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幹貨分享】一個互聯網外行是如何挖出大牛股酷派的?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35

【幹貨分享】一個互聯網外行是如何挖出大牛股酷派的?
作者: 格隆匯 廬陵書生

導讀

在市場幾乎99%的投資者都對酷派與周鴻祎的合作不看好的情況下,格隆匯連續推出兩篇重磅深度分析(4月13日左龍大叔的《港A40中一只可能的十倍股:從“互聯網+”的邏輯說起》,以及4月26日Simon的《最後的決戰:酷派到底有沒有十倍股潛質?》),引發強烈的反響,酷派股價越來越淩厲的走勢也彰顯了格隆匯會員前瞻、獨立、深入的挖掘能力。不過,在酷派股價啟動之前,會員廬陵書生通過自己的獨特方法,也挖出了酷派這個公司。廬陵書生是個絕對的互聯網外行,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不是學IT的,也不是幹IT的。很多IT大拿所寫的專業文章,我其實看不太懂。我只能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在我的知識層面總結出一些淺顯的規律。

用這些規律,我第一個“挖”出來的公司就是2369酷派集團。

時間大概是2015年3月下旬,當時酷派的股價大概是1.3~1.4港幣左右。我在一個精英級的股票群里弱弱地問:“酷派和360研發手機的前景大家怎麽看?”過了半晌,才有一個群友好心地回複我:“loser+loser”。然後我就癟了。畢竟我是外行人,如果業內人士說loser+loser,我還有什麽好說的呢?

我左思右想了一個下午,還是覺得酷派有太多積極的因素,不是一句簡單的“loser+loser”就能輕易否定的。於是第二天,我鼓起勇氣再次在群里推薦酷派。這一次,贊同和反對的人數各占一半,又過了幾天,越來越多的人買入酷派,各種分析文章出爐,股價也漲起來了。現在回頭看,當時我這個外行人是如何這麽早就把酷派挖出來的呢?

1.牛逼的一把手

很久以前,我就發現一個規律:互聯網公司應該多用定性分析,少用定量分析。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興衰跟它過去的財務業績沒什麽相關性,但是跟它未來所選擇的發展戰略有高度的相關性。如果企業的戰略對頭,那麽財務業績的轉折和騰飛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戰略是由企業的一把手做出的。民營企業尤其如此。如果一把手有眼光和執行力,成事兒的概率就很大。

在高科技行業,企業的興衰與一把手的能力有著極高的相關性。微軟的比爾蓋茨是個工作狂,蘋果的喬布斯是個完美主義者,阿里的馬雲是個打不死的小強,百度的李彥宏說起話來滴水不漏,小米的雷軍是個大器晚成的工程師和戰略家,汽車之家的李想是個喜歡把苦逼的累活做到極致的80後,歡聚時代的李學淩是個總能整出新花樣的家夥(這話好像是格隆說的)。

當我回溯金山軟件前幾年股價的U型走勢圖,我覺得扭轉乾坤的最大因素就是:天上掉下個雷將軍。其它因素都是次要的,或者是這一因素的附屬產物。

酷派和360組建的合資公司由周鴻祎領軍。周鴻祎號稱是中國最好的產品經理,這一點連我這個IT外行人都能看明白。以前我刻意不想用360的軟件,因為業內競爭對手都指責360侵犯用戶隱私。但是當我把其它所有家的瀏覽器、殺毒軟件和搶票軟件用了一圈下來,我還是不得不用回了360,因為它確實更加便捷、流暢、人性化。再怎麽說,老周是一個證明過自己能力的人,他只需要在新的領域把他現有的能力複制一下就行了。因此買酷派其實不是買“新股”,而是買“老股”。

老周的戰略眼光也不差,號稱第一個看懂小米商業模式的人,也是互聯網思維的開山鼻祖之一。之前我讀過很多他的演講,確實有料。老周最近兩年也在反思自己的戰略失誤、管理失誤和性格缺陷,他身上是不是有點當年喬布斯遭受暫時挫折,痛苦化蝶之前的影子?

2.激勵機制到位,行業的政府管制較少,持股時間短。

有了人才並不必然意味著成功。像蒙牛,中糧,恒安等等這些傳統行業的領導人也十分出色,公司業績的提升速度和幅度卻沒有互聯網公司那麽明顯。這是為什麽呢?

首先是因為激勵機制。任何一家大公司都存在官僚主義,包括民企和外企。官僚主義的根本原因是利益不一致。大領導轟油門,中層領導掛空擋,底下的人踩剎車,你大領導就算再牛逼,經過一層一層的消極抵制,最終落地的功力也所剩無幾了。互聯網公司則不同,有期權在手,員工和領導都狼性十足。酷派和360的合資公司號稱將開放期權籠絡最好的人才,周鴻祎在手機研發的動員大會上員工說:“跟著我老周幹有肉吃。如果幾年以後大家還租房住,那就是我的恥辱! ”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一把手的才能和思路就能得到貫徹。

其次,手機行業的政府管制較少。在“首堵”北京開過車的人都知道,路堵上了,你的車再牛逼也白搭。互聯網公司所處的不同行業中,有些政府管制少,有些政府管制多,導致最終的發展結果千差萬別。阿里牛逼不?進軍Licence多入牛毛的醫療行業以後,不是一樣深陷沼澤,一茬茬換高管?類似的例子還有移動支付行業和彩票行業,經常被佛祖一個金箍棒打翻一船人(好調皮的佛祖啊)。手機研發行業應該算是低危行業,到目前沒聽說誰的業務被叫停的,老周可以在一馬平川的道路上猛踩油門,盡情地蹦跶。

持股時間也是一個很多人忽略的因素。據說徐翔給他的研究員提的要求是:推的票必須要能馬上漲。為啥?股票都是定時炸彈啊,尤其是港股,能少持有一個月是一個月。傳統行業得廠房蓋好了,產品上市了,收入確認了,報表出來了,審計師來了,Q清完了,審計調整談完了,董事會會議開完了,年報公布了——股價才開漲;而互聯網公司,只要把新鮮出爐的軟件往網上一掛,股價就開始漲了。360跟酷派從宣布合作意向,到360OS上市,可能連半年時間都不到;如果從我盯上這家公司開始算,連三個月都不到,這就將持有股票的時間風險降到了最低程度。

3.All In(全情投入)

有一天巴菲特去比爾蓋茨家打牌,有人問巴菲特:“你覺得你為什麽成功?”巴菲特回答了兩個字:“專註”(當然,他是用英語說的)。比爾蓋茨說:“我也是。”

為什麽蒙牛特侖蘇的蛋白質含量只比普通牛奶高10%,單價卻貴100%?為什麽我的跑步速度只比劉翔慢40%,但是我的出場費卻比他低99%?

這是一個贏者通吃的年代。楊小凱在他的臨終回憶錄中寫道,正是因為這個因素,現代人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格外咬牙切齒。在手機行業,業內人士認為最終只能容納三、五家主流企業,甚至更少,其余的絕大多數恐怕要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根據“一萬小時定律”,再聰明的人如果一心多用,蜻蜓點水,也不會總結出真正有價值的規律。就算你真的想研究很多領域,也要一個一個來,得有深度,才能有技術含量。當你深入研究清楚一件事情以後,再看電視上那些誇誇其談的專家,你就對自己的研究結論更加胸有成竹,對“專註”的巨大價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從媒體上看到:“老周最近接受《財經天下》采訪時,總結最大的敗因:不夠All In。老周甚至說找雷軍聊過,雷軍說,你要是想做手機,想想你能不能全力以赴,能不能來領軍,你要是能親自帶隊,咱們可能還有得一打。他說你總不能弄個部門,弄個總監就覺得能跟我打吧。他還說你公司雖然人多,但你在手機上能放多少人?放100人?500人?我有幾千人在做這件事情。”雷軍確實曾在多個場合說過,他最多能管好兩家公司,再多的話精力根本不夠。

前不久業績電話會上,摩根士坦利分析師問:請問周總花多少時間在手機項目上?他回答:“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這個回答讓我很滿意。因為雷軍統領小米手機、小米小家電(我發明的詞兒)、金山軟件、天使投資者四項工作,他單獨在手機上花的時間估計也就是三分之一到一半。從時間投入來看,周鴻祎跟雷軍這次有的一拼。

奇虎作為互聯網行業的精英級企業,近期面臨轉型壓力,股價大幅下跌,做好手機是它唯一的自救出路。4億美元的投資額對奇虎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老周作為一個血氣方剛的牛逼的創業者,在手機領域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這種恥辱和不甘心一定會激發他的鬥誌。為了和酷派把手機公司做好,老周把車賣了,把家從北京搬到了深圳。種種跡象都指向同一個方向:老周這次要All In了。

4.摔過跤是加分項

Loser+loser是市場不看好奇虎和360做手機的理由。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它們的優點而不是缺點。

首先,哀兵必勝。我讀中學的時候,剛考出的一次史上最差成績,就立馬考出一次史上最好成績;2006年意大利足壇剛在國內被假球黑哨醜聞弄得灰頭土臉,轉身就在世界杯拿了個冠軍。為何?哀兵必勝。對於爭強好勝的人來說,越大的挫折越會激發他的鬥誌,從而在下一次戰鬥中全神貫註、拼盡全力。

第二,不要忘了,2010年雷軍創辦小米的時候也是一個loser,甚至還不如今天的周鴻祎呢。一般只有loser才願意去創業,功成名就的人不需要創業了。我記得當時雷軍對媒體坦承,自己入行這麽多年了,兢兢業業,付出無數心血,卻沒取得多大的成績。究其原因,是沒有抓住大趨勢。作為一個社會精英,如果你像當時的雷軍一樣年齡已經40歲了,人生的蠟燭差不多已經燒到了下半截,老婆整天在耳邊絮叨:你瞧瞧人家李彥宏,你瞧瞧人家馬化騰,你瞧瞧人家馬雲。哪個男人受得了這種窩囊?(我不是在說雷軍,只是打一個比方而已。)

對於不善於總結的人來說,每一次摔跤都是數學上的獨立事件,摔的次數越多說明這人越沒救,而且往往是在同一塊石頭上反複摔跤;而對於善於總結的人來說,每一次摔跤都是一次實力升級,這會明顯降低下次失敗的概率。我發現,那些曾經證明過自己的優秀企業家,如果摔過跤,當他們卷土重來的時候,往往有著極高的成功率。孫宏斌,史玉柱,褚時健無不是如此。對善於反思總結的聰明人來說,摔過膠是加分項,而不是減分項。老周做手機失敗過?這比他沒失敗過更令我對他有信心了。像他這種聰明人,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的概率太小了。

(ps:當男人陷入暫時的困境時,女人應該對自己的男人有信心,只要他是一個證明過自己的、善於反思總結的男人。如果“基本面”在好轉,卻割肉割在黎明之前,多可惜呀。)

5.估值:

估值需要考慮兩個因素:安全邊際和彈性。安全邊際是防守,就是說如果你看走眼了,跌能跌到哪去。彈性是進攻,就是說你如果看對了,漲能漲到哪去。

先說安全邊際。當時1.3~1.4港幣一股的時候,酷派的靜態市盈率大約是11倍左右,市值大約是60億港幣不到。智能手機硬件行業畢竟是一個利潤微薄的行業,如果進入滑坡期,11倍市盈率也不能說有多麽安全。但是要考慮到一個因素:連羅永浩都能搞出一個估值20億的錘子,酷派+360一幫專業人士湊一塊能連老羅都不如嗎?就算酷派的硬件主業不行了,合資公司的幾十億估值也能撐一下股價吧?因此總體考慮,60億港幣市值的安全邊際還可以。

(PS:我沒有貶低老羅的意思。聽說錘子手機也挺好用的。而且我非常喜歡老羅當年那些觸及靈魂的幽默段子,比如“不是恩人”,“理想主義者和虛無主義者”,“先知”等等。)
再說彈性:我之所以推薦買酷派而不是買奇虎,主要是因為當時奇虎的市值太大了,有差不多500億港幣,而酷派的市值只有60億港幣。再加上酷派的股權占比有55%,而奇虎只有45%,因此一旦合資公司搞成功了,酷派的股價彈性要比奇虎的股價彈性大得多。

具體計算:小米創辦5年後估值達到了400億美元,酷派和奇虎保守估計,就算200億美元吧,折1500億港幣。假設屆時酷派的股權比例被攤薄至40%,那麽5年後歸屬酷派的市值就是600億港幣,是目前60億的市值的10倍。折合年化收益率,大約60%左右。

進一步計算數學期望值:假設合資公司的成功概率是60%,失敗概率是40%,成功以後的年化收益率60%,失敗後的虧損率20%,那麽數學期望值的總體收益率就是:60%*60%-20%*40%=28%。也就是說,以當時的股價來看,一個預期年回報率為28%的理財產品,是否足以吸引你扣動扳機呢?

6.其他因素:

站在一個外行人的角度,我當時還權衡了其他一些因素:

首先是安卓手機優化的空間和前景。360將新手機定位為:流暢,省電,安全。我認為這個定位是恰當的。因為連我這個外行都感覺,安卓手機目前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流暢,省電,安全這幾方面。從技術上看,我覺得奇虎有能力實現這些優化。手機系統優化跟奇虎目前的主業很相近,很容易移植。

其次是智能手機的後發劣勢可控,用戶粘性不大。目前大多數安卓手機沒有太多用戶黏性,消費者想換哪個牌子都行。另外“錘子”給了我信心,看起來小米和華為在銷量、專利方面的優勢,都不是不可逾越的,它們目前還沒有太多護城河,屬於巴菲特所說的那種“砸10億美元就有可能打敗的”。當然,凡事都是動態的,如果未來小米把它的生態系統弄得特別牢固,這一結論也可能會改變。

最後要提一下,奇虎雖牛,酷派也不是等閑之輩。所謂“中、華、酷、聯”。酷派作為一介布衣,竟然能跟那些VIP巨頭在手機領域平起平坐。酷派的千元手機我曾經用過,確實比大多數國貨好用一大截。據說酷派在通信技術上的積累也是業內一流的,決策反應迅速、有遠見。在競爭慘烈、瞬息萬變的手機領域,少一點官僚主義,就有更大的概率能生存下來。

負面因素

我覺得我屬於沒事兒找抽型的。當別人不看好酷派的時候,我一個勁地說酷派好呀,值得跟蹤呀。當別人看好它的時候,我卻說要小心呀,還沒領證呀(當時合資公司還未正式註冊),就算領證了也有離婚的可能呀。我總是不想100%說yes或者no。表面看來我每次都跟別人擡杠,其實我通常是贊同對方大部分的觀點的,只是不想再重複我認同的部分,而是想再說說我覺得有必要補充的部分。

據說,經常,芒格的朋友問芒格是否看好某一個企業的時候,芒格都會說:你瘋了嗎?有這個風險那個風險,這個風險那個風險……說完以後,他還買了。他這麽做並不是自相矛盾。企業不是活在真空里的,用芒格的話說,“你要應對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態系統”,也就是要考慮到各種大大小小的可能性。沒準老周哪天在深圳大街上走著走著,看到一個美女,就扔掉手機事業跟人家私奔去了(我打個比方)。你要先把各種風險考慮到,算算概率和損失大不大,再決定是否忽略這些風險。

這跟做審計的道理是一樣的。10年前我做第一個審計項目的時候,有一個貸款在北京買了5套房子的男經理對我們說:“你要先把審計差異算出來擺在底稿上,再決定是不是該pass,而不是連算都沒算就把風險給pass了。”

酷派和360合資的風險,除了老周私奔、去澳門賭博、得癌癥等等這些小概率的風險以外(我衷心祝老周萬壽無疆),我認為最主要的風險是合資公司的利益分化。合資公司畢竟不是子公司,奇虎會不會把最有價值的東西放在合資公司里,這個很難說。老周過去跟別人合資也有不歡而散的經歷。這次雖然是酷派占股份的大頭,但是能不能拴得住奇虎,這個……只有老周自己知道。

總結

提起查理.芒格對他的幫助,巴菲特說,他當年只會買便宜的股票(也就是所謂定量分析),是查理.芒格教會他識別真正有護城河的股票(也就是所謂定性分析),使得他能夠買到美國運通、可口可樂這些長牛的公司,在人生的下半輩子賺到大錢。

芒格是如何做到的?據他自己說,就是總結“多種思維模型”,也就是從過去的經驗把那些導致成功和失敗的因素進行高度提煉、總結,做成一個檢查清單,應用到新的投資機會分析當中去。

定性分析並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有著實實在在的數學相關性(也就是成功概率)的工具。如果你只會定量分析,那你很難在這個專業投資者林立的時代勝出,甚至無法打敗各種電腦程序。但是當市場上很多人都只拘泥於數字的時候,定性分析可以給你一雙慧眼,讓你識別出你的競爭對手們可能忽視的大機會。

作為一個IT領域的外行人,我覺得定性分析最需要的並不是深奧的專業知識,而是獨特的視角、高度的提煉總結能力。作為一個低於中國人年齡中位數的“年輕人”,我從酷派這個例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使我更加確信:只要耐心積累各種思維模型,定性分析真的能創造出超額的收益。

利益聲明:作者非持牌人士,不持有上述股票。文章僅供參考,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