。在美國,早期介入投資的機構,後續可以通過納斯達克市場退出。然而,在中國,原來並沒有這樣的機制,這也導致原來比較好的創新藥企只能遠赴納斯達克上市。國內的新三板本來想承接這樣的退出功能,但最終並沒有實現。如今,H股要來做這樣的事情了。這無疑有助於推動創新藥物產業發展。同時,在一個國際化的公開市場,創新醫藥企業也可望得到一個更加公允的定價。”

已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的創新藥企,被視為有望可以搭上赴港上市的首班車。4月21日,全國股轉公司與港交所在北京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鋪路新三板企業同時掛牌H股上市。根據《備忘錄》,新三板掛牌公司可以到境外發行股票並在港交所上市,無需從新三板摘牌。下一步雙方將就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進行論證和明確。

據記者了解,已有好幾家新三板創新藥企在緊鑼密鼓準備中。

短期上市潮或難見

開門接納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來上市,對於港交所而言,這是破冰式的改革。但萬眾矚目下,港交所方面敲定的上市條件,門檻其實並不低。企業IPO時必須擁有一名資深投資者和提供相當數額投資的要求,設立參考標準,同時,上市新規要求但擬上市公司預期市值不少於15億港元,且要符合多項要求,包括從事核心產品研發至少12個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經通過概念階段進入第二期或第三期臨床試驗等。

諾思蘭德(430047.OC)副總經理聶李亞對記者表示,從國家藥監總局查到的信息來看,目前已拿到專利、並且進入二期的創新藥,總體數量並不多,可能只有幾十個。“赴港上市,還是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已在香港上市的企業,兩極分化的現象也比較突出,一方面,好的企業,受到追捧的並不少,但差的、幾乎沒有成交量的企業也很多。不像在A股市場,一旦上市,並不缺乏成交活躍度。”聶李亞也指出。

方香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據他從各種渠道得到反饋的信息,在今年8月份,可能會有30家公司遞交上市申請表。就他判斷,最終能成為第一波上市的企業,可能只有5到8家。“這是一個全新的上市板塊。港交所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會非常註重審批的安全性。加上短期內可能會面臨人手、經驗不足等情況,港交所能否一下子審批得過來,這留有疑問。港股市場能否一下子來消化這樣一個全新的上市板塊,同時分析師、基金基金們,有沒有能力對這個板塊的公司做一些公允的評估,這值得考量的。另外,由於競爭激烈,好的投行資源變得非常緊俏,目前尤其赴港上市的企業,短期內能否找到適合的中介機構,也是問題。”

方香生個人有在美股融資的經驗。在他看來,目前香港市場方面,目前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融資能否可持續性。“美國資本市場相對發展比較成熟,融資審批比較靈活、融資審批時間也比較快,它的融資可持續性也是最高的。這對於我們新藥企業而言,融資可持續性就顯得非常重要。綜合評估下,港股市場的融資能力究竟表現會怎麽樣,我們還處於觀望狀態。”

多位醫藥行業人士表示,目前符合條件去港股上市的新三板創新醫藥企業,數量並不多,預計港交所在審批過程中,審核的標準會高於現有設定的條件。對於標準剛過線的企業而言,可能面臨的挑戰性會大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144

人民日報:樓市"穩"了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松一松、緩一緩

“緊”帶來了“穩”,“穩”了也不意味著就可以松一松、緩一緩。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的房地產市場調控依然要做到“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

先是約談,再是發文,近期,針對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過熱苗頭、投機炒作有所擡頭等情況,住建部連續釋放信號,重申“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約談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大多數城市已於短期內出臺了舉措,堵住了“炒”的空間。而在全國絕大部分城市,“緊”已經成為當前樓市調控的主基調。

信貸政策收“緊”。

“五一”過後,4家國有銀行在北京紛紛上調了首套房貸款利率。在一線城市和一些二線熱點城市,房貸利率上浮已成普遍現象。在銀行為響應調控政策、降低金融風險而收緊信貸的同時,有關部門也於5月中旬發布通知,提出要治理違規提取住房公積金,防止其用於炒房投機。

新房供給也看“緊”。

5月7日,北京市住建委發文,限房價、競地價項目如在銷售時與周邊商品房差價較大,擬由政府整體收購後轉為共有產權住房。2016年以來不少城市推出“限競房”,其本意為抑制土地過熱、限制房價過高,但由此也帶來了一、二手房的價格倒掛。新房入市之後,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一些預期價格較低的房源便可能成為炒房者眼中的“肥肉”,轉手一賣便能獲取高利。轉為共有產權住房,則可有效消除風險、抑制炒作。此前,杭州也於3月底對緊俏房源實行全程公證、公開搖號,有力打擊了假離婚、關系戶、炒賣房號、價外加價等種種亂象。

“緊”帶來了“穩”。4月份,我國一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降幅擴大,二、三線城市同比漲幅也有所回落。

然而,“穩”了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松一松、緩一緩。4月下旬,東北個別城市樓市出現異常升溫,幸好當地反應快速、及時處置。不過,局部地區的個案也恰恰說明,一些炒作資金仍在蠢蠢欲動,只要政策有些許風吹草動,炒作者便可能蜂擁而至。從去年設立雄安新區,到今年海南擴大開放、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市場上可“炒”的概念不少。試想,若非這些地方在樓市監管方面提前布局,恐怕也會被炒作者大加利用,從而可能使房價出現非理性上漲,大幅擡高當地居民和剛需者的購房成本,破壞市場的穩定局面。

如此看來,不僅是當前,今後一段時間的房地產調控都應延續“緊”的基調,依然要做到“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尤其要看到,在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熱點城市調控政策趨緊的情況下,炒作資金隨時可能向“概念高地”“調控窪地”轉移。這些地方的決策者也必須清楚,房地產熱絕非“城市蒸蒸日上”的象征,也決不能依賴炒房發展經濟。一旦市場出現異常波動,地方政府必須切實承擔起穩房價、控租金的主體責任,調控務必當機立斷。換句話說,房地產調控固然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但“緊”的基調、“穩”的目標卻是全國一致的。

從“緊”到“穩”,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住有所居。當前,在嚴防炒作、穩定預期的同時,各地還應多措並舉,大力支持居民自住購房需求。在信貸政策上,要嚴格落實差別化、不搞“一刀切”,積極支持合理需求;在優化供給上,要適應城鎮化進程和人口流入態勢,科學編制住房發展規劃,合理確定住房和用地供應規模、結構、時序。最為重要的,還是要加快完善長效機制,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長效機制和住房制度加“緊”建起來了,市場之“穩”才會更加牢固而長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48

經濟可行性尚缺,亞行專家認為機器人替代勞動力的可能性並不高

越來越多的人擔心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崛起,會導致大規模的勞動力被替代,造成大規模失業。但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表明,有充足的理由對亞洲創造就業的前景保持樂觀。

5月29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安泰•問政——技術革命將如何影響就業的論壇上,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與區域合作局副局長莊巨忠指出,不同方法估算機器人替代勞動力的可能性結果會有很大不同,如果用更加充分的數據資料去研究,其實機器人替代勞動力的可能性並不是很高。

莊巨忠對第一財經記者進一步分析道,新技術的發展,開始的時候成本比較高,盡管在技術上可行的機器可以替代勞動力,但是經濟上不一定可行。

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發布的《未來就業報告》預測,未來5年,由於全球勞動力市場出現顛覆性變革,如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全球15個主要國家將有超過710萬個就業崗位因為裁員、自動化發展和中介環節減少而消失,受新增200萬個就業機會的抵消,實際上將有510萬個就業崗位凈減少。

莊巨忠則對亞洲創造就業的前景保持樂觀,並分析了幾個方面的原因。

“新技術通常只替代一個職業的部分工作, 而非全部。”莊巨忠指出,每一個職業可以區分為重複勞動和不重複勞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根據現在的研究,重複的體力勞動被機器替代的可能性最高達到70%~80%,重複的腦力勞動被替代的可能性也達到60%~70%。但非重複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被機器替代的可能性都比較低,其中,非重複的體力勞動為20%~30%,而非重複的腦力動力則在20%以下。

“同時,技術可行性並不能保證經濟可行性。”莊巨忠對第一財經記者談道,技術可行性不考慮成本和收益,但經濟可行性就是如何保證在經濟上是最有效的。“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低,盡管技術上可行,但實際上不一定會去替代。比如他們用機器人成本非常高,而他們的勞動力成本很便宜,如果兩者的產出是一樣的,那麽他們還是會選擇用勞動力。發達國家也存在這個問題,當然發達國家的技術可行性與經濟可行性差距相對小一些,因為他們工資高。”

“再則,收入和需求的增長會創造就業,新技術也會創造新職業和新行業。”莊巨忠舉例道,2005年到2015年期間,亞洲12個國家因收入和需求增長所創造的就業總量超過了技術進步所替代的勞動力總量。技術進步使得總的就業減少了66%,這10年時間,相當於每年1億的勞動力被減少了,但由於收入和需求的增長,每年增加的就業相當於1.30億的人口,抵消之後,亞洲這12個國家每年增加3000萬的就業。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黃少卿也認為,沒必要過多考慮技術進步一定會對就業帶來持續的影響,技術進步並不是脫離人類的需求而獨立發展的。“比如,自動化導致某個產業的數量急劇上升,結果是價格降的很厲害,但需求並沒有大的增加。這樣的話,行業的自動化水平進一步上升的經濟可行性就變得不高,它一定會在某一個時間點或水平線上停下來。”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憲則提出,技術進步會增加人的閑暇時間和消費需求,這就會催生很多新的行業和就業。“比如,現在在健身、美容、旅遊、學習、培訓等領域,上海不斷地開出很多新店。”

同時,莊巨忠也表示,新技術會給部分勞動力帶來不利影響, 特別是那些從事重複性體力勞動的職業,這需要政府在教育和技術培訓、勞動力市場制度、社會保險制度以及稅收制度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前三個方面都需要錢,需要政府去支付,所以稅收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就顯得非常重要。”

“技術進步對收入差距的影響非常大,過去這樣,將來也會這樣。工資大家都增加了,但高技術工人的收入增長會快於低技術工人。因此一方面需要通過稅收增加政府收入,另一方面也能縮小收入差距。”莊巨忠對記者表示,目前,亞洲國家平均來說,政府稅收收入占GDP的比例不是很高,特別是個人所得稅占GDP的比例不高,這一比例在中國為1.5%不到,印尼是1%,孟加拉是1%不到,越南是0.5%,而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的發達國家,在一占比在8.5%到9%之間,日本也有6%。

莊巨忠還提出,政府在支持新技術發展方面,要加強對電信、通信基礎設施的投資,要反對新技術企業的壟斷,還有有消費者隱私的保護和數據的保護。

黃少卿也表示,技術的發展需要有制度基礎,比如在大數據時代,如果沒有產權的保護,沒有對隱私權的保護,對個人尊嚴的保護,沒有市場機制在起作用,要想在這個社會當中拿到準確數據並且來進行大數據的分析和運用,恐怕很難實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79

小米7月中旬發行CDR?知情人士稱並不確切,只是方案之一

5月31日上午,第一財經向接近小米IPO項目的知情中介人士求證,關於小米7月16日發行CDR、7月17日在港上市一事,時間點並不確切。這只是來自於監管機構及市場各方預估的數個時間點方案之一,最終方案尚未落定。

此前接近小米IPO中介方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獨家透露,眼下保薦人、投行、潛在投資人普遍接受當前估值至少在700億美元,IPO之後短期內小米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把握很大。

“雷軍和他的團隊經驗非常豐富,定價時有所保留,這讓大家都有錢賺,也為後面市值管理留下了很大空間。”上述人士稱。

今天下午,小米今天在深圳召開發布會,發布產品陣容從旗艦手機、操作系統、智能電視、智能硬件等空前齊整,被業內認為是IPO前小米業務生態的集中展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70

香港投資推廣署夏多希:移動支付在港發展並不慢,生態圈更適合B2B

“一個是2009年,阿里巴巴開啟海外業務拓展,香港成為其全球化戰略布局的首站落腳點。另一個是,滬港通、深港通的建立促進香港與內地市場越走越近,並一起發展擴大。”近日,香港投資推廣署金融科技主管夏多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改革開放40年過程中,香港在金融科技領域有兩個重要節點讓其感觸頗深。

便捷的移動支付衍生出全新的金融科技模式,助力我國金融業“彎道超車”。相比之下,亞洲金融中心中國香港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則稍顯遜色。“拿香港與內地相比,並不公平。”談及移動支付在港發展時,夏多希對記者表示,“其實香港的發展並不慢。”

金融科技覆蓋六大領域

事實上,八達通在港普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由於這個歷史原因導致了移動支付發展相對滯後。“內地情況稍有不同,直接進入了移動支付快速發展時期。不過,香港也在快速跟進。”夏多希稱。

根據資料顯示,2018年第一季末,使用中的儲值支付工具賬戶總數為4901萬個,按季上升4.9%;總交易金額為390億港元,較上一季微升0.9%。值得註意的是,在總交易金額當中,銷售點消費支付為204億港元,網上消費支付為161億港元,個人轉賬為25億港元。與2017年同期相比,總交易量及總交易金額與2017年同期相比分別增加5.2%及30.2%。

掃碼付在帶動內地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重塑了整個支付行業的生態格局。

夏多希表示,香港業界工作小組正在研究訂立一套通用的二維碼標準,以更廣泛促進移動零售支付。另外,今年9月,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牌照營運商(SVF)可以參與快速支付系統(FPS),該系統可經手機號碼或電子郵件地址,隨時隨地以港元及人民幣結算。目前,已獲20間銀行和8間電子支付營運商參與。

雖不能與內地金融科技發展相比,但根據投資推廣署資料顯示,香港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已經覆蓋了六大領域:網絡安全、區塊鏈、監管科技、保險科技、財富管理科技和信用科技。

“香港市場發展金融科技與內地定位會有所不同。”夏多希表示,與內地針對龐大的消費者市場而產生的B2C業務特色相比,香港金融科技生態圈更適合B2B業務發展。以財富管理科技為例,香港是亞洲保險業的第一,很多內地巨頭機構正在港拓展,上市IPO和保險業將會具有很大的潛力。

今年以來,香港金管局全力推動在香港引入虛擬銀行,成為香港進入2018年以後的又一金融科技創新舉措。截至8月31日下午5時,首批遞交虛擬銀行牌照申請已經截止。香港金管局方面表示,目前已收到29家機構遞交的申請書,當中有部分是接近完備的申請。

隨著“虛擬銀行”的引入,香港的金融行業也將發生新的變化。根據香港金管局規定,虛擬銀行是指主要透過互聯網或其他形式的電子傳送渠道而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的銀行。

“金管局也正籌備推出快速支付系統,提供24小時實時支付功能,讓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向商業及個人客戶提供實時、全天候及跨機構的支付和資金調撥服務。”夏多希稱。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此前不少銀行、非銀機構、互聯網科技企業都有意向申請牌照,包括內地互聯網科技巨頭小米、京東金融、螞蟻金服、我來貸等。“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申請中,”我來貸一位內部人士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由於有相當數量的申請在這兩天才遞交予金管局,因此我們需要時間去作出評估,才可以決定這些申請是否已接近完備。”金管局方面稱,由於申請人和金管局都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以完成相關的審批及處理程序,若申請人未能於2018年8月31日或以前向金管局遞交接近完備的申請,它們很可能不會被納入首批處理的申請。

但金管局同時表示,即使在8月31日後,有興趣申請虛擬銀行牌照的公司仍可提交申請,只是這些申請只能在較後時間處理。

監管沙盒助力灣區發展

過去三年間,僅在香港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已有 9.4億美元。這一數字表示,金融科技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抓手。而作為中國金融科技領域的領頭軍BATJ中已有兩家企業明確表示,將重點布局粵港澳大灣區業務發展。

騰訊副總裁賴智明此前表示,粵港澳地區要建設成世界級的大灣區,金融科技是一個很有利的突破口。

8月29日,金融金融CEO陳生強也表示,香港作為大灣區的金融重鎮,京東金融當以此為契機,發揮自身在金融和數字科技方面的優勢和經驗,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在數字普惠金融方面深化合作,這也是京東金融未來重要的戰略布局。

然而,三地制度不同成為掣肘灣區發展的難題。“可以利用監管沙盒助力深圳、澳門企業在港發展。”夏多希稱,人才流動、資金流動和制定合約是大灣區發展面臨的三大挑戰。

“如何協調不同制度將是重要課題。”他表示,灣區發展可借助香港完善的法治制度和成熟的國際金融市場,如果相關領域還沒有監管制度的話,公司可以申請沙盒進行金融科技項目試行。

資料顯示,目前香港金管局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計劃,讓銀行及其夥伴科技公司進行金融科技項目試行。目前,已設立三大監管沙盒及基礎建設,截至6月底,共有33項新科技產品進行試行,其中25項試行已完成並推出了產品。

具體而言,設立金融監管聊天室,在金融科技項目開發初期向銀行及科技公司提供反饋意見;科技公司毋須經過銀行,可直接通過沙盒進入聊天室獲取反饋;金管局、證監會和保監局的沙盒相互協調運作,為跨界別金融科技項目提供“一點通”切入,按實際需要接通三個監管機構的沙盒。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61

我們不應該仇富。金錢並不醜陋,醜陋的是人。

1 : GS(14)@2011-11-07 23:54:43

http://daisy-lancashire.blogspot ... 3131187681867558593
那天我和Philip一起吃完午飯,路過匯豐銀行地下的「有蓋操場」,看見一個一個帳蓬井井有條地排列著,甚至有人搬來沙發,坐著悠然地看書。用這種方法「佔領中環」,很有生活情趣。然而他們的行動是要反對投資銀行的過份貪婪,已經有三間大型國際都已經不在中環,雄據西九龍ICC,他們是否「佔領」了錯誤的地方?純粹「攞個彩」倒是無妨。

我看著穿了一身Ermenegildo Zegna西裝、雙手插在褲袋一副吊兒郎當的Philip,笑說:「你這副身世,一看就知你做邊行。人家『佔領中環』的茅頭都指向investment bankers,你不要連累我。」

「我穿成這樣好失禮你嗎?」他說。

金融海嘯的時候,我一直擔心Philip會被裁員,而他卻老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有時我會驚訝於自己的天真,當事人自己毫不在乎的事,我幹嗎要肉緊上心?這傢伙失業也好,發達也好,關我鬼事?今次我變得聰明了,聽聞最近投資銀行又開始裁員,輪到我滿不在乎了,本小姐才不會替他著急呢!

Well,事實上這班「金融才俊」也沒有什麼好著急(現在不管「俊」不「俊」,金融從業員都統稱「金融才俊」)。金融海嘯上集於O八年公演,下集的預告片已經悄悄流出。中環近日暗湧處處,雖然還未出現大幅度的裁員潮,但聽聞investment banks已開始炒人,更莫說我們手頭不少IPO都剎住了,很可能無法如期上市。但投行炒人一點也不可怕,炒你反會送你一份大禮,補六至十二個月的薪水都是等閒事。拿了這份「散水大禮」去歐洲玩一圈,還未買夠一打高跟鞋就已經市況好轉,被公司急call回巢,「不勞而獲」一大筆錢好過中六合彩。

有本書叫《金錢大帝》,提出了一些問題:「為什麼你的強積金回報這麼低?」「為什麼大行對企業的營利預測,連一般中學生也能做到?」「為什麼分析師、經濟學家和策略師永遠能事後孔明地作出準確的預測?」「買衍生工具的賠率,為什麼比去澳門賭場賭博還要差?」「一個二十來歲、長春藤大學畢業的小伙子,憑啥坐上副總裁之位、開法拉利跑車?」

書中描述的人被稱為「宇宙大帝」,他們包括投資銀行家、交易員、銷售員、研究分析師、基金經理、私人銀行家、結構性商品設計者(即accumulator或雷曼債券的「偉大發明家」)經濟師、金融演員等等。這班人如何能賺這麼多錢?其實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你和我的口袋裡賺來的。作者這樣形容「金融才俊」:「他們其實並不需特別聰明,也不用高深學問,甚至無須為客戶的資金增值,只須設法從這龐大的資金池裡渾水摸魚……」還引了德國一句名言:「跳蚤愈肥,狗隻愈瘦。」

這本書的作者是金道夫,書上的作者簡介:「在世界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倫敦、紐約)打滾十多年。曾任職統稱為Bulge Bracket的華爾街大投資銀行,以及稱為magic circle的國際大律師行,實務經驗(上市、合併、分析、銷售產品)讓他得以對全球資名投資銀行及金融機構的運作了解入微。儘管與許多知名投資銀行共事十多年,卻對某些被外界稱為宇宙大帝的金融業人士的作風不敢恭維,更對他們的層對不窮的賺錢手段嘖嘖稱奇。」

投資銀行就是這樣,大筆大筆的年終花紅和「散水大禮」派給自己人面不改容,海嘯的時候卻由納稅人的錢來打救,過份的貪婪終教人忍無可忍要「佔領華爾街」。運動最初是由Adbusters發起的,這是一本反戰反消費反霸權的雜誌。受「阿拉伯之春」所啟發,「佔領華爾街」於九月十七日在紐約率先起義,提倡「一比九十九」,就是99%的窮人對抗1%的富人,參與者利用互聯網去發動群眾參與,佔領大城市的金融地區,風潮蔓延至全球逾800個城市(祖國除外)。美國總統奧巴馬都要抽水,聲稱支持這個運動。不知那是行動上支持一起紥營,還是精神上的支持。

我覺得用這種和平勇敢的方式來表達訴求,還是值得鼓勵的,但現實卻是華爾街永遠不會倒下。人人都喊打倒investment banker,同時卻有千千萬萬人爭崩頭想加入banker的行列。與其被人欺負,倒不如欺負別人,他們是這樣想的。

如果你以為讀書人比較有理想,不妨看看這班前仆後繼地加入華爾街的年輕人。我有好些朋友的弟妹是哈佛、史丹福或普林斯頓的高材生,你問問他們畢業後有什麼打算?十個有九個還未畢業就為自己鋪路入投資銀行,就像今時今日的母親剛懷孕就為孩子鋪路入讀名牌幼稚園,我甚至開始懷疑,這些母親爭相讓孩子讀名牌幼稚園是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進入投資銀行。每一個稍為會思考的孩子都會問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讀書?而大人總是理直氣壯地回答「學做人」,也不覺得臉紅。我Daisy從來不騙孩子,一句講完──讀書為了開心,考試為了賺錢。

考試成績不能太差,否則考不進好的大學,將來靠那份寒酸的收入無法生活。是的,Bill Gates和Steve Jobs沒有從大學畢業,卻富可敵國,而且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但要是閣下不是Bill Gates和Steve Jobs,手持大學學歷便成為混得一口飯吃的捷徑。我從三歲開始回答那些白癡的考試卷,就是為了長大後能混一口飯吃,現在我總算做到了,this is great,真是不枉此生。

「生存」不需要很多錢,「生活」卻需要很多錢,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喜歡浪漫。但所謂「浪漫」是什麼意思?我就曾在《一個人私奔》一書中這樣寫道:「浪漫是當你忽然想看泰晤士河的日落,可以話飛就飛;浪漫是當你為「公義」而與老闆翻臉;浪漫是當你霎時對凡谷那幅The Starry Night生起了莫名的懷念,可以直奔紐約。錢呢?」

我們不應該仇富。金錢並不醜陋,醜陋的是人。我完全明白為何這麼多人貪錢,因為我也很貪錢,但假如要剝削其他人才能賺到錢,我寧願不賺,不是為了道義,而是這樣太cheap。憑我的本事,靠自己的實力賺錢根本毫無難度,毋須靠剝削別人。

有種人每凡聽見誰要「賺錢」便向他扔石頭。賺錢有什麼罪?難道你上班不用支薪?錯在賺得太絕。打劫都是求財,隨便揮一下「疑似武器」的東西,搶到了錢就應該馬上鬆人,「扑頭」搶劫置人於死地就叫做「絕」。這麼「絕」的賺錢手法並不是中環價值,不要冤枉中環。這是我們奮鬥的地方,很多企業管理層都出身草根階層,憑著個人努力和抓著經濟增長的契機,總算創下一番事業。中環價值高舉的是公平的遊戲規則,任何人不問出身,只要有才華又肯努力,都有機會出人頭地。過份的貪婪破壞了這公平公正的遊戲規則,與其「佔領」中環,倒不如「保衛」中環,保衛這個公平公正的奮鬥平台吧。(撰文: 王迪詩/逢星期六刊於《信報》http://world-of-daisy.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5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